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1级王丹-中俄会计制度与核算特点比较
中俄会计制度与核算特点比较
(辽宁师范大学会计系,辽宁 大连 116029)
摘要:中俄会计制度的管理体制比较接近,但由于两国政治制度、经济环境、历史文化特征等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因而两国的会计制度与核算制度亦有着明显的差别。本文分别阐述了两国会计制度与核算的基本特征,并对之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借此来扩展我国会计发展领域,拓宽我国会计发展路径。
关键词:中俄会计制度比较; 核算特点与差异; 中国会计发展启示
会计制度是用来规范会计工作,广义的会计制度包括: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会计法律法规。按照新制度经济学派重要代表人物诺斯的解释,“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认为设定的一些制约”。会计准则作为一项制度安排,与其他制度安排的重要区别是:它通过提供会计信息加工的技术标准,来减少会计信息使用者搜集、鉴证、利用会计信息的交易成本,以减少不确定性,从而实现制度所具有的调节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功能。
一、中国会计制度特征 1.政府是制度供给主体
我国会计准则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坚持以政府为主体供给原因主要有如下三点:
一、制度遗产。制度的制定本身也是一种适度安排。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制度供给主体一直由政府充当。
二、政府作为会计准则的供给主体可以保证准则的权威性和时效性。
三、在大中型企业及上市公司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具有的主体地位。
2.制度实施具有强制性
由于我国会计制度制定方面的制度法规,加之我国快节奏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尤其是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迫切要求会计制度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变迁。在这种背景下,会计制度的强制性变迁也就成为合乎逻辑的选择。
3.制度变迁过程是渐进的
我国的会计标准体系变迁基本上属于一种渐进式的方式,即一些新的制度安排是由先前旧的制度边缘衍生出来的,通过新制度的不断发展来蚕食旧制度的空间,然后平稳的达到整个会计改革的目标。
4.资本市场和国际惯例具有导向作用 根据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当前我国进行的会计制度改革与此前所进行的会计制度改革变迁主要存在导向性的差异。需要符合中国国情又能较好的与国际惯例协调成为这次会计制度变迁的目标,事实上正是资本市场的发展才催生了中国的会计准则。
二、俄罗斯会计制度特征
1.俄罗斯会计的演变经历的过程: 在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系下,商品和服务均有大型国有企业提供。俄会计改革主要以政府为主导,由财政部制定改革方案,并由其领导改革进行。俄罗斯的民间会计职业团体大多也是靠政府扶持而建立。靠政府的强制,参照国际会计、审计准则,俄罗斯在短短的十多年时间里建立起了会计规范体系。
2.俄罗斯会计的特征 具体特征如下:(1)未采用有关减值、金融工具、通货膨胀的准则。(2)固定资产不计
提简直预备,资产虚高。(3)公司在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方面优秀。但经披露的信息质量依然不高。(4)个别准则的制定并不完全适合俄企业的具体情况,还不能完全把握国际化进程。(5)俄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不强,很难得到同行业认同。
3.俄罗斯会计职能的变化 俄罗斯会计职能有三个变化。(1)前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政绩由政府控制和监督,主要职责就是简单的履行簿记功能、保护国家财产、保证实现国家计划制定的各项目标。(2)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会计准则比较激进,影响了企业生产积极性。(3)俄罗斯采取相关测试协调政府征税需要和投资者对决策有用信息需要的矛盾。
三、中俄会计制度比较
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由于受经济发达程度、政治体制、法律体制和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世界各国的会计制度都存在很大差异。中俄两国由于政治制度的相似性,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也有共性特点。
中俄两国会计改革都有财政部制定和主持进行,因此,在有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当中,关于会计准则的职责和目标方面具有巨大的相似性,会计目的也由服务于国家机构转向为服务于多方投资主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核算目标是为国家宏观管理和决策提供有用信息,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体系主要是满足政府管理部门需要。随着中国投资体制改革,会计目标发生了改变,除了为国家宏观管理提供有用信息,也向债权人同工企业偿债能力等方面信息,即为国家、投资者、债权人,税务部门等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会计体系尽可能满足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和监管部门的需要。
俄罗斯和中国一样,都曾经历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系束缚。这一点俄独立后俄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无论从历史文化积淀还是从政治体制来说,俄仍属于一个权力较为集中的国家。在这种社会里,等级观念强,权威和长官意识的思想枷锁仍很难打开,当然会计从业人员也不例外,比较愿意接受教条式的会计准则。由此可见,俄会计准则的制度较难集思广益。俄文化比较崇尚集体精神。这是同样崇尚集体主义的中国有些类似,和崇尚个人占有和个人利益的美英等西方国家不同。
俄会计体系在国际化进程当中操之过急,所以其会计准则并不能与与国际会计准则IAS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完全接轨。从1993年俄开始制定会计准则以来,已发布包括会计政策、固定资产、存货以及有关事项、财务报表列报等在内的20项会计准则,并在所有大中型企业中施行。从总体上看,俄目前的会计准则和中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情形有些相似,并在许多方面和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可以说,俄罗斯会计准则中大约只有50%和国际会计准则相同的。
俄国整个国家的政策导向倾向于为国家服务,所以在俄形成了颇具特点的税务会计模式。主要体现为:(1)会计的目标已开始就是服务于国家税收。(2)企业的会计系统实际上就是一套报税系统。(3)企业报表的使用者仅为税务当局,不存在其他使用者。我国会计制度历来以政府为提供主体,即属于政府攻击模式的典型代表。
四、中俄核算比较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然是势不可挡的大趋势,各国也意识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意义。作为曾经超级大国之一的主体,同时也作为现今的主要经济体之一的俄罗斯,在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会计准则时,参考国际会计准则,对原有的会计制度进行了根本性质的改革。由于俄罗斯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地缘政治的优越性,它的会计制度改革势必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
由于中俄无形资产的核算在整个中俄核算比较过程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因此,下文就以中俄无形资产的比较为代表,从一个方面来分析中俄核算的区别和比较两者间特点的异同。
1.无形资产的内容
由于中俄两国的会计改革是由两国的财政部主导的,因此,我国财政部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中对无形资产所下的定义:无形资产即,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和商誉等。
《俄罗斯联邦会计与报表条例》规定,“无形资产被认为是企业资产的组成部分,具有价值并能给企业带来收入(或者能够为带来收入创造条件),能较长期使用而不具有实物形态”;而俄罗斯新的会计准则:无形资产核算一节中,直接罗列了认定无形资产的条件:无实物形态,但可以辨认,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或行政管理而较长期地使用。
俄罗斯使用的无形资产概念与我国的会计准则给无形资产所下的定义存在一定的差异。首先,由于当前我国和俄罗斯的政治体制有质的不同,导致核算内容有所不同,如就土地所有权而言,早在1994年《俄罗斯联邦会计与报表条例》第48款规定,“在经营活动中较长时间使用的并给企业带来收入的以下权利属于无形资产:著作权和其他科学著作、文学、艺术和合作权的合同,计算机软件,数据库;发明专利,工业设计,育种成果,商标,商号许可证权或者其他许可合同;以及土地使用权和自然资源使用权;开办费。”而俄罗斯财政部新颁布的《无形资产核算》却没有提及土地使用权。从对无形资产的核对对象来看,我国的会计准则《无形资产》规范的较为全面,但比较笼统,俄罗斯的《无形资产核算》规定较为详细。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的规定,无形资产取得的渠道有五种:购入、非货币交易、投资者投入、接收捐赠和自行开发。其中,购入的无形资产,应按实际成本计价、非货币交易获得的无形资产按交易客体的市场价格或同类产品价格计价、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计价、接受捐赠的无形资产或按有关凭据或按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计价、而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则按依法取得时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其中,特别强调,企业在创建时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以该无形资产投资方的账面价值作为入账价值。此外,无形资产准则规定,通过债务重组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有关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规定确定。
相对而言,俄罗斯会计准则《无形资产核算》对无形资产计价的规定则具体得多。根据俄罗斯会计准则《无形资产核算》,购入的无形资产按取得时实际发生的费用减去增值税和应退还税额来计价。其中,“实际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支付给(无形资产)拥有者的款项;为取得无形资产而支付的信息咨询费;为取得无形资产而支付的注册费、关税、许可证费等其他费用;为取得无形资产而缴纳的不可退还的税费;中介费用以及其他直接费用等等。除此之外,如果无形资产是根据合同规定采用分期付款或者延期付款方式取得的,那么实际发生的费用应全部计入应付账款中。在无形资产的取得到投入使用整体过程中,以下这些费用也应当记入无形资产原始成本之中,如有可能发生的补充费用,相关人员工资支出和社会保险费支出,以及材料及其他费用等。
此外中俄两国在: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以及商誉等方面基本上是相同的。
2.无形资产计价
与我国对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计价完全不同的是: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其原始价值为在创造和制作过程中发生的实际费用减去增值税及可退税额。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主要有以下
三种情况:(1)按照企业主(雇主)的工作执行程序或具体任务而得到的知识活动成果所有权归企业主(雇主)所有;(2)雇主在与不是企业主(雇主)的客户(订货单位)签订合同时获得的知识活动成果所有权属于客户(订货单位);(3)以企业名称命名的商标或者是商品原产地证书,不能包括在自行开发无形资产实际发生费用内的费用主要是指“生产成本”及其他类似费用,但是和直接取得该无形资产有关的费用除外。无形资产入账后,其成本不再更改,除非俄罗斯联邦法律有其他规定。
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俄罗斯会计准则《无形资产核算》中的条款规定比较细致,由于改革初衷就某些方面而言,更接近国际会计准则,另一方面在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计价方面,我国的会计准则,相对俄罗斯会计而言不符合会计配比原则。虽然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计价比较难以确定,但是在一些费用可以明确作为无形资产取得成本时,应该予以资本化。而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俄罗斯会计准则《无形资产核算》也有与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相违背的地方,比如说“开办费”的归属范畴。虽然开办费是企业为了在未来取得经济效益而发生的费用,但没有取得或产生可予确认的无形资产。
3.无形资产折旧和摊销
中俄两国在对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处理上采取截然不同的方式。首先,在摊销期限的规定上,我国会计准则要求企业以无形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有效年限、收益年限三个期限的较短者摊销。如果合同没有规定收益年限,法律也没有规定年限,则摊销期不得超过10年。
俄罗斯会计准则《无形资产核算》对无形资产有效使用年限的规定主要取决于:1)根据俄罗斯联邦法律规定的专利、许可和其他知识产权使用年限;2)无形资产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的预期使用年限。无形资产有效使用期限不能超过组织的经营期限,而且无形资产摊销年限一经确定不能随意变更。而对于那些不能确定使用年限的无形资产,摊销年限为20年。这种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总体上限定通常不超过20年的做法类似。
其次,在摊销方法上,俄罗斯会计准则规定了三种折旧方法:直线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生产总量法。这和国际会计准则关于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反映企业消耗无形资产的经济利益的规定相吻合。这在很大程度上优于我国1993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1条规定:各种无形资产应在收益期内分期平均摊销。
最后,中俄会计准则中在关于无形资产摊销上的区别,还表现在对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科目的设置上。首先,我国无形资产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成本应从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期限内分期摊销。而俄罗斯会计准则《无形资产核算》则规定:无形资产的成本自取得该项无形资产当月的下一个月在预计使用期限内分期摊销,无形资产的成本摊销于该无形资产处置或报废当月的下一个月截止。
综上所述,我国与俄罗斯的无形资产会计核算存在很大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结构内容和计量评估差异。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中俄两国的无形资产会计理论研究以及准则规范的程度、经济运行环境、宏观政策、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的不同。第二,两国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和职业道德方面都有所欠缺。第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所处的地位,使它在行使权力和考虑问题是更加具体、全面,中俄两国根据各自实际情况所进行的借鉴也有所不同。
俄罗斯的会计制度改革的制定标准很大程度参照了国际会计准则,当然其中也有适应本国发展要求而进行的必要的创新和变动。这方面我国的会计制度与国际相去甚远,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
当前我国会计的所涉及的领域仍然不全面,仍然有制度的死角亟待解决;另一方面,我国的会计反正路径横向来讲,具体规定不够详尽,比较粗枝大叶,有很多方面需要丰富、补充,俄罗斯的会计准则有很大的借鉴空间。我们通过比较中俄中俄会计制度与核算特点去粗取精,同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来扩展我国会计发展领域,拓宽我国会计发展路径,必然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1]刘威.国际会计准则可比性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朱晓玉.俄罗斯会计的演变过程.上海会计.2004 [3]李英男,戴桂菊.俄罗斯历史之路—千年回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收稿日期:2012-1-31
作者简介:刘 新,男,辽宁辽阳人,辽宁师范大学会计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财务会计和金融理论与实践研究;
王 丹,女,辽宁师范大学会计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财务会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电
话:*** 邮 编:116029 E-mail:Liuxin67812@163.com
第二篇:行业会计特点与核算
单选:
第一二三产业
第一产业: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折扣处理:
零售商品流转的方法:进价核算(数量进价金额核算、进价金额核算)售价核算(数量售价价金额核算、售价金额核算)20
进、售价金额核算,数量金额核算
餐饮业,买进原料的处理,生、鲜进厨房的处理,先进仓库再进厨房的处理。
赊购,什么时间作为采购点,批发、购买运输过程
房地产增值税核算:
多选:
商业企业:以商品流通活动为主要业务内容的企业。经营活动:将商品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满足消费者需求,从而获取盈利的过程。
商业企业进货、存货发生计价方法:
批发企业物资采购明细核算:
批发:大宗商品买卖,购进货物供转售或加工后转售。特点:经营规模大、专业性强、内部分工详细;交易量大,交易关系稳定;库存量大;交易需填制发票。
服务业收费的基本形式;
轮胎核算方法:
运输企业车辆、燃料:
饭店主营业务收入来源:
核算
代销商品的核算(接收其他企业的委托):
建筑施工企业的核算,起扣点的计算: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会计:周转房的核算:
代销商品的核算(让别人卖时):
石油化工企业的核算(矿机权益的核算、油气资源的核算):
第三篇:德国职业教育与中国职业教育特点比较
德国职业教育与中国职业教育特点
比较
要:德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有“单元制”和“双元制”两种体制,前者如同我国的师傅带徒弟,是不经过职业学校学习而直接工作的体制,由于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理论知识缺乏、失去深造机会等,几乎被淘汰。因此,德国现在基本上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将我国的职业教育与德国的职业教育进行对比,可以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
德国职业教育实行最为广泛的是“双元制”。以机械专业为例,理论教学与实习培训是两个部门分开管理的。学生在学校主要是学习理论课程,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主管部门是教育部。而实习操作是由培训机构掌管,主管部门是工商会,考试也是由工商会统一组织,因此两个部门没有太多的关联,只是管理上的“双元”。
学生一周的时间是这样安排的:每周三天在培训机构学习技术技能,两天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同一所学校学习理论的学生,不一定在同一个培训机构中学习技能。因为学习技能是由几个人组成的小组,而小组里的学生又来自不同的学校。因此,一个班的学生有可能被分到10个培训机构中实习培训。并且其中三天技能学习和两天理论学习是穿插进行的,不同的人学习理论和培训的时间是不相同的,并非统一学习理论后再统一培训。这是学习上的“双元”。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教学制度,但为什么德国的职业教育世界闻名,而我国的职业教育整体比较落后呢?让我们对比分析一下,优劣就一目了然了。
我国的职业教育最早是技校教育,采取的是前苏联模式,后来经过调整,有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即中技(中职)学制三年,在学校既学习理论知识,又进行实习培训,既有自己的理论教学教室,又有自己的实习培训场所,一般是半学期实习,半学期学习理论。到三年级的最后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到企业、公司进行顶岗实习。这一制度与德国的制度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学生能整体而系统地上好理论课。在我国理论课是统一教学,不像德国,学生三天在培训机构实习培训,两天在学校上课,感觉比较凌乱,而且每天上课和实习的学生是不固定的。因此,德国的教师不能采用我国的教学方式,只能采取学生问、教师辅导的方法。
其次,可以节省时间、减少费用。在德国,由于学校没有实习机构,学生到实习机构实习时,路途遥远的学生要开一个多小时的车。而我国的学生可以在自己学校里实习,去实习如同到教室一样方便。德国的学生不但“伤财劳民”,而且长时间开车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我国的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经过多年的考察、实践,推出了“一体化,双证书”培养模式,专门为职业教育培养师资。培养出来的职校教师不但精通理论,而且能传授技能,教学与实习可以“一气呵成”,打破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传统教育模式,消除了理论教师不会带实习、实习师傅讲不透理论的弊端,避免了学生的重复学习。
但是,德国严谨的教学方式具有优越性。到过德国的人一开始都会有一种感觉,德国人太古板,做什么事情都要按照一定的规定程序或方法。如果不按其方法去做,他们会不高兴。经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其实不然,那是一种严谨的作风。笔者有过亲身体验,在学习电阻整排焊接的时候,教师的方法是在电路板上装一个电阻,用夹钳夹住,然后焊接,如此重复。当笔者焊接了几个后,觉得用夹钳一个一个地夹住、松开,再夹住、再松开,很费时间,于是将电阻整排安装到位,一次性用夹钳夹住,再依次焊接。教师发现后非常高兴地夸奖了我。所以说,德国人严谨,但并不古板。他们强调学习的过程一定要按部就班,每一个细节都要认真对待,这不是古板,而是在保证最佳工作方式的基础上,再寻求更好的工作方法。德国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方法也具有优越性,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入学。在德国,职校学生从入学前考核开始就是严格的,学生申报学校的时候有面视一关,一般有5位面视考官,由教师、老板、工商会成员组成。面视最短时间30分钟,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观察学生是否对专业感兴趣,感兴趣才录取,对于没有兴趣或兴趣迷茫的学生则给予指点,引导其寻找合适的专业。在我国,没有教师或机构对学生进行入学前的兴趣指导和面视,只有缴费与体检,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德国的做法。那样,就会减少许多由于学生不喜欢专业或兴趣不足而转专业或放弃学业的尴尬局面。
二是处理犯错误学生的方法。在学校中,学生犯了错误,即使犯了非常严重的错误,学校也不能开除学生。例如发现学生吸毒,只能与医生配合共同进行教育。德国人的理念是要教育学生走出困境,如果年轻人失去了学校,就等于失去了一切。而在我国,不要说吸毒,就是作弊也是要被开除的,理由是为了学校的名誉,为了引以为戒、杀一儆百„„,很少会为犯错误的学生着想。开除了学生,只会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育”似乎只是标语。
三是思想教育。在德国,从不强迫学生去做什么,只是告诉学生在一个集体或一个行业中应该怎样去做,怎样对待别人,自己做完一件事情,或说完一句话,要考虑别人的感受,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处世能力。这种“待人如待己”的处世思想使德国人很和气、很友善。在这方面我国欠缺的很多很多,在物欲横流的当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美德消失了。我国是文明古国,传统美德的教育必须加强,不能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口号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真正落实在行动中。
四是教学方式。在德国,学生上课先自学,然后再讨论,最后得出观点,或请教师进行讲解,或向教师求助。这样的上课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学生都具有很好的口才和表现力。而我国的学生上课最多用的是耳朵,语言表达则缺乏锻炼。当然,教学方式是由国情决定的,国外是小班课,一般每班在25人以下,而我国是大班课,每班少的有四五十人,多的有七八十人。怎样在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基础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深入探讨。
五是鼓励式教育方法。在德国,采取的是鼓励式教学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给他们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例如,在一次高中生毕业典礼上,一个学生做了一个光碟,在学校的大屏幕上放映,最后还要拍卖自己的作品。大家笑过之后,有家长用25欧元买走了他的作品,这就是一种实质性的鼓励。德国人知道参天大树是在富于个性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
六是“包容式”毕业。德国的职校毕业生在毕业的时候,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对于那些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学生,培训机构会将其安排在机构里再学习工作半年,并且付学生全额工资,目的是避免学生刚毕业就失业的情况,也为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提供了最大的保障。我国也用分配或推荐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就业机会,但是没有任何一所学校能做得像德国这样完善。
此外,德国的技能关卡远比我国严格。在德国,每年职校毕业生都要通过工商会的考试,通过者才能领取技能上岗证上岗工作,如同我国的中职生毕业要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一样。但是,德国的考试把关非常严格,每个考生要通过理论与实操考试,一般理论考试需要2个小时,实操则由专业而定,例如机电专业,一般考试需要6~13个小时,并且有5个监考教师监考,不存在作弊现象。因此,通过考试的学生都能真正达到技术要求,是合格的毕业生,毕业生的最大愿望就是能一次性地通过毕业考试。而我国现在可谓证书漫天飞,只有初级水平的技术工人却有技师证书,很难想象我国技术证书的含金量是多少。特别是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三年才能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竟然能在一个月之内培养出中级工,半个月之内能培养出高级工。不说是天方夜谭,也足以让人惊诧莫名。
通过以上对比,我国职业教育的硬件尚可,差就差在软条件上,主要是缺乏严格的管理、科学的引导、严谨的责任心。要想振兴我国的职业教育,首先就得把好技能考核这一关。要学习德国职业教育严谨的办学与考核方法,不断更新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方法,使我国的职业教育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四篇: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
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
■邹红
人总是处于不断的追求中,在这个追求过程中人必然要经历苦恼、不幸、哀痛甚至毁灭,这就是人类的悲剧。一个民族文化的成熟与否与这一民族是否有着深刻而理性的悲剧精神密切相关。中西方对悲剧和悲剧精神的探讨渊源已久,现代意义上的悲剧源于西方,古希腊的悲剧就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悲剧体系,并且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形成一个系统的悲剧美学体系。中国历代文艺理论的著述中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悲剧这一概念,却也有明确的悲剧意识。中西民族由于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剧审美体系。邱紫华曾指出:“与西方悲剧冲突中那种尖锐的、不可退让的血淋淋方式很不相同,中国悲剧作品表现冲突的方式很难体现激扬高蹈的悲剧精神,而这正是中华民族性格的一种表现。”中西方民族的悲剧意识产生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下,这种差异是本质的,具有深远的历史传承性。
一、中西方悲剧概念及其分类
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翁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世界最早的悲剧是希腊悲剧,如著名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戏剧家们,把悲剧艺术推向了高峰。中国古典戏曲中也曾涌现出很多杰出的悲剧作品,如杂剧《窦娥冤》、《桃花扇》,传统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都是屡演不衰的优秀悲剧作品。悲剧,素来被誉为艺术的“最高阶段”,以其深沉激昂的艺术精神和艺术魅力震撼和感召着世人。悲剧一词在西方文化用语中包含三层意思:(1)作为戏剧的一个种类;(2)人类生活中的悲剧性;(3)对悲剧性进行文化观念把握的悲剧意识。在西方戏剧史上,悲剧往往描述主人翁所从事的事业,由于恶势力的干扰迫害和主人翁自身性格的弱点或过失而导致事业失败乃至毁灭,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而在中国戏剧发展过程中,最扣人心弦的是。哀曲”、“怨情”和惨绝悲极的内容情节,苦、哀、怨是中国古代悲剧的特质,个体自主意识较弱。在抗争的力度上弱于西方悲剧。中西方悲剧的不同是因为不同的文化根源所致。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书把悲剧分为复杂情节悲剧、性格悲剧(或命运悲剧)、情景悲剧和苦难悲剧等四种类型。之后西方文论界出现了诸多悲剧理论,有的是对亚氏思想的坚持,有的是对亚氏思想的修正和发展,关注的议题和理论活动的空间并没有越出《诗学》的理论格局。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出了三种类型的悲剧:命运悲剧(古希腊悲剧),性格悲剧(文艺复兴时期悲剧,尤其是莎士比亚的悲剧)和伦理冲突悲剧(近代悲剧)。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把悲剧分为三种类型:主人公性格缺陷导致的悲剧,盲目命运导致的悲剧和社会地位相互对立导致的悲剧。后来也有人把悲剧的类型概括为四种:命运悲剧(神秘力量左右现实人生);性格悲剧(性格内在矛盾冲突);社会悲剧(社会不平等、不合理造成的人生悲剧,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历史悲剧(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的矛盾冲突)。对比西方悲剧,中国悲剧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古典高悲剧,包括《赵氏孤儿》、《精忠旗》、《精忠谱》,主要描述主人翁的英雄主义精神和斗争气概。第二类是变异的古典高悲剧,典型的有《汉宫秋》,主要从悲剧气氛上加以考察。第三类是市民悲剧,也可以叫做社会悲剧,反映个体与社会的矛盾,人的悲剧情怀,包括《窦娥冤》、《琵琶记》、《桃花扇》;表现爱情、相思及其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如《娇红记》、《长生殿》、《雷峰塔》等,主要从情感的平民化、个人与社会的对立主题上加以对比。
二、中西方悲剧外在形式的差别比较
(一)不同的悲剧主人翁
按西方观众的审美心理,悲剧,是“对最重要最伟大的人物的一种模仿”。传统西方悲 1
剧都是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在西方人眼中悲剧的主人翁和英雄是同义词,英雄本人是时代骄子,但却遭受深重不幸,其身份和境遇形成强烈对比,因而具有震撼力量。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罗斯描写的俄狄浦斯,欧里庇得斯笔下的美狄亚等都属于西方悲剧中的英雄人物。最典型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与西方悲剧相反,中国古典悲剧的主人翁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尤其是出于社会最底层的妇女。如《窦娥冤》中的窦娥就是一个没有反抗能力的弱小女子,她3岁失去母亲,7岁到蔡婆家做媳妇,17岁成亲,不久丈夫去世。面对接二连三的不幸,她只能被动地忍受,把痛苦看做命运的安排,是前世的报应。像窦娥这样的弱女子还有很多,《琵琶记>中的赵五娘、《桃花扇)ee的李香君,还有杜十娘、秦香莲等。这些薄命女子越是娇小、柔弱、温顺、和善,当她们备受摧残、遭受苦难时,就越发显得无辜、凄惨和可悲,令人同情和怜悯。观众从她们的遭遇中所获得的悲剧美,不是由于其地位的高贵和命运惨痛的比照,而是因为善良本性和悲苦结局的反差。
(二)不同的悲剧性格
中西悲剧主人翁不同的性格弱点直接导致各自悲剧的形成,这种差异也是中西民族的性格差异:中国人重克己的认同人格,强调家庭本位,突出家庭乃至国家的利益;而西方人重扬己的独立人格,奉行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的人格尊严。具有独立人格的西方悲剧显得独立而崇高。而具有认同人格的中国古代悲剧人物则显得悲苦凄怨。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群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内调和,宗法制的国家形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僵化统一的思想教育、温柔敦厚的道德说教等,造成了个人服从社会、个人认同社会的克己思维模式。在中国悲剧中,强大的社会力量往往支配着悲剧主人翁的性格,不允许他做出个人的独立判断,过于浓厚的群体意识使得个体人格趋于依附认同,把个人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整合同化到群体中去,他们只能放弃寻求和实现自身价值的特殊性和独立性,按照群体意愿行动,如果执意要追求个体的人格独立,结果只能是被社会吞噬,在现实中被毁灭。因此中国的悲剧主人翁只能牺牲个人的追求,在不幸中隐忍,把自由与幸福寄托于来世。梁山伯与祝英台不得不为了家族安宁,用殉情来成全来世的爱情;《汉宫秋》中的王昭君,为了解除国家危难,不得不出塞和番,最后投江自尽;《长生殿》中的杨贵妃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不得不命丧马嵬坡;<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面对爱情与家庭、伦理的激烈冲突,不得不以牺牲自己的爱情作为化解矛盾的筹码。这些都是中国克己人格的体现。克己思维导致中国悲剧讲究情感抒发的适度,把最初的矛盾化为最终的和谐。而西方社会是一个以个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外扩张。在西方性格悲剧中,主人翁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他们具有独立判断性,能够做出毫不妥协的选择,甚至把个人的判断力凌驾于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之上,这种过于独立的判断往往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近乎武断,从而产生不理智的举动。走向意志的反面。美狄亚为了报复伊阿宋的忘恩负义,竟然亲手杀死自己与伊阿宋的孩子;李尔王性情暴戾,听信谗言,驱逐爱女及朝臣;《熙德》中的贵族老臣杰葛仅为了报高迈斯的一耳光之仇,竟然与其子决斗并杀死了他。卡斯特尔维特洛这样描述西方悲剧主人翁及他们的行为:“悲剧里的人物地位显贵,意气风发,心性高傲,勇于追求自己的目标,倘使受到伤害或是将要受到伤害,他们绝不到衙门告状,也绝不忍气吞声,而是听从自己情感的驱使,把自己的行为当法律,为了复仇杀死他人或近亲,甚至在绝望之余,杀死自己。”
(三)不同的悲剧冲突
西方悲剧所揭示的是人与无法制伏的异己力量的抗争与冲突。《俄狄浦斯王》中,异己力量表现为英雄意志所遭遇的不可知的命运;在《哈姆雷特》中,异己力量是主人翁性格中的弱点(软弱和犹豫);在《人民公敌》中,异己力量是某种与主人翁为敌的社会势力。在这些矛盾中,人是主动出击的,冲突逐步升级。个体的人努力地想摆脱冥冥中的宿命,想通过自己的进取和拼搏把握自己的生命航程,然而他们越是努力越接近置他们于死地的泥潭,越是艰辛和痛苦地走路,就越来越深地陷在沼泽中。俄狄浦斯为了摆脱杀父娶母的宿命而流浪,却在逃离的路上杀害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娶了自己的亲生母亲;当瘟疫在国内横行的时候,他决定亲自找出那个杀父娶母的人,但他越是真诚地为民除害,就越被逼近自我毁灭。这种针锋相对的斗争,把悲剧冲突推向高潮。
而中国古典悲剧描写的主要是主人翁悲惨的遭遇,不是剧烈的冲突。《窦娥冤》是个典型的例子。窦娥缺乏斗争意识,把自己的不幸看做命运的安排,既然命运决定了她的不幸,只好安分地修来世。她拒绝嫁给张驴儿为妻,主要是囿于封建礼教。她为救婆婆屈打成招,也是出于“孝”心。在整个过程中,窦娥步步退让,直到上了刑场,她也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无辜,只有靠上天为她作证,因此,她的抗争显得被动而没有力度。不仅如此,中国戏剧的悲剧冲突还带有伦理评判性质。作家总是以奸害忠、恶毁善、邪压正、丑贬美的故事呼吁人们制伏奸、恶、邪、丑,伸张忠、善、正、美。如《赵氏孤儿》中,奸臣搜孤步步紧逼,忠臣救孤处处设防,一个个忠义之士凛然献身。在惨烈的悲剧气氛中,表达了声讨奸恶、颂扬忠良的道德批判主题。
(四)不同的悲剧结局
中西悲剧的结局也有着根本的区别。西方悲剧的结局是英雄用生命去斗争,以证明斗争的必要性及其重大意义,是冲突的自热化。如《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在悲剧结束时,充分体现了一种毫不后悔的自我牺牲精神。他用自己的生命来证明斗争的彻底性及其重大意义。哈姆雷特悲壮地死去,他的敌人也化为乌有。他的人文思想,通过这场毁灭性的斗争得到了升华,显得更加不可战胜。与哈姆雷特一样,《雅典的泰门》中的泰门、《安提戈涅》中的安提戈涅等,都是这类人物。有的悲剧人物虽然没死,但也遭受到巨大的苦难,俄狄浦斯王就是一例。
与西方悲剧相反,中国的苦戏往往以喜剧形式结尾,所谓先苦后甜,苦尽甘来,是冲突的和解。如《琵琶记》中苦命的赵五娘,在历经磨难之后,终于得到身为高官的丈夫的承认,忠孝两全,以合家大团圆收场。有的戏剧为了表现团圆的大结局,不惜把现实中不能兑现的“团圆”搬到阴曹地府或天界仙境。但是,这种令人高兴的结局一般不是主人翁自己争取的,而是借助一种外在力量实现的。如《雷峰塔》、《精忠旗》、《长生殿》等,便是类似结尾的典型例子。
三、中西方悲剧差异的文化根源分析
西方社会从古希腊开始就有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特征,崇尚个性和自由,富于冒险和开拓,讲求力量和技术,具有批判精神、怀疑态度和否定勇气。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偷吃知识树上的禁果便是西方人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象征,所以,西方悲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他们的怀疑与判断能力。在西方人看来,和谐不是产生于不同事物或因素问的协调同一,而是相反,产生于对立面的斗争,通过斗争达到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在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上,他们都强调以斗争求和谐。西方悲剧意识的作用是:暴露人的生存困境,超越人的生存困境。命运悲剧集中表现了人类对人生意义的积极探索和自身价值实现中所显现的坚强性格和意志。从西方悲剧的结局看,其一方面向人们预显了命运之神的强大,似乎是说命运不可抗拒;另一方面,又显示了人类对命运的不屈抗争。在这种痛苦和惨烈之中,宣扬了一种精神:人可以被打倒,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征服。因此观众不会因为主人翁的牺牲而绝望,而是被他们不朽的斗争精神所感染。物质世界对人类的异化,使现代人在多元的现实中,只能自己设定自己。现代主义悲剧把古典悲剧意识中的暴露生存悲剧性,演变为暴露人生存的荒诞性,人的自然本真和被异化的现实出现了最撼人的冲突。《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控诉了这个理性和机械统治的世界,生命找不到突破口,爱情找不到归宿。现代主义的反传统精神,虽然把人的生存的悲剧性演变为荒诞性,但无法完全摆脱传统悲剧的影响,人们仍能从其荒诞中体会到对人生存的忧虑。
中国传统文化很早就有“天人合一”、。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融合,重视对立矛盾之间的相互渗透、弥补、转化和自行调节,以保持整个机体、结构的动态的平衡、稳定。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持中贵和,对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展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化是内陆型的,是一种保守型的文化,缺乏怀疑和否定的力量,中国人往往对不合理的东西采取容忍态度,反对矛盾冲突。由于怀疑和否定能力的缺乏,中国古典悲剧便将本是血淋淋、残酷的人生悲剧“转化”为相安无事,团团圆圆的太平景象。虽然也曾在剧中揭示人生的悲剧与危机,如忠良仁义之士蒙冤受屈,柔弱善良之女受尽苦难,但揭示之后便要转化,要么让受尽磨难的恋人在虚幻的仙境相会,要么让受害人的后代报仇雪恨,要么让清官为受害人申冤等。这种处理方式让悲剧的色彩大大降低。
黑格尔有一段名言:西方法律的制定以及公民法律的体系包含对道德本质的规定,所以道德表现并发挥在法律的领域里,不是单纯独立存在的东西。但是在中国人看来道德是一种很高的修养,道德义务的本身就是法律、规律、命令的规定。中华文明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之上,家国同构的社会形态赋予封建文化体系鲜明的伦理特质,宗法制度的约束和宗法观念的长期影响铸就了中国人重血缘、重道德的伦理品质,使古代悲剧中的伦理价值判断表现出以道德评价取代审美分析的趋向。在中国古典悲剧中,悲剧人物的内心常常被一些封建教条所占据,只有一些片面的忠、孝、义等,不敢向传统观念挑战,他们的外在行为不能和西方悲剧人物一样大刀阔斧。小人物充当悲剧主角也是中国人对不合理现象容忍的结果,因为这些善良弱小的小人物像路边的小草任人践踏,没有意识到要积极地创造幸福,但又不甘心受苦到底。因此中国悲剧只好依赖外在力量实现结尾的大团圆,即中国人所说的“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这种快乐结局从表面上看是受苦人的希望,实际上却是受害者的精神鸦片,大大削减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欲望。总之。中国悲剧偏重于因果报应,明显地具有他律性。而西方悲剧强调出于自由意志的行动,突出了行为的自律性。产生这种分歧的原因是中西方人们对幸福和道德的不同态度。西方文化是突出个体的,注重个人的幸福,他们不会耻于谈论个人利益,有时甚至为了个体的自由去挑战现存的道德。中国古人把道德与幸福的关系称为义与利的关系,基本上是重义轻利的,中国悲剧之所以离不开善恶报应,其关键原因就在于古人过于重视德行,中国悲剧人物过于注重人格的自我完善,却不太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么一个善良的人在现实中却屡屡遭到无情的打击,人们面对这样的困惑,除了通过因果报应来获得慰藉之外,似乎难以找到别的出路。中西方民族的悲剧意识产生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下。西方的“壮美”与中国的中和之美,是由深层次的民族特点和文化背景决定的,因此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剧审美意识。
【参考文献】
【1】张法.中西芙学与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程孟辉.西方悲剧学说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蓝凡.中西戏剧比较稿论【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
【4】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参考文献(4条)
第五篇: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核算比较练习(xiexiebang推荐)
行政单位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比较
表1行政单位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相似会计科目比较表
表2行政单位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相似的会计核算对比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