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园解说词(孝文化)
责任石
各位领导,大家好:
您首先看到是我校的校魂。“责任”代表着我们石小人想干事、能干事、真干事的决心,它象征着我校有一位有责任心的校长,有一批有责任心的教师,更有一群像我一样有责任心的学生。就是因为“责任”二字让我们懂得: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树立良好的形象,播下行动,收获习惯;培育性格,造就命运。此时我们心中已奏响前进的号角,那就是“谨记责任,打造石小之魂”。
请各位继续向前走,参观我校24孝文化墙。
儒家“五常”文化解说
各位领导,大家好:
儒家“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之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众所周知,“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是“五常”之首,我校的儒家“五常”文化就是告诉人们要与人为善,博爱万物。同样要做重义轻利、见义勇为的人;做谦恭礼让、遵规守纪的人;做发奋读书、博学求知的人;做言而有信、一诺千金的人。总之,仁、义、礼、智、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当今社会很有效的正能量。
请各位继续向前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解说
各位领导,大家好: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我校针对学校实际,在广大师生当中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特别是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个方面着手,不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民族精神,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认真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使学生养成诚实守信、孝敬感恩、团结友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请各位继续向前走。
二十四孝文化解说
各位领导,大家好: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但归根结底,道德是这个文化的核心,而“孝”德是这个核心中的核心。百善孝为先,以孝行天下。也就是说父母乃人之本,人乃以孝为先,孝为德行之门,德为成事之本。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论语》、《孝经》中也有专门讲述孝德的语句。孝敬父母是对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是做人最基本的感恩行为。古往今来,成就大事之人,都是大孝至爱之人。在现代社会中,孝,更是安身立命之本。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人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更谈不上用真诚去对待他人。我校的孝文化就是要求全体师生深入了解这二十四个感天动地的故事,从而做一个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的人。
请各位继续向前走。
亲尝汤药
各位领导,大家好: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二十四孝是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辑录而成。《二十四孝》中 “亲尝汤药”,讲述的是汉代文帝的母亲常年生病,一病就是三年,文帝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地亲自照顾,给母亲服用的汤药,他要没有亲口尝过才让母亲服用。他以仁孝之名闻天下。这个故事教育我们要做一个有孝心的好孩子。
请各位继续向前走。
“行佣供母”解说词
各位领导,大家好:
你现在看到的是二十四孝中的“行佣供母”,它讲述的是东汉有一个人叫江革,少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江革不幸遭遇战乱,他背着母亲到处逃难。其间多次遇到匪盗,有人想劫持他入伙,江革就哭着哀告说有老母年迈,无人奉养,匪盗见他孝顺就不忍心杀他。后来,他几经辗转,穷困得连鞋子都没有了,便为别人打工挣钱供养母亲。江革行佣供母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多么恶劣的环境,都不能改变我们孝敬父母的赤诚之心。
请各位继续向前走。
“乳姑不怠”解说词
各位领导,大家好:
你现在看到的是二十四孝中的“乳姑不怠”,它讲述的是孙夫人因为年老,牙都掉光了,没有办法咀嚼食物。儿媳每天一早就跑去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这样数年如一日,因为媳妇的细心照料,长孙夫人的身体非常健康。长孙夫人临终前召集全家老小,告诫他们说:“我没有什么可以报答儿媳的,只是希望子孙后代的媳妇都能够和她一样孝顺,这样就心满意足了。”后来果真应验了长孙夫人的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怎样对待父母,她的子女就会怎样对待他。请各位继续向前走。谢谢大家来我校参观指导工作。
“弃官寻母”解说词
各位领导,大家好:
你现在看到的是二十四孝中的“弃官寻母”,它讲述的是宋代朱寿昌七岁时,生母被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后来,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用血书写下《金刚经》,于是走遍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宁可丢弃高官厚禄,也要孝敬父母。说明世界上没有比孝敬父母更重要的事情。
谢谢大家来我校参观指导工作。
第二篇:孝文化校园
义堂中学2018-2019年学生行为习惯养成
教育----“孝德校园”
儒家道:百善孝为先;孔子认为“孝”是做人的根本原则,曰:“孝,德之本也”。我们历代祖先,在创造中华文明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家道、家教、家风、家业,养亲、事亲、尊亲、悦亲等为主要内容的孝道传统,集中展现了仁爱、责任、礼敬、勤劳、奉献等等核心的伦理规范与道德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然而,孝文化已在人们的心目中逐渐淡化,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在安闲舒适的环境中,在家受到老人和父母的“宠爱”,在学校受到教师们百般呵护,在社会受到国家和政府的保护。他们很少受挫折,不懂得感恩,自私自利,道德严重缺失。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到来,孝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当今社会正面对各种不讲亲情、不讲道德,只讲金钱与竞争的外来文化的冲击,加强未成年人“孝德”乃至中华美德教育,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准,成为国家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工程。
学校是青少年德育的主阵地,如何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眼前的重要课题。为此,我校举行了一系列开展孝文化进校园活动。
1、大力宣传发动,营造孝文化氛围
学校发放宣传材料,张贴孝敬图画的同时,要求各班办一期以孝文化为主题的黑板报,制作一期关于孝文化的手抄报。学校全面宣传孝知识,充分营造孝氛围,提高孝意识,一方面培养学生们的文明礼仪行为意识,另一方面激发孩子们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良好思想,在校园里全面掀起了学习实践孝善的热潮。
2、修建孝文化校园,构建靓丽风景线
在校园环境建设打造孝文化阵地,在学校操场走廊墙壁上,是精选的《三字经》《弟子规》《二十四孝》等孝德经典篇目;班级廊道,一个个孝德小故事、一则则孝德名言令人目不暇接,展示古今名人的典故、格言、学生的感言等,使学生在校园各个角落都能受到孝文化的熏陶。学校要求广大师生观看后,写出相应的心得体会,并进行评比展览。
3、举行“双十佳”演讲赛,增强孝善意识
为了进一步增强师生的孝善意识,学校可适时举办了“孝善演讲赛”。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谈出对“孝”的初步认识,并把孝贯彻到自己今后的生活中,以孝心对待父母,以善心与同学相处;真正把孝文化落到实处。并邀请部分学生家长参与,以提高教育效果。
利用各种节日广泛开展活动。如:母亲节、父亲节、端午节、教师节、八月节、感恩节等,开展主题班会、歌咏、朗读、演讲、讲故事、绘画、致xx一封信、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儿等活动(一些活动邀请家长共同参与教育效果会更好)。
4、开展孝敬大行动,提高共同参与
学校开展孝敬大行动,倡议广大师生行动起来,人人做一件孝敬的事。学生在校孝敬师长,为老师献上一束花、送上一句祝福;在家孝敬父母,为父母洗一次脚、吻一次脸颊。各班召开“算算经济帐,感谢父母恩”主题班会;开展“帮父母做一件事、给父母打一个电话、少花一元钱”等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深深地感染着每一名学生,震撼着师生们的心灵,使同学们不仅掌握了“孝”文 化的理论和内涵,同时深刻领会到今天开展工作感恩教育,重塑孝道理念对实现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5、收集整理身边孝故事
发挥课堂德育主渠道作用,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常抓不懈(尤其是政治、语文等学科)。另外,大力开发“孝德”校本课程,可利用学生收集古今中外的关于孝德方面的人物和故事,这种收集的过程也是大家受教育的过程。
6、家校结合、共同打造“孝”园文化
开展以孝文化为主题的家长座谈会、讲座、亲子共读等活动,提高家长的素养。在孝文化建设中,发挥家长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很重要。如果家长不能言传身带,就会大大弱化学校的教育,就会起到5+2等于零的作用。
7、评“孝”星活动
在学生中,评出“孝”星,以激励其崇尚孝文化、孝敬父母的光荣之举。
子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也就是说只有你有了基本的道德修养后,才开始“学文”。试想:一个学生,如果懂得如何孝敬父母、懂得如何尊敬师长,这样的学生,怎么会不优秀呢?还有什么不能教化呢? 总之,自从我校开展“孝文化”进校园活动以来,学生明白了“百善孝为先”的道理,爱老如爱子,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爱护明天的自己。同时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感受到了人与人的真情,感受到校园活动的乐趣,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篇:孝德文化长廊解说词(20130304)
孝德文化长廊解说词
(一)各位嘉宾,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南头城小学“孝德文化长廊”,“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
下面,我先给大家介绍我们这个长廊的第一部分——孝德牌匾。“百善孝为先,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这是清代学者王永彬的名言,出自《围炉夜话》,《围炉夜话》一书教人读书明理,让人诚信积德,“不为富贵所动,常将忠孝记挂”。王永彬是一个很有孝心的人,对朋友友善;他过着隐居生活,以教书为业,不愿为官,甚至在县令听说他很有才,虚心去拜访他时居然挖墙出逃。他写有包括《围炉夜话》在内的三部书稿,两次参与县志的修撰;七十八岁去世。他的后代人丁兴旺。传到现在已有了第八代,整个家族有几百人,大多住在湖北枝江石门村附近。
王永彬对孝德的论述和对孝行的实践,近两百年来,一直在影响着后人。
请大家抬头看,在横梁上展示的都是选自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名言警句,这些名言警句都阐述了“孝”在我们为人做事方面应该遵循的原则。我们学校在推行“主题
阅读”,许多班级的同学在诵读《弟子规》,横梁上不少的名句就出自《弟子规》。
在大厅的廊柱上,“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十个大字,在“孝”的统领下,成为每一个人应该培养的美德,廊柱中间的美德故事,图文并茂,让我们同学学有榜样。
(我的介绍到此,请大家继续参观)
孝德文化长廊解说词(二)
接下来由我给大家介绍“二十四孝故事”节选,请大家跟我来。
在教室旁的每一个窗下,都有一个故事,这些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讲述了许许多多与“孝”相关的故事,让我们在读故事的过程中,感受“孝”;用“孝德”指导我们的孝行。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中,有些有迷信色彩的,我们没有选用,选用的是在今天依旧有现实意义的二十一个。如《亲尝汤药》,讲述的是汉文帝对自己母亲的孝顺,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有病,他必定亲自服侍,母亲喝的汤药,他都要亲口尝过才放心。他当皇帝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重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一个人在家能够孝顺父母,在外能与人友好相处,相信他在工作中一定会想别人所想,能够心中装着他人,努力把工作做好的。所以古人说,“百行孝为先”哪。
孝德文化长廊解说词(三)
这些古代孝德故事,对我们现代人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在当代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孝德故事。我们的孝德文化长廊也节选了其中的六个,展示出来,让同学们学有楷模,这些故事分别是:黄来女“带父求学,克难成才”,戴永胜“千里寻医,十年救母”,刘霆“少躬背母,爱心传递”,陈立强“独身养母,攀岩尝草”,曹于亚“跪求捐肾,侍父勤读”,刘芳艳“爱救病父,学携盲母”。在这些当代孝德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人子女对父母的爱:遍尝百药医治亲娘、背着盲母坚持读书……无论父母是富是贫,不管父母病有多重,孩子都能够不离不弃,这就是“孝”的力量,是“孝”让人克服了重重的困难。故事让人感动,更让人学有榜样。
(各位嘉宾,我介绍的孝德故事到此结束,请大家继续参观)
孝德文化长廊解说词(四)
欢迎大家继续参观。
孔子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我们尽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在家敬父母,在校爱师长,胸怀祖国志,常怀感恩心,无论干大事还是成伟业,都以孝为基础。
我先给大家介绍的是伟人的孝德故事,我们大家熟悉的有许世友、陈毅、朱德、邓小平等,虽然他们身居高位,为了革命工作不能时时侍奉在父母身边,但是只要有机会,他们都会用不同的行动尽孝心、行孝道,老一辈革命家的行为,不仅影响他们的后代,也影响着我们这些小学生。
古人爱写诗,用诗词表达对父母的爱,我们读过的古诗中就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恩情比天大,我们又怎能忘记呢?父母付出不求回报,但是我们受恩不能忘本,要用行动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和社会的培育之情。
“孝”字由两部分组成,上面是“父”,下面是跪着的孩子,作为孩子,需要对父母辈表达恭敬之意。这面由不同字体组成的“孝”字专栏,将登载由我校老师、学生和家长评选出来的十二个“孝德之家”的事迹,学校已经启动这项工作,评选出部分“孝德之家”。
孝德文化长廊解说词(五)
学校大力弘扬“孝德文化”,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将孝德文化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通过主题班队会,把孝德教育与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家庭教育“五个一”活动,要求同学们每周为父母做一次家务,捶一次背,说一句问候话,过年过节为父母制作一张贺卡,洗一次脚。从小事做起,让父母少操心,让父母放心,让父母开心。
这里提出了孝敬父母的十大倡议和感恩父母的做法,请相信,我们一定会好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作为孩子,我们有这个义务,作为公民,我们有这个责任。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开放兼容”是广东公民的道德规范,“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孝悌信忠,是人间美好品德的汇总,做人讲孝义,做事有规矩,诚信待人,尽忠职守不正是我们新时代的道德要求吗?
(感谢各位嘉宾的聆听。)
第四篇:校园广场文化柱解说词
校园广场文化柱解说词
现在大家所处的位置是我校的xx广场,就其教育功用来讲,xx广场的文化营造有两个亮点,一个是那边的大椿树,另一个是广场南北两边纵向分布的十个文化柱,如果说大椿树是xx广场的自然景观,那么,十个文化柱就是xx广场的人文景观,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育人功效。现在我重点为大家介绍十个文化柱。
十个文化柱南北各五个,分属“做人”和“求知”两个系统,目的是让师生既注重良好品德的修炼,又注重知识技能的提高。而且,学校在设计之初,把重心定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上,<莲山课 件 >通过经典文化的呈现使师生汲取丰厚的营养,最终形成了现在大家看到的具有传统文化特点和魅力的十个文化柱。
xx广场南面的五个文化柱依次为“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方面被称作是儒家的“五常”,是中国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因素,有丰富的内涵,所以,学校从师生的道德修养的现状出发,选取了儒家的“五常之道”。值得一提的是,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不是对这五个方面进行简单机械的复制照搬,而是遵循古为今用的原则,把儒家五常同师生品德修养的现状紧密结合,使师生都能在这“五常”之中找到道德修养的参照和行为处事的准则。如“五常”中的“仁”,我们主要针对的是教师群体,大家在“仁”的释义中可以看到“师者应以人为本,仁善在怀,有教无类,内外皆休,济世诲人”的字句,这是对教育者提出的道德标准,便于教师在从教过程中反躬自省,不断审视自己的从教行为和道德修养。而其余的“义”、“礼”、“智”、“信”,我们也特别注意了和学校实际有机结合的问题。
在呈现方式上,我们采取了图文结合的形式。文字释义,故事助解,从而达到内涵的理解和形象展示的相对统一。释义注重内涵,力求精炼,并与学校的道德教育和人格修养相结合;故事选取师生耳熟能详的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如“孔子讲学”、“苏武牧羊”、“孔融让梨”、“商鞅立木”等小故事,使师生能从这些经典的故事中去领略“五常”的要义。
和儒家“五常”对应的是广场北面的关于“求知”的五个文化柱。这五个文化柱的内容是选自于《礼记-中庸》中的句子,在表现形式上,为了和“仁义礼智信”的设计风格相统一,也采用了内涵阐释和故事助解相结合的方式。之所以选择《礼记-中庸》中提到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几个句子,是因为这五个方面既有学风建设,又包含学法指导。大家请看,如果去掉各条的限制词,呈现的就是“学、问、思、辨、行”,这五个方面,基本上涵盖了学风建设的主要内容,解决的是求知过程中“做什么”的问题;而加上限制词“博、审、慎、明、笃”,则渗透的是学法的指导,解决的是求知过程中“怎么做”的问题。所以,学校认为《中庸-礼记》中提出的这五个方面既包含了学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有学习方法的系统指导,有利于师生在求知过程中对照参考。
总而言之,十个文化柱的设计初衷和内容选取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文化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问题,既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也体现了我校的育人导向。
第五篇:孝文化
孝文化
【关键词】
孝文化 传统文化 道德建设
【热点材料】
材料一:
2011年12月27日下午,“机场刺母案”二审在上海市一中院开庭审理。在二审过程中,涉案行凶人汪某强调自己患有精神分裂症,应该接受治疗,不应受到刑事处罚。汪的代理律师则认为当初的司法鉴定意见书中存有瑕疵,并继续为其作无罪辩护。9个月前,汪某“机场刺母”一度引发了社会从“孝道”、“责任”层面对其一致谴责,不过,时至今日,这位涉案当事者本人并没有就自己的行为从道德角度主动回应大众,他依然在苦苦辩护,认为自己不该受到刑事惩罚。
“机场刺母”发生在2011年3月31日。当晚旅日留学生汪某回上海后,因学费问题与母亲产生争议,在浦东国际机场到达大厅内向前来接机的母亲连刺了数刀,这一幕令周围人都震惊不已,汪某随即被警方带走。
刺母案发生七个月后,2011年10月下旬,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据司法鉴定出具的报告显示,汪某确实患有精神分裂症,但检方认为其作案时具有限定刑事责任能力汪某的行为涉嫌故意伤害罪;而汪某的辩护人则认为事发时汪某完全丧失辨认和控制能力,为其做无罪辩护。最终法院做出一审宣判,被告人汪某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
材料二
2011年10月24日早晨,深圳光明新区发展和财政局的公务员廖某,与59岁的父亲发生冲突,其父的衣服被廖某撕破,身体多处受伤,左肩膀上更是被廖某咬得鲜血直流。年近六旬的老父老母,从湖南郴州老家来深圳帮助儿子带孩子,没想到得到的竟是身为公务员的儿子的辱骂和殴打。
随后的调查更是显示,在4个多月时间里,廖某曾7次暴殴亲娘,骂母亲是猪,“咋不撞车死掉”?不过,与机场刺母中的汪某面对社会指责却“默不作声”不同的是,咬父事件发生两天后,在媒体、舆论的压力下,一直逃避的廖某幡然醒悟并最终站出来承认了错误,事情以一家人和解收场。
为此,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还专程给当地报社写信说,这件事引起了他个人的一些深层次思考。“从小处讲是一起家庭纠纷,当事者缺乏道德修养,违背伦理,行为失范。而从大处讲,可看作是当前转型期社会道德水准、伦理规范方面存在问题的一个缩影,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材料三
北大公布的《2012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细则》中规定“不孝敬父母者不得被推荐”,该规定引发了很大争议。昨日,北大招办负责人回应称,“不孝敬父母不得被推荐”是一条禁止性的规定,但不能被反过来解读。
该负责人称,此次校长实名推荐制首次提出了学生不得被推荐的标准,北大在此过程中不比较谁更孝敬父母,但孝不孝敬父母却是能否获得推荐资格的一条底线。一个对父母感恩的人,相对而言对他人、对单位、对社会,也会比较容易培养出责任感,“这是做人的起码良知,我认为对此不应当存在分歧。如果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也可以被中学校长推荐到北大来就读,我们就没有尽到教育者应尽的责任。”
该负责人承认,为孝敬父母制定一个可以量化的标准很困难,不是天下所有的事物都可用数字去量化和标准化。事实上,是否孝敬父母并不需要做特别复杂的考核,有时候只要看他和父母在一起的情况就一目了然,哪怕只是简单的面试考察,一句话、一个动作或一个眼神就足够了,“之所以要明确这一规定,是因为现在很多学生智商可能很高,成绩可能非常优秀,但对父母和他人充满了冷漠,认为所有人都该为他服务,北大不欢迎这样的学生。”
【考点分析】
一、孝观念淡化的原因分析
孝观念日趋淡化并非仅仅是从道德层面谴责就能解决问题的,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如今,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年轻人所占比重越来越少而年长者越来越多,“4-2-1”家庭结构日趋普遍,同时,社会的养老保障体制的远未健全,年轻人养老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于是开始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逃避责任,在山东曲阜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6%的人认为孝与不孝与经济有关。
另一方面,具体的阶层也存在具体的困难。在城市中拼搏的年轻人正面临越来越多生存压力,在生存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的情况下,孝心等道德层面的问题自然被排在了后面。在农村,城乡二元分化对立的社会体制,也增加了农村人养老困难。农村家庭的割裂,一家人分处几地的现象非常普遍,一家人都难以团聚、朝夕相处,“孝文化”和“孝心”培养自然无从谈起。
二、弘扬孝文化的意义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芒。孝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包含了许多宝贵的精华内容,对于和睦乡里,促进家庭的和谐,维护社会的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孝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文化纽带,成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特征。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伦理道德正处于重构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分繁重,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扬传统孝文化,对于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良好的伦理道德规范,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形成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并身体力行,站在已有的文化高度上继续向前行走,才更能感悟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的地位和使命。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和理想,而社会的和谐首先就在于家庭的和谐。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是民族精神重要的方面。挖掘孝传统,弘扬孝文化,以孝作为构建和谐家庭的突破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三、弘扬孝文化的对策
1、充分了解老年人的真实需要。由于社会价值观的改变与教育水准的提升,老年人的生活价值观也有很大变化;由于资产积累的加速与经济保障制度的充实,老年人的经济能力也已有较大改善。这些因素都使得现代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要充分了解老人的真实需要,满足其多方面的需要。
2、倡导最为基本的孝行准则。父母对子女所希望的,除低层次的物质需求外,更有精神层面的高层次需求。虽然孝的定义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但我们亦倡导践行现代最为基本的孝的行为准则。
3、利用节庆效应弘扬和传播孝文化。自古以来,中华传统节日中都饱含着浓浓的亲情,如除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等,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华民族的诸多节庆都强调亲情,以家庭的归属和对祖先的缅怀为主,强调家族的重要性与家庭的温馨。因此,应借节庆之际,不断宣传和强化以孝文化为核心的家庭亲情纽带,同时,还可大力推广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将敬老、爱老的思想与节日活动紧密结合。
4、在道德层面不断强调孝文化的教化作用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用法律的手段加强对老年人权益的维护。我国《宪法》和《婚姻法》等法律对此都有明文规定。比如,“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等等。对于不尊、不敬、不孝之徒应予以严惩,以儆效尤。
5、文化研究机构、公共教育部门对孩子、公众持之以恒开展好经常性教育。
6、健全孝道公共评价与激励机制,厘清新社会条件下孝道的内涵与标准,让孝道更具操作性。
7、在社会福利、公共设施等方面更关爱老人,发扬尊老爱老的社会风尚,宣传那些真心尽孝的道德楷模,长期保持宣传普及与舆论引导的作用。
重视与弘扬传统孝文化,应是全民道德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有法律的保护,道德的提升,社会的保障,孝道的倡行,舆论的监督,可以相信,新时期的老人将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幸福。
四、对孝子工程的看法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孝顺父母和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当下“不孝”之举却屡见报端,在这种情况下,“小孝子培养工程”的启动,可以说是应时而生。
小孝子培养工程旨在通过培养孩子孝心,在青少年中开展孝文化普及教育,其出发点是应该肯定的,但实际效果恐怕未必尽如人意。
一方面,小孝子培养工程的确有着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
第一,百善孝为先,孝是维系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一条纽带,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可否认,当下确实存在一些子女不孝的现象。从这个角度说,培养儿童孝顺、感恩的孝德工程很有必要,其最大的现实意义不是培养出多少名“标准孝子”,而是通过这一工程的实施,向广大青少年灌输孝的意识,培养他们孝亲敬老的思想美德,带动更多人的有孝心、有孝行,进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以孝为美的社会氛围。
第二,一个人幼年时期的心理素养,必将影响将来的人生轨迹。“孝为德之本”,教孩子孝敬父母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该工程让孩子从小就接受传统道德精华的熏染,用中国特色的道德文化培养他们的传统心性,对德育发展是一个积极推进。
另一方面,有关部门提倡对孩子进行孝心培养的初衷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涉及到“孝心能否量化培养”、“应在什么阶段培养”以及“如何衡量孝心”等具体问题,却又需要更深层、更系统的的考量。
第一,孝道没有统一的可量化的评定标准。用统一标准要求孝子,既不合实际,也背离科学,“孝”有许多统一的标志与行为指征,以一个“中华小孝子”的名号来涵盖孝道显然过于武断。
第二,孝道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孝”乃发自内心,表于言行的一种品德,其多半得自于儿童对社会的认知,以及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如果说存在“培养”这种“方法”的话,也是一个漫长的示范与模拟的互动过程,是长期教化和环境影响的结果,而不是简单的“批量生产”。因此,仅靠办学习班进行短期培养,是完全不够的。
第三,孝道的保持和增强需要长期的努力。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这些实际问题更是“孝子培养工程”所解决不了的。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培养“孝道”呢?
首先,孝道的培养针对的是人们灵魂的锻造和升华,是一个庞大的、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和氛围,才能让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得到升华、得到引领。
其次,在孩子行为习惯中,家庭教育是渗透力最强的教育,家庭是最好的课堂。要想培养孩子的孝心,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因为“身教重于言教”。要把孝心变为孩子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只有在孩子有了切身体验时,才能体会父母付出的辛苦,从而知道体谅父母,尽自己的能力帮父母,为父母分忧解愁。
总之,道德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孝子更不可能批量生产。只有通过社会方方面面一起行动,才能真正构建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氛围,才能真正培养出父母膝下知冷知热的儿女,才能真正找回“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