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27.1古代先哲与古今著名政治家对点训练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7.1 古代先哲
与古今著名政治家对点训练
1.材料 丘处机(1148~1227年),登州(今属山东)人,19岁时投入道教全真派。全真派是当时新出现的一个道教派别,主张兼修儒、释。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其时黄河南北陷于战乱,全真派徒众剧增,成为蒙古、金、宋竞相争取的对象。
1220年,应成吉思汗之召,丘处机偕弟子西行,历时四年,行程万余里,到达成吉思汗驻跸的雪山(在今中亚地区)。成吉思汗常与他交谈,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成吉思汗深为认同,“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史载:某日暴雷异常,成吉思汗询问是何预兆,丘处机借此回答说:“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导有众。”成吉思汗采纳了他的建议。
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记录了丘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的经历与见闻,流传至今。
——据《元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
答案(1)成吉思汗需要为庞大的统治区域寻求治理方法;丘处机学识广博;善于选择劝谏的方式与时机。
(2)使蒙古最高统治者较为深入地接触到中原的思想文化;为后来元朝的统治起了一定作用;留下了关于当时西域地区重要的文献记录。
解析 第(1)问,可根据“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及问为治之方”“借机回答”等分析得出。第(2)问,可从丘处机西行对元朝统治、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
2.材料 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1878年,俾斯麦政府强迫帝国议会通过了《非常法》,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镇压。在《非常法》实行的12年里,许多社会民主党党员被监禁和驱逐,大量拥护社会民主党的工人被解雇,大批报刊、出版物及工人组织被查禁或取缔。
俾斯麦政府也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自1883年起,俾斯麦政府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及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并加以评析。答案(1)德国统一,经济发展迅速;社会问题凸显,工人生存状况恶化;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人力量壮大,工人组织出现;德国君主立宪政体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2)政策:推行《非常法》,镇压工人运动;颁布有关社会保障法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评析: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阻碍了工人运动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缓解 了社会矛盾。
解析 第(1)问,结合材料时间“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从社会经济、社会矛盾、工人阶级力量等方面概括背景。第(2)问,据材料中的“通过了《非常法》”“对„„进行严厉镇压”“提供医疗保障”等信息,从镇压工人运动和建立社会保障两方面回答采取的政策;从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阻碍工人运动发展和缓和社会矛盾等角度进行评析。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他采纳御史大夫李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贞观末年,“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委御史台有“鞫(jū:审问)案禁系”之权。
——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材料二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摘自吴兢《贞观政要》卷二《求谏》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以御史治吏的主要特点。
(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是如何做到君明臣廉的。
答案(1)特点:增加人数;增设下属部门;扩大职权(赋予拘禁权力)。
(2)原因: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分析:通过自省、纳谏防止或纠正决策失误;以御史制度约束官吏;正人与正己相结合。
解析 第(1)问要结合材料一从官员人数的增加、御史机构的扩大及职权方面的变化等方面进行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的“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等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在综合两则材料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4.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
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君道”产生的客观因素。(3)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
答案(1)内涵:严肃法令,遵守法律;减少独断,广任贤良;兼听纳谏,激励直言。(2)因素:隋朝无道而亡(农民战争的威力);传统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大乱初定,经济凋敝。
(3)评价: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开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现,成为古代统治者的“明君”理想。但唐太宗的“君道”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其实施有赖于帝王的个人品质,唐太宗晚年背离了自己的这一“君道”。
解析 第(1)问,由材料信息“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可得出遵守法律的结论;由“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法令严肃,谁敢为非”可得出减少独断、严肃法令的结论;由“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等可得出兼听纳谏的结论等。第(2)问,注意答题角度是“客观因素”,可从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传统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等角度思考作答。第(3)问,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辩证评价,言之有理即可。
5.材料一 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苏轼称:“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诤)者。”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
——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
材料二 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包拯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
——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
答案(1)皇帝较为开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士大夫积极议政;包拯优秀的个人品质。(2)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忠君”“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广泛影响,历代在原型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化塑造。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包拯的相关知识。第(1)问,由“皇帝鼓励官员议政”“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可知,既有皇帝的因素,也有官场风气的影响,还有包拯的个人素质因素。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平正义一直是人们追求的主题;儒家忠君爱民的价值观也起了推动作用;由材料二可知,宋代以来的市民文学的发展也推动了对包拯的传颂。
6.中国古代杰出帝王往往因时因势制定民族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12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30万人击走匈奴,取河南地,筑44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带到游牧地区,变牧地为耕地,扩大了北方边境。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50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岭南开始成为中国的领土。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 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乱。„„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且彼与薛延陀嗜欲略同,彼不北走薛延陀而南归我,其情可见矣。”
——《贞观政要》
材料三 清以前历代王朝的国家“大一统”,表面上是为长城所阻,实际上是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这种由区分“内中国外夷狄”到“天下一家”的破局,是从清朝的康熙帝开始的。康熙帝发现长城的存在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尤其不利于与“三北”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于是否定了修长城的建议。„„康熙帝决策废弃长城,实际是拆除了分割广大汉人与“三北”少数民族的一道隔离墙,不再有内外之分,迅速形成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李治亭《康熙帝缘何废长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2)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有何具体举措?(3)据材料三,分析康熙帝“废弃长城”的重大意义。
答案(1)措施:移民、筑城、设县。意义:传播汉族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边疆地区发展;促进民族融合;扩展疆域;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
(2)指导思想:民族平等。举措:设置机构,任用当地人管理;册封;和亲通婚。(3)改变了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实现了中原与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促进了民族融合;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局面。
解析 本题第(1)问中第一小问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提取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分析其意义,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民族融合,二是巩固统一,当然也可从经济发展角度入手分析。第(2)问中“指导思想”结合“则四夷可使如一家”可知,应该为民族平等。具体举措主要是设置机构、和亲以及册封等。第(3)问“重大意义”主要从祖国统一、民族融合等方面分析。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材料二 材料三 在吕克昂学园,有一门伦理学课程,讲授人生哲学。亚里士多德向人们讲述:任何事物都有三种状态,即过度、不及和中间。任何行为和感受都有一个中间性问题,过度与不及产生失误,中间往往能够获得成功并受人称赞。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亚里士多德是如何突破柏拉图哲学思想的。(2)依据材料二,指出亚里士多德突出的教学方法是什么。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什么思想?他这种思想有何特点?
答案(1)他主张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现实的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理念论的最大弱点在于不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理念属于人的思维抽象,客观上并无理念世界的存在。亚里士多德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而且是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这一观点接近了唯物主义观点。
(2)方法:思考和争论。(3)思想:中庸之道思想。
特点:从伦理学角度强调中庸之道;强调中庸之道是一种美德;否定两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通过材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主要从唯物主义观点入手;第(2)问,主要考查对亚里士多德教学方法的把握;第(3)问,考查“中庸之道”思想。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32年5月,邓小平调到瑞金以南的会昌工作。„„在会昌,邓小平和毛泽东、谢唯俊、古柏等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左”倾教条主义进行了抵制。他们反对“城市中心论”,主张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广大农村发展;反对军事冒险主义,主张诱敌深入;反对用削弱地方武装的办法来扩大主力红军,主张两种武装力量都要发展;反对“左”的土地分配政策。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材料二 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2页
材料三 12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已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少部分人获得了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
——《邓小平年谱》(1975~1997年)材料四 我们不赞成台湾“完全自治”的提法。„„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京。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中央政府还要给台湾留出名额。
我们坚持谋求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是始终没有放弃非和平的可能性。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根据材料一,指出邓小平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主张。
(2)据材料二、三,比较邓小平改革的着眼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概括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了怎样的设想。(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邓小平最突出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答案(1)反对“城市中心论”,主张农村包围城市。
(2)变化: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变为富裕以后如何实现公正公平的分配,防止两极分化。原因:发展不平衡;分配不公;出现了两极分化。
(3)“一国两制”,台湾高度自治;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解析 本题考查邓小平的历史贡献和思想主张。其中第(1)问从材料一中提取有效信息即可回答。第(2)问由材料二中提及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材料三中财富公正公平分配。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从当时两极分化出现以及分配不公等方面分析。第(3)问容易回答,实际上就是“一国两制”。第(4)问结合邓小平不同时期提出的不同思想主张,并且其思想主张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可知,应该为实事求是的思想品质。
9.材料一 “这件事(指苏联解体)与其说取决于各个共和国本身,还不如说是由这些共和国的政治精英们、领导人决定的。俄罗斯领导瓦解苏联的路线,曾与苏共内部顽固的特权势力的斗争交织在一起„„这两个阵营——尽管看来好像思想立场对立,(实际上)都串通一起来打倒戈尔巴乔夫。那些在八月份似乎是‘为了保留联盟’而支持叛乱分子的党内权贵们,这一次却也投了搞垮联盟的赞成票!”
材料二 被西方称为“俄罗斯民主之父”的戈尔巴乔夫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被绝大部分俄国民众视为导致苏联垮台的“罪魁祸首”。在1996年总统大选上,戈尔巴乔夫仅获得0.51%的选票,但到2011年全俄舆论中心的民调显示,对于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42%的被调查者认为其起了主要作用。以平和态度对待戈尔巴乔夫的民众的比例由此前的25%上升到了47%。有人说,从个人的历史角色来看,在苏联解体这件事上,叶利钦应该比戈尔巴乔夫承担更多的责任。为保住联盟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说:“如果不是俄罗斯先独立,苏联是不会解体的。”
——摘编自《戈尔巴乔夫反思改革的三大失误》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在苏联解体这件事上应负的责任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苏联的解体?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你怎样理解西方和俄罗斯国内民众对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应负责任的不同评价?
答案(1)责任:戈尔巴乔夫负有主要领导责任;叶利钦则是苏联解体的主要推手。看待: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长期推行斯大林模式,忽视民生改善;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思想混乱,苏共失去执政地位;苏联解体是苏联国内民族分离主义影响以及西方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结果。
(2)理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定程度迎合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价值观,改革带来苏联解体的结局符合西方国家的利益,故西方对其评价较高。苏联解体后初期俄罗斯的社会动荡与生活水平的持续下降,导致俄罗斯人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普遍倾向负面;后随俄罗斯社会 经济、政治的巨大变化及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俄罗斯人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逐步趋于理性和客观。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二中对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认识入手,联系苏联解体的相关知识回答第一小问。从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第(2)问,从材料信息看,西方对戈尔巴乔夫评价较高,而俄罗斯国内民众对戈尔巴乔夫评价较低,联系苏联解体对西方和俄罗斯的影响以及之后俄罗斯的社会发展等知识回答。
第二篇:创新设计浙江鸭2018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3讲无产阶级革命家与杰出的中外科学家训练
【创新设计】(浙江选考)2018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3讲 无产阶级革命家与杰出的中外科学家训练 选修4 1.(2016·绍兴高二期末)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如果你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选择以下哪部著作作为参考()A.《资本论》 C.《法兰西内战》
B.《共产党宣言》 D.《德意志意识形态》
解析 《资本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故A项错误;《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的纲领性文件,故B项错误;《法兰西内战》是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基础上写成的一部重要著作,故C项错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故D项正确。答案 D 2.有关剩余价值学说资料,你选择以下哪部著作参考()A.《共产党宣言》 C.《法兰西内战》
B.《资本论》 D.《德意志意识形态》
解析 《资本论》揭示出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秘密在于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即剩余价值学说。答案 B 3.1950年,苏联政府发行邮票,纪念列宁创办《火星报》50周年(如图)。列宁当时创办该报主要是()
A.为成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做好准备 B.为建立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做准备 C.为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俄国做准备 D.为发动十月革命做舆论方面的准备 解析 1898年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代表大会并没有完成建党工作,列宁认为,要在俄国建立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必须从思想建党着手,他把创办政治报纸作为建党的第一步。答案 B 4.十月革命后,列宁说:“我们有权自豪,而且我们确实很自豪,因为我们有幸能够开始建设苏维埃国家,从而开创全世界历史的新时代,由一个新阶级实行统治的时代。”材料中的“新时代”是指()A.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B.在俄国开辟出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C.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D.不再参加帝国主义战争
解析 要理解“新时代”,必须弄清楚十月革命前后世界历史的变化。十月革命后,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人类开始进入社会主义时代。故答案选C。答案 C 5.(2016·嘉兴高二期末)1930年,朱德、毛泽东率领的红四军主力,与其他红军合编为红一方面军,其共同建立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位于下图中的()
A.① C.③
B.② D.④
解析 ①在成都附近,而中央革命根据地位于赣南闽西,故A项错误;②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故B项错误;③是湘赣革命根据地,故C项错误;④是赣南闽西即中央革命根据地,故D项正确。答案 D 6.(2016·嘉兴高二期末)美国《时代周刊》上刊登的邓小平形象和所用的标题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变化历程。下列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2
A.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B.①③④② D.③④①②
解析 ①是1976年1月19日的封面,“周的继任者邓小平”,②是1979年2月5日的封面,人物是邓小平,标题写着:邓来了,③是1979年1月1日的期刊,邓小平被评为本的风云人物。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④是1985年9月23日。题目是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主义,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 C 7.1985年,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说:“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邓小平的这些话意味着中国要()A.彻底放弃计划经济体制,政府不再干预经济 B.实行改革开放,加速经济发展 C.探索计划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D.完全照搬西方的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要注意材料的时间是1985年,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国就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决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又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积极性,而不是照搬西方的市场经济体制。答案 C 8.(2016年9月嘉兴教学测试)1988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一个重要论断,高度概括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该论断是()A.“向科学进军” C.“发展是硬道理”
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解析 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调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答案 D 9.1961年,我国大陆地区发行詹天佑诞辰百年两枚纪念邮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是纪念他使中国铁路建设领先于世界水平②左图西服领带反映他接受西方文明推动近代化 ③右图八达岭和京张铁路代表他卓越的贡献 ④是纪念他在中西交往和近代化方面的成就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京张铁路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但不能说明它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故排除含①的选项。答案 B 10.(2016年9月金华十校联考)(加试)图片是形象的历史。以下图片与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有关。体现了京张铁路在减缓坡度方面的独特设计的是()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詹天佑为减缓坡度,设计了“人”字形路线。观察图片,可知选A。答案 A 11.“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这主要说明牛顿的发现()A.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B.使人类彻底摆脱了神学的影响 C.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 D.使人类开始关注现实世界
解析 据题意可知牛顿的发现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故C项正确,但并没有彻底摆脱神学的影响,故B项错误,A、D项与题意无关。答案 C 12.爱因斯坦说:“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是第四次世界大战人们将只会用木棒和石头打仗了。”这个言论表明爱因斯坦是一位()A.反对战争的科学家 C.狂热的爱国主义者
B.极端的民族主义者 D.鼓吹战争的社会活动家
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爱因斯坦曾致力于防止核战争,成为一个著名的反战运动活动家,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不符。答案 A 13.(加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材料二 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据材料一归纳马克思重大的理论研究成果。
(2)材料二中恩格斯是如何评价马克思的?你对此如何理解?(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马克思给我们留下怎样的精神财富。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归纳回答。第(2)问,首先从材料中提炼出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评价,然后谈自己的理解。第(3)问,属于开放型试题,谈谈自己的感想。答案(1)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发现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特殊运动规律;提出剩余价值学说。
(2)马克思受到千百万革命战友的尊敬和爱戴,“他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理解:马克思的一生是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的一生,为人类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3)学习马克思的实践精神、理论探索精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关注人类命运,坚定为人类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14.(加试)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涌现出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主义一点 也不否认卓越历史人物的作用,或者说,一点也不否认人们创造历史。„„但是只有当他们正确地认识他们所碰到的现代条件时,只有当他们懂得怎样改变这些条件时,他们才能创造历史。”
(1)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概述孙中山是如何领导推翻封建帝制的民主革命的。(2)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毛泽东为什么能够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3)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哪些重大理论贡献? 解析 第(1)问,从斗争方式、组织形式、思想理论、实践行动等角度回答。第(2)问,从吸取大革命失败教训、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角度回答。第(3)问,回答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1)斗争方式: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组织上:创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思想上:提出了系统的革命理论——三民主义;实践上:发动了武装起义,领导了辛亥革命。
(2)吸取大革命(或秋收起义)失败的教训,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敢于创新的个人品质。
(3)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5.(加试)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牛顿是一位非凡的人物,因为他在诸多不同领域中作出了如此十分重要的贡献,如数学、天文、光学、力学等。
牛顿对物理学具有丰富创造力的思维方式,通过种种方式,他按照实验和批判观察所揭示的情况用数学对外在的世界进行了描述。
——[美]科恩著《科学中的革命》
材料二 爱因斯坦将伽利略和牛顿的力学以及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的电动力学结合在一个体系中。他将时间和空间、物质和能量组合在一起,作为单一连续中的相互依存的变量。
——[美]杰拉德·皮尔著《科学家的探索与成就》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牛顿在天文学方面取得什么重大成就?(2)牛顿经典力学有什么局限性?爱因斯坦如何发展了牛顿的经典力学?(3)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二位科学家所具有的共同素质。
解析 本题考查中外科学家的科学成就及优秀品格。第(1)问,回答牛顿天文学成就即可。第(2)问,指出牛顿经典力学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一个特例,相对论改变了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第(3)问,主要从爱国精神、科学精神、研究方法等方面回答。
答案(1)提出万有引力定律,解释了潮汐现象及地球的圆扁形状,发明反射望远镜等。(2)局限性:牛顿经典力学适用于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状态。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改变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念,揭示了物质与能量的相对性。
(3)关注民族、国家及人类的共同事业的人生态度;具有积极探索、勤于思考、突破陈见、勇于创新的精神;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实践。
16.(加试)(2016·杭州高二期末)历史的意义在于对后人的教育和启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现代物理学巨匠爱因斯坦和现代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有过一封通信,在回信中,弗洛伊德写道:“一切促进文化发展的事物都是反对战争的。”他还讲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隐忧:“谁有较强大的武力,谁就得到统治权——利用兽性和暴力,或暴力与科学结合起来统治。”
1939年纽约世界博览会举办前夕,美国总统罗斯福接纳了一个建议,亲自打电话给爱因斯坦,请他写一封信,把“我们时代的思想和感情,告诉五千年后的人。”爱因斯坦这封信被装在牢固的容器里,深埋在纽约世界博览会地下,上面立一个石碑,说明后人要在6939年后才能取出来。
——根据百度文库摘编
材料二 我们这个时代产生了许多天才人物,他们的发明可以使我们的生活舒适得多。我们早已利用机械的力量横过海洋,并且利用机械力量可以使人类从各种辛苦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最后解放出来。我们学会了飞行,我们用电磁波从地球的一个角落方便地同另一个角落互通信息。但是,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却完全是无组织的。人人都生活在恐惧的阴影里,生怕失业,遭受悲惨的贫困。而且,生活在不同国家里的人民还不时互相残杀。由于这些原因,所有的人一想到将来,都不得不提心吊胆和极端痛苦。所有这一切,都是由于群众的才智和品格,较之那些对社会产生真正价值的少数人的才智和品格来,是无比的低下。我相信后代会以一种自豪的心情和正当的优越感来读这封信。
——爱因斯坦1938年《给后代的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总统邀请爱因斯坦写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爱因斯坦对当时世界的总结,并以20世纪发生的重大事例加以说明。答案(1)原因:爱因斯坦是当时世界科学研究的杰出代表(1905年狭义相对论和1916年 广义相对论);1933年为躲避德国纳粹的迫害,爱因斯坦已移民美国(入籍);纽约世界博览会召开的需要;人们对科学与暴力结合的忧虑。
(2)总结: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如飞机的发明、无线电和短波通信、电视的发明、电影技术进入有声电影彩色时代等;人类社会组织和思想的落后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日本、德国、意大利对他国的侵略扩张等。
第三篇: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学科网(ZXXK.COM)-精品系列资料 上学科网,下精品资料!
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及其发展:①原始社会时期: 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②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由于青铜的昂贵,在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③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④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⑤东汉:使用一牛挽犁。⑥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2、以家庭为单位个体耕种: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原始的集体耕作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春秋时期,私有土地和自耕农出现。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在自己的私有土地上进行耕作。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进步,使妇女从农耕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家庭手工业,形成“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
3、精耕细作:第一,牛力耕田解放了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为精耕细作奠定了人力基础。第二,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的提高。第三,水利工程的灌溉工具的出现说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正努力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追求农业的高产。第四,自耕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规模极小的私有经济。在有限的土地上,靠精细的劳动增加产量,成为最基本的劳动要求。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⑴自给自足(足: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⑵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⑶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战乱和苛政、天灾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⑷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古代社会的土地所有制结构:(1)奴隶社会:井田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开始瓦解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末期。“井田制”是一种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度。其内容: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周王把直接控制外的土地封赐给诸侯,但不得转让和买卖,受田者只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并且向周天子交纳一定贡赋。
(2)封建社会:地主土地私有制:地主经营,来源广泛,土地兼并是最主要的来源和扩大途径。自耕农土地私有制:自耕农经营,规模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均田制:面对土地高度集中,历朝政府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这些措施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三、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技术
1、青铜冶炼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2、铜冶炼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这一领域众多的发明创造,如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学科网-精品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ZXXK.COM)-精品系列资料 上学科网,下精品资料!
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
3、丝织业技术:中国又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考古发掘证明,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潮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4、棉纺织技术: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
5、陶瓷技术: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四、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方式
1、官营手工业: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为,都收归官办。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待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2、民营手工业: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以纺织为代表的家庭手工业,是民间手工业的一种。作为农产的副业,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也有一些民间私人经营的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五、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1)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商朝人以善于经营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3)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
(4)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5)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这一时期,商品种类迅速增加,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朝交通发达,也有利于商业的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
(6)明清时期,尽管政府施行种种压制政策,但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倾向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2、市场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秦: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进行严格管理.②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十分严格.③六朝时:城镇之外形成了草市.政府对草市进行行政管理,设草市尉.④唐朝时:草市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夜市也非常繁荣.⑤宋: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学科网-精品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ZXXK.COM)-精品系列资料 上学科网,下精品资料!
吏的直接监管⑥明清:商业经济繁荣,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2)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区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3)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名镇。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4)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也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以至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西汉时,由于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2)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称为当地世界第一大港。
(3)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4)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候,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六、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1)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2)明清时期,工商业空前兴盛,但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明清两代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而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至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下令实行“海禁”。他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策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2)明清统治者虽曾开放海禁,但基本上实行闭关政策(并不是完全禁绝一切贸易,而是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清朝长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学科网-精品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学科网
第四篇:2019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1轮历史人教课时规范练4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附答案)
课时规范练4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2017福建宁德二模,4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颜之推,出生于南朝梁武帝时期的一个士族家庭。侯景之乱时,梁元帝自立于江陵,颜之推任散骑侍郎。(公元)554年,西魏破江陵,颜之推被俘西去。他为回归江南,冒险偷渡黄河逃奔至北齐,但因当时南方朝代更替,遂留居北齐为官,齐亡后入仕北周。隋代周后,又仕于隋,终其一生,历仕四朝,“三为亡国之人”,行踪遍及江南、河北、关中地区。
晚年,颜之推写成《颜氏家训》一书。书中“述立身治家之法,辩正时俗之谬”,教导士大夫子弟如何修身、齐家、处世、为学等,其中含有诸如提倡棍棒教育等观点,还记录了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盛、佛教的流行、鲜卑族的状况等诸多内容,《颜氏家训》被誉为“古今家训之祖”,问世以来,广为流布,经久不衰。
——摘编自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之推创作《颜氏家训》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颜之推。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守仁认为儿童时期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儿童的精力、身体、智力等方面都在发展过程中,即所谓“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儿童的接受能力发展到何种程度,便就这个程度进行教学。同样,如果不顾及儿童的实际能力,把大量的高深的知识灌输给他们,就像用一桶水倾注在幼芽上把它浸坏一样,对儿童毫无益处。同时,王守仁还认为儿童教学“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因此,教学应该留有余地,“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使儿童“精神力量有余”,这样他们就“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不会因学习艰苦而厌学,而乐于接受教育。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虽以“今教童子,惟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但他反对“小大人式”的传统儿童教育方法和粗暴的体罚等教育手段,要求顺应儿童性情,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施教,使他们在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等主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守仁的儿童教育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靳辅,清康熙时治河名臣。康熙十年(1671年),靳辅“疏请行沟田法……沟土累为道,道高沟低,涝则泄水,旱以灌田”。靳辅认为若要真正把地方治理好,须“因民之力,教以生财之方”。三藩叛乱时,他在池州、安庆等地部署军队,既维护了地方安定,又有力支援了江西地区的平叛战争。康熙十六年(1677年),靳辅提出了治河方针:“审其全局,将河道运道为一体,彻首尾而合治之。”他采取明代治河专家潘季驯的“束水攻沙”方法,创造性提出“寓浚于筑”等治河方法。从而使黄河安流了30余年,漕运亦安全通畅。
——摘编自《清朝治水名臣靳辅》
(1)根据材料,概括靳辅的为政业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靳辅身上体现出的品质。
4.(2017甘肃一模,4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杨度在戊戌变法期间,接受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的维新思想,主张君主立宪。从清末到民初,杨度始则反对共和革命,继则参加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五四运动以后,工农革命运动使他看见了中国的未来。1929年秋,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中,他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材料二 杨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传奇。……又是了解近代史时绕不过的人物。他是近代中国宪政专家第一人,对宪法、政体和国体的认识可谓开中国近代学术之先河。更有意思的是,观杨度一生,思想几度嬗变:此人从早年的君主立宪派,变为晚年的共产主义者,如同一个“近代思想标本”,具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
——摘编自《杨度:勿以成败论书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杨度是“了解近代史时绕不过的人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看待杨度一生数次更换自己的政治取向。
5.(2017全国卷临考冲刺卷六,4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6年1月,邵力子在中华革命党创办的机关报——上海《民国日报》任总编……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时,邵力子立即在《民国日报》头版头条的突出位置上报道了这一消息,并到他当时任教的复旦大学宣讲。……邵力子于1919年5月5日在报馆里最先得知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的消息,当天夜里编排好关于五四运动的新闻稿。同时,他主编的《觉悟》副刊,对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早期传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摘编自朱顺佐《邵力子在建党前后的活动和贡献》
材料二 1922年邵力子出任国共合作性质的上海大学之副校长……1924年1月,邵力子当选为国民党第一届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并担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农秘书,积极地宣传新三民主义。
——摘编自朱顺佐《试论邵力子对国共合作的贡献》
(1)根据材料
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邵力子在五四运动和国民革命中的作用。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邵力子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的原因。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年,邓稼先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回到中国,开创了中国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工作的崭新局面。他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广泛调研,鼓励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技术设备落后的环境下,邓稼先咬紧牙关,结合实际,组织人力分头攻坚,大胆地带领大家使用算盘这种“土办法”,进行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他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有15次在现场亲自领导并指挥核试验。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西北戈壁滩爆炸成功。随后,他又和其他同事投入对氢弹的研究中。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开展讨论,举行了多次学术讨论会,有时就在大食堂里讨论,听众有的坐在地上,有的站在桌子上,谁有好的意见都可以提出来。如果谁也说服不了谁,就通过计算检验。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也爆炸成功。当时,氢弹试验成功仅仅花了2年多的时间,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摘编自祁淑英《两弹元勋邓稼先》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稼先在新中国国防建设中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当时我国研制出核武器的有利条件。
答案: 1.参考答案(1)背景: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生于乱世,经历坎坷,阅历丰富;出身士族家庭,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2)评价:颜之推一生的经历折射出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割据的事实。他创作的《颜氏家训》开古代家训之先河,对重家教、家风传统的形成影响深远,对研究南北朝社会历史文化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但他的棍棒教育主张应当摒弃。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隋代周后,又仕于隋,终其一生,历仕四朝”可得出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颜之推生于乱世,经历坎坷,阅历丰富;根据材料“出生于南朝梁武帝时期的一个士族家庭”,得出其出身士族家庭,有深厚儒家思想底蕴。第(2)问,从生平角度来看,他的一生是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割据的真实写照,从个人业绩的角度,“《颜氏家训》被誉为„古今家训之祖‟,问世以来,广为流布,经久不衰”,可见,《颜氏家训》开古代家训之先河,对重家教、家风传统的形成影响深远,再从其对南北朝社会历史文化的认识和教育观点分析即可。
2.参考答案(1)主张:儿童教育应顾及儿童的身心特点;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应该留有余地;要量力施教,循序渐进;全面发展;重视对儿童的启蒙教化(或重视儿童的思想品德修养)。
(2)评价:符合儿童教育规律,有利于培养儿童学习兴趣和全面发展;在当时具有反对传统教育的进步意义;以心学为指导思想,渗透封建伦理观,具有时代局限性。
解析 王守仁作为心学的代表人物,其教育思想应该体现心学的核心,所以要联系心学的核心思想理解材料。第(1)问,可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回答;第(2)问要注意从心学发展和明代时代特征的高度分析。
3.参考答案(1)改良耕作方法;重视发展生产;支援平定三藩叛乱;治理河道运道。
(2)关爱百姓、勤政务实;保境安民、心系国家;批判继承、勇于创新。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行沟田法”“因民之力,教以生财之方”“支援……平叛战争”“提出了治河方针”等概括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第(1)问的答案概括即可。4.参考答案(1)原因:杨度参与了中国近代历史上多次重大的政治活动;从支持戊戌变法、反对辛亥革命、参加袁世凯复辟,到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政治立场多次转变、极富争议性。(2)看待:在杨度身上几乎集中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种种错综尖锐的矛盾;杨度的嬗变,也是中国近代艰难崛起之路上不断选择的一个缩影;只有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判明个人在特定历史阶段所起的作用,方能完整、客观、准确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此人从早年的君主立宪派,变为晚年的共产主义者,如同一个„近代思想标本‟”,得出杨度参与了中国近代历史上多次重大的政治活动,从支持戊戌变法、反对辛亥革命、参加袁世凯复辟,到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政治立场多次转变、极富争议性。第(2)问,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中去分析,杨度是中国近代人士追求救国救民的一个缩影,同时也体现了他与时俱进、勇于探索的精神。
5.参考答案(1)作用:宣传“十月革命”;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支持五四运动;推动国共合作;宣传新三民主义。
(2)原因:五四运动的影响;西方列强与苏俄对当时中国的不同态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邵力子个人的救国探索。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时……报道了这一消息……大学宣讲”,得出宣传“十月革命”;根据材料一“编排好关于五四运动的新闻稿”“对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早期传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得出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支持五四运动;根据材料二“出任国共合作性质的上海大学之副校长”得出推动国共合作;根据材料二“积极地宣传新三民主义”得出宣传新三民主义。第(2)问,从材料一可以得出邵力子受到五四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材料
一、材料二可以得出邵力子个人的救国探索促使其思想的转变,另外西方列强与苏俄对当时中国的不同态度(苏维埃政府宣布废除过去沙俄政府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也是邵力子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原因。
6.参考答案(1)领导开展了核基础理论研究;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并参与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推动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的研制成功。
(2)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科技专家与年轻科研人员弘扬爱国精神和科学精神;发扬学术民主,激励群体智慧和创新精神;苏联的援助。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逐项列举即可。第(2)问则要遵循由宏观到微观的思路,宏观上是国际形势、党和国家的决策与支持;微观上是以邓稼先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的科学态度和工作精神。
第五篇: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考点定位】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发展历程及外传意义。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着重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艺术成就、代表人物及时代特点。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重点考查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主要文学成就及其特点(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突出考查秦汉至明代中国古代地方戏曲的演变、清代京剧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名师点击】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卓著。古代中国的艺术独具东方神韵。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相互渗透,京剧成为中华文化的国粹,形成了鲜明的民族艺术特征。从先秦到清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灿烂辉煌。
【知识网络】
1、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术)
(一)中国古代的科技
2、四大领域(天文学、数学、农学、医学)
1、书法
(二)中国古代的艺术
2、绘画
3、戏剧
(三)中国古代的文学:
1、源头:西周——春秋(诗歌)
2、创新:战国(楚辞)
3、新发展:汉朝(汉赋)
4、成熟:唐朝(唐诗)
5、通俗化:宋朝(宋词)
6、元朝:元杂曲
7、明确:章回小说 【考点详解】
一、科技成就
(一)四大发明——古代科技的里程碑
1、造纸术:
(1)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甲骨、青铜、竹木简、帛;(2)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不适于书写;
(3)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人称“蔡侯纸”;(4)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为人类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印刷术
(1)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世界最早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868年)印刷的《金刚经》
(2)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3)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3、火药
(1)唐代发明,唐末用于战争;
(2)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一定作用。
4、指南针
(1)战国时发明司南;
(2)北宋时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3)13世纪传入西欧,促进了远洋航行,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二)天文学:
1、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书中的《石氏星表》是世界最早的星表(石申在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
2、唐代僧一行主持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这是世界上的第一次;
3、元代郭守敬制成的观测天体坐标的工具,“简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他编定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三)数学
1、春秋战国——出现筹算算法;
2、东汉——数学菱《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古代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为计算工具、以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制记数系统来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3、西汉——《周髀算经》在世界上最先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定理的特例;
4、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提出割圆术,圆周率为3.1416;南朝祖冲之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1000年。
(四)农学
1、《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
积累的生产经验,提出了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
2、元代的《农桑辑要》是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
3、元代王祯的《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
4、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不仅达到传统农学顶峰,还吸收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五)医药学
1、中医学
(1)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独创了针灸疗法。(2)战国时期的扁鹊提出四诊法(望、闻、问、切)。
(3)《黄帝内经》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该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4)东流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临床学)的基础。
(5)东汉华佗除创制五禽戏外,还发明了麻沸散,开创了世界医学史上全身麻醉的先河。
2、中药学
(1)《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2)唐朝孙思邈著有《千金方》
(3)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集历代草本药物之大成,创立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分类法。高考例题:0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9)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的医学成就;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大众传媒的发展•电影;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袁隆平杂交水稻
【名师点睛】《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并在前门大观楼放映。影片于1905年12月28日在中国(清朝)上映,结束了中国没有国产电影的的历史。京剧《定军山》拍摄成电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学?
二、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一)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
1、起源: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2、成熟: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商周出现“金文”;
3、统一:秦始皇统一文字为小篆;后出现“隶书”;
4、理论:东汉许慎总结出“六书”理论。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
1、魏晋以前的自发阶段;秦小篆、汉隶书还是实用性文字
2、魏晋南北朝自觉阶段;
(1)条件:士人群体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2)代表:“书圣”王羲之的行书,他所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3、隋唐达到新高峰:
(1)背景:隋唐一统,盛世气象。
(2)成就: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草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
4、宋代书法艺术市民化:
(1)背景: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2)特点:他们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5、明代书法艺术市民化加强:明代书法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三)中国绘画的起源、演变
1、起源:新石器时代
(1)材质:地面、岩壁、陶器上(彩陶画是杰出代表)(2)题材:原始集体生活
2、战国时期发展:
(1)工具:毛笔:题材:人物肖像;材质:绢帛;(2)代表作:《人物龙凤图》;地位:从萌芽走向成熟
3、秦汉:题材:珍禽异兽、神仙魔怪 代表作: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
4、魏晋南北朝:
(1)时代背景:崇尚气节的文人兴起(2)绘画理论:顾恺之的“以形写神”(3)代表: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5、隋唐:
(1)时代背景:政治统一,经济繁荣
(2)代表作:初唐阎立本《步辇图》(人物故事画)、盛唐“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6、从宋代到明清:
(一)文人画的发展
1、宋代:
(1)时代背景:“重文轻武”政策、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使文人注重内心的修养;(2)题材:山水画兴起并成为独立画种;③特色:更加注重意境。
2、明清:特点:个性更加彰显、画风不拘一格
(二)民俗画的发展
1、宋代:(1)时代背景: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市民兴起、文化普及;
(2)题材:市井生活;(3)特点:写实;
(4)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2、明清:(1)时代背景:小说、戏剧迅速发展;
(2)题材:故事插图、年画、壁画、剪纸、布贴画。
3、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特点:
(1)有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也出现了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于一体;(2)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
(3)在启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高考例题01.0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5)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A.天人合一B.诗画合一C.情景合一D.知行合一 【答案】C 【考点定位】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艺术成就•文人画。
【名师点睛】文人画,兼诗、书、画、印为一体,重表现、尚内美,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其作品,托物言志,抒发情怀;在艺术上他们大都有自己的独特追求,体现着自己的个性风格;文人画的作者们大都是些超脱世外的高人雅士,他们游心翰墨、寄情山水,不贪恋金钱名利,不为权术降格。这种特殊的身份以及作画的非职业性、非功利性特点,成为人们醉心于其中的主要原因。
02.(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2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图4 A.文字的频繁使用 C.各国变法的实施 【答案】A
B.书写材料的不同 D.“书同文”的推行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古代汉字的演变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以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变为切入点,其实质上考查的是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及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影响。小切口,但需要学生有大范围的知识体系,并且本题还是以图片的方式呈现更增加了对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本题学生易选D项,这是命题者的高明之处,选D项是受图片信息的误导和学生思维定势的局限性导致,小题见大智慧。
三、文学成就
(一)诗词
1、先秦:
(1)《诗经》——中国诗歌诞生的源头,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保存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诗歌,反映贵族、平民的状况
(2)楚 辞——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代表作是屈原的《离骚》,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抒情诗。
2、汉赋
(1)背景: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兴盛,赋应运而生(2)特点:文采华丽,讲究排比,是一种带韵散文
3、唐诗
(1)原因:
①统一、强盛②中外、民族间交流频繁 ③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④科举制的确立(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风格、代表作:
①盛唐——诗歌豪迈奔放、刚健清新,成就最大,代表人物有“诗仙”李白 ②中唐——诗歌沉郁凝重,代表人物有杜甫(诗圣)、白居易
4、宋词(长短句)(1)原因:
①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更加丰富,“词”适应市井生活需要; ②山河的破碎、民众的苦难使人们的感情更加丰富; ③“长短句”能灵活地表达情感。
(2)代表: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5、元曲(1)社会背景:
①元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族文人进取无望,用以抒发愁闷情怀。②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2)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
(二)世俗文学
1、背景:工商业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适合市民阶层口味的娱乐活动活跃。
2、表现:
(1)宋代话本:话本是说书人所用的底本,塑造小市民角色,为后来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2)明清小说: ①社会背景:
A商品经济发达,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学的需求增多; B社会识字率的普遍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 C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书肆迅速发展;
D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 E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使一些文人对现实进行批判。②成就:
A明朝的“三言”、“二拍”第一次把商人作为歌颂对象写入文学作品;
B揭露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的力作有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C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高考例题01.0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4)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A.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唐宋八大家。
【名师点睛】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封建社会贯彻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过程,明朝比唐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更深,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同思想文化政策受不同的政治制度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越深,思想文化领域受控越严。
四、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一)源头:傩戏
(二)发展:宋代南戏。民间创作、民间流行、贴近百姓生活;
(三)成熟:元杂剧。表演形式多样,故事情节完整。(代表人物有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马志远)
(四)繁荣:清代京剧。博采众长,融入秦腔、昆曲。(乾隆末年,徽班进京演出)
高考例题:02.(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5)图1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据此可知,元杂剧
A.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 B.演变为后来的京剧 C.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 D.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 【答案】A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古代文学的发展•元杂剧
【名师点睛】本题以古代杂剧砖雕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学艺术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到了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本题图片资料来源于河南偃师县宋墓杂剧砖雕拓片,《都城纪胜》中说:“杂剧中,末泥为长,每四人或五人为一场„„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副净角发乔,副末色打诨,又或添一人装孤。”据此记载,与雕像砖五个角色形象相印证,可以看出宋代杂剧艺术中的角色装扮及其演出的大致情况。
【考点延伸】
(一)文学艺术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经济的发展为科技文化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由经济决
定的政治状况又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社会环境。分析某一时期文化繁荣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经济因素:当时的经济是否发展、繁荣; 政治因素:
①当时的社会是否安定或相对安定; ②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
③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④各民族间和中外之间是否存在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因素。
(二)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
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三)中国传统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
1、地理条件:相对封闭独立的地理环境,使国家免受外来势力的冲击。
2、强大的中央集权使国家免受外来势力的冲击。
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4、政府大力的提倡农耕经济。
5、各朝代重视交通促进了科技的交流与发展。
6、农耕经济是主要产业。
7、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断吸收外来成果并发展、创新。
8、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与创造力
(四)中国传统科技的特点
1、重实用
2、重技术
3、重经验
4、重定性
(五)中国近代科技落后,西方近代科技先进的原因 根本原因:当时的社会环境。
1、经济:中国:固守小农经济 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2、政治:中国:封建专制,重农抑商。
西方:逐步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
3、思想:中国:专制、迷信、保守。
西方: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的思想。
4、教育:中国:为皇权专制培养人才,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西方:重视教育与社会实际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