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各项资产减值核算的比较与分析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各项资产减值核算的比较与分析
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对企业资产进行了重新分类。除保留原有的按流动性、非流动性分类外,取消了短期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项目,并将原在表外披露的衍生工具(如期货投资等)改在表内反映,同时增加了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油气资产(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生产性生物资产(农业企业)等内容。新准则对资产要素的重新分类及对资产减值会计的重新规范,使人们对各项资产减值的核算犹如雾里看花。
一、适用准则不同
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金融资产与非金融资产的不同特点,决定了企业各项资产减值的核算存在差异,不可能对各项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披露在同一项会计准则中进行规范。在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中,虽有专门的资产减值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但该准则主要规范投资性房地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等长期资产减值的处理,其他资产的减值则由其他相应准则规范。这种做法也与国际惯例相一致。具体如后面附表所示。
二、是否需要核算减值视资产的期末计价方法不同而定
资产的期末计价是指资产负债表中以何种计量属性反映资产的价值,这与资产的后续计量相关。中外会计中,资产的计量历来有成本与公允价值两种模式。采用成本模式时,资产按历史成本(实际成本)反映,客观、可靠,数据容易取得,而且可避免由于采用其他计量属性而引起的会计信息的差异,确保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因而是传统会计中常用的一种计量属性。在原有的损益表重心观下,由于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是自用而非销售变现,因而无须考虑其市价的变化,会计一般采用历史成本的计量模式;但在资产负债表重心观下,资产代表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在计量资产时,就不应以反映“过去”的成本为基础,而应以反映“未来”的价值为基础。此外,在物价明显变动的情况下,采用成本模式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相关、可靠、可比性比较差,由此产生了公允价值等其他计量属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信息相关性强,符合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中,公允价值又比较容易确定,因而受到推崇并广泛使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也在全面推广使用公允价值。
从资产的性质来看,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对公允价值变动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流动资产可以随时变现,对公允价值的变动非常敏感,相关性强;非流动资产则不然,公允价值的正常变动对其影响并不大。从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情况来看,经历了禁止使用(1992年前)、大量使用(1998年起)、限制使用(2001年至今)的多次反复。考虑到中国会计标准国际趋同的需要,针对我国市场欠发达的现状,本次会计制度改革,我国适度、谨慎地引入了公允价值,目的是使会计信息尽可能地反映企业的实际、尤其是资产的现实价值,强化相关性质量。从此理念出发,我国在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中,对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一般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主要计入当期损益,这也符合全面收益报告的国际趋势;少数资产(如部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则作为资本公积处理;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则沿用成本计量模式,防止企业的操纵。期末计价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资产,不存在减值的核算;后续计量采用成本模式的资产,无论从资产定义或谨慎性原则考虑,亦或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标准,根据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会计上应以反映资产“未来”的价值为基础、对资产账面价值的减少予以确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期末计价虽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以其变动金额调整权益,但当该类资产的公允价值持续下降时,应确认减值损失。
三、确认资产减值的比较范围不同
确认资产减值损失,需要将资产期末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可变现净值或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进行比较。理论上讲,比较的方法或范围有三种:单项比较法、类别比较法和总体比较法。其中单项比较法比较准确,但操作复杂;总体比较法操作简单,但不准确;类别比较法介于两者之间。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一般要求按单项资产计提减值,但下列情况除外:(一)对于数量繁多、单位价值较低的存货(含消耗性生物资产),可按类别计提跌价准备;与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具有相同或类似最终目的或用途、且难与其他项目分开计量的存货,可合并计提跌价准备。
(二)单项金额不大或单项金额重大但未发生损失的应收款项,可按期末余额总额或分别不同账龄计提减值损失。
(三)不能单独产生现金流量的长期资产,如煤矿建的铁路专运线、某个营业网点等,应按资产组进行减值测试、确认减值损失。
四、资产减值损失的列支不同
企业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只是预计金额,并未实际发生,会计上称为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是资产(账面价值)转化为费用(或损失)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将导致费用(或损失)的增加以及资产账面价值的减少。问题是,这种减值损失如何列支,是计入资产负债表还是当期损益?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制度2001》的规定,企业预计的资产减值损失,一律计入当期损益;同时按不同资产的性质,分别作为管理费用(坏账损失、存货跌价损失)、营业外支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的减值损失)和减少投资收益(长短期投资及委托贷款的减值损失)处理。根据我国新的会计准则,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所得税费用外,其余资产减值损失在利润表中单设“资产减值损失”项目反映,提示信息使用者关注企业资产质量及由此导致的相关风险,是重要性原则的体现。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持有期内不仅核算减值损失,还核算资产升值的利得,在利润表中专设“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反映(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持有目的并非赚取差价,公允价值的变动损益先计入资本公积),这种损益虽不产生现金流,但将其计入利润表符合国际惯例及全面收益报告的发展趋势。
五、资产减值损失可否转回的处理不同
理论界对已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是应否转回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当资产发生减值时,依据资产定义和会计确认的四条基本原则确认损失价值;而当原来影响资产减值的条件发生变化、资产价值恢复时,也应依据相同的原则对恢复价值进行确认。只有这样,才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允许对已经计提资产减值的恢复价值进行确认并在财务报表中体现,管理当局就有可能利用资产减值转回进行盈余管理,为信息使用者提供虚假信息。
国际会计准则(IAS36)允许转回已经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规定当已有迹象表明以前年度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再存在或减少时,企业必须估计该项资产的可收回价值,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必须增加至其可收回价值。同时规定,对于资产减值的转回,不能高于资产以前年度没有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时的账面价值。究其原因,IAS36对资产减值转回的规定是从资产定义(未来经济利益观)角度考虑的,认为当资产发生减值损失时,估计该资产的可收回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而进行的会计确认,属于会计估计事项。所以当计量资产可收回价值中所使用的估计因素发生改变时,属于一般的会计估计变更事项,也应进行会计确认,将以前年度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转回。我国曾在《企业会计制度2001》中允许转回已经确认的各项资产减值损失;但新的《资产减值准则》规定,已经确认的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主要理由:一是发生减值的长期资产,其后价值回升的可能性一般很小;二是长期资产的期末可收回金额难以准确计量。在《企业会计制度》实施的近几年中,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已经成为一些企业操纵利润的主要手段,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可见,我国新的《资产减值准则》特别规定对已经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出发点是防止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转回而迅速改善财务状况、粉饰其经营业绩。同时,也使财务报表信息更加客观、真实。这是我国新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存在的一项实质性差异。其余资产的减值损失允许转回。
新准则下企业各项资产减值核算的上述比较,具体如上表所示。
第二篇:新旧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核算的比较
新旧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核算的比较
-------------------------编辑:王菲 文章来源:会计网校哪个好新浪
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与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相比较在资产减值准备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计提减值准备的确认时间、计提范围、计提金额的计算以及核算等方面。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准备
2006年2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与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相比较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规范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新准则增加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准则,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帐面价值,本文就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核算方面新旧准则的不同点谈一点见解。
一、确认时间、计提范围及计提金额的计算方面的比较
(一)根据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定期或至少每年终了时检查各项资产,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然而,对于“定期”,会计制度没有说明,这使企业在操作时有一定的随意性,同时企业之间缺乏可比性。而新的会计准则对计提时间作了明确说明,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对于发生了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二)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
新准则明确了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方法,使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为了计算确定资产减值损失,现行会计制度及准则中使用的计量基础包括:公允价值、可收回金额、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销售净价、市价等多个标准,在不同的准则中又各有表述,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计量方法没有明确的规定,计算现值时折现率的选取没有规定明确的标准,企业计算有关指标时难以掌握,因而可操作性差,存在较大的调节空间。新准则明确规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只要有一项超过了资产的账面价值,就表明资产没有发生减值,不需再估计另一项金额。同时,对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以及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应用指南,使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易于理解,且具有较强的实务操作性。
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应当根据公平交易中销售协议价格减去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处置费用的金额确定。处置费用包括与资产处置有关的法律费用、相关税费、搬运费以及为使资产达到可销售状态所发生的直接费用等。
不存在销售协议但存在资产活跃市场的,应当按照该资产的市场价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确定。资产的市场价格通常应当根据资产的买方出价确定。
在不存在销售协议和资产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应当以可获取的最佳信息为基础,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该净额可以参考同行业类似资产的最近交易价格或者结果进行估计。
企业按照上述规定仍然无法可靠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的,应当以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其可收回金额。
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预计的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包括下列各项:
1.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预计产生的现金流入。
2.为实现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流入所必需的预计现金流出(包括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发生的现金流出)。该现金流出应当是可直接归属于或者可通过合理和一致的基础分配到资产中的现金流出。
3.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处置资产所收到或者支付的净现金流量。该现金流量应当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交易时,企业预期可从资产的处置中获取或者支付的、减去预计处置费用后的金额。
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时,企业管理层应当在合理和有依据的基础上对资产剩余使用寿命内整个经济状况进行最佳估计。
预计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应当以经企业管理层批准的最近财务预算或者预测数据,以及该预算或者预测期之后年份稳定的或者递减的增长率为基础。企业管理层如能证明递增的增长率是合理的,可以以递增的增长率为基础。
建立在预算或者预测基础上的预计现金流量最多涵盖5年,企业管理层如能证明更长的期间是合理的,可以涵盖更长的期间。
在对预算或者预测期之后年份的现金流量进行预计时,所使用的增长率除了企业能够证明更高的增长率是合理的之外,不应当超过企业经营的产品、市场、所处的行业或者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的长期平均增长率,或者该资产所处市场的长期平均增长率。
预计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应当以资产的当前状况为基础,不应当包括与将来可能会发生的、尚未作出承诺的重组事项或者与资产改良有关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
(三)新准则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现有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应按单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但是企业的长期资产往往没有销售市价,只有使用价值,单项资产一般不能独立产生现金流,这导致单项资产无法确定可收回金额,实务中对于这类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不具有可操作性。
新准则规定,如果某项资产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难以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的,则不应按照该单项资产为基础确定其可收回金额,而应当按照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然后,据以确定资产的减值损失。资产组的认定,应当以资产组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是否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的现金流入为依据。同时,在认定资产组时,应当考虑企业管理层管理生产经营活动的方式(如是按照生产线、业务种类还是按照地区或者区域等)和对资产的持续使用或者处置的决策方式等。
几项资产的组合生产的产品(或者其他产出)存在活跃市场的,即使部分或者所有这些产品(或者其他产出)均供内部使用,也应当在符合前款规定的情况下,将这几项资产的组合认定为一个资产组。
资产组一经确定,各个会计期间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企业管理层应当证明该变更是合理的,并应当披露变化的原因以及前期和当期资产组组成情况。
(四)新准则引入了总部资产的概念。企业总部资产包括企业集团或其事业部的办公楼、电子数据处理设备等资产。总部资产的显著特征是难以脱离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独立的现金流入,而且其账面价值难以完全归属于某一资产组。
有迹象表明某项总部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企业应当计算确定该总部资产所归属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然后将其与相应的账面价值相比较,据以判断是否需要确认减值损失。
(五)现有会计制度没有涉及商誉的减值问题,新准则规定,对于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企业至少每年终了进行减值测试,而且商誉必须分摊到相关资产组组合后才能确定是否应当确认减值损失。企业进行资产减值测试,对于因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的账面价值,应当自购买日起按照合理的方法分摊至相关的资产组;难以分摊至相关的资产组的,应当将其分摊至相关的资产组组合。在对包含商誉的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时,如与商誉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先对不包含商誉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计算可收回金额,并与相关账面价值相比较,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再对包含商誉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比较这些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账面价值(包括所分摊的商誉的账面价值部分)与其可收回金额,如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确认商誉的减值损失,二、会计核算方面的区别
在会计核算方面的最大区别在于现有会计制度规定,已经计提减值损失的资产,如果资产价值恢复,则资产减值损失可以转回。新准则规定,大多数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条规定将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有重大影响,尤其是对暂停上市的公司及ST公司。目前,很多暂停上市的公司得以恢复上市,就是采用“巨额计提,大额转回”的方法以实现扭亏为盈的。因此,本准则实施后将有效地遏止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暂停上市公司恢复上市的难度将加大。具体到各种资产的减值损失核算在新旧准则下其核算有以下的不同点:
(一)存货跌价准备及坏帐准备 新旧准则下,核算的不同点在于按旧准则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和应收账款计提坏帐准备时记入“管理费用”科目,按新准则记入“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资产负债表日通过计算若需在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或“坏账准备”金额范围内调整时,旧准则应为借记“存货跌价准备”或“坏账准备”,贷记“管理费用”,新准则应为借记“存货跌价准备”或“坏账准备”,贷记“资产减值损失”,另新准则明确说明领用存货时,应一并结转领用材料应负担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二)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该科目是新准则新增的会计科目,其核算方法为: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根据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确定持有至到期投资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持有至到期投资价值以后又得以恢复,应在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内,按恢复增加的金额,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三)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根据资产减值或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确定长期股权投资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科目。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一经计提,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四)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旧准则计提减值准备时借记“营业外支出”贷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而且,若减值的迹象消失可在原计提的范围内恢复;新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根据资产减值准则确定无形资产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处置无形资产时,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五)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旧准则计提减值准备时借记”营业外支出”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且,若减值的迹象消失可在原计提的范围内恢复;新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根据资产减值准则确定固定资产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处置固定资产时,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六)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旧准则计提减值准备时借记“营业外支出”贷记“在建工程减值准备”,而且,若减值的迹象消失可在原计提的范围内恢复;新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根据资产减值准则确定在建工程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科目。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一经计提,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七)商誉减值准备
该科目是新准则新增的会计科目,其核算方法为: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根据资产减值准则确定商誉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商誉——减值准备”科目。
第三篇:浅析新企业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的主要变化
浅析新企业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的主要变化
一、资产减值准则的主要变化从整体上看,新准则出台之前,我国有关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规定散见于有关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之中,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此前,无论是计提“四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还是“八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解决的都是单项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计量时,没有考虑到减值通常是在组合一起提供的经济利益这一客观现实。但根据有关实证研究结论,我国目前八项准备的计提及披露情况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不少上市公司利用八项准备进行盈余操纵。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公司不按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充分披露准备的计提依据,甚至滥用准备计提的判断依据,以盈余操纵为目的,随意计提和转回准备,粉饰报表。新颁布的《资产减值准备》准则,把原来在投资准则、固定资产准则、无形资产准则及《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的有关资产减值都统一纳入《企业会计准则8号—资产减值》中。资产减值准则主要规范了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资产可回收金额的计量,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与计量,资产组的认定及其减值的处理,商誉的减值测试与处理和有关的披露等内容。新准则与原《企业会计准则......(本文共计4页)
资产意味着“未来经济利益”。如果资产发生减值,那么预计它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将比原记账时所预计的要低,这就是资产减值的本质。当资产发生了减值,应按降低了的资产价值代替原先较高的资产价值记账
固定资产减值
无形资产减值
长期投资减值
应收账款减值
应该为八项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资产计提八项减值准备,其分别是:1.对应收帐款和其他应收款等应收款项计提的坏帐准备;2.对股票、债券等短期投资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3.对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等长期投资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4.对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库存商品等存货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5.对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6.对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7.在建工程减值准备;8.委托贷款的委托贷款减值准备;
第四篇:新准则下项目建设期各项费用核算的思考
新准则下项目建设期各项费用核算的思考
30万吨/年PVC项目是甘肃金川化工材料有限公司在2012为发展金昌市区循环经济而设立的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延伸化工产业的循环经济新项目。目前该项目处于基础建设期,如何依照现行的各项财经法规及相关各项税收管理规定,针对各项建设投资开展准确、合理的财务核算及管理,此刻就摆在财务人员面前,结合会计制度学习,现探究如下,不妥之处,请提出宝贵意见。
一、新设立公司在筹建期费用核算中有关会计、税收法规的演变
目前针对筹建期各项费用会计核算处理相关规定略显有些凌乱,但是我们依照各项相关制度出台时间全部列示,其发展变化轨迹是逐步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各项规定的不明确,给财务人员会计核算实务操作带来较多的困惑。
(一)、1993年7月1日两则两制时期相关规定
1、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
1992年颁布的《公司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1992年11月16日国务院批准1992年11月30日财政部令第5号发布)第三十二条规定:递延资产是指不能全部计入当年损益,应当在以后内分期摊销的各项费用,包括开办费、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等。公司在筹建期内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除应计入有关涉及固定资产类(含在建工程核算未来转固定资产部分)单独计值外,其余即期费用应当作为开办费入帐。开办费应当在公司开始生产经营以后的一定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
各行业会计制度随后给了更具体的规定,如《工业公司会计制度》(92财会字第67号)规定:递延资产核算公司发生的不能全部计入当年损益,应当在以后内分期摊销的各项费用,包括开办费、固定资产修理支出、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以及摊销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其他待摊费用。开办费应当在公司开始生产经营以后的一定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
1992年颁布的《公司财务通则》(92财政部令第4号)第二十一条规定:递延资产是不能全部计入当年损益,应当在以后内分期摊销的各项费用,包括开办费、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等。开办费自投产营业之日起,按照不短于五年的期限分期摊销。一般性会计规定没有明确给出摊销年限的规定,而是由《企业财务通则》加以明确。
2、税收法规的相关规定
1994年2月4日《公司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94财法字第3号)第三十四条规定:公司在筹建期发生的开办费,应当从开始生产、经营月份的次月起,在不短于5年的期限内分期扣除。前款所说的筹建期,是指从公司被批准筹建之日起至开始生产、经营(包括试生产、试营业)之日的期间。开办费是指公司在筹建期发生的费用,包括人员工资、办公费、培训费、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以及不计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成本的汇兑损益和利息等支出。
税法规定不仅给出了筹建期的定义,而且明确了开办费具体项目和扣除年限。
(二)、2001年新会计制度出台及相关准则时期回顾
1、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
2001年《公司会计制度》第五十条规定:除购建固定资产以外,所有筹建期间所发生的费用,先在长期待摊费用中归集,待公司开始生产经营当月起一次计入开始生产经营当月的损益。如果长期待摊的费用项目不能使以后会计期间受益的,应当将尚未摊销的该项目的摊余价值全部转入当期损益。
《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中对长期待摊费用核算内容规定:公司在筹建期间内发生的费用,包括人员工资、办公费、培训费、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以及不计入固定资产价值的借款费用等,应当在开始生产经营的当月起一次计入开始生产经营当月的损益,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长期待摊费用”。
本次改革将分期摊销改为一次摊销,同时基本继承了1994税法对于筹建期费用项目构成的规定,但是还不如税法规定的严谨,难道筹建期间不计入无形资产成本的各项费用就不能计入长期待摊费用?
2、税收法规未发生变化。
(三)、最近的2006年新公司会计准则时期相关规定
1、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
首次准则应用指南规定:首次执行日公司的开办费余额,应当在首次执行日后第一个会计期间内全部确认为管理费用。上市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备忘录第3号规定:首次执行日后第一个会计期间是指首次执行新准则的第一个会计。
新准则应用指南中关于管理费用科目的规定:公司在筹建期间内发生的开办费,在实际发生时,借记“管理费用(开办费----明细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公司财务通则》(财政部令第41号)中已经无“筹建期”、“长期待摊费用”、“开办费”的踪迹。本次改革后,已经实现了向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即:开办费用应依据费用用途当期直接费用化核算处理。
2、税收法规相关规定的变化
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公司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第七十条规定:公司所得税法第十三条第(四)项所称其他应当作为长期待摊费用的支出,自支出发生月份的次月起,分期摊销,摊销年限不得低于3年。
筹建期费用是否还属于税法中长期待摊费用范畴,目前没有明确,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所得税实施细则。
二、新会计准则下项目建设费用财务核算所面临的困惑
(一)筹建期如何界定?
对筹建期做出过规定的文件仅限于:1994年《公司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筹建期是指从公司被批准筹建之日起至开始生产、经营(包括试生产、试营业)之日的期间;1995年6月27日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外商投资公司筹建期财政财务管理有关规定的通知》规定,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公司自签订合同之日起至公司开始生产经营(包括试生产、试营业)为止期间,外资公司自我国有关部门批准成立之日起到开始生产经营(包括试生产、试营业)为止期间为筹建期。
困惑:新的公司所得税法实施后,已经废止了的1994年《公司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关于筹建期的规定是否还能作为实务中的依据?在这个推崇统一国民待遇的年代,已经过时了的《关于外商投资公司筹建期财政财务管理有关规定的通知》中关于筹建期的规定是否能适用到全部的中国公司?如果上述规定都失效或不适用,那么在实务中,如何判断公司开始生产经营?是领取营业执照还是开始购买原材料,还是从开始生产产品或者开始销售产品或是其他?
(二)建设期间费用项目构成
目前能找到的对筹建期费用项目构成规定最为准确的是1994年《公司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该细则规定,筹建期发生的费用,包括人员工资、办公费、培训费、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以及不计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成本的汇兑损益和利息等支出,但是《实施细则》现已废止。
公司筹建期间尤其是那些固定资产购建活动跨期较长的公司发生的费用中,哪些能资本化、哪些应该作为开办费发生时即入费用?是否公司处于基建期,所有费用都计入在建工程核算,其现金流量表也仅是限于对筹资和投资活动进行反应,我们了解到以往相关会计准则没有给出明确答案,现有的各项规定中只有借款费用、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无形资产资本化的一些条件而已。
三、新准则下公司项目建设各项费用的处理
会计实务中公司性质和经营范围千差万别,很难有一个或几个具体标准来作为判断公司筹建期开始、结束的依据,也很难将所有公司可能发生的费用项目均予以统一,不同的会计人员对公司筹建期间及相关项目构成界定的不一致,最终将导致会计信息可比性降低或丧失。
根据对新准则的理解,结合项目建设实际,目前相对有效的处理,应该按筹建期各项实际支出的类别,分别处理如下:
(一)公司管理机构(保障公司基本运营)含公司成立初期所发生的前期人员工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培训费、办公费、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等在发生时,即作为开办费用计入当期“管理费用----各项明细科目”核算。
(二)公司为项目现场直接提供现场管理、技术服务类人员工资及相关费用由于直接用于在建工程项目建设,计入“在建工程----待摊投资”科目予以核算。
(三)公司项目建设期间购建的各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应计入在建工程(或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科目进行核算。
(四)公司项目建设期间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和汇兑损益,根据借款费用准则规定的条件,对具体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则需要予以具体区分,应资本化的计入在建工程(或固定资产),应费用化的应严格计入当期财务费用核算。
(五)公司项目建设期间用于试车生产或在建工程购建活动的,依照相关要求应计入在建工程(或固定资产),用于生产经营或销售的,根据税收法规相关规定应计入“生产成本”或“主营业务成本”核算,对于销售收入部分应计提缴纳企业所得税。
(六)公司项目建设期间的资产减值损失,应该按照资产减值准则和其他相关准则规定,将减值损失计入“资产减值损失”。
(七)公司项目建设期间收到政府补助资金,对于计入递延收益且又需要一次性计缴公司所得税的部分,则构成一项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预计未来期间能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抵扣该暂时性差异时,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计入“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
由于本人对财务制度学习更新及掌握的不足,以上各项观点、部分财务概念的应用及叙述,不乏有错误或欠缺之处,且由于时间仓促行文整理也缺乏逻辑梳理,各项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财务同仁及有意研究建设期财务核算的朋友能不吝提出您的宝贵意见,以此共同学习、探究寻源。若此文能抛砖引玉,为我公司PVC项目建设财务核算管理明晰方向、提供帮助,则是我最大的收获。
甘肃金川化工材料有限公司财务部
刘
亚
波
第五篇:资产评估与会计关系分析
资产评估与会计关系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资产评估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涉及到资产评估事业。因而资产评估与会计实务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资产评估与会计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但也有在概念、意义上有着很多的不同,谈论和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更深入的认识两者,同时也能够将两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既看到了两者的深层次联系,也能看到在具体的事务和操作当中了解两者之间的差距和区别。在研究两者关系的同时还可以有效的避免在资产评估中,因会计人员操作失误带来的损失;能够更有效的避免资产评估中,因评估人员作弊带来的损失;能够更有效的对资产评估的真实性,可靠性,提供保障;能够更有效的利用会计信息为资产评估服务。
关键词: 资产评估;会计; 相互关系
1资产评估的概念
资产评估即资产价值形态的评估,是由中介机构独立、客观、公正、不受任何方约束的情况下完成的评估工作,是对资产重新评估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市场化的活动,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其评定价格也是一种虚拟价格。因此,资产评估需要规范进行。在社会大发展的今天,商品经济模式逐步完善,资产评估出现了:现实性、市场性、预测性、公正性、咨询性等特点。
2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
根据我国对资产评估行业的管理要求,资产评估常用的方法,可分为重置成本、收益现值、现行市价、清理价格等四种。
2.1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法也叫重置价值或现行成本,是指在现时条件下,按功能重置资产,并使资产处于在用状态所耗费的成本。重置成本是反映资产在使用的各各不同的过程中全部费用的价格。资产在全新的情况下,如果社会物价水平不变的话,历史成本和重置成本是一致的。但是由于资产在生产和使用中的消耗,损坏等诸多因素,导致了重置成本和历史成本产生了差异。重置成本法的基本方法是,资产在全新的情况下,减去利用重置成本法计算出的已使用年限的累积折旧额其公式:
被评估资产价值=重置全价-实体性陈旧贬值-功能性陈旧贬值-经济性陈旧贬值或被评估资产价值=重置全价×成新率。
以重置成本作为资产评估的价值标准,克服了通货膨胀,技术革新等因素所造成的资产价值与实际不符的情况,这种方法能够较为公正客观的反应资产的实际价值。但同时也应看到这种方法忽视了资产的盈利能力,而且重置成本法在实际操作中,主观性所占比重较大,在对整体性、大规模的资产评估并不适用。重置成本的方法需建立在资产续用的条件下,如果资产在使用过程中改变用途或中断运转,则无法适用重置成本法,应采用其他的评估方法。
2.2收益现值
收益现值是指资产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量的贴现现值之和。收益现值的本质是本金的市场价格,是剩余价值的本金化。在当今的市场条件下、投资者在投资时的主要目的是为获得收益。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投资者想要得到更高的收益,就需要提高收益率或加大企业的投资。也就是说投入的资产越多获得更大收益的可能行就越大,由此可看出投入资产与收益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收益现值的方法,实质上是以收益现值作为资产评估的标准,也就是说投资者并不将资产作为一般的买卖的产品而是将资产的投入当做收益能力来进行买卖。在预期收益比较稳定的情况下:
资产现值=收益现值=预期收益/适用资产收益率(资产收益率:资产收益率,也叫资产回报率(ROA),它是用来衡量每单位资产创造多少净利润的指标。)
这种方法在在国内主要用于技术型资产评估,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资产的价值和收益的大小来决定的,基本不考虑成本的问题。因此这种方法也就存在着一些弊端,一个是资产未来的收益率和收益额难以预测。二是以收益率作为标准的评估,不以资产本身作为实体,这样的方式评估起来难度较大。虽然收益现值的方法存在着缺陷,但不可否认这种方法在收益率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是一种常用且科学的方法。
2.3现行市价
现行市价是指资产在公开市场上的销售价格,这种销售可以是实际的销售,也可以是虚拟的销售。这种方法应当满足以下条件:首先,应为企业之间应当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下进行竞争;其次,交易的双方并不存在垄断或一方强制性交易等,不公平的竞争行为;再次,交易的双方应当对交易的对象有着充分的了解;最后,交易双方是在独立,自愿的条件下进行交易。资本的现行市价的确定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资产本身的再生产成本价格;资本现时的生产能力、损耗状况、质量因素;市场供应的需求情况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现行市价。在我国这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资本市场尚处在一个不完全的程度,在资产评估中现行市价的方法并不完全适用,除土地、房屋的评估以外,大多数的评估采用此方法有一定的困难。
2.4清理价格
清理价格是指企业停止经营或破产后,要求在一定期限内以变现的方式处理其资产,以清偿债务和分配剩余权益条件下所采取资产价值,也就是在非正常市场条件下资产拍卖的价格。企业在停产后首要面临的就是清偿债务的问题,而这种清偿经常运用的是现金的形式。因此决定了清理价格具有较快变现的特点。但由于被评估方在评估过程中处于被动,所以清理价格往往低于现行市价。清理价格可分为:强制清理价格,有序清理价格和续用清理价格。以清理价格作为资产评估的标准,称为清理价格标准。
3资产评估与会计的联系和区别
资产评估学与会计学从产生的历史来看,资产评估学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的,新兴的边缘类学科。而会计学的由来以早,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经济管理的要求而产生。从产生的历史时间来看,会计学要早于资产评估学很多产生。因此有些人认为从资产评估学的产生条件与演变方式来看,应隶属于会计学,但笔者认为两者并没有隶属的关系,本文更倾向于将二者归纳为管理学的大学科下的两个分支学科,主要是因为二者之间除了密切的联系之外,也有着很多的区别。3.1资产评估与会计的联系
3.1.1会计计价方法和会计数据是资产评估的主要依据
资产评估是对资产在某一时点的现实价值进行判断和评估,而资产评估的主要信息基础来自会计资料和财务情况分析。没有了会计资料这一基础提供者,资产评估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就不具备评估的意义。因此会计材料和财务状况分析的准确性对于资产评估来说影响非常大。
3.1.2资产评估的结果可作为会计核算的重要依据
我国《资产评估管理办法》中规定我国资产占有单位在资产拍卖、转让、企业兼并、出售、联营、股份制经营,与国外公司、企业和其他组织或个人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企业清算时应当进行资产评估。会计实务中,在企业进行资产评估后账面价值应当根据资产评估的结果调整企业的账面价值,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也可以参考资产评估的结果。另外,企业经历联营,重组和兼并等情况时,会计建账,调账时资产评估应为重要的依据。
3.1.3资产评估的主要对象是资产,资产也是会计核算中的一部分
从日常的业务来看,资产评估的主要依据是会计工作提供的资产负债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资产负债表中对于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几类。这些对于资产的阐述对于资产评估来说都是必备的依据和基础。二是,从资产评估的概念来看,资产评估的对象是会计要素也就成为了必然。因此二者保持着一个密切的关系。
3.2资产评估与会计的区别
3.2.1资产评估学与会计学在基本理论上具有差异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应和监督企业经营活动的学科。在对会计学的学习和应用中能够看出会计学中的例如:账户管理,复式记账法,编制财务报表等实际工作步骤都是有着严格的要求,属于一个成熟的学科。而资产评估,主要是多学科兼容的现代经济边缘学科,特点主要是现实性、公允性、市场性。从学科理论的角度来讲会计学要比资产评估学系统,法律法规比资产评估的规定要具体、详细。资产评估理论在不同的地方有着较大的分歧,理论与实践存在差距。这也是为什么国际资产评估准则不能像国际会计准则一样被普遍应用的原因。
3.2.2资产评估的结果具有多样性,会计计量结果较单一
在资产评估中,资产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都会影响到资产评估的结果,但由于会计具有客观性,所以会计对同一资产的处理的数据应当是准确、客观的数据。比如,造价相同的房屋,位置在市中心和在郊区或远离市中心的山区,其资产评估的结果差异可能会很大,其价值的体现在于房屋的实用行,而会计处理中,这个房屋的价值,不论在城市的哪里,其价值是等同的。又比如,同一资产在持续使用的条件下,资产评估的价值会高于准备清理的同一资产的价值。在会计学中,这样资产从进入生产环节开始就已经为其订立了价值,而一般情况下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3.2.3资产评估较会计计量更重视资产的贡献性
在生产过程中辅助资产或资产的某一部分的价值,取决于它在整个资产中所发挥的做用。这是资产评估对资产价值的一个重要的定义。如果失去这一部分辅助资产或资产的一部分,可能会对整体的资产造成损失。这是从资产的贡献性角度对资产进行评估。而会计计量中,资本以其实际成本进行入账。这就好比“牛”与“牛肉”关系,资产评估重视“牛肉”在“牛”身上的质量,这种方式确定使得“牛”在买卖的过程中提高它的价值,而“牛肉”是对“牛”分而置之,对“牛”本身的要求并不很高。
参考文献
[1]姜楠.关于企业资产评估等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的通知[J].财会函字,2009.[2]吴申元.企业会计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3]乔志敏.论资产评估[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4]吴光明.论资产评估与会计[M].北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