第一篇:居里夫人几则小故事
居里夫人几则小故事: 故事之一:荣誉就像玩具 有一天,有位女士来居里夫人家作客。她看见居里夫人的小女儿在玩一枚奖章。她仔细一瞧,发现是英国皇家学会发给居里夫人的金质奖章,感到十分惊讶,便不解地问:“玛丽,能获取这枚奖章,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这是极高的荣誉啊!您怎能给小孩子当玩具玩呢?” 居里夫人淡淡一笑,平静地对女友说:“我想让孩子们从小明白一个道理。” “什么道理?”女友急切地问。“正确对待荣誉。在我看来,所有荣誉就像玩具一般,仅仅玩玩而已。孩子不能守着这种荣誉生活,不然,她将一事无成。” 女友不禁赞同地点头。故事之二:“钋”与“波”
1897年7月,居里夫妇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从含铋的矿物中发现了新的放射性元素,它的化学性质与铋相似,但放射性比纯铀强400倍,居里夫人惊喜欲狂,叫道“钋,钋!” 原来在实验之前,居里夫妇就在商议新元素的名称时,玛丽说道:“假如存在新元素的话,我想叫钋,纪念我的祖国波兰!” 皮埃尔深知玛丽眷恋着自己的祖国,要用新元素的名称来争得祖国的荣誉和人民的光荣。居里赞同地说:钋,波兰!波兰,钋!这样,被居里夫妇命名为“钋”的新元素便问世了。故事之三:镭必须属于科学,不属于个人 在丈夫皮埃尔去世以后,居里夫人开始一人担负起抚养孩子的重担。当时她经济上拮据,还得补贴一部分给科研。有人建议她卖掉与皮埃尔在实验室里分离出的那1分克镭,这在当时价值100万法郎。
居里夫人则认为,不管今后的生活如何困难,决不能卖掉科研成果。她让女儿从小养成勤俭朴素、不贪图荣华富贵的思想,要求孩子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开拓自己的生活道路。居里夫人毅然将镭献给了实验室,把它用于研究工作。
后来她带着两个女儿赴美国接受总统赠送给她的一克镭时,也同样告诫女儿:“镭必须属于科学,不属于个人。”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这样一位科学家,常年在这样一个实验室里工作着,夏天,炎热的仓库内弥漫着浓浓的烟雾,工作服被灰尘和汗水染得脏兮兮的,眼睛、喉咙也被烟熏得刺痛。冬天,窗户也必须随时开着,免得有毒气体无法排出而导致中毒,冻得连握笔做记录都成问题。可是,她仍坚持不懈地做着实验,提炼矿石,在1903年和1911年分别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大家猜她是谁呢?对了,她就是世界科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名字,功勋盖世但却淡泊名利:玛丽•居里。今天,我们学习居里夫人晚年写的《我的信念》,体会她人格的美,了解她取得成功的原因。
二、作者简介
玛丽·居里(居里夫人)(1867.11.7—1934.6.5)。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原名玛丽亚·斯可罗多夫斯卡。生于波兰华沙。1891年进法国巴黎大学深造。巴黎大学理学博士。1895年与皮埃尔·居里结婚。他们共同就贝可勒尔在当时首先发现的放射性现象进行研究,先后发现镭和钋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1906年,皮埃尔·居里逝世后,她继续研究放射性,获得成就,并著有《放射性通论》《放射性物质的研究》等,推动了原子核科学的发展。因对放射性现象的研究工作,居里、贝可勒尔共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奖,后又获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从而成为科学史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伟大科学家。她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是法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同时还被其他15个国家聘为科学院院士。她共接受过7个国家24次奖金和奖章,担任了25个国家的104个荣誉职位。居里夫人不贪图钱财和享受,只是为了科学的发展而奉献自己。1934年7月4日,因劳累,并长期与镭接触,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与世长辞了,但她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三、请同学们自由默读一下课文,读完了的看到黑板上的生字词,先思考一下,查查资料也行,等会儿请同学上来写。字词解释:
执著(zhí zhuï):文中指坚持不懈
鞭策(biān câ):用鞭和策赶马,比喻督促。盛名(shâng míng):很大的名望。
报酬(bào chïu):由于使用别人的劳动、物件等,而付给别人的钱或实物。奢望(shē wàng):过高的希望。
蹂躏(rïu lìn):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呵责(hē zã):大声的斥责。
懊恼(ào nǎo)心里别扭;懊悔烦恼。
沉醉(chãn zuì):大醉,比喻深深地沉浸在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迷醉(mí zuì):迷恋,陶醉;沉迷。猝然长逝(cù rán cháng shì):突然死亡。猝然,突然
问心无愧(wân xīn wú kuì):反躬自问,没有什么可惭愧的或对不起人的地方 获益匪浅(huî yì fěi qiǎn):形容受到很大的益处和启迪。获益匪浅 害人匪浅 匪夷所思。
坚韧不拔(jiān rân bù bá):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坚强不屈、坚定不移、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第二课时:
一、梳理课文,把握内容 再读课文
1、大声自读,你读到了居里夫人的什么信念?
2、从文中各段中分别找出关键词语或信息(用四个字的短语归纳)。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合作形成共识。
4、小组将这些词语分成三类,看看按什么标准分类。思想宗旨、环境需求、工作态度
5、班级讨论、总结:
各段中能体现居里夫人信念(人格美)的关键词语:
坚忍不拔 树立信心 执着勤奋 目标集中 探讨真理 保持安静 珍惜时间 不图财富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沉醉科学 献身科学
思想宗旨:探讨真理 不图财富 克制自己 沉醉科学 献身科学(指导自己一生做什么,不做什么的坚定信念。)环境需求:保持安静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工作态度:坚忍不拔 树立信心 执着勤奋 目标集中(一)科学工作者的宗旨是探讨真理,而不是“谋求物质上的利益”。
居里夫人把自己的科学事业称为“纯粹研究”,是纯粹为着探讨真理而研究的,丝毫不存名利之想。镭的发现,本可以获得一笔巨大的财富,然而居里夫妇淡然处之,连申请专利的热情也没有。
科学可以发现世界的优美,科学本身具有伟大的美。这种美,具有无穷的魅力,使人兴趣盎然,好像一个小孩子置身在大自然的景色之中,又“好像在梦幻中一般”,又“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这种兴趣使人乐此不疲。
(二)环境需求:科学工作需要自由,需要宁静,需要时间。1.科学研究需要自由。
居里夫人说她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自由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前提。在侵略者的铁蹄下,在专制主义的干预下,是无法顺利进行研究工作的。
2.科学研究需要安静。
为了安静,就要避免人事纠纷,所以居里夫人甘愿逆来顺受,竭力克制自己,使自己温和沉静,受了刺激也不懊恼。为了安静,她淡泊名利,与世无争。
3.科学研究需要时间。
为了赢得时间,居里夫人家庭生活力求简单,甘愿清苦,尽量减少家务。为了赢得时间,她甘于寂寞,即使青春时代,也不图青春的欢乐,一个人专心致力于求学。
(三)工作态度:科学研究需要献身精神。1.目标要始终如一: 居里夫人50年攻关,锲而不舍,执著地探索,终于发现了镭;2.要有信心: 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具有天赋的才能。信心使人不怕暂时的失败,信心给人失败了再干的勇气;3.要坚韧不拔;工作条件再艰苦也不能动摇自己的意志,工作中挫折再多也不能动摇自己的信心;4.要勤奋努力: 居夫人致力科学研究近五十年,专心致志,勤奋工作,持之以恒,终于取得伟大成就.二、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初步感知文中居里夫人对自己理想、信念的揭示。
2、正音正字
生朗读P42“读一读,写一写”中字词,并加以解释,检查预习。
三、梳理信息
1、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独立思考,试着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生自读课文
师:现在请同学们将归纳出来的词拿出来讨论:
坚韧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俭朴 重大发现 保持安静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沉醉科学
2、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明确:
科学工作宗旨(探讨真理、沉醉科学)
工作环境(保持安静、追求自由、珍惜时间)
工作态度(目标如
一、树立信心、坚韧不拔、执著勤奋)
第二课时
一、探究研读:
1、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
(体会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了解她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① 第一段中,居里夫人认为,做事情需要有怎样的精神? 明确:坚韧不拔,有信心。
② 第三段中,居里夫人说“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为什么“孤独”也会成为“美好快乐的记忆”?
明确:求学时虽然很孤独,但居里夫人一个人精心读书,大有收获,回忆起来,觉得没有虚度年华,这样的大学生活美好快乐。说明了她对科学的渴求,对科学研究的热忱。
③ 第四段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明确:宁静的工作环境,简单的家庭生活。
④ 第五段中,怎样理解“我的唯一的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这一句? 明确: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
⑤第七段中,就常人看来,科学研究应该是艰深的、枯燥的,作者却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为什么?这反应作者怎样的心态?
明确:科学本身具有伟大的美,魅力无穷,这种美,这种魅力,如神话故事,在这美妙的科学世界面前,科学家就好像是迷醉于神话故事中的小孩儿一般。反应在科学研究中如痴如醉的心态。⑥从全文看,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系?
明确:其一,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其二,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其三,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自由国家进行自由学术研究的渴望,对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这些构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关键之所在。
2、再次研读课文,学生提出疑问 提问可能涉及:
①居里夫人所说的“讲究现实的人”与“梦想家”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讲究现实,是通过工作取得物质利益,因为生活毕竟需要金钱。获得很多的报酬才能享受很好的生活,这也是居里夫人肯定的。“梦想家”就是献身事业,全身心地投入事业,完全不存在物质利益的观念。②“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茧一般。”某种力量指什么力量?
明确:居里夫人所以没有明确地说出来,而用一个比喻含蓄地点出,大概是因为这种力量是难以明确表述的。这种力量是一种复合的因素。指的是:完成某件事的决心;对真理的渴求;科学魅力的吸引;进行科学研究、造福人类的崇高使命感。
二、拓展延伸:
1、学生自由谈谈对文章语言的看法。
教师点拨:文章语言的质朴、真诚,有些话可视为格言或警句,表现居里夫人作为一位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力量,能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和思考。
2、说说你知道的名人为科学探索研究的故事。(开放性题目,学生自由发挥)
四、语言品味
1、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理解这种朴素而平实的语言风格。不重文采,而重写实,是传记类作品的特点。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语言作比较,就容易理解了。
2、找出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试着进行赏析。参考: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
五、教师小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第二篇:居里夫人小时候的故事(小编推荐)
居里夫人小时候的故事
几十年前,波兰有个叫玛妮雅的小姑娘,学习非常专心。不管周围怎么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一次,玛妮雅在做功课,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玛妮雅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地看书。
姐姐和同学想试探她一下。她们悄悄地在玛妮雅身后搭起几张凳子,只要玛妮雅一动,凳子就会倒下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妮雅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然竖在那儿。
从此姐姐和同学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玛妮雅一样专心读书,认真学习。
玛妮雅长大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的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人。
爱迪生小时侯的故事
爱迪生小时候就热爱科学,凡事都爱寻根追底,都要动手试一试。有一次,他看到母鸡在孵蛋,就好奇地问妈妈:“母鸡为什么卧在蛋上不动呢?是不是生病了?”妈妈告诉他,这是在孵小鸡,过一些日子,蛋壳里就会钻出鸡宝宝来。”
听了妈妈的话,爱迪生感到新奇极了,他想,母鸡卧在鸡蛋上就能孵出小鸡来,鸡蛋是怎样变成小鸡的呢?人卧在上边行不行?他决定试一试。爱迪生从家里拿来几个鸡蛋,在邻居家找了个僻静的地方,他先搭好一个窝,在下边铺上柔软的茅草,再把鸡蛋摆好,然后就蹲坐在上边,他要亲眼看一看鸡蛋是怎样孵成小鸡的。天快黑下来了,还不见爱迪生回家,家里的人都非常着急,于是到处去找他。找来找去,才在邻居的后院找到了爱迪生。只见他坐在一个草窝上一动也不动,身上、头上沾有不少草叶。家里人见了,又生气又好笑,问他: “你在这儿干什么呢?” “我在这儿孵蛋啊!小鸡快要孵出来了。” “孵什么蛋,快点出来!”爸爸大声喝道。“母鸡能孵蛋,我要看看怎样孵出小鸡来。” “不行,不行!快回家!”爸爸又喝斥道。
妈妈却没有责怪和取笑他,因为她知道这孩子的性格,微笑着说:“人的体温没有鸡的体温高,你这样孵是孵不出来的。”爱迪生虽然没有孵出鸡来,但是通过这次孵蛋活动增长了知识。还有一次,爱迪生看到鸟儿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心想,鸟能飞,人为什么不能飞?能不能给人加上翅膀?他忽然又想到,气球没翅膀也能飞上天,那么在人的身体里充上气行不行?于是全找来一种能产生气体的药粉,让一个小伙伴喝了下去,看看他能不能像气球一样飞起来。可是过了一会儿,小伙伴肚子疼了起来,大声哭喊,差点儿送了命。为了这件事,爸爸狠狠揍了他一顿,还说不准他以后搞什么实验了。可是爱迪生还是不服气,说:“我不做实验,怎么会知道人能不能飞起来呢?”
铁杵磨成针
唐代大诗人李白,幼年时便读那些经书、史书,那些书都十分深奥,他一时读不懂,便觉枯燥无味,于是他丢下书,逃学出去玩。
他一边闲游闲逛,一边东瞧西看。他看见一位老妈妈坐在磨刀石上的矮凳上,手里拿着一很粗大的铁棒子,在磨刀石上一下一下地磨着,神情专注,以至于李白在她跟前蹲下她都没有察觉。
李白不知道老妈妈在干什么,便好奇地问:“老妈妈,您这是在做什么呀?”
“磨针。”老妈妈头也没抬,简单地回答了李白,依然认真地磨着手里的铁棒。
“磨针?”李白觉得很不明白,老妈妈手里磨着的明明是一根粗铁棒,怎么是针呢?李白忍不住又问:“老妈妈,针是非常非常细小的,而您磨的是一根粗大的铁棒呀!”
老妈妈边磨边说:“我正是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细小的针。”
“什么?”李白有些意想不到,他脱口又问道:“这么粗大的铁棒能磨成针吗?”
这时候,老妈妈才抬起头来,慈祥地望望小李白,说:“是的,铁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针是很困难的。可是我每天不停地磨呀磨,总有一天,我会把它磨成针的。孩子,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棒也能磨成针呀!”
幼年的李白是个悟性很高的孩子,他听了老妈妈的话,一下子明白了许多,心想:“对呀!做事情只要有恒心,天天坚持去做,什么事也能做成的。读书也是这样,虽然有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坚持多读,天天读,总会读懂的。”想到这里,李白深感惭愧,脸都发烧了。于是他拔腿便往家跑,重新回到书房,翻开原来读不懂的书,继续读起来。
王羲之苦练书法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 “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 “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富兰克林的精神食粮
美国18世纪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参加过独立上星期争,参加起草独立宣言,代表美国同英国谈判,后签订巴黎和约,曾创办《宾夕法尼亚报》,建立美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他在研究大气电方面有重要贡献,发明避雷针。著有《自传》。富兰克林自幼酷爱读书。家贫无钱上学,从少年时代起,就独自谋生。常常饿肚子省钱买书读。某一天,富兰克林在路上看到一位白发老妇,已饿得走不动了。连心将自己仅有的一块面包送给她。老妪看富兰克林的样子,也是一个穷人,不忍收他的面包。“你吃吧,我包里有的是。”富兰克林说着拍拍那只装满书籍的背包。老妪吃着面包,只见富兰克林从背包里抽出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孩子,你怎么不吃面包啊?”老妪问道。富兰克林笑着回答说:“读书的滋味要比面包好多了!”经济拮据,购书能力有限,他只得经常借书读。他常在认间向朋友敲门借书,连认点起一盏灯,专心读书,疲乏了就以冷水浇头提提神,坐下继续阅读完,第二天一早,准时把书还给书主,从不失信。
第三篇:居里夫人的故事
居里夫人的故事
本文导读:玛丽·居里继承了父亲的秉性,诚实、勤奋,充满着不挠的斗志,同时还是一位称职的贤妻良母,如母亲那样任劳任怨。可以说,她的身上体现着人类真正的真善美。--好父母教育咨询网-中国专业的婴幼儿、青少年教育咨询网站
物理学家、化学家玛丽·居里1867年生于波兰华沙,是家中最小的女儿。几乎可以说是一种天性,玛丽有着过目不忘或听过一遍就不会忘记的本领。而且,她从幼年时起就有着一种异乎寻常的思想集中能力,令哥哥姐姐们大为惊叹。玛丽在看书时,哥哥姐姐们即使在她的四边用椅子围起来惊动她也无济于事。不是说她缺乏孩子的灵性,而是在理解能力上,她是极其早熟的。
波兰当时已丧失国家主权,华沙处在俄国的统治之下,学校教育设俄语为主课。玛丽在读小学时曾有过这样一个插曲。
一天,俄国督学官突然出现在玛丽的班级里突击检查,测试学生对俄国历史的了解程度,如果回答得不中他的意,就要追究教师的责任。老师点名让班里俄语流畅头脑最好使的玛丽来回答。督学官提出一连串问题,玛丽回答得滴水不漏。督学官满意地离去之后,玛丽扑进老师的怀里痛哭起来。她非常清楚自己的祖国处在何种境地。
她的父母都是教师,在一段时间里,家里连遭不测:母亲身患结核病,而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父亲被在沙俄统治下为虎作伥的校长视为眼中钉。全家在经济上陷入困境。玛丽9岁时一个姐姐因伤寒去世。两年后,最敬爱的母亲将孩子们和丈夫叫到床边,她望着孩子们和丈夫的脸,不断地说着“我爱你们”便撒手西去。在那个时候,玛丽家充满着悲哀。
但是,父亲和剩下的四个孩子没有被接踵而来的不幸所压倒,他们团结一致与命运作斗争。孩子们帮助父亲,父亲将自己所掌握的所有知识全都倾注给孩子们。
父亲利用家里原来就有的理科实验器材,将科学话题讲解得饶有趣味,哥哥姐姐们勤奋好学,书斋里父亲的藏书堆积如山。父亲虽然在经济上不能让孩子们过上富裕的生活,但却给了孩子们最最珍贵的财富。尤其是父母亲那百折不挠的精神,能使孩子们受用终生。
玛丽成长为一个值得赞扬的姑娘。她一边当着家庭教师,一边向在巴黎学医的姐姐资助学费。自己也悉心苦学,以后考入巴黎大学,专攻物理学,如鱼得水破壁腾骧。得到数学和物理学的理学博士称号。1894年,她以优异成绩从大学毕业,在导师的研究室里与比埃尔·居里认识并结婚。夫妇俩共同进行放射能研究,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镭,获得辉煌业绩
第四篇:居里夫人的故事
居里夫人的故事:
爱因斯坦: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顾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是说,居里夫人是人类的道德楷模)
居里夫人在对待人生价值和意义方面,堪称人类的典范。在科学史上,到目前为止,在女科学家中,居里夫人是独一无二的两次诺贝尔获得者,被誉为“镭的母亲”。她生长在波兰的一个中学物理教师家庭,从小就热爱科学,但由于家庭的经济困难没有能够上大学,17岁就给人当家庭教师,挣钱寄给在巴黎上大学的姐姐,等姐姐大学毕业后在支持她上大学,这一干就是7年。她当时的工作虽然被别人看不起,但是她的心中有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她在给姐姐的信中写道:“我们生活得都不容易,但是那有什么关系?我们必须要有恒心,尤其是要有自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要用来做某些事情的,无论代价多么大,这种情况必须做到。”在24岁时,她终于实现了去巴黎念大学的志愿。在学习期间,她的生活极为清苦,住在简陋的房间里,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她刻苦学习,常常攻读到深夜两三点钟。由于缺乏营养和睡眠不足,身体较差,有一次竟然晕倒了,事后才知道,她那天的晚饭只吃了一把小罗卜和一些樱桃,夜里也只睡了4个小时。然而她的学习异常扎实,成绩特别优秀,她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1893年毕业于巴黎大学物理系,第二年又在该校数学系毕业,成绩名列第二,获得了物理学和数学两个学士学位,时年27岁。要知道她完成两个大学专业仅仅用了3年时间!毕业后,她与丈夫一起从事放射性新元素的研究工作,为了提前新元素,居里夫妇在阴暗潮湿,漏雨又没有地板的简陋实验室里,艰苦地从事提炼工作,她一个人就是一个工厂,她说:“我一次炼制20公斤材料,结果是一个棚屋里放满了装着沉淀物和液体的大瓶子。搬运容器,移注溶液,连续几小时搅动熔化锅里沸腾着的材料,这真是一种极累人的工作。”就这样,她用了4年多时间,用了800吨水,200吨化学药品,从400吨沥青铀矿渣中,提炼出1克新元素的化合物!他们发现了两种新元素:镭和钋。因此,居里夫人获得了博士学位,同年(1903)居里夫妇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不幸的是,1906年居里被一辆马车撞死,这给居里夫人以巨大的打击,但是她没有被深重的悲哀压倒,而是以惊人的毅力继续向科学顶峰挺进,终于在1910年提炼出世界上第一块纯净的镭。由于她在后来的研究工作中的重大贡献,1911年,居里夫人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居里夫人还8次获得其它各种科学奖项,获得25个国家的荣誉头衔107个。但她对名誉十分淡薄,没有因此陶醉,她仍然孜孜不倦地进行实验研究,直到临死前还在做实验。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著名人物中,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荣誉所腐蚀的人。”居里夫妇不为金钱所吸引,他们发现镭和钋元素时,家庭生活还比较艰苦,由于镭能够治疗癌症,许多厂家愿意以高价购买她的专利。如果他们申报专利,可以靠卖专利成为亿万富翁,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把提炼镭元素的方法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世。居里夫人说:“镭是一种元素,它属于人类所有,任何人不能拿它来发财致富。”由此可见,她具有多么伟大的人格和多么崇高的精神境界啊!居里夫人晚年回忆说:“我们生活中最好的,而且是最快乐的几年,还是在这个简陋的旧棚里度过的,我们把精力完全用在工作上。”在临死的时候她还说:“我的生活是不能离开实验室的。”居里夫人的女儿回忆说:“坚定不移的性格;智力方面锲而不舍的努力;只知贡献一切而不知谋取或接受任何利益的自我牺牲精神;尤其是成功不骄傲、灾祸不能屈的非常纯洁的灵魂,这些就是玛丽-居里生来所具有的品质,比她的工作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更为难能可贵。”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三强就是居里夫人长女的学生。
第五篇:居里夫人的小故事读后感
居里夫人小故事
玛丽娅·斯可罗多夫斯卡娅,即著名的居里夫人,被誉为“镭的母亲”。1898年12月,居里夫妇根据实验事实宣布,他们发现了第二种放射性元素,这种新元素的放射性比钋还强。他们把这种新元素命名为“镭”。可是,当时谁也不能确认他们的发现,因为按化学界的传统,一个科学家在宣布他发现新元素的时候,必须拿到实物,并精确地测定出它的原子量。而居里夫人的报告中却没有钋和镭的原子量,手头也没有镭的样品。
居里夫妇决定拿出实物来证明。当时,藏有钋和镭的沥青铀矿,是一种很昂贵的矿物,主要产在波希米亚的圣约阿希母斯塔尔矿,人们炼制这种矿物,从中提取制造彩色玻璃用的铀盐。对于生活十分清贫的居里夫妇来说,没有钱来支付这件工作所必需的费用。他们的智慧补足了财力,他们预料,提出铀之后,矿物里所含的新放射性元素一定还存在,那么一定能从提炼铀盐后的矿物残渣中找到它们。经过无数次的周折,奥地利政府决定馈赠一吨废矿渣给居里夫妇,并答应若他们将来还需要大量的矿渣,可以在最优惠的条件下供应。
居里夫妇的实验室条件极差,夏天,因为顶棚是玻璃的,里面被太阳晒得像一个烤箱;冬天,又冷得人都快冻僵了。居里夫妇克服了人们难以想像的困难,为了提炼镭,他们辛勤地奋斗着。居里夫人立即投入提取实验,她每次把20多公斤的废矿渣放入冶炼锅熔化,连续几小时不停地用一根粗大的铁棍搅动沸腾的材料,而后从中提取仅含百万分之一的微量物质。
他们从1898年一直工作到1902年,经过几万次的提炼,处理了几十吨矿石残渣,终于得到0.l克的镭盐,测定出了它的原子量。
镭宣告诞生了!
居里夫妇证实了镭元素的存在,使全世界都开始关注放射性现象。镭的发现在科学界爆发了一次真正的革命。
居里夫人以“放射性物质的研究”为题,完成了她的博士论文。1903年,居里夫人获得巴黎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继镭的发现之后,另一些新的放射性元素如锕等也相继被发现。探讨放射性现象的规律以及放射性的本质成为科学界的首要研究课题。
居里夫人小故事读后感
前几天,我看过一篇居里夫人的故事。
故事的内容是居里夫人发现了第二种放射性元素——镭。为了证明它,居里夫人在一个“放死尸都不合适”的屋子里奋斗了六年。
这一次体育测试的内容是八百米长跑!我一听,顿时傻了眼:我肯定不能及格!我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跑到终点呢?想到这,我不由得垂下了头,为了这次考试而伤脑筋。没过多久,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号次是30号到40号的同学考试!”我一听到自己的号次,心里又是紧张又是担心:考试的同学都站在跑道上做准备工作了,她们个个信心百倍、精神抖擞,而我却迟迟不敢站到跑道上,我该怎么办呢?看着她们胸有成竹的样子,我不由得皱起了眉头,可考试快开始了,我来不及多想,只好硬着头皮上。我无奈地迈着沉重的步伐犹犹豫豫地走到跑道上。当我做着起跑的姿势时,看着老师手中的口哨,脑中突然想起了居里夫人为了从9000千克沥青矿渣中提炼出镭,整整奋斗了45个月,这点困难对我来说有又什么呢?
想到这,我做了一个一个深呼吸,在心里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争取好成绩!于是,我竖起耳朵等待着老师的起跑口令。“各就各位——,预备——跑!”我一听到这个口令,马上飞跑起来,速度就像是一根离弦的箭,生怕落在别人后面。刚开始,我看到自己跑在前几个,心里不由得舒了口气,对自己更有信心,更加奋力向前跑。不知不觉,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渐渐地,终点仿佛离我只有一步之遥!我兴奋极了,连忙加快速度,可速度却远远不如起跑时那样快。
一开始,我没在意,可没过多久,我突然感到呼吸急促,脚步也越来越沉重,整个人似乎都没力气。我想用尽力气跑,可脚就像灌上了铅,怎么也跑不动了。我只感觉口干舌燥,额头上都是一颗颗汗珠,真想坐下来休息!就在我想放弃考试的时候,我又一次想起了居里夫人那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想起了她在困难面前永不退缩的精神,想起了她在逆境中努力奋斗的精神„„我的心中总是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持着我要坚持到底!我甩开重铅,用尽全力向前跑去,努力用最快的速度奔向终点!近了,更近了,我激动地跑过终点!
当我回过头看着跑过的道路心里有种别样的自豪感,耳边不禁想起了居里夫人的名言“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对任何困难都决不屈服!”是啊,困难挫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勇于战胜它们,每个人都是最棒的!没有哪位成功者能一步登天。真正使他们走向成功的是他们永不言败的精神,是他们敢于面对困难并挑战困难的意志。在挫折面前不服输,振作起来,一步一步地迈向成功。
也许艰难的成长环境和恶劣的人生际遇往往可以将人击倒、粉碎,使人心碎绝望,但它同时也是一把两刃利剑,对于“永不认输”的人来说,它难道不是一把锻造非凡人生的利器呢?只有当我们不会被困难吓倒,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时,我们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到达成功的彼岸。
初二
(九)班
于师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