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智慧能源与福建中石化合作方案-V2-20180710
智慧能源与中石化森美(福建)石油有限公司
合作方案
敬启者:
智慧能源是一家由莆田市国有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投公司”)全资设立、致力于打造民营加油站互联网生态圈的高科技企业,智慧能源本着“学习、借鉴,合作、共赢”的原则,与中石化探讨合作思路及合作模式,并起草了以下方案,供各方讨论。
一、关于智慧能源
为更好贯彻落实莆田市委、市政府关于智慧能源生态服务平台战略部署和要求,围绕打造“全国一流油品零售服务终端平台、成为市值千亿的主板上市企业”的工作目标,采取“产业+互联网”创新经营模式,坚持线上线下结合,建平台、抓整合、促抱团、引龙头、建总部,实现民营加油站转型升级,做强做大我市油品产业,国投公司于2018年1月26日注册成立了智慧能源(莆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慧能源”)。智慧能源注册资本为人民币3.57亿元,后续将通过引进民营股东增资到人民币7亿元。
智慧能源致力于使用先进的AI技术,以互联网产品为载体,结合互联网化的运营手段和金融服务,向民营加油站提供智能化运营升级服务,提升民营加油站的经营效率和利润,建立民营加油站与车主用户的联系,并通过AI算法向民营加油站提供智能化报表和运营手段,从而优化并完善他们面向车主的服务内容。同时,智慧能源利用车主加油数据和行业经验,向民营加油站提供创新的成品油交易方式和金融服务,节约并优化民营加油站的采购成本。公司在通过运营加油站的同时,也将用最新的精准营销理念,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加油站车主用户提供增值服务,实现车主、加油站的共赢。最终打造出中国民营加油站的互联网生态链新品牌。
(一)智慧能源业务模式
在互联网大潮下,莆田市政府抓住了在外特色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建立智慧能源平台将“互联网+”技术嵌入传统油站运营的运行中,提升油站的效率,进一步推动莆田市民营加油站行业转型升级,提升莆田在外特色产业整体竞争力;打造石油流通上下游企业形成一种全新的共生共荣生态模式;
1、民营加油占有率低,急需进行互联网转型
2、互联网服务升级,提升用户加油体验
3、互联网优化成品油产业链,提升加油站运营效率
4、优化加油用户体验,打造一站式行车人生活方式
(二)智慧能源的竞争优势
智慧能源牵头打造中国民营加油站互联网生态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体现在以下方面:
1、莆田具有民营加油站的海量基础。截至2017年底,中国共有加油站9万余座,其中,中石化旗下3万余座,中石油旗下2万多座,剩余4万座为民营加油站。在民营加油站中,接近60%是莆田系老板投资经营或实际控制的,莆田系老板所拥有或控制的加油站约占到中国全部加油站数量的四分之一。
2、政府背景优势。与市场上其他相近的与加油相关的科技公司相比,智慧能源拥有强大的政府背景优势,更具有公信力,能够为民营加油站提供较好的信用背书,实现共赢。
二、合作目标
智慧能源本次与中石化森美(福建)石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建中石化”)合作拟达成的战略目标如下:
1、学习和借助福建中石化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加速整合、规范莆系加油站;
2、建立合作共赢的机制,规范市场环境,减少不必要的竞争消耗,促进加油站市场的良性发展;
3、增加莆田市地方GDP,为地方引入税源。
三、合作方案
鉴于福建中石化已经在福建省内建立了完备的成品油批发销售体系,借助于中石化总部在全国的网络布局,可实现成品油的全国批发销售业务。智慧能源希望按以下方式与福建中石化建立合作关系:
1、成品油批发合作
智慧能源将对加入平台的加油站实行成品油统一采购管理,因此,未来在成品油批发方面有巨大的业务需求。
根据智慧能源发展规划,2018年底,在智慧能源平台注册并运营的油站数量超过2000座,2019年底达到5000座,2020年底达到8000座。据此,我们预测2019年至2021年三年期间,智慧能源平台成品油采购需求将达到700万吨、1800万吨和2900万吨,产生资金流水三年累计将超过4000亿。
前期智慧能源会对加入平台拥有成品油批发资质的企业提供金融扶持,帮助其做大业务规模,服务于更多的加盟油站。但由于该等拥有成品油批发资质的企业注册地均不在莆田,因此无法实现地方GDP和税收的增加。而现阶段智慧能源因未取得成品油批发资质无法自行开展油品批发业务,因此寻求与福建中石化在此业务方面的深度合作。
智慧能源可考虑借用福建中石化现有的成品油批发渠道开展业务,智慧能源向福建中石化缴纳一定的管理费。但需要探讨以下问题:
(1)如何将与智慧能源相关的业务发生的税收缴纳在莆田市;
(2)如何通过中石化的渠道实现“莆田销售,全国提货”的业务模式;(3)在成品油销售价格上,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在价格上与加油站现有采购渠道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
2、中长期合作
智慧能源平台加盟油站达到一定数量的前提下,智慧能源愿与福建中石化探讨以下合作:
(1)管理输出
借助中石化成熟先进的管理经验,委托中石化对加盟油站的运营管理进行优化升级,可以引入中石化的加油站管理系统在智慧能源加盟油站中推广使用。
(2)股权合作
智慧能源未来有上市计划,也希望引入战略合作伙伴作为平台股东。中石化作为国内加油站行业的龙头,如能成为智慧能源的股东,必将对智慧能源的长期稳健发展提供巨大的助力,实现共赢。
以上方案,共讨论参考。
第二篇:2018智慧能源会议总结
甘太协[ 2018 ] 9号
2018中国(甘肃)储能与多能互补技术论坛
暨智慧能源产业博览会总结报告
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8年3月24至26日,2018中国(甘肃)储能与多能互补技术论坛暨智慧能源产业博览会开幕式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太阳能中心和甘肃国际会展中心举行,300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顶尖专家和相关参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储能与多能互补技术+智慧能源产业”十大相关热点议题展开研讨、交流与合作。
本次博览会为期三天,该大会由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太阳能中心)主办;甘肃省太阳能风能协会、西安三合会议会展有限公司承办,是目前西北地区集合能源互联网和智慧能源全产业链的权威盛会。本届大会有五大看点,一是政府和产业互动,高层领导现场指导;二 是促进甘、陕、青、宁、新协同,落地雾霾治理,多场重点项目对接交流会;三是储能与多能互补与智慧能源最新技术、产品、解决方案发布展示;四是能源、节能与互联网领域国内外知名企业云集;五是大会齐聚200多名业内大咖,解读最新政策,企业合理布局和资源提升。
本次大会以“储能与多能互补+智慧能源,开启能源互联网新模式”为主题,聚合近140家储能与多能互补+智慧能源产业全产业链上中下游展商,包括中国华能、中国华电、中国大唐、甘电投、兰州大学、阳光电源、西安隆基、陕西众森、汉能集团、亿利集团、百度开放云、宝信、大陆机电、智慧能源集团、博世、保利协鑫、中移物联网、中国普天、金风科技、等知名企业,集中展示全产业链的新技术、新产品和解决方案、以及能源产业升级等领域的突破和进展,推动智慧能源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在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夏官营太阳能基地共同投资组建智慧能源产业示范合作平台达成协议。会议期间有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倡议建设甘肃组建智慧能源产业示范合作平台,多能互补与智慧能源产业示范基地占地130亩,由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兰州大学核能研究所、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太阳能中心、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汉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亿利生态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亿利智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设,围绕智慧 能源产业链储能关键技术、物联网核心器件、能源交易等重点领域,成立智慧能源产业基金,建设西部能源交易中心、国家智慧能源关键技术和产品检测中心、智慧能源创新产品展示中心和国家“互联网+”智慧能源示范项目等,打造集生产、研发、服务、国际技术转移和能源交易为一体的产业聚集、示范和合作平台,五年内将建成国内领先的智慧能源产业聚集区、国际智慧能源产业合作示范区和国家“互联网+”智慧能源示范区。
据中国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潘崇超介绍,作为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11个重点领域之一, 智慧能源涉及到新能源、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领域,目前,国内现处于产业化初级阶段,在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夏官营太阳能示范基地建设国内首个智慧能源产业园,对于加快能源产业聚集、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产业创新和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剑平介绍,近年来,不断创新发展思路,致力调整产业结构,数据产业、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丰硕成果,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兰州新区又开启了“第三次创业”的建设新高潮,重点培育包括智慧能源在内的电商物流产业、出口加工贸易物流产业等5大产业集群,努力打造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甘肃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辉介绍,前不久甘 肃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阿里巴巴组建的甘肃城市大数据平台是西北地区首个数据资产双创产业基地,开辟了甘肃数据资源挖掘、数据资产价值应用的新领域,“互联网+”企业的聚集效应为甘肃发展智慧能源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届博览会展览展示面积10000平方米,常州天合、西安隆基、华为、阳光电源、汉能集团、亿利集团、古瑞瓦特、特变电工、英威腾、兰州新盛、固德威等国内知名光伏企业140余家广泛参与,展品涵盖了硅材料、光伏组件、逆变器、支架、电线电缆等光伏全产业链。
本届展会以“智慧·互联·创新·应用”为主线,有别于其他能源类会展,着力展示能源多元化协同发展、能源交叉创新技术,10余场专业会议活动主要包括了:多能互补和能源互联网技术与装备;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与应用等领域。共200余位嘉宾参与会议。为海内外客商在新能源领域进行交流合作、促进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搭建一个新平台,同时对国内外新能源和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甘肃的影响力,促进甘肃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甘肃省太阳能风能协会
2018年7月6日
第三篇:中非能源合作 - 副本
中非能源合作的条件分析
【内容摘要】
二十一世纪的是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的一个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交流越来越频繁。能源,是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是沟通世界各国的重要因素之一。非洲大陆拥有丰富的能源,其国际地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其本身的经济和科技基础相对薄弱。中国,作为新时代的强国之一,社会各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的同时,能源问题也逐渐显现。中非双方进行能源合作是大势所趋,其条件越来越成熟,成功的合作必将实现双赢,促进中国和非洲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 能源合作 非洲 中国 条件 概述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明显的一个世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中非能源合作就是在这种国际环境下逐渐形成和扩大的,这是顺应时代特点的需要,也是促进中国与非洲各自发展的重要举措。经济全球化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全球化的特点有四个方面:第一,贸易自由化。第二,生产国际化。第三,金融全球化。第四,科技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主要靠政府间的经济合作和跨国公司投资实现,近些年来,中国政府与非洲国家有过多次能源合作,多家中国公司在非洲数个国家进行了规模巨大的投资。
最近国际油价下跌,石油市场萎缩成为了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国际油价12月12日大跌至5年前低点,纽约油价和布伦特油价分别收于每桶57.81美元和61.85美元。分析人士指出,低油价将给非洲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大大超过埃博拉疫情,油价大跌危及非洲经济体崛起。低油价造成的外国投资放缓以及货币贬值已经给非洲多个产油国的经济造成严重影响。近期非洲国家新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发现被誉为对其追求中等收入的天赐之物,不过在数千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各种项目后,国际原油价格大跌,提升了市场对其中部分项目可能被搁置的忧虑。中国处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对能源的需求一直居高不下,经济的发展是其对能源的购买力雄厚,是非洲能源国家的理想合作伙伴,另外,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在非洲也有广阔的施展空间,这都为中非进行能源合作创造了切实可行的条件。
非洲地区石油资源量410.6亿吨,占世界石油资源总量的8.1%;天然气资源量31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资源总量的6.3%。尼日利亚、安哥拉、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和埃及5国的石油资源占非洲的85%;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和尼日利亚的天然气资源量占非洲的73%。
中国与非洲的友谊已经长达半个多世纪。在非洲投资不仅成为中国能源企业寻求自身发展、开拓国际市场的关键一步,也成为中国能源战略不可缺少的板块。从中国最大的太阳能板制造商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在南非开建一座容量达100MW的太阳能工厂到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在肯尼亚西部新建一个20兆瓦的水电站;此外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在尼日利亚参与数起包括翻修公路、修建学生宿舍在内的大规模项目等等,中国能源企业以购买、参股、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方式“走进非洲”,着力形成中非双方合力共赢、持
续发展的局面。
2014年5月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阿布贾出席第24届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全会,发表题为《共同推动非洲发展迈上新台阶》的特别致辞。会议期间,李克强就中非能源合作项目发表重要演讲,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出席“非洲达沃斯”。李克强指出,中国正在为加强中非互利合作、促进非洲包容性增长、实现中非共同发展而努力,他表示中国愿意与非洲国家共同努力,积极推进六大工程,打造中非全面合作升级版。非洲各国领导人均作出积极回应。
由此可知,非洲与中国完全具有进行大规模能源合作的前提与意愿,条件成熟,在双方共同努力的下一定能实现双赢,促进非洲与中国的共同进步发展。非洲能源现状
中非要想进行能源合作是要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的,那就是非洲拥有丰富的能源供开采开发,中国具有过硬的经济和技术实力与非洲进行能源交易与开发合作。
2.1 非洲能源资源丰富
2.1.1 非洲化石能源丰富、质量上乘
非洲地区化石能源丰富,已探明石油储量仅次于中东和拉丁美洲地区,被称为“第二个海湾地区”。非洲的石油储量集中在3个OPEC国家: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尼日利亚。这三个国家几乎占非洲总原油储量的77%。非洲探明的石油储量在1980~2005年间翻了一倍多,达到1143亿桶。2006至2012年,西非(不包括尼日利亚)有26个石油新项目投产,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
支柱,为人民生活的改善起到了巨大作用。
非洲石油质量大多上乘,含硫量低,易于提炼加工,适合生产汽车燃油,而且油田大多位于大西洋海底或中西非沿海,远离大陆地区,可避免受到是非争端的影响。非洲政治比较宽松,各国基本上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欢迎外国直接投资,使外商在非洲地区投资开发石油成为可能。非洲石油投资回报率高,随着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非洲平均采油成本只有3.73美元/桶,同时西非地区石油钻井成功率高达35%,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
世界各大石油公司早已纷纷进入非洲石油市场。非洲几内亚湾附近区域是最近10年来世界上石油勘探和开采发展最迅猛的地区之一,最近5年内,跨国石油公司对西非石油天然气行业的投资每年都将超过100亿美元。
2.1.2非洲可再生能源丰富
非洲除了拥有大量的化石能源,其可再生能源也数量巨大,开发程度低,为外国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幅员辽阔的非洲大陆,可再生能源资源品种齐全,蕴藏量巨大,绝大多数资源都可以进行大规模开发。随着石化能源越来越少,非洲将有可能由于其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而成为新能源时代的“中东”。非洲太阳能资源丰富且可用度高,80%的地表每年每平方米接收2000千瓦时左右的太阳能。东非大裂谷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能,大约有1万兆瓦。非洲拥有全球最大的风能资源,占全世界风力发电能力的20%。风力发电有望为南非提供35%的电力。非洲水能资源丰富,全部开发后可装机4000万kW。土地资源潜力巨大,生物质能86%分布在除南非以外的撒哈拉以南地区。2.2 非洲能源利用率低
2.2.1 能源利用率低,电力不足
虽然能源丰富,但由于经济和技术的限制,非洲的能源利用率一直不高,整个非洲大陆都处于用电紧张的状态中。西非国家一直受困于电力短缺,西非也是全球电力普及最低的地区,57%的人用不上电。目前,经济和人口快速增长对电力需求不断增加,大规模投资破解能源瓶颈势在必行。根据非洲开发银行的数据,非洲长期缺电,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目前全部发电总量仅为68吉瓦,仅相当于西班牙的发电量,并且分布不均。从现在到2030年,非洲需要额外250吉瓦电才能够满足快速增长的人口和经济需求。2.2.2 能源开发程度低
非洲可再生能源资源非常丰富,但开发程度较低,如地热能、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核能等等资源,为可再生能源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全世界15千兆瓦的太阳能光伏装机总容量中,非洲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15兆瓦),南非有一些太阳能模组制造工厂,但它们的生产能力仅局限在几十兆瓦。非洲的风能开发刚起步,据南非国家能源研究所2012年3月16日发表研究报告称,南非未来可开发的风能可达10千兆瓦至15千兆瓦。非洲的水能资源目前开发率不到10%。非洲也是世界铀矿勘查程度最低的地区。非洲铀矿地质勘查租赁地的费用仅为北美地区的百分之一还不到,这也给世界各地的铀矿投资者带来了机遇。
肯尼亚内罗毕大学教授、能源专家吉姆瑜说,在从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过渡方面,非洲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不仅可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偏远地区的脱贫,而且成为非洲改善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供应的关键以及经济增长的动力。据报道,非洲柴油发电成本约为每千瓦时0.6—0.7美元,风力为0.1—0.15美元,太阳能为0.15—0.25美元,可再生
能源已成为一种具有成本效益的替代能源。其次,与化石燃料相比,可再生能源安装规模小、便捷快速,深受非洲人欢迎。塞迪表示,可再生能源技术可以为非洲人均能源消耗低和电力传输服务不稳定地区提供现代和可靠的电力供应。
综上所述,非洲化石能源丰富,易于开采,但本国应用率却不够高,主要靠出口为主。可再生能源丰富,但因为技术和经济问题,开发率低。非洲民众用电紧张,关键就是技术不到位。
中国能源现状
3.1中国能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中国的能源蕴藏量位居世界前列,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中国一次能源资源总储量估计为4万亿吨标准煤。但是,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和消费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能源开发利用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能源以煤炭为主,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中国探明的煤炭资源占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和核能等一次能源总量的90%以上,煤炭在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中占支配地位。
二是,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长,能源利用效率较低。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能源消费呈持续上升趋势。
三是,能源消费以国内供应为主,优质能源供应不足。中国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国产能源生产与供应基础之上,能源技术装备也主要依靠国内供应。
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能源供应的自给率达98%以上。随着能源消费量的持续上升,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城市大气污染,过度消耗生物质能引起生态破坏,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3.2 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3.2.1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
化石能源的高消耗和高污染性越来越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促进了其可再生能源的迅速发展。中国是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在优化能源结构方面已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中国的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和光伏发电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生物质能中的沼气技术发展较早、成果显著,已成为仅次于巴西和美国的全球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国。3.2.2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技术优势
中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具有了一定的技术优势。太阳能中高温利用技术上,中国走在了世界前列,大大拓展了太阳能产业应用领域,使得太阳能与锅炉、空调等各类生产、民用设备的结合成为可能,还可以实现太阳能制冷、发电等。太阳能电池技术方面,自2002年以来,中国太阳电池产量均以100%以上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包括一些欧洲国家使用的太阳能电池也是从中国进口的。中国风力发电技术起步晚,但大型风力发电企业发展后劲十分强劲,到“十二五”末期中国风电机组并网容量可达到1亿千瓦,风电产业和风电技术都将获得快速发展,中国的地热技术和地源热泵利用在全球都处于领先地位,水电技术成熟,以三峡工程建设为标志,中国水电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2004
年水电装机规模突破1亿千瓦,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中国目前有7家万吨级生物柴油生产企业,生物柴油年产量超过100万吨。中国现代电网改造成效显著,国家出台了《智能电网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结合国家清洁能源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实施,统筹部署智能电网的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计划建成建成20-30项智能电网技术专项示范工程和3-5项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建设5-10个智能电网示范城市、50个智能电网示范园区,推动中国电网从传统电网向高效、经济、清洁、互动的现代电网的升级和跨越。
与非洲不同,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每年都要进口大量化石燃料。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开发技术比较成熟,中国的经验和技术,正是非洲地区发展所需的。中非进行能源合作是互补互利的,这也是双方进行合作的基础性条件。能源问题的国际环境
能源问题一直是国际焦点之一,始终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我们完全可以从全球角度分析能源问题的趋势。同时,由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在能源问题上,各个国家和地区渐渐呈现出统一或相似的应对态度,相关组织或国家也出台了相应能源政策。
4.1 世界能源特点
目前,世界能源呈现出以下特点:1.全球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保持持续增长,能源结构也发生着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变;2.一次能源生产方面,依然由三大化石能源主导;3.OECD国家对核能发电的利用,促使核能
在一次能源生产中的比例从0.9%增长至5.1%。三大化石能源中除了较清洁的天然气比例略有增长,石油与煤炭的占比都有所下降。
4.2 可再生能源在世界能源消费中的地位
可再生能源发展至今,在世界能源消费中已占据重要地位,在发电、供热及交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数据显示,2011年,可再生能源消费占全球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9%。2012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超过14.7亿千瓦,占全球发电装机总量的26%,发电量占比也超过21%。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增长势头强劲,光伏发电与光热发电装机分别达到1亿千瓦与250万千瓦,同比增长41%与60%;风电装机保持快速增长,装机达到2.83亿千瓦,同比增长19%;水力发电和地热发电装机增速有所放缓,同比增长3%—4%,达到9.9亿千瓦与1170万千瓦。此外,全球生物发电装机同比增长8%,达到8300万千瓦。目前,世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最多的前五位国家分别是中国、美国、巴西、加拿大和德国,而“金砖五国”装机占全球36%。
可再生能源受到广泛重视,并且获得了多种政策支持。可再生能源作为全球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外,为各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驱动力,对保障世界各国能源安全、改善环境保护、增加各国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3年初,全球已有127个国家制定或出台可再生能源政策,其中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比重就超过2/3。最典型的支持政策有以下几种:1上网电价机制(FIT),即政府强制要求电网企业在一定期限内按照一定电价收购电网覆盖范围内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截至2013年初,包括中国、德国以及美国部分地区在内,全球已有71个国家与
28个地区(州)在其可再生能源发电市场实行此制度。2可再生能源配额制(RPS)是指用法律的形式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市场份额做出的强制性的规定,是政府为培育可再生能源市场、使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最低保障水平而采用的强制性手段。一般而言,配额制的内容包括适用范围与责任主体、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有效的可再生能源种类、绿色证书制度和奖惩措施。3财税支持政策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中不可或缺,部分国家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提供资助。
4.3 非洲能源问题的国际走向
非洲的能源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可再生能源在良好的国际环境下正迅速发展。据相关报道称,2014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将达到59亿美元,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1.8吉瓦,超过了过去14年的总和,该地区正成为可再生能源最具前景的新兴市场之一。目前约有20多个非洲国家制定了正式的可再生能源政策,有的还制定了长远规划。肯尼亚《东非人报》近日报道称,目前埃塞俄比亚是非洲大陆最大的风力发电地区,同时规划了1吉瓦的地热发电;东非最大太阳能发电厂近期在卢旺达建成;肯尼亚政府计划今年新建9座太阳能发电站。
新的时代,世界更加重视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各国都在大力倡导开发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中非都意识到了可再生能源的广阔前景,非洲有资源,中国有技术,双方都有意在这一领域长足发展,这正是其在能源方面成功合作的必要条件,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表现,是符合双方各自利益的积极合作。另外,世界局势相对稳定,一些国家或地区虽有小规模的利益摩
擦,但整体而言,世界是和平的。非洲地区已告别了连年战乱的局面,中国已日益强盛,在这样的环境下,双方的合作就有了重要的安全保障,为进一步扩大合作规模,深化合作层次提供了条件。
文化沟通因素
非洲与中国相距遥远,各个方面都有较大差别,中非要想进行大规模,多领域,长时期的能源合作,除了要有上述基本条件外,在实施过程中,还必须处理好文化差异的问题。
5.1 中非文化差异
关于“文化”的定义有许多种。一般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它既包括一定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生活状况,也包括社会的组织、制度、宗教、习惯、风俗等方面。
文化具有三个特点,即连贯性、后天性、共享性。基于这三点主要特点,我们知道,文化是一种涵盖人的一切生活生产方面的价值取向的表现形式,他会影响到人们的一切生活,生产的行为,自然包括进行合作的商业行为;文化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获得和表现出来的,因此,对于不同的文化,人们也可以通过学习来进行了解,适应;文化是大家共同遵守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规范,它会影响到与他相关的所有人,因此中非要想进行大规模、长期的合作必须充分重视文化问题。
合作过程中,主要是中国人要到达非洲进行贸易与施工开发,因此我们着重了解一下非洲的文化。
非洲历史悠久,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专家认为全世界的民族共同 11
起源于4到20万年前的一个非洲原始部落。非洲是最早跨入文明社会的地区之一。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人又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公元前3200年,古埃及出现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非洲由于自然环境的问题,曾经历了漫长的奴隶制时期,近期更是遭到了列强国家的侵略,所以,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运动蓬勃兴起。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非洲国家陆续取得独立。纳米比亚共和国成立和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废除,宣告了非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政治解放的历史任务的胜利完成,古老的非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非洲的政治形态多种多样,冷战结束后基本都实现了民主多党制。非洲人民信仰的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原始宗教。
中国是四大文明最古国之一,历史悠久,从最开始的夏朝到现在可考证的历史有五千多年。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文明时期,文化灿烂辉煌,孝道被其尊为传统美德。中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稳定繁荣,已经是现实到的强国之一。中国现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中国无统一的宗教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都有信众,中国人民普遍为泛神论,属于朴素的基础信仰,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
一般来讲,不同文化交流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缺乏文化共同感,合作市时会缺乏熟悉感与信任度;产生文化优越感与文化自卑感,阻碍彼此坦诚交流;文化普遍性假设出现偏差,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与麻烦;存在文化偏见,难于真心相待,互帮互助,导致隔阂等问题。
5.2 应对文化差异,进行有效沟通
解决这些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应对措施:1.重视跨
文化沟通的重要性,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2.强化跨文化意识,时刻提醒合作双方对方和自己文化不同,出现问题时都要多从对方角度考虑,避免不必要冲突的发生。3.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具体建议可包括严选合作项目,减少沟通误区;吸收当地文化,克服文化优越感;了解当地社情,摒弃偏见思维;改变传统思维,反对普遍性假设 ;加强沟通,有分歧时主动交流倾听,彼此尊重。
正确地处理文化问题是合作在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条件。而中国在这方面明显是做的不错的,经过多年交流合作,多个项目的成功都证明了这一点。肯尼亚的《民族日报》甚至发文称“想要干得好,就请中国人”,肯尼亚当地因为经济基础差,社会基础设施薄弱,油管爆裂,道路坍塌,房屋倒塌等问题频繁出现,但当地政府却没有给予民众满意的解决,结果他们选择把工程包给中国人,中国高效负责的作风得到了当地人的肯定,并且双方交流愉快,相处融洽,目前,中国公司正在以超乎寻常的方式对肯尼亚的桥梁和高速公路系统进行现代化的升级改造。中国与几乎95%的非洲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悠久的交往历史是中国企业在非洲发展相比其他国家,尤其美国、韩国最明显的优势,可以看出,就文化交流问题而言,双方是基本具备了深度合作的条件的。
中非能源合作的合作方式
要进行能源合作,只有基本条件满足是不够的,最终还要落实到具体合作方式上。非洲是世界七大洲之一,共有数十个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中国是当代强国,人口、国土面积、经济实力都是世界前列。中非双方的合作不是简单的公司间的商业交易,而是两大政治集体的接触,两大文化的沟通,两 13
大经济体的交流。因此,双方的合作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是考虑在文化,经济,政治,信仰等多方面的全面合作,整体性的互帮互助。
目前,中非能源合作主要通过直接投资、商品贸易和技术贸易等方式进行。对于非洲国家来说,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工业的发展要从农产品加工业起步。例如,发展面粉、碾米、榨油、面包、饮料、制糖、肉类加工、乳品、鱼品加工等工业。发展低碳“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先选择那些技术要求不高、工艺不太复杂、资金所需不多、能容纳较多劳动力的生产项目,依靠可再生能源技术来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同时,中国也可借在非洲的技术应用对相关技术进行研发改进。另外,非洲市场还较弱,在合作的基础上,中国对非洲采取了大量的援助行动。
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框架下,中国对非援助有条不紊地展开,目前,中国正与十多个非洲国家合作积极推进清洁能源项目,取得了可喜成果。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非的能源合作,为双方创造更稳定可靠的合作环境,在今后的合作机制上,双方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新,以中非合作论坛为基础,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不断探索更符合中非双方特点的合作机制。例如:
1.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服务机制。鼓励商业银行、民间资本进入,全面开发金融产品,争取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开辟国际融资渠道,推动对非投资市场化,为中小低碳企业发展提供贷款扶持。
2.建立有效的技术合作机制。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应用和转让;消除技术合作中存在的政策、体制、程序、资金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障碍,为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提供激励措施,使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在实践中得以顺利进行;建立中非国际技术合作基金,确保广大发展中国家买得起、用得上先进的环境友好型技术。
3.设立联合专家咨询委员会、行业协会。及时介入、广泛参与非洲国家能源战略、政策的研发过程以及人力资源、数据统计的培训和建设过程,同时为中国可再生能源企业“走出去”到非洲的重大项目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
4.建立投资争端解决机制。非洲部分国家国内政局不稳,宗教、文化、民族等冲突频繁发生,要依托非洲国家政府,与相关的国家和地区建立投资争端解决的机制,积极保护中国能源投资企业的利益和相关人员的安全。
结语
新的时代,中非的合作正如火如荼的展开,新的一年里,中国出资20亿美元与非开行成立“非洲共同增长基金”,2014年5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与非洲开发银行行长卡贝鲁卡在非洲共同增长基金签字仪式上郑重签字,这将成为中非合作的一个新的开端。这是落实李克强总理访问非洲时提出的与非洲国家开展务实高效融资合作的重要措施。充分体现了中国与非洲合作的真诚态度,在互利共赢的氛围中,为非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中国与非洲历来友好互助,在新的历史环境中,中非的合作必将迈上新的台阶,虽然还会面临新的挑战,面对某些国家的破坏与竞争,但双方合作的条件已经具备,中非能源合作,必将把中非双方共同带向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非洲可再生能源现状,纤维素网,[2]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Renewables and Waste in Africa in 2009,http://www.xiexiebang.com/stats/renewdata.asp?COUNTRY_CODE=11
[3] 南非未来可开发的风能资源丰富,中化新网
[4]钟延秋,孙国庆,马凤成;《富有勘探开发潜力的非洲石油资源》[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年01期
[5]曹光美《新时期中非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王倩《中非石油能源合作问题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3年 [7]王越;《非洲油气资源现状及投资环境分析》[J];中国矿业;2008年11期 [8]李北陵;《中非能源合作前景广阔》[J];中国石化;2011年01期
[9]何琬;郑迎迎;《中国与非洲的石油贸易与合作》[J];国际经济合作;2007年11期 [10]张刚;《外国石油公司在非洲的竞争趋势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2008年03期
[11]滕吉文;张永谦;阮小敏;《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与必须深层次思考的几个科学问题——非化石能源发展的必由之路》[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1年
[12]韩秀申;《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发展及其社会责任》[J];国际经济合作;2007年07期 [13]徐伟忠;《非洲油气资源现状》[J];国际资料信息;2004年12期
[14]徐玲;《中国跨国公司投资非洲产业选择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01期 [15]王明;《中国石油企业对非洲直接投资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第四篇:中俄能源合作
在中俄能源问题上 中国要寻找新的战略平衡点
2011年5月31日,中俄能源谈判中方代表、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莫斯科与中俄能源谈判俄方代表、俄罗斯副总理谢钦共同主持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七次会晤。王岐山表示,中俄能源合作是全面、长期、战略性合作,是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中俄原油管道今年1月1日正式投产以来,截至目前已输油600多万吨。
通过此次会晤,中俄就积极推进原油管道贸易达成了新的共识。在两国外交表态的背后,中俄在石油问题上出现了不少波折和分歧。负责向中方供油的俄罗斯国家石油管道运输公司(Transneft)不断对中国在定价问题上“发难”,称因为两国关税不同,中石油少付了石油款项。一度有消息称,石油谈判可能在圣彼得堡经济论坛(6月16-18日)上升格为两国元首级的会谈。虽然最终谈判仍由两国副总理主持,但中俄在油气资源方面的冲突和深刻的分歧仍是确定无疑的。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安邦研究团队就开始对中俄能源战略合作进行跟踪研究,并对与俄罗斯的合作表示质疑,主要有两点:一是有强烈欧洲国家意识的俄罗斯对中国缺乏信任,二是俄罗斯时常会把能源作为战略武器来使用,中国的全球能源安全战略不应把俄罗斯作为支柱。
现在看来,这种质疑是正确的。作为独立的智库,安邦的建议是:中国需要在中俄能源合作上找到新的战略平衡点。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建议,如果俄罗斯的油气价格与中东或非洲相近,或者在计算生产成本之后的成本高于中东或非洲,中国都应该购买中东或非洲的油气资源。石油对中国是个战略问题,不能在基本架构中出现风险。除非找到战略平衡点,否则无法制约俄罗斯的贪得无厌。
俄罗斯邀请日本开发东西伯利亚油田 施压中国
中国经济网北京2011年6月8日讯(张波)俄罗斯《生意人报》周二报道说,俄罗斯石油公司已经决定邀请日本公司参与开发马加丹大陆架和东西伯利亚的油田。报道中说,促使俄罗斯石油公司做出这一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俄罗斯与中国在输油费用问题上曾出现争执,虽然中国最终同意支付原油在俄罗斯境内运输所发生的费用,但是俄罗斯石油公司希望通过邀请日本公司参与远东和东西伯利亚油气资源开发以此向中国施加压力。
日本《日经新闻》报道说,多家日本公司组成的财团可能获得合资企业49%的股份。项目的地质勘探工作将于今年开始,日本将承担所有开支。报道中说,可能参与该财团的日本公司包括Inpex Corp.、Japan Oil, Gas and Metals National Corp.(JOGMEC)和一些石油经销商。
俄新社报道说俄罗斯石油公司目前并没有获得马加丹大陆架的开发许可。不过,该公司已经递交了获得马加丹1、2、3号区块和附近海域其他两个区块的申请。俄罗斯石油公司总裁爱德华·胡代纳托夫表示,希望在今年获得许可证。他预测,这些区块共蕴藏有20亿吨标准燃料。
上个月底,马加丹州州长尼古拉·杜多夫表示,根据初步数据,马加丹区块的许可证办理工作将在9月1日前完成。
本月初,俄罗斯石油公司同日本经济产业省达成协议,成立联合工作组考察马加丹1、2、3号区块和鄂霍次克海大陆架,以及东西伯利亚11个油气田的资源概况。日本公司同意承担所有风险,勘探的所有开支由日本方面承担。双方还商定将建立合资炼油厂和石化企业。
特别声明: 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经济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转载和引用此文时请保留电头,注明“来源于:中国经济网”并请署上作者姓名。
中新社莫斯科2011年6月4日电 题:中俄能源合作的“变”与“不变”
中新社记者 田冰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中俄能源谈判中方代表王岐山5月30日至6月3日访问俄罗斯并举行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七次会晤。期间,王岐山在莫斯科与俄副总理谢钦共同主持了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七次会晤,会见了俄总理普京,参观考察了俄天然气工业集团总部中央生产调度中心和乌德穆尔特共和国格列米哈油田等地。双方签署了《2009年6月24日天然气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的议定书》,并就全面扩大和深化中俄能源合作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
油气合作是中俄能源合作的重要内容,天然气项目亦是此次会晤的重点之一。对于外界关注的中俄企业间关于输油费用纠纷,以及是否会影响中俄未来能源合作的疑虑,经双方共同努力,在两国政府间妥善解决了管道原油贸易价格方面的争议。双方愿继续努力,保障中俄原油管道长期、安全和稳定运营。
在天然气领域,双方在很多合作原则上达成共识,为最终实现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两国政府部门同两国企业开始准备俄对华供应天然气的政府间协议。双方企业力争在今年6月10日前,按照预付款与天然气价格相关联的原则就天然气购销合同达成一致,在6月份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俄期间签署相关文件。
俄总理普京评价说,双方正在进行的东、西线天然气谈判,规模宏大,都是标志性工程。西线每年供气300亿立方米,东线每年供气380亿立方米,而且都是为期30年的合作,“意义非常重大”。
此外,中俄在煤炭、电力、炼油、核能、能效与可再生能源等广泛领域也取得进展。
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用三句话概括中俄能源代表第七次会晤取得圆满成功:推进了已有的合作;开拓了合作的新领域;在重大项目的合作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诚然,任何经贸合作过程中都隐含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中俄能源合作也不例外。对于双方合作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只要本着互谅互让、友好协商的精神,是可以通过积极协商妥善解决的。
如果说,中俄能源合作存在“变数”,也将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充分考虑和照顾彼此关切,以更加积极和务实的态度推动双方能源合作向更宽、更广、更深方向“变”。俄政府主管能源领域的副总理谢钦就表示,“现在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允许我们双方解决任何问题”。
能源出口需要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能源,此乃不变的现实。中俄能源合作是全面、长期、战略性合作,是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当前,中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扩大能源合作面临历史性机遇。以中俄原油管道贸易为例,俄罗斯实现了多年想实现而没有实现的东方管道的输送,而且面向的是不断增长的、有支付能力的、巨大而稳定的中国市场。对中国而言,则提供了稳定的陆上石油通道。
正如王岐山所言,中俄能源合作具有战略意义。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13亿人创造的有购买力的需求形成了庞大能源消费市场,为俄能源出口创造了广阔空间。俄资源、能源丰富,在油气勘探、开采、化工等领域具有优势,可以为中国提供安全、长期、可靠的能源供应。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双方本着互信、坦诚、务实的原则,认真落实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充分发挥中俄能源谈判机制的作用,推动两国能源合作更上层楼,必定会为两国人民带来福祉。
第五篇:数字福建智慧城市文件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数字福建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闽政〔2014〕14 号
[本网] 2014-04-16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科学务实、健康有序地推进全省智慧城市建设,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发展目标
经过努力,到2016年,建成全省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政务活动普遍实现全流程网络化办理;基本建成智慧城市感知、支撑、服务三大基础平台;交通、环保、安全、旅游、市政等重点领域核心业务实现智慧化应用。到2018年,主要管理对象和服务事项智慧化应用覆盖率达到50%。到2020年,全省智慧化应用体系建成,实现信息化条件下新政务、新经济、新生活、新城市,我省成为两岸电商合作重要基地、区域国际化智能物流中心、国际信息通信枢纽。
(一)基础设施更加智能。能源、交通、水务、环保、应急等公用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城市基础设施实现运行管理精准化、一体化。
(二)公共服务更加便捷。建成包含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环境保护、交通出行、防灾减灾等公共服务领域、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信息服务体系,群众获取公共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三)社会管理更加精细。市政管理、人口管理、治安防控、交通管理、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特种设备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社会诚信等社会管理领域的智慧应用体系基本形成,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水平显著增强,政府行政效能大幅提升。
(四)生态环境更加宜居。环境智能监测和综合治理体系形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等污染物全程防控能力大幅提升,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五)产业体系更加优化。信息资源的价值潜能得到有效释放,以网络运营、信息知识加工创新为主的新业态不断发展,信息资源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更加凸显。资源利用效率、产业集群的生产效率以及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
(六)发展机制更加完善。与智慧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法规、标准、制度等软环境保障日益完善,信息资源共享开放和社会化开发利用机制初步形成,智慧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完成数字化建设
1.加快业务数字化建设。加快开发通用基础应用、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的行业应用平台,到2016年尽快将主要业务信息化率提高到90%,业务信息数字化率提高到90%,文件证照普遍实现数字化应用。(省发改委、省数字办牵头)
2.加快业务网络化应用。全面推广政务业务全流程电子化、网络化应用,大幅减少纸质材料使用;政务网上办理成为主流方式,到2018年网下办理比例控制在10%以内。(省委机要局、省数字办牵头)
3.加快推动业务信息共享。建设更加丰富、动态的人口、法人、信用、文件证照、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普遍实现政务信息在线复用、验证等应用,推动工作模式创新。(省发改委、省数字办牵头)
4.加快基础空间信息数字化。统筹推动城市各类地下管线、地面建(构)筑物等各类设施、土地资源、河网水系、道路交通、园林绿化等相关信息空间化改造,形成城市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和时空平台,实现“一张图”共享应用。(省发改委、省数字办、省测绘局牵头)
(二)建设智慧城市公共平台
1.建设感知平台,深度感知城市运行
(1)视频感知系统。整合公安、交通、城管、运营商等视频信息,建设统一视频接入平台、图形图像分析处理平台,实现城市可视化管理。(各设区市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2)识别感知系统。统筹建设感知终端,强化感知终端集成,实现目标对象的连续识别和相关信息的获取、处理、传送、共享,普遍满足气象、水环境、污染源、危险源等领域的监测、预警、处置需要。(各设区市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数字办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3)位置感知系统。建设全省位置信息公共平台,汇聚基于北斗、GPS、通信站点等多种定位信息,统筹满足位置应用需要。(省电子信息集团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4)感知传输网。建设统一的智慧城市感知网络,规范末端网络传输模块和技术标准,确保感知传输网络的安全可靠运行。(省发改委、省数字办牵头,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数字办负责)
2.建设公共平台,提供统一支撑服务
(1)新一代通信网络。建设数字福建·宽带工程,实现光纤网络基本覆盖城市家庭,终端接入带宽达到50M以上,50%家庭达到100Mbps。加快4G网络覆盖,实现WLAN基本覆
(省通信管理局牵头,各电信运营商、省广电网络公司等负责)
(2)物联网能力基础平台。提供感知终端管理、信息汇聚、目录组织、信息共享等功能,实现终端统一识别和接入,以及信息集成分发。(省发改委、省数字办、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数字办负责)
(3)云计算平台。建设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实行资源集中管理应用,普遍推行云端服务。(省发改委、省数字办、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数字办负责)
(4)天基信息平台。建设统一的遥感数据共享平台、天空地一体化通信平台,统一提供天基信息服务。(省发改委、省数字办、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数字办负责)
(6)政务数据云平台。以人、组织、地、物、事为对象、整合建设全生命周期动态数据库,推动数据聚合应用,形成支撑智慧城市运行的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省发改委、省数字办、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数字办牵头)
(7)电子认证云平台。完善电子认证服务体系,形成包括证书申请、审核、生产及远程受理等可靠的电子签名认证体系,提供统一的身份认证和数据签名服务,为数据电文提供可靠性认证服务。(省密码管理局负责)
3.建设交付平台,实现服务一体化
建设应用注册、认证服务、内容管理、服务提交、呼叫服务等系统,构建智慧城市统一的服务交付平台(服务总线或服务网关),为应用提供身份识别、信息聚合推送、权限管理等服务。各类应用系统统一向平台开放服务接口、提供资源,通过平台调用其他部门开放的服务,统一利用服务交付平台受理请求和提交服务。(省发改委、省数字办、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数字办负责)
(三)推进智慧城市重点工程
1.建设环境资源智能化工程,实现集约利用
(1)建设陆地资源监控平台,加强对土地、矿产、森林、农业种植以及水土流失等的监控,提高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水平。(省国土资源厅、农业厅、林业厅、水利厅等负责)
(2)建设水资源监测平台、水资源利用调配智能化系统、水污染治理智能化系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维护信息系统等,提升城市供水服务、用水安全、节水降耗等水平。(省发改委、省数字办、水利厅牵头)
(3)建设海洋资源监控平台、渔船位置信息服务平台、海上安全生产管控系统等,加强对海洋水质、海域、海岛、岸线、渔港、海水浴场等海洋环境和渔业资源的监控。(省海洋渔业厅负责)
(4)建设大气污染防治综合管理平台和大气环境质量检测预警平台,实现自动化实时监测预警,加强大气重点污染源管理,为建设“清新福建”提供保障。(省环保厅、气象局负责)
2.建设运行设施智能化工程,实现智能管理
(1)发展智能交通,建设公交、道路、港航、物流智能化工程,推动车联网、船联网发展,实现交通诱导、智慧控制、调度管理和应急处理的智能化,保证交通安全和提高运输效率。(省交通运输厅负责)
(2)统筹推进城市规划、国土利用、城市管网、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市政基础设施管理的数字化、精准化,提高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科学化水平。(省住建厅牵头)
(3)建设能耗计量监测平台,实现能源优化调配和节能降耗;发展智能电网,支持分布式能源的接入、居民和企业用电的智能管理;发展智能水务,构建覆盖供水全过程、保障供水质量安全的智能供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省经信委、省电力公司、各地市自来水公司牵头)
3.建设服务设施智能化工程,实现便捷服务
(1)建设食品药品安全追溯系统,建立覆盖原料来源、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质量控制和监督管理平台。积极推广“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的应用与普及。(省食安办、省食药监局、福建检验检疫局负责)
(2)建设危险源监控系统、煤矿安全生产监管监查系统、应急救援系统等,实现对设施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并对潜在危险进行预警、跟踪和处置。(省安监局、煤监局负责)
(3)建设健康远程监护平台等,利用物联网技术,为包含老年人在内的各类人群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状况监测、预警、应急处理等服务。(省卫计委、老龄办牵头)
(4)建设智慧旅游平台,包括景区综合管理系统、一卡通平台、手机随身游应用、景区商圈营销平台,提升旅游资源开发水平,支撑旅游产业发展。(省旅游局负责)
(5)建设智慧医疗系统、公共卫生预测预警系统、居民健康系统等,建设基于可穿戴技术的智能健康服务平台,利用物联网、远程视频、仿生学等技术实现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省卫计委牵头)
(6)建设教育服务云平台,推动实施“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人人通”,实现覆盖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全体学习者提供个性化选择与主动推送相结合的终身学习服务。(省教育厅牵头)
(7)建设楼宇智能化系统,包括变配电监控系统、电梯智能监控平台、安全防范监控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及通信自动化系统(综合布线、无线网络)等,实现建筑设施、设备、(8)发展连接两岸、面向全国的数字出版平台,建设电子图书馆、电子杂志、电子报等系统,发展特色数字文化产业,推行数字文化网络出版、网络服务。(省文化厅负责)
(9)建设社区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整合基层队伍、信息、终端、空间等网格资源,推行“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工协同”业务模式,方便居民办事,减轻基层负担。(省综治委、省数字办、民政厅牵头)
(10)发展智能居家,推动家用电器网络化、智能化应用,建设区域数字家庭云服务平台;推广家居照明、家庭安防、家庭影音、家庭环境等智能化技术。(省经信委牵头)
4.建设产业经济智能化工程,推动转型升级
(1)企业智能化制造工程。推广工业控制嵌入操作系统、基于互联网系统设计与仿真协同服务等,加快重点领域装备智能化,推广数字化控制技术,集成创新一批数控装备;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推广以人机智能交互、柔性敏捷生产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方式,扩大工业机器人规模化应用,推广生产设备智能控制和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培育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省经信委牵头)
(2)口岸智能化应用工程。推进口岸“单一窗口”管理,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建设两岸证书交换互认平台、口岸信息共享查验平台,以及货物船舶通关联检系统等,促进口岸查验部门业务协同,推动我省成为两岸电商桥梁和枢纽。(省商务厅、口岸办牵头)
(3)物流智能化管理工程。建设智能物流公共服务平台,统一车、船、货、箱、人的电子标示技术规范,统一建设覆盖路、场站、港口的物流感知网络,推进仓储服务、溯源系统等集成,构建山海一体、连接闽台、泛在化、智能化的物流平台。(省交通运输厅、省经信委牵头)
(4)网络信息服务创新工程。实施信息消费创业促进工程,培育数字出版、电子图书、电子阅读、游戏动漫等产业,加快构建信息加工和创新为主的新业态(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经信委牵头)。推动运营商参与智慧城市平台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深化闽台通信业合作和无线城市试点(省通信管理局负责)。设立互联网创业孵化器(各设区市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牵头)。扩大引进台湾电子信息服务业,促进两岸合作,形成“闽台网络信息创新圈”。(省商务厅、经信委牵头)
(5)公共服务社会化开发工程。鼓励政务部门和社会服务机构安全有序开放信息资源,委托社会进行专业化、市场化开发和运营,培育信息产业。(省发改委、省数字办牵头)
(6)产业信息深度开发工程。推动应用从单个企业内部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转变,提升产业集群组织效率和生产效率。推动产品深度开发,提高产品智能化水平。鼓励发展数据
(省经信委牵头)
5.建设综合应用智能化工程,实现业务融合协同
(1)公众智能化综合应用工程。整合构建新一代政务服务门户(政务通平台、市民个性化政务主页、政务移动应用等),运用大数据、智能终端、信息聚合推送等技术,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加快推行新型信息服务,为市民提供主动化、精细化服务。(各设区市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负责)
(2)政府智能化综合应用工程。建设城市运行智能化管控综合平台,全面汇聚城市运行监控、预测预警、综合决策、应急指挥等功能和运行信息。(各设区市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负责)
三、建设应用模式
(一)推行建设新模式,开创城市转型发展新空间
1.推行平台化建设新模式。坚持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积极推行平台化集约化建设,充分依托公共平台建设智慧城市。现有应用系统要按照《福建省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实施指南》加快向公共平台迁移和集成。(省发改委、省数字办、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数字办负责)
2.推进智慧应用集成融合。把融合应用贯穿于建设全过程,以服务主体和管理对象为引导,分类聚合业务、应用和数据,确立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关系;以公共平台为依托,强化数据集约化采集和网络化汇聚,开发应用接口,建立在线共享和协同的应用模式;通过服务交付平台,整合服务渠道和服务资源,实现融合服务。(省发改委、省数字办、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数字办负责)
3.构建智慧城市网络空间。推进网络、应用、数据和服务等互联互通,构建覆盖城市对象、便捷通达、高效交付的网络空间,推动业务全流程、无断点、协同性应用,实现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融合应用。(各设区市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负责)
(二)建立应用新模式,构建城市生产生活新形态
1.打造政务工作新模式。推进政务服务向网络平台迁移,大幅减少网下办事比例。加强政务预警,提前感知需要服务的人群和不稳定事态苗头。实施政务主动服务,让公众在恰当时候、以恰当方式获得恰当服务。加强政务协同,建立协同运行、联动处置机制。深度开展政民互动,掌握社情民意,创新公众参与和监督。实施智慧政务,提升管理和决策能力。(各设区市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负责)
2.建立城市管理新模式。基于空间地理平台和大数据技术,创新城市空间布局和规划建设模式;通过设施智能化改造和各类系统的整合,构建基于统一网格的“大城管”格局,建
急处置,提升城市运行管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各设区市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牵头)
3.构建市民生活新模式。普遍利用网络办理政务事务,普遍习惯网上消费,普遍运用网络社交技术,实现信息快速广泛分享,深度感知和满足个体需求。全社会资金流、信息流、服务流大幅向网上迁移,网下活动和拥挤大幅减少。(各设区市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牵头)
(三)建立法制新环境,构建智慧城市发展新机制
1.建立智慧城市建设机制。进一步健全数字福建统筹全省信息化工作的体制机制,强化资源共享和整合集成。改革信息中心设置和管理,普遍推行信息服务派出模式,提高智慧城市建设运维水平。(省编办、省数字办牵头)建立服务外包,促进社会化采购。(省财政厅牵头)政务信息归属政府所有,并实施统一管理和应用调度,健全政务信息依职采集和信息共享制度。支持社会力量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利用。推行信息标准化、制度化服务,建立服务问责机制。(省发改委、省数字办负责)
2.建立智慧城市运行机制。加快现有政策法规信息化条件下适应性改造,推动社会活动向网络空间迁移,鼓励开展网络化服务。确立电子文件作为法定办事依据,普遍推行基于网络空间的新型政务工作模式。建立网上协同、网下协作、双空间高度融合、服务标准一致的城市管理运行新模式。(省法制办、数字办牵头)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推进机制。依托数字福建组织框架和协调机制,加强全省智慧城市建设指导和协调。省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展智慧化应用,支持智慧城市建设。设区市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要担当智慧城市建设主体,健全专家咨询论证机制,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二)加强标准建设。要严格遵循国家及我省电子政务和智慧城市总体框架,遵循统一接口标准,确保技术中立、功能可拓展。任何单位不得设置技术壁垒,阻碍系统集成和信息共享。凡是不符合标准、不支持集成和共享的系统不得启动建设、不得投入使用。基础平台和重点工程建设方案要报省数字办衔接。未经衔接的,不得接入和使用数字福建资源。省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负责统筹全省智慧城市标准化有关工作。
(三)发挥市场作用。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主力军作用,创新商业模式。鼓励信息系统代建、代维和采用外包服务。鼓励信息资源社会化、市场化开发,支持运营商等社会力量面向个性化需求开展高品质的增值服务。支持智慧城市创业,培育新的经济业态。
(四)拓宽资金渠道。要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新阶段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加大资金筹措投入。积极争取国家智慧城市及物联网专项资金,统筹利用好数字福建建设资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物联网发展及示范应用专项资金等。支持智慧城市建设纳入新型城镇化
(五)提升创新能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着力突破感知技术、智能技术。加强信息技术和产业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智慧城市专业人才培养。依托数字福建专家委员会组建数字福建智慧城市专家组,支持智慧城市建设。
(六)构建安全体系。把安全保障贯穿智慧城市建设全过程,大力采用安全可控的技术。凡是为智慧城市提供支撑的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等要设在境内,企业必须在国内注册;凡是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都要遵循信息网络安全管理规定,签订安全责任协议。建立个人隐私信息保护制度,为公众创造良好隐私信息安全环境。
(七)强化评价引导。建设主体要制定实施方案,细化目标、主要任务和考核指标,加强自我评价。省数字办要会同相关部门,分对全省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形成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
名词解释:
泛在网:即广泛存在的网络,它以无所不在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能顺畅的通信为目标。
天基信息平台:是相对于陆基、海基而言,以离地面的最低高度(100~110公里)以上的人造卫星平台为天基平台,通过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广播卫星、导航卫星等各类卫星为地面提供天基信息服务。
机器学习算法库:机器学习是专门研究计算机怎样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结构使之不断改善自身的性能。它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机器学习算法库是各类机器学习形成的知识、技能转化为计算机算法的存储库。
网络空间:指依托于网络环境的人类信息活动的空间,由包含各种资源和功能的众多信息系统构成,通过互联互通建立数据链路和业务关系,实现通信和资源应用管理。它的建立有利于更加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物理空间,实现经济社会活动更高水平的协同和集约;有利于大规模地将物理空间的资金流、信息流、服务流向网络空间迁移和运行,大幅减少城市不必要的人流和物流,改进经济社会活动方式。
信息化率:指部门主要业务实现信息化支撑的比率,是部门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统计口径为实现信息化支撑的主要业务项数/主要业务项总数。政务部门主要业务指政务部门依据“三定方案”所确定的职能业务。
智慧化应用覆盖率:指城市主要管理对象和服务事项实现智慧化应用占城市主要管理对象和服务事项的比率,是反映城市智慧化应用水平的度量指标。
福建省人民政府
2014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