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

时间:2019-05-13 05:12: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

第一篇: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

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

(2007年11月30日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次会议通过 2012年12月27日北京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修订)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了保证本市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下简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安全管理活动;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依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本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本市食品安全工作以安全标准为基础,以市场准入为核心,以防控食品安全输入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为重点,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健全政府监管体制,严格责任追究;建设安全食品供应体系和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构建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等共同参与的食品安全工作格局;实行产地要准出、销地要准入、质量可溯源、风险可控制的全过程管理。

第四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以及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食品安全,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第五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构建严密、清晰的责任体系,制定和实施食品安全规划和计划,将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将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列入政府绩效管理评价考核体系。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明确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和管理职责,督促、指导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做好食品安全日常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负责本区域的食品安全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协助执法和宣传教育等工作,组织协调有关监督管理部门派驻的执法机构做好执法工作。区、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需要探索建立食品安全监督员队伍,明确其工作范围和职责,做好食品安全相关工作。

第六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统一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工作,统筹、协调、解决食品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推进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建设。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督协调办公室(以下简称食品办)承担食品安全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按照市和区、县人民政府确定的职责开展食品安全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对重大事故查处等工作。

第七条 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卫生行政、药品监督、农业、园林绿化、商务、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等行政部门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以下统称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市人民政府确定的职责实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教育、经济信息化、住房和城乡建设、旅游、环境保护、市政市容、公安等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行业或者领域的食品安全管理和指导工作。

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政府有关行政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进行确定或者调整。

第八条 与食品有关的行业组织应当承担行业自律责任,根据章程指导、规范和监督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为会员提供信息、技术、营销、培训等服务,参与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向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支持和指导。

第九条 食品办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公开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政府信息;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行业组织、社会团体应当开展食品安全常识和法律知识宣传,指导食品生产经营者守法、诚信经营,引导公众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和健康的饮食方式,提高全社会食品安全意识以及预防、应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能力。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食品安全法律知识和相关标准的宣传,并对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监督,客观、真实、合法地报道食品安全信息;鼓励新闻媒体设臵食品安全宣传专栏;市属新闻媒体应当刊播食品安全公益宣传内容。

第十条 本市鼓励和支持研究、应用和推广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规范,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鼓励食品生产经营者投保食品安全责任险、开展相关认证和技术推广等工作;鼓励组织或者个人举报食品生产经营违法行为。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对在食品安全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举报属实,为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提供线索或者证据的举报人给予奖励。

第二章 市场准入

第十一条 本市依法实行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食品生产经营场所的设臵应当符合城乡规划、商业布局和食品安全规划;申请人按照下列业态类别向有关部门申请相应的许可:

(一)从事食品生产的,应当向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或者食品生产加工作坊准许证;

(二)以食品集中交易市场、食杂店、食品贸易商、无店铺食品经营者以及商场超市、便利店、食品物流配送等业态方式从事食品经营的,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食品流通许可证;

(三)以餐馆、快餐店、小吃店、饮品店(甜品店)、食堂、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中央厨房、乡村民俗旅游户、夜市餐饮服务、餐饮具清洗消毒服务等业态方式从事食品经营的,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餐饮服务许可证。

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审核当事人的申请材料;符合规定要求的,颁发相应的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流通许可证和餐饮服务许可证的有效期为3年。

根据需要,市食品办可以会同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生产经营许可事项的业态类别提出调整建议,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第十二条 市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的规定,在听取各方面意见后,按照业态类别制定相关的许可管理办法。

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的许可证、准许证应当标明业态类别;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许可证、准许证标明的业态类别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第十三条 区、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设适合食品生产加工作坊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活动的集中区域;鼓励食品生产加工作坊进入集中区域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活动。

本市对食品生产加工作坊生产加工的食品品种实行目录管理。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组织有关部门提出全市食品生产加工作坊监督管理工作指导意见,报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同意后,由区、县人民政府根据指导意见,结合本区县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区域食品生产加工作坊生产加工食品的品种目录、生产加工条件和要求。

食品生产加工作坊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活动,应当具有与生产加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生产加工场所,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安全距离,并具备相应的生产加工和卫生设备、设施,符合国家和本市规定的其他要求。

第十四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审查食品生产加工作坊准许证申请材料,应当就生产加工场所的真实性、合法性征求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的意见,并对生产加工作坊的场所进行现场核查;符合相关要求的,颁发食品生产加工作坊准许证。食品生产加工作坊准许证的有效期为3年;有效期满需要延续的,应当在期满前30日内向原发证部门提出申请。

第十五条 区、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按照方便群众、合理布局、保证安全的原则,划定临时区域、规定时段供食品摊贩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社会公布。划定临时区域应当在幼儿园、中小学校门口二百米范围以外,并不得占用道路、桥梁、过街天桥、地下通道以及其他不宜设摊经营的场所。食品摊贩不得在临时区域和规定时段外经营。

本市对食品摊贩经营的食品品种实行目录管理,品种目录、经营条件和要求以及申请登记程序由区、县人民政府制定并公布。

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经营,应当具有与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卫生设备、设施,所经营的食品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以及国家和本市规定的其他要求。

第十六条 从事食品摊贩经营的,应当按照区、县人民政府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向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申请登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对符合规定条件的申请人发放食品摊贩经营证,并应当将登记信息及时通报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

食品摊贩经营证应当载明经营者姓名、经营食品的品种、经营地点、监督电话等事项。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经营,应当悬挂食品摊贩经营证,并不得转让、涂改、出租、出借食品摊贩经营证。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负责对经批准设立的食品摊贩实施监督管理,并负责查处流动无证照生产经营食品行为。

第十七条 在本市生产经营的食品和食用农产品应当符合国家和本市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以及其他有关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规定和要求。

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需要在本市统一食品安全要求的,市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草案应当向社会公布,公开征求意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应当供公众免费查阅。

第十八条 市人民政府与相关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区域协作机制,逐步实现食品安全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共享、案件协查、问题食品处臵、全程追溯、检验互认、技术协作等方面的合作,推动进京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提升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程度,形成安全可靠的食品供应体系,保障进京食品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

鼓励外埠优质食品和食用农产品进京销售。市食品办应当会同有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引导本市大型食品批发市场、商场超市、食品物流配送企业、连锁餐饮服务企业等与外埠进京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实行对接,为外埠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提供服务和支持。

第十九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支持本市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与外埠生产经营单位签订安全供应协议,明确供应食品和食用农产品适用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双方的安全供应责任以及问题食品和食用农产品退市等内容。

鼓励本市食品和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商场超市等在外埠建立食品和食用农产品供应基地。

第三章 食品生产经营

第二十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符合国家和本市规定的与其生产经营规模、条件相适应的食品安全要求,对其生产经营食品的安全承担主体责任;不符合相关条件或者要求的,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第二十一条 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食品安全全面负责。

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履行下列职责,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一)建立健全本单位食品安全责任制;

(二)组织制定并落实本单位食品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三)督促检查本单位食品安全工作,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四)建立健全职工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考核、健康检查及相关档案管理制度,并组织落实;

(五)配合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开展食品安全监督检查;

(六)依法履行食品安全事故报告义务。

第二十二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配备食品安全管理员,承担以下职责:

(一)向职工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标准和知识,讲解本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要求;

(二)检查职工遵守食品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情况,查找影响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和隐患,并及时报告;

(三)督促职工按时参加食品安全培训、进行健康检查;

(四)定期汇总、分析反映本单位食品安全状况的信息,并及时报告。

第二十三条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培训考核制度,组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等,对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开展有关法律知识、标准和诚信教育,提供每人每年不少于40小时的培训;可以根据需要组织开展对食品安全管理员的培训。

第二十四条 食品生产经营从业人员应当遵守本单位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健康检查,接受食品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考核。

第二十五条 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者、贮存和运输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规定建立采购、生产、加工、包装、贮存、运输、销售等生产经营记录,如实记录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名称、产地、生产者、供货商、货主、进货日期、数量、销售去向等信息,不得采购、使用、销售、贮存、运输来源不明的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

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者、贮存和运输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规定查验供货商、货主的营业执照和相应的许可证件,并保存复印件。

生产经营记录、食品相关许可证件、货主身份信息以及其他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证明文件的复印件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第二十六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委托生产食品的,应当委托具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并对委托生产的食品承担安全责任。

委托生产食品的,双方应当签订协议,明确委托生产食品的相关要求和双方的权利义务。协议签订后7日内,委托双方应当按照规定就委托生产情况分别向所在地区、县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备案。

委托生产的食品,标签上除法定的内容外,还应当如实标明委托双方的名称、委托关系、地址、联系方式和相关食品生产许可证号等事项。

第二十七条 食品经营者经营散装食品,应当设立专区或者专柜;经营直接入口的散装食品,应当采取防尘遮盖、设臵隔离设施、提供专用取用工具等保证散装食品安全的措施。

鼓励食品经营者设立临近保质期食品专区或者专柜。

第二十八条 利用自动售货设备从事食品经营的,应当在自动售货设备的明显位臵公示经营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营业执照编号等身份信息以及食品流通许可证号。

利用互联网从事食品经营的,应当在网店主页的明显位臵公示经营者名称、联系方式、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经营性网站备案登记号等身份信息以及食品流通许可证号。

利用邮购、电视电话购物等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以外的无店铺方式从事食品经营的,应当以易于消费者认知和识别的方式公示经营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营业执照编号等身份信息以及食品流通许可证号。

采用无店铺方式从事食品经营的,应当在销售前以适当方式明确告知消费者食品标签上的内容,不得经营散装食品。

第二十九条 集中交易市场或者庙会、游园会、展销会等场所内有食品经营的,或者提供出租柜台供食品经营者从事食品经营的,市场开办者、活动举办者或者柜台出租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履行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职责;

(二)配备专职食品安全管理员,指导并督促入场经营者落实食品安全责任;

(三)建立场内经营者档案,记录食品经营者的基本情况、主要进货渠道、经营品种、品牌和供货商状况等信息;

(四)查验场内经营者证明其经营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和要求的相关材料,对其在市场外的食品贮存场所进行备案;

(五)指导并督促场内经营者建立经营记录,执行进货查验、索证索票等与保障食品安全有关的制度;

(六)设臵公示栏,公开相关食品安全信息;

(七)根据需要配备食品检验、冷藏冷冻等设备设施;

(八)与入场经营者签订协议,落实本市重点监督管理的食品和食用农产品场地(厂)挂钩要求,明确因入场经营者违反食品安全要求双方可以解约的情形以及其他食品安全要求。

本条前款第八项规定的本市重点监督管理的食品和食用农产品名录,由市食品办会同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根据风险程度拟订,经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批准后公布实施。

食品批发市场应当加强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需要配备冷藏冷冻等设备设施,建立电子交易系统,实行信息化管理。

第三十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确保经营场所环境卫生、整洁;加工、制作食品,应当做到生熟分开、食品工用具(容器)专用,加工、制作过程符合食品安全要求;加工、制作凉菜,应当做到有专人、专室、专用工具、专用消毒设备、专用冷藏冷冻设备;不得使用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不得向消费者提供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餐饮具等食品相关产品。

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应当使用专用封闭车辆配送食品,按照规定留存所配送食品的样品,分装、贮存、运输食品的温度和时间应当符合食品安全要求,并在食品包装明显位臵注明配送单位、制作时间、保质期,必要时注明保存条件和食用方法。

餐饮服务提供者、现场加工制售食品者、食品生产加工作坊不得购买、存放和使用亚硝酸盐等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

餐饮具清洗消毒企业和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规范要求从事餐饮具清洗消毒,不得提供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餐饮具。

第三十一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环境影响评价要求设臵油水分离器、收集容器、隔油池等设备设施,并保持设备设施正常运转。

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单独收集餐厨垃圾,并委托有资质的企业收运和处臵,或者自建符合标准的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就地处理,不得随意倾倒、丢弃、堆放或者直接排放。

市政市容管理行政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本条第二款规定的有资质的企业名录。

第三十二条 从事食品贮存、运输的,应当遵守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第六项的规定,并不得在贮存、运输过程中添加任何非食用物质等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对易交叉污染的食品,应当专库贮存,不得混装、拼箱装运。

第三十三条 贮存、运输、销售按照规定需要低温保存的食品的,应当配备与其经营规模和食品种类相适应的冷藏冷冻设备设施以及具有连续测量和记录温度功能的装臵,并保证正常运转,不得无故关停;有关设备设施或者装臵发生故障后,应当对受到影响的食品进行检验,确保食品未因故障发生品质变化。

第三十四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以废弃油脂为原料加工制作食用油或者以此类食用油为原料加工制作食品的;

(二)在食用动物及其产品中注水或者注入其他物质的;

(三)提供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或者虚假的证明文件的;

(四)使用不符合标准的食品添加剂或者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

(五)生产经营国家和本市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的。

第四章 食用农产品

第三十五条 市农业、园林绿化等行政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强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管理和保护。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产地环境监测结果加强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并根据生产环境治理情况调整生产结构。

食用农产品生产者应当在农业生产环境、农用灌溉水符合相关标准的条件下,从事食用农产品生产。

第三十六条 食用农产品生产者应当按照生产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从事食用农产品生产,按照规定正确、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不得超范围、超剂量使用,保证生产的食用农产品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应当组织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以及农产品生产记录,并对本单位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负责。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明确涉及食用农产品生产的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职责的相应机构,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质量安全控制技术推广、生产环节质量安全日常巡查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工作。

乡镇农业、林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指导从事食用农产品生产的个人逐步建立食用农产品生产记录,如实记录生产的品种、数量、投入品使用、销售去向等生产销售情况。

第三十七条 本市鼓励农业标准化生产;鼓励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建设食用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基地。

食用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基地应当建立食用农产品质量管理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食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全面贯彻实施各项标准的要求,对食用农产品生产实行全程质量安全控制。

生猪及其他畜禽屠宰企业应当建立稳定的货源基地,并按照有关标准规范养殖行为,记录养殖者、防疫、检疫、饲料等相关信息,并按照操作规范实施屠宰加工;不得收购无固定养殖基地或者无法追溯来源的生猪及有关畜禽或者接受他人委托进行屠宰加工。

第三十八条 进入本市批发市场和超市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应当附具相应的产地证明、检疫证明、检验报告等食用农产品质量证明文件。

第三十九条 本市实行严格的农药管理制度。农药经营者经营农药应当符合国家农药管理法规规定的条件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食品安全要求。市农业行政部门制定并公布符合国家和本市农药管理法规规定要求的农药经营者名录和名录管理办法。

使用农药应当遵守国家和本市有关农药安全使用的规范,不得销售和使用国家禁止的农药品种。

区、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推广安全、高效农药,采取措施落实农药补贴政策,引导使用者购买安全农药,并加强对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监督和指导,开展免费培训活动,提高使用者施药技术水平。

第四十条 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经营者应当建立经营记录,记录投入品名称、来源、进货日期、生产企业、销售时间、销售对象、销售数量等内容,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销售农业投入品时,应当向购买者提供产品说明书,明确提示购买者注意产品说明书中有关投入品用法、用量和使用范围等信息。

第四十一条 本市鼓励和支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有关科研机构开展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防治技术的科学研究,推广新型安全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提高食用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

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应当采取保障措施,加强检验机构能力建设,改善技术条件,提高检验技术水平。

第五章 食品安全保障 第一节 风险管理

第四十二条 市食品办应当会同有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制定本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能力建设,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体系,确定技术机构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市食品办组织协调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在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大型食品物流配送中心以及本市重点监督管理的食品生产企业设食品安全督察员,实施驻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第四十三条 市食品办确定的技术机构开展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表明食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有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立即组织检验。

市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国家监测计划承担相应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职责,有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配合。

第四十四条 本市成立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对下列事项开展风险评估:

(一)有关食品没有食品安全标准,但有证据表明可能对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危害的;

(二)为制定或者修订本市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提供科学依据的;

(三)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经组织检验后认为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

(四)食品生产加工环境、条件、工艺流程、操作规范、管理规程等方面存在风险隐患,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

(五)处理或者应对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

(六)其他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作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参考依据。

第四十五条 市食品办应当会同有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和控制风险。

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结果表明可能具有较高程度安全风险的食品,市食品办应当及时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并向社会公布;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或者情况紧急、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需要实施责令暂停购进、销售相关食品等临时控制措施。必要时,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对相关企业、区域生产的同类食品采取相应的临时控制措施。食品安全风险消除或者采取临时控制措施的条件和原因消除后,相关部门应当及时解除风险警示和临时控制措施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节 监督管理

第四十六条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履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加强对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日常监督检查,如实记录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对存在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的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可以采取约谈的方式予以警示;对经检验不合格的食品应当立即采取处臵措施,防止造成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办应当组织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与相关执法部门建立执法协作机制,共享检验检测结果,互相通报执法信息,完善案件移送程序,提高食品安全执法实效。

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有关市场开办者、柜台出租者,有关展销会、庙会、游园会等活动的举办者,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者等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抽样检验、事故调查以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依法进行的卫生处理和流行病学调查活动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挠。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所在地人民政府食品办应当及时通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协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启动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程序。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应当与相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事故调查工作同步进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依法进行卫生处理和流行病学调查活动时,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予以配合。

第四十七条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发现辖区内的食品生产经营违法行为,应当予以制止,并及时向区、县食品办和有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接到报告的食品办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反馈结果。

第四十八条 市和区、县食品办应当组织市和区、县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制定食品安全年度监督管理和抽检计划,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计划开展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对本市重点监督管理的食品,市食品办应当组织有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风险监测和抽样检验。

第四十九条 受检单位对检验结论有异议的,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复检申请。复检样品应当是初检机构抽检的备份样品。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复检:

(一)逾期提出复检申请或者已进行过复检的;

(二)私自拆封、调换或者损毁备份样品的;

(三)备份样品超过保质期的;

(四)初检结果显示微生物指标超标的;

(五)备份样品的生产单位对样品的真实性提出异议,但不能提供有关证明文件的;

(六)备份样品在正常储存过程中可能发生改变、影响检验结果的;

(七)其他非人为原因可能导致备份样品无法实现复检目的的。

第五十条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现场发现食品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掺杂异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状明显异常的,可以通过视听图像、文字描述等方式记录现场情况,经当事人签字确认,可以作为证据。

第五十一条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有权责令食品生产者召回、食品经营者停止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并及时公布有关信息。

除因标签标识或者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以外,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监督食品生产者销毁被召回的食品或者实施无害化处理。监督销毁或者实施无害化处理后,现场监督人员应当作完整记录、签字确认并及时上报。

第五十二条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食品或者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可以将载明违法生产经营者名称、违法事项和行政处理决定等内容的公示书张贴在该违法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场所明显位臵;在规定时间内履行行政处理决定规定义务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撤销现场公示。

对本条前款规定的违法生产经营者擅自揭除、撕毁、遮挡、污损公示书的,可以从重或者加重行政处罚。

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存在严重违法行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电视、报刊、广播、互联网等媒体予以曝光。

第五十三条 本市实行食品安全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在整合现有食品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基础上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追溯信息归集、共享、公布平台,开展食品安全全过程追溯的区域合作。

本市根据食品安全存在风险的状况,对本市重点监督管理的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加强监管,实现生产、收购、加工、贮存、运输、销售全过程的食品安全信息可追溯。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规定记录和报送相关信息。

第五十四条 市食品办应当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信用信息平台,统一归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身份信息、提示信息、警示信息、良好信息和违法信息等信用信息,并向社会公开。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记录许可证颁发、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监督管理过程中获取的有关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状况的信息,并将相关信息纳入食品安全信用信息平台。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食品生产经营者信用状况、食品的风险程度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实行分级分类或者积分管理,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发生食品安全事故风险较高的食品生产经营者重点加强管理,增加监督检查频次;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状况可以作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是否批准延续相关行政许可申请的重要评价依据。

第五十五条 本市实行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抽查监测结果、执法检查情况等信息。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社会关注的食品安全热点问题,有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公布事件进展、应急处臵措施、公众防范措施和调查处理情况。

下列食品安全信息由市食品办统一公布:

(一)本市食品安全总体情况;

(二)本市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风险警示信息;

(三)本市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及其处理信息;

(四)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需要统一公布的信息。

有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公布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同时向市食品办通报。

第五十六条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违法行为涉嫌构成刑事犯罪的,应当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应当及时调查,对符合立案标准的立案侦查,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予以配合。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七条 本市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市和区、县食品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违法履行、不履行或者不当履行行政职责的,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给予行政问责和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2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5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未获得许可证或者准许证,擅自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未按照许可证或者准许证上标明的业态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

(三)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食品生产加工作坊生产加工食品品种目录以外的食品的;

(四)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食品摊贩经营食品品种目录以外的食品的;

(五)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委托无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生产食品的。

有前款第二项至第五项所列情形之一,情节严重的,由有关主管部门吊销许可证、准许证或者取消登记。

第五十九条 食品生产加工作坊、食品摊贩生产经营条件发生变化,未采取整改措施以符合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二款、第三款和第十五条第一款、第三款规定的生产经营条件和要求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造成后果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2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5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准许证或者取消登记。

第六十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地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

(一)从事食品经营的摊贩未按照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向有关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登记相关信息的;

(二)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不履行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款第一项至第四项规定的职责的;

(三)食品安全管理员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的规定,不按照岗位职责要求具体负责组织落实本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或者落实不力的;

(四)食品经营者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未按要求经营散装食品的;

(五)无店铺食品经营者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的规定,未履行公示或者告知义务的。

第六十一条 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者、贮存和运输服务提供者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的规定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第六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市场开办者、活动举办者或者柜台出租者未执行相关规定的,由有关主管部门处2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停业,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

第六十三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造成后果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2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5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第六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三款的规定,购买、存放和使用亚硝酸盐等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2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准许证。

第六十五条 餐饮具清洗消毒企业和服务提供者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第四款的规定,不按照规范要求从事餐饮具清洗消毒,提供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餐饮具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第六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餐饮服务提供者未按照环境影响评价要求设臵油水分离器、收集容器、隔油池等设备设施的,由环境保护部门依法责令停止使用产生废弃油脂的器具或者设备设施,可以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未保持油水分离器、收集容器、隔油池等设备设施正常运转的,由环境保护部门依法责令限期改正,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餐饮服务提供者未按照规定收集、处理餐厨垃圾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依法责令停业,并可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的规定贮存食品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运输食品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并处2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

第六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一项至第四项的规定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2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5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五项的规定生产经营食品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责令停止生产经营,没收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并处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第六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三款的规定,生猪及其他畜禽屠宰企业未按照规定记录养殖者、防疫、检疫、饲料等相关信息,或者未按照操作规范实施屠宰加工,或者收购无固定养殖基地、无法追溯来源的生猪及有关畜禽,或者接受他人委托进行屠宰加工的,由商务行政部门或者农业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对其主要负责人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经营农药的,由农业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经营的农药,违法经营的农药货值金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违法经营的农药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逾期不改正,经营范围和经营条件仍不符合有关规定和食品安全要求的,农业行政部门可以提出吊销其营业执照的建议,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实施。

第七十一条 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经营者违反本条例第四十条的规定的,由农业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经营的投入品,并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二条 对单位被吊销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负有责任的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员自吊销许可证的行政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5年内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

食品生产经营者生产经营不符合安全标准或者有毒、有害食品,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终身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食品生产经营者违反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聘用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人员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

第七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拒绝或者阻碍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监督检查和抽样检验的,由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其生产经营的食品按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论处。拒绝或者阻碍食品安全事故调查、事故现场卫生处理和流行病学调查的,由有关部门责令改正;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实施处罚。

第七十四条 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规定法律责任的,从其规定。

第七章 附

第七十五条 药品监督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实行监管。

第七十六条 本条例自2013年4月1日起施行。1996年5月30日北京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的《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办法》同时废止。

第二篇: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

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

(2007年11月30日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次会议通过 2012年12月27日北京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修订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28号

《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已由北京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于2012年12月27日修订,现予公布,自2013年4月1日起施行。北京市

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2年12月27日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市场准入

第三章 食品生产经营

第四章 食用农产品

第五章 食品安全保障

第一节 风险管理

第二节 监督管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证本市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下简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安全管理活动;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依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本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本市食品安全工作以安全标准为基础,以市场准入为核心,以防控食品安全输入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为重点,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健全政府监管体制,严格责任追究;建设安全食品供应体系和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构建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等共同参与的食品安全工作格局;实行产地要准出、销地要准入、质量可溯源、风险可控制的全过程管理。

第四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以及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食品安全,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第五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构建严密、清晰的责任体系,制定和实施食品安全规划和计划,将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将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列入政府绩效管理评价考核体系。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明确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和管理职责,督促、指导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做好食品安全日常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负责本区域的食品安全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协助执法和宣传教育等工作,组织协调有关监督管理部门派驻的执法机构做好执法工作。区、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需要探索建立食品安全监督员队伍,明确其工作范围和职责,做好食品安全相关工作。

第六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统一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工作,统筹、协调、解决食品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推进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建设。市和区、县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督协调办公室(以下简称食品办)承担食品安全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按照市和区、县人民政府确定的职责开展食品安全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对重大事故查处等工作。

第七条 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卫生行政、药品监督、农业、园林绿化、商务、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等行政部门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以下统称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市人民政府确定的职责实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教育、经济信息化、住房和城乡建设、旅游、环境保护、市政市容、公安等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行业或者领域的食品安全管理和指导工作。

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政府有关行政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进行确定或者调整。

第八条 与食品有关的行业组织应当承担行业自律责任,根据章程指导、规范和监督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为会员提供信息、技术、营销、培训等服务,参与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向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支持和指导。

第九条 食品办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公开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政府信息;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行业组织、社会团体应当开展食品安全常识和法律知识宣传,指导食品生产经营者守法、诚信经营,引导公众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和健康的饮食方式,提高全社会食品安全意识以及预防、应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能力。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食品安全法律知识和相关标准的宣传,并对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监督,客观、真实、合法地报道食品安全信息;鼓励新闻媒体设置食品安全宣传专栏;市属新闻媒体应当刊播食品安全公益宣传内容。

第十条 本市鼓励和支持研究、应用和推广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规范,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鼓励食品生产经营者投保食品安全责任险、开展相关认证和技术推广等工作;鼓励组织或者个人举报食品生产经营违法行为。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对在食品安全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举报属实,为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提供线索或者证据的举报人给予奖励。

第二章 市场准入

第十一条 本市依法实行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食品生产经营场所的设置应当符合城乡规划、商业布局和食品安全规划;申请人按照下列业态类别向有关部门申请相应的许可:

(一)从事食品生产的,应当向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或者食品生产加工作坊准许证;

(二)以食品集中交易市场、食杂店、食品贸易商、无店铺食品经营者以及商场超市、便利店、食品物流配送等业态方式从事食品经营的,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食品流通许可证;

(三)以餐馆、快餐店、小吃店、饮品店(甜品店)、食堂、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中央厨房、乡村民俗旅游户、夜市餐饮服务、餐饮具清洗消毒服务等业态方式从事食品经营的,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餐饮服务许可证。

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审核当事人的申请材料;符合规定要求的,颁发相应的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流通许可证和餐饮服务许可证的有效期为3年。

根据需要,市食品办可以会同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生产经营许可事项的业态类别提出调整建议,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第十二条 市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的规定,在听取各方面意见后,按照业态类别制定相关的许可管理办法。

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的许可证、准许证应当标明业态类别;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许可证、准许证标明的业态类别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第十三条 区、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设适合食品生产加工作坊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活动的集中区域;鼓励食品生产加工作坊进入集中区域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活动。

本市对食品生产加工作坊生产加工的食品品种实行目录管理。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组织有关部门提出全市食品生产加工作坊监督管理工作指导意见,报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同意后,由区、县人民政府根据指导意见,结合本区县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区域食品生产加工作坊生产加工食品的品种目录、生产加工条件和要求。

食品生产加工作坊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活动,应当具有与生产加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生产加工场所,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安全距离,并具备相应的生产加工和卫生设备、设施,符合国家和本市规定的其他要求。

第十四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审查食品生产加工作坊准许证申请材料,应当就生产加工场所的真实性、合法性征求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的意见,并对生产加工作坊的场所进行现场核查;符合相关要求的,颁发食品生产加工作坊准许证。食品生产加工作坊准许证的有效期为3年;有效期满需要延续的,应当在期满前30日内向原发证部门提出申请。

第十五条 区、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按照方便群众、合理布局、保证安全的原则,划定临时区域、规定时段供食品摊贩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社会公布。划定临时区域应当在幼儿园、中小学校门口二百米范围以外,并不得占用道路、桥梁、过街天桥、地下通道以及其他不宜设摊经营的场所。食品摊贩不得在临时区域和规定时段外经营。

本市对食品摊贩经营的食品品种实行目录管理,品种目录、经营条件和要求以及申请登记程序由区、县人民政府制定并公布。

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经营,应当具有与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卫生设备、设施,所经营的食品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以及国家和本市规定的其他要求。

第十六条 从事食品摊贩经营的,应当按照区、县人民政府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向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申请登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对符合规定条件的申请人发放食品摊贩经营证,并应当将登记信息及时通报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

食品摊贩经营证应当载明经营者姓名、经营食品的品种、经营地点、监督电话等事项。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经营,应当悬挂食品摊贩经营证,并不得转让、涂改、出租、出借食品摊贩经营证。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负责对经批准设立的食品摊贩实施监督管理,并负责查处流动无证照生产经营食品行为。

第十七条 在本市生产经营的食品和食用农产品应当符合国家和本市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以及其他有关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规定和要求。

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需要在本市统一食品安全要求的,市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草案应当向社会公布,公开征求意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应当供公众免费查阅。

第十八条 市人民政府与相关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区域协作机制,逐步实现食品安全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共享、案件协查、问题食品处置、全程追溯、检验互认、技术协作等方面的合作,推动进京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提升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程度,形成安全可靠的食品供应体系,保障进京食品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

鼓励外埠优质食品和食用农产品进京销售。市食品办应当会同有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引导本市大型食品批发市场、商场超市、食品物流配送企业、连锁餐饮服务企业等与外埠进京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实行对接,为外埠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提供服务和支持。

第十九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支持本市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与外埠生产经营单位签订安全供应协议,明确供应食品和食用农产品适用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双方的安全供应责任以及问题食品和食用农产品退市等内容。

鼓励本市食品和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商场超市等在外埠建立食品和食用农产品供应基地。第三章 食品生产经营

第二十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符合国家和本市规定的与其生产经营规模、条件相适应的食品安全要求,对其生产经营食品的安全承担主体责任;不符合相关条件或者要求的,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第二十一条 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食品安全全面负责。

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履行下列职责,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一)建立健全本单位食品安全责任制;

(二)组织制定并落实本单位食品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三)督促检查本单位食品安全工作,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四)建立健全职工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考核、健康检查及相关档案管理制度,并组织落实;

(五)配合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开展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六)依法履行食品安全事故报告义务。

第二十二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配备食品安全管理员,承担以下职责:(一)向职工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标准和知识,讲解本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要求;

(二)检查职工遵守食品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情况,查找影响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和隐患,并及时报告;

(三)督促职工按时参加食品安全培训、进行健康检查;

(四)定期汇总、分析反映本单位食品安全状况的信息,并及时报告。

第二十三条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培训考核制度,组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等,对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开展有关法律知识、标准和诚信教育,提供每人每年不少于40小时的培训;可以根据需要组织开展对食品安全管理员的培训。

第二十四条 食品生产经营从业人员应当遵守本单位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健康检查,接受食品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考核。

第二十五条 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者、贮存和运输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规定建立采购、生产、加工、包装、贮存、运输、销售等生产经营记录,如实记录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名称、产地、生产者、供货商、货主、进货日期、数量、销售去向等信息,不得采购、使用、销售、贮存、运输来源不明的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

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者、贮存和运输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规定查验供货商、货主的营业执照和相应的许可证件,并保存复印件。

生产经营记录、食品相关许可证件、货主身份信息以及其他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证明文件的复印件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第二十六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委托生产食品的,应当委托具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并对委托生产的食品承担安全责任。

委托生产食品的,双方应当签订协议,明确委托生产食品的相关要求和双方的权利义务。协议签订后7日内,委托双方应当按照规定就委托生产情况分别向所在地区、县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备案。

委托生产的食品,标签上除法定的内容外,还应当如实标明委托双方的名称、委托关系、地址、联系方式和相关食品生产许可证号等事项。

第二十七条 食品经营者经营散装食品,应当设立专区或者专柜;经营直接入口的散装食品,应当采取防尘遮盖、设置隔离设施、提供专用取用工具等保证散装食品安全的措施。

鼓励食品经营者设立临近保质期食品专区或者专柜。第二十八条 利用自动售货设备从事食品经营的,应当在自动售货设备的明显位置公示经营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营业执照编号等身份信息以及食品流通许可证号。

利用互联网从事食品经营的,应当在网店主页的明显位置公示经营者名称、联系方式、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经营性网站备案登记号等身份信息以及食品流通许可证号。

利用邮购、电视电话购物等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以外的无店铺方式从事食品经营的,应当以易于消费者认知和识别的方式公示经营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营业执照编号等身份信息以及食品流通许可证号。

采用无店铺方式从事食品经营的,应当在销售前以适当方式明确告知消费者食品标签上的内容,不得经营散装食品。

第二十九条 集中交易市场或者庙会、游园会、展销会等场所内有食品经营的,或者提供出租柜台供食品经营者从事食品经营的,市场开办者、活动举办者或者柜台出租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履行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职责;

(二)配备专职食品安全管理员,指导并督促入场经营者落实食品安全责任;(三)建立场内经营者档案,记录食品经营者的基本情况、主要进货渠道、经营品种、品牌和供货商状况等信息;

(四)查验场内经营者证明其经营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和要求的相关材料,对其在市场外的食品贮存场所进行备案;

(五)指导并督促场内经营者建立经营记录,执行进货查验、索证索票等与保障食品安全有关的制度;

(六)设置公示栏,公开相关食品安全信息;

(七)根据需要配备食品检验、冷藏冷冻等设备设施;(八)与入场经营者签订协议,落实本市重点监督管理的食品和食用农产品场地(厂)挂钩要求,明确因入场经营者违反食品安全要求双方可以解约的情形以及其他食品安全要求。

本条前款第八项规定的本市重点监督管理的食品和食用农产品名录,由市食品办会同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根据风险程度拟订,经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批准后公布实施。

食品批发市场应当加强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需要配备冷藏冷冻等设备设施,建立电子交易系统,实行信息化管理。

第三十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确保经营场所环境卫生、整洁;加工、制作食品,应当做到生熟分开、食品工用具(容器)专用,加工、制作过程符合食品安全要求;加工、制作凉菜,应当做到有专人、专室、专用工具、专用消毒设备、专用冷藏冷冻设备;不得使用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不得向消费者提供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餐饮具等食品相关产品。

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应当使用专用封闭车辆配送食品,按照规定留存所配送食品的样品,分装、贮存、运输食品的温度和时间应当符合食品安全要求,并在食品包装明显位置注明配送单位、制作时间、保质期,必要时注明保存条件和食用方法。

餐饮服务提供者、现场加工制售食品者、食品生产加工作坊不得购买、存放和使用亚硝酸盐等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

餐饮具清洗消毒企业和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规范要求从事餐饮具清洗消毒,不得提供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餐饮具。

第三十一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环境影响评价要求设置油水分离器、收集容器、隔油池等设备设施,并保持设备设施正常运转。

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单独收集餐厨垃圾,并委托有资质的企业收运和处置,或者自建符合标准的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就地处理,不得随意倾倒、丢弃、堆放或者直接排放。

市政市容管理行政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本条第二款规定的有资质的企业名录。第三十二条 从事食品贮存、运输的,应当遵守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第六项的规定,并不得在贮存、运输过程中添加任何非食用物质等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对易交叉污染的食品,应当专库贮存,不得混装、拼箱装运。

第三十三条 贮存、运输、销售按照规定需要低温保存的食品的,应当配备与其经营规模和食品种类相适应的冷藏冷冻设备设施以及具有连续测量和记录温度功能的装置,并保证正常运转,不得无故关停;有关设备设施或者装置发生故障后,应当对受到影响的食品进行检验,确保食品未因故障发生品质变化。

第三十四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以废弃油脂为原料加工制作食用油或者以此类食用油为原料加工制作食品的;

(二)在食用动物及其产品中注水或者注入其他物质的;(三)提供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或者虚假的证明文件的;

(四)使用不符合标准的食品添加剂或者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五)生产经营国家和本市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的。

第四章 食用农产品

第三十五条 市农业、园林绿化等行政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强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管理和保护。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产地环境监测结果加强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并根据生产环境治理情况调整生产结构。

食用农产品生产者应当在农业生产环境、农用灌溉水符合相关标准的条件下,从事食用农产品生产。

第三十六条 食用农产品生产者应当按照生产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从事食用农产品生产,按照规定正确、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不得超范围、超剂量使用,保证生产的食用农产品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应当组织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以及农产品生产记录,并对本单位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负责。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明确涉及食用农产品生产的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职责的相应机构,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质量安全控制技术推广、生产环节质量安全日常巡查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工作。

乡镇农业、林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指导从事食用农产品生产的个人逐步建立食用农产品生产记录,如实记录生产的品种、数量、投入品使用、销售去向等生产销售情况。

第三十七条 本市鼓励农业标准化生产;鼓励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建设食用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基地。

食用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基地应当建立食用农产品质量管理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食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全面贯彻实施各项标准的要求,对食用农产品生产实行全程质量安全控制。

生猪及其他畜禽屠宰企业应当建立稳定的货源基地,并按照有关标准规范养殖行为,记录养殖者、防疫、检疫、饲料等相关信息,并按照操作规范实施屠宰加工;不得收购无固定养殖基地或者无法追溯来源的生猪及有关畜禽或者接受他人委托进行屠宰加工。

第三十八条 进入本市批发市场和超市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应当附具相应的产地证明、检疫证明、检验报告等食用农产品质量证明文件。

第三十九条 本市实行严格的农药管理制度。农药经营者经营农药应当符合国家农药管理法规规定的条件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食品安全要求。市农业行政部门制定并公布符合国家和本市农药管理法规规定要求的农药经营者名录和名录管理办法。使用农药应当遵守国家和本市有关农药安全使用的规范,不得销售和使用国家禁止的农药品种。

区、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推广安全、高效农药,采取措施落实农药补贴政策,引导使用者购买安全农药,并加强对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监督和指导,开展免费培训活动,提高使用者施药技术水平。

第四十条 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经营者应当建立经营记录,记录投入品名称、来源、进货日期、生产企业、销售时间、销售对象、销售数量等内容,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销售农业投入品时,应当向购买者提供产品说明书,明确提示购买者注意产品说明书中有关投入品用法、用量和使用范围等信息。

第四十一条 本市鼓励和支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有关科研机构开展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防治技术的科学研究,推广新型安全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提高食用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

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应当采取保障措施,加强检验机构能力建设,改善技术条件,提高检验技术水平。

第五章 食品安全保障

第一节 风险管理

第四十二条 市食品办应当会同有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制定本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能力建设,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体系,确定技术机构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市食品办组织协调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在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大型食品物流配送中心以及本市重点监督管理的食品生产企业设食品安全督察员,实施驻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第四十三条 市食品办确定的技术机构开展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表明食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有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立即组织检验。市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国家监测计划承担相应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职责,有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配合。

第四十四条 本市成立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对下列事项开展风险评估:(一)有关食品没有食品安全标准,但有证据表明可能对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危害的;

(二)为制定或者修订本市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提供科学依据的;(三)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经组织检验后认为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四)食品生产加工环境、条件、工艺流程、操作规范、管理规程等方面存在风险隐患,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

(五)处理或者应对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六)其他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作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参考依据。

第四十五条 市食品办应当会同有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和控制风险。

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结果表明可能具有较高程度安全风险的食品,市食品办应当及时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并向社会公布;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或者情况紧急、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需要实施责令暂停购进、销售相关食品等临时控制措施。必要时,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对相关企业、区域生产的同类食品采取相应的临时控制措施。食品安全风险消除或者采取临时控制措施的条件和原因消除后,相关部门应当及时解除风险警示和临时控制措施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节 监督管理

第四十六条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履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加强对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日常监督检查,如实记录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对存在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的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可以采取约谈的方式予以警示;对经检验不合格的食品应当立即采取处置措施,防止造成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办应当组织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与相关执法部门建立执法协作机制,共享检验检测结果,互相通报执法信息,完善案件移送程序,提高食品安全执法实效。

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有关市场开办者、柜台出租者,有关展销会、庙会、游园会等活动的举办者,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者等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抽样检验、事故调查以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依法进行的卫生处理和流行病学调查活动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挠。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所在地人民政府食品办应当及时通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协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启动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程序。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应当与相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事故调查工作同步进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依法进行卫生处理和流行病学调查活动时,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予以配合。

第四十七条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发现辖区内的食品生产经营违法行为,应当予以制止,并及时向区、县食品办和有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接到报告的食品办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反馈结果。

第四十八条 市和区、县食品办应当组织市和区、县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制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和抽检计划,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计划开展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对本市重点监督管理的食品,市食品办应当组织有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风险监测和抽样检验。

第四十九条 受检单位对检验结论有异议的,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复检申请。复检样品应当是初检机构抽检的备份样品。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复检:

(一)逾期提出复检申请或者已进行过复检的;(二)私自拆封、调换或者损毁备份样品的;(三)备份样品超过保质期的;

(四)初检结果显示微生物指标超标的;

(五)备份样品的生产单位对样品的真实性提出异议,但不能提供有关证明文件的;

(六)备份样品在正常储存过程中可能发生改变、影响检验结果的;(七)其他非人为原因可能导致备份样品无法实现复检目的的。

第五十条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现场发现食品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掺杂异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状明显异常的,可以通过视听图像、文字描述等方式记录现场情况,经当事人签字确认,可以作为证据。

第五十一条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有权责令食品生产者召回、食品经营者停止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并及时公布有关信息。

除因标签标识或者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以外,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监督食品生产者销毁被召回的食品或者实施无害化处理。监督销毁或者实施无害化处理后,现场监督人员应当作完整记录、签字确认并及时上报。

第五十二条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食品或者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可以将载明违法生产经营者名称、违法事项和行政处理决定等内容的公示书张贴在该违法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场所明显位置;在规定时间内履行行政处理决定规定义务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撤销现场公示。

对本条前款规定的违法生产经营者擅自揭除、撕毁、遮挡、污损公示书的,可以从重或者加重行政处罚。

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存在严重违法行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电视、报刊、广播、互联网等媒体予以曝光。第五十三条 本市实行食品安全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在整合现有食品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基础上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追溯信息归集、共享、公布平台,开展食品安全全过程追溯的区域合作。

本市根据食品安全存在风险的状况,对本市重点监督管理的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加强监管,实现生产、收购、加工、贮存、运输、销售全过程的食品安全信息可追溯。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规定记录和报送相关信息。

第五十四条 市食品办应当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信用信息平台,统一归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身份信息、提示信息、警示信息、良好信息和违法信息等信用信息,并向社会公开。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记录许可证颁发、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监督管理过程中获取的有关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状况的信息,并将相关信息纳入食品安全信用信息平台。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食品生产经营者信用状况、食品的风险程度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实行分级分类或者积分管理,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发生食品安全事故风险较高的食品生产经营者重点加强管理,增加监督检查频次;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状况可以作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是否批准延续相关行政许可申请的重要评价依据。

第五十五条 本市实行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抽查监测结果、执法检查情况等信息。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社会关注的食品安全热点问题,有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公布事件进展、应急处置措施、公众防范措施和调查处理情况。

下列食品安全信息由市食品办统一公布:(一)本市食品安全总体情况;

(二)本市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风险警示信息;(三)本市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及其处理信息;(四)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需要统一公布的信息。

有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公布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同时向市食品办通报。

第五十六条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违法行为涉嫌构成刑事犯罪的,应当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应当及时调查,对符合立案标准的立案侦查,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予以配合。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七条 本市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市和区、县食品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违法履行、不履行或者不当履行行政职责的,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给予行政问责和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2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5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未获得许可证或者准许证,擅自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未按照许可证或者准许证上标明的业态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

(三)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食品生产加工作坊生产加工食品品种目录以外的食品的;

(四)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食品摊贩经营食品品种目录以外的食品的;

(五)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委托无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生产食品的。有前款第二项至第五项所列情形之一,情节严重的,由有关主管部门吊销许可证、准许证或者取消登记。

第五十九条 食品生产加工作坊、食品摊贩生产经营条件发生变化,未采取整改措施以符合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二款、第三款和第十五条第一款、第三款规定的生产经营条件和要求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造成后果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2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5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准许证或者取消登记。

第六十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地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

(一)从事食品经营的摊贩未按照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向有关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登记相关信息的;

(二)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不履行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款第一项至第四项规定的职责的;

(三)食品安全管理员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的规定,不按照岗位职责要求具体负责组织落实本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或者落实不力的;

(四)食品经营者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未按要求经营散装食品的;

(五)无店铺食品经营者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的规定,未履行公示或者告知义务的。

第六十一条 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者、贮存和运输服务提供者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的规定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第六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市场开办者、活动举办者或者柜台出租者未执行相关规定的,由有关主管部门处2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停业,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

第六十三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造成后果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2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5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第六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三款的规定,购买、存放和使用亚硝酸盐等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2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准许证。

第六十五条 餐饮具清洗消毒企业和服务提供者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第四款的规定,不按照规范要求从事餐饮具清洗消毒,提供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餐饮具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第六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餐饮服务提供者未按照环境影响评价要求设置油水分离器、收集容器、隔油池等设备设施的,由环境保护部门依法责令停止使用产生废弃油脂的器具或者设备设施,可以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未保持油水分离器、收集容器、隔油池等设备设施正常运转的,由环境保护部门依法责令限期改正,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餐饮服务提供者未按照规定收集、处理餐厨垃圾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依法责令停业,并可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的规定贮存食品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运输食品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并处2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

第六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一项至第四项的规定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2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5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五项的规定生产经营食品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责令停止生产经营,没收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并处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第六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三款的规定,生猪及其他畜禽屠宰企业未按照规定记录养殖者、防疫、检疫、饲料等相关信息,或者未按照操作规范实施屠宰加工,或者收购无固定养殖基地、无法追溯来源的生猪及有关畜禽,或者接受他人委托进行屠宰加工的,由商务行政部门或者农业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对其主要负责人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经营农药的,由农业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经营的农药,违法经营的农药货值金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违法经营的农药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逾期不改正,经营范围和经营条件仍不符合有关规定和食品安全要求的,农业行政部门可以提出吊销其营业执照的建议,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实施。

第七十一条 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经营者违反本条例第四十条的规定的,由农业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经营的投入品,并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第七十二条 对单位被吊销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负有责任的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员自吊销许可证的行政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5年内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

食品生产经营者生产经营不符合安全标准或者有毒、有害食品,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终身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食品生产经营者违反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聘用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人员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

第七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拒绝或者阻碍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监督检查和抽样检验的,由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其生产经营的食品按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论处。拒绝或者阻碍食品安全事故调查、事故现场卫生处理和流行病学调查的,由有关部门责令改正;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实施处罚。

第七十四条 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规定法律责任的,从其规定。

第七章 附则

第七十五条 药品监督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实行监管。

第七十六条 本条例自2013年4月1日起施行。1996年5月30日北京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的《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办法》同时废止。

第三篇:北京市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北京市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2013-09-27

摘要: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不断拷问着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也暴露出我国食品安全信息管理方面存在的严重漏洞,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政府相关部门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北京市在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方面也作出了不少有益的尝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有益经验,针对目前北京市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加强追溯技术的开发应用;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完善的食品安全信息网;政府监管部门要加强同科研院所合作,正确引导大众媒体舆论导向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北京市;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可追溯系统一、引言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2012年的“老酸奶事件” “毒胶囊事件”乃至“老鼠肉冒充羊肉”等事件,给消费者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伤害,也充分暴露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漏洞和问题,而香港奶粉的限购令更是从侧面反映了消费者对内地食品安全的担忧和失望,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管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与焦点。然而一种食品从农田到餐桌,要经过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等诸多环节,食品的供给体系渐趋于复杂化和国际化。在如此长的产业链条中,每一个环节都有污染食品的可能,如不采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全程的食品安全控制是不可能实现的。如今,各级政府也越来越认识到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使用、发布及监测等工作的重要性。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3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13〕25号)中,强调要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根据国家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化资源,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和技术标准,建设国家食品安全信息平台,2013年底前,完成主系统和子系统的总体规划和设计。统筹规划建设食品安全电子追溯体系,统一追溯编码,确保追溯链条的完整性和兼容性,重点加快婴幼儿配方乳粉和原料乳粉、肉类、蔬菜、酒类、保健食品电子追溯系统建设。

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主要指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管理体制基础上,利用先进的管理体系和信息技术、设备,建立相关厂商、政府机构、大众媒体以及相关中介机构发布的与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的信息管理系统。实施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手段,可以起到对食品信息跟踪和预警等作用,切实有效地将食品安全风险降到最低。在信息化建设迅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通过网络向广大消费者快捷、方便、及时地提供食品安全信息,将有助于促进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完善。可以说食品安全信息化是构成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有效地保障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的健全。而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体系整体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和缺陷,如食品安全信息成本太高;食品安全信息交流平台还不完善,消费者获取食品安全信息的渠道有限;政府负责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部门与公众之间缺少及时的信息交流等。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其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不仅直接关系到其自身的食品安全,更是对其他城市起到试点和表率作用。近年来北京在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方面也作出了不少有益的尝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有必要针对北京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二、发达国家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概况

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根源在于信息的不对称。对于在食品产业链中各个参与者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和经验,通过健全政府信息监管体系、信息传播体系,搭建信息综合管理平台以及实施信息追溯和预警制度来对食品安全信息进行全程监管,以有效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在食品安全风险管理过程中,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实现社会信息共享和信息透明。

美国政府强调食品安全制度建设和食品安全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建立了有效的食品安全信息系统,通过定时发布食品市场检测等信息、及时通报不合格食品的召回信息、在互联网上发布管理机构的议案等,使消费者了解食品安全的真实情况,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美国也是世界上最早重视开发利用政府部门信息的国家之一。1966年,美国就制定并通过了有关联邦政府信息公开化的《信息自由法》,以促进政策结果的公开;1976年又制定了《阳光中的政策法》,这是《信息自由法》的姐妹法,适用于行政机关的会议公开,使公众可以观察行政会议的进程,取得会议的信息和文件,了解决策的程序,以促进决策过程的公开。同时,政府还提供平台让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管理,并加强对媒体的管理,要求媒体以客观、准确、科学的食品信息服务于社会,不得炒作新闻,制造轰动效应谋取利益,造成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恐慌。美国法律要求政府在制定行政法规时,允许国内外的任何个人和单位获得政府决策依据的信息,并进行评论,确保法规修订是在公开、透明、交互方式下进行的。美国同时也是世界上农业市场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信息技术和信息体系的发达惠及了美国的农业和食品业,这样以信息为主导向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以及消费者提供及时、公开、平等和透明的信息服务。

美国政府在其食品安全制度的国家报告中,特别强调风险信息交流和传播在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首先,通过有效的信息发布和信息传播使公众健康免于受到不安全食品的危害。例如,在紧急情况下,政府将通过全国范围内各个层级的食品安全系统电信网和大众媒体将紧急情况告知社会大众,并通过信息分享机制告知国际组织(如世界卫生组织)、地区组织和其他国家,使消费者和相关组织能够及早进行预防。其次,通过风险信息交流提高风险分析的明确性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管理部门风险分析程序也向社会大众公开,接受社会大众的评论和建议,可以发挥群策群力的作用。欧盟为了增强食品安全工作的透明度,将食品安全管理局实施的环境风险评估、人类与动物健康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以及其他的一些科学建议向公众公布,管理委员会举行的会议也允许公众参加,并邀请消费者代表或其他感兴趣的组织来观察管理局的一些活动,使公众可以广泛获取该局掌握的文件和信息。在欧盟的权威报告里,也把政府信息资源定义为最核心的国家资源和战略性资源,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和服务部门,掌握着大多数的社会信息资源,同时,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存储,向社会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欧美,一些国家已经实施档案管理,农场的每头奶牛自出生之日起就有自己的档案。加拿大联邦、省级政府农业部门都设立农业信息服务中心,无偿向农场主、农产品经销商、加工企业等提供农业法规、政策、标准、灾害、经营管理及农产品供求趋势等信息服务。

在亚洲,自2001年以来,日本在JAS法的基础上,开始试行并推广农产品与食品的追踪系统。该系统给农产品与食品戴上生产者(产地)、使用农药、加工厂家、原材料、经过流通环节与其所有阶段的日期等信息。借助于追踪系统能够迅速查到食品在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阶段使用原材料的来源与制造的厂家以及销售商店等记录,同时也能够追踪掌握到食品的所在阶段。这不仅在食品的安全性和质量等方面能够得到消费者的信赖,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也能够及时查出事故的原因并为追踪有问题的食品以及将其回收上起到重要作用。2003年已开始对牛肉实施该系统。同时,日本全国农协在2006年底之前,对通过全国农协上市的肉类和蔬菜等所有农产品编排识别号码,实施身份管理制度,将下属农协生产的所有农产品都编上号码,在零售商店销售时,必须标明该农产品的名称、产地、生产者、使用过的农药名称、浓度、使用次数、使用日期以及农产品的收获、上市日期等具体数据。全国农协还将这些具体的数据通过网络公布,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清楚地了解和确认所有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以消除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问题的担心。

对国外发达国家食品安全信息管理体系的研究发现,食品安全信息的采集、分析、评估系统对食品安全信息的披露提供强有力的信息资源;信息平台网络化为食品安全信息的共享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道;食品溯源与预警管理是预防和控制食品质量问题的重要手段。

三、北京市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北京和上海是目前我国利用信息技术管理食品安全最好的城市。2003年,北京市“食品放心工程”协调小组与北京卓信达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数码防伪追溯系统”,这是一个集现代计算机、通讯网络、数字密码及高科技印刷等高新技术为一体的信息化防伪及管理系统,它通过最新一代的加密算法技术,为每一件产品自动生成一个唯一的20位数字防伪密码,并在产品包装上粘贴,如同为每件食品打上身份证号码。该管理系统在全国属首创,当时欧盟国家的此类系统也正在建设当中。

2004年,北京市农业局和河北省农业厅共同承担了农业部的“进京蔬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试点项目”。2005年,北京市开展了自产蔬菜产品质量追溯试点。凭借北京市农业局与河北省农业厅建设完成的北京市农产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对农产食品质量安全的管理横跨生产、包装、加工及零售等各个环节,并覆盖蔬菜、水果、畜禽和水产等多个领域,有效支撑了北京奥运会食品安全的管理。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中国食品可追溯机制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以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为契机,北京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正逐步走进普通市民的生活。2012年,北京市工商局部署在全市食品经营者中逐步推行电子台账管理系统建设工作。

按照《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电子台账管理系统就是将以上记录电子化,通过专门的软件系统记录经营

食品的基本信息,既能使食品经营者完成进货查验、索证索票、进销货台账等法定义务,又能使食品经营者完成自身的食品进货、销售、库存、盘点、财务等内部进销存管理工作,同时满足政府对企业的监管要求,实现流通领域食品可追溯。电子台账管理系统从技术手段上实现了食品经营者所售食品的可追溯,更好地保障首都市民的食品消费安全,进一步提升了北京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控制能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2013年初,北京海淀工商分局为推进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的进程,建立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在全区78家大型商场超市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安装推广“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电子信息公示系统”,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进一步强化食品经营单位的责任意识。与此同时,创建了“酒类食品流通电子监管系统”,制定并实施《商品交易市场酒类经营管理规范》。现该系统已经覆盖北京锦绣大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所有经营酒类的区域。尽管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目前北京市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体系还是存在一定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消费者对食品追溯体系的认知度低;二是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三是食品追溯体系不兼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系统性不够;四是食品安全信息交流平台建设不完善,不能有效发挥其监督管理的作用;五是公众参与缺失,意见反馈不多。

四、完善北京市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加强追溯技术的开发应用

在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早已通过强制性手段普及。建设和完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既是中国食品参与国际贸易的要求,也是当前国内食品安全形势的需要。尽管北京在这方面已处于较先进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存在差距。鉴于目前北京食品生产主体多为中小企业或分散客户,生产集约化的程度不高,监控条件较为薄弱的问题,应逐步探索出一些适合北京地区实际情况的食品信息可追溯管理模式,如日本的“替代营销”,通过生产者、销售商和消费者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直销、集体购买(消费者合作社)和家庭配送的形式进行产品销售,这可以精简食品供应链的环节,缩短信息流的长度,减少交易主体,降低交易频率,从而降低食品安全信息搜集、发现和传递成本。同时,还要加强追溯技术的开发应用,目前国际上应用较广的RFID 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等在我国处于研究示范阶段,还没有大范围推广应用。要实现食品的可追溯,必须进行技术攻关,开发出适合北京生产实践的追溯产品。通过追溯系统强化食品生产、流通与服务企业的责任意识、信用意识和质量意识,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服务平台

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体链条中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涉及到多个部门,所以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必须要做到有效的统筹规划与协作,构建政府各部门之间统一、权威的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平台,实现监管信息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解决多头发布、相互矛盾、误导消费者、影响政府权威的问题。食品安全信息主要由农业、工商、卫生、质监、环保等部门负责发布,主要包括各部门对食品及其原料的种植、养殖、生产加工、运输、贮存、销售等过程的监管情况,以及在监管过程中掌握的食品安全信息相关的新闻通告、政务公开、法律法规、投诉举报服务以及其他相关信息。食品监督检查信息至少包括产

品名称、生产企业、产品批号以及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具体项目等内容。所发布的食品安全信息全部对社会开放,公众无需身份验证即可方便、快捷地浏览、检索所有信息。食品备案经过审核后要及时发布,方便公众查询。信息的来源须遵循科学的原则,保证准确、客观与公正。

(三)加快建设完善的食品安全信息网

食品安全信息网站是代表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与生产经营者、消费者互动和信息发布的唯一官方通道,也是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服务平台最好的展示渠道。食品安全信息网不仅代表了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积极形象和坚定决心,也是代表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情况的窗口,并能营造放心消费环境,是每个地方食品安全建设必需的内容。因此,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要把能够公开的静态信息完整地公开,同时要及时更新动态信息,对于需公众知悉的信息食品信息安全数据库应提供便捷的查询手段,以提高网站的点击率和社会影响力。同时,要对各级食品监管部门的所有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都具有熟练的运用信息网络系统履行监管职责的能力。此外,还要组织社会各界,包括生产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进行食品安全信息化教育培训、交流和合作工作,特别是对于负责家庭食品采购主体的家庭主妇和老年人,使他们掌握食品安全信息查询方法。这样,通过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实现市民与食品安全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互动,实现食品安全信息网络系统的效用最大化。

(四)政府监管部门要加强同科研院所合作,正确引导大众媒体舆论导向

加强政府监管部门和科研院所的广泛合作,尤其是在食品安全管理系统重大课题攻关、食品安全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预警等方面。在这方面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的职能赋予相关的专家机构,政府部门则集中精力进行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工作。针对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几个关键环节,由政府部门组织,提供专项经费,利用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优势,组织科研人员和专家进行专项攻关和研究。此外,由于食品安全信息影响广泛,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乃至生命,所以一旦有关食品安全相关的负面信息传出,传播速度就会特别快,如果出现误传、谣言,就会引起公众的恐慌,其社会反响特别大,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日常行动、经济生活和生产就业。因此,大众媒体在食品安全信息传播中,应自觉地、理性地把握形势大局,引领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对待和努力改善食品安全问题。政府监管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同大众媒体的联络、沟通,提供可供传播的、权威的食品安全信息;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对大众媒体在舆论宣传方面的正确引导,营造理性的舆论氛围,服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参考文献

[1]陈宏.浅议食品安全信息网络系统的建立[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9).[2]段韶芬,张曙光,郑国清.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及展望[J].河南农业科学,2004(5).[3]范春光.国外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及其借鉴——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信息披露制度[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3).[4]范品俊.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解决路径的信息视角[J].现代商贸工业,2009(3).[5]古川,安玉发.食品安全信息披露的博弈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6]何征峰.如何构建食品安全信息平台[J].信息化建设,2007(6).[7]李瑾,杨利琼,秦向阳,丁萌.信息不对称与食品安全监管策略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0(9).[8]林晶.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议[J].中国医药导报,2010(7).[9]刘韵凤.关于建设食品安全信息化平台的探究[J].情报科学,2012(6).[10]门玉峰.北京市食品安全预警体系构建研究[J].对外经贸,2012(9).[11]门玉峰.我国食品安全信息披露体系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经济,2008(9).[12]潘春华,梁早清,朱同林,谢刚生.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网络监控系统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9(7).[13]周游,朱秋蓉.我国食品安全信息规制体系的结构性缺陷及补救[J].特区经济,2010(12).作者: 门玉峰来源: 《对外经贸》2013年8期

第四篇: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适应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的新要求,结合首都食品安全的特点,不断加强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推进其一体化、制度化、程序化的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执法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是本市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本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基本要求。根本目标是通过对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依法采取科学、高效的监督管理措施,保障首都食品安全。

第三条 在本市从事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应严格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以下简称“监管”),是指本市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相关事权划分,依法对所辖行政区域内的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活动采取监督检查、安全监测、违法案件查处等方式进行行政管理的活动。

第五条 本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遵循以下原则:

(一)分级分类原则。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信用等级和所生产经营食品的风险程度,将生产经营者进行动态区分,通过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实现新体制下食品安全监管的精确化、精细化和精致化目标。

(二)分区分责原则。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事权确权原则,将监管责任属地化,通过建立快速反应与查处机制实现新体制下食品安全监管的一体化、无缝隙化和责任量化目标。

(三)区域联动原则。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所辖行政区域特点,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按地理位臵相近划分为若干个区域联动协作组,通过建立执法力量联动机制实现新体制下食品安全监管的机动化、集约化和效能化目标。

(四)过程记录原则。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严格遵守执法程序及本办法规定标准化操作流程,通过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实现新体制下食品安全监管的规范化、痕迹化和可追溯化目标。

第二章 分级分类监管的原则与办法

第一节 一般性要求

第六条 本市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及其生产经营活动实行分级分类监管。

第七条 本办法所称的分级分类监管,是指将食品按风险程度分为不同类别,并结合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信用度等因素,对其实施分级动态管理的活动。

分级分类监管遵循风险分析、动态评定、效能监管的原则。

第八条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北京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用体系建设管理办法》及《北京市食品风险分类监管目录》,指导和检查全市食品生产经营者分级分类监督管理工作。

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北京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用体系建设管理办法》和《北京市食品风险分类监管目录》对所辖行政区域内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综合评定后确定分级监管目录,并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节 分级分类监管及措施

第九条 本市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分为三个监管级别。一级监管是针对从事《北京市食品风险分类监管目录》涉及的中等及以下风险食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无不良信息归集记录的生产经营者进行的监管。

二级监管是针对从事《北京市食品风险分类监管目录》涉及的中等及以下风险食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信用分级评定为一级失信的生产经营者;或者是针对从事《北京市食品风险分类监管目录》涉及的中等以上风险食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无不良信息被归集的生产经营者进行的监管活动。

三级监管是针对从事《北京市食品分类监管目录》涉及的中等以上风险食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信用分级评定为一级失信的生产经营者进行的监管活动。

信用分级评定为二级以上(含)失信的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监督管理活动按照《北京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用体系建设管理办法》规定的信用约束措施执行。

第十条 本市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分类监管以《北京市食品风险分类监管目录》为主要依据。《北京市食品风险分类监管目录》以安全风险分析为基本出发点制定,具体考虑以下因素:

(一)上一日常监测数据;

(二)上一风险监测数据;

(三)消费者群体规模;

(四)特殊人群的影响度;

(五)致害程度;

(六)召回情况;

(七)被投诉举报情况;

(八)其他因素。

第十一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监管级别评定工作按进行,原则上每年12月底进行重新评定。生产经营者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或新增高风险类食品可即时评定并调整监管级别。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评定的级别进行相应的监督管理。

第十二条 实施三级监管的食品生产经营者,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确定检查频次,每专项检查不少于一次,全项目检查不少于一次。第十三条 实施二级监管的食品生产经营者,由区县或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确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检查频次,每专项检查不少于一次,每两年全项目检查不少于一次。

第十四条 实施一级监管的食品生产经营者,由区县或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确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检查频次,每两年专项检查不少于一次,每四年全项目检查不少于一次。

第十五条 区县或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食品生产经营者取得相关许可后半年内组织开展一次全项目检查。

第十六条 本市对食品生产者、全市性及区域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实施三级监管。

本市餐饮服务提供者的分级分类评定工作按《北京市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日常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进行,但应对照本办法的相应监管措施实行监管。

第三章 监督检查 第一节 一般性要求

第十七条 本市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实施的监督检查种类主要包括全项目检查、飞行检查、专项检查、跟踪检查及保障检查。

全项目检查是指按照《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条款指南》逐条开展的监督检查。

飞行检查是指根据监管工作需要,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开展的突击性有因检查。专项检查是指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开展的有侧重的监督检查或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开展的专项整治活动。

跟踪检查是指对食品生产经营者有关问题的整改措施与整改效果的复核性检查。

保障检查是指在本市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中对相关食品生产经营者开展的监督检查。

第十八条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编制本市食品监督检查计划,确定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并监督实施。

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根据市级监督检查计划及所辖行政区域特点,编制本区域监督检查计划,确定检查频次和覆盖率。

第十九条 凡涉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市政府部署的专项检查、市政府各执法部门的综合监督检查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统一部署协调。

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根据所辖行政区域特点及监管实际启动相应级别的专项检查;并根据检查中发现的共性问题、突出问题,结合本行政区域的监管实际,制定加强监管的措施并组织实施。

第二十条 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风险隐患,应当及时向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相关处室报告。

第二十一条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根据事权划分,要求以下食品生产经营者应按报送《北京市食品生产经营者自查报告》。报告内容格式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统一制定。

(一)食品生产企业;

(二)大型餐饮企业及连锁企业总部;

(三)连锁商场(超市)集团总部;

(四)大型食品集中交易市场主办单位;

(五)大型食品物流配送企业;

(六)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

(七)其他。

第二十二条 本市对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食品贮存、运输和装卸的专业仓储、物流企业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实施严格监管。

第二节 检查要求

第二十三条 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实施监督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应当出示执法证件。

检查过程中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执法人员应当保守秘密。

第二十四条 执法人员应按照《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条款指南》的内容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开展全项目检查、专项检查、跟踪检查及保障检查,如实填写检查记录表格,记录监督检查结果;飞行检查应填写《现场检查笔录》,必要时制作《询问调查笔录》。

执法人员应当就检查情况与被检查者交换意见,监督检查结论由执法人员和被检查者或其授权的人员签字。被检查者对检查结果有异议的,可以签署异议;拒绝签字的,由监督检查人员书面记录后存档。

第二十五条 对监督检查现场发现的违法行为,执法人员应当依法收集与案件有关的证据,制作《现场检查笔录》及《询问调查笔录》,并按照相关程序规定进行立案查处。

根据事权划分,需要移交稽查部门的,按程序将相关证据及笔录进行移交;对符合当场行政处罚条件的,应依法做出当场行政处罚。

第二十六条 监督检查中发现符合国家及本市关于食品药品行政指导相关规定情形的,应当给予行政指导。

提出整改要求后当事人即能改正的,责令其立即改正;不能立即改正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在改正期限后进行跟踪检查。

第二十七条 执法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必要时应采取下列措施:

(一)查阅、复制有关合同、票据、账簿和其他有关资料;

(二)查封、扣押相关场所、设施或者财物;

(三)先行登记保存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证据;

(四)对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快速检验或抽样检验。第二十八条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本行政区域内食品生产经营者监管档案,一证一档。监管档案由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组成,纸质档案应当包括以下材料:

(一)营业执照副本、生产经营者身份证明复印件;

(二)行政许可材料复印件;

(三)监督检查记录;

(四)安全监测相关材料;

(五)投诉举报及处理结果记录;

(六)违法违规行为处理记录;

(七)召回或停止生产经营记录;

(八)食品安全承诺书;

(九)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十)《北京市食品生产经营者自查报告》;

(十一)分类分级评价及调整材料;

(十二)其他。

上述相关信息应当录入电子监管信息系统并定期更新,确保及时、准确。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所称的飞行检查包括国家及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启动的飞行检查。

飞行检查原则上不得组织被检查者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执法人员参与检查;原则上不得提前通知被检查者,但应在检查时出示文件或说明来意。

第三十条 保障检查按《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规范(试行)》规定开展。

保障期间,原则上以保障检查工作为主,不再进行全项目检查、专项检查,飞行检查及跟踪检查除外;保障结束后,恢复常态监管。

第三十一条 区县或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根据有关规定将食品生产经营者监督检查情况纳入信用监管体系,并及时更新数据。

第三节 检查重点

第三十二条 对食品生产者的监督检查重点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行政许可情况;

(二)厂区环境情况;

(三)原辅料库和原辅料采购查验情况;

(四)生产车间和生产过程控制情况;

(五)成品库、成品管理和出入库记录情况;

(六)化验室检查情况;

(七)食品标识标签情况;

(八)从业人员健康及培训情况;

(九)食品安全处臵和食品召回等制度制定和执行情况;

(十)违法行为与整改情况;

(十一)其他。

第三十三条 对食品经营者的监督检查重点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行政许可情况;

(二)从业人员健康及培训情况;

(三)经营条件、设备设施情况;

(四)采购验收及购销台帐建立情况;

(五)储存、运输与配送中对食品外观、包装标识、保质期等检查的情况;

(六)产品退市的情况;

(七)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和展销会、庙会、游园会的举办者食品安全义务履行情况;

(八)互联网经营者的义务履行情况;

(九)其他。

第三十四条 对食品现场制售者的监督检查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行政许可情况;

(二)现场环境、条件情况;

(三)食品安全管理、食品安全专管员、信息公示等制度建立情况;

(四)从业人员健康及培训情况;

(五)进货查验情况;

(六)食品添加剂、食用油、食品质量管理和不合格品处理等台帐记录情况;

(七)其他。

第三十五条 对餐饮服务提供者的监督检查重点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行政许可情况;

(二)从业人员健康及培训情况;

(三)操作环境的卫生清洁情况;

(四)设施设备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情况;

(五)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和索票索证制度及执行情况;

(六)食品原料、半成品、成品、食品添加剂贮存情况;

(七)食品加工情况;

(八)餐饮用具清洗、消毒、保洁情况;

(九)用水情况;

(十)加工用水符合要求情况;

(十一)其他。

第三十六条 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未取得相关许可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立案查处,依法取缔;

(二)收集实际经营者的身份证明;

(三)具有办理相关许可条件的,督促其在合理时限内办理许可;

(四)建立无证商户经营台账,填写商户的具体位臵;

(五)取缔无效的定期检查,协调街道办事处等各部门处理并做好记录。

第四章 食品安全监测 第一节 分类及定义

第三十七条 本市食品安全监测工作包括监督抽检、风险监测、快速检测。

监督抽检是指,依法对本市范围内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有预定目标、有详细计划、有统计学分析意义的抽样、检验,并对抽检结果进行公布和处理的活动。

风险监测是指,对高风险食品的高风险项目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评估的活动。

快速检测是指,利用便携式检测设备、移动实验设备等,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对食品安全初步做出判定的活动。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所称的定量分析方法是指以实验室检验为基本途径,检验结果可以用数量进行描述,并且依法可以作为行政处罚依据的食品安全监测方法。

定性分析方法是指借助各种经认定的检验工具、仪器,检验结果以“是”或“否”进行描述,并且不能作为行政处罚依据的食品安全监测方法。

第三十九条 本市风险监测工作包括常规风险监测、专项风险监测和临时性风险监测。

常规风险监测是指,结合国家食药总局安排的风险监测任务,根据本市特点,按照风险监测项目的确定因素,结合历年食品安全统一监测、专项整治、突发事件处臵、消费者投诉举报、动态信息监控等涉及的高风险食品及指标,确定常规风险监测内容的活动。

专项风险监测是指,针对乳制品、白酒、婴幼儿食品等重点食品、传统节日食品(粽子、月饼)、重要节日(元旦、春节、国庆)、大型会议(两会)期间等特殊食品类别或特殊时期食品进行重点监控的要求,确定监测内容的活动。

临时性风险监测是指,针对突发食品安全事件以及上级部门交办的临时性监测任务,为突发事件的处臵和临时任务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确定监测内容的活动。

第二节 工作要求 第四十条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按照《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及《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药包材、医疗器械、化妆品安全监测工作办法(试行)》的规定要求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

第四十一条 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根据所辖行政区特点,结合全市快检计划,对合格率较低、风险较高的食品,制定《区县局(食药所)食品快速检测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快速检测工作应由执法人员完成。

第四十二条 执法人员在配合检验人员抽样时,应对被抽检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开展专项检查,填写检查记录表格。

第四十三条 在抽检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行为,应按本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进行处理。

第四十四条 监督抽检中发现的不合格食品应按法定程序立案查处;追溯不合格食品来源,对被抽检单位供货商或生产厂家进行立案查处。对监督抽检不合格食品生产企业,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督促其立即整改并监督其整改情况。

供货商为本市但不属于本辖区职责范围的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相关处室统一指定管辖;供货商为本市生产企业的,及时将生产企业涉嫌存在违法行为线索移送企业所在地的区县或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同时将不合格报告移交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相关处室;供货商或生产企业为外埠的,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相关处室统一通报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第四十五条 承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技术机构应根据风险监测结果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或毒理学资料等开展技术评估,按照有利于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原则出具评估意见和风险控制建议,为执法部门确定监控重点、开展专项检查、发布风险预警信息、实施市场控制提供决策依据。

第四十六条 快速检测中发现的不合格食品,应采取临时控制措施,抽样送法定检验机构检验;快速检测结果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检验机构检验合格的,应及时解除临时控制措施;不合格的,按本办法第四十七条处理。

第四十七条 食品安全监测信息的发布应按照国家及本市有关规定执行,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未经授权不得擅自对外发布不合格食品信息。

第五章 违法行为查处

第四十八条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建立主动稽查机制,鼓励执法人员在日常监管工作中积极主动发现、查处违法行为。

第四十九条 主动稽查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风险预判原则。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对所辖区域内具有一定风险度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不定期的开展关键项目的有因检查;或对已有的案件线索查找共性,进行风险预判,必要时组织专项检查,主动查处违法行为。

(二)快速反应与查处原则。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对媒体曝光的、互联网监控的及其他方式发现的违法行为线索快速反应,主动查处违法行为。

第五十条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建立行刑衔接工作制度,做到违法必究,有案必移。

第六章 责令召回、停止经营与收回

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所称责令召回是指,食品生产者应按照规定程序采取一定的措施,从市场上收回已经售出的、有证据证明已经危害或者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不合格食品,并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而未采取的,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责令并监督其采取措施的行为。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所称责令停止经营是指,食品经营者应按照相关规定应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食品而未停止的,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责令并监督其采取措施的行为。

第五十三条 责令收回是指,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规定程序从市场上收回已经售出的、因经营者自身原因造成危害或者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不合格食品,并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而未采取的,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责令并监督其采取措施的行为。

第五十四条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过食品安全监督抽检、风险监测、案件稽查、消费者投诉等途径发现不合格食品,应统一在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门户网站发布相关信息,通知食品生产经营者停止经营、召回或收回不合格食品,采取相关措施消除食品安全风险。

第五十五条 停止经营、召回或收回信息发布3日后,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停止经营、召回或收回不合格食品而未采取相应措施的,必须立即责令其停止经营,召回或收回不合格食品,追查不合格食品的流向和产生的原因。

第五十六条 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召回或收回、停止经营不合格食品的,应制作并送达《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责令召回/收回通知书》、《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责令停止经营通知书》,同时对食品生产经营者予以行政指导。

第五十七条 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作出并送达《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责令召回/收回通知书》、《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责令停止经营通知书》后,应当在合理期限内对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跟踪检查。

第五十八条 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食品生产经营者停止经营、召回或收回不合格食品,食品生产经营者拒绝履行的,应当依法予以处理,进行公示。

第五十九条 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召回或收回的食品实施监督销毁或者无害化处理。

现场监督人员对监督销毁或者无害化处理全过程作完整记录,签字确认后归档备查。第七章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处置

第六十条 本办法所称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是指,可能或已经突然发生的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食品添加剂或者其相关产品,危害或者可能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事件。

第六十一条 本市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处臵工作遵循以下原则:

(一)属地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市、区两级食品安全事件应急指挥体系,根据事件严重程度和社会影响度,统一指挥,分级组织开展防范处臵工作。

(二)风险监测、资源共享原则。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强风险监测和不良反应监测,做好预警和防范工作。密切关注国内外舆情信息,及时发现安全事件苗头,防患于未然。充分利用科学手段和技术装备,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做好食品安全事件监测、报告和处臵工作。

第六十二条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市级食品药品稽查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

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辖区内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跨区域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协调相关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调查处理。

第六十三条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北京市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处臵指南》。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建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根据《北京市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处臵指南》、《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开展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处臵工作。

第八章 附 则

第六十四条 本办法所称的食品包括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进入流通领域后的食用农产品。

第六十五条 本办法由市局法制处负责解释。第六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开始实施。

附件:1.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条款指南

2.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检查记录表

3.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流程图、北京市食品违法案件查处流程图

4.责令召回通知书、责令停止经营通知书、责令收回通知书

5.北京市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处臵指南

附件1

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条款指南

第一节 食品生产者监督检查

第一条 企业资质检查

【检查核心】食品生产者应当持有合法有效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在许可范围内从事食品生产。

【检查方法】查验资质 【检查条款】

0101 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是否在有效期内。1.从事食品生产应当取得食品生产许可。【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第一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 2.未经许可不得生产食品添加剂。【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三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 3.在食品生产许可被注销后不得出厂销售食品。【检查依据】《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

0102 食品生产许可证载明的企业名称、法定代表人、生产场所、生产范围等事项是否与营业执照上载明的信息一致。

0103 是否在食品生产许可的品种范围内从事食品生产活动。

1.不得未经许可机关确定食品生产许可的品种范围即出厂销售试产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十六条第二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

2.不得销售因许可检验不合格而未获许可的食品。【检查依据】《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十七条第二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

3.许可检验食品全不合格应当注销食品生产许可或停止销售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十七条第三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

4.不得超出许可的品种范围生产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三十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

0104 是否按规定报告或者备案。

1.生产条件发生变化的,不符合食品生产要求的,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潜在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区县局或直属分局报告。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五条、《食品安全法》八十五条

2.对委托生产食品的,受委托企业应当在许可的产品品种范围内委托生产,并向双方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备案;委托生产的食品品种应当与备案内容一致;委托生产食品包装标识符合相关规定。乳制品、婴幼儿配方乳粉、食品添加剂禁止委托生产。

【检查依据】《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三十四条第五项

【处罚依据】《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第六十八条第二款

3.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应当依法备案。【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五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三)项 0105 是否伪造、变造、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食品生产许可证和编号的行为。

【检查依据】《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 【处罚依据】《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三十六条、《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第四十九条

第二条 厂区检查

【检查核心】食品生产者的厂区应当满足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 【检查条款】 0201 厂区是否满足相关要求。

【检查依据】《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 14881-2013)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款

【检查标准】

1.企业厂区周围应无有害气体、烟尘、粉尘、放射性物质及其他扩散性污染源。

2.厂区应当清洁、平整、无积水;厂区的道路应用水泥、沥青或砖石等硬质材料铺成。

3.生活区、生产区应当相互隔离;生产区内不得饲养家禽、家畜;坑式厕所应距生产区25米以外。

4.厂区内垃圾应密闭式存放,并远离生产区,排污沟渠也应为密闭式,厂区内不得散发出异味, 不得有各种杂物堆放。

第三条 原辅料检查

【检查核心】原辅料库应当具有完整的出入库记录,保证原辅料具有可追溯性,相应设施设备保证原辅料的质量安全。

【检查条款】

0301 原辅料是否进行进货查验和建立相关记录。1.不得采购或者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六条第一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三)项 2.采购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当向供货者索取许可证复印件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采购进口需法定检验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应当向供货者索取有效的检验检疫证明。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六条第一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五)项 3.对供货者无法提供有效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料,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自行检验或委托检验,并保存检验记录。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六条第一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

(一)项 4.应当建立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六条第二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

(二)项 5.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八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第(三)项

6.应当建立和保存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贮存、保管、使用出库等记录。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 0302 原辅料是否分类管理。1.原辅料应当按批次进行码放。2.原辅料应当按照检验、待检验、合格区、不合格区进行码放。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 0303 原辅料是否具有温湿度控制、通风、防虫防鼠防火设施,上述设施是否正常运转。

0304 原辅料是否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进行出库。0305 是否使用非食品原料、病死畜禽、回收、过期食品原料。

0306 是否超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记录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六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二)项、《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第六十八条

第四条 生产车间检查

【检查核心】食品生产者的生产车间和生产过程控制应当符合食品安全的相关要求。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文件和记录 【检查条款】

0401 是否制定并实施生产工序、设备、贮存、包装等生产关键环节控制要求。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一款第(二)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第(二)项

【检查标准】 1.应根据食品质量安全要求确定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质量控制点,制定关键质量控制点的操作控制程序或作业指导书。

2.应当建立必要的半成品检验记录、温度控制、车间洁净度控制等。

2.生产现场应当避免人流、物流交叉污染,避免原料、半成品、成品交叉污染。

3.应当保证设备、设施正常运行。

0402 是否制定、实施生产过程控制要求,或者食品生产过程中有不符合控制要求的情形时是否采取整改措施。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第(二)项

【检查标准】

1.原料采购、原料验收、投料等原料控制。

2.生产工序、设备、贮存、包装等生产关键环节控制。3.原料验收、半成品检验、成品出厂检验等检验控制。4.运输、交付控制。

0403 生产条件、生产工艺是否符合要求。

1.生产车间的高度应符合有关要求。车间地面应当应用无毒、防滑的硬质材料铺设、无裂缝,排水状况良好。

2.墙壁一般应当使用浅色无毒材料覆涂;房顶应无灰尘;位于洗手、更衣设施外的厕所应为水冲式。

3.生产车间的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应满足不同食品的加工要求。

4.生产工艺布局应当合理,各工序应减少迂回往返,避免交叉污染。

5.生产车间内光线充足,照度应满足生产加工要求。工作台、敞开式生产线及裸露食品与原料上方的照明设备应有防护装臵。

0404 生产设备、检验手段是否符合要求。

1.企业必须具有《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中规定的必备的生产设备,企业生产设备的性能和精度能满足食品生产加工的要求。

2.直接接触食品及原料的设备、工具和容器,必须用无毒、无害、无异味的材料制成,与食品的接触面应边角圆滑、无焊疤和裂缝。

3.食品生产设施、设备、工具和容器等应加强维护保养,及时进行清洗、消毒,使用的清洗消毒剂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4.企业出厂检验设施设备的性能、准确度应能达到规定的要求。有合格计量检定证书、实验室布局合理,满足相应检验条件。实行委托检验的,应签定合法的委托合同或协议。

0405 环境卫生、工具设施卫生、洗手、更衣、消毒措施是否符合要求;灭蝇、防鼠、防虫设施是否符合要求。

1.生产车间或生产场地应当清洁卫生。

2.应有防蝇、防鼠、防虫等措施和洗手、更衣等设施。3.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或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应当合理放臵与处臵。

0406 是否建立投料等原料控制。

1.应当建立和保存生产投料记录,包括投料种类、品名、生产日期或批号、使用数量等。【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第(一)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

第五条 成品库检查

【检查核心】成品库应当对产品进行分类管理,有相应的出入库记录,并能够保证原辅料的质量安全。

【检查条款】

0501 产品贮存管理是否符合要求。

1.产品应当按种类、批次、类别进行管理,按照待检验区、合格区、不合格区进行码放。

2.具有温湿度控制、通风、防虫防鼠防火设施并正常运转。

3.不得有提前打印生产日期的行为。

0502 是否建立和保存完整真实的出入库记录。1.应当对出入库每批产品建立和保存出入库台帐,包括产品名称、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出货日期、地点、检验合格证号、交付控制、承运者等内容。

2.出入库记录记载的产品数量应当与库房实际数量一致。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记录

【检查依据】《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一款

【处罚依据】《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第六十一条 第六条 化验室检查

【检查核心】化验室应当具有相应的检验能力、完整的检验记录和检验结论。

【检查条款】

0601 是否制定并实施原料检验、半成品检验、成品出厂检验等检验控制要求。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一款第(三)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第(二)项

【检查标准】

1.出厂检验项目与食品安全标准及有关规定的项目应当保持一致。

2.具备出厂检验能力。自行检验的,具有相应的检验设备、条件和能力。委托检验的,受委托检验机构具有相应的资质并签有委托检验合同。

3.应当建立和保存原始检验数据和检验报告记录,包括查验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执行标准、检验结论、检验人员、检验合格证号或检验报告编号、检验时间等记录内容。

4.应当按规定保存出厂检验留存样品。产品保质期少于2年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产品的保质期;产品保质期超过2年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记录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八条、《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一款第(三)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第(二)项 第七条 食品标签标识检查

【检查核心】食品标签标识应当符合有关法律和食品安全标准的规定,做到标识规范、内容真实准确。

【检查条款】

0701 是否生产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或食品添加剂。1.不得生产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九)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2.不得生产无标签的食品添加剂。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七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0702 是否生产标签不符合规定的食品。

1.生产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标签或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七条、《食品标识管理规定》、《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2.生产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标签(说明书)模糊不清或标识不全。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八条第二款、《食品标识管理规定》、《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3.生产的食品标签、说明书含有虚假、夸大内容,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八条第一款、《食品标识管理规定》、《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4.上市销售与其标签、说明书所载明的内容不符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八条第三款、《食品标识管理规定》、《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产品

5.未在食品包装上标注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和标志。【检查依据】《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 【处罚依据】《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三十六条、《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

第八条 从业人员管理的检查

【检查核心】从业人员的健康情况直接决定着食品生产环节的食品安全,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健康条件。

【检查条款】

0801 是否安排患有职业禁忌疾病的人员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七)项 【检查标准】

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0802 是否聘用未取得健康证明的人员从事食品生产。【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二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款、《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第七十二条

0803 是否聘用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人员从事管理工作。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二条第一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二条第二款 0804 从业人员是否遵守健康操作规范。

1.食品生产人员应当保持个人卫生,生产食品时,应当将手洗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第(八)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款

第九条 食品安全制度检查

【检查核心】重点检查企业是否建立和执行食品安全制度。

【检查条款】

0901 是否建立和执行原料验收、生产过程安全管理、贮存管理、设备管理、不合格产品管理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第(一)项 【检查标准】

1.建立和执行原料验收制度。

2.建立和执行生产过程安全管理及相应的考核办法。3.建立和执行贮存管理。4.建立和执行设备管理。

5.建立和执行不合格产品管理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建立收集风险及评估信息的记录情况、对消费者投诉登记、处理记录。

0902 是否建立质量管理目标和职责、人员管理制度。【检查依据】《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第二十一条 【处罚依据】《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第六十条 【检查标准】

1.应制定明确的质量安全目标、各有关部门质量安全职责、权限等情况的管理制度。

2.应规定生产管理者、质量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生产操作人员的职责,明确其权利、义务和责任,生产管理者的资格应符合有关规定。

3.应具备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4.应具备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各种产品配方、工艺规程、作业指导书等工艺文件。产品配方中使用食品添加剂规范、合理。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记录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二条、第七十条第三款

#第十条 禁止生产食品情况的检查

【检查核心】重点检查企业是否存在重大违法行为,是否存在严重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

【检查条款】

1001 是否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一)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一)项 1002 是否生产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二)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二)项 1003 是否生产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三)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三)项 1004 是否生产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四)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四)项 1005 是否生产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五)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五)项 1006 是否生产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六)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六)项 1007 是否生产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七)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一)项 1008 是否生产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八)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七)项 1009 是否生产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十)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八)项 1010 是否生产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十一)项 【处罚依据】《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第六十八条第二项

1011 食品中是否添加药品。【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四)项 第十一条 责令召回及违法行为整改情况的检查 【检查核心】重点检查企业是否主动召回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是否存在违法行为未整改的情况。

【检查条款】

1101 是否拒不召回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记录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三款第三款、《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第五十一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十)项 【检查标准】

1.食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召回和通知情况。

2.食品生产者应当对召回的食品采取补救、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并将食品召回和处理情况向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1102 对违法行为是否及时纠正,未经整改是否恢复生产同种食品。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记录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

第二节 食品经营者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 企业资质检查

【检查核心】食品经营者应当具有合法有效的食品流通许可证,许可事项与实际经营情况一致。

【检查方法】查验资质 【检查条款】

1301 是否取得有效的食品流通许可证。【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第一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 1302 是否未经许可而改变许可事项。【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第一款、《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二十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第(一)项

1303 是否伪造、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食品流通许可证。

【检查依据】《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三十条第一款

【处罚依据】《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第(二)项

1304 是否在经营场所显著位臵悬挂或者摆放《食品流通许可证》正本。

【检查依据】《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三十条第二款

【检查标准】

食品经营者应当在经营场所显著位臵悬挂或者摆放《食品流通许可证》正本。

1305 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符合经营要求的,经营者是否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潜在风险的,经营者是否立即停止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区县食药监部门报告;需要重新办理许可手续的,经营者是否依法办理。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五条、《食品安全法》八十五条

第十四条 从业人员管理的检查

【检查核心】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健康条件。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记录和文件 【检查条款】

1401 是否安排患有职业禁忌疾病的人员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七)项 【检查标准】

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1402 是否聘用未取得健康证明的人员从事食品经营。【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二款、《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二条

【处罚依据】《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六十二条第(一)项

1403 是否聘用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人员从事管理工作。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二条第一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二条第二款 1404 从业人员是否遵守健康操作规范。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第(八)项 【处罚依据】无 【检查标准】

1.食品经营人员应当保持个人卫生,经营食品时,应当将手洗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

2.销售无包装的直接入口食品时,应当使用无毒、清洁的售货工具。

第十五条 采购与验收的检查

【检查核心】食品经营者采购食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履行进货查验义务。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记录 【检查条款】

1501 采购食品时是否查验许可证和相关证明文件。【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第四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五)项 【检查标准】

1.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2.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进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

1502 食品经营企业是否建立并遵守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九条第二款、第三款、《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四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二)项 【检查标准】

1.应当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2.应当对采购食品包装、标签的完整性及其感官性状进行验收检查。

3.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第十六条 贮存、运输与配送的检查

【检查核心】食品经营者贮存、运输和配送食品应当符合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

【检查条款】

1601 是否按规定要求贮存、销售食品或者清理库存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四)项 【检查标准】

应当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贮存食品,定期检查库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1602 是否按规定要求贮存散装食品。【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一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四)项 【检查标准】

贮存散装食品,应当在贮存位臵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1603 是否按规定要求销售生鲜食品和熟食制品。【检查依据】《北京市食品流通许可管理办法(试行)》第九条

【处罚依据】无 【检查内容】

食品经营者销售生鲜食品和熟食制品,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所需要的温度、空间隔离等特殊要求,防止交叉污染。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记录 1604 是否按照要求进行食品运输。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第(六)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一条 【检查标准】

1.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

2.贮存、运输按照规定需要低温保存的食品,配备与其经营规模和食品种类相适应的冷藏冷冻设备设施以及具有连续测量和记录温度功能的装臵,并保证正常运转。

3.食品贮存和运输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规定查验货主的营业执照和相应的许可证件,并保存复印件。

第十七条 食品标签标识检查

【检查核心】食品标签标识应当符合有关法律和食品安全标准的规定,做到标识规范、内容真实准确。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产品 【检查条款】

1701 是否经营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或食品添加剂。1.不得经营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九)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2.不得经营无标签的食品添加剂。【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七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1702 是否经营标签不符合规定的食品。

1.经营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标签或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十一)项、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七条、《食品标识管理规定》、《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2.经营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标签(说明书)模糊不清或标识不全。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八条第二款、《食品标识管理规定》、《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3.经营的食品标签、说明书含有虚假、夸大内容,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八条第一款、《食品标识管理规定》、《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4.对上市销售与其标签、说明书所载明的内容不符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八条第三款、《食品标识管理规定》、《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5.应当按照食品标签标示的警示标志、警示说明或者注意事项的要求,销售预包装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九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四)项 第十八条 禁止经营食品情况的检查

【检查核心】重点检查企业是否存在重大违法行为,是否存在严重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

【检查条款】

1801 是否经营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一)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一)项 1802 是否经营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二)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二)项 1803 是否经营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三)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三)项 1804 是否经营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四)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四)项 1805 是否经营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五)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五)项 1806 是否经营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六)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六)项 1807 是否经营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七)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一)项 1808 是否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八)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七)项 1809 是否经营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十)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八)项 1810 是否经营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十一)项、《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九条第(十三)项。

【处罚依据】《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五十三条

1811 食品中是否添加药品。【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四)项 第十九条 从事批发业务的经营企业检查

【检查核心】从事批发业务的食品经营者应当记录、保存销售信息或者保留销售票据,向购货者开具销售票据或者清单。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记录 【检查条款】

1901 是否记录、保存销售信息或者保留销售票据。【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九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第(四)项、《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

【检查标准】

从事食品批发业务的经营企业销售食品,应当如实记录批发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内容,或者保留载有相关信息的销售票据。记录、票据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1902 是否向购货者开具销售票据或者清单。【检查依据】《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十四条条

【处罚依据】《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六十三条第(一)项

【检查标准】

从事食品批发业务的经营企业销售食品,应当向购货者开具载有规定信息的销售票据或清单,同时加盖印章或签字。

第二十条 产品退市的检查 【检查核心】食品经营者不得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应当及时执行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退市制度。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记录 【检查条款】

2001 发现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时是否停止经营。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条第二款 【处理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条第四款 【检查标准】

1.食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经营,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报情况。

2.应当将有关情况报告辖区食药监管部门。未依照前款规定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责令其停止经营。

第二十一条 主办单位责任检查

【检查核心】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和展销会、庙会、游园会的举办者应当履行管理者的相关责任,对食品经营者的资质和关于食品安全的保障进行监督。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资质、记录和文件 【检查条款】

2101 是否审查入场食品经营者的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允许未取得许可的食品经营者进入市场销售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一)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条、《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五十八条

2102 是否明确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二)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条、《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五十八条

2103 是否定期对入场食品经营者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三)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条、《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五十八条

2104 发现食品经营者不具备经营资格、经营环境和条件或者有违法行为时是否依法采取措施。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条、《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五十八条

【检查标准】

1.发现食品经营者不具备经营资格的,应当禁止其入场销售。

2.发现食品经营者不具备与所经营食品相应的经营环境和条件的,可以暂停或者取消其入场经营资格。

3.发现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有其他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2105 是否建立食品经营者档案,记载市场内食品经营者的基本情况、主要进货渠道、经营品种、品牌和供货商状况等信息。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四)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条、《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六十三条第(二)项

2106 是否设臵食品信息公示媒介,及时公开市场内或行政机关公布的相关食品信息。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六)项

【处罚依据】《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六十三条第(二)项

2107 是否建立和完善食品经营管理制度,加强对食品经营者的培训。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五)项

【处罚依据】无

2108 其他应当履行的食品安全管理义务。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二)项

【处罚依据】无 【检查标准】

1.应当配备专职食品安全管理员,指导并督促入场经营者落实食品安全责任。

2.查验场内经营者证明其经营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和要求的相关材料,对其在市场外的食品贮存场所进行备案。

3.指导并督促场内经营者建立经营记录,执行进货查验、索证索票等与保障食品安全有关的制度。

4.根据需要配备食品检验、冷藏冷冻等设备设施。5.与入场经营者签订协议,落实本市重点监督管理的食品和食用农产品场地(厂)挂钩要求,明确因入场经营者违反食品安全要求双方可以解约的情形以及其他食品安全要求。

第二十二条 互联网经营者的检查

【检查核心】互联网销售食品应当在网页公示经营者的相关信息,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资质和网页记录 【检查条款】

2201 是否取得和公示许可证。【检查标准】

1.利用互联网从事食品经营的应当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

2.互联网经营者在网店主页的明显位臵公示经营者的名称、联系方式、食品流通许可证号等信息。

2202 是否履行告知义务和其他义务 【检查标准】

1.在销售前以适当的方式明确告知消费者食品标签上的内容。

2.利用互联网从事食品经营不得经营散装食品。第二十三条 违法行为整改情况的检查

【检查核心】食品经营者应当对违法行为和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及时采取纠正或者补救措施。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资质和记录 【检查条款】

2301 是否及时采取整改或者停止经营、报告等措施。【检查依据】《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十条第二款

【处罚依据】《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五十四条

【检查标准】

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符合经营要求的,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潜在风险的,经营者应当立即停止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区县食药监部门报告;需要重新办理许可手续的,经营者应当依法办理。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五条、《食品安全法》八十五条

2302 是否拒不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十)项 【检查标准】

食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经营,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

第三节 餐饮服务经营者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 企业资质检查

第五篇:北京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员考试大纲

北京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员考试大纲

(初级)

一、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

1、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要求:了解整体内容;熟悉第九章,第十章第九十九条;掌握第四章,第七章第七十条、七十一条。

2、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要求:了解整体内容;熟悉第九章,第十章第六十二条;掌握第四章,第七章。

3、对《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的要求:了解整体内容;熟悉第五章,第七章;掌握第二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

4、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了解整体内容;熟悉第四章、第五章;掌握第二章,第三章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

5、掌握《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全部内容。

6、了解餐饮业常用的食品安全标准,如《鲜冻畜肉卫生标准(GB2707)》、《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GB2760)》、《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GB14934)》、《食品工具、设备用洗涤剂卫生标准(GB14930.1)》、《食品工具、设备用洗涤消毒剂卫生标准(GB14930.2)》等。

二、食品安全基本知识

1、熟悉食品中的危害分类。

2、熟悉常见致病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影响因素。

3、掌握餐饮服务企业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和物理性危害的内容及控制措施。

4、掌握食品中细菌污染指标的定义及卫生学意义。

5、熟悉常见的消毒方法及相关知识。

6、熟悉常见的病媒虫害的控制方法。

7、熟悉食品的常见保存方式及要求。

三、食品安全管理知识

1、了解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2、熟悉量化分级管理的核心理念、内容和主要特点。

3、掌握量化分级管理中4个食品安全等级的含义。

四、食物中毒的预防与控制

1、掌握食物中毒的定义。

2、掌握发生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应当报告的部门和内容。

3、掌握造成食物中毒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餐饮服务单位应当采取的措施。

4、熟悉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种类、特征和临床表现。

5、掌握常见化学性食物中毒(如亚硝酸盐)和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如河豚鱼、毒蘑菇、扁豆、鲜黄花菜等)的临床表现。

6、掌握常见食物中毒、食源性疾患、食品污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7、掌握亚硝酸盐、河豚鱼、毒蘑菇、扁豆、鲜黄花菜等常见化学性和有关动植物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

(高级)

五、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措施

1、掌握HACCP管理体系。

2、熟悉“五常法”。

3、熟悉食品留样的操作要求。

4、熟悉中心温度计、表面温度计、表面洁净度检测仪等快速检测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有效氯浓度、亚硝酸盐、甲醛、农药残留等物质的快速检测方法。

下载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京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评估考核总结

    北京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评估考核总结 2011年4月16日至18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对北京进行食品安全整顿工作评估考核。考核组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带队......

    北京市昌平区档案局(样例5)

    北京市昌平区档案局 北京市昌平区工商业联合会昌档会[2005]1号—————————————★——————————昌平区非公企业建档工作会会议纪要3月29日,昌平区档案局、......

    2011年北京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员考试内容四

    2011年北京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员考试内容(四) 四、食物中毒的预防与控制 1、掌握食物中毒的定义。 食物中毒是指人慑人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后或把有毒有害物......

    2011年北京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员考试内容五

    2011年北京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员考试内容(五)(高级)五、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措施1、掌握HACCP管理体系。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食品生产者与美国航天规划署合作,首次建立起了HA......

    北京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京政办发[2004]38号)(精选合集)

    【发布单位】北京市 【发布文号】京政办发[2004]38号 【发布日期】2004-06-24 【生效日期】2004-06-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

    有关食品安全承诺书(样例5)

    有关食品安全承诺书汇编9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承诺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承诺书是承诺人对要约完全的、单纯的同意,并以书面的形式表示。你写承诺书时总是没有文字可写?下面......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样例5]

    食品卫生管理制度 根据《食品安全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我单位就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制定如下制度: 一、仓库卫生管理制度 1、食品仓库必须做到专用,不得存放其......

    食品安全工作总结(样例5)

    食品安全工作总结汇报 在市食安委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食安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始终把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作为改善民生、造福百姓的基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