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昭化导游词2007.9.5
昭化古城景区导游词
尊敬的各位来宾朋友:
大家好!
欢迎来到昭化古城作客。我是昭化古城景区讲解员XXX,非常高兴能为各位导游。
昭化古城,位于川蜀之北、秦岭以南,金牛古驿道、古蜀道与嘉陵江、白龙江水道在此交汇。四面环山,三面临水,历史与自然山水在此形成了独有的大山大水大文化。
昭化是四川最早开化的区域之一。原始社会就有先民在此聚居、生息;西周时,已有联盟式的部落定居,称为“昔阝 ”;春秋时蜀王封其弟弟葭萌在此建立苴侯国,治地吐费城,即今境内石盘村的土基坝;秦国吞并蜀、巴之后,即在吐费城臵葭萌县,史称“巴蜀第一县”,至今已有2300多年建县史;东汉末,因吐费城遭遇特大洪灾而迁城至今天的昭化古城;三国以来先后更名为汉寿、晋寿、益昌、京兆、益光等;宋太祖开宝五年(公元972年),为“昭示帝德,化育人心”,改称昭化而沿用至今;1953年移县治地于宝轮后,昭化古城先后为昭化区公所、乡、人民公社、镇驻地。昭化,完整地展示了地方政权连绵不断的建臵沿革,被专家称为地方政权建制的“活化石”。
葭 萌 坊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昭化古城东入口城牌坊——葭萌坊,它高8.6米,宽6.8米,气势雄伟。主门上的楹联为“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为著名古建筑专家、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考察昭化后亲笔所题。昭化古称葭萌,在四川最早建县,连续建县历史已有2300余年,故称“巴蜀第
一县”。战国时蜀王的弟弟葭萌曾在昭化建苴国,故称昭化为“蜀国第二都”。上面刻有“费祎开府治事”和“昭化西门城楼”、“天雄关古驿道”等图案。临江一面的柱联“蜀道三国重镇、天下第一太极”。昭化以三国文化著称,刘备由此发祥进而建蜀汉称帝;蜿蜒的嘉陵江被翼山和笔架山分割,形成天然的山水太极图,直径5公里,面积20平方公里,昭化正好位于山水太极阳极的鱼眼睛上,世界罕见。上面刻有“蜀汉兴于葭萌”和“桔柏古渡”、“山水太极”图案。该牌坊集中展现了昭化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独特的交通军事地位和神奇的太极山水。
益 合 堂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益合堂”,它修建于明末清初,为三进院落,依山就势而成,地势逐层抬高,有步步登高之意。它原是昭化城内四大旺族之一王家的祖业,主要用于经商和酿造业。昭化在旧时为水上交通枢纽,从水上运输的货物在装运前和卸船后都需要堆放,“益合堂”距桔柏渡码头较近,且宽敞,是十分理想的场所,王家就利用其作为水运货物的存放中转站,称之为“堆栈”,王家从中收取堆存费用。另外“益合堂”的后半部原为酿酒作坊,也是王家所开。
民国十六年(1927年),南部人杨益之租王家的“堆栈”,前堂作为药铺,取名“益合堂”,并请名医汪树森坐堂看病30多年,铺内有中药七、八百味,并自制“刀口药”、“急药”等,在当地颇有影响。由于看病取药方便,经济拮据时看病抓药还可赊欠,服务甚是周到,生意颇为兴隆,在当地很有名气,直到解放时停业。因而以前王家的“堆栈”被“益合堂”取而代之,其名沿用至今。“益合堂”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可对照简介碑解说)
古 城 门
昭化古城现存有三道古城门,它们分别是东门“瞻凤”,西门 “临清”,北门“拱极”,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门名“瞻凤”,城门洞高4.2米,宽3.25米,深11.2米。现在的城楼是按明代城楼原样修复,高9.8米,建筑面积228平方米,整个建筑大气、凝重,尤其是斗拱的使用是昭化古代公共木构架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体现了昭化“三国重镇、以城为关”的军事防御功能。相传,嘉陵江对岸的刀环山北端山岭叫“凤岭”,凤岭山上古木参天,茂密葱笼,在密林中栖息着一对“凤凰”,站在东门城楼上便可看见它们双栖双飞,因而取名叫“瞻凤”。
南门名“临江”,取其直面嘉陵江的意思,于清代被毁。西门“临清”,是指面临一江碧水之意。北门“拱极”是取众星拱北之意。
昭化古城四道城门也有特定的功用,古时城内迎亲皆从东门入,取紫气东来之意;官员出入城都必走东、西两门,象征如日中天、顺应天意;嫁女出城须走南门,寄寓富贵、祥和之意;出殡发丧必走北门。
玉 龙 井
玉龙井是昭化古城最古老的水井,始建于汉代,比城墙修筑的年代还要久远,井水甘冽,至今还在饮用。
南门巷古民居
南门巷是古时昭化达官贵人和财富人家的居住之地。这里离古城中心不远,环境舒适,街巷幽深,古朴宁静,尤其是古巷两侧的明清时期古建筑集聚了昭化古建筑艺术的精华。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在考察昭化后,认为南门巷的古民居建筑极具代表性,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屋头出角,八字门头,立架垂柱,青础木柱,门扉窗棂,插拱牛腿,天井院落,三面围廊,雕琢精良,图饰古朴,大宅雍雅,小院清
秀,同时又兼具北方民居矮檐厚墙,“旱船天井”的特色。
怡 心 园
怡心园为清代陕西商人在此修建而成,是原国民党昭化县党部书记鲁光华的祖业。在清代和民国时期,昭化古城内有谷、鲁、王、赵四大旺族,鲁家是其中之一。
怡心园建筑为硬山式瓦屋面,青瓦坐脊,重檐。从外到内共四层,分为前厅、天井、中厅和正厅,前厅后面为长方形天井,两侧分别有厢房四间,上有阁楼木地板。过天井至中厅无正门,为砖墙及椭圆形木门罩,门开在两侧,为椭圆形门框,供人出入。中厅俗称“旱船天井”,左侧现存有清光绪年间石质鱼缸一个。最后为正厅,正厅大门现已被毁,门枋上原有“养心斋”三个大字,两侧为平房两间,平房上有阁楼。“怡心园”是昭化城内现存的比较完好的古民居建筑之一,从建筑结构、雕刻工艺、室内布局格调等,无不可以看出园居主人当时的富裕和悠闲。“怡心园”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可对照简介碑解说)
石 板 街
大家注意我们脚下的石板街,昭化古城的石板街,完建于明代,用清砂石做成条状,按三横两纵铺就而成,中间高,两边低,呈瓦背形,宽4.2米,两侧有排水暗沟,同时昭化古城内的古街道全部呈“丁”字型布局,且街道互不直通,城门不相对,充分体现了军事重镇的防御需要,是当时县级以上城市的街道格局。东去与桔柏渡相连,西出与金牛古驿道贯通,现保存完好的石板街有相府街、吐费街、太守街、县衙街、衙门巷等五条,总长1025米,是四川境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古街之一。
旧时在昭化石板街上行走是有讲究的,官轿居中,竖条石为轿夫行走,庶民则只能走两边,按来左去右的规则行走。街上有衙役专管交通。赶集时,行人不按规则乱走,造成阻塞,便会遭到鞭笞。在古时,昭化城内就已懂得对交通进行管制了。
贞节牌坊
贞节牌坊为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皇帝亲自批准为昭化的贞节女子吴梅氏建立的石牌坊,现为复建。高7.8米,宽5.6米,两面分别雕刻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和“涌泉跃鲤”、“唐氏乳姑”等与贞节和孝道相关的图案,两边的门楣上分别刻有“冰清、玉洁”和“竹香、兰馨”等文字,表示吴梅氏高尚品德的意思,上面的碑文记述了吴梅氏的感人事迹。她在三十二岁时丈夫身患重病,临终嘱咐她再嫁,她坚守贞节,曾用铁锥刺破自己的颈部抗拒了男人对她的非礼强暴,她恭谨孝顺父母,赡养双亲,辛勤抚育儿子成才,活到古稀高龄。当时吏部知道她的事迹后,上奏皇帝诰封建坊,表彰她的品德,教化百姓。
(提示:由贞节牌坊左侧进入衙门巷可至昭化古县衙、考棚,考棚尚存,县衙已被毁。)
到了昭化不想爹妈
“到了昭化,不想爹妈”这句民谣大家都听到过吧?,主要是当时昭化是水陆交通枢纽,加之自然环境优美,南来北往的官员、商贾、文人骚客、贩夫走卒、船夫戏子及青楼歌女众多,“白日千人拱手,夜晚十万明灯”,商贸发达,文化繁荣,生活悠闲,令人流连往返,沉醉其中,故有“到了昭化,不想爹妈”的民谣。
过 街 亭
过街亭是昭化古城街道上的街景建筑之一,全为木质结构,略比街道 5
两侧民居高,它通高 10.8米,宽7米。
春 秋 苑
春秋苑是古蜀道上的三国文化主题酒店之一,集餐饮、休闲、娱乐、会议接待为一体。目前它可同时容纳100余人就餐,欢迎大家入驻。
吐 费 街
现在,我们来到了吐费街,吐费街是纪念苴侯都邑吐费城而得名。吐费城原址在昭化北面的白龙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三角洲地带,即现在的土基坝。
八 卦 井
八卦井为明代古井,井深30余米,井口园形,直径57厘米,因井底砌成八边形,井壁由条石砌成八卦式坎卦图案而得名,常年井水丰富。是旧时古城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水源,现仍然可供城内居民饮用。
八卦井为古城内有商业头脑的一位富人出资修建,一则方便居民,二则通过卖水赚取收入。现支撑打水轱辘石条上两个深深的石窝,就是卖水时搁臵铜钱天长日久磨就而成。可见昭化在明代就开始了公益设施的市场化经营。
孝友牌坊
现在我们看到的孝友牌坊,系清代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皇帝御批为孝友王杏舒所建,现为原样修复,其为南方牌坊式样,四柱一门两户,三层,高8.48米,宽5.8米,以浮雕和镂空雕为主,雕刻图案多与孝道相关,两面的内容分别有“百里负米”、“芦衣顺母”和“孝感动天”、“亲尝汤药”等。两面石柱门楣上雕刻有“山高水长”和“风和月朗”,代表所立牌坊主人公的事迹和品质,上面碑文记载了王杏舒的事迹
和品质。孝,即孝敬父母,友,即和睦兄弟。王杏舒,昭化人,附贡生,父亲中年去世,他守孝三年,后来母亲患病,他尽心侍奉,同时还辛勤抚育三个弟弟成为贡生,四个妹妹身嫁名门,并且乐善好施,助学修路,事迹非常感人。这对我们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龙门书院
(龙门书院详解见简介碑解说)。
龙门书院内现有一中厅,俗称“名伦堂”,是将当时昭化境内考取功名的人的名字记载于横梁之上,以表彰其功绩,现简称为“名堂”,这就是名堂一词的由来,今天来我们昭化古城作客的朋友都是大有名堂的人。
汉寿广场
现在我们来到了汉寿广场,这是集中展现昭化作为蜀汉政权发祥地的文化广场。广场以南门夯土城墙为界分为内、外广场。其中内广场长38米,宽36米,外广场长41.5米,宽36米。内广场最前端有石辟邪一对左右对称分布,石辟邪高1.6米,虎头、狮身、豹尾,将三种动物的威猛集于一体,威严辟邪,大家可以分辩一下两只石辟邪的雌雄……其实,右边项上天然生有一“白金”项链的即为雌辟邪。广场中央有石质蜀汉地图一幅,长15米,宽14.8米,面积为221平方米,象征刘备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通过甬道来到外广场左右分列着四幅画像石,第一幅是蜀汉兴于葭萌,主要说刘备带领庞统、黄忠、魏延等人于公元211年入川到葭萌,即在此驻兵,“厚树恩德,以收众心”,扩充军队,壮大实力,为建立蜀汉政权奠定了坚实基础,这里就成了蜀汉政权的“摇篮”、发祥地,所以有“蜀汉兴、隆中谋、葭萌起”的说法。第二幅反映的是《三国演义》中发生在昭化战胜坝内张飞挑灯战马超的故事。右边这一幅描绘的是费袆开府治事,蜀汉政权的第四任丞相费祎(时为大将军,隶尚书事)于公元252年受刘禅之命到昭化开府治事。这一幅是姜维兵困牛头,远方状似牛头的即是牛头山,公元263年,姜维与魏将钟会的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姜维率军驻扎在牛头山凭险固守。当时饮水非常困难,诸葛亮托梦给姜维设坛拜水,掘出“姜维井”,现今仍存,井水与嘉陵江水同色,久雨不溢,久旱不涸,成为蜀道上一大奇观,牛头山景区已于去年10月对外开放,在山顶看昭化山水太极最为壮观。广场底端是制作精美、象征朝廷政权的汉阙一对,通高6米,汉阙由两部分构成,高的称之为母阙,低的称之为子阙。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明城墙遗址,昭化古城始建于汉,为土城,明代包筑以石,共设四门,南门名“临江”,现城门残存半墙高的夯土,在对昭化古城的保护修复中,我们对南门遗址采取了废墟式保护方式,即基本维持现状,不恢复完整的城门、城楼;对夯土城墙采取遗址式保护,即对夯土层进行化学加固处理,保护其不再坍塌,城墙中间为南门遗址缺口,不作改变。这个广场名字是汉寿,系公元217年,刘备感念昭化作为其基业的发祥地,取“汉祚永寿”之意(祚,意为君主的位臵),将葭萌改为汉寿县,寄托了他希望汉室江山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寿的美好愿望。
古 城 墙
昭化古城墙在汉代时为土城,于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包筑以石,上面还盖有串房,四面有楼。清代对城楼历有修补。民国时期城墙大部分损坏。城墙外用条石浆砌而成,内层用石脚砖身,中间填土夯实,古时城墙全长1525米。目前遗址保留324米,原样修复636米,原样修复城墙的垛口高1.4米,景观提示565米。
临清门城楼
修复后的临清门城楼的建筑风格与瞻凤门城楼的建筑风格、体量均为
一致。城楼内挂有霍峻守城的画图。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益州牧刘璋派万人围攻葭萌城,蜀先主刘备之中郎将霍峻率八百将士固守一年,乘敌人疲惫、松懈之机,挑选精兵组成“敢死队”出临清门突袭,斩杀敌主将向存首级,为历史上典型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体现了昭化古城“以城为关”、“固若金汤”的重要军事地位。从城楼远眺一公里的地方就是当年猛张飞挑灯夜战锦马超的“战胜坝”。
费祎及费祎墓
费祎,字文伟,江夏鄳(河南罗山西南)人。少年时随叔公入蜀游学,定居于蜀。费祎自幼勤奋好学,头脑聪明。长大后才华出众,足智多谋,被诸葛亮委以参事之职,出使吴国,说服孙权联吴破曹,深孚众望。他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推荐的贤良志士之一,诸葛亮对他的评价是“志虑忠纯”。蒋琬于延熙九年(公元246年)死后,费祎以大将军录尚书事,主持蜀国军政大事。费祎当时清醒的认识到了蜀国连年征战的穷困状况,制定了保境安民的治国方略。延熙十五年(公元252年),后主刘禅命费祎在汉寿开府,处理军国大事。这就是《三国志〃费祎传》中记载的:“后十四年夏还成都,成都望气者云都邑无宰相位,故冬夏北屯汉寿”。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岁首大会,即新春佳节,费祎在丞相府宴请前线武将和府中幕僚及地方官吏,共度新春。在互相敬酒祝贺中,费祎“欢饮沉醉”,被魏国降人郭循刺杀身亡。
费祎死后,后主刘禅根据他对汉室所建的功勋,谥赠“城乡敬侯”,并为其举行国葬,将其安葬于汉寿城西门外,并勒石竖碑镌刻:“汉尚书令费公敬侯之墓”。现存墓碑为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县令吴光耀所立,其字由其十一岁长女吴正敬书写。碑文字迹浸润童女的娟秀伶利,一派女儿聪慧之气,是不可多得的石刻珍品。
费祎之死,加速了蜀汉政权的灭亡。费公逝后的许多年间,昭化的父老乡亲为其整修墓冢,造祠,立坊,以表敬念之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果亲王奉命赴泰宁送六世**喇嘛返回西藏,途经昭化谒费祎墓题“深谋卓识”匾。费祎墓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丁宝祯与丁公祠
丁宫保,世人所称的别名。本名宝祯(公元1820— 1886年),字稚璜,祖藉贵州织金。其父丁建业,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任昭化县令,1820年丁宝祯生于昭化,遂请昭化梨树村(今战胜坝)张氏为乳娘。昭化是丁宝祯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因此,丁宝祯应认定为昭化人。丁宝祯的乳娘贤良正直,深明大义。丁宝祯从小受其言传身教,入仕后为官正直清廉。在任山东巡抚期间,整治黄河、运河、筑炮台、建机器局、加强国防等,颇有政绩。同治八年(1868年)秋,深得慈禧宠幸的贴身太监安得海受慈禧所派,前往东南各地秘察私访,沿途不择手段,大收贿赂,搜刮民脂民膏,所到之处地方官员和百姓叫苦连天。安得海来到山东,继续为所欲为。丁宝祯为除暴安民,冒着得罪慈禧和杀头的风险,巧借清官太监不得出都门的先朝祖训为由,将安太监就地正法。据说,安得海是假太监,实为慈禧的情人。安得海被诛杀后,其真象暴露无遗,安得海又添加了一条欺君之罪,于是假太监被暴尸三天。这事禀报慈禧后,虽然她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无奈还得给丁宝祯予以嘉奖。丁宝祯此举还得到兵部尚书曾国藩的赞赏:“稚璜真豪杰也!”
光绪二年(1876年),丁宝祯调任四川总督,在任期间,政绩卓著,多受朝廷嘉奖。这时丁宝祯已五十多岁,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得益于昭化人民的养育之恩。为此,他在成都臵良田二百多亩,请人耕种,上交国库,以充公粮,以永久抵减昭化人民的赋税。光绪十二年(1886 10
年),丁宝祯病逝于成都任上。逝后,谥封(太子太保)一品爵位,故世人称之“丁宫保”。
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昭化人民为纪念丁公父子,在昭化古城西门外建丁宫祠、宫保阁等楼台亭阁二十一间,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为丁宫祠祭日,附近百姓前往追念,瞻仰丁公父子塑像。
著名川菜“宫保肉丁”在昭化乃至全国都很受欢迎。这道菜即为丁宫保首创,当时他十分节俭,常将吃剩下的花生米、肉食、蔬菜等加在一起热来吃,味道不错,成为他最喜爱吃的菜肴。后人为纪念他,将此菜命名为“宫保肉丁”。
附:
桔 柏 渡
出昭化古城东门,沿古驿道前行约一公里,便来到嘉陵江边的桔柏渡。桔柏渡又称桔柏津,为古蜀道由关中入蜀的要津,历代兵家据守的官渡。白龙江与嘉陵江在此交汇,三国时蜀军北伐和魏军南征的必经之处。昔日此处是车马塞道,商旅繁华,“白日千人拱手,夜晚十万明灯”。安史之乱时,唐明皇避难经过桔柏渡时,奇遇“双龙护驾”,于是摆宴相贺,近有摆宴坝。历代名士多有吟咏,“诗圣”杜甫的《桔柏渡》最为有名。全诗内容为:
青冥寒江渡,驾竹为长桥。竿湿烟漠漠,江水风箫箫。连笮动袅娜,征衣飒飘飘。急流鸨益鸟散,绝岸鼋鼍骄。西辕自兹异,东逝不可要。高通荆门路,阔会沧海潮。孤光隐顾盼,游子怅寂寥。
无以洗心胸,前登但山椒。
杜甫在诗中赞美了桔柏渡的美好风光,也表达了自己自处逆境的一种郁闷之情,附近还有玉女泉、龙爪滩等景点。
(见入口平台的《景点简介碑》)
挽舟县令何易于
“县令何易于腰笏拉纤”的故事,传为一段千秋佳话。唐懿宗时,昭化(时称益昌)有一位清正、廉洁的县令叫何易于。一年春天,利州(今广元)刺史崔朴带领宾客乘船至桔柏渡,饱览了风光后逆水返航,命令何易于征派当地民夫拉船。何易于挽起官袍,腰插笏板,下水拉着官船逆水上行。崔朴十分惊奇。何易于说:“目前正是春耕时节,农民不是犁田插秧,便是采桑养蚕,时间不可强占,现在我没有什么急事要做,又是你的属下,正好来充当这份差役。”崔刺史和众宾客一个个羞愧得跳下船去,骑马回利州去了。何易于曾经焚毁朝廷的诏书为百姓减免赋税的事迹记入了国史,创造了当时县令不能进国史的奇迹。
(见入口平台《画像碑》)
金牛古道、蜀道和景谷道
我们脚下所踩的石板街也属于古蜀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昭化境内的重要古驿道有两条:一条是沟通川陕的金牛道,一条是沟通川甘的景谷道。在日常生活和一些历史书籍中,我们可以经常听到和看到蜀道和皇柏大道的说法,它与金牛古道、昭化古城有什么关系吗?
首先来说金牛道,又称石牛道,它南起四川成都,过广汉、德阳、梓潼,越小剑山,经昭化沿白龙江而上至白水关,再沿白龙江的支流刘家河而上,过刘家院、金山寺直抵阳平关,然后经宁强、勉县、褒城而与古褒斜道相接直达陕西关中平原。金牛道全长千余公里,在昭化境内的一段约
50公里。其间山重水复,栈道相连,沟壑纵横,蜿蜒崎岖,最为艰险。关于金牛古道,还有一个流传两千多年的离奇故事:相传战国时期,秦王垂涎沃野千里、物产丰富、水旱从人的蜀国山川,秦王命人造了五头石牛,谎称石牛能“日粪千金”,愿将石牛和大批美女一起送给蜀王。贪财又贪色的蜀王命五丁力士开山凿石造路以迎石牛。道路修通了,蜀王迎来的不是能日粪千金的石牛,而是秦国的万千铁骑,于是蜀国灭亡了……后来人们把这条路称为“金牛道”或“石牛道”。
再说蜀道,是古时由秦入蜀或由蜀入秦通路的总称,它由多条路组成。就方位而言,有南栈北栈之分,汉中以南为南栈,又叫蜀栈(道),如金牛道、阴平道等。三国时,蜀汉的诸葛亮、姜维、费祎等众多文臣武将曾在这条古道上运筹帷幄,金戈铁马。蜀道较金牛古道范围更广,从成都出发,过广汉、德阳、梓潼至剑阁的路线基本相同,自南北朝以后发生了改变,从昭化经牛头山、白卫岭而至剑门关,蜀道在广元段的路线一直延续至今。蜀道境内险关重重,崎岖难行,故唐朝诗人李白发出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无限感慨。
景谷道是秦汉以来由四川北部通往甘肃南部地区的又一条古道。它北起古阳平郡(今甘肃文县),初顺白龙江而行,在古镇姚度附近余家湾进入四川青川县境,直达白水(古为白水县,今为沙洲镇)与金牛道汇合后通往昭化。景谷道因它的终结地白水镇北之乔庄河谷一带古称景谷而得名。景谷道中白水关至葭萌关的一段叫马鸣阁道,为古时的“昭化八景”之一。
鲍三娘墓
距昭化古城北5公里处白龙江畔的曲回坝,有一穹型土冢,便是三国蜀汉名将关羽义子关索的妻子鲍三娘之墓。墓高2.3丈(约8米),周围 13
22.8丈(76米)。据传明代墓前有一石碑,上部脱落,唯存“关夫人鲍三娘”字样。民国三年(1914年),法国人色加兰和拉底格以考古名义发掘,其墓室长6.45米,宽2米,高1.29米,墓系曲室,由汉代画像砖拱砌而成,并盗走额骨、画像砖等,复立石碑,上书“汉将军索妻关夫人之墓”。建兴五年(公元227年),鲍三娘随夫屯兵汉寿(今昭化古城),炎兴元年(263年),曹魏以三路大军十万之众伐蜀,兵临葭萌关下。关索战死,鲍三娘也在土基坝与魏军展开血战,壮烈殉国,就地安葬。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摆 宴 坝
出昭化古城东门,过桔柏渡,沿江岸北行约一里地,这里有块由江水冲积形成的平坝,称为摆宴坝。
“摆宴坝”相传因唐明皇曾在这里摆宴而得名。唐明皇游幸益昌县(即唐时昭化)桔柏渡,奇遇“双鱼夹舟而跃”,称“双龙护架”。便在东岸的摆宴坝,歇驾摆宴三日相贺。
牛首雄关
距昭化古城西5公里,位于嘉陵江和白龙江二水之间的牛头山,因山极酷似牛头而得名。其山腰有一天下雄关──“天雄关”。至今关门尚存,有明、清碑刻10余通,并有汉柏数株。牛头山和天雄关合称“牛首雄关”。为古时“昭化八景”之一,也是三国时蜀将姜维拜水之地。
站在牛头山巅,可感受蜀汉三国时期的猎猎狼烟,可一睹天下第一的太极山水,可领略登高望远的壮志豪情。各位如有兴趣,可继续前往牛头山景区游览观光。
好了,我们今天的游程到此结束了,愿昭化这座中国建制的“活化石”之城,三国文化蜀汉政权的发源之城,通达古今的交通博物之城,古代川
北民居建筑的集粹之城,依山临江的风水之城,带给诸位美好的回忆。当然也请带走我真诚的祝愿,带走这城、这山、这水对你们的感谢,欢迎各位朋友再来昭化古城游览观光!
第二篇:昭化古城导游解说词
三国重镇——昭化古城 导游解说词
沿剑门关景区北面的剑昭公路,往东北方向行33公里,就是国内现存最为完整的唯一一座三国重镇——昭化古城。
昭化古城古称葭萌关,位于四川广元市以南20公里处的元坝区昭化镇,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西周时,这里已有联盟式的部落定居,称为“昔阝(jí)”。公元前400年左右,古蜀国用武力征服广元、昭化一代的苴(jū)人,蜀王封其弟弟葭萌在此建立苴侯国,治地吐费城,即今境内石盘村的土基坝。
公元前316年,秦国征服苴国,在此建立葭萌县,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县治地之一,有“巴蜀第一县”之称。东汉末,因吐费城遭遇特大洪灾而迁城至今天的昭化古城。
公元211年,刘备以抗击张鲁为名,带领庞统、黄忠、魏延等从荆州入川,驻兵于此,并“厚树恩德,广收人心”,最终成就了蜀汉帝业,故有“蜀汉兴,隆中谋,葭萌起”的说法,刘备称帝后将这里改名汉寿,寓意汉朝的统治与天地长存,与日月同寿。三国之后,这里先后更名为晋寿、益昌、京兆、益光等。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为“昭示帝德,化育人心”,改称昭化而沿用至今。因此,昭化古城被誉为“中国古建制活化石”、三国蜀汉发祥地、通达古今博物城。
古城四面环山,三面临水,地处白龙江、嘉陵江、清江三江交汇处,嘉陵江水在此洄澜,水系宛成,太极天成,因此又有“天下第一山水太极”之美誉。
古时,葭萌关以城为关,可四面迎敌。《昭化县志》称:“东来广元有桔柏渡以拒之,西出剑阁有天雄关以镇之,南下苍、阆有梅岭关以间之,北渡阴平有白水关以守之”。古城地处秦蜀古道要冲,地扼嘉陵江与白龙江汇合处,背靠牛头山险峻山峰,史称葭萌关为“全蜀咽喉,川北锁钥”,“虽弹丸之地,有金汤之固”。
1936年川陕公路修成,1953年宝成铁路通车,昭化重要的交通地位不再,昔日繁华的古城日渐冷落,近些年来,经过大力维护开发,才使古城重新焕发出昔日光彩。
现在的昭化古城,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剑门蜀道遗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全国AAAA级景区。
来到古城东门入口,首先看到的是桔柏渡街,桔柏渡街因昭化古城东门的桔柏渡而得名。桔柏渡在昭化东门外约一公里的嘉陵江边,因地有桔柏(即古柏)而得名,又称桔柏津,为古蜀道由关中入蜀的要津,历代兵家据守的官渡。白龙江与嘉陵江在此交汇,三国时蜀军北伐和魏军南征的必经之处。
桔柏渡街上的这座葭萌坊,高8.6米,宽6.8米,气势雄伟,上面的楹联和图案,集中展现了昭化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独特的交通军事地位和神奇的太极山水。
牌坊东面的柱联是“蜀道三国重镇,天下第一太极”。昭化以三国文化著称,刘备由此发祥进而建蜀汉称帝;蜿蜒的嘉陵江被翼山和笔架山分割,形成天然的山水太极图,直径5公里,面积20平方公里,昭化正好位于山水太极阳极的鱼眼睛上,世界罕见。上面刻有“蜀汉兴于葭萌” 和“桔柏古渡”、“山水太极”图案。
牌坊西面上的楹联为“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为著名古建筑专家、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考察昭化后亲笔所题。昭化在四川最早建县,连续建县历史已有2300多年,故称“巴蜀第一县”。战国时蜀王的弟弟葭萌曾在昭化建苴国,故称昭化为“蜀国第二都”。上面刻有“费祎开府治事”和“昭化西门城楼”、“天雄关古驿道” 等图案。
桔柏渡街西端,是昭化古城的东城门——瞻凤门。
昭化古城门始建于汉,为夯土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包筑以石,设四门:东命瞻凤,西名临清,南名临江,北名拱极。这四道城门各有特定的功用:古时城内迎亲皆从东门入,取紫气东来之意;官员出入城都必走东、西两门,象征如日中天、顺应天意;嫁女出城须走南门,寄寓富贵、祥和之意;出殡发丧必走北门。南门取其直面嘉陵江而名名“临江”,于清代被毁,因此目前古城仅存东、西、北三道古城门,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门名“瞻凤”,城门洞高4.2米,宽3.25米,深11.2米。现在的城楼是按明代城楼原样修复,高9.8米,建筑面积228平方米,整个建筑大气、凝重,尤其是斗拱的使用是昭化古代公共木构架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体现了昭化“三国重镇、以城为关”的军事防御功能。相传,嘉陵江对岸的刀环山北端山岭叫“凤岭”,凤岭山上古木参天,茂密葱笼,在密林中栖息着一对“凤凰”,站在东门城楼上便可看见它们双栖双飞,因而取名叫“瞻凤”。
穿过瞻凤门,就进到古城。一条太守街,几乎将古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北有县衙街、衙门巷,南有吐费街、剑刀巷。昭化古城这些主要的大街小巷,完建于明代,全用清砂石做成条状,按三横两纵铺就而成,中间高,两边低,呈瓦背形,宽4.2米,两侧有排水暗沟。同时,昭化古城内的古街道全部呈“丁”字型布局,且街道互不直通,城门不相对,充分体现了军事重镇的防御需要,是当时县级以上城市的街道格局。东去与桔柏渡相连,西出与金牛古驿道贯通,现保存完好的石板街有相府街、吐费街、太守街、县衙街、衙门巷等五条,总长1025米,是四川境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古街之一。
不只如此,旧时在昭化石板街上行走,也是有讲究的,官轿居中,竖条石为轿夫行走,庶民则只能走两边,按来左去右的规则行走。街上有衙役专管交通。赶集时,行人不按规则乱走,造成阻塞,便会遭到鞭笞。可见在古时,昭化城内就已懂得对交通进行管制了。
街巷两旁,店铺林立,古色古香。据了解,古城现存建筑多为明清穿斗木结构,兼有北方低檐矮墙、旱船天井的特点,为川北民居代表。
往前折向县衙街,街正中矗立着一座贞节牌坊。贞节牌坊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皇帝亲自批准为昭化的贞节女子吴梅氏建立的石牌坊,现为复建。高7.8米,宽5.6米,两面分别雕刻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和“涌泉跃鲤”、“唐氏乳姑”等与贞节和孝道相关的图案,两边的门楣上分别刻有“冰清、玉洁”和“竹香、兰馨”等文字,表示吴梅氏高尚品德的意思,上面的碑文记述了吴梅氏的感人事迹。她在三十二岁时丈夫身患重病,临终嘱咐她再嫁,她坚守贞节,曾用铁锥刺破自己的颈部抗拒了男人对她的非礼。她恭谨孝顺父母,赡养双亲,辛勤抚育儿子成才,活到古稀高龄。当时吏部知道她的事迹后,上奏皇帝诰封建坊,表彰她的品德,教化百姓。
贞节牌坊再往前,可达葭萌楼和北门——拱极门,“拱极”是取众星拱北之意。
在贞节牌坊左转,则进入衙门巷,昭化古县衙、考棚、文庙都在这条巷子里。昭化县署始建于唐,曾多次毁于战乱,明洪武八年(1375)和清道光三年(1823)先后两次复建,毁于“文革”,2008年再次复建。县署落址城内最高处,象征权力至高无上。县衙门外有块巨大照壁,目的是告诫官员不要贪赃枉法,要为政清廉。县衙门前放一对硕大石狮,象征衙门的威严。门口东测立有“喊冤鼓”,西侧竖一石碑,上面刻有“诬告加三等,越诉笞五十”字样。
县衙内设有大堂,大堂中央设施名“暖阁”,是专为知县审案设的公堂,正中间放着三尺公案,上面放有审理公案的文房四宝和红绿头签。正面屏风上绘有“海水潮日图”,寓意为官者要命如日月,清似海水。平时游人还可在大堂内摸拟“古人审案”情境。
昭化考棚是为本县及邻县学子应试岁考和科举而设,始建于清同治(1856-1875)年间,因年久失修,大部毁损,2008年修复。昭化考棚可供322名考生同时考试,考棚内设有听事房(即值班房)、管房(监考人员休息场所)、考舍(考试用房)、照房(档案室)、大堂(主考官办公场所)、致公堂(阅卷室)等。
考棚西侧有座为祭祀孔子而立的文庙,昭化文庙始建于宋,曾历七次改建,建筑大都被毁,现在仅存的大成殿是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所建,2008年按原样修复。
衙门巷与太守街交汇处,是昭化城隍庙。古时,凡有城池者,必建城隍庙,管领阴间亡魂。昭化城隍庙始建于唐代,曾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多次重建,后毁于“文革”,现在的城隍庙也是2008年在原址复建的。门联一副极具昭化地域特色的对联:
天地奇观两江太极彰显葭萌故地,香高神灵城隍古庙佑福昭化千秋。
复建的城隍庙有两堂两庑,四合庭院。前堂正中为地藏菩萨塑像,地藏菩萨的左右两边分别为左判官和右判官,次为“日巡神”和“夜查神”,墙上彩绘有十四幅精美的行孝行善故事图,以教育人们要孝敬老人和多行善举。后面为“城隍殿”,为城隍爷正殿,中间塑有城隍爷像,左右塑的是慈航大王(主平安)和财神爷(主财运的)。这种多神崇拜反映了人们要求有各种职能的神明来满足人们心理要求及慰藉的需要。庙内两棵高大的古柏树,传说是当年张飞所栽,因此又叫“张飞柏”。在古树的映衬下,城隍庙显得更加古老、庄严而神秘了。下图是昭化城隍。
太守街正中,还有座葭萌亭,又称过街亭,它是是昭化古城街道上的街景建筑之一,全为木质结构,略比街道两侧民居高,它通高10.8米,宽7米。亭旁,还有昭化县民众教育馆遗址。
走到太守街西端,再沿古城墙向南,就到了古城西门——临清门。临清门又名葭萌关,完建于明代。“临清”有两层意思,一是指面临一江清水,二是告戒到昭化任职的官员一定要两袖清风,清政廉洁,因为在古时候官员卸任升迁都必走这道门。
古时候,如果从成都到长安(西安),就必须从西门进东门出,从长安(西安)到成都,就是得从东门进西门出。因此,昭化古城是连接巴蜀和中原的重要关隘,在昭化建城之前,连通成都和长安的道路就形成了,也就是说,先有路,后有城。在昭化这座城池建成以前,这里曾设有一个关隘,叫“葭萌关”。城池建成以后,“葭萌关”依然存在,它就设在“临清门”这里,而且名字并未改变,所以临清门即是古城的西门,同时也是“葭萌关”的关口。经专家考证以“城”为“关”的关隘,全国仅此一处,其他的地方的“城”和“关”都是分设的。
说是西门,其实是在古城西南角。新近修复的临清门城楼的建筑风格与瞻凤门城楼的建筑风格、体量均为一致。城楼内挂有霍峻守城的画图。汉建安十八年(213),益州牧刘璋派万人围攻葭萌城,蜀先主刘备之中郎将霍峻率八百将士固守一年,乘敌人疲惫、松懈之机,挑选精兵组成“敢死队”出临清门突袭,斩杀敌主将向存首级,为历史上典型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体现了昭化古城“以城为关”、“固若金汤”的重要军事地位。下图是霍峻。
临清门前,有个坝子叫“战胜坝”,就是当年张飞夜战马超的地方。战胜坝这个名字来源于《三国演义》中描述的“猛张飞挑灯夜战锦马超”那场惊心动魄且家喻户晓的故事。话说当年刘备、张飞等取下绵竹后,正欲分兵夺取成都。而马超受汉中张鲁所派攻打葭萌,牵制刘备,以救刘璋。当时葭萌由霍峻驻守,刘备恐葭萌失守,受两面夹击之威胁。诸葛亮令魏延率兵先行,并派张飞随之,刘备最后压阵,班师至葭萌关下。魏延为抢头功,首先出战,战败了杨柏,魏延乘势追赶,但见前有一军摆开,为首的是马岱,魏延以为是马超,挥刀跃马迎上去,战了十八个回合,马岱败去,在魏延乘胜追击时,被马岱回身一箭射中左臂,魏延返回,马岱又追了回来。危急之时,只听得一声大吼,张飞跃马飞奔而至,救了魏延。张飞与马岱激战十余回合,马岱败走,张飞欲追,刘备赶到,叫回张飞,当日休战。
次日天明,葭萌关下鼓声大作,旌旗飘摇,马超请战,刘备关上叹之,叹说:“人称锦马超,名不虚传!”此时张飞要求出战,被刘备制止,说:“且休出战,当先避其锐气”。张飞热血沸腾,恨不得杀将出去活吞了马超,但均被刘备挡住。下图是马超。
午后,刘备见马超人马皆倦,遂选精兵五百骑,同张飞杀出关来。张、马二人遂战百余回合,不分胜负。刘备恐张飞有失,鸣金收兵。张飞回阵稍歇息,又出阵与马超厮杀,再战百余回合,仍不分胜负。这时天色已晚,刘备又鸣金收兵。张飞这时正杀的性起,那肯罢战,马超也不示弱,双方均无休战之意,于是张飞请求安排夜战,刘备应允,一时两军点燃千万火把,战场被照得如同白日。马超也换马出阵,两将又展开鏖战,仍不分胜负,各自收兵回营,准备次日再战。
这时诸葛亮赶来,并止战。诸葛亮对刘备说:张飞和马超都是忠勇虎将,如果再战,必有一伤,有损将才,实乃可惜。现在可不再战,我能施计收降马超。后来诸葛亮用离间计收服了马超,为己所用。
站在战胜坝,虽然“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但猛张飞、锦马超那些鲜活的历史人物仍然能清晰地一幕幕呈现,那一段段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依然能一遍遍流传。
战胜坝前,有条战胜街,著名的敬侯祠就在这里。
敬侯,是指费祎,费祎字文伟,江夏鄳(méng,河南罗山县西南)人。少年时随叔公入蜀游学,定居于蜀。费祎自幼勤奋好学,头脑聪明。长大后才华出众,足智多谋,被诸葛亮委以参事之职,出使吴国,说服孙权联吴破曹,深孚众望。他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推荐的贤良志士之一,诸葛亮对他的评价是“志虑忠纯”。延熙七年(244年)魏军来攻,祎往御之,魏军退,封成乡侯,领益州刺史。蒋琬于延熙九年(246年)死后,费祎以大将军录尚书事,主持蜀国军政大事。
费祎当时清醒的认识到了蜀国连年征战的穷困状况,制定了保境安民的治国方略。延熙十五年(252年),后主刘禅命费祎在汉寿开府,处理军国大事。这就是《三国志•费祎传》中记载的:“后十四年夏,还成都,成都望气者云都邑无宰相位,故冬夏北屯汉寿”。延熙十六年(253年)岁首大会,即新春佳节,费祎在丞相府宴请前线武将和府中幕僚及地方官吏,共度新春。在互相敬酒祝贺中,费祎“欢饮沉醉”,被魏国降人郭脩(xiū)刺杀身亡。费祎之死,加速了蜀汉政权的灭亡。
费祎死后,后主刘禅根据他对汉室所建的功勋,谥赠“城乡敬侯”,并为其举行国葬,将其安葬于汉寿城西门外,并勒石竖碑镌刻:“汉尚书令费公敬侯之墓”。费公逝后的许多年间,昭化的父老乡亲为其整修墓冢,造祠,立坊,以表敬念之情。雍正十三年(1735),果亲王奉命赴泰宁送六世**喇嘛返回西藏,途经昭化谒费祎墓题“深谋卓识”匾。
依托费祎墓而建的敬侯祠,始建已无史料可考,但明代规模宏大至盛,有神道、牌坊、碑亭、祠堂、草堂等建筑,后毁于“文革”,仅存墓冢。2008年,当地按原样修复。
敬侯祠又叫“费公祠”,走进敬侯祠,穿过门厅,便是历代名人赞颂费祎的歌词诗赋的碑廊,由于历代吟诵费祎的歌词诗赋很多,这里仅选择了清代的六篇佳作,其中有谷蕴含的《敬侯祠》、吴省钦的《吊费敬侯墓》、杨澜的《吊费敬侯墓》、马中和的《题敬侯墓》、吴天木的《吊费敬侯墓》等。下图是李调元《费敬侯墓》诗:器重邻邦使节频,唯公不负服肱臣。鹿车共载真名士,虎帐弹棋信可人。只有叔龙堪作侣,谁知黄鹤是前身。成都望气成先谶,千载共教恨郭脩。
门厅后是是一道仪门,仪门东庑,是费祎的生平事迹馆,该馆有十一幅文字和图案,用连环画的形式反映出费祎大将军的生平事迹。
西庑现为三国兵器陈列馆。主要陈列的是三国蜀汉将帅们曾经使用过的兵器,他们分别有:刘备的“双股剑”,张飞的“丈八蛇矛”,马超的“水银枪”,黄忠的“滚龙刀”,魏延的“大砍刀”,姜维的“点钢枪”,霍峻的“大环刀”,关索的“青龙刀”,鲍三娘的“日月双刀”,费祎的“青锋剑”,庞统的“青凤剑”。除此之外,还有两件大型木制兵器、连弩和抛石机。这些兵器,在冷兵器时代,可算得上是先进武器,可在今天,它们只能成为人们的观赏之物了。
东西庑后面,是卓识堂,也叫“费公堂”,堂中是费祎大将军石雕像,堂内左右两边有两幅花岗岩雕刻的巨幅图画。它分别讲述的是两个关于费祎的故事。左边一幅叫“兴势退敌,凯旋而归”,兴势是个地方,就是今天陕西洋县。公元224年,他在兴势击退了曹军进攻,凯旋而归;右边一幅叫“汉寿开府,保国治民”,反应的是他在汉寿开府治事的场景。
卓识堂东侧,有座碑亭,亭子里面竖有一块巨大的石碑,石碑的正反两面分别刻有“志虑忠纯”和“深谋卓识”八个大字。“志虑忠纯”出自于《出师表》里诸葛亮对费祎的评价;“深谋卓识”是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亲笔题写的。果亲王是康熙帝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果亲王奉命赴泰宁送六世**喇嘛返西藏,这是他途经昭化拜谒费公祠时所题写的。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邑令吴邦熉(yún)建了亭子,并将果亲王的题笔刻立成碑。原来的碑已被毁,此碑和亭均于2008年复建。
碑亭正对着的,是一条神道,神道尽头,就是费祎墓。这座墓是全国唯一的费公墓,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经考证,费祎墓是一座保存完整的三国墓葬,史料中无被盗的记载,民间也没有被盗的传闻。由于人们对费祎的敬仰,历代都保护有加,没有被盗的可能性。据说,文化大革命时期,有造反派想掘墓,但是挖掉墓的部分封土堆后,因惧怕墓内暗藏机关而作罢。所以,费祎墓中有些什么秘密和陪葬品就不得而知了。
费祎墓原有的墓碑由于年代久远,字迹斑驳,早已不复存在。现存墓碑为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 年)昭化县令吴光耀所立,碑铭是“蜀汉大将军录尚书事城乡敬侯费祎之墓”,其字由吴光耀十一岁长女吴正敬书写。碑文字迹浸润童女的娟秀伶利,一派女儿聪慧之气,是不可多得的石刻珍品。
折回临清门,有条相府街,街道旁有座龙门书院。龙门书院始建于乾隆三年,嘉庆二十二年扩建,始为粮库,后改为学堂,初名葱岭书院,后称凤山书院,再改龙门书院沿用至今,寓“鱼跃龙门”之意。书院内现有一中厅,俗称“名伦堂”,是将当时昭化境内考取功名的人的名字记载于横梁之上,以表彰其功绩,现简称为“名堂”,这就是名堂一词的由来。
往前,有汉寿广场和汉城墙遗址。汉寿广场是集中展现昭化作为蜀汉政权发祥地的文化广场。公元217 年,刘备感念昭化作为其基业的发祥地,取“汉祚永寿”之意(祚,意为帝位),将葭萌改为汉寿县。
广场以南门夯土城墙为界分为内、外广场。其中内广场长38米,宽36米,外广场长41.5米,宽36米。内广场最前端有石辟邪一对左右对称分布,石辟邪高1.6米,虎头、狮身、豹尾,将三种动物的威猛集于一体,威严辟邪。右边项上天然生有一“白金”项链的即为雌辟邪。
广场中央有石质蜀汉地图一幅,长15米,宽14.8米,面积为221平方米,象征刘备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
通过甬道来到外广场,左右分列着四幅画像石,左边第一幅是蜀汉兴于葭萌,主要说刘备带领庞统、黄忠、魏延等人于公元211年入川到葭萌,即在此驻兵,“厚树恩德,以收众心”,扩充军队,壮大实力,这里就成了蜀汉政权的“摇篮”、发祥地。第二幅反映的是《三国演义》中发生在昭化战胜坝内张飞挑灯战马超的故事。
右边第一幅描绘的是费袆开府治事。蜀汉政权的第四任丞相费祎(时为大将军,录尚书事)于公元252年受刘禅之命到昭化开府治事。另有一幅是姜维兵困牛头,昭化西门外远方状似牛头的即是牛头山,公元263年,姜维与魏将钟会的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姜维率军驻扎在牛头山凭险固守。当时饮水非常困难,诸葛亮托梦给姜维设坛拜水,掘出“姜维井”,现今仍存,井水与嘉陵江水同色,久雨不溢,久旱不涸,成为蜀道上一大奇观。下图是费祎汉寿开府。
广场底端是制作精美、象征朝廷政权的汉阙一对,通高6米,汉阙由两部分构成,高的称之为母阙,低的称之为子阙。
这就是昭化汉城墙遗址。昭化古城墙在汉代时为土城,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包筑以石,上面还盖有串房,四面有楼。虽然清代对城楼历有修补,但城墙大部分都已损坏。新近对昭化古城保护修复时,对部分城墙采取了遗址式保护,即对夯土层进行化学加固处理,保护其不再坍塌。城墙中间为南门遗址缺口,不作改变。据了解,昭化古时城墙全长1525米,目前遗址保留324米,原样修复636米,原样修复城墙的垛口高1.4米,景观提示565米。汉寿广场左前方,是吐费街,吐费街是纪念苴侯都邑吐费城而得名。吐费城原址在昭化北面的白龙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三角洲地带,即现在的土基坝。吐费街路中,有座孝友牌坊。
这座牌坊是系清代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皇帝御批为孝友王杏舒所建,现为原样修复,其为南方牌坊式样,四柱一门两户,三层,高8.48米,宽5.8米,以浮雕和镂空雕为主,雕刻图案多与孝道相关,两面的内容分别有“百里负米”、“芦衣顺母”和“孝感动天”、“亲尝汤药”等。两面石柱门楣上雕刻有“山高水长”和“风和月朗”,代表所立牌坊主人公的事迹和品质,上面碑文记载了王杏舒的事迹和品质。孝,即孝敬父母,友,即和睦兄弟。王杏舒,昭化人附贡生,父亲中年去世,他守孝三年,后来母亲患病,他尽心侍奉,同时还辛勤抚育三个弟弟成为贡生,四个妹妹身嫁名门,并且乐善好施,助学修路,事迹非常感人。
从吐费街往东转到剑刀巷,首先会看到这口八卦井。
八卦井为明代古井,井深30余米,井口园形,直径57厘米,因井底砌成八边形,井壁由条石砌成八卦式坎卦图案而得名,常年井水丰富。是旧时古城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水源,现仍然可供城内居民饮用。据说,八卦井是古城内一位有商业头脑的富人出资修建的,一则方便居民,二则通过卖水赚取收入。现支撑打水轱辘石条上两个深深的石窝,就是卖水时搁放铜钱天长日久磨就而成。可见昭化在明代就开始了公益设施的市场化经营。
这座剑昭客栈曾是昭化抗日救国接待站,门上的对联很有意思:日过很多老陕,夜宿不少秦人。
剑昭客栈对面,是剑刀坝君臣园,该园是以三国时期曾在昭化战斗生活过的蜀汉人物为素材,用石雕艺术形式加以表现的蜀汉人物园林,其目的是反映那段历史,同时用其突出昭化古城的三国文化主题。园内的游道是以太极阴阳鱼眼图为布局,以斑竹为绿化主体,蜀汉人物雕像掩映于竹林之中,若隐若现,给人以神秘而幽深的感觉。
君臣园占地800平方米,共有蜀汉人物雕像11尊,除蜀汉先主刘备以外,还有张飞、马超、黄忠、庞统、魏延、费祎、姜维、霍峻、关索等曾在昭化战斗生活过的蜀汉将领的雕像,以展现他们的风采。另外还有刘备的爱驹“的卢”。未能入武侯祠君臣合祀的魏延在这里找到了一席之地。
君臣园内,很多人物都是我们熟悉的,唯有一位女将可能大多数人都不认识,她就是鲍三娘。鲍三娘是关羽义子关索的妻子,建兴五年(公元227 年),鲍三娘随夫屯兵汉寿(今昭化古城),炎兴元年(263),曹魏以三路大军十万之众伐蜀,兵临葭萌关下。关索战死,鲍三娘也在土基坝与魏军展开血战,壮烈殉国,鲍三娘殉国后,葬在距昭化古城北5公里处白龙江畔的曲回坝。其墓高2.3丈(约8米),周围14 22.8丈(76米)。据传明代墓前有一石碑,上部脱落,唯存“关夫人鲍三娘”字样。1914年,法国人对鲍三娘墓进行了发掘,墓室长6.45米,宽2米,高1.29米,墓系曲室,由汉代画像砖拱砌而成,并盗走额骨、画像砖等,复立石碑,上书“汉将军索妻关夫人之墓”。鲍三娘墓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与剑刀巷呈“丁”字相交的是南北向的南门巷,南门巷是古时昭化达官贵人和财富人家的居住之地。这里离古城中心不远,环境舒适,街巷幽深,古朴宁静,尤其是古巷两侧的明清时期古建筑集聚了昭化古建筑艺术的精华。南门巷的古民居建筑极具代表性,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屋头出角,八字门头,立架垂柱,青础木柱,门扉窗棂,插拱牛腿,天井院落,三面围廊,雕琢精良,图饰古朴,大宅雍雅,小院清秀,同时又兼具北方民居矮檐厚墙,“旱船天井”的特色。
这座位于南门巷北端与太守街东端交汇处的怡心园,为清代陕西商人在此修建而成,是原国民党昭化县党部书记鲁光华的祖业。在清代和民国时期,昭化古城内有谷、鲁、王、赵四大旺族,鲁家是其中之一。
怡心园建筑为硬山式瓦屋面,青瓦坐脊,重檐。从外到内共四层,分为前厅、天井、中厅和正厅,前厅后面为长方形天井,两侧分别有厢房四间,上有阁楼木地板。过天井至中厅无正门,为砖墙及椭圆形木门罩,门开在两侧,为椭圆形门框,供人出入。中厅俗称“旱船天井”,左侧现存有清光绪年间石质鱼缸一个。最后为正厅,正厅大门现已被毁,门枋上原有“养心斋”三个大字,两侧为平房两间,平房上有阁楼。“怡心园”是昭化城内现存的比较完好的古民居建筑之一,从建筑结构、雕刻工艺、室内布局格调等,无不可以看出园居主人当时的富裕和悠闲。“怡心园”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辜家大院也是南门巷古民居的代表建筑之一,这是一个典型的清代大型民居,属木架构庭院,内有数进院落,大多为一楼一底,雕梁画栋,玲珑剔透,门庭若市。此处提供品茗、棋牌、餐饮和住宿一条龙服务,让人有宾至如归之感。
其实,昭化古城像怡心园、辜家大院这样的古民居还有很多,比如张家大院、春秋苑、汉寿客栈等,这些古民居现在有的已改建为客栈,别有雅致。像春秋苑就是古蜀道上的三国文化主题酒店之一,集餐饮、休闲、娱乐、会议接待为一体,可同时容纳100多人就餐。
历史的昭化,是水陆交通枢纽,加之自然环境优美,南来北往的官员商贾、文人骚客、贩夫走卒、船夫戏子及青楼歌女众多,“白日千人拱手,夜晚十万明灯”,商贸发达,文化繁荣,生活悠闲,令人流连往返,沉醉其中,故有 “到了昭化,不想爹妈”的民谣。如今,虽然往昔的繁华不再,但古城悠久厚重的历史依然引人追寻和品味。
第三篇:03 沈阳昭陵 导游词
沈阳昭陵
昭陵,因位于沈阳市北郊,所以又称北陵。它是清朝第二代皇帝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及吉特氏的陵墓,是清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也是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群之一。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沈阳昭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皇太极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出生于现在的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永陵镇。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战阵,在位17年,完成了东北的统一大业,建立起关东统一的大清帝国。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深夜,在沈阳故宫的清宁宫东屋南炕上“端坐无疾而终”,享年52岁。
昭陵建于1643年(崇德八年),竣工于1651年(顺治八年),以后历经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形成现在的规模。在建筑风格上,昭陵既吸取了明陵建筑长处,又具有满族陵寝的建筑特点,是汉满文化交融的典范。昭陵占地面积约48万平方米,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原则,其主要建筑都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建筑采取对称形式分布。
[下马碑] 下马碑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明清时期广泛应用在陵寝、宫殿等处。昭陵周围有六座下马碑。这座下马碑用汉、满、蒙、回、藏五种文字刻着:“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告诫人们前方是帝王的陵寝,下马下轿,以示对先皇的悼念和尊重。
[神桥] 神桥是清代帝王陵寝中普遍使用的建筑形式。意味神灵经过的桥。这座神桥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桥,桥下是“玉带河”。神桥既有装饰陵寝的作用,又有实用价值。以这个昭陵来说,陵寝的地势基本上是前低后高,每到雨季,神桥下的玉带河就成了排水的渠道,起到了保护陵寝的作用。
[石牌坊] 石牌坊也称石牌楼,是明清陵寝中特有的装饰性建筑。它的作用是表彰功德,表示仪注,引导人们进入膜拜帝王的境界。石牌坊用辽阳出产的青石雕琢而成,通高15米,宽约14米,其造型为四柱、三间、三楼、单檐歇山式楼顶,仿木斗拱,透雕栏板刻有八宝花卉、行龙等纹饰。柱脚下有坐狮四对、獬豸一对,两两相背蹲踞在石基之上。整个石牌坊雕琢精细,刀法粗犷遒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堪称一件石雕艺术精品。
[东、西配院] 正红门的东西两侧各有一组配院,它们建于康熙年间。
东侧的叫更衣亭,是皇帝谒陵进祭时更衣、洗漱的地方。西侧的叫宰牲亭,又称省牲亭,是祭祀时宰杀猪、牛、羊的地方。
[正红门] 正红门也叫山门,是陵寝的总门户,位于整个陵园的正南位置,全高8.8米,宽16米,是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屋顶上铺满了黄色的琉璃瓦。正红门有三个券门,它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正中的门叫“神门”,是供清太宗和孝端文皇后神灵出入的门户,此门平时不开,只有在大祭时开启,只许抬祭品的官兵从此门进陵。东侧的门叫“君门”,是皇帝来祭陵时走的门。西边的门叫“臣门”,是祭祀时大臣走的门。正红门两侧分别装饰有一对琉璃“袖壁”,长7.2米,外呈海棠行。袖壁上镶嵌五彩琉璃行龙,所以又称“龙壁”。
[神道] 正红门向北有3条笔直的用石板铺成的石路,正中与神门连接的路叫“神道”,它是清太宗和孝端文皇后“神灵”出入陵墓的道路。清代时据说有“横走罚、竖走杀”的规定。神道由青石板铺成,一直通向陵寝后部,是整个陵寝的中轴线。陵寝的主要建筑全部建在这条中轴线上。
[华表] 华表又称“擎天柱”或“望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有一种说法它是从古代的“诽谤木”演变而来,是供人们传递意见或冤状的工具;还有一种说法是它来源于立在交通要道上的“路标”。后来用石材制造,因此也叫石柱或“表柱”。在华表的顶部端坐一个石兽,似犬非犬,披鳞挂甲,此兽叫做“犼”。因其生性好望,故又称“望天犼”。
[石像生] 石像生是墓主身份地位的象征和重要标志。昭陵共有6对石像生,它们依次是坐狮、坐獬豸、坐麒麟、立马、卧骆驼、立象。这些石兽虔诚的守卫着陵寝,被清康熙年间道士苗君稷在《秋日望昭陵》诗中描述为“十二御林”。
第一对是石狮子。狮子是百兽之王,所以把狮子放在首位,作为威震八方、唯我独尊的王权化身,也是守卫陵寝的“御林军”的排头卫士。
第二对是头上长着独角的怪兽,叫獬豸。据说它是东北特产的动物,能辨别是非善恶曲直,见人相斗,便以头上的独角去撞坏人。在我国古代,执法官头上带的帽子就叫獬豸冠,表示他能像獬豸一样执法严明。在陵寝中放置獬豸象征帝王死后也能明断是非,公正严明。
第三对是麒麟。它是一种祥瑞之兽,形象很特别,头如龙,角如鹿,全身鳞甲,尾似牛,足似马。在石像生中出现麒麟表示帝王仁义至圣,世事吉祥太平,王业兴旺发达。
第四对是立马。它用汉白玉雕成,全身洁白,腿短,体壮,具有蒙古马的特点,大小和真马一样,昂首伫立,英姿勃勃,威武雄壮。满族是一个有着骑射传统的民族,皇太极被称为“马上皇帝”,他的功绩都是在马背上取得的。他有两匹心爱的坐骑,一胖一瘦,胖的叫“大白”,瘦的叫“小白”。“大白”、“小白”曾多次立功,也曾保护过主人性命,因此皇太极对它们倍加珍爱。皇太极死后,他的子孙就令工匠按照它们的样子雕成两匹石马,放在幕前,永远的陪伴它们的主人。
第五对是石骆驼,这是用黑色石料雕刻而成。相传此骆驼在皇太极生前的征战中立下大功,所以后来建陵时,把它列在陵寝,表示它的功绩和主人同在。
第六对是立象,以白色石料雕成。大象为绿洲之王,它高大威严,性情温和,是天下太平祥和的象征。在石像中使用它,寓意为江山稳固。在古代,只有帝陵神道才可以列置石像,而臣下的坟墓是不允许摆放的。
[神功圣德碑亭] 石像生以北是神功圣德碑亭,它坐落在陵寝的中轴线上,为九脊重檐歇山式建筑,顶上满铺黄琉璃瓦,四面为红墙,每面各有一个拱门。亭子正中有石碑一座,即“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碑文写得华丽,文采飞扬,共计1810个字,是对清太宗皇太极一生文德武功的高度概括和颂扬,使人读起来有荡气回肠之感。石碑是用北京房山县的石材雕刻而成,重10万余斤。驮碑的叫“赑屃”,相传为龙生九子之一。它长的是龙头、龟身、鹰爪、蛇尾,因其喜好诗文,又善负重,因此龙王派它驮碑。
[隆恩门] 隆恩门是方城的正门,是进入皇陵祭祀区的门户,为单体拱洞形。隆恩门的顶部是门楼,俗称“五凤楼”,楼高三层,歇山式建筑。
[东西配殿] 东配殿的用途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存放祝板,每年祭礼之前,盛京礼部要将祝板、制帛等在大祭前一天送到这里存放;二是代替隆恩殿存放神牌,每当隆恩殿大修时,隆恩殿中的神牌、宝座、五供等移到这里供奉。
西配殿是举行“忌辰”行大祭礼时供喇嘛诵经作法的场所。清朝崇信喇嘛教,因此西配殿只用于做佛事用。西配殿前的小型建筑叫“焚帛亭”,祭祀时,先将祭词写在帛上,再三拜九叩,读祭文,哀毕,便将祭帛放入焚帛亭内烧掉。
[隆恩殿] 隆恩殿是陵寝的正殿,又称“享殿”,是供奉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神牌的地方,也是举行盛大祭祀的场所。始建于1643年(崇德八年),1650年(顺治七年)定名为隆恩殿,同时悬挂匾额,1691年(康熙三十年)改建。殿以隆恩命名是表示感恩爱福之意。隆恩殿面阔3间,殿内后部设大暖阁一座,其形状如寝所,大暖阁内还有小暖阁一座,内供帝后“神牌”。
[石柱门与石祭台] 石柱门是清嘉庆年间增设的,皇帝来此谒陵时,必须在此门后举哀。柱子的顶端各有石兽一只,是用来护卫陵寝的,叫护陵兽,而且身上还有一条铁链,民间有“石兽显灵”的传说。
石柱门后是石祭台,用汉白玉雕成,须你座式。上面雕有各种图案,寓意是把所有宝物奉献给陵主。石祭台上有5件石雕:正中为香炉,两侧有香瓶和烛台各一对。这座祭台是大祭时皇帝在此举哀和献祭酒的地方。
[明楼] 明楼又称大明楼,坐落在方城北门上。明楼内立有一块汉白玉石碑,高6米,碑额浮雕二龙戏珠,正中开光部分刻有“昭陵”二字,也是满、蒙、汉三种文字;碑身竖刻“太宗文皇帝之陵”字样,还是满、蒙、汉三种文字。这座石碑又叫“圣号碑”,刻写的是清太宗的庙号和谥号。
[月牙城] 月牙城在大明楼后,因其南面凹进,形如一弯新月,所以叫“月牙城”。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有诗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牙有悲伤离散之意,修个月牙城,象征“人缺”,以表示对皇帝的哀悼。
月牙城北墙正中是琉璃照壁,照壁上有13朵牡丹花,枝叶繁茂,给这座高大空旷的月牙城增添了几分生气。传说地宫的入口就在这琉璃照壁的后面,在照壁上按照一定的顺序按动红花绿叶,就可以开启地宫。
[宝城、宝顶] 宝城是一座半圆形的城,也叫“团城”,青砖垒砌,上面有象征性的垛口和女儿墙。所谓宝顶就是坟茔,在它的下面是地宫,埋葬着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及吉特氏。传说地宫内是“金井御葬”。
第四篇:沈阳昭陵简洁导游词
各位女士、先生:
你们好,能够为大家服务,我深感荣幸,在我的导游过程中,希望您多提宝贵意见。今天我将陪同大家游览沈阳的风景名胜之一——昭陵。
昭陵,因位于沈阳城的北部,故又称北陵,它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它与新宾的永陵,沈阳的福陵合称关外三陵,昭陵即是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
昭陵总面积450万平方米,建于1643年,1651年基在建成,以后还进行了续建。它既吸取了明陵的建筑长处.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优点,又融会了满蒙陵寝建筑的特点,具有诗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人关前满族建筑艺术的演进情况。昭陵按照建筑布局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下马碑到正红门,第二部分为正红门到方城。第三部分为方城宝顶,也是陵寝的主体部分。
现在映入大家眼帘的是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刻成的“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告诫人们前方乃帝王陵寝请下马下轿,以示对皇陵的尊重。那么今天我们乘座的这个大轿也要停在这里,就请各位大人下轿,随我一同去祭祀皇陵。
眼前即是神桥,要想去看陵里的建筑,就必须经过神桥,这也注定了神桥的作用。神桥下面是一条护城河,皇帝的陵寝要建在依山傍水的风水好地上,但当时这里设山没水怎么办呢?就在陵寝前面开凿了一条护城河,在陵寝后面又人工堆积起来一个隆业山,这样就是一个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了。神桥的修建既美化了环境,又有它的实际作用。
石牌坊是明清两代特有的装饰建筑。用以纪念死者,施表功德,常常被立于陵墓庙宇、饲堂、道路和园林之中,除表彰功德的纪念意义之外,还有陪衬景物,表示仪注,引导人们进入膜拜帝王境界的作用。
穿过石牌坊,我们来到了正红门前,它共有三个门洞,东边为君门,西边为臣门,中间是神门,也就是说祭把时皇帝走东边的门,大臣走西边的门,中间的神门是供皇太极及其皇后灵魂出入的门。在当时只能是抬祭品的人才能由此通过。依神门便是一条笔直的神道,神道与神门作用相同。在神道两旁矗立着两根洁白晶莹的对称石柱便是华表。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古代建筑物,它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据说在尧舜时代华表就已经出现了,当时是木制结构,放在十字路口旁为商旅指路,后来慢慢演变成了一种类似于意见簿的建筑。当时百姓有什么意见便把它写在纸上,专门由官员把它搜集到皇帝或地方它那里,后来皇帝便下令把这种建筑建在陵寝前或者是宫殿前,以表示皇帝纳谏从流,不固执己见。在华表上方蹲坐着一只石兽,它叫犼。传说它是龙生九子之一,因其生性好望,因此把它安放在华表上,在陵寝外面的华表上也有一对,只不过头朝向不同,朝向陵里的为望君出,告诉皇帝不要沉缅之悲哀之中要及时回到朝中处理朝政,头朝外的叫望君归,告诉皇帝不要忘记先租的功德要时常去拜祭。
看过华表之后,大家再顺着神道往两侧看,共有六对石兽,依次是狮子、獬豸、麒麟、马、骆驼、大象,这六对石兽积各有其独特的意义,但它更能体现封建社会严格的区分尊卑长幻及身份等级的礼法制度。由于时间关系,我车上再向大家介绍。
在神道中央正对着我们的是昭陵神功圣德碑亭,这座碑是在康熙皇帝第二次东巡时修建的,里面的石碑重五万多公斤,碑文是康熙皇帝亲自撰写的,石碑是采用河北省易县的青石雕刻而成,大家仔细看一下驮碑的动物,它也是龙生九号之一,赑屃,它长的是龙头、龟身、鹰爪、蛇尾,因其喜好诗文,又善于负重,因此老龙王派它驮碑。看来老龙王的几个儿子都是建筑学家呀!别着急。得会我们还能看到老龙王的几个儿子。
进入方城我们便看到了隆恩殿,隆恩殿建在了花岗岩石的须弥座上更显其宏伟壮观,四周所铺的地砖上均为金矿石制成。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金砖铺地“,因为它含有黄金沙的成份,因此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大家不妨仔细地找一找。运气好的话说不定会找到一些金光耀眼的金沙。在台基边上还放有石雕蚆蝦作为排水口,它也是龙生九子之一,因喜好嬉水,因此会在桥上或排水口看到它的存在,每逢暴雨,雨水便会从其口喷涌而出,甚为壮观,成为昭陵一景。
下面请各位随我一同去登上城墙一览昭陵全景。站在城墙上,陵区古松参天,金瓦红墙,更使你充分的感受到这座封建皇家陵园雄伟的气势,“风水宝地”特有的庄严肃穆和神秘。正前方便是月牙城和宝顶。苏东坡有诗云:一人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牙有悲伤离散之意,修个月开城,以示对皇帝的哀悼,眼前的宝顶便是埋葬皇帝皇后的地方,在下面的地宫里有一个“金井御葬”的传说,相传皇帝皇后的棺材被锁链给吊起来、下面有一口井,并被称为海眼,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意为“龙归沧海”。
在宝顶后面,便是人工堆积起来的隆业山。眼前这座昭陵最高的楼便是大明楼,里面有昭陵陵碑一块,因多次被雷击,碑壁已残破不全,大明楼也是重新修建过。
昭陵的建筑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具有其古朴的文化内涵。昭陵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难怪有人赞它是“昔日陪都皇陵,今朝沈阳胜景。”
由于时间的关系,昭陵就参观到这里,一些昭陵其他的讲解,我将在车上为大家进行讲述。谢谢大家合作。
第五篇:昭化中学2017校本培训总结
昭化中学2017校本培训
工 作 总 结
本学期我校在区镇教委的带领下,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坚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区镇教委制订的工作计划精神,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加强教育教学的研究,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坚持政治、业务学习制度,努力打造学习型组织,进一步加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
1、政治、业务学习制度是我校多年来形成的一项重要的常规学习制度,也是我校进行教育教学过程管理的一个重要机制,逐渐成为我校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和构建学习型组织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平台,本学期,学校继续坚持抓好政治学习的组织安排。学校认真组织安排业务学习内容,围绕工作中心和教育新形势,把教育上的政策要求和学校的管理思想等,及时宣传到每一位教师的心中。
2、继续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努力塑造我校教师新形象。本学期,以安全教育为中心,全面落实好上级各项安全教育要求和措施。在工作中,明确要求教师要树立学生安全第一,教学质量至上的思想,依法治教,从严治教。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文明从教意识有所提高。
3、学校坚持开展了“文明班级千分赛”活动,由学校政教处和团支部组织工作的落实,定期评选出文明班级和青年文明号。
二、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育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校与教师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形象。我们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本学期的中心工作来抓。做了以下工作:
1、继续完善和认真落实好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本学期我校制定了《教育教学工作综合评估方案》和《2017年学校工作计划》等相关教育教学工作要求为准绳,学校教学工作紧紧围绕其开展。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作业等严格按照学校工作计划要求来完成。做到常规抓实、抓严、抓好。
2、夯实课改,积极推进新课标实施进程。学校建立了学校领导直接参与教研活动,定期开展活动,积极认真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新课标理念,体会新课标精神,明确新课标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建立并积极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以教导处为中心,辐射各教研组,营造良好教研氛围;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建立规范的教育秩序,本学期我校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来开设课程,安排课时,制订教学进度,有序有效地组织起各类活动课。
4、素质教育活动开展有声有色。本学期,学校继续抓好兴趣小组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坚持常规训练,常抓不懈,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5、强化教研,坚持效率第一。各班认真组织了单元测验、期中和期末检测。一学期来,全体老师以“高目标、高定位、高质量、高效率”做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老师的组织、引导和参与作用,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感悟、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重视能力培养的同时,狠抓基础知识教学,稳扎稳打,学生的素质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6、学校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导处特别注意加快以新教师和年青教师的培训为主导的教师业务素质提高进程,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而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则是关键的关键,为了尽快让青年教师适应教学工作岗位,并逐步走向规范,对新教师进行课堂的听课、指导,学期初教导处组织了老师轮教活动。
7、进一步完善教学常规管理的制度,进一步抓实教学流程管理,加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督查指导。本学期,我校加强了教学工作抽查的力度,采取一学期随机抽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定期检查教师备课和学生作业情况,了解教育教学中突出的问题,检查的结果与学期考核挂钩。同时做好服务与指导工作。一学期来每位教师听课不少于15节,每位领导的听课不少于30节。
9、学校教导处在期中考试后,认真组织教师进行了教学工作小结,开展了评教评学活动。使每位教师都能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明确自已在教育教学上的不足之处,以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学校校准化和规范化建设
在学校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方面,学校多方筹资,加大教学设施的投入,投入8万元配套了多媒体设备,投资3万元对教室进行粉刷,更换黑板,投资24万余元数字化校园网投入使用,新的学生公寓楼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以拔地而起,硬环境的建设,奠定了教育发展的基础,适应了现代教学的新形势,我校的目标努力实现太原市示范初中。
四、加强安全、卫生、后勤等工作的管理,努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1、学校成立了安全领导小组,安全事故责任到人。学校领导每周进行了安全工作检查,教师充分利用班会、集会、护路队时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
2、加强了校园环境建设,这学期主要是认真地做了“环境建设”工作。使学校的环境卫生经常保持在一个美化、绿化、净化的水平,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3、学校加强了对后勤工作的管理。学期初先作好了经费预算,严肃了财经纪律,合理使用学校每一分钱,坚决抵制不合理的开支,一学期来未向学生乱收一分钱,学校账目做到了年清月结,手续齐全。
五、“特色兴校”工作,全面提高师生的素质
1、开展课外兴趣学习小组,我校组建了书法、朗读、体育、故事等十多个兴趣小组。
2、以屋场为单位,建立了课外学习小组。举办了初二年级篮球对抗赛,我校跳绳队在市区的比赛中均获团体第一名,为学校争了光,添了彩,大型团体用力操,在区运会上获得了优秀组织奖,本月初参加了校园的艺术节,我校的一名同学的书法作品获得了三等奖,在十月份的区篮球比赛中,我校男子篮球队获得第三名,在十二月份的区团体越野赛中,获第二名的好成绩,通过这些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身心,又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创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六、今后工作中需要注意和加强的几个问题。在肯定工作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校目前面临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有些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及工作态度较差等各种情况,已经严重的制约了我校的教学质量,在下学期要积极采取措施为我校的教育教学成绩迈上新台阶而努力。过去的成绩是我们今天工作的起点,我们时时刻刻都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体教师团结一心,踏实工作,才能把我们学校推向更高的层次,更高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