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二大学习材料00

时间:2019-05-13 05:19: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党的十二大学习材料00》,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党的十二大学习材料00》。

第一篇:党的十二大学习材料00

学者撰文谈“十一五”中国道路:从重物到重人

2011年03月01日 09:25:27 来源: 光明日报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从五年跨越看中国道路

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教授 周天勇

“十一五”期间,国内外形势复杂困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共克时艰,中国经济年均增长近11%,从2005年的185808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0年的397983亿元人民币,约合60300亿美元,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进一步印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1世纪初中国“发展的奇迹”,引起了全球的关注。那么,这五年的跨越式发展,是在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中实现的呢?

五年来,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从城市化、市场化和工业化的进程看,城市化水平每年提升0.92个百分点,达到47.6左右,从结构上进一步转向了工业和城市社会,发展进入了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市场化方面,进行了天然气等资源价格体系的理顺,进一步改革了汇率形成机制,对证券等资本市场也进行了改进,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而中国的工业化在这五年中得到快速和良性的推进,已经到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工业体系日益壮大,重化工业基础在装备和技术水平方面,包括规模方面,都获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工业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优化和升级。并且在这五年中,高铁、高速公路、城市地铁和轻轨超常规和跨越式发展,输电输油气等网络形成体系,高速信息网络系统也全面铺开和提高等级,初步形成了国家现代交通体系。

“十一五”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五年。在大的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的比例从2005年的40%提升到了2010年的43%;第二产业内部,下大力气淘汰了一批小火电、小水泥、小钢铁、小化工等高耗能和高耗资源等企业。产业组织结构上,钢铁、煤炭、炼油等得到了重组,集中度提高,各地产业也朝着板块性和集群性发展。在移动通讯技术、高铁综合技术、大型计算机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技术、大型水电和燃气发电机技术、粮食育种等许多方面,都有突破性的进展,相当多的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甚至在国际上领先。我国的工业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优化和升级。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十一五”时期还是花大力气建设和谐社会的五年。城镇提供了3600万个左右的就业机会,消除了城市零就业家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0493元提高到191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255提高到5919元;财政进一步从过吃饭建设型的支出,逐步向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城市交通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领域倾斜;建立和完善了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居民的低保体系,基本消除了城镇零就业家庭;在免除农民的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的基础上,给农民在种粮、购买农机具和购买良种方面给予补贴;在农村,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在试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在城市,对学龄前儿童、上学学生、无单位人员等,也在试点医疗保险体系,并且正在探索其养老等保障体系的建设,做到社会保障的全覆盖;对欠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加大了转移支付的力度,并且用特殊的政策,促进这些地区快速发展。此外,我们还在城市努力控制房价,并建立保障住房的体系,以解决中低收入居民的安居问题。虽然我们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还很薄弱,覆盖面还不尽如人意,还达不到城乡人民的要求,但是,这五年中,党和政府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问题开始得到解决,局面正在改善。我们正在建立一个既有创业和工作活力,人民又得到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现代国家,这个方向是坚定不移的。

虽然,由于我们人口众多的国情,近年来又出现了诸多新的情况,还有历史的积累,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正视,需要我们认真地加以解决。但是,“十一五”的这些成就,无论是与世界上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是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进展都是显而易见的。这五年中,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我们的国家正在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奇迹性成长的中国道路,就是发展生产力,而且强调了科学技术进步是第一生产力;改革国有和集体经济体制,改变资源配置方式,用新的体制机制来推动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又调动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逐步调整了农业与工业、重工业与轻工业、积累建设与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关系,使农业与工业、投资与消费之间形成了较为良性的循环;实施了对外开放战略,将中国大量剩余劳动力比较劣势转化成为出口导向的比较优势,同时也引进了资本和技术,强劲地推动经济的增长速度。这样的发展道路,使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了30多年之久。这就是30多年来我们所走过的,称之为发展的“中国道路”,也可以概括为发展的“北京共识”。

那么,“十一五”期间,我们有什么样特殊的中国道路呢?实际上,这五年,是从改革开放30年转向下一个30年的交替发展阶段。从道路上讲,我们也进行着调整,即从物为重,到以人为本;从过去单一注重经济建设,转向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并重;从重视物质生产,到物质生产与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从过去的效率为重,积累国家实力,转向公平收入分配,促进共同富裕,以及在强国的同时加速民富进程„„简而言之,就是科学发展观及建设和谐社会理念指引的一条发展道路。

未来,中国道路的内容为:发展领域,农业现代化—城市化—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小企业—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和加速第二次现代化。资源生态环境领域,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的发展方式—节俭和舒适的生活消费方式—节约和保护资源生态环境的技术进步—形成生态良好、环境清洁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社会。民生和社会事业建设领域,鼓励人民创业—充分就业—绝大多数城市居民在城市中有自己的住房—良好的公共服务和完善的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和财富分布较为公平—形成既有创业和工作活力,又公平和生活安全的社会。改革领域,突出财政税收体制改革重点,协同理顺资源价格体系,改革和创新土地制度,打破金融体制的垄断,进一步深化国有经济改革。从改革的实践看,在时间进程上,单项改革推进,往往由于其他改革的不配套而以失败告终。因此,无法确定这几项改革哪个在前面,哪个在后面,只能是突出重点,综合考虑,配套改革,协同推进。

今天和未来,我们有着许多有利的发展条件,但是,也存在和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的人民需要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艰苦努力,再不懈地进行30年的创新、改革、建设,争取给我们的后代留下一个幸福美好的家园。许多年以后,当我们的后代们书写历史时,他们会评价说,在21世纪前半叶,有那样一代人,他们给我们后代留下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环境,他们没有给我们留下沉重的债务,他们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现代的体制和民族最优秀的文化传统,他们是值得我们后代怀念和敬仰的一代人。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为之奋斗的希望和精神动力之所在。

江海横流显本色 人间正道是沧桑——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一五”时期治国理政纪实

江海横流显本色 人间正道是沧桑——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一五”时期治国理政纪实

新华社记者

“十一五”刚刚过去——

这是栉风沐雨的5年:骇浪惊涛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猝不及防的重大自然灾害来袭„„严峻考验面前,中国的应对沉着而从容,中国前进的步伐势不可当。

这是再创辉煌的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1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综合国力显著提升。这是全面发展的5年: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新进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活跃,社会建设成就显著。

这是民生改善的5年: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等领域一系列改善民生的举措,提升了人民生活品质。

这是亮相世界的5年: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广州亚运,各国文明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交相辉映;推动和平发展,倡导和谐世界,中国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力量。

这是创新理念的5年: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进。

这是彪炳史册的5年:隆重庆祝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阔步前进,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十一五”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受住一系列重大挑战和考验,“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主要目标和任务胜利完成,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的显著成效,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篇章。

沉着坚定,奋力开拓——5年里,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坚持科学发展,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 “货物吞吐量有什么变化?”“对外贸易量占多少?”„„2008年12月12日下午,辽宁营口港集装箱码头。迎着刺骨寒风,胡锦涛总书记向港口负责人接连提问。

此时,国际金融危机正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出口骤然下滑、企业困难加剧、失业人数增加„„

在党中央及时出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一揽子计划两年后的今天,营口港交出了一份出色答卷:吞吐量连年攀升,2010年一举超过2亿吨!

准确把握形势,方能确保中国经济航船破浪前行——

“十一五”时期,党中央始终总揽全局、未雨绸缪、深入分析,准确把握经济脉动。

深入基层了解经济运行情况,广泛听取广大干部群众意见和建议,充分听取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意见„„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源源不断向中南海汇聚。

博智才能多谋,多谋而后善断。

调控重点从“防过热、防通胀”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财政政策从“中性”到“积极”;货币政策从“稳健”到“从紧”,又从“适度宽松”回归“稳健”„„5年里,党中央科学决策,着力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灵活性,确保中国经济列车平稳较快运行。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2008年,从10月7日到11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3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形势,研究对策,果断制定和推出重大举措。判断之准,速度之快,力度之大,世界为之瞩目。果断及时、灵活有效的应对,迅速扭转了经济增速过快下滑的趋势,推动中国经济在2009年奋力实现“V”形反转,在世界上率先实现回升向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决定了必须推动科学发展。

这是紧紧扭住发展、毫不松懈的5年——

无论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还是遭遇重大自然灾害,党中央都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从党的十七大到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从在中央党校发表讲话到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许多场合反复强调。

5年里,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有望超过38万亿元,较2005年翻了一番多。

2010年12月10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对2011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会议为2011年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提出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5年——

“十一五”时期开局之年,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国际金融危机更加凸显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5年里,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积极推进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加大自主创新,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5年里,根据党中央决策部署,从中央部委到各地党委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经济持续发展进一步打牢基础。

这是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5年——

从珠三角到长三角,从海峡西岸到北部湾,从天津滨海新区到重庆两江新区„„区域发展的“棋盘”上频繁落子,布局加快„„

区域发展是统筹发展的缩影。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5年里,党中央高屋建瓴,运筹帷幄,促进了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

这是改革攻坚破难、纵深推进的5年——

全面免除农业税、加快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更多领域,深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改革向深水区不断挺进。

党中央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作为深化改革的契机,不失时机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成品油税费改革、增值税转型改革、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创业板设立等一批重点改革相继启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方位推进的5年——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扩大基层民主,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政策相继出台,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进一步改善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一大批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进一步增强了实力竞争力——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004年的2.1%上升为2.5%左右,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扩大政府公共服务覆盖面,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推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加强平安建设„„一系列重大措施相继实施,社会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生态建设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带头参加义务植树到全民环保意识的提升,从确立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到实施重大环境保护建设项目、推广低碳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追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

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党中央着眼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谋划兴军之策、强军之道。一系列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强军治军方略,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有力推进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人民军队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供了强大力量支撑和保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这是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的5年——

香港和澳门社会保持稳定,经济更加繁荣,民主有序发展,民众安居乐业。“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谱写出新的篇章。

海峡两岸政党交流成功开启,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得以实现,《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生效„„两岸关系展现出和平发展的良好态势。

时速486.1公里!

2010年12月3日,新一代高速动车组运营时速再创世界纪录!200公里、350公里、416.6公里、486.1公里„„中国高铁一路飞驰。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朝着科学发展的方向一路向前„„

万众一心,多难兴邦——5年里,无论多大灾难袭来,党中央始终同人民在一起,共同筑起坚不可摧的长城

历史前进的步伐,总伴随着艰辛。这是自然灾害频发的5年——

特大地震灾情震惊世界,低温雨雪冰冻历史罕见;大江大河浊浪翻滚,多个省区旱魃肆虐;沿海台风不时袭来,山洪泥石流突然逞凶„„

“同人民在一起”—— 人们不会忘记,那一个个焦急赶往灾区的身影: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深入北川、汶川、什邡、汉中等地震重灾区,看望受灾群众,慰问抢险大军,指导抢险救灾。随后,总书记又多次前往四川、陕西、甘肃,考察灾后恢复重建进展,了解受灾群众生活安置情况。

青海玉树强烈地震发生后,正在出访途中的胡锦涛总书记心急如焚,果断中止出访行程,星夜赶回北京,不顾长途旅行疲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部署抢险救灾工作,随后又立即飞赴雪域高原。

废墟上、帐篷中、学校里,总书记亲切的慰问,细心的叮嘱,沉着的部署,极大增强了人们战胜灾害、重建家园的勇气„„

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分别赶赴地震灾区,指导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在汶川,在北川,在青川;在玉树,在舟曲,在旱涝灾区;危楼旁,瓦砾中,大堤上„„哪里有灾情,哪里有受灾群众,哪里就有中央领导风尘仆仆的身影。受伤的心灵得到抚慰,绝望的目光看到希望„„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人们不会忘记,那一句句坚定话语传递的信念:

“我们一定能渡过眼前的难关,今后的生活一定会好起来”“在严重灾难面前,我们要坚强,要有信心、有勇气”“要从小学会坚强,不向困难低头,将来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重大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抢险救灾工作千头万绪。每一次,都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对能力的重大考验。

从争分夺秒搜救幸存者到千方百计救治伤员,从排除万难转移被困人员到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从严密防范次生灾害到加强灾区卫生防疫,从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到全面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在抢险救灾的关键时刻,在重建家园的重要节点,党中央果断决策、周密部署,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科学调度全国资源,有力有序有效地指导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我们是坚如磐石、牢不可破的生命共同体”—— 人们不会忘记,那一颗颗相依相偎心灵的力量:

风雪中,人们给受阻于恶劣天气无法回家的陌生旅客送水送饭;地震后,人们为灾区群众慷慨解囊、捐款捐物,自发赶赴灾区参加救援;重建时,兄弟省市根据中央统一安排,出钱出力,倾心支持„„

5年里,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带头捐款,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表达对灾区群众的深情关怀;

5年里,五星红旗3次为遇难同胞而低垂,寄托人们深深的哀思,表达共和国对人的生命的无比尊重;

5年里,“汶川挺住!”“玉树加油!”“舟曲不屈!”“中国加油”„„从内心深处爆发出的一次次呐喊,响彻长空。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华儿女万众一心,百折不挠,凝聚起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伟大民族精神在灾难考验中不断丰富、不断升华。

“一个善于从自然灾害中总结和汲取经验教训的民族,必定是日益坚强和不可战胜的”——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顽强,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和成熟。

汶川地震5个月后,国家立法机关修订防震减灾法,进一步提高学校、医院的抗震设防标准,并结合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实践,对应急救援机制、过渡性安置、灾后恢复重建等作出有针对性的修改;

“要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显著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经过汶川地震,各地在防灾避险方面全力“补课”:排查地质灾害隐患,制定转移避险预案,广泛开展应急避险演练„„

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时,中央提出“安全第一”“科学规划”。有关部门坚持科学论证,主动避开地质灾害隐患点,确保把灾区群众的未来建立在安全基础之上„„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着一个个战胜灾难的奇迹。灾区满目疮痍的土地萌发新的生机,历经灾难的人们信心百倍迈向新的生活——

在汶川,3年重建任务已提前一年基本完成,一排排新房比肩而立;在玉树,群众基本生活入冬前就已安排妥当,部分已经入住新居;在舟曲,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全面启动,小小山城正在迎来新生„„ 在灾难中砥砺伟大民族精神,从灾难中汲取前进力量——

无论多大的灾难,无论多大的考验,党中央始终同人民在一起,奋力书写中华民族顽强拼搏的壮丽诗章„„

以人为本,心系人民——5年里,切实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时代在发展,环境在变化,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民生问题,正是党中央工作的着力点。5年里,党中央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力度不断加大。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根据中央统筹安排,2006年开始在西部地区农村实施免费义务教育,2007年扩大到中东部地区农村,2008年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3年3大步,我国教育事业迎来了历史性发展。

“有学上”还要“上好学”。2010年,中央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了未来教育工作重点:逐步解决资源配置不均衡,着力改革人才培养体制,不断完善国家助学制度„„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十一五”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2006年初,中央政治局会议在研究“十一五”时期各项工作时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5年后的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再次强调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5年里,我国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日渐完善,城镇新增就业5700万人以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500万人,比“十五”时期增加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3%以内。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发酵、各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每年新增就业人口高达2000多万的人口大国做到这一点,难度可想而知„„

社会保障是百姓生活的“安全网”、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对处于深刻变革的中国来说,意义尤其重大——

“十一五”时期之初,胡锦涛总书记就反复强调,要“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5年里,根据中央统筹安排,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全国城乡超过12.5亿人被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1100多个县(市、区、旗)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数以亿计的农村居民告别单纯靠土地养老、儿女养老的模式;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已经破冰,人们流动就业的障碍开始消除„„

“看病难看病贵”,人民群众对医疗问题反映强烈。党中央从深化医药体制改革着手,努力破解这道难题——

2006年,根据党中央部署,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着手制订新医改方案。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同时出台。新医改方案针对当前医药卫生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着重强调公益性基本原则,对于更好保障人民健康、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正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稳步迈进。

住房是百姓大事,也是国家大事——

“十一五”时期,中央反复强调: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棚户区改造,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在住房方面的基本需求。

2010年,根据中央安排,有关部门采取多项措施,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到12月底,全国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项目已开工590万套,农村危房改造已开工136万户。特别是2011年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新增公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1000万套,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越来越多的住房困难群众正在实现“安居梦”。

民生大于天,枝叶总关情。越是困难时刻,越要高度关注民生—— 停工裁员、收入减少、财产缩水„„国际金融危机在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也给百姓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严峻时刻,党中央鲜明地将保民生与保增长、保稳定并列为工作重点。胡锦涛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要扎扎实实做好保民生工作,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城乡居民生活有新改善。

每次到外地考察,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等中央领导同志总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调研重点。他们一次次走到普通群众中,问民生、听民意、察民情;一次次走进困难群众家里,送去温暖、关怀和信心„„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5年里,党中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赢得了亿万群众衷心拥护。

总揽风云,折冲樽俎——5年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准确把握国际形势,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这是令人感动的一幕——

“你不要紧吧?”“希望你没有摔伤。”

2010年11月6日下午,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走向坠马受伤的葡萄牙仪仗队骑兵,紧紧拥抱„„充满真情的举动,充分展现了中国领导人以人为本的形象,获得世界舆论高度肯定。

这是万众瞩目的时刻——

2008年8月8日,中国首都北京。北京奥运会盛大开幕,中华民族百年奥运梦想最终实现。世界各地的人们欢聚五环旗下,共享激情盛会,感受真实中国。人类奥运史册上从此留下不灭的中国印记。

这是文明交流的舞台——

2010年4月30日,中国上海黄浦江畔。上海世博会华丽亮相。180多天里,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7300多万人次参观。“东方之冠”如同一张红色名片,将中国形象铭刻在世界记忆里。

“十一五”时期,面对复杂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这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的5年—— 国际金融危机来袭,中国与世界携手应对,同舟共济。华盛顿、伦敦、匹兹堡、多伦多、首尔„„两年间,胡锦涛主席先后5次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阐述中国立场,发出中国声音,呼吁世界各国“增强信心、加强协调、密切合作”,充分展示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组织大型采购团赴海外采购,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公司贸易融资计划,同有关国家和地区签署总额达65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向非洲国家提供100亿美元优惠性质贷款„„

在自身面临巨大困难和严峻挑战的形势下,中国不仅以自身经济发展的“V”形反转促进了世界经济复苏,更以实实在在的举措和“真金白银”的支持,为国际社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作出重要贡献。全世界都感受到了中国的真诚。

在气候变化、粮食安全、核不扩散、安全反恐、公共卫生、减少贫困等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问题上,在朝鲜半岛无核化、伊朗核问题、达尔富尔问题等地区热点问题中,中国都积极参与,推动解决,发挥建设性作用。全世界都感受到了中国的责任。

一日行万里,关山度若飞。这是一张活动频繁、目不暇接的出访清单—— 5次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5次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3次出席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3次出席发展中国家领导人集体会晤,2次出席“金砖四国”领导人正式会晤,还有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安理会核不扩散与核裁军峰会、核安全峰会、世界议长大会、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亚欧首脑会议、中欧领导人会晤、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5年里,中国领导人出席一系列国际会议,与国际社会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这是中国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5年——

中国把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在奋力开拓更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积极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十一五”时期,在中央统筹安排和各方积极努力下,区域合作突飞猛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中国与欧盟、非洲、阿拉伯国家、拉美、加勒比地区和南太平洋岛国的互利合作全面发展。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强力引擎。2009年,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升至全球第二位,对外直接投资额名列全球第五位、发展中国家首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位居世界第一。

这是中国广交朋友,进一步推进全方位外交、致力于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5年——

2006年11月4日,人民大会堂的红地毯上,胡锦涛主席与48个非洲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或代表一一握手。

这是穿越大洋的握手——“十一五”时期,中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提出并完全兑现对非合作8项承诺,捐资出力帮助国际社会提高抗御疾病、灾害、贫困的能力,在印度洋海啸、海地地震、缅甸风灾、巴基斯坦水灾等危难关头向有关国家提供多方面援助„„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不断加强,有效拓展了国际合作空间。中美、中欧、中俄、中日„„中国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积极运筹大国关系。

“把双方致力于加强中美友好合作并在世界上发挥建设性、负责任大国作用的信息传递给两国人民和国际社会。”2010年11月11日,韩国首尔。中美两国元首在21个月里第7次会晤,就推动中美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向前发展达成重要共识。

从大国外交到周边外交,从发展中国家关系到多边事务,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出现在重大多边和双边外交场合,积极推动各领域友好交流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开放透明姿态积极推进政党外交,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70多个政党建立了党际关系,谋求相互理解合作„„

永葆本色,坚强有力——5年里,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品格,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着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学习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

2010年12月28日下午,中南海怀仁堂,中央政治局成员围坐在椭圆形的桌子旁,就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问题进行集体学习。这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政治局的第25次集体学习,也是党中央率先垂范、加强自身建设的又一次具体体现——“十一五”时期,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大战略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5年里,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和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统筹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从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到有370多万个党组织、7500多万名党员参加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5年里,两次遍及全党的教育、学习活动,一环接一环,紧锣密鼓地展开,进一步增强了共产党员保持先进的自觉性,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2010年4月起,在党中央部署下,中国共产党在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创先争优,在全党蔚然成风„„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5年,党中央坚持群众路线,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加强调查研究,切实推进各项工作。

5年里,从老区延安到西北甘肃,从广西到江西、福建,每逢新春佳节,胡锦涛总书记都来到人民中间,同广大干部群众一起辞旧迎新、共贺新春;从企业到社区,从村庄到连队,总书记和各族群众亲切交流,共商发展大计。5年里,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等中央领导同志,也一次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心声„„

2010年6月30日,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等中央11个部门新闻发言人首次集体亮相,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向外界展示执政党公开透明的形象,引起舆论普遍关注

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的重要保证——

人们注意到,5年里,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加强自身建设,贯彻民主集中制,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集体决定。从经济社会发展到党的建设,从重大改革到重要规划纲要,从重大灾害应急到国际热点应对,每逢重大问题,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都召开会议,共同讨论,作出决策和部署„„

人们注意到,作为党中央率先垂范、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举措,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到十七届五中全会,历届中央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都代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全会报告工作,接受监督。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已经成为一项重要制度。

人们注意到,5年里,党中央每年都要多次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重大事项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广开言路,善纳群言„„

党内民主的扩大,进一步促进了人民民主,中国社会的活力进一步释放和增强„„

“新形势下怎样当好县委书记?”2010年3月,390位新任县委书记走进中央党校,参加为期两周的任职培训班。这只是“十一五”时期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一个场景——路线确定以后,干部是关键。5年里,党中央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来抓。从县委书记、县长到基层纪委书记、法院院长、检察长、公安局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全党大范围展开„„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实行公开选拔任用干部,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明确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范围,颁布实施《关于党员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的暂行规定》等文件„„党员干部管理进一步迈向制度化、规范化。

防腐拒变,激浊扬清,这是中国共产党新形势下始终面临的重要任务—— “十一五”时期,党中央将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到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从首次设立国家预防腐败局到实行纪检监察派出机构统一管理,从完善巡视制度到严肃查处一批大案要案„„一系列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重大措施,显示了党中央惩治腐败的坚强决心。

这是形势极为复杂的5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受到全面考验的5年——

历经风雨洗礼,历经实践磨砺,党中央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提高。

蓝图绘就,号角吹响——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征程上创造新的辉煌 “十一五”规划顺利完成,“十二五”征程已经开启——中国站在一个极为关键的历史节点上。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深入思考一个关系长远的重大课题:“十一五”之后,中国发展之路该怎么走?怎样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2009年2月,根据党中央部署,谋划“十二五”时期发展蓝图的重大任务开始启动。

党中央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建议起草工作,提出重要指导意见,强调要“具有思想性、战略性、导向性”。

这是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

能否在更加宽广的时代背景中把握趋势、抓住机遇、科学谋划、推进发展,是一个国家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也是对一个执政党执政水平的重大检验。

这是党中央对“十二五”时期和未来一个时期历史方位和外部环境的科学判断——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我们面临的挑战依然很多很复杂,但机遇大于挑战。我们既要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又要认清挑战、应对挑战、战胜挑战”„„

这些重要论断,在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基础上,科学回答了事关胜利实现我国改革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问题,为制定未来发展战略奠定了重要的认识前提。

这是党中央对时代使命的清醒认识——

“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

“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这是党中央对中国未来发展之路的清晰描绘——

2010年10月18日,人民大会堂。凝聚着全党全国智慧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获得一致通过。这份描绘中国未来5年发展战略的纲领性文件,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布局,鲜明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继续进发作出了全面部署: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建议》始终紧扣科学发展这个主题,体现出极强的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建议》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作出具体部署;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建议》确定了今后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提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举措„„

紧扣时代脉搏,顺应人民期待。党中央制定的行动纲领,用求真务实又鼓舞人心的笔触,清晰勾勒出新世纪第三个5年的行动路线图,为中国发展指明了方向,让全国各族人民对未来充满希望。

这是极不平凡的征程——

面对各种风浪考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航船始终向前。这是亿万人民的信任——

经过近90年的风雨历程,经过61年的执政考验,中国共产党更加成熟自信。

江海横流显本色,人间正道是沧桑。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万众一心,开拓进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征程上创造新的辉煌!(记者张宿堂、李斌、邹声文、刘东凯、张旭东)

第二篇:十二大学习讲话

努力推动基层组织工作再上新台阶 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提供坚强保证

(供玉龙部长参考)

强卫书记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的报告,就如何为实现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建设的目标提供组织保证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对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建设和党的建设提出了很多新要求。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通过学习《报告》,在感到光荣的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更对做好新时期的组织工作充满信心。下面我就《报告》中涉及组织工作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区组织工作实际,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按照强卫书记《报告》中“增强思想建设的针对性”这一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思想建党”的理念。

严格落实中心组学习制度,持续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省十二次党代会、市委全委会和区委全委会精神为主线,持续不断的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特别是把深入学习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作为当前的首要政治任务,不断提高全区各级领导干部运用党的创新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不断加强党性教育和锻炼,强化民主集中制教育。联合区级各相关部门,扎实开展理想信念、宗旨观念、群众路线、优良作风和反腐倡廉五项基本教育。结合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围绕执行民主集中制开展一次批评和自我批评,使领导班子的党性意识、对群众的感情、干事创业的激情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按照强卫书记《报告》中“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这一目标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组织工作水平和组织工作满意度。

始终坚持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导向。今年以来,大力选拔任用政治坚定、对党忠诚、为民尽责、敢于担当、群众认可的干部。注重在‚中心广场北扩‛、‚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水井巷中心商务区拆迁‛等重点项目中,考察、培养一批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德才兼备的干部,识别、储备一批能谋划发展思路、有科学发展办法的干部,把干部的思想和精力引导到推进各项任务的落实上,为我区经济、社会多方面快速发展积蓄充足的内在动力。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差额和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今年以来,区委组织部本着有利于换届后班子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干部选任工作全程记实制度、探索符合中区实际的干部德的考核办法、加大干部轮岗交流力度、多岗位培训锻炼和自主挂职力度等多种措施,激发干部队伍活力。重视并做好基层一线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积极推荐有基层一线工作经历的优秀干部充实到区直部门领导班子,积极锻造好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选拔链。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抓好-23 规划(2010—2020)》,认真抓好省、市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政策、重大项目、重点任务的组织协调和落实工作。结合我区‚一轴两片‛和‚建成公共服务中心和核心商务区‛的发展目标,在重点项目中培养、发现一批招商引资、会展经济、文化产业等发面的人才;通过建立我区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挖掘、培养一批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同时,积极做好全区优秀人才表彰工作,挖掘、激励一批卫生、教育、司法、农村、社区等各行各业的区域性本土人才,为各类人才搭建平台的,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氛围。

五、按照强卫书记《报告》中“带领各族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新生活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这一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

着眼于建设党性最强的部门。进一步加强组工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按照部机关《2012年党建理论及业务学习实施方案》,认真开展学习党章,扎实开展党性教育、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注重提高基层组工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健全完善领导干部带课题调研、组工干部业务培训、下基层锻炼等制度。认真学习精细化工作理念。今年以推进组织部门信息化管理建设、开展‚一迎双争‛主题实践活动、部机关‚工作规范质量年‛活动和‚十个一‛活动为契机,落实目标管理制度,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细化量化,使每个组工干部做到肩上有担子、心中有压力,切实打造好公道正派、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组工干部队伍。

名词解释

‚3+1‛干部教育培训模式:3是观摩培训、主题培训、分层培训,1是围绕‚走出去、请进来‛这条主线做好干部培训工作。

‚1+8+N‛大党建:1是大党建工作格局,8是区纪委、区委组织部、区政法委、区委宣传部、区委统战部、区工青妇,n是各基层党组织党建活动。

五好四新三落实:开展建好班子、理好思路、做好规划、制好章程、建好阵地,在发展思路上有新突破、工作作风上有新转变、推动发展上有新成效、构建和谐上有新作为,落实培训活动场所、落实村干部以奖代补、落实办公经费的活动。六联六共:党建工作联创,共促发展进步;思想工作联做,共育‚四有‛公民;社会治安联防,共建安居环境;公益事业联办,共兴社区服务;环境卫生联治,共建优美社区;文体活动联谊,共树文明新风的。

三先三高:学校重大事项、重大问题和重要决策让党员先知道,先讨论,先行动;实现教师队伍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高,工作业绩高。

四亮四评四创:亮流程、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自我评议、群众评议、领导评议、组织评议;创一流队伍、创一流-67-

第三篇:十二大学习报告

学习省工会十二大精神情况报告

5月11日,我公司召开了中层以上干部会议,认真传达贯彻5月9日兰花集团工会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省工会十二大精神。会议上,支部书记、工会主席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要结合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贯彻落实省工会十二大精神,把工会工作和职工群众的思想、行动统一到会议要求上,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切合实际到解放思想的突破口,进一步掀起新一轮思想解放的热潮,狠抓工会工作创新发展,实现新的跨越,为房地产作出贡献,共创公司美好的未来。具体主要做出以下安排:

1、紧紧围绕集团工会工作部署。把学习贯彻省工会十二大精神落实到公司各项工作中去,同时结合十二五规划目标和公司实际,积极开展工会工作,切实履行组织职工、引导职工、服务职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神圣使命。突出工作重点。通过“党建带工建”、重点突破、联动组建等多种途径,加快工会组建步伐,确保顺利完成集团工会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2、大力推进职工送温暖活动。工会时时关心职工生活,把他们的冷暖放在心上,对家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关怀和解决,让职工真切的感受到工会就是她们的家。积极主动地给予真诚的关心和帮助。对员工生病住院的,工会亲自上门探望,同时在精神上给予安慰。认真倾听他们对工 1 / 2

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了单位大家庭的温暖。

3、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大力推进工会干部队伍建设。要多形式加强对工会干部的培训,注重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借鉴兄弟单位工会工作好的经验做法,不断提高工会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打造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务实型、协作型、廉洁型职工之家。

/ 2

二○一一年五月十九日

第四篇:学习十二大活动感想

学习十二大活动感想

2013年3月5日,温家宝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报告过去五年的政府工作,并对今年工作提出建议并有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委员提出意2013 在会议中他首先对过去五年工作回顾和介绍五年来的主要工作及特点。

回首这五年,面对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持续低迷的严峻挑战,中央科学判断、果断决策,有效避免了我国现代化进程因巨大的外部冲击而出现大的波折,实践证明这些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

二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而且,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全球首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4%成为国民经济重要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产品质量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2.7个百分点,成为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

三是毫不放松地抓好“三农”工作,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集中力量办成了一些关系农业农村长远发展、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加大财政投入,中央财政“三农”累计支出4.47万亿元,年均增长23.5%。建立健全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建设,加大对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基层农技推广的支持力度。大力兴修水利,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加强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建农村公路,改造农村危房。

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0年以来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四是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支撑能力。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国家助学制度不断完善,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实现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各个阶段全覆盖。

其次,是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对过去政府工作的监督审批和政府未来工作的建议与计划表决。

由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在本次会议上,全国人代表大会按照国家法律程序有纪律的表决进行,体现我国政府科学民主决策。而且以科学的方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权。以保障和最终改善民生,全面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目标前进。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第五篇:学习青海省十二大心得体会

学习青海省十二大心得体会 乌兰二中教师 丁万帮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以后,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会议,及时学习传达了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要把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贯彻落实到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去,贯彻到我们对教育事业中去,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从“十一五”到“十二五”,在发展历程上,讲成就讲经验。《报告》以“两个新”,高度概括了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省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开创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局面,开辟了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建设的新境界,即“八个面对、八个坚持、八个新”。过去的五年,是青海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基础设施成效最明显、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从“十一五”到“十二五”,在发展历程上,讲成就讲经验。《报告》以“两个新”,高度概括了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省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开创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局面,开辟了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建设的新境界,即“八个面对、八个坚持、八个新”。过去的五年,是青海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基础设施成效最明显、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办好青海的事情,必须把中央精神与省情实际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必须把争取外部支持与自力更生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必须把解放思想与真抓实干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必须把扩大经济总量与转变发展方式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必须把促进经济增长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与推动绿色发展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必须把加快发展与维护稳定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必须把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与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地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宝贵经验。

从新青海到新生活,在发展目标上,讲统筹讲提升。省十一次党代会确立了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建设分“两步走”的战略。目前,我们已经胜利完成“两步走”战略的第一步,新青海建设站到了新的更高起点上。省十二次党代会的《报告》,在全面分析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的“六个新特点”和人民群众对发展提出的“八个新要求”的基础上,鲜明地提出了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的“两新”奋斗目标,明确要求通过未来五年的努力,实现“八个显著提升”: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特色产业显著提升,民生福祉显著提升,政治文明显著提升,社会管理显著提升,生态文明显著提升,青海形象显著提升,党的建设显著提升。“两新”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任务的题中之义。新青海、新生活,一以贯之,一脉相承。建设新青海,重在“强省”;创造新生活,旨在“富民”。二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这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改善民生的战略思想。从新青海到新生活,彰显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本质要求,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根本目的。这是省十二次党代会的最大亮点,既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又反映了治青理政战略目标的全面提升。

从青海意识到新青海精神,在发展源泉上,讲信心讲干劲。省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是激励全省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力量源泉,是青海人民在建设新青海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省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的新青海精神,是对青海意识的拓展与升华。《报告》指出,新青海精神主要包括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和“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新青海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青海的生动体现,反映了青海各族人民追求发展进步的强烈愿望,表现出高原干部群众“缺氧不缺精神”、“缺氧不缺干劲”、“海拔高追求更高”的豪迈情怀。新青海精神,紧扣时代脉搏,反映地域特色,与长期形成的“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我们实现“两新”目标的强大精神动力。大力弘扬新青海精神,我们要进一步激发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砥砺前行的豪情,进一步凝聚全省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斗志,进一步增强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信心。

通过对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学习、领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它由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最先进和最进步的阶级,因而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和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集中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阶级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中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站在革命和建设的前列,率领我国人民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进行不屈不挠的英勇战斗。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要求党员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要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作贡献,为人民的利益,在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奋斗,不怕牺牲。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紧密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从严制党,发挥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提高党的战斗力,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各族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党的建设必须坚持党的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民主集中制。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中国共产党具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能力和强大的凝聚力。它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由此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符合国情,代表民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它通过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地提高了广大群众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力拼搏的自觉性,它通过共产党的自身基层组织和党员的带头模范作用,能够把人民群众带动起来,组织起来,共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是在全省上下深入实施“十二五”规划、喜迎党的十八大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省委书记强卫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青海省第十二次委员会作了题为《坚持科学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为青海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而奋斗》的报告,全面回顾总结了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明确了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主题鲜明、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是我省广大干部群众工作和学习的指南、转型跨越的纲领、民族团结的旗帜、富民强县的总动员令,对推动我们的工作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学习、宣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用省党代会精神统一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对于激励我们坚持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要把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贯彻落实到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去,贯彻到我们对教育事业中去,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下载党的十二大学习材料00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党的十二大学习材料00.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党的十八大的十二大主题(大全)

    学习十八大主题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党十二大以后的入党誓词

    “入党誓词”在我党的各个时期有所不同,但是有几个内容是共通的,其中最先讲的一条就是“我志愿加入”。这几个字的理解就是没有谁请我们入党,而是我们自己请求加入的。“志愿加......

    学习中国妇女十二大精神心得

    学习中国妇女十二大精神心得范文大全1再次学习______与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主要精神和《___关于妇女儿童和妇联工作论述摘编》,更加深切地感受到___讲话与论述摘......

    学习中国妇女十二大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妇女十二大精神心得体会范文10篇1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妇工委仔细学习了______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大会主题报告,深深体会到在以___同志......

    中共十二大

    中共十二大: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会议上,又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

    城管华阳分局学习十二大总结

    双流县城市管理局华阳分局关于开展学习县委书记高志坚《在中国共产党双流县第十二次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精神的情况汇报为认真领会县委书记高志坚《在中国共产党双流县第十......

    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六大[小编整理]

    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六大(改革开放新时期1982.——) 从党的十二大到十六大,中国共产党成功实现了两代领导班子的顺利交接,在对毛泽东思想继承的基础上,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人生十二大财富

    首 要 财 富积极的精神态度--积极的精神态度列为十二大财富之首。这是因为所有的财富--物质的或其它方面的--都始于一种内心之状态。内心乃个人自己所能完全的、不可夺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