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人民版必修2课件

时间:2019-05-15 01:36: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人民版必修2课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人民版必修2课件》。

第一篇: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人民版必修2课件

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进而了解古代中国就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并通过深入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来明白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3)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因此而承受了沉重的负担。(4)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明白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种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5)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6)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8)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并通过深入了解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2)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 1 爱之情。

(2)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教学难点 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天仙配”都反映了人民理想中的一种什么生产生活状态?(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读史

材料一

(神农氏)“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易•系辞》

材料二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

――《白虎通》卷二

材料三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淮南子•修务》

请回答:(1)据材料二回答“神农氏”这个名称的由来是什么?(2)据材料分析神农氏对古代中国的贡献是什么?(3)人们对神农氏的态度说明了古代中国农业的地位如何?

答案:(1)“神农氏”的名称得名于他对古代中国农业的贡献,人们认为是他教人们学会种田。

(2)从材料可以看出神农氏对古代中国的贡献有创制农具、教会人们播种五谷,还通过自尝百草开创了中国古代的医药学。

(3)可以看出农业在中国古代经济占主导地位。是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小结: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国古代的重 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获得的。【讲授新课】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 1.原始农业的产生 “刀耕火种”、“火耕”

由于长期采用中种原始的耕作方式,南方地区无法摆脱贫困。

2.牛耕技术的推广:春秋时期,农业发达地区采用牛耕技术;作用:(秦国)由于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所以富国强民,具有列国难以与之抗衡的实力。

汉代,牛耕普及全国,铁制农具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

东汉:一牛挽犁的出现。并推广到偏远地区。小结:农耕技术的进步,使农产品的亩产量有所提高。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二)沉重的赋役与力役

问:阅读课本,找一找: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沉重的赋役和力役,还有土地兼并。1.泰半之赋

古代国家通过赋税剥削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收入,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证。悯农诗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阅读以上诗歌,说明农夫犹饿死的原因:泰半之赋。2.沉重的力役

徭役的概念: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徭役按用途分:一是修建大规模的土木工程,包括:水利工程,交通工程,国防工程,城市建设等公共设施。二是兵役,如《石壕吏》描写的就是,丁壮都已从军,老弱妇女被迫服役的情形。

影响:过度征发的徭役,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 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由此引发的社会**,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凋残的直接原因。请举例说明因为过度征发徭役而引起农民起义,改朝换代的史实。

(三)难以抑制的土地兼并现象 1.古代社会的基本土地制度

地主土地所有制是传统社会的基本土地所有制。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地租的方式剥削农民。正是因为这种地主土地所有制,使各朝代的土地兼并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朝代还十分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2.土地兼并的危害:

(1)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2)疯狂的土地兼并,使得无数小农破产。3.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努力

(1)许多开明的政治家:历图改革田制,缓和土地兼并造成的社会矛盾。根本原因:是地主阶级是专制主义王朝的阶级基础。

(2)历代的农民起义:大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平均”的口号。就包含了平均地权的内容

问题:我们对“平均”这个口号应该如何看待?

小结:沉重的赋税,徭役负担,和无法从根本上抑制的土地兼并现象,成为中国古代阻碍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农民暴动的主要原因。

(四)中国古代水利的兴修

1.大禹治水 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2.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郑国渠 3.汉代:井渠法 治理黄河 王景 4.唐代:设立了渠堰使一职 5.明代:灌派工具的改进上。【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变。我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以生产工具的发展为标志,把它划分为刀耕火种、耜耕(“石器耕锄)和铁犁牛耕三个阶段。与之相适应,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则有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主贵族国有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

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精耕细作技术 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也使我国传统农业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但是到了近代小农经济也成为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学案:

1、单项选择题

(1)西汉时的南方地区主要采用的耕作方式是()A、火耕水耨 B、普遍使用铁农器和牛耕 C、荒无人烟而无人耕种

D、使用铧犁垦荒

(2)中国古代朝廷修建大型土木工程主要是通过()A、动用军队修建工程

B、通过老百姓的服力役的方式 C、花钱招募工人

D、有专门的匠户从事这些大型建筑(3)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是()

A、农耕

B、水利

C、畜牧业

D、纺织(4)历史上的“泰半之赋”指的是()

A、统治者对农民征收的除正常赋税之外的一种赋的名称 B、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 C、赋税沉重简直像泰山的大半那么重 D、除赋税外农民还要承担的各项力役(5)基本解除黄河水患的是()

A、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

B、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 C、东汉的王景治河

D、治河专篇《河渠书》的指导作用

2、问答题:概述古代中国从原始时期至两汉时期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发展过程,这种发展有何作用?有什么缺陷?

【答案】

1、单项选择题(1)A(2)B(3)A(4)B(5)C

2、问答题 传说中神农氏创制了耒耜教导民众耕作,上古时期人们通过刀耕火种拓荒营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开始采用牛耕技术;汉代铁制农具数量大大超过前代,曲柄锄和大镰出现;东汉出现二牛抬杠、一牛挽犁等先进的耕作方式;西汉司马迁时代的南方地区还是采用火耕水耨的方式,东汉时牛耕和铁铧犁在原先经济比较的淮河地区和一些边远地区得到推广。农耕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山地的开垦,也使农产品的产量提高,有利于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其缺陷是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业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第二篇:复习教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1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及其发展:①原始社会时期: 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②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由于青铜的昂贵,在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③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④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⑤东汉:使用一牛挽犁。⑥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2、以家庭为单位个体耕种: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原始的集体耕作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春秋时期,私有土地和自耕农出现。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在自己的私有土地上进行耕作。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进步,使妇女从农耕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家庭手工业,形成“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

3、精耕细作:第一,牛力耕田解放了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为精耕细作奠定了人力基础。第二,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的提高。第三,水利工程的灌溉工具的出现说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正努力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追求农业的高产。第四,自耕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规模极小的私有经济。在有限的土地上,靠精细的劳动增加产量,成为最基本的劳动要求。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⑴自给自足(足: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⑵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⑶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战乱和苛政、天灾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⑷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古代社会的土地所有制结构:(1)奴隶社会:井田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开始瓦解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末期。“井田制”是一种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度。其内容: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周王把直接控制外的土地封赐给诸侯,但不得转让和买卖,受田者只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并且向周天子交纳一定贡赋。

(2)封建社会:地主土地私有制:地主经营,来源广泛,土地兼并是最主要的来源和扩大途径。自耕农土地私有制:自耕农经营,规模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均田制:面对土地高度集中,历朝政府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这些措施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三、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技术

1、青铜冶炼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2、铜冶炼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这一领域众多的发明创造,如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

3、丝织业技术:中国又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考古发掘证明,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潮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4、棉纺织技术: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

5、陶瓷技术: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四、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方式

1、官营手工业: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为,都收归官办。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待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2、民营手工业: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以纺织为代表的家庭手工业,是民间手工业的一种。作为农产的副业,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也有一些民间私人经营的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五、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1)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商朝人以善于经营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3)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

(4)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5)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这一时期,商品种类迅速增加,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朝交通发达,也有利于商业的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

(6)明清时期,尽管政府施行种种压制政策,但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倾向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2、市场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秦: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进行严格管理.②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十分严格.③六朝时:城镇之外形成了草市.政府对草市进行行政管理,设草市尉.④唐朝时:草市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夜市也非常繁荣.⑤宋: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⑥明清:商业经济繁荣,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2)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2

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区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3)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名镇。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4)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也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以至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西汉时,由于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2)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称为当地世界第一大港。

(3)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4)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候,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六、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1)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2)明清时期,工商业空前兴盛,但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明清两代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而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至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下令实行“海禁”。他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策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2)明清统治者虽曾开放海禁,但基本上实行闭关政策(并不是完全禁绝一切贸易,而是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清朝长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三篇: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教学设计

温岭中学潘雪红

本课的设计以金文“农”为引入,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耕作方式、水利事业、经营方式三者有机结合,充分展示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高度发展,让学生体会与感悟中国农耕文明的先进,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战国水利工程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时空观,通过实物资料和文献资料的相互佐证,让学生明白史料实证的重要性,课堂最后引入对古代先民和土地的赞美诗词,使情感升华,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耕种方式和生产工具的变革,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2)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深入了解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3)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4)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2)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3)通过史料研习、历史时空的架构,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3、情感与价值观:

(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让学生感受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设计主要针对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学史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积极性较高,尽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由于初中学习历史基本上是死记硬背、简单知识的罗列,所以,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基本是空白,因此课堂设计就注重利用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设置层次性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金文农字导入。◆导入新课:金文农字导入。

这是什么字?我们进行拆字游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田”字,“田”四周长满杂草,一只手,拿着当时的生产工具“蚌壳”将杂草除掉, 荷锄而耕,这一个字就是中国 早期的文字——“农”字,从古代的农字我们可以想像当时的农耕场面,那么,历经数千年,中国农业如何发展,又有哪些成就,农业发展会受到哪些因素发展?引出本课主题。

◆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 【耕作方式】展示第一组图片,这组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耕作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对刀耕火种稍作解释,结合材料介绍铁犁牛耕技术的特点和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铁犁牛耕技术也在不断变化,展示牛耕技术变化图,说一说:这些技术变化反映了什么规律?牛少了,人也少了。牛少了,意味着养牛的成本降低,这更有利于牛耕的普及,而同一时期的欧洲又是怎样呢? 展示材料

我国的把犁人一般只用一头牛,很少超过两头牛的。

欧洲人通常要集资购买六至八头牛用于犁最普通的地,以致不得不倾家荡产。设问:这段材料又说明什么?(中国古代牛耕技术的先进)中国铁犁牛耕技术的先进还体现在这把犁的变化,一起欣赏曲辕犁。结合图片,说明曲辕犁的进步性。曲辕犁的出现充分展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劳动人民在生产中还创造了很多劳动工具,接下来,我们来看另一组图片:农具的变化,你能说说农具的变化吗? 农具材质的变化,铁农具数量的增加及用途广泛,也说明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这些推动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和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中国古代农业技术不断改进,而这些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当然,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因素——水。水是生命之源,是生产之本,历代帝王和民众都祈求风调雨顺,都重视促进水利技术的发展。【水利事业】:展示一组图片:政府重视水利的典型工程——都江堰,结合视频说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先进性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

除了政府对水利事业的重视外,古代先民也善于总结经验,改进水利技术和工具。井渠法就是汉代关中人民的一项创举,展示图片

除了井渠法外,劳动人民也发挥他们的智慧,不断改进灌溉工具,展示第二组图片,你能说说灌溉工具的演变规律吗?规律总结。规律总结:动力上由人力到自然力的变革

总结:上面我们学习了耕种方式、生产工具的变革及历代对水利事业的发展,这些推动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展示材料 中西方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的比较简表,让学生思考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中国精耕细作的农业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然而,中国古代农业耕种方式数千年来也一直停留在铁犁牛耕阶段,这是为什么?

展示图片农字和象形文字男子,引出古代农业的经营方式。【经营方式】:结合材料

材料一: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王家范《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 材料二:“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黄梅戏《天仙配》歌词

设问: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小农经济有何特点?

从上面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一直领先于世界,从而也造就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农民是劳动者,进行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革新,并且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所以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创造者,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以一首诗来赞美先民。

几千年的历史刻下了岁月的年轮 那就是土地

历尽沧桑,石块也化为粘土 我们的先民

在赞美自然的歌声中春播,在吟诗虫鸣中度夏,在感恩祈祷中秋收,在静思养性中过冬。

在土地中寻求闪光的太阳 我生在这里

我为土地,为先民歌唱 ……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感受了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发达,也感受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最后结合以上今天所学内容,讨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如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保障农时、奖励耕织、抑制土地兼并等。(3)重视水利的兴修。(4)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5)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不利因素:赋税沉重、徭役沉重、土地兼并。

知识链接: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是二千多年前,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畴、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战国秦昭王时期,蜀郡守李冰于公元前227年创建的都江堰,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被誉为世界奇观。2250多年来,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1000多万亩。

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分为都江堰渠首工程,这是都江堰灌溉系统中的关键设施。渠首主要由鱼嘴分不堤、宝瓶口引水工程和飞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组成。井渠法

也就是坎儿井

坎儿井是我国新疆特有的一种利用地下水通过地下渠道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有中国第三大工程之称。(继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之后)

坎儿井起源于汉代的“井渠”,《史记·河渠书》和《汉书·沟洫志》均有记载。汉武帝时,在陕西大荔一带开龙首渠,引洛水灌田。因为渠岸容易倒塌,水工设计凿井在井下通水。穿井技术和凿井法通过汉朝的军队传到新疆。新疆各族人民根据当干旱、夏季炎热、有高山融雪的自然条件发展了坎儿井,主要流行于吐鲁和哈密一带。

坎儿井的水源,是高山雪水经山麓透入砾石层里的伏流或潜水。坎儿井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暗渠即地下的输水道;第二部分是竖井,每隔20-30米有一个通地面的竖井,作为挖掘暗渠的出土口和通风口;第三部分是明渠,在流经田庄处通过明渠引用灌溉。

坎儿井有很多优点,可减少水流蒸发,可避免风沙理没,可利用地下深层潜水,可自流灌溉,可随地开挖独立成一灌区,施工比较简单,使用期长等等。减少地下水的蒸发,对当地的环境也到了保护作用。

第四篇: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学科网(ZXXK.COM)-精品系列资料 上学科网,下精品资料!

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及其发展:①原始社会时期: 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②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由于青铜的昂贵,在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③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④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⑤东汉:使用一牛挽犁。⑥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2、以家庭为单位个体耕种: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原始的集体耕作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春秋时期,私有土地和自耕农出现。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在自己的私有土地上进行耕作。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进步,使妇女从农耕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家庭手工业,形成“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

3、精耕细作:第一,牛力耕田解放了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为精耕细作奠定了人力基础。第二,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的提高。第三,水利工程的灌溉工具的出现说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正努力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追求农业的高产。第四,自耕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规模极小的私有经济。在有限的土地上,靠精细的劳动增加产量,成为最基本的劳动要求。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⑴自给自足(足: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⑵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⑶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战乱和苛政、天灾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⑷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古代社会的土地所有制结构:(1)奴隶社会:井田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开始瓦解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末期。“井田制”是一种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度。其内容: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周王把直接控制外的土地封赐给诸侯,但不得转让和买卖,受田者只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并且向周天子交纳一定贡赋。

(2)封建社会:地主土地私有制:地主经营,来源广泛,土地兼并是最主要的来源和扩大途径。自耕农土地私有制:自耕农经营,规模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均田制:面对土地高度集中,历朝政府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这些措施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三、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技术

1、青铜冶炼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2、铜冶炼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这一领域众多的发明创造,如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学科网-精品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ZXXK.COM)-精品系列资料 上学科网,下精品资料!

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

3、丝织业技术:中国又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考古发掘证明,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潮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4、棉纺织技术: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

5、陶瓷技术: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四、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方式

1、官营手工业: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为,都收归官办。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待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2、民营手工业: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以纺织为代表的家庭手工业,是民间手工业的一种。作为农产的副业,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也有一些民间私人经营的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五、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1)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商朝人以善于经营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3)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

(4)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5)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这一时期,商品种类迅速增加,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朝交通发达,也有利于商业的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

(6)明清时期,尽管政府施行种种压制政策,但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倾向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2、市场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秦: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进行严格管理.②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十分严格.③六朝时:城镇之外形成了草市.政府对草市进行行政管理,设草市尉.④唐朝时:草市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夜市也非常繁荣.⑤宋: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学科网-精品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ZXXK.COM)-精品系列资料 上学科网,下精品资料!

吏的直接监管⑥明清:商业经济繁荣,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2)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区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3)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名镇。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4)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也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以至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西汉时,由于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2)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称为当地世界第一大港。

(3)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4)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候,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六、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1)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2)明清时期,工商业空前兴盛,但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明清两代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而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至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下令实行“海禁”。他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策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2)明清统治者虽曾开放海禁,但基本上实行闭关政策(并不是完全禁绝一切贸易,而是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清朝长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学科网-精品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学科网

第五篇: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2018061511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检测(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考古发现在安阳殷墟宫殿遗址区内属于王室贵族的一个窖藏圆穴里,四百多把有使用痕迹的石镰刀比较集中地堆放着。这说明商朝农业生产主要依靠()A.奴隶制集体耕作 B.当时唯一的生产工具石器 C.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D.耕作技术不断改进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信息“四百多把„„石镰刀比较集中地堆放”在“贵族的一个圆穴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出A项符合题意。2.与下图中形似的农具出现在中国的()

欧洲中世纪农民耕田图

A.东周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答案 C 解析 图示农具是犁耕工具,曲线所圈部分的辕是弯曲的,与中国唐朝的曲辕犁比较形似,故C项符合题意。

3.荀子认为,如好好种田,可以亩产增收“数盆”,等于一年收获两次。材料表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重视()A.扩大耕地面积 C.增加从业人口 答案 D 解析 扩大耕地面积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故A项错误;一年多熟制与材料主题不符,故B项错误;增加从业人口,材料中没有提及,故C项错误;荀子认为好好种田,可以亩产增收“数盆”,这体现了重视农业的耕作方式,也就是精耕细作,故D项正确。

4.(2017·河池联考)《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出现过工厂雇佣现象,唯独棉纺织业没有出现。”中国古代棉纺织业没有出现雇佣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B.一年多熟制 D.精耕细作()A.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C.棉花主要是官营手工业 D.小农经济的阻碍 答案 D 解析 小农经济是男耕女织,以满足自给自足的需要,故不利于雇佣关系的产生,故D项正确。

5.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的产品()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答案 C 解析 江宁织造局由皇帝派人管理生产,可见其属官营性质,因此其产品不投放市场,全部供皇室使用。

6.印尼雅加达博物院收藏了不少写有阿拉伯文字的中国古陶瓷,比较出名的是釉外云彩大盘两件和白地青花阿拉伯文字碗一件。中国古陶瓷上出现阿拉伯文字主要()A.是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B.是适应贵族生活多样化的需要 C.反映了各民族联系的加强 D.体现了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答案 A 解析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使中国与西亚阿拉伯世界的交流密切。而中国古陶瓷上出现阿拉伯文字主要是为了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故选A项。

7.明朝商人黄汴对苏州市场有这样一段记载:“苏州聚货缎匹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 C.地域性商帮开始出现 答案 B 解析 苏州作为江苏的大都市,除了货缎外各种用品一应俱全,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城市商业的繁荣,故B项正确。

8.北宋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对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正面影响是()

B.城市商业发展繁荣 D.区域长途贩运兴盛 A.便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工商业转移 B.推动了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 C.租佃关系成为农业生产主要形式 D.促使新的生产方式开始萌芽 答案 A 解析 北宋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使农民失去土地,便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工商业转移,故A项正确。

9.《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泛指开发山泽资源的人)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司马迁意在强调()A.精耕细作 C.垦荒开矿 答案 D 10.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开始出现“棉争粮田”和“桑争稻田”的现象,大量原本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被转而种植经济作物。如,松江府、太仓州的耕地在总体上已形成了稻田和棉田各占一半的格局,部分县的棉田面积超过了稻田面积。这反映了当时()A.手工业发展阻碍农业生产 B.江南地区形成新的生产方式 C.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 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粮食种植 答案 D 解析 经济作物增长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经济作物的增长必然会出现“棉争粮田”“桑争稻田”,故D项正确。

11.乾隆年间《震泽县志》载:“(农村)无产者赴逐雇倩(请),抑心殚力,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曰短工„„少隙则又计日受值为人佣作曰忙工。”这说明当时震泽县农村()A.存在农业雇佣关系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计岁而受值者”“计时而受值者”说明农村存在农业雇佣关系;B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出现于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商品经济的发展,题干无法体现;D项错在“根本”二字,过于绝对。

B.重农抑商 D.农工商皆本 12.清乾隆二十二年谕令,只准洋商在广州一口通商。乾隆二十四年又颁行下图所示的防夷措施。材料反映清政府()

A.断绝中外经济交流 C.禁止民间贸易往来 答案 D 解析 防夷措施是限制外国人在华经商,也就是严格限制外商贸易,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3题24分,14题16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严格限制外商贸易

材料二 黄梅戏《天仙配》插曲《夫妻双双把家还》歌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1)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9分)(2)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有何特点?(6分)(3)试分析自耕农经济的利与弊。(9分)答案(1)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产业结构。②“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③农业技术的主流是精耕细作。

(2)①生产规模小,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②分工简单,男耕女织。③自给自足,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较少有商贸交流。

(3)利:较稳定,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弊:①比较脆弱,具有封闭性,难以应付天灾、战乱及苛捐杂税。②自给自足,较少进行

商品交流,不利于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流,特别是到了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解析 第(1)问,要结合材料,从《犁耕图》和《五谷六畜》图中归纳出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特征;从《夫妻双双把家还》归纳出“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和精耕细作的 4 耕作方式。第(2)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要从“利”和“弊”两个方面去分析。

14.(2017·临沂高一检测)明清时期,中国商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平遥票号日升昌名扬九州,享誉全球„„首开中国票号业先河,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乡下鼻祖”,使全国性的货币流通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促进了清代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王夷典《日升昌票号》

材料二 明清时期城市商业组织上有新的变化。唐宋的飞钱、便换,至此形成票号、钱庄。行、团等行业组织发展成会馆、公所。这种行会性组织对本组织之外新设店铺有严格的限制——需有人作保,交纳很多的银两作公费,并宴请同业,否则不准设店营业,对内控制也较强,规定了行规,违反行规者开会议罚,对外争议由本行“董事”出面交涉。所有这些特点都标志着城市商业已发展到一个更高更新的水平。——摘编自吴慧《中国古代商业》(1)根据材料一,请您用一句话概括“日升昌票号”的历史地位。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创立的背景。(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城市商业“新的变化”。(6分)答案(1)地位:中国最早的私人金融机构。

背景: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晋商等大商帮形成跨地区经营商业系统;现银交易的不便。(2)变化:形成票号、钱庄;行业性组织发展成行会性组织;行会有规范的管理、运作程序;行会的垄断色彩浓厚。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历史地位,根据材料一“开中国票号业先河,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乡下鼻祖’”得出答案;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第(2)问,根据材料二“唐宋的飞钱、便换,至此形成票号、钱庄”“行、团等行业组织发展成会馆、公所。这种行会性组织对本组织之外新设店铺有严格的限制——需有人作保,交纳很多的银两作公费,并宴请同业,否则不准设店营业”等信息回答。

下载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人民版必修2课件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人民版必修2课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