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税源专业化管理知识复习题
税源专业化管理知识复习题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概念的理解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根据纳税人实际情况和管理的不同特点,通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税收管理专业人才队伍,优化人力资源配臵,探索实施以分行业管理和分规模管理为重点的分类管理,达到加大管理力度、拓展管理深度、减少管理风险的目的。
二、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是新形势下改进税源管理、提高征管质效、推进国税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国税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
首先,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是破解税源管理中突出矛盾的现实需要。2004年以来,总局在原有“30字”税收征管模式的基础上,突出“强化管理”,全面建立和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现行税源管理中存在的弊端与不足日益显现出来,突出体现有三个方面的矛盾:
一是科学化管理理念与传统管理方式的矛盾。科学化管理是新时期税收工作的重要理念,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和掌握征管工作规律,善于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实效。目前,国税系统落实税收科学化管理理念还不够全面、不够彻底,风险管理、信息管税等管理思路的实现方式尚未系统建立,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未能很好整合,三方涉税信息获取机制不够健全,科学高效的信息分析应用工作体统尚未形成,更多地还是依靠人海战术和凭经验实施税源管理,分散、重复、低效管理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是精细化管理要求与粗放式管理方法的矛盾。管理精细化是新的税收征管模式下税源管理的内在要求与重要体现。实施税源精细化管理,必须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明确职责分工,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不断提高管理效能。目前,税源管理方法比较粗放,难以形成精细、有效的管理。一方 1 面,由于税源管理主要采取属地划片、无差异化的方式开展,难以针对不同生产经营规模、经营行业及其他特点,形成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管理不够深入、不够专业、不够高效;另一方面,由于税源管理事项主要由税收管理员承担,而税收管理员在有些地方人均管户量较大,管理事务杂,我县税收管理员人均管户达87户,管理事项大大小小有十二类40项之多,而且税收管理员素质参差不齐,税收管理员在税源管理中往往疲于应付,对税源难以管深、管透、管到位。
三是复杂多样化的企业组织形式与相对单一的管理模式的矛盾。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呈现多样化,企业集团大量增加,经济主体跨地区、跨行业相互渗透,企业核算的电子化、团队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税源管理的复杂性、艰巨性、风险性不断加大,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等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由税收管理员属地管户、粗放的税源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更新理念,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
其次,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是顺应基层改进税源管理需要的必然选择。近两年,许多基层单位认识到现有税源管理方式与实际工作需要存在差距,都在想方设法弥补管理上的不足,千方百计地顺应经济形势的变化,增强管理的适应性。不少地方做了一些积极有效的探索,如近年来各单位对“十二小”企业税收管理、2009年推出的一局一品税收精品管理等。不少分局结合实际,作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探索。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做法,各有特点有成效,都从某些方面探索了专业化管理的实现方式,为全面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第三,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是落实总局、省局工作部署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总局对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十分重视,并积极加以研究解决。早在2008年,全国税务工作会议就提出,要继续推行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去年年中召开的全国税务工作会议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大力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去年底召开的全国税务工作会上,肖捷局长指出,要以实行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实施信息管税为依托,以完善运行机制为保障,鼓励和支持各地大胆探索,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为推进工作开展,去年底,总局还专门印发了《关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今年3月份,省局专门召开全省试点单位工作会议,明确了试点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与实施措施,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开展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
去年,总局把上海、江苏、安徽、河南、广东、青岛等试点单位作为全国试点单位,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专业化管理,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3月份,我县被省局确定为全省十个县市局试点单位之一,我们要自加压力、勇于改革、敢于探索,在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上要提高认识、加快步伐快和力度,前期,安徽、河南等省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2 我们要变压力为动力,落实要求,借鉴经验,抢抓机遇,勇立潮头。
三、税收征管模式的发展变化
第一,专管员管户模式:(一员进厂各税统管,一人到户征管查责任全负,保姆式)
第二,三分离模式(30字)“信息化+专业化”:1997年,提出“以申报纳税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为模式的税收征管改革。
第三,从2001年总局提出的以“信息化加专业化”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税收征管改革。积极探索信息化支撑下的集中征收;不断规范专业化分工下的属地管理;加快完善保障有力的统一稽查;努力构建全方位的社会护税网络。
第四,目前(34字)“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模式。
四、我局税源专业化管理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和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管税为依托,以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以核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以规范税收征管程序和完善运行机制为保障,以建立和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为支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
五、我局税源专业化管理基本原则
一是依法实施。在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中,始终坚持税收法治观念,严格税收执法权限和程序,切实维护税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二是求实创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在总结成功经验基础上,积极探索税源管理的新思路、新举措,不断提升税源管理质效。三是积极稳妥。既要防止脱离实际的盲目冒进,又要克服因循守旧、求稳怕乱的思想。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稳步推行,确保试点工作扎实有效。四是注重实效。税源专业化管理既是税源管理模式的创新,更是税收管理理念的更新,工作中要抓住重点,科学安排,3 灵活运用,在税源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全面提升税源管理质量和效率。
六、我局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目标
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工作目标是:一是合理配臵资源,实现管理资源与管理对象的融合。根据不同类别的税源特点,优化配臵管理资源,不断提高机构、岗位和人员的管理质量和效率,不断深化细化不同管理对象的管理措施。二是科学分类税源,实现管理方法与税源分类的融合。根据所辖税源结构情况,结合行业特点、经营规模和税源分布的状况,对税源进行科学分类,针对不同类别的税源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管理。三是落实信息管税,实现税收业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为重点,以对涉税信息的采集、分析、利用为主线,加大信息的增值与利用。四是防范税收风险,实现风险管理与执法效能的融合。根据不同的税收风险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规避税收执法风险,将有限的征管资源优先用于重点税源和高风险纳税人管理,实现效益最大化。五是强化绩效考核,实现管理绩效与专业人才的融合。在对岗位职责进行整合明晰的基础上,细化、量化考核指标,强化跟踪问效,奖优罚劣,激发潜能,通过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素质的全面提升。
七、我局税源专业化管理主要内容(一)重组税源管理职能
1、理顺岗责体系,推进扁平化管理
进一步深化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税源管理职责。一是明确基层分局税源管理岗责。基层分局设臵日常管理岗、纳税评估岗和信息处理岗。日常管理岗负责登记管理、发票管理、核定管理、申报管理、信息采集、任务执行以及宣传辅导、资料管理等工作;纳税评估岗负责风险管理任务处臵和日常纳税评估,包括税务约谈、实地核查、结果处理等工作;信息处理岗负责涉税信息的归类统计、分析比对和传递反馈等工作。各分局可结合实际,实行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二是完善县局机关税源管理职能。税源管理科内设税源专业化管理办公室(简称税源专项办),负责全县税源信息管理、重点评估和专项评估以及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落实和考核等工作,人员3-4人。税源专项办设立信息处理岗、纳税评估岗和督查考核岗。信息处理岗负责涉税信息的接收、处理、发布等工作。纳税评估岗负责重点评估、专项评估和指导基层日常评估等。督查考核岗负责全县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督办考核。县局其他科室获取的第三方涉税信息,按规定传递税源专项办。
2、科学分类税源,落实差异化管理
在机构和人员不变的前提下,将税源按照规模、行业、风险事项、特定业务等进行科学分类。
(1)对重点税源实行精细化管理。结合全县税源状况,将占企业总户数20%且年度税收收入占总收入80%的企业纳税人,以及减免税、出口退税的纳税人作为重点户或重点行业纳入县局重点监管。
(2)对一般税源实行行业化管理。除重点税源和小型税源以外的其他纳税人,突出行业税收管理的优势,由县局依据行业特色和风险特征,制定各行业风险预警指引,分局根据人员状况安排专人或专组按行业进行管理。
(3)对小型税源实行社会化管理。小型税源是指定期定额个体工商户、零散税源及异地缴纳税款户。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在按区域分组管理基础上,巩固个体“双定户”委托银行划缴税款,完善社会协税护税组织,对集贸市场零散税收、边远地区税源和异地缴纳的税款依法采取委托代征等协税护税方式管理。
3、实施分级分责,推行一线化管理
按照分类管理要求,推行县局机关直接承担税源管理职能,实现管理一线化。一是特色税源县局专班管理。对房地产、石油、矿山、钢厂、砖都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税源由县局组织专班管理。二是重点税源领导参与管理。遴选重点大户、重点行业或风险较大的纳税人,在分局专人或专组管理基础上,由县局领导直接参与其税源管理工作。三是推行分局长直接管户。分局长对辖区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全面负责,并承担一至二户税源大户的税收管理工作。
(二)深化信息管税
信息管税是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基础,按照信息处理的环节,进一步明确岗位流程,搭建信息处理平台,加强数据发布和流转管理,促进涉税信息及时共享,规范涉税数据质量管理和分析应用,提高信息管税质效。
1、搭建信息发布平台。利用县局内部网站资源创建信息处理平台。设臵方案办法、信息采集、信息发布、信息反馈、工作考核、税源管理指引等功能版块,实现管理信息一律通过平台顺畅流转、指导作业。
2、加强涉税信息管理。一是信息采集模板化。税源专项办制定涉税信息采集模板,规范各类涉税信息采集内容、项目和标准,实行分类采集、集中处理。二是采集内容标准化。按信息取得途径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信息,内部信息包括基本信息和动态信息,由分局和办税服务厅采集上报。外部信息主要是从第三方采集的信息,由征管科负责协调采集。基本信息主要包括税务登记、纳税申报、资格和税种认定、票种核定等;动态信息主要包括从综合征管软件、金税工程和其他辅助系统提取的数据以及涉及生产经营、能耗物耗、营销模式等;第三方信息主要是指与工商、地税等部门信息交换以及与政府其他部门协调取得的数据。三是信息处理科学化。由税源专项办及时对信息处理平台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归集,采取内外信息对比、对照申报预警指标进行认真审核分析和监控,针对问题信息提出纳税评估、加强税源管理等建议,定期发布税源分析报告。四是信息反馈规范化。所有信息处理结果必须反馈到税源专项办,由税源专项办将处理结果通过平台发布反馈给各部门,并结合评估发现的税源管理共性特点情况,制定行业税收管理指引,指导全县税源管 5 理工作。
(三)加强税收风险管理
运用信息管税手段,加强涉税信息调查分析,科学设臵税收风险预警指标和预警峰值,通过税收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应对处理、绩效评估等流程,对纳税人税收遵从风险进行科学预警和提前防范、介入,降低纳税人涉税风险和税收遵从成本。着力规范税收征管程序,有效规避税收执法风险,推进廉政风险内控机制建设。
1、建立风险管理体系。一是明确风险管理职责。征管科负责税收风险管理流程和运作模式的优化,税收风险管理制度的拟订、完善,部门间风险管理协调工作;办公室负责拟定对外宣传材料,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取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人教科负责税源管理机构、岗位职能调整、人员配备以及能级、绩效管理,开展税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训;收入核算科负责宏观税收风险管理分析评价;税政科负责税收政策分析,各税种、各行业和特定业务(减免税、出口退税等)风险指标与风险峰值的确定和分析识别,跟踪相关风险特征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处理情况;税源专项办负责涉税信息的分类统计和风险任务的下发、处臵;稽查部门负责对移送的高风险纳税人实施税务稽查并加强管查互动,及时提出管理建议;信息中心负责为税收风险分析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二是构建风险预警体系。对从外部取得的相关信息,根据税源的经营特点和相关行业特征,由税源专项办制定重点行业、重点税源的预警指标体系,按照预警指标实行动态化管理。三是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对外部取得的相关信息评估、分析,以确定信息的合法性、相关性、实质性。突出重大税收风险事项、风险环节检查考核,严格责任追究,实现税收风险全程监控;推行重大事项报告和集体审议制度,对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收集、分析、处理和通报,对重大涉税审批事项和高风险管理环节进行集体审议,形成决议后组织实施。
2、理顺风险管理流程。按照风险管理的一般原理和管理流程,持续改进完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评估模型和风险特征库,构建分工明晰,流程控制、协调衔接,持续改进、流转有序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一是风险识别。通过预先设计的风险预警指标,科学判断和识别税收风险发生的具体目标,指向特定的具有税收遵从风险的对象。二是等级排序。兼顾地域、行业或规模上的差异,结合风险等级阀值和风险特征指标计算、检索出的风险纳税人,按照一定的规则、标准,计算纳税人风险度,确定纳税人风险等级。风险等级按照风险度分为四级,一级为高度风险,二级中度风险,三级为一般风险,四级为轻微风险。三是应对处理。包括风险信息发布和风险应对两个方面。税源专项办对风险预警阀值偏离较大,可能存在偷税嫌疑的的一级、二级风险,直接组织重点评估和专项评估;对风险预警阀值有一定偏离,可能存在申报不实的三级、四级风险,通过信息发布平台发布风险信息,指导督促基层分局开展日常评估;经约谈调查无法排除疑点,存在重大偷税嫌疑的,分别移送稽查部门。四是监控评估。县局定期对下达分局的风险管理任务完成情况和风险应对处理情况进行监督考核,不断丰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及时调整预警阀值,结合风险管理收益和成效,归纳风险管理规律,持续改进完善风险管理措施和税源管理办法。
3、突出风险事项管理。立足于税收遵从风险和税收执法风险的内外双向防控,强化事权管理。一是理顺风险事项管理权。对相关资格、资质、认定等事项,按照现行政策实行分级负责制,遵循“谁调查谁负责,谁审批谁把关”的原则,进一步划分管理职责。二是加强风险事项管理。对纳税人申报数据、金税工程数据,结合行业调查信息、预警指标比较分析,存在差异的及时提醒税收管理员约谈纳税人;对纳税人停业、注销、资格认定等事项定期开展巡查,对巡查中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监控和处理;对确定的预警指标体系与税收的实现进行对比分析,检验预警指标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最大限度降低税收流失风险。三是完善执法监督。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执法检查,及时预警和纠正政策执行中出现的偏差,减少执法不到位带来的执法责任追究。对定期定额征收的纳税人实行税负集体评估、评议,减少税收管理员自由裁量权,同时对执法检查发现的问题严格责任追究,促使干部职工自觉规范执法行为。
4、加强风险管理宣传。一是拓宽宣传渠道。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办税服务厅等媒体和场所开展税收政策宣传,增强税务人员和纳税人税收遵从意识。二是强化风险培训。建立干部执法能力定期培训和测试制度,扎实开展税收业务技能培训,促使干部职工主动学习钻研税收业务,提高执法水平,增强防抗风险能力。提高执法责任理念,降低人为因 6 素造成的执法风险。三是丰富教育形式。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法制教育和风险教育活动,引导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涉税风险和责任意识;开展新政策下乡、纳税辅导、纳税评估等活动,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
(四)完善税源互动机制
1、完善纵向互动机制。合理调整县局、分局、税收管理员各层级间税源管理职责,分局要根据县局公布的风险预警指标和评估重点,组织开展本单位税源管理工作,并及时反馈工作开展情况。税收管理员按岗位职责要求,根据上级下达的风险预警指标和评估重点及相关工作任务,结合实际,抓好落实,强化纵向配合。
2、完善横向联动机制。定期召开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例会,加强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部门良性互动,适时开展税源和征管状况监控分析,增强管理合力。实行各税种统筹管理,同一纳税人涉及多个税种的信息一次性采集,按纳税人归集信息,并进行综合评估。
3、完善协税护税机制。县局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沟通协作,建立经济税源信息共享机制,定期与公安、工商、地税、技术监督、金融机构等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开展信息交换,深化国地税业务合作,推进信息共享,增强税源管理合力,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税源管理体系。
(五)强化征管基础管理
1、加强普通发票管理。一是推行机打发票。按照信息管税要求,全面推行定额发票和电脑版机打发票使用,逐步取消手工版发票。二是按对象明确票种。按照纳税人类别合理划分票种使用。推行一般纳税人使用防伪税控开具的增值税普通发票、小规模纳税人使用机打发票或卷筒发票、个体工商户使用定额发票,对于起征点以下个体工商户一律使用定额发票,起征点以上个体工商户可根据需要使用机打发票。三是实行以票控税。积极推行网络或税控装臵开具发票使用,严格发票开具金额征税控管,实行以票控税;加强双定户动态管理,对发票销售收入计算税额超过核定税额30%以上的户,要及时进行核定定额调整。
2、加强征管程序管理。按照税务登记、申报征收、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纳税服务等环节,理顺征管程序。一是加强税务登记管理。定期开展新开业户、停歇业户、注销户的登记巡查工作,全面提高税源户籍管理。二是加强申报数据管理。加强申报数据的有效性、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查,重点加强申报数据的利用分析和零负申报的核查工作。三是深入开展纳税评估。加强税收管理员日常评估工作同时,重点抓好专项评估工作,全年有针对性地组织专班开展重点行业或重点税源纳税评估工作,全面提高纳税遵从度。四是强化税务稽查。加大对重点户或重点行业的税收查处力度,及时组织查处案件税款的入库,全面提高案件查处率、处罚率和查补税款入库率。五是拓展办税服务厅服务功能。将县局办税服务厅业务进行延伸,设臵分局办税服务点,将税务登记、普通发票发售、网上划缴开票、发票代开等业务延伸到基层分局办税服务点,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3、加强征管档案管理。进一步规范税收征管档案管理工作,突出实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纳税人征管档案收集、核对、整理、归档和纳税人纸质申报资料管理工作,在不改变原有纸质征管档案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加强纳税人纸质申报资料的报送管理和数据采集模板分类分户存储,规范税源专业化管理所涉业务部门和基层分局资料受理及传递,简化申报征收类资料的受理及归档处理,注重减轻纳税人负担和基层分局、税收管理员工作负担,确保档案资料及时完整、数据真实准确,提高征管资料利用效率。
八、我局税源专业化管理岗责体系和流程
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需要县局在税源管理科下设税源专项办,负责全县税源信息管理、重点评估和专项评估以及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落实和考核。税源专项办设臵三个岗位:信息处理岗,纳税评估岗、督查考核岗,业务科室设臵信息采集岗。基层分局设臵三个岗位:日常管理岗、纳税评估岗、信息处理岗。各分局可结合实际,实行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
流程说明:
A1:每月初分局日常管理岗进行基础数据采集,并将数据采集表传递至分局信息处理岗。B1:每月初县局信息采集岗将第三方涉税信息传递到本级信息处理岗。相关信息
第二篇:税源专业化管理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在税源管理上突破现有按属地、划片管户的单一方式,根据税源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的不同特点,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行对外按纳税人属地、规模、行业、管理风险等分类,对内在坚持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的同时探索按重要事项、环节等分工,组织形式上实行个人和团队相结合的一种管理模式。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国家税务总局“十二五”税收征管创新的重点,其实质是对原有管制型税源管理体系的再造,形成先进性加中国特色的专业化税源管理体系,必将在推进国家税收管理体系创新变革的同时,引发税源企业(纳税人)税务管理相应的创新和变革。
1、税源管理的涵义。税源管理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收法律、法规对税收收入的来源渠道通过一系列科学的、规范的、现代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全方位的信息跟踪和纳税控制,保证税收收入实现的一系列税收管理活动。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工作的核心。而企业作为税收来源的最主要渠道,必然成为税源管理的重心。
2、专业化管理的内涵。专业化管理通常具备以下特征:管理职能专业分工与管理组织机构的专业分工相契合。税源管理要上升为税源专业化管理,必须满足专业化管理的上述条件。具体而言,至少应包括以下方面内容:一是税源的分类管理专业化;二是税务机构设置专业化;三是岗位设置与业务流程专业化;四是纳税服务专业化。所以,税源专业化管理是税源管理与专业化管理内涵的有机集合,其目的是集中有限的税收管理资源投入到最能产生税源管理效益的活动中去,以获得更高效率、更多效益以及更强竞争力。
3、税收专业化与税源专业化的相互关系。从税源与税收关系角度看,税源归属税收范畴,税收隐含着税源。税源管理是税收管理的基础,税收管理的核心是税源管理。税收和税源这两者的相互关系将固化成一项基本理念,成为今后税收工作的长期指导思想,引发税收管理体制持续而深入的变革创新,必将对税收管理体制产生深远的影响。
与传统的税源管理模式相比,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在管理理念上,传统模式侧重于组织收入为中心的税收征收职能,而税源专业化侧重于提升纳税人税法遵从的税收缴纳职能。
二是在管理方式上,传统模式侧重于单户式、一站式管理的税收管理员管户方式,而税源专业化侧重于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税源管理方式。
三是在管理机制上,传统模式侧重于属地管理和税收管理员制度为基础的征管查相分离的模式,而税源专业化侧重于信息管税方式下涉税事项推送的流程管理模式。
四是在管理的资源配置上,传统模式侧重于税收管理员单户管理的均衡配置管理资源的方式,而税源专业化侧重于有区别、有重点地配置管理资源。
税源专业化管理已成为税务机构强化税收管理、提升税收管理综合水平的重要之举。全国各级税务机关都争先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研究和改革工作,按照新模式的要求积极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税源专业化管理总体要求是以纳税遵从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管税为支撑,以专业化分工体制为保障,以分级分类为基础,以核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征管程序和运行机制,加快税务机构专业化团队建设,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新体系。这一总体要求客观上对企业适应新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挑战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要求以纳税遵从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客观上要求企业积极主动纳税、主动进行税务风险分析和评估等工作。与传统税收管理模式比较,企业偷税漏税、侥幸心理及疏于风险分析和评估的管理状况所面临税务机构多方力量监管、税务信息重复申报、企业税务工作负担加重、企业遭遇税务罚款、财税主管人员遭遇行政处罚甚至羁押等诸多风险明显增大。
挑战
二、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要求以信息管税为支撑。对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并可能加大企业日常税务信息管理及报送的工作量。传统模式下依靠简易信息工具进行税务信息搜集和处理的做法将难以适应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要求。
挑战
三、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要求以专业化分工体制为保障,以分级分类为基础。这一模式将逐渐形成企业税务征管由税务人员个人专管转向团队管理,专管机构由单一机构转向多层级、跨区域机构监管,将大大增加企业与各级税务机构、税务机构各环节人员工作交流的工作量与成本,并易受税务征管机构和人员执法素质、责任心等因素的影响。
挑战
四、分级分类的专业化管理模式,以及税务机构专业化团队建设,将使税务机构越来越熟悉分类企业的业务特性及税务管理状况,企业业务经营中的各项税源将充分暴露在税务机构的监管之下,从而加大企业税务管理的风险和税收成本。
挑战
五、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要求以核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征管程序和运行机制。按照这一要求建立的税收征管体系将更加注重程序的完善化、规范化,运行机制将更加严格和成熟。对企业税务管理的要求将更加严格和精细化,从而进一步加大企业进行税务管理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同时,完善和规范的税收征管程序有可能在无形中成为企业与税务机构间的沟通障碍。
第三篇:税源专业化管理
税源专业化管理实践及探索
来源: 日期:2011-12-
31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个体私营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企业数量的增多必然带来税源结构的变化和税收征管的改革。税源管理模式也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人统管”转变为“征、管、查分离”,2005年实施税收管理员制度,实行“分片”加“分类”管理,随着管理深入,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税源管理人员少和纳税人户数多等矛盾日益突出,税源管理的复杂性、艰巨性不断加大,传统的单一由税收管理员管户的税源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2009年底,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关于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的指导意见(讨论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落实税源专业化管理和信息管税,以促进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目标的实现。
在此前提下,我局作为杭州市国家税务局的专业化试点城区之一,以《指导意见》为依托,结合马克思·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从管理员权力分离、职责法定等方面出发,制定了与下城区域税源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专业化管理实施方案,于2010年年初开始了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探索。
一、理念
从行政组织理论出发,结合税源管理的实际情况,在不增加职能机构设置的基础上,提高税务机关效能建设,按照专业化管理目标,对现有机构分工进行合理调整,根据管理需求分设岗位,从税源管理难易程度、工作任务多少、管理范围大小等方面综合进行考虑,以达到任务与机构相称、管理与服务结合,岗位与流程协调。
制定税源专业化管理实施方案,依靠行政组织权威,做好动员,从上到下开展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明确改革方向,力求专业化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从开始就纳入正常、规范的发展轨道。
科学分类税源,根据税源管理难易程度,不同规模税源运用不同管理方法,提高专业性,加强税源分析监控,强化风险管理意识,提高税源管理的实效性、科学性,增强税收征管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
优化机构设置,根据工作任务多少和管理范围大小,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合理估计岗位工作量,确定岗位分工和人员配置、准确划分岗位职责,明确工作制度、职权范围,将涉税业务办理流程以制度的形式予以规范,保证执行力,促进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分工协作和沟通协调。
通过推进税源专业化,确保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落实“信息管税”和税收风险控制理念,积极解决征纳双方矛盾,构建和谐税收环境,提升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最终达到提高税源管理效率的目的。
二、专业化管理模式
(一)科学分类,特色管理
对税源进行认真分析、梳理,按有利于征管和方便纳税人的原则,采取内部微调的方案,变划片管理的单一模式为点面结合管理模式:重点税源、涉外企业专人管理,一般税源、个体税源划片管理,重点行业、楼宇企业特色管理。
1、重点税源企业:总局、省、市、区局监控的入库税款50万以上的企业656户,占收入的82.98%。
2、涉外企业、生产型出口企业:缴纳增值税、所得税的外资企业、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以及生产型出口退税企业。
3、一般税源和个体税源:除以上两种企业以外的其他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按街道划片管理。
4、重点行业:房地产业、餐饮业、银行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4S店、服装制造业、金属材料批发业、大型商场、大型商业超市、医药医疗器械行业等10大行业,占收入的53.68%。分科室牵头管理。
5、楼宇企业:103座规模以上楼宇、3600户国税管辖企业,占收入的46.64%。按楼宇所在街道划片管理。
(二)调整职能,明确职责
1、调整税源管理科职能,税源管理一科负责专项纳税评估;税源管理二、三、四科负责企业税源管理、个体税源管理、文书审批、科室纳税评估。
2、税收管理员按职设岗,分设文书审批类、日常管理类、纳税评估类岗位,明确划分岗位职责,将日常管理与文书审批分离,分散管理员的权力,从“一对一”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多对一”的管理模式。
(三)完善机制,考核跟进
1、规范管理制度。适应专业化管理的新要求,重新规范税源管理工作制度,制定详细的行业税收管理办法、纳税评估管理办法、纳税服务措施、风险管理机制、目标考核制度,使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2、完善税源管理运行机制。加强统筹协调,部门、岗位间协作税源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外部合作机制,推进信息共享、综合治税和协税护税。
3、调整考核办法,税源管理一科增加行业评估、专项评估等考核指标,税源管理二、三、四科增加行业管理、楼宇管理等考核指标;岗位考核由各科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不同的考核办法。
4、制定《税源管理岗位业务能手补充办法》,每季度评选一次业务能手,对行风效能和工作
业绩两部分进行考核,分别评选日常户籍管理岗位能手、综合事务管理岗能手和个体税源管理岗位能手。全年评定“业务能手”,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发干部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三、管理成效
(一)工作效率提高,征管质量改善
打破权力过于集中的格局,变一人统管为人事分离,扭转了一员多责、一员多权的局面,由单兵式、单部门管理向全方位、多部门协同作战转变。专业化管理实施后,日常户籍管理岗不审批文书,大力开展日常管理、税源分析、税收宣传,提高管理效率,企业纳税遵从度上升;综合事务管理岗不分管企业,减少“人情文书”、“照顾文书”,文书审批提速,执法风险降低。
2011年1-8月,共受理流转文书2968件(除个体文书),月均审批文书46件/人,政策把握度得到了统一,政策适用错误明显减少,提高流转速度,从受理到终审,平均办理时间缩短为原来的2/3;提高审批质量,文书(复审)整改率从原来的40%下降到10%,结合“涉税否定事项风险防范督察管理系统”,作废文书、否定文书减少到208件和28件,同比下降63%,得到了纳税人的广泛好评,回访平均满意率达92%。
(二)分类税源细化管理,税收收入增长
不同规模税源分类管理,加强考核力度,使得税源管理水平和征管质量得到提高,分析预测和监控能力进一步加强,保证了税收收入的稳步增长和均衡入库,2011年1-8月共组织税收收入316141万元,增幅16%,其中,企业税收收入311684万元,增幅16%,个体税收收入4457万元,增幅16.22%。
(三)强化纳税评估,推进行业建模
继续推进重点税源企业、建安、房地产行业评估、所得税评估、全税种评估,由纳税评估岗和综合事务管理岗人员主评,实现管理、评估相分互离、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对评估案例进行整理,完善评估流程,对原有预警指标进行补充细化,进一步发挥“以评促管”作用,深化行业管理,有效降低征管风险。
2011年1-8月,实施评估129户次,其中正常企业43户次,异常企业86户次,直接补税2838万元,抵减应退税额127万元,调整以前亏损2586万元,加收滞纳金40万元,移送稽查2户。
(四)资源重组,发挥工作积极性
从知识结构、管理方式、管理经验等方面入手,合理配置管理团队人员,一个街道配备一个管理团队,充分发挥干部特长,工作各有侧重:重点税源送好服务,一般税源抓好管理,个体税源收好税款,重点行业建好模型,楼宇企业做好宣传。提高干部的积极性,增加干部的危机感,减少“干多干少一个样”负面情绪对干部的影响,增强团队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
斗力。
四、存在的问题
(一)人均事务性任务增多
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税务登记户数增加,管理压力日益突出,分设岗位后日常户籍管理岗人数减少,人均管户增长,截至2011年8月,全局开业税务登记户23844户(企业15884户,个体7960户),人均管辖企业588户、个体户1137户,均比2010年底增长32%以上。随着专项核查工作和纳税服务调查工作的频繁下发,日常户籍管理岗人均工作量呈现大幅增长,从电话通知到资料上交,工作量增加60%以上,时间多用于完成事务性工作,用于深度管理、行业分析的时间减少,长期以往,难以达到专业化、精细化管理的预期要求,易造成税源管理滞后于经济发展。
(二)岗位职责交叉
与《浙江省国税局办理涉税事项工作规程(2011)》(以下简称“工作规程”)相比,仍存在办税大厅与税源管理科室职责交叉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流程不畅,责任不明,办税效率不高,纳税人合理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税源管理科内部分设日常户籍管理岗、综合事务管理岗,容易发生相互推诿的情况,损害纳税人合法利益,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和推进管理工作向前发展。
(三)涉税信息共享度不高
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不少企业以逃税为主要目的进行所谓的“税务筹划”,税负正常、销售平稳、财务比率稳定,无法通过案头审核发现疑点。CTAIS、征管质量查询系统、税收征管辅助系统、金税工程、税收执法系统、四小票审核监控系统、增值税抵扣凭证审核检查系统等系统各司其职,信息无法整合,疑点监控无法落到实处,一些企业更是有意识地利用国、地税信息不共享,有意漏报收入、少交税款,征纳信息的极度不对称,影响了税源监控、税源分析、日常管理的工作质量。
五、专业化管理新思路
随着金税三期工程建设紧锣密鼓地开展,“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①]的基本框架也将在未来几年全面完成,金税三期运用流程管理理念规划征管系统,直接使用工作流工具,增强征管系统的适应性,有效支持业务由职能导向转变为流程导向,由结果监督转变为过程监督。基于金税三期的发展方向,结合《“十二五”时期杭州国税发展规划纲要》,参考各地专业化管理的优秀经验,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推进专业化管理。
(一)构建“三位一体”税源管理模式
以企业规模、企业性质为主要指标,兼顾税种、税收风险,将税源划分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个体税源三类,重点税源精细化、专业化管理,一般税源规范化、动态化管理,个体税源社会化、集约化管理。
重点税源突出全程化管理理念,由业务精通、分析能力强的干部负责,以提高纳税遵从度、满足个性化需求为目标;一般税源管理突出专业化、流程化管理理念,强化系统运用,变结果监督为全面监督、过程监督,对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所得税纳税人实施分类管理,针对行业纳税人推进集中管理;个体税源管理突出高效化管理理念,依托社会化办税服务平台,继续开展委托代征和发票代开工作,发挥协税护税组织力量,减轻工作压力。重点税源、一般税源管理和个体税源分别由三个税源管理部门管理,实行“三位一体”税源管理模式。
(二)分类设岗,明确职责
按“人事分离”和机构扁平化的发展方向,科室内部不分设日常户籍管理岗和综合事务管理岗,将户籍管理、发票管理等日常事务与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等复杂事务分类设岗,组建税收管理团队,合理确定岗位职责。一是设立纳税评估团队,集中科室管理,负责规范纳税评估,开展辅导式评估和重点评估,总结分析纳税评估成果,为进一步完善行业评估模型、加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风险特征库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二是设立综合事务管理团队,负责各类文书审批、备案工作,规范文书审批,制定文书审批风险防范机制,简并文书审批流程,提高文书审批质效。三是设立日常户籍管理团队,梳理日常涉税管理事项,规范各类事项管理,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税收管理成本,优化纳税服务。
各部门齐抓共管,做好税源监控分析和风险控制,强化执法监督,优化纳税服务,提高管理效率,加强收入监控。针对日常事务性工作繁忙的情况,由职能科室牵头规范操作流程后再行下发,避免因政策把握偏差造成重复劳动,借助电子邮件、网上涉税公告、协税护税组织等多种渠道,提高事务性工作的办理效率。
(三)深化特色行业管理,建立行业税收风险模型
对重点行业进行调研,根据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和系统采集的申报数据,总结财务核算特点,开展典型户集体约谈和针对性评估,准确掌握同行业、同类型纳税人生产经营以及行业税负等信息,掌握行业管理资料,制定行业税源管理指南。
整合征管系统数据,规范流程,把握规律性问题,找准涉税风险点和管理薄弱环节,完善预警指标体系,明确重点,提高管理的准确性,分行业建立健全税源管理信息档案,注重税负分析,建立行业税收风险模型。对显示存在税收风险的企业,及时采取纳税评估、限量供应发票、降低纳税信用等级等重点管理措施,加强监控,以“点”带“面”,促进一般税源管理质量的提高。
(四)优化业务流程,打造全功能大厅
进一步对照《工作规程》,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即办事项和流转事项进行梳理,简化流程,淡化审批,明确办税大厅与税源管理科的职责;对涉税文书报送资料进行统一,对适用政策法规条款、审批用语等进行规范,强化税务审批过程监控;完善纳税评估制度和评估工作规程,制定纳税评估工作规范和应用文书体系,强化纳税评估在税源管理中的应用。
以“始于纳税人需求,基于纳税人满意,终于纳税人遵从”为导向,完善需求响应机制,丰
富办税内容,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在办税大厅增设综合文书审批岗和政策咨询岗,降低办税成本,为纳税人提供办税服务、税法宣传、咨询辅导、征纳沟通等多种服务,打造“一站式”全功能综合服务体,提高办税效率,积极满足纳税人的合理需求、个性化需求。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能力
结合岗位的专业特点和管理的难易程度,按照干部的知识水平结构进行人员调配,把专业知识丰富、业务素质较高的干部配置到业务复杂、管理要求高的重点税源管理和纳税评估岗位,提高干部对信息数据的深入分析和应用能力。
经常性开展针对性培训,加强行业性税收问题的学习和特殊业务的研究,开展交流,提高纳税评估、预警分析能力,逐步建立起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类别齐全的管理人才队伍,在此基础上,完善岗位轮换制度,提高整体专业化管理水平。
(六)加强部门协作,强化信息管税
在金税三期未上线之前,继续深化国、地税信息共享制度,开展联合办税、信息交换,加强对共管户的协作管理、联合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同时完善与财政、工商、质监、外管等部门的工作联系长效机制,利用第三方数据,对财政补贴收入、股权变动和地址变更、重大事项、收付汇情况等进行进一步核实、分析,结合现有税务信息系统数据资源,进行全方位监控,从而提高基础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与完整性,夯实税基,进一步发挥“信息管税”的作用,提高管理效率,管精管细,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把握税收工作主动权。
(杭州市下城区国税局课题组)
课题组组长:陈燕文
课题组成员:陈为明 顾晓红
郭颖陈茵岚
执笔:陈茵岚
第四篇:税源专业化管理
关于印发《上饶市地方税务局税源专业化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
饶地税发〔2011〕13号
2011-02-16 上饶市地方税务局
有效
各县(市、区)地方税务局、市局直属各单位、市局机关各科室:
经市局2月16日局长办公会研究通过,现将《上饶市地方税务局税源专业化管理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各地遵照执行。如执行中遇到情况的,可及时与市局征管科联系。
二○一一年二月十六日
上饶市地方税务局税源专业化管理实施方案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税源管理绩效,将税源进行科学分类,以信息化为依托,整合征管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实施分类管理、分级监控,不断提高税源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水平。为此,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结合上饶地税实际,特制定本方案,请各地遵照执行。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实施信息管税为依托,以实行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以核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以建立和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为支撑,积极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优化服务,严格执法,不断提高税源管理水平。
二、组织机构
为促进上饶市地税系统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深入推进,提高税源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水平,经市局研究,决定成立税源专业化管理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 长:徐志刚 党组书记 局长
副组长:俞灶久 党组成员、副局长
王真生 党组成员、副局长
雷其和 党组成员、副局长
邱永为 党组成员、副局长
曾 辉 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叶灵发 总经济师
成 员:徐文东、李振亭、钱国庆、陈水斌、汤哲荣、查吉胜、范丽娟、唐五成、郑任江、马军强
各县(市、区)局、市局直属分局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于2011年2月28日前上报市局征管科。
三、主要内容
(一)税源分类
根据《上饶市地方税务局税源分类管理办法(试行)》(饶地税发〔2010〕75号)和全省地税系统税源分类管理暨纳税评估专业化经验交流会议精神,将税源分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个体工商户和零散税源四类。
1、重点税源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为重点税源:①国家税务总局、省局确定的定点联系企业及其分支机构;②上缴纳地税税额达到50万元且本预测税源也在50万元以上的纳税人(含个体工商大户);③房地产开发行业、金融保险业;④国家、省、市、县重点工程、年纳税额在50万元以上的建安工程、计划投资额达到2000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⑤重点税源企业的关联企业;⑥主管税务机关认为应该列入重点管理的重点税源。
重点税源实行动态管理,对于连续二年达不到重点税源标准的,要及时进行调整。
2、一般税源是指上述重点税源之外的单位税源,包括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其他税源。
3、个体工商户是指个体工商业者从事生产经营所产生的税源(不含已列入重点税源的个体工商大户)。
4、零散税源是指个人房屋出租、集贸市场、边远山区以及临时从事生产经营等所产生的零星、分散的税源和个人从事非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税源。
(二)税源管理模式
1、重点税源实施专业化管理。对市局确定和各单位上报的重点税源实施专业化管理,由各县(市、区)局成立重点税源管理分局(市局直属分局成立重点税源管理股),将重点税源归口到一个分局(股)进行统一管理,选拔优秀税收管理员配备到重点税源管理队伍,创新管理手段,明确管理职责,以专门的机构,专门的人员,专业的管理标准对重点税源实施专业化的管理。
2、一般税源实施风险化管理。一般税源实行属地管理,以纳税评估和日常检查为抓手,积极推行风险管理。一是转变评估职能。对现有的纳税评估流程和工作目标进行修改,减少相应工作环节,在评估结果应用方面,以《纳税风险评估建议书》形式告知纳税人在办理纳税申报等相关涉税事项过程中存在的或可能存在的纳税风险,告知纳税人应履行的义务和所负担的责任,由纳税人进行自我审核或自我纠错。二是积极开展和建立纳税评估模型。各县(市、区)局,市局直属分局要根据各地实际,选择1-2个重点行业,深入企业开展调研,设置合理的纳税评估预警指标,建立纳税评估模型和风险预警指标库,开展风险管理。
3、个体工商户实施规范化管理。个体工商户以公平税负、透明管理为重点,规范计算机参数定税和民主评税行为,实施规范化管理。重点规范参数定税的信息采集、信息录入、税负核定工作,保证税负核定的公平与准确;规范税负评定和税负公开工作,保证税负核定的公开与透明;加强个体工商大户的管理,督促其规范建账建制;认真开展税源巡查,对定税不符或纳税人基本信息发生变化的,及时进行税负调整和信息补录,保证税负调整的及时性和征管基础信息的准确性。
4、零散税源实施社会化管理。零散税源以委托代征、简并征期为主要方式开展社会化管理,充分利用社会综合治税的手段,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健全协税护税机制,开展社会化管理。
(三)实施信息管税
1、成立信息管税工作办公室。市局信息管税办公室设在征管科,由征管、税政、信息中心相关人员组成。该办公室的工作职责是收集各种税源信息,评估全市税源管理状况,对各项管理问题进行预警,必要时分析人员要深入基层分局和大税源企业进行工作调研,定期出具税源分析报告。
2、加强信息采集、应用工作的考核力度。各县(市、区)局应重视税源信息的采集、分析应用工作,对于信息采集不真实、税源信息不应用或对预警信息不整改的责任单位和负责人,应列入考核内容并严格追究责任。
3、拓宽信息采集渠道。大力推行网上办税,纳税人财务信息通过网上办税平台采集,工商、国税、财政、发改委等经济管理部门的税源信息通过社会综合治税平台采集,征收等税后信息通过征管系统采集,通过多渠道、多角度的信息源、汇集成税源信息库,为信息管税奠定基础。
(四)税源分级监控 采取分级监控的方式对全市税源进行全面、动态监控。市局负责采集、传递市级各单位的税源信息,分析全市税源管理现状,对重大管理问题进行预警提醒,对市局确定的重点税源企业的税源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县(市、区)局负责核实税源普查数据的真实性,深入开展社会综合治税,采集、传递县级各单位的税源信息,建立征管数据预警机制和纳税评估模型,督促各基层分局应用税源信息进行管理,对本辖区的税源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和预警;基层分局负责对税源信息的准确性进行监控,加工、比对、分析和应用税源信息,及时监控税源变化情况,督促管理员做好动态管理,提供征管数据预警指标值;税收管理员负责开展税源普查和税源信息的采集、录入,全面掌握管户税源;认真开展税源巡查,及时了解税源变化,动态调整税源预测数据;负责对纳税人申报数据的收集、录入工作,审核纳税人申报数据的准确性,开展纳税评估;负责对个体工商户参数定税信息的采集,实施计算机参数定税;负责对征管数据预警指标及其指标值的设置提出具体意见,对所辖管户全面实行征管数据预警管理。
(五)人员配备与培训
各县(市、区)局和市局直属分局对重点税源管理局(重点税源管理股)的人员要进行严格挑选或选拔,各岗位人员应分别具备如下能力要求: 分局长(股长):法治水平高、业务素质好、沟通协调能力强,做到清正廉洁;
税收管理员:工作责任心、服务意识强,具备扎实的业务操作能力,坚持廉洁从税。
各县(市、区)局和市局直属分局要在3月26日前将确定的分局长(股长)和税收管理员名单上报市局征管科,市局将根据税源分类情况,分期开展培训,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和管理绩效。
四、工作目标
(一)建立税源管理新模式。各县(市、区)局和市局直属分局要结合当地实际,建立税源分类管理制度,根据本地重点税源的行业分布情况制定相应的行业税源管理标准,在全市范围内构建“以信息管税为基础,重点税源专业化、一般税源风险化、个体工商户规范化、零散税源社会化,分类管理,分级监控”的税源管理新模式,进一步提高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专业化管理水平。
(二)建立征管数据分析预警机制,提高税收执法风险防范能力。各县(市、区)局和市局直属分局要在纳税评估模型和风险预警指标库的基础上,结合征管日常工作,建立征管数据分析预警机制,对税源数据、征管信息质量、征管质量及其他征管数据信息开展全面的分析预警,及时发现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五、工作步骤
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共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组织动员阶段(2011年1—2月),主要工作内容为各单位开展动员,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重点税源管理分局;第二阶段为人员选拔阶段(2011年3月),主要工作内容为挑选或选拔分局长(股长)和税收管理员配备到重点税源管理岗位;第三阶段为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4-11月)主要工作内容为开展税源管理、建立税源管理制度、评估风险指标库、征管数据分析预警机制和纳税评估模型;第四阶段为总结提高阶段(2011年12月),主要工作内容为召开税源管理现场会,总结税源管理工作,进行现场交流。
六、绩效考核
为深入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比对各单位工作开展情况,市局将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列入2011绩效考核,采取日常考核和实地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各单位的工作开展和管理绩效进行评估,对好的做法在全市进行推广和表彰,在考核中予以加分;对工作不积极、不认真、管理绩效差的根据考核内容进行扣分。
七、工作要求
(一)领导重视,明确职责。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一把手”工程,各单位要高度重视,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亲自部署、亲自协调解决重要问题,分管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各项工作归类,根据分工,具体组织实施。
(二)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科学、精细、专业地管理税源,提高税源管理水平,各单位在开展此项工作中要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切不可生搬硬套,真正做到管理制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提高管理绩效。
(三)加强宣传,注重服务。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对原有征管秩序的一次重大调整,各单位加强宣传力度,积极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要加强纳税服务工作,特别是对主管税务机关发生变化的纳税人,要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做好宣传服务工作,促进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加强沟通,争取支持。各县(市、区)局要加强与各级党政部门的联系与沟通,积极争取支持和配合。对异地管理的纳税人,各县(市、区)局要定期将征收入库情况向其所在地政府部门通报,以便其全面掌握财税收入总量及进度。
第五篇:税源专业化管理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乔帅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以信息共享为基础,分类分级管理为主要方法,采取纳税评估的手段,依托税收专管员为载体的管理方式。是今后税务管理的主流方向。
一、信息共享方面
我局目前已初步形成征管股国地税、工商部门数据交换,二分局、国土部门信息交换,信息股综合治税平台,三大信息共享机制。但交换的信息存在局限性,信息利用率不高,以国地税信息交换为例,目前仅涉及漏管户信息、税款缴纳信息,发票开具信息、代开发票信息交换目前尚未启动。目前的基础数据质量还难以有效支撑后续的风险管理和基础管理,而风险管理和基础管理效率不高又导致基础数据失真,形成不良的循环。第三方数据来源渠道狭窄,普遍存在“进来的信息用不了,想用的信息进不来”的现象,对第三方数据的深度加工和利用仍显不足,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局面。
二、分级分类管理方面
我局目前采用的管理模式是分地域,不区分行业划分管户。每个管理单位同时存在多种经济体,多种行业,多种规模的纳税人。这种模式下管理趋于粗放型,税收管理大户小户一把抓。重点税源分散在各个分局,加之目前管理人才极度匮乏,人力紧缺,管理人员能力有限,造成税源管理无法实现精细化。
按照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设置,对管户划分采取规模划分、行业划分的形式,对现有的各类纳税人进行梳理和划分,将同一类(行业、规模)纳税人归并到一个征管机构负责,实现征管事项与征管机构之间的一一对应,实行“一类事项一家负责”。
另一方面,专管员只需针对所管理的某一个行业进行专项突破,熟悉一个行业的风险指标,由从前的一对多,演变成一对一,有利于专管员素质的提升,便于定向性税务人才的培养,有利于精细化管理,有助于降低税收风险的发生几率。
但值得注意的是,打破属地管理会导致税务机关与地方政府的对接不畅,税源调整频繁,难以及时调动地方政府协税护税、参与社会化综合治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建立长效的、社会化的税源风险管控机制。
三、纳税评估方面
(一)现行纳税评估主要为事中、事后管理,要将事中、事后纳税评估,向事前风险管理过渡。
(二)将区域性、宏观性风险指标指标细化为分行业、细化性指标,建立、健全本区域各行业、各规模纳税人的风险指标,完善税收风险预警机制。以房地产为例,建立建筑成本指标(不同时间段砖混结构、框剪结构建筑成本比对),销售价格指标(同时间、同地段、相似户型价格比对),行业利润率指标,存量房指标、财务费用指标。
(三)合理确立风险应对方式,根据应对对象分别采用差别化的应对方式,对跨地域、重点税源企业采取税务风险防范的方式应对,重点在于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中等规模企业采取纳税评估的方式应对,重点在于合规审查;对小微企业采取案头审核、询问约谈等方式进行应对,重点在于纠错。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贯彻“未识别不推送,无风险不应对”观念,进一步巩固风险管理在整个税源管理的核心地位,利用信息交换的比对筛选,将税收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