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俄能源合作尚待走出纸上谈兵
中国是俄罗斯“双头鹰”战略的重要棋子,是其在亚太地区的重要战略协作伙伴,同时也是牵制美国、欧盟国家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日本是俄罗斯经济发展所需资金和技术的重要来 源。俄罗斯积极发展与中国和日本等东北亚地区国家的能源合作,以平衡和牵制为手段,他既可以利用东北亚地区的大量资金开发远东地区,亦可利用中日两国在能源争夺上的矛盾大搞平衡 战略,从而牢牢掌控东亚能源主导权和定价权
普京再次就任俄罗斯总统后于6月5日首次访华。访问期间,中俄两国签署了17份不同种类文件,能源合作成为两国元首正式会谈的主要议题。但备受关注的中俄天然气价格谈判,并没有 因为这次访问取得任何突破性进展。耗时6年时间,久攻不下的天然气合作,或许是中俄能源合作进展缓慢的一个真实写照。
1996年4月中俄两国签署《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协议》后的十余年间,中俄两国又在能源领域签署了众多合作协议。但就目前情况来看,真正落地的 项目却寥寥无几,中国的俄罗斯能源战略似乎一直“雷声大雨点小”,中俄能源合作也是“光说不练假把式”。
反观日本与俄罗斯之间的合作,无论在石油或天然气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日本三井、三菱等财团企业不断进入俄罗斯,与俄企业进行富有成效的合作。
东方能源无油产出
2001年7月16日,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俄罗斯,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这份具有历史意义的条约为中俄两国全方位的合作提供了动力,这 份协议也使得中俄两国能源“合作”的漫漫长路由此开始。
2006年3月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开始了对中国为期两天的国事访问,对于这次访问,外界普遍认为中俄关系正处于历史最高点。当日,中俄两国签署《中俄联合声明》,中石油分别与俄 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管道运输公司签署了三份合作文件,分别是:《中国石油(8.90,-0.02,-0.22%)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关于从俄罗斯 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谅解备忘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关于在中国、俄罗斯成立合资企业深化石油合作的基本原则协议》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管 道运输公司会谈纪要》。
第一份天然气供应协议,至今仍没有落地;第三份关于中俄石油管道的文件,在历经“安大线”、“安纳线”、“泰纳线”**3年后的2009年才最终定锤;而关于第二份中俄企业合资在 成立合资公司进行能源合作的协议,中俄两国在后来分别成立了“东方能源”公司用以收购俄罗斯油田,成立中俄东方石化(天津)有限公司用以进行石化生产,但在现在看来似乎有些华而不 实。
2006年普京访华的4个月后,7月14日,俄罗斯石油公司中石油公司进行了首次公开募股,中石油在受邀认购之列。当月,中石油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中油国际,投资5亿美元收购了俄罗斯石 油公司上市发行股票66225200股,每股价格7.55美元。通过股份购买,中石油实现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的战略合作关系。
2006年10月,中俄两国企业合资在莫斯科注册成立“东方能源”(Vostok Energy)公司,注册资金1.1亿卢布,其中俄罗斯石油公司持有51%股份,中石油持有剩余49%股份,“东方能源” 董事会一共5人,俄方3人,中方两人。该合资公司主要负责俄罗斯石油天然气的勘探与开发。
次年10月,东方能源公司以11.795亿卢布的价格中标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上伊恰尔和西乔两个勘探区块,勘探区块面积分别为3994平方公里和4322平方公里,预测储量共计8000万吨。根 据协议要求,东方能源公司需要在这两个勘探区块于2010年前进行1500公里二维地震,2012年前钻9口探井。值得关注的是,这两个区块均位于俄罗斯向包括中国在内供应石油的泰纳线附近。
俄罗斯石油公司在伊尔库茨克州拥有13个区块勘探许可,另外两个则是由东方能源公司持有。在上伊恰尔区块,东方能源公司购买了这个区块25年的开采许可,该区块预计拥有5000万吨 石油和9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在西乔区块中,东方能源同样购买了开采许可,该区块则拥有3000万吨石油和150亿立方米天然气储量。
东方能源公司的合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2010年5月25日,东方能源公司在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西乔勘探区块第一口探井开钻,钻井总承包商为俄罗斯石油钻井公司。7月20日,西乔1井 完成取芯作业,在一半以上岩芯中见到油气显示,其中具较好油气显示岩芯长73.44米,随钻气测预计油层5层45.22米,拥有开采可行性。
然而在此之后,由于受到俄罗斯税收制度的影响,东方能源在伊尔库茨克州开采所有的两个油田面临亏损,所以该公司直到现在也没有继续进行该项目的地质勘探工作,更别提有石油产 出,此项目也随即淡出人们视线。
东方石化天津公司无油可炼
中石油与俄罗斯合资的另一个公司中俄东方石化(天津)公司同样面临窘境。
2006年12月6日,俄罗斯石油公司亚太地区代表Sergey Goncharov通过中国媒体透露,该公司与中石油合资成立了中俄东方石化公司,用于炼油厂的建设和运营,并且将有望在2007年开始 运作。他还说,双方在注册资本的出资比例分别是中石油51%,俄石油49%,董事会成员为:中方3人,俄方2人。但该合资炼油企业的具体建设地点、具体产能以及网络铺设都还没有确定。
最终在2007年10月,合资公司被中俄提上日程,中石油和俄罗斯石油公司组建了中俄东方石化(天津)有限公司,中石油和俄罗斯石油公司分别占有51%和49%股份,计划投资40亿美元在天 津滨海化工区建设运营千万吨级的大炼油厂项目,同时兴建上百个加油站。
2009年2月底,天津市政府下发了《天津市2009年重点前期工作项目安排意见》,首次披露中俄东方石化炼油项目的部分细节,并预期2010年开建。在此之前2月17日,中俄两国政府刚刚 就“石油换贷款”的合同达成一致,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为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石油管道公司提供总计250亿美元贷款,换取俄罗斯平均每年1500万吨、总计3亿吨的石油供给。
对于这次“石油换贷款”,俄罗斯方面希望将石油全部运往天津的东方石化炼厂,显而易见,俄罗斯不仅想通过运往中国的石油偿还中国贷款,而且还希望在自己拥有51%股份的东方石化(天津)公司进行炼化,使得自己获得更多利益。但中石油认为,其在东北三省的多家炼油厂完全有能力消化这些石油,况且中俄石油管道中国终点大庆就是一个石化炼制重镇。就此中俄双方 展开数轮谈判,但一直未能就天津炼厂油源达成共识。
随后,中石油东北炼厂开始扩建。2009年7月20日,中石油辽阳石化扩建项目正式开工,项目完成后辽阳石化将具备1000万吨的俄罗斯原油加工能力。7月22日,中石油宣布吉林石化1000 万吨炼油扩建正式开工奠基。9月,中石油大庆炼化“大乙烯”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计划完成120万吨/年乙烯扩建工程。12月底,中石油大连石化炼化厂二次装陆续建成,原油加工能力进一步 提高。而此时的中俄东方石化(天津)公司的项目还没有任何眉目。
2009年10月13日,时任俄罗斯总理的普京访问中国,两国总理出席中俄总理第十四次定期会晤,并签署了一系列协议。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中石油在当天签署了《中俄上下游领域扩大合作 备忘录》,主要内容是关于中俄东方石化(天津)有限公司的。据当时媒体透露,中俄石油换贷款计划有望在此前签署的1500万吨/年的基础上,额外追加1000万-1500万吨,总数扩大到2500 万-3000万吨/年,这些追加的原油全部供应东方石化(天津)公司。
不过,种种原因一直在拖延东方石化(天津)项目落地。2009年10月,天津推出“双城双港”新规划,东方石化(天津)公司的项目也由此前的天津滨海新区大港改迁到天津南港工业区,作 为支持新规划实施的助力。但是,南港所规划的炼厂修建区还需要经过填海工程才能正常使用,这大大延误了中俄石化合作。到目前为止,中俄东方石化(天津)项目仍然没有破土动工,还处 于工程筹备阶段。
甚至,俄新社2012年2月15日报道,俄罗斯国家石油管道运输公司副总裁米哈伊尔·巴尔科夫表示,中国方面请求增加“东西伯利亚—太平洋(6.09,-0.03,-0.49%)”(泰纳线)管道对华的 石油出口量,但是目前没有就这个问题做出任何决定和计划。俄罗斯对中国石油管道出口仍然保持每年1500万吨水平。这意味着东方石化(天津)公司将会无油可炼,继续拖延。
中石油、中石化一筹莫展
中俄两国不断互访,合作协议也在不断签署。2005年7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俄罗斯,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克林姆林宫举行会谈。这次访问,中俄双方签署了多项协议,涉及石 油天然气、电力及金融等诸多领域。其中两项重要协议便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石化)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石油)分别与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签署的《一号议定书》和《长 期合作协议》。
其中《一号议定书》约定,中石化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一家石油公司,负责在萨哈林3号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长期合作协议》约定中俄双方在石油贸易、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石油勘探开发以及科技信息交流等多方面进行合作。这两项协议的签署,在当时普遍认为预示着中俄两国能源企业将进行实质性的合作。
但在后来,实质性进展并没有如期而至。2007年,根据之前的《一号议定书》约定,中石化公司与俄罗斯石油工业公司签署了一份合作协议,两家公司共同出资勘探萨哈林-3号项目维宁 斯基(Veninsky)区块的油气资源。但是到了2010年9月,中石化却因其在萨哈林3号项目中没有勘探出石油折戟而归。
中石油在俄罗斯也没有进展。2010年5月俄罗斯副总理、俄罗斯石油公司董事会主席伊戈尔·谢钦曾表示,准备联合中石油开发马加丹地区鄂霍次海大陆架项目和东西伯利亚的一些中小型 油田,双方将通过中俄合资企业“东方能源”公司(与上述开发伊尔库茨克属同一公司)展开活动。马加丹是俄罗斯远东未开发地区,拥有者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
不过后来中石油和俄罗斯石油公司发生定价纠纷,两国在能源合作乃至国际关系上都出现了降温,俄罗斯最终取消了与中石油共同开发马加丹鄂霍次海大陆架项目的计划。据2011年6月7 日俄罗斯《生意人》报道称,在同中国合作伙伴出现纠纷之后,俄罗斯石油公司决定邀请日本公司参与开发马加丹大陆架和东西伯利亚的油田。日本《日经新闻》则称,日本财团将获得同俄 罗斯石油公司组建的东西伯利亚和远东油田勘探开发合资公司49%的股份。
日本商社“暗度陈仓”
2011年6月16日,日本能源署代理署长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表示,日本决定参与开发俄罗斯马加丹大陆架和东西伯利亚的油田,地质勘探工作将于当年底开始,双方甚至开始商定建立合资炼 油厂和石化企业。当天,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油田管理局局长鲁特别尔科称,之前,俄罗斯石油公司曾建议同中石油在合资的东方能源公司框架内联合开发马加丹专案,但是,双方的合作出现 了不应有的市场运作“红灯”。
2011年8月4日,俄罗斯马加丹政府发表声明称,日本丸红商事(富士财团的综合商社)正在与俄罗斯石油公司洽谈参与鄂霍次克海大陆架油气资源的开发。丸红欧洲战略规划部门负责人说 “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日本购买这一地区油气资源将很有前景”。
在中国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步步维艰之时,日本则依靠三井等财团企业在俄罗斯能源领域“闷头发大财”。就在上述中石化退出俄罗斯萨哈林3号油气田项目一周之前,日本就介入到了其 中。2010年9月21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副首席行政官亚历山大梅德韦杰夫告诉日本经济新闻(Nikkei)商业周报说,开采萨哈林-3项目的名单包括日本贸易巨头三井物产、三菱商事,还有荷兰壳牌公司。
事实上,不仅仅是萨哈林3号项目,萨哈林2号项目中也有着三井财团的参与。1991年2月,日本三井财团的综合商社三井物产便联合美国马拉松石油公司(Marathon)和美国麦克德莫特(Mcdermott)公司参与中标了萨哈林2号天然气项目股份,目前为止,三井物产持有项目12.5%股份,日本三菱财团的综合商社三菱商持有10%股份,其余股份由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持有。
萨哈林2号项目中,三井物产和三菱商事还拿下了为该项目建造液化天然气厂的合同。2003年5月15日,三井财团下属的东洋工程株式会社和三菱财团下属千代田化工建设株式会社宣布,获得了萨哈林-2项目位于普里戈罗德诺耶的液化天然气(LNG)工厂的EPCM(设计、采购、建设、管理)合同,开始建造该液化天然气厂。
在萨哈林岛,俄罗斯修建一条贯穿南北的油气管道,而日本三井财团的新日铁则为该管道建设提供了高品质钢管。2003年9月5日,日本美达王株式会社接到俄方900公里长管道建设总计33 万吨的钢管订单,总价值达到2.8亿美元,这成为日本企业有史以来接到的最大钢管订货单。美达王获得订单之后,分包给了日本三井财团的新日铁、住友财团的住友金属和第一劝银财团的 JFE钢铁株式会社,三家公司分别获得6万吨、9万吨和18万吨。
三井物产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为俄罗斯提供装备和技术。那时刚刚成立的俄罗斯天然气公司便开始积极评价三井物产安排技术设备进口和融资可能性的能力,在1993年,三井物产为 俄罗斯提供了大量施工机械和其他设备,其中包括用于俄罗斯通往欧洲天然气管道的建设供给,三井物产安排的供给方则为日本日立挖掘机株式会社和美国履带式推土机供给商卡特彼勒(Caterpillar)。2005年,三井物产继续扩展机械贸易,与奥地利Austrian IKO Holding AG公司合作,向俄罗斯提供日本小松株式会社的装备机械。
2004年8月6日,日本三井财团的船运物流企业商船三井与日本千代田株式会社签订合同,约定由商船三井负责运输千代田建造液化天然气厂所用的全部设备。从那以后,商船三井为萨哈 林2号液化天然气项目从日本、韩国和中国运输了总计140000吨的设备。同年11月15日,商船三井获得了萨哈林2号项目长期租赁液化天然气船的合同,商船三井为该项合同建造一艘液化天然 气船,此后便开始从萨哈林2号项目运输液化天然气。
在俄罗斯物流领域中,三井物产则咬住了连接俄罗斯远东和西部内陆的铁路“大动脉”——西伯利亚大铁路。在2007年10月,俄罗斯铁道公司、Russkaya Troyka公司同意与三井物产正式 开展业务合作,加强俄罗斯的物流事业建设,基于三方的业务合作协议提供西伯利亚铁道的货物专用特快列车——直达货运列车服务。相比全部用海运物流运送货物,直达货运列车服务的开 设,可将运输时间从60天缩短至25天,而且中途不停车为货物安全增加了保障,大大节省了物流成本并减少了风险。www.xiexiebang.com
三井物产参与到西伯利亚大铁路中,为本国企业进入到俄罗斯提供了物流方便,更带动了日本汽车企业进驻俄罗斯。
三井财团的丰田汽车便于2005年5月26日在圣彼得堡郊外建设了其在俄罗斯的第一家汽车装配厂。这成为日本汽车制造商在俄罗斯的首个汽车工厂,同时也是圣彼得堡有史以来最大的一个 投资项目。
2011年2月,三井物产联手俄罗斯汽车生产商索勒尔斯公司(Sollers)在俄罗斯远东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地区建厂组装生产“丰田SUV”,双方各持50%股份。三井物产负责利用西伯利 亚铁路开展的物流环节,将远东地区生产的汽车通过铁路运至俄全国进行销售,丰田则为俄罗斯工厂提供零组件和训练工作人员。
到2012年4月,丰田汽车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已经设立3个经销中心,即符拉迪沃斯托克、哈巴罗夫斯托克和纳霍德卡。4月23日,丰田汽车宣布,将在这一年9月初为其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工 厂新增第二轮班,雇佣600名新员工。该厂的员工数量将增至1750人,年产量增至5万辆。
中俄合作不及矛盾先至
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最成功之举当属通往中国大庆的“泰纳线”支线的开通,中日俄石油管道博弈反反复复持续了近10年之久,从“安大”到“安纳”,再到“泰纳”,最终在2009年告 一段落。可是,欢喜还没多久,中俄双方关于管道费用问题又产生了矛盾。
2009年2月,中石油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签订了一份期限为20年的石油换贷款合同,合同约定自2011年1月1日至2030年12月30日,俄罗斯石油公司通过泰纳线输油管道每天向中国输送30万桶 原油,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则向俄罗斯提供250亿美元的贷款,其中150亿美元贷向俄石油,100亿美元贷向管道输送商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根据合同,石油价格按月修订,具体价格由太平洋科 济米诺港出口的泰纳线管道混合原油的离岸价格的每月均价有所折扣,中石油也按月向俄罗斯石油公司支付购油款。
合同签署后一年内相安无事,中石油不仅于在2009年底将100亿美元支付给俄罗斯石油公司,又在2010年支付了余下的50亿美元。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也在2009年和2010年收到了贷款,并 将贷款用于泰舍特至斯科沃罗季诺的远东管道一期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其中的2.85亿美元投入到全长64公里的中国大庆支线的建设。
但是在2009年底,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突然宣布一项规定:为收回泰纳线建造成本,将开始对管网征收关税,而且,“不管通过泰纳线管道运输石油的距离长短,都必须交纳这一关税”。这使得中石油陷入了被动,因为虽然只通过一条到中国漠河边境全长64公里的支线向中石油输送原油,但中石油都必须为每吨石油交纳约63.96美元的费用。而中俄双方在2009年2月所签订 的原协议很可能没有对运输关税做出明确的规定。
所以,中石油方面不愿意多付这部分款项。理由很简单,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的这项规定是在中俄双方2009年2月签订石油换贷款合同之后出台的,这对中方而言不公平,况且中石油所得 石油通过的管线只有区区64公里长,没有必要支付如此多的管道关税,即便支付,也应该按管线长短定夺。
而俄罗斯方面则希望通过向中方征收管道关税,来间接获取筹建泰纳线二期通往俄远东科技米诺港的资金,以便将石油出口到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为其石油找到一个更加广阔的市 场。
实际上,俄罗斯方面的这次管道征税,似乎也在为中俄之间天然气价格之争做试探。此前,中俄两国在俄罗斯供应给中国的天然气价格上一直存在分歧,双方的谈判也在不断进行。此次 俄罗斯对于石油供应上的强硬举措,或许更多地是在试探中国的底线,为今后与中国就天然气谈判增加筹码。
中俄双方互不相让,矛盾也一触即发。2010年3月中旬,俄罗斯石油公司通过媒体谴责中方欠缴油款,认为截至2 月底,中石油子公司中联油理应为125万吨石油向俄石油支付5.553亿美元。但中方单方面决定从购油款中扣除了3840万美元跟中方无关的管输关税,只支付了5.169亿美元。3月底,俄罗斯石油公司发言人对路透社表示,俄方将提交两国元首层面进行解决,俄方保 留向国际仲裁法院提起诉讼的权利。
直到2012年2月,中俄之间的纷争才得以停息。2月28日路透社援引俄国媒体报道称,俄罗斯石油公司和国家石油管道运输公司就俄罗斯对华原油供应纠纷与中方达成一致,中方已于1月中 旬向俄罗斯石油公司偿还了总计1.34亿美元的欠款。
2012年4月16日,俄罗斯石油公司发公告称,在其4月10日以通讯方式召开的非例行会议上,该公司股东同意向中国提供每桶石油1.5美元的出口优惠。这意味着俄罗斯石油公司收入将减少 约30亿美元。
虽然中俄此次石油管道关税**得以解决,但这也给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在对俄合作的同时,中国企业应做好随时面对俄罗斯出难题的准备。而在今后中俄天然气谈判中,也需要提前 做好功课。
第二篇:中俄能源合作
在中俄能源问题上 中国要寻找新的战略平衡点
2011年5月31日,中俄能源谈判中方代表、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莫斯科与中俄能源谈判俄方代表、俄罗斯副总理谢钦共同主持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七次会晤。王岐山表示,中俄能源合作是全面、长期、战略性合作,是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中俄原油管道今年1月1日正式投产以来,截至目前已输油600多万吨。
通过此次会晤,中俄就积极推进原油管道贸易达成了新的共识。在两国外交表态的背后,中俄在石油问题上出现了不少波折和分歧。负责向中方供油的俄罗斯国家石油管道运输公司(Transneft)不断对中国在定价问题上“发难”,称因为两国关税不同,中石油少付了石油款项。一度有消息称,石油谈判可能在圣彼得堡经济论坛(6月16-18日)上升格为两国元首级的会谈。虽然最终谈判仍由两国副总理主持,但中俄在油气资源方面的冲突和深刻的分歧仍是确定无疑的。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安邦研究团队就开始对中俄能源战略合作进行跟踪研究,并对与俄罗斯的合作表示质疑,主要有两点:一是有强烈欧洲国家意识的俄罗斯对中国缺乏信任,二是俄罗斯时常会把能源作为战略武器来使用,中国的全球能源安全战略不应把俄罗斯作为支柱。
现在看来,这种质疑是正确的。作为独立的智库,安邦的建议是:中国需要在中俄能源合作上找到新的战略平衡点。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建议,如果俄罗斯的油气价格与中东或非洲相近,或者在计算生产成本之后的成本高于中东或非洲,中国都应该购买中东或非洲的油气资源。石油对中国是个战略问题,不能在基本架构中出现风险。除非找到战略平衡点,否则无法制约俄罗斯的贪得无厌。
俄罗斯邀请日本开发东西伯利亚油田 施压中国
中国经济网北京2011年6月8日讯(张波)俄罗斯《生意人报》周二报道说,俄罗斯石油公司已经决定邀请日本公司参与开发马加丹大陆架和东西伯利亚的油田。报道中说,促使俄罗斯石油公司做出这一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俄罗斯与中国在输油费用问题上曾出现争执,虽然中国最终同意支付原油在俄罗斯境内运输所发生的费用,但是俄罗斯石油公司希望通过邀请日本公司参与远东和东西伯利亚油气资源开发以此向中国施加压力。
日本《日经新闻》报道说,多家日本公司组成的财团可能获得合资企业49%的股份。项目的地质勘探工作将于今年开始,日本将承担所有开支。报道中说,可能参与该财团的日本公司包括Inpex Corp.、Japan Oil, Gas and Metals National Corp.(JOGMEC)和一些石油经销商。
俄新社报道说俄罗斯石油公司目前并没有获得马加丹大陆架的开发许可。不过,该公司已经递交了获得马加丹1、2、3号区块和附近海域其他两个区块的申请。俄罗斯石油公司总裁爱德华·胡代纳托夫表示,希望在今年获得许可证。他预测,这些区块共蕴藏有20亿吨标准燃料。
上个月底,马加丹州州长尼古拉·杜多夫表示,根据初步数据,马加丹区块的许可证办理工作将在9月1日前完成。
本月初,俄罗斯石油公司同日本经济产业省达成协议,成立联合工作组考察马加丹1、2、3号区块和鄂霍次克海大陆架,以及东西伯利亚11个油气田的资源概况。日本公司同意承担所有风险,勘探的所有开支由日本方面承担。双方还商定将建立合资炼油厂和石化企业。
特别声明: 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经济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转载和引用此文时请保留电头,注明“来源于:中国经济网”并请署上作者姓名。
中新社莫斯科2011年6月4日电 题:中俄能源合作的“变”与“不变”
中新社记者 田冰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中俄能源谈判中方代表王岐山5月30日至6月3日访问俄罗斯并举行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七次会晤。期间,王岐山在莫斯科与俄副总理谢钦共同主持了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七次会晤,会见了俄总理普京,参观考察了俄天然气工业集团总部中央生产调度中心和乌德穆尔特共和国格列米哈油田等地。双方签署了《2009年6月24日天然气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的议定书》,并就全面扩大和深化中俄能源合作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
油气合作是中俄能源合作的重要内容,天然气项目亦是此次会晤的重点之一。对于外界关注的中俄企业间关于输油费用纠纷,以及是否会影响中俄未来能源合作的疑虑,经双方共同努力,在两国政府间妥善解决了管道原油贸易价格方面的争议。双方愿继续努力,保障中俄原油管道长期、安全和稳定运营。
在天然气领域,双方在很多合作原则上达成共识,为最终实现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两国政府部门同两国企业开始准备俄对华供应天然气的政府间协议。双方企业力争在今年6月10日前,按照预付款与天然气价格相关联的原则就天然气购销合同达成一致,在6月份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俄期间签署相关文件。
俄总理普京评价说,双方正在进行的东、西线天然气谈判,规模宏大,都是标志性工程。西线每年供气300亿立方米,东线每年供气380亿立方米,而且都是为期30年的合作,“意义非常重大”。
此外,中俄在煤炭、电力、炼油、核能、能效与可再生能源等广泛领域也取得进展。
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用三句话概括中俄能源代表第七次会晤取得圆满成功:推进了已有的合作;开拓了合作的新领域;在重大项目的合作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诚然,任何经贸合作过程中都隐含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中俄能源合作也不例外。对于双方合作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只要本着互谅互让、友好协商的精神,是可以通过积极协商妥善解决的。
如果说,中俄能源合作存在“变数”,也将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充分考虑和照顾彼此关切,以更加积极和务实的态度推动双方能源合作向更宽、更广、更深方向“变”。俄政府主管能源领域的副总理谢钦就表示,“现在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允许我们双方解决任何问题”。
能源出口需要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能源,此乃不变的现实。中俄能源合作是全面、长期、战略性合作,是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当前,中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扩大能源合作面临历史性机遇。以中俄原油管道贸易为例,俄罗斯实现了多年想实现而没有实现的东方管道的输送,而且面向的是不断增长的、有支付能力的、巨大而稳定的中国市场。对中国而言,则提供了稳定的陆上石油通道。
正如王岐山所言,中俄能源合作具有战略意义。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13亿人创造的有购买力的需求形成了庞大能源消费市场,为俄能源出口创造了广阔空间。俄资源、能源丰富,在油气勘探、开采、化工等领域具有优势,可以为中国提供安全、长期、可靠的能源供应。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双方本着互信、坦诚、务实的原则,认真落实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充分发挥中俄能源谈判机制的作用,推动两国能源合作更上层楼,必定会为两国人民带来福祉。
第三篇:开拓中俄合作能源贸易
开拓中俄合作能源贸易
(一)中俄能源贸易现状
俄罗斯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合作伙伴,能源合作是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之一。与中国成为能源消费大国并行的是俄罗斯作为能源供应大国的崛起。2002 年2 月,俄罗斯石油产量多年来首次超过沙特,重夺世界石油生产桂冠。俄每年出口天然气约2000 亿立方米,石油近2 亿吨,最近三年来,俄罗斯能源出口增长了18 % ,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出口国。
根据中国有关能源安全的专家分析,只要政治条件许可,俄罗斯完全有能力在本世纪前20 年,即我国的战略机遇期内满足我较大部分的油气需求,尤其俄方稳定的油气供应对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具有重大而又现实的战略意义。
自上个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能源合作便成为中俄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这不仅因为两国在能源领域具有巨大的互补性,还因为中俄能源合作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如:中国与俄罗斯领土相邻,油气管道可不经过第三国,运输便捷;中国油气需求量大,是俄罗斯油气资源稳定的市场;中俄建立了良好的国家关系,这就为两国进行持久的油气合作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证。另外,从地域上说,俄罗斯不像中东、非洲与美洲和我们相距那样遥远,可用陆地油气运输取代远洋油气运输,这里没有中东那样错综复杂的油气地缘政治形势,这都提高了油气安全系数。鉴于上述有利条件,从长远看,俄罗斯能够而且理应成为紧随中东之后我国油气供应多元化格局中又一个重要的油气源地。
(二)中俄能源贸易的前景和展望
近十年来,中俄双方在石油管道建设这一能源合作中心环节上做了很多工作。早在1996年两国政府就曾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政府关于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协议》。2000年11月,普京总统发表了题为《俄罗斯东方:新的前景》的署名文章。该文指出,俄罗斯将大规模开发西伯利亚与远东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希望中国等东北亚国家参与。俄罗斯能源部长在2001年底在莫斯科召开的俄中能源合作会议上也曾指出,能源是中俄两国合作的关键领域。然而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中俄能源合作进展得并不尽如人意。2003年,我国石油进口为1亿多吨,而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仅200多万吨,不到我国石油进口总量的2%;而当年俄罗斯出口的石油达2亿多吨,向中国出口的石油不到俄罗斯石油出口总量的1%。目前,我国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主要是靠铁路运输。可见,中俄两国之间在能源合作方面的成果并不显著。目前,中俄之间在能源领域有四个较大的合作项目:一是西气东输工程,两国政府已批准了该项目的可行性报告,正进入实施阶段;二是俄罗斯伊尔库次克州科维克金斯克气田向中国及韩国输气的工程项目,已展开可行性研究工作;三是俄罗斯萨哈共和国向中国供气的项目,目前该项目可行性研究已完成;四是众所周知的中俄石油管道的建设项目。
总之,中俄两国应该站在长期战略的高度上协调各自的能源外交策略。在保障各自能源安全的同时,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形成能源合作体制,并以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为基石,以上海五国和亚太经合组织为框架,在能源的各个领域内培育谅解与互信,推进具备多边体制规则的东北亚能源合作体系的形成。
第四篇:中俄能源合作发展前景分析
中俄能源合作发展前景分析
周延丽
能源工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要基础产业, 必须统筹规划, 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 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及人民生活提供优质、可靠的能源保证。目前, 能源合作已成为中俄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国在能源合作领域发展潜力巨大, 前景看好。这方面的合作主要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核电和跨国输电方面的合作。
一 石油合作
由于俄方原因, 前两年中俄石油领域的合作出现了一些曲折。2002年12月, 俄以中国的石油企业属于国有企业为由, 排挤中国参与竞购俄斯拉夫石油公司, 使中俄首次失去了开展大型石油资源合作的机会。2003年, 原计划开工建设的从俄安加尔斯克到中国大庆的输油管道, 也因俄方原因而取消。但是, 这并没有改变中俄发展石油能源合作的前进方向。最近两年俄对中国的石油出口不断增加, 2004年的出口量达到900万吨[1]。俄计划2005年对中国出口石油1 000万吨, 2006年达到1 500万吨,2010年达到3 000万吨。目前, 中俄两国正考虑铺设泰纳线支线(从泰纳线上的斯科沃罗季诺通往大庆)的方案和通过哈萨克斯坦至中国的石油管道向中国出口石油的问题。一旦这些设想变为现实, 俄对中国的石油出口将大幅增长, 达到上述出口目标毫无悬念。因此, 可以肯定地说, 中俄石油合作发展前景看好。
来自俄方的一些阻力缘何未能改变中俄发展石油能源合作的前进方向, 并且今后发展前景看好呢, 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 中俄石油能源领域有很强的互补性。这是两国发展石油能源合作的基础性条件。俄石油资源远比中国丰富。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 中国石油未开采储量为250亿桶,占世界总量的2.61%, 未勘探蕴藏量为170亿桶, 占世界总量的1.81%;俄石油未开采储量为10370亿桶, 占世界总量的14.29%, 未勘探蕴藏量1 150亿桶, 占世界总量的12.25%[2]。2004年中国石油产量为1.75亿吨, 至2010年也只能达到1.77亿~1.95亿吨。2004年中国石油进口量为1.2亿吨。据专家预测, 2020年前后, 中国石油进口量有可能超过3亿吨, 成为世界第一大油品进口国[3]。俄2004年的石油产量为4.59亿吨, 是中国的2.6 倍, 2015年的产量将突破5亿吨。俄2004年的石油出口量超过2.2亿吨, 2020年的石油出口量预计在3亿吨左右。
第二, 俄需要同中国巩固和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 发展能源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2004年10月普京总统访华期间两国签署的联合声明称: “全面深化包括能源和投资合作在内的中俄经贸合作, 是巩固和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因素。”[4]2005年2月普京总统重申, “俄方把发展同中国的战略合作关系作为优先方向之一, ??推动双方在能源、经贸、科技等重点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取得更多实质性的成果。”[5]
第三, 俄需要实施东北亚能源战略, 占领中国石油市场。2003年5月, 俄出台了《俄罗斯至2020年能源战略》, 提出“开拓能源销售市场”, “扩大俄罗斯公司参与国际市场的地理范围”[6]。其中对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提出的任务是, “到2020年石油的开采量最好能达到81000万吨”, 2010~2020年萨哈林大陆架的石油开采量争取达到并保持在2 500万~2 600万吨之间。同时, 提出了从这些石油产区建立通往东北亚国家的油气管道计划, 使俄对亚太地区国家石油的出口比重“从目前的3%上升至2020年的30%”。中国是亚太地区乃至世界能源大市场, 2004年的石油进口量占世界总进口量的6%[7]。今后,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这一比重将进一步上升。
二 煤炭合作
虽然中国是世界煤炭资源储量大国、生产大国、出口大国[8], 但是, 2004年中国出现了煤炭出口减少, 进口大幅增长的情况。2004年中国出口煤炭由2003年的8 567.76万吨下降到7 825.21万吨, 进口量由2003年的1 075万吨增长到1 861万吨。电力短缺是导致煤炭进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此外, 国内煤炭供应总量不足和交通运输条件的制约也是导致煤炭进口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今后中国仍将会增加煤炭的进口量, 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其主要原因是:(1)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 而煤炭价格相对便宜, 中国企业不仅不再改用煤为用油, 反而会增加用煤量。(2)中国煤炭生产增长基本接近上限。中国煤炭协会分析指出, 受需求和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双重驱动, 中国多数煤矿以超能力生产、超强度开采的方式提高产量, 增加效益, 超能力生产的矿井占矿井总数的65%。目前, 全国1/3 的国有煤矿存在水平接续问题, 1/5 的矿区存在矿井接续问题, 现有煤矿后劲严重不足。而且, 为做好煤炭工业宏观调控, 国家对在大型煤炭基地范围内开采边角煤的小煤矿, 将严格限定资源范围, 不再新增加资源储量。对影响大型基地规划建设的小煤矿, 将依法予以关闭。因此, 现有煤矿生产能力到2020年将降至13.6亿吨。到2010年和2020年, 煤炭缺口将分别为1.6亿吨和7亿吨左右[9]。(3)中国许多地区正在搞“煤变油”试生产, 这将消耗大量煤炭。中国东部地区和东北 地区“煤变油”生产应主要依靠使用进口煤炭。(4)从中国环境保护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也应增加煤炭进口, 减少对国内煤炭的开采和利用。
中国进口煤炭来源国主要是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俄罗斯、泰国和越南。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利益出发, 我们应加强同俄发展煤炭合作。从煤炭储量、生产和出口能力分析, 俄是中国发展煤炭合作非常有潜力的伙伴。俄煤炭储量丰富, 居世界第一位。其中, 可采储量超过2 000亿吨, 占世界总储量的12%, 煤炭地质资源总量估计为4.45万亿吨, 占世界的30%。
2004年俄开采煤炭2.8亿吨, 计划2010年提高到3.1亿~3.35亿吨, 到2020年提高到3.75亿~4.45亿吨。俄是世界五大煤炭出口国之一,2000年煤炭出口突破4 000万吨, 2004年的出口量约7 200万吨[10]。俄煤炭的主要出口方向是欧洲, 每年对亚洲出口煤炭约1 000万吨。今后, 俄将增加对亚洲出口煤炭的数量, 中俄煤炭合作将会加强。
中俄加强煤炭合作, 一是通过贸易渠道增加从俄进口煤炭, 二是企业“走出去”, 在俄开发煤炭矿产, 获取产品分成。目前, 虽然俄对外国特别对中国合作开发其资源存有一定戒心,但是, 俄能源的发展原则是国际合作。2004年6月20日俄总理弗拉德科夫在圣彼得堡举行的“能源对话”会议上表示, 俄能源发展的主要原则是与世界能源体系实现一体化, 以及在开采新矿和开辟新市场方面进行国际合作[11]。因此, 为了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资源, 促进其经济发展, 同中国加强包括煤炭领域在内的能源合作是最佳选择。中俄发展煤炭合作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
三 天然气合作
中俄发展天然气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 前景看好。首先, 是由于两国赞同发展天然气能源领域的合作并提出了一些合作项目意向。在2004年9月中俄两国总理签署的《中俄总理第九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中称, 促进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取得现实进展是中俄进一步加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双方愿继续推动落实中俄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项目, 包括中俄原油管道建设项目以及在两国境内共同开发油气田。在2004年10月普京总统访华期间两国元首签署的《中俄联合声明》中称, 双方将共同采取有效措施, 制定中长期规划, 促进能源领域的合作取得切实进展[12]。同时,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协议规定, 双方将协调俄对华天然气供应量、接收地点、价格, 并在勘探、开采、运输及实施油气项目上进行合作, 发展在中国的天然气运输和分配系统, 建造地下储气设备, 实施包括在第三国的其他合作项目[13]。目前, 中俄提出的天然气能源领域的合作项目, 除从俄科维克塔修建通往中国和韩国的天然气管道之外, 还提出了从俄修建通过蒙古和从俄修建通过哈萨克斯坦到中国的天然气管道的设想, 以及从萨哈林大陆架进入亚太市场的油气管道方案等。
其次, 俄已经制定了开拓包括中国在内的东北亚天然气市场规划。《俄罗斯至2020年能源战略》规定, 俄“既在西方, 也在东方”提升俄燃料综合体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 鼓励能源部门制定并实施国际运输项目, 吸引包括东方国家在内的外国投资进入俄能源领域, 到2020年使俄对亚太地区国家的天然气出口比重上升至15%。为此, 俄将加大对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天然气的开发力度, 到2010年使开采量增加到250亿~500亿立方米, 2020年达到550亿~1 100亿立方米。
再次, 中俄天然气能源领域有很强的互补性。俄是世界天然气资源第一大国, 其储量为127万亿立方米, 占世界的1/3。2002~2004年俄天然气产量分别为5 950亿、6 241亿和60339.5亿立方米, 2010年将提高到60350亿~60650亿立方米, 2020年提高到6 800亿~70300亿立方米。俄天然气出口量约占其产量的1/3, 2002年的出口量为1 580亿立方米, 到2020年将提高到2 350亿~2 450亿立方米。俄计划在其东部建设集开采、运输和供应于一体的管网, 2020年预计向亚太地区供应不少于4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并且将以中国市场为主[14]。
中国天然气储量为2.2万亿立方米(在世界天然气总量中不足2%)。根据中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预测, 未来20年中国天然气需求将迅速增长, 2010年和2020年将分别达到938亿立方米和2 037亿立方米, 在能源需求总量中所占比重将从1998年的2.1%增加到6%和10%。如果按目前中国天然气生产的增长速度, 如此大量的需求只能依靠进口。俄将是中国天然气能源领域重要的合作伙伴。
四 核电合作
据能源专家分析, 在未来100年内, 世界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将逐渐枯竭, 太阳能、风能、海浪等再生能源受科学、技术、成本等条件的限制, 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广泛应用。在可供人类选择的替代能源中, 能够发挥现实作用的是核能。因为世界上的铀资源几乎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从生态观点看, 核电站比火电厂更符合环保要求。火电厂燃烧煤、石油、天然气, 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含有镭、钍等放射性物质的有害气体, 而核电不会产生这些污染环境的气体。
另外, 核电价格低廉, 具有竞争力。核电发展初期, 困扰人们的是电站建设工期长, 耗资多。但是, 随着科学技术及工艺的发展, 现在核电成本已开始低于火电成本。
正是因为核电具有原料充足、污染小和成本低等优点, 世界许多国家争先发展核电。
2004年, 伴随着中国紧张的电力形势和国民经济的强劲持续增长, 核电的发展形势也产生了巨大变化, 国家将“适度发展核电”的政策调整为“积极推进核电”, 并制定了到2020年实现核电装机容量达到4 000万千瓦的宏伟目标(到2005年年末, 中国将有6 座核电站, 11 台机组, 共计850万千瓦投入商业运行), 使中国核电比重由目前的不到2%提高到4%。
中国核电的主要合作伙伴有法国、美国和俄罗斯。由于俄核电技术既先进又安全, 今后中国应继续加强同俄的合作。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接见俄记者时说, 核电站建设是中俄合作的又一个重要领域, 俄在发展核电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和比较丰富的经验。我们已决定在浙江三门等地建设核电站, 并采取公开招标的方法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中俄已经在田湾核电站开展了有效合作。我们希望双方共同努力,确保核电建设的质量, 为双方进一步合作打好基础[15]。在科技合作领域, 中俄正在联合进行最先进的快速反应堆的合作研究[16]。
五 跨国输电合作
相对于石油、煤炭、天然气和核电合作, 直接从国外引进电力的安全性要低得多。其一,是由于技术和管理上的问题可能造成停电, 给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其二, 是非技术上的问题造成停电, 如战争、恐怖活动以及社会**等。
目前, 俄社会发展基本稳定, 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从俄引进电力的电网遭到人为破坏的可能性较小。如果两国认为管理制度已经完善, 技术条件已经具备, 应加大两国电力合作的力度, 中国可以从俄引进更多的电力。
目前, 中国主要是华北地区和黑龙江省的黑河地区从俄引进电力。俄年发电量达1万亿千瓦时以上, 其中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电力大量过剩。俄方资料显示, 仅伊尔库茨克电力公司每年多余电力就达到200亿千瓦时, 中国从俄引进的电量只占其中的很小部分。中俄跨国输电合作潜力巨大, 两国都希望继续加强合作。2005年3月, 俄国家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副董事长列昂尼德·德拉切夫斯基访华期间, 同中方讨论了俄向中国输电项目及中方参与投资俄境内, 首先是具有丰富水电资源的远东地区的电力项目等问题。另外, 俄也有意参与中国亏损电力企业的现代化改造, 其中包括原苏联援助建设的企业[17]。
(责任编辑: 农雪梅)
(作者系辽宁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注释:
[1] 《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 《人民日报》2005年3月15日。
[2] IEA,World Energy Outlook 2002.[3] 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第五大石油进口国。[4] 《中俄联合声明》, 《人民日报》2004年10月15日。
[5] 吕岩松: 《俄总统普京会见唐家璇》, 《人民日报》2005年2月3日。[6] 《俄罗斯至2020年能源战略》,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3年第10 期。[7] 《李肇星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就中国外交和国际问题答中外记者问》, 《人民日报》2005年3月7日。
[8] 中国煤炭基础储量为3 342亿吨, 列俄罗斯和美国之后, 居世界第三位。中国是世界煤炭第一生产大国, 2004年的原煤产量为19.56亿吨。20 世纪90年代末期, 中国煤炭出口位居世界第五, 每年出口量在3 700万吨左右, 2002~2003年出口量达到8 384万吨和8 567.76万吨, 成为世界第二大煤炭出口国。[9]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3日。[10] 《煤炭工业信息动态》总第47 期。[11] 新华网莫斯科2004年6月20日电。[12] 《人民日报》2004年10月15日。[13]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4年10月28日。[14] 恽亦成: 《中俄10月签署天然气战略合作协议》,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4年10月21日。[17] 俄通社—塔斯社2005年3月3日。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年第2期
第五篇:中俄能源合作现状及发展研究
摘要
能源(课题具体指石油和天然气)是现代工业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关系到各国的安全问题,影响全球政治、军事、外交等多方面国际关系。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俄罗斯国土横跨亚欧大陆,油气资源非常丰富,所以俄罗斯一直在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能源优势,通过实行以本国经济利益为核心的能源外交来提高俄罗斯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中俄能源合作已经将近有二十年了,在这期间中俄能源合作不断向前发展,取得了很多合作成果。中国与俄罗斯地理上山水相连,两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睦邻友好,是开展能源合作的坚实基础,但现实是由于两国国内以及国际上的一些因素的影响,到目前为止中俄能源合作一波三折。就目前国际能源形势来看,中俄开展能源合作对两国政治经济等都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分析研究后,对中俄两国当前的能源合作现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紧密联系世界能源状况,从影响中俄两国能源合作的驱动因素和制约因素入手分析,提出几方面建议,包括中国政府的鼓励支持、创新能源合作模式、提高两国政治互信度等。由此得出结论表明:未来两国能源贸易发展前景广阔,双方应通过加深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来推动能源合作。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能源合作
I
Abstract
Energy(project specifically refers to oil and natural gas)is the lifeline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dustrial society, is related to the country's security problem, affecting global political, military, diplomatic and other variou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energy demand is growing;China's energy security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erious.Russian territory across the Eurasian continent, oil and gas resources are very rich, so Russia has been in the use of the unique advantage of the sources of energy,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to its economic interests as the core of energy diplomacy to improve Russi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international status.Sino Russian energy cooperation has been nearly twenty year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Sino Russian energy cooperation has continued to move forward, and achieved a lot of cooperation results.Chinese and Russian geography be linked mountains and rivers, the two countries in political, economic and other aspects of good neighborly friendship, it i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ooperation in energy.But the reality is that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factors, the Sino Russian energy cooperation twists and turns.On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energy situation, China and Russia to carry out energy cooperation, such a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have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strategic significance.After consulting a lot of documen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ergy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and linked to the world energy situation, from the impact of Sino Russian energy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driving factors and constraints analysis, put forward several proposals, including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encourage support, improve the degree of political mutual trust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The conclusion shows that the future of energy trad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s broad, and the two sides should promote energy cooperation through deepening the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partnership.Key words: China;Russia;energy cooperation
II
目 录
摘要.......................................................................................................................I Abstract.........................................................................................................................II 第1章 引言.................................................................................................................1
1.1课题的目的.....................................................................................................1 1.2课题的意义.....................................................................................................1 1.3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2
1.3.1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2 1.3.2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3
第2章 当前世界能源格局下的中国和俄罗斯.........................................................4
2.1当前世界能源形势.........................................................................................4 2.2中国当前面临的能源形势.............................................................................4 2.3俄罗斯的能源状况与能源外交.....................................................................5 第3章 中俄能源合作现状及分析.............................................................................7
3.1中俄能源合作现状概况.................................................................................7 3.2中俄能源现状分析.........................................................................................8
3.2.1中俄能源合作的驱动因素..................................................................8 3.2.2中俄能源合作的制约因素................................................................10
第4章 中俄能源合作的对策及发展趋势...............................................................14
4.1中俄能源合作的对策建议...........................................................................14
4.1.1中国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促进能源企业间交流............................14 4.1.2完善能源价格机制,推进合作模式多样化....................................14 4.1.3提高两国政治互信度,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5 4.1.4中方积极开展双边和多边能源外交................................................15 4.2中俄能源合作发展前景...............................................................................16 第5章 结论...............................................................................................................18 参 考 文 献...............................................................................................................19 致
谢.....................................................................................................................20
III
沈阳工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第1章 引言
1.1课题的目的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 国际上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作为国民经济命脉的石油,其作用日益重要。同时,在全球化的今天,能源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国际政治问题,能源成了影响地缘政治的一个重要工具[1]。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在经济建设中起到关键作用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却极为短缺,因此石油资源半数以上依靠进口,所以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成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俄罗斯地域辽阔,横跨亚欧大陆,其能源资源储量十分可观,是国际的能源大国。
由于中俄两国是近邻,双方无论从已经签署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协议的地缘政治高度,还是从两国经济发展互补需要的角度看,继续加强能源合作,对两国来说都十分重要,而且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2]。
但一直以来中国和俄罗斯在能源贸易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未来,两国应该如何建立长效的投资机制,加强互信建设,扩大合作领域,在能源合作方面发挥各自的优势显得非常重要,有效的合作必将会使双方获得共赢[3]。课题通过阐述当前世界能源形势与当前我国面临的能源形势,从中俄能源贸易合作现状研究入手,具体研究了中俄两国能源合作的驱动因素和制约因素,根据上述中俄能源合作的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旨在对中俄能源合作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预测[4]。
1.2课题的意义
(1)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
中国和俄罗斯在能源供需方面存在互补性,同时从经济层面来看能源合作对双方的经济进程和能源战略规划存在重大意义。中俄的能源资源合作已经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双方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协议与合作的基础,但由于两国国内的一些因素和国际上其他国家及地区的影响,中国与俄罗斯能源贸易步伐屡次受阻,历程一波三折。因此,中俄两国需进一步加强互信建设,推动共同开发,谋 1
沈阳工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求共同发展;加快价格机制建设,完善能源合作平台;不断丰富合作类型,深化合作领域;兼顾周边地区,协调各方利益,创建区域性能源合作组织[5]。
课题从介绍世界能源当前形势入手,其中论述了中俄两国的能源形势,阐述了目前两国的能源合作现状的概况,对于两国能源合作中的驱动因素和制约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两国能源合作还是有比较坚实的基础和较大潜力的;具体从双方合作的战略因素、政治领域因素、地缘因素、经济因素等方面做了具体的说明[6];通过以上分析,课题就推动两国能源合作积极发展也给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其中具体包括合作模式及政治互信等内容,由此对两国日后的能源合作发展趋势及中俄能源合作前景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这对于我国如何应对当前形势起到指导借鉴作用。
(2)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以往中俄能源合作的研究是基于中国与俄罗斯能源合作的主要两种方式:一种是2005年与2009年中俄双方银行与石油公司间达成的贷款换石油协议;另一种是下游换上游的合作方式[7]。2014年俄方单方面提出中方入股万科尔油田的需求,这是中俄合作的一次突破,也是中方企业的一次历史机遇,俄罗斯进一步与中国战略靠拢,甚至发出放开上游的信号,其背后意义重大,中俄能源合作或将迎来新阶段[8]。课题试图将中俄能源合作现状结合两国间出现的新机遇作为研究基点,分析中俄能合作中的驱动因素和制约因素,结合大量已存在的资料为中俄能源合作发展提出应对策略,由此预测未来发展前景,丰富中俄能源合作研究新进展的理论资料。
1.3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油气资源在中国的消费市场已经有了稳定的根基,最近欧盟对俄的制裁也使俄罗斯急需调整能源外交战略来找到新出路,而中俄能源合作符合两国经济利益,对于维护和扩展中俄自身能源战略规划、造福两国人民、推动东亚地区乃至国际能源形势和谐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俄两国站在长期战略的高度上协调各自的能源外交策略,是具有多方面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的[9]。
沈阳工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中俄能源合作的研究国内一直以来都存在。张汝根表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各国间的互相协作,中俄的关系问题不仅仅涉及两国的国家利益,还会对世界局势的稳定和格局的变化产生影响。因此他在《试析中俄能源合作的困难及对策》中深刻分析中俄能源合作的必要性,研究中俄能源合作存在的困难,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拓新的能源合作领域,寻找新的能源合作增长点是目前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基本方向之一[10]。史春阳在《“新普京时代”中俄能源合作取得的进展与前景展望》中阐述了“新普京时代”中俄能源合作取得的新进展,并分析中俄能源合作发展面临的机遇与存在的制约因素[11]。孙永祥在《解读中俄能源合作现状、问题及前景》一文中通过罗列数据和中俄能源实例分析了中俄能源合作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12]。王海运在《中俄能源合作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一文中阐述了中俄能源合作拥有诸多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因此,中俄都需要进行前瞻性统筹谋划,协调一致地推进两国的能源合作,使能源合作切实成为两国战略协作与和平发展的战略支撑[13]。1.3.2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外学者比较倾向于研究中国的能源安全和能源外交。研究该领域的有:世界能源机构 2000 年出版发行的《中国在世界上广泛寻求能源安全》,兰德公司是美国第一智库,于 2000 年发行的《中国寻求能源安全》。主要研究中俄能源合作的外国著作很少,其中俄罗斯能源专家日兹宁的《俄罗斯能源外交》是为数不多论述中俄能源合作的专著。书中对俄罗斯能源外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且对俄中能源合作进行了相关的少量分析,不过,该书作者只把俄对中国的能源出口当成对亚洲出口的一部分[14]。
中俄能源合作问题已经成为两国能源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俄国科尔茹巴耶夫Г.及其科研团队、别尔菲利耶夫 Н.В(.2008)和普辛科娃 Н.Н(.2010)在对中俄油气合作的利益和问题进行分析后,均认为两国间的油气合作具有广阔的前景,同时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杰维亚多夫 А.П.则从中美俄三国关系出发研究中俄能源合作问题,指出在中俄能源合作过程中中方注重合作的经济利益,而俄罗斯常常受制于政治利益[15]。
沈阳工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第2章 当前世界能源格局下的中国和俄罗斯
2.1当前世界能源形势
进入21世纪后,全球经济高速发展,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全球能源的消费也在快速增长。虽然经历了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低迷,但当前世界经济复苏提速,地缘政治深刻调整,虽然全球资源分布极不平衡,集中于四大板块,但总体来说全球能源供需平衡。得益于油气勘探技术的进步、美国页岩气开发技术的突破、非传统能源的开发及高效利用,全球能源形势得到改善。由此全球油气资源枯竭供应短缺的问题已经不再使人们担忧了。
国际上已经确立的能源格局是以中东、俄罗斯、中亚和北美这四大能源供应地区为核心地区的,而其中最重要的能源供应地区就是中东。受益于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其天然气使用量在本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逐渐增长,煤炭和石油的使用量所占比例在减少,由此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能源市场格局。美国在非常规能源利用方面的突破使其释放了大量石油和煤炭的消费量,所以在生产出口能源方面有巨大潜力,这促使北美地区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生产地区,预计20年后美国能源可能实现自给自足。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过剩区即能源出口区仍然是俄罗斯和中亚地区,但不可否认的是,俄罗斯在世界能源格局中的地位正在下降。俄罗斯的天然气储量在世界上是第一位,凭借天然气的出口在国际能源市场占据稳定地位,现在由于美国页岩气革命大量产出天然气,甚至达到自给自足程度,这极大地动摇了俄罗斯在国际能源格局中的地位。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例如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希望以此来缓解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压力。但短期内世界各国对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还不会撼动传统的石化能源的地位。
2.2中国当前面临的能源形势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的能源消费量也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与日俱增,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进口量已经超过总消费量的一半。我 4
沈阳工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能源储量也不少,但人口众多,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处于高速发展的工业社会来看,我国能源就比较短缺了。而且中国能源结构不符合环保要求,近年来的雾霾使中国从上到下重点关注环保问题,而当前我国能源消费是以煤炭为主,高品质的油气资源储量相对匮乏,同时由于技术上的短板使得能源利用率很低,使用过程中资源浪费严重而且给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且难以挽回的损害,这给本是能源短缺、难以治理环境的中国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石油可以说是关系到一国的经济命脉,甚至关系到国家安全问题,所以石油贸易不只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国际上石油贸易形势越来越复杂多变,稳定性越来越差,所以部署一个具有前瞻性的能源贸易战略计划关系到一国的兴衰。石油等能源只从一条战略通道进口显然对分散风险不利,而我国石油正是主要从中东地区进口,而且国际上现存能源格局对中国确保能源安全也存在诸多隐患。中东和非洲地区部分国家政局动荡不安给中国的石油稳定供应造成很大困扰,不只供应源头有风险,途径多国政治关系复杂的海域的海上石油运输通道也存在很多运输隐患。我国进口石油中将近90%需要通过海上通道入境,其中绝大部分是跨印度洋经马六甲海峡后进入中国南海领域的航线,中国与印度、美国、东南亚各国、日本的关系复杂,一旦海上航线出了问题,中国赖以生存的石油通道就有被切断的风险。总之,中国的能源形势不容乐观。
2.3俄罗斯的能源状况与能源外交
俄罗斯国土幅员辽阔,横跨亚欧大陆,其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巨大,是国际上能源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有60%以上的油气资源在俄罗斯的东部地区,这使得俄罗斯无论是向西面的欧洲地区输油还是向东面的亚太地区输油都有较好的地理优势。到目前为止,东西伯利亚已经探明约有60个油气田,其中大部分是在勘察早期,只有很小一部分是在试开发期。但目前俄罗斯的石油工业技术落后、开采提炼设备陈旧、原有的油气田产量大幅减少面临枯竭、开发新油田缺乏大量资金,面临这些问题,俄罗斯与其他国家的能源合作意愿强烈。
国际上俄罗斯展示出本国是军事强国、政治大国、能源大国,但在经济上却没有很强的地位,所以俄罗斯非常懂得利用能源方面强大的优势展开能源外交来与世界各国在政治上周旋以获得经济上的利益。俄的能源外交策略运用的 5
沈阳工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炉火纯青,既有其本国的能源发展战略,又有其利用能源进行的能源外交核心思想和手段。俄罗斯能源外交战略方向以其能源发展战略为基础,面对国际上对能源争夺的复杂局势,俄进行多元化的市场开拓,不仅巩固欧洲市场,还计划开辟远东发展亚太市场,力求通过能源多边外交牵制各国依此复兴其大国地位,增强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可见俄罗斯将其主要的油气资源视为可以恢复国内经济和国际地位的关键所在。
欧洲一直以来是俄罗斯能源出口主要地区,而俄罗斯也逐渐认识到仅依靠欧洲消费市场是其经济发展的一大隐患。相对的,欧洲各国也日益意识到天然气供应主要依靠俄罗斯不太合理,2014年克里米亚地区公投“脱乌入俄”事件更是促使欧洲国家加紧找寻可替代俄能源的各种途径。所以俄能源出口多元化战略也马上提上日程,能源战略重心逐渐开始倾向亚太地区。
沈阳工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第3章 中俄能源合作现状及分析
3.1中俄能源合作现状概况
中俄能源合作已经将近有二十年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从未超过百万吨,但此后开始逐年增加,2011年达到1972.5万吨,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7.78%,占俄罗斯对外石油出口总量的8.06%,2010年开始,中国从俄罗斯进口液化天然气,进口量占中国液化天然气进口总量的4%[16]。中国与俄罗斯已经签署了协议,协议中列明从2018年开始,俄方会经东线管道每年向中方输送380亿立方米天然气,管道技术参数已经取得共识。俄罗斯的科尔如巴耶夫教授也认为俄能源在中国的份额和比例会逐年增加。(见表3-1)
表3-1 科尔如巴耶夫教授预测2020年前中国油气资源开采、消费及进口情况[16]
指标 开采 消费 净进口 从俄罗斯进口 俄罗斯占比
在这二十年里,中俄能源合作不断向前发展,取得了很多合作成果,但也困难重重,面临巨大的挑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俄罗斯就曾向我国提出能源合作的计划,但由于当时我国自身主客观原因而拒绝了请求,之后面对国际局势的多方变换,我国又错过几次与俄能源合作的机会,直到21世纪初,当我国意识到应该与俄罗斯进行能源合作时,国际油价上涨,俄罗斯已经没有了当初的能源合作优惠条件,再进入俄能源市场已是困难倍增。由此可见当初中国在中俄能源合作上战略目光短浅,错失良机,当然同时还有一些客观因素存在,例如中国政府和企业在对外能源合作上缺乏技术经验等。
面对中国在国际能源合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思考历史,总结经
石油(万吨)
2011年 19100 45500 26400 3500 13%
2015 18600 55300 34400 5000 15%
2020 18000 60000 42000 8000 19%
天然气(亿立方米)2011 910 1100 190 5 3%
2015 1020 1900 880 100 11%
2020 1150 3300 2150 850 40% 7
沈阳工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验吸取教训,提高自身水平。在此基础上中俄双方仍然努力深化能源合作,可见双方对于能源合作还是比较看好的。事实上中俄能源合作不仅是经济上存在供需互补,在地缘政治上也有重大意义,关键是对于两国的能源部署都有战略意义。去年发生乌克兰事件之后,欧美等国对俄进行了经济制裁,对其造成一定打击,所以俄罗斯能源战略东倾正好符合其多元化能源外交战略,在逐渐接近有巨大潜力的东亚能源消费市场,特别是面对中国不断增大的能源缺口,俄势必会越来越重视远东地区的油气资源开发。而对我国目前的能源进口形势来说,俄罗斯的能源和能源政策东移可谓是雪中送炭,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相比中东和非洲遥远的石油运输,与我国山水相邻的俄罗斯正是为我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能源供应优势。
3.2中俄能源现状分析
3.2.1中俄能源合作的驱动因素
(1)中俄两国的地缘政治优势
中俄能源合作有着特殊的地缘意义。中俄相邻的地理条件是两国能源合作中得天独厚的优势,从俄罗斯的角度来看,两国边界共达4000多公里,能源主要分布在乌拉尔山脉以东。从这一地区的油气资源出口的运送距离计算,距离欧洲国家及主要合作的亚洲国家(日、韩)有6000多公里,而距离我国的东北和华北地区却只有2000多公里,这样就可以在价格和管道运输安全上大大提升俄罗斯油气资源的竞争力[17]。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华北和东北地区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理区位优势,可以就近享受到俄罗斯远东地区供应的最廉价和最优质的油气资源。同时,俄罗斯加快远东地区油气资源开发的能源战略与我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为中俄能源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两国为深化能源合作、发展能源贸易,在水陆空三条线路都开通了运输口岸,中国边境石油运输管道畅通,基础设施完备,大大节约了运输时间,提高了运输效率,减少了运输风险,由此降低了运输成本,增加了两国经济效益。
(2)中俄能源合作的经济因素
21世纪的亚太经济圈将是世界经济中最有活力的经济圈,世界经济与贸易已经逐渐将重点倾向于亚太地区,且东北亚地区将来有望成为国际上重要的生 8
沈阳工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产和消费中心,由此形成巨大的能源消费市场。而俄罗斯2013年GDP增速降为1.3%,之后经济持续走低,更严重的是这种趋势表现出长期性,所以俄经济复苏还得靠能源部门,面对这样的形势,俄罗斯要做的就是经济重心的东移,使其资源丰富但地广人稀、发展落后的远东地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这也是俄罗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关键的一环。当前,亚太地区占世界GDP的57.5%、世界贸易总额的48%,40%以上的外国直接投资都已经落在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家,据专家估计,这些指标在近几年内可能还会增长[18]。目前,在俄罗斯对外贸易中,与亚太经合组织的贸易占24%。
伴随着亚太地区经济飞速发展,能源消费也急剧增长。作为与俄罗斯山水相连且经济快速发展的近邻,中国将是推进东北亚地区油气合作的重要力量。中俄加强能源合作能更进一步加深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时保证俄远东地区能源出口的稳定,这就为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由此形成的亚洲能源地缘政治格局对俄罗斯也有很大优势,即为俄远东地区经济发展奠定了地缘经济基础。
(3)中俄能源合作的战略意义
中俄能源合作在双方经贸往来中显然是最受各方关注的,因为两国在国际政治与经济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俄的能源合作对两国能源战略都有重要意义。
从俄罗斯角度看,首先,如果俄方想要重夺其在国际政治经济的地位必然需要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的中国的帮助,俄方非常期待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能够帮俄罗斯尽快跟上东北亚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步伐,通过加快油气输送管道的建设向中日韩三国提供油气资源来加入日韩自贸区,由此快速打开融入亚太经济的大门。其次,通过向中国输送油气资源来获得高额利润,借此机会为俄远东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技术等。最后,两国能源合作可以降低俄对欧洲能源消费市场的依赖度,以此牵制欧洲并促使其快速打开亚太能源消费市场,这正是其维护国家利益的地缘战略安排。从中国角度看,中俄能源合作能够实现我国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战略,一定程度上降低对中东和非洲地区能源进口的依赖度,由此缓解我国能源安全的压力。从长远的战略眼光看中俄能源合作,双方互信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于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稳定和发展东北亚经济都有重大意义。
沈阳工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4)中俄两国能源供需互补
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有很强的能源互补性。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大国,对于俄方而言,我国是一个开发潜力巨大的新兴能源消费市场,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能源需求缺口不断扩大,能源进口量不断增长,中国能源消费市场规模和潜力远远大于其他国家。对于中国而言,俄罗斯能源资源储量在国际上是数一数二的,其石油天然气出口量占全球较大份额,靠能源贸易获得的利益是国家的主要财政收入。随着俄为降低对欧洲能源市场的依赖度而进行的能源外交战略重心东移,油气资源开发地逐渐扩展到远东地区,远东的油气资源产量将大大提高。中国与俄罗斯边界漫长,中国东北地区与俄远东地区山水相连,交通便利,能源输送到中国市场快捷便利而且更加安全稳定。
中国亟需俄罗斯的大量油气资源输入来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添加保障,俄罗斯也亟需向东北亚地区输出油气资源以打开该区市场融入亚太经济,带动远东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中俄在能源产业上下游产品领域具有互补性,中国可以进口俄原油和初级产品,俄罗斯可进口中国的下游石油炼制产品。正是这样的供应与需求互补关系,中俄双方能源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2.2中俄能源合作的制约因素
(1)中国对两国能源合作缺乏战略眼光和战略规划
在与俄罗斯合作的历程中,中国对两国的油气资源合作缺乏战略眼光和战略规划。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俄罗斯为利用油气资源换取国外援助资金来发展本国经济时,曾几次主动提出非常优惠条件表示出想与中国进行能源合作的强烈意愿,但那时中国还不重视与我国地缘上山水相连的近邻俄罗斯的油气资源,反而紧盯遥远的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资源,也正是因为这样,西方国家把握千载难逢的好机为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奠定基础。而且那时国内能源尚能自给自足,并且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看不到油气资源在国际市场上的巨大价值,主观上甚至对与国外进行能源合作表现出警惕和担忧,更是没有预见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飞速发展,对能源需求急剧上升,从能源自给自足逐渐转变为能源净进口大国,所以初期中国拒绝了条件优厚、转瞬即逝的中俄能源合作这难得的机会,当日后国际油气资源价格飙升,中国意识到与俄罗斯进行能源合作是非常有利的时候,俄罗斯已不再为中国提供优惠条件了,而且那时想 10
沈阳工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再进入俄罗斯石油市场已经很困难了。同时,客观上中国石油企业当时还是专注于勘探开发国内油气资源,缺乏资金技术、设备落后、国内石油企业与国外企业合作经验匮乏,对于高投资高风险的能源投资非常谨慎,由此造成能源领域技术发展缓慢,而且能源资源消耗过程中浪费严重,还为日后的环境治理问题埋下隐患。
由此看来,中俄两国能源合作丧失先机、根基不稳、历程一波三折,可以说与中国方面对中俄能源合作的不重视和缺乏对能源市场的长远战略眼光有直接关系。
(2)俄能源政策不稳定而且战略重心不在东方
俄罗斯依靠其丰富的能源资源对外大打“能源牌”,不论是为了本国经济利益还是为了国际政治因素,俄的能源外交可谓经验丰富。俄罗斯的能源战略和能源外交政策都是围绕着国家根本利益出发的,所以当国际国内经济局势发生变化时,其能源政策一定会随之改变而且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朝令夕改。俄罗斯的能源政策在金融危机之后进入了调整期,这意味着俄的能源政策稳定性极差,受此影响,有时我国与俄罗斯达成的一些能源贸易协议会因为其政策的变化随之流产或者在执行过程中对中方造成不利影响,2002年的中石油退标事件就是一个例子。而且俄罗斯国内各大利益集团也会为了自己利益相互牵制同时向政府施压,使俄政府在政策上对中国有所保留,以此达到向中国公司和政府施压进而获利的目的。
虽然在近十年中,俄罗斯的能源战略东移倾向明显,并在努力做到稳定欧洲市场、开拓亚太市场,但事实上其战略重心还在欧洲。所以即使中俄两国能源合作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但俄罗斯对外能源外交战略依旧把欧美甚至印度排在中国前面优先考虑合作。由此可见俄罗斯务实的能源外交策略,虽然俄方一直宣称其对外交往是东西方兼顾的,但考虑到其国土横跨亚欧大陆,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基本位于欧洲部分这样的特殊地缘关系,而且其人口集中在欧洲部分,所以不难理解俄罗斯在能源合作方面会优先考虑西方各国,把外交重点放在欧洲。
(3)中俄双方的政治互信度不高
中俄两国都是历史悠久的大国,而相邻的大国之间竞争远远多于合作,甚至还要考虑到国家安全问题。所以,从该角度讲,中俄之间的能源贸易可以说 11
沈阳工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是一场关乎国家安全问题的博弈。而在这场博弈中,俄罗斯凭借其掌握的能源资源而占据了主导地位,一方面利用中国分散其单一出口渠道的风险,另一方面利用中日韩之间的竞争关系来为俄方谋取能源合作中的最大化利益。考虑到各自国家的根本利益和实现在国际上崛起的战略抱负,中俄两国之间政治互信基础可以说是非常不稳定。再加上俄罗斯外交是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宗旨,所以俄方很容易受到国内外各方压力的干扰,堂而皇之的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借口频频临时变动政策,可谓是朝令夕改,这更是加剧了双方的不信任。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崛起一直存有戒心,认为中国的强大会对西方国家的安全构成威胁和挑战,俄罗斯也不例外。虽然历史上中俄关系可谓是友好邦交,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友好关系一定也是建立在国家根本利益之上的。流传在俄罗斯一系列的“中国威胁论”使俄罗斯对中国的崛起产生了恐慌和戒备,担心中国的强大会对俄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造成不利局面,认为向中国输出石油天然气不仅会帮助中国解决能源安全问题,还会使俄成为中国的能源基地,由此陷入被动局面,因此俄国内一些利益集团包括政府对中俄能源合作抱有消极态度。
(4)国际上其他国家的竞争
日本是影响中俄能源合作的重要因素之一。日本自身极度缺乏安全感,因为其国土面积狭小,能源资源匮乏,各种战略物资都要靠进口,所以在油气资源进口方面日本非常重视能源多元化战略,不仅极力保证中东和非洲地区油气资源供应,同时对东北亚的俄罗斯油气资源展开攻势,与中韩印等国家竞争。而日本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与俄能源合作竞争中展现出强大的竞争优势。虽然日本与俄罗斯之间还有领土争议,但为把俄罗斯东部石油纳入本国油气资源供应网络,日本在经济上让步于俄罗斯,日俄关系甚至有所改善,这对中俄能源合作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日俄能源合作不仅满足了日本能源进口多元化的战略,保证其能源安全,更是弱化了俄罗斯对中国能源消费市场的依赖性,牵制了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
美国是中俄能源合作中最大的障碍之一。一方面,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正在和平崛起,但西方一些国家却时不时地寻找各种借口、采取一些措施来遏制中国的发展,因为他们认为中国的强大会对其自身利益造成威胁。美国认为不断深化的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能源贸易会对威胁其世界能源战 12
沈阳工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略。因为目前中国石油进口大部分依赖于海湾国家的石油,一旦中俄石油贸易进展顺利,中国进口油气资源渠道增多,势必会减少从海湾国家进口石油。事实上该地许多油田是由美国石油公司控制的,这一定会威胁到其自身利益。另一方面,俄罗斯凭借其灵活务实的能源外交也在不断崛起,而美俄这两个能源大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基本占据了半边天,如果两国加强能源合作,联手操纵国际能源市场,就能确立世界能源新秩序,为其谋取最大化利益。所以美俄能源合作不仅维护了本国利益,还遏制了中国能源战略的实施。
欧盟一直是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伙伴。虽然欧洲各国已经意识到严重依赖俄罗斯油气资源是有很大隐患的,再加上前段时间克里米亚地区脱乌入俄事件的推动,欧洲各国更加迫切寻找新渠道来降低对俄能源的依赖。但短时间来看,俄罗斯依旧是欧盟能源消费市场的主要供应地,而且从俄罗斯角度来讲,俄方一定不会放弃欧洲这块巨大而稳定的能源市。因此,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方向和能源外交战略重心短时间内依旧是在欧盟。
沈阳工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第4章 中俄能源合作的对策及发展趋势
4.1中俄能源合作的对策建议
4.1.1中国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促进能源企业间交流
在与俄的能源合作中,我国政府向俄油气资源领域进行大量资金投入是关系到两国政治经济的关键因素。一方面,随着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国际油价下跌,国际上能源需求量走低形势明显,作为以石油工业为主来支持国家经济崛起发展的俄罗斯来说,伴随资金严重短缺而来的是油气资源生产的大幅下降。所以予人所求,中国与俄能源合作中,为其提供大量的资金以支持俄石油工业度过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显然这也非常符合俄罗斯的意愿和目的。另一方面,虽说俄罗斯能源工业发展态势良好,但不可否认的是其石油工业并没有更新到先进的技术设备、整个行业劳动生产力低下、生产过程中能源浪费严重、并由此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所以俄方急需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管理经验和大量资金来维持其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继续促进俄罗斯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在与俄罗斯开展能源合作时,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不论是在政策、技术还是资金上,以此促进中俄能源企业开展高水平深层次的合作,例如,中方企业参股、并购俄能源企业,或者是跨国公司联合投资开发油气资源等,努力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4.1.2完善能源价格机制,推进合作模式多样化
中俄能源合作过程中价格因素一直是双方关注的焦点问题。事实上价格上的分歧只是表面现象,其内在是两国对经济效益的预期、国际市场的认识、价格机制的制定等方面意识形态的不同,所以中俄双方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明确合理的定价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两国的定价机制实质是两国间寻求的一种双方利益平衡的能源合作模式,因此,为推动两国能源合作长久健康发展,要不断创新能源合作模式。2009年贷款换石油的合作模式促使中俄石油项目成功开展,国际能源署的研究结论显示:尽管俄罗斯政府不断声明向外国投资者开放油气领域,但该过程将会很漫长,而且中国公司(印度公司)是一个例外,14
沈阳工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他们用贷款的方式而非投资者身份参与了远东地区油气的开发[16]。与贷款换资源的方式相比,企业间参股、合股和换股可以促进企业间的相互了解、增进彼此信任和相互依靠的情感,有利于形成共进共退的利益观。除此之外,中俄双方还可以从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领域的合作逐步扩展到下游企业的合作,并同时开展煤炭、电力、核能、矿业等多领域的多元化合作。4.1.3提高两国政治互信度,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国际上的能源贸易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体现国家间政治关系的战略行为。所以两国间的能源合作不仅是企业间经济上的合作,更是政府间政治上的合作。所以促进中俄能源合作中关键一环就是要加强中俄两国政府间的政治互信度,政治互信是两国开展各方面合作的基础。
中俄加强两国政治互信需要双方纵向的理解与支持。首先,客观回顾历史,两国不能忘记中俄之间友好邦交,而对于曾经政治经济上的分歧要总结经验与教训,不要使历史上的分歧造成现在的隔阂;其次,面对当今国际形势,两国要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针对俄方政界对“中国威胁论”的担忧和警戒,中国要从言论和行动上做工作,获得俄方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两国利用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和上海合作组织平台双方就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探讨,密切交流,加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领域内的合作,寻求多方面一致的观点和看法,对双方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问题上予以支持,加深两国从民间到政府间的友谊;最后,未来两国政治互信建设不是靠空谈实现的,能源合作是长期稳定的贸易关系,两国要在共建制度框架内通过长期良性互动实践互相表明本国立场,从大局出发,有长远战略眼光,共同推进中俄能源贸易合作,寻求双方互利共赢的利益契合点。
4.1.4中方积极开展双边和多边能源外交
面对国际上日益紧张激烈的能源争夺战,中国非常有必要积极开展双边和多边的能源外交活动。我们不仅要努力勘探开发国内的油气资源,还要稳定中东、非洲地区的油气资源输送,在努力深化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同时,还要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里中亚国家的油气资源。中亚在地缘上与我国西部地区相邻,非常适合采取安全系数较高且进口成本较低的陆路管道运输方式;政治关 15
沈阳工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系上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发展态势良好,能源结构供需有很强的互补性;经济上中亚与中国的能源进出口合作意愿非常强烈。中国与中亚的油气资源合作不仅减轻了我国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的压力,还可以在俄罗斯对我国大打“能源牌”时,使我国不因过分依赖俄能源而被俄罗斯的能源外交手腕左右。例如,2005年年底中哈输油管道一期工程正式竣工投产,这是哈萨克斯坦第一条不用经过俄国领土的石油外运管道,设计年输油能力2000万吨,震动了俄罗斯;2007年4月,中国与土库曼斯坦又达成为期30年的大宗天然气协议,这将比俄提前两年,从2009年起,每年向中国出口300亿立方米天然气,使得俄罗斯不得不认真对待中俄油气合作[19]。
4.2中俄能源合作发展前景
目前国际能源形势正在悄然变化。美国“页岩气革命”正在改变着国际能源格局,一个能源消费大国在不久的将来能源将会自给自足;欧盟各国在“克里米亚脱乌入俄”事件的催化下,正在积极改变本国能源战略向多元化发展,以此减少对俄罗斯油气资源的极度依赖;俄罗斯面对全球能源形式的变化正在积极实施能源外交战略的东移,借此机会发展远东地区社会经济并融入东亚经济圈;而中国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努力寻找能源战略平衡点,开发多元化稳定安全的能源进口渠道,促进能源多边外交,维护国家能源安全。
近年来双方都致力于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推动各领域合作取得更大的成果,实现双边贸易额在2015年前达到1000亿美元、2020年前达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这意味着未来两国能源企业间的互动将会加深,我国企业会进入俄罗斯能源产业的上游领域,与俄罗斯合作勘探开发能源,相应的俄罗斯的企业也会进入我国的能源产业下游领域,甚至是能源的终端销售市场。目前中俄合资的能源化工企业已经在运营,而且未来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合资企业出现。两国会进一步落实政府间合作备忘录,扩大双边贸易,增加互相投资,包括油气领域合作,推动双方在双边贸易、油气管道建设、合作开发等项目的发展;扩大煤炭领域合作,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新兴发电设备,扩大对华电力出口;继续推进核能合作,以建立全面、长期稳定、互利共赢的能源合作关系[20]。
沈阳工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虽然中俄能源合作历经二十多年来可谓是困难重重、一波三折,但如果两国友好邦交、共同发展的理念,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克服制约因素,长远来看中俄能源合作一定前景广阔。总之,未来中俄两国在能源合作领域的关系将会是全方位深层次地逐步推进。
沈阳工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第5章 结论
世界各国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中本国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都在不遗余力的寻找解决本国能源问题的途径。因为能源不仅是影响世界经济的重要因素,同时还关系到各国的安全问题。而当今国际能源格局中中俄两国有着特殊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相邻的地理条件是两国能源合作中得天独厚的优势,两国能源供需互补也成为合作的天然基础。虽然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上的制约因素的影响,到目前为止中俄油气合作一波三折。但是,俄罗斯的能源资源丰富,能源外交战略东移倾向明显,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能源多元化战略加紧实施,中俄两国的油气合作拥有诸多利益契合点,面对中俄之间的问题,两国只要本着互利共赢的理念,不断深化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加深两国间的相互了解,相信可以克服困难,在能源合作方面拥有广阔前景。
课题对中国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现状进行初步探讨,并紧密联系世界能源状况,从影响中俄能源合作的驱动因素和制约因素入手分析,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由此描绘了两国能源发展前景。课题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分析研究后,针对目前中俄能源合作出现的新形势提出新预测,丰富中俄合作研究新进展的理论资料。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文中对中俄能源合作现状的分析不够深入和全面,提出的建议和对两国能源合作前景的预测难免有些笼统,所以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沈阳工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参 考 文 献
[1] 韩瑶.中俄能源合作的现状、存在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2):52-54.[2] 王海运.俄罗斯对外能源关系变化及中俄能源合作[J].国际石油经济,2013,(6):47-51.[3] 张莹.国际能源新形势下的中俄能源合作问题研究[J].学术交流,2012,(11):129-132.[4] 刘锋,刘涛.俄罗斯对中国能源市场的认知及其对中俄能源合作的影响-以中俄石油和
天然气合作为例[J].东疆学刊,2012,(4):63-69.[5] 郭锐,洪英莲.中俄能源合作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9,(9):40-41.[6] 王一雯,宋威等.21世纪的中俄能源合作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13,(5):86-88.[7] K.J.Holsti.International Politics-A Framework for Analysis[M].Prentice Hall, 1984:158.[8] 林伯强.中俄能源合作如何博弈[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14,(8):22-25.[9] 崔亚平.中俄能源合作历程与发展方向[J].党政干部学刊,2014,(8):49-52.[10] 张汝根.试析中俄能源合作的困难及对策[J].中国矿业,2009,(7):21-23.[11] 史春阳.“新普京时代”中俄能源合作取得的新进展与前景展望[J].经济视角
(下)2013,(7):91-92.[12] 孙永祥.解读中俄能源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前景[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2,(4):1-
11.[13] 王海运.中俄能源合作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J].俄罗斯学刊,2011,(3):5-9.[14] Helen Milliner.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Cooperation Among Nations-Strengthes and
Weaknesses[M].World Politics, 1992.[15] BP.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8[M].London: The BP Press Centre, 2008.[16] 朱显平等.俄罗斯面向亚太的东部能源开发战略及中俄合作研究[N].吉林大学社会科 学学报,2014,(7):92-174.[17] 廖伟径.前景广阔 中俄能源合作渐入佳境[J].经济,2012,(10):74-76.[18] 陆南泉.把握时机推进中俄能源合作[J].西伯利亚研究,2014,(8):32-34.[19] 吴景峰.中俄能源合作的战略性分析[J].学术交流,2008,(11):93-96.[20] 冯瑞雪.中俄能源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国际经济,2014,(4):49-53.19
沈阳工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致 谢
文章的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指导老师吴凯老师,从论文的选题开始,再到中间一次次的论文修改、研究,直到最后论文的完成。每一个环节都凝结着吴凯老师辛勤的汗水和聪明的智慧。在整个论文的完成过程中,吴凯老师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丰富的知识内涵时时激励和指引着我。此篇论文能够顺利完成和吴老师的精心指导是分不开的。在此,对吴凯老师表示最诚挚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
在此,也向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地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