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湖北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的实施意
见 为改进和加强税源管理,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国税发〔2010〕101号),结合我省国税工作实际,省局决定在部分县(市、区)国税局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纳税人数量不断增多,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呈现多样化,企业集团大量增加,经济主体跨地区、跨行业相互渗透,企业核算的电子化、团队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税源管理的复杂性、艰巨性、风险性不断加大,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等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由税收管理员属地管户、粗放的税源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更新理念,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实行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以实施信息管税为依托,以核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以规范税收征管程序和完善运行机制为保障,以建立和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为支撑,积极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优化服务,严格执法,不断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
(二)基本原则。试点工作要按照以下原则开展:
1.依法实施。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必须坚持依法征管原则,按照法定权限与程序执行好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切实维护税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2.求实创新。试点单位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学习借鉴税收管理先进理念和有关地方成功经验,勇于创新税源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积极探索税源管理规律。
3.积极稳妥。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要积极筹划,稳步实施。要按照试点先行、逐步完善、总结深化、全面推进的要求,积极有效地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
4.注重结合。要根据税收征管中长期规划,合理确定税源专业化管理目标;要按照逐步实施税收专业化管理的总要求,积极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措施;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充分发挥试点单位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不搞一刀切。
三、主要内容
(一)实行分类分级管理。
1.对税源进行分类管理。在不改变现行财税管理体制、保持现有税源管理机构数量不变的前提下,将目前基层划片管户的税源管理格局,调整为按照纳税人经营规模,兼顾行业、风险、特定业务等分类,由不同的税源管理机构或团队分别进行管理。
根据纳税人经营规模,将纳税人分为重点税源(重点税源的划分标准由试点单位结合实际确定)、一般税源和小型税源(主要是专业市场和个体工商户)。对重点税源,由专门的税务分局、税务所或税源管理科进行集中管理,或在税务分局、税务所或税源管理科内设专门的小组进行集中管理;对一般税源,按行业、风险、特定业务等进行分类管理,在税务分局、税务所或税源管理科内设专门的小组进行管理,或由专门的税务分局、税务所或税源管理科进行管理;对小型税源按区域分组进行管理,在巩固个体“双定户”委托银行划缴税款的情况下,可积极创造条件,推进社会协税护税,建立社会化、集约化的税收管理方式。2.对税源进行分级管理。全省各级国税机关都应当配置税源管理职能、履行税源管理职责,按照职责范围实行分级管理。突出发挥省、市州两级局在税源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和县(市、区)局在税源管理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推进县(市、区)局机关一线化。省局和市州局主要负责本级风险预警及组织实施重点税源、重点行业、特定业务的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县(市、区)局主要负责落实上级机关下达的税源管理工作任务,开展本级风险预警、组织实施纳税评估、税务稽查以及日常税源管理工作。为突出纳税评估在基层税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各试点单位要明确一个内设机构或组建专班专司纳税评估,主要负责对所辖重点税源、重点行业直接开展综合性纳税评估,同时负责组织指导税收管理员开展纳税评估,并搞好统筹协调,避免多头评估、重复评估,提高纳税评估质效。
(二)合理界定税收管理员职责。各试点单位要分解基层税收管理员工作职责,划分日常管理、纳税评估等岗位,税收管理员按照税源管理事项进行专业化管理。1.日常管理岗:主要承担宣传辅导、登记管理、发票管理、核定管理、催报催缴、信息采集、调查核实、任务执行以及相关征管资料管理等职责。
2.纳税评估岗:主要承担评估对象筛选、分析比对、税务约谈、实地核查、结果处理以及相关情况的移送与反馈等职责。
试点单位可结合实际,进一步分解和细化税收管理员岗位设置,明确岗位职责;可实行一人一岗、一人多岗、一岗多人,并加强绩效考核,促进税收管理员工作落实。
(三)加强税收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税收征管全过程,把有限的征管资源优先用于风险大的纳税人,实现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降低税收流失风险。为推进风险管理有效开展,省局将开发应用税源风险预警防控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定期发布预警指标、下达风险应对任务、反馈风险处理情况、开展工作绩效考评,增强税源管理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实施信息管税。以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为重点,以对涉税信息的采集、分析、应用为主线,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大力推进信息管税。
1.广泛采集涉税信息。以申报纳税信息为主体,加强数据信息采集管理,探索建立涵盖税收业务的涉税信息指标体系,形成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和操作规范;做好企业集团经营、涉税信息的采集和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信息交换工作,进一步完善国际税收情报交换机制。
2.积极获取三方信息。不断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密切与工商、地税、质检、统计等部门交换信息,积极推动建立政府领导下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的三方涉税信息获取机制,搭建信息交换共享平台,服务信息管税开展。
3.加强信息质量管理。充分应用税收数据质量管理系统,建立健全数据信息监控与维护机制,加强数据信息采集、整理、筛选、存储、交换、校验等方面管理,开展数据清理工作,确保信息全面、真实、准确。4.强化信息分析应用。运用税收监控分析等系统,加强申报信息、发票信息、生产经营信息和三方涉税信息的分析比对,开展征管状况监控分析。综合运用税收弹性分析、税负分析、税收关联分析等方法,深入开展经济税源分析、政策效应分析、管理风险分析和预测预警分析等。
(五)规范税收征管程序。按照受理申报、纳税评估、税务稽查、法律救济等环节,规范税收征管基本程序。
1.受理申报。为纳税人提供多种申报纳税方式和渠道,方便快捷地受理纳税申报。
2.纳税评估。对纳税申报表的完整性进行审核,确保纳税人申报信息完整;依托相关涉税信息和风险预警指标、评估模型,通过计算机与人工相结合的方式对纳税申报进行案头审核,以核查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合法性,并进行相应处置;对经过案头审核仍不能排除疑点的,可采取电话、信函、网络、面谈等方式进行核实;经约谈核实仍不能排除疑点的,应当进行实地核查。
3.税务稽查。在纳税评估过程中发现纳税人有涉嫌偷、逃、骗税等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移交税务稽查处理;稽查部门立案后,运用稽查程序和手段,依法查处,并及时将处理结果向税源管理部门反馈。
4.法律救济。对纳税人的税收申诉、争议,通过税务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途径做好法律救济工作,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六)完善税源管理运行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各级国税机关之间、国税机关内部各部门之间、国税机关与外部门之间纵横结合、内外协作的税源管理运行机制。
1.完善纵向互动机制。合理调整划分省、市州、县(市、区)局以及基层税源管理部门税源管理职责,强化纵向配合。
2.完善横向联动机制。加强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环节合作,增强税源管理合力。
3.建立外部协作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沟通协作,深化国地税涉税管理合作,推进信息共享、综合治税和协税护税。4.建立统筹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税源与征管状况监控分析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作用,坚持工作例会制度,统一分析监控税源风险,统一下达风险预警指标和纳税评估重点,统一督导、考核和反馈税源管理与征管状况,避免基层重复劳动和对纳税人重复评估、重复检查。
四、配套措施
(一)制定配套制度。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建立一个制度规范、程序严密、依法行政的税收制度体系,保障试点工作顺利推进。要在法律框架内对传统的征管程序、操作流程进行梳理,以纳税人为中心,减少不必要的业务流转和审批环节,优化办税流程。要制定重点税源管理指引和重点行业税收管理规范,明确管理重点、作业标准、信息采集和监控指标等内容。
(二)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人才支撑是专业化管理的根本保证,税源专业化管理需要建立和培养专业化管理人才。试点单位要根据税源管理要求,结合干部队伍业务素质、管理技能实际,合理调整配备人员,将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干部充实到重点税源和重要事项的管理岗位上,“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做到人尽其才。注重税源专业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和技能的提高,针对岗位需要加强教育培训,逐步建立起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税源专业化管理人才队伍。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税源管理的支撑作用,提高专业化管理的科技含量。完善税收数据质量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对综合征管软件数据进行分析比对、错误提示和及时校正,提高征管数据质量。进一步推进网上申报和网上缴款、入库,将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覆盖到全省所有县(市、区),扩大网上办税面,为纳税人提供更加经济、便捷的办税服务。在小规模纳税人中试点推行网络发票,通过信息手段实时监控纳税人开票信息,提高税源监控能力。稳步推广机打发票,并搞好开票信息与申报信息比对分析,促进税源管理加强。
五、实施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级国税机关要切实转变管理理念,提高对专业化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要克服畏难情绪,积极探索实施,增强试点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把试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当好全省示范。要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动员,营造良好氛围,使广大国税干部增强开展专业化管理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主动地做好专业化管理工作。
(二)加强领导,形成合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不是单纯的由哪一个部门负责的业务工作,涉及到各级国税机关及其各有关部门,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工作。各级国税机关要切实加强领导,特别是一把手要高度重视,亲自参与研究部署,推进工作有效开展。
为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省局成立以刘勇局长为组长、其他局领导为副组长、有关处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征管和科技发展处。相关市州和试点单位都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有效开展。省局、市州局相关部门要落实职责要求,积极参与专业化管理;要大力支持试点工作,深入开展调研指导,推进试点工作开展。
(三)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一项新的工作,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范本。各试点单位要根据税源管理状况和税务干部实际,因地制宜,积极进行探索实践,并在总结完善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提高。
(四)制定方案,精心组织。各试点单位要按照有关精神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充分调研,反复论证,制定切实可行的试点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试点中遇有重大情况和问题,应及时报告。
(五)加强督办,务求实效。上级国税机关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调研督办,指导和帮助试点工作开展;试点单位要落实工作要求,强化工作考核,落实工作责任,推进试点工作取得实效。省局将根据试点进展情况,适时召开座谈会,交流试点经验,分析困难问题,研究措施办法,推进试点工作深入。
非省局确定试点的单位,可根据本实施意见自行试点。
第二篇:济南市国家税务局积极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
情况反映
第六期
国家税务总局2011年3月16日
济南市国家税务局积极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
防范税收风险提高征管质效
近年来,济南市国家税务局按照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信息化税收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要求,积极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自2010年9月份开始,全面推行以信息管税、事项管理、风险应对和税源分级分类管理为主体的税源专业化集约管理,税收风险得到有效防范,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
一、确定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方式
从实现管理职能、管理对象、管理方式和管理队伍专业化入手,积极探索和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方式。通过对税收管理员管理事务性工作的有效剥离,实现税源管理职能的专业化;通过对税源管理职能的梳理和整合,实现管理机构的专业化;通过对税源的科学分类,实现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专业化,通过合理配臵征管资源,实现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总体方式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风险控制为导向,以信息管税为主线,在推行税源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全面实施税收分析集中管理、涉税调查事项重点管理、纳税评估专业管理和基础税源分级分类管理。构建专业析评、事项管理、监控辅导、重点检查的集约管理方式。
二、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1---
一是实施集中税收分析。设立 “数据处理分析中心”。依托山东省国税局税收分析预警评估系统,整合市局和县局的税收分析职能,建立税收分析指标体系,实现了市县两级税收分析的集中管理,构建了税收因素综合分析、税种指标专业分析、单项工作专题分析相结合的税收分析架构。通过集中税收分析确定风险等级,统一发布预警信息,指导税源管理、专业评估、税务稽查,强化税收风险的应对和控制。
二是实施重点事项集中调查。对税收管理员开展的涉及调查、核实的涉税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将自由裁量权较大、执法风险较高和牵扯税收管理员日常精力较多的认定管理类、发票管理类和审批备案类涉税调查事项交由专门的涉税调查部门实施重点管理。涉及基础税源的户籍管理类调查事项仍由税源管理部门负责。
三是实施纳税评估专业管理。采取综合评估与简易评估相结合的纳税评估机制,成立专业评估机构主要负责预警系统中自定义评估、上级及本级发起的专项评估和专案评估,日常检查、注销登记检查及对税源管理部门评估结论的复审复查等工作。税源管理部门以简易评估为主要监控手段,强化了税源风险管理。
四是实施税源分级分类管理。首先,推行重点税源企业和大企业集中管理。将占本单位收入比重较大的大企业(重点税源)集中在一个税源管理部门,配备精干力量实施集中管理。同时,实施大企业(重点税源)层级管理,明确划分市、县两级税源监控职责。市局通过搭建大企业层级监控平台,汇集、整合大企业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数据分析、税源调研、组织实施纳税评估等工作,指导基层重点税源管理部门开展信息采集、日常监控、服务指导等工作。基层局负责采集、分析大企业信息,对税源变化情况进行监控和分析,为其提供政策宣传等个性化服务。其次,对中小税源实施分行业管理。打破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分类管理的格局,实行局域范围内的分行业管理。制定规范统一的《行业税收分类标准》、《行业税收管理指引》和《行业税收监控模板》,对中小企业按行业实施标准化模板式管理。同时,将分行业管理与分税种管理相结合,对所得税
纳税企业以及出口退税企业户数相对集中的,采取行业管理基础上的分税种、分类型管理方式。再次,对个体集贸税收实施社会化管理。在税权不放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协税护税工作,促进各级政府特别是街道、镇、办等政府及其部门对税收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将部分征收和监控职责交由代征单位负责,降低个体税收管理成本。
五是优化税收管理员职责。本着减负增效的原则,调整税收管理员职责,实施事项管理、分权制约、专业协作的税源管理方法。分解税收管理职责,有利于税收管理员集中精力开展税源监控工作,强化税源管理各环节的监督制约,减少税收管理员的执法风险。
六是优化征管业务流程。按照专业化税源管理的工作要求,重新梳理了60多个岗位职责和107项主要业务流程,确定和调整了19类文书流模板。对综合征管软件V2.0以及电子申报、财税库银联网、货运发票认证等外围系统进行了全面调整,实现了业务流和信息流的高度一致。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自2010年9月全面实行专业化管理方式以来,该局在防范税收风险,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等方面初步显现了良好效果。
一是既“专”又“精”,确保了岗位职责的落实,提高了管理质量。在专业化税源管理方式下,涉税调查、评估检查和税源管理业务进一步集中、明晰,三大管理岗位人员做到了既“专”又“精”,既能够专注于本岗职责的落实,将熟练、专业的业务经验投入到所负责的专项税源管理工作中去,有效防范税收流失,提高了收入质量,确保各项税收的及时入库;同时,简明、专项的职责,确保了管理人员能够集中精力,精益求精地做好本职管理业务,管理质量也明显提高。全面运行专业化管理方式以来,全系统专业调查部门开展各类调查16651户次,办结16615户次,办结率为99.79%,36户正在流转中;自建立专业评估机构后,评估质量和税收贡献率明显提高。2010年1-8月份评估纳税人14167户次,评估入库税款、滞纳金、罚款1.95亿元。专业化到位后,9-12月份评估纳税人10602 户次,评估入库税款、滞纳金、罚款3.75亿元,是专业化前的1.92倍。
二是既“专”又“严”,加强了征管基础建设,防范了税收风险。通过推行三集中一分类管理方式,既使主要税源管理业务实行了专业化分工;又在专项分工同时,配套制定了各专业岗位相互监督制约的办法,形成了以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监督制约机制,有力促进了基本工作行为的规范和工作程序、手续的健全。
三是业务流程衔接顺畅,征管效率大幅提高。专业化税源管理的运行方式,在明晰各环节职责的基础上,缩减不必要的流转环节,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间,增强了征收管理的便捷性和可操作性,有效提高了税收征管的工作效率。涉税审批时间大大缩短,服务效率明显提高,原来办理期限为7个工作日的专用发票增量许可,现在一般2天之内就可以办结;原来办理期限为10个工作日的一般纳税人认定调查,现在一般3天之内就可以办结。
四是人力资源配臵更趋合理,征收成本不断下降。由于综合考虑了各单位税源数量、税源结构、税源地域分布、税务人员数量、素质等因素,重点解决了税收管理员总量和结构问题,进一步优化了管理人员的配臵结构,将熟悉政策、财务、管理和计算机等知识的人才充实到重点税源管理、评估检查等岗位;同时,根据行业管理需要合理调整中小企业管理力量,并适度减少了个体税收人员。专业化到位前全市一线税收管理员640人,其中:企业管理人员444人;个体管理人员196人。专业化后,全市一线税源管理人员742人,增幅16%。其中:从事涉税调查的人员113人,专业评估人员93人,重点税源企业管理人员95人,中小税源企业管理人员324人,个体税收管理人员降至117人,将减少的79人充实到中小企业管理。企业实现税收291.78亿元,增幅18.31 %;个体实现税收2.85亿元,增幅26.11%。
送:各位局领导
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局内各单位(只
发电子文件)
第三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2010-11-15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借鉴国际税收管理先进理念和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实际的税源管理新途径,税务总局决定,在上海、江苏、安徽、河南、广东、青岛国税局和广东、山东地税局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开展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纳税人数量不断增多,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呈现多样化,企业集团大量增加,经济主体跨国家、跨地区、跨行业相互渗透,企业核算的电子化、团队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税源管理的复杂性、艰巨性、风险性不断加大,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等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由税收管理员属地管户、粗放的税源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更新理念,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
二、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实施信息管税为依托,以实行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以核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以规范税收征管程序和完善运行机制为保障,以建立和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为支撑,积极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优化服务,严格执法,不断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
(二)基本原则
1.依法实施
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必须坚持依法征管原则,按照法定权限与程序执行好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切实维护税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2.求实创新
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学习借鉴国际税收管理先进理念和经验,勇于创新税源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积极探索税源管理规律。
3.积极稳妥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要统筹兼顾,精心组织,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细致的工作计划和方案,积极稳妥地组织试点工作,保持队伍的稳定和各项税收工作的有序开展。
4.注重结合
要根据税收征管战略目标,合理确定税源专业化管理目标;要按照逐步实施税收专业化管理的总要求,积极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措施;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三、试点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确立税源管理目标
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的核心,要通过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手段审核申报纳税的真实性、合法性,促进纳税遵从,提高税收征收率。
(二)加强税收风险管理
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税源管理全过程,把有限的征管资源优先用于风险大的纳税人,实现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制定税收风险管理战略规划,按照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应对处理、绩效评估等设计税收风险管理流程;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及风险特征库;根据不同类型纳税人的不同风险,采取纳税辅导、风险提示、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风险应对措施,促进纳税遵从度提高。
(三)实施信息管税
以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为重点,以对涉税信息的采集、分析、应用为主线,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机制,大力推进信息管税。拓展数据采集渠道,及时、完整、准确地采集纳税人申报信息和第三方信息。做好企业集团经营、税收信息的常规性采集工作;逐步推广网络发票,最大限度采集发票信息;做好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信息交换工作;完善国际税收情报交换机制。严格数据录入审核,加强数据整理、存储、交换、校验等方面管理,提高数据管理质量。提高税务档案管理的电子化水平。运用数据分析应用等系统,加强申报信息和第三方信息的分析比对;综合运用税收弹性分析、税负分析、税收关联分析等方法,深入开展经济税源分析、政策效应分析、管理风险分析和预测预警分析。
(四)实行分类分级管理
根据税源结构及其风险特点,按照纳税人规模(大企业、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行业,兼顾国际税收等特定业务,对税源进行科学分类。根据税源科学分类和风险管理流程,将税源管理职责在不同层级、部门和岗位间进行科学分解、合理分工。探索提升跨区域经营纳税人的管理层级。税务总局主要负责全国性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战略目标规划的制定、全国性涉税信息的采集和应用管理、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纳税评估模型及风险特征库、搭建风险管理平台、开展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和等级排序、下达风险应对任务、实施风险管理绩效评估等)、组织对定点联系企业的纳税评估等。省局主要负责本级风险管理工作及组织实施大企业(跨地市经营、本级重点税源、特定业务)的纳税评估等。市局主要负责本级风险管理工作及组织实施大企业(跨县区经营、本级重点税源、特定业务)的纳税评估等。县(区)局主要负责本级风险管理工作及组织实施本级重点税源、中小企业、个体户的纳税评估等。调整内设部门税源管理职责,将税收风险规划、分析识别、等级排序、下达应对任务等职责整合到相应部门,归口履行上述职能。在坚持现行财税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将现有按照划片管户设立的税源管理机构,调整为按照规模、行业、特定业务等分类的税源管理机构,主要从事纳税评估。科学界定税收管理员职责,改变目前税收管理员“分户到人,各事统管”的管理办法,设置日常管理、纳税评估等岗位,实施专业化管理。
省局、市局、县局可根据上述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报经税务总局批准后适度调整机构、职责。
(五)规范税收征管程序
按照受理申报、纳税评估、税务稽查、法律救济等环节,规范税收征管基本程序。税务机关受理纳税申报后,应依托涉税信息和风险预警指标、评估模型,通过计算机与人工相结合的方式对申报纳税进行案头审核,并进行相应处置;对不能排除疑点的,可采取通信、约谈、现场等方式进行检查、处置;发现纳税人有涉嫌偷、逃、骗税税收违法行为的,移交税务稽查处理。稽查部门立案后,要积极组织实施,运用有效稽查方式和手段,深入调查核实,充分发挥稽查的作用;
稽查部门经审查认为不需要立案的,应及时退回税源管理部门;立案查处后,应当及时将处理结果向税源管理部门反馈。要做好法律救济工作,妥善解决税收争议。
(六)完善税源管理运行机制
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各级税务机关之间、税务机关内部各部门之间、税务机关与外部门之间的纵横结合、内外协作的税源管理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税源与征管状况监控分析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作用,统一分析监控税源风险,统一下达风险预警指标和纳税评估重点,统一督导、反馈、考核税源管理和征管状况,避免基层重复工作和对纳税人重复评估、检查。完善纵向互动机制,合理调整划分各层级间税源管理职责,强化纵向配合。完善横向联动机制,加强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环节以及国税局、地税局之间的合作。实行各税种统筹管理,同一纳税人涉及多个税种的信息一次性采集,按纳税人归集信息,并进行综合评估。建立外部协作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沟通协作,推进信息共享、综合治税和协税护税。
(七)培养专业化人才
要注重税源专业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和技能的提高,针对岗位需要加强教育和培训,要逐步健全专业人才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税源管理专业人才能级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税源专业化管理人才队伍。
四、试点的实施要求
(一)转变理念,统一认识
各试点单位要深刻理解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切实转变管理理念,克服畏难情绪,在系统上下形成共识,增强试点工作的自觉性、积极性。
(二)加强领导,齐抓共管
各试点单位要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征管科技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明确分工,通力协作;要在人、财、物等方面予以充分保障。
(三)精心组织,务求实效
各试点单位要按照本指导意见,周密部署,统筹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试点方案,精心组织,抓好落实。在试点工作过程中,注意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务求取得实效。各试点单位要在2011年1月底前,将试点情况上报税务总局;遇有重大问题,应及时报告。非税务总局指定试点单位可根据本指导意见自行试点。
二○一○年十月十八日
第四篇: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及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按照因地制宜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征管机构改革,推行重点税源精细化管理、一般税源标准化管理、零散税源委托社会化管理的思路,有效提升税收风险的应对能力。
(二)基本原则
1、科学分类原则。科学地对管理对象、管理内容进行分类,准确划分税源和职责分工,把分级分类作为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本方法。
2、风险导向原则。以风险管理理念为导向,按照风险管理识别排序、处理应对的主线,合理配置征、管、评、查事权,明晰工作职责,提升风险管理效能。
3、制约协同原则。按照明确分工、密切协作和相互制约的要求,在实施征、管、查三分离的前提下进一步细化分工,全方位、立体化监控税源,以降低税收流失风险和执法风险。
4、平稳创新原则。充分考虑当前发展现状和长远发展要求,立足于务实、创新、高效,确定行之有效、积极稳妥的改革方案,实现创新基础上的平稳过渡。
二、组织领导及业务推进
为了保证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的顺利推进,市局成立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领导小组和两个工作小组。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征管科技处。负责制定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总体方案和实施意见并组织实施;负责建立省局、市局、基层单位相关工作协调机制,组织研究有关问题,提出相关处理意见;负责岗位职责流程的制定、管户调整,并对应修改、迁移大集中系统相关数据;负责对各个工作阶段、推进过程的协调、指导和检查。
主任:
成员:、(二)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工作小组
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二个工作小组:
1、机构人事组
由同志任组长,同志任副组长,市局稽查局、各分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人事调整工作,严格执行组织人事纪律,做到机构改革到位、人员调整到位。
2、业务推进组
由同志任组长,同志任副组长,市局稽查局、各分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建立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相关制度、工作流程,进行管户调整、大集中系统数据修改,做到机构改革到位、业务交接到位。
各辖市(区)局成立相应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成员名单报市局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主要内容
(一)优化纳税服务,建立集中统一的征收服务体系
随着网上办税服务厅功能的完善及社会化办税能力的提高,统筹考虑纳税人区域分布现状和税务机关现有管理水平,建立集中征收、全面服务的征收服务体系。
(二)加强税源监控,建立专业化和属地化相结合的税源管理机制
为适应不同规模、不同行业和不同区域纳税人的个性化涉税需求,以及税务机关的差异化管理需要,税源管理机构设置以纳税人规模加行业的专业化分类为主,属地分类为辅,建立专业化和属地化相结合的税源管理机制。
(三)实施风险管理,构建与风险管理流程节点相匹配的组织架构
为满足风险管理“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分级应对—监控评价”的流程节点需要,设立市、县两级风险评估专业机构,以指导各税源管理机构的税源监控。
(四)推进机关实体化,建立与扁平化要求相适应的市县两级机关职能体系
按照机构设置扁平化要求,推进市县两级机关实体化进程,从以行政管理职能为主的职能体制,向以直接承担实施税源税基监控管理等实体职能为主的职能体制转变。
此外,对稽查局的内设机构设置,认真贯彻《税务稽查工作规程》,严格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分离”制度。
四、机构设置及职责配置
(一)市区机构设置及职责配置
市局机关设立数据管理处承担专业风险评估职能;成立一个征收税务分局、四个税源管理分局和一个稽查局,分别承担征收服务、税源管理和税务稽查职能。其中征收税务分局使用第一税务分局编制,税源管理分局分别使用第二税务分局、第三税务分局、第四税务分局和涉外税务分局编制。
税源管理分局内部统一设置一个综合业务科、一个纳税评估科和若干个税源管理科,分别承担行政业务、纳税评估和税源监控职能,其中综合业务科在市局机关业务处室“职能实体化”的同时,淡化其业务管理职能,业务处室直接面向税源管理科进行业务指导和任务分配;税源管理科依“按户设科”原则设置科室,依“按事定岗”原则配置岗职,依“按岗到人”原则调整人员。(附图一)
税源管理分局具体职能配置、岗位设置由市局征管科技处明确,人事调整方案由市局人事处制订。
1、数据管理处
具体职能:负责牵头制定涉税数据管理办法;负责数据质量管理,涉税数据信息的交换、采集、加工、分析、提供、推送等工作;负责对涉税信息应用状况的测评和跟踪反馈工作。
数据管理处同时承担风险评估实体职能:负责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包括牵头建立和维护分行业、分税种、分行为的评估指标和模型,按户归集纳税人税收风险,制定、维护税收风险检索规则,确定纳税人税收风险等级,并推送给相关机构或岗位。
2、第一税务分局(征收税务分局,正科级建制)
管理对象:市区所有纳税人。
具体职能:承担税款、基金(费)的征缴管理(含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承担纳税人申请提交的限时办结类事项的受理和当场办结类事项的审批;负责组织实施纳税服务体系建设,拟订并组织实施纳税服务工作规范和操作流程;管理12366和地税网站等纳税服务平台和面向纳税人的税法宣传、辅导咨询、办税服务、权益保护和税收法律救济等工作;组织实施纳税信用体系建设;承担注册税务师的管理工作;承担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购销等环节中一般性违规违章行为的处理。
内设机构:分局除局长室外内设综合管理科、制度业务科、办税服务科、宣传咨询科和维权服务科五个科室。
内设职能:综合管理科负责制订内部各项行政工作规章制度,处理日常事务。制度业务科负责纳税服务工作调研和纳税人需求调查;负责制订纳税服务各项工作规范;负责业务指导、督查及考核;负责纳税信用体系建设和信用等级评定。办税服务科负责办税服务厅(点)纳税人各类涉税业务的受理、办理及涉税资料归档管理;负责网上办税厅所有涉税业务的办理;负责发票、票证管理;负责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购销环节中一般性违章行为的处理;负责办税服务厅(点)日常管理。宣传咨询科负责组织实现面向纳税人的日常税法宣传及纳税辅导;负责编印各种税法宣传资料;负责外网信息、栏目维护;负责12366纳税服务热线、12366短信平台、12366在线咨询等平台管理。维权服务科负责纳税人权益保护工作;负责纳税服务投诉和处理;负责制订“纳税人之家”活动计划,督查、指导各“纳税人之家”开展活动。负责组织纳税人(社会)满意度调查分析。
3、第二税务分局(一般税源分局,正科级建制)
管理对象:京口区、润州区内除房地产开发业、建筑安装业、金融保险业外的,且年纳税额小于100万元的纳税人。
具体职能:承担所辖纳税人的户籍管理、认定管理、定额管理、发票管理、催报催缴、涉税事项的调查核实、备案事项的后续管理、欠税管理、任务执行等基础税源管理工作;承担所辖纳税人的纳税评估等工作;承担相关的协税护税工作。
内设机构:分局除局长室外内设综合业务科、纳税评估科、税源管理一科、税源管理二科、税源管理三科、税源管理四科、税源管理五科(个体)、税源管理六科(个体)共八个科室。其中税源管理一科负责个体之外京口区范围内纯营业税户,税源管理二科负责京口区范围内增值税户、增值税营业税混合户,税源管理三科负责润州区范围内纯营业税户,税源管理四科负责润州区范围内增值税户、增值税营业税混合户,税源管理五科、六科分别负责分局京口区、润州区范围内个体及零散税收。
4、第三税务分局(开发区分局,副处级建制)
管理对象:开发区范围内所有纳税人。
具体职能:承担所辖纳税人的户籍管理、认定管理、定额管理、发票管理、催报催缴、涉税事项的调查核实、备案事项的后续管理、欠税管理、任务执行等基础税源管理工作;承担所辖纳税人的纳税评估等工作;承担相关的协税护税工作。
内设机构:分局除局长室外内设综合业务科、纳税评估科、税源管理一科、税源管理二科、税源管理三科五个科室。其中税源管理一科负责新区范围内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建筑业委托代征单位(新区)和年纳税额100万元以上的纳税人,税源管理二科负责丁卯街道办范围内除一科外的所有纳税人,科源管理三科负责大港街道办和丁岗、大路、姚桥范围内除一科外的所有纳税人。
5、第四税务分局(重点税源分局,正科级建制)
管理对象:京口区、润州区范围内①总局、省局定点联系企业的成员单位②金融保险企业,③除房地产开发业、建筑安装业之外的年纳税额100万元以上的重点税源纳税人。
具体职能:承担所辖纳税人的户籍管理、认定管理、发票管理、催报催缴、涉税事项的调查核实、备案事项的后续管理、欠税管理、任务执行等基础税源管理工作;承担所辖纳税人的纳税评估等工作;承担相关的协税护税工作。内设机构:分局除局长室外内设综合业务科、纳税评估科、税源管理科三个科室。
6、涉外税务分局(行业管理分局,正科级建制)
管理对象:京口区、润州区范围内房地产开发业、建筑安装业纳税人。
具体职能:承担所辖纳税人的户籍管理、认定管理、发票管理、催报催缴、涉税事项的调查核实、备案事项的后续管理、欠税管理、任务执行等基础税源管理工作;承担所辖纳税人的纳税评估等工作;承担契税的税种监控工作;承担相关的协税护税工作。
内设机构:综合业务科、纳税评估科、税源管理一科、税源管理二科四个科室。其中税源管理一科负责房地产开发企业及其项目管理,税源管理二科负责建筑安装业企业及其项目管理。
7、市局稽查局(副处级建制)
管理对象:市区所有纳税人
具体职能:指导、协调和管理全市地方税务稽查工作;组织落实税务稽查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拟订具体实施办法;监督检查全市地方税务系统征管对象执行地方税收法规、政策及制度情况;查处税务违法案件;牵头组织全市地方税收专项检查工作;组织全市或区域性地方税收专项整治工作;受理税务违法案件的举报,承担案件的转办、查办工作;协调公安、检察、审判机关处理税务稽查有关工作。
内设机构:除局长室外内设综合管理科、业务管理科、审理科、检查执行一科、检查执行二科五个科室。
内设职能:综合管理科负责稽查局的行政事务、文秘、后勤保障等综合管理,拟定起草全市稽查工作计划、总结,拟定内部有关工作制度;负责上级交办工作及本局工作的督办督察,负责协调本局各科之间、各辖市(区)稽查局之间工作;负责牵头组织省局、市局、本局“三个一流”考核工作及日常绩效考核,牵头组织税务稽查宣传、稽查服务、稽查工作创新、信息科调研和政务公开相关工作;负责对口落实省局稽查局及市局行政处室布置的工作。业务管理科负责稽查业务综合管理工作,组织落实税务稽查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拟定具体实施办法;负责对辖市稽查业务的统一管理、培训、指导,制定及组织实施本局干部业务培训计划;负责系统“三个一流”考核及本局绩效考核稽查业务部分的考核工作;负责税务稽查案源分析和选案,制定案源管理办法;负责受理税收违法案件举报,承担举报案件的登记、转办、交办、督办、回复、兑奖管理;负责牵头组织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工作及打击发票违法犯罪行动工作,负责与公安、国税等部门的沟通协调;负责起草制定全市各类税收检查计划、方案、总结,报表汇总、上报;负责案件检查进度跟踪管理,负责涉税大要案件管理、案例分析上报及税收违法案件公告工作;负责税务稽查统计工作,负责组织征询稽查信息化业务需求,负责协调稽查信息化工作,负责系统内稽查查帐软件推广应用工作;负责组织纳税人自查和稽查查前约谈工作;负责与数据管理处、征管科技处、征收分局、税源管理分局联系协调。审理科负责本局税务违法案件的审理工作,负责对审结案件的税务处理,制作《税务行政处罚告知书》、《税务行政处理决定书》、《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等审理工作文书;负责组织案件复查工作,负责案卷评审工作;负责组织实施税务行政处罚听证工作;负责涉税违法犯罪案件的移送及与公安等司法部门的联系工作,负责典型案例的收集、上报及曝光工作;负责编写行业性检查分析报告及行业性税收征管建议;负责稽查案件资料的归集、整理和立卷管理工作。检查执行一科、检查执行二科负责本局检查计划的执行,承担本局涉税举报案件、上级部门交办案件、有关部门转办案件、相关部门移交案件、下级部门提请检查案件的检查工作;负责所查处税务违法案件证据材料的收集、整理及《稽查底稿》、《税务稽查报告》等有关稽查文书的制作,并提出处理意见;负责向审理部门移交案卷资料,负责所查案件听证、复议、诉讼事项的举证工作,负责对查结案件的稽查建议和案例分析工作;负责对税务稽查案件处理结果的执行工作,送达《税务行政处理决定书》、《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等税务稽查文书并督促追缴入库,负责执行环节税收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措施的实施,制作《税务稽查执行报告》,负责对逾期未执行完毕案件的跟踪管理工作;负责纳税人自查申报审核及组织税费入库、统计工作。
(二)辖市(区)机构设置及职责配置
四个辖市(区)局统一设立数据管理科和稽查局;统一使用第一税务分局编制承担征收服务职能;市使用第二、第三税务分局编制,其他辖市(区)使用第二税务分局编制统一承担重点税源管理职能;市使用第四、第五税务分局编制,其他辖市(区)使用第三税务分局编制统一承担城区一般税源管理职能;市从第六税务分局起,其他辖市(区)从第四税务分局起,依次设立农村一般税源管理分局。(附图二)
辖市(区)局纳税服务分局(第一税务分局)内设机构统一在综合业务股、宣传咨询股、办税服务股范围内设置,其职能分别对应市区第一税务分局综合管理科和制度业务科、宣传咨询科、办税服务科职责;税源管理分局内设机构根据“按户设股(所)”原则设置,但允许在事务分类的基础上“按事设股(所)”;稽查局内设机构在市局稽查局内设范围内设置,但允许在明确稽查四环节职能的基础上进行归并。
1、市局机构设置
数据管理科,承担市局数据管理处对口职能;
第一税务分局(征收税务分局),承担全市范围内所有纳税人集中征收与纳税服务职能;
第二税务分局,承担全市范围内一定规模以上企业纳税人地方税源的管理职能;
第三税务分局,承担全市范围内建筑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保险企业纳税人地方税源的管理职能;
第四税务分局,承担开发区范围内除第二税务分局、第三税务分局之外的所有纳税人地方税源的管理职能;
第五税务分局,承担云阳镇范围内除第二税务分局、第三税务分局之外的所有纳税人地方税源的管理职能;
第六税务分局至第十税务分局,分别承担司徒镇、延陵镇,珥陵镇、皇塘镇、导墅镇,陵口镇、吕城镇、访仙镇,后巷镇、埤城镇,新桥镇、界牌镇范围内所有纳税人地方税源的管理职能;
稽查局,承担全市范围内纳税人的税务稽查职能。
2、区局机构设置
数据管理科,承担市局数据管理处对口职能;
第一税务分局(征收税务分局),承担全区范围内所有纳税人集中征收与纳税服务职能;
第二税务分局,承担全区范围内一定规模以上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纳税人的地方税源管理职能;
第三税务分局至第五税务分局,分别承担城区、谷阳镇、上党镇、宝堰镇、荣炳盐资源区行政区范围内,高资镇、世业镇行政区范围和经济开发区范围内,辛丰镇、高桥镇、江心洲生态农业园区行政区范围内,除明确由第二税务分局管辖的纳税人外的地方税源管理职能;
稽查局,承担全区范围内纳税人的税务稽查职能。
3、市局机构设置
数据管理科,承担市局数据管理处对口职能;
第一税务分局(征收税务分局),承担全市范围内所有纳税人集中征收与纳税服务职能;
第二税务分局,承担城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含原黄梅镇区域)、华阳镇、茅山镇、茅山风景区管委会行政区内的一定规模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的地方税源管理职能;
第三税务分局,承担城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含原黄梅镇区域)、华阳镇、茅山镇、茅山风景区管委会行政区范围内除明确由第二税务分局管辖的纳税人外的地方税源管理职能;
第四税务分局至第六税务分局,分别承担下蜀镇、宝华镇和市宝华森林公园管委会行政区范围内,边城镇、白兔镇行政区范围内,后白镇、天王镇、郭庄镇和赤山湖管委会行政区范围内的地方税源管理职能;
稽查局,承担全市范围内纳税人的税务稽查职能。
4、市局机构设置
数据管理科,承担市局数据管理处对口职能;
第一税务分局(征收税务分局),承担全市范围内所有纳税人集中征收与纳税服务职能; 第二税务分局,承担全市范围内的房地产企业、三茅镇行政区范围的餐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地方税源管理职能;
第三税务分局至第五税务分局,分别承担新坝镇行政区范围内,三茅镇行政区范围内,经济开发区、镇、镇、镇行政区范围内,除明确由第二税务分局管辖的纳税人的地方税源管理职能;
稽查局,承担全市范围内纳税人的税务稽查职能。
五、实施步骤及工作要求
本轮专业化机构改革共分准备动员、组织实施、巩固完善三个阶段,各阶段主要事项、时间安排和责任见附表。
各级各部门均应从大局出发,树立为征管现代化服务、为纳税人服务的观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改革上来,积极支持参与并无条件服从改革;各县(市)局征管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应加强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时化解各类矛盾,严格执行组织人事纪律;在机构改革的各阶段,相关部门应严格按照时间表,对照内容分工,安排专人专岗专司相关事务,确保职责清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工作到位;全体干部职工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涉及岗位变动的同志更要抓紧时间勤学习、勤实践,尽快完成工作角色的转换。
各辖市(区)按照市局规定的原则方法和机构设置内容,制订各自的专业化改革实施推进细则,报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领导小组同意后,在2011年7月份组织实施,8月1日新机构正式对外办公。
第五篇:关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
关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
与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调研情况的报告
总局征管科技司:
收到《关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与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调研情况的通知》(征科便函[2009]116号)后,我局高度重视,及时组织部分市局认真开展专题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关于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定位和思路问题
(一)对税源专业化管理概念的理解
税源,顾名思义,是指税收的源泉。税收归根到底来源于纳税人的经济活动,是纳税人应税行为的结果。管理,是为到达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计划、监督、控制和协调等活动。现代税源管理理论认为:经济决定税源,征管决定税收。税源只有通过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活动才能成为税收,能不能将这些客观存在的税源转化为税收,完全取决于税务机关税源监管水平和征管能力。税源管理主要内容集中在对纳税人户籍信息的管理与服务、经营状况的监控与分析、以及对税收征缴情况的预测与评估等。税源管理形式多种多样,其中税源专业化管理是现代税源管理的重要内容。税源专业化管理与税收专业化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税收专业化管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税收征管机构根据征管职能、纳税人类型或规模(但其内设机构仍按职能)进行设臵;二是指机构内
部的征管工作按照征管程度和环节实行专业化分工,使税收征管全过程按生产流水线的运行方式进行。而税源专业化管理应是税收专业化管理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方面。税源专业化管理是指税务系统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主体规模化、特征化、连锁化等新情况,通过税务系统内部人力资源优化配臵和组织架构优化组合,对经营范围、运行模式以及管理特征相类似的纳税人,实施分类别、有重点的管理,增强税收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组织结构的最优化和组织效率的最大化,达到加大管理力度和拓展管理深度、提升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的目的。根据现代税源管理要求,税源专业化管理应划分以下几类:一是行业管理,就是在依据行业税收在本地区税收收入的比重,在一定范围内打破地区界限,按照行业系统和隶属关系,设立专业税源管理岗位,进行税源控管的一种管理形式;优点,便于税收管理员了解同行业各纳税人的经营管理和纳税、税负情况等税源相关信息,可以利用税源相关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问题,有效提高税收管理精度;缺点,所管税源分散,容易出现漏征漏管户。二是规模管理,就是按纳税人的经营规模及税收贡献,设立专业税源管理岗位,进行税源控管的一种管理形式;优点,能抓住不同经营规模纳税人的内部控制和会计核算水平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税源管理措施;缺点,规模划分标准很难准确界定,少数企业经营规模与会计核算水平不相适应。三是专业市场管理,就是依据专业市场具备以下一个或几个条件,设立专业税源管理岗位,进行税源控管;优点,专业市场的税源同构性强,便于体现公平原则,提供有针对性的纳税服务;缺点,容易形成税务系统内部职能交叉。
(二)如何对纳税人进行属地基础上的专业化分类管理 应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按照财政体制的要求,专业化税源管理必须在属地管理的基础上进行。从管理方法上来说:以属地管理为基础的划片管理起到兜底的作用,避免漏征漏管;专业化管理是精耕细作,二者必须紧密结合。从现实情况看,市场主体专业众多,专业化管理必须抓住重点行业,宜粗不宜细,宜少不宜多。
二是由于各地税源结构、人员配臵有明显的差异,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不宜搞“一刀切”。专业化分类管理应在辖区户数多、规模大、管理难、税源多的区域进行。
三是要充分考虑到人员整体能力的适应状况,不宜把面扩得很大,不能过分强调,更不能全面划面为线,使管理上支离破碎,不利于提高税收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三)如何建立立体化的税源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 一是要充分发挥社会综合治税网络的功能,强化第三方信息的采集与利用,不断拓展信息采集渠道,保证信息数据的真实、及时与完整。
二是要适应当前网络社会的技术环境,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提高信息“大集中”的层级,重点突出税务系统内网税源数据信息的自动比对、预警及提醒功能,着力提高税源信息综合利用率,为领导决策和税收征管服务。
三是要尽快制定基础税源信息采集规程,明确各税收管理节
点信息采集维护的内容、时限、要求,强化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可操作性。
(四)如何建立、培养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人才队伍 一是建立不同层级的税收管理人才库。要层层筛选一批素质相对较高的税收管理员充实到各级税收管理人才库中去,采取分类、分期、分批的办法,有针对性的培训措施,比如选送到专业院校、举办专业研修班等,进行比较系统的专业学习和专门训练,逐步建立起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精湛、技能娴熟、数量精干、类别齐全的专业化、复合型技术人才队伍这是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关键。
二是要突出税源专业化管理特点,进行针对性的税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不仅要强化特定行业税收业务知识,更要掌握对应行业类别的专业管理技能,了解特定行业的管理特点,加强行业性税收问题的学习和研究,开展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交流,尽快提高干部的专业管理水平。
(五)如何发挥信息化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支撑作用 从一定程度来说,信息化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支撑作用就是对税源管理数据信息的采集、加工、储存、监测、分析和利用,是管税的核心,是税收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基础。
一是构建内外两个数据平台。内部要强化数据信息采集利用,进行信息资源集约化处理,要完善征收、管理、稽查等业务系统的数据采集管理功能,构建专业数据库、综合数据库等数据仓库,满足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的不同需求。同时,按照业务与技术相融合,整合内部开发的各类业务系统软件,建设统一
框架下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抓住“数据应用”这条主线,贯彻“信息管税”理念,充分利用税源管理数据库,建立起税源数据采集、分析利用机制。外部要加强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协作机制,采取同政府相关部门联网、借助政府信息数据平台等形式,广泛采集外部相关信息,开展信息共享,建立协税护税网络。
二是建立税管员工作电子平台。及时掌握纳税户经营状况和纳税信息,抓好征管税源,利用税收管理员信息平台开展绩效考核,形成信息化加专业化有机结合的税源管理体系。
三是设计行业纳税评估模型。通过采集纳税人信息、内部信息、第三方信息、上级发布信息,利用行业管理评估模型对分户信息进行分析应用,实施针对性的专业化管理和评估。
(六)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其他意见和建议
建议一:随着税收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税收信息量贮存越来越庞大,大量垃圾信息的存在已严重造成现有税收征管网络的运行,在个别时段,已严重影响到日常税收征管,必须对“垃圾信息”进行及时分类处理。
一是要从理论上深入探讨“垃圾信息”的内涵。
二是要从实践上对“垃圾信息”进行分类,比如可以从时间存续、信息类型、重复利用率等等方面划定标准,明确每类垃圾信息的处理方法、手段(备份、删除、转存等等)、时限、节点等,建立健全税源信息专业化管理的相关制度。
建议二:注意保持税源专业管理人员的稳定性。因为此类人员的专业性强,人才成长也需要较长的周期,在实行轮岗制时,应考虑其特殊性,尽量在所管理的行业不变的前提下对其所管户
进行更换或跨区域轮岗。
二、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意见和建议
(一)税收管理员的职责定位
从税收管理员制度颁布实施情况来看,实践证明税收管理员的“五员一体” 即“信息采集员、纳税辅导员、税收宣传员、纳税评估员和税收监督员”的职责定位还是比较准确,充分体现了变集权式管理为分权式管理,变全程式管理为环节式管理,变“保姆式”服务为依法服务的理念,应继续予以保持。
(二)如何按岗位进行专业化分工管理
一是要避免税收管理员的职能与其他岗位职能重复交叉。要正确把握好税收管理员的职能定位,其职能必须与征收、稽查、办税窗口等岗位的职责分开,明确分工,各行其职,各负其责,防止职能交叉、串岗混岗,影响到各自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设臵税收管理员岗位,应当以税源征管业务流为依据,遵循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属地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权力分离,职能分解,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配合。
二是可以进一步对税收管理员的职责进行细化与分类,解决当前由于事务性问题较多,“五员”职责难以落实的问题。建议将税收管理员分为内勤岗与外勤岗,明确内外勤人员的工作内容,建立工作时间箱,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岗责体系与考核体系。
三是可以积极探索根据税收征管环境以及税收管理员的综合素质进行岗员组合,明确基本职责,组合辅助职责,以充分挖
掘人力资源潜力,适应税收环境变化。
(三)如何进行权力制约
要防止“专管员”制度的弊端在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过程中重现,强化税收执法监督是关键。应健全权力制约机制,完善岗责体系建设,严防随意执法。一是在加强内部制度建设、落实“税收执法权”、“行政管理权”监督措施的同时,要加大外围监督力度,公开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各项内容,提请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监督;二是在保证管理稳定性的同时,实行税收管理员定期轮换制度,预防依情依权不依法问题的发生;三是加强日常巡查,发挥兼职监察员的作用,对停歇业、注销户和减免税等进行实地调查和审查;四是加强对税收管理员的监督力度,防止权力过于集中。加强对税收管理员的廉政教育、提高工作透明度和公正度,采取措施预防和惩治不廉政的行为,使税收管理员做到公正、公开执法,杜绝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等腐败、违法行为的发生;五是加大考核力度,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各分局内部建立复核、复查制度,避免管理过程中出现“人情税”、“关系税”等问题;建立征收、管理、稽查相互监督制度,加强对税收管理员的监督;落实管理责任制度,发现随意执法问题从严处理,防止为政不廉导致管理松懈,确保税源监控富有成效。
(四)如何完善考核办法
根据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职责,进一步深化现有考核方式,紧紧围绕“管理员管什么、怎么管、管到什么程度、管好管不好怎样奖惩”四个环节,逐步建立起包括工作目标、要求、标准、程序,落实、责任、考核和奖惩等事项的立体考核机制,使每一项
工作既充分细化,又到人定岗。对税收管理员的考核坚持“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原则,按管户数量、规模、质量、复杂程度兑现奖惩,真正发挥奖优罚劣的作用。在按照标准严格考核的基础上,严格兑现奖罚,对经考核税源管理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对税源监控不力导致税款流失或造成税收大要案的,查明责任、严肃处理,直至调离税收管员工作岗位。
(五)你局在编人员总数。税收管理员、稽查人员、办税服务厅人员数量及其分别占总人数的比例
此次调研,我们选择了安庆市和宿州市两个地税局。安庆市局在编在岗人员1213人,其中税收管理员508人,占在岗总人数的42%;稽查人员103人,占在岗总人数的8%;办税服务人员187人,占在岗总人数的15%。
宿州市局在编在岗人员972人,其中税收管理员461人,占在岗总人数的47%;稽查人员105人,占在岗总人数的11%;办税服务人员117人,占在岗总人数的12%。
(六)对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其他意见和建议
一是建立健全税收管理员操作规范,制定出台《税收管理员日常操作规程》,制作运用《税收管理员手册》,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二是要从制度层面明确税收管理员培训的内容、每年学习时间、培训形式等相关内容,以增强教育培训的刚性。
三是建议在征管软件中建立税管员工作平台和增加考核评价功能,不需再单独进行软件开发,避免造成操作烦琐,不利于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