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铺乡废旧地膜典型材料
第三铺乡“一二三四五”工作法全力推进
废旧地膜回收
今年第三铺乡认真总结历年来废旧地膜回收工作“政府主导主抓、农户积极参与”的成功经验,不断调整思路,创新方式方法,探索形成了“一二三四五”工作法,使废旧地膜回收取得了良好成效。
紧盯一个目标。根据县上下达我乡232吨废旧地膜回收任务,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积极推广推进废旧地膜回收生产再利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制定了《第三铺乡废旧地膜回收工作实施方案》和《第三铺乡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全力推进废旧地膜回收工作,超额完成废旧地膜回收310.8吨,做到两项统筹。一是统筹解决废旧地膜污染与农村环境保护的问题,将废旧地膜回收工作列为全乡农村环境保护和全域无垃圾治理的重要内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专项整治。二是统筹推进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与废膜回收再利用,实现“覆膜—回收—加工—覆膜”的循环和资源化、再生化的互促互进良性发展路子。
树立三种意识。一是树立环保意识,将废旧地膜回收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引导群众不得随意弃置、掩埋或者焚烧废旧地膜。二是树立责任意识,严守环保红线思维,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确保措施到位、监管到位、责任到位。三是树立增收意识,按照5公斤旧膜兑换1公斤新膜的政策,将废旧农膜回收作为贫困群众增加收入的有效举措,通过召开群众会议、入户宣传等形式采取对比算生态帐、经济账、效益帐,宣传引导群众树立“农闲地头拾捡一车旧膜,即可兑换一卷新膜,发展一亩增收产业田”和“一车旧膜,增收百元”的思想。
靠实四级责任。即靠实乡、村、组、社四级责任。乡上成立以乡长为组长,分管农业的副乡长任副组长,各驻村领导为成员的废旧地膜回收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各驻村领导为村组废旧地膜回收工作第一责任人,驻村干部和村两委具体负责,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推行五大机制。一是推行目标考核机制,对全乡废旧地膜回收任务根据上年度覆膜面积进行分解细化,并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列入各村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二是推行负面清单问责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随意弃置废旧地膜、掩埋焚烧废旧地膜现象列入环保问题负面清单,实行跟踪问责。三是推行巡回督查机制,乡上结合干部作风专项整治活动,组织纪检监察工作人员定期不定期督查。四是推行服务保障机制,按照“方便群众,就地收购”的原则,选择全乡地理位置居中的乡便民服务中心广场一角空闲地作为废旧地膜回收点进行集中收购,并配备一名乡干部具体负责,现场把关,方便群众交付,同时为消除群众对补贴政策的疑惑。乡政府采取垫付的形式现场及时兑现奖补地膜,以进一步调动农户收交废旧地膜的积极性。五是推行常态化长效化管理机制,各村民小组与辖区农户采取村民自治的方式,将废旧地膜拾捡、环境卫生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列入村规民约,实现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有效推动了废旧地膜回收的常态化、长效化管理。
第二篇:回收废旧地膜方案
2012年乌兰察布市废旧地膜回收项目实施方案
近年来,我市地膜使用量和面积不断扩大,造成了农田土壤中的废旧地膜量逐年增加,其累积到一定程度就明显阻碍农作物对水肥的吸收和生长发育,同时废旧地膜降解过程中还会溶出有毒物质,严重影响土地质量和农产品品质。另外就是废旧地膜堆到或刮倒田边地头,房前屋后,纷纷扬扬,造成环境污染。如此下去,废旧地膜今后必然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抓紧时间治理其蔓延与危害已成为我市农业生产中的一件大事,其工作刻不容缓。
2012年,我市将借助国家旱作农业技术示范项目的实施,率先在丰镇、前旗、集宁和后旗(化德已实施完毕)四个地方开展废旧地膜的回收利用工作。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实行“农业增产措施和地膜污染治理”并重的方针,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新旧地膜兑换再利用为手段,在地膜污染较重的地区积极开展废旧地膜回收工作,促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就近收集、方便群众的原则,在每个村设立废旧地膜回收点,每个乡镇设立回收站。
(二)、坚持教育农民,以农民自己回收自家地中废旧地膜为主的原则,集中起来交到指定地点。
(三)、坚持全面回收和充分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即回收到的废
旧地膜全部由农业部门交到滴灌带生产厂或其它塑料制品加工企业,不准深埋和焚烧。
(四)、坚持统一领导和分工协作的原则。即各相关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明确分工与职责,加强相互间的配合,步调一致,切实抓出成效。
(五)、坚持示范推广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即在完成示范回收任务的同时,各地要有意识地安排废旧地膜危害程度、回收方法(包括机械回收)、回收成本和再加工利用等方面的试验或调研,认真总结经验,为今后全市大面积开展此项工作奠定基础或探索出一种成功有效的模式。
三、废旧地膜回收的具体内容
(一)、回收任务
前旗回收4.6万亩160吨废旧地膜,安排回收资金70万元;后旗回收4.6万亩160吨废旧地膜,安排回收资金70万元;丰镇回收4.7万亩163吨废旧地膜,安排回收资金71万元;集宁回收1.2万亩34吨废旧地膜,安排回收资金15万元。全市合计清理15.1万亩地膜污染农田,回收废旧地膜517吨(每亩按平均能回收到3.5公斤废旧地膜计算)。
(二)、回收方法
在项目实施区域的乡镇设立收购站、村设立收购点,站点派专人定时负责回收。农户通过机械和人工方法,将废旧地膜回收后及时清除所带泥土和杂物,然后运送到指定站点,按照3:1的
置换比例(即3吨废旧地膜置换1吨新地膜)换取新地膜。站点再将回收到的废旧地膜集中整理打包后运送到滴灌带生产厂或其它塑料制品加工企业。该项措施的示范推广既可为农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又可实现资源的回收循环利用。
四、资金概算及来源
(一)、全市回收517吨废旧地膜共需工作经费120万元,其中前旗、后旗需35万元;丰镇需37万元;集宁需8万元;市土肥站需5万元。在需要的工作经费中,前旗、后旗、丰镇和集宁四地通过卖废旧地膜可分别自己解决经费16.7万元、16.7万元、17万元和3.6万元(每吨废旧地膜的回收价按1100元计算),其余工作经费65万元(120万元工作经费中,处理废旧地膜可获得55万元)均由当地各级财政解决。即前旗财政解决18.3万元;后旗财政解决18.3万元;丰镇财政解决18万元;集宁财政解决4.4万元;市财政为市土肥站解决工作经费5万元。
(二)、农业部门将农民收集到的517吨废旧地膜全部兑换回来,需新地膜175吨,每吨新地膜按1.3万元计算,需资金227.5万元,该资金全部从项目经费中解决。
乌兰察布市土壤肥料站
二0一二年三月二十日
第三篇:第三铺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汇报
第三铺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汇报
(2009年7月15日)
第三铺乡共辖19村112个村民小组3566户16953人,总面积1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8189.8亩,人均5.8亩。地势北高南低,山梁起伏,深沟大涧,境内平均海拨1920米,年降水量420毫米,且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无霜期130天左右,年均气温5—6摄氏度,苦水河流经其境。土壤以黄绵土,黑垆土为主,适宜种植冬小麦、洋芋、豆类、胡麻、玉米以及小杂粮等农作物。
一、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提升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水平。全乡按照“压夏扩秋、压粮扩经”的思路,重点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技术,继续扩大马铃薯、小杂粮种植面积和优质牧草留床面积。全乡农作物种植面积8549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7690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7800亩,粮经比10:1;夏粮播种面积16191亩(其中小麦12500亩、洋麦1901亩、豆类1790亩),秋粮播种面积69299亩(其中玉米25100亩、马铃薯35600亩、其他8599亩),夏秋比1:4。由于受地势北高南低的影响,全乡农作物种植具有“南玉米、北洋芋”的明显特点。近两年来,在县乡农业结构调整思路的指引下,小区域出现“川台地种玉米、浅山区种洋芋、深山区种牧草”的农作物分布特点。
一是大力推广全膜玉米种植技术。按照“因地制宜,示范带动”的思路“一年示范带动、两年全面铺开、三年巩固提高”的总体部署,在全乡大力推广全膜玉米种植技术,抢抓农时,实行秋覆膜和顶凌覆膜相结合,抓点带面,点面结合,户户种植,不断扩大种植
面积。全乡按照2.5万亩的种植目标任务,户均覆膜种植3亩以上,并在通高公路沿线的万岔、小岔、三铺、石庄、金川、马坪和马李公路沿线的郭山、郭坪等村形成万亩示范片带,户均覆膜种植5亩以上。一是加大投入,人机结合。乡村干部和县直单位帮扶队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组织群众组成互助作业组进行覆膜,投入起垄机32台、畜力覆膜机16台、机械覆膜机2台。二是调动群众积极性,奖励与扶持相结合。乡上制定奖励政策,对已覆膜面积3亩以上且春季扩大覆膜面积的农户,乡上无偿配套地膜,对种植面积10亩以上的农户分层次予以奖励;对种植大户、缺劳力户进行免费机械支持,县直帮扶单位出资购买化肥、农药予以支持。三是强化服务,技术与信息相结合。乡农技站在街道设立了农技服务部,从县种子管理部门引进良种5类20吨,根据地域海拨高度,指导购买,确保了群众购买好种子和选准种子。散发病虫害防治资料3000份,指导群众加强田间管理,有效防治了幼苗虫害现象。全乡覆膜种植面积25100亩,完成任务面积的101%,其中秋覆膜10800亩,春覆膜14300亩,当前全乡旱情较为严重,但全膜玉米长势较好。
二是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全乡种植洋芋面积3.6万亩,其中以去年梯田点为核心落实示范片带面积3500亩,从定西、渭源等地引进新大坪、陇薯3号等洋芋良种102吨,群众乡内兑换160吨,使全乡良种种植覆盖率达70%以上。引导和支持农民进行机械化种植,解决了种植大户和缺劳力户种植难的问题。
三是扩大小杂粮种植面积。按照压夏扩秋、压粮扩经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在人均耕地面积较大的侯坡、阴坡、蒲湾、西坪、姚
岔、城湾、马坪等村大面积种植荞麦、粟谷等优质高产小杂粮,在提高产量的基础上,增加销售渠道,逐步形成区域优质特色产业。
二、发挥优势资源,实施草畜转化增加农业效益
通过近年来郭山、万岔、侯坡、芦滩等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辐射带动全乡群众转变了养殖观念,从以前的“养牛为耕田”逐步向发展养殖产业转变,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王河、侯坡等村涌现出了以育肥贩运为主的养殖大户。全乡现有养牛户1100户,占总户数的三分之一,牛存栏1340头,3头及以上养殖大户52户,养殖最多的达10头,其中70%以上的养殖户有能繁母牛。养殖品种以秦川牛、南阳黄牛及土种牛为主,近年来引进了鲁西黄牛、安格斯等优良品种。饲草以麦杆、紫花苜蓿和草高梁为主,饲料以自产小杂粮为主,大多数农户仍是传统的简易养殖方式。
一是合理利用玉米桔杆资源,引导群众走草畜转化科技养殖之路。按照“一年示范带动、二年扩群打基础、三年巩固上规模”思路,今年确定在养殖基础较好的王河、万岔、侯坡3村示范实施,乡上成立了由乡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并实行科级领导包点、驻村干部包组责任制,制定了实施方案和资金筹措办法,每村确定发展养殖户60户,其中3头及以上养殖大户10户,户均能繁母牛1头以上。全部新建标准化圈舍和青贮氨化池,整合沼气项目资源,同步实施,一次到位。至目前王河、万岔、侯坡3个示范村已发展养殖户126户,投入资金42.8万元(其中贷款20万元,群众自筹22.8万元),引牛42头,新建圈舍84座,购置铡草机和饲料粉碎机65台。
二是充分利用耕地资源,引导群众种草养畜。结合人均耕地面
积大,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基本乡情,引导群众种植紫花苜蓿、草高梁等优质牧草8000亩,使牧草留床面积达13000多亩,特别是西坪村由于部分农户外迁,闲置耕地面积较大,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建成1000亩紫花苜蓿和红豆草种植基地,将25度以上山坡地全部种草。通过引导群众种草养畜,解放农村劳动力,让青壮年劳力发展劳务产业和第三产业;同时让有限的经济收入增收亩均投入,增加亩产效益。
三、鼓励兴办企业,延长产业发展链条
为了解决当地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乡上积极引导在外掌握相关技术和有经济实力的务工人员回乡创办企业。王河村上王河社村民王建在王河村创办了马铃薯淀粉加工厂,占地面积750平方米,投入资金30万元,年加工马铃薯650多吨,年创收入10万元以上,让当地群众的马铃薯在本乡内能卖到较好的价格,彻底解决了当地马铃薯销售难的问题,调动了群众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
王河村村民王尚学通过多年的养殖,掌握了养牛技术,积累了资金,2008年投入资金20万元在王河村建成了鑫全养殖厂,建标准化圈舍480平方米,实行自繁、育肥、贩运相结合的经营方式,牛存栏24头,年创收入5万元以上,明显的养殖效益,带动了全村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我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乡情出发,突出特色优势产业,扩大全膜玉米、马铃薯、小杂粮和优质牧草种植面积,不断探索增加农业效益新途径,实施草畜转化、粮畜转化,延长产业发展链条,鼓励在当地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使全乡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人均耕地面积大,亩均投
入不足,亩产效益低,投入产出比低,制约着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二是农业基础建设滞后,川台地只占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并且大部分梯田是近几年新修的,肥力不力,增产效果不明显。三是群众观念转变慢,大部分群众仍以“小打小闹”为主,没有规模化种植或养殖意识,影响了示范点建设和形成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四是筹资渠道有限,农业投入资金仍以群众自筹为主,限制了个别农户的种植和养殖规模。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从种、养、加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农业结构调整水平。一是示范引导,在群众观念新,经济基础好的村组建设示范点,通过对比算帐,引导群众转变观念。二是整合项目,将良种补贴、草畜转化、沼气池建设等项目同步安排,同步实施,使项目效益发挥最大化。三是强化服务,通过引导组建产业协会,推动种植业、养殖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积极协调农技、畜牧、金融等部门,解决群众无技术、筹资难等问题。四是兴办企业,创造投资环境,在当地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解决农产品出不去的问题,形成“种植带养殖,养殖促种殖,鼓励加工业”的发展模式,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第四篇:铁铺乡大学生村官创业典型材料
扎根农村写青春情系为民谋发展—铁铺乡大学生村官创业典型材料
晋世宇,男,现年27岁,大专文化,任罗山县铁铺乡青蓬村村委主任助理。从2008年12月到现在,他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自办实体,发展养殖业,带领群众发家致富,一路风尘一路歌,争得了养殖业的大发展,为全乡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创业人才带了好头,成为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好评。
晋世宇自担任青蓬村主任助理之日起,把根扎于农村,访贫问苦,访贤问能,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开拓创新、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发展之中。他翻资料,闯市场,积极探索和寻找农村发展的路子。他发现:铁铺乡地处罗山南部山区,是个典型的山区乡,山高坡陡,资源贫瘠,村民发展经济和创业致富的愿望十分强烈。但是,由于思想束缚以及资金限制,更关键的是长期以来没有能干的致富带头人帮助村民找到合适的门路。要使农民脱贫致富,关键是要发展集体经济,引领村民共同创业,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更是责无旁贷。经过市场调查,将投入成本少、经济效益高、市场风险小、技术简单易学的蛋鸡养殖与土鸡生态养殖作为自己的创业项目。
在国家允许和鼓励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政策的引导下,-1-
他积极探索实践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的致富道路。2010年6月份,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得到青蓬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大力帮助下,晋世宇创办了铁铺乡生态养鸡场示范基地,鸡场位于铁铺乡南部,占地十余亩。目前,拥有标准化蛋鸡养殖场一座,育成高产蛋鸡5000只。另外,正计划建设年产土鸡5000只的生态土鸡养殖场。为了能够全面准确掌握蛋鸡饲养技术,购买了养鸡专业书籍从头学起,细心钻研,从网上查阅大量技术资料。广泛到外地虚心学习,求取真经。
自第一批5000只鸡苗购进后,他全心全意地经营鸡场。还得做好蛋鸡防疫、喂饲料、跑市场、寻找客户、建立产品销售渠道等工作。付出终有回报,目前,饲养的第一批蛋鸡终于成功产蛋,日产蛋量达4800枚,产品在当地供不应求。算算账,除了成本之外,5000只蛋鸡产蛋每天能净赚几百元。
尝到甜头后的他没忘记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创业初衷,开始建立养鸡服务站,免费为附近村民提供蛋鸡养殖技术服务和市场信息,开展养殖技术培训,为全乡养鸡户提供了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技术共享和市场共享,解除了养殖过程中的后顾之忧,达到了互利多赢的最佳效果。
现在的晋世宇对发展农村经济充满信心,对养殖业充满感情,要不断壮大发展规模,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尽力为农民致富提供广阔的舞台。他计划在一年之内,将养鸡场办成养鸡企业,进行批量销售,组建与参加养鸡合作社,引导当地群众致富,通过合作社辐射带动周围村组群众,综合养鸡户的力量,建立品牌,提高声誉。在三年之内,建立蛋鸡,土鸡,林地以及其他家禽多样化综合发展模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创业的过程中,不仅要给村民带来新观念、新思维,还要留下让农村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将承包荒山,林地,池塘,利用鸡粪发展果园,经济林木与鱼类养殖。另外,本企业将进行土鸡产品深加工,如速冻土鸡,土鸡餐馆等,增大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最终成为立体的生态的多样化的综合养殖企业。
他坚信,只要把根扎于农村的广阔天地,艰苦创业,情系群众,一定能够改便农村贫穷落后局面,推动全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篇:乡地膜回收工作总结
皮亚勒玛乡地膜回收工作总结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全国环保大会精神,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根据皮山县与皮亚勒玛乡签订的《2010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和《皮亚勒玛乡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内容,消灭“白色污染”、保障群众健康;皮亚勒玛乡在4月10日给各村委下发了有关回收废旧地膜的通知,并与5月15日对各村回收地膜的情况进行了检查,现将检查结果及回收地膜工作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保证全乡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加强环境执法为手段,以解决威胁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目标,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遏制污染反弹,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群众环境权益,保证环境安全。
二、具体做法
1、广泛宣传回收地膜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2、对于不理解回收地膜意义及不愿回收地膜的农民群众进行说服教育,使他们理解并支持环境保护工作。
3、对广大农民群众收回来的地膜,进行有偿收购,统一处理。
4、组织专人负责指导农民群众回收地膜工作。
5、组织人员对各村农民群众田地里的回收地膜工作进行检查。
6、对田地里回收地膜工作不符合要求的农民,进行指导、教育和帮助直到他们的田地符合要求的标准为止。
三、取得的效果及检查结果
1、增加了农民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
2、使各村的农田地膜平均残留量小于1.8公斤/亩。达到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的要求。
3、使农民认识到了保护环境可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做起。
4、通过检查乡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发现各村均非常重视本次回收地膜工作,在开展回收地膜前均在村广播站对回收地膜的环境保护意义做了非常充分的宣传,也都组织了村干部对农民进行了回收地膜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并及时给农民支付了回收地膜的费用,无拖欠、少付、挪用现象发生。
5、通过对各村农民农田地膜残留量的检查发现,各村均已达到农田地膜平均残留量小于1.8公斤/亩.
皮亚勒玛乡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
2010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