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经济改革比较

时间:2019-05-15 05:11: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俄经济改革比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俄经济改革比较》。

第一篇:中俄经济改革比较

中俄经济改革比较

中国经济改革20多年,俄罗斯改革十几年。坦诚地说,比较双方的经济改革成就,俄罗斯相去甚远。人们对中国改革可以有不同感受,但是有一点应当肯定: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推动经济发展的长足进步。2000年,中国的GDP相当于1989年的293%。相比之下,同一时期,俄罗斯只达到57·3%,捷克为94·7%,乌克兰为44·3%,波兰为117·8%。

谈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在过去20多年的成就,我们必须承认,无论社会的实际经济表现还是经济发展模式的生存能力,中国都遥遥领先于俄罗斯。我们认为,中国市场转轨的理论模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有选择地,并以俄罗斯自己的方式,用于俄罗斯的任何领域。

中国取得的进步得益于他们精心制定的经济改革理论。这一理论拒绝货币主义不计后果地转向自由市场的做法,代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特观点。其实,这是一个从中央计划和高度集中的经济转向自由市场的理论,它“对传统计划经济作了不同的解释,同时又为传统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

中国的改革经验不同于俄罗斯,他们善于运用国外的实用知识,从理论上深刻分析自身经济改革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改革的第一阶段是试点,通过分析和总结试点结果,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决策。在一段时间内,各种措施是统一的,因此,改革者一旦遇到挫折(中国改革确实存在着不多的失败),就能放弃和重新开始。1979—1981年采取的是控制政策。当时,中国强调为改革打基础——在各种产业中,尤其在农业中,培育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独立的市场中介;在投资中,增加政府预算外资金;提高多数居民的生活水平,以便鼓励需求,激起继续改革的兴趣。

回到俄罗斯。我们看到,1992年初放开物价,接着向公众大量发行产权证,对大宗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其中一些企业仍然垄断着全国的商品和服务,石油、电力、交通和通讯首当其冲,其次还包括一些消费品。从而引起恶性通货膨胀。政府无法进行预算分配,拖欠企业债务。社会差别加大,经济犯罪上升,虚假行业大批浮现。人们惟一的目的是捞钱,将其转移到海外。结果,生活水平自改革前期起,直线下降,沉重地打击了人民对改革者和以后漫长改革的信任。

我们认为,中俄两国都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但是两者是不同的。中国把转轨设想成一个漫长的过程,一直延续到2050年。而俄罗斯则采取完全不计后果的“休克疗法”,以为一两年内就会有投资流入国内,俄罗斯将迅速重新赢得改革前的经济地位,追上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它选择了激进的改革政策,只用了一年就实现了价格自由化和公共财产私有化,在其经济中建立了非公有部门。由于奉行货币主义的自由市场转轨模式,俄罗斯不仅没有达到稳定的经济增长,反而陷入了L型的生产下降。这是价格自由化和公共财产私有化的“休克疗法”的必然后果。

改革十年后的今天,俄罗斯仍然处在转向自由市场经济的开始阶段。为了看清俄罗斯需要走多远才能达到自由市场的目标,我们来比较一下俄中两国在经济改革的一些关键领域的情况。

一、所有制改革

中国彻底修正了社会主义在法律上只能有一种所有制,或只能有国家和集体两种公有制的理论。按照中国所有制改革理论,各种形式的所有制可以共存于社会主义社会,其中公有制发挥着主导作用。另外,“所有制”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有所不同。根据这一理论,国营企业的改革引入了法人管理原则,建立了公司制。

在中国,逐步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消费市场的竞争是改革的关键。改革的第一阶段引入了农村家庭承包制,从而建立了农村储蓄资源,并导致了城市非公经济的增长。接着,80年代中期奠定了多元经济的基础,建立了资本货物市场与相关的不动产市场和保险市场。这些市场最终于80年代末形成,它们以中国经

济中的非公部门为基础,而不是以私有化和产权证交易为基础。在90年代,中国按照国家行使所有权的原则开始了国有企业的公司化。作为一般原则,国家掌握了新成立的股份公司的控股权。公司化以多年以来推行的经济法为根据,受到了政府主管部门的严格监管。

俄罗斯根据直接私有化的纲领用各种形式的私有制取代了公有制。直接私有化的主要缺陷是,私有垄断取代了原来的国家垄断,而垄断者又常常来自国外。同时,大多数人民群众没有行使他们的所有权,只能从私有资本中拿到最低收入,零散地获得工资和薪水。人民分得产权证(或私有化支票)后无权控制企业和管理财产,可以理解的是,只有经理(和公司官员)才能行使这些权利。事实上,俄罗斯政府避开了不同形式的所有制可以相互竞争的多元经济,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即瓜分公共资产,用不同形式的私有制取代公有制,同时又为不受改革影响的产业保留了垄断权,尤其是出口产业。换言之,俄罗斯的改革仅限于公有企业的私有化,用半私有制取代公有制,而中国则是发展各种形式的非公所有制,通过改变公有制运作的原则来修正公有制的性质。在时间长度方面,中国的经验完全不同于俄罗斯,它要求创造多元经济,采取新方法行使公有制权利,推动不同所有制的企业相互竞争,国家只做调节者。

二、农村改革

中国农村改革实现了经济关系的正常化,它以土地联合所有制和家庭承包为基础引进了商品经营,区分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使农户可以充分自主地经营农业。该项改革没有使农民成为土地所有者,但是使他们成了土地产品的所有者,这就给了他们以额外的动机经营土地。由此形成了拥有土地和使用土地之间的差别。

我们认为,在所有可行的选择中,这种方法可以用于俄罗斯。在这种情况下,土地可以交给农民使用多年,但不是卖给他们,成为他们的财产。中国经验中更特殊的是家庭承包,这一点俄罗斯很难接受,因为俄罗斯人均占有的自由可耕地

以及农机远比中国要多。俄罗斯农业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不是因为土地私有制没有得到法律的肯定,而是由于缺乏充分的储蓄资金,银行贷款利率过高,工业品和农业机械价格太贵,以及本地官僚主义者的无能。

中国的理由是,由于农民集体占有土地,土地租金也就应当归集体,而农民个人则拥有选择经营方式的自由。因此,中国农村改革摆脱了农业的命令计划,建立了合同采购体制,结束了国家规定农产品价格的特权。政府建立了能够监控农产品市场的框架,通过备用和保险金体制维持粮食棉花等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调节批零价格。

在农村地区建立乡镇企业是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这些企业的发展提高了消费品和农业相关产品产量,同时又为农村剩余劳力提供了工作。乡镇企业还刺激了中国小城镇的发展,对农村居民不加限制地拥进城市起到了很大的约束作用,而这些城市正在被人口过剩、环境污染、住房交通短缺和通讯条件不善所困扰。中国选择发展农村刺激了城市化进程,与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中国的一些地区,家庭承包制作为农村改革的组成部分,产生了农村地区部门专业化的明显趋势。这一趋势又推动了农业综合企业渐进地整合一切要素,尤其是生产、加工、销售。整合反过来推动了耕作效率的普遍提高,在一些地方还提高了市场化的程度。

中国农村改革的经验对俄罗斯很有价值。中国农村改革的经验表明,保持多元所有制形式和不触动集体土地所有制是改革的主要原则。各种类型的农场,无论国有农场还是家庭农场,都可以在新型自由市场的环境中找到某种社会经济的“小环境”。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在农村地区发展非农企业,非农企业促进了各地农业综合企业的整合,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大量消费品,为大中型的制造企业提供了自然资源、原料和零部件,为农村剩余劳力提供了工作,为城镇和居民区带来

新的气息,推动了制造业、饮食业、服务业和其他企业的发展。这些企业又将他们的产品和服务返还农村地区。

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

中国的基本做法是使企业成为拥有自己银行账户的法律实体,从而能够逐渐地进入竞争市场。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便允许企业以自己的方式支配自己的利润。仅几年功夫,到80年代初,全国便开始实施“利改税”的试验。许多企业建立了承包制。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中国开始发展新的企业管理体制,从公有制和政府主管部门管理企业,逐步转变为企业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如同私人生产者与市场参与者的关系。

在实践中,改革企业管理体制的各种措施促成了这样一种转变,即从主管部门和企业管理层负有全责的体制,转向股份企业的内部控制。这些股份企业由公司和体现各企业之间横向联系的行业来管理。下一步的改革,一方面是政企分开,即部长、部委和地方当局是一摊,企业是另一摊;另一方面,创造更为灵活的管理机制,活跃国有企业,使它们拥有一切管理权,以便加入市场竞争。

今天,中国运用了各种形式的市场化企业管理方法,如合并、联合、出租、股份化、出售、破产程序等,因此,资本可以从经营不善的企业流向赢利企业。许多国有企业已开始从单个企业管理转向公司化的股份管理体制,从物流管理转向资金管理,从单一投资者管理转向投资者集团管理。优化企业管理的研究在中国是一个难点,公有部门企业的效率目前仍比其他所有制企业要低。

俄罗斯几乎不关注这一问题。在前苏联,有效率的企业管理体制从来没有形成过。它的经济受国家和集体两种所有制形式的统治,集体所有制实际上是国家所有制的变体,尽管法律上不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控制着一切,生产者对绩效和最终后果不负任何责任。现在,俄罗斯正在推行的政策是加强和发展政府企业,把国有企业和所谓私人企业转变为国家控制的拥有垄断权的公司。金融业集团正在组建,大投资者被召募来开发所谓的私人企业,外国合作者被排挤出

合资企业,保护主义正在抬头。中国的经验是,国有资产管理的目的只在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与此相反,俄罗斯没有设定这样的目标,因此,大多数企业仍然效率低下。

2003年5月,中国国务院设立了一个新机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它作为国有资金投资者对资金管理和改革企业具有不可分割的权威。另外,国资委的一部分权力来自与国有资金管理相关的财政部,另一部分权力来自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总之,新成立的国资委的责任不仅是改革国有企业,而且是对它管辖下的国有企业的资产负有保值增值的责任。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表明,国家最关心的既不是企业的私有化,也不是再次宣布全面干预企业管理,而是逐渐地抛弃政府部门在中央计划体制下管理企业的生产分配以及商品流通的命令方式,采用指导性的管理,运用商品市场中的经济杠杆来推动企业的需求,通过分配国家投资和选择贷款来实现金融的流动管理。逐步推进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后果是,中国的国有企业在政府主要使用经济杠杆的监管下,正在渐渐成为在竞争性自由市场中能够独立运作的生产者。

四、市场体制改革

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生产要素是商品,正如资本货物是商品一样。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不承认一切生产要素都是商品,尤其不承认资本、劳动和信息是商品,认为这些东西不能有价格。俄罗斯仍然受这些错误概念的影响,今天这些要素已变成了低工薪、任意的银行贴现率和基本免费的信息。但是,由于生产要素是类似于资本和消费品的商品,当自由市场出现时,它们也就有了价值。价格体制的改革是形成市场环境的重要工具。市场环境是由资本市场、信息市场和劳动市场构成的。换言之,中国不仅承认资本货物和消费品市场的存在,而且也承认资本、劳动、技术、技能、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存在。

在改革的第一阶段,中国政府放弃了农业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大规模地削减了制造业中的政府计划,从1979年的70%削减到今天的4·6%。这个过程是在改

革政府严格控制的价格体制的背景下展开的。中国价格改革导致了三种价格:(1)政府规定的指令性价格;(2)指导性价格,可以在政府为调节市场供求所核定的价格的5%到20%的范围内浮动;(3)由市场形成的市场价格。随着改革的发展,自由市场关系的出现和多元经济的建立,三种价格的比重一直在渐进地朝着增大指导价和市场价份额、缩小指令价份额的方向变化。90年代末,95%以上的制造业价格都是由生产者根据市场情况自己决定的,同一时期,零售业中的指令价份额已从1979年的95%下降到今天的7·2%。在80年代和90年代,主要商品和原料的指令性价格以及政府对它们的价格控制,有助于控制成本膨胀,使之免于失控。当然,成本膨胀不断地伴随改革而出现,因为计划经济时期,许多产业由政府来补贴,计划使它们效率低下。但是在中国,政府以三种价格为基础的反膨胀政策约束了膨胀,使之大大低于东欧各国,更不用说低于俄罗斯和独联体各国了。

俄罗斯的改革与中国的价格改革和反膨胀政策是直接对立的。在俄罗斯,市场环境是通过纯粹货币主义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价格都放开了,使其符合它们的成本和需求,但是许多产业仍然保留了垄断。这种做法在1992年的价格自由化中导致了商品、原料、设备和消费品的价格爆炸,呈现出1500倍到2500倍的增长。价格上涨引发了通胀失控。一方面,不断高涨的产品价格和生产成本导致了价格上升及成本膨胀,另一方面,通胀环境使利润上升,生产成本加大和税金贬值。

中国转向自由市场和价格放开的经验表明,建立自由市场的价格机制是第一位的。中国已经完成了商品价格的改革,而生产要素的现时价格,中国与俄罗斯一样,由于用户垄断和政府规制不力,与市场价格还有差距。中国走向自由市场时,价格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高需求领域放开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同时保持一般价格水平的稳定,协调商品服务的中央定价,取消资本货物和物质资源的价格“双轨制”,建立劳动、信息、保障及其他生产要素的市场。实际上,中国先实行了“三轨”定价体制,然后再逐渐转向合理的生产要素的自由市场价。

五、宏观调控体制的改革

金融体制改革是改革宏观经济调控体制的关键一步。1980年,中国开始“把税收同管理层的支付及分配责任分开”。1994年,中国建立了新的税收体制,把国家税与地方税结合起来。80年代和90年代,在国家中央银行之下建立了宏观经济调控体制,中国人民银行奉命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负责监督指导国家、地方和商业银行的运作。同时,合资银行、信用社和外资银行也在全国各地开办起来。这一金融体制刺激了投资,使政府预算分配在经济发展项目中的份额逐渐地下降到1997年的2·8%,2001年又反弹到6·7%,同时继续推动作为主要投资来源的企业自有资金在资本资产项目上的份额达到了2001年的69·6%。当中国的改革势头越来越大时,投资的增长份额主要来自企业和地方预算,这与80年代初的情况完全不同。当时,中央政府预算资金是投资的主要来源。1983年创立的建设税在资本投资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一税种的试验被用于电力交通企业、教育科学卫生机构,并被优先用于环境保护项目。另一项重要措施是把所得税降到生产设备再投资形成的利润的40%以下,同时缩短折旧期,刺激企业引进新的生产线。到90年代中期,这些措施显著地减弱了企业在资本积累和设施现代化方面对政府预算资金的依赖,因此,政府可以把更多的资金用于服务业上。各种税收是预算收入的主要来源,它们在预算收入中占97%,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工商税(在征税中占2/3以上)。

俄罗斯于1992年放开价格,从商品、原料、石油、农产品和消费品的补贴价格转向国际价格后,其财政体制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由于更高的通胀率而一次次变得更加严重。总的来说是一个高税收的问题,如薪给税、增值税、消费税和许多小税种,征收量已远远超过市场经济所能接受的税负上限。在市场经济中,税收不超过30%。过度征税的代价是俄罗斯的资本从生产领域流向金融贸易领域。银行发放了利息非常高的贷款(90年代初,农民每年的贷款利息超过100%),而且只有短期贷款,这些贷款只能被具有很高需求的烟、酒、糖

等商品贸易公司吸纳,他们不在乎支付高昂消费税。接着,通胀和价格飞涨,断绝了国内市场对俄罗斯产品的需求,严重打击了国内生产及以此为主要来源的财政预算。岁入短缺引起了科学、教育、卫生、基本建设投资和设备更新等方面的公共开支的不足。这就导致了一系列的匮乏,并迫使银行求助于证券市场。在1998年的金融危机中,俄罗斯政府拒绝履行支付短期国债和联邦国债的义务,结果导致俄罗斯一半以上的商业银行破产,并造成卢布在通货市场中贬值。现在,长期银行贷款只占俄罗斯银行总贷款量的5%,因为中央银行的贴现率高达20%—25%,商业银行不愿为生产企业提供利率每年低于10%—15%的贷款。

中国改革宏观经济调控体制的经验表明,国家在自由市场中仍起主导作用。国家摆脱了对自由市场参与者商业活动的日常行政控制,但是,这一目标是在20多年的时间里分阶段逐步达到的。国家没有放松对关键产业的控制,它不仅通过政府预算的财政政策控制这些产业,还通过立法机构设定的法律和行政部门制定的法规控制这些产业。这些措施使国家能够建立和促进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并鼓励它们之间的竞争。

六、社会改革

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始时,国家逐渐放弃了收入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原则,允许企业在完成利润指标后对工人和科室人员发放奖金,允许农民以市场价格出售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一些地区和产业可以在国家许可下首先致富,以便加速经济增长和“达到共同富裕”。在下一个阶段即90年代,收入分配理论得到了修正:生产与初始分配应遵照效率优先的原则,这就意味着更多地强调市场型的收入分配原则。在再分配中,税收政策、法定最低工资和生存保障线以及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起到了以社会公正原则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

中国起初没有怎么关注社会问题,1989年后中国政府开始高度重视就业、社会保障和医疗服务等问题。为了调整政策,中国经常举行民意测验和各社会阶层生活水平的调查。90年代的生活水平开始明显地向沿海省份靠拢。虽然如此,社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没有解决,仍然是国家政策考虑的重点。中国现在面临着两大社会问题的挑战,这两个问题是在多年改革中积累下来的,国有企业尤为严重。一是企业职工下岗,他们将在其他所有制企业就业或得到下岗津贴,二是来自农村的大量流动人口,他们受改革驱动而离开村庄,进入更有前景的中国东部和东南部城市寻找工作。

在俄罗斯与在中国一样,改革正在冲击生活水平。企业私有化和经济结构的变动导致了失业,扩大了社会差别,造成了大多数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下降。据不同的估计,人口中10%的最富裕者的收入是10%最贫困者收入的14倍。改革的社会后果已成为俄罗斯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俄罗斯的人口数量下降了,一般生活期望下降了,尤其是男人。

俄罗斯从中国经验中获得的主要教训是,生活水平应当随改革的深入而提高,否则居民就会公开地或暗中反对经济改革。为了避免这一点,国家应在科研组织、工会、妇女、青年及其他社会机构和组织的帮助下,提高科学工业领域就业人口的生活水平,以他们为基础进行调查和监控,预测整个社会和个别地区的社会状况。

七、外贸改革

中国认为,在外贸和相关活动领域坚持开放政策是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政策有助于加快发展国家的生产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努力引进和使用数量越来越多的外国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方式,依靠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通过系统的经济合作,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

早在80年代,中国就在国际商业活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中国在有利于国家的条件下普遍开展的外贸活动,为国家经济提供了商品和自然资源。当时在这一领域起主要作用的是四个经济特区、14个港口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边境贸易区、一大批开放城市和地域。1988年建立了海南特区。上海还建立浦东开发区。此外,中国还有无数合资企业享有优惠的税收政策,可以从政府预算中

获得重要经济项目的资助。例如,广东省2001年吸收了120亿美元的投资用于项目开发,上海获得了43亿美元。1979年到2001年,中国共吸引外国投资超过5680亿美元。仅2002年,中国就吸引外国直接投资527亿美元。改革以来,外贸扩大了近30倍,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6208亿美元。

在俄罗斯,改革时期的外贸几乎没有进展。俄罗斯还处在改革起点,与世界经济体系一体化相差甚远。与80年代相比,俄罗斯出口产品主要是自然资源(石油和石油产品占出口量的55%以上),进口产品几乎都是消费品。俄罗斯引入的外国投资微不足道,平均每年约在20亿和30亿美元之间,远远落在中国后面。外国投资者首选贸易,其次是开矿。至于综合的自由经济区、自由贸易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俄罗斯还没有建立起来。外国的直接投资受到高税收和敌视投资的环境遏制。俄罗斯还缺乏实行开放政策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包括出口信贷、信息服务和营销渠道。

俄罗斯可以从中国开放经验中获益。我们认为,俄罗斯仍有机会建立两三个自由经济区,如加里宁格勒(Kaliningrad)、纳霍德卡市(Nakhodka)和新罗西斯克港口(Novorossiisk)。这些地方相对发达,具有与中国自由经济区相同的商业气息。俄罗斯还应认清,制定合适的税收政策有助于合资企业出口产品。这些企业可以通过外国合作者在世界市场上获得现代技术和新的商业合同。以上措施可以使外贸为俄罗斯经济服务,而不是让外贸依附于经济发达国家的利益。

俄罗斯学习中国经验,主要一条是全面地系统地掌握经济体制改革的方法,避免“休克疗法”的痛苦,在国家全面的监督下从中央计划经济逐渐地转向自由市场经济。改革的一切措施都以不同的方式构成了中国整个现行体制的要素。在20多年的时间里,它们有效地使中国转向自由市场。其中许多措施肯定可以用于俄罗斯的改革,但是所有这些措施都应在国家的监督之下,使之可以根据需要来进行选择。为了充分运用中国今天的改革经验,俄罗斯必须退回去,对“休克疗法”后的经济进行“微调”。

第二篇:中俄酒文化比较

中俄文化比较——酒文化比较

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俄罗斯人,他们酿造了伏特加,但是伏特加却造就了俄罗斯历史。他们是“血管中流淌着伏特加的民族”。

关键词:酒、酒文化、俄罗斯民族、伏特加酒、中国酒

酒乃天地之间尤物。虽也进入肚腹,却不能充饥,不能解渴,只作用于人的心神。心神经酒滋润、刺激,便产生莫名其妙的变化,莫可名状的诡谲,向外表现为言和行,便不同寻常了。因此,人世间有了酒,人类的生活便丰富多彩了,人类的历史便斑斓多姿了,茫茫尘寰便增添许多有趣的风景,短短人生便增添许多悠长的滋味。

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自从酒出现之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多种多样,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史同步,而酒又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在这个意义上讲,饮酒不是就饮酒而饮酒,它也是在饮文化。中国——酒的故乡

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又同时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首先,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在一些局部地区,酒业的繁荣对当地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酒与社会经济活动是密切相关的。汉武帝时期实行国家对酒的专卖政策以来,从酿酒业收取的专卖费或酒的专税就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酒税收入在历史上还与军费、战争有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在有的朝代,酒税(或酒的专卖收入)还与徭役及其他税赋形式有关。酒的厚利往往又成为国家、商贾富豪及民众争夺的肥肉。不同酒政的更换交替,反映了各阶层力量的对比变化。酒的赐晡令的发布,往往又与朝代变化、帝王更替,及一些重大的皇室活动有关。酒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给人民的生活中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中国古人将酒的作用归纳为三类:酒以治病,酒以养老,酒以成礼。几千年来,酒的作用远不限于此三条,起码还包括:酒以成欢,酒以忘忧,酒以壮胆。

俄罗斯——源远流长的酒文化

俄罗斯的酒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据考证,酿酒业的出现归功于制蜜业的发展。在公元 880-890年,“蜜酒” медовуха开始在民间出售,其酿制工艺与葡萄酒极其类似,产生于921年的桦汁酒香气四溢,同时,人们开始在蜂蜜中加入啤酒花。早在996年,民间就习惯对蜂蜜进行蒸煮。1284年,俄罗斯拥有了自己的啤酒。15世纪40-70年代,伏特加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被称为国酒的伏特加甚至被一些西方人当作了俄罗斯的代名词。

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历史像俄罗斯这样——因对酒精的依赖而受到伤害,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战争。对于真正的俄罗斯人来说,当伏特加摆在面前,总有道理来上一杯。因此你可以讲,是俄罗斯人酿造了伏特加,但是伏特加却造就了俄罗斯历史。1876年,陀斯托耶夫斯基在《一个作家的日记》中抱怨道,伏特加把人们都变成了“畜生和动物”。但令人困扰的是,俄国得以维持强大国力的预算,接近一半来自于烧酒的税收。长此以往,“人民的未来将是一群道德败坏而且酩酊大醉的人”。

但是在今天的俄罗斯,少饮或不饮正在成为时尚,旧的饮酒文化在悄悄地发生转变。在私营企业里,在年轻人中间,人们为了保持清醒的头脑而放弃了豪饮的做法。大城市里的“新俄罗斯人”认为,传统的烂醉如泥等同于将酒精直接注射在血管里,而失去了对酒原本价值的体味。而更多的各种各样酒走入了人们的生活。

中国特别的酒文化——酒筹文化

酒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也是—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不能设想,在高节奏运转的现代化生活的今天,再有几个年轻人慢腾腾地坐麦当劳玩什么《红楼梦》酒筹。但是酒筹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它仍然是我们老祖宗留下一份宝贵财产,除了有一定的文化研究价值外,在某种特定的适当场合也会有一定的文明作用。比如,无论如何、总比什么“感情深,一口闷”式的蛮喝,“哥俩好哇,五魁首哇”地俗喝要好一些。因为“附庸风雅”总比“附庸粗俗”要有品位。而“附庸风雅”本来也就不是个贬义词。

酒筹文化是中国饮食合餐制的产物,它的本质是农业文化。酒宴中的酒筹令有着很大的文化含量,参加者自古今名著、诗词歌赋,至天文地理、民俗俚语都要胸中有数才能现场发挥得好而不被罚酒。人们在欢宴中也锻炼了才思敏捷和竞争精神;既活跃了饮食的氛围又增添了审美情趣。俄罗斯人喝酒的“讲究”及“不讲究”

在俄罗斯人看来,不喝酒的男人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汉。俄罗斯男人则说,不让喝伏特加还不如让我死了。有些俄罗斯人见面时也会问候一下喝了没有,就像我们中国人见面时常问“吃了没有”一样,只不过他们不是说出来,而是用形体语言表达:右手拇指和食指合成一个圆,然后食指弹出,弹到下巴。难怪常驻俄罗斯的外国人把伏特加比喻成俄罗斯男人的“第一妻子”。

俄罗斯人喝酒对酒杯比较讲究,普通老百姓家里都备有饮用啤酒、葡萄酒、白兰地、伏特加酒的各式专用酒杯。伏特加酒杯大多是200-300毫升的大杯子,饮伏特加之前需把它放进冰箱冷却一下,据说这样口感更好。俄罗斯人喝伏特加喜欢一口喝干,很是豪爽,当然一般情况下酒只倒到酒杯的三分之二左右。第一杯通常是一齐干下,以后各人按自己的酒量随意酌饮。不过,俄罗斯人喝酒从不耍滑,都极为诚实,一般不劝酒,有多少喝多少,直到喝倒。俄罗斯人喝酒不太注重地点,只要想喝,不必在家,也不必到饭店,再说那样还用花钱。每天下午五六点钟的时候,大街上尽是可爱的酒民:姑娘们一只手牵着爱犬,一手提着啤酒瓶,她们坚信啤酒就是面包;男人们手里拿的一准儿是伏特加,边走边喝。冬天雪地上常有冻死的酒鬼,大街上随处可见踉踉跄跄找不着家门的醉汉。而且也不大讲究菜,喝口酒,吃口面包,再来一小口奶酪就成了。不少俄罗斯人人外出时,随身总带着伏特加,下酒菜不一定总备着。如果同车或同机上有哪位酒友早已打开了味道鲜美的熏制鲟鱼或者香肠、奶酪、腌黄瓜什么的,那他们的旅途就会更愉快了。据说1917年“十月革命”之前,有的穷人喝酒买不起菜,就在酒店里干喝白酒,喝一口酒,就把油腻的袖口贴近鼻子闻一闻,权当吃菜。

俄罗斯民族能歌善舞,男人们大都谈锋很健,极富幽默感,喝起酒来会把这一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几杯伏特加下肚,遂雅兴大发,或翩翩起舞或尽展歌喉。接下来便是各色故事、笑话、绕口令脱口而出,妙趣横生。朋友间聚会喝酒一般要持续三四个小时,每隔1小时休息10分钟,烟民们可出去过会儿烟瘾。俄罗斯人的祝酒词也很有意思,第一杯为相聚,第二杯祝愿健康,第三杯为爱,对祖国的爱,对家庭的爱,对妻子的爱,总而言之,为所有的爱干杯。接下来便是祝愿和平、祝愿友谊等等。如果是在朋友家聚会或做客,最后一杯要献给女主人,表示对她高超厨艺的赞赏和辛勤劳动的感谢。中国国酒——茅台

茅台酒是世界三大著名蒸溜酒之一,誉称国酒,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产于中国贵州茅台镇,以本地优质糯高梁、小麦、水为原料,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采用科学独特的传统工艺精心酿制而成,末添加任何香气、香味物质,从生产、贮存到出厂历经五年以上。

具有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怀留香持久的特点.深圳市五谷进出口有限公司(原深圳市五谷子商贸有限公司)介绍茅台酒是风格最完美的酱香型大曲酒之典型,故“酱香型”又称“茅香型”。其酒质晶亮透明,微有黄色,酱香突出,令人陶醉,敞杯不饮,香气扑鼻,开怀畅饮,满口生香,饮后空杯,留香更大,持久不散。口味幽雅细腻,酒体丰满醇厚,回味悠长,茅香不绝。茅台酒液纯净透明、醇馥幽郁的特点,是由酱香、窖底香、醇甜三大特殊风味融合而成,现已知香气组成成分多达300余种。俄罗斯国酒——伏特加

伏特加(Водка)是俄国罗斯的国酒,又称俄得克、俄斯克。日本、中国也有生产。它是极寒之地的产物。12 世纪,沙皇俄国酿制出一种以稞麦酿制的啤酒和蜂蜜酒蒸馏而成的“生命之水” 可以认为它是现今的伏特加酒的原型。之后不久,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引进俄国,成了伏特加酒新的原料。18世纪,确立了用白桦木炭炭层过滤伏特加原酒的方法。19世纪,随着连续式蒸馏机的应用,造就了今天的无臭无味、清澄透明的伏特加酒。正牌伏特加酒,没有其他蒸馏酒的风味和香气,因此作鸡尾酒的基酒最合适。冰镇后干饮也妙不可言,仿佛冰溶化于口中,进而转化为一股火焰般的清热。伏特加是俄罗斯的名酒,在世界上也小有名气。有些西方人干脆把伏特加当成了俄罗斯的代名词。

严格地说,伏特加酒大体相当于中国所说的白酒,因为它并不是特指一个牌子的酒而是泛指一类酒。在俄罗斯几乎所有的白酒都叫伏特加,国产的伏特加酒有几十个牌子,由欧洲进口的也有十个牌子。伏特加酒的酿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酒精进行活性炭处理,除去不纯气味然后加水勾兑。市面上出售的伏特加酒大都是这样勾兑而成的,度数有38度、40度和42度三种。伏特加还有一种是用粮食酿制而成的。这种伏特加口味比用酒精勾兑的那种好多了,清冽净爽,余味悠长。只可惜这种伏特加酒在商店里卖的不多。伏特加酒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体现

伏特加酒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紧密地和俄罗斯人民结合在一起,同时也表现着俄罗斯民族性格。

一、豪放、热情、好客、勇敢等性格是伏特加酒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积极表现。一个民族的性格包括好的与不好的方面,俄罗斯民族性格也是这样。俄罗斯地域辽阔,造就了俄罗斯人豪迈、奔放的性格。提到俄罗斯人,人们都会感到俄罗斯人身躯高大,性格豪爽。一个人喝酒的习惯与他的性格有关,性格温和的人喝酒时不紧不慢,喜欢精酌细饮;直率、开朗的人喜欢痛饮,一醉方休。俄罗斯人喝伏特加酒总是大口杯或者直接拿着酒瓶喝,一口饮尽,颇有梁山好汉的那份豪爽。不管高兴与悲伤,他们总是将伏特加酒一饮而下,尽情表达心中的感情。豪爽的性格是俄罗斯民族的显著特点,伏特加酒很好地表现了这一特点。除此之外,伏特加酒还是待客佳品。俄罗斯人会拿出盐和面包来迎接贵宾,也会在就餐时用伏特加酒来招待客人。他们极少劝酒,让客人按自己的喜好随意饮用,家中有多少酒就可以喝多少酒。俄罗斯人的这份热情让客人感到十分的温暖,而俄罗斯民族的好客、慷慨也很好地表现了出来。俄罗斯人崇尚集体主义,他们喜欢聚集起来,开怀畅饮。对于这一点,也体现了俄罗斯人团结的一面,当国家受到侵略时,他们总是团结起来英勇地保卫自己的家园。

二、消极、发泄性、极端、无节制是伏特加酒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消极体现。俄罗斯人喜欢挑战自我,但遭到失败时他们又畏缩了起来,狂饮无度用酒精将自己麻醉。生活的压力、对现实的不满„„,这些让俄罗斯人偏爱于用酒精这种方式让自己暂时置身事外,避开压力和现实。同时俄罗斯人喜欢选择用酒精来发泄心中的情感,酒后的种种歇斯底里的表现强烈地折射出俄罗斯人发泄性的特点。我们知道,大自然给俄罗斯人适合耕作的时间很少,这迫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抓紧时间劳动,而干完所有的农活后等待他们的又是无所事事的秋天和冬天。这种特殊的耕作方式长久以来塑造了俄罗斯人勤劳和懒惰的双重极端性。而这种极端性也表现在俄罗斯人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并且和伏特加酒联系甚密:劳动时他们喜欢用伏特加酒提升干劲、消除疲劳。而懒惰时又喜欢借用伏特加酒作消遣,度过无聊时光;另外,俄罗斯人喝酒总是狂饮无度,在酒醉和酒醒中轮回。他们喝得极端,对伏特加酒不加任何的节制。

三、矛盾性、摇摆性、二律背反性是伏特加酒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综合表现。俄罗斯人既乐观又消极、既勤劳也懒惰,他们大喜大悲、大起大落„„这些本身就是对其性格矛盾和二律背反性的体现;同时他们具有摇摆性。他们性格粗犷豪放却又心思细腻,大手大脚却表演着世界上顶级的芭蕾舞艺术。而上述性格也在伏特加酒中表现了出来。俄罗斯人喜欢喝酒,狂饮后又是无限的自责和悲伤,他们摆脱不了这样无限的循环,这是他们民族性格所致。一直以来,俄罗斯人在东西方之间摇摆,在现实与沉醉中摇摆,他们在伏特加酒中摇摆,无法矫正对它的态度从而陷入了自己的矛盾之中。伏特加酒的未来

未来伏特加酒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它的地位不会得到动摇。天寒地冻,俄罗斯人需要它来取暖。其次,俄罗斯人民对伏特加酒的无限热爱也将促使它的发展,伏特加酒在俄罗斯乃至世界都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未来它的地位不会动摇反而会不断增强。最后,俄罗斯政府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也会大力支持伏特加酒的发展。前苏联靠着出售伏特加酒获取了丰厚的收入,支援了国家的建设。而现在俄罗斯向世界许多国家出口伏特加酒从而赚取了许多外汇。伏特加酒正为俄罗斯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伏特加酒也将得到限制。俄罗斯政府将促进伏特加酒的发展,但这并非意味着对伏特加酒不加任何的限制。据统计,俄罗斯每年70﹪的犯罪是由于醉酒造成的。并且,俄罗斯每年因酒精中毒死亡就有3万多人。在俄罗斯酗酒是危害社会制安、造成经济损失的重要原因。考虑到这些因素,俄罗斯政府、社会将采取一些措施来倡导清醒的生活方式,教育俄罗斯民众,不断优化俄罗斯民族性格,特别是矫正对伏特加酒的不良态度。除了政府外,还需要俄罗斯民族的不断自省。这主要需要性格主体的自我认识、自我调节和改造。在伏特加酒与俄罗斯民族性格这两者关系中,人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只有不断改正自我,才能处理好两者关系,对于这一点也涉及到改正极端崇尚酒文化的性格缺点,这对伏特加酒的长远发展是有利的。

总之,俄罗斯这个“血管中流淌着伏特加的民族”,还将和伏特加酒共同发展和相互影响下去,相信这种影响会越来越趋于理性和积极。

参考文献:《中俄酒文化比较谈》 苏晓棠

《融在酒里的民族——对比中俄酒文化后的思考》 李晓旭

《中国酒文化》 胡小伟

《从酒文化看俄罗斯民主的性格》

第三篇:中俄酒文化比较

中俄酒文化比较

一、中俄酿酒历史

伏特加(водка)一词源自俄语“水”(вода)的发音,意为“生命之水”。伏特加的配方是由俄科学家门捷列夫于1865年贡献并取名,而伏特加之前一直被称为“谷酒”。

俄罗斯人14 世纪时开始生产烈性酒伏特加, 15世纪开始批量生产并出口,到18世纪伏特加的品质达到了顶峰,被作为大贵族的跨国礼品。19世纪俄罗斯人尝试用廉价的马铃薯作为制造伏特加的主要原料,开始工业化生产。19 世纪末20世纪初, 伏特加的生产销售是沙俄政府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伏特加的销量和名气也越来越大。

中国传统的白酒是最具代表性的蒸馏酒,是世界六大蒸馏酒之一。大约在6世纪-8世纪,中国就已有了蒸馏酒。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西方引进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工程知识,中国传统的酿酒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传统工艺所生产的白酒酒精含量为41%—65%。

二、酒与民族性

俄罗斯人的豪饮世界闻名,形成了其独特的酒文化。俄国人饮用伏特加酒时, 表现出勇敢、豪放的民族性格。俄罗斯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 伏特加酒开瓶后必须喝光,瓶中有剩酒是不吉利的。因而,俄罗斯国内出售的伏特加酒的瓶盖都是薄薄的铝箔制成, 用手指即可将其撕开。

中国人好客,在酒席上发挥的淋漓尽致,并且以酒为媒介进行社交活动,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喝酒时得到升华。中国人敬酒时,往往都想对方多喝点酒,以表示自己尽到了主人之谊,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

三、中俄饮酒习俗比较 1.下酒菜

中国人喝酒比较讲究下酒菜,讲究荤素搭配,凉热兼顾,且下酒菜最好是双数为佳。

俄罗斯人则不同,他们不大讲究下酒菜,一块奶酪或半根酸黄瓜就可以。2.饮酒习惯

俄罗斯人爱喝伏特加酒,通常都是一口喝干,非常豪爽。俄罗斯人喝酒讲究要留有余地,他们认为喝醉酒是最大的失礼。最后一杯祝酒词要献给女主人,表示对她高超厨艺的赞赏和辛勤劳动的感谢。

与俄罗斯人相比,中国人也有自己的饮酒礼仪。在酒宴上,主人往往先讲上几句话,之后就开始第一轮敬酒,主人向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即所谓“先干为敬”,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客人要回敬主人,敬酒时还要说上几句敬酒词。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敬酒时,一般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在酒席上,客人喝的越多,主人酒越高兴。3.酒具

俄罗斯人喝酒对酒杯的要求与西方人的习惯一样,是比较讲究的。普通百姓家里都备有饮用伏特加、啤酒、葡萄酒等的各式专用酒杯,斟酒只斟酒杯的三分之二。伏特加酒杯大多是20-50毫升的水晶酒杯,在喝伏特加酒之前需把它放进冰箱里冷却一下,据说这样口感更好。

中国人喝酒一般要斟满酒杯,且民间普遍用小型酒杯,这种酒杯主要用于饮用白酒。酒杯制作材料主要是玻璃、瓷器等,近年也有用玉,不锈钢等材料制成。4.选酒

俄罗斯人讲究不同的场合喝不同的酒,酒有时还是身份、品味的象征。这一点对中国而言并不适合。中国市场上的酒也分高中低档,但中国人挑选酒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的香型、口感和品牌。

四、中俄酒文化精髓

俄罗斯人豪饮的酒文化是有其原因的,(1)俄罗斯的冬季漫长而寒冷,天气阴沉,在这种严酷的自然条件下,饮酒可起到御寒和舒缓压抑的精神的作用,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2)广袤肥沃的土地造就了俄罗斯人豪迈、奔放粗犷的性格,缺乏纪律性,喝酒豪饮而不加节制。(3)俄罗斯历史上不断地战乱和严酷的专制统治对俄罗斯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伏特加酒是一种良好的精神慰藉,支撑着人们去面对生活上得挫折。

俄罗斯男人称伏特加为“第一妻子”,人均年消费酒精约15升。一直以来,伏特加是俄罗斯人的精神支柱,也是无数俄罗斯人与社会悲痛的祸首。为避免俄罗斯人陷入对伏特加无尽的沉溺,俄罗斯政府采取了反酗酒措施,但仍禁止不了俄罗斯人的酒瘾。

相对而言,中国的酒文化比较温和,而且更注重精神的升华。这是儒家重礼的哲学理念在酒文化中的反映。中国的酒礼、酒俗几乎与酒同步诞生,一些风俗仍保留至今。可以说,“喜酒”、“交杯酒”、“回门酒”、“满月酒”等是中国各民族的普遍风俗。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

中俄两国的名人都与酒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前苏联到俄罗斯,历届入住克里姆林宫的主人,无不与酒有着密切的关系。列宁在流亡国外时期就养成了喝酒的习惯,但他喝酒适量。赫鲁晓夫更是海量,他特别爱喝白酒或泡辣椒的伏特加酒。之后的勃列日涅夫喝酒也毫不逊色。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第一任总统叶利钦更是“酒精考验”,他口口声声不能容忍醉鬼,但在1994年柏林的一次庆典上,他醉醺醺的当着全世界媒体的面,指挥一支军乐队自取其辱,令国家蒙羞。当今俄罗斯普京总统也许是看到了他的前任们与酒的故事,他不喜欢喝白酒,只喜欢喝啤酒,且适量而止,成为俄罗斯人广泛拥戴的总统。

在中国自从古代就有许多文人墨客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千古佳话。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诗人们豪放的性格和对酒的热爱。诗中有酒,酒中有诗的李白、杜甫,都是闻名中外的伟大诗人。由于中国诗歌、音乐、绘画等传统艺术的抒情性都很强,酒能使人回归自然,激发艺术家的创作才华,因而让人对酒、艺术、文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浪漫的遐想。

中俄两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酒在某种程度上对两国人民的生活方式都有一定的影响,并且对两国的社会、民族的性格、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它们是中俄两个民族传统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结晶。可以说,俄罗斯不能没有伏特加酒,伏特加酒也不能离开俄罗斯。

第四篇:中俄民族音乐比较研究

中俄民族音乐比较研究

摘要:音乐是跨越族际和国界的交际语言,体现着各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是一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中俄民族音乐的历史发展、表现形式、音乐风格等方面进行对比和研究,展现两国民族音乐的特征和差异。

关键词:民族音乐;历史;形式;风格

民族音乐是由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是各国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一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和俄罗斯都是民族众多的国家,各自都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体系,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征。本文从中俄民族音乐的历史发展、表现形式、音乐风格等方面进行对比和研究,展现两国民族音乐的特征和差异。

1中俄民族音乐历史之差异

中国是人类文明诞生最早的四个国家之一,音乐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前的远古时期就出现了简单的歌曲和舞蹈,主要用于敬天、祭祀、狩猎等。夏、商时期,社会生产力较原始时代有所进步,音乐不仅用于祭祀,同时也成为民间娱乐的方式,民族音乐得到了极大地推广,为我国民族音乐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西周和春秋时期,我国民族音乐达到繁荣阶段,“风雅颂”是当时音乐的经典代表,其中的“风”,即指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是从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至唐代,我国民族音乐已处于全面发展的高峰时期。

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出现和形成较中华民族音乐的历史晚很多。中华民族音乐至公元6世纪时就已达到顶峰时期,而俄罗斯民族音乐于公元6世纪方出现雏形。公元6~9世纪的东斯拉夫部落生活时代,出现了崇拜太阳等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年历仪式歌曲”、崇拜氏族祖先的“家族仪式歌曲”、“英雄壮士歌”等有民间音乐。在古罗斯,音乐仪式成了基辅大公和武士们日常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出征、节日、宴会、隆重的仪式都有音乐伴奏。但是,直到18世纪,俄罗斯的民族音乐,即区别于宗教音乐的世俗音乐,才被俄罗斯主流所认同和接受,从此俄罗斯世俗音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19世纪中期,“俄罗斯音乐之父”――伟大的音乐家格林卡从俄罗斯民间音乐中挖掘精华、汲取养分,以他卓越的音乐才华精准地诠释了俄罗斯的民族特征和音乐的精髓,创造性地运用了俄罗斯浪漫曲的传统手法,第一次表现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特色,俄罗斯音乐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征的音乐体系。

2中俄民族音乐表现形式之差异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大多拥有自己的语言或方言,形成各自丰富多彩的民间曲艺,大约有300种,如北京地区的京剧、浙江的越剧、安徽的黄梅戏和凤阳花鼓、东北地区二人转、河南的豫剧、广东的粤剧、上海的沪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山东快书等。我国民族器乐种类繁多,几乎各民族都自己独特的乐器,如哈萨克族的冬不拉,蒙古族的马头琴,壮族的田螺笛,哈尼族的巴乌,怒族的竹号,傣族、阿昌族的葫芦丝、二胡、板胡、琵琶、古铮、扬琴、笛、箫、鼓、锣,陕北的腰鼓等。

俄罗斯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俄罗斯人口总数为1.4亿,但却有着190多个民族。民族和地域方言的种类较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俄罗斯各民族自古以来能歌善舞,民间音乐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中国人熟悉的哥萨克舞蹈、形式特异的那乃人的民间说唱、服装艳丽的阿迪格乐舞、俄罗斯民族的踢踏舞、乌克兰的戈帕克舞等都体现了俄罗斯民间音乐的民族特色。众多的民族不仅丰富了俄罗斯的民间歌舞,也使俄罗斯的民间乐器种类多样,在民间流传最广的有多姆拉、扎列卡、苏尔纳管、哗啷棒、风笛、乐匙、芦笛、巴拉莱卡、橇铃、古斯里琴、键钮式手风琴、古多克琴、哨子等。

3中俄民族音乐风格之差异

音乐是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的体现,是各族人民内心世界的反映。中国和俄罗斯两国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两国人民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中俄两国民族音乐的风格各具自身内在的鲜明个性。

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或悠长婉转、低沉呜咽或清亮高亢、气势恢宏,无不浸渍着民族历史的沉淀,寓情于其中,以行腔音韵来抒发情感,带给听者强烈的情感体验。气韵与意境、风骨与神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情感与伦理的结合、渗透,这些独特的追求,铸成了中华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

俄罗斯地跨欧亚大陆,俄罗斯文化既不属西方文化,也不属东方文化。特殊的地理环境、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形成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独特风格。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特性是严肃,它的严肃使俄罗斯民族音乐悦耳动听,但却像玫瑰一样带刺,平添一份深沉。俄罗斯民族音乐大多以沉静、略带忧郁的旋律开始而逐渐发展为壮阔、颂歌式具有英雄气质的旋律,体现出俄罗斯民族既热情奔放又浪漫抒情的双重性格。

4结语

世界各国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的舞台上百花争艳、五彩缤纷。中俄民族音乐间的差异,促进了中俄文化的交往合作和交流,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俄罗斯民族音乐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民族音乐走进俄罗斯,加强中俄民族音乐交流,在同一个舞台上演绎两国不同的音乐传奇。

第五篇:中俄无形资产及其会计核算比较分析

在当今世界 经济 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俄罗斯根据国际 会计 准则,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对会计制度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根据1998年3月6日俄罗斯联邦政府通过的283号决议,俄罗斯财政部于2000年至今又颁发了一系列会计方面的法规,其中包括:2000年12月31日《关于组织财务经营活动会计核算科目表确定条例的颁发和使用办法》,以及2000年10月16日第14号《无形资产核算》等一系列会计准则。总体上看,俄罗斯会计制度改革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社会 进步和经济制度改革的变化。尽管俄罗斯的经济体制改革不尽如人意,但是俄罗斯毕竟曾是世界两大超级大国之一,它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其经济实力直接 影响 着前苏联加盟国家及周边国家的经济增长。一旦条件成熟,俄罗斯的经济将成为新世纪的又一经济焦点。为此,我们有必要重新了解和加深认识新时期俄罗斯会计制度的改革和 发展。

一、无形资产的 内容

无形资产是相对于有形资产而言的。1984年3月12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是我国首次以 法律 的形式明确承认,无形资产是财产,其拥有者可以享有财产权。这一规定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智力劳动成果被无偿占有的 时代,为无形资产实现自身的价值奠定了法律基础。

按照我国财政部颁布的《 企业 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对无形资产所下的定义,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和商誉等。

根据《俄罗斯联邦会计与报表条例》,“无形资产被认为是企业资产的组成部分,具有价值并能给企业带来收入(或者能够为带来收入创造条件),能较长期使用而不具有实物形态”;而俄罗斯新的会计准则:无形资产核算一节中,并没有给出“无形资产”的概念,而是直接罗列了认定无形资产的条件:无实物形态,但可以辨认,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或行政管理而较长期地使用。也就是说,有效使用期限超过12个月或者一个业务周期,如果该业务周期超过12个月,组织没有转卖该项财产的意向,有能力在未来给组织带来收益,具有证明该项资产存在和企业拥有该项知识产权的主要权利的文件(专利、许可、其他保护文件和专利商标转让合同等等)。

俄罗斯使用的无形资产概念与我国的会计准则给无形资产所下的定义存在一定的差异。首先,由于我国和俄罗斯的 政治 体制有质的不同,导致核算内容有所不同,如就土地所有权而言,早在1994年《俄罗斯联邦会计与报表条例》第48款规定,“在经营活动中较长时间使用的并给企业带来收入的以下权利属于无形资产:著作权和其他 科学 著作、文学、艺术 和合作权的合同,计算 机软件,数据库;发明专利,工业 设计,育种成果,商标,商号许可证权或者其他许可合同;以及土地使用权和 自然 资源使用权;开办费。”而俄罗斯财政部新颁布的《无形资产核算》却没有提及土地使用权。原因是1991年4月俄罗斯就颁布了新的《俄罗斯联邦土地法典》,对土地所有制关系进行了重大改革,取消单一的土地国有制,确立国家、公民、集体和集体股份所有制形式并存和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此后,逐渐在经济上实现了土地私有权,也就是说,已经可以依照现行法律将土地“归为私有”。而在我国,土地是国家的,不能将其“私有化”,因此企业只能拥有土地的使用权,并将其列为“无形资产”。

俄罗斯会计准则《无形资产核算》一节,还将“开办费”列入了无形资产的范畴,我国则将“开办费”列入了“递延资产”科目核算。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会计准则《无形资产核算》第4款最后一项单独阐述了“劳动者的知识和业务能力以及职业技能和劳动专长”不能作为无形资产进行核算,理由是:劳动者的技能和知识不能与自身的载体相分离,因而不能独立使用“。这项条款单独列出足以表明,当前一些学者认为,无形资产会计涵盖人力资源会计的观点值得商榷。

另外,俄罗斯会计准则《无形资产核算》没有明确规定,研究 与开发费用作为无形资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定义和计量 方法。第38号准则将研究开发活动分为两个阶段,即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并相应规定将研究费用在发生时记入当期损益,而开发费用是否应于发生时记入当期损益则要看开发费用是否符合特定的条件,如符合则确认为无形资产。我国的会计准则规定,企业自创无形资产过程中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采用费用化的会计政策;随着此项费用在未来生产成本中的份额越来越大的趋势,应当尽快以准则的形式加以规范。

除上述内容外,我国和俄罗斯在确定无形资产内容方面,如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以及商誉等方面基本上是相同的。从对无形资产的核算对象上看,俄罗斯会计准则《无形资产核算》规定较细,而我国的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则规定得较为全面,但比较笼统。

二、无形资产计价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的规定,无形资产取得的渠道有五种:购入、非货币交易、投资者投入、接收捐赠和自行开发。其中,购入的无形资产,应按实际成本计价;非货币交易获得的无形资产按交易客体的市场价格或同类产品价格计价;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计价;接受捐赠的无形资产或按有关凭据或按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计价;而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则按依法取得时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其中,特别强调,企业在创建时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以该无形资产投资方的账面价值作为入账价值。此外,无形资产准则规定,通过债务重组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有关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规定确定。

相对而言,俄罗斯会计准则《无形资产核算》对无形资产计价的规定则具体得多。根据俄罗斯会计准则《无形资产核算》,购入的无形资产按取得时实际发生的费用减去增值税和应退还税额来计价。其中,“实际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支付给(无形资产)拥有者的款项;为取得无形资产而支付的信息咨询费;为取得无形资产而支付的注册费、关税、许可证费等其他费用;为取得无形资产而缴纳的不可退还的税费;中介费用以及其他直接费用等等。除此之外,如果无形资产是根据合同规定采用分期付款或者延期付款方式取得的,那么实际发生的费用应全部计入应付账款中。在从无形资产的取得到投入使用过程中,还有可能发生补充费用,如相关人员工资和社会保险费,以及材料及其他费用等。这些费用应当记入无形资产原始成本之中。

另外,俄罗斯对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的计价采用与我国完全不同的方式。按俄罗斯的规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其原始价值为在创造和制作过程中发生的实际费用减去增值税及可退税额。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按照企业主(雇主)的工作执行程序或具体任务而得到的知识活动成果所有权归企业主(雇主)所有;(2)作者在与不是企业主(雇主)的客户(订货单位)签订合同时获得的知识活动成果所有权属于客户(订货单位);(3)以企业名称命名的商标或者是商品原产地证书,不能包括在自行开发无形资产实际发生费用内的费用主要是指“生产成本”及其他类似费用,但是直接和取得该无形资产有关的费用除外。无形资产入账后,其成本不再更改,除非俄罗斯联邦法律有其他规定。其他几种渠道取得的无形资产的计价方法在中俄两国的会计准则中比较相似。

从以上的 分析 可以看出,俄罗斯会计准则《无形资产核算》中的条款规定比较细致,而且就某些方面而言,更接近国际会计准则,比如在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计价方面,我国的会计准则,相对而言不符合会计配比原则。虽然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计价比较难以确定,但是在一些费用可以明确作为无形资产取得成本时,应该予以资本化。而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俄罗斯会计准则《无形资产核算》也有与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相违背的地方,比如说“开办费”的归属范畴。虽然开办费是企业为了在未来取得经济效益而发生的费用,但没有取得或产生可予确认的无形资产。所以笔者认为,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没有将开办费归入“无形资产”,而是归入“递延资产”的做法更为合理。

三、无形资产折旧和摊销

中俄两国在对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处理上截然不同。首先,在摊销期限上,我国会计准则要求企业以无形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有效年限、收益年限三个期限的较短者摊销。如果合同没有规定收益年限,法律也没有规定年限,则摊销期不得超过10年。

俄罗斯会计准则《无形资产核算》对无形资产有效使用年限的规定主要取决于:1)根据俄罗斯联邦法律规定的专利、许可和其他知识产权使用年限;2)无形资产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的预期使用年限。无形资产有效使用期限不能超过组织的经营期限,而且无形资产摊销年限一经确定不能随意变更。而对于那些不能确定使用年限的无形资产,摊销年限为20年。这种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总体上限定通常不超过20年的做法类似。

其次,在摊销方法上,我国1993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1条规定:各种无形资产应在收益期内分期平均摊销。俄罗斯会计准则规定了三种折旧方法:直线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生产总量法。这和国际会计准则关于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反映企业消耗无形资产的经济利益的规定相吻合。在企业的实践工作中,如果无形资产的摊销能根据所服务或 应用 的不同产品对象来确定其摊销方法,而不是拘泥于固定的一种摊销方法,将会更加科学合理。

下载中俄经济改革比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俄经济改革比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五届中俄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论坛

    “第五届中俄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论坛——社会转型与政党的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刘敏茹  2011-03-11 21:10:29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1期 2007年11月18—21......

    农村经济改革

    浅谈农村改革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中,农村集体土地制度、农民收入分配制度和农村行政管理体制自成一体,封闭运行,城乡差别日益扩大,同时产生了较......

    中国经济改革

    坚定的改革执行者既要破除陈规陋习的阻碍,又要解决自己思想意识深处舍与得的矛盾,同时还要担当历史和社会赋予的责任。 被称为“最后一个计划经济堡垒”的铁道部,在共和国改革......

    11级王丹-中俄会计制度与核算特点比较

    中俄会计制度与核算特点比较 ( 辽宁师范大学会计系,辽宁 大连 116029 ) 摘要:中俄会计制度的管理体制比较接近,但由于两国政治制度、经济环境、历史文化特征等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经济改革的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论文

    题目:《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结课论文 浅谈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角度分析中国农业竞争力现状浅谈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角度分析中国农业竞争力现状 近年来,广大学者围绕农业竞争......

    苏联的经济改革

    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标要求: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的基本历程。 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重点难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

    中国经济改革刻不容缓

    中国经济改革刻不容缓 英国《金融时报》 欧阳德 北京报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警告,随着快速而不均衡的增长给中国政府、银行和企业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中国实施关键经济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