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回家》与《拯救大熊猫》的拍摄与镜头结构特点的比较

时间:2019-05-13 05:24: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纪录片《回家》与《拯救大熊猫》的拍摄与镜头结构特点的比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纪录片《回家》与《拯救大熊猫》的拍摄与镜头结构特点的比较》。

第一篇:纪录片《回家》与《拯救大熊猫》的拍摄与镜头结构特点的比较

纪录片《回家》与《拯救大熊猫》 的拍摄与镜头结构特点比较

纪录片《回家》是四川电视台于1994年底到1995年到四川大熊猫保护区的大熊猫管理所拍摄的,讲述的是主人公熊猫“高高”,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被大熊猫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从山林中抱回来,在保护区与工作人员朝夕相处两年后的春天,重返自然的故事。该片曾被评为最佳纪录片自然科技类“金熊猫”奖,还被翻译成多国语言,销往海外。

纪录片《拯救大熊猫》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系列纪录片中的一集。这部纪录片,实地捕捉了大熊猫在天然栖息地难得一见的生活情景,揭示了大熊猫鲜为人知的特殊习性。著名摄影师阿卓安·华伦和马克·史托佛深入不毛,探索中国西部秦岭山脉深处的丛林,探访野生大熊猫的栖息地,拍摄写实,内容充实、丰富。

两部片子有着相同的拍摄对象,相同的背景,相同的地点和几乎相同的拍摄时间,这些相同点使得我们对和两部片子的拍摄手法、镜头结构特点以及文化背景对拍摄影响的比较更加直观而具有可比性。

一、拍摄手法

(一)“零距离”拍摄和“窥视”拍摄

《回家》与《拯救大熊猫》所拍摄的主角都是熊猫,但前者是被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抱回来,从小由人喂养照顾的熊猫,而后者所拍则为真真正正的野生熊猫,两位“主角”不同的生长环境决定了两部片子拍摄时所要运用的不同手法。

《回家》的拍摄地点是四川大熊猫保护区的大熊猫“收容所”,里面的大熊猫多为小时候难以独立生存被抱回饲养的小家伙或是生病年老需要照料的熊猫,他们日夜与人相伴,早已熟悉了人的气息,不像野生熊猫那般羞涩和警惕,这对于本片采取“零距离”拍摄提供了难得的先决条件。片中记录了保护区工作人员与大熊猫高高、遥远的日常生活。从一日三餐到外出放风,摄像机完全处于零距离的状态下拍摄大熊猫。大熊猫的一举一动,都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这部片子里,大熊猫高高和遥远刚生下来就被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从山林抱回住处细心呵护,它们在心里早已把人类看做自己的保护者,对人们不仅没有防备,反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依赖:高高本来不太舒服的蜷缩在墙角,听到饲养员老杨的呼唤还是乖乖地走到他的身边;为增加它的体重,管理员议论要给他“加鸡蛋”时,它竟然象了解人意,侧耳细听,连手上的馍馍也不吃了;吃生日蛋糕是沾了满嘴的奶油,在老杨笑它是“小花脸”时,他也听懂了似的用舌头舔舔嘴的周围;遥远淘气的不肯下树,被饲养员从背后抱下来时脸上似笑非笑的享受表情,好像恶作剧成功的小孩子„„摄影师正是抓住了它们亲近人类的特点,拍摄了这一系列与大熊猫“零距离”接触的镜头,让观众仿佛也与拍摄者一起被小熊猫的憨厚可爱感染,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气氛包围,同时也在暗暗为即将放归山林的熊猫高高能否适应野外的环境,安然生活下去感到担心。

《拯救大熊猫》的拍摄地点则是陕西秦岭,拍摄对象是天然栖息地中的野生大熊猫。这部纪录片,实地捕捉了大熊猫在天然栖息地难得一见的生活情景,并可一览无遗地观赏、认识大熊猫鲜为人知的特殊习性。摄制组深入到秦岭的丛林中拍摄,那里环境险恶、条件艰苦,不仅对拍摄产生重重阻碍,而且对人的生存也提出了挑战。而且,所拍摄的大熊猫全部是野生的,从没见过人类,对摄像机这样的奇怪物体更是心存戒备,这些大熊猫们不可能像《回家》中的大熊猫一样对摄像机发生兴趣并积极配合摄影师的拍摄。这就决定了这部片子必须运用“窥视”的拍摄手法完成。然而,正是这一特点是的本片拍摄到了野生大熊猫在自然环境下的生活习性,客观地反映出大熊猫的生存状态,纠正了一些长期以来人们心中的误区。在片中,我们不仅亲眼目睹到洞窟內大熊猫的温馨母子情,而且可以看到大熊猫幼子在荒野中度过生命中的第一年。

(二)拍摄方法的区别

《回家》采用肩扛摄像机拍摄,这样的拍摄方法虽然让人有种半业余的感觉。但同时也有它的好处,肩扛摄像机使镜头的拍摄高度为正常人眼睛的高度,在这个视点上拍摄的画面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到的,看起来也最为熟悉和亲切,画面中景物的透视关系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中。因此在片中,观众会有同大熊猫零距离接触的感受。第二,通过拍摄者自身运动完成的运动镜头,画面运动的起伏直接受人物步伐、步频等影响,观看这种画面使人强烈地感受到摄像机的存在,一种由于画面起伏变化提升了观众对拍摄纪录的参与感和现场感。观看这种画面使人强烈地感受到摄像机的存在,此时此刻,摄像机镜头在拍摄现场作为拍摄者的眼睛,在电视屏幕前又成为观众的眼睛,把观众带到了拍摄现场。

但同样的,这样的视角与结构比较普通,在画面上难以给观众造成视觉上的冲击,有些镜头容易让人过目即忘。同时,肩扛摄像机拍摄和通过拍摄者自身运动完成的运动镜头容易跟不定,抓不准,给人一种有些杂乱的感觉,似乎整部片子不够清新。

《拯救大熊猫》多用固定镜头,画面构图流畅、优美,每一个空镜头在渲染情绪和交代时间、环境要素上都有着特定的涵义,几乎没有冗余镜头。它的推拉摇移都非常稳,紧随主体而动,还多次运用快推和快拉起到一种情绪上的强化作用,为情节转化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非常专业。而且可以做到不打扰熊猫的自然生活进行拍摄,以便获得最真实的画面影像资料。

可是这样固定镜头的安排也使得观众以一个第三者的角度看待片中所叙述的事情,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和现场感比较弱。

二、镜头结构特点的区别

(一)拍摄角度

由于《回家》采用肩扛摄像机的拍摄方法,拍摄角度也自然而然的被固定在了平角拍摄,这样的拍摄视角以人的主观视角为主,也就是代表了摄影师的观点,观众通过镜头这样一个“眼睛”看到摄影师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平角的运用拉近了本片想突出的主角——熊猫与观众的距离,让人们在观看的时候觉得这样可爱的小生命好像就在自己身边玩耍、嬉戏,忍不住产生一种亲近感和保护欲。因其采用固定镜头,《拯救大熊猫》的拍摄视角变化多样,俯角、仰角、平角各司其职。尽可能展现大熊猫鲜为人知的特殊习性。俯角拍摄的运用使画面中地平线升高,地面景物得到充分展示,展现出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仰角拍摄参天古木,似乎在暗示人们熊猫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人类应该尽可能少的打扰它们的生活。

(二)景别设置

《回家》多采用近景和特写,因为拍摄的是人工饲养的熊猫,想要表现的又是熊猫重返自然之前与人类的相处,主题和客观条件都决定了需要多运用近景和特写表达主旨。近景画面其画面空间的近距离和画面范围的指向性,被充分利用来表现大熊猫富有意义的局部,比如高高第一次吃野外竹子的样子与野外生活经验丰富的成年熊猫的对比;高高拿着玉米面馍馍侧耳听饲养员与别人讨论事情的样子;高高吃饲养员为它精心准备的奶油蛋糕时享受的样子,都反映了高高与熊猫饲养员之间的情感与依赖,让观众为高高能否顺利重返自然感到担心。而特写画面的画框较近景进一步接近被摄体,常用来从细微之处揭示被摄对象的内部特征及本质内容。如饲养员带大熊猫高高到青山沟准备放生时,高高的眼神,通过内容单一的特写画面,起到了放大形象、强化、突出细节的作用,给观众带来一种预期和探索用意的意味。

《拯救大熊猫》的景别特点则是远景和特写景别的运用。片子通过全景和远景向观众展现了大熊猫生存的环境特点和地区风貌以及大熊猫在山林中的活动习性。而特写则是为了表现物体的质感,调动观众的触觉经验,加强画面的感染力。

三、文化差异

综观上面的分析,《回家》和《拯救大熊猫》这两部片子可以说是各有特点,各有长处,一个是尽量突出人和熊猫所代表的自然相处的和谐,一个是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窥视”熊猫在自然环境下的行为特点。而这对于同一拍摄对象不同的角度选取和不同的立场实际上是中美两国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中国文化中比较主流的思想是儒道两家,讲求中庸之道,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样的思想在《回家》这部片子中体现的很明显。大熊猫代表了自然,饲养员则代表了人类社会。无论是大熊猫对饲养员的依赖,饲养员对大熊猫的百般怜爱还是人们忍痛割爱也要让从小在身边长大的小熊猫回归自然恢复野性,甚至摄影师用平角视角拍摄看待发生的一切都是人与自然的一种融合。大熊猫与饲养员的组合就像中国传统的家庭,家长在照顾孩子长大后即使不舍也要强迫孩子到社会中历练,笑着对孩子说“不用担心家里”,心却随着孩子的离去被牵挂和担心折磨。片中一句“放到山上我们倒认识它,它怕认不到我们了。”是不经意的说出,却成了纪实创作中特有的一种情感力量,打动人心。

《拯救大熊猫》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文化。片中的科学家潘文学教授为了科研数十年风餐露宿,观察熊猫;为了熊猫的最后栖息地,四处奔走,顾不上艰苦的环境,只为获得第一手资料,这完全是美国好莱坞式个人英雄主义的体现。而其探索过程中好莱坞的悬念和蒙太奇手法,运用在教授与助手攀缘段落,一滑一爬,就如同好莱坞大片一般,惊险刺激,有张有弛,吸引眼球。“探访原始深林中大熊猫最后的藏身处”这句吊人胃口的话也反映了美国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探索精神。本片层层递进,结构严谨,现场同期声采访和熊猫的叫声,背景音乐在情节发展处也时常起来,急具煽情效果,在逐步揭示人类活动才是拯救大熊猫的希望之所在的同时,极具感染力。

两部片子比较来说,《回家》的整体节奏较慢,事情发展一波三折,期间还穿插一些与主线相关却又不是直接相关的事情发展,由一件主要的事情引出几件事情。而《拯救大熊猫》的节奏快,画面明晰,多方面事物发展最终汇集到一件事,就是研究“希望”和她母亲的生活。两部纪录片虽然在拍摄手法和镜头结构存在差异,但由于两者文化背景、立场、观点的不同,成片任可谓各有千秋,不分伯仲。

第二篇:纪录片《重生》拍摄与表现手法分析

废墟中的重生

——纪录片《重生》赏析

广电101 王晨晨 1008811016 2008年5月12日下午,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一时间,房屋、道路、桥梁、山坡全面倒塌,死伤无数。据统计,汶川地震共死亡人数达19余万。在如此的大灾之前,坚强的中国人民是如何顽强度过,在这一片废墟之中,他们是如何重建家园的。四川同胞的心理、生活都经历一番怎样的挣扎。对于灾难,我们无法逃避,也无法做出其他的选择,只能面对。我们哀痛,我们哀伤,无数的人用止不住的泪水洗刷着心中的疼痛。但是,巨大的悲痛也会产生无穷的力量,人在最痛苦的时候心里仍会升起新的希望。人类文明的进步总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让无数人献出自己的生命。尽管发生,我们还是要继续生活,重建家园,为离开的人哀悼,为活下去的人好好活着!

2011年,历时两年半全面记录什邡灾后重建的纪录片《重生》在什邡市封镜。经过两个多月的后期剪辑处理后,《重生》以什邡灾后重建到一个新城市的建立,历时三年的建设为线索串联起几组故事,采用多线故事交叉并进的结构,用丰富鲜活的人物、细节,编织出一幅什邡人民重建家园的动人图景,展现“魅力什邡,和谐什邡”这一口号的具体实现,将时代特征和人物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重生》以什邡人对未来的各种梦想为主题,纪录了什邡人为重建家园、构筑梦想所付出的努力。这是地震极重灾区中少有的,采用纪录片形式反映灾后重建的作品。纪录片时长60分钟,主要讲述了三个主人公在灾后的两年间如何走出困境,重获新生,仔细展现了四川什邡人民的生活状态。

重生是脚踏实地

纪录片画面以一位妇女认真聆听医生的脸部特写拉开,这位妇女叫王尧芬,在汶川地震中,她失去了唯一的11岁儿子。他的丈夫赵敏,是什邡红白镇的一位裁缝,每天全家都靠着丈夫75元的收入维持一家四口的生活,儿子的突然离开,无疑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在婆婆的要求下,王尧芬又再度怀了孩子。2009年的5月12日,怀着孩子的王尧芬想到了死去的儿子,想去坟上和儿子说说话。但是她的这个想法遭到了左邻右舍的阻拦,大家都认为悲伤的情绪会对她肚子里的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王尧芬只能忍住悲痛小心翼翼的呵护这个新生命。女儿赵纯纯的降生无疑给家里带来了崭新的希望,为了给女儿更好的生活,赵敏决定积蓄重盖新房。片中,导演反复运用了一个镜头,房屋的斜角上一个鸟窝,两只麻雀在赵敏家中安然的生活着。两年间,那个鸟窝一直存在,赵敏一家并没有把它拆除。这个镜头的反复展现,突显的是四川人民善良朴实的性格特点,也昭示着,这样的人民,一定会走出困境重获崭新的生活。片中拍摄了赵敏,在繁忙的缝纫工作中一定要抽出时间,亲自参与新房的建设,小到一个螺丝,一个铆钉,赵敏都要检查到位不出差错。虽然,工地劳累炎热,时常出现房屋水渠等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赵敏总是微笑着,大灾过后,他能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也是一种收获。

搬入新家,纯纯调皮得玩弄着电灯的开关。看着忽明忽亮灯泡,纯纯开心的手舞足蹈。看着可爱的女儿,王尧芬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去找工作。她说:自从地震之后,是丈夫挑起了全家的重担,作为一个女人,虽然能力不能跟男人比,但是还是想努力帮丈夫承担一些生活的压力。于是,她抱着纯纯来到镇上,报名了“红白镇城管中队协管员”的职位。一周后,王尧芬拿着身份证,户口本来到了镇办公室的考场。她一丝不苟的答着题目,不管结果如何,灾难改变了她,改变了一家的生活。相信在困难中,他们收获的会比失去的更多。

重生是生死斗争

画面中的卞刚芬,看起来就是一位普通的中年妇女,没有人能想到,33岁的她在地震后坚持了6天而顽强的活了下来。卞刚芬在镜头的跟踪下来到了女儿罗婷的学校接女儿放学,她在楼递间里,不断地问着同学们罗婷在哪里。虽然知道现在的新校舍已经坚固无比了,但是眼神中的挂念依然表露无遗。她的丈夫,在地震中为了营救同事而被硫酸泼伤。女儿罗婷却很坚强乐观,不仅没有被困难打倒,反而积极融入新的学校,新的班集体。在学校的文艺演出中,女儿化妆美丽的装束等待上台。父母拿着DV不断得给她鼓励,一家三口在台下其乐融融,享受着她们得来不易的那份平安和幸福。

试想一下,卞刚芬是如何与死神搏斗,撑过这常人难以想象的六天。是对女儿的爱让她撑了下来,是对丈夫的挂念让她挺了过来。如果埋在水泥钢筋下的卞刚芬没有坚持整整六天,那么小小的罗婷该如何面对这个世界?她的笑容,还能绽放的如此灿烂吗?罗婷把现在身边的母亲当成是上天给予她的恩赐,她倍加珍惜和爱护。也许以前,她和母亲出现过小摩擦和小矛盾,灾难以后,这种伟大的母女亲情将胜过千言万语,陪伴她们一生。

重生是自强不息

突然,画面中出现了一场喜庆的镜头。曹勇是什邡邮政局的一名普通员工。他在灾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结婚。作为80后的曹勇,他面对灾难的态度更是积极乐观,他有着80后的青春和梦想。在拍摄曹勇的婚礼现场时,把闹洞房这一幕拍得很热闹,一堆80后的青年男女,相笑嬉闹,他们抒发的不仅是对新人的祝福。更是对重获新生以后,希望梦想的恣意狂欢。是对生命热爱。

两年中,片子记录了曹勇每天的生活状态。准时的上下班,早出晚归。中午就用单位的微波炉吃带好的午饭。下班后,就和妻子一起到父亲的小饭店里帮忙,然后带上母亲装好的卤肉,小夫妻俩再一块回家。日子过得单纯而又幸福。灾后第二年,曹勇的妻子田冬梅为他生了一个孩子。抱着新生的小生命,曹勇止不住眼中的泪水,用肩膀小心的呵护着。两年来,生活已经越来越好,现如今政府发给他们的住房也已经建成,一家三口在新房里讨论着每个房间该如何布置如何利用。不久的将来,这里就会充满着孩子的欢声笑语了。祝福他们,也祝福所有历经磨难,重获新生的坚强的中国人!

担任《重生》导演的是曾获得2009威尼斯最佳纪录片导演奖的杜海滨。对首次尝试与政府合作的杜海滨来说,《重生》立足于普通人的个体、家庭和小团队的生活,同时也展现了各级政府的努力。“这不是政府的宣传片,没有说教,只有生活最真实、最细腻的一面。”杜海滨说。据杜海滨介绍:与众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需要记录的决不仅仅是灾后重建的报道,而是每个人生活及情感的变化。震后什邡不少普通百姓自强不息的生活的确为人感动,通过认真的构思,《重生》最终决定以直接电影的拍摄和纪录方式,摄制组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之中,跟踪纪录拍摄对象的生活。为并以此为线索向前发展,与灾后重建主题背景线索相交接。以小人物,体现大精神。

感动,是灾区重建中自强不息的精神源动力,灾后重建属于什邡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纪录片《重生》即将把灾后人们的良好的精神风貌展现给全国人民以及全世界。这短短60分钟,将曾在地震中感动了全世界的川西城市——什邡,以完全不同的精神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再一次感动全世界。

第三篇:演讲稿格式特点与演讲稿格式的结构特征

演讲稿格式特点

演讲稿格式的结构特征

演讲稿是一种实用性比较强的文体。是为演讲准备的书面材料。那么演讲稿的特征是什么呢?请看下方:

1、内容上的现实性

演讲稿是为了说明一定的观点和态度的。这个观点和态度一定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它讨论的应该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并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它的观点要来自身边的生活或学习,材料也是如此。它得是真实可信,是为了解决身边的问题而提出和讨论的。

2、情感上的说服性

演讲的目的和作用就在于打动听众,使听者对讲话者的观点或态度产生认可或同情。演讲稿作为这种具有特定目的的讲话稿,一定要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很多著名的政治家都是很好的演讲者,他们往往借肋于自己出色的演讲,为自己的政治斗争铺路。

3、特定情景性

演讲稿是为演讲服务的,不同的演讲有不同的目的、情绪,有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听众,这些构成演讲的情景,演讲稿的写作要与这些特定情景相适应。

4、口语化

演讲稿的最终目的是用于讲话,所以,它是有声语言,是书面化的口语。因此,演讲稿要“上口”、“入耳”,它一方面是把口头语言变为书面语言,即化声音为文字,起到规范文字、有助演讲的作用;另一方面,演讲稿要把较为正规严肃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易听易明的口语,以便演讲。同时,演讲稿的语言应适应演讲人的讲话习惯,同演讲者的自然讲话节奏一致。演讲稿对于演讲都有哪些作用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整理演讲者的思路、提示演讲的内容、限定演讲的速度;

(2)引导听众,使听众能更好地理解演讲的内容;

(3)通过对语言的推究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由于演讲稿具有以上的特征和作用,它在写作方法上也有一定方法可循。

演讲稿的结构通常包括开场白、正文、结尾三部分。

开场白是演讲稿中很重要的部分。好的开场白能够紧紧地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为整场演讲的成功打下基础。常用的开场白有点明主题、交代背景、提出问题等。不论哪种开场白,目的都是使听众立即了解演讲主题、引入正文、引起思考等。

第四篇:浅议安全文化内涵,结构与层次特点

浅议安全文化内涵,结构与层次特点

一、安全文化的内涵特征

安全文化的内涵和本质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安全管理思想、安全管理模式、安全机制体系。安全文化的实施靠员工来完成,只有全体员工共同认知,共同参与,共同行动,才能发挥其最大功能。所以,实施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挥好四个作用。

1、发挥安全文化的导向作用。安全文化是人文文化,它以企业员工关注生命价值为出发点,以企业安全发展为落脚点。通过塑造安全文化环境,提高员工安全文化素质,营造员工共同的安全价值观。好的安全文化对企业安全发展有直接推动与促进作用,反之则会产生负面影响。安全文化其形似水,虽不具强制性,但却有水滴石穿的作用。它的作用也如同水,无处不在处处在,用是不觉其重,离开却寸步难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用好它企业繁荣昌盛,否者企业发就成无源之水。安全文化对员工的导向作用十分重大。先进的安全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指导规范员工的安全行为。安全文化是隐性管理,是原则性导向,又有明确性标准规则,它对员工的思想行为直接产生影响,让企业安全文化与员工行为合二为一是安全文化导向作用的终点。

2、发挥安全文化的凝聚力作用。安全文化的重要基础是企业员工共同的安全理想、安全目标、安全愿景及共同的安全使命感,它是使企业内部形成齐抓共管,人人有责,奋发向上,一致努力抓安全的合力,也就是安全凝聚力。被企业员工认同接受的安全文化,如同一面旗帜,使员工自觉簇拥其周围,吸引着员工为理想、目标而努力奋斗。如铜川矿务局提出的创建“三型六化”企业目标,就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就如同地心引力,把企业中的每一名员工牢牢地凝聚在一起,形成共同的文化观、价值观、发展观、战略观。先进的安全文化会对企业安全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力,能激发员工的信心和凝聚力。

3、发挥安全文化的激励作用。先进的安全文化可以激励员工的工作激情,安全是关系到每一个员工切身利益的大事,安全文化的激励作用就是让员工增强自觉性,明确重要性,提高主动性,使其从主人翁的高视角审视自己的工作安全行为。思考安全工作的职责,树立强化安全管理的自觉自愿行为。员工的安全激情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源于对企业安全文化的自信心、信任感、成就感和认可度,是企业安全文化的成效之一,必须重视发挥安全文化的激励作用。

4、发挥安全文化的提升作用。安全重在落地生根,发挥作用,而不是包装炒作,扯虎皮、树幌子,挑一些时髦口号应景做文本。安全文化要渗透到制度建设、流程建设、管理模式及员工的行为规范过程中,要把制度建立在心理契约的基础上,使员工行为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使企业安全管理提升到最高境界―――文化管理。

二、安全文化的结构特点

对于煤炭企业来讲,安全是政治,安全是经济,安全是效益,安全是形象,安全是煤矿工作重中之重。由于煤炭行业的特殊性,从业人员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限制。如何利用人的有限认知达到和多元限制的协调、融合,这是各级煤炭企业管理者至高至上的追求。而培育安全文化,则是实现这一追求的唯一途径。煤矿安全文化,其关键在于通过积极塑造员工和团队的行为举止,规范员工的安全行为,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彻底扭转员工在特殊环境中形成的侥幸、盲目的扭曲心理和粗放、凑合、应付的行为习惯,努力使员工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心理、作风和行为,不断提高员工应对、预防和规避各种危害的能力。安全文化来源于员工实践,又高于实践,这种安全文化需要人人参与和高度融合,必须从实际出发,把握其特点,掌握其特点,做到有的放矢。

1、强化全员教育,建立安全培训文化。煤矿安全的根基是以人为本,抓好全员安全教育,使员工真正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提高对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完成这一过程的唯一途径是落实对员工的安全培训教育。建立安全培训文化应注重四个方面:一是加大安全培训硬件

投入,建立安全培训基地,在师资、设施方面投入到位。二是强化安全舆论文化的宣传教育,利用简报、标语、广播、闭路电视、板报等舆论工具广泛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规程。要建立起广泛性、群众性、大众性安全宣传文化阵地,如安全文化手册、安全文化牌板、安全事故案例、安全漫画、安全文艺演出、安全演讲、安全知识竞赛等,让安全文化根植于员工心中。三是加强安全学习教育。不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心。四是加强新工人和特殊工种的安全培训,促使安全技能、安全素质不断提高。

2、强化过程安全管理,建立安全制度文化。安全制度是安全管理的准绳。煤矿安全制度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安全生产操作规程,与之相适应配套的各种岗位责任制、精细化管理考核制等都属于安全制度文化范畴,必须建立健全和完善。安全制度文化其一是显示科学的安全管理,其二是显示精细化的安全管理,其三是显示严格的安全管理。安全制度到位,可以规范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可以打击“三违”,执行严格考核安全内容。

3、强化现场重点,建立安全管理文化。煤矿安全管理重点在现场,各项安全生产的计划、措施、检查、考核、评比都应该以班组安全管理为“圆心”,以区队生产现场管理为“半径”,围绕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和现场的安全系数展开。现场安全管理主要突出四个方面:(1)、现场安全环境治理;(2)、现场安全检查;(3)、现场安全隐患整改;(4)、完善安全设施。安全管理还包括管理干部跟班指挥、班组安全制度考核落实、班组员工安全行为规范、安监部门和职能部门安全工作协调、安全质量标准化落实等多个方面内容,是系统精细化管理工程,现场安全管理文化的基本宗旨是全力为生产一线服务。

4、强化共保体系,建立安全机制文化。安全工作必须是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要以开展安全效能监察和党员身边无事故为中心,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调动广大党员主观能动性,为安全生产出谋划策;行政以制度落实、隐患治理、责任追究为安全工作重点;工会以群众安全第二道防线为突出点,共青团以青监岗、岗位练兵、青工技术比武为活动重点,还要调动退管、家委会、女工委各方面力量,结成安全共保体系,建立安全共防机制,促进安全管理落到实处。

三、安全文化的层次特点

安全文化是煤炭企业推动安全工作发展的支柱,如果没有安全文化做保障,企业就失去了凝聚力和生命力。安全文化是煤炭企业“全覆盖”系统工程,渗透于企业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就其层次结构特点来讲,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企业主题安全文化。企业主题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核心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内容包括安全核心理念、安全指导思想、安全价值理念、安全管理理念、安全教育理念、安全发展理念等,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具有企业特点的、彰显企业特性的安全文化精神和安全思想。表现形式可以通过安全文化手册、安全学习宣传、安全文化牌板、安全考核管理等各种方法来体现,营造企业浓厚安全文化氛围,奠定安全发展基础。

2、区队安全管理文化。区队安全文化建立要结合单位生产特点、其主要内容有安全管理理念、团队精神、安全愿景、安全目标管理、安全精细化考核、安全培训、安全帮教、员工安全学习制度、安全事故分析等,表现形式可通过班前安全学习讲评、安全礼仪、安全全家福、安全亲情、手指口述安全确认法、安全奖罚制度激励等,使员工对安全行为养成自我约束,由应知应会向规范操作延伸,由普通性操作向程序化延伸,提高员工对安全的执行力、服从力和战斗力,达到思想明确、目标明确、团队素质整体提升的目的。

3、班组安全文化。班组是企业安全工作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班组安全文化重点一是给班组长在安全管理上“松绑放权”,让班组长充分行驶自主管理权;二是落实安全责任制和安全岗位责任制,发挥每个员工的安全主观能动性;三是严格贯彻好各项安全规程,突出反“三违”教育;四是班组安全理念愿景起点不要太高,要循序渐进,让员工能接受执行。

4、员工个人安全文化提升。员工个人安全文化素养主要包括对安全工作的认识、安全行为的养成、对安全制度的遵守、安全责任的落实及对安全观念的理解和认可度。对员工重在教育,重在启发,感染和触动,员工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认识转变是安全文化教育的凝聚点。

5、员工家庭安全文化要点。血浓于水,情重于山,员工家庭安全文化以亲情为主,用亲情、友情、温情为安全联结纽带,让家庭情、亲人情、生活情、幸福情与安全溶为一体,让每个员工家庭参与安全活动,用情感化员工,感染员工,警醒员工,增强安全意识。如“全家福”宣传栏、安全亲情寄语、安全亲情卡、家庭联保等都是较好的方法,体现了安全文化的渗透力。

第五篇:剖析公共基础知识的试题结构与特点

一、试题构成公共基础知识考察的范围较广,主要包括:政治、法律、科技、管理、人文和公文写作等等,具体内容如下:

1.政治

(1)考查的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毛泽东思想概论方面,主要涉及哲学的基本问题,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质与量辩证法,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科学体系和活的灵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人民军队建设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的对外开放和外交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党的领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政治经济学:商品的价值量、价值形式与货币、价值规律、剩余价值、需求供给与均衡收入再分配政策等。

(2)基本题型:该部分内容的命题形式有单选、多选、判断、简答、论述、综合分析。既考核考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识记,也考核考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2.法律

(1)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涉及法学基础理论、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经济法。具体来说,考查法的概念、作用、法律渊源,宪法的重要法条,行政行为的基本知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开展,民法中的自然人、法人、合同等,刑法中几个涉及公务员犯罪的犯罪构成及刑罚等,经济法中的产品质量、损害赔偿责任等。

(2)基本题型:该部分知识的命题形式有单选、多选、判断、案例分析,题型变化不大,主要考查考生对应该掌握的知识点的精准识记,以及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把握和运用。

3.行政管理

(1)考查的知识点:政府职能、政府机构改革、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公共行政、行政管理过程、行政领导等。

(2)基本题型:该部分知识的命题形式有单选、多选、判断、案例分析、综合分析。主要考查考生对应该掌握的知识点的准确记忆,以及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4.人文和科技

(1)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涉及历史常识、科技常识、日常生活百科等,知识点分布较散。

(2)基本题型:该部分知识的命题形式主要是单选,偶尔会出现多选和判断。题型变化不大,主要考核考生的知识面。

5.公文写作与处理

(1)考查的知识点:公文的特点、种类,常用公文的格式,常用公文写作、公文的处理。

(2)基本题型:该部分知识的命题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单选、多选、判断、公文改错(纠错)、公文实务、作文题。既考查考生对相关基本知识的准确识记,也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有的试题中还会考查事业单位概述、职业道德、环境保护和陕西省情等知识。

二、公共基础知识特点分析

根据近几年各地方的试卷命题情况,可以看出公共基础知识试卷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题量较大,知识覆盖面广

事业单位的考试属于选拔性的考试,其考查目的之一是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考试的题量和内容一般是通过试题的数量来体现的,适当地增加试题的数量,才能使考试的内容更加全面,才能更客观地考查出考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才能使考试更有意义,招聘的人才更有价值。近年来各地的试卷,试题都在80—100道之间,也有部分地区题目达到150道。这样就使得考试内容较好地覆盖了所要考查的知识点。

2.题型多样,考试目标全面

任何一套较好的试卷,都应比较全面地体现考试目标,体现考生的实际能力。所以,题型的设计一定要科学、合理。不同的考试目标要求,要通过不同类型的试题来反映,当然,同一种试题,有时也具有多样化的目标功能。一般来说“选择题”具有考查记忆、理解、分析和综合判断的功能;“案例分析题”和“综合分析题”等,则具有测试考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作用。从近几年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试卷来看,都体现了题型多样性,考试目标全面性的特点。从题型的多样性来看,近几年出现的题型有:单选题、多选题、不定项选择题、判断题、纠错题、简答题、公文实务题、案例分析题和综合分析题,有的试卷用了5种题型,有的试卷用了7种题型,一般情况下用6种题型,充分表明了考试目标的全面性;从比例关系来看,在多数情况下,客观性试题的比重较大,主观性试题的比重偏小,这说明试卷着重考查考生对有关社会问题的理解、判断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试题编制灵活,较好地体现了能力测试的目标

作为选拔性考试,更加注重对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也就是测试应试人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作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必备的能力和素质。事业单位招考工作人员,更应当突出此种能力。这一指导思想在近几年的试卷中体现得比较好。

(1)主观性试题“客观化”。传统的案例分析题和综合分析题是主观性试题,近几年这两种题型逐渐客观化了,基本形式就是先给出一段或几段材料,然后依据给定的材料设置3—5道选择题,有的选择题答案就在材料之中,有的选择题则是对材料的拓展延伸,需要考生结合自己掌握的相关知识作答。

(2)内容要求“统一化”。也就是说,试卷的所有试题都做到了内容统一,一视同仁,没有出现让考生自由选答的试题。因为试题统一,就是标准统一,就是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考生。如果试题不统一,难度和区分度都不相同,就很难对不同考生的情况进行比较。

下载纪录片《回家》与《拯救大熊猫》的拍摄与镜头结构特点的比较word格式文档
下载纪录片《回家》与《拯救大熊猫》的拍摄与镜头结构特点的比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