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质量评估人民版3!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
质量评估 人民版必修3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下列历史现象最早出现的是()A.雕版印制《金刚经》
C.用破渔网制作纸张
B.火药武器用于战争 D.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解析】选C。雕版印制《金刚经》出现在868年;唐朝末年,火药武器用于战争;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用破渔网等制作纸张;北宋时期,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故C正确。2.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下列中国古代发明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宋代科技成就是()A.地动仪
B.造纸术
C.雕版印刷术 D.指南针
【解析】选D。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影响及“宋代”。A、B发明于汉代,C隋唐就出现了。
3.“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在唐宋几个世纪中达到顶峰,文化领域尤其如此„„”能为该观点提供史实依据的是()A.宋应星撰写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天工开物》 B.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D.《窦娥冤》《西厢记》等作品问世
【解析】选B。A、C是在明清时期,D《窦娥冤》是在元代。故选B。【补偿训练】
“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此观点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A.推动了西方科技的发展 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变革 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远航 D.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
【解析】选B。题干材料意在说明三大发明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变革,而传到欧洲后,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故选B。
4.(2016·延边高二检测)据古籍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准备了“内府铸精铜活字百数十万,排印书籍”,却在乾隆初年因“无用”而被改铸为铜钱,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的活字印刷术()A.受到统治阶级的抵制 B.技术存在着致命缺陷 C.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 D.缺乏市场效益的推动
【解析】选D。通过材料“内府铸”可知统治阶级并未抵制,A排除;活字印刷术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印刷技术,B排除;传统小农经济下,思想保守,制约了活字印刷术的推广,但不是本质上的原因,C排除;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本质问题应该是经济问题,D正确。故选D。5.(2016·全国II卷)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解析】选B。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三体石经》中的三种字体是先秦古文、小篆和隶书,这正是楷书之前中国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所以B正确。
6.有学者评价唐代某书法名家的字“刚中含柔,方中有圆,直中有曲,确乎达到美的某种极致,却仍通俗易学,人人都可模仿练习”。下列各项,属于该书法名家作品的是()2
【解析】选B。题干描绘的“刚中含柔,方中有圆,直中有曲”符合楷书的特点。选项中A是篆书,B是楷书,C是草书,D是行书。
7.(2016·宜宾高二检测)唐代一位书法家的作品简直就是舞蹈、音乐,充满激情,“伏如虎卧,起如龙跳,顿如山峙,控如泉流”。据此可知,这位书法家作品中的字体是()A.隶书 B.行书
C.草书
D.楷书
【解析】选C。材料“伏如虎卧,起如龙跳,顿如山峙,控如泉流”体现该字体豪放、随性的特点,隶书整齐安定、端庄,与材料不符,故A错误;行书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与材料不符,故B错误;草书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符合材料描述,故C正确;楷书字形方正,规矩严整,与材料不符,故D错误。
8.古代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化现象,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人画()A.在理学影响下兴起 B.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C.强调个性追求写实 D.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
【解析】选D。文人画在唐朝时已经出现,诗人王维以诗入画,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此时理学还未兴起,A错误;文人画反映了士大夫阶层的文化需求,B错误;文人画强调个性,追求的是抒情写意,C错误;文人画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故选D。【拓展延伸】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
(1)从演变背景看,中国绘画的演变深刻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如隋唐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是隋唐盛世的缩影;宋代的绘画艺术则明显反映了商业发达、城市繁荣的时代特征。
(2)从画家角度看,文人画家增多,画家的素养越来越高。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3)从绘画风格看,宫廷和民间绘画注重写实;文人画注重写意,融诗、书、画、印为一体。(4)从绘画功能看,绘画逐渐由纯粹的艺术品向商品发展。
9.电影《梅兰芳》真情演绎了国剧大师、绝世名伶梅兰芳的传奇人生。下面有关京剧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元杂剧发展而来的 B.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 C.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 D.标志着中国古代戏剧的成熟
【解析】选C。京剧不是由元杂剧发展而来的;也不是以北京地方戏为主形成的;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剧的成熟,故A、B、D的说法错误。京剧是南方一些剧种(徽戏、汉戏)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的,C正确。【补偿训练】
“饮酒仰脸要翻手,喝茶平饮微低头,丑角总要多出相,其他人物要遮口。”下列与这句艺术谚语有关的是()A.汉赋
B.宋词
C.京剧
D.传奇
【解析】选C。从题干表述来看,这是一种表演艺术,再加上题干中“丑角”行当,可以断定选C。
10.(2016·揭阳高二检测)有学者认为宋代的中国是一个平民兴起的社会。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文化现象包括()①印刷术的改进推进了文化的普及工作 ②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③京剧等剧种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④《清明上河图》等市井风俗画的出现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D。宋代活字印刷术出现,文化普及,平民能接触到更多的书籍,故①正确;宋词在宋代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成为平民与精英雅俗共赏的文化精品,故②正确;京剧是清朝时期北京的特产,故③错误;《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的作品,反映了汴河一带的繁荣,故④正确,选择D符合题意。
11.(2016·呼和浩特高二检测)《诗经》是我国古典文学辉煌的开端,同时,它的广泛而丰富的内容,又是我国古文明的载体,是古代社会的一部形象化的历史。下列关于《诗经》说法有误的是()A.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 B.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C.人文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影响深远 D.与《书》《礼》《易》《春秋》合称“五经”
【解析】选C。《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所处时段及作为儒家经典的地位,A、B、D的叙述都是正确的;而C的说法不符合其现实主义手法的史实,故选C。
12.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他所说的“风骚”主要是指()A.唐诗和宋词 B.国风和《离骚》 C.楚辞和汉赋 D.国风和汉赋
【解析】选B。毛泽东诗词中的“风骚”主要是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13.诗风狂放炽烈,作品中透射出中国古典诗歌荡人心魄的浪漫情怀的诗人是
()A.杜甫
C.李白
B.白居易 D.王维
【解析】选C。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李白诗风格的理解,李白的诗狂放炽烈,是浪漫主义的代表。
14.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的一句话:“唐宋以来(科举盛行),一旦废止,士才无所用„„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而使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据此判断,该同学的研究主题应是()A.元杂剧兴盛的根本原因 B.社会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C.科举考试在元代的发展 D.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
【解析】选B。题干材料信息体现了元代由于取消了科举制,“士才无所用”,从而推动了元杂剧的发展,反映了社会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元杂剧兴盛的根本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以及统治阶级燕乐的需要,故应排除A。C与题干不符,D在题干中并未反映。
15.清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解析】选C。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市井俗人是指城市市民阶层,其力量的壮大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C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古代绘画首先是笔墨、线条的艺术,正是笔力、用墨和线条造就了中国画独特的气韵和每个画家不同的风格。其次,中国画取“散点透视”的方法塑造形象,且不受空间、时间和事物实际比例的限制,更加自由、灵动。最后,中国画是把书法、诗歌、题款、钤印与装裱等综合在一起的一门综合艺术。
——《中国绘画的基本特点》
(1)依据材料一,归纳有关中国古代书写材料和文字历史演变的脉络。(8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古代文人画的特点。(12分)【解析】此题是图文结合的材料分析题。第(1)题从图片中观察、获取书写材料的脉络信息,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回答文字演变的趋势和过程。第(2)题从材料中提炼、概括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答案:(1)书写材料:经历了甲骨、竹木简、帛绢、纸的演变过程。汉字演变经过了由繁到简的演化过程;先后经历了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
(2)作品意境角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以形写神”,寄托作者的思绪情怀,表达文人的心境,往往寄托于山水花鸟的意趣之中。艺术特征角度:集诗书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格调高雅、神韵超然等。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
材料二(科举)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书(即按照要求作好书法字),有明算。凡择人之法有四:„„三曰书,楷法遒美„„得者为留,不得者为放。
——《新唐书·选举志》
材料三 这一时期(明朝)大为繁荣的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至“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好货”“好色”成为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明史》
(1)在材料一中李斯提出了怎样的建议?秦始皇在“初兼天下”的情况下采纳这一建议有何积极意义?(6分)(2)据材料二,举出三位唐代“楷法遒美”的著名书法家,唐朝以“明书”和“楷法遒美”作为科举考试的科目和选才标准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有何影响?(5分)(3)据材料三,说明明朝文学艺术发展的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形成这一特点的社会经济 因素。(7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学艺术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2分)【解析】第(1)题,结合“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等信息作答。第(2)题,“楷法遒美”意指楷书,唐代杰出的楷书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作答。第(3)题,注意结合“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好货’‘好色’成为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等信息进行分析概括。第(4)题,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答案:(1)统一文字。意义:巩固统一;维护统治;建立统一的文化,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2)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繁荣。(3)平民化、通俗化。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4)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第二篇:高中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考点一:科技成就
1、造纸术:原因、出现时间、改进、传播、影响
2、指南针:主要发明及时间、传播、影响
3、火药:发明、应用、传播、影响
4、印刷术:出现、进步、传播、影响
5、古代科技:成就、原因、特点、没有产生近代科技原因
一、造纸术
原因、出现时间、改进、传播、影响 传播:时间、路线、范围等
二、指南针
主要发明及时间、传播、影响
传播:时间、路线、中转地及范围 12、13世纪对应的封建王朝?
影响: 拓展?(3)„„
(4)“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马克思
三、火药
发明、应用、传播、影响
应用:注意了解宋、明的主要火器
四、印刷术
出现、进步、传播、影响
出现:雕版印刷——最早出现时间及雕版印刷品 进步:
活字印刷术——出现时间、人物、意义 补充:元、明的成就
传播:时间、路径!
◆ 整理:四大发明发明传播路线
◆探究:四大发明主要完成及传播时间
宋元 说明的问题(原因)?
影响: „„
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总有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
◆中国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被马克思称之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的伟大贡献。P25课前提示、P29资料卡片„„
P28学习思考:为什么在东西方会产生不同作用?说明了什么问题?
五、小专题探究:古代科技
地位、原因、特点、没有产生近代科技的原因 地位: 阅读材料:
李约瑟说“在上古和中古时代,中国科学技术一直保持着一个让西方望尘莫及的发展水平,中国科学发现和发明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
美国学者坦普尔在《中国——发明创造的国度》中统计,现代世界文明赖以建立的基本发明创造,有一半以上来源于中国。直到15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保持了千年的领先地位!
原因: P140金榜
◆探究:四大发明主要完成及传播在宋元的原因?
1、宋元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条件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和混战的局面,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2、在隋唐文化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 特点: P140 金榜
1、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应用科学)
2、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经验科学)
3、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而这些技术又不具有开放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 拓展:
5、继承性
◆对比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的不同? 中国„„
西方主要是理论研究,大多数科学家的研究采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以及数理逻辑推导的方法。
拓展:
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
中国科学界有个“李约瑟难题”,既然中国古代科技那么发达,“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而诞生于欧洲?”
1、自然经济占主导,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限制生产力发展,不能对科技发展提出迫切要求和推动力;
2、专制集权的官僚体制,加上统治者重农抑商,压制手工业,不利于科技成果产生和推广;
3、文化思想专制,科举制度使知识分子不务实际,不利于科技发展;
4、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西文化的正常交流;
5、古代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会妨碍了对自然的研究;
6、中国科学技术自身的缺陷:满足于实际上的应用,没有形成理论上探讨和深思的风气;中国学者缺乏必要的科学试验的传统训练。最根本原因: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
2012年(上海卷)
13.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出版了大约4万册图书,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求知欲。此种情形直接得益于 A.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 B.新教翻译出版圣经的需求 C.人文学者传播古典文明的需要 D.大学发展对图书需求量的增加
2010年(全国卷Ⅰ)
13.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2009年(四川卷)
14.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当时
①商品经济繁荣 ②市民文学兴盛 ③印刷工艺提高 ④专制政治强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2009年(浙江卷)
13. 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在不断进步中,中外交流也十分频繁。下列 说法中错误的是:
A.耕作技术大体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耦犁、一牛挽犁的发展过程 B.纺织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麻和葛、家蚕丝、棉花 C.指南针在明清时期经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D.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
2010年(安徽卷)
35.(2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统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 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取得的“独特建树”的主要原因。(8分)
特点:实用性,„„
原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农耕经济的需要„„
考点二: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一)书法
1、书法的概念暨主要特点
2、古代书法字体的演变过程:时间、各自特点 ◆结合教材图片,识别各种字体
3、著名的书法家及其成就
(二)绘画
4、中国画艺术形式成熟的时间
5、中国画、山水画与文人画的特点
一、概念、主要特点
1、以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的独特艺术;
2、以自由多变的线条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
二、古代书法字体的演变过程
时间、各自特点(结合课本图片,识别各种字体)
三、著名的书法家
生活时代、成就
四、中国画的特点
成熟的时间、作画材料、题材、表现技法
五、山水画的特征
表达内容、技法、艺术特色
1、表达内容——通常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内容;
2、技法——特别讲究布局构图,画面具有气势雄壮、意境深远的特色。
3、艺术特色——注重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往往不拘泥于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七、文人画的艺术特点
1、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
2、追求抒情写意风格,注重诗意;
3、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4、北宋后成为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宋代绘画的时代特色
1、北宋后文人画成为中国画主要艺术形式的原因
宋代“重文轻武”成为朝廷的国策,文人阶层壮大;理学的兴起又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这些时代特点也影响到绘画作品,从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从而使文人山水画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
2、两宋绘画的不同风格
北宋:文人山水画构图气势宏伟,画风阳刚豪放,体现了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后的开阔心态。
南宋:偏安江南,画家绘画的对象变为江南风光,构图不讲究对称,其画作被称为“残山剩水”。
3、宋代风俗画发展
伴随着商业的兴盛、城市发展和文化的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描绘市井风情的作品也发展起来,最著名的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2012年(安徽卷)
12.2010年发行的首套宣纸材质的邮票《中国古代书法—行书》,被称为国家名片与国宝艺术的完美结合,彰显了宣纸千年,墨润万变的独特魅力。图3中属于该套邮票的是
A B C D
2012年(福建卷)13.《说文解字》释读为:“大册也。”今人认为似手捧册置于架上。该释读与下列记录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
A.甲骨 B.丝帛 C.竹木简 D.石碑
2012年(浙江卷)
12.隶书是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之一,它 A.源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B.始于秦朝,李斯以此字体书写了《秦始皇廿六年诏铭》 C.变化最为丰富,最能表现书法写意性 D.常用于书写古代官方文书,故又称正书
2008年(江苏)
2、“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一 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这位书法家是
A.王羲之 B.张旭 C.颜真卿 D.柳公权
2010年(北京卷)
14.元代《富春山居图》残卷分藏于海峡两岸。2010年初,两岸均有意联合展出该作品。下列作品与《富春山居图》同属于一个朝代的是
A.顾恺之《洛神赋图》 B.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C.王祯《农书》 D.李贽《焚书》
考点三:文学成就
1、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成就:文学形式及特点、代表作家及作品
2、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兴盛的时代背景
一、唐诗繁盛的原因
1、唐代发达的经济,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稳固的物质基础。
2、唐代实行的宽松政治政策,广开言路、经诗赋取士等一系列政策,统治者爱诗且极重诗才,对诗歌的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特定的文化背景也是唐诗兴盛的条件: 其一,唐朝无事不可入诗, 内容比前代丰富百倍,格律更加成熟完整;其二 就是唐代诗人全民参与的文化氛围之下。
二、宋词兴盛的原因
1、随着商业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2、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丰富娱乐生活,适应了市井生活需要;
3、宋元时期阶级和民族矛盾尖锐,词更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二、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1、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大量兴起,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对通俗文学需求增加;
2、封建制度开始衰落,社会矛盾加剧,不少文人开始对现实进行批判;
2012年(全国卷)
14.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 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D.八股取士抑制文学形式
2012年(新课标卷)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 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应出当时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2010年(安徽卷)
13.西晋杜育的《茶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2012年(江苏卷)
1.“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 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A.《诗经》 B.楚辞 C.汉赋 D.唐诗
考点三:京剧的产生和发展
原因、形成时间、特点、地位、社会功能
◆清代形成的原因
1、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的扩大;
2、满足统治阶层享乐的需要;
3、不同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融。
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最基本原因)
◆主要社会功能 休闲娱乐、社会教化。
2011年(福建卷)
17.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A.乾嘉落户 同光扬名 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 生旦净丑 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 京城献戏 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 康乾京化 独领风骚
◆ 中国古代文化的时代特色 P141金榜
第三篇:2018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专题质量评估人民版3!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专题质量
评估 人民版必修3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5分,共60分)1.“中国共产党预见到农业合作化将在1955年底完成,并且开始为推动工业化的发展作出新的努力,因此愈来愈转向知识分子和各类专业人员寻求帮助。”为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B.“科教兴国”战略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两弹一星”计划
【解析】选A。由时间“1955年”及关键信息“推动工业化的发展”“转向„„寻求帮助”可知,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1956年,党中央提出了“双百”方针。【补偿训练】
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是()
①为适应探索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提出的 ②在艺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在学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③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方针 ④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繁荣进步的根本保证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的是对“双百”方针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应该是在艺术上允许各家各派自由发展,即百花齐放;在学术研究上应该畅所欲言,允许发表不同见解和主张,即百家争鸣;故②错误,选择B。
2.(2016·佛山高二检测)郭沫若认为:“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分期标志在春秋战国时 期。”范文澜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始于西周。”面对这两位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毛泽东在当时没有作出孰是孰非的结论,他认为解决历史问题应该()A.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C.百花齐放
B.百家争鸣
D.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解析】选B。“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指文化之间的继承与交流,材料中是对封建社会分期的两种观点,不属于文化继承与交流问题,故A错误;百家争鸣是“双百”方针中的内容,是指学术问题要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故B正确;百花齐放是“双百”方针中关于文学艺术领域的主张,与材料中的学术问题不符,故C错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故D错误。
3.(2016·三明高二检测)1960年春天,《五朵金花》在埃及开罗举办的第二届亚非国际电影节上放映,担任主演的杨丽坤荣获了“银鹰奖”,埃及总统纳赛尔点名请杨丽坤亲自前往埃及,领此大奖。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A.“双百”方针的提出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文艺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 D.文艺界出现繁荣局面
【解析】选A。《五朵金花》在国际上的获奖说明了当时电影的繁荣,其主要原因是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我国文艺界出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4.邓小平在1979年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坚持„„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文艺题材和表现手法要日益丰富多彩,敢于创新。要防止和克服单调刻板、机械划一的公式化概念倾向”。下列表述不符合这一指示精神的是()A.“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八亿人口八个戏”
D.“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解析】选C。“八亿人口八个戏”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只有所谓的“样板戏”一枝独秀的现象,与邓小平指示精神背道而驰。5.1980年初,《三峡的传说》插曲《乡恋》经中央电视台播出后风靡全国,但因唱法上的创新遭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被批为“靡靡之音”而被禁播3年,其说明()A.改革开放还未实行 B.“不结盟”外交正推行 C.“文化大革命”理论未被否定 D.“双百”方针贯彻必要
【解析】选D。“双百”方针指文艺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但“靡靡之音”被禁播3年,说明当时还没有贯彻百花齐放的方针,故D正确。【补偿训练】
评弹是一种盛行于江南地区的曲艺门类,在新中国成立前曾广为流传。1951年3月后评弹书目一度停演。50年代末60年代初,评弹书目不断推出。评弹艺术的再度发展主要得益于()A.社会民众强烈需求
C.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B.“双百”方针的提出 D.“双为”方针的提出
【解析】选B。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50年代末60年代初”可知,此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故B正确。
6.(2016·日照高二检测)新中国刚刚建立,就召开了“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与目的主要是
()A.占领教育阵地,壮大工农革命力量 B.培养国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提高工农的地位 C.开展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
D.变半殖民地教育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
【解析】选C。当时新中国已经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基本结束,从目的上来看,主要是进行建设,而不是革命,A错误;题干强调以识字教育为主,B错误;D是教育的性质但不是目的。只有C既表达了性质又说明了目的,符合题意。
7.1956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此后十年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有()A.全面开展“大跃进”运动 B.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C.初步建立国民教育体系 D.培育出水稻品种“南优2号”
【解析】选C。全面开展“大跃进”运动是1958年,是一次严重的失误,故A错误;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是在1970年,不符合此后十年间的时间要求,故B错误;1965年我国初步建立国民教育体系,故C正确;培育出水稻品种“南优2号”是在1973年,不符合此后十年间的时间要求,故D错误。
8.(2016·北京高二检测)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编写的一本扫盲识字课本,上面有“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的口号,该口号实质上反映出()
A.近代化教育由此开始 B.50年代基本扫除文盲 C.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制度 D.“大跃进”运动影响文化教育
【解析】选D。近代化教育开始于洋务运动,故A错误;50年代基本扫除文盲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义务教育制度,故C错误;注意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和口号“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反映了“大跃进”运动影响文化教育,故D正确。【深化点拨】“教育大革命”不等于教育大发展
1958-1960年的“教育大革命”,实为一场极宏大的政治运动。这场改革有“左”的色彩,提出“以十五年左右的时间来普及高等教育”的目标不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虽取得了不少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对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但是也造成了教育界的很大混乱。
9.(2016·保定高二检测)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今日关注》栏目组曾邀请中国新闻社常务副社长、总编辑刘北宪担任节目嘉宾,他于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高考前在北京新华印刷厂当泥瓦工,他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主要是因为
()A.新中国成立
B.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C.恢复高考制度
D.实施义务教育
【解析】选C。首先要理解“命运发生重大转折”是指由“泥瓦工”到“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是参加高考才使其改变命运。由题干提供的“1978年”很容易联系到1977年恢复高考,故C正确。【补偿训练】
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在《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中说:“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要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邓小平复出后在“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的举措是
()A.迅速恢复高考制度
B.启动“希望工程” D.实施“863”计划 C.颁布《义务教育法》
【解析】选A。1977年邓小平主持恢复高考制度,符合题干主旨,故A正确;“希望工程”是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于1989年发起的一项公益事业,其宗旨是建设希望小学,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与题干不符,故B错误;《义务教育法》是20世纪80年代颁布的,与题干主旨不符,故C错误;“863”计划主要是针对高科技领域,与题干主旨不符,故D错误。
10.邓小平1975年9月在一次谈话中忧心忡忡地讲道:“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下列不属于邓小平倡议和影响下的举措是()A.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恢复了全国高考制度 C.实行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D.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解析】选A。结合题干时间1975年和人物邓小平来解题,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错误,符合题意。
1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改革开放后国家重视教育,邓小平同志为中国的教育发展提出的指导方针是()A.优先发展教育 B.尊师重教
C.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D.科教兴国
【解析】选C。优先发展教育、科教兴国是发展战略,尊师重教是思想观念,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才是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
12.“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③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首次培育出杂交水稻 ⑤成功发射“神舟”五号飞船 A.①③②④⑤ C.③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②④
【解析】选C。①发生在1964年,②发生在1970年,③发生在1967年,④发生在1973年,⑤发生在2003年。注意题干时间限定“‘文化大革命’期间”,排除①⑤,故选择C。【深化点拨】“两弹一星”的重大意义(1)打破了美苏两国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
(2)展示了我国的实力,尤其是增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3)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也有利于世界和平。(4)促进了其他领域(如航天技术)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2分,第14题18分,共40分)13.(2016·抚州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战爆发后,教育界内部也围绕着如何制定新的“战时教育方针”而展开了论战。主流的意见是„„学科要调整,以军事课为主;教育对象也要调整,须“以民众为对象”,“高中以上学校与战事无关者,应予以改组或即停办”。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俊升认为教育是百年大计,只可因战争做若干临时调整,而不能全盘改弦更张。胡适向蒋介石进言:“国防教育不是非常时期的教育,是常态教育。”陈诚时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其高度赞成学校内迁,将学生誉为国宝,鼓励他们于国家危难之际努力完成学业,因为十年之后,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手里。1939年3月,蒋氏在重庆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说道:“„„我们教育上的着眼点,不仅在战时,还应该看到战后。”
——据《抗战时期的中国教育奇迹》整理 材料二 1977年8月4日至8日,邓小平同志亲自召集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征求大家对当务之急的意见,即“科学研究怎样才能搞得更快更好些,教育怎样才能适应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适应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要求”„„邓小平把招生与选拔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讲得更为透彻。他说:“在人才问题上,要特别强调一下,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人才。”他进而说:“我们的科学家、教师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本身就是一种成就,就是对国家的贡献。”邓小平同志身体力行,关心招生,并将其作为大事来抓;同时把招生与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培养人才放到同等地位来看待,足以见其对国家民族复兴的深谋远虑,百年树人的远见卓识。
——《全面领会理论,科学对待考试》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抗战爆发后两种不同的教育方针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价。(12分)(2)概括指出材料二和材料一中教育方针的相同点并分析其原因。(10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学科要调整,以军事课为主;教育对象也要调整,须‘以民众为对象’,‘高中以上学校与战事无关者,应予以改组或即停办’”“教育是百年大计,只可因战争做若干临时调整,而不能全盘改弦更张”“国防教育不是非常时期的教育,是常态教育”“我们教育上的着眼点,不仅在战时,还应该看到战后”可以概括出当时两种不同的教育方针。第二问可以结合每种方针的利与弊进行评价。第(2)题根据材料一陈诚的观点和材料二中“教育怎样才能适应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适应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要求”“足以见其对国家民族复兴的深谋远虑,百年树人的远见卓识”可以总结出第一问答案。原因可以从当时决策者和影响来总结。
答案:(1)教育方针:教育应该服务于抗战的军事需要;教育应该着眼于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评价:第一种观点着眼于抗战时期的军事需要,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特点,具有强大的民意基础,但是没有考虑国家的长远发展。第二种观点更为理性,以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为教育发展的目标,这一观点后来为国民政府所采纳,推动了抗战时期教育的发展。(2)相同点:教育为现代化(近代化)服务。
原因:现代化的时代潮流;决策者开阔的教育视野和长远的教育眼光;民族复兴的需要。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4年,毛泽东主席询问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能否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赫鲁晓夫傲慢地回答:“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就是把中国的所有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我们苏联有核武器就行了,用不着大家都来搞它。” 材料二 在汲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凭借科学有效的管理协调方式、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艰苦创业、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中国在核武器研制领域,以最少的研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材料三 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我们认为中国不仅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我国原子弹研制成功的原因。说明了什么问题?(14分)(2)材料三中,袁隆平用什么科学成果解决了中国与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4分)【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紧扣原子弹的研制、杂交水稻的培育,结合所学知识加以提炼信息。答案:(1)苏联不肯援助我国研制原子弹,我们靠自力更生、汲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研制成功。说明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无论环境怎么恶劣,我们都能克服困难,创造辉煌。(2)杂交水稻技术。
第四篇:2011高中历史试题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测评 人民版必修3
专题测评二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造纸术的改进是在()A.汉武帝时期 B.汉元帝时期 C.汉和帝时期 D.汉文帝时期 2.关于造纸术发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B.西汉前期就已出现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 C.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D.造纸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3.以下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印刷术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B.火药将欧洲的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C.指南针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D.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4.下列有关汉字书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统一了文字②知识群体的形成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③天下第一行书的作者是东晋人④张旭是草书“圣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5.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最早在()
A.唐代 B.北宋 C.南宋 D.元代 6.被马克思称为“变成新教的工具”的一项技术发明是()A.造纸术 B.火药 C.印刷术 D.指南针 7.培根说:“(中国)有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化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培根说的第二种东西是指我国古代的()A.印刷术 B.造纸术 C.指南针 D.火药
8.“神舟”七号宇宙飞船载人飞行成功,是我国宇航事业的重大成就。追溯历史,中国人最早探索航空事业,在这方面,成果历历可陈。现代火箭推进的基本原理源于中国的火箭发明,中国的这项发明产生于()A.汉朝 B.唐宋 C.元朝 D.明朝
9.下列关于书法篆刻艺术的表述中正确的是:中国的书法篆刻艺术()①是由古代帝王创造出来的②受中国文字和书写工具的影响 ③是受神的旨意创造出来的④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下列哪一幅书法作品最有可能出自柳公权之手()
用心
爱心
11.下列关于山水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山水画顾名思义,就是以名山大川为描绘内容 B.一般拘泥于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C.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讲究布局构图D.写景是山水画的灵魂 12.下列关于文人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是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形式 B.在创作上强调群体表现 C.反映传统中国画注重布局的特点 D.追求抒情写意的风格 13.(2008·海南)京剧是我国国粹,它主要是由()
A.元杂剧发展而来的 B.北京地方剧种演化而成的
C.流行于北方的剧种融合而成的 D.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的 14.《诗经》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有三部分,但不包括()A.《风》 B.《雅》 C.《颂》 D.《骚》
15.(2009·山东淄博)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史上涌现出颇具特色的文学体裁,为后人称颂。下列名句相对应的文学体裁是()①“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③“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A.楚辞宋词唐诗汉赋 B.汉赋唐诗宋词楚辞 C.楚辞唐诗汉赋宋词 D.楚辞唐诗宋词汉赋
16.唐代是我国诗歌最繁荣的时代,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封建经济繁荣 B.民族关系融洽 C.科举制度发展 D.宗教政策宽松 17.“诗仙”是对下列哪位诗人的美誉()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柳宗元
18.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发展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19.宋词繁荣的原因有()
专心 1
①商业繁荣②市民数量的增加③长短句便于抒发感情④诗的衰落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创新题)有一种中国画,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下面四幅作品中,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21.两宋著名的词人中,风格相近的是()A.柳永和李清照 B.苏轼和柳永 C.辛弃疾和柳永 D.李清照和苏轼
22.郭沫若先生为某一历史名人纪念祠题写的楹联为“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一历史名人是()
A.苏东坡 B.李清照 C.辛弃疾 D.陆游
23.科举制始于唐朝,但到了明清时期,却成为文化发展的障碍,清前期的一部小说就此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它是()A.《红楼梦》 B.《醒世恒言》 C.《儒林外史》 D.《聊斋志异》 24.下列作品揭示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史实的是()A.《三国演义》 B.《水浒》 C.《西游记》 D.《红楼梦》 25.与城市经济和工商业发展无关的是()
A.古代散文的发展 B.宋代话本和词的出现 C.描绘市井风情的绘画作品出现 D.明清小说的繁荣
二、非选择题(每题25分,共50分)
26.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里程碑,阅读材料 材料一
用心
爱心
材料二 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的发明„„这些都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马克思1863年1月28日致恩格斯的信
材料三 与中国科学技术停滞落后于世界的同时,明清时期在其他文化方面却有了许多新的发展。
——《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请回答:
(1)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一些杰出人物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仔细观察材料中的图片,试以造纸术、印刷术说明。
(2)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并作了突出的贡献。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试以四大发明对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的作用为例说明。
(3)材料三中提到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时代特征,分析“新发展”的原因?
专心 2
27.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呈现出明显的世俗化趋势。请回答:
(1)在绘画、文学方面各举三例说明世俗化趋势的表现。
(2)简要分析文学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的原因。
用心
爱心
专题测评二
13.D解析:本题考查京剧的形成。京剧是在融合多种地方戏曲的基础上形成的。14.D解析:《诗经》包括三部分内容:《风》、《雅》、《颂》,故选D。
15.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体裁及代表作品的掌握,依据不同文体的特点,可知分别为汉赋、唐诗、宋词、楚辞。
16.C解析:唐代是我国诗歌繁盛的时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就直接原因而言,应是科举制度的发展,尤其是科举制度以诗赋取士,促进了诗歌的繁荣。A项为根本原因,B、D两项为推动因素。
17.A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诗仙”是指李白。
18.B解析: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是与商品经济发展分不开的,其形式不断创新也反映了城市经济的不断繁荣,文学艺术的发展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19.C解析:宋词的繁荣与诗的衰落没有关系,④应该排除。
20.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绘画特征的了解,根据材料所述应符合文人画的特点,对应图片,符合文人画的应为D项,A、B两项为民间风情画,C项为西方绘画作品。21.A解析:柳永和李清照属于婉约派,苏轼和辛弃疾属于豪放派。
专心 3
22.C解析:从材料“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句中可知是一位继苏东坡之后的豪放词人,“冀南
宋莫随鸿雁南飞”体现了其生活在南宋却对北方故土沦丧非常伤感,由此判断这一历史名人是辛弃疾。
23.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小说内容的了解。24.D解析:本题考查对明清小说的掌握情况。
25.A解析:B、C、D三项都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扩大有关。
26.(1)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发明了最早的纸,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扩大了原料来源,节约了成本,促进了纸的应用和传播;唐朝开始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北宋时期毕升创制了泥活字,将印刷术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提高了效率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2)①造纸术和印刷术为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开展,有利于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②火药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条件,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有利于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③指南针为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进行环球航行提供了条件,推动了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开拓,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总之,四大发明促进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
(3)新发展: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市民文学蓬勃兴起,小说成为文学主流;西学东渐。原因:君主专制统治日趋腐朽;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业城市繁荣与发展;市民阶层的增加。西方科技领先于中国;西方传教士以科技、教学手段进行传教。27.(1)绘画方面:《清明上河图》专门描绘市井生活;木刻版画使小说、剧本更加有趣;出现了百姓喜闻乐见的年画、剪纸画等。文学方面:北宋柳永长期混迹于市井下层,其词作体现了太平气象下繁华多彩的都市风情;宋代“话本”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塑造了许多小市民角色;“三言”“二拍”等作品对市民商人阶层作了形象、深刻的描述。
(2)原因:手工业、商业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文化逐渐普及。
用心
爱心 专心4
第五篇:考点19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温馨提示:
模拟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点击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可返回目录。
【考点19】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2010·淄博模拟)在楚汉之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韩信投靠刘邦后,被派去管理杂乱无章的粮仓。但很快韩信就把新谷、陈粮分开,而且把新谷、陈粮的多少统计得非常清楚。他的这些智慧最可能记载于()
A.《石氏星表》 B.《九章算术》 C.《齐民要术》 D.《黄帝内经》
【解析】选B。《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计算工具、运用十进制记数系统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2.(2010·淄博模拟)17世纪传入欧洲,并被西方国家称作“东方医学巨典”的是()
A B C D 【解析】选A。1647年,《本草纲目》首次被译成拉丁文.以后又被译成英、日、德、俄等多种文字,其中英文译本达10余种,流传于世界,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3.(2010·济宁模拟)观察下图,它实际上是对哪项发明的实际运用()
A.指南针 B.造纸术 C.火药 D.活字印刷术
【解析】选C。解答本题宜用直选法。图示内容为火炮,由此可见正确答案为C。
4.(2010·潍坊模拟)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魏晋时期是书体演变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 B.“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是传统中国画的特点 C.“同光十三绝”是当时京剧艺术各行当的代表人物
D.《离骚》是古典文学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解析】选D。《离骚》属于浪漫主义文学。
5.(2010·淄博模拟)公元649年6月16日,唐太宗李世民逝世,唐王朝宣布这一天是全国的忌日。后来,这一天也成为中国书法界的忌日,因为传说在这一天,一幅叫《兰亭序》的书帖被当作殉葬品,与李世民一起埋进了昭陵,从此这幅书法作品就永远在人间消失了。关于《兰亭序》的叙述正确的是()A.畅快淋漓,“伏如虎卧,起如龙跳” B.规范法度,端庄浑厚,雍容大度 C.圆润纤细,布局均匀,协调对称 D.潇洒飘逸,“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解析】选D。东晋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继承汉魏雄奇伟丽的传统,尽显虚玄灵动的时风,成为继往开来的“书圣”。他的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飘逸潇洒,浸透了晋人诗文、绘画、雕塑“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神韵,达到了当时士大夫追求的美的极致,他书写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6.(2010·南通模拟)鉴于社会上的孔子像多种多样.形象不一,甚至还有神化或丑化孔子形象的现象存在,中国孔子基金会决定征集“孔子像标准设计方案”,要求他的画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右图是著名画家范曾先生所画的《孔子像》。“万山遍列终归云横泰岳,千载传承共仰源溯仲尼。”这是范曾先生为《孔子像》所题的联语。他的画最可能模仿的是()A.吴道子 B.王维 C.顾恺之 D.郑板桥
【解析】选A。吴道子(约686—760)改革传统的线描,用圆润丰腴、粗细变化的线条,将晕染法的立体效果融入传统线描法,又颇有动感,产生了“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
7.(2010·广州模拟)图片中的书法作品的字体按草书、楷书、隶书、行书排列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④ A.①③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①④ D.③①②④
【解析】选B。考查学生对字体的识别能力。
8.(2010·泉州模拟)下列绘画作品中,最能体现文人意趣的是()
A. B. C. D.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9.(2010·济南模拟)周杰伦演唱的《本草纲目》:“用书法书朝代,内力传开,豪气挥正楷,第一句对白„„”源远流长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书法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歌词中所说的“正楷”的基本特点是()
A.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具有实用价值 B.笔画简约,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审美价值 C.规矩与放纵并存,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兼具 D.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解析】选A。结合所学得出。
10.(2010·长沙模拟)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与无奈;隋唐时期的壁画则更多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在宋朝的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中外艺术的交融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解析】选D。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11.(2010·滨州模拟)观察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明)文徵明书《后赤壁赋》 图二(明)杨柳青绘画《连年余》
图三(清)曹雪芹《红楼梦》插图
请回答(1)图一中的书法属于什么书体?当时,我国书法发展的主流趋势是什么?(2)图二中的绘画属于什么画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画种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3)结合图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红楼梦》属于哪一文学体裁?这一作品问世的社会背景有哪些?(4)某一研究小组围绕上述图片和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你为其设计一个最为恰当的一个题目。【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现所学知识的能力。
答案:(1)书体:楷书。主流趋势: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2)画种:年画。特点:内容喜闻乐见;以民间风情为主;具有生活上的实用性。
(3)体裁:(长篇章回体裁)小说。主要背景:商品经济的发达;市民阶层的壮大;通俗文学蓬勃发展;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
(4)题目: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的发展状况及其原因;浓缩人生精华的明清文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