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宁市国家税务局关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的方案(修改稿3)
南宁市国家税务局
关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的方案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国税发„2010‟101号)和自治区国家税务局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试点方案要求,为探索适合我市实际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新途径,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特制定本试点方案。
一、改革试点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原则
要将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税收管理全过程,根据税收风险发生特征和类型对纳税人进行科学分类,将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应对处理等职能进行合理配臵,形成职责分工明确,资源优化配臵,运行衔接顺畅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格局。
(二)坚持以提高纳税遵从度为目标的原则 要以是否有助于促进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高,是否有利于最具效率地促进纳税遵从来规划和展开,并以此作为衡量、检验这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
(三)坚持积极探索、稳步推进的原则
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是破解人少户多、征管效率低下等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有效途径,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1 同时,这项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因此,要在机构设臵基本稳定的情况下,通过合理调整职能,优化资源配臵等途径稳步推进,保持队伍的稳定和各项税收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改革试点的主要目标
适应纳税人数量不断增加、企业经营方式日益复杂等税源管理形势发展变化的需求,在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等实行属地管理,不改变税款入库级次的前提下, 改变传统的由税收管理员属地管户、粗放的税源管理方式,积极探索建立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实施信息管税为依托,以实行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以核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以规范税收征管程序和完善运行机制为保障,以建立和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为支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三、改革试点的具体内容
(一)市局试点重点税源分级管理
提升重点税源企业和跨区域经营纳税人的管理层级。选择共管模式作为我局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扩大大企业和国际税务管理科的管辖范围。除原有职责外,将重点税源的风险分析评估职能划入大企业管理科,实施专业化的分析评估。
1.明确管理职责
按照风险管理导向要求,将税源管理职责分为风险管理和基础管理两大类。
(1)风险管理职能
风险管理职能主要包括税源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查、风险应对管理、风险应对实施等。
按一定标准选定的重点税源企业,其风险管理职能由大企业和国际税务管理科负责。对上述企业,大企业和国际税务管理科负责组织风险监控指标和监控分析模型的建立、风险的分析评估。
(2)基础管理职能
基础管理职能主要是指风险管理职能之外的,税收法律制度、规范性文件等规定的日常性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征管基础管理、税种基础管理、税收法制基础管理等,其中征管基础管理包括户籍管理、发票管理、定额管理、调查核批、欠税管理、任务执行、催报催缴、宣传辅导、档案管理等。
大企业的税收基础管理职能仍按属地管理原则,由原基层主管税务机关负责。
2.科学分类税源
按照税收收入等规模标准,选定市局集中进行风险管理的重点税源企业。一是总局定点联系企业的成员企业;二是投资额较大(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以上)的大型跨 3 区域经营企业。三是年税收收入占全市国税税收收入比重较大(50%以上)的纳税人。根据税收收入变动情况、经济发展状况和管理人员配备情况,划分标准每一至两年调整一次。
3.重组管理资源
在大企业和国际税务管理科建立一个由10人左右组成的专业化管理团队,即成立重点税源管理组,按照“岗责匹配、人尽其才”的思路,对税源岗责设臵、人员岗位进行调整,市局从本系统中选拔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同志充实到大企业和国际税务管理科,集中专人履行大企业的风险管理职能,强化纳税评估工作。
(二)县(区)局探索税源管理的科学分工 各县(区)局应积极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措施,在现行机构设臵不变的情况下,采取“内分”形式,通过调整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突出税收风险分析和应对。税源管理股(分局)设臵“日常管理岗”和“专业评估岗”,日常管理岗的职能是主要是负责日常监控、审批、核查、催报催缴、风险提示等日常性工作;专业评估岗的职能主要是应对高、中级风险企业的纳税评估、征管核查等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工作。
市局确定江南区国税局、高新区国税局、横县国税局为试点单位。
(三)落实信息管税,开展深层次的税收管理 提高税源管理工作的针对性,落实信息管税,是整个税源管理工作的“眼睛”。
1.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风险管理平台。通过拓展360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将纳税风险管理引入其中,用两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建立和完善风险特征库和风险预警指标,按风险程度高低对企业进行分类、分级管理,根据纳税人的不同风险等级实行差别化的应对管理措施,管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高风险企业。
在系统研发过程中,各部门必须按照管理职能,提交风险指标,其中收入核算科负责经济税收偏离度风险特征指标,收入与政策、征管关联度风险特征指标的设臵和维护;征管科负责征管基础类风险特征指标、风险分析数据模型的设臵和维护;货物和劳务税科负责增值税、消费税类风险特征指标、风险分析数据模型的设臵和维护;所得税科负责所得税类风险特征指标、风险分析数据模型的设臵和维护;进出口税收管理科负责出口退税类风险特征指标、风险分析数据模型的设臵和维护;大企业和国际税务管理科负责大企业和国际税收类风险特征指标设臵和维护;政策法规科负责风险管理过程监控;信息中心负责风险管理技术支撑;高新区国税局负责软件开发的组织和协调。
2.开发和引进财务电子账簿评估软件。针对大企业使用财务软件记账的特点,通过软件采集企业电子账簿信息,以企业纳税申报数据和企业财务电子数据为对象,对企业涉税数据进行加工、分析、比对,过滤找出涉税疑点,进行税种评估和账务评估。解决财务软件多样和税收管理员看账难的问题,从而拓展纳税评估的广度和深度,提高纳税评估准确度。
3、进一步完善第三方涉税信息应用平台。积极拓展第三方涉税数据采集渠道,为税源专业化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源。
(四)建立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
要充分发挥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综合效能,必须以风险管理为导向,逐步建立跨层级、跨部门、跨专业化管理岗位的税源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
1.建立纵向互动机制。
市局负责根据上级发布的风险预警指标和数据,开展本级税源的监控分析和风险管理,发布监控分析结果,确定风险监控重点,下达风险处臵任务。负责重点税源的税收风险识别和风险应对,组织开展重点税源的纳税评估,主要由大企业管理部门和征管部门负责牵头组织,各专业管理部门配合。
县(区)局负责中小税源的税收风险识别和风险应对,组织开展中小税源的纳税评估;参与市局组织的重点税源纳税评估工作;确定本级税源监控和纳税评估重点,落实上级发布的风险预警指标和风险处臵工作任务,并及时反馈落实情况。按属地管理原则,负责本地的税源的日常管理工作。
税收管理员按岗位职责要求和上级任务安排,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2.建立横向联动机制。
建立健全税源监控一体化工作机制。收入核算科负责税收收入的综合分析以及重点税源的监控分析,为税源管理确定方向标;政策法规科负责税收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等税收政策执行状况的监控分析;货物和劳务税科负责增值税、消费税等监控分析工作,调查测算行业税负状况,提出开展专项整治的意见;所得税科负责所得税监控分析工作,查找风险疑点;大企业和国际税务管理科负责大企业和反避税监控分析;进出口税收管理科负责出口退税监控分析;征管科负责征管基础类风险分析,查找征管薄弱环节。稽查局负责涉税案件查处状况分析,及时反馈纳税评估移交稽查案件的检查和处理情况,提出以查促管的工作建议。各业务职能部门按季分析工作完成情况和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工作任务。季后10个 7 工作日内报税源与征管状况监控分析一体化领导小组办公室。风险管理平台建立前,各职能部门分析出的疑点问题需要综合评估的,各业务科室按风险程度和工作量确定评估企业名单后报送税源与征管状况监控分析一体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下达风险处臵任务,其中按本方案划分标准确定的重点税源企业由大企业和国际税务管理科直接组织评估;不需综合评估的,各业务科室通过预警派单的形式自行下发各县(区)局核查。
(是否分配行业模型设计任务)3.理顺大企业管理的工作衔接
大企业和国际税务管理科通过计算机与人工相结合的方式,查找大企业税收风险,对重大涉税风险,由大企业和国际税务管理科牵头组织征管科、货物和劳务税科、所得税科和属地县(区)局开展纳税评估等风险应对工作;对一般性的涉税风险,将结果报送税源与征管状况监控分析一体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归口下达,由属地县(区)局负责应对。涉及的税种问题由各主管业务部门处理;管理过程中纳税人咨询和提交的业务问题,税务机关依职责发起的业务,按谁发起谁负责答复的原则进行,纳税人依申请发起的业务,由属地主管税务机关负责答复,避免多头答复和答复不一致。
(五)落实各项税源专业化管理措施
各级税务机关要运用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和方式,抓好税源专业化管理各项措施的落实。
1.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加强征管基础环节的税源专业化管理。要逐步扩大网络开票范围和第三方涉税信息的采集面;要对户籍管理、申报管理、发票管理、欠税管理等关键环节采取更具操作性的风险应对措施。
2.突出对大企业实施以风险控制为重点的专业化管理。调整后的大企业和国际税务管理科要根据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税企沟通、综合评估和全面审计。同时要发挥专业管理机构的优势,组织和指导基层税源管理部门开展本级大企业税收风险分析监控和应对处理等工作。
3.针对中小企业面广量大、内控制度缺失、财务核算不规范等特点,实施以行业性风险监控为重点的专业化管理。根据不同行业企业的经营和核算特点,细化各行业管理的特殊要求,总结分行业税收风险管理的方法和规律;要健全实用性强的行业纳税评估模型和指标参数体系,分行业进行风险特征的筛选、分析,深入开展行业纳税评估。
4.各税种管理部门根据税种管理特点,深入分析各税种管理中的风险领域、环节和项目。
5.发挥税务稽查应对重大涉税风险的优势,落实以 9 查促管的各项措施。
6.针对岗位需要加强教育和培训,并通过工作实战,逐步建立起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税源专业化管理人才队伍。
四、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的领导,市局成立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周元卫
副组长:徐健、刘坤、廖纪新、文建中、陈家春、王松军、卢华君、黄欣
成员:局内各单位主要负责人。
领导小组的职责是负责研究和审批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的重大事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方案的起草及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协调调度和工作督导。局内机关各单位为成员单位。办公室主任由黄欣兼任,副主任为颜金满、许晖、陈世宪。办公室设在征收管理科。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年3-4月)
市局在2011年4月底前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完成试点方案制定等准备工作,并将试点方案于2011年4月20日前上报区局。
(二)试点阶段(2011年5-10月)
2011年5月底前在大企业和国际税务管理科成立大企业专业化管理团队、完成职能调整、人力资源重新配臵、重点税源管理对象的确定和人员岗位设定,按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实施税源管理。各县(区)局按照区局和市局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方案要求进行探索实践的,请于5月底前上报具体实施方案。
试点单位要把握好工作进度,在此阶段实现本单位试点方案所制定的工作目标。同时,要及时整理试点期间评估案例,按月做好成效统计工作。
(三)总结阶段(2011年11月至12月)
试点单位开展年度总结评估,做好成效统计,对工作中存在的疑点、难点问题进行汇总分析,并提出进一步完善专业化管理的措施和意见,于2011年12月10日前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市局,征管科汇总后,于2011年12月25日前,将试点情况上报区局。
六、有关要求
(一)统一认识,转变理念。要深刻理解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切实转变管理理念,克服畏难情绪,在系统上下形成共识,增强试点工作的自觉性、积极性。
(二)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各单位主要领导亲自抓,11 分管领导具体抓,征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明确分工,通力协作。
(三)精心组织,务求实效。试点单位要按照本方案,周密部署,统筹安排,制定本单位切实可行的试点方案,精心组织,抓好落实。在试点工作过程中,注意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务求取得实效,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附:市局集中进行风险管理的重点税源企业名单
第二篇: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方案(最新)
安徽省国家税务局
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方案
为建立健全信息化、专业化、立体化的税源管理体系,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立足安徽国税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科学分类税源、准确划分职责为基础,以加强税源监控,强化风险管理为手段,以提升管理层级、转变工作方式为关键,以核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以深化信息运用、实施信息管税为依托,以优化机构设置、合理调配资源为保障,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不断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降低税收管理的风险和成本,加快实现税务管理的现代化,即税务管理的集约化、信息化、法制化、科学化和社会化。
二、主要任务
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实施科学分类,理顺管理流程,优化纳税服务、强化税收分析、整合税源监控、突出纳税评估、集约税务稽查、深化信息应用、重组管理资源、转变工作方式。
(一)实施科学分类
1.按管理对象分类。按照“规模+行业”的原则,将纳税人分为重点税源和中小税源两类。重点税源是指纳入省、市局税源监控的企业、上市公司以及跨国、跨省、跨市的总分机构和母子公司,其国税收入占本地区国税收入总额不低于80%(2010年上半年,全省共有6907户,占全部企业户数3.99%,入库税款415.06亿,占全省收入84.06%);中小税源为重点税源以外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按规模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当地产业结构和行业分布状况,对同一管理层级的纳税人再按行业进行分类。
2.按管理职责分类。借鉴公安部门“户籍警”、“治安警”和“刑警”序列划分方式,将税源管理职责重新划分和归类为事务性、监控性、查处性三类,进一步明确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职责、范围和方式,管理员由固定管户转向分类管事。事务性工作是指日常管理与服务,包括户籍管理、申报受理、税款征收、发票管理、税法宣传、纳税辅导等;监控性工作是指基于风险管理的纳税评估和税源监控等;查处性工作是指税务稽查。
3.按管理层级分类。根据税收征管程序和风险管理流程,合理界定分解省、市、县三级国税机关的税源管理职责,实现上下联动。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监控性和查处性工作,主要由省、市两级国税机关承担,县局主要从事事务性工作以及中小税源的纳税评估。一是省局负责税收分析、反避税调查以及部分重点税源纳税人的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市、县局不再专门从事税收分析和反避税调查工作。二是市局负责省局管理的重点税源
税公开制度,保障纳税人知情权,建立投诉举报快速响应机制。
(四)强化税收分析
把税收分析作为推进专业化管理的切入点,运用分析成果引导管理资源配置,有针对性地开展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
1.提高分析层次。发挥数据集中优势,省局集中处理全省征管数据,开展税收弹性分析、税负分析、税源分析和税收关联分析,发布全省行业税负及预警指标。建立行业纳税评估模型,筛选评估对象,具体锁定至地区、行业或纳税人,把疑点目标层层追踪至纳税人的某个方面。
2.改进分析手段。克服用单一税负指标进行简单比对的做法,要通过加强培训,综合应用风险指标、评估模型等技术工具,提高税收分析能力,从微观、宏观、横向、纵向等多个方面对税源情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
3.加强分析应用。围绕税收风险管理,开展“建模找点”,有效识别和定位税收风险,发现税源管理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调整管理方向、措施和力度,充分发挥分析应用的最大效能。
(五)整合税源监控
以业务流程为导向,以上下联动、横向互动为目的,整合部门之间、上下之间和税源管理主要环节之间的工作,提高税源监控水平。收入核算部门开展宏观分析;税源监控部
门运用评估模型,定期分析每一个纳税人,查找风险较高的纳税人,将风险点比较集中的纳税人作为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选案的主要来源;纳税评估部门对风险级别较高的纳税人实施评估;稽查部门选择疑点较大、对纳税评估不能排除风险的纳税人进行检查;根据评估和稽查的结果及建议,管理部门完善管理对策。省局负责征管状况监控,按月或者按季度开展分析,指出哪些纳税户在什么时间段,存在什么疑点,下发到主管国税机关,指导主管国税机关根据疑点找问题,重点监控,查明真相,并将结果及时反馈。
(六)突出纳税评估
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实施税源监控的最有效手段,是推进专业化管理的关键和重要内容。按规模分层级进行评估,省局负责对全省重点税源纳税人纳税评估的组织和实施,市局负责对部分重点税源和中小税源企业实施评估,县局负责对部分中小税源企业实施评估。转变评估方式,通过实施“建模找点”,实现纳税评估从无差别的全面评估转变为有针对性的专业评估,从无标准的经验操作转变为有规范的精细评估,从不连贯的单一应用转变为有互动的综合评估。开展多税种联评,用足、用好现有系统中已有的信息,实现对纳税人的全面评估。
(七)集约税务稽查
在一定区域内集中稽查人员、资源和业务,优化力量配置,强化执法刚性,提高办案效率,更好地发挥稽查震慑作
和评估;第二税源管理局负责全省重点税源中制造行业除高新技术产业外的纳税人税源监控和评估;第三税源管理局负责全省重点税源中服务行业除高新技术产业外的纳税人税源监控和评估;第四税源管理局负责全省重点税源中其他行业除高新技术产业外的纳税人税源监控和评估。
(2)税务稽查机构。按照地域分别设置皖北、皖中、皖南、皖西、皖东5个跨地级市稽查局,每个局编制40人,名称为省局皖北稽查局、皖中稽查局、皖南稽查局、皖西稽查局、皖东稽查局,负责全省重点税源和重大税收违法案件的查处,其稽查范围或人员,每2-3年轮换交流一次。撤销县稽查局,集中稽查人员、资源和业务,优化力量配置,提高办案效率。按照重点税源的不同类别和税源监控的不同层级,划分省、市稽查局稽查范围,实行省、市两级集约稽查模式,减少层级,避免办案干预。
(3)机关内设机构。设立维护纳税人权益办公室,挂靠纳税服务处,负责纳税人投拆、举报的调查核实和处理,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调整内设机构职责,收入规划核算部门负责开展税收宏观分析,定期发布全国、全省行业税负及预警指标,为税源监控和纳税评估提供支持;征管科技部门、税种和专业管理部门负责重点税源监控和微观税收分析,运用纳税评估模型,识别和定位税收风险,筛选评估对象;纳税服务部门负责纳税服务工作状况的监控分析;数据处理部门负责监控分析所需数据的抽取、提供和维护。
2.市局。按照一级式、扁平化、集约化的思路,撤销按行政区划设置的市区国税局(分局),市局为税收执法主体。
(1)税源管理机构。设立3个税源管理机构,其中:第一税源管理局承担全市重点税源纳税人(除省局监控评估的纳税人外)的税源监控与评估工作;第二税源管理局承担市区中小企业的税源监控与评估;第三税源管理局承担市区个体工商户税源监控与税款核定工作。
(2)办税服务机构。设立纳税服务局,负责受理市区所有纳税人的涉税申请和纳税申报,承担税款征收、户籍管理、信息采集、调查核实、发票管理、催报催缴、任务执行、欠税管理、宣传辅导、档案管理等日常管理与服务工作。
(3)税务稽查机构。设立稽查局,撤销县级稽查机构,上收县局税务稽查执法权,在全市范围内统一实施税务违法案件的查处、审理和执行。
(4)合并机关内设机构。按照整合职能的原则,对市局内设机构进行合理归并,设置6个内设机构,分别为办公室、税政制度(税收法律顾问)处、数据管理处、人事教育处、监察处和后勤管理处。办公室负责文秘管理、税收宣传、保密、督办、网站管理、各类档案文书管理等职责;税政制度处负责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企业所得税、国际税收、出口退税等税收政策落实和综合征管工作,负责为纳税人提供税收法律咨询服务和税收法律救济工作;数据管理处负责收入规划核算,数据分析监控和信息化支撑等工作;
011
源企业经营规律及核算特点,测算企业生产和纳税能力,保证税收收入;引导和帮助企业从内部控制制度入手,通过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把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贯穿于生产经营过程,强化企业税务风险自我防控。
2.中小税源企业。按照行业管理、集约化管理的思路,强化税基管理和分类纳税辅导。密切与工商、质监、地税及政府部门间的信息传递和工作配合,避免产生漏征漏管;对财务核算不健全的企业,实行所得税核定征收;对重点行业和管理薄弱行业,加强行业税源监控和评估;对新办企业,及时帮助办税人员熟悉办税流程及政策;对已开业的中小企业,突出账簿设置、财务核算情况的检查辅导。
3.个体工商户。探索集约化、社会化税收管理思路,注重户籍和定额管理。实施由专业市场、街道等委托代征,建立护税协税网络及社会化服务机制,降低征纳成本。对农村偏远地区或小街小巷的个体工商户采取简易申报、简并征期的方法,按年申报纳税。
(二)制定配套制度
不断推进管理制度建设,建立一个制度规范、程序严密、依法行政的制度体系,保障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在法律框架内对传统的征管程序、操作流程进行梳理,以纳税人为中心,切实减少不必要和无实际意义的业务流转环节和审批(核)环节,优化税务登记、宣传辅导、申报缴税、税款评定、税款征收、税务稽查、法律救济等流程。制定行业税收
管理规范,明确行业税源管理重点、作业标准、信息采集和监控指标等内容。
(三)完善内控机制建设
以防控廉政风险为目标,以健全内控制度为重点,以监督制约权力为核心,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抓手,全面加强内控机制建设。认真梳理权力事项,排查权力风险点,确定关注和控制重点,健全防控措施;合理配置权力,实现权力运行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制衡;完善岗责体系,实现权力与责任的有机结合;规范工作流程,形成环环相扣的工作链条;严格运行程序,健全责任明晰、制度完备、分权合理、流程规范、制约有力、监督到位的部门内控机制。
(四)建立专业化管理队伍
根据各类纳税人的不同管理要求和税收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专业化管理人才队伍。建立能力评价体系。探索建立税收管理员能级制度,明确各类管理岗位的业务技能、要达到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标准等。根据岗位能力标准,对管理人才进行分类,建立各类专业人才库。强化分类培训。按照“岗位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开展岗位分类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专业性和有效性,岗位不同,培训的内容、知识和培训方式也要相应不同。注重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和提高,突出能力操作与训练。优化人员配置。优化人员配置,将各类管理人才配置到最能发挥其专长的税源管理岗位上。根据当地大企业、重点税源企业管理以及纳税评估的工作
415
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要按照“积极谨慎”原则,先试点,后推广,分步稳妥地推进。试点单位应立足于当地税源结构和人力资源现状,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认真组织实施。其他单位也要及早做好准备,早调研,早谋划,在现有管理模式上,借鉴试点单位的经验,统筹安排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在推进过程中,各单位要对工作的进展进行评估,及时查找不足,研究对策,做到边推行、边完善,不断把工作引向深入。
第三篇:浙江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印发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
浙江省国家税务局
浙国税函„2010‟174号
浙江省国家税务局
关于印发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市(地)国家税务局(不发宁波):
《浙江省国家税务局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方案》已经省局局长办公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各地在试点过程中的重要情况和问题,请及时向省局(征管科技处)报告。
二O一O年六月二十二日
第四篇:关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
关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
与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调研情况的报告
总局征管科技司:
收到《关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与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调研情况的通知》(征科便函[2009]116号)后,我局高度重视,及时组织部分市局认真开展专题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关于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定位和思路问题
(一)对税源专业化管理概念的理解
税源,顾名思义,是指税收的源泉。税收归根到底来源于纳税人的经济活动,是纳税人应税行为的结果。管理,是为到达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计划、监督、控制和协调等活动。现代税源管理理论认为:经济决定税源,征管决定税收。税源只有通过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活动才能成为税收,能不能将这些客观存在的税源转化为税收,完全取决于税务机关税源监管水平和征管能力。税源管理主要内容集中在对纳税人户籍信息的管理与服务、经营状况的监控与分析、以及对税收征缴情况的预测与评估等。税源管理形式多种多样,其中税源专业化管理是现代税源管理的重要内容。税源专业化管理与税收专业化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税收专业化管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税收征管机构根据征管职能、纳税人类型或规模(但其内设机构仍按职能)进行设臵;二是指机构内
部的征管工作按照征管程度和环节实行专业化分工,使税收征管全过程按生产流水线的运行方式进行。而税源专业化管理应是税收专业化管理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方面。税源专业化管理是指税务系统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主体规模化、特征化、连锁化等新情况,通过税务系统内部人力资源优化配臵和组织架构优化组合,对经营范围、运行模式以及管理特征相类似的纳税人,实施分类别、有重点的管理,增强税收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组织结构的最优化和组织效率的最大化,达到加大管理力度和拓展管理深度、提升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的目的。根据现代税源管理要求,税源专业化管理应划分以下几类:一是行业管理,就是在依据行业税收在本地区税收收入的比重,在一定范围内打破地区界限,按照行业系统和隶属关系,设立专业税源管理岗位,进行税源控管的一种管理形式;优点,便于税收管理员了解同行业各纳税人的经营管理和纳税、税负情况等税源相关信息,可以利用税源相关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问题,有效提高税收管理精度;缺点,所管税源分散,容易出现漏征漏管户。二是规模管理,就是按纳税人的经营规模及税收贡献,设立专业税源管理岗位,进行税源控管的一种管理形式;优点,能抓住不同经营规模纳税人的内部控制和会计核算水平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税源管理措施;缺点,规模划分标准很难准确界定,少数企业经营规模与会计核算水平不相适应。三是专业市场管理,就是依据专业市场具备以下一个或几个条件,设立专业税源管理岗位,进行税源控管;优点,专业市场的税源同构性强,便于体现公平原则,提供有针对性的纳税服务;缺点,容易形成税务系统内部职能交叉。
(二)如何对纳税人进行属地基础上的专业化分类管理 应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按照财政体制的要求,专业化税源管理必须在属地管理的基础上进行。从管理方法上来说:以属地管理为基础的划片管理起到兜底的作用,避免漏征漏管;专业化管理是精耕细作,二者必须紧密结合。从现实情况看,市场主体专业众多,专业化管理必须抓住重点行业,宜粗不宜细,宜少不宜多。
二是由于各地税源结构、人员配臵有明显的差异,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不宜搞“一刀切”。专业化分类管理应在辖区户数多、规模大、管理难、税源多的区域进行。
三是要充分考虑到人员整体能力的适应状况,不宜把面扩得很大,不能过分强调,更不能全面划面为线,使管理上支离破碎,不利于提高税收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三)如何建立立体化的税源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 一是要充分发挥社会综合治税网络的功能,强化第三方信息的采集与利用,不断拓展信息采集渠道,保证信息数据的真实、及时与完整。
二是要适应当前网络社会的技术环境,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提高信息“大集中”的层级,重点突出税务系统内网税源数据信息的自动比对、预警及提醒功能,着力提高税源信息综合利用率,为领导决策和税收征管服务。
三是要尽快制定基础税源信息采集规程,明确各税收管理节
点信息采集维护的内容、时限、要求,强化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可操作性。
(四)如何建立、培养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人才队伍 一是建立不同层级的税收管理人才库。要层层筛选一批素质相对较高的税收管理员充实到各级税收管理人才库中去,采取分类、分期、分批的办法,有针对性的培训措施,比如选送到专业院校、举办专业研修班等,进行比较系统的专业学习和专门训练,逐步建立起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精湛、技能娴熟、数量精干、类别齐全的专业化、复合型技术人才队伍这是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关键。
二是要突出税源专业化管理特点,进行针对性的税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不仅要强化特定行业税收业务知识,更要掌握对应行业类别的专业管理技能,了解特定行业的管理特点,加强行业性税收问题的学习和研究,开展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交流,尽快提高干部的专业管理水平。
(五)如何发挥信息化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支撑作用 从一定程度来说,信息化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支撑作用就是对税源管理数据信息的采集、加工、储存、监测、分析和利用,是管税的核心,是税收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基础。
一是构建内外两个数据平台。内部要强化数据信息采集利用,进行信息资源集约化处理,要完善征收、管理、稽查等业务系统的数据采集管理功能,构建专业数据库、综合数据库等数据仓库,满足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的不同需求。同时,按照业务与技术相融合,整合内部开发的各类业务系统软件,建设统一
框架下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抓住“数据应用”这条主线,贯彻“信息管税”理念,充分利用税源管理数据库,建立起税源数据采集、分析利用机制。外部要加强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协作机制,采取同政府相关部门联网、借助政府信息数据平台等形式,广泛采集外部相关信息,开展信息共享,建立协税护税网络。
二是建立税管员工作电子平台。及时掌握纳税户经营状况和纳税信息,抓好征管税源,利用税收管理员信息平台开展绩效考核,形成信息化加专业化有机结合的税源管理体系。
三是设计行业纳税评估模型。通过采集纳税人信息、内部信息、第三方信息、上级发布信息,利用行业管理评估模型对分户信息进行分析应用,实施针对性的专业化管理和评估。
(六)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其他意见和建议
建议一:随着税收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税收信息量贮存越来越庞大,大量垃圾信息的存在已严重造成现有税收征管网络的运行,在个别时段,已严重影响到日常税收征管,必须对“垃圾信息”进行及时分类处理。
一是要从理论上深入探讨“垃圾信息”的内涵。
二是要从实践上对“垃圾信息”进行分类,比如可以从时间存续、信息类型、重复利用率等等方面划定标准,明确每类垃圾信息的处理方法、手段(备份、删除、转存等等)、时限、节点等,建立健全税源信息专业化管理的相关制度。
建议二:注意保持税源专业管理人员的稳定性。因为此类人员的专业性强,人才成长也需要较长的周期,在实行轮岗制时,应考虑其特殊性,尽量在所管理的行业不变的前提下对其所管户
进行更换或跨区域轮岗。
二、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意见和建议
(一)税收管理员的职责定位
从税收管理员制度颁布实施情况来看,实践证明税收管理员的“五员一体” 即“信息采集员、纳税辅导员、税收宣传员、纳税评估员和税收监督员”的职责定位还是比较准确,充分体现了变集权式管理为分权式管理,变全程式管理为环节式管理,变“保姆式”服务为依法服务的理念,应继续予以保持。
(二)如何按岗位进行专业化分工管理
一是要避免税收管理员的职能与其他岗位职能重复交叉。要正确把握好税收管理员的职能定位,其职能必须与征收、稽查、办税窗口等岗位的职责分开,明确分工,各行其职,各负其责,防止职能交叉、串岗混岗,影响到各自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设臵税收管理员岗位,应当以税源征管业务流为依据,遵循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属地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权力分离,职能分解,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配合。
二是可以进一步对税收管理员的职责进行细化与分类,解决当前由于事务性问题较多,“五员”职责难以落实的问题。建议将税收管理员分为内勤岗与外勤岗,明确内外勤人员的工作内容,建立工作时间箱,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岗责体系与考核体系。
三是可以积极探索根据税收征管环境以及税收管理员的综合素质进行岗员组合,明确基本职责,组合辅助职责,以充分挖
掘人力资源潜力,适应税收环境变化。
(三)如何进行权力制约
要防止“专管员”制度的弊端在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过程中重现,强化税收执法监督是关键。应健全权力制约机制,完善岗责体系建设,严防随意执法。一是在加强内部制度建设、落实“税收执法权”、“行政管理权”监督措施的同时,要加大外围监督力度,公开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各项内容,提请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监督;二是在保证管理稳定性的同时,实行税收管理员定期轮换制度,预防依情依权不依法问题的发生;三是加强日常巡查,发挥兼职监察员的作用,对停歇业、注销户和减免税等进行实地调查和审查;四是加强对税收管理员的监督力度,防止权力过于集中。加强对税收管理员的廉政教育、提高工作透明度和公正度,采取措施预防和惩治不廉政的行为,使税收管理员做到公正、公开执法,杜绝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等腐败、违法行为的发生;五是加大考核力度,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各分局内部建立复核、复查制度,避免管理过程中出现“人情税”、“关系税”等问题;建立征收、管理、稽查相互监督制度,加强对税收管理员的监督;落实管理责任制度,发现随意执法问题从严处理,防止为政不廉导致管理松懈,确保税源监控富有成效。
(四)如何完善考核办法
根据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职责,进一步深化现有考核方式,紧紧围绕“管理员管什么、怎么管、管到什么程度、管好管不好怎样奖惩”四个环节,逐步建立起包括工作目标、要求、标准、程序,落实、责任、考核和奖惩等事项的立体考核机制,使每一项
工作既充分细化,又到人定岗。对税收管理员的考核坚持“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原则,按管户数量、规模、质量、复杂程度兑现奖惩,真正发挥奖优罚劣的作用。在按照标准严格考核的基础上,严格兑现奖罚,对经考核税源管理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对税源监控不力导致税款流失或造成税收大要案的,查明责任、严肃处理,直至调离税收管员工作岗位。
(五)你局在编人员总数。税收管理员、稽查人员、办税服务厅人员数量及其分别占总人数的比例
此次调研,我们选择了安庆市和宿州市两个地税局。安庆市局在编在岗人员1213人,其中税收管理员508人,占在岗总人数的42%;稽查人员103人,占在岗总人数的8%;办税服务人员187人,占在岗总人数的15%。
宿州市局在编在岗人员972人,其中税收管理员461人,占在岗总人数的47%;稽查人员105人,占在岗总人数的11%;办税服务人员117人,占在岗总人数的12%。
(六)对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其他意见和建议
一是建立健全税收管理员操作规范,制定出台《税收管理员日常操作规程》,制作运用《税收管理员手册》,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二是要从制度层面明确税收管理员培训的内容、每年学习时间、培训形式等相关内容,以增强教育培训的刚性。
三是建议在征管软件中建立税管员工作平台和增加考核评价功能,不需再单独进行软件开发,避免造成操作烦琐,不利于考核。
第五篇:XX国家税务局税源专业化管理实施方案(定稿)
XX县国家税务局 税源专业化管理实施方案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传统的以税收管理员管户为主的税源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为了贯彻落实税收管理科学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工作思路,深入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按照市局工作部署,结合我县税源管理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按照合理调整征管机构职能,分级确定税源管理岗位,明确细化职责分工,优化整合征管资源,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建立和完善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增强税源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税法遵从度、征管质量、征管效能和社会满意度为目标。
二、基本原则
(一)科学分类税源的原则。根据所辖税源结构情况,结合行业特点、经营规模和税源分布的状况,对税源进行科学分类。
(二)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则。优化配置征管资源,征管资源向重点税源、高风险税源和重要事项倾斜,不断提高机构、岗位和人员的专业管理质量和效率,不断深化细化不同管理对象的管理措施。
(三)实行流程导向的原则。以流程为导向,优化征管 流程、理清岗位职责、明确管理事项,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
(四)分工协作配合的原则。按照提高专业化程度和工作效率的要求,对组织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建立运行机制,保持充分的沟通与协调。
(五)落实信息管税的原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为重点,以对涉税信息的采集、分析、应用为主线,加强业务与技术的融合。
(六)税收风险管理的原则。把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贯穿于整个税源管理过程,根据不同的税收风险制定不同的管理战略,防范税收执法风险和纳税遵从风险。
三、主要内容
(一)全面进行税源普查,澄清税源底子
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澄清税源底子是基础。因此,各分局要首先开展税源清查工作,真正澄清税源底子,实现户数清、基础信息清、税源底子清,将所有国税部门应管纳税人全部纳入到管理之中,纳入到税收综合征管软件V2.0系统之中。
(二)按照风险管理的要求,实施相关业务专业化管理 按照税收业务的风险程度、技术含量高低,对现行税收业务进行梳理,本着“提高管理效率、防范执法风险”的原则,将部分业务上收县局税政、法规、征管科办理,逐步实现县局从以行政管理为主转向直接承担税源控管的实体。
(三)对税源进行科学分类,提高管理的针对性 按照市局精神,我县按照纳税人规模将全县税源划分为 重点税源、一般税源两个层次管理:重点税源重点管理(其中将辖区内具有区域行业特征的企业,作为区域性行业重点税源,结合实际,根据其行业特点实施链条式管理),一般税源专业管理,取消“包户到人、各事统管”的管户制度,实行岗位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紧密、多人对应多户式的团队管理。
将辖区内上纳税总额在100万元(含本数)以上、年税收收入占当地税收总收入比重较大(80%以上)而数量比重较小(20%以下)的企业作为重点税源(其中将辖区内具有本地特色或代表性的支柱产业的相关行业,作为区域性行业重点税源);将辖区内除重点税源以外的其他税源作为一般税源管理。
(四)合理调整机构职能,优化征管资源配置 1.按照对税源的分类确定相应的税源管理机构或人员,明确内部岗位职责和分工,通过职能的调整实现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重点税源重点管理。按照税源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本着“循序渐进、稳妥推行”的原则,采取以下两种管理模式:
(1)县局直管
实行县局直接管户,选调3-5名同志成立重点税源管理小组(由主管副局长任组长),负责直接管理辖区内现有2009年纳税额在100万元(含本数)以上的14户重点税源企业,重点税源企业年税收任务占县局年税收任务总量的41%。
重点税源管理小组应充分利用税收分析监控系统,深化 税源信息的分析应用,及时准确的查找税收征管薄弱环节、税收执法风险和纳税遵从风险,增强税源管理的针对性。要根据工作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运用采集的涉税信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申报纳税等涉税行为进行分析监控。重点税源管理部门对重点税源应分户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规律,按月分户形成分析报告,加强管理。
把纳税评估作为强化税源管理的重要手段,建立县局、分局两级纳税评估体系,明确各级评估分工。县局评估小组由征管科牵头组织,抽调3-4名同志成立专门的评估队伍,主要负责全县范围内的纳税评估选案、实施、入库工作以及市局安排的工作项目。
(2)其他分局管户
在城区分局、大营分局、周庄分局、张八桥分局、石桥分局内部按照纳税人行业或规模成立税源管理小组,将税源划分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并对应设立二个管理团队,每个团队下设管理组,管理组下设税源管理岗位,具体岗位职责到人,由基层分局属地专业化管理。
2.县局重点税源管理小组和各税务分局按照税源管理要求和征管业务流程,合理设置税源管理岗位,明确管理职责。在个人分工负责的基础上,对一些重要事项实行集体管理、决定和负责。
重点税源或区域性行业税源管理部门根据业务事项设 4 置综合事务类岗、日常管理类岗和纳税评估岗三类岗位,综合事务岗主要承担宣传辅导、档案管理等职责;日常管理岗主要承担登记管理、发票管理、核定管理、申报管理、信息采集、调查核实、任务执行等职责;纳税评估岗主要承担分析比对、约谈核实、结果处理等职责。一般税源的管理采取“集中统一、区分类型、突出重点、流动服务”的办法,一般税源按照专业化管理的要求和业务流程设置综合事务类岗和日常管理类岗两类岗位。综合事务岗主要承担宣传辅导、档案管理等职责;日常管理岗主要承担登记管理、发票管理、核定管理、申报管理、信息采集、调查核实、任务执行、分析比对、纳税评估、结果处理等职责。
岗位人员配置实行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各税务分局应将本辖区税源分类、税源调整以及相关人员岗位职责设置等情况报县局批准后执行。
(五)强化信息管税,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 全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多渠道及时、完整、准确地采集、整理、共享税源信息,要结合本地实际,按照不同企业类型的特点,以准确、实用、简便、易操作为原则,确立不同的主要指标数据,分别采集不同的税源基础信息。
各基层分局负责全辖区层面的涉税信息采集,税收管理员负责与纳税人直接相关的税源信息的采集。涉税信息可以通过各类信息应用系统共享和人工采集取得,凡是信息应用系统采集到的信息,人工不重复采集。对企业相关政策变化、市场变化、重大经营决策调整、重大资产处置、重大经济纠纷、重大经济事故等信息,要及时向有关职能部门、上级机关做出书面报告,并分析其对重点税源企业税源变动发生的影响。
(六)加强分类税源管理,开展专业化的纳税评估 XX局成立5个重点税源行业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本行业税源征管状况监控分析;分析预警指标的设置、纳税评估模型的建立;县局层面的涉税信息采集、纳税评估的组织实施。
煤矿开采行业税源管理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员由税政科、征管科、政策法规科、相关税务分局负责人组成;
洗煤行业税源管理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员由征管科、政策法规科、税政科、相关税务分局负责人组成;
炼焦行业税源管理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员由政策法规科、税政科、征管科、相关税务分局负责人组成; 白酒酿造行业税源管理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员由收入核算科、纳税服务科、政策法规科、相关税务分局负责人组成;
水泥及水泥制品生产行业税源管理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员由监察室、纳税服务科、税政科、相关税务分局负责人组成。
(七)以人为本,建立健全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考核机制 要根据“人本管理、过程监控、客观量化、真实合理”的原则,采取人机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日常监控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等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查找、分析、解决税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建立健全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考核机制,强化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绩效考核工作。
四、方法步骤
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尝试性、探索性的全新工作,必须做到精心谋划,周密组织。具体步骤:
(一)确定岗责。召开专门会议,就征管改革方案进行讨论,根据我局制定科学细致的计划和方案,4月底之前,要按照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要求,在全县范围内做好宣传发 动、税源划分、岗位设置等各项准备工作。
(二)组织实施。5月1日起,根据我局实际,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按照市局推行方案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
(三)全面推行。7月1日起全县全面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全体干部职工要严格按照市局、县局要求统一思想,扎实工作,克服困难,抓好落实。
五、组织领导
为有效推动税源专业化管理,建立健全一体化工作机制,县局成立税源和税收征管状况监控分析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税源和税收征管状况监控分析工作的领导。
(一)县局税源和征管状况监控分析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员由征管科、政策法规科、税政科、纳税服务科、人事教育科、收入核算科、办公室、信息中心、稽查局负责人组成。
领导小组负责全县税源和税收征管状况监控分析工作的领导,研究决定税源专业化管理、税收征管状况分析的重大事项,定期召开税源和税收征管状况分析工作会议,督导和检查工作落实情况,指导和检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落实情况。
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办公室,负责税源和税收征管状况监控分析的日常工作。
(二)县局税源和征管状况监控分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主任: 副主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征管科,成员由征管科、政策法规科、税政科、纳税服务科、人事教育科、收入核算科、办公室、监察室、信息中心、稽查局负责人组成。
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税源和税收征管状况监控分析工作的组织、实施、协调、督导;制度建设、工作方案、工作计划;分析口径的汇总、制定、分析、发布;分析报告的发布、督导、反馈等工作。
二0一0年四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