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能源合作及对东北亚经济的影响

时间:2019-05-15 03:57: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俄能源合作及对东北亚经济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俄能源合作及对东北亚经济的影响》。

第一篇:中俄能源合作及对东北亚经济的影响

中俄能源合作及对东北亚经济的影响

【摘要】:近年来,中俄的能源合作问题一直是东北亚地区的热点话题,同时,中俄的能源合作也是我国当时期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我国新时期的能源问题,同时它的成败也对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带来重要影响,甚至对于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提升也有着重要的制约与密切关系。

【关键字】:中俄关系、能源合作、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正文】:俄罗斯是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着1707.5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它的西部与欧洲一体,东部和南部融入亚洲大陆板块。俄罗斯地大物博,广袤的国土赋予俄丰富的自然资源。其森林覆盖面积为8.67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1%,木材蓄积量为807亿立方米;已探明天然气蕴藏量为4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探明储量的三分之一强,居世界第一位;石油探明储量为65亿吨,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2%至13%;煤蕴藏量为2000亿吨,居世界第二位;铁、铝、铀、黄金等的蕴藏量也均居世界前茅。丰富的油气、林木及其他矿物性资源使俄通过资源输出来参与东亚经济合作具有巨大潜力。而俄积极参与东亚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经贸合作对于俄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具有重要意义。能源合作是东北亚地区可以先行的和最有潜力的合作领域,能源合作可以带动东北亚其他领域的合作.中俄的能源合作具有客观需要性强、优势明显的特点,合作的深入开展不仅会促进整个东北亚地区的能源优质化,改善该地区的能源结构,而且作为东北亚能源合作的前导和组成部分,将加强东北亚各国间的相互联系,为该地区的合作提供良好的机遇。如何加强我国与俄的能源战略合作关系,将关系到我国在新时期东北地区的经济地位以及国家的整体综合国力以及能源的重大问题。

由于苏联解体,俄罗斯失去了40%的国土和24%的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如果以1992年为100,到2000年才恢复到80,停滞和混乱至今仍在延续。俄罗斯在东亚的经济存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俄罗斯(苏联)的东亚外交传统上一直以中国为中心制定。首先开展东亚地区外交是在戈尔巴乔夫时代,从1986年的海参崴演说和1988年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演说开始的。东亚战略是其外交战略中的薄弱环节。这种状况在叶利钦时代、普京时代也基本没有变化。叶利钦时代的外交部长科济列夫在1994年2月的论文中对俄罗斯外交的地区性优先顺序进行了排位,依次是独联体(CIS)、欧洲、美国和西方七国,亚洲被排到第四位。在东亚的优先事项是,在中俄边境得到安定后,把为了西伯利亚和远东的经济发展的对外经济合作放在第一位。有人说,进入俄罗斯时代后,东亚的地位比苏联时期反而下降了。不过近年来,俄罗斯的确开始积极参与亚洲事务,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参加东亚地区国际会议和磋商机制,保持与东盟主导国家的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发展与中、朝在图们江的经贸合作及与日本在环日本海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在加强与该地区国家传统合作伙伴关系的同时努力开拓新的经贸合作领域。同时,中俄领导人之间的高层会晤,也有着日趋增加的趋势,俄罗斯联邦外交部第一亚洲司司长康斯坦丁•弗努科夫2007年12月11日向俄罗斯记者表示,俄罗斯和中国两国领导人2008年预计将举行至少四次的会晤。弗努科夫解释说,2008年预计俄罗斯总统将对中国进行访问,俄中两国领导人在即将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亚太地区经合组织峰会以及在日本举行的中国也在邀请名单之列的八国峰会上将举行会晤。在这份计划中我们不难看出,中俄两个已经把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提升到重要的日程当中。同时,俄罗斯铁路公司总裁弗拉基米尔•亚库宁12月13日在政府会议上表示,俄罗斯铁路公司计划在2015年前,为发展远东地区的铁路基础设施投资1130亿卢布,其中约500亿卢布将用于维护西伯利亚大铁路,630亿卢布用于发展贝阿铁路。亚库宁说,俄罗斯铁路公司将在2009年开通第二条阿穆尔河铁路桥,随后还将维修穿越阿穆尔河的铁路隧道。其他远东项目还包括发展阿穆尔河共青城至苏维埃港的铁路。根据2030年前俄罗斯铁路发展战略,计划将贝阿铁路专门用于货车运输,西伯利亚大铁路用于运输集装箱和旅客运输。贝阿铁路和西伯利亚大铁路是连接俄罗斯远东与乌拉尔地区及欧洲部分的主要运输通道。俄罗斯铁路公司计划建设包括连接矿区的铁路在内的新线路,并维修和维护现有铁路干线以保证未来的货物运输。从这则消息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俄方正在紧锣密鼓的加快自身在远东方面的建设,为日后将一定付诸现实的中俄、以及俄与远东地区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在能源、贸易等方面的工作做着准备工作。

为中俄在能源合作方面的努力,中国政府也在不断的努力。据俄罗斯联邦政府新闻处向俄新社透露的消息,12月6日早晨中俄两国政府首脑出席了第二届俄中经济工商界高峰论坛开幕式,此后将举行俄中总理第十二次定期会晤,晚间两国总理还出席了中国年闭幕式暨文艺演出。中俄两国总理将首次讨论向中国出口淡水鱼类和海产品的问题,这是有关问题第一次在这样高的级别上进行讨论。此外还将讨论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问题,包括关于田湾核电站二期工程建设问题。在历次政府首脑会晤中,俄中两国贸易问题已经成为例行磋商问题,双方计划在2010年将双边贸易额扩大到600亿美元,如果有可能则扩大到800亿美元。据俄罗斯联邦政府有关知情人士表示,这一目标完全是可以实现的,因为今年前9个月双方的贸易额已经接近350亿美元。在这场经贸盛宴中,能源无疑是其中的一道大餐。

2006年,中国自俄进口原油1597万吨,比2005年增长约25%,占我原油进口总量的11%左右。同时两国约定,自2006年起,俄方将通过铁路向中方提供每年不少于1500万吨的原油。除传统的原油贸易外,双方还在积极探讨加强能源领域的上下游合作,包括共同开发油气田、开展炼油化工,以及铺设中俄原油和天然气管道等。

2006年10月,第一家中俄能源合资公司―东方能源公司成立,其中51%的股份为俄罗斯石油公司持有,剩余49%的股份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持有。

2007年7月31日,东方能源公司首次通过拍卖方式获得了俄罗斯境内的油气资产。交易涉及的两个区块位于东西伯利亚,石油预测储量共计8000万吨,天然气预测储量共计1050亿立方米。

此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蒋洁敏又与俄罗斯鲁克石油公司总裁瓦吉特•阿列克列洛夫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06年11月,中国石化和俄罗斯石油公司成立合资公司,收购了俄罗斯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根据协议,俄石油和中国石化分别占有51%和49%的股权。

其后,中国石化又与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签订协议,两家公司及其子公司将共同勘探和开发萨哈林-3号项目。为此双方共同出资建立一个全资的子公司,其中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占74.9%的股份,中国石化占25.1%的股份。

此外,俄罗斯石油公司在中国的项目也已经启动,公司与中国石油在中国成立从事炼油和成品油销售的合资企业―“中俄东方石化公司”。这家俄罗斯石油公司控股49%的公司将在中国建设一家年加工能力为1000万吨的炼油厂,还将开设合资加油站。

天然气东西双线,两国油气管道建设虽有波折,但亦在积极推进中。2006年3月,经过两年的接触,中国石油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借普京访华的机会,签署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关于从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谅解备忘》。根据计划,到2020年俄罗斯将会通过东西两条管道每年向中国出口天然气680亿立方米。其中第一条管线(西线)位于西西伯利亚,经阿尔泰边疆区和阿尔泰自治共和国到中国,其依托是亚马尔半岛气田和西伯利亚的恰扬达气田。这条管道设计总长度2700多公里,设计总造价约为50亿美元,将穿行俄罗斯的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州、汉特-曼西斯克自治区、托木斯克州、新西伯利亚州、阿尔泰边疆区和阿尔泰共和国,然后进入中国新疆境内,最终和中国的西气东输管道相连接。该管道建成后,俄罗斯可通过它每年对华供应300亿~400亿立方米天然气。2006年6月13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副总裁亚历山大?阿纳年科夫对媒体表示,俄气公司已确定了俄罗斯通往中国天然气的第二条管线(东线)走向。该天然气管线具体走向是从萨哈林―阿穆尔河畔共青城―哈巴罗夫斯克进入中国。2007年10月8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正式作出决定:从俄西西伯利亚地区向中国输气的阿尔泰天然气管道将于2008年正式动工。

东亚国家与俄罗斯的经济合作多是看重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俄罗斯在东北亚地区石油需求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而且东北亚地区经济互补性强,也为俄罗斯参与当地经济合作提供了机遇。目前,远东和西伯利亚拥有俄罗斯石油资源的72%。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产油区经过长期的开采开发,已经到了中后期,不仅产量的提高有所限制,就是维持原油的产量也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这对与资金紧张的俄罗斯来说有很大的难度。相比较,与西伯利亚产油区对应的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也拥有相当丰富的油气资源储藏,开发潜力很大,而且该地区靠近能源需求大国日本、中国和韩国,具有与巨大需求市场相连接的地缘优势。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可以通过能源地区合作加快其融入亚太市场的步伐。因此,俄罗斯会逐步加大对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油气资源开发的力度。对中、日、韩、朝等国来说,从俄远东地区进口能源距离短、成本低,而且相对稳定,是能源进口多元化的较优选择。

中国是现在世界上重要原油进口国,对于加强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问题,建立与中国黑龙江省大庆油田的输油管道相连接,借助大庆油田原有的管道,就可以直接可以把俄进口原油直接运输到我国华东华中地区,既能够节省大量的原油管道铺设资金,有能到重新活跃石油城市大庆的城市功能,使其重新的、更好的行使自身功能,带动石油以及相关产业的复苏,同时,迎合我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需求,有着优越的政策条件。这无疑是振兴与复苏我国东北地区,促进整个东北亚地区经济与合作的重要战略举措。参考文献:

(1)东北亚论坛 >> 2004年02期 >> 中俄能源合作及对东北亚区域经济的影响 吉林大学,朱显平

(2)http://

(5)http://gb.cri.cn/2201/2006/03/09/1745@937727.htm

(6)《中俄能源合作战略与对策》——黑龙江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戚文海

随着中俄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形成和经贸关系的不断发展,为进一步深化、规范边境贸易,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俄东宁――波尔塔夫卡互市贸易区。该互市贸易区是中央政府迄今为止批准的两个互市贸易区之一(广西凭祥、黑龙江东宁)。中俄两国政府于2001年12月共同签署了《关于同心协力对应启动中俄东宁――波尔塔夫卡互市贸易区的协议书》。它地处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地带,在扩大沿边开放,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

东宁中俄互市贸易区面对占俄罗斯面积36.4%,人口最密集的俄远东地区及繁华的两大城市――海参崴、哈巴罗夫斯克,距海参崴153公里,距俄远东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和重工业基地乌苏里斯克仅53公里,牡丹江途经东宁到乌苏里斯克的国际铁路中方已建成,东宁――俄罗斯东方港出海口正在辟建中,使互市贸易区实现陆海联运,并向俄西伯利亚和俄腹地延伸,东宁中俄互市贸易区将成为中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重要交汇点。

该互市贸易区以“一区两国、封闭运行、境内关外、自由贸易”为模式。中俄两国在界河两侧各规划出6平方公里土地,由两座中俄跨界大桥相连接。中方一侧的互市贸易区的规划是“前店后仓、后厂”的模式。(前店:国际商贸中心;后仓、后厂:货运仓储、出口加工,休闲娱乐、商服居住、口岸管理等功能区)。

该互市贸易区的最大优势

进入互市贸易区的中俄两国公民免签证、进出口货物减免关税。

公安部已授权地方公安机关办理两国公民进入东宁中俄互市贸易区的免签证手续(不需要办护照)。中俄两国公民均可驾、乘交通工具自由进出,在互市贸易区内自由贸易。

有关减免关税事宜,在互贸区内经营的中国商品出关不受数量、品种和金额限制,出口商口可享受国家有关给予互市贸易区特殊关税政策;中国公民进口俄商品价值在3000元以下的,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俄公民携带物品进入互贸区不受数量、品种和金额限制,在区自由交易,货币自由流通。

目前,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成为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这既顺应世界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在中国已经参加的多层次的,区域、次区域和跨区域的经济合作中,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是中国整个区域经济合作战略中不可获缺的一部分,积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就中国如何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提出构想。

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

一般意义上讲,东北亚主要是指东亚的北部地区,涉及到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俄罗斯和中国六个国家。不过对中、俄两国来说,处于东北亚这一地理范围的主要是中国的东北地区和俄国斯的远东地区。这一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起步比较晚,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目前的合作水平和取得的实际成果还难以令人满意。

东北亚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在早期主要是以双边为主,到20世纪80年代末,冷战结束后,才开始出现多层次的双边和多边经济合作。以1991年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开始实施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计划为标志,东北亚的区域经济合作真正进入实质性的发展阶段。当前,东北亚地区的合作已经初具规模,各国家的相互依赖性加大。在贸易方面,中日两国的贸易额从1981年的104亿美元激增至2004年的1678亿美元。日韩两国间的贸易额在近年也在迅速增长,即使是韩国与朝鲜之间的贸易额也出现了新的发展。目前日本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也是日本的第二大经济合作体,中国已成为韩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在金融与投资方面,1998年之前,日本是次于美国的对华第二大投资国,目前日本对中国内地的投资仅次于中国香港地区、美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居第四位。中国已成为韩国最大投资对象国,是排在日本之后的中国第五大投资来源地。在合作的机制安排上,虽然东北亚的区域经济合作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全区域性的机制,主要是由地方政府参与和推动的,但是已经得到各国中央政府的重视。在2003年,中国-东盟峰会上,中国总理温家宝与日韩领导人一起签署和发表了《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为东北亚的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快发展奠定了制度性基础。

二、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主要障碍:

由于东北亚地区形势的复杂性,这一地区在加快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障碍和困难。总的看来,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东北亚地区的政治形势不稳定,特别是朝鲜半岛。国家相互间的信任不够,如日本与中国、日本与俄罗斯之间都存在信任不够的问题,区域经济合作缺乏稳固基础。

(2)东北亚区域内国家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过大,特别是朝鲜与日本、韩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甚远,就是中国经过20多年的经济发展,与日本的经济相比也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现象表现在区域经济合作问题上,虽有互补性,但合作的基础很弱,各国利益取向很不相同,找不到共同的合作的切入点。

(3)东北亚区域外的国家-美国对东北亚地区影响很大。美国是世界第一大政治、经济强国,虽然在地理范围上属于美洲国家,但对于东北亚地区及世界的影响是很大的,已经完全超出地理范畴,成为世界性的国家。而美国在这一地区有其自己的战略,通过与日本和韩国的结盟达到控制东北亚地区乃至整个亚洲。因此,美国的东北亚战略将严重的阻碍这一地区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三、中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意义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国为了适应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势,开始了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我国不仅先后参与了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10+3”、上海合作组织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开发等以贸易投资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广义的区域经济合作,还加入了《曼谷协定》,启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签署了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和《中国-巴基斯坦优惠贸易安排》。这些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但从总体水平上看,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有较大差距。二十一世纪我国的经济发展将面临新的形势,因此,积极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推进东北亚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将有力地扩大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空间,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有利的国际环境。目前,我国对东北亚各国出口占总出口17.34%,从东北亚成员吸收的外资所占比重也比较大,如果我国加强与东北亚各国的区域经济合作,我国与东北亚各国的贸易、投资规模都将有一个较快的增长,同时又可以避免对美欧等传统市场的过度依赖,促进市场多元化,分散市场风险。加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还可以加强我国与相关国家在资源开发方面的合作,弥补我国油气、铁矿、有色金属、木材等重要资源的不足,并可以有效地吸引日韩等国的新一轮产业转移,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第二,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可以提高我国国际经济地位。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有利扩大我国在东北亚区域经济事务中的影响力,增加这一地区发言权。东北亚地区虽然只包括六个国家,但在这里凝集了几乎所有的大国的政治、经济关系,中国在参与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如果能够占有主导或绝对影响的地位,这将大大提高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地位,扩大其影响。

第三,是维护国家战略利益的需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摆脱大国的压制和其他区域集团的牵制,更好地平衡我与其他大国的利益关系,扩大回旋的余地;有利于发展和巩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维护我国经济安全、军事安全与民族和睦;同时,有利于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好合作关系。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所在的东北亚地区是世界经济三大板块之一,加快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步伐将有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增强我与美、欧抗衡的实力,有力地维护我国的长远战略利益。

从长远发展来看,中国经济的发展还应该立足于亚洲,积极促进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从而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三足鼎立的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东北亚作为东亚的一部分,应该是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重点地区。

四、中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具体构想

针对现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状况和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我们认为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相结合。中国的东北地区是我国处于东北亚的主要地区,也是我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沿、主要力量。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我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所能达到的程度。不过改革开放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东北地区却成我国经济相对衰落的地区。2003年,我国政府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力图把东北地区培养继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之后,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使国内区域经济得到统筹、协调发展。但在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过程中,我们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利用区位优势,加强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东北亚各国的合作。在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中,我们积极地引进韩国、日本的先进技术,改造我国的传统产业,提高我国产业的竞争能力;要利用好俄罗斯、蒙古的资源,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服务,没有资源和技术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无法振兴的。因此,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战略,二者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我国的沿边开放政策相结合。由于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发展水平气还有限,影响力还不大,参与这一进程的主要是我国与其他东北亚国家接壤的省份和地区,主要包括东北三省和内蒙等地。这些省份都属我国的沿边省份,经济发展与我国沿海等其他地区相比比较落后,但是在我国的对外开放中有着地理上的优势,因此我国很早就提出了沿边开放的战略。沿边开放战略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沿边省份与接壤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但是一直以来这种合作的形式还比较简单,层次还不高,规模也不大,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发展。而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则为我国沿边省份的开放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我国应该在积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进一步促进沿边省份的开放,在有条件的地方考虑建立边境经济合作区。如可以考虑我国内蒙的二连浩特与蒙古的扎蒙乌德建立国际经济合作区;黑龙江省的绥汾河、同江等地可以考虑与俄罗斯的海参威建立合作区;吉林省延吉自治州的理春市、延吉市可以考虑如何通过开发图门江地区同朝鲜、俄罗斯的合作等等。

(3)积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实现我国与东北亚国家间的优势互补。我国的经济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是日益融入国际社会的外向型经济。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一直是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东北亚地区的国家中,俄罗斯和蒙古,包括朝鲜,拥有丰富的资源,如石油等都是我国需要大量进口的,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和韩国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拥有技术和资本上的优势,加强与他们的合作,有助于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我国则在劳动力资源上具有优势。可见,东北亚国家的经济互补性非常强,合作的空间很大。所以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下,促进我国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合作,也将加快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

(4)积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应该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优先发展条件成熟的项目。东北亚的形势复杂,区域经济合作在短期内还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参与和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时,更应该讲究策略,找准突破口,采取多样的合作形式。对于与日本、韩国的合作来说,可以与我国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结合起来,利用地理上的便利,优先发展与京津唐地区的合作。对于俄罗斯来说,我国可以依托上海合性组织这一制度形式,加强与它的合作。而已经有了一定发展基础的图们江地区的开发,则将中国与朝鲜,韩国和俄罗斯联系了起来。就蒙古而言,我国可以以对蒙开放沿边口岸城市二连浩特市为中心建立国际经济合作区,以点带面,促进与蒙古的合作。

(5)谨慎处理东北亚区域内的热点问题,为区域经济合作创造一个稳定的地区环境。东北亚地区由于政治关系、经济关系都十分复杂。因此,我们在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一些热点和重点问题,为我国参与和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合作环境。

参考资料:东北亚博览会

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辽宁省,吉林省,内蒙古的东部俄罗斯东部,朝鲜,日本,蒙古。

亚太经济圈

亚太地区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地区。以日本的崛起为开端,最近二十多年来,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济迅速、持续增长的地区。二战以后,日本经济经过短暂的恢复后重新崛起,在不到25年的时间里,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到1970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计算,已与美国不相上下。除日本外,亚洲的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进入经济繁荣时期。在小农经济或以转口贸易为主的经济基础上,它们大约花了10-15年的时间,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现代化,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亚洲的东盟国家也是经济迅速发展的地区。l97O-1980年,东盟五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7.4%,不仅高于世界平均增长速度的3.8%,也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增长速度的5.3%。中国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亚洲太平洋地区虽然在两次石油危机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滞胀”的冲击下,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始终维持了比其他任何地区都高的增长率。进入9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经济贸易持续蓬勃发展,特别是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保持了强劲增长的势头,据亚洲开发银行统计,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实际经济增长率1990年为6.4%,1991年为6.7%,1992年为7.4%,1993年为7.5%。这一增长率不仅远超过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也大大高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率。美国前总统里根曾把21世纪称作“太平洋世纪”。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一定程度上为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蒙上了阴影,但并未阻止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日益上升。

第二篇:(俄罗斯外交论文)中俄能源合作及对东北亚经济的影响

《俄罗斯外交》

论文

论文题目:中俄能源合作及对东北亚经济的影响

系别:人文学院国际政治专业

年级:2005级

中俄能源合作及对东北亚经济的影响

【摘要】 中国与俄国是东北亚地区的大国,两国经济上的合作影响着整个地区的局势。本文通过对中俄之间能源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分析,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取得的成就的回顾,着重分析了两国合作对东北亚经济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能源外交 中俄关系 能源合作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技术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人类社会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加大,能源也从人类富有的财产渐渐走向枯竭。为了生存,能源短缺的国家必须向外寻求帮助,能源问题也就不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成为关乎一个国家的最高利益的问题,成为国际战略的重中之重。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已达十多年之久,但合作路途并不平坦,其中出现的“安大线”和“安纳线”之争等,明白无误地告诉世人:石油问题是中俄关系中的软肋 [1]。

尽管如此,两国在该领域的合作还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那么两国进行能源合作的动因是什么呢?两国的合作无疑会极大的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但对整个东北亚经济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下面,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中俄能源合作

(一)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世界性能源紧缺

众所周知,世界能源危机是人为造成的能源短缺。石油资源的蕴藏量不是无限的,容易开采和利用的储量已经不多,剩余储量的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到一定限度就会失去继续开采的价值。在世界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导的条件下,如果能源消费结构不改变,就会发生石油危机。

近年来,世界能源市场的发展受到一系列因素诸如伊拉克战争、“卡特里娜”飓风的影响,导致能源产品价格暴涨、能源消费中心由发达国家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影响力增大 [2]。谈到战争,由于其本身对石油产生大量的需求,使得石油供给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引发世界各石油输入国大幅增加石油储备,从而助推了油价的升高,导致石油危机的加剧。

为应对这些新变化,世界各国积极寻求与产油大国开展广泛的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能源合作。中国也赶在队伍的前列,不仅努力谋求与中东产油大国的合作,而且积极探索从毗邻的能源大国俄罗斯那寻求帮助。国际能源危机的加剧为中俄两国能源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中国能源危机严重

如上所述,在国际能源危机日益加剧的背景下,随着工业的发展、能源消耗量的增多,以及能源利用技术较低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耗过,面临的能源短缺问题更加严峻。据西方专家评估,2005年世界对石油的需求量增长了1.3%,而中国的增幅为2.8%。由此可见,加快与俄罗斯建立有效的能源合作机制是解决中国能源短缺问题的必要途径。

不难看出,中俄进行能源合作对中国的好处是明显的:在当今世界格局趋向多极化和必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势下,把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气和核能)作为巩固和发展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长期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物质基础;从地缘政治和经济考虑,加强与俄罗斯能源合作可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另外从安全角度看对中国也有较重要意义。[3]

3、俄国大力推行能源外交

能源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在由于伊拉克战争使中东地区石油产量不稳、世界市场油价不定的情况下,俄罗斯利用其得天独厚的丰富能源,以及地跨欧亚、联接东西、辐射性强、紧邻世界主要石油天然气消费区、能源供应渠道稳定且安全等有利条件,大搞能源外交,赚取经济利益,提高政治地位。

所谓能源外交,就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一个国家在能源的进口、出口及能源的相关事项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外交活动。把能源优势,特别是丰富的石油资源优势作为其外交砝码,作为撬动东亚,西欧乃至整个世界政治经济的工具,这就是俄国的能源外交。其具体战略是:稳定西欧,巩固独联体,争夺里海,开拓东方,突破北美,挑战欧佩克。[4] 在上述战略中,中国理所当然的成为俄罗斯手中的一颗棋子。在俄中关系方面,俄国为了改变自身在经济上面对中国的巨大劣势,不断调整对中国的能源供给。左右逢源的俄国有其自身的能源战略图谋。“中俄两国互为最大邻国,因此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石油和天然气在经济上最划算,在政治上也最安全。加上中国能源市场大,因此也是最稳定的市场。而如果失去这个市场才是最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俄政治经济学家舒别尔强调说。[5]因此,在中国深陷“能源危机”的背景下,俄罗斯更有可能以石油作为谈判的筹码,换取能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报酬。

(二)中俄能源合作的挫折与成就

如前文所述,中俄两国在能源合作领域有波折也有重大的成绩。

从1994年到2003年,历时9年,中俄两国终于达成协议,准备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安加尔斯克油田直达中国东北大庆,修建一条长达2400公里的跨国石油输送管线,简称“安大线”。这一工程,却因日本的强力介入竞争、提出新线路而频生变数,“安大线”方案顿时搁浅。

但随后,中俄两国排除障碍,开创新的交往方式。在2006年的“中国俄罗斯年”里,普京总统和胡锦涛主席在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方面达成了一系列共识,为长远合作奠定了基础。[7]送走了中国“俄罗斯年”,又迎来了共有190项活动的俄罗斯“中国年”。期间,中俄两国签署了超过43亿美元的合作协议,项目涉及能源、高科技等领域。在中俄经贸关系中,能源合作无疑是最受外界关注的领域。能源合作的进程,无疑在俄罗斯“中国年”中得到加速。

从2004年开始,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数量开始迅速增长.2006年,中石油分别与三家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公司签订了有关石油、天然气和管道建设的三个合作文件。2007年11月10日,俄罗斯工业和能源部部长维克托·赫里斯坚科称,“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中国支线将于2008年开始修建。[8]该管道的建成无疑将会走中俄两国带来巨大的利润,给整个东北亚都带来巨大的便利。

另外,在中俄双方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推动下,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目前形势良好,正以多种形式开展起来。俄罗斯石油公司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将合作成立东方能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将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合作建设1000万吨炼油厂,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俄罗斯卢克公司签订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建设100座加油站的协议,中国石化总公司参与库页岛的勘探工作,所有这些都说明,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在不断扩大和深入。

二、中俄能源合作对东北亚经济的影响

能源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已经看到,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已经为两国不仅是在经济上,而且在安全环境方面都带来了极大的利益和好处,那么作为东北亚地区两个最大的国家,他们的合作给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只会给东北亚的经济发展带来好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一)符合当今时代的潮流和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 能源自被开发利用以来,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安全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结束后,军事因素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相对下降,经济因素则相对上升,涉及能源的国际问题变得敏感。在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集团化的大背景下,国际关系日益体现为共同利益基础上的相互依存,各国关系与利益的交织为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9]在能源领域也是如此,石油输出国组织、国际能源合作机构和世界能源宪章组织等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从安全角度看,能源安全属于非传统安全范畴。非传统安全威胁超越了传统安全以各国疆界为主的地理空间,具有突出的跨国性和明显的扩散效应。针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跨国和跨地区的特点,相关各国只有通过双边和多边协调以及建立互相信任等措施,扩大交流与合作,才能逐步解决彼此间的冲突和矛盾,实现共同安全。[10]可见,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能源合作是符合当今时代的潮流和顺应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的。

(二)有利于加快构建东北亚多边能源合作机制的步伐 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和俄罗斯亚洲部分。由于经济快速增长,东北亚地区的能源需求增长明显快于世界其他地区。其中,俄罗斯是世界能源生产大国,而日本所用石油99%以上靠进口,中国也已经由产油出口大国转变为进口大国。因此,中国与俄国在能源方面的合作就给日本等国带来了恐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国对抗从而加剧了该地区紧张。“安大线”和“安纳线”之争即是最好的说明。

尽管日本可能对石油路线选择问题耿耿于怀,但我们相信,通过重要的新形式的合作,各国之间的矛盾可得到化解。有关专家认为两国之争主要在于两国在能源供求方面的趋同性,在于两国在能源利益方面的重叠性。正是中日两国在能源消费结构、来源渠道、能源战略方面的趋同,才使得双方利益重叠,冲突不断。从一定意义上说,区域内国家的能源竞争说明这些国家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和利益的重叠,这既可以是区域内国家的能源激烈竞争的主要原因,也可以是加强合作、维护共同利益、构建有效能源供应体系的基本动因。

另外,中国与俄国能源合作的成功无疑可以成为该地区的典范。中俄的合作为其他各国与俄国的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俄罗斯在享受的合作带来的成果时,定会寻找与其他国家合作的机会,而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也会竭尽所能的去帮助他国在能源方面的合作,东北亚区域多边能源合作机制的建立也就指日可待了。

(三)有利于加强本地区的能源安全 实际上,能源合作和各国的能源政策是与能源安全密切相关的。能源安全的概念可以有不同的界定。一位韩国学者基于对能源危机的分析得出的能源安全的概念是:“获得稳定的、价格合理的和可持续的能源供应。要建立一个高效的和环境友好的能源供应体系、能源危机预备机制和国际合作。”[11] 作为东北亚地区最大的两个国家,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能源合作不仅有利于维护两两国的能源安全,也能极大地推动该地区整体的能源合作进程,有利于维护整个地区的能源安全。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的消耗,能源短缺问题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中国由石油出口大国变为严重依赖进口的国家,面临着不得不在世界各地寻求能源帮助的困境。而其优势就在于与能源大户俄罗斯毗邻,而且两国还有着较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因此,中俄合作成为中国寻求发展的必然出路。

对于俄罗斯而言,向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出口自己的优势商品,既有利于取得较高的利润,又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其推行能源外交战略,俄罗斯当然是以经济态度来迎接中国的合作了。

对于整个东北亚地区来说,能源合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保障区域安全的重要手段,对各国而言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中俄的能源合作的深入开展不仅会促进整个东北亚地区的能源优质化,改善该地区的能源结构,而且将加强东北亚各国间的相互联系,为东北亚地区经济的更加繁荣注入强劲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石油管道之争背后的俄中关系不均衡,孔寒冰,《世界知识》2003年第21期 [2]受美国飓风影响 能源等产品价格上涨http://www.xiexiebang.com>时事聚焦>国际时事>中俄能源合作不断加温

[8]俄高官表示东线石油管道中国支线将于08年开工,中国经济网 > 产业市场 > 能源 > 石油 > 正文www.xiexiebang.com [9]国际政治背景下东北亚多边能源合作机制的构建http://www.ebtime.net 2006-12-14 来源:《西伯利亚研究》

[10]国际政治背景下东北亚多边能源合作机制的构建http://www.ebtime.net 2006-12-14 来源:《西伯利亚研究》

[11][美]丹尼尔·耶金.全球能源安全.国际经济评论,2003

第三篇:中俄能源合作

在中俄能源问题上 中国要寻找新的战略平衡点

2011年5月31日,中俄能源谈判中方代表、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莫斯科与中俄能源谈判俄方代表、俄罗斯副总理谢钦共同主持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七次会晤。王岐山表示,中俄能源合作是全面、长期、战略性合作,是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中俄原油管道今年1月1日正式投产以来,截至目前已输油600多万吨。

通过此次会晤,中俄就积极推进原油管道贸易达成了新的共识。在两国外交表态的背后,中俄在石油问题上出现了不少波折和分歧。负责向中方供油的俄罗斯国家石油管道运输公司(Transneft)不断对中国在定价问题上“发难”,称因为两国关税不同,中石油少付了石油款项。一度有消息称,石油谈判可能在圣彼得堡经济论坛(6月16-18日)上升格为两国元首级的会谈。虽然最终谈判仍由两国副总理主持,但中俄在油气资源方面的冲突和深刻的分歧仍是确定无疑的。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安邦研究团队就开始对中俄能源战略合作进行跟踪研究,并对与俄罗斯的合作表示质疑,主要有两点:一是有强烈欧洲国家意识的俄罗斯对中国缺乏信任,二是俄罗斯时常会把能源作为战略武器来使用,中国的全球能源安全战略不应把俄罗斯作为支柱。

现在看来,这种质疑是正确的。作为独立的智库,安邦的建议是:中国需要在中俄能源合作上找到新的战略平衡点。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建议,如果俄罗斯的油气价格与中东或非洲相近,或者在计算生产成本之后的成本高于中东或非洲,中国都应该购买中东或非洲的油气资源。石油对中国是个战略问题,不能在基本架构中出现风险。除非找到战略平衡点,否则无法制约俄罗斯的贪得无厌。

俄罗斯邀请日本开发东西伯利亚油田 施压中国

中国经济网北京2011年6月8日讯(张波)俄罗斯《生意人报》周二报道说,俄罗斯石油公司已经决定邀请日本公司参与开发马加丹大陆架和东西伯利亚的油田。报道中说,促使俄罗斯石油公司做出这一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俄罗斯与中国在输油费用问题上曾出现争执,虽然中国最终同意支付原油在俄罗斯境内运输所发生的费用,但是俄罗斯石油公司希望通过邀请日本公司参与远东和东西伯利亚油气资源开发以此向中国施加压力。

日本《日经新闻》报道说,多家日本公司组成的财团可能获得合资企业49%的股份。项目的地质勘探工作将于今年开始,日本将承担所有开支。报道中说,可能参与该财团的日本公司包括Inpex Corp.、Japan Oil, Gas and Metals National Corp.(JOGMEC)和一些石油经销商。

俄新社报道说俄罗斯石油公司目前并没有获得马加丹大陆架的开发许可。不过,该公司已经递交了获得马加丹1、2、3号区块和附近海域其他两个区块的申请。俄罗斯石油公司总裁爱德华·胡代纳托夫表示,希望在今年获得许可证。他预测,这些区块共蕴藏有20亿吨标准燃料。

上个月底,马加丹州州长尼古拉·杜多夫表示,根据初步数据,马加丹区块的许可证办理工作将在9月1日前完成。

本月初,俄罗斯石油公司同日本经济产业省达成协议,成立联合工作组考察马加丹1、2、3号区块和鄂霍次克海大陆架,以及东西伯利亚11个油气田的资源概况。日本公司同意承担所有风险,勘探的所有开支由日本方面承担。双方还商定将建立合资炼油厂和石化企业。

特别声明: 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经济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转载和引用此文时请保留电头,注明“来源于:中国经济网”并请署上作者姓名。

中新社莫斯科2011年6月4日电 题:中俄能源合作的“变”与“不变”

中新社记者 田冰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中俄能源谈判中方代表王岐山5月30日至6月3日访问俄罗斯并举行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七次会晤。期间,王岐山在莫斯科与俄副总理谢钦共同主持了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七次会晤,会见了俄总理普京,参观考察了俄天然气工业集团总部中央生产调度中心和乌德穆尔特共和国格列米哈油田等地。双方签署了《2009年6月24日天然气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的议定书》,并就全面扩大和深化中俄能源合作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

油气合作是中俄能源合作的重要内容,天然气项目亦是此次会晤的重点之一。对于外界关注的中俄企业间关于输油费用纠纷,以及是否会影响中俄未来能源合作的疑虑,经双方共同努力,在两国政府间妥善解决了管道原油贸易价格方面的争议。双方愿继续努力,保障中俄原油管道长期、安全和稳定运营。

在天然气领域,双方在很多合作原则上达成共识,为最终实现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两国政府部门同两国企业开始准备俄对华供应天然气的政府间协议。双方企业力争在今年6月10日前,按照预付款与天然气价格相关联的原则就天然气购销合同达成一致,在6月份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俄期间签署相关文件。

俄总理普京评价说,双方正在进行的东、西线天然气谈判,规模宏大,都是标志性工程。西线每年供气300亿立方米,东线每年供气380亿立方米,而且都是为期30年的合作,“意义非常重大”。

此外,中俄在煤炭、电力、炼油、核能、能效与可再生能源等广泛领域也取得进展。

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用三句话概括中俄能源代表第七次会晤取得圆满成功:推进了已有的合作;开拓了合作的新领域;在重大项目的合作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诚然,任何经贸合作过程中都隐含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中俄能源合作也不例外。对于双方合作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只要本着互谅互让、友好协商的精神,是可以通过积极协商妥善解决的。

如果说,中俄能源合作存在“变数”,也将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充分考虑和照顾彼此关切,以更加积极和务实的态度推动双方能源合作向更宽、更广、更深方向“变”。俄政府主管能源领域的副总理谢钦就表示,“现在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允许我们双方解决任何问题”。

能源出口需要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能源,此乃不变的现实。中俄能源合作是全面、长期、战略性合作,是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当前,中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扩大能源合作面临历史性机遇。以中俄原油管道贸易为例,俄罗斯实现了多年想实现而没有实现的东方管道的输送,而且面向的是不断增长的、有支付能力的、巨大而稳定的中国市场。对中国而言,则提供了稳定的陆上石油通道。

正如王岐山所言,中俄能源合作具有战略意义。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13亿人创造的有购买力的需求形成了庞大能源消费市场,为俄能源出口创造了广阔空间。俄资源、能源丰富,在油气勘探、开采、化工等领域具有优势,可以为中国提供安全、长期、可靠的能源供应。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双方本着互信、坦诚、务实的原则,认真落实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充分发挥中俄能源谈判机制的作用,推动两国能源合作更上层楼,必定会为两国人民带来福祉。

第四篇:开拓中俄合作能源贸易

开拓中俄合作能源贸易

(一)中俄能源贸易现状

俄罗斯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合作伙伴,能源合作是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之一。与中国成为能源消费大国并行的是俄罗斯作为能源供应大国的崛起。2002 年2 月,俄罗斯石油产量多年来首次超过沙特,重夺世界石油生产桂冠。俄每年出口天然气约2000 亿立方米,石油近2 亿吨,最近三年来,俄罗斯能源出口增长了18 % ,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出口国。

根据中国有关能源安全的专家分析,只要政治条件许可,俄罗斯完全有能力在本世纪前20 年,即我国的战略机遇期内满足我较大部分的油气需求,尤其俄方稳定的油气供应对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具有重大而又现实的战略意义。

自上个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能源合作便成为中俄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这不仅因为两国在能源领域具有巨大的互补性,还因为中俄能源合作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如:中国与俄罗斯领土相邻,油气管道可不经过第三国,运输便捷;中国油气需求量大,是俄罗斯油气资源稳定的市场;中俄建立了良好的国家关系,这就为两国进行持久的油气合作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证。另外,从地域上说,俄罗斯不像中东、非洲与美洲和我们相距那样遥远,可用陆地油气运输取代远洋油气运输,这里没有中东那样错综复杂的油气地缘政治形势,这都提高了油气安全系数。鉴于上述有利条件,从长远看,俄罗斯能够而且理应成为紧随中东之后我国油气供应多元化格局中又一个重要的油气源地。

(二)中俄能源贸易的前景和展望

近十年来,中俄双方在石油管道建设这一能源合作中心环节上做了很多工作。早在1996年两国政府就曾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政府关于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协议》。2000年11月,普京总统发表了题为《俄罗斯东方:新的前景》的署名文章。该文指出,俄罗斯将大规模开发西伯利亚与远东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希望中国等东北亚国家参与。俄罗斯能源部长在2001年底在莫斯科召开的俄中能源合作会议上也曾指出,能源是中俄两国合作的关键领域。然而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中俄能源合作进展得并不尽如人意。2003年,我国石油进口为1亿多吨,而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仅200多万吨,不到我国石油进口总量的2%;而当年俄罗斯出口的石油达2亿多吨,向中国出口的石油不到俄罗斯石油出口总量的1%。目前,我国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主要是靠铁路运输。可见,中俄两国之间在能源合作方面的成果并不显著。目前,中俄之间在能源领域有四个较大的合作项目:一是西气东输工程,两国政府已批准了该项目的可行性报告,正进入实施阶段;二是俄罗斯伊尔库次克州科维克金斯克气田向中国及韩国输气的工程项目,已展开可行性研究工作;三是俄罗斯萨哈共和国向中国供气的项目,目前该项目可行性研究已完成;四是众所周知的中俄石油管道的建设项目。

总之,中俄两国应该站在长期战略的高度上协调各自的能源外交策略。在保障各自能源安全的同时,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形成能源合作体制,并以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为基石,以上海五国和亚太经合组织为框架,在能源的各个领域内培育谅解与互信,推进具备多边体制规则的东北亚能源合作体系的形成。

第五篇:中俄能源合作发展前景分析

中俄能源合作发展前景分析

周延丽

能源工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要基础产业, 必须统筹规划, 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 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及人民生活提供优质、可靠的能源保证。目前, 能源合作已成为中俄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国在能源合作领域发展潜力巨大, 前景看好。这方面的合作主要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核电和跨国输电方面的合作。

一 石油合作

由于俄方原因, 前两年中俄石油领域的合作出现了一些曲折。2002年12月, 俄以中国的石油企业属于国有企业为由, 排挤中国参与竞购俄斯拉夫石油公司, 使中俄首次失去了开展大型石油资源合作的机会。2003年, 原计划开工建设的从俄安加尔斯克到中国大庆的输油管道, 也因俄方原因而取消。但是, 这并没有改变中俄发展石油能源合作的前进方向。最近两年俄对中国的石油出口不断增加, 2004年的出口量达到900万吨[1]。俄计划2005年对中国出口石油1 000万吨, 2006年达到1 500万吨,2010年达到3 000万吨。目前, 中俄两国正考虑铺设泰纳线支线(从泰纳线上的斯科沃罗季诺通往大庆)的方案和通过哈萨克斯坦至中国的石油管道向中国出口石油的问题。一旦这些设想变为现实, 俄对中国的石油出口将大幅增长, 达到上述出口目标毫无悬念。因此, 可以肯定地说, 中俄石油合作发展前景看好。

来自俄方的一些阻力缘何未能改变中俄发展石油能源合作的前进方向, 并且今后发展前景看好呢, 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 中俄石油能源领域有很强的互补性。这是两国发展石油能源合作的基础性条件。俄石油资源远比中国丰富。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 中国石油未开采储量为250亿桶,占世界总量的2.61%, 未勘探蕴藏量为170亿桶, 占世界总量的1.81%;俄石油未开采储量为10370亿桶, 占世界总量的14.29%, 未勘探蕴藏量1 150亿桶, 占世界总量的12.25%[2]。2004年中国石油产量为1.75亿吨, 至2010年也只能达到1.77亿~1.95亿吨。2004年中国石油进口量为1.2亿吨。据专家预测, 2020年前后, 中国石油进口量有可能超过3亿吨, 成为世界第一大油品进口国[3]。俄2004年的石油产量为4.59亿吨, 是中国的2.6 倍, 2015年的产量将突破5亿吨。俄2004年的石油出口量超过2.2亿吨, 2020年的石油出口量预计在3亿吨左右。

第二, 俄需要同中国巩固和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 发展能源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2004年10月普京总统访华期间两国签署的联合声明称: “全面深化包括能源和投资合作在内的中俄经贸合作, 是巩固和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因素。”[4]2005年2月普京总统重申, “俄方把发展同中国的战略合作关系作为优先方向之一, ??推动双方在能源、经贸、科技等重点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取得更多实质性的成果。”[5]

第三, 俄需要实施东北亚能源战略, 占领中国石油市场。2003年5月, 俄出台了《俄罗斯至2020年能源战略》, 提出“开拓能源销售市场”, “扩大俄罗斯公司参与国际市场的地理范围”[6]。其中对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提出的任务是, “到2020年石油的开采量最好能达到81000万吨”, 2010~2020年萨哈林大陆架的石油开采量争取达到并保持在2 500万~2 600万吨之间。同时, 提出了从这些石油产区建立通往东北亚国家的油气管道计划, 使俄对亚太地区国家石油的出口比重“从目前的3%上升至2020年的30%”。中国是亚太地区乃至世界能源大市场, 2004年的石油进口量占世界总进口量的6%[7]。今后,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这一比重将进一步上升。

二 煤炭合作

虽然中国是世界煤炭资源储量大国、生产大国、出口大国[8], 但是, 2004年中国出现了煤炭出口减少, 进口大幅增长的情况。2004年中国出口煤炭由2003年的8 567.76万吨下降到7 825.21万吨, 进口量由2003年的1 075万吨增长到1 861万吨。电力短缺是导致煤炭进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此外, 国内煤炭供应总量不足和交通运输条件的制约也是导致煤炭进口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今后中国仍将会增加煤炭的进口量, 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其主要原因是:(1)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 而煤炭价格相对便宜, 中国企业不仅不再改用煤为用油, 反而会增加用煤量。(2)中国煤炭生产增长基本接近上限。中国煤炭协会分析指出, 受需求和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双重驱动, 中国多数煤矿以超能力生产、超强度开采的方式提高产量, 增加效益, 超能力生产的矿井占矿井总数的65%。目前, 全国1/3 的国有煤矿存在水平接续问题, 1/5 的矿区存在矿井接续问题, 现有煤矿后劲严重不足。而且, 为做好煤炭工业宏观调控, 国家对在大型煤炭基地范围内开采边角煤的小煤矿, 将严格限定资源范围, 不再新增加资源储量。对影响大型基地规划建设的小煤矿, 将依法予以关闭。因此, 现有煤矿生产能力到2020年将降至13.6亿吨。到2010年和2020年, 煤炭缺口将分别为1.6亿吨和7亿吨左右[9]。(3)中国许多地区正在搞“煤变油”试生产, 这将消耗大量煤炭。中国东部地区和东北 地区“煤变油”生产应主要依靠使用进口煤炭。(4)从中国环境保护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也应增加煤炭进口, 减少对国内煤炭的开采和利用。

中国进口煤炭来源国主要是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俄罗斯、泰国和越南。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利益出发, 我们应加强同俄发展煤炭合作。从煤炭储量、生产和出口能力分析, 俄是中国发展煤炭合作非常有潜力的伙伴。俄煤炭储量丰富, 居世界第一位。其中, 可采储量超过2 000亿吨, 占世界总储量的12%, 煤炭地质资源总量估计为4.45万亿吨, 占世界的30%。

2004年俄开采煤炭2.8亿吨, 计划2010年提高到3.1亿~3.35亿吨, 到2020年提高到3.75亿~4.45亿吨。俄是世界五大煤炭出口国之一,2000年煤炭出口突破4 000万吨, 2004年的出口量约7 200万吨[10]。俄煤炭的主要出口方向是欧洲, 每年对亚洲出口煤炭约1 000万吨。今后, 俄将增加对亚洲出口煤炭的数量, 中俄煤炭合作将会加强。

中俄加强煤炭合作, 一是通过贸易渠道增加从俄进口煤炭, 二是企业“走出去”, 在俄开发煤炭矿产, 获取产品分成。目前, 虽然俄对外国特别对中国合作开发其资源存有一定戒心,但是, 俄能源的发展原则是国际合作。2004年6月20日俄总理弗拉德科夫在圣彼得堡举行的“能源对话”会议上表示, 俄能源发展的主要原则是与世界能源体系实现一体化, 以及在开采新矿和开辟新市场方面进行国际合作[11]。因此, 为了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资源, 促进其经济发展, 同中国加强包括煤炭领域在内的能源合作是最佳选择。中俄发展煤炭合作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

三 天然气合作

中俄发展天然气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 前景看好。首先, 是由于两国赞同发展天然气能源领域的合作并提出了一些合作项目意向。在2004年9月中俄两国总理签署的《中俄总理第九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中称, 促进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取得现实进展是中俄进一步加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双方愿继续推动落实中俄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项目, 包括中俄原油管道建设项目以及在两国境内共同开发油气田。在2004年10月普京总统访华期间两国元首签署的《中俄联合声明》中称, 双方将共同采取有效措施, 制定中长期规划, 促进能源领域的合作取得切实进展[12]。同时,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协议规定, 双方将协调俄对华天然气供应量、接收地点、价格, 并在勘探、开采、运输及实施油气项目上进行合作, 发展在中国的天然气运输和分配系统, 建造地下储气设备, 实施包括在第三国的其他合作项目[13]。目前, 中俄提出的天然气能源领域的合作项目, 除从俄科维克塔修建通往中国和韩国的天然气管道之外, 还提出了从俄修建通过蒙古和从俄修建通过哈萨克斯坦到中国的天然气管道的设想, 以及从萨哈林大陆架进入亚太市场的油气管道方案等。

其次, 俄已经制定了开拓包括中国在内的东北亚天然气市场规划。《俄罗斯至2020年能源战略》规定, 俄“既在西方, 也在东方”提升俄燃料综合体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 鼓励能源部门制定并实施国际运输项目, 吸引包括东方国家在内的外国投资进入俄能源领域, 到2020年使俄对亚太地区国家的天然气出口比重上升至15%。为此, 俄将加大对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天然气的开发力度, 到2010年使开采量增加到250亿~500亿立方米, 2020年达到550亿~1 100亿立方米。

再次, 中俄天然气能源领域有很强的互补性。俄是世界天然气资源第一大国, 其储量为127万亿立方米, 占世界的1/3。2002~2004年俄天然气产量分别为5 950亿、6 241亿和60339.5亿立方米, 2010年将提高到60350亿~60650亿立方米, 2020年提高到6 800亿~70300亿立方米。俄天然气出口量约占其产量的1/3, 2002年的出口量为1 580亿立方米, 到2020年将提高到2 350亿~2 450亿立方米。俄计划在其东部建设集开采、运输和供应于一体的管网, 2020年预计向亚太地区供应不少于4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并且将以中国市场为主[14]。

中国天然气储量为2.2万亿立方米(在世界天然气总量中不足2%)。根据中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预测, 未来20年中国天然气需求将迅速增长, 2010年和2020年将分别达到938亿立方米和2 037亿立方米, 在能源需求总量中所占比重将从1998年的2.1%增加到6%和10%。如果按目前中国天然气生产的增长速度, 如此大量的需求只能依靠进口。俄将是中国天然气能源领域重要的合作伙伴。

四 核电合作

据能源专家分析, 在未来100年内, 世界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将逐渐枯竭, 太阳能、风能、海浪等再生能源受科学、技术、成本等条件的限制, 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广泛应用。在可供人类选择的替代能源中, 能够发挥现实作用的是核能。因为世界上的铀资源几乎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从生态观点看, 核电站比火电厂更符合环保要求。火电厂燃烧煤、石油、天然气, 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含有镭、钍等放射性物质的有害气体, 而核电不会产生这些污染环境的气体。

另外, 核电价格低廉, 具有竞争力。核电发展初期, 困扰人们的是电站建设工期长, 耗资多。但是, 随着科学技术及工艺的发展, 现在核电成本已开始低于火电成本。

正是因为核电具有原料充足、污染小和成本低等优点, 世界许多国家争先发展核电。

2004年, 伴随着中国紧张的电力形势和国民经济的强劲持续增长, 核电的发展形势也产生了巨大变化, 国家将“适度发展核电”的政策调整为“积极推进核电”, 并制定了到2020年实现核电装机容量达到4 000万千瓦的宏伟目标(到2005年年末, 中国将有6 座核电站, 11 台机组, 共计850万千瓦投入商业运行), 使中国核电比重由目前的不到2%提高到4%。

中国核电的主要合作伙伴有法国、美国和俄罗斯。由于俄核电技术既先进又安全, 今后中国应继续加强同俄的合作。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接见俄记者时说, 核电站建设是中俄合作的又一个重要领域, 俄在发展核电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和比较丰富的经验。我们已决定在浙江三门等地建设核电站, 并采取公开招标的方法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中俄已经在田湾核电站开展了有效合作。我们希望双方共同努力,确保核电建设的质量, 为双方进一步合作打好基础[15]。在科技合作领域, 中俄正在联合进行最先进的快速反应堆的合作研究[16]。

五 跨国输电合作

相对于石油、煤炭、天然气和核电合作, 直接从国外引进电力的安全性要低得多。其一,是由于技术和管理上的问题可能造成停电, 给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其二, 是非技术上的问题造成停电, 如战争、恐怖活动以及社会**等。

目前, 俄社会发展基本稳定, 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从俄引进电力的电网遭到人为破坏的可能性较小。如果两国认为管理制度已经完善, 技术条件已经具备, 应加大两国电力合作的力度, 中国可以从俄引进更多的电力。

目前, 中国主要是华北地区和黑龙江省的黑河地区从俄引进电力。俄年发电量达1万亿千瓦时以上, 其中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电力大量过剩。俄方资料显示, 仅伊尔库茨克电力公司每年多余电力就达到200亿千瓦时, 中国从俄引进的电量只占其中的很小部分。中俄跨国输电合作潜力巨大, 两国都希望继续加强合作。2005年3月, 俄国家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副董事长列昂尼德·德拉切夫斯基访华期间, 同中方讨论了俄向中国输电项目及中方参与投资俄境内, 首先是具有丰富水电资源的远东地区的电力项目等问题。另外, 俄也有意参与中国亏损电力企业的现代化改造, 其中包括原苏联援助建设的企业[17]。

(责任编辑: 农雪梅)

(作者系辽宁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注释:

[1] 《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 《人民日报》2005年3月15日。

[2] IEA,World Energy Outlook 2002.[3] 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第五大石油进口国。[4] 《中俄联合声明》, 《人民日报》2004年10月15日。

[5] 吕岩松: 《俄总统普京会见唐家璇》, 《人民日报》2005年2月3日。[6] 《俄罗斯至2020年能源战略》,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3年第10 期。[7] 《李肇星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就中国外交和国际问题答中外记者问》, 《人民日报》2005年3月7日。

[8] 中国煤炭基础储量为3 342亿吨, 列俄罗斯和美国之后, 居世界第三位。中国是世界煤炭第一生产大国, 2004年的原煤产量为19.56亿吨。20 世纪90年代末期, 中国煤炭出口位居世界第五, 每年出口量在3 700万吨左右, 2002~2003年出口量达到8 384万吨和8 567.76万吨, 成为世界第二大煤炭出口国。[9]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3日。[10] 《煤炭工业信息动态》总第47 期。[11] 新华网莫斯科2004年6月20日电。[12] 《人民日报》2004年10月15日。[13]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4年10月28日。[14] 恽亦成: 《中俄10月签署天然气战略合作协议》,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4年10月21日。[17] 俄通社—塔斯社2005年3月3日。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年第2期

下载中俄能源合作及对东北亚经济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俄能源合作及对东北亚经济的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俄文化交流对中俄合作的影响研究

    中俄文化交流对中俄合作的影响研究 摘要:中俄两国关系现在处于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两国文化上的差异也终将在跨文化的沟通与人文交流中得以相互碰撞、沟通、融合与欣赏中......

    中俄能源合作现状及发展研究

    摘要 能源(课题具体指石油和天然气)是现代工业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关系到各国的安全问题,影响全球政治、军事、外交等多方面国际关系。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中......

    中俄能源合作尚待走出纸上谈兵

    中国是俄罗斯“双头鹰”战略的重要棋子,是其在亚太地区的重要战略协作伙伴,同时也是牵制美国、欧盟国家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日本是俄罗斯经济发展所需资金和技术的重要来 源。......

    俄罗斯的能源战略和中俄合作

    俄罗斯的能源战略和中俄合作 2014-05-25 石油观察 文|刘乾 中国石油大学 ( 北京 ) 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 2014年1月23日,俄罗斯能源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2035年前俄罗斯能......

    中俄能源的合作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俄能源的合作现状及前景分析 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国际社会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能源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能源问......

    中俄能源合作的问题与对策

    中俄能源合作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中俄两国巨大的资源互补性和经济互利性,使双方进一步加强和深化能源领域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中俄在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领域......

    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路径选择及其经济影响分析

    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路径选择及其经济影响分析 ——以中俄建立自由贸易区为例 【摘要】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合作一体化的共同发展时代,全球的区域性经济合作开展......

    俄罗斯的能源外交与中俄能源合作(5篇)

    俄罗斯的能源外交与中俄能源合作 郑东生 俄罗斯是世界能源资源大国,也是能源生产和出口大国。俄罗斯能源外交对于全面振兴俄罗斯经济、提高俄罗斯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