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能源合作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19-05-15 05:20: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俄能源合作的问题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俄能源合作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篇:中俄能源合作的问题与对策

中俄能源合作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中俄两国巨大的资源互补性和经济互利性,使双方进一步加强和深化能源领域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中俄在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领域已展开广泛的合作,形成了较好的合作共识与合作基础,但受一些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中俄两国能源合作步伐有所放缓。为此,中俄两国需进一步加强互信建设,推动共同开发,谋求共同发展;加快价格机制建设,规范法律法规,完善能源合作平台;不断丰富合作类型,深化合作领域;兼顾周边地区,协调各方利益,创建区域性能源合作组织。

关键词:能源合作;价格机制;合作类型;共同利益

中图分类号:F125.5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09-0040-03

中俄两国良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及巨大的资源互补性和经济互利性,为进一步推动两国的能源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针对中俄能源合作的现状和特点,理性看待两国能源合作中的问题,立足于战略高度提出可操作性建议,有利于促进中俄两国能源合作向纵深发展。

一、中俄能源合作的现状与成果

近年来,中俄能源合作不断发展,成果喜人。目前,两国在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领域已展开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形成了重要的合作共识与合作基础。

(一)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

中俄两国石油领域的合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该领域的重大合作举措主要始自本世纪。2000年中俄两国达成协议将合作修建安大线。该管道原定于2005年铺设完成,后因日本介入等多重原因而流产。近年来,中俄两国政府和企业在石油领域的合作举措不断增多。2008年10月中俄签署《关于在石油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2009年4月两国签署《石油合作政府间协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总公司先后与尤先科石油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展开合作。然而,中俄两国高层的一致共识并未得到全面落实,俄罗斯每年承诺向我国出口的原油量从未完成计划。据统计,我国自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已由2006年的1597万吨下降到2008年的1164万吨。两国新近达成的“贷款换石油”等一揽子协议也将面临考验。

俄罗斯天然气储量丰富,而我国天然气储量匮乏,仅占世界总储量的2%左右。作为环保能源,近年来我国对天然气的需求大幅增加。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的统计,2006年,中国进口液化天然气约67,75万吨,而2005年的进口量仅为483吨,一年间增长了1400余倍。据预测,到2010年,中国的天然气需求量将达到1500亿立方米,2020年将达到2800亿立方米。由于中国自身无法满足如此巨大的国内需求,因而中俄在天然气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2004年10月中石油天然气集团总公司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06年中俄签署《关于从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谅解备忘录》,并预计向中国铺设的首条输气管道在2011年投入使用。目前由于价格原因,该管道已无法按期向中国供气,两国政府正积极策划解决价格难题。

(二)煤炭领域的合作

俄罗斯拥有世界煤炭资源的30%,其中,优质煤约占一半。在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占66%-70%。由于长期依赖煤炭,目前我国煤炭开采条件日趋恶化,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出于改善能源结构,构建和谐社会等多方面考虑,我国加大了对煤矿的监管力度,取缔了大量的中小型煤矿,使煤炭产量有所下降,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煤荒、电荒。为保障产量、兼顾环保、规避事故,中俄两国加快了煤炭技术领域的合作进度。2004年6月,俄罗斯总理弗拉德科夫在“能源对话”会议上提出,俄罗斯将在开采新矿和开辟新市场上寻求国际合作。最近,胡锦涛主席访俄时两国签署了《关于在煤炭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这将开创两国煤炭领域合作的新局面。

(三)电力领域合作

中俄两国电力领域合作可谓历史悠久。1992年,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至中国黑河市输电线路就已投入运行。2005年7月,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与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双方就送电方式、送电规模、定价原则、进度安排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达成共识。2006年3月,两公司签署了《关于全面开展从俄罗斯向中国供电可行性研究的协议》。2008年,俄罗斯远东电网向黑龙江省电网年供电量达36―43亿千瓦时。据预测,到2010年,通过中俄直流背靠背联网工程,俄罗斯远东电网向辽宁省电网年供电量将达165―180亿千瓦时;到2015年,俄罗斯远东电网或东西伯利亚电网向中国东北电网或华北电网年供电量将达380亿千瓦时。

二、当前中俄能源合作的主要问题

尽管中俄能源合作具有先天的互补性和巨大的互利性,两国在石油、天然气等领域也展开了广泛合作,形成了较好的合作共识与合作基础,但受定位模糊、机制缺乏、合作单一等因素的限制,近年来两国能源合作步伐有所放缓,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基础设施落后

从能源安全角度看,能源合作是一个周期性过程。除生产环节外,能源运输也十分重要。近年来,俄罗斯向我国出口的原油量总是难以达到既定协议目标,除价格因素外,严重依赖铁路运输是一个重要原因。俄罗斯远东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状况。从经济角度考虑,中俄能源合作应主要采取管道运输和电网输送,但这些输送设备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不是过于老化、就是十分缺乏。从运输线路看,目前有西线、南线和东线三条,其中西线与南线都需要过境他国,而东线需要大量的固定投入。俄罗斯远东地区基础设施的落后,不但制约了中俄能源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也限制了俄罗斯向亚太地区能源市场进军的步伐。

(二)合作方式不明确

中俄能源合作究竟采取何种方式,至今仍不甚明了。1997年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专家建议:两国领导人先签署协议,双方公司逐步跟进。这一建议基本上得到落实。如,2000年普京总统首次访华期间,两国政府就能源合作签署了一系列重要协议。2001年9月,中石油与俄罗斯尤科斯公司及俄罗斯国家石油运输公司签署框架协议,决定共同修建安大线。2006年,两国元首就能源合作发表共同声明称,将进一步促进两国能源公司合作。总体来看,中俄两国能源合作的主导方式是“政府先行,公司落实”,但政府与公司之间存在严重脱节。领导人达成的协议都是指导性的,常常难以落实。在政府与市场之间,中俄两国能源合作也存在着巨大的张力,如何寻求尤其是落实双方已达成的重要共识是进一步推动中俄能源合作的关键所在。

(三)缺乏明确的价格机制与法律法规

价格安全是能源安全的重要一环,也是能源安全的敏感显示器。缺乏明确的价格机制已严重制约中俄两国能源合作的深入发展。由于运输路线、开采成本等原因,俄罗斯向我国出口能源的价

格较之中东各国高出不少。可见,确定一个符合两国利益的能源价格机制,将极大地推动两国能源合作。中俄两国开展和深化能源合作都是为了谋求能源安全,这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必须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目前,两国都处于社会转型期,法制建设均处于不断完善之中。为两国能源领域合作制定一部完善的法律法规十分必要。以法律规范合作,以法律区分责任,也是中俄能源合作进一步发展的当务之急。

(四)合作内容单一

一方面,中俄能源合作领域以石油为主,电力、天然气、煤炭等领域合作滞后。中国的能源安全以石油安全最为突出,这是中国自身的能源构成及其现代化的重工业化造成的,而俄罗斯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因此,中俄能源合作起初偏重于石油领域情有可原。不过,中国应认真考虑俄罗斯东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电力和煤炭资源,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两国能源合作的领域,这也符合两国的国家利益。另一方面,中俄能源合作以能源贸易为主,缺少能源技术合作。能源安全的实现最终是依靠能源技术实现的,扩大中俄能源领域的技术合作意义十分重大。在清洁能源、核电技术、特高压电网建设等领域,中俄两国应发挥彼此优势,进一步开展广泛和深入的合作,推动两国能源合作向纵深发展。

三、进一步深化中俄能源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互信建设,推动共同开发,谋求共同发展

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中俄两国能源合作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两国政府的积极引导为中俄能源合作提供了强大的牵引力。但受制于各种因素,近年来,中国能源公司进军俄罗斯能源市场屡屡受阻,这为两国能源合作蒙上了一层阴影。因此,进一步推动两国政治互信建设十分必要。从首脑外交到民间外交,从政治交往到文化交流,要不断丰富交往方式,深化彼此了解,进一步强化中俄政治互信。中俄能源合作肩负着共同开发的使命。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毗邻,加快这两个地区的开发开放,发挥地区间互补优势意义重大。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离不开俄方的能源支撑,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也离不开中国东北的人力资源与市场。加快这两个地区的共同开发,应以能源合作为先行,而共同发展又将反哺中俄能源合作。

(二)加快价格机制建设,健全法律法规

中俄两国能源合作始终是一种经济行为,因此,必须有成熟的价格机制。目前,中俄能源贸易主要以国际能源市场价格为基准,存在诸如俄罗斯的能源开采成本、运输成本、能源关税等一系列问题。谋求一种符合两国利益,以市场为导向的价格机制是进一步深化中俄能源合作的当务之急。由于多种原因,中俄能源合作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分歧甚至是纠纷,如何化解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依法行事,将能源合作导人制度化轨道是两国长期合作的必然方向。价格机制建设与健全法律法规,将会进一步改善两国能源合作的平台。一系列的机制建设,会大量减少中俄能源合作中的交易成本,从而为两国能源合作提供制度支撑。

(三)丰富合作类型,深化合作领域

目前,中俄两国能源合作主要集中在石油贸易领域。中俄能源合作应以实现能源安全为最终目标,这离不开能源技术的支撑。审视两国能源构成,双方应在天然气、煤炭及电力等领域进一步拓展合作,并将之深化到煤炭液化、特高压电离输送、核电建设等技术领域。以能源安全为导向,在能源周期各个阶段开展合作具有巨大的乘数效益。单纯以能源贸易方式来实现中俄能源合作,这无疑具有很大的脆弱性和较高的敏感性。丰富能源合作类型,拓宽能源合作领域,实现从能源生产到能源环保等各个领域和环节的紧密合作,对两国能源合作意义重大。

(四)兼顾周边地区,协调各方利益,创建区域性能源合作组织

能源安全问题并非一国所能独立解决,能源合作需要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中俄能源合作应兼顾周边地区,即中亚的供应市场和东北亚的消费市场。各国的盲目竞争将导致彼此利益受损,因而协调各方需求,既有利于地区能源合作,也有利于双边能源合作的展开。良好的合作组织会降低能源交易的外部成本。目前,中俄两国能源合作缺乏一个明确的管理组织。就双边关系而言,建立一个能够综合处理两国能源合作相关事宜的跨国组织十分必要;就地区关系而言,构建一个区域性能源合作组织,较好地协调各方诉求,从而避免恶性竞争,有利于区域能源合作的开展。

(责任编辑:闫春英)

第二篇:中俄能源合作

在中俄能源问题上 中国要寻找新的战略平衡点

2011年5月31日,中俄能源谈判中方代表、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莫斯科与中俄能源谈判俄方代表、俄罗斯副总理谢钦共同主持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七次会晤。王岐山表示,中俄能源合作是全面、长期、战略性合作,是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中俄原油管道今年1月1日正式投产以来,截至目前已输油600多万吨。

通过此次会晤,中俄就积极推进原油管道贸易达成了新的共识。在两国外交表态的背后,中俄在石油问题上出现了不少波折和分歧。负责向中方供油的俄罗斯国家石油管道运输公司(Transneft)不断对中国在定价问题上“发难”,称因为两国关税不同,中石油少付了石油款项。一度有消息称,石油谈判可能在圣彼得堡经济论坛(6月16-18日)上升格为两国元首级的会谈。虽然最终谈判仍由两国副总理主持,但中俄在油气资源方面的冲突和深刻的分歧仍是确定无疑的。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安邦研究团队就开始对中俄能源战略合作进行跟踪研究,并对与俄罗斯的合作表示质疑,主要有两点:一是有强烈欧洲国家意识的俄罗斯对中国缺乏信任,二是俄罗斯时常会把能源作为战略武器来使用,中国的全球能源安全战略不应把俄罗斯作为支柱。

现在看来,这种质疑是正确的。作为独立的智库,安邦的建议是:中国需要在中俄能源合作上找到新的战略平衡点。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建议,如果俄罗斯的油气价格与中东或非洲相近,或者在计算生产成本之后的成本高于中东或非洲,中国都应该购买中东或非洲的油气资源。石油对中国是个战略问题,不能在基本架构中出现风险。除非找到战略平衡点,否则无法制约俄罗斯的贪得无厌。

俄罗斯邀请日本开发东西伯利亚油田 施压中国

中国经济网北京2011年6月8日讯(张波)俄罗斯《生意人报》周二报道说,俄罗斯石油公司已经决定邀请日本公司参与开发马加丹大陆架和东西伯利亚的油田。报道中说,促使俄罗斯石油公司做出这一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俄罗斯与中国在输油费用问题上曾出现争执,虽然中国最终同意支付原油在俄罗斯境内运输所发生的费用,但是俄罗斯石油公司希望通过邀请日本公司参与远东和东西伯利亚油气资源开发以此向中国施加压力。

日本《日经新闻》报道说,多家日本公司组成的财团可能获得合资企业49%的股份。项目的地质勘探工作将于今年开始,日本将承担所有开支。报道中说,可能参与该财团的日本公司包括Inpex Corp.、Japan Oil, Gas and Metals National Corp.(JOGMEC)和一些石油经销商。

俄新社报道说俄罗斯石油公司目前并没有获得马加丹大陆架的开发许可。不过,该公司已经递交了获得马加丹1、2、3号区块和附近海域其他两个区块的申请。俄罗斯石油公司总裁爱德华·胡代纳托夫表示,希望在今年获得许可证。他预测,这些区块共蕴藏有20亿吨标准燃料。

上个月底,马加丹州州长尼古拉·杜多夫表示,根据初步数据,马加丹区块的许可证办理工作将在9月1日前完成。

本月初,俄罗斯石油公司同日本经济产业省达成协议,成立联合工作组考察马加丹1、2、3号区块和鄂霍次克海大陆架,以及东西伯利亚11个油气田的资源概况。日本公司同意承担所有风险,勘探的所有开支由日本方面承担。双方还商定将建立合资炼油厂和石化企业。

特别声明: 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经济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转载和引用此文时请保留电头,注明“来源于:中国经济网”并请署上作者姓名。

中新社莫斯科2011年6月4日电 题:中俄能源合作的“变”与“不变”

中新社记者 田冰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中俄能源谈判中方代表王岐山5月30日至6月3日访问俄罗斯并举行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七次会晤。期间,王岐山在莫斯科与俄副总理谢钦共同主持了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七次会晤,会见了俄总理普京,参观考察了俄天然气工业集团总部中央生产调度中心和乌德穆尔特共和国格列米哈油田等地。双方签署了《2009年6月24日天然气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的议定书》,并就全面扩大和深化中俄能源合作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

油气合作是中俄能源合作的重要内容,天然气项目亦是此次会晤的重点之一。对于外界关注的中俄企业间关于输油费用纠纷,以及是否会影响中俄未来能源合作的疑虑,经双方共同努力,在两国政府间妥善解决了管道原油贸易价格方面的争议。双方愿继续努力,保障中俄原油管道长期、安全和稳定运营。

在天然气领域,双方在很多合作原则上达成共识,为最终实现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两国政府部门同两国企业开始准备俄对华供应天然气的政府间协议。双方企业力争在今年6月10日前,按照预付款与天然气价格相关联的原则就天然气购销合同达成一致,在6月份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俄期间签署相关文件。

俄总理普京评价说,双方正在进行的东、西线天然气谈判,规模宏大,都是标志性工程。西线每年供气300亿立方米,东线每年供气380亿立方米,而且都是为期30年的合作,“意义非常重大”。

此外,中俄在煤炭、电力、炼油、核能、能效与可再生能源等广泛领域也取得进展。

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用三句话概括中俄能源代表第七次会晤取得圆满成功:推进了已有的合作;开拓了合作的新领域;在重大项目的合作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诚然,任何经贸合作过程中都隐含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中俄能源合作也不例外。对于双方合作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只要本着互谅互让、友好协商的精神,是可以通过积极协商妥善解决的。

如果说,中俄能源合作存在“变数”,也将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充分考虑和照顾彼此关切,以更加积极和务实的态度推动双方能源合作向更宽、更广、更深方向“变”。俄政府主管能源领域的副总理谢钦就表示,“现在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允许我们双方解决任何问题”。

能源出口需要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能源,此乃不变的现实。中俄能源合作是全面、长期、战略性合作,是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当前,中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扩大能源合作面临历史性机遇。以中俄原油管道贸易为例,俄罗斯实现了多年想实现而没有实现的东方管道的输送,而且面向的是不断增长的、有支付能力的、巨大而稳定的中国市场。对中国而言,则提供了稳定的陆上石油通道。

正如王岐山所言,中俄能源合作具有战略意义。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13亿人创造的有购买力的需求形成了庞大能源消费市场,为俄能源出口创造了广阔空间。俄资源、能源丰富,在油气勘探、开采、化工等领域具有优势,可以为中国提供安全、长期、可靠的能源供应。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双方本着互信、坦诚、务实的原则,认真落实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充分发挥中俄能源谈判机制的作用,推动两国能源合作更上层楼,必定会为两国人民带来福祉。

第三篇:开拓中俄合作能源贸易

开拓中俄合作能源贸易

(一)中俄能源贸易现状

俄罗斯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合作伙伴,能源合作是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之一。与中国成为能源消费大国并行的是俄罗斯作为能源供应大国的崛起。2002 年2 月,俄罗斯石油产量多年来首次超过沙特,重夺世界石油生产桂冠。俄每年出口天然气约2000 亿立方米,石油近2 亿吨,最近三年来,俄罗斯能源出口增长了18 % ,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出口国。

根据中国有关能源安全的专家分析,只要政治条件许可,俄罗斯完全有能力在本世纪前20 年,即我国的战略机遇期内满足我较大部分的油气需求,尤其俄方稳定的油气供应对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具有重大而又现实的战略意义。

自上个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能源合作便成为中俄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这不仅因为两国在能源领域具有巨大的互补性,还因为中俄能源合作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如:中国与俄罗斯领土相邻,油气管道可不经过第三国,运输便捷;中国油气需求量大,是俄罗斯油气资源稳定的市场;中俄建立了良好的国家关系,这就为两国进行持久的油气合作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证。另外,从地域上说,俄罗斯不像中东、非洲与美洲和我们相距那样遥远,可用陆地油气运输取代远洋油气运输,这里没有中东那样错综复杂的油气地缘政治形势,这都提高了油气安全系数。鉴于上述有利条件,从长远看,俄罗斯能够而且理应成为紧随中东之后我国油气供应多元化格局中又一个重要的油气源地。

(二)中俄能源贸易的前景和展望

近十年来,中俄双方在石油管道建设这一能源合作中心环节上做了很多工作。早在1996年两国政府就曾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政府关于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协议》。2000年11月,普京总统发表了题为《俄罗斯东方:新的前景》的署名文章。该文指出,俄罗斯将大规模开发西伯利亚与远东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希望中国等东北亚国家参与。俄罗斯能源部长在2001年底在莫斯科召开的俄中能源合作会议上也曾指出,能源是中俄两国合作的关键领域。然而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中俄能源合作进展得并不尽如人意。2003年,我国石油进口为1亿多吨,而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仅200多万吨,不到我国石油进口总量的2%;而当年俄罗斯出口的石油达2亿多吨,向中国出口的石油不到俄罗斯石油出口总量的1%。目前,我国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主要是靠铁路运输。可见,中俄两国之间在能源合作方面的成果并不显著。目前,中俄之间在能源领域有四个较大的合作项目:一是西气东输工程,两国政府已批准了该项目的可行性报告,正进入实施阶段;二是俄罗斯伊尔库次克州科维克金斯克气田向中国及韩国输气的工程项目,已展开可行性研究工作;三是俄罗斯萨哈共和国向中国供气的项目,目前该项目可行性研究已完成;四是众所周知的中俄石油管道的建设项目。

总之,中俄两国应该站在长期战略的高度上协调各自的能源外交策略。在保障各自能源安全的同时,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形成能源合作体制,并以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为基石,以上海五国和亚太经合组织为框架,在能源的各个领域内培育谅解与互信,推进具备多边体制规则的东北亚能源合作体系的形成。

第四篇:中俄能源合作发展前景分析

中俄能源合作发展前景分析

周延丽

能源工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要基础产业, 必须统筹规划, 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 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及人民生活提供优质、可靠的能源保证。目前, 能源合作已成为中俄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国在能源合作领域发展潜力巨大, 前景看好。这方面的合作主要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核电和跨国输电方面的合作。

一 石油合作

由于俄方原因, 前两年中俄石油领域的合作出现了一些曲折。2002年12月, 俄以中国的石油企业属于国有企业为由, 排挤中国参与竞购俄斯拉夫石油公司, 使中俄首次失去了开展大型石油资源合作的机会。2003年, 原计划开工建设的从俄安加尔斯克到中国大庆的输油管道, 也因俄方原因而取消。但是, 这并没有改变中俄发展石油能源合作的前进方向。最近两年俄对中国的石油出口不断增加, 2004年的出口量达到900万吨[1]。俄计划2005年对中国出口石油1 000万吨, 2006年达到1 500万吨,2010年达到3 000万吨。目前, 中俄两国正考虑铺设泰纳线支线(从泰纳线上的斯科沃罗季诺通往大庆)的方案和通过哈萨克斯坦至中国的石油管道向中国出口石油的问题。一旦这些设想变为现实, 俄对中国的石油出口将大幅增长, 达到上述出口目标毫无悬念。因此, 可以肯定地说, 中俄石油合作发展前景看好。

来自俄方的一些阻力缘何未能改变中俄发展石油能源合作的前进方向, 并且今后发展前景看好呢, 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 中俄石油能源领域有很强的互补性。这是两国发展石油能源合作的基础性条件。俄石油资源远比中国丰富。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 中国石油未开采储量为250亿桶,占世界总量的2.61%, 未勘探蕴藏量为170亿桶, 占世界总量的1.81%;俄石油未开采储量为10370亿桶, 占世界总量的14.29%, 未勘探蕴藏量1 150亿桶, 占世界总量的12.25%[2]。2004年中国石油产量为1.75亿吨, 至2010年也只能达到1.77亿~1.95亿吨。2004年中国石油进口量为1.2亿吨。据专家预测, 2020年前后, 中国石油进口量有可能超过3亿吨, 成为世界第一大油品进口国[3]。俄2004年的石油产量为4.59亿吨, 是中国的2.6 倍, 2015年的产量将突破5亿吨。俄2004年的石油出口量超过2.2亿吨, 2020年的石油出口量预计在3亿吨左右。

第二, 俄需要同中国巩固和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 发展能源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2004年10月普京总统访华期间两国签署的联合声明称: “全面深化包括能源和投资合作在内的中俄经贸合作, 是巩固和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因素。”[4]2005年2月普京总统重申, “俄方把发展同中国的战略合作关系作为优先方向之一, ??推动双方在能源、经贸、科技等重点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取得更多实质性的成果。”[5]

第三, 俄需要实施东北亚能源战略, 占领中国石油市场。2003年5月, 俄出台了《俄罗斯至2020年能源战略》, 提出“开拓能源销售市场”, “扩大俄罗斯公司参与国际市场的地理范围”[6]。其中对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提出的任务是, “到2020年石油的开采量最好能达到81000万吨”, 2010~2020年萨哈林大陆架的石油开采量争取达到并保持在2 500万~2 600万吨之间。同时, 提出了从这些石油产区建立通往东北亚国家的油气管道计划, 使俄对亚太地区国家石油的出口比重“从目前的3%上升至2020年的30%”。中国是亚太地区乃至世界能源大市场, 2004年的石油进口量占世界总进口量的6%[7]。今后,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这一比重将进一步上升。

二 煤炭合作

虽然中国是世界煤炭资源储量大国、生产大国、出口大国[8], 但是, 2004年中国出现了煤炭出口减少, 进口大幅增长的情况。2004年中国出口煤炭由2003年的8 567.76万吨下降到7 825.21万吨, 进口量由2003年的1 075万吨增长到1 861万吨。电力短缺是导致煤炭进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此外, 国内煤炭供应总量不足和交通运输条件的制约也是导致煤炭进口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今后中国仍将会增加煤炭的进口量, 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其主要原因是:(1)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 而煤炭价格相对便宜, 中国企业不仅不再改用煤为用油, 反而会增加用煤量。(2)中国煤炭生产增长基本接近上限。中国煤炭协会分析指出, 受需求和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双重驱动, 中国多数煤矿以超能力生产、超强度开采的方式提高产量, 增加效益, 超能力生产的矿井占矿井总数的65%。目前, 全国1/3 的国有煤矿存在水平接续问题, 1/5 的矿区存在矿井接续问题, 现有煤矿后劲严重不足。而且, 为做好煤炭工业宏观调控, 国家对在大型煤炭基地范围内开采边角煤的小煤矿, 将严格限定资源范围, 不再新增加资源储量。对影响大型基地规划建设的小煤矿, 将依法予以关闭。因此, 现有煤矿生产能力到2020年将降至13.6亿吨。到2010年和2020年, 煤炭缺口将分别为1.6亿吨和7亿吨左右[9]。(3)中国许多地区正在搞“煤变油”试生产, 这将消耗大量煤炭。中国东部地区和东北 地区“煤变油”生产应主要依靠使用进口煤炭。(4)从中国环境保护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也应增加煤炭进口, 减少对国内煤炭的开采和利用。

中国进口煤炭来源国主要是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俄罗斯、泰国和越南。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利益出发, 我们应加强同俄发展煤炭合作。从煤炭储量、生产和出口能力分析, 俄是中国发展煤炭合作非常有潜力的伙伴。俄煤炭储量丰富, 居世界第一位。其中, 可采储量超过2 000亿吨, 占世界总储量的12%, 煤炭地质资源总量估计为4.45万亿吨, 占世界的30%。

2004年俄开采煤炭2.8亿吨, 计划2010年提高到3.1亿~3.35亿吨, 到2020年提高到3.75亿~4.45亿吨。俄是世界五大煤炭出口国之一,2000年煤炭出口突破4 000万吨, 2004年的出口量约7 200万吨[10]。俄煤炭的主要出口方向是欧洲, 每年对亚洲出口煤炭约1 000万吨。今后, 俄将增加对亚洲出口煤炭的数量, 中俄煤炭合作将会加强。

中俄加强煤炭合作, 一是通过贸易渠道增加从俄进口煤炭, 二是企业“走出去”, 在俄开发煤炭矿产, 获取产品分成。目前, 虽然俄对外国特别对中国合作开发其资源存有一定戒心,但是, 俄能源的发展原则是国际合作。2004年6月20日俄总理弗拉德科夫在圣彼得堡举行的“能源对话”会议上表示, 俄能源发展的主要原则是与世界能源体系实现一体化, 以及在开采新矿和开辟新市场方面进行国际合作[11]。因此, 为了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资源, 促进其经济发展, 同中国加强包括煤炭领域在内的能源合作是最佳选择。中俄发展煤炭合作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

三 天然气合作

中俄发展天然气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 前景看好。首先, 是由于两国赞同发展天然气能源领域的合作并提出了一些合作项目意向。在2004年9月中俄两国总理签署的《中俄总理第九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中称, 促进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取得现实进展是中俄进一步加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双方愿继续推动落实中俄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项目, 包括中俄原油管道建设项目以及在两国境内共同开发油气田。在2004年10月普京总统访华期间两国元首签署的《中俄联合声明》中称, 双方将共同采取有效措施, 制定中长期规划, 促进能源领域的合作取得切实进展[12]。同时,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协议规定, 双方将协调俄对华天然气供应量、接收地点、价格, 并在勘探、开采、运输及实施油气项目上进行合作, 发展在中国的天然气运输和分配系统, 建造地下储气设备, 实施包括在第三国的其他合作项目[13]。目前, 中俄提出的天然气能源领域的合作项目, 除从俄科维克塔修建通往中国和韩国的天然气管道之外, 还提出了从俄修建通过蒙古和从俄修建通过哈萨克斯坦到中国的天然气管道的设想, 以及从萨哈林大陆架进入亚太市场的油气管道方案等。

其次, 俄已经制定了开拓包括中国在内的东北亚天然气市场规划。《俄罗斯至2020年能源战略》规定, 俄“既在西方, 也在东方”提升俄燃料综合体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 鼓励能源部门制定并实施国际运输项目, 吸引包括东方国家在内的外国投资进入俄能源领域, 到2020年使俄对亚太地区国家的天然气出口比重上升至15%。为此, 俄将加大对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天然气的开发力度, 到2010年使开采量增加到250亿~500亿立方米, 2020年达到550亿~1 100亿立方米。

再次, 中俄天然气能源领域有很强的互补性。俄是世界天然气资源第一大国, 其储量为127万亿立方米, 占世界的1/3。2002~2004年俄天然气产量分别为5 950亿、6 241亿和60339.5亿立方米, 2010年将提高到60350亿~60650亿立方米, 2020年提高到6 800亿~70300亿立方米。俄天然气出口量约占其产量的1/3, 2002年的出口量为1 580亿立方米, 到2020年将提高到2 350亿~2 450亿立方米。俄计划在其东部建设集开采、运输和供应于一体的管网, 2020年预计向亚太地区供应不少于4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并且将以中国市场为主[14]。

中国天然气储量为2.2万亿立方米(在世界天然气总量中不足2%)。根据中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预测, 未来20年中国天然气需求将迅速增长, 2010年和2020年将分别达到938亿立方米和2 037亿立方米, 在能源需求总量中所占比重将从1998年的2.1%增加到6%和10%。如果按目前中国天然气生产的增长速度, 如此大量的需求只能依靠进口。俄将是中国天然气能源领域重要的合作伙伴。

四 核电合作

据能源专家分析, 在未来100年内, 世界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将逐渐枯竭, 太阳能、风能、海浪等再生能源受科学、技术、成本等条件的限制, 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广泛应用。在可供人类选择的替代能源中, 能够发挥现实作用的是核能。因为世界上的铀资源几乎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从生态观点看, 核电站比火电厂更符合环保要求。火电厂燃烧煤、石油、天然气, 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含有镭、钍等放射性物质的有害气体, 而核电不会产生这些污染环境的气体。

另外, 核电价格低廉, 具有竞争力。核电发展初期, 困扰人们的是电站建设工期长, 耗资多。但是, 随着科学技术及工艺的发展, 现在核电成本已开始低于火电成本。

正是因为核电具有原料充足、污染小和成本低等优点, 世界许多国家争先发展核电。

2004年, 伴随着中国紧张的电力形势和国民经济的强劲持续增长, 核电的发展形势也产生了巨大变化, 国家将“适度发展核电”的政策调整为“积极推进核电”, 并制定了到2020年实现核电装机容量达到4 000万千瓦的宏伟目标(到2005年年末, 中国将有6 座核电站, 11 台机组, 共计850万千瓦投入商业运行), 使中国核电比重由目前的不到2%提高到4%。

中国核电的主要合作伙伴有法国、美国和俄罗斯。由于俄核电技术既先进又安全, 今后中国应继续加强同俄的合作。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接见俄记者时说, 核电站建设是中俄合作的又一个重要领域, 俄在发展核电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和比较丰富的经验。我们已决定在浙江三门等地建设核电站, 并采取公开招标的方法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中俄已经在田湾核电站开展了有效合作。我们希望双方共同努力,确保核电建设的质量, 为双方进一步合作打好基础[15]。在科技合作领域, 中俄正在联合进行最先进的快速反应堆的合作研究[16]。

五 跨国输电合作

相对于石油、煤炭、天然气和核电合作, 直接从国外引进电力的安全性要低得多。其一,是由于技术和管理上的问题可能造成停电, 给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其二, 是非技术上的问题造成停电, 如战争、恐怖活动以及社会**等。

目前, 俄社会发展基本稳定, 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从俄引进电力的电网遭到人为破坏的可能性较小。如果两国认为管理制度已经完善, 技术条件已经具备, 应加大两国电力合作的力度, 中国可以从俄引进更多的电力。

目前, 中国主要是华北地区和黑龙江省的黑河地区从俄引进电力。俄年发电量达1万亿千瓦时以上, 其中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电力大量过剩。俄方资料显示, 仅伊尔库茨克电力公司每年多余电力就达到200亿千瓦时, 中国从俄引进的电量只占其中的很小部分。中俄跨国输电合作潜力巨大, 两国都希望继续加强合作。2005年3月, 俄国家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副董事长列昂尼德·德拉切夫斯基访华期间, 同中方讨论了俄向中国输电项目及中方参与投资俄境内, 首先是具有丰富水电资源的远东地区的电力项目等问题。另外, 俄也有意参与中国亏损电力企业的现代化改造, 其中包括原苏联援助建设的企业[17]。

(责任编辑: 农雪梅)

(作者系辽宁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注释:

[1] 《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 《人民日报》2005年3月15日。

[2] IEA,World Energy Outlook 2002.[3] 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第五大石油进口国。[4] 《中俄联合声明》, 《人民日报》2004年10月15日。

[5] 吕岩松: 《俄总统普京会见唐家璇》, 《人民日报》2005年2月3日。[6] 《俄罗斯至2020年能源战略》,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3年第10 期。[7] 《李肇星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就中国外交和国际问题答中外记者问》, 《人民日报》2005年3月7日。

[8] 中国煤炭基础储量为3 342亿吨, 列俄罗斯和美国之后, 居世界第三位。中国是世界煤炭第一生产大国, 2004年的原煤产量为19.56亿吨。20 世纪90年代末期, 中国煤炭出口位居世界第五, 每年出口量在3 700万吨左右, 2002~2003年出口量达到8 384万吨和8 567.76万吨, 成为世界第二大煤炭出口国。[9]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3日。[10] 《煤炭工业信息动态》总第47 期。[11] 新华网莫斯科2004年6月20日电。[12] 《人民日报》2004年10月15日。[13]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4年10月28日。[14] 恽亦成: 《中俄10月签署天然气战略合作协议》,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4年10月21日。[17] 俄通社—塔斯社2005年3月3日。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年第2期

第五篇:国际石油战略格局与中俄能源合作前景

国际石油战略格局与中俄能源合作前景

冯玉军

[内容提要] 未来,国际石油战略格局可能呈现美国主导、供应方三分天下的局面。在新格局下,产油国与石油进口国之间的共同利益与矛盾分歧相互缠绕,相互依赖进一步增强,既斗争又妥协将成为其相互关系的主要特征。中俄能源合作是中国能源安全能否得到保障的重要一环。在普京第二个任期,俄罗斯能源外交将进一步得以强化,目标将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手法更加多样。尽管近年来中俄能源合作经历过一些波折,但前景看好。

[关键词] 石油战略格局;中俄能源合作;能源安全;能源外交

[作者介绍] 冯玉军,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

保障能源安全是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但在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两个问题却是“石油消费量显著增加和受石油资源的约束需要大量进口石油以满足国内需要”[1]。随着中国油气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提高,如何实现能源来源的多元化、保障海外油气资源的稳定供应已成为中国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中国的对外能源合作是在国际石油战略格局的大背景下开展的,而加强与地缘接近的世界油气出口大国俄罗斯的合作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选择。那么,当前的国际石油战略格局有何特点?中俄能源合作的前景如何?当前学术界对这些问题有 着不同的看法,大多数认为国际石油战略环境恶化,中国能源安全问题堪忧。而由于俄罗斯远东石油管线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国际媒体对中俄能源合作前景都不看好,有的是忧心忡忡、有的幸灾乐祸。但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分析国际石油战略格局的变化,准确把握俄罗斯能源产业以及能源外交发展趋势的话,就可以认为中国的能源安全环境并非一片漆黑,中俄能源合作前景依然看好。

国际石油战略格局

石油安全问题对于中国而言,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准确把握国际石油战略格局的脉动自然是有着重要意义。

21世纪之前的国际石油战略格局演进史,大致 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世纪60年代世界石油工业诞生,到20世纪70年代初。其主要特征是,西方发达工业国家凭借其经济优势、政治权力甚至军事实力垄断着国际石油战略格局,世界石油的生产、运输、销售及使用几乎完全操纵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在这个阶段里,石油甚至丧失了其商品的意义,而成为西方宗主国向殖民地产油国索取的“贡物”。第二个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20世纪末。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以欧佩克为核心的第三世界产油国以收回原油标价权、提高油价、减产、禁运及国有化等措施不仅 保障了产油国的合理收入,而且第一次以石油为武器沉重地打击了西方发达国家,促发了1973一1974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80年代后,欧佩克成员国还在石油运输、提炼、化工和销售等领域加快合作步伐,以增强对世界石油战略格局的影响。可以说,欧佩克的崛起,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垄断国际石油经济的局面,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中的一支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2]

而21世纪初的“伊拉克战争”以及近来石油地缘政治环境的一系列变化,预示着国际石油战略格局正酝酿着新的重要变动。未来的国际石油战略格局可能呈现美国主导、供应方三分天下的局面:伊拉克影响回升,并在美国直接控制下成为调节国际油市的重要杠杆;欧佩克影响渐成衰势,但影响仍不可小觑;俄罗斯、非洲等非欧佩克产油国地位上升、影响增强。在新格局下,产油国与石油进口国之间的共同利益与矛盾分歧相互缠绕,相互依赖进一步增强,既斗争又妥协将成为其相互关系的主要特征。一方面,产油国既要争夺市场份额,又要避免油价急剧动荡。石油供应格局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产油国为市场份额展开角逐,但同时,国际石油市场多年形成的运作机制和对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担心,也使各产油国避免进行恶性竞争。欧佩克已制定价格稳定 机制,划定油价波动范围为22一28美元之间,意在防止油价大起大落。俄罗斯曾一度对欧佩克的“限产保价”政策进行抵制,但近来考虑到伊拉克战争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也加强了与欧佩克在油价问题上的协调。另一方面,石油进口国既有促进石油供应多元化、联合自保的共同需求,也有争夺石油进口来源的潜在矛盾。面对供应多元化形势,石油出口国和进口国也加强了多方位合作,中东、俄罗斯、非洲、拉美产油国都与美、欧、日、中等石油消费国建立起不同层次的合作关系。同时,为降低市场风险,主要 消费国也通过国际能源机构等多边组织加强了相互合作。在石油消费和进口增势迅猛的亚太地区,推动能源网络建设、建立区域能源储备也成为热门话题。但同时,能源消费国在能源进口渠道方面的竞争仍在继续。

从长远看,石油多元供应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首先,世界石油将具备更充足稳定的供应,油价呈现稳中有降趋势,总体上符合石油消费国的利益。其次,美国石油安全得以巩固,其对国际石油市场的控制能力增强。如何处理与美国的能源合作,成为石油需求国面临的重要课题。第三,能源需求国对外能源合作面临更多选择,但同时能源外交棋局也更加复杂,博弈变数更多,因而进行对外能源合作需要在大棋局下做通盘考虑。[3]

有学者认为,“随着中国继续保持其显著的经济增长,它不可避免地会在许多领域与美国发生越来越严重的利益冲突,尤其是在能源领域”[4]。但通过分析我们看到,当前国际石油战略格局的“天平”并未完全向美国倾斜,而中美在共同维护能源市场稳定方面还有诸多的共同利益。美在世界石油格局中的地位上升,固然增加了其影响世界油价、影响他国经济的可能,但“庄家”亦须遵守游戏规则,世界石油市场的经济规律和美维护“霸权秩序”的政治考虑使其不愿看到石油秩序的混乱。正如国际著名能源专家丹尼尔·耶金所言,“事实上世界仅有一个石油市场,美国仅是全球石油市场的一部分„„美国的石油安全有赖于全球石油市场的稳定”,而为了保障美国的能源安全,应“寻求与其他石油进口国建立能源合作关系,不管这些国家是工业化国家、新的‘全球化国家’,还是贫穷国家。可以在多边的基础上建立关系,也可以建立双边关系”。[5]美国海军军事学院托马斯·巴奈特教授也认为,“美国对中国进行石油遏制”的观点是一种非常近视单一的思维,“美国为什么要堵截中国的石油渠道呢?中国是美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是美国跨国公司最重要的劳力源泉。虽然中美之间的经济竞争在未来会变得更加激烈,但这种竞争并不能通过军事对立来解决”。[6]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其在国际能源市场上作用的增强,中国正在成为影响自身能源安全的重要变量,换句话说,中国的能源安全能否得到保障,不仅取决于国际能源安全环境的变化,更取决于自身的能源战略地位、能源战略思维与能源战略举措,而能否顺利推进中俄能源合作正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俄罗斯能源外交走向

“能源是俄罗斯发展经济的基础和推行内外政策的工具。”[7]在普京的第二任期内,能源产业的发展和能源外交的拓展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新任俄罗斯工业与能源部长赫里斯坚科在上任后表示,新政府在能源领域的首要任务是“加快速度、增强力度”。可以说,俄罗斯以能源产业带动经济振兴的战略没有改变,其加强对外能源合作的力度还将不断加强,而“俄罗斯石油的安全意义在于,在今后十年,俄罗斯石油产量和出口量的增长有利于扩大世界石油的供应来源,有利于抑制欧佩克的‘高价减产’政策对国际石油安全和世界经济的有害影响,也有利于世界石油供应的多元化和油价的稳定”[8]。

去年出台的《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已经为俄罗斯能源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普京在第二任期内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有效地贯彻这一战略。从目前看,普京的能源政策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第一,为实现《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近期,俄罗斯联邦委员会将审议《管道运输法》,它将成为规范俄管线建设的主要法规;今年上半年,俄罗斯工业与能源部将向政府提交新的《矿产法》草案。俄工业与能源部长赫里斯坚科称新法案具有“革命性质”,其意义在于使矿产利用与开发从行政法领域转向民法领域。新法案通过后,矿产开发者将与行政权力机关就矿产利用签订民法合同,这将更好地规范双方的权利、责任与义务,为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更稳定的法律制度环境。[9]

第二,密切关注国际石油市场动态,以灵活的税率政策调节石油出口。在近日召开的俄罗斯财政部与经济发展部联席会议后,普京明确指出未来四年俄罗斯面临的经济环境可能要比前四年差,其重要原因就是国际油价将从目前的高位降至每桶23—抖美元甚至更低。因而普京要求政府密切关注国际油价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决策。[10]俄财政部长库德林表示,未来俄罗斯政府将以灵活的税率政策应对国际市场油价的变化。如果油价保持在每桶20—25美元之间,石油出口税将是35—45%,如果油价超过每桶25美元,出口税将升至45—65%。[11]

第三,加强国家对油气公司与油气管道的控制。自去年底以来,围绕着俄罗斯石油大亨霍多尔科夫斯基的被捕和对尤科斯石油公司的司法调查,俄罗斯政界、财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可以说,“尤科斯事件”展现了普京对“能源大政治”的总体思路。笔者认为,未来加强对油气战略资源的国家控制将成为俄发展能源产业和开展对外能源合作的重要原则,具体说来包括:避免私营公司过度扩张,尾大不掉;决不允许外资在俄能源领域占主导地位;尽管俄要增加石油出口量,但最终决定权要掌握在国家而非私营公司手里;油气管线的控制权要控制在国家手中。[12]

众所周知,自2田2年以来,围绕着尤科斯公司倡议的“安大线”和俄五大私营石油公司倡导的“摩尔曼斯克管线”,俄罗斯国内产生了激烈的争论。私营石油公司认为,他们有权投资石油管线建设并拥有所有权,但政府将油气管线视为调控能源运输与出口的命脉,坚决反对放松对它的控制。目前,俄罗斯绝大部分石油管道归石油运输公司所有,绝大部分天然气管道归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所有。去年俄罗斯几位石油大亨曾致信当时的总理卡西亚诺夫,要求自己建设油气管线,遭到拒绝。今年3月初,“俄罗斯石油出口商联盟”又致信新总理弗拉德科夫,提出了同样的要求。但政府的立场不大可能改变。[13]4月29日,普京强调,“目前还没有理由解除国家对管道运输系统的控制”,但他同时也表示“这并不妨碍吸引私人投资,私人投资还可能受到欢迎。在保持国家对管理运输系统的控制和国有制的基础上,可以引人私人资本”。[14]

根据《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俄罗斯对外能源政策的根本目标是:“使俄从单纯的原料供应者转变为可在国际能源市场执行独立政策的重要参与 者。”[15]这一表述清晰地勾勒出了俄罗斯能源外交的战略目标,其实质就是俄罗斯不仅仅要通过油气出口赚取外汇,更要通过有力的外交运筹成为国际能源市场规则的制定者,成为国际能源战略格局的“操盘人”。俄罗斯认为,只有这样,俄罗斯才不会成为只输出初级产品的“资源附庸国”,才会在国际劳动分工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在普京第二个任期,俄罗斯能源外交将进一步得以强化,目标将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手法更加多样。今年2月下旬,俄罗斯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马尔格洛夫在柏林参加“俄罗斯与欧盟的对外政策目标及挑战”国际研讨会时就明确表示,在可预期的未来,俄罗斯将“充分发挥自己的自然资源与地缘优势,俄罗斯的能源外交将继续加强”。他认为,这主要包括几个内容:首先是加强与美国的能源对话;其次,要通过向中国、或者通过纳霍德卡的深水港向能源需求增速远远超过欧洲国家的亚太国家出口石油实现远东的腾飞;第三,要继续深化与欧盟的能源对话。马尔格洛夫强调,“能源问题不仅是使俄欧接近,更是将俄罗斯与欧盟的利益密切相连的因素,未来俄欧能源对话将更加显著。俄罗斯将在可接受的条件下参与到维护欧洲能源安全的进程当中”。他表示,俄罗斯公司进人欧洲市场将为解决俄欧之间的政治问题,包括整个欧洲安全问题创造良好条件;而欧洲安全是建立统一的大欧洲经济的基础。[16]从马尔格洛夫的表述当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俄罗斯不仅将能源外交作为拓展海外市场、获取实际经济利益、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手段,而且也将其视为实现对外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

与亚洲地区的合作是俄罗斯21世纪对外能源政策的另一个重点。[17]无论是中国、韩国、日本,还是印度,都对俄罗斯的能源外交有着重要意义。从市场层面来说,在国际石油战略供应格局呈现三足鼎立的形势下,亚太市场对于俄罗斯来说有着重要的吸引力,俄罗斯不可能总是捂着自己的“油桶”待价而沽,需要大力开拓亚太能源市场。从投资来说,未来20年俄罗斯能源领域需要大规模的外资投人,而对于急需保障能源安全的亚太国家来说,在可接受的条件下加大对俄罗斯能源领域的投资也是其重要选择。

中俄能源合作前景

由上可知,俄罗斯借能源产业加速国家经济复兴的既定方针不仅不会改变,而且实施的力度还会加强。尽管近年来中俄能源合作经历过一些波折,但前景依然看好。

在“安大线”由于种种原因被迫拖延的时候,普京总统对提高向中国的输油量十分重视。正是在他的亲自关注下,今年2月中旬,俄中双方商定加大铁路输油量,预计今年达386万吨,2005年达550万吨,2006年达1000万吨。俄罗斯铁路公司计划制订通过“贝阿铁路”的更大规模的铁路输油计划,最终使对中国的铁路输油量达到每年3000万吨。[18]此外,尤科斯公司也准备与中石油和中石化签署年供油量达1500万吨的七年期协议。[19]如果这些协议能够商定并且落实的话,“安大线”原定的对华石油出口量可以得到有效的替代。

俄罗斯酝酿出台的远东油气管线新方案也顾及到了中国的利益。在2月26日召开的俄罗斯远东与后贝加尔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展会议上,普京总统委托萨哈共和国总统什德罗夫负责制订远东油气出口管线具体方案,称这是“事关全国的战略问题”,[20]并命令俄联邦政府近期就此做出最终决策。[20]4月14日,俄罗斯驻华大使罗高寿表示,俄将信守在能源项目上对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的承诺。俄罗斯政府正在进一步研究向中国出口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问题,预计在今年下半年俄中政府总理第九次定期会晤时,俄方将向中方宣布有关能源合作的决定。俄外交部副部长费多托夫近日访问上海时也强调:“俄罗斯赋予俄中能源合作以优先意义。目前正 在制订各种方案,以使俄中能源合作更加有效、更加具体。”[21]

萨哈共和国总理鲍里索夫表示,受总统委托制订的“萨哈方案”将建设油气管线统—“走廊”并将其纳人“俄石油运输公司”的系统。具体走向是:从下波伊马(邻近泰舍特)经尤鲁布切诺—托霍姆斯克油气田、上聂琼斯克油气田、塔拉坎油气田、恰扬金油气田、连斯克、奥廖克明斯克、阿尔丹、涅留恩格里、腾达、斯科沃罗季诺、布拉格沃申斯克、哈巴罗夫斯克和符拉迪沃斯托克直至纳霍德卡。[22]萨哈共和国总统什德罗夫在接受普京总统委托后称,新方案将成 为“安大线”与“安纳线”的替代物(见图)。[23]

与“安大线”和“安纳线”相比,“萨哈方案”有诸多优势:(1)穿越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几乎所有的重要油气产区,可以最大限度地使资源潜力与管线优势相结合,推动整个东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能源产业发展;(2)起点从安加尔斯克改为下波伊马,可以更方便地利用西西伯利亚的石油,以解决短期内东西伯利亚油源不足的问题。(3)新方案中的油气管线不经过国家公园,远离贝加尔湖,只穿越勒拿河,因而能够在更大程度上保障生态安全。(4)新管线不经过地震高发区,只有402公里经过低震级区,所经地区地貌简单,只有765公里穿越山区,因而建设难度较安纳线更小。

此次由萨哈共和国提出的新方案更加符合《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的设想及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因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它的实施将对中俄能源合作产生深远影响:

其一,管线连接远东和东西伯利亚所有重要油气产区,对中国的出口也考虑在内。新管线全长6224公里,以后还可与科维克金、杜尔西米宁斯克和亚克金斯克油气田相连。鲍里索夫称,将远东和东西伯利亚所有大型油气田纳人统一管线运输网,有利于该地区油气田的综合开发,既可以保障俄罗斯东部地区自身的能源需求,又可以解决长期油气 出口问题。未来,对日、美的出口可直接在纳霍德卡港装船,对朝鲜和韩国的出口可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附近建设分管道。对中国的出口有两种可能:一是建设通向大庆的分管道;二是从纳霍德卡用油轮装载。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提出的“泰舍特一纳霍德卡方案”也考虑到了建设通往中国的分管线的问题,该公司副总裁2月24日说,酝酿中的管道距离中国边界60公里,因此有可能修支线管道,“如果在政治上做出决定,公司就会去修”。[24]

其二,战略规划较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俄能源合作的不确定性。新方案将能源出口线路与地区总体发展相结合,摆脱了在“安大线”与“安纳线”上的纠缠,结束了因俄罗斯的战略模糊而导致的中日之间的“较量”,增强了中国与俄开发油气合作的可预测性。

其三,新方案规模庞大,实施周期长,中俄油气合作不可能一缴而就。新管线方案与远东及东西伯利亚油气开发结合,是名符其实的“世纪工程”,其管线铺设、油气田开发都将是一个长期过程。按照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2003年制订的远东和东西伯利亚天然气开采、运输和供应统一网络建设计划,2007年开始修建从恰扬金油气田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天然气管道,2010年开始工业开采,2011年管线才能竣工。这说明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是一个长期的项目,既定的油、气管线建设都将延迟。

其四,油气管线合一,科维克金—中国—韩国既定管线可能改向。俄天然气探明储量占世界总量的30%,而最靠近亚太市场的就是萨哈共和国。新方案将油气出口综合考虑,并将美国视为未来俄最重要的天然气市场。俄罗斯科维克金经中国到韩国的天然气管线意义因此下降,其既定走向可能遭受冲击。

新油气管线方案的酝酿出台预示着俄罗斯与亚太地区能源合作战略思路的转变。面对俄罗斯的变化,我认为中国应制订综合性对策,促进东北亚地区 能源合作,保障中国能源安全。首先,要制订对俄能源合作大战略。新方案的出台预示着俄已放弃在“安大线”与“安纳线”上的两难选择,将能源开发及出口与远东及东西伯利亚的区域振兴、管线建设、能源安全统筹安排,与亚太国家的能源合作必须符合俄的这一战略规划。俄“亮出底牌”使中国可以摆脱“安大线”的困扰,根据中国能源需求及俄战略走向制订对俄油气合作的长远规划。目前可考虑:(1)积极争取建设从布拉戈维申斯克经黑河到大庆的分管线。(2)与俄商定《中俄长期供油协议》的替代方案。(3)进一步加大铁路输油力度。俄计划制订通过贝阿铁路的更大规模的铁路输油计划,最终使对中国的铁路输油量达到每年3000万吨。中国宜以此为契机,加紧与俄讨论中长期铁路供油方案。

其次,要谋划东北亚能源合作的大思路。新方案的出台使“安大线”、“安纳线”均成泡影,为中日俄从“恶性竞争”到“互利共赢”提供了契机。中国应发挥主动性,倡议成立类似“欧洲能源宪章”的东北亚能源合作组织,共同解决东北亚能源安全问题,分享俄能源供应配额。可考虑建立东北亚发展银行,对俄管道建设提供国际融资并与未来石油出口配额挂钩。目 前,日本对俄罗斯的工作力度未减,日本国际协力银行驻莫斯科代表称乐见俄罗斯新政府就管线问题决策,日本石油资源公司表示愿意在政府担保下参与俄罗斯远东和东西伯利亚的石油勘探。同时,有的日本学者也提出,“从亚洲整体能源安全的角度来看,日本不宜独占东西伯利亚的原油资源,而应让国际石油资本也参与该地区的原油开发„„日本既是世界经济大国,又是亚洲的一员。因此,加强亚洲的能源安全保障是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的。日本不应给人以追求‘一花独放’的印象,而应努力让国内外感到日本追求的是亚洲的整体利益”[25]。可以肯定,未来,东北亚 地区的能源安全不可能仅通过双边合作来维护,开展东北亚多边能源合作已是大势所趋。

总之,普京连任对中俄能源合作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俄罗斯以最大限度维护国家利益为根本目标、以油气资源开发和管线建设均衡发展为核心、全方位发展与亚太国家能源合作的战略思路更加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俄能源合作的不确定性,为俄罗斯开展与亚太国家的能源合作提供了较清晰的“路线图”,从而增强了中俄开展油气合作的可预测性。

(责任编辑:吕新国)

注释:

[1]陈清泰:“中国的能源战略和政策”,《国际石油经济》,2003年第12期。

[2]宿景祥等:“国际石油的战略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2期。

[3]冯玉军:“国际石油战略格局面临‘洗牌’”,《人民日报》,2田3年4月10日。

[4]秦家弛:“石油压力”,[香港」《南华早报》,2(X只年2月11日。

[5]Dr.Danial Yergin, “Global Encurity”, Testimonyto the US 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 Subcommittee 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Export, and Trade Promotion, 2003.04.08.[6]美国智库聚集中国石油问题”,[美]《华盛顿观察》,2004年4月14日。

[7]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ая стратегия России на период до 2020 года.[8]吴磊:《中国石油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0—261页。

[9]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 и энергетики до конца 1 полугодия 2004 года внесет в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о новую редакцию закона о недрах.РИА ТЭК.2004.03.22.[10]Владимир Путин заявил, что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о должно оперативно реагировать на колебания мировых цен-на нефть.РИА ТЭК.2004.03.19.[11]А.Кудрин: Экспорная пошлина на нефть при цене $ 20-25 за барр.Составит 35-45% от цены.http://www.xiexiebang.com.ru/pirnt.php

[25]中津孝司:“西伯利亚原油导演东亚新秩序”,[日]《经济学人》,2004年4月6日。

《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5期

下载中俄能源合作的问题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俄能源合作的问题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能源要素组合与中美中俄能源战略合作

    能源要素组合与中美—中俄能源战略合作 傅勇 [内容提要]全球能源供求体系决定着中美、中俄之间能源战略合作的基本走向。各种战略要素组合构成中美、中俄两种能源战略合作类......

    中俄能源合作现状及发展研究

    摘要 能源(课题具体指石油和天然气)是现代工业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关系到各国的安全问题,影响全球政治、军事、外交等多方面国际关系。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中......

    中俄能源合作尚待走出纸上谈兵

    中国是俄罗斯“双头鹰”战略的重要棋子,是其在亚太地区的重要战略协作伙伴,同时也是牵制美国、欧盟国家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日本是俄罗斯经济发展所需资金和技术的重要来 源。......

    俄罗斯的能源战略和中俄合作

    俄罗斯的能源战略和中俄合作 2014-05-25 石油观察 文|刘乾 中国石油大学 ( 北京 ) 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 2014年1月23日,俄罗斯能源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2035年前俄罗斯能......

    中俄能源的合作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俄能源的合作现状及前景分析 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国际社会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能源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能源问......

    俄罗斯的能源外交与中俄能源合作(5篇)

    俄罗斯的能源外交与中俄能源合作 郑东生 俄罗斯是世界能源资源大国,也是能源生产和出口大国。俄罗斯能源外交对于全面振兴俄罗斯经济、提高俄罗斯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地位......

    中俄能源合作及对东北亚经济的影响

    中俄能源合作及对东北亚经济的影响 【摘要】:近年来,中俄的能源合作问题一直是东北亚地区的热点话题,同时,中俄的能源合作也是我国当时期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我国新......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能源合作对策研究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能源合作对策研究 王泽宇 王福君 (鞍山师范学院 辽宁 鞍山 114016) 摘要: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能源合作是发展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领域,双方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