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影响分析的原则及方法
经济影响分析的原则及方法
一、分析原则
项目的经济影响分析就遵循系统性、综合性、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重大项目本身就是一个系统,但从国民经济的全局来看,它又是国民经济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子系统的产生与发展,对于原有的大系统内部结构和运行机制将会带来冲击。原有的大系统会由于重大项目的加入而改变原有的运行轧迹或运行规律。按照系统协同原理,系统可以按照自身的结构与机制,使得原有的大系统能够“容忍”或“接纳”重大项目的存在。这种协调的过程,或者使重大项目与区域经济融为一体;或者重大项目适当改变自己的结构与机制,以适应区域经济大系统的运行规律。而一旦重大项目被排除在区域或宏观经济大系统之外,就意味着重大项目的失败。为了保证重大项目的建设成功和国民经济系统稳定运行,应从全局的观点,用系统认的方法来分析其可能带来的各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对区域经济和宏观经济的影响。
2、综合性原则
重大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巨大,影响而广。其在建设期和生产运营期的投放将给原有经济系统的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就业结构、供给结构、消费结构、价格体系和空间布局等)、状态和运行带来重大的影响。它不仅影响到经济总量,而且影响到经济结构;不仅影响到资源开发,而且影响至资源利用,人力、物力、财务配置;不仅对局部区域有影响,而且对国民经济整体产生影响。因此,分析重大项目对区域和宏观经济影响要坚持综合性原则,进行综合分析。
3、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重大项目对区域和宏观经济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既包括实实在在的有形效果和经济效果,可以用价值型指标进行量化;也包括更大量的无形效果和非经济效果,难以用价值型指标进行量化。对于前者无疑要以定量分析为主,对于后者必须进行定性分析或进行比较性描述,或者用其他类型指标或指标体系进行描述或数量分析,以便得出可靠结论,为项目决策提供充分依据。
二、分析方法
项目的经济影响分析可以采用各种指标,通过各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评价,但其基本方法包括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两种方法。
1、客观评价法
在对项目的产生与其影响后果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影响后果进行预测分析。如通过对项目关联对象的产出水平或成本费用变动的客观量化分析,进一步对项目的区域经济影响进行量化分析计算。
2、主观评价法
以真实的或假设的市场行为的可能后果为依据,通过项目评价人员的主观判断,对项目的区域或宏观经济影响进行分析评价。这种方法建立在评价人员偏好的基础之上,是人们根据对某种后果的认知程度或所占有的信息量,对某种影响的价值进行的主观判断。
勤劳的蜜蜂有糖吃
第二篇: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七、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工程经济分析不同,在环境经济损益分析中除了需计算用于环境保护所需的投资费用外,还要核算环境保护投资可能收到的环境经济效益、社会环境效益。通过对建设项目环境的损益分析,综合反映项目投资的社会环境效益和环境经济效益。
1.A8项目投资概况 建设投资规模
工程投资总额153316453元,线路全长6.5千米,路面共159250平方米。工程投资效益
本项目建设的目的是成为成都乃至西南地区汽车维修销售行业的典范。汽车销售是一个利润很大的行业,本项目有4S店5个,主要销售中高档汽车,而成都乃至西南地区汽车市场容量很大,尚未达到饱和,汽车销售势必会带来很可观的经济收入;二手车交易也是目前汽车市场上分量很大的一个部分,据估计,一辆二手车从收购到转卖利润在几千到数万之间,作为一个大型的二手车交易市场,本项目将获得很大的利润;汽车维修主要针对4S店售出的车辆,但也面向社会经营汽车的维修、保养,目前成都市场汽车保养维修还刚起步,本项目汽车维修势必前景广阔;项目建设的另一目的是建成汽车文化主题公园,这将吸引国内外汽车厂商落户成都,形成汽车文化,其潜在的经济效益更是不容估量。2.环境经济的主要影响
社会环境的正效益分析
(1)区域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周围大多是一些4S店、加油站和维修中心。这种大规模的汽车销售维修群落可以营造很好的汽车文化氛围,形成典型的汽车文化区。(2)对城市景观环境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各建筑错落有致,在景观上形成了丰富的层次感和空间感。穿过用地的南北规划道路两侧建成物流中心的文化走廊,通过主入口及主要建筑物周围的集中绿地、下沉式广场、水池喷泉、小品及汽车文化展示等形成物流中心的文化主题公园。
草坪中适当种植常绿的观赏植物点缀。沿道路栽种行道树,树木必须种植不
起絮的常绿乔木,使整个园区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花园景观汽车产业工业园。
(3)土地功能的变化
本项目土地功能由原来的农田变为现在的汽车城,汽车城环境高雅,各种 配套设施的完善,带动了周边地块的增值,使土地功能得到了极为合理的利用。
社会环境的负效益分析(1)项目的建设将导致耕地的减少
本建设项目所在区域位于成都市三环路旁边,土地资源十分宝贵,项目的建 设必将占用部分耕地,导致农耕地的永久性减少。(2)营运期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建设项目的营运将导致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排放量的增加,这将增加成都市 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的负荷。3.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结果
本项目建成营运后,将提升区域的消费水平,促进该区域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拉动区域GDP的增长。
项目建成后,区域流动人口数量将大幅增加,同时配套的商场、酒店、银行、餐饮店等服务设施,将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1、收入水平较高的人口数量的新增,将提升该区域的消费水平,提高该区域的消费指数。
2、本建设项目的建成营运将会促进该区域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当地的就业机会和人均收入,拉动区域GDP的增长。
3、由于农耕地的减少,导致农作物产量的降低,区域的农业收入将减少。综上,虽然区域的农业收入有所减少,但由于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当地的就业机会和人均收入,拉动区域GDP的增长,区域总体经济效益将会显著增长。
第三篇:产业经济分析的一般分析方法
产业经济分析的一般分析方法
文章来源:国家市场调研中心
产业经济分析的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市场结构分析
工业行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正如马克思所说,市场自由竞争的结果就是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竞争几乎是所有行业发展的一般趋势,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几乎所有行业的市场集中度都在提高,但是各行业的集中化程度是不一样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集果实,有的行业成为垄断竞争行业,有的行业依然以充分竞争为主,有的行业成为寡头竞争行业。
根据产业经济学的SCP理论,一定的市场结构决定了一定的产业组织行为,一定的产业组织行为又决定了行业的绩效。这样不同行业之间的差别就表现出来了。
二、产业组织分析
关于产业组织分析,吕政经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就是,产业的组织形式,吕政总说,我们的某些产业组织分散、手工作坊生产,现代化程度低。落后的产业组织导致的后果就是,生产效率低下,成本高昂,环境成本严重,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市场恶性竞争,不利于产业的长久发展。
主要的产业组织形态包括: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企业形态,其中公司制又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上市公司。一般来说,企业规模越大,管理越规范。
对于企业组织形态的规范化认为目前已经有了世界通行的标准:
ISO体系。现在国际范围内推行的ISO体系主要是认证企业的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的规范化程度。现在国内流行通过ISO体系认证,这说明我国企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程度在不断的提高,这是一个基本的趋势。
三、产业环境分析
产业环境通常包括:政治和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产业政策环境,这些环境分析涵盖了产业分析的若干重要方面,基本上可以涵盖影响产业发展的所有重要因素。
四、产业融资分析
产业的发展是需要资金支持的,不同产业所以来的金融体系不同。对于基础产业来说,主银行的金融体系是比较适合的。基础产业的投资特性是,投资规模大、收益稳定、回收期长并且风险小,银行体系的特点决定了基础产业比较合适于银行体系进行融合。
但是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说,银行贷款显然不是很好的融资工具。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是高收益、高风险、市场变化大、资金需求不稳定、成长性高。银行体系的资本结构中,银行自有资本金占银行全部资金的比例一般不到20%,如果大笔资金收不回来,银行就会陷入流动性困境。一个健全的金融体系本来是应该包括:银行、资本市场、债券市场、投资基金等等体系的。但是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以银行体系为主导,其他金融市场都相对落后,落后的金融体系导致我国除了基础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很难得获得资金支持,因而发展缓慢。
五、产业供给和需求
生产能力分析和市场需求分析是产业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供求作用的结果,要么供大于求,市场价格下降,行业利润降低;要么供小于求,行业投资增加,市场价格上升。
价值规律在主导着绝大多数行业的供求状况,除了少数国家垄断行业(通信、石油、传媒)以外。这些行业由于存在着政策壁垒,往往供求于求、技术进步缓慢并且产品和服务价格高昂,具有超额垄断利润,严重地损害了社会福利。
产业结构分析,是指行业内不同档次产品和细分行业产品的供给状况,往往在总量供给过剩的情况下会存在着个别产品过剩的情况,在我们国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绝大部分行业的供给都已经过剩了。但是在行业的高附加值高精尖产品的供求方面,往往是供小于求的,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整个产业体系缺乏创新能力。这也是我国工业化向深入方向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产业创新问题。为什么我们国家的产业总是创新和研发投入不足?这已经成一个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
六、产业盈利和产业成长性分析
传统的产业经济学范畴内,将所有的工业产业分为长线工业和短线工业,现在不这么分了,但是还是存在一个问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怎么样进行产业投资?什么样的行业具有投资价值。国内有专家研究的结果是,一般加工工业领域的投资已经严重过剩了,发展基础工业,例如能源、交通等行业,这些行业需要较大规模的投资,能够解决较多数量的劳动力就业,对于整个工业行业来说,这将降低工业运行的外部成本,是具有较好投资价值的行业。
七、产业技术分析
技术创新对于产业发展来说,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创造差异化产品、提高产品性能、促进产业升级,技术更新对于产业竞争来说,意味着一次又一次的产业洗牌机会。
对于现代工业来说,技术进步日益成为推动产业进步的主要力量。因而技术分析对于行业分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产业技术分析主要应该确定一下几个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技术是什么?最近发生了什么技术变革?技术变革对于产业发展的意义是什么?企业应该如何对待这个重大的技术变革。未来技术研发的方向是什么?技术竞争的重点又是什么?技术创新可能产生什么样的突破。新技术条件下的产业竞争格局将会是怎么样的?
八、产业竞争分析
产业竞争分析也是产业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产业竞争手段是多个方面的,包括技术竞争、价格竞争、产品竞争、营销竞争。
竞争对于产业发展的作用,经济学中曾经有一个基本命题,那就是完全竞争市场是最适合产业发展的市场形态;换句话说,竞争能够促进产业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提高。
但是社会问题就是这样的,一个简单的问题,一旦转移到现实中,增加一些因素,往往就变得复杂了。在产业的对外开放上,人们往往持保留态度,认为产业发展应该对民族工业进行保护,否则收跨国资本的竞争和排挤,民族工业将会趋于破产。在经济学中,在对外开放的问题上,将这两种政策分别定义为:出口导向型政策和进口替代性政策。以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日化等行业为例,国内产业经济专家曾经担心被跨国资本的垄断市场行为打垮,但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日化市场产品日益丰富、产量日益提高、价格日益廉价,市场竞争的结果,跨国资本在华的投资和销售都大幅度提高了,但是民族资本并没有被打垮,而是几十倍几十倍的增长了。弱小的民族工业在和外资竞争中不断的学习并且发展壮大了,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市场竞争对于产业发展的作
用。
第四篇: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影响结构性分析
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影响结构性分析
杨小军/徐晋涛
【内容提要】
当今,国家正处于调整与完善退耕还林后续政策的关键时期。作为国家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退耕还林实施后的经济影响将关系到工程的长期持续发展。本文利用2003年与2005年对陕西、甘肃与四川3个试点省份的跟踪调查数据,通过样本分类,采用实证模型的研究方法分析了退耕还林对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收入结构的退耕户所产生的经济影响。研究表明,工程实施6年来,在促进农民总收入增加方面作用甚微,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种植业收入,但工程却显著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同时,如果不考虑时间效应,工程并没有瞄准相对贫穷或富裕的农户;如果考虑时间效应,工程对低收入退耕户,特别是以种植业收入为主的低收入退耕户产生了更加不利的影响。因此,国家在后续政策的制定中,应该更加关注这一部分农户的后续生计问题。
【关 键 词】退耕还林/经济影响/持续发展/后续政策
退耕还林作为国家的一项大型公共政策,自1999年实施以来,截至2006年底,国家共安排退耕还林任务0.24亿hm[2],其中退耕地造林0.09亿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0.14亿hm[2]、封山育林0.01亿hm[2],国家累计投入工程的建设资金达1300.1亿元。同时,根据规划,“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安排退耕指标233万hm[2],并安排退耕还林补助317亿元,钱粮补助资金1060亿元[1]。工程范围涉及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200多万农户、1.25亿农民。如此大规模的国家投入,是否能最终实现农民增收与生态环境改善,将直接关系到国家政策实施的效果,以及工程自身的长期可持续性。
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所提供的优惠补助政策。而农户作为该项政策的直接参与者与政策结果的重要维护者,其在工程期满后的行为选择将直接影响工程本身的可持续性,一旦退耕之后农户无法获得其他较稳定的替代收入来源,则很可能为了维持生计而返耕[2],而这将影响国家预期政策目标能否顺利实现。随着工程的推进,关于其可持续性及后续发展的问题更加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巩固成果、完善政策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退耕还林工程面临政策调整的关键时期,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其中延长对退耕农户的补助期限成为一项重要的政策内容,即在现行退耕还林工程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期满后,中央财政安排资金,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的现金补助,解决退耕农户的当前生活困难。但补助标准为原来的一半,即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105元;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70元。
工程实施后,国内对工程的经济评价,基本上都集中于工程对农民增收、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影响。一部分学者的研究认为工程增加了农民的收入[3,4],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及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5,6]。然而,徐晋涛、甘翠峰、易福金、Uchida等则认为工程对农民收入增加以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没有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7~10]。上述学者是以所有参加退耕的农户为研究对象,然而在国家相同的退耕政策下,工程可能对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收入结构的农户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对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所产生的经济影响进行结构性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提高国家后续政策的有效性。
本文将在第一部分对项目评价的理论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第二部分是实证模型的设定与数据来源说明,第三部分是对样本数据的描述统计分析,第四部分是对模型估计结果的统计与分析,并对工程的经济影响进行相关评价,第五部分是结论与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项目评价理论方法介绍
(4)式意味着实际参与项目的个体i如果没有参与项目所达到的结果水平(或收入水平)与实际没有参与项目的个体i所达到的结果水平(或收入水平)是相同的。而这一强假设只有在完全随机试验或项目的参与是随机确定的条件下才成立。即个体i参与或不参与项目完全是随机的,进而将参与项目与不参与项目的个体分别作为处理组与控制组,等项目结束后计算他们之间的结果水平(或收入水平)差异。但由于其要求构造出未参加项目的、与参加项目的其他条件完全一样的控制组,进而使对社会工程的评价像自然试验一样受到控制。这一强条件在现实中很难实现,而且具有很高的实施成本,因此其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12]。
而在现实中对社会工程项目的评价广泛采用准试验法或自然试验法,这种方法是将政策或项目本身视为一项试验,同时寻找可比的对照组。这种研究方法主要是考虑到项目在开始实施时,个体是否参与项目并不是随机的,而且参与项目的个体与不参与项目的个体之间存在着某些系统性的差异,即非纯试验数据的样本选择偏差问题[13,14],而对社会试验数据ATET的估计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法[12,13]:
1)假设存在可观察的影响因素X。一方面,X影响个体参与项目的概率;另一方面,X与个体在不参与项目时的结果水平(或收入水平)相互独立,即个体参与项目与不参与项目之间的结果水平(或收入水平)差异完全由X解释,用公式表达如下:
对模型(17)进行一致估计的前提假设是其不存在自选择问题,而徐晋涛等[7]的研究表明,由于退耕还林是一个自上而下、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强制意义的工程,农户是否参与工程基本上不是取决于其自身选择,而主要取决于其地块是否被纳入地方政府规划的退耕还林范围内。因此,对模型(17)的估计基本上可以忽略自选择问题。
(二)数据说明
本论文所使用的数据是基于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分别于2005年和2003年组织的对陕西、甘肃和四川3个1999年开始退耕还林的试点省份的跟踪调查数据。调查涉及的所有样本县、乡、村和户都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选取,共涵盖6个样本县、18个样本乡、36个样本村。调查在每个样本县随机抽取3个样本乡,在确定样本乡的基础上,调查队在每个样本乡分别选取两个样本村,在每个样本村,调查队又分别抽取了10个农户进行了详细的住户信息访问。访问的信息包括农户2004年和1999年的家庭基本特征和种植业生产、畜牧业生产、非农工作等各种收入来源情况,及其家庭所拥有的固定资产信息,并重点对农户参与退耕还林情况、家庭所拥有的地块特征、退耕地利用等情况进行了调查。最终构成两期纵列数据,为利用计量模型进行评价分析奠定了丰富的数据基础。
为了研究工程对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收入结构农户的经济影响,本文首先将样本农户划分为低收入农户与高收入农户两种类型。由于农户在各样本县的收入分布不符合正态均匀分布的特征,因此,本文以1999年各个样本县的农户家庭平均总收入分布的中位数作为划分高、低收入农户的依据。分类结果表明,样本农户基本上均匀分布在各样本县。
三、样本数据的描述统计分析
(一)样本农户家庭基本特征
表1列出了不同收入水平下退耕户与非退耕户的家庭基本特征及其特征差异t检验,并列出了所有低收入农户与高收入农户的家庭特征差异t检验,以及两组样本的方差F检验。由表1可知,除了高收入退耕户的劳动力比例在10%的水平下显著高于非退耕户外,两种收入水平下非退耕户与退耕户的家庭特征差异不大,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其中,高、低收入退耕户的人均耕地面积都略大于非退耕户,而在人均15°以上的坡耕地面积方面,高收入非退耕户略大于退耕户,但两种收入水平下退耕户的人均25°以上的坡耕地面积都大于非退耕户,这与国家的退耕政策基本上是相符合的。对于所有低收入农户与高收入农户来说,他们在家庭人口规模、劳动力人数、劳动力比例、户主性别、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年限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也说明了将农户分为两种类型进行研究的必要性。相对于低收入农户来说,高收入农户拥有比较丰富的家庭人力资源禀赋优势,而且高收入农户户主是村干部的比例、人均15°以上的坡耕地面积、人均25°以上的坡耕地面积等都大于低收入农户,但低收入农户的人均耕地面积略大于高收入农户。从后面的分析可知,低收入农户的退耕补助(退耕面积)大于高收入农户,说明低收入农户可能将更大比例的低于15°的耕地进行了退耕。
(二)样本农户家庭人均收入 1.低收入农户
通过对低收入非退耕户与退耕户1999年与2004年的家庭收入结构情况的描述统计,并由其收入差异t检验可知,首先,退耕户与非退耕户的总收入都有所增加。虽然在1999年退耕户的总收入显著高于非退耕户,但到2004年,不管是否考虑补贴,退耕户的总收入都低于非退耕户,但这种差异并不显著。其次,在种植业纯收入方面,相对于非退耕户,2004年退耕户的种植业纯收入减少了49%,即便包含补贴,其种植业纯收入仍相对减少16%。最后,在非农收入方面,1999年非退耕户的非农收入略大于退耕户,但到2004年,退耕户的非农收入却明显大于非退耕户。而与徐晋涛、Uchida等[7,10]用2003年的调查数据所分析的结果有所不同的是,退耕户与非退耕户的畜牧业净收入都有所下降,这可能与国家的禁牧政策,以及2004年开始实施现金补助与粮食价格的上升有关。
2.高收入农户
通过对高收入非退耕户与退耕户1999年与2004年的家庭收入结构情况的描述统计,并由其收入差异t检验可知,首先,与低收入农户有所不同的是,如果不含补贴,非退耕户与退耕户的总收入都有所下降。而如果考虑补贴,则退耕户的总收入有所增加,但与非退耕户相比,退耕户的总收入仍下降了7%。其次,退耕户的种植业纯收入比退耕前减少了29%,而相对于非退耕户,其种植业纯收入减少了47%。即便将补贴计人种植业纯收入,则退耕户的种植业纯收入仍比非退耕户减少33%。最后,在非农收入方面,虽然1999年非退耕户的非农收入显著高于退耕户,但到2004年退耕户的非农收入增加了25%,而且相对于非退耕户,其非农收入增加了74%。而同低收入农户相似的是,2004年退耕户与非退耕户的畜牧业净收入都有所下降。
四、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表2列出了低收入农户、高收入农户,以及所有农户的非观测效应模型一阶差分估计结果,为了检验模型参数的稳定性,表2还列出了不同收入水平农户退耕还林工程净效应的chow检验结果。由chow检验结果可知,退耕还林在种植业纯收入方面对低收入农户和高收入农户的影响存在着显著不同。因此,本文又以各个样本县种植业纯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所占比例的中位数(43%)为依据,对以种植业收入为主的农户进行了非观测效应一阶差分估计,模型估计结果见表3。
模型估计结果与描述统计结果基本一致。首先,在总收入方面,不管是否考虑补贴,退耕都没有对农户的总收入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虽然在不考虑补贴的情况下,工程对低收入农户的总收入产生负向的影响,但与预期结果不相一致的是,工程并没有在总收入方面对高、低收入退耕户产生明显的不同影响。但由估计结果可知,一方面,相对于高收入农户,退耕补助在低收入农户的家庭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其可能对工程补助存在更大程度的依赖性;另一方面,虽然工程已经实施6年,但在促进农户增收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甚微。而由表3可知,退耕也没有对以种植业收入为主的农户的总收入产生预期的显著影响,更没有显示出对高、低收入农户所产生的显著不同影响。但从工程对以种植业收入为主的农户的总收入所产生的负向影响结果来看,可能预示了以种植业收入为主的农户在工程中受到了较大的损失①。
另外,工程的实施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退耕户的种植业纯收入,而与本文的假设所不同的是,工程对收入水平不同的农户的种植业纯收入所产生的负影响都在1%的水平上达到显著,而并没有在更大程度上对低收入农户的种植业纯收入产生负影响。但由表3可知,相对于高收入农户,工程却在更大程度上对以种植业收入为主的低收入农户产生更加显著的负影响。而由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可知,种植业纯收入在1999年低收入农户的家庭总收入所占的比例达到了69%。因此,不难理解工程的实施将会对以种植业收入为主的低收入农户产生更加不利的影响。
同时,退耕并没有显著地促进高、低收入农户的畜牧业收入增加,而且工程显著降低了农户的农业纯收入,由表2、3可知,相对于高收入农户,退耕对低收入农户的农业纯收入产生了更加显著的负向影响。
最后,与徐晋涛、易福金、Uchida等[7,9,10]的研究结果所不同的是,工程实施6年来,确实对退耕户的非农收入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与本文的假设所不同的是,工程并没有在更大的程度上促进高收入农户的劳动力转移,而是对高、低收入农户的非农收入所产生的正影响在相同的水平上达到显著。可能的解释是,虽然高收入农户拥有更加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但由于退耕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交通等自然条件的限制,退耕之后,高、低收入农户可能面临着相似的市场环境与就业条件。另一方面的解释是,如果考虑退耕的时间效应,由统计数据可知,截至2004年,低收入农户的平均退耕年限是3.52年,而高收入农户是3.46年,低收入农户参与退耕的年限相对较长,但工程对其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却与高收入农户一样,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退耕对低收入农户的劳动力转移相对滞后于高收入农户。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虽然退耕对高、低收入农户的种植业纯收入产生相同程度的负影响,但如果考虑时间效应,则相对于高收入农户,工程对低收入农户的种植业纯收入产生更加严重的负影响。由表3可知,工程并没有对以种植业收入为主的农户的非农收入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退耕对促进以种植业收入为主的农户的劳动力转移相对滞后,而以种植业收入为主的农户也可能对土地存在更大的依赖性,不易将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转移出去。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退耕还林工程实施6年来,并没有对退耕户的总收入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种植业收入,但工程却显著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如果不考虑退耕的时间效应,与Uchida等[15]的结论相一致的是,工程并没有在总收入、种植业纯收入、非农收入等方面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产生明显的不同影响,也就是说工程并没有瞄准相对贫穷或富裕的农户。但如果考虑退耕的时间效应,相对于高收入农户,工程对低收入农户产生相对不利的影响。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相对于高收入农户,国家的补助对低收入农户的退耕效应具有更加明显的促进作用,低收入农户对国家补助的依赖程度更大。另外,工程对以种植业收入为主的农户产生更加不利的影响,工程实施6年来,其对以种植业收入为主的农户的总收入仍然产生负的影响。退耕也没有对以种植业收入为主的农户的劳动力转移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于以种植业收入为主的低收入农户。由于退耕对其种植业收入产生了更大的冲击,而他们的劳动力又没有得到有效的转移,如果国家在后续政策的制定中不能更加关注这一部分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则他们在工程期结束后为了维持生计而复耕的可能性会很大。而对于高收入农户来说,由于其对国家补助的依赖性较小,再加上其相对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其更倾向于以退耕为契机而将他们的坡耕地退掉,以使其劳动力在将来实现更大程度的转移②。总之,退耕还林工程对低收入农户,尤其是以种植业收入为主的低收入农户产生了更加不利的影响。由于他们对国家的退耕补助存在更大程度的依赖性,一旦国家的补助期结束,将会对他们的生活造成更大程度的冲击和影响,而他们也极有可能会为了生计而做出与国家的政策目标相违背的选择。因此,国家在后续政策的制定中,应适当向这一部分农户倾斜。特别是在国家的后续发展资金受限制的情况下,更应该优先考虑低收入农户,特别是以种植业收入为主的低收入农户的生计问题。
因此,国家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应放在配套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上。应加大对退耕区基本农田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当地的科技扶持体系;通过逐渐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为退耕区农民提供更多稳定的就业机会。同时,建议成立专门的后续产业发展资金,鼓励当地后续产业的发展,以增强当地农民的自我生存与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实现退耕还林工程的长期持续发展。
收稿日期:2009-06-20 注释:
① 由表3可知,引起以种植业收入为主的高收入农户总收入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在其他收入方面的显著减少,而其他收入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由下面的分析可知,最为关键的是相对于低收入农户,退耕对高收入农户在种植业收入方面的负向影响程度小于低收入农户。
② 由描述统计结果可知,退耕后,即便是包含补贴,高收入农户的种植业收入也比退耕前有所减少,而低收入退耕户的种植业收入却有所增加。由此可以预测,工程实施6年来,由于低收入农户的劳动力转移相对滞后,其对土地仍存在较强的依赖性。而高收入农户却可能以退耕为契机,更加减少对土地的经营。因此,相对于低收入农户,他们可能会在将来更易于实现劳动力的彻底转移,进而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压力。
【参考文献】
[1]退耕还林七年,中央投资千亿[N].人民日报,2005-11-17(6).[2]朱山涛,张世秋,陶文娣等.影响退耕还林农户返耕决策的因素识别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5):108-112.[3]东梅,钟甫宁.退耕还林政策经济可持续性的实证分析——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1):104-108.[4]张蕾,戴广翠,谢晨等.退耕农户长期生计分析[J].林业经济,2006(2):12-19.[5]胡霞.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后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对宁夏南部山区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5):63-70.[6]李桦,姚顺波,郭亚军.退耕还林对农户经济行为影响分析——以全国退耕还林示范县(吴起县)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6(10):37-42.[7]徐晋涛,陶然,徐志刚.退耕还林:成本有效性、结构调整效应与经济可持续性——基于西部三省农户调查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4(1):139-162.[8]甘翠峰.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的收入分配影响[D].北京:北京大学,2004.[9]易福金,徐晋涛,徐志刚.退耕还林经济影响再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10):28-36.[10]UCHIDA E, XU J T, ROZELLE S.Grain for Green: costeffectiveness and sustainability of China' s conservation set-aside program [J].Land Economics, 2005, 81(2): 247-264.[11]WOOLDRIDGE J M.Econometric analysis of cross section and panel data [M].London: The MIT Press, 2002: 385-398,453-509,603-608.[12]MOFFITF R.Program evaluation with no experimental data [J].Evaluation Review, 1991,15(3): 291-314.[13]HECKMAN J J.Sample selection bias as a specification error [J].Econometrica.1979.47(1): 153-162.[14]LALONDE R J.Evaluating the econometric evaluations of training programs with experimental data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76(4): 604-620.[15]UCHIDAE, XU JT, XU Z G, et al.Are the poor benefiting from China's land conservation program?[J].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7, 12(4): 593-620.[16]BENNETT M T.China' s Slo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r business as usual?[J].Ecological Economics, 2008,65(4): 699-711.[17]COOPER J C, OSBORN T.The effect of rental rates on the extension of Conservation Reserve Program contracts [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8, 80(1): 184-194.[18]GOODWIN B K, VINCENT H S.An expost evaluation of the conservation reserve, federal crop insurance and other government programs: program participation and soil erosion [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2003,28(2): 201-216.[19]XU Z G, XU J T, RAN T, et al.China's Slo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 four years on: current situation, pending issues [J].International Forestry Review, 2004,6(3/4): 317-327.[20]XU Z G, XU J T, DENG X, et al.Grain for Green versus Grain: conflict between food security and conservation set-aside in China[J].World Development, 2006, 34(1): 130-148.^
第五篇:技术方法原题点评分析目录
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历年试卷原题点评分析之系列四-技术方法
目 录2005年技术方法考试原题点评分析..........3
一、单项选择题..........................3
二、不定项选择题....................23
三、计算题.......................342006年技术方法考试原题点评分析.............41
一、单项选择题........................41
二、不定项选择题....................622007年技术方法考试原题点评分析.............84
一、单项选择题........................84
二、不定项选择题.........................1004 2008年技术方法考试原题点评分析............116
一、单项选择题.......................116
二、不定项选择题.........................1325 2009年技术方法考试原题点评分析........148
一、单项选择题.............148
二、不定项选择题...........1666 2010年技术方法考试原题点评分析........186
一、单项选择题.............186
二、不定项选择题...........205全2011年技术方法考试原题点评分析.......224
一、单项选择..............224
二、不定项选择题..........2428 2012年技术方法考试原题点评分析.......259
一、单项选择题............259
二、不定项选择题..........281
北京飞翔飞专业环保培训中心 版权所有 盗印必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