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西省国家税务局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山西省国家税务局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2012-02-17
根据全国税收征管和科技工作会议精神,为确保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积极开展,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促进税法遵从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依托,以风险分析和纳税评估为重点,以完善运行机制和人才队伍为保障,努力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新体系。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机构稳定职能转换的原则。在现有组织框架下,调整和转换现有税源管理科(股)的管理职能,优化资源配置,积极稳妥地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
(二)坚持基于信息化的原则。适应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税收管理带来的深刻变化,加强征管业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切实为税源专业化管理提供依托和支撑。
(三)坚持分类分级管理的原则。根据税收规模、行业及其风险发生特征,对税源进行科学分类;在户籍管理、发票管理等基础管理实行属地管理的前提下,将税源专业化管理职责在不同层级、部门间进行合理划分,创新管理方式,探索管理规律,增强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坚持“一体化”工作制度原则。按照总局和省局税源与征管状况监控分析一体化工作制度要求,统筹指导和协调税源专业化管理各项工作,推动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深入开展。
三、工作目标
(一)建立风险目标规划、征管信息管理、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风险应对、过程监控和绩效考评等为主要环节和顺序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流程。
(二)构建职责清晰、分工明确、衔接有序、运转顺畅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岗责体系。
(三)建立全省统一的风险管理应用平台。
(四)逐步建立与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相适应的人才队伍。试点单位税收分析人员要占税收管理人员数量的10%以上,从事纳税评估的人员要占税收管理员数量的30%以上。
(五)纳税遵从度得到较大提高。风险应对(纳税评估、稽查)收入占年税收任务的3%以上。
四、工作内容
(一)实施税源科学分类。按照“规模+行业”及其风险发生规律进行分类。首先,按规模大小分为重点税源、中小税源和个体工商户三类;其次,根据当地税源结构和行业分布状况,对同一管理层级的纳税人可再按行业进行分类。税源分类,总体上要体现有利于筛选、查找风险群体、风险行业、具体风险纳税人的要求。
(二)合理划分税源管理职责
税源管理职责分为税源专业化管理职责和税收基础管理职责两大类。
1、税源专业化管理职责
(1)制定风险目标规划:指各级国税机关对一定时期内税源风险管理的工作目标、阶段重点、方针策略、主要措施、实施步骤等做出的具有系统性、全局性的谋划。主要包括:
A、编制中长期战略规划;
B、年度及各阶段重点工作安排。
(2)征管信息管理:指税务机关对税收数据信息的采集、筛选、量化、归集以及加工、分析、共享、传递、交换等工作。主要包括:
A、综合税收数据信息管理,包括与税收相关的区域、产业、行业等宏观经济部门税收数据信息管理等;
B、征管基础数据信息管理,包括纳税人身份、户籍、普通发票等方面的税收数据信息管理;
C、增值税数据信息管理,包括增值税抵扣凭证、行业管理等方面的税收数据信息管理;
D、消费税数据信息管理,包括消费税应税产品(应税行为)、行业管理等方面的税收数据信息管理;
E、所得税数据信息管理,包括行业、地区分布、总分支机构、关联交易等方面的税收数据信息管理;
F、大企业和国际税收数据信息管理,包括大企业集团架构、大企业和涉外企业经营、跨国交易、关联交易、居民企业对外支付、非居民企业等方面的税收数据情报管理;
G、出口退税数据信息管理,包括进出口报关、外汇核销等方面的税收数据信息管理;
H、税务稽查数据信息管理,包括举报、涉税违法违章、案件调查等方面的税收数据信息管理;
I、其他税收数据信息管理。
(3)风险分析识别:指根据风险发生的规律,通过确定风险特征指标和建立风险特征指标库,研究、开发风险分析数据模型、工具,开展各类税收风险分析,对风险数据信息进行扫描、分析和筛选,找出遵从风险易发生的领域、环节和纳税人群体。主要包括:
A、经济税收风险分析:根据经济与税收的相关关系,开展区域、产业、行业等经济税收偏离度的税收风险分析;开展税收收入与政策相关的风险因素分析;
B、综合税收风险分析:开展跨税种、跨专业的税收遵从风险分析和税收管理风险分析;
C、大企业(重点税源)风险分析:针对大企业(重点税源)的税收遵从行为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风险分析识别;
D、行业税收风险分析:按照相同行业纳税人税收风险发生规律的趋同性或相似性等特点,开展分行业的税收风险分析识别;
E、税种风险分析:根据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等税种特点,深入分析识别增值税、消费税、车购税、企业所得税管理中的风险领域、环节和风险纳税人群体;
F、征管基础类风险分析:根据纳税人基本情况变化、发票使用等方面的税收遵从行为特点,开展征管基础环节的税收风险分析识别;
G、出口退税风险分析:根据出口退税环节纳税人税收遵从行为特点,深入分析识别出口退税管理中的风险领域、环节和风险纳税人群体;
H、国际税收风险分析:根据跨国交易纳税人税收遵从行为特点,深入分析跨国交易税收管理中的风险领域、环节和风险纳税人群体;
I、稽查案例风险分析:根据一段时期税务稽查案例的综合统计分析和样本典型分析,识别纳税人遵从风险发生的规律性和动态趋势;
J、其他税收风险分析。
(4)风险等级排序:指根据风险分析识别成果,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估值计算,评定纳税人风险等级。主要包括:
A、风险等级排序规则的制定和改进;
B、特殊情况下纳税人风险等级的调整;
C、风险应对对象的优先排序。
(5)风险应对管理:指税务机关内部强化联动,做好年度风险应对的总体规划、分层级、分部门风险应对的工作计划安排和任务分配,为有效组织实施风险应对提供专业支持。主要包括:
A、研究不同时期主要税收风险的应对工作规划;
B、探究设计特定风险应对的有效方法和针对性措施;
C、收集编制风险应对操作模版、指南;
D、风险应对任务分配、跟踪和反馈。
(6)风险应对实施:指税务机关在风险分析识别和等级排序的基础上,通过合理配置征管资源,采取提醒、申报初步审核评定、案头审核评定、实地审核评定、反避税调查、税务稽查等各种应对措施,消除税收风险,提高纳税遵从度的过程。主要包括:
A、高风险纳税人的风险应对;
B、大企业(重点税源)的风险应对;
C、分行业风险应对;
D、分税种风险应对;
E、征管基础环节风险应对;
F、出口退税风险应对;
G、国际税收风险应对;
H、其他特殊类型的风险应对。
(7)过程监控:风险管理过程监控,指税务机关通过一定的方法对风险管理每一个环节进行监控,及时纠正风险管理的具体运行与风险管理总体目标之间的偏差。
(8)风险绩效评估:指税务机关对风险过程的各主要环节做出的评价,并从税法遵从度和征管成本效益两方面对风险管理质量和效率做出评判,促进风险管理持续改进。
2、税收基础管理职责
(1)征管基础管理
A、户籍管理:清理漏征漏管户,开展税务登记事项的调查核实,注销管理,非正常户管理,掌握纳税人户籍变化情况等;
B、发票管理:对纳税人使用发票情况进行日常管理和检查,督导纳税人按照税务机关要求安装和使用税控装置等;
C、定额管理:依托计算机定额核定系统,对个体工商户实施定额管理;
D、调查核实:调查核实纳税人减、免、缓、抵、退税及核定、认定申请等涉税事项;
E、欠税管理:掌握纳税人欠税及其资产处理等情况,依法实施欠税清理;
F、任务执行:告知纳税人涉税相关事项,执行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做出的处理、处罚等决定;
G、催报催缴:督促纳税人按时办理纳税申报、足额缴纳税款、报送其他涉税资料和信息等;
H、宣传辅导:向纳税人宣传辅导税收政策、法规,解答纳税人提出的涉税问题;
I、档案管理:整理、更新和存储纳税人涉税信息资料,建立纳税人分户档案等。
(2)税种基础管理
A、增值税基础管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管理,防伪税控最大开票限额行政许可,增值税优惠资格认定管理,增值税抵扣凭证管理等;
B、消费税基础管理:外购已税消费品税款抵扣管理,消费税优惠资格认定管理等;
C、所得税基础管理: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鉴定及调整,备案事项的后续管理,台账维护管理、预缴管理、汇算清缴基础事项审核、所得税相关事项的调查、核查。
(3)税收法制基础管理
A、纳税人违法违章行为登记;
B、责成提供纳税担保;
C、执行税收保全措施;
D、执行税收强制措施等。
(4)大企业(重点税源)基础管理
(5)出口退税基础管理
A、出口货物退(免)税认定管理;
B、出口退税证明管理;
C、退(免)税申报、审核、审批;
D、疑点处理、函调管理;
E、出口退(免)税档案管理等。
(6)国际税收基础管理
A、跨国税源日常管理;
B、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等。
(三)税源管理职责层级分工
1、省、市局职能
省、市局现行机构设置不变,主要负责制定税收风险管理战略规划,进行税收风险分析、排序,统一下发风险应对任务,组织全系统纳税评估工作的开展,对下级国税机关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监控和绩效评价等。具体模式是:在税源与征管状况监控分析一体化制度领导组领导下,由征管科技部门牵头、各业务部门参加,开展各类风险分析,大企业、稽查局、国际税务直接实施风险应对。
(1)征管和科技发展处职责
A、汇总各部门风险管理工作规划,制定全系统风险管理目标规划;
B、制定涉税信息采集口径、标准及规程;
C、税收数据信息管理以及征管基础数据信息采集与管理;
D、归集、整理、维护各类风险特征指标;
E、征管基础类风险特征指标设置和维护;
F、研究征管基础类税收风险应对的方法和措施;
G、研究、开发风险分析数据模型、工具,研究收集发布风险应对操作模版、指南;
H、征管基础类风险分析;
I、税收风险分析结果的汇总,风险排序规则的制定和完善;
J、统一组织下发各类风险应对任务;
K、对风险管理进行过程监控和绩效考核。
(2)政策法规处职责
A、制定本部门风险管理工作规划;
B、税收政策效应分析。
(3)货物和劳务税处职责
A、制定本部门风险管理工作规划;
B、增值税、消费税、车购税类信息采集与风险特征指标设置;
C、增值税、消费税、车购税分税种、分行业税收风险分析识别;
D、研究、提供增值税、消费税、车购税类风险分析数据模型、工具,研究收集增值税、消费税、车购税类风险应对操作模版;
E、承担领导小组交办的增值税、消费税、车购税等专题风险应对。
(4)进出口税收管理处职责
A、制定本部门风险管理工作规划;
B、出口退税类信息采集与风险特征指标设置;
C、出口退税类分行业税收风险分析识别;
D、研究、提供出口退税类风险分析数据模型、工具,研究收集出口退税类风险应对操作模版;
E、承担领导小组交办的进出口税收方面专题风险应对。
(5)所得税处职责
A、制定本部门风险管理工作计划;
B、企业所得税信息采集与风险特征指标设置;
C、企业所得税税种、行业税收风险分析;
D、研究、提供所得税类风险分析数据模型、工具,研究收集所得税类风险应对操作模版;
E、承担领导小组交办的所得税方面专题风险应对。
(6)收入规划核算处职责
A、制定本部门风险管理具体工作规划;
B、对税收相关区域、产业、行业等宏观经济部门税收数据信息进行采集与分析;
C、经济税收偏离度分析;
D、重点税源风险分析。
(7)国际税务管理处职责
A、制定本部门风险管理工作规划;
B、开展国际税收信息情报交换;
C、国际税收类信息采集与风险特征指标设置;
D、国际税收风险分析识别;
E、组织实施反避税调查。
(8)大企业税收管理处职责
A、制定本部门风险管理工作规划;
B、大企业税收信息采集与风险特征指标设置
C、大企业税收风险分析识别;
D、对大企业直接实施风险应对。
(9)信息中心职责
A、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的存储、整理;
B、提取、传递相关涉税信息,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10)稽查局职责
A、制定本部门风险管理工作规划;
B、稽查案件综合分析、典型案例微观风险分析;
C、直接开展风险应对。
各市国税局结合实际,可以成立专门的纳税评估团队,直接开展重点税源纳税评估。
2、县(市、区)局职能
县(市、区)局机关通过转变各部门管理职能实现管理实体化,主要从事风险应对工作。具体模式是:在税源与征管状况监控分析一体化制度领导组领导下,征管部门牵头,负责风险分析、汇总、排序、应对任务的整合下达和绩效考核;办税服务厅和税收管理员分别负责申报、财务信息及第三方信息的采集工作;一个或两个税源管理科(股)专门从事纳税评估工作,其他税源管理科(股)专门从事税收基础管理。
(1)征收管理科(股)职责
A、根据省市局风险管理规划,制定本级实施方案;
B、组织本级税收数据信息采集工作,整合上级发布的数据信息;
C、牵头开展本级风险分析;
D、对上级发布的征管基础类风险分析结果进行整合筛选和细化分析;
E、建立本级风险指标体系、风险分析模型和应对指南、模版等;
F、组织开展和直接承担部分征管基础类风险应对;
G、对上级下发的风险应对任务统筹实施及反馈;
H、对本级风险管理绩效进行评估和反馈。
第二篇:XX国家税务局税源专业化管理实施方案(定稿)
XX县国家税务局 税源专业化管理实施方案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传统的以税收管理员管户为主的税源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为了贯彻落实税收管理科学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工作思路,深入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按照市局工作部署,结合我县税源管理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按照合理调整征管机构职能,分级确定税源管理岗位,明确细化职责分工,优化整合征管资源,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建立和完善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增强税源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税法遵从度、征管质量、征管效能和社会满意度为目标。
二、基本原则
(一)科学分类税源的原则。根据所辖税源结构情况,结合行业特点、经营规模和税源分布的状况,对税源进行科学分类。
(二)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则。优化配置征管资源,征管资源向重点税源、高风险税源和重要事项倾斜,不断提高机构、岗位和人员的专业管理质量和效率,不断深化细化不同管理对象的管理措施。
(三)实行流程导向的原则。以流程为导向,优化征管 流程、理清岗位职责、明确管理事项,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
(四)分工协作配合的原则。按照提高专业化程度和工作效率的要求,对组织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建立运行机制,保持充分的沟通与协调。
(五)落实信息管税的原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为重点,以对涉税信息的采集、分析、应用为主线,加强业务与技术的融合。
(六)税收风险管理的原则。把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贯穿于整个税源管理过程,根据不同的税收风险制定不同的管理战略,防范税收执法风险和纳税遵从风险。
三、主要内容
(一)全面进行税源普查,澄清税源底子
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澄清税源底子是基础。因此,各分局要首先开展税源清查工作,真正澄清税源底子,实现户数清、基础信息清、税源底子清,将所有国税部门应管纳税人全部纳入到管理之中,纳入到税收综合征管软件V2.0系统之中。
(二)按照风险管理的要求,实施相关业务专业化管理 按照税收业务的风险程度、技术含量高低,对现行税收业务进行梳理,本着“提高管理效率、防范执法风险”的原则,将部分业务上收县局税政、法规、征管科办理,逐步实现县局从以行政管理为主转向直接承担税源控管的实体。
(三)对税源进行科学分类,提高管理的针对性 按照市局精神,我县按照纳税人规模将全县税源划分为 重点税源、一般税源两个层次管理:重点税源重点管理(其中将辖区内具有区域行业特征的企业,作为区域性行业重点税源,结合实际,根据其行业特点实施链条式管理),一般税源专业管理,取消“包户到人、各事统管”的管户制度,实行岗位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紧密、多人对应多户式的团队管理。
将辖区内上纳税总额在100万元(含本数)以上、年税收收入占当地税收总收入比重较大(80%以上)而数量比重较小(20%以下)的企业作为重点税源(其中将辖区内具有本地特色或代表性的支柱产业的相关行业,作为区域性行业重点税源);将辖区内除重点税源以外的其他税源作为一般税源管理。
(四)合理调整机构职能,优化征管资源配置 1.按照对税源的分类确定相应的税源管理机构或人员,明确内部岗位职责和分工,通过职能的调整实现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重点税源重点管理。按照税源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本着“循序渐进、稳妥推行”的原则,采取以下两种管理模式:
(1)县局直管
实行县局直接管户,选调3-5名同志成立重点税源管理小组(由主管副局长任组长),负责直接管理辖区内现有2009年纳税额在100万元(含本数)以上的14户重点税源企业,重点税源企业年税收任务占县局年税收任务总量的41%。
重点税源管理小组应充分利用税收分析监控系统,深化 税源信息的分析应用,及时准确的查找税收征管薄弱环节、税收执法风险和纳税遵从风险,增强税源管理的针对性。要根据工作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运用采集的涉税信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申报纳税等涉税行为进行分析监控。重点税源管理部门对重点税源应分户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规律,按月分户形成分析报告,加强管理。
把纳税评估作为强化税源管理的重要手段,建立县局、分局两级纳税评估体系,明确各级评估分工。县局评估小组由征管科牵头组织,抽调3-4名同志成立专门的评估队伍,主要负责全县范围内的纳税评估选案、实施、入库工作以及市局安排的工作项目。
(2)其他分局管户
在城区分局、大营分局、周庄分局、张八桥分局、石桥分局内部按照纳税人行业或规模成立税源管理小组,将税源划分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并对应设立二个管理团队,每个团队下设管理组,管理组下设税源管理岗位,具体岗位职责到人,由基层分局属地专业化管理。
2.县局重点税源管理小组和各税务分局按照税源管理要求和征管业务流程,合理设置税源管理岗位,明确管理职责。在个人分工负责的基础上,对一些重要事项实行集体管理、决定和负责。
重点税源或区域性行业税源管理部门根据业务事项设 4 置综合事务类岗、日常管理类岗和纳税评估岗三类岗位,综合事务岗主要承担宣传辅导、档案管理等职责;日常管理岗主要承担登记管理、发票管理、核定管理、申报管理、信息采集、调查核实、任务执行等职责;纳税评估岗主要承担分析比对、约谈核实、结果处理等职责。一般税源的管理采取“集中统一、区分类型、突出重点、流动服务”的办法,一般税源按照专业化管理的要求和业务流程设置综合事务类岗和日常管理类岗两类岗位。综合事务岗主要承担宣传辅导、档案管理等职责;日常管理岗主要承担登记管理、发票管理、核定管理、申报管理、信息采集、调查核实、任务执行、分析比对、纳税评估、结果处理等职责。
岗位人员配置实行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各税务分局应将本辖区税源分类、税源调整以及相关人员岗位职责设置等情况报县局批准后执行。
(五)强化信息管税,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 全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多渠道及时、完整、准确地采集、整理、共享税源信息,要结合本地实际,按照不同企业类型的特点,以准确、实用、简便、易操作为原则,确立不同的主要指标数据,分别采集不同的税源基础信息。
各基层分局负责全辖区层面的涉税信息采集,税收管理员负责与纳税人直接相关的税源信息的采集。涉税信息可以通过各类信息应用系统共享和人工采集取得,凡是信息应用系统采集到的信息,人工不重复采集。对企业相关政策变化、市场变化、重大经营决策调整、重大资产处置、重大经济纠纷、重大经济事故等信息,要及时向有关职能部门、上级机关做出书面报告,并分析其对重点税源企业税源变动发生的影响。
(六)加强分类税源管理,开展专业化的纳税评估 XX局成立5个重点税源行业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本行业税源征管状况监控分析;分析预警指标的设置、纳税评估模型的建立;县局层面的涉税信息采集、纳税评估的组织实施。
煤矿开采行业税源管理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员由税政科、征管科、政策法规科、相关税务分局负责人组成;
洗煤行业税源管理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员由征管科、政策法规科、税政科、相关税务分局负责人组成;
炼焦行业税源管理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员由政策法规科、税政科、征管科、相关税务分局负责人组成; 白酒酿造行业税源管理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员由收入核算科、纳税服务科、政策法规科、相关税务分局负责人组成;
水泥及水泥制品生产行业税源管理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员由监察室、纳税服务科、税政科、相关税务分局负责人组成。
(七)以人为本,建立健全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考核机制 要根据“人本管理、过程监控、客观量化、真实合理”的原则,采取人机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日常监控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等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查找、分析、解决税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建立健全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考核机制,强化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绩效考核工作。
四、方法步骤
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尝试性、探索性的全新工作,必须做到精心谋划,周密组织。具体步骤:
(一)确定岗责。召开专门会议,就征管改革方案进行讨论,根据我局制定科学细致的计划和方案,4月底之前,要按照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要求,在全县范围内做好宣传发 动、税源划分、岗位设置等各项准备工作。
(二)组织实施。5月1日起,根据我局实际,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按照市局推行方案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
(三)全面推行。7月1日起全县全面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全体干部职工要严格按照市局、县局要求统一思想,扎实工作,克服困难,抓好落实。
五、组织领导
为有效推动税源专业化管理,建立健全一体化工作机制,县局成立税源和税收征管状况监控分析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税源和税收征管状况监控分析工作的领导。
(一)县局税源和征管状况监控分析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员由征管科、政策法规科、税政科、纳税服务科、人事教育科、收入核算科、办公室、信息中心、稽查局负责人组成。
领导小组负责全县税源和税收征管状况监控分析工作的领导,研究决定税源专业化管理、税收征管状况分析的重大事项,定期召开税源和税收征管状况分析工作会议,督导和检查工作落实情况,指导和检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落实情况。
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办公室,负责税源和税收征管状况监控分析的日常工作。
(二)县局税源和征管状况监控分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主任: 副主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征管科,成员由征管科、政策法规科、税政科、纳税服务科、人事教育科、收入核算科、办公室、监察室、信息中心、稽查局负责人组成。
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税源和税收征管状况监控分析工作的组织、实施、协调、督导;制度建设、工作方案、工作计划;分析口径的汇总、制定、分析、发布;分析报告的发布、督导、反馈等工作。
二0一0年四月五日
第三篇:全县地税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座谈会材料
全县地税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座谈会材料
今年来,我园克服严峻经济形势和化工企业专项整治等诸多客观不利因素影响,合力同心、攻坚克难,顺利完成财税“开门红”、“双过半”等工作,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和归功于县地税部门的大力支持,地税部门和园区密切合作,协同配合,合力推进,为保证各项财税时序任务的完成作出了重要积极贡献。借此机会,我代表园区党委、管委会向地税部门一如既往地对园区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下面,就全县地税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结合园区工作实际,谈一些粗浅看法,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志批评指正。
一、地税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国家在江苏试点地税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体现了地税系统敢于自我变革的魄力和勇于探索实践的创造力,税源专业化管理符合税收工作实际,势在必行,而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税源专业化管理打破了传统税源属地管辖,按照规模、行业对税源进行科学分类、专业化管理,改变过去分区域包户到人的粗放型、保姆式管理模式,整合办税服务功能,健全纳税服务体系,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提升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益。二是企业办税更便捷,生产经营环境进一步优化,为纳税人带来了更大的益处。三是促进了企业自身良性发展,针对园区化工企业多,税赋平衡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为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添后劲和动力。
二、园区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园区成立工作组,各挂钩企业责任人为成员,财税局、经发局等部门加强与地税部门对接,落实责任,密切配合地税部门,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协调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深入园区60多家企业宣传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积极引导企业,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注重了解纳税人的反应。
2、完善工作协作机制。建立与地税部门的信息共享,加强税源征收、管理工作衔接,多方排查税源,确保应征尽征。
3、强化督查考核。各挂钩企业责任人加强信息交流,注意情况总结反馈,及时发现和协调解决新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确保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扎实推进,确保税源管理质效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三、相关建议
1、在协调对接方面,恳请地税部门多到园区企业加强指导和督查,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质效,确保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各项工作按时间进度和要求落实到位。
2、结合园区工作任务重、要求高、人手不足等实际,为减少“多头跑、多次跑”,恳请在重点税源、重点行业税源管理上合理调配部门人员设置,向重点园区重点倾斜,促进园区跨越发展、科学发展,为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作出园区应有的努力。
谢谢大家!
二〇一二年八月二十日
第四篇:济南市国家税务局积极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
情况反映
第六期
国家税务总局2011年3月16日
济南市国家税务局积极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
防范税收风险提高征管质效
近年来,济南市国家税务局按照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信息化税收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要求,积极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自2010年9月份开始,全面推行以信息管税、事项管理、风险应对和税源分级分类管理为主体的税源专业化集约管理,税收风险得到有效防范,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
一、确定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方式
从实现管理职能、管理对象、管理方式和管理队伍专业化入手,积极探索和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方式。通过对税收管理员管理事务性工作的有效剥离,实现税源管理职能的专业化;通过对税源管理职能的梳理和整合,实现管理机构的专业化;通过对税源的科学分类,实现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专业化,通过合理配臵征管资源,实现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总体方式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风险控制为导向,以信息管税为主线,在推行税源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全面实施税收分析集中管理、涉税调查事项重点管理、纳税评估专业管理和基础税源分级分类管理。构建专业析评、事项管理、监控辅导、重点检查的集约管理方式。
二、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1---
一是实施集中税收分析。设立 “数据处理分析中心”。依托山东省国税局税收分析预警评估系统,整合市局和县局的税收分析职能,建立税收分析指标体系,实现了市县两级税收分析的集中管理,构建了税收因素综合分析、税种指标专业分析、单项工作专题分析相结合的税收分析架构。通过集中税收分析确定风险等级,统一发布预警信息,指导税源管理、专业评估、税务稽查,强化税收风险的应对和控制。
二是实施重点事项集中调查。对税收管理员开展的涉及调查、核实的涉税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将自由裁量权较大、执法风险较高和牵扯税收管理员日常精力较多的认定管理类、发票管理类和审批备案类涉税调查事项交由专门的涉税调查部门实施重点管理。涉及基础税源的户籍管理类调查事项仍由税源管理部门负责。
三是实施纳税评估专业管理。采取综合评估与简易评估相结合的纳税评估机制,成立专业评估机构主要负责预警系统中自定义评估、上级及本级发起的专项评估和专案评估,日常检查、注销登记检查及对税源管理部门评估结论的复审复查等工作。税源管理部门以简易评估为主要监控手段,强化了税源风险管理。
四是实施税源分级分类管理。首先,推行重点税源企业和大企业集中管理。将占本单位收入比重较大的大企业(重点税源)集中在一个税源管理部门,配备精干力量实施集中管理。同时,实施大企业(重点税源)层级管理,明确划分市、县两级税源监控职责。市局通过搭建大企业层级监控平台,汇集、整合大企业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数据分析、税源调研、组织实施纳税评估等工作,指导基层重点税源管理部门开展信息采集、日常监控、服务指导等工作。基层局负责采集、分析大企业信息,对税源变化情况进行监控和分析,为其提供政策宣传等个性化服务。其次,对中小税源实施分行业管理。打破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分类管理的格局,实行局域范围内的分行业管理。制定规范统一的《行业税收分类标准》、《行业税收管理指引》和《行业税收监控模板》,对中小企业按行业实施标准化模板式管理。同时,将分行业管理与分税种管理相结合,对所得税
纳税企业以及出口退税企业户数相对集中的,采取行业管理基础上的分税种、分类型管理方式。再次,对个体集贸税收实施社会化管理。在税权不放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协税护税工作,促进各级政府特别是街道、镇、办等政府及其部门对税收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将部分征收和监控职责交由代征单位负责,降低个体税收管理成本。
五是优化税收管理员职责。本着减负增效的原则,调整税收管理员职责,实施事项管理、分权制约、专业协作的税源管理方法。分解税收管理职责,有利于税收管理员集中精力开展税源监控工作,强化税源管理各环节的监督制约,减少税收管理员的执法风险。
六是优化征管业务流程。按照专业化税源管理的工作要求,重新梳理了60多个岗位职责和107项主要业务流程,确定和调整了19类文书流模板。对综合征管软件V2.0以及电子申报、财税库银联网、货运发票认证等外围系统进行了全面调整,实现了业务流和信息流的高度一致。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自2010年9月全面实行专业化管理方式以来,该局在防范税收风险,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等方面初步显现了良好效果。
一是既“专”又“精”,确保了岗位职责的落实,提高了管理质量。在专业化税源管理方式下,涉税调查、评估检查和税源管理业务进一步集中、明晰,三大管理岗位人员做到了既“专”又“精”,既能够专注于本岗职责的落实,将熟练、专业的业务经验投入到所负责的专项税源管理工作中去,有效防范税收流失,提高了收入质量,确保各项税收的及时入库;同时,简明、专项的职责,确保了管理人员能够集中精力,精益求精地做好本职管理业务,管理质量也明显提高。全面运行专业化管理方式以来,全系统专业调查部门开展各类调查16651户次,办结16615户次,办结率为99.79%,36户正在流转中;自建立专业评估机构后,评估质量和税收贡献率明显提高。2010年1-8月份评估纳税人14167户次,评估入库税款、滞纳金、罚款1.95亿元。专业化到位后,9-12月份评估纳税人10602 户次,评估入库税款、滞纳金、罚款3.75亿元,是专业化前的1.92倍。
二是既“专”又“严”,加强了征管基础建设,防范了税收风险。通过推行三集中一分类管理方式,既使主要税源管理业务实行了专业化分工;又在专项分工同时,配套制定了各专业岗位相互监督制约的办法,形成了以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监督制约机制,有力促进了基本工作行为的规范和工作程序、手续的健全。
三是业务流程衔接顺畅,征管效率大幅提高。专业化税源管理的运行方式,在明晰各环节职责的基础上,缩减不必要的流转环节,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间,增强了征收管理的便捷性和可操作性,有效提高了税收征管的工作效率。涉税审批时间大大缩短,服务效率明显提高,原来办理期限为7个工作日的专用发票增量许可,现在一般2天之内就可以办结;原来办理期限为10个工作日的一般纳税人认定调查,现在一般3天之内就可以办结。
四是人力资源配臵更趋合理,征收成本不断下降。由于综合考虑了各单位税源数量、税源结构、税源地域分布、税务人员数量、素质等因素,重点解决了税收管理员总量和结构问题,进一步优化了管理人员的配臵结构,将熟悉政策、财务、管理和计算机等知识的人才充实到重点税源管理、评估检查等岗位;同时,根据行业管理需要合理调整中小企业管理力量,并适度减少了个体税收人员。专业化到位前全市一线税收管理员640人,其中:企业管理人员444人;个体管理人员196人。专业化后,全市一线税源管理人员742人,增幅16%。其中:从事涉税调查的人员113人,专业评估人员93人,重点税源企业管理人员95人,中小税源企业管理人员324人,个体税收管理人员降至117人,将减少的79人充实到中小企业管理。企业实现税收291.78亿元,增幅18.31 %;个体实现税收2.85亿元,增幅26.11%。
送:各位局领导
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局内各单位(只
发电子文件)
第五篇: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方案(最新)
安徽省国家税务局
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方案
为建立健全信息化、专业化、立体化的税源管理体系,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立足安徽国税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科学分类税源、准确划分职责为基础,以加强税源监控,强化风险管理为手段,以提升管理层级、转变工作方式为关键,以核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以深化信息运用、实施信息管税为依托,以优化机构设置、合理调配资源为保障,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不断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降低税收管理的风险和成本,加快实现税务管理的现代化,即税务管理的集约化、信息化、法制化、科学化和社会化。
二、主要任务
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实施科学分类,理顺管理流程,优化纳税服务、强化税收分析、整合税源监控、突出纳税评估、集约税务稽查、深化信息应用、重组管理资源、转变工作方式。
(一)实施科学分类
1.按管理对象分类。按照“规模+行业”的原则,将纳税人分为重点税源和中小税源两类。重点税源是指纳入省、市局税源监控的企业、上市公司以及跨国、跨省、跨市的总分机构和母子公司,其国税收入占本地区国税收入总额不低于80%(2010年上半年,全省共有6907户,占全部企业户数3.99%,入库税款415.06亿,占全省收入84.06%);中小税源为重点税源以外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按规模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当地产业结构和行业分布状况,对同一管理层级的纳税人再按行业进行分类。
2.按管理职责分类。借鉴公安部门“户籍警”、“治安警”和“刑警”序列划分方式,将税源管理职责重新划分和归类为事务性、监控性、查处性三类,进一步明确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职责、范围和方式,管理员由固定管户转向分类管事。事务性工作是指日常管理与服务,包括户籍管理、申报受理、税款征收、发票管理、税法宣传、纳税辅导等;监控性工作是指基于风险管理的纳税评估和税源监控等;查处性工作是指税务稽查。
3.按管理层级分类。根据税收征管程序和风险管理流程,合理界定分解省、市、县三级国税机关的税源管理职责,实现上下联动。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监控性和查处性工作,主要由省、市两级国税机关承担,县局主要从事事务性工作以及中小税源的纳税评估。一是省局负责税收分析、反避税调查以及部分重点税源纳税人的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市、县局不再专门从事税收分析和反避税调查工作。二是市局负责省局管理的重点税源
税公开制度,保障纳税人知情权,建立投诉举报快速响应机制。
(四)强化税收分析
把税收分析作为推进专业化管理的切入点,运用分析成果引导管理资源配置,有针对性地开展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
1.提高分析层次。发挥数据集中优势,省局集中处理全省征管数据,开展税收弹性分析、税负分析、税源分析和税收关联分析,发布全省行业税负及预警指标。建立行业纳税评估模型,筛选评估对象,具体锁定至地区、行业或纳税人,把疑点目标层层追踪至纳税人的某个方面。
2.改进分析手段。克服用单一税负指标进行简单比对的做法,要通过加强培训,综合应用风险指标、评估模型等技术工具,提高税收分析能力,从微观、宏观、横向、纵向等多个方面对税源情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
3.加强分析应用。围绕税收风险管理,开展“建模找点”,有效识别和定位税收风险,发现税源管理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调整管理方向、措施和力度,充分发挥分析应用的最大效能。
(五)整合税源监控
以业务流程为导向,以上下联动、横向互动为目的,整合部门之间、上下之间和税源管理主要环节之间的工作,提高税源监控水平。收入核算部门开展宏观分析;税源监控部
门运用评估模型,定期分析每一个纳税人,查找风险较高的纳税人,将风险点比较集中的纳税人作为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选案的主要来源;纳税评估部门对风险级别较高的纳税人实施评估;稽查部门选择疑点较大、对纳税评估不能排除风险的纳税人进行检查;根据评估和稽查的结果及建议,管理部门完善管理对策。省局负责征管状况监控,按月或者按季度开展分析,指出哪些纳税户在什么时间段,存在什么疑点,下发到主管国税机关,指导主管国税机关根据疑点找问题,重点监控,查明真相,并将结果及时反馈。
(六)突出纳税评估
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实施税源监控的最有效手段,是推进专业化管理的关键和重要内容。按规模分层级进行评估,省局负责对全省重点税源纳税人纳税评估的组织和实施,市局负责对部分重点税源和中小税源企业实施评估,县局负责对部分中小税源企业实施评估。转变评估方式,通过实施“建模找点”,实现纳税评估从无差别的全面评估转变为有针对性的专业评估,从无标准的经验操作转变为有规范的精细评估,从不连贯的单一应用转变为有互动的综合评估。开展多税种联评,用足、用好现有系统中已有的信息,实现对纳税人的全面评估。
(七)集约税务稽查
在一定区域内集中稽查人员、资源和业务,优化力量配置,强化执法刚性,提高办案效率,更好地发挥稽查震慑作
和评估;第二税源管理局负责全省重点税源中制造行业除高新技术产业外的纳税人税源监控和评估;第三税源管理局负责全省重点税源中服务行业除高新技术产业外的纳税人税源监控和评估;第四税源管理局负责全省重点税源中其他行业除高新技术产业外的纳税人税源监控和评估。
(2)税务稽查机构。按照地域分别设置皖北、皖中、皖南、皖西、皖东5个跨地级市稽查局,每个局编制40人,名称为省局皖北稽查局、皖中稽查局、皖南稽查局、皖西稽查局、皖东稽查局,负责全省重点税源和重大税收违法案件的查处,其稽查范围或人员,每2-3年轮换交流一次。撤销县稽查局,集中稽查人员、资源和业务,优化力量配置,提高办案效率。按照重点税源的不同类别和税源监控的不同层级,划分省、市稽查局稽查范围,实行省、市两级集约稽查模式,减少层级,避免办案干预。
(3)机关内设机构。设立维护纳税人权益办公室,挂靠纳税服务处,负责纳税人投拆、举报的调查核实和处理,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调整内设机构职责,收入规划核算部门负责开展税收宏观分析,定期发布全国、全省行业税负及预警指标,为税源监控和纳税评估提供支持;征管科技部门、税种和专业管理部门负责重点税源监控和微观税收分析,运用纳税评估模型,识别和定位税收风险,筛选评估对象;纳税服务部门负责纳税服务工作状况的监控分析;数据处理部门负责监控分析所需数据的抽取、提供和维护。
2.市局。按照一级式、扁平化、集约化的思路,撤销按行政区划设置的市区国税局(分局),市局为税收执法主体。
(1)税源管理机构。设立3个税源管理机构,其中:第一税源管理局承担全市重点税源纳税人(除省局监控评估的纳税人外)的税源监控与评估工作;第二税源管理局承担市区中小企业的税源监控与评估;第三税源管理局承担市区个体工商户税源监控与税款核定工作。
(2)办税服务机构。设立纳税服务局,负责受理市区所有纳税人的涉税申请和纳税申报,承担税款征收、户籍管理、信息采集、调查核实、发票管理、催报催缴、任务执行、欠税管理、宣传辅导、档案管理等日常管理与服务工作。
(3)税务稽查机构。设立稽查局,撤销县级稽查机构,上收县局税务稽查执法权,在全市范围内统一实施税务违法案件的查处、审理和执行。
(4)合并机关内设机构。按照整合职能的原则,对市局内设机构进行合理归并,设置6个内设机构,分别为办公室、税政制度(税收法律顾问)处、数据管理处、人事教育处、监察处和后勤管理处。办公室负责文秘管理、税收宣传、保密、督办、网站管理、各类档案文书管理等职责;税政制度处负责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企业所得税、国际税收、出口退税等税收政策落实和综合征管工作,负责为纳税人提供税收法律咨询服务和税收法律救济工作;数据管理处负责收入规划核算,数据分析监控和信息化支撑等工作;
011
源企业经营规律及核算特点,测算企业生产和纳税能力,保证税收收入;引导和帮助企业从内部控制制度入手,通过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把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贯穿于生产经营过程,强化企业税务风险自我防控。
2.中小税源企业。按照行业管理、集约化管理的思路,强化税基管理和分类纳税辅导。密切与工商、质监、地税及政府部门间的信息传递和工作配合,避免产生漏征漏管;对财务核算不健全的企业,实行所得税核定征收;对重点行业和管理薄弱行业,加强行业税源监控和评估;对新办企业,及时帮助办税人员熟悉办税流程及政策;对已开业的中小企业,突出账簿设置、财务核算情况的检查辅导。
3.个体工商户。探索集约化、社会化税收管理思路,注重户籍和定额管理。实施由专业市场、街道等委托代征,建立护税协税网络及社会化服务机制,降低征纳成本。对农村偏远地区或小街小巷的个体工商户采取简易申报、简并征期的方法,按年申报纳税。
(二)制定配套制度
不断推进管理制度建设,建立一个制度规范、程序严密、依法行政的制度体系,保障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在法律框架内对传统的征管程序、操作流程进行梳理,以纳税人为中心,切实减少不必要和无实际意义的业务流转环节和审批(核)环节,优化税务登记、宣传辅导、申报缴税、税款评定、税款征收、税务稽查、法律救济等流程。制定行业税收
管理规范,明确行业税源管理重点、作业标准、信息采集和监控指标等内容。
(三)完善内控机制建设
以防控廉政风险为目标,以健全内控制度为重点,以监督制约权力为核心,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抓手,全面加强内控机制建设。认真梳理权力事项,排查权力风险点,确定关注和控制重点,健全防控措施;合理配置权力,实现权力运行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制衡;完善岗责体系,实现权力与责任的有机结合;规范工作流程,形成环环相扣的工作链条;严格运行程序,健全责任明晰、制度完备、分权合理、流程规范、制约有力、监督到位的部门内控机制。
(四)建立专业化管理队伍
根据各类纳税人的不同管理要求和税收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专业化管理人才队伍。建立能力评价体系。探索建立税收管理员能级制度,明确各类管理岗位的业务技能、要达到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标准等。根据岗位能力标准,对管理人才进行分类,建立各类专业人才库。强化分类培训。按照“岗位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开展岗位分类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专业性和有效性,岗位不同,培训的内容、知识和培训方式也要相应不同。注重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和提高,突出能力操作与训练。优化人员配置。优化人员配置,将各类管理人才配置到最能发挥其专长的税源管理岗位上。根据当地大企业、重点税源企业管理以及纳税评估的工作
415
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要按照“积极谨慎”原则,先试点,后推广,分步稳妥地推进。试点单位应立足于当地税源结构和人力资源现状,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认真组织实施。其他单位也要及早做好准备,早调研,早谋划,在现有管理模式上,借鉴试点单位的经验,统筹安排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在推进过程中,各单位要对工作的进展进行评估,及时查找不足,研究对策,做到边推行、边完善,不断把工作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