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税源专业化交流材料
构建四个板块,持续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普定县国税局税源管理专业化建设交流材料)
自2010年以来,普定县局探索实施机关基层一体化工作,通过重组内设机构职能,强化税源管理职能配置,整合归并机关行政管理职能,突出县级税务局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主要职能定位,取得一定成效。2011年,县局坚持持续改进的思路,牢牢把握住本局作为全省专业化试点单位的契机,在总结机关基层一体化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认真领会省市局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要求,结合基层工作实际深入推进税收专业化带动战略,初步形成了符合辖区实际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机制。
一、明晰思路,探索实施初见成效
2010年,县局为实现将基层税务机关打造为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的实体的目标,率先探索开展了机关基层一体化,税源管理专业化工作。一是整合人力资源,实现人力资源向“双核心”业务转移:成立了行政后勤和业务保障两个中心,减少人员配置,把精减出的人员充实到征管一线,使改革后直接从事税收业务的人员增至48人,占总人数的比例从45%增至81.35%,行政管理的人员减至11人,从55%减至18.65%,极大地夯实了专业管理人本基础。二是突出专业分工,按照行业兼重点、一般纳税人、个体工商户、区域经济规划等分类要求,科学合理的划分四个税源管理部门工作管理职责,明确了夜郎湖税务分局、税源管理科、政策法规科、收入核算科四个税源管理部门职责,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三是再造岗责体系,实现职责前移和流程优化,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四是强化内控,在204项征管业务和93项行政业中查找风险点,把内控措施贯穿到“两权”运行的全过程,有效防范和化解执法风险。五是建立一体化运行机制,形成环环相扣的专业管理新机制,强化了对全局税收征管工作的统一部署、指导督促、考核评价,推动和促进税收征管工作深入开展。
二、总结经验,扬长避短持续推进
在2010年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县局根据市局提出的以构建县区局四大板块为基础、按照构建决策、管理、服务、监督四大板块的思路,结合专业化试点工作要求,在对新机制运行情况进行认真总结的基础上,积极查找运行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一步谋划深化拓展的措施,拟定了《普定县国家税务局深化税源专业化改革实施方案》。
一是进一步调整强化办税服务职能,把征管科(业务支持保障中心)的职能全部前移到办税服务厅,基本实现所有涉税事宜均能在办税服务厅一次办结,努力打造办税服务厅超市。
二是深化提高税源管理部门专业化管理能力,针对四个税源管理部门的不同特点,探索管事与管户相结合,按事项、分环节、按不同工序进行专业化分工的税源管理机制,突出了内务综合管事、日常管户,集中评估的专业化分工,集中优势兵力强化纳税
评估职能,不断提高税源管理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现有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用。
三是强化监督职能,按照总局肖局长在今年初全国税务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的“监察职能只能强化,不能削弱”的要求,将监察室从办公室(后勤保障中心)独立出来,并拓展原有监察室职责范围,把所有监督考核职能全部划归到监察室,强化了对“两权”运行过程监督和结果考核对,深化日常监督和内控管理,强化了对事前、事中的监督和防范,进一步深化了惩防体系建设。
四是进一步修订岗责体系,按照调整后的职能重新界定各部门工作职责,从17个方面优化办税流程,减少中间层级,突出体现纳税人涉税事宜在办税厅一次办结,缩短办税时间,提高办事效率。
五是对现行征管基础资料进行全面清理整合,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县级税务机关征管基础资料建设规范》,通过清理归并,规范征管资料收集内容,强化资料实用性、完整性,认真落实好“两个减负”,提高工作效率。
六是深化《普定县国税税务局税收征管良性互动机制》建设,将其拓展为《普定县国家税务局税收征管一体化运行机制》,形成以信息化为依托,以行业风险管理为导向,以纳税评估、税务稽查为手段,以预警管理、内控机制为监督,以执法责任追究、绩效管理为保障的全局一体化税收征管运行机制。
七是实施全员绩效管理。认真总结2009年在办税服务厅窗
口,2010年在税收管理员系列推行绩效管理的成功做法,推行全员绩效管理,强化责任意识,通过严格的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推动和保障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三、取得成效
2011年县局持续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建设,向实现基层税务机关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实体的目标迈出了更坚实的步伐。
一是打造办税服务厅超市,基本实现所有涉税事宜在办税厅一次办结,提高大厅性能,优化了纳税服务。
二是强化监察职能,实现了对“两权”运行过程监督和结果考核对,深化日常监督和内控管理,强化了对事前、事中的监督和防范,进一步深化了惩防体系建设。
三是进一步形成严密高效的专业化管理格局,按照管事与管户相结合,分环节、分工序的税源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税源管理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了现有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用。
四是推行全员绩效管理。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客观公正评价工作质效,真正体现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不一样,形成科学实用的能力价值评价和实现机制,充分调动全体人员投身税源专业化改革工作的积极性,推动专业化战略全面实施。
第二篇:税源专业化管理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在税源管理上突破现有按属地、划片管户的单一方式,根据税源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的不同特点,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行对外按纳税人属地、规模、行业、管理风险等分类,对内在坚持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的同时探索按重要事项、环节等分工,组织形式上实行个人和团队相结合的一种管理模式。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国家税务总局“十二五”税收征管创新的重点,其实质是对原有管制型税源管理体系的再造,形成先进性加中国特色的专业化税源管理体系,必将在推进国家税收管理体系创新变革的同时,引发税源企业(纳税人)税务管理相应的创新和变革。
1、税源管理的涵义。税源管理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收法律、法规对税收收入的来源渠道通过一系列科学的、规范的、现代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全方位的信息跟踪和纳税控制,保证税收收入实现的一系列税收管理活动。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工作的核心。而企业作为税收来源的最主要渠道,必然成为税源管理的重心。
2、专业化管理的内涵。专业化管理通常具备以下特征:管理职能专业分工与管理组织机构的专业分工相契合。税源管理要上升为税源专业化管理,必须满足专业化管理的上述条件。具体而言,至少应包括以下方面内容:一是税源的分类管理专业化;二是税务机构设置专业化;三是岗位设置与业务流程专业化;四是纳税服务专业化。所以,税源专业化管理是税源管理与专业化管理内涵的有机集合,其目的是集中有限的税收管理资源投入到最能产生税源管理效益的活动中去,以获得更高效率、更多效益以及更强竞争力。
3、税收专业化与税源专业化的相互关系。从税源与税收关系角度看,税源归属税收范畴,税收隐含着税源。税源管理是税收管理的基础,税收管理的核心是税源管理。税收和税源这两者的相互关系将固化成一项基本理念,成为今后税收工作的长期指导思想,引发税收管理体制持续而深入的变革创新,必将对税收管理体制产生深远的影响。
与传统的税源管理模式相比,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在管理理念上,传统模式侧重于组织收入为中心的税收征收职能,而税源专业化侧重于提升纳税人税法遵从的税收缴纳职能。
二是在管理方式上,传统模式侧重于单户式、一站式管理的税收管理员管户方式,而税源专业化侧重于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税源管理方式。
三是在管理机制上,传统模式侧重于属地管理和税收管理员制度为基础的征管查相分离的模式,而税源专业化侧重于信息管税方式下涉税事项推送的流程管理模式。
四是在管理的资源配置上,传统模式侧重于税收管理员单户管理的均衡配置管理资源的方式,而税源专业化侧重于有区别、有重点地配置管理资源。
税源专业化管理已成为税务机构强化税收管理、提升税收管理综合水平的重要之举。全国各级税务机关都争先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研究和改革工作,按照新模式的要求积极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税源专业化管理总体要求是以纳税遵从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管税为支撑,以专业化分工体制为保障,以分级分类为基础,以核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征管程序和运行机制,加快税务机构专业化团队建设,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新体系。这一总体要求客观上对企业适应新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挑战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要求以纳税遵从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客观上要求企业积极主动纳税、主动进行税务风险分析和评估等工作。与传统税收管理模式比较,企业偷税漏税、侥幸心理及疏于风险分析和评估的管理状况所面临税务机构多方力量监管、税务信息重复申报、企业税务工作负担加重、企业遭遇税务罚款、财税主管人员遭遇行政处罚甚至羁押等诸多风险明显增大。
挑战
二、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要求以信息管税为支撑。对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并可能加大企业日常税务信息管理及报送的工作量。传统模式下依靠简易信息工具进行税务信息搜集和处理的做法将难以适应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要求。
挑战
三、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要求以专业化分工体制为保障,以分级分类为基础。这一模式将逐渐形成企业税务征管由税务人员个人专管转向团队管理,专管机构由单一机构转向多层级、跨区域机构监管,将大大增加企业与各级税务机构、税务机构各环节人员工作交流的工作量与成本,并易受税务征管机构和人员执法素质、责任心等因素的影响。
挑战
四、分级分类的专业化管理模式,以及税务机构专业化团队建设,将使税务机构越来越熟悉分类企业的业务特性及税务管理状况,企业业务经营中的各项税源将充分暴露在税务机构的监管之下,从而加大企业税务管理的风险和税收成本。
挑战
五、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要求以核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征管程序和运行机制。按照这一要求建立的税收征管体系将更加注重程序的完善化、规范化,运行机制将更加严格和成熟。对企业税务管理的要求将更加严格和精细化,从而进一步加大企业进行税务管理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同时,完善和规范的税收征管程序有可能在无形中成为企业与税务机构间的沟通障碍。
第三篇:税源专业化管理浅析
税源专业化管理浅析
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跨世纪发展,对税收征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政府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要求税收征管必须严格按照依法治国方略,规范执法行为,为促进市场竞争营造公平的外部环境;二是多种经济成份和利益主体的并存,要求税收征管必须在确保国家税收不断增长的同时,自觉尊重纳税人的权益,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和文明服务质量;三是税源结构和经营方式的多样性,要求税收征管必须在加强税源监控的前提下,合理配置现有征管资源,实行集中征收、重点稽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四是我国已进入的WTO将使我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要求税收征管必须符合国际惯例,征管制度和程序更加规范、透明;五是社会经济规模和企业经营范围的迅速扩大,以及电子商务和跨国经营的大量出现,传统的手工作业已经不能适应这种新变化,要求税收征管必须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统一高效的税收网络和征管机制。
对照来看,我国税收征管经过“两分离”、“三分离”尤其是“五结合”的改革之后,虽然取得了许多重大的阶段性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深层次问题与困难。比如:税收收入虽然连续几年保持了高速度的增长,但各种偷税骗税、漏征漏管现象仍然大量存在;税收征管格局虽然基本实现了由传统的管户制向管事制的转变,但“疏于管理、淡化责任”又成了当前税务管理的突出问题;依法治税和文明服务虽然强调了多年,但由于行政执法和行政管理的权力分散,缺乏制约,税收工作中的随意性仍然十分严重,对纳税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的进展虽然很快,但应用软件的开发管理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信息共享和利用程度较低、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已经成为进一步改革的严重障碍。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有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结合既往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进行统筹考虑,才是切实可行的选择。市场经济讲求成本、效率,而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就整个社会来说,就在于合理分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将这一原理运用到税收工作上来,就是要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实行税收的专业化管理。分工基础上的专业化,有利于充分利用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优化配置现有征管资源,突出优势,激发效率;有利于现代科技的推广应用,更及时地发现和纠正现行应用软件的不足,促进技术更新;有利于提高税务人员的工作技能和熟练程度,形成专精人才,提升整体素质;有利于明确责任,强化管理,促进结构完善和组织创新。总之,实行专业化管理是新形势下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优化税务队伍和内部管理的现实选择。
问题的关键是:与现代信息技术相适应的税收征管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传统的税收征管组织是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全能型分支机构。这种“金字塔式”的等级管理体系的弊端很多:(1)制定决策的核心机构与执行决策的下属全能机构之间以及按地域划分的各下属全能机构之间相互分离,无法对信息时代复杂多变的税收环境作出快捷的反应和调整,应变能力差。(2)信息交流不畅且易失真。由于征管机构设置以行政区划而不是税收征管流程为依据,因此,信息在各管理层级之间传递时容易被过滤和扭曲,导致决策失误;层层请示汇报和级级开会传达也是造成决策迟缓、政令不畅的重要原因。(3)由于管理层次多,层次间和部门间的计划、协调和控制殊为复杂,难以形成顺畅的协调机制和严密的监督机制;“一级多能和一员多职”,权力得不到有效的制约,容易导致以税谋私,滋生腐败。(4)随着管理层次及管理人员的增多,管理环节和费用相应增多,势必推动管理成本的上升。
旧的岗责体系是与传统的税收征管模式相一致的,因而不能适应税收专业化管理的需要,其不足之处主要是:(1)体系的模糊性。囿于传统税收征管观念的束缚,近年来,尽管也出台了一些税收征管法规和制度规定,但总的来说,符合税收征管实际及发展方向的、具体细致的操作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系统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或不完善,或不细致,或不具操作性,或缺乏有效措施予以落实,造成税收征管工作运行不畅,整体运行质量不高。(2)岗位的落后性。传统模式下建立起来的岗责体系,其岗位设置既不能适应集中征收、分类管理、重点稽查的需要,也不能满足CTAIS对业务工作流程的需要。(3)执行的软弱性。岗责体系发挥作用的关健是严格执行,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受执法尺度、执行标准、社会关系、个人感情、行政干预等因素影响,常常使岗位责任追究很少落实到位,削弱了岗责体系的严肃性和监管效力。(4)考核的不确定性。运用合理的指标,科学评价各岗位工作是落实岗位职责的重要方面。旧岗责体系的考核往往局限于定性评价和对表面现象的判断,缺乏系统的、细致的、规范的、量化的考核指标体系,不仅影响考核效果,而且不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也难以为税收管理决策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1、专业化管理不是简单的分类管理,而是全方位、立体型、深层次的专业化管理。有人认为,按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和所得税纳税人进行了分类就是进入了专业化管理,这是错误的。分类是专业化管理必备条件,是基础,但不是全部。目前,我们的专业化管理还停留在浅层甚至表面上,形式上转型了,实质上还没转型,管理的手段、管理的方式、管理的程序还是老套路、老办法。在一般纳税人管理上,税源管理部门没有做进一步的细化、分工,也没有制定对应的管理办法,更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在所得税管理上,缺少专门的税源监管,缺少多元化的信息网络,缺少专业的纳税评估;在个体税收管理上,税源底子、纳税人户籍还不是很清楚,税额调整方式还比较粗放,个体大户的征管还不是很到位。真正的专业化管理应该是专到了每个行业、每个税种、每个纳税人、每个工作点上,还应该有专门的办法、专门的手段、专门的目标。
2、专业化管理不是税源管理部门单打独斗,而是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相互联动。有些人一提专业化管理就认为是税源管理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因而置身事外。诚然,税源管理部门是专业化管理的主体,但是,其他部门也是专业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化管理模式下,信息技术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支撑,征管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征管制度和办法,税政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政策服务,计统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统计分析,因此,不能把各类业务彼此割裂,而应该各单位各部门、各岗位明确分工、强化职责、密协协作,尤其要理顺综合管理部门和专业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落实和完善税源管理良性互动机制。
3、专业化管理不是一专到底,也应有适当的多元化管理。专业化管理是纵向的延伸,多元化管理是横向的延伸,缺少多元化的专业化是狭隘的专业化。比如:管理增值税的部门既要管理好增值税,也要注意所得税的管理,及时将增值税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向所得税管理部门反馈;管理大企业的部门,既要探索大企业税收管理新方法,也要对大企业下的子公司、小企业加强管理;管理甲行业的税收管理员,既要加强对本行业的税收管理,也要注意与甲行业相关的乙行业的情况,做到相互融通、相得益彰。因此,专业化管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4、专业化管理不是要管理不要服务,而是要在专业化管理上实现专业化服务。重管理、轻服务本来就是一种错误的理念,推行专业化管理后,部分人甚至加深了这种理念,片面强调专业化管理而忽视纳税服务,征管制度变得越来越冗长,征管措施变得越来越繁琐,征管流程变得越来越复杂,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管理,但另一方面也加重了纳税人负担,牺牲了优质服务,并且两种效益不对等,牺牲大于收获。在推进专业化管理上,要特别重视专业化服务,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纳税人,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逐步实现个性化服务,使纳税服务的触角伸得更长、更深、更广。
(一)转变传统管理观念。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大胆创新税收专业化管理方法。一是尽快实现税收管理专业化由“管户制”向“管事制”全面转化,理清对税收专业化管理的认识。二是税收专业化管理不仅包括对纳税人的管理,也包括对税务机关,对税务干部的管理,需要分别研究管理对象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模式。三是要避免简单机械地理解专业化,不能把专门化等同于专业化。
(二)强化税收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于不同类型企业、不同征管事项管理的全过程,实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化解税收管理风险,而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评定、风险应对业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在今后的工作应着重思考和研究如何界定税收管理风险,为税收管理人员开展风险应对提供目标、指导和支撑。
(三)加强信息资源采集利用。税务机关实现应收尽收,要以及时、准确、完整的涉税信息为保障。加强税源管理、夯实税基,其实质就是提高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在税务和经济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中,仍有大量信息游离于税收管理信息系统之外,其中既有纳税人有意隐瞒的因素,也有信息化程度不高的因素,还有应用水平的问题。要有效提高涉税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应依靠人机结合,加快信息化建设,尤其是与第三方的信息共享。
(四)进一步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对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使用,重点在提高实战能力上下功夫。一是分层培训。对操作层的管理人员进行“专才型”培训,主要针对基础知识、操作技术和业务管理技能开展培训,对管理部门负责人重点进行“管理型”培训,着重提升管理能力。二是分级激励。对同一类别的管理人员实行分级管理,对从事高风险级别的管理人员给予较高的薪酬或奖励,使管理人员更倾向于提升自己综合管理水平。
第四篇:税源专业化管理经验材料
税源专业化管理经验材料
今天,作为XX省XX市国税局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单位,XX国税人以敢于创新的勇气和全力推进改革的气度,立足税源实际,创新管理理念,通过1年来的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区局机关实体化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新路子。
创新理念 强力推进区局机关实体化
面对艰巨而光荣的试点任务,XX区国税局局长XX说:“试点就意味着创新,改革就需要扬弃,探索专业化管理新路绝非易事,首先需要树立信心,创新理念,拿出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
遵循税源管理的内在规律,XX区国税局在探索专业化管理的过程中,按照国家税务总局信息管税、风险控制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区局机关实体化的改革思路,对内设机构进行业务重组、岗责调整和流程优化。分别成立了纳税服务、风险监控评估、管理分析监控、效能保障4个系列中心,建立实体化运作机制。
纳税服务中心。其基本职责是咨询服务、涉税办理和调查审批。具体组成,一是保留原办税服务厅申报征收、发票发售验旧认证、票证报表管理等职能。二是将区局调查审批职能和原分局(所)调查、审核和审批职能调整到该中心,实现集中受理、集中调查和集中审批。通过业务梳理,在服务审批中心的203项业务中,有90多项过去由多部门、多环节调查审批的业务划归中心集中办理。服务审批中心成立后,对即办业务及时录入CTAIS(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即时办理;对调查审批业务,由中心指定专人对专门事项进行调查,然后提交中心集体研究审批,对本中心审批权限以内的涉税事项可正常审批,遇到意见不一致的提交局长办公会研究审批,对重大涉税事项审批亦由局长办公会研究审批。对于审批业务的CTAIS输机操作实行双人双环节输机,即终审前由调查岗负责输机,终审环节由中心主任负责输机或指定专人输机。
风险监控评估中心。其基本职责是综合分析、风险识别和重点评估。具体工作,一是根据上月税收情况,结合上级下发疑点数据,税源管理部门按照风险项目采集的信息和税收分析监控系统监控的相关信息,初步分析当期税源管理的风险行业、区域和企业,并向相关人员通报。二是每月10日前召开税源分析例会,对全区税源管理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税收流失风险并进行分析排序。三是进行数据过滤、分解和制发,对不存在明显问题等一般性数据不再派发,对于疑点清晰单一和风险较低的,交由管理监控中心组织税收管理员加强纳税辅导,对于疑点较多风险突出的由本中心评估组直接组织评估,把占全局税收总量75%以上,年纳税额200万元的81户纳税户或被确定为风险行业的纳税人作为中心的集中评估对象,对于疑点突出和风险较高的问题提交稽查局实施重点稽查。四是对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结果进行确认,对发现的管理薄弱环节开展管理分析,明确应该监控的内容和项目,并反馈管理监控中心建立、完善评估模型和行业管理办法,进而指导税源分局(所)加强管理。五是定期开展税源管理和评估、稽查分析讲评,及时总结和调整分析方法和内容。
管理分析监控中心。其基本职责是信息采集、日常管理和预警监控。具体工作,一是负责税源信息区局层面的采集、管理、监控和督办。二是从事部分大中型税源或行业典型税源的直接管理,总结管理规律,制定行业管理模型、办法和完善“一厂一策”。三是指导分局(所)税源的日常监控管理。四是对税收管理员工作开展指导和监督,实现区局与分局(所)税源管理的一体化。自去年5月以来,该中心督导税收管理员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采集,重点强化对税源第三方信息的采集,着手建立与工商、地税、电业、水利、财政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已采集第三方涉税信息12500余条,50%以上得以有效利用。
效能保障中心。其基本职责是管理监督、述职述廉回访和绩效评价。具体工作,一是对各中心及稽查局工作职责的履行、目标任务完成、工作程序规范及“双述”回访等进行工作标准量化,实施考核评价,组织季度税源管理质询。二是受理涉税举报后,根据举报内容分发到各专业中心及基层分局(所),负责监督核实,及时予以反馈。三是受理廉政举报和调查。组织纳税人问卷调查,督促完善各项工作。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运行情况,制定并完善《绩效评价办法》等。
“整合整出了新面貌。”XX说,整合后的中心管理模式,呈现出四个明显特点:一是纳税服务中心集中体现税源管理权力服务化,通过简化环节,以高效快捷的办税流程,赢得了纳税人遵从度的提高。二是风险评估监控中心成为区局业务管理的枢纽,通过对征管信息的综合分析、集中处理,实现对疑点数据的过滤、甄别,进行税收风险识别。三是管理分析监控中心把信息采集作为税源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使信息采集更具制度化、规范化。四是效能保障中心对整体税收管理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突出精细 在分类管理上下工夫
“实施专业化管理,专于职能,工于精细。”XX区国税局介绍了实施区局机关实体化后,在分类管理精细化上下工夫的做法。对辖区内2000多户税源按照规模加行业进行分类,将涉及酒及酒类相关的企业确定为重点税源,4000多户个体小规模户为小型税源,其他的纳税户为一般税源,在分局(所)内部按照重点、一般、小型税源,以申报数据审核为切入点,以纳税评估为主要手段,实行分组集中管理。
首先,对重点税源推行领导班子成员管户。将年纳税额500万元以上的13户企业,分别由领导班子成员作为管理员,以分析评估为抓手,直接管理到户,发挥领导班子成员的业务优势和示范作用。5名领导班子成员分配的管户大都是酒类企业,其中有9户重点税源企业,占全局年税收比重的40%左右。该局要求,领导班子成员经常深入企业了解生产经营、纳税申报、优惠政策落实等情况,定期组织责任区税收管理员开展税源分析,查找征管薄弱环节。
其次,对一般纳税人税源实行行业管理。目前,共有一般税源管理组共15人,通过定期开展税源分析讲评会或质询汇报会,采取月报告、季展评、年评价的形式,探索规律、制定管理措施。同时,区局管理监控中心挑选了煤炭、医药、酒类批发、摩托车和汽车维修4个行业若干典型户,对其进行试验田式的调研探索管理,从中摸索行业规律,制定了3个管理办法和2个行业管理模型。
最后,对小型税源实行分组管理。在积极探索推行社会综合治税、委托代征、简并征期等措施的基础上,由各分局(所)成立管理小组,小组内明确A(B)角,实行交叉互助管理。目前,建立小型税源管理组共15人。
新的管理模式将户籍管理、征期后简易评估作为税收管理员的主要职责,促使税收管理员将精力集中在税源的动态监控上,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税收管理员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主要以“四类八册”为抓手,建立户籍管理平台。一类是协调工商部门和国税同时建立纳税人管理清册。二类是建立工商、地税已办证国税未办证的5个清册,即地税单独管理户清册、长期停业工商未注销清册、临时经营及季节性经营户清册、已办理营业执照长期未开业及空壳户清册、正催办的漏征漏管户清册。三类是在国税已办证工商部门未办证清册。四类是工商、国税、地税均未办证清册。在此基础上,对照税收风险项目采集纳税人生产经营动态信息和第三方面信息;在征后简易评估中,主要是以当期申报信息审核分析为重点进行疑点问题的核实处理,以此来解决税收管理员纵管不见底,横管不到边的问题。
强化协调推进 不断完善问题处理机制
“伴随着对区局机关职能的转变和资源的整合,必然面临着人员管理和事务管理机制的变动。”,为保证各项工作协调推进,XX区局从一开始就注重问题处理机制的建立,把新模式运行初期相当一段时间定为问题暴露期,建立日志、日报、日例会制度,根据模式运转情况及时调整工作部署,先后制定了1个总体性指导工作意见、4套岗责体系、8套工作制度、3套评价办法、3项配套措施,在衔接制度中明确了新旧衔接、上下衔接的方法,在争议问题处理制度中明确了对争议问题的处理机制,在应急工作制度中明确了试点工作中突发事件处理的机构、职责及处理流程,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科学改进衔接机制。作为试点单位,采取中心管理模式后,必须考虑与市局按行政归口管理的工作衔接问题,如1个业务中心对口市局7个业务科室,初期实行贴标签制与市局衔接,就是把业务梳理固定到中心后,一一注明对应的市局科室;在实行中发现许多临时性工作涉及区局多个业务中心,就在原贴标签制的基础上,又加上了首牵负责制,工作以哪个中心为主,就以哪个中心为牵头部门;为解决与市局对口科室的日常联系问题,明确了主管局长联系制,逐一明确领导班子成员与市局的联系科室,通过贴标签、首牵负责与主管局长联系制的有机结合,保证了新模式与市局的有效衔接。
实现人事合理配置。为了有效调动人员的积极性,把改革带来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限度,按照上级机构不动、收入级次不变、人员不大动、待遇不变的原则,把保持队伍和谐稳定放在第一位,主要采取了人随业务划转和职务同步变动的办法。如服务审批中心主要是在原有办税服务厅职能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76项由原多部门、多环节集中审批的涉税审批业务,针对这些涉税审批业务中原法规科涉及较多的特点,把法规科的人员整体划转到纳税服务中心,保证业务不断档。职务同步变动,将原有科长调整到新中心担任副主任,充分体现职级待遇不变的原则,消除人员的后顾之忧。
挖掘税源管理潜力。首先,通过整合人力资源,增强了税源管理力量。涉税审批的扁平化节省人力12人,全局税源管理人员不变,占总人数的62%。其次,以中心管理模式为主要内容的区局机关实体化,形成了从税收分析、税源监控到评估稽查的一体化管理,凝聚了从领导班子成员到机关再到分局(所)一线税收管理员的管理合力。最后,领导班子成员管户制,在增强管理针对性的同时,发挥了较强地管理示范作用。
XX区局推行税源管理专业化1年多来,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税务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干部队伍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各级干部的责任意识得到明显增强,税源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是促进了税收增长,2011年组织收入4.4亿元,同比增长60.4%,增幅位居全市第四,截至4月底,入库税款2.13亿元,同比增长63.1%。二是加强了个体税收发票管理,2011年个体税收起征点调整后,工作重心转移到对发票的管理。三是提升了征管质量,一般纳税人零负申报率同比下降4.35个百分点,小规模低零申报率同比下降1.14个百分点。四是重点行业入库税负明显提高,其中酒类入库同比增长35.5%,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同比增长26.5%,专用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11.9%。
第五篇:税源专业化管理
税源专业化管理实践及探索
来源: 日期:2011-12-
31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个体私营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企业数量的增多必然带来税源结构的变化和税收征管的改革。税源管理模式也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人统管”转变为“征、管、查分离”,2005年实施税收管理员制度,实行“分片”加“分类”管理,随着管理深入,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税源管理人员少和纳税人户数多等矛盾日益突出,税源管理的复杂性、艰巨性不断加大,传统的单一由税收管理员管户的税源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2009年底,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关于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的指导意见(讨论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落实税源专业化管理和信息管税,以促进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目标的实现。
在此前提下,我局作为杭州市国家税务局的专业化试点城区之一,以《指导意见》为依托,结合马克思·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从管理员权力分离、职责法定等方面出发,制定了与下城区域税源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专业化管理实施方案,于2010年年初开始了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探索。
一、理念
从行政组织理论出发,结合税源管理的实际情况,在不增加职能机构设置的基础上,提高税务机关效能建设,按照专业化管理目标,对现有机构分工进行合理调整,根据管理需求分设岗位,从税源管理难易程度、工作任务多少、管理范围大小等方面综合进行考虑,以达到任务与机构相称、管理与服务结合,岗位与流程协调。
制定税源专业化管理实施方案,依靠行政组织权威,做好动员,从上到下开展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明确改革方向,力求专业化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从开始就纳入正常、规范的发展轨道。
科学分类税源,根据税源管理难易程度,不同规模税源运用不同管理方法,提高专业性,加强税源分析监控,强化风险管理意识,提高税源管理的实效性、科学性,增强税收征管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
优化机构设置,根据工作任务多少和管理范围大小,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合理估计岗位工作量,确定岗位分工和人员配置、准确划分岗位职责,明确工作制度、职权范围,将涉税业务办理流程以制度的形式予以规范,保证执行力,促进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分工协作和沟通协调。
通过推进税源专业化,确保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落实“信息管税”和税收风险控制理念,积极解决征纳双方矛盾,构建和谐税收环境,提升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最终达到提高税源管理效率的目的。
二、专业化管理模式
(一)科学分类,特色管理
对税源进行认真分析、梳理,按有利于征管和方便纳税人的原则,采取内部微调的方案,变划片管理的单一模式为点面结合管理模式:重点税源、涉外企业专人管理,一般税源、个体税源划片管理,重点行业、楼宇企业特色管理。
1、重点税源企业:总局、省、市、区局监控的入库税款50万以上的企业656户,占收入的82.98%。
2、涉外企业、生产型出口企业:缴纳增值税、所得税的外资企业、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以及生产型出口退税企业。
3、一般税源和个体税源:除以上两种企业以外的其他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按街道划片管理。
4、重点行业:房地产业、餐饮业、银行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4S店、服装制造业、金属材料批发业、大型商场、大型商业超市、医药医疗器械行业等10大行业,占收入的53.68%。分科室牵头管理。
5、楼宇企业:103座规模以上楼宇、3600户国税管辖企业,占收入的46.64%。按楼宇所在街道划片管理。
(二)调整职能,明确职责
1、调整税源管理科职能,税源管理一科负责专项纳税评估;税源管理二、三、四科负责企业税源管理、个体税源管理、文书审批、科室纳税评估。
2、税收管理员按职设岗,分设文书审批类、日常管理类、纳税评估类岗位,明确划分岗位职责,将日常管理与文书审批分离,分散管理员的权力,从“一对一”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多对一”的管理模式。
(三)完善机制,考核跟进
1、规范管理制度。适应专业化管理的新要求,重新规范税源管理工作制度,制定详细的行业税收管理办法、纳税评估管理办法、纳税服务措施、风险管理机制、目标考核制度,使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2、完善税源管理运行机制。加强统筹协调,部门、岗位间协作税源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外部合作机制,推进信息共享、综合治税和协税护税。
3、调整考核办法,税源管理一科增加行业评估、专项评估等考核指标,税源管理二、三、四科增加行业管理、楼宇管理等考核指标;岗位考核由各科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不同的考核办法。
4、制定《税源管理岗位业务能手补充办法》,每季度评选一次业务能手,对行风效能和工作
业绩两部分进行考核,分别评选日常户籍管理岗位能手、综合事务管理岗能手和个体税源管理岗位能手。全年评定“业务能手”,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发干部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三、管理成效
(一)工作效率提高,征管质量改善
打破权力过于集中的格局,变一人统管为人事分离,扭转了一员多责、一员多权的局面,由单兵式、单部门管理向全方位、多部门协同作战转变。专业化管理实施后,日常户籍管理岗不审批文书,大力开展日常管理、税源分析、税收宣传,提高管理效率,企业纳税遵从度上升;综合事务管理岗不分管企业,减少“人情文书”、“照顾文书”,文书审批提速,执法风险降低。
2011年1-8月,共受理流转文书2968件(除个体文书),月均审批文书46件/人,政策把握度得到了统一,政策适用错误明显减少,提高流转速度,从受理到终审,平均办理时间缩短为原来的2/3;提高审批质量,文书(复审)整改率从原来的40%下降到10%,结合“涉税否定事项风险防范督察管理系统”,作废文书、否定文书减少到208件和28件,同比下降63%,得到了纳税人的广泛好评,回访平均满意率达92%。
(二)分类税源细化管理,税收收入增长
不同规模税源分类管理,加强考核力度,使得税源管理水平和征管质量得到提高,分析预测和监控能力进一步加强,保证了税收收入的稳步增长和均衡入库,2011年1-8月共组织税收收入316141万元,增幅16%,其中,企业税收收入311684万元,增幅16%,个体税收收入4457万元,增幅16.22%。
(三)强化纳税评估,推进行业建模
继续推进重点税源企业、建安、房地产行业评估、所得税评估、全税种评估,由纳税评估岗和综合事务管理岗人员主评,实现管理、评估相分互离、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对评估案例进行整理,完善评估流程,对原有预警指标进行补充细化,进一步发挥“以评促管”作用,深化行业管理,有效降低征管风险。
2011年1-8月,实施评估129户次,其中正常企业43户次,异常企业86户次,直接补税2838万元,抵减应退税额127万元,调整以前亏损2586万元,加收滞纳金40万元,移送稽查2户。
(四)资源重组,发挥工作积极性
从知识结构、管理方式、管理经验等方面入手,合理配置管理团队人员,一个街道配备一个管理团队,充分发挥干部特长,工作各有侧重:重点税源送好服务,一般税源抓好管理,个体税源收好税款,重点行业建好模型,楼宇企业做好宣传。提高干部的积极性,增加干部的危机感,减少“干多干少一个样”负面情绪对干部的影响,增强团队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
斗力。
四、存在的问题
(一)人均事务性任务增多
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税务登记户数增加,管理压力日益突出,分设岗位后日常户籍管理岗人数减少,人均管户增长,截至2011年8月,全局开业税务登记户23844户(企业15884户,个体7960户),人均管辖企业588户、个体户1137户,均比2010年底增长32%以上。随着专项核查工作和纳税服务调查工作的频繁下发,日常户籍管理岗人均工作量呈现大幅增长,从电话通知到资料上交,工作量增加60%以上,时间多用于完成事务性工作,用于深度管理、行业分析的时间减少,长期以往,难以达到专业化、精细化管理的预期要求,易造成税源管理滞后于经济发展。
(二)岗位职责交叉
与《浙江省国税局办理涉税事项工作规程(2011)》(以下简称“工作规程”)相比,仍存在办税大厅与税源管理科室职责交叉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流程不畅,责任不明,办税效率不高,纳税人合理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税源管理科内部分设日常户籍管理岗、综合事务管理岗,容易发生相互推诿的情况,损害纳税人合法利益,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和推进管理工作向前发展。
(三)涉税信息共享度不高
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不少企业以逃税为主要目的进行所谓的“税务筹划”,税负正常、销售平稳、财务比率稳定,无法通过案头审核发现疑点。CTAIS、征管质量查询系统、税收征管辅助系统、金税工程、税收执法系统、四小票审核监控系统、增值税抵扣凭证审核检查系统等系统各司其职,信息无法整合,疑点监控无法落到实处,一些企业更是有意识地利用国、地税信息不共享,有意漏报收入、少交税款,征纳信息的极度不对称,影响了税源监控、税源分析、日常管理的工作质量。
五、专业化管理新思路
随着金税三期工程建设紧锣密鼓地开展,“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①]的基本框架也将在未来几年全面完成,金税三期运用流程管理理念规划征管系统,直接使用工作流工具,增强征管系统的适应性,有效支持业务由职能导向转变为流程导向,由结果监督转变为过程监督。基于金税三期的发展方向,结合《“十二五”时期杭州国税发展规划纲要》,参考各地专业化管理的优秀经验,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推进专业化管理。
(一)构建“三位一体”税源管理模式
以企业规模、企业性质为主要指标,兼顾税种、税收风险,将税源划分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个体税源三类,重点税源精细化、专业化管理,一般税源规范化、动态化管理,个体税源社会化、集约化管理。
重点税源突出全程化管理理念,由业务精通、分析能力强的干部负责,以提高纳税遵从度、满足个性化需求为目标;一般税源管理突出专业化、流程化管理理念,强化系统运用,变结果监督为全面监督、过程监督,对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所得税纳税人实施分类管理,针对行业纳税人推进集中管理;个体税源管理突出高效化管理理念,依托社会化办税服务平台,继续开展委托代征和发票代开工作,发挥协税护税组织力量,减轻工作压力。重点税源、一般税源管理和个体税源分别由三个税源管理部门管理,实行“三位一体”税源管理模式。
(二)分类设岗,明确职责
按“人事分离”和机构扁平化的发展方向,科室内部不分设日常户籍管理岗和综合事务管理岗,将户籍管理、发票管理等日常事务与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等复杂事务分类设岗,组建税收管理团队,合理确定岗位职责。一是设立纳税评估团队,集中科室管理,负责规范纳税评估,开展辅导式评估和重点评估,总结分析纳税评估成果,为进一步完善行业评估模型、加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风险特征库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二是设立综合事务管理团队,负责各类文书审批、备案工作,规范文书审批,制定文书审批风险防范机制,简并文书审批流程,提高文书审批质效。三是设立日常户籍管理团队,梳理日常涉税管理事项,规范各类事项管理,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税收管理成本,优化纳税服务。
各部门齐抓共管,做好税源监控分析和风险控制,强化执法监督,优化纳税服务,提高管理效率,加强收入监控。针对日常事务性工作繁忙的情况,由职能科室牵头规范操作流程后再行下发,避免因政策把握偏差造成重复劳动,借助电子邮件、网上涉税公告、协税护税组织等多种渠道,提高事务性工作的办理效率。
(三)深化特色行业管理,建立行业税收风险模型
对重点行业进行调研,根据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和系统采集的申报数据,总结财务核算特点,开展典型户集体约谈和针对性评估,准确掌握同行业、同类型纳税人生产经营以及行业税负等信息,掌握行业管理资料,制定行业税源管理指南。
整合征管系统数据,规范流程,把握规律性问题,找准涉税风险点和管理薄弱环节,完善预警指标体系,明确重点,提高管理的准确性,分行业建立健全税源管理信息档案,注重税负分析,建立行业税收风险模型。对显示存在税收风险的企业,及时采取纳税评估、限量供应发票、降低纳税信用等级等重点管理措施,加强监控,以“点”带“面”,促进一般税源管理质量的提高。
(四)优化业务流程,打造全功能大厅
进一步对照《工作规程》,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即办事项和流转事项进行梳理,简化流程,淡化审批,明确办税大厅与税源管理科的职责;对涉税文书报送资料进行统一,对适用政策法规条款、审批用语等进行规范,强化税务审批过程监控;完善纳税评估制度和评估工作规程,制定纳税评估工作规范和应用文书体系,强化纳税评估在税源管理中的应用。
以“始于纳税人需求,基于纳税人满意,终于纳税人遵从”为导向,完善需求响应机制,丰
富办税内容,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在办税大厅增设综合文书审批岗和政策咨询岗,降低办税成本,为纳税人提供办税服务、税法宣传、咨询辅导、征纳沟通等多种服务,打造“一站式”全功能综合服务体,提高办税效率,积极满足纳税人的合理需求、个性化需求。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能力
结合岗位的专业特点和管理的难易程度,按照干部的知识水平结构进行人员调配,把专业知识丰富、业务素质较高的干部配置到业务复杂、管理要求高的重点税源管理和纳税评估岗位,提高干部对信息数据的深入分析和应用能力。
经常性开展针对性培训,加强行业性税收问题的学习和特殊业务的研究,开展交流,提高纳税评估、预警分析能力,逐步建立起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类别齐全的管理人才队伍,在此基础上,完善岗位轮换制度,提高整体专业化管理水平。
(六)加强部门协作,强化信息管税
在金税三期未上线之前,继续深化国、地税信息共享制度,开展联合办税、信息交换,加强对共管户的协作管理、联合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同时完善与财政、工商、质监、外管等部门的工作联系长效机制,利用第三方数据,对财政补贴收入、股权变动和地址变更、重大事项、收付汇情况等进行进一步核实、分析,结合现有税务信息系统数据资源,进行全方位监控,从而提高基础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与完整性,夯实税基,进一步发挥“信息管税”的作用,提高管理效率,管精管细,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把握税收工作主动权。
(杭州市下城区国税局课题组)
课题组组长:陈燕文
课题组成员:陈为明 顾晓红
郭颖陈茵岚
执笔:陈茵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