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扎根农村 心系群众 博爱扶贫
扎根农村 心系群众 博爱扶贫
——成都市红十字会驻村干部李斌先进事迹
2011年3月,成都市红十字会赈济部副部长李斌受组织委派来到蒲江县大兴镇水口村挂职,任村支部副书记。水口村幅员面积8.7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753人,2010年人均纯收入5650元。水口村地处浅丘地带,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产业规模较小且较为杂乱,标准化管理水平不高,产业优势不明显,经济发展一直比较滞后,群众收入偏低,2011年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市级贫困村,由市红十字会定点帮扶。
到水口村挂职以来,在市县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他立足丘区,扎根农村,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紧紧团结村支两委成员,带领广大党员和群众,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认真履行职责,因地制宜,找准发展方向,突出特色帮扶,使水口村的基本面貌发生了极大改观,为实现水口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驻村帮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深受各级领导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好评。用真情和汗水以及红十字会特有的博爱精神谱写出了一曲动人的敬业之歌。
一、深入基层体察民情,积极为民办实事
李斌同志作为市红会的一名干部,本着红会一贯的博爱精神,刚到水口村就深入基层了解民情,积极为民办实事、解民忧。通过走访了解,看到部分群众生活贫困,为了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李斌同志四处奔走寻求帮助,最后联系西南设计院到水口村走访慰问贫困户,为10户贫困党员和群众分别送去了1000元慰问金和部分慰问品。同时,为村委会提供了5台电脑和部分科技书籍;当看到全村900余位老年人仅有一个不足60㎡且房屋简陋、设备欠缺的活动场所,全村现有残疾人近80人,却没有一个像样的康复理疗场所时,李斌同志感觉心情异常沉重,并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为全村群众建一个集老年人活动、残疾人康复理疗、医疗卫生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为此,李斌同志一边深入了解广大群众的实际需求,一边积极向市红会领导汇报情况并争取资金。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决定得到了市红会领导的坚决支持,一次性拨付90万元专款用于建设水口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资金有着落后,他与村支两委一班人一起研究,坚持科学选址、认真规划、精心设计,有计划地组织实施。目前,水口村综合服务中心——“幸福之家”服务中心已开工建设,预计春节前后即可竣工投入使用。届时,将为全村老年人及残疾人提供一个理想的活动和康复理疗场所,并解决水口村广大群众就近看病难问题,为大家提供较为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狠抓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李斌同志到水口村后,通过深入调研发现,影响水口村发展的众多因素中,落后的道路交通设施、水利设施等是主要制约因素,并且已成为影响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现状,打开发展的大门,他和村支两委一班人对全村的基础设施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并进行了远、中、近期建设规划。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轻重缓急的原则,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投工投劳的同时,积极寻求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多方筹措资金投入到村社道路、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中。截止目前,水口村共筹资330余万元,新建水泥路8公里,维修碎石路35公里,浆砌沟渠386米,清淤排障沟渠4000米,修建蓄水池15口。全村交通以及灌溉等条件得到了全面改善,为全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狠抓农业产业发展 促进群众持续增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个村的发展不仅要“输血”更要会“造血”,找准一条符合水口村实际的产业发展路子最关键。蒲江县确定的产业总体规划是 “三化”(规模化、科技化、市场化)促动,“三业”(生猪、茶叶、水果三大优势特色产业)并举,全力打造标准化、产业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畜、茶、果在水口村均有生产基础,但由于信息闭塞、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等因素,一直得不到有效发展,没有形成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等产业基础,远远低于全县以及全镇发展水平。李斌同志到水口村后,在大 3 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的同时,无时无刻不在思索怎样顺应发展、抓住机遇、调整产业结构,让全村老百姓尽快脱贫致富。经过多方学习、调研,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及村民议事会等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结合水口村实际确定了重点发展柑橘产业的发展思路。规划在西成路沿线通过实施品种改良,着力打造2000亩优质晚熟杂柑标准化示范基地。为了让大家对现代农业发展有一个直观认知,他先后联系并组织人员到都江堰崇义镇、崇州市桤泉镇、彭州市大楠村等地参观学习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市县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水口村已成功注册了杂柑专业合作社,全村已高改劣质果园850亩,新栽柑橘桩头近100亩,进一步扩大了不知火、清见等优质晚熟杂柑种植规模,为下一步基地建设和柑橘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使广大群众持续增收成为现实。
四、扎根基层 以村为家
组织上考虑到李斌同志长期生活在大城市,可能对农村生活不太适应,准备在县城或镇上为他安排住所,但他坚决不同意。他说既然是来村上工作,就应该扎根农村,生活条件差一些不要紧,只要有利于工作就行了。最后,在村委会不远处一套闲置的小四合院内为他安排了一间房间。从此,这间不足10平方米,只有一台电脑、一张写字台和一张床的房间就成为了李斌同志的办公室兼卧室。李斌同志知道,作为一名从城市到农村挂职的干部,唯有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了解和熟悉农村工作方法,才能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打 4 开工作局面。到水口村以来的近35周时间里,李斌同志仅仅回去了3次,他坚持每天吃、住在村上,与当地干部群众“打成一片”,把自己当成农村人,真正做到了扎根基层,以村为家。
在李斌同志以及村支两委一班人的带领下,水口村发生了明显变化,全村经济社会都呈现可喜的发展势头。随着成都市城乡统筹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和市县扶贫开发工作的不断推进,水口村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李斌同志深知责任重大,也将继续坚持心系“三农”痴情不改,情牵“三农”无怨无悔,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真心、真情、实干描绘水口村的美好蓝图。
二〇一一年十月二十六日
第二篇:扎根社区 心系群众
扎根社区 心系群众
——智德社区民警 2004年下半年述职述廉报告
我是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东华门派出所的一名普通的新民警,2003年6月从警院毕业参加公安工作,自2004年1月1日担任智德社区社区民警以来,我始终坚持“把派出所的领导和老民警作为我的良师益友、把社区群众作为我的衣食父母”,始终把“让领导放心、让群众满意”作为我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扎根社区,心系群众,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浓厚感情,带着保一方平安的责任和使命,用真情暖民心、忠诚保平安的实际行动,在平凡的社区民警岗位上,全力维护社区安全,热情为社区群众服务,尽职尽责,主动工作,无私奉献,赢得了社区群众的拥戴和信赖。近半年来,智德社区没有发生恶性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发案率也相对比较平稳,基本上使社区成为领导放心、人民满意的安全社区。
智德社区是北京市一个传统社区,辖区面积0.37平方公里,北靠骑河楼大街,南临东华门大街,东侧是北河沿大街,西侧是北池子大街。社区有内部单位55家,其中包括民政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妇产医院、电影发行公司等8家大型重点单位;社区内有居民楼6栋,平房院147个,常住人口1819户,3721人,出租户105户,出租房间242间,是典型的集内部单位和居民住所为一体的综合社区,社区周围有 余名外来人员居住,治安状况比较复杂,社区内既有国家重要部委办公区,又有处级干部楼,治保任务十分繁重。一年来,我将自己在警院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以自己对公安事业的执着和对社区群众安全的牵挂,凭借自己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和对社区群众极端负责的精神,不图名、不图利,扎实工作,克服种种困难,较为出色地完成了社区安保任务,把自己满腔的热情奉献给了社区防范工作。
一、扎根社区,做好本职工作。
我是今年初开始在智德社区担任社区民警。一年来,我扎根社区,辛勤耕耘,以“专心、真心、热心”来服务群众,做群众的贴心人,赢得了社区居民的信任和帮助,赢得了辖区单位的理解和支持。在担任智德社区民警后,针对社区单位和居民对社区治安状况期望值较高的状况,我积极组织社区群众共同参与,积极建立群防群治的社区治安防范机制。首先组织和指导辖区内部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治保组织,新建单位治保会2个,我还建立健全了社区治保例会制度,坚持每月召开一次由内部单位保卫干部和社区治保积极分子参加的社区治保会,引导大家总结前期的社区治保工作,总结和推广工作中的先进经验,查找漏洞和不足,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整改。利用例会时间,我还经常给他们讲解一些治安知识和法律常识,从稳定大局、从社区形象、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讲解社区治保工作的重要性,增强社区群众的群防群治意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治保工作的积极性。同时,我在社区每栋楼任命一名楼门长、每院任命一名院长,负责相应居民区的治保工作,并积极组织和发动社区内80余名热爱治安工作、作风正、热情高的治保积极分子戴红袖标在社区内巡逻,特别是对重点要害部位和案件高发地段加强重点巡逻,使得一度高发的入室盗窃案件得到了有效控制。在实际工作中,我始终坚持走在前列,将社区防范工作这一重担最大限度地扛到自己肩上,每天坚持和大家一起巡逻,有时半夜进行检查督促,“真情化春雨,润物细无声”,我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大家,影响大家,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大力支持,使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全力支持派出所和社区的治保工作,今年 月份,治保积极分子在巡逻中还抓获了一名盗窃社区内自行车的犯罪嫌疑人,有效地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在社区安防工作中,流动人口是社区管理的重点和难点,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社区的社会治安状况,智德社区共有流动人口 人,在流动人口的管理上,我始终坚持“登记清、了解全、掌握准”的工作方针,详细登记,认真摸排,今年 月份,在对社区流动人口的摸排中,我及时发现了2名未登记的韩国人,积极动员和带领他们到派出所进行了登记,从而消除了一起安全隐患。
二、心系百姓,打牢群众基础。
担任社区民警一年来,我牢固树立“群众安全无小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观念,心系社区群众,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把居民的安全挂在心上,把群众的利益挂在心上,把社区居民当成自己的衣食父母,从琐事、小事、寻常事做起,热情为群众服务。我经常在夜间巡逻时为居民收回遗忘、未锁的摩托车、自行车;经常在早晨5点多和社区清洁工一起打扫卫生,清除垃圾;经常为居民群众抬米搬面,今天张家的门窗坏了,明天李家的下水道堵了,居民们都打电话找我帮助解决。今年7月份,社区的一名老奶奶上街买菜,走到家门口却怎么也找不到了钥匙,老奶奶便找到了我,我细心地帮老奶奶回忆,并搀扶着老人找遍了她去过的每一个商店,走过了她去过的每一个地方,耐心地向售货员的路人询问,还是没有找到钥匙,最后,无意间我从帮老奶奶提着的菜篮子里找到了压在蔬菜底下的钥匙,感动地老奶奶逢人便说。在工作中,我还积极受理居民的咨询、求助,调解民事纠纷18起,北河沿大街143号楼是一栋处级干部楼,院内一居民因经营问题抵押的一辆大轿车在院内停放了5年之久,已经超过报废期,并且长期不使用和失修,在雨淋日晒下已经多处脱漆生锈,不仅影响院内美观和卫生,而且还是院内的一个防火隐患,居民反映强烈、意见较大,针对这种情况,今年8月份,我积极找有关部门协商,由街道办事处出资给予该居民部分经济补偿,耐心细致地做通该居民的思想工作,联系一回收公司对废弃的大客车进行了妥善处理,既保护了该居民的合法权益,又满足了其他居民的共同心愿,社区居民都非常满意。我的父母都是在公安战线上工作了几十年的老警察,他们不但经常传授给我公安业务知识和工作经验,而且还经常传授给我如何做人和如何做一名合格警察的道理,在一年的社区民警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廉洁自律,从没拿过辖区单位和居民的一针一线,没有接收过任何礼品,没有答应过一次请吃请喝,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着首都警察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在智德社区,我的电话“ ”已成为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公用电话,有困难找民警已成为社区群众的共识。
三、不断学习,增强工作能力。
为确保社区安全防范工作的的规范化管理,努力建立一个清洁、卫生、文明、安全的社区,作为一个新民警,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不断加强学习,一方面学习公安业务知识,另一方面还虚心向身边的老民警请教。在一次看报纸时,我突然看到了山西省社区民警桑晚明同志的先进事迹,桑晚明同志是太原市公安局万柏林分局万柏林派出所新建社区的一名普通社区民警,在工作中,桑晚明同志创造了巡防工作“四五六七”工作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即“四听”:听物体重击声,听枪响爆炸声,听嘈杂喧闹声,听哭喊呼救声;“五嗅”:嗅煤气味,嗅火药味,嗅化学药剂味,嗅燃烧的各种气味,嗅特殊气味;“六问”:夜深人静时,所遇过往人员要详细盘查,做到问姓名、问年龄、问住址、问关系、问事由、问来路,从问话中观察表情,分析心态,判断其说话的真伪;“七看”:看防护物是否损伤或有出入痕迹,看住户的门窗是否关好,看院中车辆是否上锁,看有线扩大器是否插播,看过往人员的行迹是否可疑,看出入人员抬拿物体是否正常,看水、暖、气、电是否发生泄露等故障。按照这一工作法,他带领社区巡防队先后查获可疑事件40起,抓获违法犯罪人员38名,堵塞各种治安漏洞30余处,社区连续20个月没有发生一起既遂刑事案件,没有发生一起火灾等治安灾害事故,没有发生任何影响社会治安的事件。看了桑晚明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工作方法,我很受启发,并试探着将他的工作方法运用到我的实际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使我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在从事社区民警的一年来,我扎根社区,心系百姓,努力学习,扎实工作,就像一颗小树,把根深深扎进了社区这片土壤,与社区群众建立起了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并扎实依靠群众,有效发动群众,建立群防群治的社区治保工作机制,有效地维护了社区治安秩序,保护了内部单位和广大居民的财产安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继续努力,力争让领导放心、让群众满意,和社区人民一起把智德社区建设成为一个清洁、卫生、文明、安全的社区。
第三篇:优秀教师事迹材料:扎根农村 心系学生
优秀教师事迹材料:扎根农村 心系学生
xx市xx镇xx村镇,离xx镇区约20公里,是xx镇有名的贫困村。xx小学,到xx镇要步行40分钟,由于交通不便,办学条件差,学校长期只有6名公办老师和一些代课老师、援教老师任教。就是在这样一所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小学,xx奉献了自己26年的青春,生活清贫却内心充实。
回顾xx的从教历程,似乎并无壮举,她只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工作着,用自己的坚守和执着默默耕耘。
作为母亲,xx有自己的孩子要照顾;作为子女,有父母、公婆要赡养;在家庭和学生之间,她选择了学生。由于教学繁忙,师资缺乏,她带的课在全校一直最多,并承担着班主任的工作。由于学校离家不足300米,每逢寒、暑假和其他节假日,xx一家就到学校居住,承担着守校的重任,这一守就是二十多年。
待人热忱、乐于助人、责任心强,是学校老师对xx的评价,xx所带的六年级数学一直名列xx镇的前茅,xx镇区许多学校都来挖她,xx说:“毕竟我是个农村人,还是要关心农村里面的教育,在这个学校我干的时间很长了,要是我调走了,那别人谁愿意来教呢。”
xx村经济困难,村民大多都外出打工了,许多学生成了留守儿童。为了便于掌握学生的情况,每年春节乘家长回家过年的时机,xx就抽出时间,到每位学生家中进行家访,遇到家庭困难的学生,她还会找机会“奖给”学生一些学习用品。xx说:“班主任经常开会,对这些留守儿童经常多关心一下,平时有些生活费,学校里面照顾他一下,有的时候他没有本子,没有学习用具的,我平时基本上都资助他,我们学校反正老师都蛮好的,能帮的尽量帮一下。”
农村留守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xx总是抽时间给他们辅导功课:“比如说有的家长年纪比较大的,我们放学以后,比如说练习册啊,高年级的作业,他们回家以后没有人监督,我们一般放学以后留个大概二十分钟,帮助指导一下,做完再回家。”
xx始终认为,爱是培育桃李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真挚的爱,就会亲其师,信其道。xx说:“我想当一个老师,最先要拥有的是爱心,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别人把老师这个职业这么看重,我们就要对的住自己的良心,教书本身就是个良心账,尽自己的能力多多关心学生吧。”
第四篇:扎根热土心系民族群众——王芸
扎根热土心系民族群众
——龙场乡副乡长、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王芸
一个身着朴素的年青女干部身影,经常出现于农村的田间地头,民族村落之间,她就是龙场乡的副乡长王芸同志,一个脚踏实地的妇女干部。王芸1992年参加工作,1998年8月入党,是一位开拓意识强,敢想敢干的干部。她有句座右铭:“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从调到龙场乡以来默默地工作,是她人生价值观念的真实写照。无论是在什么岗位上,她都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善于深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而著称,曾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奖励。
一、勤于学习、自觉锤炼、不断提升从事乡镇工作和农村工作的能力
她十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更新,利用业余时间和岗位锻炼的机会,不断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她不但刻苦钻在实际工作中的知识,还细读哲学、文学与历史,以便全面的对党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善于洞察新的形势,具备较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同时,她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学习,使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得以升华,使理论转化为生产力,表现出良好的理论功底、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尽快地掌握农业科学技术,她甘当小
学生,捧起了农业技术书籍,不懂的就向农业技术员请教,她硬是靠自己刻苦钻研的精神,尽快地掌握农业科学技术。
二、心系群众、以身作则,做群众的贴心人
王芸同志对自己各方面的要求十分严格,处处以党员的标准对照、检查、规范自己的行为。她严于律已、廉洁自律、以身作则、处事公正,模范遵守乡里的各项规章制度。关心群众,对同志以诚相待,善于做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注意倾听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热心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把切实为民办实事当作转变工作作风的首等大事来抓,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为群众办好事实事。
王芸同志是一位朴实的乡镇干部,在担任龙场乡人民政府副乡长以后,她把全乡各族群众的信任和重托化作精神动力,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分管农业期间,全身心投入到带领全乡人民脱贫致富的工作中。为了早日实现乡人代会提出的“稳粮增收、发展特色产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各项奋斗目标,她把自己完全“浸”到了田间地头,她认为:土地是农民的第一生命线,不了解土地就等于不了解农民。为此,每天她早出晚归,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足迹遍及全乡农业生产的各个角落,对全乡耕地情况了如指掌,并在农业生产中适时提出农业种植产业化结构合理的可行性计划,为逐年增加农民收入探索出了一条捷径。每一户农民家留下了她不倦的身影,每一块田留下了她勤奋敬业、为各
族众排忧解难的足迹。她常常放弃了休息日,家中的一切事务全交给爱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她不仅掌握了全乡农业生产状况,而且与乡境内的少数民族农民成了知心好友。王芸同志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心系群众的工作作风赢得了人心,她就是用这种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农民,以辛勤耕耘这片故土的实际行动为建设家园谱写了一首通俗歌曲。
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作为副乡长,王芸同志深知肩上的责任。龙场乡作为普定县贫困乡,经济、交通十分落后,为了改变龙场乡的生产生活状况,唯一的就是修通公路,为此她与乡党委一把手一起,一面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一面跑项目、跑资金、跑机械。
为改变索桥村落后的产业方式,好协调了县烟草专卖局,争取了烤烟种植指标,并联系安顺的有关企业家给予10万元的资金支持,修建烘房;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争取了青岛扶贫资金40万元,修建旅游公厕、石板路、河道边休闲广场等设施,如今的索桥苗寨已是村容整洁、道路硬化,很多少数民族群众已改变昔日的落后面貌,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她为此流了多少汗,出了多少力,她从不记功、不邀功,做了就算。
在她分管的工作中,民政工作也是做得有声有色,龙场乡是一个较贫困的乡,而少数民族同胞所在的居住地一般都是在高山地带,交通落后的地方,她无数次的走在去马落村
路上,在烈日下,有她带着乡村干部访贫问苦的身影,在暴雨中,有她为少数民族同胞落实危房改造的脚步,她了解到马落村陈恒秀户房屋开裂,已成危房,马上协调相关资金人员,赶到马落,先把她一家搬到安全地带,并及时进行民政救助,要求村干部进行帮助,抓紧把新房建起来,真正的解决这位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困难问题,如今给马落村少数民族同胞落实了6户危房改造,王芸同志的扶贫救济身影往来于崎岖的山路之间,2009年,当她了解到马落村少数民族群众还在为种子购买而发愁时,她找到相关部门及领导,协调600公斤优良种子,组织人员马上运到马落村,及时解决了群众急需的种子问题,提起王芸来,马落村的少数民族同胞和村干部都感动得不得了。
少数民族和汉族杂居是龙场乡一个特点,在平桥村、新中村、新桥村,王芸走村串寨,宣传党的三农政策,组织少数民族同胞开展扫盲夜校,组织他们学习文化、科技、农业、畜牧等方面的知识,进村入户关心他们的生产、生活问题,并积极宣传教育政策,鼓励他们入学、就学,提高人口素质,改变落后的面貌。
在工作中,给马落村协调落实了投资30余万元的人饮工程,修建了平桥村委的办公场所、水泥硬化。给新桥村解决了6户危房改造,并争取项目进行野鹿冲水库的除险加固工
作,有力的保证了这些民族村寨的群众生产、生活,保障了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构建和谐添加了一幅画卷。
随着农村奔小康进程的加快,部分少数民族农民因缺乏劳动力或未成年子女诸多因素,从致富奔小康的队伍中掉队,为使这部分人尽快脱贫致富,她采取科技扶贫、化扶贫、劳动扶贫、建房扶贫、实物扶贫等措施,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桥村孤儿伍婧,失去双亲后生活无依无靠,连赖以遮风挡的住所都没有,王乡长知道后,很关心她,先拿出自己的工资帮她买来日常生活用品,并亲自开导她:要学会自立、自尊、自爱,做社会有用之人。在王芸的鼓励下,他开始自谋出路,打工挣钱,有一定积蓄后又买一头牛,慢慢发展现已脱贫致富。
四、狠抓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
王芸认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三者之间存在相互融合,相互依赖,共同促进的关系。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乡政府的领导者,王芸同志始终把结和稳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主要抓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操作中在硬件上加大投入,在软件上注重实效,使龙场乡的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王芸认为,加强民族团结是促使全乡各族人民脱贫致富,达到共同富裕的可行办法。在工作中她发现,一些少数民族农民在科学种田上总是落后于其她民族的农民,她就动
员其她民族农民与少数民族农民结成科技互助对子,走共同进步,共同致富的路子,通过一对一互帮互助活动,不仅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了解,也促进了先进植技术在少数民族农民中推广应用。
围绕民族团结这一民心工程,王芸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她没有说过什么豪言壮语,而是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影响着周围的同志,使民族团结在农和农村工作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她继续忘我地耕耘在龙场乡的每一块土地上,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全乡各族人群众能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而努力奋斗着。
第五篇:扎根热土心系民族群众——王芸
扎根热土心系民族群众
——龙场乡副乡长、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王芸
一个身着朴素的年青女干部身影,经常出现于农村的田间地头,民族村落之间,她就是龙场乡的副乡长王芸同志,一个脚踏实地的妇女干部。王芸1992年参加工作,1998年8月入党,是一位开拓意识强,敢想敢干的干部。她有句座右铭:“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从调到龙场乡以来默默地工作,是她人生价值观念的真实写照。无论是在什么岗位上,她都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善于深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而著称,曾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奖励。
一、勤于学习、自觉锤炼、不断提升从事乡镇工作和农村工作的能力
她十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更新,利用业余时间和岗位锻炼的机会,不断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她不但刻苦钻在实际工作中的知识,还细读哲学、文学与历史,以便全面的对党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善于洞察新的形势,具备较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同时,她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学习,使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得以升华,使理论转化为生产力,表现出良好的理论功底、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尽快地掌握农业科学技术,她甘当小学生,捧起了农业技术书籍,不懂的就向农业技术员请教,她硬是靠自己刻苦钻研的精神,尽快地掌握农业科学技术。
二、心系群众、以身作则,做群众的贴心人
王芸同志对自己各方面的要求十分严格,处处以党员的标准对照、检查、规范自己的行为。她严于律已、廉洁自律、以身作则、处事公正,模范遵守乡里的各项规章制度。关心群众,对同志以诚相待,善于做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注意倾听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热心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把切实为民办实事当作转变工作作风的首等大事来抓,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为群众办好事实事。
王芸同志是一位朴实的乡镇干部,在担任龙场乡人民政府副乡长以后,她把全乡各族群众的信任和重托化作精神动力,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分管农业期间,全身心投入到带领全乡人民脱贫致富的工作中。为了早日实现乡人代会提出的“稳粮增收、发展特色产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各项奋斗目标,她把自己完全“浸”到了田间地头,她认为:土地是农民的第一生命线,不了解土地就等于不了解农民。为此,每天她早出晚归,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足迹遍及全乡农业生产的各个角落,对全乡耕地情况了如指掌,并在农业生产中适时提出农业种植产业化结构合理的可行性计划,为逐年增加农民收入探索出了一条捷径。每一户农民家留下了她不倦的身影,每一块田留下了她勤奋敬业、为各族众排忧解难的足迹。她常常放弃了休息日,家中的一切事务全交给爱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她不仅掌握了全乡农业生产状况,而且与乡境内的少数民族农民成了知心好友。王芸同志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心系群众的工作作风赢得了人心,她就是用这种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农民,以辛勤耕耘这片故土的实际行动为建设家园谱写了一首通俗歌曲。
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作为副乡长,王芸同志深知肩上的责任。龙场乡作为普定县贫困乡,经济、交通十分落后,为了改变龙场乡的生产生活状况,唯一的就是修通公路,为此她与乡党委一把手一起,一面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一面跑项目、跑资金、跑机械。
为改变索桥村落后的产业方式,好协调了县烟草专卖局,争取了烤烟种植指标,并联系安顺的有关企业家给予10万元的资金支持,修建烘房;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争取了青岛扶贫资金40万元,修建旅游公厕、石板路、河道边休闲广场等设施,如今的索桥苗寨已是村容整洁、道路硬化,很多少数民族群众已改变昔日的落后面貌,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她为此流了多少汗,出了多少力,她从不记功、不邀功,做了就算。
在她分管的工作中,民政工作也是做得有声有色,龙场乡是一个较贫困的乡,而少数民族同胞所在的居住地一般都是在高山地带,交通落后的地方,她无数次的走在去马落村路上,在烈日下,有她带着乡村干部访贫问苦的身影,在暴雨中,有她为少数民族同胞落实危房改造的脚步,她了解到马落村陈恒秀户房屋开裂,已成危房,马上协调相关资金人员,赶到马落,先把她一家搬到安全地带,并及时进行民政救助,要求村干部进行帮助,抓紧把新房建起来,真正的解决这位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困难问题,如今给马落村少数民族同胞落实了6户危房改造,王芸同志的扶贫救济身影往来于崎岖的山路之间,2009年,当她了解到马落村少数民族群众还在为种子购买而发愁时,她找到相关部门及领导,协调600公斤优良种子,组织人员马上运到马落村,及时解决了群众急需的种子问题,提起王芸来,马落村的少数民族同胞和村干部都感动得不得了。
少数民族和汉族杂居是龙场乡一个特点,在平桥村、新中村、新桥村,王芸走村串寨,宣传党的三农政策,组织少数民族同胞开展扫盲夜校,组织他们学习文化、科技、农业、畜牧等方面的知识,进村入户关心他们的生产、生活问题,并积极宣传教育政策,鼓励他们入学、就学,提高人口素质,改变落后的面貌。
在工作中,给马落村协调落实了投资30余万元的人饮工程,修建了平桥村委的办公场所、水泥硬化。给新桥村解决了6户危房改造,并争取项目进行野鹿冲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有力的保证了这些民族村寨的群众生产、生活,保障了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构建和谐添加了一幅画卷。
随着农村奔小康进程的加快,部分少数民族农民因缺乏劳动力或未成年子女诸多因素,从致富奔小康的队伍中掉队,为使这部分人尽快脱贫致富,她采取科技扶贫、化扶贫、劳动扶贫、建房扶贫、实物扶贫等措施,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桥村孤儿伍婧,失去双亲后生活无依无靠,连赖以遮风挡的住所都没有,王乡长知道后,很关心她,先拿出自己的工资帮她买来日常生活用品,并亲自开导她:要学会自立、自尊、自爱,做社会有用之人。在王芸的鼓励下,他开始自谋出路,打工挣钱,有一定积蓄后又买一头牛,慢慢发展现已脱贫致富。
四、狠抓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
王芸认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三者之间存在相互融合,相互依赖,共同促进的关系。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乡政府的领导者,王芸同志始终把结和稳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主要抓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操作中在硬件上加大投入,在软件上注重实效,使龙场乡的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王芸认为,加强民族团结是促使全乡各族人民脱贫致富,达到共同富裕的可行办法。在工作中她发现,一些少数民族农民在科学种田上总是落后于其她民族的农民,她就动员其她民族农民与少数民族农民结成科技互助对子,走共同进步,共同致富的路子,通过一对一互帮互助活动,不仅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了解,也促进了先进植技术在少数民族农民中推广应用。
围绕民族团结这一民心工程,王芸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她没有说过什么豪言壮语,而是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影响着周围的同志,使民族团结在农和农村工作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她继续忘我地耕耘在龙场乡的每一块土地上,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全乡各族人群众能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而努力奋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