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公安厅(模版)

时间:2019-05-13 05:12: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公安厅(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公安厅(模版)》。

第一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公安厅(模版)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公安厅、武警福建省总队关于全省看守所监管执

勤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

闽政办〔2007〕207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发展改革委、公安厅、财政厅,武警福建省总队:

福建省公安厅、武警福建省总队《关于全省看守所监管执勤改革工作的方案》已经省委、省人民政府领导同意,现转发给你们,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安排资金投入,予以支持保障,为看守所的安全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确保全省看守所监管执勤改革顺利进行,切实维护社会的安定稳定。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十月二十九日

关于全省看守所监管执勤改革工作的方案

(福建省公安厅

武警福建省总队

二○○七年十月)

为贯彻落实公安部、武警总部在山东省召开的看守所安全工作现场会精神,积极推进监管执勤改革,实现看守所“二无一降”的目标,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同志视察山东省寿光市看守所的指示精神和公安部、武警总部山东现场会精神为指导思想,以确保监所安全为目标,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平安福建”,以确保监所安全为目标,努力构建“人防部署严密,基础设施完善,技防手段先进,联防协同密切,监督保障有力”的安全防范体系,实现监管执勤工作创新、安全和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安全第一的原则。把确保监所安全作为开展看守所监管执勤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实事求是的原则。立足实用,遵循规律,因地制宜,扎实推进。

(三)厉行节约的原则。周密部署,科学设计,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四)充分发挥武装警戒震慑作用的原则。在保持监墙哨、增强武警在监墙上武装威慑的前提下,增设武警监门哨。

(五)密切配合、分工负责的原则。看守所、武警中队各司其职,协同作战,共保安全。

三、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全省看守所监管执勤改革的组织领导,福建省公安厅与武警福建省总队联合成立全省看守所监管执勤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公安厅分管领导任组长,武警福建省总队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省公安厅监管处负责人、武警福建省总队司令部负责人和作战勤务处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省公安厅,由省公安厅监管处负责人任主任、武警福建省总队作战勤务处负责人为副主任,省公安厅监管处和武警福建省总队作战勤务处、通信处有关人员为成员。办公室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指导改革工作。

四、改革内容及标准

(一)调整警戒模式,优化执勤部署。

1.设置监门哨。驻所武警中队兵力编制38人的,设昼哨;编制45人以上的(含45人),设昼夜哨。

2.调整监墙哨。中队编制38人的,看守所内监墙达到建设标准,昼间可设1个制高点哨或监墙游动哨,夜间恢复2人对角哨部署;编制45人以上的,保持监墙昼夜对角哨部署。

3.配置备勤力量。在监门哨附近设置武警备勤室,配置2-3名备勤人员作为处置突发情况的应急力量,并在昼间定时到监墙岗位或巡视道巡逻,对监墙哨兵形成有效控制和支援。看守所要实行监控、巡视二岗合一,警力向管教和巡视监控岗位倾斜,夜间除值班巡视民警外,还应当配备一定数量的备勤民警。

(二)完善警戒设施,筑牢安全屏障。

1.建好AB门和监门哨位。AB门原则上设置在看守所收押大厅(收押室)与进入内监区闭合通道之间的适当位置。通道外端监门为A门,通道靠内监区端监门为B门。武警监门哨控制A门,看守所民警控制B门。武警哨兵负责查验出入监区人员的手续(看守所出具的有效手续),防止无关人员出入监区。AB门要安装门禁系统或电动遥控装置,保证哨兵在不离开哨位的情况下能开启监门。

监门哨位设置在靠近武警控制的监门一侧,能通视AB两道门(含人行的小门、车行的大门)和AB门之间、收押厅至A门之间的通道。无法通视的,必须在观察死角处安装监控探头,供哨兵观察使用。武警监门哨使用面积原则上不少于4m2,门、窗要加装铁栏杆或其他安全防护设施。哨位内要安装子弹安全箱、监控、报警、通信等执勤必备设施。

2.建好备勤室。武警备勤室原则上与监门哨位连在一起。备勤室使用面积一般在15m2左右(有条件的内建卫生间),摆放2张以上单人床,并配备储物柜、桌椅、电风扇(空调)、电视机等设施。放置枪柜的,备勤室安防设施应符合武警部队兵器室管理标准。备勤室钥匙由武警中队保管。

3.完善监墙、周界控制系统等警戒设施。

看守所监区的内围墙(监墙)高度要达到规定的5~5.5米,并安装周界控制系统(含高压电网、周界报警系统),且内围墙(监墙)内外5米无建筑物。编制38人武警中队的看守所,监墙顶部安装1~1.5米的防护钢网,并安装一道蛇腹形刀刺网。编制45人以上(含45人)武警中队的看守所在监墙巡逻道内侧防护栏上安装一道蛇腹形刀刺网。

(三)着眼科技强警,完善技防手段。

看守所要以信息管理系统为依托,对现有监控系统进行改造,将监门哨、监区围墙等重点部位的信号接入武警中队勤务值班室,实行全时段监控。完善看守所和武警中队各哨位、勤务值班室的报警设施,实现联动报警。

(四)着眼合力制胜,密切联防协同。

1.完善对AB门的管控。由值班民警和执勤武警哨兵各守一道门,并认真制定监门哨岗位职责,严格岗位工作规范,健全联防机制,完善联防预案,定期组织演练,确保一旦发生脱逃、冲监、袭警等事件,能够一呼百应,及时处置,形成既相互制约又互为支撑的安全体系。

2.加强看守所与武警中队协作机制。看守所对在押人员出所就医、投送监狱时,武警中队要派兵实行武装押解;看守所一次收押多人或者收押重要案犯时,武警监门哨备勤战士要协助收押;因特殊情况,看守所夜间需打开监室门时,武警监门哨备勤战士要协助现场警戒,从而形成协作配合,共保安全的合力。

五、实施步骤

(一)制订实施方案(7月15至7月20日)。省公安厅、武警福建省总队根据公安部、武警总部山东现场会的要求,参照山东省试点看守所的做法,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制订全省看守所监管执勤改革的实施方案。

(二)开展试点(7月21日至10月31日)。省公安厅与武警福建省总队确定漳州市第一看守所、龙岩市、长汀县、永定县、连城县看守所为“看守所安全工作试点示范单位”。并组织联合工作组,到各试点单位进行指导,明确任务,提出具体要求。同时结合各项工作检查,加强对试点单位的业务指导,推进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三)总结推广(11月1日至2008年6月31日)。省公安厅、武警福建省总队根据5个试点示范单位的工作情况,于2007年11月联合在试点示范单位召开全省看守所监管执勤改革现场会,总结和推广试点单位的改革经验和做法,全面部署全省看守所开展监管执勤改革工作。各设区市公安局和武警支队要在现场会的基础上,根据改革的要求,全面分析论证,不断总结完善,逐所开展工作。保证有条件的看守所,力争2007年底前完成监管执勤改革任务,其他看守所于2008年6月底前完成监管执勤改革任务。

(四)检查验收(2008年7月1日至7月30日)。省公安厅和武警福建省总队组成联合工作组,逐所对武警监门哨设置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六、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级公安机关和武警部队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把看守所监管执勤改革作为加强“三基”工程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工作中遇到人员、装备、经费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报告党委、政府,主动与有关部门沟通协商解决,确保监管执勤改革取得实效。各级公安机关和武警支队、中队也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和分工,认真开展工作。

(二)准确理解,严格标准。各级公安机关、武警部队要充分认识看守所开展监管执勤改革的重要性,准确理解公安部“山东会议”的精神实质。严格按照改革的内容和标准,加快监所设施的改造步伐,尤其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看守所,要加大治理力度,确保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完成监管执勤改革的任务。为推进全省看守所警戒执勤改革,省公安厅将在监管处网页设立看守所警戒执勤改革工作专栏,及时反映各地动态。同时省公安厅、武警福建省总队将结合工作检查,加强对全省开展监管执勤改革的检查指导,随时通报有关工作进展情况。

(三)细化任务,加强配合。各级公安机关和武警部队要根据看守所监管执勤改革的内容和标准,制订详细的实施计划,明确每项任务完成的时间、标准、责任单位和负责人。工作中,双方既要明确分工、认真按照计划完成各自任务,又要加强配合、优势互补,协力完成看守所监管执勤改革任务。

(四)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各级公安机关和武警部队要加大对看守所民警和武警官兵的培训力度,结合工作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练兵和技术培训等活动,提高综合素质。同时公安机关要根据看守所监管执勤改革的需要,配齐配强看守所的警力,进一步筑牢看守所安全防事故的基础。

第二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公安厅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村消防工作的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4]197号 【发布日期】2004-10-26 【生效日期】2004-10-2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公安厅等 部门关于加强农村消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闽政办[2004]197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消防工作,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省公安厅、综治办、民政厅、建设厅、农业厅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强农村消防工作的意见》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四年十月二十六日

关于加强农村消防工作的意见

省公安厅 省综治办 省民政厅 省建设厅 省农业厅

(二○○四年十月)

近年来,我省农村消防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但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更加突出。为扭转农村火灾多发的局面,切实加强农村消防工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根据公安部、中央综治办、民政部、建设部、农业部《关于加强农村消防工作的通知》(公通字〔2004〕57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领导,各司其职,健全农村消防管理机制

各地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做好农村消防工作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平安福建”,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成立由党委、政府领导负责,公安、综治、民政、建设(规划)、农业以及教育、文化、安全生产监督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农村消防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和任务是:制定当地村镇消防规划、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的发展目标,明确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农村消防工作中的责任,把村镇消防事业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村镇消防工作发展适应农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定期研究部署,协调解决村镇及乡镇企业的消防安全重大问题,督促检查消防工作实施情况,整改火灾隐患,切实将消防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范围。各地村民委员会和驻村企业及各种经济组织要成立消防安全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专(兼)职防火人员,主要职责和任务是:将消防安全管理要求纳入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组建义务消防组织,落实消防安全措施,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自防自救能力,组织消防安全检查、巡查,消除火灾隐患。公安机关要加强对农村消防工作的指导协调,督促、指导农村基层组织和公安派出所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建立健全消防组织,制定工作措施;要按照《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和省公安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暂行规定〉的通知》(闽公通〔1999〕194号)的要求,将消防安全工作纳入农村派出所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将辖区内的消防安全工作与其它公安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评比、同验收,确保农村消防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公安消防机构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派出所民警消防培训工作,指导农村派出所开展消防监督工作。综治部门要按照《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平安福建”的工作意见》(闽委发〔2004〕4号)的要求,把“无火灾乡村”创建活动纳入“平安县市区”建设,结合年终综治领导责任检查,作为考评验收的重要依据之一。民政部门要结合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宣传消防法律法规和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加强农村消防工作的有关政策,并做好农村火灾灾后的社会救助和保障工作。建设(规划)部门要做好农村消防规划协调工作,把消防专项规划纳入村庄、集镇规划,城镇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把城镇规划审批关,凡在总体规划中缺少消防规划内容或内容不合理的,一律不予审批。农业部门要结合农业生产,做好农忙、秋收等时节的防火安全,配合有关部门宣传农村安全用火、用电、用油、用气常识;农机部门要研究农业灌溉机械在灭火方面的作用,实现一机多能。各级公安、综治、民政、建设(规划)、农业等部门应切实加强对农村消防工作的领导,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努力构建“党委政府领导、部门行业齐抓共管、村民委员会组织管理、村民共同参与”的农村消防安全管理机制。

二、协调发展,加快村镇消防规划和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步伐

各地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村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村镇规划标准》的有关规定,加强村镇消防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各地在乡镇的总体规划调整时,要把消防规划作为乡镇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公安、综治、建设(规划)、民政、农业等部门要互相配合,加快村镇消防规划的编制步伐。2004年全省中心镇、重点镇原则上要完成消防规划,2005年其他建制镇原则上要完成消防规划编制,审批率达50%,2008年全省要全部完成城镇消防规划编制和审批,并抓好规划的实施工作。要将村民住宅及乡镇企业的消防安全布局、消防通道、消防水源建设纳入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中,并与村容村貌的治理改造同步实施。要对以可燃建筑材料为主体、房屋连片集中、火灾荷载大的乡村有计划地实施防火分隔和改造,从根本上改善消防安全条件和村民生活环境,对确属短时间内无法分隔和改造的,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应重点加大对防火宣传、巡查和自救设施的人、财、物投入。要把村庄、集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之中,结合乡村道路、能源、水利建设、农村电网改造等村镇建设和改造,使消防水源、消防通道和消防通讯建设等与之同步实施。设有自来水管网的乡村在主要道路上要设置消火栓,配备消防器材,缺水地区要修建消防水池,确保有足够的消防用水。

三、巩固壮大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增强农村抗御火灾能力

农村消防组织是我省农村消防工作的生力军,是有效扑救初起火灾、保护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证。各地要建立和大力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各类地方专兼职、乡镇企业自办及村办等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统筹城乡消防力量的协调发展。要积极借鉴和推广福鼎市秦屿镇办专职消防队、晋江市商会专职消防队、晋江市陈埭农民消防队、长乐市金峰志愿消防队、寿宁县南阳青年志愿消防队等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经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展和壮大各种消防力量的新路子。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托当地的乡镇重点企业、治安联防队、城管中队、乡镇政府年轻干部、民兵预备役组织和村民志愿者组织等,因地制宜,建立专兼职及镇企联办型、企业集资型、以厂(企)养队型、以民养队型、群众自办型等不同形式的消防队伍,采取简易消防车、拖拉机安装水罐等形式,配备必要的灭火器材,以适应扑救农村火灾的需要。行政村、自然村要由乡、村两级包片干部和派出所片警牵头,通过整合农村治保会、调解会、保安力量等群防群治力量,普遍建立群众义务消防队或建立由基层民兵、退伍军人、热心群众、志愿人员轮流执勤的志愿消防队,配备手抬消防泵等灭火设施,充分利用灌溉机械作为灭火器材,以便扑救初起火灾,做到防范于未然。中心镇、重点镇以及经济发展较快的建制镇,要率先建立专职消防队,在完成好执勤灭火任务的同时,从实际需要出发,可承担起消防宣传、培训、检查,以及治安巡逻、重点单位和要害部位保卫等任务,实现一专多能,一队多用。各地要大力推动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树立典型,推广经验,力争用3年时间,在农村形成以中心镇、重点镇以及经济发展较快的建制镇专职消防队为中心,其它乡镇、村消防力量为补充的农村消防队伍网络,全面增强农村整体抗御火灾的能力。要积极倡导企业与义务消防队开展“结对子”活动,为义务消防队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经费渠道,促进农村消防工作的健康发展。公安消防机构应加强对多种形式农村消防队伍的业务指导,积极开展防火宣传检查,共同制定灭火预案并开展演练,提高他们的消防业务素质和灭火战斗能力。同时,要针对我省部分偏远农村交通不便、报警通讯不畅等特殊情况,认真研究对策,制定灭火应急预案,落实自防自救措施。对于省、市、县交界农村的火灾,各地要按照“便利出警、受理优先”的原则,加强相邻辖区灭火作战单位之间的联系,密切配合,有效施救,保障边界农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认真抓好农村消防宣传教育工作,大力开展“无火灾乡村”创建活动

各地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村民委员会的组织领导作用,广泛发动新闻出版、民政、农业、司法、教育、文化、旅游、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各方面力量,加强农村消防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要把农村消防宣传教育纳入“四五”普法规划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以及中小学素质教育、创建文明村镇、评选文明户等活动之中。公安机关要指导基层派出所充分发挥与乡镇和农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优势,积极推进消防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工作。综治部门要把“无火灾乡村”创建活动与建设“平安福建”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结合起来,对创建活动开展较好的基层组织,年终要报请党委、政府给予表彰。对领导责任不落实,导致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的,要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一票否决。各有关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指导乡镇开展防火安全常识宣传,普及农村群众防火和扑救初起火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通过当地的广播、电视、报刊和互联网等公众媒体,广泛宣传农村防火自救的消防常识。要抓住季节特点和重大节日等时机,紧密结合农村实际,通过广播、有线电视、报刊、文化工作站、宣传栏以及各种消防宣传资料,对广大群众进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富有实效的消防知识宣传教育,倡导科学的生产、生活习俗,指导农民安全用火、用电、用油、用气,增强农民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要定期组织开展以少年儿童、老年人、妇女等群体为主要对象的消防自护教育活动,组织学习家庭火灾扑救以及安全疏散、逃生自救方法等,使农民群众掌握最基本的灭火和逃生技能;要在农民群众集中的学习室、活动室等场所增加消防安全常识的宣传内容,并在村内人员主要流动地段设置消防宣传栏、宣传牌,在驻村企业和火灾荷载大的区域(地段、部位)制作防火警示标志;乡村广播站要定期进行消防安全宣传,普及消防安全常识,提高人民群众的消防安全知识水平。年内每个村至少要培养一名专(兼)职消防宣传员,具体负责农村消防宣传工作的开展。教育部门要把消防安全教育纳入农村中小学校安全常识教育内容,达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推动一个村庄的消防安全社会效应。通过3至5年的努力,在广大农村营造一个广泛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普及消防安全常识和共同参与消防安全活动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农民的消防安全意识,不断增强乡村群众自防自救能力。

各级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农村消防工作,把它作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大事来抓,以建设“平安福建”为契机,通力协作,深入调研,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扭转农村火灾多发的局面,为农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交通厅、省公安厅等部门关于福建省开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4]132号 【发布日期】2004-06-15 【生效日期】2004-06-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交通厅、省公安厅等部门 关于福建省开展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闽政办[2004]132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省交通厅、公安厅等部门关于《福建省开展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的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四年六月十五日

福建省开展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的实施方案

省交通厅 省公安厅 省经贸委 省财政厅

省物价局 省安监局 省质监局 省工商局

省政府纠风办 省政府法制办

(二○○四年六月十二日)

经国务院同意,决定在全国开展货运机动车辆(以下简称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根据交通部、公安部、发改委、质检总局、安全监管局、工商总局、国务院法制办(以下简称“七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在全国开展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的实施方案》(交公路发〔2004〕219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制定全省开展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如下:

一、治理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要求,认真按照七部委“广泛宣传,统一行动;多方合作,依法严管;把住源头,经济调节;短期治标,长期治本”的工作思路,对车辆超限超载行为进行综合治理,坚决打击车辆超限超载、“大吨小标”和非法改装等违法行为,保护并鼓励合法道路运输行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治理工作的原则和目标

(一)治理工作的原则

一是路面专项集中治理与源头长效治理相结合;二是部门协作与区域联动相结合;三是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相结合;四是治理力度与社会可接受程度相结合;五是依法行政与服务群众相结合;六是宣传先行和稳步推进相结合。

(二)治理工作的目标

总体目标:建立健康、规范、公平、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维持良好的车辆生产、使用管理秩序和道路交通秩序,确保公路设施的完好和公路交通安全。

阶段性目标:一是用1年时间对车辆的超限超载、“大吨小标”、非法改装问题进行集中治理,力争使车辆超限超载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车辆核定吨位失实的现象得到纠正;二是通过3年左右时间的综合治理,力争使车辆超限超载运输的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大吨小标”和非法改装车辆基本杜绝,道路运输行为规范,运价合理,逐步建立起开放、公平、健康的道路运输市场。

三、组织领导与职责分工

(一)组织领导

治理超限超载运输工作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的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治理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正确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之间的关系。全省治理工作由省政府统一领导,省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指导和组织协调全省的治理工作。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要对本辖区内治理工作负全责,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落实好各项治理工作。全省上下要齐心协力,联手行动,确保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抓出成效。

(二)职责分工

1.宣传工作:交通、经贸、公安等部门要会同宣传部门,掌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开展车辆超限超载治理的宣传工作。

2.纠风督查工作:由各级政府纠风部门会同治理公路“三乱”工作机构,负责督查各地各有关部门履行超限超载治理工作职责的情况,防范和查处公路“三乱”行为。

3.路面执法工作:由交通、公安交警联合执法。在省政府批准的超限运输检测站和临时检测点,共同组织对超限超载车辆进行检测,依法对超限超载行为进行处理。

在当地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公安、交通部门对治理期间可能发生的聚众闹事、堵车、冲关、罢运、暴力抗法等突发性事件按处置预案进行处置。

4.清理整顿车辆“大吨小标”工作:由经贸部门会同公安、交通、质监等部门负责。

5.清理整顿非法改装车辆工作:由工商部门会同交通、经贸、公安、质监等部门负责。

6.调节车辆超限超载的利益关系工作:由物价、交通、财政等部门负责做好车辆通行费和养路费收费标准和征收方式的调整和完善工作。

7.道路运输市场的整顿工作:由交通、公安、经贸、工商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做好道路运输市场的整顿工作。

8.重点物资运输和市场供应保障工作:交通部门要制订道路运输保障应急预案,组织好道路应急运力储备。省经贸委要会同交通、工商、物价等部门,加强对市场的监测跟踪,及时收集市场动态和突发性事件的信息,对市场供应和物价波动进行预警,一旦出现由于运输而引发的市场和重点物资供应的波动,及时组织应急运输工具,确保人民生活日常用品及电煤、粮油等重要物资的供应和市场平稳。

(三)建立治理工作责任制

各市、县(区)及各有关部门要逐级建立治理工作责任制。对因工作进展迟缓、失职、治理工作不得力,发生重大问题不认真纠正和处理,以及重大情况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有关地区、部门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各市、县(区)要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监督本地区及有关部门认真抓好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确保各项治理措施落实到位。

四、治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实施步骤

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情况复杂,需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协调行动,采取综合措施,实行标本兼治。

(一)广泛开展宣传活动

从2004年6月中旬起开展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宣传活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宣传工作贯穿于治理工作的始终,要坚持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紧紧围绕车辆超限超载的危害、治理的意义与目的、治理标准与措施以及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等主要内容,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宣传工作,形成强大的声势和良好的氛围,使超限超载运输者自觉停止违法违规行为,使广大执法人员真正吃透政策,严格执行政策。

一是加大传播媒体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体,大张旗鼓地进行治理车辆超限超载工作系列宣传和报道。特别是针对驾驶员流动分散的特点,充分发挥广播电台的影响和作用,扩大治理工作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是强化公路沿线宣传。充分利用公路沿线桥梁、收费站、汽车站、公路护坡、墙体、宣传牌等有利条件,运用刷写宣传标语、悬挂宣传横幅、设置宣传点、散发宣传材料和出动宣传车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

三是强化源头宣传。主动走访本辖区内的大型运输企业和一些重要的煤、电等厂矿、生产企业,召开座谈会、咨询会,送法上门,宣传治理政策,有的放矢地帮助企业做好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

(二)全面清理整顿车辆“大吨小标”和非法改装行为

1.从2004年6月中旬起,按照国家发改委的部署,由省经贸委会同交通厅、公安厅和质监局在全省集中开展在用“大吨小标”车辆恢复标准吨位工作,并力争在11月底前完成。各级经贸、交通、公安交警和质监等部门要互相配合,分别在汽车生产、发牌和使用环节把好关,并为“大吨小标”车辆恢复标准吨位提供便利条件。在《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国家强制性标准正式实施以前,在用“大吨小标”车辆吨位恢复工作,暂按以下步骤和要求进行:

一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的“大吨小标”车辆恢复吨位的要求、具体车型和相关技术参数,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由省经贸委商省交通厅、公安厅研究提出我省“大吨小标”车辆恢复吨位的实施意见。

二是由“大吨小标”车辆的车主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所在地公安交警部门申请恢复标准吨位。

三是由公安交警部门按照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大吨小标”车型和相关的技术参数,更正车辆的核定载质量,免费换发车辆行驶证。如机动车档案中收存合格证的,还应当对合格证进行更正。

四是对“大吨小标”恢复标准吨位的车辆,各级交通部门对其以前应缴纳养路费等规费的吨位差额部分不再予以追缴。

五是在集中治理车辆超限超载工作期间,对在公路上行驶的未恢复的“大吨小标”车辆,公安交警人员要责令其限期恢复;在年检时发现未恢复的,强制更正核定载质量。

2.由省质监局牵头,对2004年4月1日发布的《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标准进行宣传。各有关部门应采取措施,认真贯彻落实,特别是各汽车生产厂家要严格按照上述国家强制性标准,规范车辆的生产行为,从源头上杜绝车辆“大吨小标”现象。

3.从2004年6月中旬起,由省工商局会同交通、经贸、公安、质监等部门对车辆非法改装企业进行整顿,对未经批准擅自从事汽车改装的企业,要按照无证经营的规定,依法坚决予以取缔;对虽经批准但不按国家规定或者超范围对车辆擅自进行改装的企业,要依法予以处罚直至吊销营业执照;公安交警部门要对擅自改装的车主依法予以处罚。

(三)对超限超载车辆进行集中治理

从2004年6月20日起,利用1年时间,由各级交通、公安交警部门按照“统一口径、统一标准、统一行动”的要求,对超限超载车辆进行集中治理。

1.加强协作与配合。各级交通、公安交警部门要按照“加强配合、各司其职”的原则,共同开展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在集中开展超限超载治理工作期间,交通路政和公安交警人员要进驻超限运输检测站,实行24小时全天候对超限超载车辆进行综合治理。在不具备设立固定超限运输检测站的路段,交通路政和公安交警人员可在同一场地对超限超载车辆进行综合治理。重点加强对国省道、城郊结合部以及高速公路出入口的路面控制,确保超限超载车辆不出省、不出市、不出县。对超限超载车辆治理,要依法设置固定或临时检查站点,选择、配备必要的称重设备、卸载机具和卸载场地,采取固定检查与流动巡查相结合的方式,对超限超载车辆进行检测和卸载。严禁以目测或凭经验对车辆超限超载进行判定。同时,各地要安排专项经费,以确保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严格执行统一的超限超载认定标准。在集中治理超限超载期间,所有车辆在装载时,既不能超过下列第(1)至(5)种情形规定的超限标准,又不能超过下列第(6)情形规定的超载标准。

(1)二轴车辆,其车货总重超过20吨的;

(2)三轴车辆,其车货总重超过30吨的(双联轴按照二个轴计算,三联轴按照三个轴计算,下同);

(3)四轴车辆,其车货总重超过40吨的;

(4)五轴车辆,其车货总重超过50吨的;

(5)六轴及六轴以上车辆,其车货总重超过55吨的;

(6)虽未超过上述五种标准,但车辆装载质量超过行驶证核定载质量的。

各级交通、公安交警部门在集中治理超限超载工作期间,要严格按照上述标准认定和纠正超限超载车辆。其中交通部门主要负责第(1)至(5)种情形,公安交警部门主要负责第(6)种情形。交通部门在实施卸载、处罚并纠正违法行为后,要在开具给当事人的法律文书上记载卸载车号、时间以及卸载前、后载质量,所载货物的名称及保全价值,当事人应签字确认。

3.坚持卸载,依法管理,避免重复处罚。各级交通、公安交警部门在治理超限超载工作中,必须坚持卸载与处罚相结合,对于车辆第1次超限超载且能主动卸载的,要以教育为主,不予罚款、不收取公路补偿费,但应在车主道路运输证的附页上进行超限超载违章登记,并将车辆所属运输企业的情况抄告当地公安交警部门。对于车辆超限超载超过2次(含2次)的,除实施卸载和登记外,交通部门还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的规定,对单车处以每次不超过1000元的罚款;公安交警部门还应当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扣留机动车至违法状态消除,对单车每次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对其中超载30%以上的,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还可同时对车辆所属运输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并将超限超载车辆所属运输企业等情况抄告当地交通部门,按照本方案有关整顿道路运输市场秩序的规定予以处理。

实施卸载一般由交通、公安交警部门的执法人员将车暂扣在附近停车场,告知车主或者司机自行卸载。需要提供协助卸载和保管货物的,相关的收费标准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核定。此外,各级交通部门还可根据卸载货物的种类为卸载货物提供不超过3天的免费保管时间,并将货物有关保管事项书面告知当事人。卸载货物超过保管期限经通知仍不运走的,按规定变卖,扣除相关费用后,通知当事人领取。逾期不领取的,按照有关规定上缴财政。

4.突出重点,统一行动。为确保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减少其对群众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影响,各级交通、公安交警部门在集中治理超限超载期间,一是要分阶段推进治理工作。在集中治理工作全面开展的第1个月,要以车货总重超过20吨的超限超载车辆为重点,各地针对车货总重不超过20吨的车辆暂不卸载、不处罚。从2004年7月20日起,对所有的超限超载车辆进行集中治理。二是要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车辆。对重量不超的不可解体物品和冰箱、彩电、汽车等规则尺寸物品的运输车辆,不予卸载;对蔬菜瓜果等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油汽等化学危险品专用运输车辆,原则上不实施卸载措施。对上述情况7月20日前实行现场告诫、登记,7月20日后,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进行处罚。对驾驶员实行记分,但可视情不予卸载,并将违章情况通报车籍所在地有关部门处理,加强管理,控制超限超载,对于超限超载登记超过3次的,由车籍所在地交通部门依法取消其经营性运输从业资格。

(四)采取经济手段,调节车辆超限超载的利益关系

力争在1-2年时间内,由省物价、交通和财政部门对车辆通行费和公路养路费的收费标准和征收方式的调整和完善,提出具体的政策措施,用经济杠杆调节车辆超限超载的利益关系。

一是研究提出完善和调整车辆通行费征收计量标准的指导意见,制定收费标准的计算方法和收费系数,对多轴大型车辆适当给予收费优惠。合理确定我省车辆通行费收费标准,适当降低多轴大型车辆收费标准,减少营运性车辆的运输成本。

二是研究修改公路养路费征收、管理、使用办法。对现行公路养路费征收标准和计量方式进行调整和完善,要在解决车辆“大吨小标”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按照车辆行驶证核定吨位收取公路养路费等交通规费,实现车辆出厂标定吨位、行驶证核定吨位、车辆缴费计量吨位的统一。

从2004年6月起,在国家公路养路费征收管理新政策未出台之前,各地要暂按车辆行驶证核定的吨位计量征收公路养路费等交通规费。“大吨小标”车辆恢复吨位后,按照恢复吨位后的行驶证核定吨位计量征收;对于车货总质量超过55吨的重型车辆,其公路养路费等交通规费的征收计量吨位暂按照本实施方案确定的车辆超限标准(即车货总质量)扣除车辆自重后的吨位来征费计量。已实行规费包交的车辆,各级交通部门要按要求退还多征部分费用,以确保交通规费征收标准与车辆超限超载认定标准的一致性。

(五)整顿道路运输市场秩序

从2004年6月中旬起用1-2年左右的时间,由交通、公安、工商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对全省道路运输市场进行全面整顿。

一是交通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优化运输结构的措施,鼓励厢式货车、专用罐体货车的发展与更新,通过市场机制提高营运性运输车辆的市场准入条件,促进运输企业规模化发展,调整运力和车型结构。

二是物价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清理整顿本地区的道路运输收费,取消不符合规定的收费项目,降低偏高的收费标准,减轻运输经营者的负担。

三是对货运代理机构进行全面调查摸底,规范无车承运人的经营行为和收费标准;用现代物流理论,提升道路货运的组织化程度和技术,创新货运组织方式,促进道路货运企业发展现代物流,实现运输供需信息在货主与车主之间的直接、快速交流,减少运输收益在中间环节的流失,提高运输业主的效益。

四是交通运管、公安交警、军车监理等部门要联合组织力量,集中打击货运“黑车”、“假军车”,规范运输行为,促进公平竞争。引导运输业主守法、诚信、规范地从事道路货物运输,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两方面的调节作用,确保运输价格处于合理的水平。

五是交通部门要建立货运经营企业和营业性货运驾驶员信誉档案,实行违章超限超载运输行为的登记、抄告和公告制度。对于运输车辆超限超载登记,以及执法部门抄送来的车辆超限超载信息,要及时予以公告。同一车辆公告超过2次,或者同一运输企业公告超限超载营运货车超过该企业营运货车总数5%的,要依法降低该企业的资质等级,取消违法驾驶员的营业性运输从业资格。

(六)进度安排

全省开展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从现在开始,力争用1年时间完成,治理工作总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现在至2004年6月20日,为宣传和准备阶段。主要是集中进行宣传,同时按国家发改委的统一部署,启动“大吨小标”车辆恢复吨位工作和经济调节措施的制定,在此期间,交通部门要完成公路超限运输检测站点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从2004年6月20日至2005年2月28日,为集中治理阶段。从6月20日9时起,各级交通、公安交警部门对在公路上行驶的超限超载车辆同时开展集中治理。继续清理整顿车辆“大吨小标”和非法改装,启动经济调节措施,整顿道路运输市场。为确保治理工作协调、顺利开展,省超限超载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将定期组织工作组,赴各地进行明查暗访,及时了解和处理治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第三阶段从2005年3月1日至2005年5月31日,为总结和长效治理阶段。省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将对各地治理工作进行抽查验收,召开会议对全省治理情况进行总结。从第三阶段起,路面治理工作由集中治理转为日常治理,各地按规定持续开展工作,确保长效治理的成效。

五、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各地在治理车辆超限超载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治理工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开展超限超载治理的根本目的是规范道路运输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道路运输环境,促进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不能因为治理而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二是要处理好部门之间的关系。超限超载治理涉及部门多,治理难度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共同做好各项工作措施的贯彻和落实。三是要处理好与车主、货主的关系。治理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法制意识和服务意识。通过治理,创造良好的运输环境,使运价趋向合理,运输成本降低,让车主和货主能够获得合理的运输经济效益。四是处理好执法与管理的关系。不能单纯以治代管或者罚款了事,凡是能够在源头治理的都必须在源头治理,做到超限超载等违章违规车辆不得上路。要规范收费行为,严禁在治理工作中违反规定乱收费、乱罚款,严禁发生公路“三乱”行为。要积极探索采取法律的和经济的手段,堵疏结合,防止一治就死、一放就乱。

(二)加强信息通报与沟通工作。各地在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期间,要实行值班制度和定期报告制度,各设区市超限超载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要指定一名联络员,加强上下之间、部门之间和各市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对治理期间群众反映的问题、运输价格变化情况、干线公路上的货车流量情况、煤粮油等国家重要物资的运输情况和价格波动情况等,要及时收集、分析、研究和解决,定期向省治理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对于重大问题,要立即报告省治理超限超载工作领导小组。各地还要向社会公开本地区超限超载治理机构的监督和咨询电话,接受群众和舆论的监督。

(三)建立应急机制,及时处理突发性事件。省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福建省开展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期间突发事件处置应急预案》(另行下发)。在超限超载集中治理期间,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做好充分准备,建立灵活的应急机制,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予以处置。在日常治理期间,各地各部门也要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和引导运输业主按照国家规定合理、规范地从事道路运输,特别是要组织骨干运输企业,合理调度运力,确保治理期间物资的正常运输。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依法打击借机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加强对有关收费行为的监督检查,维护市场价格秩序。各级公安部门要安排适当警力,随时做好联动准备工作,及时出击,严厉打击黑恶势力、集体冲关、暴力抗法等事件,维护公路交通、治安秩序,确保社会稳定。

(四)要严格依法管理,遵守纪律,切实做到严格、高效、公正、文明执法。公安交警要严格遵守警察工作纪律;公路路政人员要严格遵守路政人员工作纪律,要严格做到“五个不准”。即:没有执法资格的人员,不准上路执法;上路执法人员,不准不开收费票据和乱收费、乱罚款;车辆没有称重检测的,不准认定超限超载;车辆没有卸载消除违章行为的,不准放行;同一违章行为已被处理的,不得重复处罚。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公安厅等五部门关于福建省“十一五”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6]242号 【发布日期】2006-11-28 【生效日期】2006-11-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公安厅等五部门关于福建省“十一五”期间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

设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

(闽政办[2006]242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省公安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劳动保障厅、交通厅制定的《福建省“十一五”期间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发展实施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福建省“十一五”期间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发展实施意见

省公安厅 省发展改革委 省财政厅

省劳动保障厅 省交通厅(二○○六年十月)

为进一步推动我省“十一五”期间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公安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交通部《关于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发展的意见》(公通字〔2006〕59号)和《福建省“十一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闽政〔2006〕22号),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发展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消防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和公安部等五部委《关于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发展的意见》及《福建省“十一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要求,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配套建设”的方针,立足省情,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全面发展,努力形成以公安消防队为主体,合同制等专职消防队为辅助、群众义务消防组织为基础的,覆盖全省城乡的消防力量体系。

二、工作目标

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加强保障,规范管理,严格督查,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在“十一五”期间形成“政府主导、专群结合、覆盖城乡、统筹发展”的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新格局。

(一)合同制消防队伍。合同制消防队是指聘用后在城市消防站执行任务的消防队伍。根据《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修订),综合考虑我省各地实际情况等因素,先按照各类消防站人员配备最低标准的65%进行编配,“十一五”期间全省需招聘合同制消防员2045人(具体见附表),干部由公安现役消防队派遣,队员按照企业用工招聘,与公安现役消防战士联合执勤,实行军事化管理。合同制消防员的招收、培训、管理、待遇、奖惩、社会保障等具体管理办法由省公安厅、省劳动保障厅联合制定。合同制消防队伍由各地政府出资组建,营房建设、车辆装备、内务管理和训练、执勤等参照公安现役消防队基本标准。2007年,全省合同制消防队伍空气呼吸器、战斗服、呼救器三项主要防护装备数量要达到国家普通消防站建设标准;2008年,个人防护装备全部配齐达标。

(二)乡镇专(兼)职消防队伍。至2008年,全省现有人口超过10万、年GDP超过5亿元的55个建制镇,以及13个全国重点镇建成政府专职消防队;到2009年,全省现有人口5万至10万、年GDP1亿元至5亿元的98个建制镇建成政府专职消防队。乡镇专职消防队要达到“五有”(有组织、有队址、有车辆、有执勤、有训练)要求,队员向社会招聘,每队6至10人,管理人员由乡镇政府派遣,业务受当地公安消防部门指导,实行24小时执勤,按照准军事化要求进行管理和训练。乡镇兼职消防队队员由保安、巡防等协警人员或乡镇政府干部职工组成,业务接受当地公安消防部门指导。至2010年,全省公安消防队和合同制消防队保护范围外的建制镇、集镇和乡镇工业区、开发区,根据实际需要,建成乡镇政府专(兼)职消防队。乡镇政府专(兼)职消防队可以单独建设,也可以采取政府、企业联建等方式建设。

(三)企事业专职消防队伍。2009年前,大型发电厂,民用机场,大型港口,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大型企业,储备可燃重要物资的大型仓库、基地,距离当地公安消防队较远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单位和除上述以外的火灾危险性大、距离当地公安消防队较远的其他大型企事业单位,应建立企事业专职消防队。企事业专职消防队队员由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担任,管理由单位负责,业务接受公安消防部门指导,主要负责本单位的消防保卫任务,接受公安消防队调派。

(四)群众志愿、义务消防队伍。志愿消防队队员由接受过消防培训和技能训练,掌握消防设施基本操作要领的志愿人员组成,平时相对分散或者轮流在社区、村镇的消防执勤点值班,接到报警后迅速投入灭火救援,不计报酬。义务消防队队员由热心消防工作的人员组成,配有消防车(泵)、水带、水枪和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在群众志愿、义务消防队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保安队伍及各级综治组织的作用。一方面,加大消防保安力量建设,进一步明确保安队伍消防职能,加强保安员的消防常识和灭火救援技能培训,力争2008年底前全省有条件的保安公司将消防工作纳入保安服务范围,承担消防服务的保安员100%系统地接受消防知识技能培训。另一方面,依托现有综治网络强化农村消防工作组织管理,将消防工作纳入乡镇综治办、村级综治协管员的工作范围,提出要求,明确职责,并以此为基础,力争2010年前在全省农村村委会建立群众义务消防队。

(五)消防文职雇员队伍。消防文职雇员是公安消防部队从社会上公开招聘的在市、县(区)公安消防机构辅助性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消防文职雇员队伍所需经费由公安消防机构负责解决。2007年底前,对全省各级公安消防机构招收的现有外聘人员进行清理、考核,录用后纳入消防文职雇员管理范畴。争取2008年,平均每个市、县(区)公安消防机构文职雇员达到3人。消防文职雇员的招聘和管理坚持“按需招聘、择优录取、用管结合、规范管理”的原则,由各设区市公安消防支队负责招聘,省消防总队统一组织培训,分级管理,分级使用。消防文职雇员的招收、岗位职责、岗前培训、权利义务、教育管理、考核奖惩及辞职解聘等具体管理办法由省公安厅制定。

三、工作要求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履行好《消防法》赋予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责,始终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广大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通过加大投入推动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通过规范管理提高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的战斗力。

(一)切实加大保障力度。各地要认真贯彻执行财政部、公安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消防部队消防业务费管理暂行办法》(财防〔2004〕300号)和《福建省“十一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的要求,各级财政应将消防业务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合同制消防队员,乡镇政府专职消防队员,消防文职雇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由用人所在单位和个人负责。各地政府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适当给予义务、志愿消防队员一定的经济补贴。多种形式消防队队员在业务训练、火灾扑救、抢险救援中受伤、致残或者死亡的,组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解决医疗、抚恤等问题;组建单位无力承担的,由当地政府负责解决。符合革命烈士申报条件的,应当按规定申报。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的消防车(艇)纳入特种车(艇)管理范围,按特种车辆(艇)上牌,可以安装、使用警报器和警灯,具体办法由省公安厅会同省交通厅制定,报省人民政府备案。按照《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的规定,经省人民政府核定并批准执行灭火救援任务的消防车返途中免缴车辆通行费。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参加责任区以外的火灾扑救,所损耗的燃料、灭火剂和器材装备等,起火单位应当补偿,无能力补偿的,由火灾发生地政府给予适当补偿。

(二)严格规范队伍管理。要贯彻政治建队、从严治队和依法治队的原则,加强对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的教育、培训、管理和监督,促使多种形式消防队队员尤其是合同制消防员树立良好的职业风范,做到雷厉风行、令行禁止。公安消防部队要按照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要求,参照现役消防队管理模式,进一步健全合同制消防队伍执勤备战、业务训练、管理教育等各项规章制度;要明确消防文职雇员的岗位职责,加强教育和管理,切实发挥其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对乡镇专(兼)职、企事业专职、义务消防组织、保安消防组织等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的业务指导,使他们不仅能够担负灭火任务,而且能够承担消防宣传、防火巡查等任务。

(三)不断提高队伍战斗力。要把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成为一支灭火救援的战斗队、消防安全的检查队、消防知识的宣传队和为民服务的志愿队。公安消防部门要切实加大对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的业务指导,采取培训班、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加强执勤训练、灭火预案制定、熟悉、演练以及灭火救援技、战术等方面的培训,通过组织开展业务竞赛、评比表彰等活动,增强队伍的活力,提高队伍的战斗能力,更好地发挥这支队伍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积极指导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对单位、辖区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和消防宣传教育工作,督促单位落实消防安全措施,发现、消除火灾隐患,切实提高服务单位和社会的能力。

(四)狠抓工作目标落实。各级要根据国家五部委《意见》和本实施意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尽快制定当地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发展规划(2007-2010年),从政策上推动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的发展。要将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纳入当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创建“平安县(市、区)”的考评范畴,确保工作落实。对工作不落实,致使发生火灾后不能有效扑救,造成重特大火灾事故的,要依法追究行政责任、刑事责任。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公安厅关于推进保安服务业发展意见的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7]106号 【发布日期】2007-05-29 【生效日期】2007-05-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公安厅关于推进保安服务业发展意见的通知

(闽政办[2007]106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公安厅《关于推进保安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五月二十九日

关于推进保安服务业发展的意见

省公安厅

(二○○七年四月)

为进一步规范保安服务市场,推进保安服务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保安服务业维护社会治安、保卫经济发展、增加社会就业、服务人民群众的作用,更好地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定位,加强领导,推进保安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保安服务业是向社会提供安全防范服务、满足公共安全和群众人身财产安全需求的特殊行业,是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新兴行业,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治安防范工作专群结合、公共安全服务社会化、产业化的有效实现形式。各级各部门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保安服务业的重要性,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促进健康有序发展。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平安福建”的工作意见》(闽委发〔2004〕4号)、福建省人民政府2004年修订的《福建省保安服务管理办法》和《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委政法委、综治委〈关于“十一五”期间深入开展“平安福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闽委办发〔2006〕8号)要求,依法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密切配合,积极支持、扶持保安服务业的发展。公安机关要充分履行对保安服务业的监管职能,加强对保安服务业的指导、监督和检查,把保安工作纳入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作为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公安基层基础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努力实现保安服务的专业化、产业化和保安队伍的职业化、正规化,使保安队伍成为维护社会治安的一支重要力量,使保安服务业成为促进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退役军人就业的重要途径和提高服务业增加值的新增长点。

二、拓展领域,整合资源,充分发挥保安服务业的社会作用

保安服务业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面向社会,主动适应安全防范的市场需求,不断拓展服务领域;要依靠社会,充分利用安全防范的社会资源,整合充实保安力量,确保发挥应有作用;要增强功能,优化结构,不断创新发展。

(一)整合人力资源,壮大保安队伍。探索将承担治安巡防任务的联防队、辅警队、协警队等整合为社区专职保安。继续清理公安机关聘用的协勤人员,将治安、户籍、外口、交通等协管人员,经培训考核合格的统一转为保安员。严格执行国务院《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国务院第458号令),全面落实娱乐场所依法配备专业保安员工作。进一步贯彻教育部、公安部等10部门《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教育部第23号令)和公安部“八条措施”,加大力度推进中小学校、幼儿园聘请专业保安员工作。继续推行企事业单位聘请专业保安员或组建内部保安组织工作,促进单位内部保安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全面清理非正规保安组织和人员,按照统一基本招录条件、统一基本培训内容、统一基本保安标识、统一基本服务标准,使用单位管理责任落实到位、公安机关监督检查到位的“四统一、两到位”的要求,纳入公安机关监管范围。

(二)发挥专业优势,增加护卫业务。以保障公共安全为重点,加紧推进保安金融押运尽快向县市特别是山区和农村覆盖。逐步推行民爆等危险物品的保安押运、配送服务,积极探索民爆物品使用环节由保安监护的市场运作形式,严防民爆物品在社会上流失。积极推广集贸市场、商场超市、车站码头等公共复杂场所由保安巡防守护和停车场由保安看护的做法,加强社会面治安防控。引导保安押运公司全面开展现金、有价证券、金银珠宝、文物等贵重物品护送业务,鼓励保安服务公司承接大型公众性文体、商贸、庆典、展览等活动的安全保卫业务,做到便利快捷、高效安全、价格优惠。

(三)提高科技含量,拓展技防服务。加紧研发技防产品,丰富技防市场,做好推广应用,提高单位及公众的自防能力。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和特种行业、公共场所的技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商业店面、单位、居民住宅技防报警和先期核警处置服务。公安机关要把保安技防服务纳入110报警服务系统,统筹规划,协调指导,逐步实现保安技防报警中心与110指挥中心联网。

(四)顺应新农村建设,延伸保安服务。积极探索保安服务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办法,主动融入农村警务战略,积极作为,发挥作用;探索建立以专业保安为骨干的农村治安群防联防新机制,提高农村治安防范的专业化水平。

三、规范管理,优化环境,切实维护保安服务市场的良好秩序

进一步规范保安服务业的管理,建立政府监管、单位负责、市场调节、有序竞争,社会监督、行业自律的管理机制。

(一)突出重点,加强规范。要规范保安公司的管理。建立和完善保安公司的现代企业制度,做到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指导、督促保安公司依法、诚信经营,面向市场,公平竞争。进一步理顺公安机关对保安公司的管理体制,实施管办分离,突出监管职能,保障企业经营自主权,规范设立审批,严格日常检查和审验制度。要规范物业保安人员的管理。物业管理企业聘用从事治安防范工作的人员,必须纳入公安机关监管范围,实行规范化管理。有关部门要加强配合,创造条件,指导、帮助物业管理企业做好物业保安人员的背景审查。要规范单位内部保安管理。认真贯彻《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国务院第421号令),鼓励、支持保安服务企业为一般单位内部提供治安保卫服务。要规范技防保安的管理。强化监管措施,确保技防保安服务的安全可靠,严格保密规定,加强保密教育,对承担技防设施建设的技术人员要详细登记建档。为单位、店铺、家庭提供技防、监控并先期核警处置服务的企业,要派保安员承担值守任务,并及时派出保安员进行核警处置。要规范保安培训机构的管理,严格执行《保安培训机构管理办法》。公安机关要依法审查保安培训机构设立条件,认真落实监督检查制度,督促检查保安培训机构完善教学设施,充实师资力量;严格落实保安培训的有关规定,保证保安员的岗前培训时间,严格按照公安部办公厅印发的《保安员培训教学大纲(试行)》(公治〔2006〕357号),对照《保安服务操作规程与质量控制》(GA/T594?2006)标准实施教学,确保培训质量。

(二)引导竞争,增强活力。发挥市场调节作用,通过市场配置保安资源,逐步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允许和鼓励实力强、信誉好、品牌优的保安企业跨区域经营,培育保安市场,促进服务质量提高。依法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允许社会资本进入保安服务市场,允许符合条件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开办保安服务企业。对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的保安服务收费应按当地价格主管部门制定的标准执行,实行市场调节价管理的也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制定收费标准。加强行政监管,严肃查处恶意竞争行为。

(三)清理整顿,净化市场。公安机关要结合公安基层基础建设工作,组织业务部门和公安派出所民警,开展保安服务市场全面调查,摸清辖区保安服务公司、保安押运公司、保安培训机构等保安组织的底数,全面掌握其机构、人员和经营管理情况,重新审查保安组织资质和保安员社会背景,逐一登记建档;摸清企事业单位护卫队、治安员等治安保卫力量的底数,逐一填写名册备案;摸清非正规保安组织和人员的底数,重点摸清小区物业、娱乐场所、网吧等非正规保安组织及人员的基本情况。各级工商、建设、文化、劳动保障、物价等部门要配合公安机关开展调查工作。在调查摸底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保安服务市场秩序整顿和规范工作,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对非正规保安组织要严格管理,全面登记建档;对非法设立的保安组织、一些行业和场所设立的“黑保安”要坚决取缔,依法处罚,对形成黑恶势力的要坚决打击;对未经许可擅自从事保安服务的单位和个人要坚决清理,依法处罚,扶持规范的保安服务市场主体健康发展。

四、以人为本,完善机制,全面推进保安队伍的正规化、职业化

(一)严把入口,纯洁保安队伍。各类保安公司招录保安员及保安培训机构招收学员,必须进行严格的背景审查,及时与公安机关的违法犯罪人员信息系统进行比对,严防有劣迹人员进入保安队伍。保安组织应当录用经保安培训机构培训、具有专业考试合格证书的人员。鼓励保安培训机构与保安组织对口协作,定向培训,为保安队伍输送合格人员。拓宽保安员来源渠道,把退役军人、下岗工人及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招录保安员的主渠道,建立上门培训、就近培训、推荐就业、定向分配的机制。挖掘社会及学校资源,建立后备保安员库及保安志愿者队伍,努力确保保安员的及时补充和应急招用,劳务派遣组织要加大推介符合条件的保安员就业的力度。

(二)严格培训,增强队伍素质。各类保安组织要严格执行保安员培训考核制度,加强法制教育和技能学习,坚持岗前培训,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开展在岗培训,提高岗位技能。公安机关要严格执行考试发证制度,统一实行闭卷考试,定期组织抽考、统考,确保考试效果和质量。认真执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关于印发〈保安员国家职业标准〉的通知》(劳社厅发〔2006〕28号),建立健全培训及考核鉴定制度,鼓励保安员晋升职业等级,逐步实行工资待遇与职业等级挂钩。

(三)加强保障,维护合法权益。探索制定保安员基本工资标准,依法保障保安员工资福利待遇。建立促进保安职业稳定的激励机制,鼓励爱岗敬业,积极上进。积极开展评先创优活动,对成绩突出的保安组织和保安员及时记功嘉奖,对成绩优异、作出较大贡献的骨干,作为特殊人才优先解决户口、子女就学等实际问题,积极组织保安服务业参与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三八红旗手、青年文明号、优秀进城务工青年等的评选表彰活动。加大权益保障力度,依法办理工伤、医疗、失业、养老等保险。制定保安员装备配备标准,落实基本防护装备,切实减少伤亡。对因公致伤致残及牺牲的保安员及时给予抚恤优待,保障基本医疗和必要生活费用支出。积极改善工作条件,建设企业文化,丰富保安员健康生活。

(四)完善制度,强化日常管理。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健全督促检查机制,严格日常检查,强化落实。实施保安员信息系统管理,建立人员电子档案,对重要岗位保安员留取指纹、掌纹记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内部制约,确保内部安全。严格执行《保安服务操作规程与质量控制》,确保保安守护押运安全。完善各种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加强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公安厅(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公安厅(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