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影响结构性分析

时间:2019-05-13 16:28: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影响结构性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影响结构性分析》。

第一篇: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影响结构性分析

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影响结构性分析

杨小军/徐晋涛

【内容提要】

当今,国家正处于调整与完善退耕还林后续政策的关键时期。作为国家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退耕还林实施后的经济影响将关系到工程的长期持续发展。本文利用2003年与2005年对陕西、甘肃与四川3个试点省份的跟踪调查数据,通过样本分类,采用实证模型的研究方法分析了退耕还林对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收入结构的退耕户所产生的经济影响。研究表明,工程实施6年来,在促进农民总收入增加方面作用甚微,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种植业收入,但工程却显著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同时,如果不考虑时间效应,工程并没有瞄准相对贫穷或富裕的农户;如果考虑时间效应,工程对低收入退耕户,特别是以种植业收入为主的低收入退耕户产生了更加不利的影响。因此,国家在后续政策的制定中,应该更加关注这一部分农户的后续生计问题。

【关 键 词】退耕还林/经济影响/持续发展/后续政策

退耕还林作为国家的一项大型公共政策,自1999年实施以来,截至2006年底,国家共安排退耕还林任务0.24亿hm[2],其中退耕地造林0.09亿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0.14亿hm[2]、封山育林0.01亿hm[2],国家累计投入工程的建设资金达1300.1亿元。同时,根据规划,“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安排退耕指标233万hm[2],并安排退耕还林补助317亿元,钱粮补助资金1060亿元[1]。工程范围涉及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200多万农户、1.25亿农民。如此大规模的国家投入,是否能最终实现农民增收与生态环境改善,将直接关系到国家政策实施的效果,以及工程自身的长期可持续性。

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所提供的优惠补助政策。而农户作为该项政策的直接参与者与政策结果的重要维护者,其在工程期满后的行为选择将直接影响工程本身的可持续性,一旦退耕之后农户无法获得其他较稳定的替代收入来源,则很可能为了维持生计而返耕[2],而这将影响国家预期政策目标能否顺利实现。随着工程的推进,关于其可持续性及后续发展的问题更加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巩固成果、完善政策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退耕还林工程面临政策调整的关键时期,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其中延长对退耕农户的补助期限成为一项重要的政策内容,即在现行退耕还林工程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期满后,中央财政安排资金,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的现金补助,解决退耕农户的当前生活困难。但补助标准为原来的一半,即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105元;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70元。

工程实施后,国内对工程的经济评价,基本上都集中于工程对农民增收、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影响。一部分学者的研究认为工程增加了农民的收入[3,4],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及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5,6]。然而,徐晋涛、甘翠峰、易福金、Uchida等则认为工程对农民收入增加以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没有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7~10]。上述学者是以所有参加退耕的农户为研究对象,然而在国家相同的退耕政策下,工程可能对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收入结构的农户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对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所产生的经济影响进行结构性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提高国家后续政策的有效性。

本文将在第一部分对项目评价的理论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第二部分是实证模型的设定与数据来源说明,第三部分是对样本数据的描述统计分析,第四部分是对模型估计结果的统计与分析,并对工程的经济影响进行相关评价,第五部分是结论与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项目评价理论方法介绍

(4)式意味着实际参与项目的个体i如果没有参与项目所达到的结果水平(或收入水平)与实际没有参与项目的个体i所达到的结果水平(或收入水平)是相同的。而这一强假设只有在完全随机试验或项目的参与是随机确定的条件下才成立。即个体i参与或不参与项目完全是随机的,进而将参与项目与不参与项目的个体分别作为处理组与控制组,等项目结束后计算他们之间的结果水平(或收入水平)差异。但由于其要求构造出未参加项目的、与参加项目的其他条件完全一样的控制组,进而使对社会工程的评价像自然试验一样受到控制。这一强条件在现实中很难实现,而且具有很高的实施成本,因此其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12]。

而在现实中对社会工程项目的评价广泛采用准试验法或自然试验法,这种方法是将政策或项目本身视为一项试验,同时寻找可比的对照组。这种研究方法主要是考虑到项目在开始实施时,个体是否参与项目并不是随机的,而且参与项目的个体与不参与项目的个体之间存在着某些系统性的差异,即非纯试验数据的样本选择偏差问题[13,14],而对社会试验数据ATET的估计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法[12,13]:

1)假设存在可观察的影响因素X。一方面,X影响个体参与项目的概率;另一方面,X与个体在不参与项目时的结果水平(或收入水平)相互独立,即个体参与项目与不参与项目之间的结果水平(或收入水平)差异完全由X解释,用公式表达如下:

对模型(17)进行一致估计的前提假设是其不存在自选择问题,而徐晋涛等[7]的研究表明,由于退耕还林是一个自上而下、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强制意义的工程,农户是否参与工程基本上不是取决于其自身选择,而主要取决于其地块是否被纳入地方政府规划的退耕还林范围内。因此,对模型(17)的估计基本上可以忽略自选择问题。

(二)数据说明

本论文所使用的数据是基于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分别于2005年和2003年组织的对陕西、甘肃和四川3个1999年开始退耕还林的试点省份的跟踪调查数据。调查涉及的所有样本县、乡、村和户都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选取,共涵盖6个样本县、18个样本乡、36个样本村。调查在每个样本县随机抽取3个样本乡,在确定样本乡的基础上,调查队在每个样本乡分别选取两个样本村,在每个样本村,调查队又分别抽取了10个农户进行了详细的住户信息访问。访问的信息包括农户2004年和1999年的家庭基本特征和种植业生产、畜牧业生产、非农工作等各种收入来源情况,及其家庭所拥有的固定资产信息,并重点对农户参与退耕还林情况、家庭所拥有的地块特征、退耕地利用等情况进行了调查。最终构成两期纵列数据,为利用计量模型进行评价分析奠定了丰富的数据基础。

为了研究工程对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收入结构农户的经济影响,本文首先将样本农户划分为低收入农户与高收入农户两种类型。由于农户在各样本县的收入分布不符合正态均匀分布的特征,因此,本文以1999年各个样本县的农户家庭平均总收入分布的中位数作为划分高、低收入农户的依据。分类结果表明,样本农户基本上均匀分布在各样本县。

三、样本数据的描述统计分析

(一)样本农户家庭基本特征

表1列出了不同收入水平下退耕户与非退耕户的家庭基本特征及其特征差异t检验,并列出了所有低收入农户与高收入农户的家庭特征差异t检验,以及两组样本的方差F检验。由表1可知,除了高收入退耕户的劳动力比例在10%的水平下显著高于非退耕户外,两种收入水平下非退耕户与退耕户的家庭特征差异不大,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其中,高、低收入退耕户的人均耕地面积都略大于非退耕户,而在人均15°以上的坡耕地面积方面,高收入非退耕户略大于退耕户,但两种收入水平下退耕户的人均25°以上的坡耕地面积都大于非退耕户,这与国家的退耕政策基本上是相符合的。对于所有低收入农户与高收入农户来说,他们在家庭人口规模、劳动力人数、劳动力比例、户主性别、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年限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也说明了将农户分为两种类型进行研究的必要性。相对于低收入农户来说,高收入农户拥有比较丰富的家庭人力资源禀赋优势,而且高收入农户户主是村干部的比例、人均15°以上的坡耕地面积、人均25°以上的坡耕地面积等都大于低收入农户,但低收入农户的人均耕地面积略大于高收入农户。从后面的分析可知,低收入农户的退耕补助(退耕面积)大于高收入农户,说明低收入农户可能将更大比例的低于15°的耕地进行了退耕。

(二)样本农户家庭人均收入 1.低收入农户

通过对低收入非退耕户与退耕户1999年与2004年的家庭收入结构情况的描述统计,并由其收入差异t检验可知,首先,退耕户与非退耕户的总收入都有所增加。虽然在1999年退耕户的总收入显著高于非退耕户,但到2004年,不管是否考虑补贴,退耕户的总收入都低于非退耕户,但这种差异并不显著。其次,在种植业纯收入方面,相对于非退耕户,2004年退耕户的种植业纯收入减少了49%,即便包含补贴,其种植业纯收入仍相对减少16%。最后,在非农收入方面,1999年非退耕户的非农收入略大于退耕户,但到2004年,退耕户的非农收入却明显大于非退耕户。而与徐晋涛、Uchida等[7,10]用2003年的调查数据所分析的结果有所不同的是,退耕户与非退耕户的畜牧业净收入都有所下降,这可能与国家的禁牧政策,以及2004年开始实施现金补助与粮食价格的上升有关。

2.高收入农户

通过对高收入非退耕户与退耕户1999年与2004年的家庭收入结构情况的描述统计,并由其收入差异t检验可知,首先,与低收入农户有所不同的是,如果不含补贴,非退耕户与退耕户的总收入都有所下降。而如果考虑补贴,则退耕户的总收入有所增加,但与非退耕户相比,退耕户的总收入仍下降了7%。其次,退耕户的种植业纯收入比退耕前减少了29%,而相对于非退耕户,其种植业纯收入减少了47%。即便将补贴计人种植业纯收入,则退耕户的种植业纯收入仍比非退耕户减少33%。最后,在非农收入方面,虽然1999年非退耕户的非农收入显著高于退耕户,但到2004年退耕户的非农收入增加了25%,而且相对于非退耕户,其非农收入增加了74%。而同低收入农户相似的是,2004年退耕户与非退耕户的畜牧业净收入都有所下降。

四、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表2列出了低收入农户、高收入农户,以及所有农户的非观测效应模型一阶差分估计结果,为了检验模型参数的稳定性,表2还列出了不同收入水平农户退耕还林工程净效应的chow检验结果。由chow检验结果可知,退耕还林在种植业纯收入方面对低收入农户和高收入农户的影响存在着显著不同。因此,本文又以各个样本县种植业纯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所占比例的中位数(43%)为依据,对以种植业收入为主的农户进行了非观测效应一阶差分估计,模型估计结果见表3。

模型估计结果与描述统计结果基本一致。首先,在总收入方面,不管是否考虑补贴,退耕都没有对农户的总收入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虽然在不考虑补贴的情况下,工程对低收入农户的总收入产生负向的影响,但与预期结果不相一致的是,工程并没有在总收入方面对高、低收入退耕户产生明显的不同影响。但由估计结果可知,一方面,相对于高收入农户,退耕补助在低收入农户的家庭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其可能对工程补助存在更大程度的依赖性;另一方面,虽然工程已经实施6年,但在促进农户增收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甚微。而由表3可知,退耕也没有对以种植业收入为主的农户的总收入产生预期的显著影响,更没有显示出对高、低收入农户所产生的显著不同影响。但从工程对以种植业收入为主的农户的总收入所产生的负向影响结果来看,可能预示了以种植业收入为主的农户在工程中受到了较大的损失①。

另外,工程的实施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退耕户的种植业纯收入,而与本文的假设所不同的是,工程对收入水平不同的农户的种植业纯收入所产生的负影响都在1%的水平上达到显著,而并没有在更大程度上对低收入农户的种植业纯收入产生负影响。但由表3可知,相对于高收入农户,工程却在更大程度上对以种植业收入为主的低收入农户产生更加显著的负影响。而由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可知,种植业纯收入在1999年低收入农户的家庭总收入所占的比例达到了69%。因此,不难理解工程的实施将会对以种植业收入为主的低收入农户产生更加不利的影响。

同时,退耕并没有显著地促进高、低收入农户的畜牧业收入增加,而且工程显著降低了农户的农业纯收入,由表2、3可知,相对于高收入农户,退耕对低收入农户的农业纯收入产生了更加显著的负向影响。

最后,与徐晋涛、易福金、Uchida等[7,9,10]的研究结果所不同的是,工程实施6年来,确实对退耕户的非农收入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与本文的假设所不同的是,工程并没有在更大的程度上促进高收入农户的劳动力转移,而是对高、低收入农户的非农收入所产生的正影响在相同的水平上达到显著。可能的解释是,虽然高收入农户拥有更加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但由于退耕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交通等自然条件的限制,退耕之后,高、低收入农户可能面临着相似的市场环境与就业条件。另一方面的解释是,如果考虑退耕的时间效应,由统计数据可知,截至2004年,低收入农户的平均退耕年限是3.52年,而高收入农户是3.46年,低收入农户参与退耕的年限相对较长,但工程对其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却与高收入农户一样,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退耕对低收入农户的劳动力转移相对滞后于高收入农户。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虽然退耕对高、低收入农户的种植业纯收入产生相同程度的负影响,但如果考虑时间效应,则相对于高收入农户,工程对低收入农户的种植业纯收入产生更加严重的负影响。由表3可知,工程并没有对以种植业收入为主的农户的非农收入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退耕对促进以种植业收入为主的农户的劳动力转移相对滞后,而以种植业收入为主的农户也可能对土地存在更大的依赖性,不易将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转移出去。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退耕还林工程实施6年来,并没有对退耕户的总收入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种植业收入,但工程却显著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如果不考虑退耕的时间效应,与Uchida等[15]的结论相一致的是,工程并没有在总收入、种植业纯收入、非农收入等方面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产生明显的不同影响,也就是说工程并没有瞄准相对贫穷或富裕的农户。但如果考虑退耕的时间效应,相对于高收入农户,工程对低收入农户产生相对不利的影响。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相对于高收入农户,国家的补助对低收入农户的退耕效应具有更加明显的促进作用,低收入农户对国家补助的依赖程度更大。另外,工程对以种植业收入为主的农户产生更加不利的影响,工程实施6年来,其对以种植业收入为主的农户的总收入仍然产生负的影响。退耕也没有对以种植业收入为主的农户的劳动力转移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于以种植业收入为主的低收入农户。由于退耕对其种植业收入产生了更大的冲击,而他们的劳动力又没有得到有效的转移,如果国家在后续政策的制定中不能更加关注这一部分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则他们在工程期结束后为了维持生计而复耕的可能性会很大。而对于高收入农户来说,由于其对国家补助的依赖性较小,再加上其相对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其更倾向于以退耕为契机而将他们的坡耕地退掉,以使其劳动力在将来实现更大程度的转移②。总之,退耕还林工程对低收入农户,尤其是以种植业收入为主的低收入农户产生了更加不利的影响。由于他们对国家的退耕补助存在更大程度的依赖性,一旦国家的补助期结束,将会对他们的生活造成更大程度的冲击和影响,而他们也极有可能会为了生计而做出与国家的政策目标相违背的选择。因此,国家在后续政策的制定中,应适当向这一部分农户倾斜。特别是在国家的后续发展资金受限制的情况下,更应该优先考虑低收入农户,特别是以种植业收入为主的低收入农户的生计问题。

因此,国家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应放在配套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上。应加大对退耕区基本农田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当地的科技扶持体系;通过逐渐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为退耕区农民提供更多稳定的就业机会。同时,建议成立专门的后续产业发展资金,鼓励当地后续产业的发展,以增强当地农民的自我生存与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实现退耕还林工程的长期持续发展。

收稿日期:2009-06-20 注释:

① 由表3可知,引起以种植业收入为主的高收入农户总收入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在其他收入方面的显著减少,而其他收入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由下面的分析可知,最为关键的是相对于低收入农户,退耕对高收入农户在种植业收入方面的负向影响程度小于低收入农户。

② 由描述统计结果可知,退耕后,即便是包含补贴,高收入农户的种植业收入也比退耕前有所减少,而低收入退耕户的种植业收入却有所增加。由此可以预测,工程实施6年来,由于低收入农户的劳动力转移相对滞后,其对土地仍存在较强的依赖性。而高收入农户却可能以退耕为契机,更加减少对土地的经营。因此,相对于低收入农户,他们可能会在将来更易于实现劳动力的彻底转移,进而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压力。

【参考文献】

[1]退耕还林七年,中央投资千亿[N].人民日报,2005-11-17(6).[2]朱山涛,张世秋,陶文娣等.影响退耕还林农户返耕决策的因素识别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5):108-112.[3]东梅,钟甫宁.退耕还林政策经济可持续性的实证分析——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1):104-108.[4]张蕾,戴广翠,谢晨等.退耕农户长期生计分析[J].林业经济,2006(2):12-19.[5]胡霞.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后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对宁夏南部山区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5):63-70.[6]李桦,姚顺波,郭亚军.退耕还林对农户经济行为影响分析——以全国退耕还林示范县(吴起县)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6(10):37-42.[7]徐晋涛,陶然,徐志刚.退耕还林:成本有效性、结构调整效应与经济可持续性——基于西部三省农户调查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4(1):139-162.[8]甘翠峰.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的收入分配影响[D].北京:北京大学,2004.[9]易福金,徐晋涛,徐志刚.退耕还林经济影响再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10):28-36.[10]UCHIDA E, XU J T, ROZELLE S.Grain for Green: costeffectiveness and sustainability of China' s conservation set-aside program [J].Land Economics, 2005, 81(2): 247-264.[11]WOOLDRIDGE J M.Econometric analysis of cross section and panel data [M].London: The MIT Press, 2002: 385-398,453-509,603-608.[12]MOFFITF R.Program evaluation with no experimental data [J].Evaluation Review, 1991,15(3): 291-314.[13]HECKMAN J J.Sample selection bias as a specification error [J].Econometrica.1979.47(1): 153-162.[14]LALONDE R J.Evaluating the econometric evaluations of training programs with experimental data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76(4): 604-620.[15]UCHIDAE, XU JT, XU Z G, et al.Are the poor benefiting from China's land conservation program?[J].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7, 12(4): 593-620.[16]BENNETT M T.China' s Slo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r business as usual?[J].Ecological Economics, 2008,65(4): 699-711.[17]COOPER J C, OSBORN T.The effect of rental rates on the extension of Conservation Reserve Program contracts [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8, 80(1): 184-194.[18]GOODWIN B K, VINCENT H S.An expost evaluation of the conservation reserve, federal crop insurance and other government programs: program participation and soil erosion [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2003,28(2): 201-216.[19]XU Z G, XU J T, RAN T, et al.China's Slo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 four years on: current situation, pending issues [J].International Forestry Review, 2004,6(3/4): 317-327.[20]XU Z G, XU J T, DENG X, et al.Grain for Green versus Grain: conflict between food security and conservation set-aside in China[J].World Development, 2006, 34(1): 130-148.^

第二篇:基于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分析

基于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退耕还林的管理模式和机制,接着阐述了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机制的构建,比如利益激励机制分析;差别化机制分析。最后简要阐释了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机制;管理模式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是一种探索性的工作。虽然在国外也实行过退耕还林的工作,但因为制度的不一样、实行的目标不一样、历史阶段的不一样等,一些做法虽可以借鉴,可是很多方面需要从理论上进行创新,在践行中来探索。在中国开始退耕还林工作以后,人们对于其问题的探究增加了,尤其是对于其重要性以及必要性的认识比较深刻,针对工程实行之中发生的问题给予了实时的披露,提出了多种解决策略。可是退耕还林工程还需要从管理这一方面来进行有效创新。

1、概念分析

1.1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其实是通过保护环境以及改进环境为着手点,把易于造成水土流失的一些耕地暂停种植。这种暂停不是随随便便说暂停就暂停的,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按照因地制宜的方法来种植树木花草,并且将以往的植被进行复原。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包含了这样几个方面:首先,进行荒山荒地造林;其次,进行坡耕地退耕还林。

1.2管理模式和机制分析

管理是根据人类生产劳动过程中出现相互合作以及分工开始的,因为只要有多个人一同做的劳动,从事社会生产,就需要指挥和管理。而模式就是事物的标准样式,或者具备代表性的样品。其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概念,是指对于某类组合方法的抽象图示。退耕还林管理模式是退耕还林工程中出现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某一种组合方法的抽象图示。

机制以前说的是关于机器的构造以及其动作的原理。比如光合作用的时候,常常说分析其机制,就是充分了解其内在工作方法,其包含了相关生物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其间发生的多种变化过程的化学以及物理性质。与此同时,机制被引进管理学以及经济学行业之中,所以,通常而言,管理机制就是说管理的各个组成部分元素间的内在关系以及相互制约的关系。

2、关于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机制的构建分析

2.1利益激励机制分析

退耕还林工程需要贯彻人本主义理念,围绕退耕主体的需要,构建新的市场化的利益激励机制。根据组织行为学理论,人的行为取决于人的动机,而人的需要则决定动机。退耕还林实行的地区一般为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利益驱动以及导向应当是管理举措以及政策制定实行所需要考虑到的重点。假如忽略了这个事实,只强调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不思考人性的需要,也不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去指导农民的行为,则政策的实行有效性会降低。按照发展经济学中的激励相容的原理,在某一项活动之中,应当设计经济利益机制,让活动的参加者的个人利益和设计者的社会目标相统一,进而引导人类在追寻个人利益的时候也经过其努力来完成社会目标。只有构建这种利益机制,才可以约束不合理的垦荒种地行为,那么退耕还林的行为才能被激励。

2.2差别化机制分析

实行差别化管理方式,根据各个地区政府按照实际情况在确保粮食产量的基础上确定各种退耕还林的管理方法以及政策。首先,多种建设机制,在退耕还林实行以来,各个地区融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用了多种建设机制,包含了自退他还,就是退耕农户做好退耕还林任务,而由他人来负责荒山荒地造林,而退耕户则通诺钱以及粮食进行补给。户退户还,就是以户为单位切实落实退耕还林,政府直接面对农户,进行土地交换以及大户承包等。

其次,多种经营模式,因地制宜,开展模式创新工作。第一,使用农户加政府加企业模式。第二,使用农户加营林企业加企业加市场的模式,比如印尼金光企业和别的境外投资人在国内创立工业原料林,实施企业出资金、农户出土地、林业部门参加的营林企业出技术并且组织营造技术资源以及管理的三家合作造林。产品根据比例分配的模式、详细的企业面积投资额、租赁土地的租金、产品分配比例进行确定等。根据三方合作协商,订立法律合同。第三,农户加企业模式,最重要的是适用于商品林的进步和发展。比如四川的天全县指导龙头企业和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国家和个人以及集体相融合的模式,发展杂交竹原料林基地。种苗的农户自己筹集部分,别的由企业垫交,订购合同,保护价格收购。进行砍伐的时候,再在收益当中扣除,农户只需要还成本不用支付利息。

3、关于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模式的构建分析

构建宏观管理模式。在退耕还林工程实行的宏观层面,需要构建分工清晰、且责任分明、法规和政策、规划为主要调整方法的宏观管理模式。退耕还林工程是政府在全国开展的生态建?O,其资金以及粮食是根据中央来拨付的。根据退耕还林的相关规定,西部研发工作机构负责退耕还林工作的全面型协调,组织相关部门制定出退耕还林的方法,组织以及调节退耕还林的整体规划落实。财政部门负责退耕还林资金补助的安排和监管,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则负责粮食来源的调剂工作。在县级以上的地区政府水利和林业等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根据相关规定的职责分工。而省、自治区等组织相关部门采用对应的举措,确保退耕还林中央资金补助的专款专用,落实补助粮食的调运以及粮食的供应。这样的责任分工相当明确,自上而下,切实落实,其最重要的是依赖政府推进的管理模式,使用中国传统的行政管理力量,益于退耕还林在我国范围以内很快的实行,效率较高。

可是效率高并不意味着效果好,这样的管理模式有效性主要取决于退耕还林的政策合理性等,还取决于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水平,需很高的成本。且这样的管理模式效率与政府对于退耕还林的关注力度以及国家工作重点有着很强的正相关联系。因而退耕还林工程的宏观管理模式需要注重的是法规以及政策的制定,这部分法规和政策制定一定要建立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个别的领导者主观意志的表现。所以,退耕还林工程宏观管理是对退耕还林的氛围以及环境的管理,是在责任划分清楚的基础上,通过准确的合理的政策和法律管理方法,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实行宏观管理。

结束语:

由于中国地域比较广阔,因此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要制定出适应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管理机制以及管理模式是比较困难的。在管理模式以及机制中怎样和当地实际相融合,提升管理效率,产生实效等,还需要相关人士进行进一步的讨论。此外,怎样发挥地方各种政府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孔凡斌,何尤刚,江灶发.退耕还林工程风险管理机制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07,01:12-15.[2]马丽涛.试谈退耕还林工程档案的管理模式[J].兰台内外,2015,06:49.作者简介:王述英(1967年9月13日),女,汉族,四川省通江县人,大专;林业工程师;从事林业方面工作。

第三篇: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调查问卷退耕还林工程对您产生了哪些影响?

1)收入2)农产品产量3)生产条件4)居住环境5)其他2退耕还林工程在安排上是否公平?

1)很公平2)公平3)基本公平4)不公平5)不清楚 3如果参与,原因是:

1)增加收入2)改善生产条件3)改善居住环境4)不清楚

5)其他

4如果您没有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原因是:

1)有其他更好的机会2)劳动力不足3)村里没有安排4)收入少,没兴趣

5)其他原因您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基本评价是什么?

5.1补助是否兑现?

1)全部兑现;2)部分兑现;3)没有兑现

5.2技术支持是否充分?

1)充分;2)不充分;3)没有技术支持

5.3技术支持是否适宜?

1)非常合适;2)还可以;3)不太合适

5.4您村工程任务完成情况如何?

1)全部按期完成;2)大部分按期完成;3)大部分没有按期完成6 您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参加退耕还林工程?

1)非常愿意;2)比较愿意;3)不愿意

7与退耕工程实施前的土地收益相比,您认为退耕的补助标准怎样?

1)高一些2)低一些3)差不多4)说不好8根据您的观察,在您村里,是否有人在退耕还林以后偷偷到树林里砍树?

1)有2)没有3)不清楚

9在您村,有没有在退耕还林以后又把树木拔掉种地的?

1)有2)没有3)不清楚与退耕还林以前相比,您觉得,退耕还林以后您家的经济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

1)家庭经济状况不如以前了2)差不多3)比以前更好了11如果还有退耕计划您家是否愿意参加?

1)愿意2)不愿意

第四篇: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方案(精选)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方针政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针对退耕还林工程工作的特点,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生态效益优先与改善民生相结合,以退耕还林工程中的荒山造林、封山育林为重点,突出效益,以质量为核心,管理为重点,强化科技支撑,扎实、稳妥地推进全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按照《全国造林技术规程》和《全国生态公益林建设标准

(一)》的规定,结合我区实际,主要造林树种的密度为:刺槐333株/亩,株行距为1×2米。侧柏222株/亩,株行距为1.5×2米。

⑺抚育管理:

①松土除草:造林后应及时进行松土除草。生态林仅限于树盘内松土除草,可降低费用,减少水土流失。造林头一年两次,以后每年一次,连续3—5年。

②补植补造:造林成活率偏低的造林地,应及时进行补植补栽。

③管护措施:对新造林地应及时落实管护人员,修订完善管护公约、实行封山禁牧,对有鼠害的要及时防治,确保造林成果。

第五篇:退耕还林工程自查报告

一、工程任务自查情况

上级下达我县退耕地造林配套荒山造林4000亩,我县将任务落实到三个乡镇。一是保质保量完成了造林任务,全县共实施荒山造林4000亩,占计划的100%;成林面积750亩,成林率18.7%。完成国家投资80万元,符合工程资金管理使用规定,充分发挥了国债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工程建设自查整改工作正稳步推进。

二、工程建设实施情况

退耕还林工程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属国债投资项目。为把工程建设抓好、抓出成效,我们严格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工程建设原则,认真把握好“林权是核心,给粮是关键,种苗要先行,干部是保证”等几个关键环节,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技术的综合措施,把工程建设落到实处。

(一)广泛宣传、提高认识。把宣传工作作为了工程建设的第一道工序来抓,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意义、目的,宣传退耕还林政策和技术要求,宣传《森林法》、《退耕还林条例》等法律、法规,使退耕还林工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县林业局组织了宣传车、印发了宣传资料,县人民政府组织召开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动员会,使工程建设做到了电视有影、广播有声、板报有文、横幅过街、标语上墙,统一了各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把投身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变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加强领导,协调配合。为加强对工程建设的领导,县人民政府及时调整了“退耕还林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由县长同志任组长,副县长同志任副组长,农办、林业、粮食、财政、水电、审计、监察、公安、国土、农业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工程建设重大问题决策把关和监督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林业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处理工程建设日常事务。领导小组成员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积极配合、协同工作,各乡镇亦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指挥机构,乡镇长为第一责任人,负责辖区内工程项目管理。

(三)落实任务,明确职责。为确保退耕还林工程按计划顺利实施,县林业局将工程建设任务及时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在此基础上,县人民政府与工程建设乡镇签定了“工程建设目标责任书”落实责任,制定了奖惩,县林业局与各乡镇林业站签定了退耕还林工程质量责任书,实行双向目标管理。

(四)搞好规划、科学设计。为切实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县林业局组织规划设计队的工程技术人员顶高温、战酷暑,熬更守夜,加班加点对退耕还林工程进行详细的作业设计,按规划设计施工,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进行逐山、逐土、逐地块规划设计,坚持没有设计不施工,一张蓝图绘到底,一经设计,绝不允许轻易变更,切实保证工程建设质量。

(五)严格管理,统供种苗。按照严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工程建设的各项管理制度,保证工程建设规范有序地进行。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工程监理制,积极配合监理人员工作,从工程作业设计、施工作业、检查督促、种苗建设等各个环节接受工程监理人员的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二是认真贯彻落实责任制,大力调整林业结构,增加林农收益,提高了退耕还林的经济效应;三是种苗实行“一签两证”制度,加强检疫检验,严把种苗质量关,确保了壮苗造林。

(六)严管资金,专款专用。工程资金严格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单独核算、封闭运行,实行报帐制,一支笔审批,县财政局搞好监控管理,保证不挫支和挪用工程资金,切实做到专款专用。

(七)以法治林、巩固成果。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重点是栽,关键是管,重栽轻管将使工程造林成果毁于一旦,为此,我们认真贯彻执行了《森林法》、《退耕还林条例》等林业法律、法规,严格以法治林,加大执法力度,把退耕还林工程纳入法制建设轨道,从重、从快、从严查处各类毁林案件,以巩固工程建设成果,对复耕反弹、破坏苗木影响工程质量的进行查处,打击了违法和犯罪,有效保护了退耕还林成果。同时,按照“林权是核心”的要求,正组织各镇乡对去年的退耕还林地颁发林权证,以完善管理,保护退耕还林农户的合法权益。

三、存在问题

尽管我们对退耕还林工程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但由于该项工程是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面宽量大,对照工程标准检查,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连续4年冬春季干旱,大部分小班造林保存和成活率降低,特别是2012年冬季和2013年春季我县部分乡镇出现饮用水困难,县委、县府甚至安排消防车运送饮用水;二是部分乡镇面积较零星分散,未做到集中连片;三是该工程建设未拨专门的工作经费,部门工作压力大。

下载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影响结构性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影响结构性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七、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工程经济分析不同,在环境经济损益分析中除了需计算用于环境保护所需的投资费用外,......

    平陆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成果分析

    平陆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成果分析 员红中 (平陆县林业局)平陆县退耕还林工程从2000年开始,经过两年的探索、积累和总结经验,于2002年工程全面启动,截止2006年底,总计完成......

    10 工程环境影响分析[范文大全]

    文昌市发射场配套道路东郊至龙楼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0 工程环境影响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交通部第17号令发布关于《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法》的有关......

    退耕还林对中国的影响(本站推荐)

    由一篇文章引发对退耕还林的深思 发改委:耕地休养生息对粮食减产影响"可控" 耕地休养生息,会不会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司长吴晓30日说,根据测算,退耕休耕对......

    经济影响分析的原则及方法

    经济影响分析的原则及方法 一、分析原则 项目的经济影响分析就遵循系统性、综合性、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重大项目本身就是一个系统,但从国民经......

    退耕还林工程档案管理办法2015

    退耕还林工程档案管理办法 【法规标题】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退耕还林工程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 【颁布单位】国家林业局 【发文字号】林退发〔2015〕38号 【颁布时间】2015......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摘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投资最大、政策性最强、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为我国在世界生态建设史上写下绚烂的一笔......

    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路径选择及其经济影响分析

    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路径选择及其经济影响分析 ——以中俄建立自由贸易区为例 【摘要】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合作一体化的共同发展时代,全球的区域性经济合作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