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阶段检测 人教实验版(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2 13:36: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阶段检测 人教实验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阶段检测 人教实验版》。

第一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阶段检测 人教实验版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检测7: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人教

实验版)

测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从题干来看,既希望“五谷丰登”,也祈盼“六畜兴旺”,显然是“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这一特点。

答案:B 2.(2011·大连模拟)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下列对引文中所说“公田”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土地归国家所有 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C.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 D.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左传》鲁宣公十五年”、“民不肯尽力于公田”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井田制下生产状况,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土地归国家所有,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奴隶主完全占有劳动产品,故选B项。

答案:B 3.(2011·济宁模拟)《国语·晋语》载:“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通过该记载我们可以确信春秋时期()A.农民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 B.已经使用牛耕

C.各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 D.社会秩序混乱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据“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可知,原先用于祭祀的牛现在用于农业耕作,故B项正确。

用心

爱心

专心

C.均田制 D.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面对土地高度集中,历朝政府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北魏至唐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这种制度是均田制。

答案:C 8.(2011·绍兴模拟)下面描述的是古代生活在关中地区的一个人发迹的故事。你认为这四项可能真实的是()①他在公元前350年发生的一次战争中立功,得到国君赏赐的50亩土地 ②第二年,他辛勤耕种,喜获丰收,政府免除了他的徭役 ③第三年,他又买了几十亩土地,成了大地主 ④几年后,他卖掉土地去经商,得到了政府的奖励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理解能力。①③反映了战国时期土地所有者获取土地的两种方式,②体现出当时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与鼓励。④结论不符合史实,当时,弃农经商得不到政府的奖励。

答案:A 9.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这一材料反映了()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 ③佃农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 ④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增强 A.①② C.②③④

B.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的提高,租佃制普及到全国。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在支配产品方面也获得了适当的发言权。

答案:D 10.(2011·淮安模拟)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规模和数量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这段材料表明这一时期()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解析:为官府服务的官窑以技术先进、要求严格而著称,“委托民窑代烧瓷器”说明民窑生产技术已

用心

爱心

专心

14.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其“微澜”主要表现为()A.手工工场兴起 C.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形成

B.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的能力。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得到比较快的发展,北宋东京城和元大都的繁荣即是最典型的例子。但从整体而言,当时仍然是自然经济为主,大多数农村地区达不到大城市的发展程度,故称“微澜”。

答案:B 15.(2011·长沙模拟)丝织重镇盛浙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niǎn,载)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盛浙镇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措施失效 C.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发展 D.自然经济受到工商业的冲击

解析: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材料反映了清代盛浙镇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注意本题不能选A,因为资本主义萌芽必须有雇佣关系出现,材料体现不出这一点。

答案:C 16.(2011·启东模拟)下图为明代对外贸易流程简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福建福州丝瓷白银――→吕宋今属菲律宾――→西班牙

A.明代官方朝贡贸易渐趋兴盛

B.江浙丝织品行销世界,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C.这种贸易带动了中国国内手工业的兴盛 D.西班牙的白银,主要来自东南亚地区

解析:本题考查观察和分析理解能力。当时的贸易和官方朝贡贸易不是一个概念,因为图示明显的是交易行为。从白银流向图可以知道B、D不准确。交易的内容是手工业品,因此会产生C项结果。

答案:C 17.唐朝时,富商王元宝、杨崇义、郭万金等“各以延纳四方多士,竞于供送,朝之名僚,往往出于门下。每科场文士集于数家,时人目之为豪友”。这表明唐代()A.废止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C.政府注重调动商人的积极性 D.开始形成官商勾结的风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A、D两项结论不对,C项结论与题意无关。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和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

用心

爱心

专心

春秋时期的铁锄(右图,195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管仲对(齐桓公)曰:“„„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夷、斤,试诸壤土,别甲兵大定!”

——《国语·齐语》

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3300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那么根据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到2500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铸、凿各种刀具,从而社会历史进入到铁器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

材料二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黄梅戏《天仙配》插曲

材料三

墨子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

——《论郭沫若三十年的学术争鸣》

请完成:

(1)材料一的内容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的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理由是什么?(3分)(2)上述材料中信息所体现出的历史现象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郭沫若将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的根据。(3分)(4)对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段历史的评价,甲乙两组进行讨论,甲组给出的结论是“战乱与灾难”,乙组给出的结论是“进步与发展”。如果你是此次讨论的参与者,你如何吸收、融合两组的观点?(4分)解析:探究能力是新课标历史学科能力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本题属于探究试题。回答第(1)问要注

用心

爱心

专心

材料三 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逐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请回答:

(1)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3分)(2)从材料二、三中分别归纳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4分)(3)简要评价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4分)(4)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之间的关系?(4分)答案:(1)陈亮的观点是正确的。说明了农业和商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2)黄宗羲的观点是农工商皆本;雍正帝的观点是农为本,工商为末,重农抑商。

(3)黄宗羲的观点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并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顺应了历史潮流,是历史的进步。雍正帝的观点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不利于社会发展,是落后的。

(4)在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工商业,只有坚持国民经济各部门综合平衡,按比例协调发展,才是国家富强之本。

24.(2011·江苏南京二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各道设在京城的办事机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新唐书卷54·食货志》

材料二 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古时贸易用的契券)之法,一交一缗(贯),以三年为一界而换之,六十五年为二十二界,谓之交子,富民十六户主之。后富民赀(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不息。转运使薛田、张若谷请置益州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私造者禁之„„

——[元]脱脱等《宋史·食货志下三·会子》

材料三 票庄经营,为山西极有系统的商业,创始于前清中叶。当乾隆、嘉庆间,有雷君履泰者,平遥县人,领本县达蒲村李姓之资本,在天津开设日升昌颜料铺。所贩颜料中,有铜绿一种,出四川省,因自行重庆府制造铜绿,运至天津,以备销售,亦甚获利。日升昌颜料铺之名,遂喧传四川、天津各处,尚屯所谓票庄也。尔时各省买卖货物,往来皆系现银。运输之际,少数由商人自行携带,多数则由镖号护送,故保镖事业,厥时甚盛,精拳术者,亦大有用。盖沿途不靖,各商转运现银,时被劫夺,虽有保镖武士,一遇多人,则寡不敌众,运输于是不灵。夫银钱之收交,关于商家之信用,乃萑苻多盗,埂塞路道,银钱之收交爽期,商业之信用将堕,故为各商所深忧。而才智明敏之雷履泰,出乎其间,乃发明斯业,为金融业开一新纪元焉。雷君时为日升昌号执事,慨运款之不便,悯多商之束手,遂创兴汇兑一法。凡往来银钱,无论大宗小款,皆揽收该铺,代为收交。此响彼应,无需应现,祗烦一信之通,出纳不爽毫厘。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二篇: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学科网(ZXXK.COM)-精品系列资料 上学科网,下精品资料!

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及其发展:①原始社会时期: 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②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由于青铜的昂贵,在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③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④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⑤东汉:使用一牛挽犁。⑥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2、以家庭为单位个体耕种: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原始的集体耕作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春秋时期,私有土地和自耕农出现。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在自己的私有土地上进行耕作。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进步,使妇女从农耕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家庭手工业,形成“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

3、精耕细作:第一,牛力耕田解放了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为精耕细作奠定了人力基础。第二,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的提高。第三,水利工程的灌溉工具的出现说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正努力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追求农业的高产。第四,自耕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规模极小的私有经济。在有限的土地上,靠精细的劳动增加产量,成为最基本的劳动要求。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⑴自给自足(足: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⑵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⑶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战乱和苛政、天灾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⑷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古代社会的土地所有制结构:(1)奴隶社会:井田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开始瓦解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末期。“井田制”是一种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度。其内容: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周王把直接控制外的土地封赐给诸侯,但不得转让和买卖,受田者只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并且向周天子交纳一定贡赋。

(2)封建社会:地主土地私有制:地主经营,来源广泛,土地兼并是最主要的来源和扩大途径。自耕农土地私有制:自耕农经营,规模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均田制:面对土地高度集中,历朝政府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这些措施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三、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技术

1、青铜冶炼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2、铜冶炼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这一领域众多的发明创造,如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学科网-精品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ZXXK.COM)-精品系列资料 上学科网,下精品资料!

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

3、丝织业技术:中国又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考古发掘证明,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潮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4、棉纺织技术: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

5、陶瓷技术: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四、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方式

1、官营手工业: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为,都收归官办。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待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2、民营手工业: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以纺织为代表的家庭手工业,是民间手工业的一种。作为农产的副业,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也有一些民间私人经营的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五、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1)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商朝人以善于经营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3)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

(4)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5)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这一时期,商品种类迅速增加,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朝交通发达,也有利于商业的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

(6)明清时期,尽管政府施行种种压制政策,但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倾向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2、市场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秦: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进行严格管理.②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十分严格.③六朝时:城镇之外形成了草市.政府对草市进行行政管理,设草市尉.④唐朝时:草市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夜市也非常繁荣.⑤宋: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学科网-精品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ZXXK.COM)-精品系列资料 上学科网,下精品资料!

吏的直接监管⑥明清:商业经济繁荣,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2)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区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3)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名镇。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4)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也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以至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西汉时,由于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2)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称为当地世界第一大港。

(3)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4)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候,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六、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1)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2)明清时期,工商业空前兴盛,但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明清两代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而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至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下令实行“海禁”。他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策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2)明清统治者虽曾开放海禁,但基本上实行闭关政策(并不是完全禁绝一切贸易,而是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清朝长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学科网-精品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学科网

第三篇:复习教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1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及其发展:①原始社会时期: 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②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由于青铜的昂贵,在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③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④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⑤东汉:使用一牛挽犁。⑥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2、以家庭为单位个体耕种: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原始的集体耕作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春秋时期,私有土地和自耕农出现。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在自己的私有土地上进行耕作。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进步,使妇女从农耕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家庭手工业,形成“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

3、精耕细作:第一,牛力耕田解放了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为精耕细作奠定了人力基础。第二,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的提高。第三,水利工程的灌溉工具的出现说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正努力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追求农业的高产。第四,自耕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规模极小的私有经济。在有限的土地上,靠精细的劳动增加产量,成为最基本的劳动要求。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⑴自给自足(足: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⑵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⑶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战乱和苛政、天灾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⑷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古代社会的土地所有制结构:(1)奴隶社会:井田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开始瓦解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末期。“井田制”是一种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度。其内容: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周王把直接控制外的土地封赐给诸侯,但不得转让和买卖,受田者只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并且向周天子交纳一定贡赋。

(2)封建社会:地主土地私有制:地主经营,来源广泛,土地兼并是最主要的来源和扩大途径。自耕农土地私有制:自耕农经营,规模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均田制:面对土地高度集中,历朝政府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这些措施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三、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技术

1、青铜冶炼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2、铜冶炼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这一领域众多的发明创造,如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

3、丝织业技术:中国又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考古发掘证明,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潮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4、棉纺织技术: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

5、陶瓷技术: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四、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方式

1、官营手工业: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为,都收归官办。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待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2、民营手工业: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以纺织为代表的家庭手工业,是民间手工业的一种。作为农产的副业,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也有一些民间私人经营的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五、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1)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商朝人以善于经营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3)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

(4)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5)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这一时期,商品种类迅速增加,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朝交通发达,也有利于商业的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

(6)明清时期,尽管政府施行种种压制政策,但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倾向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2、市场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秦: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进行严格管理.②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十分严格.③六朝时:城镇之外形成了草市.政府对草市进行行政管理,设草市尉.④唐朝时:草市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夜市也非常繁荣.⑤宋: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⑥明清:商业经济繁荣,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2)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2

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区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3)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名镇。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4)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也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以至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西汉时,由于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2)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称为当地世界第一大港。

(3)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4)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候,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六、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1)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2)明清时期,工商业空前兴盛,但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明清两代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而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至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下令实行“海禁”。他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策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2)明清统治者虽曾开放海禁,但基本上实行闭关政策(并不是完全禁绝一切贸易,而是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清朝长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四篇: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2018061511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检测(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考古发现在安阳殷墟宫殿遗址区内属于王室贵族的一个窖藏圆穴里,四百多把有使用痕迹的石镰刀比较集中地堆放着。这说明商朝农业生产主要依靠()A.奴隶制集体耕作 B.当时唯一的生产工具石器 C.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D.耕作技术不断改进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信息“四百多把„„石镰刀比较集中地堆放”在“贵族的一个圆穴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出A项符合题意。2.与下图中形似的农具出现在中国的()

欧洲中世纪农民耕田图

A.东周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答案 C 解析 图示农具是犁耕工具,曲线所圈部分的辕是弯曲的,与中国唐朝的曲辕犁比较形似,故C项符合题意。

3.荀子认为,如好好种田,可以亩产增收“数盆”,等于一年收获两次。材料表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重视()A.扩大耕地面积 C.增加从业人口 答案 D 解析 扩大耕地面积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故A项错误;一年多熟制与材料主题不符,故B项错误;增加从业人口,材料中没有提及,故C项错误;荀子认为好好种田,可以亩产增收“数盆”,这体现了重视农业的耕作方式,也就是精耕细作,故D项正确。

4.(2017·河池联考)《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出现过工厂雇佣现象,唯独棉纺织业没有出现。”中国古代棉纺织业没有出现雇佣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B.一年多熟制 D.精耕细作()A.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C.棉花主要是官营手工业 D.小农经济的阻碍 答案 D 解析 小农经济是男耕女织,以满足自给自足的需要,故不利于雇佣关系的产生,故D项正确。

5.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的产品()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答案 C 解析 江宁织造局由皇帝派人管理生产,可见其属官营性质,因此其产品不投放市场,全部供皇室使用。

6.印尼雅加达博物院收藏了不少写有阿拉伯文字的中国古陶瓷,比较出名的是釉外云彩大盘两件和白地青花阿拉伯文字碗一件。中国古陶瓷上出现阿拉伯文字主要()A.是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B.是适应贵族生活多样化的需要 C.反映了各民族联系的加强 D.体现了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答案 A 解析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使中国与西亚阿拉伯世界的交流密切。而中国古陶瓷上出现阿拉伯文字主要是为了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故选A项。

7.明朝商人黄汴对苏州市场有这样一段记载:“苏州聚货缎匹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 C.地域性商帮开始出现 答案 B 解析 苏州作为江苏的大都市,除了货缎外各种用品一应俱全,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城市商业的繁荣,故B项正确。

8.北宋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对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正面影响是()

B.城市商业发展繁荣 D.区域长途贩运兴盛 A.便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工商业转移 B.推动了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 C.租佃关系成为农业生产主要形式 D.促使新的生产方式开始萌芽 答案 A 解析 北宋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使农民失去土地,便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工商业转移,故A项正确。

9.《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泛指开发山泽资源的人)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司马迁意在强调()A.精耕细作 C.垦荒开矿 答案 D 10.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开始出现“棉争粮田”和“桑争稻田”的现象,大量原本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被转而种植经济作物。如,松江府、太仓州的耕地在总体上已形成了稻田和棉田各占一半的格局,部分县的棉田面积超过了稻田面积。这反映了当时()A.手工业发展阻碍农业生产 B.江南地区形成新的生产方式 C.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 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粮食种植 答案 D 解析 经济作物增长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经济作物的增长必然会出现“棉争粮田”“桑争稻田”,故D项正确。

11.乾隆年间《震泽县志》载:“(农村)无产者赴逐雇倩(请),抑心殚力,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曰短工„„少隙则又计日受值为人佣作曰忙工。”这说明当时震泽县农村()A.存在农业雇佣关系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计岁而受值者”“计时而受值者”说明农村存在农业雇佣关系;B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出现于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商品经济的发展,题干无法体现;D项错在“根本”二字,过于绝对。

B.重农抑商 D.农工商皆本 12.清乾隆二十二年谕令,只准洋商在广州一口通商。乾隆二十四年又颁行下图所示的防夷措施。材料反映清政府()

A.断绝中外经济交流 C.禁止民间贸易往来 答案 D 解析 防夷措施是限制外国人在华经商,也就是严格限制外商贸易,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3题24分,14题16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严格限制外商贸易

材料二 黄梅戏《天仙配》插曲《夫妻双双把家还》歌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1)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9分)(2)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有何特点?(6分)(3)试分析自耕农经济的利与弊。(9分)答案(1)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产业结构。②“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③农业技术的主流是精耕细作。

(2)①生产规模小,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②分工简单,男耕女织。③自给自足,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较少有商贸交流。

(3)利:较稳定,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弊:①比较脆弱,具有封闭性,难以应付天灾、战乱及苛捐杂税。②自给自足,较少进行

商品交流,不利于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流,特别是到了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解析 第(1)问,要结合材料,从《犁耕图》和《五谷六畜》图中归纳出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特征;从《夫妻双双把家还》归纳出“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和精耕细作的 4 耕作方式。第(2)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要从“利”和“弊”两个方面去分析。

14.(2017·临沂高一检测)明清时期,中国商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平遥票号日升昌名扬九州,享誉全球„„首开中国票号业先河,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乡下鼻祖”,使全国性的货币流通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促进了清代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王夷典《日升昌票号》

材料二 明清时期城市商业组织上有新的变化。唐宋的飞钱、便换,至此形成票号、钱庄。行、团等行业组织发展成会馆、公所。这种行会性组织对本组织之外新设店铺有严格的限制——需有人作保,交纳很多的银两作公费,并宴请同业,否则不准设店营业,对内控制也较强,规定了行规,违反行规者开会议罚,对外争议由本行“董事”出面交涉。所有这些特点都标志着城市商业已发展到一个更高更新的水平。——摘编自吴慧《中国古代商业》(1)根据材料一,请您用一句话概括“日升昌票号”的历史地位。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创立的背景。(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城市商业“新的变化”。(6分)答案(1)地位:中国最早的私人金融机构。

背景: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晋商等大商帮形成跨地区经营商业系统;现银交易的不便。(2)变化:形成票号、钱庄;行业性组织发展成行会性组织;行会有规范的管理、运作程序;行会的垄断色彩浓厚。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历史地位,根据材料一“开中国票号业先河,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乡下鼻祖’”得出答案;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第(2)问,根据材料二“唐宋的飞钱、便换,至此形成票号、钱庄”“行、团等行业组织发展成会馆、公所。这种行会性组织对本组织之外新设店铺有严格的限制——需有人作保,交纳很多的银两作公费,并宴请同业,否则不准设店营业”等信息回答。

第五篇: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考点定位】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发展历程及外传意义。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着重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艺术成就、代表人物及时代特点。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重点考查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主要文学成就及其特点(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突出考查秦汉至明代中国古代地方戏曲的演变、清代京剧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名师点击】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卓著。古代中国的艺术独具东方神韵。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相互渗透,京剧成为中华文化的国粹,形成了鲜明的民族艺术特征。从先秦到清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灿烂辉煌。

【知识网络】

1、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术)

(一)中国古代的科技

2、四大领域(天文学、数学、农学、医学)

1、书法

(二)中国古代的艺术

2、绘画

3、戏剧

(三)中国古代的文学:

1、源头:西周——春秋(诗歌)

2、创新:战国(楚辞)

3、新发展:汉朝(汉赋)

4、成熟:唐朝(唐诗)

5、通俗化:宋朝(宋词)

6、元朝:元杂曲

7、明确:章回小说 【考点详解】

一、科技成就

(一)四大发明——古代科技的里程碑

1、造纸术:

(1)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甲骨、青铜、竹木简、帛;(2)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不适于书写;

(3)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人称“蔡侯纸”;(4)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为人类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印刷术

(1)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世界最早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868年)印刷的《金刚经》

(2)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3)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3、火药

(1)唐代发明,唐末用于战争;

(2)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一定作用。

4、指南针

(1)战国时发明司南;

(2)北宋时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3)13世纪传入西欧,促进了远洋航行,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二)天文学:

1、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书中的《石氏星表》是世界最早的星表(石申在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

2、唐代僧一行主持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这是世界上的第一次;

3、元代郭守敬制成的观测天体坐标的工具,“简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他编定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三)数学

1、春秋战国——出现筹算算法;

2、东汉——数学菱《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古代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为计算工具、以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制记数系统来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3、西汉——《周髀算经》在世界上最先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定理的特例;

4、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提出割圆术,圆周率为3.1416;南朝祖冲之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1000年。

(四)农学

1、《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

积累的生产经验,提出了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

2、元代的《农桑辑要》是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

3、元代王祯的《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

4、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不仅达到传统农学顶峰,还吸收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五)医药学

1、中医学

(1)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独创了针灸疗法。(2)战国时期的扁鹊提出四诊法(望、闻、问、切)。

(3)《黄帝内经》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该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4)东流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临床学)的基础。

(5)东汉华佗除创制五禽戏外,还发明了麻沸散,开创了世界医学史上全身麻醉的先河。

2、中药学

(1)《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2)唐朝孙思邈著有《千金方》

(3)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集历代草本药物之大成,创立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分类法。高考例题:0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9)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的医学成就;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大众传媒的发展•电影;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袁隆平杂交水稻

【名师点睛】《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并在前门大观楼放映。影片于1905年12月28日在中国(清朝)上映,结束了中国没有国产电影的的历史。京剧《定军山》拍摄成电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学?

二、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一)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

1、起源: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2、成熟: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商周出现“金文”;

3、统一:秦始皇统一文字为小篆;后出现“隶书”;

4、理论:东汉许慎总结出“六书”理论。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

1、魏晋以前的自发阶段;秦小篆、汉隶书还是实用性文字

2、魏晋南北朝自觉阶段;

(1)条件:士人群体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2)代表:“书圣”王羲之的行书,他所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3、隋唐达到新高峰:

(1)背景:隋唐一统,盛世气象。

(2)成就: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草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

4、宋代书法艺术市民化:

(1)背景: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2)特点:他们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5、明代书法艺术市民化加强:明代书法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三)中国绘画的起源、演变

1、起源:新石器时代

(1)材质:地面、岩壁、陶器上(彩陶画是杰出代表)(2)题材:原始集体生活

2、战国时期发展:

(1)工具:毛笔:题材:人物肖像;材质:绢帛;(2)代表作:《人物龙凤图》;地位:从萌芽走向成熟

3、秦汉:题材:珍禽异兽、神仙魔怪 代表作: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

4、魏晋南北朝:

(1)时代背景:崇尚气节的文人兴起(2)绘画理论:顾恺之的“以形写神”(3)代表: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5、隋唐:

(1)时代背景:政治统一,经济繁荣

(2)代表作:初唐阎立本《步辇图》(人物故事画)、盛唐“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6、从宋代到明清:

(一)文人画的发展

1、宋代:

(1)时代背景:“重文轻武”政策、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使文人注重内心的修养;(2)题材:山水画兴起并成为独立画种;③特色:更加注重意境。

2、明清:特点:个性更加彰显、画风不拘一格

(二)民俗画的发展

1、宋代:(1)时代背景: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市民兴起、文化普及;

(2)题材:市井生活;(3)特点:写实;

(4)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2、明清:(1)时代背景:小说、戏剧迅速发展;

(2)题材:故事插图、年画、壁画、剪纸、布贴画。

3、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特点:

(1)有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也出现了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于一体;(2)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

(3)在启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高考例题01.0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5)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A.天人合一B.诗画合一C.情景合一D.知行合一 【答案】C 【考点定位】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艺术成就•文人画。

【名师点睛】文人画,兼诗、书、画、印为一体,重表现、尚内美,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其作品,托物言志,抒发情怀;在艺术上他们大都有自己的独特追求,体现着自己的个性风格;文人画的作者们大都是些超脱世外的高人雅士,他们游心翰墨、寄情山水,不贪恋金钱名利,不为权术降格。这种特殊的身份以及作画的非职业性、非功利性特点,成为人们醉心于其中的主要原因。

02.(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2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图4 A.文字的频繁使用 C.各国变法的实施 【答案】A

B.书写材料的不同 D.“书同文”的推行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古代汉字的演变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以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变为切入点,其实质上考查的是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及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影响。小切口,但需要学生有大范围的知识体系,并且本题还是以图片的方式呈现更增加了对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本题学生易选D项,这是命题者的高明之处,选D项是受图片信息的误导和学生思维定势的局限性导致,小题见大智慧。

三、文学成就

(一)诗词

1、先秦:

(1)《诗经》——中国诗歌诞生的源头,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保存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诗歌,反映贵族、平民的状况

(2)楚 辞——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代表作是屈原的《离骚》,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抒情诗。

2、汉赋

(1)背景: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兴盛,赋应运而生(2)特点:文采华丽,讲究排比,是一种带韵散文

3、唐诗

(1)原因:

①统一、强盛②中外、民族间交流频繁 ③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④科举制的确立(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风格、代表作:

①盛唐——诗歌豪迈奔放、刚健清新,成就最大,代表人物有“诗仙”李白 ②中唐——诗歌沉郁凝重,代表人物有杜甫(诗圣)、白居易

4、宋词(长短句)(1)原因:

①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更加丰富,“词”适应市井生活需要; ②山河的破碎、民众的苦难使人们的感情更加丰富; ③“长短句”能灵活地表达情感。

(2)代表: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5、元曲(1)社会背景:

①元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族文人进取无望,用以抒发愁闷情怀。②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2)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

(二)世俗文学

1、背景:工商业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适合市民阶层口味的娱乐活动活跃。

2、表现:

(1)宋代话本:话本是说书人所用的底本,塑造小市民角色,为后来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2)明清小说: ①社会背景:

A商品经济发达,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学的需求增多; B社会识字率的普遍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 C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书肆迅速发展;

D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 E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使一些文人对现实进行批判。②成就:

A明朝的“三言”、“二拍”第一次把商人作为歌颂对象写入文学作品;

B揭露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的力作有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C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高考例题01.0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4)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A.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唐宋八大家。

【名师点睛】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封建社会贯彻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过程,明朝比唐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更深,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同思想文化政策受不同的政治制度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越深,思想文化领域受控越严。

四、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一)源头:傩戏

(二)发展:宋代南戏。民间创作、民间流行、贴近百姓生活;

(三)成熟:元杂剧。表演形式多样,故事情节完整。(代表人物有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马志远)

(四)繁荣:清代京剧。博采众长,融入秦腔、昆曲。(乾隆末年,徽班进京演出)

高考例题:02.(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5)图1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据此可知,元杂剧

A.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 B.演变为后来的京剧 C.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 D.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 【答案】A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古代文学的发展•元杂剧

【名师点睛】本题以古代杂剧砖雕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学艺术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到了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本题图片资料来源于河南偃师县宋墓杂剧砖雕拓片,《都城纪胜》中说:“杂剧中,末泥为长,每四人或五人为一场„„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副净角发乔,副末色打诨,又或添一人装孤。”据此记载,与雕像砖五个角色形象相印证,可以看出宋代杂剧艺术中的角色装扮及其演出的大致情况。

【考点延伸】

(一)文学艺术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经济的发展为科技文化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由经济决

定的政治状况又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社会环境。分析某一时期文化繁荣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经济因素:当时的经济是否发展、繁荣; 政治因素:

①当时的社会是否安定或相对安定; ②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

③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④各民族间和中外之间是否存在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因素。

(二)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

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三)中国传统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

1、地理条件:相对封闭独立的地理环境,使国家免受外来势力的冲击。

2、强大的中央集权使国家免受外来势力的冲击。

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4、政府大力的提倡农耕经济。

5、各朝代重视交通促进了科技的交流与发展。

6、农耕经济是主要产业。

7、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断吸收外来成果并发展、创新。

8、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与创造力

(四)中国传统科技的特点

1、重实用

2、重技术

3、重经验

4、重定性

(五)中国近代科技落后,西方近代科技先进的原因 根本原因:当时的社会环境。

1、经济:中国:固守小农经济 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2、政治:中国:封建专制,重农抑商。

西方:逐步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

3、思想:中国:专制、迷信、保守。

西方: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的思想。

4、教育:中国:为皇权专制培养人才,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西方:重视教育与社会实际结合。

下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阶段检测 人教实验版(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阶段检测 人教实验版(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