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学设计(5篇模版)

时间:2019-05-12 23:15: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学设计》。

第一篇: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学设计

古代中国 的商业经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三节)

学校名称:邛崃市第二中学校 授课教师:陈树容

教材分析:

课标规定:“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课标要求我们通过了解各个朝代商业活动的具体史实,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本课内容共分为三目,第一目,通过中国古代的商品生产和转运贸易的具体实例,来说明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第二目,通过一些历史文献叙述了中国古代“市”的发展;第三目,引用历史文献介绍了中国古代作为商业中心的都市的发展和繁华情况。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其年龄层次为15—17岁,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该年龄层次已基本具备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并初步形成抽象逻辑思维,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自发走向自觉。对于古代中国商业经济这部分知识,学生因在初中阶段基本未涉及过而感到陌生。因此,本课学习需要教师展现图片和文字史料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在课堂问题的讨论中总结学科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历史文献分析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教材中所提供的史料,概述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业迅速发展的主要表现,了解各朝代“市”的基本知识,并引导学生树立通史意识,培养学生利用历史文献分析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课前自主预习,独立思考,完成学案,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方法。借助互联网查阅更多的信息,并对有名的商帮进行深入而有价值的探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结果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状况,认识到商业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及商人在中国经济进步中的作用。通过对历史上商业传统和商业基础的分析,联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信心。课时:1 教学重点:

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商业活动史实和“市”的发展演变 教学难点:

理解概括古代商业经济的特点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板书债、贷、财三个字)请大家看看这几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偏旁部首都有贝字,且都与钱有关 教师:为什么与钱有关的字,含有“贝”呢? 学生:因为中国最早的货币就是贝壳。

教师:对,这就涉及到古代中国商业的相关问题了。所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二)讲授新课: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概况

教师:把昨天发给大家的预习学案拿出来,我来检查一下大家预习的情况。(检查学案)不错,基本上都完成得不错。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梳理下古代商业发展的一个大概情况,在我讲的过程中,要注意完善你们手中的表格。首先,在远古时代,就出现了早期的商业交换:物物交换。商朝时,出现了最早的货币,就是“贝”。西周时,出现了“骨贝”和“铜贝”。接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巨商和商业中心,这里,我们来看两个人,大家认识吗? 学生:(产生兴趣,纷纷猜测)

教师:范蠡弃官从商,被称为商圣、民间的财神爷。吕不韦通过经商赚钱之后,在仕途上也是平步青云,一直做到了秦国的丞相。但是有一个问题是:战国时期,货币种类繁多,不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所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经济方面就着手于统一货币,铸造“半两钱”。这个政策有什么好处? 学生:方便交易。

教师:换句话说,就是促进商业经济的发展。好,到了汉代商运变得很活跃,注意这个时候,我们走出了国门,开通了海、陆丝绸之路,海外贸易十分发达。其中,最主要、最发达的还是陆上丝绸之路,大家可以看到,一直通到了西亚乃至欧洲。交易物主要以什么为主? 学生:丝绸、土特产。

教师:当时,欧洲那边最强盛的是哪个国家,就是罗马帝国,罗马帝国的贵族们都以能够穿着来自汉朝的丝织品为荣。这是汉代,接着来到唐朝,水路和陆路商运十分发达,教材上介绍了一条商船“俞大娘航船”,规模非常宏大。除了商运发达以外,唐朝还出现了柜坊和飞钱。什么是柜坊?

师生互动:就是在这个城市里面代客商保管财物,然后可以凭票物支取款项,这是今天银行的雏形。举个例子,比如你是邛崃的一个商人,邛崃产什么啊?最著名的是酒。好,邛崃的酒在外面卖得很好,于是你就拖着几大车的酒去京城(长安城)贩卖,到了以后,你得联系买家啊,可拖着这么多东西行动不便,怎么办呢?可以把东西寄在哪儿?对,柜坊,你可以给它交点钱,让它替你保管,等找到买家,再从这一托,买卖就做成了。接着,又出现一个新东西,飞钱,顾名思义就是会飞的钱,类似今天的汇票。比如,你要到远处,长安城嘛,进货,可是你身上得拿着大把大把的钱,路上不安全,怎么办呢?就有些商贸活动往来很频繁的城市之间,会开设这样一个飞钱业务,比如说,我是长安的一个大老板,我到邛崃设一个点,向有需求的客商,就是你,提供一张票据,你就把钱存到我这来,然后你拿着这个票据,就可以到长安领取在邛崃存下的本金,拿去做生意。所以,无论是柜坊还是飞钱,它们都是商业经济活跃的一个结果。接着宋元时期,商业空前繁荣,表现在海外商运迅速发展。不仅如此,在北宋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叫什么,对,交子。在什么地方,益州,就是今天的成都。交子是全世界最早的纸币,这也是是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的产物(一个标志)。

师生互动,共同读图:再来看这幅图,沿海有一些虚线代表着路线,你看,沿着南海到了东南亚、南亚、印度,进入印度洋,然后再来到波斯湾,甚至往非洲的方向,这是什么图,这是海上丝绸之路交通图。刚才,我们提到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海上丝绸之路,那么,来到唐宋时期,这条路就变得非常发达了。上节课我们讲手工业时,提到唐宋年间制瓷业非常繁荣,我们的瓷器就是通过这条路卖到海外去的,所以,唐宋以来的海上丝绸之路又叫“瓷路”。到了元朝,我们在今天的福建省,这有一个沿海城市,叫泉州,它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大量来自内地的瓷器都是通过泉州这个港口,沿着这条海上丝路卖到海外去的。师生互动:最后,我们来看明清时期,出现了会馆和商帮。比如这个,自贡的西秦会馆。自贡很有名的一个物产,大家知道吗,对,井盐,所以有很多全国各地的商人来到自贡买盐,来的人多了以后,就出现了会馆这样的一个东西。西秦指的就是陕西,意思就是,来自陕西的盐商在这儿修建了一个供本地(就是陕西)来这(自贡)贩盐的商人休息、交际的场所。看到教材17页,勾下来,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不仅自贡有会馆,全国很多大都市都有。接着是同一地域商人结成的商帮,最著名就是晋商和徽商,比如晋商代表乔致庸,徽商代表胡雪岩,零几年有一部电视剧就叫《红顶商人胡雪岩》,红顶商人就是官商,有官员身份的商人。大家知道,晋商、徽商这些古代商人有一个很重要的成功秘诀是什么吗?就是做生意讲求信义,诚信经商,我想,这非常值得我们今天的商人学习。教师:实战演练一下,选什么?

二、古代“市”的发展

教师:好,这就是古代商业发展的一个总的情况。其中,我们有提到商业包含的一些要素,比如商人、货币、交通,那么商业还与什么相关? 学生:市场„„

教师:也就是交易需要有一个场所,中国古代商业的交易场所“市”是我们接下来要重点学习的一个内容。

师生互动:什么是“市”呢?看这句话,在都市的某一部分指定的商业区域,我问大家,在哪里?都市、城市,不是农村。谁指定,说明什么?政府指定,说明政府对商业活动进行管制、干预,所以注意了古代的“市”不是我们今天的城市,它是政府对商业活动进行干预的一种产物。好像有点抽象,没关系,我们来看汉代的的长安城城市规划图就好理解了。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在长安城的西北角,有两块区域,被称为东市、西市,就是政府所划定的交易区域、商业区,其他地方能不能交易?不仅不能交易,而且有高墙隔开。在东西两市里边,政府还设置了官员,专门管理交易的地点和时间。所以,汉代市的特点就是“市坊分离、设置官员管理交易地点和时间”,市就是商品交易区,坊就是老百姓居住的地方,被高墙隔开了的。

教师:接下来,请大家看到教材18至19页,想想从南北朝到宋朝“市”.有什么变化。

师生互动:南北朝出现了什么?圈下来。草市,什么是草市,民间集市,还有呢?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在不在城里面,不在,是离城镇比较远的郊外、农村,因为附近居民有交换的需求,民间就自发形成了这样一个交易的场所,草市,政府有没有对草市进行管理?设了一个“草市尉”的职官。接着,往下看唐朝,有什么变化?对,出现了比较繁荣的夜市。那么,宋朝有什么变化呢?我们看到这两幅图,分别是唐代长安城和北宋汴京城。再结合材料,思考一下,他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探究活动,展开讨论,最后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不同:唐代城市布局规范,像什么,像围棋局、菜畦;市坊分开,商业受到空间限制(只能在划定的那块区域交易),此外还要受到时间限制(看材料,体现的就是日中为市、日落而退,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内进行交易,过了这段时间后商铺就必须关门)。而宋代的市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形成了繁荣的街市。(就是你想去哪儿卖就去哪儿卖,想什么时候卖就什么时候卖。看宋朝的夜市直至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注意,唐朝夜市虽然比较繁荣,但由于才出现,再加上有时间限制,不像宋朝这样通宵达旦)

教师:从南北朝到明清“市”的这一系列的变化就是商业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这幅图是清明上河图的一部分,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都城汴京十分繁盛的街市景象,你看,街上各种挑夫贩卒,挑着各种各样的东西,往来穿梭买卖,反映商业经济空前繁荣。请看这段文字,用我们刚才所学的知识找找哪些情形是不可能会出现的。再看一道题。学生回答,预计效果较好

过渡:胡适曾经说过,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这个地方就是个村落。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成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小村变成小市镇了。这段话说明什么?徽州人住进来来干什么,成立店铺,就是从事商业活动嘛,然后小乡村变为市镇。说明商业会带动城市的产生,并不断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繁荣 所以,接下来,我们学习商业都会的崛起

三、商业都会的崛起

教师:注意了,商业都会指的是那些商业性的大城市,不是小城市。首先,结合教材内容和手中的学案,我们一起来填填这个表格(师生互动)。这里,唐朝安史之乱以后,扬州和益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有一句说法是“扬一益二”。

教师:在很早以前我们的城市是怎么产生的呢?

教师引导学生:多是由于政治或者军事需要,就是你打仗,需要在这个地方修建一个城墙、堡垒之类的,来的人多了,不断发展,就变成了城市。现在这些商业都会呢,主要是商业经济发展推动的,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城市的经济文化功能在不断增强,对不对。教师:这些商业都市都分布在哪儿呢?

师生互动,共同探究:我们从地图上来看看。这幅地图是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商业城市和货币的一个分布,右边这幅图是汉代商业城镇的分布图,来,看这两幅,告诉我,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商业城市的分布有什么样的特点?都在什么地方?都在中原地区,很集中,对不对。还有呢?都在大江大河沿岸,意味着什么?水运交通比较便利,还有呢,这两图是不是整个中国的地图啊,不是,是其中大部分,从东西南北的方位来看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东部沿海,从南北方向来看呢?北方,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所以,可以看出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中原地区,大江大河沿线。再来看明朝主要商业城市的分布图,这是清朝主要的工商业城市、市镇的分布,看,明清时期又有什么特点?还是主要分布在沿海,还有呢?与前面的两幅地图比较,比较分散,怎么理解这个分散呢?就是它扩展到更多的地区了。还有呢?我们特别从清朝的这幅图来看,主要集中在什么地方呢?看这一圈,东部沿海,这是什么河,长江,所以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

这就是古代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律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来,记下来。商业中心先秦到汉朝主要集中在北方黄河流域,唐宋以后多集中在南方,长江中下游及沿海地区,说明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师:通过以上学习,我们来总结一下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特点 师生共同概括总结,形成以下认识: 1.从城市功能来看,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2.从城市商业活动看,政府限制逐渐放松,“市”逐渐多样化 3.从城市布局看,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的重点分布区域发生了由北向南转移的变化,特别是明清江南地区兴起了大批工商业市镇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总共四点,分别是1.商业活动2.市(商业的场所)3.商业都会4.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特点

板书设计: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概况

二、古代“市”的发展

三、商业都会的崛起

设计反思:

作为一名新教师,最大的问题就是经验不足。在教学设计中,我明显感觉到对“市”的发展演变历程的解析还不够彻底和完善,在过渡方面处理得不够流畅,使本节课显得不够饱满,存在一些问题,还请各位评委老师对我进行批评和指导。

第二篇: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教学设计

温岭中学潘雪红

本课的设计以金文“农”为引入,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耕作方式、水利事业、经营方式三者有机结合,充分展示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高度发展,让学生体会与感悟中国农耕文明的先进,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战国水利工程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时空观,通过实物资料和文献资料的相互佐证,让学生明白史料实证的重要性,课堂最后引入对古代先民和土地的赞美诗词,使情感升华,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耕种方式和生产工具的变革,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2)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深入了解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3)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4)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2)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3)通过史料研习、历史时空的架构,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3、情感与价值观:

(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让学生感受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设计主要针对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学史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积极性较高,尽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由于初中学习历史基本上是死记硬背、简单知识的罗列,所以,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基本是空白,因此课堂设计就注重利用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设置层次性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金文农字导入。◆导入新课:金文农字导入。

这是什么字?我们进行拆字游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田”字,“田”四周长满杂草,一只手,拿着当时的生产工具“蚌壳”将杂草除掉, 荷锄而耕,这一个字就是中国 早期的文字——“农”字,从古代的农字我们可以想像当时的农耕场面,那么,历经数千年,中国农业如何发展,又有哪些成就,农业发展会受到哪些因素发展?引出本课主题。

◆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 【耕作方式】展示第一组图片,这组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耕作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对刀耕火种稍作解释,结合材料介绍铁犁牛耕技术的特点和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铁犁牛耕技术也在不断变化,展示牛耕技术变化图,说一说:这些技术变化反映了什么规律?牛少了,人也少了。牛少了,意味着养牛的成本降低,这更有利于牛耕的普及,而同一时期的欧洲又是怎样呢? 展示材料

我国的把犁人一般只用一头牛,很少超过两头牛的。

欧洲人通常要集资购买六至八头牛用于犁最普通的地,以致不得不倾家荡产。设问:这段材料又说明什么?(中国古代牛耕技术的先进)中国铁犁牛耕技术的先进还体现在这把犁的变化,一起欣赏曲辕犁。结合图片,说明曲辕犁的进步性。曲辕犁的出现充分展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劳动人民在生产中还创造了很多劳动工具,接下来,我们来看另一组图片:农具的变化,你能说说农具的变化吗? 农具材质的变化,铁农具数量的增加及用途广泛,也说明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这些推动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和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中国古代农业技术不断改进,而这些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当然,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因素——水。水是生命之源,是生产之本,历代帝王和民众都祈求风调雨顺,都重视促进水利技术的发展。【水利事业】:展示一组图片:政府重视水利的典型工程——都江堰,结合视频说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先进性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

除了政府对水利事业的重视外,古代先民也善于总结经验,改进水利技术和工具。井渠法就是汉代关中人民的一项创举,展示图片

除了井渠法外,劳动人民也发挥他们的智慧,不断改进灌溉工具,展示第二组图片,你能说说灌溉工具的演变规律吗?规律总结。规律总结:动力上由人力到自然力的变革

总结:上面我们学习了耕种方式、生产工具的变革及历代对水利事业的发展,这些推动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展示材料 中西方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的比较简表,让学生思考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中国精耕细作的农业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然而,中国古代农业耕种方式数千年来也一直停留在铁犁牛耕阶段,这是为什么?

展示图片农字和象形文字男子,引出古代农业的经营方式。【经营方式】:结合材料

材料一: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王家范《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 材料二:“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黄梅戏《天仙配》歌词

设问: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小农经济有何特点?

从上面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一直领先于世界,从而也造就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农民是劳动者,进行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革新,并且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所以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创造者,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以一首诗来赞美先民。

几千年的历史刻下了岁月的年轮 那就是土地

历尽沧桑,石块也化为粘土 我们的先民

在赞美自然的歌声中春播,在吟诗虫鸣中度夏,在感恩祈祷中秋收,在静思养性中过冬。

在土地中寻求闪光的太阳 我生在这里

我为土地,为先民歌唱 ……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感受了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发达,也感受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最后结合以上今天所学内容,讨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如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保障农时、奖励耕织、抑制土地兼并等。(3)重视水利的兴修。(4)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5)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不利因素:赋税沉重、徭役沉重、土地兼并。

知识链接: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是二千多年前,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畴、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战国秦昭王时期,蜀郡守李冰于公元前227年创建的都江堰,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被誉为世界奇观。2250多年来,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1000多万亩。

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分为都江堰渠首工程,这是都江堰灌溉系统中的关键设施。渠首主要由鱼嘴分不堤、宝瓶口引水工程和飞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组成。井渠法

也就是坎儿井

坎儿井是我国新疆特有的一种利用地下水通过地下渠道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有中国第三大工程之称。(继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之后)

坎儿井起源于汉代的“井渠”,《史记·河渠书》和《汉书·沟洫志》均有记载。汉武帝时,在陕西大荔一带开龙首渠,引洛水灌田。因为渠岸容易倒塌,水工设计凿井在井下通水。穿井技术和凿井法通过汉朝的军队传到新疆。新疆各族人民根据当干旱、夏季炎热、有高山融雪的自然条件发展了坎儿井,主要流行于吐鲁和哈密一带。

坎儿井的水源,是高山雪水经山麓透入砾石层里的伏流或潜水。坎儿井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暗渠即地下的输水道;第二部分是竖井,每隔20-30米有一个通地面的竖井,作为挖掘暗渠的出土口和通风口;第三部分是明渠,在流经田庄处通过明渠引用灌溉。

坎儿井有很多优点,可减少水流蒸发,可避免风沙理没,可利用地下深层潜水,可自流灌溉,可随地开挖独立成一灌区,施工比较简单,使用期长等等。减少地下水的蒸发,对当地的环境也到了保护作用。

第三篇: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教学设计1

第四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学习目标】

识记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知识。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与影响。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教学难点】理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知识清单:

清单一 重农抑商

1.内涵: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目的:(1)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 ;

(2)安定人心,维护政治稳定,巩固 的地位。

3.表现:(1),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原则;

(2)《吕氏春秋》强调治国应以 为重;(3)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 ;(4)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 的政策;

(5)对于私营工商业,古代王朝通常通过

的方式加以控制。

课中合作探究

一.材料一: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听从号令),不令则不可以守(守卫国土),不可以战。

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少),其产约则轻(轻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向远方去),无有居(安居)心。

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小聪明),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钻空子)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吕氏春秋·上农》

材料二:民农则朴,朴则易用(容易驱使),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民农则重(稳定),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

民农则其产复(财产丰富),其产复则重(不轻易)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

——《吕氏春秋·上农》

问题:依据材料分析古代中国统治者为什么重农抑商?

材料: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二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问题:明清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5.影响:①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②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殖民侵略

问鼎高考

(2015年江苏文综)明隆庆初年,“ 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清单三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原因:古代中国的经济进步特别是 的发展。

2.表现:(1)明代:丝织业发达的江南地方,出现“ ”、“__________”式的雇佣与_____________的关系;出现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___________市场。

(2)清代:出现较成熟的_________工场;除纺织业外,景德镇的__________、云南的冶铜业、陕南的_________、台湾的制糖业等都出现类似的新的生产关系。

3.影响:在__________比较发达的地区,新的生产关系冲击并侵蚀着___________的经济形态。

4.特点:其地区性和__________性非常突出;发展缓慢,其发展往往夭折、中断。

课中合作探究三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1.C 2.D 3.D 4.D 5.B 6.B

第四篇: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优秀教学设计4页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对外贸易政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解读材料,掌握海禁政策、闭关锁国等历史概念;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概括信息的能力。(2)通过纵向梳理长时段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总体情况,横向比较某一时段的中西方对外贸易的政策,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指导和当堂练习,使学生学会概括、比较问题的基本方法。(2)通过教师指导和当堂练习,使学生学会评价历史现象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比较中西方统治者实行不同对外贸易政策给中西方发展带来的不同影响,理解面对世界变化,决策者必须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审时度势的智慧,勇于开拓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为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中第四节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第三目的内容。教材标题为“海禁政策”,主要介绍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教材内容不利于学生对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有较宏观的总体认识,对“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解读和表述也不够清晰,需要教师补充课程资源解读重点概念。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为进入高三一轮复习的高二文科学生。经济政策的主题相对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学习难度较大,一轮复习要求学生能准确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相关历史概念,因此本课时只定位于完成本课的一个子目:古代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在对重点概念的解读中,侧重让学生学会在时空观的引领下,更宏观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政策。将“海禁政策”放在古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纵向脉络和阶段中考察,理解明清时期的变化,将“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放在世界发展潮流的视野中解读,与同一时期的西方对外贸易政策进行横向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多角度多视野地看待历史现象的思维能力。

高二以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方面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概括能力相对欠缺,本节课的方法指导定位是指导学生学会概括问题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当堂练习加以巩固。

四、重难点分析 重点:海禁政策 难点:闭关锁国政策

五、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导入】

本专题前三课通过学习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我们了解了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今天要学习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指国家为实现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任务,或为指导和调节经济活动,所规定的在经济生活上的行动准则和措施。主要包括财政与税收政策、货币政策、贸易政策等。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本标题的概念解读导入新课,帮助学生理解本课标题和各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本课内容与课本标题的关系。【讲授新课】

步骤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总体情况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主要有朝贡贸易和私人海外贸易。教师展示朝贡贸易材料,并提问:根据材料指出朝贡贸易的特点。(教师介绍概括的方法:基本方法、两个层次)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朝贡贸易不以经济任务为目的,主要是要实现宣示国力的政治任务。中国历代王朝主要由礼部管理,有明确的政策,完善的制度,具体的经管部门,多积极经营。在重农抑商的影响下,总体来看中国古代民间私人海外贸易缺乏发展的独立性和良好条件,但在不同的时期政府政策有所不同,私人海外贸易发展情况也有所不同,教师展现材料并概括:宋元政府重视鼓励对外贸易,实行比较开放的政策;汉唐、宋元时期对外贸易发达。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

【设计意图】

1、通过介绍对外贸易的两种形式,帮助学生对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有更完整的总体认识,也为后期准确理解海禁政策的概念做好铺垫。

2、指导学生概括材料的基本方法,理解古代中国朝贡贸易。

3、对古代私人海外贸易总体情况教师做简要概述,帮助学生对古代中国私人海外贸易的总体情况和阶段特征有宏观认识。

步骤二:明朝海禁政策

环节一:解读海禁政策的概念。(字面含义、课本解释)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提问“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的“中国人”指谁?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推理(从政府政策推断,从已知史实推断)。教师再展现《明太祖洪武实录》材料进行史料实证,让学生理解海禁政策主要针对的对象是“民间私人”海外贸易。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海禁政策”的概念,培养学生历史推理和史料实证的素养。

环节二:明朝初年,私人海外贸易被禁止,官方贸易开放,郑和下西洋代表了中国朝贡贸易的顶峰,也是航海史上的壮举,和他同一时期,在大西洋沿岸的葡萄牙也在积极开拓他们的航海事业。教师展示郑和下西洋和葡萄牙航海活动的材料。要求学生比较中国和葡萄牙航海活动的不同点。并追问:为什么中国的航海活动难以持续,葡萄牙的航海活动蓬勃发展?通过同一时期东西方航海活动不同特点、不同目的、不同结局,折射出中西方对外贸易的不同特点、不同目的,不同形式、不同结局。

【设计意图】

1、指导学生学会比较类题目的方法,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2、比较同一时段的中西方航海活动和对外贸易情况,将朝贡贸易和海禁政策放在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大背景下考察,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并让学生体会从15世纪开始东西方由于政策不同、航海活动和对外贸易活动的形势已悄然开始逆转,从而认识历史的结果是长时段、渐进性发展变化的结果。

步骤三:清朝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环节一:教师展示“清朝海禁政策实施过程”材料表格,要求学生概述清朝海禁政策实施过程;对比顺治时期和乾隆时期(1757年)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说明异同点。教师展示“公行”材料要求学生概括公行具体业务,说明公行的职能。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述过程。了解清朝海禁政策的实施。分析清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环节二:我们可以看到在一口通商的政策下清政府几乎关闭了和外国直接交往的所有渠道,外国人把清朝的这一贸易政策称为“闭关锁国”政策。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一样吗?教师引导学生先从字面上解读两者区别(范围不同、领域不同),再出示材料展现解读闭关锁国政策概念。(字面解释、学者解释)

【设计意图】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含义不同,但教材表述含糊,教师通过补充材料解读,帮助学生弄清概念。

环节三:1840年以前清朝政府顽固坚持闭关政策。山东大学陈尚胜教授认为“闭关政策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混合物”。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实行的原因。

环节四:18世纪中国在经济政策上仍然恪守传统重农抑商,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此时西方人的观念是什么呢?展现材料当时英国政府贸易委员会委员托马斯・孟的观点。要求学生概括托马斯・孟的主要观点。教师进一步说明这是西方最受欢迎的经济政策—重商主义政策的核心理念。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16-18世纪,中西方的不同政策选择带来了中西方的不同历史走向,这给你带来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

1、通过比较对比16-18世纪在面对新的生产力因素出现、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中,中西方统治者实行截然不同的经济政策,给中西方发展带来截然不同的影响,理解决策者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审时度势的智慧,勇于开拓的精神。

2、从世界发展潮流的视野中看待海禁政策,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和全面分析问题、多角度多视野地看待历史现象的思维能力。

环节五:名诗解读

展示晚清诗人黄遵宪《番客篇》“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事隔百余年,闻之尚骇愕......”,设计相关问题学生完成。1.以下对此诗提到的“国初”之政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A.该政策禁止任何人的海外经商活动 B.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

C.主观上有维护清朝统治的意图

D.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的体现 2.清末黄遵宪诗中提到的“大错”实际指的是(D)A.打击了出口商品生产,导致中国海外贸易停顿 B.镇压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阻碍了中国国家统一 C.禁止官民出海贸易,动摇了中国社会稳定性

D.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中国与世隔绝而落后于时代潮流 3.材料中清朝实行的政策对社会发展的最大影响是(A)A.强化了自然经济的稳定性和封闭性 B.妨碍了海外市场的拓展

C.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丧失了与西方商业竞争的能力 4.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设计意图】设置新情境和新问题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指导学生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素养。

【课堂小结】

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长期存在朝贡贸易和民间私人贸易两种形式。官方主持的朝贡贸易得到政府支持,以宣扬国威、彰显大国实力的政治任务为目标。民间私人对外贸易的盛衰兴亡与不同时期的私人海外贸易政策密切相关,宋元以前政府实行比较开放包容的政策,鼓励重视海外贸易,对外贸易比较发达。15世纪后,伴随着封建国家实力的衰弱,西方殖民势力的崛起,统治者为消除来自内外势力的威胁,巩固统治,禁止民间私人对外贸易,实行海禁政策,并在清朝中后期强化为闭关锁国政策,固守农业文明的统治秩序。同一时期的西方,面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趋势,政府采取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对外贸易和殖民扩张,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推动社会向工业文明转型。在封闭与开放,背离与顺应,守成与开拓的选择中,中国和西方的差距已经逐渐拉大。在世界大势面前,决策者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审时度势的智慧,勇于开拓的精神,今天依然如此。

【设计意图】教师概述本节课主要内容,理清脉络,突出重点。

【课后作业】

完成《导与练》的本目习题。

第五篇:三_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理解商业的发展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3、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徽商与晋商等重要概念。认识柜坊与飞钱和后世的银行与汇票的关系。

4、探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演变特点和中国对外贸易萎缩的原因。【过程与方法】:

归纳法,比较法,分析插图,问题探究,历史比较,阅读法和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辨证统一、互相作用;

2、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

3、通过两宋时期商业发展与当时政局的关系,体现政府控制商业和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1、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发展繁荣的表现。

2、中国古代发展繁荣的原因。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4.标签

新授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法:学习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进步和手工业的发展,有没有同学思考过:商业到底在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新课设计

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历程

思考:商业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商业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商人的积极作用,“商人”又是因何而来?

1、商业兴起于先秦时期

①“商人”的来历:商朝人善于经商,经商的人被称为“商人”。使用贝为货币。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

②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范蠡被称为陶朱公,尊为祖师。(板书)

商朝时期:“商人”出现、货币为贝壳、商业由官府控制;

春秋战国: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商人;

2、秦汉以来商业艰难发展

思考:秦汉以来商业艰难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商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原因: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

概况:秦汉到隋唐,经商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得到了发展。

材料:“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板书)

a、原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 汉代 “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b、表现: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

(☆注:教学中,可以展示“秦半两”和“汉五铢”钱的实物或图片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强学生对秦汉时期商业发展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展示汉长安城的平面图,让学生找出长安城的两个市,既可以较好的展示汉朝市的特点,也可以说明商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

3、隋唐商业的发展

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商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原因: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②大运河的开通。(还包括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

概况:①邸店在各大商业城市不断兴办,都市商业不断发展;②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③出现了柜坊和飞钱。柜坊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类似后世的汇票。

(板书)

原因:农业、手工业发展,运河开通 表现:金融方面:柜坊和飞钱出现 城市繁荣:长安、洛阳、益州、扬州

市场发展:城市中“市”“坊”分开,农村集市发展

对外贸易: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唐设市舶使

【课堂思考】:柜坊与飞钱的出现,对商业的发展有何作用?

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它是专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也便于商人筹措资金。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它出现以后,商旅不用长途携带钱币,也不用运输税钱。总之,柜坊和飞钱的出现,使各地之间的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4、宋元商业繁荣

两宋——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表现: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思考:两宋商业空前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社会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纸币的出现便利了商业活动。水陆交通的便利。

元朝——表现: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两宋时期,我国古代商业出现空前繁荣。主要表现为:

①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②商业交换品种迅速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 ③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并推广 ④边境贸易(榷场)发达 ⑤海外贸易发达

(☆补充说明: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北宋时产生于四川,便利了商业活动,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榷场:辽、宋、夏、金时期政府在边境地区设立的收税贸易市场,促进了民族间的经贸交流。)

【课堂思考】:宋朝空前繁荣的商业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①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②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③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⑤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5、明清时期商业发展

概况:①对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税;并施行种种压制政策;

②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a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c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d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乾隆年间开始兴办票号经营存款、汇兑,为官府代理钱粮。)。归纳完成下表:

起家

(第1阶段)

发展

(第2阶段)

兴盛

(第3阶段)

经营盐业致富

经营茶叶、木材、粮食等

经营典当,走出国门

经营盐业致富

经营丝绸、铁器、茶叶、棉花、木材等

经营票号,走出国门

课堂思考:徽商与晋商为什么在明清时闻名全国?

徽商与晋商都以经营盐业起家;积累起商业资本后扩大经营范围,涉足其他行业;还办金融机构,甚至走出国门,把生意做到国外,积累起巨额财富。徽商与晋商是全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大商帮。

徽商和晋商的出现与城镇经济的空前繁荣是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两大特色。注意——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出现商帮。结论:中国古代商业在重农抑商的大环境下,发展缓慢。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宋朝以前——概况:①特定的位置设市,市坊(居民住宅区)分开。②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管理,③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如汉唐长安城设有东、西“市”等等。

宋朝时期——概况:①突破传统商业时间、空间的限制:a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b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② “草市”也更加普遍。③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2、古代城市的发展

(1)重要大城市: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2)一批新兴城市兴起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催生了„„

表现: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扬一益二”。(3)古代城市发展的趋势:

①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多样化和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活跃。②隋唐以后商业城市逐渐兴起,增多,商业性和工业性逐步加强。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逐渐由盛而衰

1、历代对外贸易的繁荣

(1)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3)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2、主要特点:(1)对外贸易主要由官府控制。(2)朝贡贸易是其主要形式,占有重要地位。

朝贡贸易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如郑和下西洋)

3、明清时期对外贸易走向衰弱:

原因: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表现:只开广州一处,只许广州“十三行”经营外贸。出口商品仅占总量3%左右。

四、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商业起源早,商业活动逐步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宋元明清时期商业日益繁荣。②与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相联系,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③从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④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⑤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明清时期逐渐由盛而衰。

课堂小结

商业、农业、手工业之间互相联系,“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商业的发展和农业、手工业的进步是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明朝中后期,催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这是古代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新生力量。

板书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 1.原始末期: 2.商

朝: 3.西

周: 4.春秋战国: 5.秦

朝: 6.西

汉: 7.隋

唐: 8.宋

元:

9.明

清: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一)“市”的发展 1.秦代: 2.汉代: 3.南北朝: 4.唐代: 6.明清:

(二)中国古代主要的商业城市(商业都会的崛起)1.战国: 2.两汉: 3.隋唐: 4.宋代: 5.元代: 6.明清:

三、货币的发展——从贝壳到银元

下载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学设计(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学设计(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