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考申论看看
申论范文:守望精神高地
【背景材料】
汶川“5·12”地震中涌现出的林浩、许勇,是千千万万个英雄的缩影,他们用自己的肩膀为他人撑起了一片活下来的天空,这种举动令人动容。从英雄的身上,可以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保持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也就是一种顽强拼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状态。
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是在新形势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关键所在。只有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才能面对挑战坚忍不拔、敢于迎难而上,不断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坚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才能够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才能把党和国家的工作圆满完成。同时要坚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就必须在平常工作中狠抓落实,把精力放在工作上,以实为本,以真为要,以干为先。只有坚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才能团结一心,精诚合作,进而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
【题目】
请根据给定资料,结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以“守望精神高地”为主标题,自拟副标题,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文章。要求:论述集中,详略得当,语言流畅。
【范文】
守望精神高地
——弘扬奋发有为精神 永葆新生代干部朝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之相对应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明显滞后,尤其是在全体人民中占主导地位的、最为根本的价值观念、价值追求和价值准则体系,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大力弘扬奋发有为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国传统文化中就包含有奋发有为的思想成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奋发有为是我们抓住时代机遇、迎接时代挑战的关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表明,只有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我们才能以锐意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艰苦奋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发展先进生产力、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上有新的作为。另一方面,我们在工作中如果缺乏奋发有为精神,不仅会直接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严重的还将阻碍经济发展、破坏社会稳定,阻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贵州瓮安部分领导干部由于失职、渎职而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明证。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我们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奋发有为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守望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地。
首先,要在政府领导干部中弘扬奋发有为精神。领导干部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对全社会也起着示范作用。因此,必须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加强教育,使之树立强烈的事业追求和正确的政绩观。还应确立科学完善的工作考核机制,强化领导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之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其次,青年干部应该践行奋发有为的精神,扎实认真工作,做到厚积薄发。不能自持学历高,高人一等,不好好工作,感叹怀才不遇,怨天尤人,要切实自我调整,以从零开始的心态,消除不现实的幻想,找准合理定位,积极在委屈中寻求平衡,打造自我核心竞争力,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成绩去展示自己。做事就脚踏实地,主动作为,树立精品意识,高标准高要求完成份内业务和领导交办的工作。为人低调真诚,营造和谐融洽氛围。虚心向领导、同事、群众学习,争取机会多角度全方位的实践来锻炼自己,用学习实践去积累一些可贵的经验和素质,为以后的“厚积薄发”作好铺垫。
再次,要在全社会弘扬奋发有为精神。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大力倡导奋发有为精神,并大力表彰和不断宣传像奥运冠军陈燮霞、抗震英雄林浩、许勇这样的奋发有为优秀典型,发挥模范人物的感召作用,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开展“奋发有为模范人物评选”等活动,加强活动的全民参与性,使社会公众在参与投票的过程中,了解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总之,要在全社会形成奋发有为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全体人民弘扬并践行奋发有为的精神。
奋发有为是国家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奋发有为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实干兴业,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发展。
【点评】
文章通过“汶川”地震中涌现出来的一批先进人物事迹,来引出当前社会以及公务员干部等应该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在物质文明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大力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在社会上倡导一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本文属于策论文的写作格式,重点论述了在重视经济建设的今天,应该如何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从结构上看,文章首先介绍了“汶川”地震中的先进人物身上奋发有为的精神,进而来说明奋发有为精神在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对于其重要作用则通过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对比强烈,使阅卷者印象深刻,说服力极强。
在文章的主体部分,即对策表述上,从政府部门的领导、青年干部以及社会宣传教育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来说明公务员应该以何种精神状态来更好的服务人民、服务社会,这些也是要成为公务员必备的精神素养。而在社会广泛宣传奋发有为的精神,提高广大人民的修养和奋发有为精神,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整篇文章立意深刻、表述对象清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申论范文: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 解决缺水问题
【背景材料】
我国水资源的主要特点,一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三是水资源与产业布局不匹配。为此,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基本保障了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但是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仍是我国当代四大水问题,并呈现出三个明显特征:水资源短缺与用水浪费并存,防水灾能力总体提高与水灾害损失不断加大并存,水生态和水环境局部好转与整体形势严峻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变。
如何使水利与经济发展相适、与民生保障相宜?这既需要面对自然状况研究处置客观问题,也要针对人们的用水意识、用水习惯以及不合理的开发活动等调整解决社会问题。
【题目】
根据给定材料,围绕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中心突出,观点正确,内容充实,对策明确,措施具体可行,语言流畅,字数1000-1200字。
【范文】
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 解决缺水问题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控制性要素,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短缺已然是我国水资源安全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当前,要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摆在关系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推动我国水资源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目前,我国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和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水资源配置和调控能力不断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但要清醒地看到,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我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水资源形势。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生产力布局和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的基本国情和基本水情仍将长期存在;水资源配置能力整体上仍然偏低,现状人均供水能力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水资源利用率还不高,单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8左右。
为此,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进水资源管理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强化行业用水定额管理,用水效率低于最低要求的,依法核减取水量;用水产品和工艺不符合节水要求的,限制生产取用水。加大重点行业和关键环节的节水力度,在农业领域,继续抓好大中型灌区和井灌区节水改造,发展现代旱作节水农业;在工业领域,优化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在城市生活领域,加强供用水管理,提高公众节水意识。
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增强水资源配置能力。从国家层面看,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构建我国“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从区域层面看,加快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继续搞好引江济太、引黄济津济淀、珠江压咸补淡等应急调水,提高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从相邻河湖看,综合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治理、水系连通、科学调度等措施。
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推进水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
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规划、配置、调度和管理。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水源地建设、供水节水、排水治污及中水回用等工作,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作为水资源匮乏的国家,珍惜水资源,努力构建节水型社会无疑是必要之举。与此同时,我国也正在研究探索建立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我国一定能克服水资源短缺带来的困难,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点评】
文章立足于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就如何解决缺水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思考,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可行的化解对策,分析得当,细致入微,论述详实。
具体来看,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首先由对水资源的宏观定位将水资源的话题引入,随后即直奔主题,将焦点落在水短缺问题上,进而推出了“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总体要求。第二段为第二部分,首先肯定了我国在解决水资源问题上取得的积极进展,同时客观地分析了我国水资源目前仍面临的严峻形势。第三段至第六段为第三部分,为对策部分。第三段首先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角度,对解决水资源问题提出了整体性的要求。随后几段分别从建设节水型社会、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三个方面,具体地论述了相应的措施。末段为第四部分,再次强调了水资源的重要地位,与文章标题、观点相呼应,以积极的展望、昂扬向上的笔调收笔。
整体来看,全文结构完整,主线清晰,层次分明,论据充足,起承转合得当,语言流畅自然。本篇文章值得考生借鉴的是对水资源现状分析不是纯粹的枯燥的理论文字叙述,而是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分析水资源的紧缺和不足,寥寥几个数据就简单的陈述了问题现状,这种阐述分析方式值得考生借鉴学习。
申论范文:构建透明慈善口袋
【背景材料】
2010年5月,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向西南五省区灾民捐款2亿,但他的捐赠合同被称为“史上最苛刻捐款”——他向合同执行方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出的条件是,半年内必须将2亿元善款发放到近10万农户手中,差错率不得超过1%,管理费不超过3%,远低于我国《基金会管理办法》规定的最高10%的管理费比例。合同还规定,曹德旺有权对善款发放情况进行抽查,差错率如果超过1%,基金会要按超出部分的资金的30倍进行赔偿。
“捐款做慈善”的观念正在慢慢融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社会富裕阶层都愿意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但是,一些捐款被挪用、侵占的新闻又让他们捐款做慈善的脚步变得犹豫。
民政部下属机构的一份抽样调查报告称,在经历了汶川地震、南方雪灾等多次捐赠井喷后,近年中国慈善组织的透明度并未提高。这份报告显示,约有75%的慈善组织“完全不披露或仅少量披露信息”。
中民慈善在去年递送到民政部的一份报告中称,82家全国性慈善组织中,在其网
站上披露机构年报和机构财务报告者均不到总数的40%。在善款数量井喷之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中有资格开展募捐的社会组织,对于公众最关心的捐赠实际支出或转移详尽披露的不过半数。
“今年舆论尤其对善款流向的公开度不够示不满,上面其实很清楚,开会时也向下施压。”一位不愿具名的民政部咨询专家说。民政部慈善司原司长王振耀离任前甚至认为,慈善本质上就要“公开”,“‘披露’一词反而有点藏着掖着的意思。”
【原因分析】
专家认为造成我国慈善行业信息不公开的原因主要是:未建立一个全国慈善信息报送制度,缺少慈善行业公共信息平台;社会媒体与大众缺少对慈善行业的行之有效的监管,没有一个专门的监督机构与沟通渠道,民众对慈善信息所知较少;缺少对慈善事业的完善监管制度;各级政府监管强制性披露中履责情况存在差异,对于慈善行业,我国现没有一个标准的行业规范与指导标准,法律上缺少管理监管依据。
【解决之道】
相关部门应结合我国慈善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信息报送制度,构建慈善行业信息公开平台,定时向全社会公布财务信息,接受全社会监督。
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加强对慈善行业的监管力度,加大对违规违法机构及从业人员的处罚措施,加大违法违规成本;
合理引导社会媒体、民众对慈善行业进行监督,形成监管合力;构建完善慈善行业组织与社会民众的沟通机制,保证信息畅通;
结合我国慈善行业实际情况,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慈善行业标准,规范慈善行业的工作;相关立法部门需加快慈善行业的立法,为慈善行业的良性运行发展提供监管依据和量化标准。
加强对慈善机构及从业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其业务水平与服务意识,将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壮大,造福于民。
申论范文:城乡一体化发展
【背景材料】
目前,中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新阶段。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城乡发展道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举措,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的具体体现。
【题目】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你认为应该如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请结合社会实际情况,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观点明确,见解独到,认识深刻;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内容充实;3.语言流畅,字数1200左右。
【范文】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强健经济发展筋骨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新形势下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根本要求,是具有重大创新价值的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紧紧围绕这一发展战略,树立新型的农村变革观念和发展理念,探索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将扩大内需、增加政府投资的重点放到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上来,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工作重点要放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要发挥扩大内需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加快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要重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科学确定投资方向,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村加快发展作为扩大内需投资的重点。要加强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一个统一的体系中来进行规划,利用扩大内需的政策,加大财政资金对农村道路、广播电视、互联网、自来水等设施的投入,加快“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并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有效解决农村基础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实现城乡交通、通讯、信息、供水供电、排污治污等基础设施的联网对接。
第二,要发挥工业、企业对农业、农村的反哺和支持作用,加快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思路,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大力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做好企业和农民的对接,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支撑龙头企业壮大,从而加快构建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格局,促进农民与企业的双赢。
第三,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教育体系、就业服务体系、卫生服务体系、科技服务体系、文体服务体系、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居民更多地平等享受公共服务。当前要重视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深入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为改善其市场竞争状况、提高劳动报酬创造条件。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完善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尽快建立覆盖全体农村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在民生方面的基本需求,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因此就需要我们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工作力度,积极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城乡统筹发展之路。
【点评】
本文以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总论点,经过总述后,提出了三个对策分论点,在布局上先总后分。然后就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着重论明了应取之策,属于策论文。
文章首段首先明确了当前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将其上升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上来,使文章的立足点足以贯览全局,具有一定高度。在对策的提出上,首先总体而论,从宏观上论述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搞好统筹和规划等措施,接下来几段分别从加强投入、发挥工业企业对农业农村的反哺和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三个方面具体论述,有针对性地论述了几个方面的具体措施,措施的步骤详尽,考虑全面,可操作性强。文尾亮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问题,令人深思的同时顺势提出要贯彻十七大精神、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城乡统筹发展之路的发展目标,严密扣题的同时,使文章收笔圆满。
总体上看,文章结构完整,脉络层次清晰,语言较为流畅。
申论范文:领导干部求实、抓落实
【背景材料】
2011年3月,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同志曾指出,抓落实是领导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是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正确政绩观,狠抓落实、善抓落实,用百折不挠的意志争创一流业绩,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题目】
通过背景材料,请结合实际,以“领导干部求实、抓落实”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观点明确,内容充实,语言通顺流畅,字数在1000字左右。
【范文】
领导干部求实、抓落实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古训一语,道出了千百年来华夏子孙的治国真谛。以史为鉴,在今天,各级领导干部能否在各项工作中求真实干、狠抓落实,决定着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工作部署和措施要求能否落到实处,更决定着党和国家的长远命运。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抓落实的工作力度,并已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中央对重大决策、重大部署、重大举措,采取任务分解、明确责任、加强督查等措施,保证和
促进了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的落实。但是也要看到,在有些地方、部门和单位,中央的一些方针政策和重大部署,口头上讲了、文件上也写了,而贯彻落实得却不好。一些中央三令五申、明令禁止的事情,依然我行我素、屡禁不止,不重视抓落实、不善于抓落实的问题仍然存在。为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严格贯彻胡主席关于狠抓落实的要求,切实解决好领导工作中存在的抓落实不够有力、不够有效的问题。
抓落实必须牢固树立党的宗旨意识和正确政绩观。抓落实,是把决策变为人们的实践行动、由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的过程,无疑需要克服主观和客观上的诸多障碍,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党的宗旨意识和正确政绩观,抓落实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才能始终弘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也才能使各项落实工作保持不竭的动力。
抓落实必须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一方面,要以基层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各项政策措施落实了没有,落实得好不好,基层群众最有实际感受。因此,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坚持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另一方面,抓落实的工作必须抓得很具体很细致很扎实,这也是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优良作风的必然要求。古人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抓落实的过程,也是一个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的过程。从细处入手,落实才会日见成效。
抓落实必须具有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抓落实的过程,必然会遇到许多矛盾和问题,只有努力解决好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把落实工作真正抓好、抓出成效。矛盾和问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没有发展。因此,我们在各项工作包括抓落实工作中,不要怕遇到矛盾和问题,而要敢于正视矛盾和问题。不要绕开矛盾和问题走,而要同群众一道千方百计地去求得矛盾和问题的及时正确解决。这是各级领导干部在抓落实及其全部工作中应该具有的根本态度。
当前,我国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前进中遇到不少需要克服的困难和风险。各级领导干部唯有攻坚克难,乘势而上,切实把党和国家的既定方针落到实处,我们才能抓住和用好机遇,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点评】
文章以对策为主,属于策论文。文首以古训开篇,提纲挈领,言肯意诚,气势不俗。继而话锋一转,强调以史为鉴,转入到对时下现实问题的关注上,奠定出了文章的实用基调。开篇在高度、气势上都有所兼顾,值得借鉴。
接来一段在肯定近年来取得成绩的同时,点出问题,为下文对策的引出做以铺垫。文章三、四、五段主陈对策,从党的宗旨意识、知难而进精神、求真务实作风三个方面谈如何抓落实,回应上文。对策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都较强。
文尾着眼实际,放眼于未来,提出切实要求与展望,将文势又推升起一个新的高度。
全文结构完整,布局简单明了,思路清晰,上下衔接紧密,互有照样。此外,观点明确,层次分明,论据充实,论证有力,语言通顺流畅。
第二篇:公考申论
申论考试范围在材料的选择、具体要求方面进一步体现了对应试人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察,注重了应试人员从事行政机关工作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素质的掌握和运用。纵观历年考题,可以发现,申论考题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启迪意义,对于应试者今后走向社会会有很大的帮助,能够引导应试者思考,也能引起社会关注,以形成合力,形成共识,解决问题。
现实针对性是指申论材料涉及的都是十分现实的社会问题,都是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实实在在的事情,都是需要国家予以解决或应对的问题。启迪意义是指通过考试唤起应试者和社会公众对某一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省。可以说,公务员考试的命题点大都曾在新闻联播、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早间读报节目“媒体广场”、经济频道《第一时间:读报》中出现过,这些话题都有其现实针对性和启迪意义。公务员考试是通过考试引导应试者树立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民生的习惯,注意思考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办法,以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成为一个为国为民做事的人。
公务员申论话题一般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也就是说,对这些问题你不陌生,但也不会成竹在胸。也就是说,具有现实意义和启迪意义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平常一定接触了,只是没有进一步地去思考,所以才在考试中如此被动。
五、易考的热点问题须是社会上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但不一定是最热的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申论的性质类似于古代的策论,以社会热点问题为依托,综合考察应试者的逻辑思辨能力和知识积累水平。自2000年开考申论以来,无论是中央、国家机关的申论试卷,还是各省市的申论试卷,都是选取普遍的社会现实问题或某一时期的社会热点问题作为考试的背景材料。因此,申论的背景材料一定会取材于社会热点问题,和社会热点密切相关。但为什么说不一定是最热的问题呢?因为,申论考试的题目必须要体现一个“不可预测性”。首先,从考试的区分度来讲,最热的问题应试者通过种种途径都能感受到,而且很可能所有的应试者都能对该问题侃侃而谈,大家考得都不错,应试者间的分数也就难以拉开,就失去了通过公务员考试选拔人才的目的;其次,社会上最热的问题一般都是争议较大而没有形成定论的问题,设置这种考题的弊端我们前面已经论述过了。公务员考试是规范的考试,一般不会涉及这种类型。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当年的理论热点问题,同时,如果有充分的时间备考,我们还应当关注“往期的”热点问题(特别是最近五年的热点问题),往年的真题,特别是地方公务员考试,重复命题或围绕同一话题出题已经成为一个趋势。公务员考试考察的是思维,是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
什么是 “往期”的“热点”话题?简单地说,就是这一社会话题在过去的某段时间内曾经是公众相当关注的话题,在当时曾经被广泛讨论过,但现在公众焦点已经不是主要集中在该话题上了,这就是“往期”时事。为什么还是“热点”问题呢?是指该话题虽然已经不是目前公众注意力的焦点所在,但这一话题仍然对现在的社会有重要的影响,对现实的发展仍然有影响,还是“热点问题”。前文已述,2008年怒江中下游修建十三级水电站的方案,是发改委在2003年提出的建议,由于当时争议较大,被搁置,当时也就没有成为命题的焦点,经历几年争论后,争论双方的观点已经定型,所以在2008年才成为考点。再比如,2006年的突发公共事件问题,也不是当年的热点,早在2003年“非典”出现之后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索。再例如,2008年奥运之年,众多人都以为北京会以奥运话题为中心命题,然而,在2009年才以奥运会这个往期话题,与国民素质提升相结合进行考察。此外,2006年下半年,广州公务员申论考试的话题——“专家信用(诚信)危机”的社会问题,这一话题在社会上的广泛讨论其实源于2005年 《中华工商时报》对香港教授丁学良的访谈。在访谈中丁学良批评国内经济学家一心为利益集团代言,并放言:中国合格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这一言论在当时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公众和传媒的广泛谈论,而专家的诚信问题也就开始被公众所关注。可以说这是2005年的一大新闻,但却在2006年下半年的广州公务员考试中成为背景资料。2005年的“三农”问题,早在2004年年初,中央就发布了免除农业税的一号文件,接着又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措施解决“三农”问题,从而把全社会的焦点导向了“三农”问题。
在此,我们重申一个观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后,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是知识更全面、素质更高。公务员考试,需要应试者持续不断地关注国家大事,厚积而薄发,不能为应考而简单备考。我们反对猜题押题,尽管我们经常与申论试题不谋而合。备考会让你暂时通过考试,但公务员更需要提升综合能力和素质。考试的目的是通过考试引导应试者具备关心国家命运、关注民生疾苦的习惯和思维,提升个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试者应正确定位,明确自身努力方向,持之以恒,保持关注分析国家大事的敏锐性和辨别力,这对应试者今后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也是非常有利的。
第三篇:天津公考申论
一、根据给定材料,概述“被xx”现象所反映的负面问题。(25分)要求:概括准确,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400字。【中公点拨】
材料2反映了高校虚报就业率的问题。由材料2第2段能直接提取关键句“学校方面弄虚作假,权利失范”。
材料3反映了地方政府不诚信,政府官员搞政绩工程,谋求个人利益的问题。通过阅读我们看见,从材料2和材料3中提取的要点是可以合并在一起的,关键词是“诚信缺失”,材料中的相关具体事例即是该问题的具体表现。
材料4第1段关键句“权利的膨胀与滥用其实是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和第2段关键句“利用公权力愚弄和恐吓了民众”。
材料5第1段能提取关键句“3家办案机关都是有责任的,是没有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也没有坚持疑罪从无的原则”。
通过阅读我们看见,从材料
4、材料5中提取的要点是可以合并在一起的,表述为“公权力的滥用,程序正义缺失”,材料中的相关具体事例即是该问题的具体表现。
材料6反映了地方政府没有坚持依法行政问题,具体表现是“地方政府间接地剥夺了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侵犯了农民依法享有的权利。
材料7第1段讲述了教育部门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合法地伤害无力反抗的人,该要点可以和材料
4、材料5中提取的要点是可以合并在一起,关键词是“公权力的滥用”。材料7第2段“‘被捐款’的背后体现出依法行政的不足,更是对私有财产的变相侵犯”,该要点可以和材料6的要点合并。
材料8主要讲述企业违反劳动法,违规操作,侵犯员工合法权益,反映了法制建设不足的问题。
材料10主要讲媒体的不实报道,属于媒体存在诚信问题,可以与上述“诚信缺失”的要点合并。
【参考答案】
材料反映了以下负面问题:
第一,缺少诚信。高校方面弄虚作假,权力失范,虚报就业率;香港媒体存在不实报道;有的政府官员把政绩工程当成一种邀功请赏的筹码,试图借此作为谋求升迁高位的敲门砖。第二,公权力滥用。强权不受监督,令弱者无力对抗,掌握权力的教育部门制定规则,家长只能任由宰割;警方滥用公权力,利用公权力愚弄和恐吓群众。
第三,地方政府或政府相关部门没有坚持依法行政的原则。办案机关没有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也没有坚持疑罪从无的原则;地方政府基于土地财政的考虑,间接地剥夺了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其中的收益进入了地方财政的腰包;一些单位或组织变相侵犯公民的私有财产。
第四,一些企业不遵守法律法规。企业等用人单位违规侵犯员工合法权益,却得不到应有惩罚。
二、结合给定材料和生活实际,请你谈谈“诚信”的重要性。(15分)要求:分析合理,观点准确,字数不超过300字。【中公点拨】
阅读题干,审清题意
单从题目上来看,结合材料和实际谈诚信的重要性,对我们来说,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各占一半。有利的因素在于,题目要求结合实际,我们可以发散思维,纵横捭阖的发挥。不利因素在于,要点在材料中包含的非常之少,在考场上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凭我们主观思考,无形中加大了作答的难度。
在具体的作答要求中,有分析合理、观点准确这一条,这告诉我们本题是一道综合分析题。在整理答案时,要注意字数不要超过300字。
阅读材料,提取要点
整篇材料中,我们很难过多发现诚信的字眼。比较明确的提到诚信的材料有给定资料
3、提到信任二字的有给定资料
4、给定资料11。
给定资料3第四段中提到“令我们国土本已不堪一击的‘诚信’二字雪上加霜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令干群关系、官民关系更加疏远乃至恶化”,这里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诚信对于政府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思考,我国本土诚信都包括哪些方面。
给定资料4最后一句提到“不但令民众对公权力失去信任,也令法制建设遭到破坏”,这里启发我们诚信对于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给定资料11提到“‘被时代’传播的是信任危机,如果不及时进行整治,将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严重损害”、“虚假的就业率、不真实的数据发布、工资的虚假增长等,折射出的是政府信任危机”这里依然是政府角度。
除了材料中找到的这些有效信息之外,我们还要充分结合实际生活,思考要从几个方面来谈诚信的重要性。从材料中提到的企业不诚信,违反劳动合同法以及媒体不诚信,炒作新闻等,我们又找到了除了政府角度之外的其它两个角度,与此同时,还有一个角度可以谈,那就是个人角度。
加工要点,组织答案
按照总分结构,先用一句话总体阐述,然后分别从政府、企业、个人和媒体的角度组织答案即可。
【参考答案】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政府、企业、个人、媒体都非常重要。
政府方面:诚信可以挽救民众对公权力的信任感;诚信可以紧密联系干群关系、官民关系;诚信有利于维护公民的知情权等合法权益,可以有效维护法制建设。
企业方面:诚信有利于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有利于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个人方面:诚信有助于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有助于相互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感、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
媒体方面:媒体诚信有利于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有利于对群众起到正面的积极引导作用,更有利于营造以讲诚信为荣、不讲诚信为耻的社会舆论氛围。
三、“给定材料”写到:“‘被’字的流行语不仅隐喻着公共诉求得不到完美呼应的现实语境,也反衬出这个时代的显著进步”,请联合给定材料和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分)
要求:条理清晰,分析到位,字数不超过400字。【中公点拨】 首先,来审题。
通过审题可以看出,本题是一道综合分析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和现实,谈谈对“‘被’字的流行语不仅隐喻着公共诉求得不到完美呼应的现实语境,也反衬出这个时代的显著进步”的理解。通过题目可以看出其实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要解释“隐喻着公共诉求得不到完美呼应的现实语境”;二是要解释“反衬出这个时代的显著进步”。
针对这类题可以采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结构来作答,既可以很容易从材料中找到答案,也可以使得答案条例清晰。接下来,根据题目和材料提炼要点。
这句话出现在给定资料2中,通过阅读该则材料会发现能够提炼的要点几乎没有,从而可以判断出要点应该很分散,应次要仔细阅读其他涉及“被”字的材料。
通过阅读给定资料可以发现,包含“隐喻着公共诉求得不到完美呼应的现实语境”和“反衬出这个时代的显著进步”意思的资料主要有资料
1、资料3和资料11。接下来仔细分析这几则材料与以上两层意思的关系。
首先,“隐喻着公共诉求得不到完美呼应的现实语境”说明了公众对自己诉求得不到呼应或者对政府信息或者做法的不满、无奈。这在资料1中第二段有体现“公众对于公民权责名实相符的吁求”,这说明公众的权责名实并不相符。
再来看资料3第一段中“虽然是对统计数据真实性的质疑,但其背后,却是公众对工资收入增长缓慢、国民收入分配失衡的不满”,这里说的是不满心理。
再来看资料11,这里有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刘院长认为,“被时代”的出现,不是偶然现象,是政府信息与群众感受不一样的现实反映,实质就是公信力降低的体现。这实际上是对“被”字句的本质的解释。其次,“反衬出这个时代的显著进步”的意思解释主要体现在资料1第二段中:“被”字的“被”荣登榜首曲折地表明了公民责权意识的自我觉醒。
再来看资料3第五段,这段文字是主要阐释“反衬出这个时代的显著进步”意思的出处。主要有:公民对政府数据或者说辞保持一种怀疑和求证的精神,这是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最宝贵的成长。这种怀疑精神,及时扶正公权力、防范各自潜在危险的动力之源。“被xx”的流行,及见证了现实但也存在着诸多无奈,同时又表明公民权利的觉醒。更意味着有怀疑精神与权利意识的公民,正在成为这个社会的主人翁。
最后,来看看相应的对策。对策方面主要出现在资料5和资料11中,材料5中关于赵作海错案涉案人员采取追究责任的办法;资料11最后一句话:必须建立法规,让“被事件”制造者为自己的行为埋单,还公信于社会。
最后,整理要点,形成答案。
按照之前说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结构将整理提炼出来的要点进行安排结构层次即可。
【参考答案】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前公众对于公共诉求得不到呼应而产生的不满表现,同时也反映了公众责权意识的自我觉醒。
当前,我国确实存在着“被就业”、“被提高”、“被上楼”等现象,被字句实质上是政府信息与公众感受不同的现实反应,是公信力下降的体现。首先,反映了公众对于公民责权名实不符的诙谐表达。其次,对于诉求得不到呼应和满足而表现出的诸多无奈、忧虑和不满,是公众对政府产生信任危机的具体表现。
同时,被字句的出现也反映出了公众的一种怀疑精神,是社会的希望所在,是时代的进步。首先,公众对政府信息产生怀疑和求证的精神,是公众权利的觉醒,是社会的宝贵成长。其次,怀疑精神是扶正公权力、防范社会潜在危险的动力源泉。最后,被字句出现意味着怀疑精神与权利意识的公民正在成为社会的主人翁。当前,挽回政府的公信力已经刻不容缓,必须通过建立法规等手段,严惩“被事件”的制造者,还信于民。
四、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我国实际,以“从‘被××’的流行到‘给力’的大热”为副标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1)观点正确,主题鲜明,分析合理;(2)论述深刻,语言流畅;(3)字数在800-1000字。【写作思路】
本题是一道议论文写作题,在审题中需要考生把握几点关键:一是结合我国实际。在具体论述中,需加入材料中的一些例子或当前社会有关政府公信力的一些事实,使文章叙议结合、论证充分。二是有副标题要求。考生需以“从‘被××’的流行到‘给力’的大热”为副标题,并自拟主标题。不可无副标题,也不可将副标题当作主标题使用。
题目中的“从‘被××’的流行到‘给力’的大热”反映了一种转变,这在材料最后一段有所体现:如果在“被时代”,公众希望有一种力量能改变普通百姓“被动性”的命运,将他们从无力感中解脱出来,那么在“给力”横空出世以后,公众更希望,不管是在哪个领域,都能让他们看到“给力”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处事态度。这说明民众正在由消极的抵抗,到寻求政府积极解决的转变。这种区别和变化,是我们在写作文章时必须体现出来的。在立意方面,很明显材料为我们指出一条方向——材料11提到“如果不及时整治,将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严重损害”。因此,考生应从“提升政府公信力”、“加强政府信息公开、透明”等角度去立意和写作。
在分论点的设置方面,考生也可以从材料中得到许多有用信息。材料3提到为官者把政绩当作邀功的筹码,讲“幸福”“和谐”强行带在民众头上;材料4提到F省警方在办案中信息不公开,侵犯了当事人家属及所在单位的知情权;材料6提到个别地方政府大搞土地财政,间接剥夺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从这些材料所反映的问题中,我们可以获取对策分论点;对于擅长写分析论证的考生而言,也可围绕这些问题,写一篇铿锵有力的评论性文章。
【参考例文】
实现政府三大转变 着力提升政府公信力 ——从“被××”的流行到“给力”的大热
西方哲学家史里斯•博克说:“信任是我们必须保护的东西,因为它就像空气和水源一样,一旦受损,我们所居住的社会就会土崩瓦解。”如何拯救政府公信力,已成为世界性课题。“被就业”、“被小康”、“被高速”等被字句的出现,以一种更加强烈的方式,表达着民众对政府的数据或说辞的怀疑与不信任。
“被××”和“给力”都是近两年大热的网络用语,被主流媒体和广大网民们争相使用和模仿。这二者的出现有着相似的原因——都反映出社会公众的一种期待和诉求;同时又揭示出一种民主的觉醒:由被动到主动,由民众的消极抵抗到寻求政府的积极解决。正是这种觉醒、这种怀疑精神,成为扶正公权力、防范各自潜在危险的动力之源,对政府信息的公开、权力的监督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使政府的举措更加“给力”,各级政府应尽快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提升政府公信力。
转变一:从片面追求政绩到真正尊重民意。一个政府的威信来自哪里?首先来自于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办实事。人民群众对政府公信力的反应,不是听政府怎么说,关键是看政府是不是真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一些官员为谋求升迁高位,把政绩当作邀功请赏的筹码,浑然不睬客观事实,甚至剥夺民众的权利,造成干群关系的疏远和恶化,严重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因而,政府要牢记发展为了人民这一根本目的,在改善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事项方面加大投入,及时将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用执政为民的实际行动和具体成果,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
转变二:从消息封锁、隐瞒不报到信息公开。F省警方在案件处理中采取“不告知”的态度,侵犯当事人家属及其单位的知情权,不仅令民众对公权力失去信心,也令法制建设遭到破坏。因此,提高政府公信力,第二项转变就要加强信息公开力度。各级政府机关要结合本部门、本单位、本系统的特点,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和本部门的核心权力为重点,不断丰富政务公开的内容,提升政务公开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要对每一个行政行为和行政权力都必须明确具体内容、权责范围、负责单位、完成时限、具体标准以及考核监督的方法和途径,以透明促公信。
转变三:从数据虚假、自欺欺人到带头诚信。信用是信任的基石,缺乏信用的政府是无法得到群众的信任和认可的。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示范者、倡导者和组织者,政府的信用程度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政府公信力,是用诚实守信集聚起来而放射出的一种影响力和号召力。那些冷冰冰的数字、指标,虚假的数据,不能使百姓真正的“富裕”和“幸福”。政府能不能正确行使权力,能不能遵守规则,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决定着政府公信力的状况。
政府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形象和权威,直接关系到社会信誉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一方面,政府要不断完善自身建设,用实际行动获得群众的信任;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自信的政府,应该允许公民有不信任的权利、有质疑的权利、有监督与批评政府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真正信任,让政府的建设真正“给力”起来。
第四篇:公考申论热点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公考申论热点:巨额招待身陷行贿利益链
华图教育 王智民
背景:2013年10月21日,国资委纪委书记强卫东做客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就中国铁建8.37亿元业务招待费检查情况进行通报时表示,中央纪委领导同志对这个事情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认真核查,对存在问题要严肃处理,并要求国资委纪委书记强卫东和中国铁建纪委书记齐晓飞在核查报告上签字背书报结果。
强卫东介绍,“签字背书”是王岐山同志提出的要求,是由监管责任人在核查报告上签名后上报,以利监督和责任的担当。这一做法是推动责任主体认真履职、敢于担当、落实责任的创新形式和有效举措。说白了,就是干工作别糊弄。出了问题,还有倒查机制,还要被追究。王岐山同志多次强调,有权就有责,权责要对等。“签字背书”就意味着承诺和责任,既是压力、更是动力。
据强卫东介绍,这次国资委纪委检查发现,中国铁建业务招待费支出总体上符合规定,但确实存在发票开具不规范、报销程序不严格、会计科目使用不当等一些问题。国资委纪委查处了少数人的违纪违法问题,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均进行了处理和问责,通报批评57人,党纪政纪处分8人,移送司法机关1人,并对有关领导进行了诫勉谈话。同时,按照王岐山同志要求,国资委纪委书记强卫东和此次检查涉及到的中国铁建各级主管领导、纪委书记均签字背书报结果,强化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确保检查不走过场。
强卫东表示,这次检查的实践证明,“签字背书”实现了压力逐级传递、责任层层落实,促进了责任担当、监督到位。中央企业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同志要认真推广运用“签字背书”这个新方法,进一步强化担当意识,健全责任机制,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相关评论:
央企上市公司动辄亿元的“招待费”引发各方关注,上市公司年报数据显示,中国铁建等公司“业务招待费”逾亿元确有其事,其中中国铁建年报中“业务招待费”一项达8.37亿元居于全部上市公司首位。据央广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中国铁建监事会主席、纪委书记齐晓飞不认为巨额招待费存在问题。
新华社记者翟永冠:
上市公司年报显示,中国铁建2012年业务招待费为8.37亿元,居全部上市公司首位。面对舆论质疑,中国铁建有关负责人表示,相较于营业收入,公司“业务招待费”低于相关规定,但绝对数额确实偏高。
一方面是“数额确实偏高”,一方面是“低于相关规定”,如此说来,中国铁建并未违反纪律规
/ 3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定,而是“有关规定”的合理性存在问题。
据了解,“业务招待费”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等活动中用于接待应酬而支付的各种费用,包括对外联络、公关交往、来宾接待等。如果中国铁建的业务招待费是生产经营中必须的费用支出,那么公众可以理解。问题在于,实际操作中企业宴请、赠礼等开支,都可以被算作招待费,这就使违法违规行为有了可乘之机。
模拟题:
针对中铁建巨额招待费问题,中国铁建纪委书记表示,巨额招待费不存在问题。对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认真核查,对存在问题要严肃处理,并要求国资委纪委书记强卫东和中国铁建纪委书记齐晓飞在核查报告上签字背书报结果。对“签字背书”这一做法你如何看?
解析:
三公消费,指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是当前公共行政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自2010年,中央部委开始公布各自的三公经费预决算。最近,中国铁建公布2012年业务招待费为8.37亿元,居上市公司首位,一时间舆论哗然。
民众热议的背后有深刻的背景和原因:
1、中央三令五申,控制三公支出,建设节约型政府,要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在此背景下,中铁建8.37亿的业务招待费有阳奉阴违之嫌;
2、目前,中国社会贫富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民众,特别是广大低收入阶层对贪污腐败行为深恶痛绝,对奢侈浪费意见很大。中铁建此举无疑给民众情绪找到了一个发泄的通道,再加上网络传播的特点,此事一发不可收拾;
3、中铁建公布的数据不甚明了,民众看不明白,也给了好事者主观臆测的机会;
4、一定程度上也暴露了政府在制度建设上的缺陷,对三公经费的定义和适用范围,缺乏明确的定义和限制,造成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随意性过大,甚至有浑水摸鱼之嫌。
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建议有:
首先,完善相关制度建设,明确三公定义和具体所指,便于记帐过程中严格遵守,杜绝疑义的产生。
其次,加大审计和监督力度,全力推行王岐山书记的“签字背书”指示,明确责任主体,对纪检人员的责权进行有效统一,杜绝事后扯皮等现象的发生。
第三,倡导节俭的理念,强力推进节约型政府的建设。以节省三公经费为目标,制定相应的绩
/ 3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效考核标准,奖优罚劣,用各种手段调动各级政府厉行节约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总之,推动三公支出公开,目的是将各项行政事务开支暴露在阳光下,自觉接受民众的监督,让政府的行为得到最大程度的克制,从而实现节约型政府的建设目标。
/ 3
第五篇:公考申论技巧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技巧:七大细节需注意!
1.先入为主——力求标题新颖格式标准
一个好的标题能够迅速吸引阅卷者的目光。申论考试的文章都是为官方立言的,本身就不容易在语言上出彩。而大部分考生社会经验有限,其观点大部分中规中矩,要想在众多申论得到高分,有一个新颖的标题是一条捷径。
语言上可以求变求新,格式上必须求稳。一般议论文标题要上下各空一行、在本行左起空四格书写,有些具备完整的主、副标题的讲话稿可能需要居中,因为要与标题下的讲话人姓名、日期对齐。在吃不准的情况下,还是应提倡左起空四格书写,可保证不出错。
2.字尽其用——标题简短,标点使用合理
申论试题的每一个题目的作答要求中都是有字数要求的,标题与标点符号都要计数在内。考生在写作时一定要表达简洁,每个字每句话都是有必要才使用。
有一种情况是有些考生在作答时观点已经表述完了但是还没有达到字数要求,这时会滥用标点或者把言语表达复杂化。考试设置的字数要求是考量考试时间和考试要求的,如果不能达到字数要求,说明你可能漏掉一些观点或者在表述方面有不充分的地方,绝对不能滥用表点或者语言充字数。
3.胆大心细-把握“不少于××字”、“不多于××字”、“××字到××字之间”的字数限制差别
要甄别语境,分辨字数要求所限定的差异。“不少于”、“不多于”均有浮动空间,“不少”即可以有多的空间,“不多”即可以有少的空间,而多与少的空间幅度在限定字数的10%;“××字到××字之间”已明确规定了字数区间,便不存在上下浮动的空间,只能在规定区间内、在上下限两端选取一个作答字数。例如,“1000字到1200字之间”,实际作答1100字符合要求,1001字或1199字均符合要求,999字或1201字就不符合要求。
4.言简意赅-提倡单层标题
标题是越简洁越能概括全文论点或特色,所以提倡单层标题,有一个主标题就足够了,只有在字数限制的作答篇幅较为充裕,以及题目明确要求加副标题的情况下,才须拟副标题。一般给定标题,要求自拟主标题或副标题的,可以自拟,未作要求的,应视为不可自拟。自由命题作文则不限标题,由作答者自行决定。
5.磨刀不误砍柴工-申论的答题打草稿必不可少
申论考试是要在两个半小时内至少写作1800~2200字,中间还要有阅读材料和形成思路的时间。为了最大化的利用时间,有些考生会自信地省掉打草稿的环节。对此,打草稿必不可少,直接作答绝对不可。申论试题对答案字数均有严格的限制,且题目各有一定的难度,在头脑中考虑得再成熟,由思维到文字的转化过程也不能保证丝毫不走样,先打草稿再转抄,既是保证字数要求的需要,也是整理思维、保证作答准确性的需要。
6.精益求精-答案修改坚持“立意不能改、伤筋动骨的大换血、大手术不能动”原则
答案是根据作答者的自我要求,决定改还是不改。一般来说,对自己、对答案要求更高的,要改答案,应通过审卷发现问题,有针对性的改;也可以根据灵机一动,把随时闪现的念头落实到答案中。怎样改才算达到了好的标准,怎样改反而会改坏了,这要遵循“立意不能改、伤筋动骨的大换血、大手术不能动”的基本原则,标题可以改、文字可以改、结构可以调整。要通过修改,使答案主旨更突出、观点更充实、次序更合理、表述更严密、格式更规范。
7.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引用给定资料中的内容是否加引号视情况而定
引用有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一般直接引用照录原文的需要加引号,间接引用对原文观点和文字经过加工整理的无须加引号。申论的给定资料有一些特殊,即使直接引用也不一定要加引号。对经典著作、法律和文件规定、当事人原话应加引号,给定资料提供的观点、事实,属于对原始资料进行编辑、转述的,或引用公理、定理性质的语句,可直接引用而无须加引号。例如,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属于对原文——孔子言论的直接引用,应加引号;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尽管与给定资料的原文相差无几,但此句为众所周知的公理、定理性语句,可视为作答者对材料论点的概括,或作答者自身的论点,因而无须加引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