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俄东北边疆问题
刘子杨编著《清代地方官制考》(紫金城出版社,1988年),对近代以来边疆地区官制,以及负责海防事务同知以下官吏的变化作了较详尽概述。徐学林《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则对更少为研究者问津的中华民国时期的地方行政设置和管理作了虽简略但颇为全面的介绍。综论方面还有赵云田《近代我国边疆民族中央管理机构的演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1年1期),作者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程的的逐步演进,国家*机构的陵替和调整的大背景出发,认为“晚清时期边疆民族中央管理机构最大变化,是理藩院改称理藩部”,名称的改变,其职能也发生了变化。“理藩部对俄交涉职能的丧失,是俄国政府单方面愿望的实现,是清政府屈从于资本主义列强的产物”。文章还对北洋时期蒙藏事务局,以及它的后身蒙藏院,民国政府蒙藏委员会的设置、沿革、职掌进行了客观述评。
由于边疆地区情况各异,更多的研究是侧重于具体地区的具体变化。
东北地区。赵云田《晚清东北军政管理机构的演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4期)对光绪年间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三将军体制的变化,直至最终废除军府制,建立行省的演变进程、原因和作用作了论述,认为:“清代东北边疆管理机构,通过晚清的官制改革,由三将军体制演变为建行省、设督抚,在行政、立法、司法等方面表现出了近代国家机构的特点,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朝由盛到衰,而且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北地区社会的发展”。康沛竹《日俄战争后的清廷东北防务》(《近代史研究》1989年3期)认为,清政府面对边疆危机加剧,在东北地区采取了相应举措,以期缓解“龙兴之地”内外交困的危机局面,其举措有三:行政体制的变革——改建行省;移民实边政策的继续推行;整军经武以固边防。文章还论述了这一时期主政东北的边吏赵尔巽、徐世昌、锡良、程德全、吴禄贞、宋小濂的政绩。刘家磊《略论清季东北移民实边政策》(《清史研究》1991年2期),考察该政策由封禁到开放,由虚边到实边的发展过程。许淑明《清末黑龙江移民与农业开发》(《中国边疆史地论集》页195~209),认为,1904年以后,清政府在东北实行土地开放政策,使黑龙江农业开发迅速发展,刘金明《北洋政府对鄂伦春族的政策与“安边”》(《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4期)指出,北洋政府对鄂伦春族推行的一系列政策,虽然半途而废,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仍起到安抚东北边疆的某些作用,“主要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北洋政府对东北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鄂伦春族农业生产的初步发展,为鄂伦春族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才”。吴禄贞于1907年调任延吉边务帮办、督办、治边颇有建树,勒大经《吴禄贞经略延边的历史功绩》(《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3期》)认为,吴禄贞是为维护延吉领土主权,为延边开发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人物。
综论方面。张振昆鸟《近代中国的边患与边界问题——一个简要的回顾》(《中国边疆史地论集》,页59~72)从宏观上回顾了近代中国由于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从海疆告警到边界普遍危机,进而发展到危机深化的历程,指出,“一部中国近代史始终与中国边患密切联系在一起,后者构成前者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近代边患的直接结果,“一是中国丧失了大量领土,二是历史积累了许多边界问题”。而“这许许多多边界问题,正如中国领土的丧失那样,大多是帝国主义(主要是俄、英、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包括侵略中国和侵略中国的邻国)造成的,与近代中国的边患紧密相连。因此也可以说,这是多年边患的历史给新中国留下的一份遗产,当然是一份负担沉重的遗产”。唐承丽、周国华《近代中国疆域的变化及其历史的教训》(《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2期)认为近代中国疆域变化的特点是:领土丧失的时间较晚、速度较快;领土丧失由边疆向内地深入,又主要集中于北方边疆,领土丧失与不平等条约紧密相联。郑仙、傅元祥主编《中国近代边防史(1840 ——1919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则从边防史角度,对近代边患和边界问题作综论,应引起学者重视。
中俄以及中国与独联体中亚三国的边界研究。中俄两国有着漫长的边界线。最初的中俄东段边界是通过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确定的,两国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至海为界。到19世纪中叶,沙皇俄国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1858年)和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将中俄东段边界推进到黑龙江、乌苏里江至图们江口一线,留存至今。中俄中段边界是通过1727年中俄《布连斯奇条约》和中俄《恰克图条约》确定的,相当于今蒙古国和俄罗斯的边界线加上唐努乌梁海的北界,自1946年1月中国国民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后,中俄中段边界(除唐努乌梁海这一历史悬案外)已不复存在。中俄西段边界是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年)等条约确定的,今天已成为中国的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边界,中国的新疆与俄罗斯仅有54公里边界线。对中俄边界问题研究迄今权威的著述当推余绳武主编《沙俄侵华史》第1至4卷(人民出版社,1976~1990年),这部凝聚了一批学者20余年心血的巨著,对中俄东、中、西段边界形成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论及中俄边界问题的著作还有:《沙俄侵略我国蒙古地区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沙俄侵略中国西北边疆史》(人民出版社,1 979年)等。
下面将以东段边界、西段边界问题研究为序,略作介绍。
1东段边界研究。步平、黄定天《〈瑷珲条约〉被逼签订原因的再探讨——19世纪中叶中俄若干问题比较研究》(《瑷珲历史论文集》页126~141)以瑷珲条约签订始末为中心,着重分析了面对俄国的侵略清政府传统边疆政策破产的必然性。关于瑷珲条约的研究还有:步平《〈瑷珲条约〉有效性的几项形式条件的分析》(《黑河学刊》,1984年3期),祁学俊、韩来兴《〈瑷珲条约〉确定了中俄黑龙江边境贸易的合法性》(《黑河学刊》1989年3期)等。张本政《评一八八六年中俄勘界》(《学术研究丛刊》1980年3期)。对自图们江口至乌苏里江口一段边界第二次“会勘”始末作了分析,认为在这次勘界中,“中国收复了一部分1860年以后沙俄侵占的中国领土,纠正了错立和被沙俄私移的界线,增立了许多新界牌,争得了中国船只自由出入图们江口的权利”,对主持此次勘界的中国官员吴大澄的功绩与不足也给以评述。步平《中俄东部边界西段的勘定》(《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第1辑,1987年)分析了1910年至1911年中俄派员会同勘测呼伦贝尔地区中俄边界,签订了中俄《满洲里界约》的始末,指出此举奠定了中俄东部边界西段的基础,“尽管中国在部分领土上受到损害,但是,由于经过勘定大大提高了边界的精密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觊觎中国领土的俄国的扩张,制止了其蚕食中国领土的活动,所以,勘界在这一意义上的作用是积极的”。关于东段边界研究的论文还有:董万?《一八六一年兴凯湖会谈勘界与沙俄侵略扩张阴谋》(《延边大学学报》,1978年2期)等。
《帝国主义侵华史》、《沙俄侵华史》均有专题论述
当我们作了以上概括性综述后,可以发现,中国近代边疆研究,特别是近代中国边界问题研究,这一长期被视之为研究禁区的领域正在被冲破。这里既有决策者的*家的大度与鼓励,也有研究者的努力与追求。从前述综述中,人们可以看到中国近代边疆问题研究前进的印迹。但是当将中国近代边疆研究与中国近代史其他研究领域相比较时,仍可发现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是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
沙俄制造呼伦贝尔“独立” 辛亥革命爆发后,沙俄又开始计划有步骤地 蚕食侵略我东北边疆领土。1911年10月,由驻海拉尔沙俄领事策动,当地召开了各蒙古首领大会,会上向清政府提出了多项有损于中国主权的条件。次年1月,在沙俄的支持下,海拉尔爆发分裂叛乱,沙俄出兵助外蒙军队攻占海拉尔,呼伦贝尔宣布“独立”。2月,俄军参与和配合叛乱分子攻占满洲里。在中方的强烈反对下,1914年11月中俄签订《会订呼伦贝尔条件》,规定呼伦贝尔取消“独立”,定为“一特别区域,直接归中国中央政府节制”。十月革命后,少数分裂势力失去后台和靠山,宣布“自愿取消特别区域”,废除《会订呼伦贝尔条件》。至此,呼伦贝尔“独立”的闹剧收场。
1858年5月28日(咸丰八年四月十六日)中俄《瑷珲条约》
俄国侵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
1860年11月14日(咸丰十年十月二日)
中俄《北京条约》俄国借口调停有功逼迫中国签订
将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土地强行划归俄国
1896年6月3日(光绪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二)(李鸿章同沙俄财政大臣维特、沙俄外交大臣罗巴诺夫在莫斯科签订)《中俄秘密协定》(即《中俄密约》,又称《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1.日本如侵占俄国的远东领土及中国领土时,中俄两国海陆军应互相援助,并互相接济军 火粮食。
2.在对日本采取军事行动期间,俄国军舰在必要时可以进出中国的一切港湾,当地中国官 吏应以物品供应
3.中国允许俄国于黑龙江、吉林两省地方修造铁路以达海参崴,修路事项,由华俄道银行 经办
該约为中俄第一次对日同盟条约,也是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同盟条约。使唤沙俄在“共同防御日本”的幌子下夺取在中国东北修筑铁路的特权
1898年3月
中德《胶澳租界条约》
中国被迫“租借”于1897年11月20日(光绪二十三年十月二十六日)被德国以武力占领的胶州湾
1898年3月27日(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六日)中俄《旅大租地条约》
“租借”旅顺和大连湾(两处已于1897年12月15日,即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被俄国舰队占領)及其附近岛屿和海面,“租期”暂定为25年。租借地的范围包括金州所属,租地以北至盖平为“中立区”。南满铁路由东省铁路公司建造我。俄国还在满州驻扎军队2.5万 多人,把整修东北变成俄国的势力范围,并向长城以南扩张
(一)中国(近代)边疆的理论探讨
这包括中国边疆的理论界定和概括、中国边疆研究的社会功能、中国边疆研究的内涵和方法等。
首先是中国(近代)边疆的界定。早在20世纪40年代,顾颉刚就提出边疆是一国领土的外缘地带。吴文藻也认为边疆有政治上的边疆和文化上的边疆之分。1988年以后,人们对这一问题有了新的认识。马大正、华立认为:边疆是一个政治地理概念,中国的边疆包括陆疆和海疆。陆疆是指沿国界内侧一定宽度的地区,具有自然、历史、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自身特点(《古代中国的北部边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邢玉林指出,近代以来的边疆,是指在国家陆路边界线内侧的或在国家海岸线外侧的、且属于该国主权的边缘陆路领土或海洋领土(《中国边疆学及其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第1期)。
其次是中国(近代)边疆研究的社会功能。丁伟志认为,研究边疆既有体现在政治纠纷与军事冲突中的现实价值,也有体现在和平建设中的经济文化方面的社会效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丛书·序》)。邢玉林提出,研究边疆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强化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提供稳定边疆的历史经验,为边疆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边界问题的解决,维护国家领土完整(见前引文)。
再次是中国边疆研究的内容与方法。40年代林耀华、吴文藻、顾颉刚曾从环境、人类、文化三要素,政治学、人类学观点,旅行调查和专题研究诸方面进行探讨。90年代初,马大正提出,应当加强边疆政策方面的综合性研究,既要考虑到民族、宗教、边防、外交等政策,又要考虑到近代边疆危机与封建时期边疆政策由成功到失败的演变。特别应当加强现代边疆政权建设及其与中央政府关系的研究,边防工作、边界交涉、边疆地区民族关系与跨境民族、接境邻国政治、军事、社会、民族概况等方面的研究(《中国古代边疆政策和当代边疆问题研究刍议》,《思想战线》1991年第3期)。邢玉林认为,中国边疆史研究应当包含中国边疆通史、中国边疆断代史、中国疆域史、中国边界史、中国边防史、中国边疆社会思想史、中国边疆内外关系史、中国边疆历史学史(见前引文)。
以上关于中国边疆的理论探讨,有的是直接述及近代的,有的虽然不是专讲近代,但对研究中国近代边疆问题也多适用。
(三)近代边疆开发研究
马汝珩、马大正主编《清代边疆开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汇集了15篇专题论文,其中9篇涉及近代东北、蒙古、新疆、云南、海南、台湾的农业、牧业、工矿业的开发。王戎笙主编《清代的边疆开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是1991年国际清史学术讨论会的论文集,内有多篇文章涉及了新疆等地的开发。成崇德、张世明著《清代西藏开发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分析了清末张荫棠在西藏的开发思想,联豫在西藏的开发措施,以及清末西藏开发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卢明辉主编《清代北部边疆民族经济发展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对晚清北疆地区畜牧业经济的变化、“移民实边”与土地滥垦的影响、手工业生产兴衰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探讨。华立著《清代新疆农业开发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以相当篇幅论述了晚清时期新疆农业开发状况,并总结了开发的历史特点和功效得失。
此外,许淑明《清末黑龙江移民与农业开发》(《清史研究》1991年第2期)提出,大批汉民的迁入,使黑龙江土地的开垦方法、耕作技术和农业习惯都受到了影响。钟萍《近代新疆农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年第4期)认为,近代农地的开发,促进了新疆农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新疆以农为主、各业并举的混合经济形式。唐凌《矿业在近代广西边疆开发中的作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年第3期)指出,鸦片战争后,随着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深入,以及广西战略地位的日益提高,政府和民众开始大力对其进行开发,其中,矿业开发起了很大作用。何瑜《近代海南开发》(《历史档案》1992年第2期)认为,近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的大量侵入,海南传统农业逐渐解体,经济作物日益发展。
第二篇:东北边疆小镇游记日记
2011年7月9日
经过一昼夜的列车,2267次于午后17时半到达图强。图强,最东北边疆的一个林业小镇,距离北极漠河只有30公里。
车站见大兴安岭地区诗人z、诗人w等,与《图强文艺》的w先生,同行的为大兴安岭资深诗人s,合影。
住在工会开的“宜家宾馆”,平房,净几,窗外草坪,安宁。附近山里小镇的民居,有一种说不出的静谧。
大兴安岭的地理区位。我的了解,概括说,北起漠河,南至加格达奇、白桦排一带,东起呼玛县,西至甘河鄂伦春自治旗一带,南北狭长的条状山地,以横贯西南东北走向的大兴安岭山脉为主,中有伊勒呼里山、额木尔山等,地跨黑、蒙两省,南与嫩江地区接壤,北以与俄罗斯交界的黑龙江划野。
大兴安岭还是国内唯一一个“借省”的地区,在地图上表现的大兴安岭在内蒙古的不少占地区域,实则由黑龙江所属的大兴安岭行署管辖,并历史已久。
来途与s谈南迁大连开发区17年,我说那里是“海洋文化”,s沉思应为“移民文化”,开发区有近百分之四十的黑龙江移民。
2011年7月10日
上午,很高兴参加w老先生次子的婚礼,儿子娶了一位哈尔滨姑娘,家门喜庆,几乎半个小镇的人都来贺喜,时代不同了大城市人也能下嫁山里。
下午,与图强的摄影家g谈民俗,经济,文化,变迁等。图强现有一万左右人口,比以前少,青年都远方念书,进城市工作,言,以后也不会多,治安还好,林区治安比我想的好,看来还是人少好。言,如今林场工人月工资八百元,太困难。
见m老先生,他曾在近60岁用8年时间骑自行车走中国,看他带来的几本题名簿,邮戳簿,询问他旅行事宜,想,有非常之人,始有非常之事。
s经多年在报社工作下乡考证,言北极村不是中国的地理最北点,大乌苏才是,外界世人都弄错了,只好将错就错,不然影响漠河的旅游。大乌苏距离此地近200公里,很荒辟,说只有一两个人留守,准备备车去考察,因林中路况很差,未果。s说,此事《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可出头考察澄清,他亦准备撰文澄清。
与s, w 谈《图强文艺》。我建议增加文史哲含量,w谈办刊三味,谈青少年创作的培养。
谈w诗歌的特点,质朴而有淡淡的余味,有时一个句子串联起来整首诗。
参观《图强文艺》的编辑部。一个林业局办起来一份纯文学刊物并不容易,全仗几位退休老先生的热情和勤奋努力。
言及,去冬我到南岭山脉,见山村有三分之一空房,而城市又为住房苦恼不堪,怎样考虑城乡置换?城里的闲人、无业、贫民、老人那么多,很多爱到乡村去住,苦于无社会安排。大兴安岭山区的各个小城镇,也空房如此。
“城乡互换”时代可能已经到来。
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这个问题19世纪美国自然作家梭罗就曾设想过,而前此欧洲文化巨人亚里斯多德、蒙田、卢梭等,都考虑过城乡不要截然分开。知青下乡、干部带薪下放、医生走“6,26”到农村定期服务的道路,以及安排大学生“村官”,都类似这个路子。当然今天再做应吸取历史经验教益做得更好。也可以此事不由社会主持,而由居民自己自主化安排,或由民间机构干,因什么好事一由公共化统一安排,因人数过于庞大就容易适得其反,一折腾好事就变成苦难。……
席中,s讲许多笑话,令人捧腹,可谓从风雅颂的风,讲到《新版世说新语》《现代笑林广记》。笑一笑,十年少,笑一笑,世界的事都知道。
世界难以改造,世界不过是超越,历史会对我们愤懑的一切有个正果吗,否,历史不过有一天给你一个答非所问的“超越性“答案。
“取经去鸡毛印度,天堂就在腹部“(短信上的“黄段子”)
要审慎研究20世纪末以来,东西方神祗的坍塌,以及信仰崩溃后的真空。青年、少年、中年人的吸毒,暴力,性泛滥,精神疾病等,概与此有关,要找出解决的办法。
蒙王老先生赠诗集《绿叶文集》,是一部个人回忆录类的随笔、与诗歌的合集,内记述了他在山区工作大半辈子的甘苦经历,很丰富。并与谈及文学,地方史,人物,诗歌,人的遭遇等。
2011年7月11日
与g , s乘车去漠河,今日的漠河有三四万人口,比前少,重新走进26年前进过的樟子松森林公园,今叫“松苑”,当年我走后两年1987年森林大火,火势包围和烧毁了整个漠河县,奇怪的是这片森林未焼。
日中,去老潮河镇(育英),青年时我曾在此住过,怅然久之。
地僻天遥恩深,水急山翠情重。
想起波兰布热津斯基的话“那时你们度过青春岁月的土地”……,26年前在此凉爽夏季孵出的雁凫,早已飞向远方……
经过额木尔河的九曲十八弯处,见一沼泽地升起彩虹奇景。拍摄。与我们同行的林区电视台的记者亦忙拍摄。
与g谈有机会他可为大兴安岭的上千条河流摄影,填补一项空白,历时最多10年一定会完成,他年轻距离近,有摄影爱好与技术,有地理优势与工作便利,但这是一件辛苦而富有意义的事。
傍晚,酒中听g谈林区的现世人生哲学,多有收获。归来夜深,车灯在山路上一闪一闪。
与友人谈及宋人孙觌的诗句__
“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过枫桥寺》)(孙觌,觌,音敌)
第三篇:中国边界变迁与边疆问题1
中国边界变迁与边疆问题1 18世纪中期中国疆域的最终确立
(一)中国有继承相延2000年的历史疆域
边界是近代国家概念,是指相关国家通过签立条约、各方会勘确定的国家之间的分界线。历史疆域是古代国家概念,是指近代前历史上不同时期王朝国家自认的管控范围。
中国的历史疆域形成于先秦早期国家出现之际,其概念可以从历史演进和逆向推理两个方面来考量。从历史演进讲,中国历史疆域是指历代封建王朝所能管控的范围,同时也包括历史上中国处于割据时期(如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宋辽金等时期)各割据政权管控范围之和,中国历史疆域的变化是由历代封建王朝所代表的历史上中国的变化而定。从逆向推理讲,是指中国历史疆域确立之后,在统一国度内的中华各民族历史上生息繁衍的区域范围之和,即由中华各民族历史上溯推论而定。历史演进说能更多地展示中国历史疆域发展变化的过程,逆向推理论则往往用于印证边疆地区的历史归属。
至18世纪中期,历史演进中的中国历史疆域最终确立之际,同时也是逆向推理所依据的中国历史疆域确定之时,即国家处于大一统之中,中华各民族活动在国家统一治理的疆域之内,由此又为今天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格局奠定了基础。
近代之前,中国的历史疆域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为形成、奠定、发展三个历史阶段,至18世纪中期最终确立。形成期始于早期国家夏朝,统治者所能管控的范围以黄河下游为主,此后逐渐拓展扩大,整个先秦时期都可以视为中国历史疆域的形成期。《诗·大雅·江汉》:“式辟四方,彻我疆土”,是中国历史疆域形成时的写照。奠定期始于秦统一中国而止于西汉后期。公元前53年(汉宣帝甘露二年),匈奴归附于汉朝,中国南北(包括西域)统一,至此,中国历史疆域基本奠定。此后中国历史疆域进入发展期,直到18世纪中期,除元朝统一西藏外,历代王朝的中国历史疆域是在一个大致的范围内,依国势的消长和内部政治局势的变化而有伸缩。
自秦汉统一中国以来至18世纪中期,中国的历史已延续了2000年。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国的疆域范围及治理方式,都随着国势的消长不断变化。总的来讲,中国内部统一、国势强盛时(如汉、唐、元、清),疆域的范围就大一些,治理的力度也强一些;反之,则疆域有收缩,治理也相对松弛。之所以如此,是基于中国在历史上所处的特定环境和条件,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周边没有能与中国抗衡的政治力量。这种周边政治格局的状况一直持续到明末清初,即17世纪初俄国越过乌拉尔山进入亚洲之前。此前虽然公元751年唐败于西来的大食,但这对当时的西部疆域并未构成威胁。所以,自秦汉至清初,中国历史疆域的伸缩变化一直是由历史上中国内部的因素主导的。
对此,可以有一个对比:赫梯王国是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在小亚细亚中部(今属土耳其)的一个古国,赫梯王国遗留下来的楔形文字文书中有1000多份是在不同时期与周边签订的各种类型的条约,其疆域范围基本上是通过条约确立的。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国家疆域发展的特点。
(二)沙皇俄国向东方的扩张 1581年,沙俄殖民军越过乌拉尔山进入亚洲。17世纪初,沙俄在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中,与中国西北边疆的厄鲁特蒙古人发生了接触。此后,双方的关系不断发展。这种关系是多方面的,在政治上,侵略与反侵略、殖民与反殖民、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同相对正常的政治交往并存;在经济上,掠夺与反掠夺同相对正常的经济交流并存。双方的活动主要集中在额尔齐斯河流域。
与此同时,沙俄沿西伯利亚又迅速地向东方实行殖民扩张,至17世纪30年代,其势力抵达亚洲的东端。在短短50年的时间里,沙皇俄国在亚洲殖民扩张的领土面积达1000万平方公里。
三)清朝东北边界的确立
1643年,沙俄以雅库茨克为据点,向中国黑龙江流域扩张,比较集中的有三次: 1643年-1646年波亚科夫入侵 1649年-1653年哈巴罗夫入侵 1653年-1658年斯捷潘诺夫入侵
在清朝东北边疆军民的反击下(1685年和1686年有两次雅克萨反击战),沙俄的殖民扩张受到遏制。
在清政府的要求下,中俄于1689年通过谈判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这是中国历史上与外国订立的第一个条约。条约第一条规定:两国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奇河、外兴安岭至海为界。其中将外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作为待议区,条约规定:
乌第河一段“土地应如何分划,今尚未决,此事须待两国使臣各归本国,详细查明之后,或遣专使,或用文牍,始能定之”。
为了抵制沙俄在北方蒙古地区的扩张,清政府要求与俄国谈判北部边界的划分。经两年谈判,1727年9月1日,中俄签订《不连斯奇条约》。
《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边界条约,由《阿巴哈依图界约》和《恰克图界约》组成。条约划定了自沙宾达巴哈至额尔古纳河上游清朝北部与俄国边界的走向。今天是蒙古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的边界走向。
虽然清政府在签订《尼布楚条约》和《不连斯奇条约》时作出了让步,但这两个条约确立了近代意义上的中国东北和北部边界。史学界评价这两个条约是平等条约。
(四)清王朝继承和恢复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疆域
1683年,清出兵收复台湾,次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727年,清在西藏设立“驻扎西藏办事大臣”(简称“驻藏大臣”),对西藏事务实行直接管辖。1755年至1757年,清军先后平定准噶尔,统一了西域天山以北地区;1759年又出兵平定大、小和卓之乱,统一了西域天山以南地区。
清王朝在入关后经过百余年的努力,至此最终继承和恢复了历史上中国的大一统疆域,其中东北和北方通过与俄国签订条约,正式划定了边界。经过分区测绘,1762年形成了《乾隆内府舆图》,是为清代疆域之依据。
史学界一般认为,2000多年间,中国历史疆域的管辖范围、治理方式等是不断变化的,但至18世纪中期《乾隆内府舆图》形成,中国的历史疆域最终确立,此时疆域面积约1270万平方公里。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清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仍实行因地制宜和因俗而治的多种体制。主要有:
六部直辖行省制,延续前朝对云南、广西、台湾的行省体制。
军政合一的军府制,在新疆、东北、蒙古、西藏等地创建。
与军府制并行的藩部制,创建或延续的蒙古札萨克制、新疆南部伯克制、西藏拉章制等。
与边疆行省并行的土司制,延续前朝在云南、广西等省的土司制。
第四篇:中俄能源合作的问题与对策
中俄能源合作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中俄两国巨大的资源互补性和经济互利性,使双方进一步加强和深化能源领域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中俄在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领域已展开广泛的合作,形成了较好的合作共识与合作基础,但受一些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中俄两国能源合作步伐有所放缓。为此,中俄两国需进一步加强互信建设,推动共同开发,谋求共同发展;加快价格机制建设,规范法律法规,完善能源合作平台;不断丰富合作类型,深化合作领域;兼顾周边地区,协调各方利益,创建区域性能源合作组织。
关键词:能源合作;价格机制;合作类型;共同利益
中图分类号:F125.5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09-0040-03
中俄两国良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及巨大的资源互补性和经济互利性,为进一步推动两国的能源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针对中俄能源合作的现状和特点,理性看待两国能源合作中的问题,立足于战略高度提出可操作性建议,有利于促进中俄两国能源合作向纵深发展。
一、中俄能源合作的现状与成果
近年来,中俄能源合作不断发展,成果喜人。目前,两国在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领域已展开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形成了重要的合作共识与合作基础。
(一)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
中俄两国石油领域的合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该领域的重大合作举措主要始自本世纪。2000年中俄两国达成协议将合作修建安大线。该管道原定于2005年铺设完成,后因日本介入等多重原因而流产。近年来,中俄两国政府和企业在石油领域的合作举措不断增多。2008年10月中俄签署《关于在石油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2009年4月两国签署《石油合作政府间协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总公司先后与尤先科石油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展开合作。然而,中俄两国高层的一致共识并未得到全面落实,俄罗斯每年承诺向我国出口的原油量从未完成计划。据统计,我国自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已由2006年的1597万吨下降到2008年的1164万吨。两国新近达成的“贷款换石油”等一揽子协议也将面临考验。
俄罗斯天然气储量丰富,而我国天然气储量匮乏,仅占世界总储量的2%左右。作为环保能源,近年来我国对天然气的需求大幅增加。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的统计,2006年,中国进口液化天然气约67,75万吨,而2005年的进口量仅为483吨,一年间增长了1400余倍。据预测,到2010年,中国的天然气需求量将达到1500亿立方米,2020年将达到2800亿立方米。由于中国自身无法满足如此巨大的国内需求,因而中俄在天然气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2004年10月中石油天然气集团总公司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06年中俄签署《关于从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谅解备忘录》,并预计向中国铺设的首条输气管道在2011年投入使用。目前由于价格原因,该管道已无法按期向中国供气,两国政府正积极策划解决价格难题。
(二)煤炭领域的合作
俄罗斯拥有世界煤炭资源的30%,其中,优质煤约占一半。在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占66%-70%。由于长期依赖煤炭,目前我国煤炭开采条件日趋恶化,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出于改善能源结构,构建和谐社会等多方面考虑,我国加大了对煤矿的监管力度,取缔了大量的中小型煤矿,使煤炭产量有所下降,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煤荒、电荒。为保障产量、兼顾环保、规避事故,中俄两国加快了煤炭技术领域的合作进度。2004年6月,俄罗斯总理弗拉德科夫在“能源对话”会议上提出,俄罗斯将在开采新矿和开辟新市场上寻求国际合作。最近,胡锦涛主席访俄时两国签署了《关于在煤炭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这将开创两国煤炭领域合作的新局面。
(三)电力领域合作
中俄两国电力领域合作可谓历史悠久。1992年,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至中国黑河市输电线路就已投入运行。2005年7月,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与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双方就送电方式、送电规模、定价原则、进度安排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达成共识。2006年3月,两公司签署了《关于全面开展从俄罗斯向中国供电可行性研究的协议》。2008年,俄罗斯远东电网向黑龙江省电网年供电量达36―43亿千瓦时。据预测,到2010年,通过中俄直流背靠背联网工程,俄罗斯远东电网向辽宁省电网年供电量将达165―180亿千瓦时;到2015年,俄罗斯远东电网或东西伯利亚电网向中国东北电网或华北电网年供电量将达380亿千瓦时。
二、当前中俄能源合作的主要问题
尽管中俄能源合作具有先天的互补性和巨大的互利性,两国在石油、天然气等领域也展开了广泛合作,形成了较好的合作共识与合作基础,但受定位模糊、机制缺乏、合作单一等因素的限制,近年来两国能源合作步伐有所放缓,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基础设施落后
从能源安全角度看,能源合作是一个周期性过程。除生产环节外,能源运输也十分重要。近年来,俄罗斯向我国出口的原油量总是难以达到既定协议目标,除价格因素外,严重依赖铁路运输是一个重要原因。俄罗斯远东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状况。从经济角度考虑,中俄能源合作应主要采取管道运输和电网输送,但这些输送设备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不是过于老化、就是十分缺乏。从运输线路看,目前有西线、南线和东线三条,其中西线与南线都需要过境他国,而东线需要大量的固定投入。俄罗斯远东地区基础设施的落后,不但制约了中俄能源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也限制了俄罗斯向亚太地区能源市场进军的步伐。
(二)合作方式不明确
中俄能源合作究竟采取何种方式,至今仍不甚明了。1997年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专家建议:两国领导人先签署协议,双方公司逐步跟进。这一建议基本上得到落实。如,2000年普京总统首次访华期间,两国政府就能源合作签署了一系列重要协议。2001年9月,中石油与俄罗斯尤科斯公司及俄罗斯国家石油运输公司签署框架协议,决定共同修建安大线。2006年,两国元首就能源合作发表共同声明称,将进一步促进两国能源公司合作。总体来看,中俄两国能源合作的主导方式是“政府先行,公司落实”,但政府与公司之间存在严重脱节。领导人达成的协议都是指导性的,常常难以落实。在政府与市场之间,中俄两国能源合作也存在着巨大的张力,如何寻求尤其是落实双方已达成的重要共识是进一步推动中俄能源合作的关键所在。
(三)缺乏明确的价格机制与法律法规
价格安全是能源安全的重要一环,也是能源安全的敏感显示器。缺乏明确的价格机制已严重制约中俄两国能源合作的深入发展。由于运输路线、开采成本等原因,俄罗斯向我国出口能源的价
格较之中东各国高出不少。可见,确定一个符合两国利益的能源价格机制,将极大地推动两国能源合作。中俄两国开展和深化能源合作都是为了谋求能源安全,这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必须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目前,两国都处于社会转型期,法制建设均处于不断完善之中。为两国能源领域合作制定一部完善的法律法规十分必要。以法律规范合作,以法律区分责任,也是中俄能源合作进一步发展的当务之急。
(四)合作内容单一
一方面,中俄能源合作领域以石油为主,电力、天然气、煤炭等领域合作滞后。中国的能源安全以石油安全最为突出,这是中国自身的能源构成及其现代化的重工业化造成的,而俄罗斯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因此,中俄能源合作起初偏重于石油领域情有可原。不过,中国应认真考虑俄罗斯东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电力和煤炭资源,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两国能源合作的领域,这也符合两国的国家利益。另一方面,中俄能源合作以能源贸易为主,缺少能源技术合作。能源安全的实现最终是依靠能源技术实现的,扩大中俄能源领域的技术合作意义十分重大。在清洁能源、核电技术、特高压电网建设等领域,中俄两国应发挥彼此优势,进一步开展广泛和深入的合作,推动两国能源合作向纵深发展。
三、进一步深化中俄能源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互信建设,推动共同开发,谋求共同发展
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中俄两国能源合作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两国政府的积极引导为中俄能源合作提供了强大的牵引力。但受制于各种因素,近年来,中国能源公司进军俄罗斯能源市场屡屡受阻,这为两国能源合作蒙上了一层阴影。因此,进一步推动两国政治互信建设十分必要。从首脑外交到民间外交,从政治交往到文化交流,要不断丰富交往方式,深化彼此了解,进一步强化中俄政治互信。中俄能源合作肩负着共同开发的使命。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毗邻,加快这两个地区的开发开放,发挥地区间互补优势意义重大。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离不开俄方的能源支撑,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也离不开中国东北的人力资源与市场。加快这两个地区的共同开发,应以能源合作为先行,而共同发展又将反哺中俄能源合作。
(二)加快价格机制建设,健全法律法规
中俄两国能源合作始终是一种经济行为,因此,必须有成熟的价格机制。目前,中俄能源贸易主要以国际能源市场价格为基准,存在诸如俄罗斯的能源开采成本、运输成本、能源关税等一系列问题。谋求一种符合两国利益,以市场为导向的价格机制是进一步深化中俄能源合作的当务之急。由于多种原因,中俄能源合作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分歧甚至是纠纷,如何化解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依法行事,将能源合作导人制度化轨道是两国长期合作的必然方向。价格机制建设与健全法律法规,将会进一步改善两国能源合作的平台。一系列的机制建设,会大量减少中俄能源合作中的交易成本,从而为两国能源合作提供制度支撑。
(三)丰富合作类型,深化合作领域
目前,中俄两国能源合作主要集中在石油贸易领域。中俄能源合作应以实现能源安全为最终目标,这离不开能源技术的支撑。审视两国能源构成,双方应在天然气、煤炭及电力等领域进一步拓展合作,并将之深化到煤炭液化、特高压电离输送、核电建设等技术领域。以能源安全为导向,在能源周期各个阶段开展合作具有巨大的乘数效益。单纯以能源贸易方式来实现中俄能源合作,这无疑具有很大的脆弱性和较高的敏感性。丰富能源合作类型,拓宽能源合作领域,实现从能源生产到能源环保等各个领域和环节的紧密合作,对两国能源合作意义重大。
(四)兼顾周边地区,协调各方利益,创建区域性能源合作组织
能源安全问题并非一国所能独立解决,能源合作需要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中俄能源合作应兼顾周边地区,即中亚的供应市场和东北亚的消费市场。各国的盲目竞争将导致彼此利益受损,因而协调各方需求,既有利于地区能源合作,也有利于双边能源合作的展开。良好的合作组织会降低能源交易的外部成本。目前,中俄两国能源合作缺乏一个明确的管理组织。就双边关系而言,建立一个能够综合处理两国能源合作相关事宜的跨国组织十分必要;就地区关系而言,构建一个区域性能源合作组织,较好地协调各方诉求,从而避免恶性竞争,有利于区域能源合作的开展。
(责任编辑:闫春英)
第五篇:关于振兴东北的战略问题
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问题
一、背景材料
1.200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大提出要“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
2.2003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三次考察东北;
3.2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决定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
4.2004年2月14日上午,国务院国资委正式公布《关于加快东北地区中央企业调整改造的指导意见》,确立了东北地区集中打造的优势产业,对东北地区存在的企业办社会、债务沉重、冗员过多等问题,也给出了指导性意见。
二、相关知识
1.为什么东北落后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发展,受益于国家推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未能抓住机遇,像上海、青岛、武汉等老工业基地一样在改革开放和改造调整方面取得突破。相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的步伐相对滞后,成为当前体制矛盾和结构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东北三省的发展步伐落后于其他沿海省市。
2.东北老工业基地主要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为主集中了大量国有资产和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为加快东北乃至全国的发展,党中央作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并将之和西部开发并列为现代化建设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这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眼作出的重大决策。振兴老工业基地既是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3.要振兴东北三省和其他老工业基地的关键点还在于解决存在于现有的国有企业的自生能力的问题。根据国有企业产品的特性和国内市场的大小,可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国有企业自生能力的问题。
4.在解决好历史遗留的国有企业缺乏自生能力的问题,并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剥离企业的社会性负担的基础上,东北老工业基地就可以轻装上阵。温家宝总理在长春市主持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时,明确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五方面指导思想和六项主要任务。各级地方政府尤其要避免以拔苗助长的方式发动和鼓励当地企业进行产业、技术赶超,再创造出新的自生能力的问题。这样东北三省必然能利用其资源、人力资本和优良的工业基础的优势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再次胜出。
三、历史学科知识链接 1.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 ⑴魏晋时期的鲜卑;
①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②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⑵唐代的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 ①靺鞨族的生活 A.靺鞨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他们以渔猎和放牧为生,也经营原始农业。B.7世纪中期以后,靺鞨的黑水和粟末两部落强大起来。②唐朝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A.8世纪前期,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黑水都督府,任命其首领做都督。B.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③渤海国与唐朝的经济交流
A.粟末靺鞨在黑水靺鞨南面,受中原封建文化影响较大。B.7世纪末,粟末部首领大祚荣建立政权,自立为王。
C.开元初,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
D.粟末靺鞨以渤海为号。渤海也正式划入唐朝版图,并有“海东盛国”的美誉。⑶宋时期的契丹和女真; ①契丹的兴起和建国
A.10世纪初,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
B.916年,阿保机称皇帝,建立契丹国;后来,契丹改国号为辽,定都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C.契丹人仿照汉字偏旁创制了契丹文字;进一步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加快了契丹的封建化进程。
D.为了适应辽统治区,汉族、契丹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方式不同,辽统治者采取“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
E.宋辽澶渊之盟,宋辽对峙局面形成。宋辽边境安定,双方贸易兴旺,使者往来不断,加强了汉族与契丹族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②金的建立
A.女真族由黑水靺鞨发展而来,长期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一带。B.女真族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C.1114年,女真族的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抗辽,取得初步的胜利。D.1115年,阿骨打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阿骨打就是金太祖。E.猛安谋克制的推行,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F.1125年辽天祚帝为金军所俘,辽朝灭亡。
G.1127年,金俘获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H.1141年,南宋与金“绍兴和议”,形成南宋与金对峙。⑷明朝的建州女真。
①明初,东北女真人的建州等部,归奴儿干都司管辖。
②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以赫图阿拉为据点,统一女真各部。③努尔哈赤筑城池,设大臣,定法律,理诉讼,建立八旗制度。④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⑤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加强了对明朝的攻势。
⑥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皇太极就是清太宗。⑸清朝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①明清之际,清军主力进关,东北边界空虚,俄国侵略者乘机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
②清政府一再要求俄军撤出中国领土,俄军置若罔闻,并且继续增兵,扩大侵略。③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俄军伤亡惨重。俄国政府被迫同意谈判解决中俄东段边界问题。
④1689年,中俄两国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正式签订了第一个中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2.中国近代现代史相关知识
⑴东北辽阔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和重要的战略位置,使东北在近现代史上接连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
①沙俄在19世纪中后期通过中俄《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割占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A.《中俄爱珲条约》(1858年):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B.《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②19世纪末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辽东半岛是主要战场之一,战后在《马关条约》中企图割占东北,后由于三国干涉还辽企图破灭,但勒索大笔“赎辽费”。
A.黄海战役:海军提督丁汝昌下令迎战;致远号、经远号管带邓世昌、林永升率官兵坚持战斗,与舰同沉;日本取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B.辽东战役:聂士成率部抵抗,其余大部溃逃,日军占领九连城等地;日军在旅顺实行野蛮的大屠杀。
C.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的侵略权益。俄、德、法三国向日本照会,并以武力强迫日本放弃侵占辽东半岛。日本被迫同意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却向清政府勒索白银3000万两作为交换条件。
③日本与俄国为争夺东北进行日俄战争; ④北洋军阀时期日本扶植奉系军阀盘踞东北;
⑤1931年又制造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1932年日本扶植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对东北地区进行殖民统治;
A.原因:侵华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国际上,欧美资本主义各国忙于应付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中国国内,蒋介石政府集中重兵“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B.经过: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轨道;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
C.结果:蒋介石不准抵抗,东北三省沦陷。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⑦美国1950年发动侵略战争,一直打到中国过境并对东北部分地区进行了轰炸。⑵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行为和残暴统治,东北人民和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①1928年张学良顶住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和压力,宣布东北“改旗易帜”;
②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的抗日力量有自发的东北抗日义勇军和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A.“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和不愿撤退的东北军,纷纷自发地组织抗日义勇军,同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卖国贼展开了殊死的斗争。
B.东北人民抗日武装的发展:抗日义勇军──抗日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抗日联军。
C.东北抗日武装核心是抗日联军,其主要领导人有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③1945年8月,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摧毁日本关东军。④解放战争时期:
A.东北解放区发展迅速,战略反攻时将国民党军队压缩至几个大城市和主要铁路线附近,战略决战时成为首战场,发动了辽沈战役。
B.辽沈战役胜利后,东北解放军挥师入关参加平津战役和解放全国的战争。⑷新中国成立后:
A.东北地区相继建成鞍山三大钢铁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及大庆油田;
B.涌现出王崇伦、王进喜等英雄模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