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路径选择及其经济影响分析

时间:2019-05-15 05:20: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路径选择及其经济影响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路径选择及其经济影响分析》。

第一篇: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路径选择及其经济影响分析

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路径选择及其经济影响

分析

——以中俄建立自由贸易区为例

【摘要】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合作一体化的共同发展时代,全球的区域性经济合作开展日益频繁,特别是欧洲、北美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速度引人瞩目,区域经济一体化己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中俄 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并且具有牢固的政治基础,这都为中俄两国的经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中俄自由贸易区 路径选择 经济影响 必要性 可行性 制约因素 【Abstract】Now the world already enter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economic cooperation integration communal development time ,the global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development

is

day

by

day frequent ,European ,North American regional economics integration ,the development speed is specially conspicuous ,the regional economics integration already became one of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 main tendencies.China and Russia hold the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world economics ,both countries in the region neighboring ,has the obvious complementary in the resources and i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has the reliable political basis ,this has laid the solid foundation for China and Russia’s economics and trade development.【Key words】China-Russian free-trade area , route choice , economic impact,necessity , feasibility,constraints

一、背景分析

(一)中俄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

1.经济的互补性

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是地区一体化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从中国与俄罗斯的现实条件来看,俄罗斯是世界上重要的资源大国,国土面积1700 多万平方公里,俄目前是世界上出口石油、天然气、金属材料、木材、化肥等物资的重要国家。在航天、航空、核能、激光、电站设备、金属材料加工、生物技术等诸多领域里,至今仍居世界领先地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能源、原材料等的需求也将持续增长。而中国的粮食、油料、肉类、蔬菜和水果等农产品和机电、轻工、纺织服装等工业制成品均在俄市场上需求量很大。两国不仅可以在这些领 域加大贸易力度,更重要的是两国还可以就这些领域的各方面展开技术合作。而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会为双方在这些领域的合作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2.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也越来越不稳定,而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是很好例证。也就是说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风险也在加大。由于存在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各国在力图抓住全球化机遇的同时,也都不同程度地感受到全球化带来的各种矛盾和冲突。面临经济全球化,已经有很多地区和国家通过相互之间的经济合作来降低风险,欧盟就是成功经济一体化的例子。通过区域合作,能够使各国增强自身应对挑战的能力,进一步扩大竞争优势。建立双边的和区域的贸易协议,寻求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己经成为世界上多数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政策选择。呈现这一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性的多边贸易谈判难度越来越大,进展缓慢,而区域或双边合作则范围较小,具有时间短、见效快的特点。①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也慢慢加入到世界经济的大家庭之中,但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双边经贸合作还是显得滞后。因此中国除了参与世界性多边合作外,也要顺应区域化的发展潮流,积极推动和参加区域和双边的经贸合作。因此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是良好选择之一。3.加强政治联系

中俄两国一直都是地区上的大国,而大国之间的政治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国之间的经济关系。2001年7月中俄两国元首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这对促进双方睦邻友好与互利合作长期、健康和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以两国良好得国家关心和政治互信为基础,在两国政府和企业得共同推动下,中俄经贸关系顺利“渡过磨合期,驶入快车道”。②两国已经建立起一整套的谈判机制与双边关系发展的条约,高层交往已经机制化。并且两国之间互相开展友好年活动,为两国之间的关系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由于中国与俄罗斯都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政治地位,其良好的政治关系使得两国在国际领域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上也相互协调与支持,从而增强了国际话语权,并且中国与俄罗斯两国的战略利益较为接近,因此两国在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上有共识,例如,共同推动世界多极化,共同打击恐怖活动,共同维护海上运输安全,和平解决朝核问题,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主张通过政治与外交方式解决伊朗核问题等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中俄两国在国际问题上有很多共识并相互合作,并且直接为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带来了福利。但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良好的政治关系,是需要经济上的相互合作来保障的。尽管中俄地缘接近,两国市场较大,经济发展潜力很强,但是双方贸易规模 ①② 李振宇 《中俄建立自由贸易区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23页。

戚文海 赵传君等著 《东北亚经贸合作全方位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1)第89页。相对较小,相互贸易地位在下降,贸易商品结构单一,且贸易结合度在逐年下降,这都为两国进一步的政治合作增添了不确定因素。因此,为了进一步稳固两国的政治关系,促进两国经贸的发展,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将是必然的选择。

(二)中俄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

1.21世纪两国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增长是贸易的基础,而贸易的发展又将为经济的继续增长提供更强的动力。目前中俄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从俄罗斯方面来看,自从其经济转轨完成后,再加上普京上台后的一系列务实措施,近年来俄罗斯经济连续保持5%以上的年增长率。2001 年3 月22日俄联邦政府通过了《俄联邦社会经济长期发展基本方向》,对俄罗斯经济未来的发展作了预测。其中指出,未来10年俄罗斯GDP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5%。根据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内生产总值为390161(1美元约合30.4卢布)比2008年下降7.9%。③尽管俄罗斯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但是从总体上看,其经济还是会保持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据俄经济发展部预测2010年俄经济增幅将达4%-4.5%。④随着GDP的增长,俄国内的生产和消费需求也将逐步扩大。《俄联邦社会经济长期发展基本方向》预测,未来几年伴随俄国内经济的增长,进口亦将不断增加,这为两国间的贸易,尤其是中方扩大出口创造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在俄经济不断增长的带动下,其国内的生产能力也将随之提高,一些大型设备和制成品的产量会逐步增加,扩大出口将成为俄主要的外贸政策。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必然成为俄主要的出口市场之一。改革开放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大大高于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速,也高于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2001—2008年中国年均增幅保持在13%左右。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9年全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这为全世界处在经济危机中的国家树立了巨大的信心。而据世界银行预测2010年中国经济增速为9.5%,仍将引领全球经济的发展。⑤根据一般经济理论,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时,伴随收入的增长会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求,这意味着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俄罗斯商品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增多,亦即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将扩大进口商品份额,进而会拉动俄罗斯的对外贸易,同时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将不断增强中国的经 ③ 来自互联网 深圳商报 《俄罗斯经济2009年下降7.9%》http://。的开发,进一步参与东北亚区域的经济合作。14在俄罗斯开发远东西伯利亚和中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的大背景下,中俄应努力实现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及东北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推动两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升级,无论是对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的发展,还是对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和东北地区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生产基础的科技水平上接近,同时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两国应集中力量在贸易领域、投资领域、能源领域、科技领域开展广泛合作,挖掘两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促进地区经贸战略升级。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并行不悖发展的形势下,在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实现区域经济合作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其有利因素在于:

第一,位置优越。中国东北地区位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中心地带,与周边许多国家都有接壤。俄罗斯远东地区北临北冰洋,东濒太平洋,南部与中国、朝鲜接壤,隔海与美国、日本相望。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相邻,便于开展经贸合作。第二,资源丰富。中国东北是我国建国以来经济发展较早的地区,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中国东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黑色金属及其它有色金属、能源、化工以及建材方面都有一定储量,有利于支撑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而俄罗斯远东地区富含煤炭、石油、天然气、森林资源及水资源,是重要的原料供应地。第三,技术互补。俄远东地区的军工业和航天工业发达,因此在军事技术和航天技术领域,俄具有绝对的优势。但是中国在一些轻工业领域的技术也是俄所缺乏的。并且中国东北地区具有很强的劳动力优势,可以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便适应俄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2009年中俄两国政府正式批准《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至2018年)》,这份纲要的批准对推动中俄毗邻地区合作具有重要意义。15随着中俄双方高层领导的重视,相信中俄双方在建立地区性的自由贸易区进程将会有所加快。而东北三省的地方政府当然也会抓住这个机遇发展本省与俄的地方性合作。因为双方的合作不论是从地区战略还是从国家战略上都将是一次利大于弊的合作,对中俄两国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将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

(四)中国—俄罗斯全面性的自由贸易区

建立自由贸易区是双边经济逐步走向一体化的过程,其政治基础是双边互 1415 戚文海 赵传君等著 《东北亚经贸合作全方位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1)第91页。

来自互联网 振兴东北网综合《中国东北同俄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合作规划纲要获批》

http://chinaneast.xinhuanet.com/2009-09/24/content_17791242.htm。信,基础是双边互补性强、经济融通性好。16中国和俄罗斯产业互补性很强。俄罗斯具有丰富的能源和原材料资源,正是中国迅速工业化所需要的。而俄罗斯“重化”特征明显,农业和轻工业发展滞后,正好与中国的优势产业互补。在中俄贸易中,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是服装、纺织品、办公器械和电信设备,俄罗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是矿产品、黄金、军火和钢铁。对上述互补性强的商品,中俄两国应大幅削减关税,直至可以实现零关税的完全的自由贸易。目前中国已经建立的自由贸易区有:中国—东盟、中国—巴基斯坦、中国—智利、中国—新西兰、中国—新加坡、中国—秘鲁等自由贸易区。这些贸易区的签订已经或者不远的将来都将对中国及各方的经济都将产生巨大经济效应。在中俄双方的地区性的自由贸易比较完善的情况下,中俄双方可以开始考虑建立中俄全面性的自由贸易区,以便使双方在更加广泛、深入的领域展开合作。双方应该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废除贸易壁垒,取消两国之间的服务贸易限制,在各方面给与最惠国和国民待遇,最终达成中俄全面自由贸易协定。

三、经济影响

(一)规模经济效益

规模经济效益是指适度的规模所产生的最佳经济效益,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它是指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的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随着规模的加大,生产成本和经营费用都得以降低,从而能够取得一种成本优势。从中俄两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与俄罗斯结成自由贸易区以后,可以把原来分散的小市场结成统一的大市场,使企业摆脱市场规模的限制,并获得稳定的消费市场,实现规模经济。具体来讲,中俄自由贸易区内规模经济产生的效应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市场扩张效应。中国东北地区本来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人口一亿多,经济发展基础较好,俄政府在俄远东地区开辟了很多的经济自由区,市场规模相对来说也比较大。如果两地区在目前的基础上开展区域性的贸易合作,其市场潜力将不可估量。第二,水平分工效应。由于规模经济的扩张,中俄两国只集中资源生产行业内的一部分商品,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使得利润增加,投资回报率上升。第三,福利效应。由于规模经济所导致的商品生产成本的降低,使得中俄两国的消费者可以更低的价格水平购买到该商品,同时通过伙伴国之间的贸易享受到产品多样化带来的选择权增加的福利效应。

(二)贸易创造效应

贸易创造是指在关税同盟内部实行自由贸易,取消内部关税后,所引致的国 16 朱瑛瑛 《中俄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因素分析及模式设想—基于前瞻性视角》 江西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第43页。内成本较高的商品生产被成员国中成本较低的商品生产所代替,原来由本国生产的,现在从成员国进口,即国内较高成本的产品的消费向成员国较低成本的产品转移,从而使新的贸易得到“创造”,并带来成员国经济福利的增加。贸易创造使区内各成员国按照其比较成本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获得了规模经济,有利于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生产效率的改善。贸易增加还引起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的流动,使生产要素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对中俄自由贸易区而言,中俄两国之间产业结构和商品结构,有利于获得贸易创造效应。按中俄的实际情况,中俄间的资源禀赋存在互补,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可以极好的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更富效力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促进了成员方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最终会导致其区域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从中俄贸易的产品来看,中国主要从俄进口相关军工产品、资源性产品例如石油 ,而由于俄国内的轻工业不是很发达,因此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则是大量的生活必需品。因此中俄建立自由贸易区后,双方出口商品价格的下降将会使两国相互的进口量急剧增加,从而产生巨大的贸易创造效应。如果中俄自由贸易区建立,那么该贸易区将是一个拥有15亿消费者的世界上人口超级庞大的经济一体化区域(由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2010年的正式建立,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无论从市场规模、区内生产总值、区内贸易额都将是非常可观的。并且,中国和俄罗斯各自经过长期的经济发展,国民收人持续增长,消费层次正处于整体提升时期,消费能力很大。17从贸易创造角度考虑,中俄双方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无疑会给双方的国民带来很大福利,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努力增加区域内的国家的国民的经济福利。

(三)市场竞争效应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在日益加深。而很多中小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掉。目前跨国兼并越来越成为世界上很多国家向其他国家发动经济攻势的一个有效的方式。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削减企业的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将为很多中小企业带来一线生机。从市场竞争理论来看,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贸易自由化不但会带来基于比较优势的资源配置效应,还会有各种竞争效应,后者的存在使得贸易自由化对福利的影响大大增加。共同市场的建立将会扩大企业的市场规模,削减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企业之间在共同市场内的直接竞争将会增加企业的忧患意识。在企业众多而有实行自由公平竞争的条件下,企业会真正从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的角度来为消费者考虑。从中俄两国之间的实际情况来看,中俄在建立自由贸易区后,可以把中国与俄罗斯国内市场合成一个大市场,打破市场狭小、厂商寡头或多头垄断的局面,从而迫使企业不 17 李振宇 《中俄建立自由贸易区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27页。得不转向大规模生产,采用最新技术,使机器设备得到充分利用。最终导致成员方之间的竞争加剧和商品价格下降。另一方面,贸易和投资壁垒的消除将使得竞争更加公平。竞争的结果将使资源更加迅速在国际间寻求最佳配置。为了在更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企业不得不努力引进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引进优秀人才,实现技术创新和升级,努力降低成本。这样,企业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中也带来了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为了避免“两败俱伤”的局面,中国与俄罗斯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或者协议性分工,进行产业内专业化分工和大规模生产,这些因素可以促进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中俄自由贸易区作为整体的出口实力,扩大向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因此,无论是对于中俄两个国家的大局来讲,还是从中俄两国之间的企业和消费者来讲,双方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都是一个理智的选择。

四、制约因素

(一)政治上的中国威胁论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上对中国的怀疑和反动的声音也越来越强烈。实际上,中国威胁论在国际上的盛行不是一年两年的事,国际上的一些政客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毫无忌惮的在宣扬中国威胁论。虽然国际上的这种声音一直不是主流声音,但是这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出现这种声音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在不少人看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人均资源少,人口基数巨大,在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由于国内市场的不足,国内资源的匮乏,届时不免将会向外扩张。二是有些人根据过去日本、德国、美国和苏联崛起的历史证明,大国崛起后都会不断扩张,都要通过战争来改变世界格局与国际秩序,以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中国威胁论是西方大国反复宣扬、无中生有的,再加上与俄本国一些有关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中国威胁论在俄罗斯人当中开始盛行。随着中国与俄罗斯加强经贸往来,有些俄罗斯媒体也开始大量用中国威胁论来警示俄罗斯国民。在中国与俄罗斯的相关贸易中,木材也是中国大量进口的 产品之一,但是在俄罗斯国内却存在着中国企业已经的肆无忌惮的掠夺俄罗斯的资源。虽然中国东北地区与俄远东地区的经贸合作在很大程度上给振兴远东带来了希望,但并非所有人都相信中俄能够共赢。2009年就有德国媒体就提出了刺耳的问题:随着中俄双边关系的发展,俄罗斯是否会沦为中国的原料附庸,而远东将变为中国的殖民地。2008年,中俄双边贸易总额严重缩水,降幅同比超出35%。尽管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对其他国家的贸易额也有所下降,但对俄贸易是下降最快的。不少分析人士认为,俄罗斯将从中国的第6-8位贸易伙伴下滑至第15-16 11 位,未来可能沦为单纯的原料供给国,而非真正的合作伙伴。18这种言论,早已有之,而且这种言论在俄境内的确还是比较有影响的。这种情况只有经过双方的继续了解和交流之后才会随着时间而慢慢消除。正因为如此,双方才更应该加强经济上交流与合作,给两国企业和国民之间有更多相互了解的机会。

(二)经济制度不完善及制度上的差异

由于两国的经济发展理念不同,因此,两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差异。这里主要从经济制度角度来分析两国之间的差异。自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就走向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轨道,并且经历了叶利钦和普京两个领导人的长期影响,其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而中国自从改革开放后慢慢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轨道,建立了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中俄两国的改革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所有制结构均为多元化和混合型,价格均放开等。但两国的改革不同之处是主要方面。俄罗斯的改革比较激进,在短时间内就完成私有化改革,迫切于建立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而正是由于这些激进措施,导致俄罗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缓慢,甚至是衰退。中国也实行了市场经济改革,但是中国改革之路远比俄罗斯的改革方式缓和了许多。在改革道路上,中国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先从农村然后在到城市,先从沿海在到内中西部地区。现在很难比较中俄改革好坏。俄罗斯的改革尽管造成动荡,但在制度构建方面先行一步,某些微观层面改革效果较好。中国的改革尽管动荡较少,但在制度构建方面较为迟缓,可能造成许多潜在的风险,中俄改革的区别导致中俄经济行为主体和经济行为方式的差异。中国经济主体仍然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形式,而俄罗斯经济主体是私有企业,这种差异导致了双方经济行为方式的不和谐。很明显,双方要建立自由贸易区,就必须要克服这种制度上的障碍因素,而这种由于自身发展原因导致的经济制度上的差异就要通过两国政府及两国的企业和国民的共同努力来克服。

(三)两国之间的误解与偏见

由于两国之间的历史文化差异,也导致两国仍然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近些年来,中国经济腾飞发展,俄罗斯却在经济改革的道路上举步维艰,俄罗斯这种大国衰落所带来的失落感强烈地影响到俄民众的心态。在俄罗斯,如同在欧美和日本一样,人们长期以来习惯于一个贫困的中国,对于中国的迅速崛起没有 18 来自互联网 时代周报《俄罗斯远东开发借力中国 俄式中国威胁论抬头》

http://news.hexun.com/2009-10-22/121429813.html。思想准备。19随着中国的崛起,俄罗斯人的一个逻辑推理:中国是经济大国、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而成为军事大国的中国必然对俄罗斯构成全面威胁。俄罗斯人的心态十分矛盾,一方面不能不把远东和西伯利亚的发展同中国的发展相联系,另一方面又惧怕中国强大,尤其是在与中国的经济合作问题上。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中国威胁论的反映。尽管“中国威胁论”在中俄两国战略协作的发展历程中不占主流地位,但毕竟如果两个国家要长久的保持良好的政治经济关系,就必须克服这些主观意识领域的差异,为两国政治经济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论与建议

(一)中俄应尽快加强双边区域贸易自由化的战略研究

中俄两国确立了睦邻友好、互为战略协作的伙伴关系,双边关系正全面、快速、深入发展,达到历史上最好的水平,在许多领域已建立起高效的合作机制,建立了中俄投资促进会议机制和多种合作方式。中俄两国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不断完善相互投资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加大对中俄双边区域贸易自由化的战略的关注和研究。要大力促进中国到俄罗斯的投资,尽快让人们看到区域合作的好处,从而以实际效果助推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二)应该坚持从地方性贸易自由化到区域性贸易自由化方针

中俄地方性边境经贸合作区是中国边境口岸城市与俄联邦边境口岸城市之间关于毗邻地区更加紧密的双边边境经济贸易联系安排。中俄边境经贸合作区的建立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中俄双边经贸合作,带动两国相应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随着两国边境贸易的不断加强,双方的相互理解和依赖程度也会相应的加强。在地方性的贸易合作取得实际效果后,双方肯定也会对进一步的贸易自由化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那么在俄加入WTO后,适时启动中俄全面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将成为可能。

(三)应采取先难后易、稳步推进的方针

为了推进中俄自由贸易化的进程,两国应首先协商对双方来说容易达成共识的问题,逐步深入探讨对两国经济发展冲击较大、不易达成一致意见的敏感类问题,最后集中精力消除中俄贸易中的最主要障碍。中俄两国应基于互利共赢的原则,对实现自由贸易的政策措施分阶段、分时期的逐步实施。对于自由贸易进程中一些高难度的问题留待后续协商和讨论,等时机和条件成熟时,再把中俄贸易自由化推向更高一级的水平。中俄自由贸易区建立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其相应的 19 张蕴岭 主编 《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与实践》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11)第205页。目标,双方不能急于求成,应该集中精力、循序渐进地完成每一阶段的任务,不断完善自由贸易区各方面功能。

(四)贸易自由化,交通是关键因素

中俄目前虽未达成自由贸易区的协议,但是双方应该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两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而交通问题无疑是中俄双方一种长远战略。那么双方应该加快中俄跨境路桥和贸易口岸的建设,增强交通基础设施和边境口岸通行能力,解决口岸货站货物积压严重的情况,满足货物和人员往来扩大的需要。经济发展,交通先行,这在两国贸易自由化方面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战略考量。

(五)东北亚各国之间应尽早启动双边区域贸易自由化合作

东北亚各国在地缘上的位置优势,为东北亚各国的经济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先天性条件。据外电分析,包括中日韩以及东盟在内的东亚地区2010年的经济规模将达到12.89万亿美元,超过欧元区12.67万亿美元,将达到全球GDP的21.1%,东亚地区的经济在世界所占的比重超过20%以上,这是自1980年IMF推行此项统计依赖的第一次。预计2010年东亚经济的增速为6.8%将达到欧元区的近2倍。20东亚的经济前景如此强势,那么东北亚各国更应该抓住这个经济发展的机遇尽快达成双边或者多边的自由贸易协定,以适应东亚快速发展的经济。中、俄、日、韩、朝和蒙古各国政府可以首先加强双边的贸易谈判,进而逐渐展开多边贸易谈判。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模式要遵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发展大致经历中国东北地区与俄远东地区自由贸易区—中俄自由贸易区—中俄朝蒙自由贸易区—中俄朝韩蒙日自由贸易区,从更远的未来看,如果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能够顺利推进,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与东南亚地区的各种自由贸易区联系起来,通过整合和磨合实现东亚经济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张蕴岭 主编 《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与实践》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1)。

[2] 中国经贸信息(中国人大书报资料中心)2010年 第二期。

[3] 戚文海 赵传君等著 《东北亚经贸合作全方位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

[4] 李向平主编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

[5] 朱瑛瑛 《中俄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因素分析及模式设想—基于前瞻性视角》 江西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6年12月。

[6] 普京 《普京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7] 星岛图书 《亚洲寻求共赢:合作促进发展—博鳌亚洲论坛》2003 中国经贸信息(中国人大书报资料中心)2010年第二期第3页。20 14 年年会演讲文集,现代出版社。

[8]李连庆 《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模式选择与推进战略研究》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9年5月。

[9]李振宇 《中俄建立自由贸易区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10] 中俄经贸合作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分析

10级国贸四班 39 贝定镒

【摘要】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快速发展及亚洲经济形势的变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愈益受到各国的关注。自从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于 1990 年倡议建立“东亚经济核心论坛”(其成员包括东盟国家和中日韩),东亚逐步向一体化迈进。中国与东盟 2002 年 11 月 4 日在金边签署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启动了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它是东亚经济合作的历史性突破。中国与东盟签署的《框架协议》,确定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范围、措施、时间表,它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设计了基本架构。虽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进程将面临来自区域内外的一系列挑战,但在中国与东盟之间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合作机遇远远大于挑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必将对中国、东盟、亚太乃至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均衡分析法。其中比较分析法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东盟自由贸易区、APEC 方式、美洲自由贸易区、欧盟的比较,另一方面是根据收集的不同国家、不同市场、不同产品等的数据的比较。实证分析法主要是基于所收集的有关资料对相关理论和结论进行分析论证,比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理论模型就是采用实证分析法。规范分析法主要是依据有关经济一体化理论,结合《框架协议》,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之后的经济影响。均衡分析法贯穿全文,如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中的理论解释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证研究,还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后的影响等。本文运用大量的经贸历史数据,注重数据的新颖性,力求收集最新数据以展示中国与东盟发展的最新状况,从而更加详细的分析其成立后的影响。

区域主义强调区域一体化(RegionalIniegratinnArrangements:RIAs)的基础上优先实现小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Lipscy根据区域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程度和成员之间相互让渡权利的多少从形式上把区域贸易合作划分为六个阶段:特惠关税区:是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或部分商品实施特别的关税优惠。自由贸易区:指在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与地区组成的贸易区内部成员之间取消关税与数量限制使区域内各成员国的商品可完全自由流动,但每个成员仍保持各自对非成员国家与地区的贸易壁垒。关税同盟: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各成员之间建立对非成员国家与地区的共同关税税率。

共同市场: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各成员之间生产要素也可自由流动。经济联盟: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要求各成员制定和执行某些共同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废除政策方面的差异。

完全的经济一体化:是区域贸易自由化发展的最高阶段,区域内各国在经济、金融、财政等经济政策上完全统一化,在各成员国内完全消除商品、资金、劳动力和服务等自由流通的人为障碍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就是关税同盟理论。关税同盟理论分析了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静态效应包括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动态效应包括规模经济效益、竞争效应及其他效应。

由于关税同盟理论主要是从欧盟这个发达国家组成的一体化组织得出结论并发展起来的,因此以后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陆续提出适合发展中国家的一化理论。这方面的理论以印度经济学家阿兰·默罕穆德和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为代表。印度经济学家阿兰·默罕穆德从发展中国家利益出发,根据市场原理,提出“建立在供应决定相互依赖关系基础上的一体化”理论。另外,拉美地区

是发展中国家区域化、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比较发达的地区,随着拉美地区工业化相地区合作的发展,其在实践中形成—套具有拉美特色的发展思想和理论,理论代表者是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他是从一系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经济思想中,提出实现地区经济一体化主张的。然后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理论模型。中国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目的是用区域经济合作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来促进贸易和经济增长,这将成为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区域经济合作的全新尝试。由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已有基础,而且它们的市场规模相近,因此把东盟视为一个整体和中国组成自由贸易区,另外还有被排斥在外的世界其他国家,整个世界就分为三个部分,从而建立了三国理论模型。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创造效应、贸易转移效应、规模效应及动态效应。

本文选择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规则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涉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模式、原产地规则、保障措施和争端解决机制等内容,这些规则关系到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和区内成员的经济增长潜力。全文在系统分析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组织的经验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建立自由贸易区应遵照由易到难的方式,从双边谈判开始,然后逐步扩展到和多个国家组成的地区整体进行谈判。同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时,应遵循先建立主体框架,再逐步充实合作内容的方式。

第二,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需要设置一套高效组织机构,以协调员

国的法规和政策,这些机构应该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过程中得到逐步建立和完善。第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尽可能采取税目改变标准作为实质性改变标准,这样,可以为区内贸易提供更大的便利。

第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应该在一般磋商制度、实施跨协议的“交

叉报复”的明确界定、争端解决机构的设立等方面作具体改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参与建设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由于我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经验不足,对其法律制度和规则还比较陌生,我国学界至今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法律制度研究不多,研究这一问题,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由于研究时间较短加之本人能力有限,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能不够深入和全面,还有待学者们继续进行这一领域的探索。

东盟这个区域一体化组织要想进一步向前发展,要想在将来经济全球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

一、进一步加强内部合作;

二、走与区域外国家合作的道路。因为东盟合作存在的问题中有一些是自身不能解决的,只有通过与区域外国家进行合作才能使东盟更具生命力,比如,东盟与中国合作,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0+1”模式);积极发挥东盟的作用,倡导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10+3”模式)。本章主要分析如何加强内部合作和开展“10+3”合作,下一章再详细研究与区域外国家合作的另一条重要道路:中国—东盟自由

贸易区。

一、加强内部团结,恢复昔日凝聚力

凝聚力是一个组织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保证。东盟的扩大以及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东盟成员国的团结有所削弱,凝聚力下降,影响了东盟的合作发展。所以东盟各成员必须消除分歧,努力协调各 国之间的关系,紧密团结在“东盟”旗帜下,这样才能恢复惜日凝聚

力,推动东盟合作的发展。

二、努力促进经济复苏,保持政局稳定东盟 10 国已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政治的稳定程度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区域内其他国家,也会影响到东盟合作关系的发展。比如,东南金融危机首先在泰国爆发,然后影响到其他国家;马来西亚的安瓦尔事件不仅影响到马来西亚的稳定,而且在本地区引起不同反响,进而影响到马来西亚同其它成员国的稳定关系。金融危机使得东盟各国的经济出现衰退,从而导致了政局的不稳定。所以东盟各成员国必须采取一切办法努力促进经济复苏,只有经济复苏了,政局才会稳定,政局稳定了就会促进合作地不断发展。

三、努力缩小成员国之间的发展差异。协助新成员国解决实际问题,缩小新老成员国之间的发展差异,是今后东盟经济合作发展的一项重大的任务。东盟成员国之间在经济发展上存在巨大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今后还将继续存在,这将是影响未来东盟经济合作发展的重要因素。东盟正是考虑到新老成员国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在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东盟投资区的建设上采取了不同的时间表,允许新老成员根据本国实际情况,确定实施计划的日期。东盟还通过东盟秘书处实施培训计划,对新成员国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社会发展计划、投资项目评估、金融监管等方面的培训,以帮助新成员加速本国经济发展进程,从而缩小各成员国之间的差距。不过这项工作是长期和艰巨的,也是东盟未来合作发展必须努力解决的。

四、应将金融领域的合作作为今后东盟经济合作的一个重点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东盟各国已经认识到开展金融合作的必要性,并采取了一些实际行动。一是建立了东盟金融预警机制。1998年 10 月,东盟各国财长举行会议时就对区域内金融危机预警机制签订了协议,要求东盟各国向东盟秘书处提供包括贸易、国际收支、财政收支、利率、汇率以及资金流向等经济数据,每年由有关专家共同分析研究这些资料,预测地区经济的发展形势,防范再次出现金融动荡。二是共同培训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管理人员。东盟国家希望通过成员国之间的培训合作,提高区域内金融管理的整体水平。三是扩大货币领域的合作。1998 年 10月,在马尼拉举行的东盟经济部长会议同意使用区内货币进行贸易结算,并计划制定出一套使用区内货币进行贸易的方法,推动早日建成区内共同货币。所以加强金融领域的合作已日趋重要,东盟应将其作为今后经济合作的一个重点,这样,才能使东盟合作发展具有新的生命力。

五、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前面也分析了东盟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从整体上看,东盟的产业结构距离发达国家尚有一段距离,其主要是围绕出口加工贸易而发展起来的,具有劳动密集度高、技术创新能力低的特点,因而竞争能力差。东盟国家要想提高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需通过加强合作,推动产业结构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提高产品的档次,选择有优势、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产业,以适应全球化新技术革命新形势的变化。东盟部分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已经开始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已基本完成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这将使他们在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处于

较主动的地位。所以,东盟国家今后应加强在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信息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方面的区域合作,从整体上提高东盟的技术水平,使之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并成为东盟今后合作发展的又一重点。通过前面对东盟合作的详细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第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国都不能关起门来发展经济,只有把本国经济融入到全球经济中来,才符合历史潮流,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第二,经验表明,参加区域一体化组织的成员能够获得比一国时更大的利益。正如彼得 罗布森所说:“全世界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成为一个经济共同体的成员并非取得经济成功的必要条件,虽说这并 不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即那些未参与一体化而取得成功的国家,如果 成为一个合适集团的成员,可能会更加成功”。第三,从东盟合作到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再到东亚合作,可以得出,任何一个区域一体 化组织都不是完全排他性的,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向外溢出、扩张,欧盟东扩,北美自由贸易区南下也证明了这一点。这也说明了区域一 体化并不是与全球一体化相对立的,而是全球化的一个阶段。是在全 球化短期内难以实现下的一种次优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到一定 程度必然向全球化发展。

同样,通过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分析可以得出:中国经济 已开始完全融入世界经济圈中,在区域化、集团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关 键性的一步。虽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了坚实的合作基

础,但也还存在不少困难,双方应积极努力,共同推进合作步伐,以 取得“双赢”的结果。

最后,尽管本文对东盟合作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中国—东盟自由 贸易区的建立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研究,但主要以归纳法为主,如 果能建立一个关于区域合作的模型进行分析就更完美了。希望在今后 的研究中再加以完善。

第三篇:中俄能源合作及对东北亚经济的影响

中俄能源合作及对东北亚经济的影响

【摘要】:近年来,中俄的能源合作问题一直是东北亚地区的热点话题,同时,中俄的能源合作也是我国当时期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我国新时期的能源问题,同时它的成败也对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带来重要影响,甚至对于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提升也有着重要的制约与密切关系。

【关键字】:中俄关系、能源合作、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正文】:俄罗斯是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着1707.5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它的西部与欧洲一体,东部和南部融入亚洲大陆板块。俄罗斯地大物博,广袤的国土赋予俄丰富的自然资源。其森林覆盖面积为8.67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1%,木材蓄积量为807亿立方米;已探明天然气蕴藏量为4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探明储量的三分之一强,居世界第一位;石油探明储量为65亿吨,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2%至13%;煤蕴藏量为2000亿吨,居世界第二位;铁、铝、铀、黄金等的蕴藏量也均居世界前茅。丰富的油气、林木及其他矿物性资源使俄通过资源输出来参与东亚经济合作具有巨大潜力。而俄积极参与东亚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经贸合作对于俄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具有重要意义。能源合作是东北亚地区可以先行的和最有潜力的合作领域,能源合作可以带动东北亚其他领域的合作.中俄的能源合作具有客观需要性强、优势明显的特点,合作的深入开展不仅会促进整个东北亚地区的能源优质化,改善该地区的能源结构,而且作为东北亚能源合作的前导和组成部分,将加强东北亚各国间的相互联系,为该地区的合作提供良好的机遇。如何加强我国与俄的能源战略合作关系,将关系到我国在新时期东北地区的经济地位以及国家的整体综合国力以及能源的重大问题。

由于苏联解体,俄罗斯失去了40%的国土和24%的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如果以1992年为100,到2000年才恢复到80,停滞和混乱至今仍在延续。俄罗斯在东亚的经济存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俄罗斯(苏联)的东亚外交传统上一直以中国为中心制定。首先开展东亚地区外交是在戈尔巴乔夫时代,从1986年的海参崴演说和1988年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演说开始的。东亚战略是其外交战略中的薄弱环节。这种状况在叶利钦时代、普京时代也基本没有变化。叶利钦时代的外交部长科济列夫在1994年2月的论文中对俄罗斯外交的地区性优先顺序进行了排位,依次是独联体(CIS)、欧洲、美国和西方七国,亚洲被排到第四位。在东亚的优先事项是,在中俄边境得到安定后,把为了西伯利亚和远东的经济发展的对外经济合作放在第一位。有人说,进入俄罗斯时代后,东亚的地位比苏联时期反而下降了。不过近年来,俄罗斯的确开始积极参与亚洲事务,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参加东亚地区国际会议和磋商机制,保持与东盟主导国家的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发展与中、朝在图们江的经贸合作及与日本在环日本海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在加强与该地区国家传统合作伙伴关系的同时努力开拓新的经贸合作领域。同时,中俄领导人之间的高层会晤,也有着日趋增加的趋势,俄罗斯联邦外交部第一亚洲司司长康斯坦丁•弗努科夫2007年12月11日向俄罗斯记者表示,俄罗斯和中国两国领导人2008年预计将举行至少四次的会晤。弗努科夫解释说,2008年预计俄罗斯总统将对中国进行访问,俄中两国领导人在即将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亚太地区经合组织峰会以及在日本举行的中国也在邀请名单之列的八国峰会上将举行会晤。在这份计划中我们不难看出,中俄两个已经把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提升到重要的日程当中。同时,俄罗斯铁路公司总裁弗拉基米尔•亚库宁12月13日在政府会议上表示,俄罗斯铁路公司计划在2015年前,为发展远东地区的铁路基础设施投资1130亿卢布,其中约500亿卢布将用于维护西伯利亚大铁路,630亿卢布用于发展贝阿铁路。亚库宁说,俄罗斯铁路公司将在2009年开通第二条阿穆尔河铁路桥,随后还将维修穿越阿穆尔河的铁路隧道。其他远东项目还包括发展阿穆尔河共青城至苏维埃港的铁路。根据2030年前俄罗斯铁路发展战略,计划将贝阿铁路专门用于货车运输,西伯利亚大铁路用于运输集装箱和旅客运输。贝阿铁路和西伯利亚大铁路是连接俄罗斯远东与乌拉尔地区及欧洲部分的主要运输通道。俄罗斯铁路公司计划建设包括连接矿区的铁路在内的新线路,并维修和维护现有铁路干线以保证未来的货物运输。从这则消息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俄方正在紧锣密鼓的加快自身在远东方面的建设,为日后将一定付诸现实的中俄、以及俄与远东地区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在能源、贸易等方面的工作做着准备工作。

为中俄在能源合作方面的努力,中国政府也在不断的努力。据俄罗斯联邦政府新闻处向俄新社透露的消息,12月6日早晨中俄两国政府首脑出席了第二届俄中经济工商界高峰论坛开幕式,此后将举行俄中总理第十二次定期会晤,晚间两国总理还出席了中国年闭幕式暨文艺演出。中俄两国总理将首次讨论向中国出口淡水鱼类和海产品的问题,这是有关问题第一次在这样高的级别上进行讨论。此外还将讨论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问题,包括关于田湾核电站二期工程建设问题。在历次政府首脑会晤中,俄中两国贸易问题已经成为例行磋商问题,双方计划在2010年将双边贸易额扩大到600亿美元,如果有可能则扩大到800亿美元。据俄罗斯联邦政府有关知情人士表示,这一目标完全是可以实现的,因为今年前9个月双方的贸易额已经接近350亿美元。在这场经贸盛宴中,能源无疑是其中的一道大餐。

2006年,中国自俄进口原油1597万吨,比2005年增长约25%,占我原油进口总量的11%左右。同时两国约定,自2006年起,俄方将通过铁路向中方提供每年不少于1500万吨的原油。除传统的原油贸易外,双方还在积极探讨加强能源领域的上下游合作,包括共同开发油气田、开展炼油化工,以及铺设中俄原油和天然气管道等。

2006年10月,第一家中俄能源合资公司―东方能源公司成立,其中51%的股份为俄罗斯石油公司持有,剩余49%的股份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持有。

2007年7月31日,东方能源公司首次通过拍卖方式获得了俄罗斯境内的油气资产。交易涉及的两个区块位于东西伯利亚,石油预测储量共计8000万吨,天然气预测储量共计1050亿立方米。

此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蒋洁敏又与俄罗斯鲁克石油公司总裁瓦吉特•阿列克列洛夫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06年11月,中国石化和俄罗斯石油公司成立合资公司,收购了俄罗斯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根据协议,俄石油和中国石化分别占有51%和49%的股权。

其后,中国石化又与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签订协议,两家公司及其子公司将共同勘探和开发萨哈林-3号项目。为此双方共同出资建立一个全资的子公司,其中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占74.9%的股份,中国石化占25.1%的股份。

此外,俄罗斯石油公司在中国的项目也已经启动,公司与中国石油在中国成立从事炼油和成品油销售的合资企业―“中俄东方石化公司”。这家俄罗斯石油公司控股49%的公司将在中国建设一家年加工能力为1000万吨的炼油厂,还将开设合资加油站。

天然气东西双线,两国油气管道建设虽有波折,但亦在积极推进中。2006年3月,经过两年的接触,中国石油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借普京访华的机会,签署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关于从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谅解备忘》。根据计划,到2020年俄罗斯将会通过东西两条管道每年向中国出口天然气680亿立方米。其中第一条管线(西线)位于西西伯利亚,经阿尔泰边疆区和阿尔泰自治共和国到中国,其依托是亚马尔半岛气田和西伯利亚的恰扬达气田。这条管道设计总长度2700多公里,设计总造价约为50亿美元,将穿行俄罗斯的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州、汉特-曼西斯克自治区、托木斯克州、新西伯利亚州、阿尔泰边疆区和阿尔泰共和国,然后进入中国新疆境内,最终和中国的西气东输管道相连接。该管道建成后,俄罗斯可通过它每年对华供应300亿~400亿立方米天然气。2006年6月13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副总裁亚历山大?阿纳年科夫对媒体表示,俄气公司已确定了俄罗斯通往中国天然气的第二条管线(东线)走向。该天然气管线具体走向是从萨哈林―阿穆尔河畔共青城―哈巴罗夫斯克进入中国。2007年10月8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正式作出决定:从俄西西伯利亚地区向中国输气的阿尔泰天然气管道将于2008年正式动工。

东亚国家与俄罗斯的经济合作多是看重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俄罗斯在东北亚地区石油需求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而且东北亚地区经济互补性强,也为俄罗斯参与当地经济合作提供了机遇。目前,远东和西伯利亚拥有俄罗斯石油资源的72%。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产油区经过长期的开采开发,已经到了中后期,不仅产量的提高有所限制,就是维持原油的产量也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这对与资金紧张的俄罗斯来说有很大的难度。相比较,与西伯利亚产油区对应的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也拥有相当丰富的油气资源储藏,开发潜力很大,而且该地区靠近能源需求大国日本、中国和韩国,具有与巨大需求市场相连接的地缘优势。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可以通过能源地区合作加快其融入亚太市场的步伐。因此,俄罗斯会逐步加大对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油气资源开发的力度。对中、日、韩、朝等国来说,从俄远东地区进口能源距离短、成本低,而且相对稳定,是能源进口多元化的较优选择。

中国是现在世界上重要原油进口国,对于加强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问题,建立与中国黑龙江省大庆油田的输油管道相连接,借助大庆油田原有的管道,就可以直接可以把俄进口原油直接运输到我国华东华中地区,既能够节省大量的原油管道铺设资金,有能到重新活跃石油城市大庆的城市功能,使其重新的、更好的行使自身功能,带动石油以及相关产业的复苏,同时,迎合我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需求,有着优越的政策条件。这无疑是振兴与复苏我国东北地区,促进整个东北亚地区经济与合作的重要战略举措。参考文献:

(1)东北亚论坛 >> 2004年02期 >> 中俄能源合作及对东北亚区域经济的影响 吉林大学,朱显平

(2)http://

(5)http://gb.cri.cn/2201/2006/03/09/1745@937727.htm

(6)《中俄能源合作战略与对策》——黑龙江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戚文海

随着中俄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形成和经贸关系的不断发展,为进一步深化、规范边境贸易,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俄东宁――波尔塔夫卡互市贸易区。该互市贸易区是中央政府迄今为止批准的两个互市贸易区之一(广西凭祥、黑龙江东宁)。中俄两国政府于2001年12月共同签署了《关于同心协力对应启动中俄东宁――波尔塔夫卡互市贸易区的协议书》。它地处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地带,在扩大沿边开放,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

东宁中俄互市贸易区面对占俄罗斯面积36.4%,人口最密集的俄远东地区及繁华的两大城市――海参崴、哈巴罗夫斯克,距海参崴153公里,距俄远东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和重工业基地乌苏里斯克仅53公里,牡丹江途经东宁到乌苏里斯克的国际铁路中方已建成,东宁――俄罗斯东方港出海口正在辟建中,使互市贸易区实现陆海联运,并向俄西伯利亚和俄腹地延伸,东宁中俄互市贸易区将成为中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重要交汇点。

该互市贸易区以“一区两国、封闭运行、境内关外、自由贸易”为模式。中俄两国在界河两侧各规划出6平方公里土地,由两座中俄跨界大桥相连接。中方一侧的互市贸易区的规划是“前店后仓、后厂”的模式。(前店:国际商贸中心;后仓、后厂:货运仓储、出口加工,休闲娱乐、商服居住、口岸管理等功能区)。

该互市贸易区的最大优势

进入互市贸易区的中俄两国公民免签证、进出口货物减免关税。

公安部已授权地方公安机关办理两国公民进入东宁中俄互市贸易区的免签证手续(不需要办护照)。中俄两国公民均可驾、乘交通工具自由进出,在互市贸易区内自由贸易。

有关减免关税事宜,在互贸区内经营的中国商品出关不受数量、品种和金额限制,出口商口可享受国家有关给予互市贸易区特殊关税政策;中国公民进口俄商品价值在3000元以下的,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俄公民携带物品进入互贸区不受数量、品种和金额限制,在区自由交易,货币自由流通。

目前,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成为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这既顺应世界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在中国已经参加的多层次的,区域、次区域和跨区域的经济合作中,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是中国整个区域经济合作战略中不可获缺的一部分,积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就中国如何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提出构想。

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

一般意义上讲,东北亚主要是指东亚的北部地区,涉及到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俄罗斯和中国六个国家。不过对中、俄两国来说,处于东北亚这一地理范围的主要是中国的东北地区和俄国斯的远东地区。这一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起步比较晚,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目前的合作水平和取得的实际成果还难以令人满意。

东北亚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在早期主要是以双边为主,到20世纪80年代末,冷战结束后,才开始出现多层次的双边和多边经济合作。以1991年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开始实施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计划为标志,东北亚的区域经济合作真正进入实质性的发展阶段。当前,东北亚地区的合作已经初具规模,各国家的相互依赖性加大。在贸易方面,中日两国的贸易额从1981年的104亿美元激增至2004年的1678亿美元。日韩两国间的贸易额在近年也在迅速增长,即使是韩国与朝鲜之间的贸易额也出现了新的发展。目前日本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也是日本的第二大经济合作体,中国已成为韩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在金融与投资方面,1998年之前,日本是次于美国的对华第二大投资国,目前日本对中国内地的投资仅次于中国香港地区、美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居第四位。中国已成为韩国最大投资对象国,是排在日本之后的中国第五大投资来源地。在合作的机制安排上,虽然东北亚的区域经济合作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全区域性的机制,主要是由地方政府参与和推动的,但是已经得到各国中央政府的重视。在2003年,中国-东盟峰会上,中国总理温家宝与日韩领导人一起签署和发表了《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为东北亚的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快发展奠定了制度性基础。

二、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主要障碍:

由于东北亚地区形势的复杂性,这一地区在加快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障碍和困难。总的看来,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东北亚地区的政治形势不稳定,特别是朝鲜半岛。国家相互间的信任不够,如日本与中国、日本与俄罗斯之间都存在信任不够的问题,区域经济合作缺乏稳固基础。

(2)东北亚区域内国家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过大,特别是朝鲜与日本、韩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甚远,就是中国经过20多年的经济发展,与日本的经济相比也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现象表现在区域经济合作问题上,虽有互补性,但合作的基础很弱,各国利益取向很不相同,找不到共同的合作的切入点。

(3)东北亚区域外的国家-美国对东北亚地区影响很大。美国是世界第一大政治、经济强国,虽然在地理范围上属于美洲国家,但对于东北亚地区及世界的影响是很大的,已经完全超出地理范畴,成为世界性的国家。而美国在这一地区有其自己的战略,通过与日本和韩国的结盟达到控制东北亚地区乃至整个亚洲。因此,美国的东北亚战略将严重的阻碍这一地区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三、中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意义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国为了适应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势,开始了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我国不仅先后参与了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10+3”、上海合作组织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开发等以贸易投资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广义的区域经济合作,还加入了《曼谷协定》,启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签署了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和《中国-巴基斯坦优惠贸易安排》。这些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但从总体水平上看,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有较大差距。二十一世纪我国的经济发展将面临新的形势,因此,积极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推进东北亚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将有力地扩大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空间,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有利的国际环境。目前,我国对东北亚各国出口占总出口17.34%,从东北亚成员吸收的外资所占比重也比较大,如果我国加强与东北亚各国的区域经济合作,我国与东北亚各国的贸易、投资规模都将有一个较快的增长,同时又可以避免对美欧等传统市场的过度依赖,促进市场多元化,分散市场风险。加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还可以加强我国与相关国家在资源开发方面的合作,弥补我国油气、铁矿、有色金属、木材等重要资源的不足,并可以有效地吸引日韩等国的新一轮产业转移,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第二,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可以提高我国国际经济地位。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有利扩大我国在东北亚区域经济事务中的影响力,增加这一地区发言权。东北亚地区虽然只包括六个国家,但在这里凝集了几乎所有的大国的政治、经济关系,中国在参与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如果能够占有主导或绝对影响的地位,这将大大提高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地位,扩大其影响。

第三,是维护国家战略利益的需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摆脱大国的压制和其他区域集团的牵制,更好地平衡我与其他大国的利益关系,扩大回旋的余地;有利于发展和巩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维护我国经济安全、军事安全与民族和睦;同时,有利于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好合作关系。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所在的东北亚地区是世界经济三大板块之一,加快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步伐将有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增强我与美、欧抗衡的实力,有力地维护我国的长远战略利益。

从长远发展来看,中国经济的发展还应该立足于亚洲,积极促进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从而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三足鼎立的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东北亚作为东亚的一部分,应该是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重点地区。

四、中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具体构想

针对现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状况和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我们认为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相结合。中国的东北地区是我国处于东北亚的主要地区,也是我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沿、主要力量。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我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所能达到的程度。不过改革开放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东北地区却成我国经济相对衰落的地区。2003年,我国政府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力图把东北地区培养继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之后,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使国内区域经济得到统筹、协调发展。但在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过程中,我们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利用区位优势,加强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东北亚各国的合作。在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中,我们积极地引进韩国、日本的先进技术,改造我国的传统产业,提高我国产业的竞争能力;要利用好俄罗斯、蒙古的资源,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服务,没有资源和技术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无法振兴的。因此,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战略,二者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我国的沿边开放政策相结合。由于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发展水平气还有限,影响力还不大,参与这一进程的主要是我国与其他东北亚国家接壤的省份和地区,主要包括东北三省和内蒙等地。这些省份都属我国的沿边省份,经济发展与我国沿海等其他地区相比比较落后,但是在我国的对外开放中有着地理上的优势,因此我国很早就提出了沿边开放的战略。沿边开放战略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沿边省份与接壤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但是一直以来这种合作的形式还比较简单,层次还不高,规模也不大,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发展。而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则为我国沿边省份的开放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我国应该在积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进一步促进沿边省份的开放,在有条件的地方考虑建立边境经济合作区。如可以考虑我国内蒙的二连浩特与蒙古的扎蒙乌德建立国际经济合作区;黑龙江省的绥汾河、同江等地可以考虑与俄罗斯的海参威建立合作区;吉林省延吉自治州的理春市、延吉市可以考虑如何通过开发图门江地区同朝鲜、俄罗斯的合作等等。

(3)积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实现我国与东北亚国家间的优势互补。我国的经济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是日益融入国际社会的外向型经济。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一直是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东北亚地区的国家中,俄罗斯和蒙古,包括朝鲜,拥有丰富的资源,如石油等都是我国需要大量进口的,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和韩国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拥有技术和资本上的优势,加强与他们的合作,有助于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我国则在劳动力资源上具有优势。可见,东北亚国家的经济互补性非常强,合作的空间很大。所以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下,促进我国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合作,也将加快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

(4)积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应该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优先发展条件成熟的项目。东北亚的形势复杂,区域经济合作在短期内还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参与和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时,更应该讲究策略,找准突破口,采取多样的合作形式。对于与日本、韩国的合作来说,可以与我国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结合起来,利用地理上的便利,优先发展与京津唐地区的合作。对于俄罗斯来说,我国可以依托上海合性组织这一制度形式,加强与它的合作。而已经有了一定发展基础的图们江地区的开发,则将中国与朝鲜,韩国和俄罗斯联系了起来。就蒙古而言,我国可以以对蒙开放沿边口岸城市二连浩特市为中心建立国际经济合作区,以点带面,促进与蒙古的合作。

(5)谨慎处理东北亚区域内的热点问题,为区域经济合作创造一个稳定的地区环境。东北亚地区由于政治关系、经济关系都十分复杂。因此,我们在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一些热点和重点问题,为我国参与和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合作环境。

参考资料:东北亚博览会

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辽宁省,吉林省,内蒙古的东部俄罗斯东部,朝鲜,日本,蒙古。

亚太经济圈

亚太地区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地区。以日本的崛起为开端,最近二十多年来,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济迅速、持续增长的地区。二战以后,日本经济经过短暂的恢复后重新崛起,在不到25年的时间里,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到1970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计算,已与美国不相上下。除日本外,亚洲的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进入经济繁荣时期。在小农经济或以转口贸易为主的经济基础上,它们大约花了10-15年的时间,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现代化,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亚洲的东盟国家也是经济迅速发展的地区。l97O-1980年,东盟五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7.4%,不仅高于世界平均增长速度的3.8%,也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增长速度的5.3%。中国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亚洲太平洋地区虽然在两次石油危机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滞胀”的冲击下,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始终维持了比其他任何地区都高的增长率。进入9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经济贸易持续蓬勃发展,特别是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保持了强劲增长的势头,据亚洲开发银行统计,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实际经济增长率1990年为6.4%,1991年为6.7%,1992年为7.4%,1993年为7.5%。这一增长率不仅远超过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也大大高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率。美国前总统里根曾把21世纪称作“太平洋世纪”。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一定程度上为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蒙上了阴影,但并未阻止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日益上升。

第四篇:舟山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舟山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10-7-13信息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

[摘要]文章在对舟山市现有海洋经济产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舟山市的海洋经济发展潜力、未来走势及布局进行研究,进而探索舟山市未来实施“科技兴海、外向带动、区域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路,试图从资源、环境、人才等几方面寻求对策。

随着我国对海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以及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提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的战略目标。根据国家的部署,浙江省相应制定了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舟山因海而建,必将依海而兴,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与此相适应,舟山市委市政府也提出要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加快发展港口物流业,着力打造海洋旅游精品,努力建设现代渔业基地,不断推进海岛基础设施建设,使得舟山海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逐渐形成多种产业和相对完整的海洋经济体系建设目标。但从目前来看,舟山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下,产业发展形势也不很稳定,临港产业竞争力较弱,海洋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阻碍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笔者在对舟山市现有海洋经济产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舟山市的海洋经济发展潜力、未来走势及布局进行研究,进而探索舟山市未来实施“科技兴海、外向带动、区域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路,使舟山由海洋资源大市变成海洋经济强市,试图从资源、环境、人才等几方面寻求对策。

一、舟山市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从地理位置上看,舟山市位于舟山群岛,自古靠海,地处长江口南侧,杭州湾外缘的东海洋面上,背靠上海、杭州、宁波等大中城市群,面向太平洋,踞我国沿海南北航线与长江“黄金水道”交汇的咽喉要冲,是长江流域和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海上门户和通道,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舟山海域辽阔、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很大,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雄厚物质基础。从资源角度上看,舟山是海洋资源大市,长期以来偏重于发展海洋资源型产业,渔业资源与港口资源是推动海岛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从渔业资源上讲,舟山拥有鱼、虾、贝、藻类等海水产品500多种,全市渔业年产量约120万吨,位居浙江省第一,是全国最大的渔场;从港口资源上看,舟山拥有港口岸线2447.87公里,其中水深10m以上183.2公里,水深20m以上82.8公里。舟山港口不仅是舟山的优势,也是浙江和整个长三角城市群的优势,港口的作用将愈加凸显。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依赖资源的格局不会改变,舟山地处长三角南缘,是江海联运和长江流域走向世界的主要海上门户。因此,舟山海洋经济发展潜力良好。

近年来随着舟山港口开发和连岛大桥等重大工程的建设,海洋经济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近年来,舟山发展海洋经济的势头强劲,自2004年以来发展速度迅猛。2004年舟山市GDP突破200亿元(231.3亿元),2006年突破300亿元(335.20亿元),2007年又突破400亿元,达408.5亿元,连续四年GDP增速位居全浙江省首位,连续两年位居长三角16城市第一。2006年舟山市海洋经济总产出达650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21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63.1%,成为全国海洋经济比重最高的地级市之一。2007年,舟山市海洋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全年海洋经济总产出突破800亿,达到815亿元,比上年增长18.8%。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4.5%。由此可见,舟山市

经济结构实现了由单一的传统渔业经济向综合的现代海洋经济的转变。可以相信,在近二三十年内,舟山市海洋经济一定会步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成为全国重要的临港型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宗物资储运基地、现代渔业和农业生产基地。

二、影响舟山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舟山海洋经济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诸多原因,舟山海洋经济发展也受到极大的限制。

第一,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海洋产业发展还不稳定。随着国际国内新型海洋产业的发展,舟山市原有的传统优势产业面临严峻挑战。如舟山市发展海洋经济主要局限于水产,海洋捕捞尤其是近海捕捞全国领先,近海养殖、港口建设发展较快;但临港工业、海洋生物和海洋化工等新兴海洋产业发展滞后,致使大批从事海洋捕捞渔民的转产转业形势严峻,渔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任务仍然艰巨。同时,舟山市海洋产业一、二、三产业发展不稳定,致使舟山海洋产业结构与其他沿海地区相比有很大差距。

第二,渔业资源的衰退趋势仍难以逆转。舟山海域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有过辉煌,但目前却面临渔业资源枯竭的危险。从生产程度上看,舟山海域过去的超负荷捕捞和“滥捕滥捞”现象使渔业资源几近枯竭,特别是近年来由于近海捕捞渔船增长过快和捕捞技术的改良,鱼类捕捞量已达到极限,舟山的北部渔场,带鱼、鲳鱼等已形不成渔汛,幼鱼比例增加。这说明东海区的带鱼、鲳鱼种群密度呈下降趋势,仍属“当年养、当年长”的生长型过度捕捞类型。另外,一些经济鱼类正面临着濒危绝迹的威胁,如大黄鱼原是舟山沿海渔场捕捞的重要经济鱼类,近年来产量逐年降低。由于海洋捕捞强度大大超过渔业资源的再生繁殖能力,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尽管国家采用休渔制等强力保护手段,但休渔期过后往往是捕捞旺季,且捕捞期远远早于渔汛。舟山海洋产业这种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造成了对渔业资源的高消耗,大大加剧了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影响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建立在渔业资源基础上的水产品加工业的长远发展也必受影响。同样,尽管我们可以对深水岸线港口资源进行科学规划使用,但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深水岸线也有其使用极限,而这极限也正是以此为基础的产业发展的极限。所以,以渔业资源与港口资源为基础的海洋资源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其制约因素。如果舟山海洋经济发展只停留在粗放式“拼资源”状态,这种海洋经济发展模式虽无近忧必有远虑,缺少长远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四,自然环境的恶化及人为因素的破坏使海洋经济发展受到限制。舟山渔场处在三江人海口,每年接纳大量工业、生活废水和污染物质,致使近岸海域海水环境受到一定程度污染,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如无机氮、无机磷、活性磷酸盐等,同时局部海域还受到石油类、铅的污染也很突出,全海域几近全部超标。舟山海域每年遭受的灾害都较为严重,如风暴潮、赤潮、溢油、海岸侵蚀等海洋灾害时有发生,特别是赤潮,仍是目前困扰舟山市海洋污染的主要灾害之一,致使周边水质污染日趋 严重。此外,已经确立为舟山今后产业发展重点的海水养殖业、船舶修造业、临港石化业,都具有很强的环境破坏性,将导致舟山海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尤其是临港石化业,一旦出事,对环境的破坏将是灾难性的。因此,保护海洋环境、保护自然、恢复海洋生态平衡刻不容缓。从上分析可以看出:舟山市海洋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越来越

突出,已成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所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发展思路和科学对策,从资源、环境、人才等几方面着手,以便更有效地实施舟山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使舟山由海洋资源大市变成海洋经济强市。

三、实现舟山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著名学者王诗成提出:“海洋的可持续发展以保证海洋经济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为目的,实现海洋经济发展与经济环境相协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部门和行业,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去实现。笔者认为,舟山市要重点实施“科技兴海、外向带动、区域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路,需大力培育并发展海洋新型产业,从资源、环境、人才等几方面寻找对策。

首先,要大力培育海洋新兴产业,促进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目前舟山第一产业即渔业占的比重仍然偏大,海洋社会劳动者主要集中在这个领域,海洋工业相对薄弱。要使海洋经济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大力促进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舟山是全国唯一海岛设地级市的城市,土地资源相对紧缺,所以要鼓励和支持低消耗、低污染和高效益产业发展。同时要注重传统海洋产业更新改造技术,除船舶建造业、航运业外,要大力发展海洋有关设备与服务业,包括海洋电子、通信导航系统、遥控潜水器、水下检修系统、海洋仪器、船用仪表、海洋防污技术、海洋工程服务与管理以及与海洋产业和开发有关的产业等等,使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海洋药物、海洋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研究成为推动将来海洋经济增长的制高点,以此建立起系统化的海洋产业结构,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从资源角度来看,要严格控制捕捞强度,强化渔业捕捞许可管理;继续加大增殖放流和种质保护工作力度,实现渔业资源保护和修复同步推进。因此,今后舟山发展海洋经济势必要从“拼资源”变为“拼技术”,在提升海洋资源型产业科技含量的同时,也要发展海洋非资源型产业。因为没有科技含量的海洋开发只能是粗放的,资源掠夺式的,也是不能实现持续发展的,只有立足于海洋科技之上的产业系统才具有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从长远来看,作为舟山人应在保护仅有的海洋资源,快速恢复和改善海洋环境的总目标下,在“靠海吃海”、依托渔业资源特色的前提下,要大力寻求“绿色渔业化”的新出路,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积极实施科技兴渔战略,确保舟山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从环境角度上来看,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的新兴产业;推广高新技术应用,实施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必须利用高新技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提高工矿企业污水处理和达标排放水平,把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和排放量尽可能压缩到最低限度;同时要大力发展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大规模养殖区有害赤潮发生机制及治理技术、城市污水离岸排放扩散模式及污水处置工程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系统影响评估技术、近海海洋灾害预测模型技术;加强海岸环境预报、海洋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增强防灾减灾和环境保护能力。当前舟山市正在组织实施“碧海生态建设行动计划”,综合整治重点河口、海湾,加强海洋生物资源保护,科学开发利用滩涂,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岸线资源与无居民海岛,逐渐使海洋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适应,使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从人才角度看,要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目前舟山市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严重不足、科技水平总体较低、海洋科技储备严重不足。而海洋科技储备不足的背后是海洋科技人才的缺乏,这成为制约舟山海洋经济强市建设和东海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瓶颈。因此,要促进当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借用外脑、重视人才的柔性引进,加快产学研结合的力度,将国内外最新海洋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以此弥补舟山市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的不足。当前舟山市委市政府正在创建舟山市海洋科技(人才)创业园、筹建海洋经济研究院以及其他海洋类大专院校的合并扩建,这些都为海洋人才的集聚和海洋科技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今后需要完善运行机制、强化激励机制,改善舟山的软环境,培育一种能让人才公平竞争、脱颖而出的机制,形成一种有利于人才创业的良好环境。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涉及海洋资源与环境、海洋经济与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是一个复杂的海洋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进行有效研究难度较大,因为它包括多方面的问题,既有技术层面的问题,也有管理措施层面的问题。因此,要使舟山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建立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海洋产业竞争力。强化海洋资源开发的统筹规划,提倡海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积极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审时度势,使舟山市主动融入浙江省、长三角、全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大潮,实现舟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步跨越。

[作者简介]付翠莲,浙江海洋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行政管理,浙江舟山,316000

第五篇: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七、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工程经济分析不同,在环境经济损益分析中除了需计算用于环境保护所需的投资费用外,还要核算环境保护投资可能收到的环境经济效益、社会环境效益。通过对建设项目环境的损益分析,综合反映项目投资的社会环境效益和环境经济效益。

1.A8项目投资概况 建设投资规模

工程投资总额153316453元,线路全长6.5千米,路面共159250平方米。工程投资效益

本项目建设的目的是成为成都乃至西南地区汽车维修销售行业的典范。汽车销售是一个利润很大的行业,本项目有4S店5个,主要销售中高档汽车,而成都乃至西南地区汽车市场容量很大,尚未达到饱和,汽车销售势必会带来很可观的经济收入;二手车交易也是目前汽车市场上分量很大的一个部分,据估计,一辆二手车从收购到转卖利润在几千到数万之间,作为一个大型的二手车交易市场,本项目将获得很大的利润;汽车维修主要针对4S店售出的车辆,但也面向社会经营汽车的维修、保养,目前成都市场汽车保养维修还刚起步,本项目汽车维修势必前景广阔;项目建设的另一目的是建成汽车文化主题公园,这将吸引国内外汽车厂商落户成都,形成汽车文化,其潜在的经济效益更是不容估量。2.环境经济的主要影响

 社会环境的正效益分析

(1)区域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周围大多是一些4S店、加油站和维修中心。这种大规模的汽车销售维修群落可以营造很好的汽车文化氛围,形成典型的汽车文化区。(2)对城市景观环境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各建筑错落有致,在景观上形成了丰富的层次感和空间感。穿过用地的南北规划道路两侧建成物流中心的文化走廊,通过主入口及主要建筑物周围的集中绿地、下沉式广场、水池喷泉、小品及汽车文化展示等形成物流中心的文化主题公园。

草坪中适当种植常绿的观赏植物点缀。沿道路栽种行道树,树木必须种植不

起絮的常绿乔木,使整个园区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花园景观汽车产业工业园。

(3)土地功能的变化

本项目土地功能由原来的农田变为现在的汽车城,汽车城环境高雅,各种 配套设施的完善,带动了周边地块的增值,使土地功能得到了极为合理的利用。

 社会环境的负效益分析(1)项目的建设将导致耕地的减少

本建设项目所在区域位于成都市三环路旁边,土地资源十分宝贵,项目的建 设必将占用部分耕地,导致农耕地的永久性减少。(2)营运期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建设项目的营运将导致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排放量的增加,这将增加成都市 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的负荷。3.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结果

本项目建成营运后,将提升区域的消费水平,促进该区域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拉动区域GDP的增长。

项目建成后,区域流动人口数量将大幅增加,同时配套的商场、酒店、银行、餐饮店等服务设施,将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1、收入水平较高的人口数量的新增,将提升该区域的消费水平,提高该区域的消费指数。

2、本建设项目的建成营运将会促进该区域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当地的就业机会和人均收入,拉动区域GDP的增长。

3、由于农耕地的减少,导致农作物产量的降低,区域的农业收入将减少。综上,虽然区域的农业收入有所减少,但由于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当地的就业机会和人均收入,拉动区域GDP的增长,区域总体经济效益将会显著增长。

下载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路径选择及其经济影响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路径选择及其经济影响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美自由贸易区论文,产生,发展,影响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国贸09级3班范唯北美自由贸易区 北美自由贸易区 摘要: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与发展都为北美经济的增长提供了许多条件,其不仅对北美地区也是求全球产生了巨......

    (俄罗斯外交论文)中俄能源合作及对东北亚经济的影响

    《俄罗斯外交》 论文 论文题目:中俄能源合作及对东北亚经济的影响 系别:人文学院国际政治专业 年级:2005级 中俄能源合作及对东北亚经济的影响 【摘要】 中国与俄国是东北亚......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利弊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利弊分析 小组成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关系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下,迈向了全面经济合作的新阶段。在新的世纪,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合作无论......

    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影响结构性分析

    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影响结构性分析 杨小军/徐晋涛 【内容提要】 当今,国家正处于调整与完善退耕还林后续政策的关键时期。作为国家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退耕还林实施后的经济影响......

    我国村民自治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村民自治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 作者:王龙建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第02期 [摘要]文章在详细分析我国村民自治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我国村......

    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路径选择讲解

    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路径选择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本经济单元,直接关系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已严重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正确......

    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1. 宁波国际博览会:现状、特点与效应分析 2. 宁波企业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问题研究 3. 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问题研究 4. 美国对我贸易保护及我国的对策 5. 民营企业对外......

    经济影响分析的原则及方法

    经济影响分析的原则及方法 一、分析原则 项目的经济影响分析就遵循系统性、综合性、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重大项目本身就是一个系统,但从国民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