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秦岭解说词第七集(共)
第七集 生息与共
秦岭,一座美丽的山。
在地理学家眼里,秦岭是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在动物学家眼里,秦岭将动物区系,划分为古北界和东洋界。用通俗的话讲,秦岭北麓的动物多为北方物种,而南麓多为南方物种。由于秦岭山地南北存在着地貌气候和植被等自然因素的显著差异,因此造成动物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在中国大陆和世界各地都是极为罕见的。两类截然不同的动物在一座山交会、融合;使秦岭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动物乐园。
2009年5月,雍严格就要退休了,在退休之前他想再去一趟三官庙。十几里的山路对他来说再熟悉不过,这条路他已走了三十多年,只是今天再走这条路已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三官庙是秦岭山脉中一条山谷的名子,它和其它山谷看上去没有什么两样,传说在山谷中的回龙庙里原先有三座塑像,分别掌管着天地水,所以这条山谷也就叫三官庙了,三官庙现在居住着九户人家,在谷底的河边一字排开,长达三、四公里。
三官庙最特殊的住户应该算是三官庙保护站了,它隶属于佛坪保护区管理局,从1979年筹建算起,雍严格在这里已经工作了三十年。在这三十年里,他从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年轻人,成为了公认的熊猫研究专家。
1957年7月的一天,宁静的天空忽然有一架飞机飞过,谁也没想到,几天以后,公安局来了4个人,带头的是一个侦察股长,他要求当时任岳坝乡乡长的杨笃芳立即抽调年轻的猎手,跟他们一起上山搜寻特务。
雍严格 熊猫专家
他们和公安人员还有民兵在山上搜山的时候,现在叫巡山的时候碰到树上有一只熊猫。
杨笃芳 原佛坪县岳坝乡乡长
它爬到松树上去了,我们那时候正做饭,它在上面尿尿,它一尿尿啊我们在下面纳闷,天这么晴哪里有水下来。
雍严格 熊猫专家
他们当时不认识开枪打下来了,打下来了以后最后把这个肉吃了,皮扒下来。杨笃芳 原佛坪县岳坝乡乡长
熊猫皮啊我说你们把它拿上,给我背上背回来,把那个东西背回来嘛,将来把皮绷了以后好睡觉。1958年,北京师范大学教师郑光美来到这里考察,看见了杨笃芳铺着的熊猫皮,直觉告诉他,这不是一张熊皮,而是他没有见过的一个动物毛皮。
雍严格 熊猫专家
在那个年代的话很少有人见到过熊猫,当时动物园圈养的熊猫只有1957年在成都动物园圈养了一只大熊猫。那时候北京动物园还没有圈养熊猫,所以郑光美当时也没有见过熊猫。
郑光美将杨笃芳的熊猫皮带回了北京,后来又根据头骨标本撰文确证了在秦岭的南坡有大熊猫的存在,从此揭开了佛坪的秘密。秦岭大熊猫的正式发现被称为中国兽类学的一个里程碑。
在民间传说和地方志中,早已有秦岭地区大熊猫存在的记载,只不过当地人一直习惯把大熊猫称为花熊。熊猫在秦岭已经生活了70万年。直到最近数千年的历史记载,都表明秦岭南北坡普遍有熊猫分布。后来由于栖息地遭受到人类的侵占,而使它们从原来分布的大部分地区销声匿迹了。
为了躲避人类,大熊猫退缩到秦岭的密林深处。为了填饱肚皮,这个原本吃肉的动物,改吃竹子。并且它几乎完全靠竹子为生,一只体重100公斤的大熊猫,在春天里每天可以吃进50公斤以上的新鲜竹笋,拉出60多公斤的粪便。它的觅食对策是“快吃快拉”,这样便于肠胃工作可吃进大量的竹子。采食如此大量的食物,大熊猫每天需要花费12至14小时的时间,才能填饱肚子,勉强维持其新陈代谢的平衡。
大熊猫在秦岭地区所采食的竹子有两种:巴山木竹和秦岭箭竹。两种竹子都是秦岭地区的优势种。秦岭大熊猫在一年中,从当年10月至次年5月前的8个月内,绝大多数均在低海拔的巴山木竹林中觅食,6月便向上迁移,7、8、9三个月,所有大熊猫都在高海拔地区的秦岭箭竹林觅食新笋和竹茎。9月底以后,气候转冷时,再返回巴山木竹林中,如此循环,年复一年。
在秦岭山脉中部的佛坪县境内,茂密的巴山木竹和秦岭箭竹为大熊猫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在这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这种古老的物种最终以躲避的形式存活下来,建立起自己的栖息地。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在动物学家们实地考察证实之后,1979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在佛坪成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随后三官庙等五个保护站的建设也开始实施。
在最初佛坪自然保护区筹建时,雍严格还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之前,他是佛坪县林业局的一名护林员,197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来佛坪调查大熊猫的陕西动物研究所的张纪书。在长达三年野外大熊猫的调查中,张纪书看到雍严格对知识的渴望。白天在野外他们一起工作,晚上回到驻地,张纪书便给他讲述一些观察大熊猫的基本方法。
雍严格 熊猫专家 但是,具体来做研究不知道从哪儿着手,每天在山上跟熊猫打交道 或者跟踪它观察它的这些行为,还不知道这些行为有什么意义 怎么去总结。
1982年,已经在秦岭观察了几年熊猫的雍严格来到了四川卧龙,在中国研究大熊猫的历史上,四川卧龙的五一棚是最早建立的研究基地,在五一棚里,他从胡锦矗教授那里系统学习了如何研究熊猫的方法。并且在这里结识了美国生物学家乔治夏勒。
雍严格 熊猫专家
夏勒就经常把我带到野外去让翻译跟着一路,给我讲这个,比如调查竹林调查熊猫吃的竹林,这个竹子是怎么结构,怎么分布,怎么生长,怎么来统计这些数据,一点一滴地都给我教。
1961年,大熊猫“熙熙”到英国伦敦动物园借展,造成万人空巷的场面。世界自然基金会认识到一个具有影响力的组织标志可以克服所有语言上的障碍,于是一致赞同将大熊猫动人的形象作为该组织的象征。从此,大熊猫便成为全球自然保护运动的一个偶像性标志。从1980年开始,应世界自然基金会的邀请,夏勒博士到中国四川卧龙开始对大熊猫进行行为学研究,1993年夏勒博士写了一本畅销世界的书《最后的熊猫》。夏勒在他的书里这样写到雍严格:雍可以告诉我,在四十八小时之内,熊猫喝过五次水,进食十四次,每次从一个半小时到 五小时不等,这样的细节是无法靠无线电追踪取得的。我多么希望我们的计划也能找到像雍严格这样投入的年轻生物学者。
雍严格最早来到三官庙保护站的时候,这里有十几户人家。何庆贵一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搬来这里的,那时山里人家家户户都有猎枪,因为地少粮食不够吃,打下的猎物主要是改善生活。1982年从部队探亲回家的何庆贵亲眼看到了正在建设中的三官庙保护站,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那个被当地人叫做花熊的动物一下子成了国家保护的重点对象,并且国家在这里禁止狩猎。更让他想不到的是,他们经常看见在山上观察熊猫的雍严格找到他,请求他一起去野外调查大熊猫。
何庆贵 三官庙村民
因为我是当地人,对山上比较熟悉,也是当兵回来身体比较强壮。他说让我跟他干。从1983年开始,何庆贵参与了多项大熊猫的调查和研究活动,逐渐成为雍严格最得力的助手之一。从开始研究大熊猫以来,佛坪保护区3.5万公顷的山区就像一个巨大的实验室,雍严格和他的助手们与大熊猫朝夕相处,30多年里,熊猫去过的地方他都去过,熊猫没有到达的地方他也去过,而他大部分研究项目都是在极其简陋和艰苦的环境下完成的。
张安兴 三官庙村民
他在野外很尊重我们的意见,比如说是上山,从保护站一出发,走到一个快要上山分开的地方,他就主动问我们说,地方由你们定,你们只要把熊猫找到。
赵华友 三官庙村民 原来上山可能跑,但是他比我年龄大将近二十岁。我们生在山里经常跑啊,我们还紧打紧地跟他呢。
何庆富 三官庙村民
我跟他一路天天上山,那会儿天天上,那时候上山生活也不好,各个方面条件也不好。何庆贵 三官庙村民
那个时候都没有干粮夏天山上有野果子,上山啊肚子饿了摘点野果子吃充个饥。为了不破坏大熊猫栖息地的安宁,佛坪保护区在建立三官庙保护站之初,就制定了不通公路的计划。每一次进出都要跋涉十几公里山路才能到达。保护站的研究设备与生活物资都要靠马匹运进山里,路途相当艰难。
秦岭是人类最容易遇到野生大熊猫的地方,雍严格在这里,可以近距离观察大熊猫,甚至可以坐在它身边,这样的工作有时会持续很长时间。雍严格最长一次是连续72小时跟踪一个大熊猫,他可以很容易的找到熊猫,接近它,和它建立一种关系。雍严格就是利用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课题。当这些成果发表之后,秦岭便成为全世界研究大熊猫的热点地区。
雍严格也将这些观察熊猫的方法教给和他一起工作的三官庙的村民,这些曾经是猎人的村民,几乎和动物有着共通的本领。过去拿猎枪的手,如今拿起了摄像机,他们在野外的发现和观察,往往决定着保护区保护措施的实施。
久香是三官庙的村民,因为她的一次及时报告,一只在野外受伤的大熊猫得到了保护站的救治,为此国家还奖励了久香。
雍严格和久香
五一时在这个松树这里吃笋,吃竹笋那一阵它都跑到这门前来了,跑到你房子旁边来了,哎呀那这近得很呢,坐在门前就能听见它吃笋了,我们站在院子里就在这儿看见它,我们好多人都在这儿看,和张博士他们都在这里看熊猫跑到你家门口来了。
受雍严格的影响,这里的村民对熊猫的生活习性都有了一些初步了解。当熊猫受伤和生病的时候,它往往更愿意贴近人类。自从保护站建立以来,这里的村民对熊猫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
1991年,何庆贵与保护站人员在巡山的时候,发现了一只在风雨中与妈妈走失的熊猫幼仔,何庆贵抱着幼仔蹲守了四个小时,没有看见母熊猫回来寻找孩子,于是只好将熊猫幼仔抱回保护站。
梁启慧 佛坪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何家的老头老太太当时就拿着他们给孙子喂奶的,奶瓶和奶粉就到了保护站 到了保护站,他们就尝试着把奶粉冲开以后放到奶瓶里面给熊猫饲喂,饲喂过程当中我觉得这个画面特别珍贵,所以当时我就拍下来了这张照片。
雍严格 熊猫专家
这两位老人现在都不在了,但是他们当时这种对熊猫的感情还依然存在,留下来了,让我们值得怀念。
每年的春天,美丽的杜鹃花在满山遍野绽开之时,那些成年的大熊猫一改往日互相回避的冷漠关系,开始在山野间大声疾呼,寻找配偶了。大熊猫的脸部缺泛表情,主要靠声音表达细微的情绪变化。其行为也显著改变,接触频繁。如果交配成功,妊娠期只需四五个月,在每年的秋天,怀孕的大熊猫便在海拔1800米的针阔叶混交林中寻找树洞或石穴产下可爱的小宝宝。然而,在熊猫交配期的春天,也是熊猫最容易受伤的季节,那些雄性熊猫为争夺交配权,经常撕打在一起。
这就是一只战败了的熊猫,此刻它有些不好意思。如果熊猫受伤严重而得不到及时救助,它很可能因此而丧命。1987年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开始筹建,1993年经当时的国家林业部正式批准建立,野外救治大熊猫得到了专业的人员和设备支持,从此野外救治大熊猫的成功率明显提高,在陕西省珍惜动物抢救中心参与的60多次救治行动中,有32只大熊猫成功救治,11只大熊猫回到它们的出生地,另外的21只因为老弱病残在这个中心长期居住下来,享受着来自世界各地人们的关爱。
刘小斌是三官庙保护站的站长,从辈分上论他是保护站的第二代巡护员,但是从时间上论,他已经在这个大山深处工作了二十年。
刘小斌
咱们吃了饭,饭吃了我跟老巫到上面,老白你跟呼路平到底下那儿,回龙庙、沙沟一带去看一下。
三官庙保护站是佛坪保护区的核心区,1.13万公顷的面积里生活着26只大熊猫,是中国野生大熊猫密度最大的地区。这里有30条巡护线路,海拔高度落差有1600多米,按照规定,刘小斌他们4人每个季度至少要按照路线巡护一次,每天都要爬上爬下三十公里。在有熊猫留下特殊痕迹的地方,他们都要系上一根红毛线,用这种方式记录熊猫的踪迹和行为规律。如今,多年以前系上的红毛线已经褪色了,新的红毛线还在不断的系上。在这一根小小的线绳上,牵动着人类对熊猫的关爱。
三官庙保护站站长 刘小斌
第一次巡护到保护区参加工作以后,第一次巡护我记得非常清楚,那天回来以后当时想了半天,下午黑了以后还坐到那写了一篇日记,那篇日记也是我写的第一篇日记,第一篇日记写完我记得最后一句话写的是,哎呀这工作还能不能坚持到底,那个日记也是我的最后一篇日记,那个日记现在也找不到了。
同期:雍严格 刘小斌今年往上移动得早还是晚和往年比较,大熊猫往上移动得早还是晚,今年往上移动的好像比往年要早一点,啥原因,可能天气热底下,熊猫上去早的原因就是竹笋少,竹笋发的不好,底下那个竹笋,往年咱们顺着河边走发的好的很今年路边的 河边的竹笋发的都不好,熊猫在海拔高度活动,就是两千四到两千七百米,这个表象啊,秦岭熊猫的特征与过去那个巢域学说又是个挑战。你想,两千四到两千七百米,那么多熊猫集中到一块,非常近。
雍严格好
那你们就跟着梁上走。跟着梁往上慢慢地跟踪,那就离得很近了,一个多小时以前吃的,现在有可能在哪睡觉,你们慢慢走,边走边听啊,不要惊动它了,对吧,绕着过去,你们慢慢边走边听观察它,好吧。好好,听到了。
雍严格今年六十岁了,爬山对于他来说已经有些艰难。现在他希望有一个年轻人来接替他,继续在三官庙做研究保护大熊猫的工作。
站在雍严格身边的这个年轻人叫叶新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得了动物学硕士学位后来到这里工作,现在在三官庙保护站工作的人里边,他是学位最高的人。1997年,叶新平从中南林学院本科毕业后,分配到佛坪保护局工作。从那时开始,他跟着雍严格学习如何在野外跟踪大熊猫。
叶新平:
刚来的时候看到这青山绿水,觉得是很亲近的,可是等这个新鲜期一过,然后立马就感觉到太寂寞了,真是大山深处苦修炼。
雍严格
熊猫取食,像这么细的竹子它不太爱吃,吃要吃比这个要更粗一些的,像这么大年龄,这个熊猫年龄还不大,你看这个头圆的,这个中间的矢状嵴还没起来,估计也就是个四、五岁的样子,这个熊猫刚刚开始有那个发情的迹象。
叶新平
这就是刚刚树洞里的那个,噢,树洞里那个熊猫,这儿有个伤口。
2005年,叶新平在遥感监测的基础上,用地理信息系统,准确地绘制出佛坪保护区内大熊猫密度分布图。
雍严格 我认为他掌握了这项技术,这对我们秦岭大熊猫未来的保护和研究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而且会把我们的研究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何庆贵今年五十一岁了,三十年前他开始跟随雍严格追踪大熊猫。如今他继续伴随在叶新平的身边。山里人的日子过的平缓而绵长,何庆贵似乎也没有察觉他身边的人已经换了一拨又一拨。
在离三官庙保护站不远的小路边,一座用青砖垒起来的墓冢引人瞩目,这里边长眠着一个年轻人,他叫曾周,是北京大学的研究生。
赵华友
三官庙村民他也是为了研究熊猫,那一天是在三星桥那个山上,他发现了一只熊猫,他觉得好奇,他去跟踪,跟踪跟到晚上的时候迷了路,走到悬崖上掉下去了。
张安兴
三官庙村民曾周来过我们家,也在我们家喝过蜂蜜水。何庆贵
北大的学生当时我也跟他上过山。何庆富
修墓的时候他父亲也来了,他父亲来这里还到坟上去看他儿子,还哭了,我和他照的合影像,合影像照完,他临走的时候跟我嘱咐说,在这里多多照管他儿子。
雍严格:他可以说是我们大熊猫这个研究战线上,第一个牺牲的人,年轻人。从2004年开始,为了彻底还给大熊猫一个安宁的栖息地,陕西省政府决定陆续将三官庙的村民搬离此地,移民将从根本上解决社区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保护的压力。在人类向大熊猫等野生动物作出理性让步的时候,三官庙的村民牺牲了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成为了大熊猫家乡最后的村民。
陕西省林业厅 赵钰莹目前,陕西在秦岭一共建立了太白山、佛坪、周至等七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平河梁、桑园、黄柏塬等十五个省级的自然保护区。陕西省林业厅 赵玉忠副厅长这些保护区基本上涵盖了秦岭生物多样性的重点区域,使野生动植物得到了有效地保护。
从2002年开始修建的西汉高速公路穿越秦岭主山脉。为了有效保护秦岭生态环境,西汉高速公路采取了大量开挖隧道、架设桥梁的方式修路,沿路共建设桥梁540座,隧道136座,以最大程度保留秦岭地质结构、植被面积和动物栖息地。给沿途的大熊猫、金丝猴、朱鹮等珍惜动物都留有通道,甚至为了一个物种可以绕行上百公里,这些都对秦岭的动植物起到了很好的保护。在莽莽苍苍的大山中的茂密森林,静静地仰望天空,遭到人类千百年的砍伐之后,秦岭已经少有原始古木了。经过近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如今天然的次生林都已经长成大树。这是一种希望,是人类与自然和解并和谐相处的希望。在秦岭的密林深处,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等珍稀动物在自由地生活。2003年4月22日,国际最大的自然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宣布,秦岭是全球第83份“献给地球的礼物”,这也是中国境内继湿地之外的第二份献给地球的礼物。
秦岭无言,只是默默地守护着胸怀里的万千生灵……
第二篇:《大秦岭》解说词
八集系列片《大秦岭》
http://news.cnwest.com/node_16705.htm 网播地址
第三集《盛世佛音》 第一集《宏基伟业》
第二集《天佑汉脉》
第五集《感恩秦岭》 第四集《高山仰止》
第八集《秦风雅颂》 第六集《万类霜天》
第七集《生息与共》
第一集《宏基伟业》
刘闯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不去秦岭,你是听说;去了秦岭,你是感受;你经历秦岭,你就是神秘。成建正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研究员
你似乎随时可以投入它的怀抱,随时可以感受到它的气息。帕斯奎尔〃李〃普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质公园考察团成员
在考察秦岭地质公园的过程中,我清楚地认识了大陆的碰撞,山脉的形成以及后期的演变,这拓宽了全世界所有地质学家的视野。
James Leape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总干事
截至到上世纪50年代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把中国南方和北方,笼统地归结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那么,在中国大陆上真正意义的南北方分界线究竟应该在什么地方呢?
秦其明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教授
这个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有人注意到了。而且在1959年的《中国自然区划》这个草案里面就提出了这样一条建议,说把秦岭作为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一个分界线。
刘胤汉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教授
59年,中国科学院综合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组织全国数百名专家,搞这个中国的自然区划。
终于,科学家们一致认定,以秦岭为界,在中国版图上划出一道东西向的横线,做为南北大陆地理分界线。
这条不同凡响的横线,就是位于中国大陆南北中轴线上的秦岭和淮河。曹明明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院教授
事实上这种分界线的作用都是自然方面的,可是它对于后来人类的经济活动、生产活动乃至于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强烈的、深刻的影响。
刘闯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如果你到西安,你可能吃的哨子面、馍,以面食为主。但是到秦岭南部,南坡以南,到汉江再往南,都是以米食为主。
王浩 中国工程院院士
比如咱们老话说的什么南稻北麦、南船北马都是指的以秦岭分界的南北差异。
冬天到了,秦岭以北的关中地区寒风凛冽,冰天雪地,人们守着热炕、炉火,才能度过这个寒冷的季节;而秦岭以南与关中地区仅一山之隔的汉中盆地,却依然青山绿水,春意融融。人们忙碌着撒网捕鱼,播种收获,尽情享受阳春三月般的舒适与温暖。
寒流过后,皑皑白雪覆盖了大江南北,霜冻天气可以越过南岭,把逼人的寒意推进到北回归线横穿而过的广东。而远离北回归线近一千公里的四川盆地,却依然百花吐艳,遍地流芳,成为中国境内除海南岛以外,唯一一个免受霜冻之害的省份,而这一切秦岭山脉所起到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张国伟 中国科学院院士
是我们国家的一个中轴,是我们国家长期这块大陆形成,以及我们中华民族发源和我们国家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占据突出位臵的一道巨大的山系。
关中平原应该说是我们国家农业的发祥地。在历史上一直到现在,它在农业方面的优势,从自然状况来说,一个是黄土,一个是气候。
张晓虹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禹贡》对关中地区农业发展的评价很高,讲到关中地区雍州土壤的时候,它的评价是上上,也就是说它把土壤分成九等,上上应该是最高的一等,第一等。所以也就是说,秦人所占据的关中平原有发展农业非常良好的条件。秦文公进入关中之后,秦人就开始从半农半牧时代,一跃而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到了秦穆公时期,强大的农业基础,使秦国脱颖而出,跻身春秋五霸行列。
公元前647年,秦国近邻晋国遭遇饥荒,国内粮仓十室九空。晋惠公向秦穆公求救,购买粮食,以度荒年。
据《左传》记载,当时秦国向晋国运送粮食的船只,从秦都雍城出发,沿渭水东进,再转陆路和漕运,抵达晋国。八百里路程,运送粮食的船队白帆相望,首尾相接。秦人就是用这样的历史事实为后人留下了“秦晋之好”的典故。
焦南峰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在墓葬中发现了比较多的粮食遗存,你像凤翔的、西安郊区的这些秦墓,在秦墓的发掘中我们都发现有粮食的储存,比如在陶仓里边,在陶罐里边,都有粮食。
王子今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
而且秦墓里面普遍出土的仓的模型,体现出民间也非常重视这个粮食储备,粮食有了富余才可以储备。
其实,距今2000多年前的秦文公并不是在关中平原的土地上播下种子的第一人,早在他3000多年之前,生活在浐河和灞河冲积而成的浐灞三角洲的半坡人,就已经在这里种植关中平原最早的粟和油菜了。而与半坡人不谋而合的是,生活在西秦岭的大地湾人,也在距今8000年以前,就已经开始以黍为辅助食物了。
陈忠实 作家
我就非常感慨我生存的这块土地,应该是最适宜人类生存的一块土地,不然蓝田猿人不会选择公亡岭、灞河边,半坡母系氏族社会也不会选择浐河边,起码那时的人凭自己的感觉就认为这里最适宜人类生存,他们才在这里生存,你想想,这块土地多好啊!
秦人能够立足具有悠久农业文明的关中平原,就等于拥有了当时中国最大的粮仓。
奖励耕战国策的基础就建立在土地肥沃的关中平原之上。而在秦孝公和商鞅这两位变法主角的背后,却是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的深刻矛盾。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始于公元前342年的商鞅变法,就成为秦国能否由弱小走向强盛的重要标志。
段清波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研究员
核心问题实际上是他实行了耕战结合,奖励军功制,实际上秦国从战国的晚期到秦统一,整个都实行一种军功爵制。
谢维扬 上海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教授
所谓军功爵制,就是对包括贵族在内的所有的人,怎么奖赏他、怎么提升他,完全靠你的军功。
段清波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研究员
在这么一种情况下,秦国在后来的发展,整个国家的实力确实是国富民强,兵队强大。也就是我们看到,在秦始皇帝陵考古发掘当中看到像兵马俑1、2、3号坑全是军事性质的,像石铠甲坑那么一个军事装备库放到地下,表明整个秦国的实力,军事也罢、国力也罢,包括老百姓的实力也就非常高了,这实际上也就奠定了秦国统一全国的基础。
从《汉书·地理志》“秦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阡陌,东雄诸侯”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商鞅变法最基本的内容,是强化军事力量,发展农业生产。井田制废除后,土地私有化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热情。
短短20年,秦国便从一个为六国所不齿的西戎小国一跃而激变为战国七雄之首。
秦人尽管已经具有了发达的农业优势,但是依然难以支撑规模越来越庞大的军队。于是,扩张国土面积就成为秦国决策者们的一致共识。
朱子彦 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
当时秦国一个大将叫做司马错,他提出,巴蜀这个地方非常重要。我们秦国如果能拿下巴蜀,就有了一个巩固的大后方。
吴荣曾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所以有了巴蜀了不得,所以史书上讲,秦孝公的儿子秦惠文王,他把巴蜀打下来以后,秦就完全跟以前不一样了。
朱子彦 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
秦国拿下巴蜀,它领土几乎就扩大了一倍还多, 比它原来的本土面积还要大。
此时的秦国,南有都江堰灌溉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北有郑国渠保障关中平原旱涝丰收。韩王的阴谋不仅没有能阻止秦国东进的步伐,反而让更多的粮食流进了秦国的粮仓。
就在郑国渠完工的那一年,秦始皇发动了统一中国的全面战争,而煞费苦心的韩国恰恰就是第一个被灭亡的国家。
邹逸麟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当然秦国的军队很厉害的,但是很重要的还是它有了富强的后盾,就是充足的粮食供应,所以最后能够打败六国、统一天下。
至此,在秦岭那庞大身躯的两侧,关中平原的小麦、玉米,成都平原的稻谷、果蔬,源源不断充实着秦国仓廪,秦国拥有了一南一北两个巨大粮仓。这两个粮仓就如同雄鹰身上的两只巨大翅膀,它挟带着秦人五百多年奋斗与抗争的雄心与理想,以兵甲利剑为前导,展翅高飞,去实现开拓帝国伟业的理想了。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在咸阳城举行庄严的出师仪式,秦军面对秦岭,举起了征讨六国的大旗。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秦军声势浩大的铠甲利兵奋勇向前,所向披靡,运送粮草的车船密密麻麻,紧随其后。一场改写中国历史的征伐就此拉开序幕。
肖云儒 文化学者
美籍华人学者黄仁宇说,秦统一六国最深刻的历史原因,不在武力,而在农业。
韩茂莉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那么在秦统一列国之后,汉又继承了秦的政策,除了对于天下的治理,采取郡国制之外,作为管理国家的“农为本”的这个政策,又被继承下来了。那么到汉武帝时期,可以说变成了一个国家的一个基本政策,“以农为本”它对于中国整个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应该是影响非常大的。
公元前221年,天下一统,四海归一,秦王嬴政在他登上王位的第26个年头,终于登上了皇帝宝座,史称秦始皇。
从秦岭大山中走出的秦人,先后用550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从游牧部落文明到农耕文明的艰难融合。
终于成为千古一帝的那一刻,不知道无尚荣光的秦始皇是否会想到:在实现帝国梦想的道路上,那连年不断的厮杀和死亡,是多么令人心悸,与此相比,生长在辽阔疆土上金灿灿的麦粒和谷穗,才是供奉生命的神祗。大秦帝国的创建,与其说是与鲜血和杀戮紧紧相联,不如说是春种秋收的大地与绵绵不绝的秦岭成就了他那中华一统的理想与霸业。
黄留珠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 范增是主张坚决要杀掉刘邦的,认为刘邦是日后和项王争天下的主要对手。
吴荣曾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项羽,从英雄好汉的眼光来看,我就看不起你,我就不愿意跟你去一比高下,恐怕是有这种思想,所以我杀不杀你无所谓。周天游 原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我让你到汉中去,那儿隔着一个秦岭,有一个天险,而且汉中相对比较闭塞,和关中当时的地理、经济条件它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把你放到那儿去。
项羽最终不仅没有允许项庄的利剑刺向刘邦,还封刘邦为汉王。西楚霸王的一念之差,留给自己的,是最终将他逼上绝路的强硬对手,而留给历史的,是一个在秦岭深处酝酿崛起的大汉王朝。从关中到汉中,刘邦要翻越的,不仅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秦岭险阻,更有无尽的失落与绝望。再次走在几个月前还意气风发,最终攻占咸阳的子午古道上,被项羽逐出的刘邦此时的心情灰暗无比,前路漫漫,一片凄凉。他一定没有意识到,一个足以让后人引颈仰望的王朝,将会在秦岭的荫庇下从他的手中横空出世。周天游 原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刘邦到了汉中以后,他实际上念念不忘还是要收复关中的。所以他一方面是要给项羽制造一个假象,一方面他开始着手做收复关中的准备。
成建正 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再一个他也用了一些能人,你比如张良就是很好的一个谋士,萧何,张良,韩信,韩信有一段时间觉得刘邦不用他一气之下走了,然后就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之说。
在尾随刘邦前行的队伍中,还有一个对日后大汉江山的建立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人物,这个人名叫张良。秦末汉初的军事谋略家张良,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刘邦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协助刘邦制订了许多军事作战方略,对刘邦夺取楚汉战争的胜利,最终建立起西汉王朝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后人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指的其实就是张良。在汉中以北以及东南,是高耸绵延的秦岭,而在它的南面有大巴山环绕。由于高山隔阻,来往交通十分不便,以至于在秦朝以前,盘据在仅仅一山之隔的关中的统治者,对秦岭以南的巴蜀大地几乎一无所知。
正是一条绵延500多华里的穿山古道,把辽阔的汉中平原和富饶的巴蜀大地艰难地建立起有限的联系。这条具有血脉一般重要功能的道路就是褒斜道。邹逸麟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褒斜道就是一条褒水,一条斜水,褒水北面入渭河的,斜水南面入汉水的,中间有一条山廓,山廓上做的道就叫做褒斜道。
张晓虹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褒斜道其实我们也称为叫“栈道”。因为它是当时秦在南取巴蜀的时候修的一条道路,用栈桥的方式,所以它叫“栈道”。
1究其原委也就不足为怪,因为这里就是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的故里。
博望村村民采访:这村叫博望村,我是张骞后裔64代张兆元,全村都姓张。我们65代现在可能是大概30几个人,66代可能有100多人。
公元前141年,西汉第六位皇帝,汉武帝刘彻即位。正是这位年轻气盛,胸怀宏图大略的皇帝,把西汉带进了一个开疆拓土,盛极一时的崭新时代。据《汉书》记载,从汉高祖刘邦立朝建国,经历文景之治,到汉武帝即位,汉朝七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国力空前壮大。
邹逸麟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当时汉武帝的时候就出现了这么一个问题,北方匈奴入侵,这个连年,从文帝的时候,汉高祖曾经被匈奴围困在平城,就今天大同,围起来了,一个国家的皇帝给外国军队给围起来,那个是不得了的大事情。
徐泓 台湾东吴大学历史系教授所以他通西域是拉拢西域的国家跟中国合作两面夹攻匈奴,所以他主要是为了联络西边的这些国家。
公元前138年,26岁的张骞,告别博望村,翻过秦岭,来到长安,他肩负汉武帝建立大汉帝国理想的重托,踏上了漫漫西行之路。
张岂之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没有张骞出使西域,也就不会有丝绸之路的开辟。没有丝绸之路的开辟,也就不会有了汉朝和西域以及和欧洲文化的交流,所以,通西域的意义十分重大。
张骞从长安出发的时候,整个世界东方与西方还相互隔绝,就在张骞到达中亚各国1100多年后,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双脚,才踏上中国的土地;而西班牙探险家哥伦布开往东方的船队,在张骞出使西域1300多年之后,才从西班牙的巴罗斯港,扬帆启程。汉武帝开通通往西域各国的道路,最初的想法只是为了征讨匈奴,开拓大汉疆域。但战争结束了,被张骞带到西方的中国丝绸,却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西方的珍宝黄金,也沿着这条闪烁着丝绸光芒的道路,涌进西汉都城长安。丝绸之路,一条由开拓者张骞走在最前面的万里通途,把古老中国和遥远的西方世界,连在了一起。
芮传明 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丝绸之路这个历史,大致上可以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古代的中外关系史,因为它的范围不仅仅涵盖了经济和贸易,或者只是某些商品,而是涵盖了中外交流的各种关系的方方面面。
徐泓 台湾东吴大学历史系教授比如说宗教,许多这个西方、或者东南亚、南亚的宗教,像佛教传进来,也都是从这一条路进来的。
朱维铮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它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生活习惯,还有跟这些有关系的奢侈品都会跑进来,那就是文化交往。
3于书写与辨识的字体——隶书,把中华书法推向了一个更加广阔的文明高度。面对一个个斑驳遒劲,稳健雄厚的方块汉字,令人至今还能感到大汉王朝那囊括天地,气吞八荒的气象精神。
朱恒夫 上海大学教授我们今天中国的版图辽阔,有960万平方公里。当然在后来的唐朝,在后来的清朝,版图要辽阔得多。但是这个辽阔版图的基础是谁定下的,就是汉朝。
张岂之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儒学,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现在看来,儒学也没有选择错。确实是给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作为一个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文化的代表,当之无愧。
肖云儒 文化学者汉民族、汉人、汉字、汉文化、汉语,就是一个国家文化中间、种族中间最重要的符号,都被冠以汉字,所以汉朝这个朝代就由一个具体的历史朝代化为一种血液,流到了我们每一个汉人的血管里边,而这个是被遗传下来的,这是一种文化基因。
这两个字读“衮雪”,书者正是与诸葛亮对峙秦岭的一代枭雄曹操。公元209年,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失利,又错杀杨修,懊悔之余,曹操来到褒谷山口,当时正值夏秋之交,褒河水波浪翻滚,激流涌雪,曹操感慨系之,挥笔写下“衮雪”二字。随从提醒曹操,“衮”字少了三点水,曹操却深藏不露地说:“一河流水,岂缺水乎?” 公元263年,曹操离开汉中54年后,曹魏大军兵分三路,攻入成都,前后持续465年的大汉王朝,彻底灭亡。刘邦走了、汉武帝刘彻走了,蔡伦、张骞、诸葛亮也走了。巍峨的秦岭却依然挺立在中国的大地中央,大汉帝国把它那枯萎的根茎和叶脉留给了大地。把一个时代曾经的波澜壮阔,永远留给了秦岭。
第三集《盛世佛音》
在蓝田县秦岭深处,有一条静谧幽深的山谷,名叫辋川。远在1400多年前的唐代,辋川就是水波含翠,山林相映的地方,盛唐大诗人王维晚年也就是在这里忘情山水,吟诗作画的。在他那首流传了上千年至今毫无褪色的《山居秋暝》中,王维是这样描述秦岭山水的。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母亲是一位对佛教有着虔诚态度的人。就是因为曾经梦见了印度一位著名居士维摩诘,于是便给刚出生的儿子取字号摩诘。
就在长大成人的王维官至尚书右丞,万人垂涎的仕途前景一片光明之际,这位名震诗坛的大诗人却辞官远去,沉醉于秦岭的山光水色之中,每日里悠闲自得的王维谈禅赋诗,礼佛作画,过起了超然尘世的隐居生活。
51600多年前就坐落在这里的寺院——草堂寺,寺院虽小,气度不凡,因为这里安葬的是中国佛教文化的巨人: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生活在公元4世纪,原籍天竺,生于西域古龟兹国。鸠摩罗什七岁出家,二十岁受戒,三十岁开始讲经,渊博的学识与声名很快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原。
释谛性法师 草堂寺住持
当时皇帝叫苻坚,苻坚听到他(鸠摩罗什),也相信佛法,听说他这么伟大,就派大将吕光带着七万兵去把鸠摩罗什法师请回来,去了以后当时的龟兹国王不舍,和吕光打了一仗。
这场战争,最后以古老的龟兹国灭亡而告终。
鸠摩罗什来到长安的那年51岁,这时的长安虽已成为后秦都城。但后秦皇帝姚兴对鸠摩罗什的崇敬与前朝皇帝相比并没有丝毫改变。姚兴专为鸠摩罗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立经书翻译场院,并派僧侣三千,协助鸠摩罗什工作。
就这样,费尽心血与智慧的鸠摩罗什在秦岭四季弥漫的山岚雾霭之中,十二年间由一盏青灯相伴,翻译佛经94部,共425卷,总计300多万字。
释谛性法师 草堂寺住持
虽然说历史上参与译经的人多,但是大家常诵的经典就是鸠摩罗什法师的。张弘 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鸠摩罗什应该说是对中国佛教贡献最大的一个人,现在对他的评价远远不够的,因为中国佛教,我们说后来的几大宗派的主要思想都是鸠摩罗什翻译过来的。
可以说,是鸠摩罗什的贡献让晦涩深奥的佛教教义,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语言文字,走向了中国社会,接近了普通民众。就在鸠摩罗什圆寂200年后的公元618年,大唐帝国的建立使得经历四百年分裂与战乱的中国,再一次迎来了和平统一的曙光。八年后,一位旷世奇才,从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杖,登上了大唐皇帝宝座。
这个人,就是唐代历史上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从此,一个纵横四海,令后人无限仰慕的大唐帝国,气宇轩昂地登上了公元七世纪的世界舞台。
唐帝国的强盛崛起,自然震撼与吸引了各国统治者的目光。邻近中国的日本、朝鲜等国,纷纷派遣留学生来到长安。据记载,当时仅日本官方派出的遣唐使就多达数万人。在这些人当中,对唐朝政治、法律以及经济感兴趣的不在7中。但当一轮喷薄而出的朝阳,将秦岭山中的晨雾一扫而光的时候,玄奘被这座山岭的高迈雄浑所深深震撼。他似乎预感到,一个伟大而强盛的时代即将在这座大山的护佑下诞生。
那一刻,秦岭的深沉博大给玄奘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多年以后,当玄奘再一次面对这座山脉时,他敬仰有加地称秦岭为“众山之祖”。
接下来,唐太宗下诏成立国立译经院,由朝廷出资供养,召集全国各地寺庙高僧聚集长安,协助玄奘翻译佛经,并封玄奘为“三藏法师”。唐太宗同时嘱托玄奘把自己在印度学佛十七年的所见所闻记录成书,以供国人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在这种背景下,就有了由玄奘率众完成并且千年流传的巨著《大唐西域记》。
芮传明 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大唐西域记》除了对佛教的贡献,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以外,其实对印度,印度历史跟对印度的佛教、佛教史,贡献相对说来可能更大,为什么这样说,比如说它里面记了一个释迦牟尼佛,就是释迦牟尼,就是佛祖,就是佛教的创始人,他的生辰年份确定下来了,而这对于印度来说实在是一个大功德。
张弘 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在玄奘之前对印度的称谓叫“身毒”,或者叫天竺,玄奘去了以后,学习梵语以后,他认为翻译成“身毒”或者天竺都不准确,应该翻成印度,所以印度就是玄奘给它定下来的名字。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太宗接受玄奘请求,亲自为玄奘主持翻译的佛教经典《瑜伽师地论》撰写序言,这就是在其后为大唐文明带来无限荣光的《大唐三藏圣教序》。
李世民亲自撰文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述了玄奘西天取经的盛事。皇帝的文章当然应该流传千古,可是又有谁的字能与天子的文章相匹配呢?只能是书圣。但当时,晋代书圣王羲之作古已经250多年了,怎么办呢?由于取经是一件佛教盛事,长安城内弘福寺的高僧怀仁和尚决心收集王羲之的字来对应李世民的文章,据说怀仁在集字过程中,有几个字怎么也找不到,不得已,他奏请朝廷昭示天下,谁能献出碑文中急需的一个字,赏一千金。这就是成语“一字千金”的典故。
李利安 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教授
这个序我们现在在大慈恩寺,就是大雁塔底下还可以看到,褚遂良书写的,叫《大唐三藏圣教序》。在这个圣教序里头,唐太宗就对玄奘有非常高的评价,叫“法门之领袖”,那对玄奘评价是非常高。
玄奘到了晚年,大部分时间住在唐高宗为他建造的大慈恩寺内翻译佛经。唐代佛教这时已经在对印度佛教全面梳理、系统诠释的基础之上,同时高度融合了中国本土的文化精神,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佛学体系,而这一切,又通
9国各地大建大云寺,每个州都设立了大云寺,然后抄写这个《大云经》,颁发全国,让大家都要去读《大云经》。
尽管有人认为,武则天是不合礼制的窃国者。然而不管怎么说,这位在唐太宗死后削发为尼,又在秦岭山中敬业寺度过三年时光的女皇,却是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关键性人物。
武则天出生的时候,佛教已经广泛流行于民间。武则天入宫不久,就曾经接触过刚刚从印度取经回来的玄奘法师,并且从此开始研读佛学。登上皇帝宝座之后,对于推进佛学的深入与传播,武则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
这时的长安城内早已是佛学鼎盛,国人几乎到了无学不佛的地步。楼宇烈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我们追根溯源说它是外来的,但是我们讲中国的佛教它已经不是单纯的印度佛教了,它已经适应了中国的文化传统。
王雷泉 复旦大学宗教学系教授
所以赵朴初曾经说过,他说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已经深入到我们中国文化的血肉之中了,甚至可以渗透到我们的骨髓之中了,如果离开了佛教的话,恐怕今天我们连话都讲不出去了。
张弘 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比如说“世界”就是佛教来的,“实际”、“绝对”、“相对”、“唯心”、“唯物”、“真理”、“真谛”,像这些词语,都是从佛教来的。
在武则天去世114年之后的公元819年正月,整个长安城还沉浸在传统节日的喜庆之中。而就在这个时候,被誉为“百代文宗”的文学大家、吏部侍郎韩愈,却情绪低沉,无奈与绝望笼罩心头。
扶风法门寺,是关中地区最古老的皇家佛教寺院。由于寺内佛塔之下供奉有佛祖释迦牟尼的佛骨舍利,法门寺因此就成为大唐帝王顶礼膜拜的地方。从太宗五年开始,大唐每隔三十年就要举行一次声势浩大的迎请佛骨法会,其间,从长安到法门寺的百里长路拥众百万,皇室也为这样的活动大肆耗费钱财。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宪宗下诏,将佛骨从法门寺迎请至长安供奉三天。韩愈得知这一消息,挥笔写下《谏迎佛骨表》上奏,竭力反对这样的活动。
韩愈的言论激怒了唐宪宗。他当即下诏,处死韩愈。在众位大臣的苦苦哀求下,韩愈最终免去一死,随即被逐出长安,发配潮州。
这一年,韩愈51岁。在赶赴潮州的路上,距离蓝关不远的地方就是辋川,当年看破红尘的王维,就在那里隐居。沿山谷再向前去,还有王维时常探幽寻
1就在孙思邈被中国道教尊为医圣之后,他在秦岭隐居的动因被披上了神秘的色彩。无论怎么说,孙思邈从小就喜爱“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哲学智慧确是有据可查。据史书记载,孙思邈20岁的时候,就能把老子著述的《道德经》倒背如流。
天人合一,阴阳协调,辩证施治不单是孙思邈研究医术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也是中华中医文化的精髓,而这种辩证思维哲学的创立者,就是中国道家思想的奠基人老子。
吴荣曾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古代这个道家,在先秦的诸子里是很重要的一家。这家的特点是什么呢?它的哲学理念是相信客观的东西,它相信这个自然界,相信自然运转的规律。公元前771年的烽火之乱后,安享礼乐盛世275年的西周王朝,不得不放弃苦心经营的国都镐京,东迁洛阳。
周王室如日暮西山,一天天走向衰微,中国历史进入了诸侯纷争,争夺霸业的春秋战国。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雄心勃勃的各路诸侯,在以黄河和渭河流域为中心的华夏大地上,展开了持续500年之久的霸业争斗。剧烈的变革和动荡,为中国缔造了一个具有思想解放,个性张扬与人格凸显特征的时代。一时间,儒、墨、道、法,诸子百家,择木而栖,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空前活跃的文化奇观。
夏金华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春秋战国时期的乱世应该怎么办,如何治理这个国家,使天下回到正常的秩序上来,正常的轨道上来。这是先秦百家争鸣所关心的问题。
黄朴民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如果说儒家是进步哲学的话,道家就是退步哲学。退步哲学就是说,我退一步,但是我进两步,后发制人,柔弱胜刚强,这个是它很高明的地方。位于秦岭山中的楼观台,2500年前因为有了与老子的联系,自古至今声名远扬。直到今天,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的游人,还是要虔诚毕恭地给老子,这位和西方的苏格拉底一样,为人类思想夜空带来犀利光芒的圣贤,点上一柱感恩的香火。
谢维扬 上海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教授
我们现在看到比较完整的、比较详细的记载,实际上就是《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司马迁做的这个列传里面提到老子这个人是李氏,名耳。
张岂之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3《史记》里头,多处提到孔子见老子的情况,说孔子年至五十而不闻道,南至沛见老子,到沛这个地方见到老子,然后见到老子,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方光华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孔子离开老子回去的时候,老子还跟他讲了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告诉他历史文化很重要,但是,不是我们的唯一,不是我们唯一的东西;第二个就是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它是有固存条件的;第三个就是孔子对改造世界的抱负愿望有一点点太迫切了,希望要引起注意。
回到鲁国,孔子向学生们讲起他对老子的看法时说,老子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是自己梦寐以求的老师!
当孔子再次向老子请教问题的时候,老子直言不讳地说:“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自己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你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
骆玉明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他们两个人的对话,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件,这个对话本身可以看成是儒道的一种碰撞。
楼宇烈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儒家更强调通过教育的方法,来塑造人能够适应社会的这样一种优良的人格和品德。道家更强调让人的本性应有的一种发展,不要受很多的拘束,它的这两个方面是互补的。
俞吾金 复旦大学教授
像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巴比伦文明,南美洲的玛雅文明,有很多文明产生了后来又消失了,就死掉了,那么中国文明这么源远流长的话,实际上和它的儒道精神的互补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早在1700年前,晋朝学者葛洪就指出:“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 这就是说,老子的道家思想对孔子的儒家学说的创立所产生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对于两种思想的关系,有人认为老子学说与孔子学说相辅相成,都是指引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经典;也有人认为道家哲学才是中国哲学的理论主体。从十多岁到五十岁,孔子先后多次向老子求教,老子也为这位谦逊的晚辈大讲其道法自然的宇宙观,以及他的圣人之道、修身之道、治国之道。直到今天我们从孔子留下的言论中,仍然可以看到,孔子对老子的感戴与崇敬之情。他对自己的学生说,老子就是那种神秘莫测,可以腾云驾风,自由驰骋的神龙。
5什么东西你都必须遵循这个道,假如违背了道,以后从国家来讲,就治理不好。从万物来讲,失去了道,它就枯萎了。从你个人来讲,失去了道,那你的生命,你的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
就在老子写作《道德经》的时候,西方宗教经典《圣经》,还孕育在襁褓之中。苏格拉底的《对话录》,100年后才在希腊出现。
十六世纪以后,《道德经》被西方的商船和传教士带到西方,很快被译成各种西方文字,传遍欧洲大陆。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看到《道德经》后,根据老子阴阳学说,提出二进位思想,并为老子学说取了一个洋名:辩证法。
从此,老子被推到了辩证法之父的位置。吴荣曾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他说世界上最软的是东西是水,最硬的东西是钢刀,但是刀能切水吗?切不了。
楼宇烈 北大哲学系教授
水是最柔的,但水滴能够穿石,以柔克刚啊。方光华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比如说:春天来了,小草非常非常的柔弱,但是正好是小草最有生命力的时候。到秋天的时候,小草已经长高了,感觉是它最有力量的时候,但是也正好是它快要死亡的时候。
杨国荣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我们为了避免走下坡路,最好的办法,就是始终保持这种柔弱状态,不是很强势的状态,这样可以使生命、生存得到一种持久、更有利的状态。老子也许不会想到,他那充满智慧和辩证思想光芒的《道德经》五千言,如同一把钥匙,为人类打开了通往宇宙的大门。
《道德经》蕴含的哲学思想,不但滋养了中华民族,而且在传入欧洲后,为西方的哲学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几百年来,《道德经》的外文译本涉及17种语言文字,从被译成外国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发行历史来看,《圣经》的发行总量位列第一,《道德经》高居第二,由此可见,老子及其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巨大影响。直到今天,西方世界依然认为,《道德经》和《圣经》并驾齐驱,是能够规范人类思想、行为的哲学经典。
德国哲学家尼采在阅读《道德经》之后说,老子思想“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胡孚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7在中国历史上,每当一个比较乱的朝代稳定下来以后,需要什么,用药方是什么,不是用儒家那一套,就是要用道家这一套。
杨庆中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治大国若烹小鲜。烹小鲜我们知道就是烹一些小鱼小虾,烹小鲜最关键的是不要搅来搅去的,就是不要折腾,你一折腾它就乱了它就烂了,所以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应该无为,应该自然,就是不折腾。
黄朴民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所以像汉朝文景之治当中,像唐朝的贞观之治当中,都发挥了很深远的影响,所以鲁迅先生讲过一句话,“懂得了道家,就懂得了中国文化的一半”。唐玄宗的后半生,是在一片诟骂声中度过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早年的唐玄宗,却是把大唐王朝推向贞观之治巅峰的重要人物。
唐高祖李渊追认老子为先祖,老子学说开始大行其道。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唐玄宗下诏,以农历二月十五日为老子诞辰,并确定这一天为全国假日。东汉末年,中国历史又走到了一个重要关口。刚刚享受了四百多年和平阳光的华夏大地,再次陷入军阀混战,群雄割据的动荡之中。
这时候,又有人把目光投向了老子。
这一次想起老子和《道德经》的,不是君临天下的皇帝,也不是独霸一方的诸侯,而是西汉开国功臣张良的第八代孙张道陵。
马西沙 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与道教中心研究员
在汉末,江苏人张陵,后称张道陵者,在鹤鸣山,相当于成都大邑这个地方,创五斗米教,有大规模体系的道教在中国出现了。
公元191年,获得汉中控制权的张鲁接手五斗米教后,开始奉老子为太上老君,作为道教至高无上的尊神,供教徒朝拜。
就这样,那位在函谷关前为人类留下充满哲学智慧光芒的老子,这时被捧上了神圣的宗教祭坛。
老子是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在汉代开始尊奉老子为祖师,并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教义理论最高经典,道家由老子在春秋末年创立,而道教则形成于东汉末年。经过几千年的历史传承,道家哲学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之一;而道教这棵枝繁叶茂的文明之树,也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可以这样说,道家历史先于道教而存在,道教学说则以道家思想为源头而创立。
章义和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9秦岭北坡由于是陡崖峭壁,所以发育了很多的深切山谷,地名也有很多的。像《水经注》上就说秦岭北坡有72峪。
刘昌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
72峪实际上是它有72道支流流向渭河,南边就是比较大的长江流域,包括嘉陵江都是发源于秦岭,所以秦岭确实是一个水源地。
王浩 中国工程院院士
秦岭的北部是渭河,渭河是黄河最大的一级支流,水资源多年平均有110亿立方米;南部是汉江,长江最大的一级支流,水资源多年平均达到566亿立方米。
新中国建立后的1953年2月,毛泽东来到长江,他问身边的水利专家林一山,“能不能把南方的水调一部分到北方呢?”。林一山回答说“汉江有可能。因为汉江与黄河、渭河隔着秦岭平行向东流,越往东地势越低,水量越大,而引水工程规模就越小。”毛泽东说,“你回去以后立即派人勘察,一有资料就即刻给我写信。”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南水北调这一人类历史上又一幅宏大的水利工程蓝图形成了它的基本框架。
历经半个世纪的勘测、规划和论证,在比较50多种规划方案的基础上,南水北调和三峡水库两大工程在上世纪90年代初,相继被七届全国人大第四次、第五次会议列入国家发展十年规划,随之步入实施。
王浩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南水北调工程是咱们国家跨世纪的大工程,和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都是一类的大工程。它主要的目的是进行大范围的水资源合理配臵,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这个问题。
刘昌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
是向我们华北,主要是向京津、首都所在地、环渤海经济带的地区供水。所以战略位臵非常高,它是基础性的、战略性的。
南水北调工程纵贯中国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分东、中、西三线兴修现代运河。这一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震动了世界。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2008年评出的世界五大在建工程中,中国南水北调工程位居榜首。
南水北调的中线长达1389公里,它的水源地就是来自秦岭山中的汉江和丹江。
1一边是地方经济的发展,另一边是环保的要求,淘汰关闭这些陈旧和高污染的企业会给当地带来阵痛。但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环保型的新型企业也由此产生了希望。关闭这些被称为“十五小”的污染企业给当地的生态带来了巨大的的改变。
Martin Walshe 全球水伙伴副秘书长
谈到工业,业一直在污染而且不会停止,须要负主要的责任,就意味着要关闭一些企业,或者关闭直到他们能够控制污染程度。我觉得这个是公正的,这个全世界都是有这样的事情的,工业必须规范化。我们不能为了利益而以水源污染作为代价,不能因为利益就不去合理的控制工业污染。
罗仁才 汉中市环保局总工程师
十五小企业的取缔,在十五期间,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要求已经全部取缔了,这样的话,取缔关停“十五小”对汉江水质的提高,确实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自古就认为山水一体,山为水宗,只有山青才会水秀。2007年,《陕西省秦岭生态保护条例》颁布,这是中国这个多山的国家首次为一座山脉的生态保护立法。这样,连同陕西省1998年颁布的《渭河水污染防治条例》,以上三个条例使秦岭山水环境立体地纳入了中国法律的神圣保护之中。
苏云山 日本京都大学农学博士
在保护环境这方面必须有群众参加,如果没有群众参加这个环境是保护不了的。所以现在世界流行一句话叫,当地居民参加环境保护、参与保护这样一句话。
梁坪,秦岭大路庙山中的一个小山村。这个村子12000多亩林区蕴含出多条涓涓细流,在村头汇集成一股小溪流向丹江,所以梁坪村又被称作丹江源头第一村。多年前,梁坪村的树林几乎被附近几个村庄的村民砍伐殆尽。
张述正 原梁坪村文书
外村人到咱村的山上,确实是,说一句我常说的,如入无人之境嘛。为了阻止邻村的人上山砍树,梁坪村民想过很多办法但都无济于事。最后,他们只好放弃每年维修进山的小路,试图用这样的方式来延缓山林的消亡。但是,即便如此,几年下来,不仅村庄附近的树林所剩无几,眼看着高山的原始林木也岌岌可危。环境的恶化,直接的受害者就是梁坪这198户村民。1999年,村里的领导班子换届,村文书张述正当上了村支书兼村主任。为了改变本村人的命运,张述正提出了一个住山靠山养山,建立绿色银行的概念,随即他宣布了一系列护林制度,开始实施他的计划。
张述正 梁坪村党支部书记
3康慕怡 北京师范大学城市资源学院教授
西安呢我们把它叫做“自古帝王都”,有十几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建都历史超过两千年,那么为什么?就是因为它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物产丰富,这个自然环境有相当一部分从秦岭里边的森林涵养下来的水啊。
在历史记载的生态佳话“八水绕长安”中,其中的七水来自秦岭。而这七条自然河流又被纵横交错的河渠引为城市用水。在古代长安城里的108坊中,就有35坊拥有大面积水系池塘。再加上遍布全城的皇家池苑,可以想见,唐长安城是怎样的一番湖光山影,风华盖世的景象了。
具有如此丰厚的水资源和如此严密治水体系的唐帝国都城,最终又怎么会因水而迁呢?
葛剑雄 复旦大学教授
关中主要是旱,到了后来气候越来越趋向干旱,那么再加上人口长期地砍伐森林,耗尽了这些自然的资源,所以到后来关中越来越不适合建都了。到了唐代后期,渭河的水量每况愈下,已经不足以运输供给唐都长安百万人口所需的粮食。为了应对紧急局面而对漕渠的任何工程处理,也无法从根本上排除渭河水运能力衰减和资源性危机。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曾经养育十三朝古都的渭河水连正常的漕运都不能维持了呢?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卖炭翁》,描写了一位在秦岭山中砍伐柴木、烧制木炭的老人去长安城内卖炭谋生,却被皇宫太监把木炭强行夺走的悲惨遭遇。而对于今人来说,除了对卖炭老翁抱以同情之外,还可以从中解读出另外一层含义,这就是说,当时长安城里居住的百万人口过冬取暖所需要的木炭该是多么大的日常需求。而这种需求的来源诗中又说得明白,“伐薪烧炭南山中”,这个南山在唐代指的正是秦岭。
邹逸麟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建首都当然要建很多房子,包括宫殿,各贵族的住宅,大臣的衙门、住宅等等。
葛剑雄 复旦大学教授
所以人类这个活动往往是一个悖论,一方面我们今天赞扬,你比如说唐朝这么宽的朱雀大道,这么正规型的城市;但另一方面,应该看到,越是一个城市规模大、人口多、活动频繁,生活奢侈那些人,那么应该讲对环境,对周围的环境破坏就更大。
5地下水抽取过多引起地下水位的大幅下降,地下水位下降以后土壤就缺少支撑了,就沉了,地层就压没了压没了就向下沉,像我们钟楼大概下沉了将近三十公分。
古城西安的标志性建筑大雁塔,从16世纪初发生倾斜,到1996年,倾斜度达到了历史峰值:1010毫米。
西安告急,全国牵心。1991年,时任国家水利部部长的钱正英提出:“抢救西安,刻不容缓。”
那么,能够解除西安千年之渴的水源到底在哪里呢?
终年积雪的太白山,是秦岭的主峰。太白山中横缠竖绕的数百条大小溪流,最终汇成了一条奔腾的河流,这条年径流量达到6亿7千万立方,全长128公里的河流就是黑河。
黑河引水工程的勘察论证在上世纪1955年就已经拉开序幕。1987年12月,这项建国以来陕西省投资规模最大、施工周期最长的民生工程,在距西安86公里处的黑河口正式开工建设。
崔林涛 原中共西安市委书记
我们市政府研究决定动员机关的干部,动员大学生、社会、市民,再一个,调动部队来进行义务劳动来加快这个工程的建设。
历时十八年的不懈努力,2005年12月,黑河水利枢纽工程全部建成投入运行,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西安城市阶段性缺水问题。就在这一刻,黑河之水再一次把宽厚的秦岭和古都西安的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
James Leape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总干事
秦岭地区的环境直接影响到长江和黄河的健康情况。因为秦岭是它们重要的水源地,所以保护这里的自然环境以及还没有被发现的价值,还有已经开发出为人类服务的那些宝藏,健康的河流、健康的树木,这是我们所要保护的,我们要做到保护自然,并让人类从中收益。
令人感到兴奋的是,由于陕西省长期坚持飞播造林以及落实各项保护政策,同时发动当地群众保护秦岭一草一木成效斐然,经过长期的监测与统计,秦岭的生态退化速度在中国所有山系当中最为缓慢。可以这样说,具有丰富水系资源并且得到良好保护的秦岭对于整个中国来说,都是巨大的福音。
从秦岭流淌而出的河流穿过漫漫岁月,浇灌了中国历史金色的童年和英气勃发的青少年时代。十三个封建王朝在秦岭北麓的渭河岸边,花开花落,演绎了数千年的风云大剧。透过历史的辉煌,我们似乎还能想象出当年秦岭山脉那青春伟岸的身姿和渭河河水蜿蜒前行的壮阔身影。
720世纪30年代我国还有14个省份可以见到朱鹮。50年代在陕西、甘肃一些地方的稻田和河坝还见到觅食的朱鹮和它们在大树上搭建的巢窝。60年代我国的鸟类学家只在陕西省的秦岭采集到标本。从此之后在中国也没有了朱鹮的消息。
朱鹮在地球上生存了6000万年,却在20世纪短短的几十年内由一个庞大繁盛的种群骤然缩减到灭绝的边缘。朱鹮相继在其主要分布国家消失,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震惊。
中国还有朱鹮吗?国务院问林业部,林业部问鸟类专家。答复是:1964年后,无任何野外消息。
无消息并不是绝迹。国务院指示:找!
1978年9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受命组成专家考察组。寻觅中国境内的朱鹮,鸟类专家刘荫增承坦了这个任务。要在这么大个中国寻找已经失踪了20多年的罕见鸟类,不正像是大海捞针吗!刘荫增后来回忆说:我抱着大海捞针的一线希望踏上了寻觅朱鹮的漫漫征途,三年里走了五万公里,北起兴凯湖南至海南岛,西自甘肃东部到沿海各省,涉及十二个省的朱鹮历史分布区。考察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要给政府和鸟类学界一个明确的答复,有还是没有。1981年4月刘荫增第三次来到陕西秦岭南麓的洋县。根据朱鹮在山脚带活动的生态规律,考察小组在县城周围、汉江平坝、丘陵地区细细寻觅,每到一个村,考察小组就借放电影的机会把朱鹮的幻灯片放给村民看,发动群众协助寻找,请他们提供线索。并承诺谁提供一条有价值的线索,就奖励谁100元钱。重赏之下,前来向刘荫增提供线索的农民络绎不绝,但每次乘兴赶往现场观看,都败兴而归。一个多月过去了,寻找仍无任何结果。就在大家收拾行李,准备向甘肃徽县转移的时候,纸坊乡一个农民来到了考察小组的营地报告:“他在金家河山上砍柴时见到过在电影院幻灯中看到的鸟”。
姚德山
那天刘荫增到南湖去了,就我一个人,我说你把这个照片看了,是不是?我说你上山去到金家河再看一看,到底是不是。
当时姚德山拿出朱鹮的照片让报告人仔细辨认,因为当地人经常把白鹭当做朱鹮向考察小组报告,姚德山又怕刘荫增白跑一趟。报告人看完照片后非常确定,说就是这种鸟。
1981年5月23日傍晚,刘荫增和考察小组来到了金家河,当天空中传来朱鹮的叫声时,刘荫增流下了热泪,苦苦追寻了三年的朱鹮终于被他找到了。望着天上一闪而过的朱鹮,刘荫增断定附近还会有朱鹮。5月30日,考察小组来到了与金家河地貌极其相似的姚家沟,这是一条西北偏东方向的山沟,长约5公里,一条小溪从山谷深处流出,森林覆盖率达到了百分之八十,小山村只有七户人家,正好为朱鹮提供了一个幽静的环境和捕捉田螺、小鱼的水域,这个有如世外桃源般的秦岭深处,给考察小组带来了更大的欢乐。在这里,他
9刘老师要求我们每天早晨天刚放亮就要去,就是朱鹮还没有活动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坐在那儿观察它。
陈有平
刘老师教给我们怎么观察怎么记录,我们就是照他的办法记录鸟在巢里什么时间,几点几十分翻卵了,几点几十分站起来晾卵了。
赵志厚
得选择一个好的位臵,要观察清楚它的这个活动,换草啊孵卵啊,还有孵小鸟啊这都做的有详细记录。
刘荫增每天都将朱鹮记录认真查看,希望找出朱鹮的生活习性,做为一个鸟类专家,他对这样的工作方法并不陌生,但对于朱鹮,他还是第一次面对。自从他们命名了朱鹮秦岭第一号群体后,就再也没有找到第二个群体。姚家沟的这七只朱鹮,承载了太多的希望。毕竟7只朱鹮对于一个物种来讲太过于脆弱,万一忽然发生灾难,很有可能一下子灭绝。而这个责任谁也担不起。
胡迪生
刘荫增老师也是每天早出晚归,晚上我看他把白天记录的这些东西录的音,还有记录的天气变化情况都晚上做记录,每天晚上看资料,是非常辛苦的。胡迪生时任汉中日报社的记者,洋县姚家沟发现朱鹮后就赶去采访,这些照片就是他拍摄的,为朱鹮的早期保护工作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资料。
胡迪生
从洋县到姚家沟这一段要步行来回是很远的,所以平时吃蔬菜什么的都很少,一般都是吃些像莲菜、泡菜、酸菜那些比较简易的东西,红豆腐啊酱辣子呀,有时候进了城以后给朱鹮买一些泥鳅什么的,顺便再捎点菜,所以生活是很艰苦的。
秦岭的秋天,空气中散发着桂花的香味儿,重重的大山保留了姚家沟的宁静,在这里,路宝中他们终日里与鸟为伴,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艰苦的生活其实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能否守住这份寂寞。在那个刚刚改革开放的1981年,山外的沸腾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
王跃进
老乡说啊这些人吃了饭没事干了来看鸟鸟,但我们有时候走到老乡家里,有时候认识了问我是做啥的,按我们这儿的土话就是那是搞鸟鸟的,意思是我们是搞啥工作是搞鸟鸟的,但是我们听到这话也不舒服。
路宝忠
11984年,邮电部门发行了一套朱鹮特种邮票,让全国更多的人知道了朱鹮。1986年经陕西省政府批准,在原洋县朱鹮站的基础上扩充建立了陕西省朱鹮保护观察站,在主要巢区设立了3个观察点,并且开始建立了朱鹮养殖场,进行人工繁殖。林业部、陕西省政府、陕西省林业厅和洋县县政府,分别发出文件,要求切实保护好朱鹮及其栖息地,为此国家和地方先后投资300多万元。洋县政府发出布告,减免朱鹮栖息地内农民的公粮任务和农业税,优先作为扶贫区。并且对停止使用农药化肥的农户给与经济补偿。
1990年9月,外来洋县工作的项伯凯在野外狩猎时,误杀了三只朱鹮。洋县公安局立即以非法狩猎罪向法院提出公诉,按照当时全国人大颁布的非法狩猎罪,项伯凯被判处四年有期徒刑。打死三只鸟,被判处四年徒刑,这在洋县还是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张照儒 汉中市中院刑二厅厅长
群众普遍认为判得重,但是就那个事情我觉得还是使群众洋县地区群众广泛地受到了一次法制教育。
由于采取了一系列的拯救、保护措施和科研工作,从1981年发现朱鹮开始,这个依赖于大树、水田、人户的大鸟,虽然只有七只,仍然没有放弃繁衍生命的努力。在最初的日子里,以平均每年增长5只的数量缓慢回升。与此同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尽管还不太清楚朱鹮会给他们带来什么,但他们还是敞开如同秦岭般的胸怀,接纳着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物种。保护朱鹮、爱护家园的说法正在深入人心。
1998年,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访问日本期间,向日本人民赠送了一对朱鹮“友友”和“洋洋”,洋洋的洋就是洋县的洋。2008年胡锦涛主席又向韩国赠送了一对朱鹮。这样的举止,无疑令洋县人倍感自豪和鼓励。
经过近三十年的精心保护。朱鹮已经扩展到洋县以外的七个县、30多个乡镇,活动面积涉及汉中市辖区3000多平方公里,汉江两岸成为了朱鹮生息繁衍的天堂。由于环境的改善,与朱鹮伴生的白鹭苍鹭也在逐年增多,仅洋县一地的鸟类就有二百多种,2004年国际第23届爱鸟协会在欧洲召开,会后的观鸟活动是在洋县举行的。在这个如诗如画般的秦岭南麓,每年都吸引着大批热爱自然热爱秦岭的人来到此地。
万鼎
你观察这个环境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中间有很多你所需要的美的因素在里面。当然画大秦岭并不是说,你一次两次你就画好的,我画了这么多年,我长期居住在大秦岭里面,仍然画不够它。
画山水的一定要把这种人文思想,一定要把自己对大秦岭的那一种,博大的感觉,那一种气势,那一种和人亲密接触的那种关系,一定要画进去。我自己有了这样的体会,我也就经常地邀请一些朋友,到大秦岭深处来,和我一起去感受秦岭,去体会秦岭,那种没有被破坏的,仍然保留着那种自然
3报答了洋县人。如今洋县的生态旅游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都有着很好的销路,住在大山里的人们真正感受到了秦岭的恩泽。第七集《生息与共》
秦岭,一座美丽的山。
在地理学家眼里,秦岭是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在动物学家眼里,秦岭将动物区系,划分为古北界和东洋界。用通俗的话讲,秦岭北麓的动物多为北方物种,而南麓多为南方物种。由于秦岭山地南北存在着地貌气候和植被等自然因素的显著差异,因此造成动物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在中国大陆和世界各地都是极为罕见的。两类截然不同的动物在一座山交会、融合;使秦岭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动物乐园。
2009年5月,雍严格就要退休了,在退休之前他想再去一趟三官庙。十几里的山路对他来说再熟悉不过,这条路他已走了三十多年,只是今天再走这条路已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三官庙是秦岭山脉中一条山谷的名子,它和其它山谷看上去没有什么两样,传说在山谷中的回龙庙里原先有三座塑像,分别掌管着天地水,所以这条山谷也就叫三官庙了,三官庙现在居住着九户人家,在谷底的河边一字排开,长达三、四公里。
三官庙最特殊的住户应该算是三官庙保护站了,它隶属于佛坪保护区管理局,从1979年筹建算起,雍严格在这里已经工作了三十年。在这三十年里,他从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年轻人,成为了公认的熊猫研究专家。
1957年7月的一天,宁静的天空忽然有一架飞机飞过,谁也没想到,几天以后,公安局来了4个人,带头的是一个侦察股长,他要求当时任岳坝乡乡长的杨笃芳立即抽调年轻的猎手,跟他们一起上山搜寻特务。
雍严格 熊猫专家
他们和公安人员还有民兵在山上搜山的时候,现在叫巡山的时候碰到树上有一只熊猫。
杨笃芳 原佛坪县岳坝乡乡长
它爬到松树上去了,我们那时候正做饭,它在上面尿尿,它一尿尿啊我们在下面纳闷,天这么晴哪里有水下来。
雍严格 熊猫专家
他们当时不认识开枪打下来了,打下来了以后最后把这个肉吃了,皮扒下来。
杨笃芳 原佛坪县岳坝乡乡长
5雍严格 熊猫专家
但是,具体来做研究不知道从哪儿着手,每天在山上跟熊猫打交道 或者跟踪它观察它的这些行为,还不知道这些行为有什么意义 怎么去总结。1982年,已经在秦岭观察了几年熊猫的雍严格来到了四川卧龙,在中国研究大熊猫的历史上,四川卧龙的五一棚是最早建立的研究基地,在五一棚里,他从胡锦矗教授那里系统学习了如何研究熊猫的方法。并且在这里结识了美国生物学家乔治夏勒。
雍严格 熊猫专家
夏勒就经常把我带到野外去让翻译跟着一路,给我讲这个,比如调查竹林调查熊猫吃的竹林,这个竹子是怎么结构,怎么分布,怎么生长,怎么来统计这些数据,一点一滴地都给我教。
1961年,大熊猫“熙熙”到英国伦敦动物园借展,造成万人空巷的场面。世界自然基金会认识到一个具有影响力的组织标志可以克服所有语言上的障碍,于是一致赞同将大熊猫动人的形象作为该组织的象征。从此,大熊猫便成为全球自然保护运动的一个偶像性标志。从1980年开始,应世界自然基金会的邀请,夏勒博士到中国四川卧龙开始对大熊猫进行行为学研究,1993年夏勒博士写了一本畅销世界的书《最后的熊猫》。夏勒在他的书里这样写到雍严格:雍可以告诉我,在四十八小时之内,熊猫喝过五次水,进食十四次,每次从一个半小时到 五小时不等,这样的细节是无法靠无线电追踪取得的。我多么希望我们的计划也能找到像雍严格这样投入的年轻生物学者。
雍严格最早来到三官庙保护站的时候,这里有十几户人家。何庆贵一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搬来这里的,那时山里人家家户户都有猎枪,因为地少粮食不够吃,打下的猎物主要是改善生活。1982年从部队探亲回家的何庆贵亲眼看到了正在建设中的三官庙保护站,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那个被当地人叫做花熊的动物一下子成了国家保护的重点对象,并且国家在这里禁止狩猎。更让他想不到的是,他们经常看见在山上观察熊猫的雍严格找到他,请求他一起去野外调查大熊猫。
何庆贵 三官庙村民
因为我是当地人,对山上比较熟悉,也是当兵回来身体比较强壮。他说让我跟他干。
从1983年开始,何庆贵参与了多项大熊猫的调查和研究活动,逐渐成为雍严格最得力的助手之一。从开始研究大熊猫以来,佛坪保护区3.5万公顷的山区就像一个巨大的实验室,雍严格和他的助手们与大熊猫朝夕相处,30多年里,熊猫去过的地方他都去过,熊猫没有到达的地方他也去过,而他大部分研究项目都是在极其简陋和艰苦的环境下完成的。
张安兴 三官庙村民
71991年,何庆贵与保护站人员在巡山的时候,发现了一只在风雨中与妈妈走失的熊猫幼仔,何庆贵抱着幼仔蹲守了四个小时,没有看见母熊猫回来寻找孩子,于是只好将熊猫幼仔抱回保护站。
梁启慧 佛坪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何家的老头老太太当时就拿着他们给孙子喂奶的,奶瓶和奶粉就到了保护站 到了保护站,他们就尝试着把奶粉冲开以后放到奶瓶里面给熊猫饲喂,饲喂过程当中我觉得这个画面特别珍贵,所以当时我就拍下来了这张照片。
雍严格 熊猫专家
这两位老人现在都不在了,但是他们当时这种对熊猫的感情还依然存在,留下来了,让我们值得怀念。
每年的春天,美丽的杜鹃花在满山遍野绽开之时,那些成年的大熊猫一改往日互相回避的冷漠关系,开始在山野间大声疾呼,寻找配偶了。大熊猫的脸部缺泛表情,主要靠声音表达细微的情绪变化。其行为也显著改变,接触频繁。如果交配成功,妊娠期只需四五个月,在每年的秋天,怀孕的大熊猫便在海拔1800米的针阔叶混交林中寻找树洞或石穴产下可爱的小宝宝。然而,在熊猫交配期的春天,也是熊猫最容易受伤的季节,那些雄性熊猫为争夺交配权,经常撕打在一起。
这就是一只战败了的熊猫,此刻它有些不好意思。如果熊猫受伤严重而得不到及时救助,它很可能因此而丧命。1987年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开始筹建,1993年经当时的国家林业部正式批准建立,野外救治大熊猫得到了专业的人员和设备支持,从此野外救治大熊猫的成功率明显提高,在陕西省珍惜动物抢救中心参与的60多次救治行动中,有32只大熊猫成功救治,11只大熊猫回到它们的出生地,另外的21只因为老弱病残在这个中心长期居住下来,享受着来自世界各地人们的关爱。
刘小斌是三官庙保护站的站长,从辈分上论他是保护站的第二代巡护员,但是从时间上论,他已经在这个大山深处工作了二十年。
刘小斌
咱们吃了饭,饭吃了我跟老巫到上面,老白你跟呼路平到底下那儿,回龙庙、沙沟一带去看一下。
三官庙保护站是佛坪保护区的核心区,1.13万公顷的面积里生活着26只大熊猫,是中国野生大熊猫密度最大的地区。这里有30条巡护线路,海拔高度落差有1600多米,按照规定,刘小斌他们4人每个季度至少要按照路线巡护一次,每天都要爬上爬下三十公里。在有熊猫留下特殊痕迹的地方,他们都要系上一根红毛线,用这种方式记录熊猫的踪迹和行为规律。如今,多年以前系上的红毛线已经褪色了,新的红毛线还在不断的系上。在这一根小小的线绳上,牵动着人类对熊猫的关爱。
第三篇:《筑梦中国》第七集解说词
《筑梦中国》第七集解说词
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由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摄制,6月30日至7月6日每天20:30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 《筑梦中国》第七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以中国梦凝聚力量,以抓改革激发活力,以改作风振奋人心,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新成就、形成新风气、开创新局面。历经一百七十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中国圆梦,可谓“长风破浪会有时”。
【解说】 一端是四大发明,一端是奥运五环,《复兴之路》展览前厅的浮雕,勾勒出中华民族的历史轨迹。拥有着灿烂古代文明的中国,在近代以来遭遇了严重的危机,经历 沉沦与抗争、奋斗与崛起,终于迎来了当代中国的辉煌。深藏于中国人民心中的民族复兴梦想,终于不再是空中楼阁,而犹如地平线上跳动着的朝阳,喷薄而出。> 第七集 圆梦有时
【解说】 2012年的11月29日,国家博物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刚刚闭幕半个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前来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一幅幅图片,一张张图表,一件件实物,一段段视频,把人们带回了近代以来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 难忘岁月。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踏上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在国家博物馆这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荟萃的殿堂,总书记庄严昭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习近平同期声】
自1840年以来,我们是持续奋斗,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大家都能感到,我们现在比历史的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有信心、都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解说】 中国梦这一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内涵。
【采访】 冷溶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
什 么是中国梦?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 族的最大共识。中国历史上很辉煌,但近代落后了,经受了无数的屈辱。每一个中国人想起那段历史都会感到心痛。所以,中国人总有那么一股民族复兴的心结和劲 头,这就是一种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就是爱国主义。实现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用中国梦来凝聚人民、激励人民,非常准确,非常有力量。
【解说】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越是接近梦想,越需要战胜困难和挑战的勇气和智慧。新一届领导人将如何带领这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去圆几代人孜孜以求的中国梦呢?
2012年12月7日,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二十三天的习近平首次离京赴外地考察,第一站选择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
深圳之行的第二天,总书记来到了渔民村。这里的村民,以最朴素的视角观察着这次考察。
【采访】 邓国华 渔民村村民
当天一早我就下去了,下去工作。我看到他们没有封路,我们村没有封路。
【解说】 轻车简从、不封路、无列队、没有警笛开道。深圳之行展示的新作风,向全党发出了改进作风的明确而又强有力的信号。
就在总书记前往广东的四天前,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采访】 陈宝生 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
这一次八项规定做得好,第一条它很具体,第二条它能够操作,第三条从上到下,从中央开始一级做给一级看。所以在作风建设方面,我的看法就是,具体了便于聚焦、便于监督。
【解说】 千秋基业仗民心,党的作风关系民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打铁还需自身硬。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勇气向“四风”问题开刀,作风建设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解说】 2013年6月18日正式启动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中央政治局常委各同志分别选择了一个省级单位和一 个县级单位作为两批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联系点,他们在联系点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参加当地常委班子的专题民主生活会,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 展。
整 个教育实践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重大成果。广大党员、干部精神上补了“钙”,“四风”得到有力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影响群 众切身利益的症结难点得到突破,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探索出了有效途径,以转作风改作风为重点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在铁腕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的同时,中央重拳惩治腐败,“老虎”、“苍蝇”一起打,依纪依法查处了一批腐败分子。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极大提振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信心,凝聚起了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强大正能量。
作 风建设永远在路上。2014年12月13日,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进一步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就要坚持思想教育从严、干部管 理从严、作风要求从严、组织建设从严、制度执行从严,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在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的相互激荡中充分发挥党的坚强领导作用。全面 从严治党,正在成为党的建设新常态。
【解说】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习近平同期声】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解说】 这是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媒体见面会上,用最朴素的语言说出的人民的期待和执政党的责任。
【同期声】 2013年5月14日 《新闻联播》资料
14号一早,习近平从北京乘坐城际列车前往天津。
【解说】 2013年5月,总书记来到天津的就业市场,与大学生交谈,为他们鼓劲、打气。这一年,大学毕业生达到了六百九十九万,创历年最高。就业,既是民生之本,又是执政难题,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每年需要创造千万级的就业机会,才能满足社会需求。
中国面对的是棘手的复杂局势。调整产业结构,影响经济增速,危及就业,而不调整产业结构,则影响经济的长期健康。中国的决策者,面临着两难抉择。
【采访】 厉以宁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宏 观调控重在微调、预调,而不要大起大落,每次大起大落都是有碍于以后的发展。第二,结构调整比单纯的经济增长更重要。也就是说,经济增长的质量比经济增长 本身更重要。这一点从经验上可以看出来,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造了很多后遗症,环境顾不顾?资源消耗程度顾不顾?还有产能过剩又怎么办?所以这些问题都需要 解决。
【解说】 2013年,中国遭遇历史上最严重的雾霾天气,雾霾波及二十五个省,一百多个大中城市,全国平均雾霾天数29.9天,创五十二年来之最。灰霾污染,华北地区首当其冲。
2013年11月,让唐山市开平区半壁店村成为河北第一个亿元村的唐山众业不锈钢有限公司的高炉,正式熄火关闭。
【采访】 刘强 原唐山众业不锈钢有限公司总经理
没了,很不好受。但是说呢,咱们按照国家政策,淘汰产能落后的企业,我们肯定是义无反顾,按照国家政策这么做,做得不管好不好,我们肯定尽心尽力去做。
【解说】 为了化解产能过剩,中国打出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直指钢铁、水泥、电解铝,船舶和平板玻璃五个严重过剩行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
党中央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出一系列措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
【解说】 这里是上海,中国第一大城市。2013年10月8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受理企业登记注册申请。全天接待注册和咨询客商两千零五十七人次。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被评价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举措的支点所在,意义堪比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解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连续三年在新年伊始奔赴贫困地区考察调研,可谓用心良苦,用意深远。
小 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了,而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是在贫困地区,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总书记用自己的示 范行动告诉全党同志,时不我待,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解说】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精神高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为中国一步步走向辉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2014年10月15日,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同期声】
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解说】 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文艺工作者要认识自 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 未来。
实 现伟大复兴是全民族的共同梦想,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共圆中国梦。2014年2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 战时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中国梦与台湾的前途是息息相关的。两岸同胞要相互扶持,不 分党派,不分阶层,不分宗教,不分地域,都参与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来,让我们共同的中国梦早日成真。
【解说】 1978年以来,每一次三中全会都是一座改革的历史航标。在万众瞩目与期盼中,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续写了这个故事。
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采访】 李扬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所谓治理指的是一套制度体系,就是党领导人民来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这个制度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环境保护等等,一套制度体系。那么这套制度体系它是法治化的、是法律化的,是定型的,我们必须按制度办事。
【解说】 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八十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中央有关部门还完成了一百零八个改革任务,共出台三百七十条改革举措„„改革部署出台的数量之多、频率之高、力度之大,均前所未有。
【解说】 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15年初,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建设的各层次各领域,都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向着制度化、法律化不断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回应着公平正义的群众诉求,诠释着现代治理的题中之义,激发着改革发展的前进动力。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中国的宏图正在徐徐展开。
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勾勒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新一届党中央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统领,以作风建设和反腐败为突 破口,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两翼,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证,使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 密。
【习近平同期声】
中国发展壮大带给世界的是更多机遇而不是什么威胁。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
【解说】 2013年以来,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了新的精彩。
中国领导人秉持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坚定表述国家核心利益,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向世界传递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气度与胸怀。
2013年秋天,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东盟国家时,相继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建设“一带一路”,是实现和平发展的战略举措,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谋划,是连接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战略纽带。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也是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紧紧相连的。中国希望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解说】 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是我们党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的地方,是我军政治工作奠基的地方,是新型人民军队定型的地方。2014年10月30日,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此召开。它被称作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二次古田会议。
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安全保障。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强军目标,创新发展军事理论,加强军事战略指导,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军事力量体系。人民军队越来越有底气,中国也越来越有底气。
【解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以中国梦凝聚力量,以抓改革激发活力,以改作风振奋人心,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新成就、形成新风气、开创新局面。历经一百七十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中国圆梦,可谓“长风破浪会有时”。
【习近平同期声】
我坚信,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我坚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之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我更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解说】 我们的蓝图是宏伟的,我们的奋斗必将是艰巨的。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画卷已经铺展开来,十三亿中国人民正沿着圆梦之路奋勇前行!
【更多相关内容精彩推荐】
>>>观看2015筑梦中国心得体会
>>>党员干部观看筑梦中国心得体会
>>>领导干部观看筑梦中国心得体会
>>>《筑梦中国》第一集风雨如磐视频
>>>《筑梦中国》第二集中流击水视频
>>>《筑梦中国》第三集正道沧桑视频
>>>《筑梦中国》第四集伟大转折视频
>>>《筑梦中国》第五集世纪跨越视频
>>>《筑梦中国》第六集发展新境视频
第四篇:解说词(第七集):强军之路(上)
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解说词(第七集):强军之路(上)
【字幕】2015年9月3日北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
【解说词】
金秋的北京碧空如洗,中国的首都又一次成为世界瞩目的地方。
2015年9月3日,中国以一场气势恢弘的盛大阅兵,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战阵铿锵,铁流奔涌,战鹰呼啸。
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精神抖擞地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接受三军统帅的检阅。
【同期】习近平
我宣布,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
【解说词】
这是中国的和平宣言。
这是强军的时代鼓角。
这是改革的出征号令。
这一年,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崭新阶段,这个古老国度由大向强的脚步愈发坚定。
这一年,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正式拉开大幕,一场决定中国军队未来的重塑之战全面打响。
【字幕】深圳蛇口港
【解说词】
南海之滨的深圳,像一只展翅翱翔的大鹏。蛇口港就位于大鹏的头部。
2012年12月8日,沐浴着初升的朝阳,新型导弹驱逐舰“海口”号,静静停泊在这座巨轮穿梭的商港。
上午11时,习近平登上战舰。
大海天水一色,战舰破浪前行。一个半世纪前,就是在这片海域,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大门,古老的中国跌入苦难的深渊。
历史的警钟仿佛大海的涛声久久回荡——强国必须强军。
【字幕】2012年12月10日习主席视察原第42集团军
【解说词】
告别大海,车发岭南。
两天之后,身着军便装的习近平又出现在了当时的第42集团军演兵场上。
在接见驻穗部队师以上领导干部时,习近平讲了这样一番话。
【同期】习近平
前不久,我去参观了《复兴之路》展览。我提出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想说,我们的中国梦,这个伟大的梦想,就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讲,也是强军梦。
【解说词】
习近平的南海之行,引发了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
此刻,他当选党的总书记和中央军委主席,只有20多天。从提出中国梦到提出强军梦,仅仅10天。
外电评论,习近平第一次外出视察就选择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第一次视察部队就登上战舰战车,这意味着中国新一代最高领导人不仅要强力推动中国的改革事业,而且还将引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军队进一步现代化。
“我想的最多的就是,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这支军队能不能始终坚持住党的绝对领导,能不能拉得上去、打胜仗,各级指挥员能不能带兵打仗、指挥打仗?”
这个新时代的“胜战之问”,始终萦绕在三军统帅的心头,深深叩问着三军将士。
【字幕】2013年3月11日北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
【解说词】
2013年3月11日,面对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代表,习近平庄重宣布——
【同期】习近平
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
【解说词】
他号召,准确把握这一强军目标,用以统领军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努力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同期】国防大学原副校长毕京京
可以说,习主席在军队一亮相,就传递出矢志强军的政治担当。强军目标提起了人民军队建设的总纲,发出了强军兴军总动员令。强军,成为人民军队的主旋律、最强音。
【解说词】
统帅令出,三军景从。
强军!强军!强军!
在习近平的率领下,这支从历史的战火硝烟中一路走来的队伍,向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发起新的冲锋,向世界一流军队迈出坚实步伐!
一部人民军队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创新的历史。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立“党指挥枪”等一整套建军原则制度,到抗战时期实行精兵简政;从新中国成立后多次调整体制编制,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百万大裁军,仅建国后大的改革就有13次……我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改革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歇。
一支军队,只有勇于变革,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放眼世界,纵观全局,审时度势,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字幕】2014年7月30日习主席视察驻福建某部队
【同期】
主席同志!列队完毕!请指示!
【同期】习近平
我来连队看看!
同志们好!
(首长好!)
同志们辛苦了!
(为人民服务!)
我们这一代人,历史使命是崇高的。我们肩上的责任是伟大而繁重的。那么部队呢,就要围绕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去实现强军梦。这是光荣的,这也将在你们的一生中啊,留下难忘的、值得自豪的一个青春篇章。
【解说词】
广大官兵从习近平坚定有力的话语中,掂出了新一轮改革的分量。
改革,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时代要求。
改革,强军兴军的必由之路。
改革,决定军队未来的关键一招。
【字幕】英国纪录片《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中国周边形势图
【解说词】
这是国外电视节目中常常对比出现的两组镜头。
一组是,在世界各地的港口和海峡,悬挂着五星红旗的货轮川流不息。另一组是,在中国的周边,外国军事基地密密麻麻。
一支军队,根本职责就是利剑在手、枕戈待旦,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同期】海上维权官兵
我是中国海军军舰,请立即离开!请立即离开!各部位注意加强观察警戒。观察组警戒组人员就位。做好反恐反海盗准备。火炮做好对海射击准备。
170发现目标!90度方位,距离10公里,注意保持!
明白!
注意!我是中国海军航空兵。你即将进入中国领空,立即离开!立即离开!
【同期】军事科学院专家罗援
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强国梦就难以真正实现。历史的规律表明,经济社会发展到哪一步,国防实力就要跟进到哪一步。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军事力量。
【解说词】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军事革命惊涛拍岸。加紧推进军事变革成为大国赢得战略主动权的共同选择。
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俄格战争,眼花缭乱的战争背后,是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主导、体系支撑、精兵作战、联合制胜的特征更为鲜明,武器装备向精确化、智能化、隐身化、无人化发展,战场空间向太空、网络、深海、极地拓展……
世界新军事革命速度之快、范围之大、程度之深前所未有。这既为人民军队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挑战。
机遇稍纵即逝,抓住了就能乘势而上,抓不住就可能错过整整一个时代。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临时拼凑的一万八千多人,竟然在泱泱大国长驱直入,索取了四万万五千万两白银的赔款,创下了世界战争史上的纪录。
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强迫旧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多达750多个。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次“剜心之痛”,被习近平反复提起:“军事上的落后一旦形成,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将是致命的。我经常看中国近代的一些史料,一看到落后挨打的悲惨情景就痛彻肺腑!”
【同期】海军研究院专家尹卓
事实上,清军也曾尝试过改革。然而,清军只是在装备上寻求改良,但是不追求根本性的改造。大清帝国屡战屡败的原因非常多,单从军事上来说,很重要的就是作战思想、作战指挥、体制编制等方面的僵化和落后,被时代远远抛在了后面。
【解说词】
谁思想保守、固步自封,谁就会陷于战略被动。
这段历史就是最好的例证。
【字幕】中国“辽宁”号航空母舰
【解说词】
渤海湾畔,雨雾蒙蒙。
2013年8月28日,习近平登上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
【同期】海军辽宁舰舰长张峥
主席同志!
海军辽宁舰仪仗队,列队完毕,请您检阅!舰长张峥!
向左看齐!
【同期】习近平
建设强大海军的光荣使命,做开创性的工作。
【解说词】
这是党的十八大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习近平第三次视察海军部队。
海浪拍打战舰。习近平的话语振聋发聩: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中流击水,勇进者胜。我们不仅要赶上潮流、赶上时代,还要力争走在时代前列。
改革,是弄潮的历史自觉,也是直面问题的政治勇气。
2014年,来自当时七大军区的7个旅,挺进内蒙古草原深处,在一个叫做朱日和的地方,与我军第一支专业蓝军旅进行实兵对抗。
7支部队,大都是赫赫有名的劲旅。交战的结果却是6∶1。蓝军大胜,红军惨败!
朱日和冲击波,震动了全军。
习近平尖锐地指出,要说有短板弱项,能打仗、打胜仗方面存在的问题就是最大的短板、最大的弱项,有的甚至可以说是致命的。令人揪心!不改革,军队是打不了仗、打不了胜仗的。
【同期】军委训练管理部部长黎火辉
朱日和系列演习暴露的问题,说明我们实战化还差得很远。多年没打仗,太平意识有所滋长。习主席反复强调军队是要打仗的。我认为,能打胜仗,正是这次改革的逻辑起点和核心指向。
【解说词】
军事上落后会被动挨打,而政治上蜕变则不打自垮。
野旷天低,风急雨骤。一场反腐风暴席卷全军。
【同期】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中共中央决定给予徐才厚开除党籍处分,对其涉嫌受贿犯罪问题及问题线索移送最高人民检察院授权军事检察机关依法处理。
【同期】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中共中央决定给予郭伯雄开除党籍处分,对其涉嫌严重受贿犯罪问题及线索移送最高人民检察院授权军事检察机关依法处理。
【解说词】
郭伯雄、徐才厚盘踞军队高层多年,扭曲了政治生态,毒化了军营风气。多少老同志痛心疾首:这还是我们那支曾经令敌人胆寒的威武之师吗?
习近平严肃指出:如果不通过改革从制度上根本解决问题,在一定条件下这些问题就可能死灰复燃,久而久之,军队就有变质变色的危险。
【字幕】福建古田会议旧址
【解说词】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要知道从哪里来,更要知道向哪里去。
2014年深秋,习近平率领400多名高级将领来到闽西古田,召开新世纪第一次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人民军队当年脱胎换骨的地方汲取力量。
漫山红遍,层林尽染。温故知新,寻根溯源。
这是后继者对先驱者的缅怀追思,也是改革者对先行者的庄严承诺。
【同期】军委政治工作部副主任禹光
改革强军,首先要拨乱反正,激浊扬清。习主席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一针见血指出了部队中、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触目惊心,不解决,改革强军就无从谈起。习主席在关键时刻扶危定倾,挽救了人民军队,也为人民军队改革奠定了思想政治基础。
【解说词】
重整行装再出发。改革强军的大船,校正了前行的航向,扬起了奋进的风帆。
站在历史与时代的交汇点上,习近平的目光投向远方:这次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为了设计和塑造军队未来,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使它成为历史性、突破性的改革,为今后20年、30年国防和军队发展打下基础。
“这是我们回避不了的一场大考,军队一定要向党和人民、向历史交出一份合格答卷。”习近平和中央军委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宏大的战略运筹、坚强的决心意志,统领三军开始改革强军的伟大进发。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主持新一届中央军委第一次常务会议时就鲜明提出:始终以改革创新精神开拓前进,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努力夺取军事竞争主动权。
担任军委主席的当天,习近平就宣示了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坚定意志和决心。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经习近平提议,党中央决定将国防和军队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盘子,上升为党的意志和国家行为。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单独作为一个部分写进全会《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2014年3月15日,新华社一条电讯引爆互联网——习近平担任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组长。
党的总书记亲自担任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组长,这在党的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两个“第一次”,是向党和人民立下的改革军令状,必将成为人民军队历史上的巍峨丰碑。
【同期】新华网总编辑汪金福
这个消息发出后,在互联网上引起普遍关注,不到两个小时,我们客户端的点击量就达到170万。同时,跟帖留言也有4万多条。我们分析这些跟帖留言发现,绝大多数网民,90%以上吧,都表示支持和期待。这也说明广大网民对军改这个话题,非常关心。
【解说词】
这是一场迎难而上的跋涉,这是一次革故鼎新的起航。
在习近平的亲自筹划和指挥下,军委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项小组、专家咨询组陆续组建,一大批精兵强将汇聚一堂,历时一年零九个月的改革研究论证蹄疾步稳展开。
习近平曾经打过这么一个比方:小帆船可以在水里打转,绕几个弯又起来了,泰坦尼克号要是沉了,那就是真沉了。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这样一支军队,在改什么、不改什么问题上要有战略定力,决不能在根本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坚持用强军目标审视改革、以强军目标引领改革、围绕强军目标推进改革。”
“准确把握军事需求,使各项重大改革同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一致起来。”
“牢牢把握坚持改革正确方向这个根本,牢牢把握能打仗、打胜仗这个聚焦点,牢牢把握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这个指向,牢牢把握积极稳妥这个总要求。”
习近平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立起了根本指导。
【字幕】习主席视察驻新疆部队
【解说词】
习近平要求,在设计国防和军队改革方案前,要先听它个八面来风,把调查研究贯穿改革全过程。
【字幕】习主席慰问驻内蒙古边防部队
【同期】习近平
抗冰雪,斗严寒,爬冰卧雪,为祖国和人民在这里戍边,祖国和人民都不会忘记你们!
【字幕】习主席到海军部队、原济南军区部队、驻黑龙江边防部队、原第二炮兵某基地、酒泉某空军基地、西安某空军基地视察调研
【解说词】
围绕研究和推进改革,他两次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三次主持召开军委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多次当面听取有关大单位改革意见建议,亲自组织研究改革重大问题,还专门指示“有什么好的想法,可以通过有关渠道向领导小组反映”。
【字幕】习主席到武警特警学院视察调研
【同期】习近平
今天,我专门来到武警特警学院,为猎鹰突击队授旗,大家要按照强军目标的要求,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永远啊,做党和国家的忠诚卫士。大家有没有信心?
【同期】官兵
有!有!有!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字幕】北京故宫西北角楼
【解说词】
紫禁城西北角楼,以它巧夺天工的精美结构吸引着中外游客。
不远处这座明清风格的建筑,从2014年春天开始,每一个夜晚都灯火通明,与中南海、八一大楼的灯光交相辉映。习近平改革强军的战略构想,在这个当年他工作过的古朴小院变成一幅幅目标图、路线图、施工图。
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故宫角楼,之所以成为建筑史上的奇迹,在于设计的科学精巧。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改革方案设计得科学不科学、精准不精准,直接关系改革成败。
【同期】军委改革和编制办公室副主任何仁学
我们这次改革不是简单地修修补补和局部改造,而是一次整体性革命性的变革。它既不同于人民军队历史上历次的改革,也有别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军队的改革,没有现成的样板可以借鉴,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解说词】
体制性障碍在哪里?
结构性矛盾是什么?
政策性问题有多少?
多个改革专项小组和专家咨询组,从军内到军外,从国内到国外,广泛调研,集中智慧,反复论证。
数据是枯燥的,也是灵动的。
690余个军地单位,800余个座谈会、论证会,900多名在职和退休军地领导、专家,2165名军以上单位班子成员和师旅级部队主官,3400余条部队官兵意见,改革方案前后历经150多次调整、修改和完善……
改革,牵动着亿万颗心。出主意,提建议,献对策,军委改革和编制办公室每天都会收到很多来信。他们中间,有部队官兵,有地方领导,有专家学者,还有老红军、老战士……
【同期】军委改革领导小组专家咨询组成员钟志明
改革研究论证的目的是为了求解“最大公约数”。大家在重大问题上是有共识的,但是具体怎么改?一开始意见建议很多。比如,关于军委机关的设置,经过了很长时间的研究论证。最后,超过90%的同志认为,这轮改革,四总部不动,是不可能成功的。
【解说词】
还在谋划改革之初,习近平就指出,要把握改革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使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相得益彰,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同期】军委改革和编制办公室副主任李汉军
改革研究论证过程中,我们始终牢记习主席的指示要求,注重统筹谋划,从顶层和全局上设计改革的举措,做到四个服从——个体服从整体,局部服从全局,要素服从体系,小道理服从大道理。
【解说词】
北京香山脚下,一场特殊的“兵棋推演”在军事科学院展开,课题是“新的领导指挥体制运行流程”。
【字幕】领导指挥体制改革计算机模拟推演
庞大的数据输入80多台电脑,一双双眼睛紧盯着屏幕上不断变化的态势。流程推导、案例验证、复盘研讨……这场推演持续了整整10天。
这是人民军队历史上首次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辅助改革研究论证,有效增强了改革设计的科学性。
【解说词】
改革,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始终在习近平亲自运筹指挥下稳步推进,始终牵动着党中央的心。
2015年,北京酷热难耐的时节,也是人民军队改革论证最为紧张的日子。从八一大楼到中南海,改革的路径在那个盛夏,一步步清晰。
【字幕】2015年7月14日北京中央军委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
【解说词】
7月14日、22日,习近平先后主持召开中央军委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和中央军委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总体方案》。
7月2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正式审定通过改革《总体方案》。
一整套解决深层次矛盾问题、有重大创新突破、体现人民军队特色的改革设计破茧而出。
【同期】军委改革和编制办公室副主任张宇
最高统帅的政治决心和政治智慧,历来是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我在改革办这几年工作,感受非常深切。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关键时刻的果断拍板,重要关口的坚定推进,都体现了习主席的胆略和担当。
【解说词】
恩格斯曾经在《论权威》一书中这样形容,一艘穿行在暴风雨中的航船,要想行稳致远,关键靠拥有绝对权威的优秀船长掌舵领航。
【字幕】2015年北京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
【解说词】
2015年11月24日,北京迎来了入冬后的第一场瑞雪。
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在京西宾馆召开,习近平发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行动号令——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先改领导指挥体制,再调力量规模结构,政策制度配套跟上,梯次接续、压茬推进。
2020年前,在领导管理体制、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优化规模结构、完善政策制度、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等方面改革上取得重要成果,努力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
谋民族复兴伟业,布富国强军大局,立安全与发展之基。一场浴火重生、开新图强的历史性变革,在中国大地蓬勃展开。
第五篇:《玄奘之路》完整解说词 第七集:随风而逝
第七集:随风而逝
恒河是印度最大的一条河流,它发源于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东南注入印度洋,流程将近两千七百公里,在印度人的眼里,恒河是一条无比神圣的河流。印度教徒相信,恒河水可以洗净人世所有的苦难和罪恶。公元631年的春天,西行的大唐僧人玄奘终于抵达了恒河,然而这里却潜伏着可怕的危险.当玄奘沿恒河而下的时候,他被一伙强盗劫持,这是一群特殊的印度教徒,信仰一个叫突伽的女神。根据印度教的说法,突伽女神住在白雪皑皑(ái ái)的喜马拉雅山,她的宫殿就是恒河的源头。
“这群强盗一贯信奉突伽天神,每年春秋季节都要找一个容貌端庄的人杀取肉血祭祀。”
在强盗们看来,这个异邦的僧人俊美端庄,非常符合女神的口味。生命即将结束,玄奘开始默默地祈祷。就在这时候,天象突然大变。《三藏法师传》记载:“黑风四起,折树飞沙,河流涌浪,舫船翻覆。”强盗们以为自己得罪了天神,不得不放弃祭祀活动,玄奘难以置信地逃过了一劫。
在西行的路上,玄奘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磨难。唯有这一次确确实实充满了传奇色彩。
“强盗们扔掉了凶器,归还了抢来的东西,恒河复归平静。”
事实上,这一真实事件与《西游记》中的许多虚构情节很接近,在《西游记》中,妖魔鬼怪痴迷于长生不老的唐僧肉,费劲了各种心思设计圈套,但是这些圈套最终都被法力无边的孙悟空化解。一些中国学者认为,《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就在印度。猴神哈努曼是印度教的大神之一,它源自于古印度一部著名的史
诗,王子的爱妃被魔王抢走,为了帮助王子解救王妃,哈努曼历经艰险,他力大无比,又聪明非凡,既能腾云驾雾,又善于变换形象,或许在佛教东传的过程中,哈努曼的故事也慢慢传到了中国,经过一代代艺术家的想象和加工,印度的猴神哈努曼最后变成了《西游记》中唐僧的徒弟孙悟空。哈努曼在印度家喻户晓,孙悟空在中国无人不知,相隔万里,不同的文化,塑造了同样伟大的艺术形象,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连接它们的是西行印度的中国僧人---玄奘。
“西南进入大森林,有恶兽和野象,成群结队,袭击行人,如不结伴而行,很难通过这一地段。”
公元631年的夏天,三十二岁的玄奘终于抵达了佛陀的故乡——伽毗罗卫。整整四年的历程,他即将到达最后的目的地。
佛祖叫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佛教典籍记载,公元前6世纪,释迦王国兴盛一时,都城迦毗罗卫尤其繁华,考古学家推测,今天印度北部和尼泊尔南部交界的地方就是佛祖的故乡,佛祖在悟道之前,是释迦王国的太子乔达摩·悉达多。
“东北行走八九十里,有过释迦族的浴池,池水清澈皎洁,花朵竞相开放,这里是佛祖诞生的地方”
在尼泊尔南部的小城市蓝毗尼,这个规模不大的遗址就是佛祖的诞生地。根据佛教传说,释迦国的王后在返回娘家的路上因为天气燥热而在水中沐浴,沐浴后的王后产下一个婴儿,这个婴儿就是太子悉达多---未来的佛教创始人。
“佛祖诞生的地方有一棵菩提树,已经枯死了。”这个巨大的菩提树已经成为蓝毗尼的标志,但这已经不是玄奘看到的那棵
菩提树了,为了纪念释迦王后,信徒们在蓝毗尼专门修建了一所祠堂。
“距离太子出生的佛塔不远,有一个大石柱,上面雕刻有马的形象,是阿育王时期塑造的。”
马头雕像已经不见踪影,但上面的铭文依旧可以看见,慈祥的阿育王亲自来此朝拜,立柱刻像以标示,此处是佛陀的诞生地。
在迦毗罗卫国,悉达多太子在锦衣玉食中长大,然而在29岁的时候,他突然感到了人生的无常,生老病死,似乎是每一个人都难以避免的轮回,人如何才能逃脱这种可怕的轮回呢?疑惑在心中滋长,他开始厌倦尘世的生活。
“在大树林中行走一百多里,到达一座阿育王建造的大佛塔,太子在这里解下宝衣,命令仆人返回,然后剃光头发,离家出走。”
释迦国的太子决定逃出牢笼,寻找人生无常的根源,探求解脱之道,佛祖从此开始在恒河平原上修行。
迦毗罗卫是佛祖的故乡,佛教的发祥地,但是当玄奘到达这里的时候,往日的荣光不再,一切都成过眼云烟。
“境内空城十多座,非常荒芜,都城倒塌,长度不详,寺院的旧基址有一千多所,人烟稀少,僧侣罕见。”
穿越了一大片树林之后,玄奘来到了拘尸那迦,这里是佛祖涅盘的地方。
“有一佛塔是阿育王所建,塔基已经陷落,但仍高二百余尺,塔前建有石柱,以记如来涅槃之事。”
80岁那年,佛陀知道自己的生命将要耗尽,他沐浴之后,在两棵娑罗树中间安置了绳床,枕着右手侧卧,佛告诉弟子他将涅槃,这是公元前545年的一个月圆之夜。“大精舍中有佛祖涅盘的像,头向北而卧。”
佛陀修长的身体,躺在一片树林的中央,一群哀悼者围在他的身旁,痛苦万分,有些人抓着胸口,悲痛欲绝,其他人摸着佛陀的脚,默默的诵经,地上的鲜花枯萎了,树上的鸟儿不再鸣叫。
公元七世纪初期,沿着佛陀走过的路,玄奘行走在恒河平原上。在《大唐西域记》中,他在这一段留下了大量的记录,没有人想到一千二百多年后,玄奘的记忆将照亮印度的历史。
佛教在印度的土地上诞生,又消失在印度的土地上,在十九世纪之前几百年的时间里,除了神话和传说,人们几乎找不到任何有关过去的历史记载,没有人知道佛陀是谁?也没有人知道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十九世纪初期,面对佛祖的雕像,一位考察印度的学者这样写道:“佛祖是一个圣人还是一名英雄?他是黑人,还是白人呢?”在佛祖的故乡,人们对佛祖一无所知,根据雕像的特征,西方的学者做出了结论:“我们可以肯定,他不是埃及人,就是埃塞俄比亚人。”很多学者感叹,印度没有历史,这种现象或许跟古印度人的性格有一定关系,他们极度重视精神世界,对世俗生活漠不关心,印度的古代历史因此全部隐没在迷雾当中,1834年,一个叫康宁汉姆的英国工程师来到印度,在恒河边上的瓦伦纳西城附近,他看见了一座30多米高的圆顶建筑,对考古充满兴趣的工程师决定做一次小小的发掘,他发现了一些精美的雕像,还找到了一块刻有文字的石头,文字破译证实,这可能是一个佛教遗址,确定佛祖确有其人,但是他既不是埃及
人,也不是埃塞俄比亚人,而是出生在印度北部的某个地方,康宁汉姆的考古成果仅此而已。10多年后,由于两本书的缘故,真相在一夜之间大白于天下,混沌的印度历史出现了一束明亮的光芒。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僧人玄奘和法显的著作相继在英国出版,对照《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康宁汉姆不仅确认了遗址的身份,而且惊奇的发现遗址背后竟然有那么多真实的故事。英国人的考古发掘,中国人的历史资料,古印度的历史,从此被一点一点地剥开。根据《大唐西域记》提供的信息,康宁汉姆知道,宏伟的圆顶建筑师一座佛塔,是纪念佛祖觉悟后第一次讲经的地方。这就是著名的鹿野苑,佛陀初转法轮之地。
离开佛陀涅槃之地以后,玄奘来到了鹿野苑。
“佛塔是阿育王建造的,塔基已经陷落,仍高达百尺,这里是佛祖觉悟之后,初次转动法轮的地方。”
转法轮意思是讲经说法,公元前6世纪,佛祖悟道之后,步行300多里,来到这里,为5位修行者第一次说法。
“大墙内有一座精舍,高二百多尺,其上有黄金制作的图案,里边有一尊石质佛像,与佛祖真身一般大小,做转动法轮的姿势。”
在鹿野苑博物馆,珍藏着一尊佛教艺术中最完美的雕塑,这是释迦牟尼初次讲经的形象,无限的关爱超越痛苦,平和的内心穿透人生。
佛祖涅槃200多年后,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在鹿野苑竖起了高耸的石柱。
今天,阿育王石柱的柱头就保留在鹿野苑博物馆。1950年,这一形象被选为印度的国徽。
“寺院分为8个区域,用围墙连成一体,台榭层层,楼阁重重,壮丽至极点。”
根据《大唐西域记》来看,鹿野苑的建筑依然华丽,僧人也为数众多,但是,这是极其罕见的景观,鹿野苑就在恒河边上,距离古印度的名城瓦伦纳西很近。与佛祖的故乡一样,瓦伦纳西的佛教也凋零了。
“街巷相连,居民繁多,但多数人相信外道,只有少数人敬仰佛法。”
离开了鹿野苑,玄奘来到了吠舍离,今天印度的巴特那一带。
“寺院有几百座,大多废弃倒塌,留下来的仅有3、5座,僧人很少。”
公元前3世纪,印度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相对统一的王朝,王朝的缔造者就是阿育王,在吠舍离,阿育王皈依了佛教。根据阿育王留下的碑文记载,他的回心转意源于一场极为残酷的征战,十多万人被屠杀殆尽,更多的人死于饥饿。痛苦折磨着阿育王,他决定皈依佛门。阿育王在佛祖生活过的地方修建了八万四千座佛塔,在不计其数的石柱上刻上法令,教导百姓遵纪守法,恪守佛教教律。
在巴特那博物馆,最珍贵的收藏是一枚佛祖的舍利。佛祖涅槃之后,舍利据说被8个国王分别收藏,在巴特那一座修建于阿育王时期的佛塔,考古人员发现了这枚罕见的佛舍利。印度史学界认为,这枚佛舍利不仅历史脉络清晰,而且,在《大唐西域记》中有明确的记载。
“佛陀涅槃以后,这个国家的君王分到了舍利,恭敬地建造了佛塔。”
怀着难以名状的心情,玄奘来到了著名的大菩提寺。释迦王国的太子,正是在这里成为佛祖的,佛祖离开故乡以后,为了获得觉悟而进行不懈的努力,6年的时间,他赤身裸体,四处流浪,头发脱落,眼窝深陷,萎缩的身体看上去像一个骷髅,最后,他走出森林,接受了一位牧羊女送来的乳粥,勉强支撑着来到一颗毕钵罗树下。
“树干黄白色,枝叶青翠,冬夏不凋谢。”
牧羊女的乳粥恢复了佛祖的体力,他在毕钵罗树下盘腿而座,七天七夜的苦思冥想,到了黎明之时,他明白了生命的真相,终于大彻大悟。这种树本名为毕钵罗,由于佛祖在树下觉悟,因而称之为菩提树。
菩提的意思是智慧,每到佛祖涅槃的日子,树叶都会凋落,不久又回复原状,佛陀成道的日期为中国农历的十二月八日,为了纪念那位给佛陀喝了乳粥的牧羊女,中国的佛教徒都要在这一天煮粥供佛,俗称腊八粥。
今天的大菩提寺是英国人康宁汉姆根据玄奘的描述修缮(xiū shàn)而成的,甚至连装饰图案和建筑材料也来自于《大唐西域记》提供的信息。
在发现了鹿野苑之后,英国人康宁汉姆并没有停止,他以《大唐西域记》为蓝本,在印度的土地上进行了长达25年的考古发掘。1861年,这个英国人找到了康宁汉姆在日记中写道,发掘工作很单调,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在阅读中国人的《大唐西域
记》,玄奘对那颗著名的菩提树以及周围的佛像和庙宇记载的都很详细,我们很快就找到了大量的遗迹,书中的描述与发现结果非常吻合。
“菩提树周围垒有砖石,高达坚固,东西长,南北狭,正中有金刚座。”
在大菩提寺,昔日佛陀悟道的地方只是方寸之地,后来虔诚的阿育王在此特设宝座,宝座被佛教徒命名为金刚座,在佛教徒眼里,金刚座是大千世界的中心。佛祖涅槃以后,国王们在菩提树附近,树立两尊菩萨像。
“听老年人讲,如果菩萨没入土中,佛教就消亡了”
当玄奘到达的时候,泥土已经埋到了菩萨的胸口。《三藏法师转》记载,玄奘悲哀懊恼,痛哭不已。西行四年,无论是磨刀霍霍的强盗,还是九死一生的雪山,他都无所畏惧,但是在菩提树下,一向意志坚定的玄奘,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佛祖成道的时候,我不知流落在哪里,为何等到佛法已经凋零,我才赶到这里。”
在玄奘的内心深处,佛祖是唯一的精神支柱,即使相隔千年,他仍然渴望亲自聆听佛祖的教诲。四年的时间不顾性命的追寻,终于面对佛祖觉悟之地,但是佛教的衰败又如此令人难以承受。
“生死大海,谁作舟楫,无明长夜,谁为灯炬。”
大菩提寺旁有一圆形石座,上面雕刻着佛的足印,北侧有一长串圆台,上面刻有莲花图案,象征着佛祖踏足之处冒出的莲花。
面对生命的局限,佛陀所做的努力因其悲壮艰难而给人以震撼,他在探求人生真谛过程中的献身精神,激励着玄奘坚忍不拔地走下去。那烂陀就在前方,但求法之路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