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与东西方的实践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课时限时训练(合集)

时间:2019-05-14 22:08: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与东西方的实践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课时限时训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与东西方的实践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课时限时训练》。

第一篇: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与东西方的实践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课时限时训练

第4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与东西方的实践 第8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课时限时训练 岳麓版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20年11月,上海早期共产党组织起草了《中国共产党宣言》。《宣言》中提出:“将生产工具——机器、工厂、土地、交通机关等收归社会公有,社会共用。„„要按照共产主义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社会。”此《宣言》()A.表明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革命之路 B.奠定了中共“一大”党纲的基础 C.为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奠定基础 D.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B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7月,A项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了建立共产主义的愿望,而中共“一大”纲领也明确提出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为中共“一大”党纲的制定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民主革命纲领是中共“二大”制定的,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192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分析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指出:“各种事实证明,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农民)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的统治,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中共“二大”的分析()A.指出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 B.认识到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C.提出发动工人运动是当前工作的中心 D.提出了革命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B [材料反映出中共“二大”认识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因此资产阶级在革命中有重要地位,故B项正确。当时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排除A项;工作的中心是发动工农运动,且材料未涉及工作的中心,排除C项;提出革命最高纲领的是中共“一大”,排除D项。] 3.有誓词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誓词涉及的历史事件是()A.武昌起义

C.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D.抗日战争

C [誓词中的“军阀”是指北洋军阀,“本军”是指国民革命军,“总理”是指孙中山,这是北伐军的誓词,与这一誓词有关的历史事件是北伐战争,故选A项。] 4.1927年2月19日的《民国日报》登载:北伐军前敌总指挥唐生智称:“我们这次 革命的成功,完全是工农群众的力量,并不是士兵的力量。我们在北伐的时候,在衡阳,在醴陵,在粤汉路,都得着农工运动的帮助,才得很顺利的杀却敌人。”由此可见,北伐战争()A.消灭了北洋军阀主力 C.赢得了国民革命胜利

B.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

B [依据材料“我们这次革命的成功,完全是工农群众的力量”“在衡阳,在醴陵,在粤汉路,都得着农工运动的帮助,才得很顺利的杀却敌人”可知,北伐战争得到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选B项。] 5.(2017·淄博质检)“它的成功在于它为爱国和革命的目标出色地动员了人力和物力资源。„„期间,一批坚定的中国人,组织了一个旨在统一国家、战胜外国特权和改变形形色色的不平等状况的爱国运动。这些人得到一批俄国专家的建议和支援,原来以南方为根据地的军队一路打到北京。”材料描绘的事件()A.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B.动摇了列强统治中国的根基 C.体现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成果 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

B [根据材料“旨在统一国家、战胜外国特权和改变形形色色的不平等状况的爱国运动”“原来以南方为根据地的军队一路打到北京”可以看出这是指国民革命,国民革命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动摇了列强统治中国的根基,故选B项。] 6.有学者指出:南昌起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武装斗争的开始,还存在着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由于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在国民党军的反扑之下,胜利果实并没有保存多久。这里的“不足”应指()A.缺乏建立根据地进行长期斗争的思想 B.右倾思想一直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 C.没有创建革命军队和掌握革命领导权 D.“左”倾思想严重影响领导者决策

A [由题干信息可知,南昌起义最终失败是存在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故A项正确。] 7.1930年,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道:“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的头脑和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置他的最后死命。这一斩断统治阶级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的残酷争斗,主要是靠工人阶级的最后激烈斗争——武装暴动。”这表明作者()A.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客观认识了当时中国社会现实 C.强调城乡结合的均衡发展革命 D.实际否定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D [从材料的信息来看,李立三主张城市中心暴动论,即否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D项符合题意。] 8.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10%的地主富农手中。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其实质是()A.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B.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 C.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 D.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理解材料。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那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所以其实质是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故选B项。A、C、D三项是土地革命的影响,不是实质。] 9.下图为1937年12月18日美国《纽约时报》头版刊登的对中国战局的时事报道。此报道中最有可能看到()

A.日军速亡中国计划破产 B.日本侵略者的野蛮行为 C.国民政府发表抗战宣言 D.国共两党联合抗战情况

B [根据时间“1937年12月18日”,可知此时正是南京陷落的时间,因此,报道中最有可能看到的是日本侵略者在南京进行大屠杀的野蛮行径,故选B项。] 10.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的标志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故A项错误。题干时间表明这一时期是抗日战争的初期,即防御阶段,而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是在抗战中后期,故B项错误。抗日战争初期,虽然国民政府组织了多次重大会战,但国民党军队无力阻止日军进攻,故C项错误。“新气象”指的是国共两党团结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形成,故D项正确。] 11.(2017·衡水质检)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这一看法基本上成为主流认识。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两者上限是截然不同的。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史学家学术争论难有定论

B.“抗日战争”更强调了反侵略的长期性 C.主流认识往往最具科学性 D.七七事变才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B [根据材料“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可知,史学家通过研究已经有了定论,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这一看法基本上成为主流认识。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两者上限是截然不同的”可知,抗日战争更强调了反侵略的长期性,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主流认识往往最具科学性,且该说法本身有误,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七七事变发生于1937年,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2.毛泽东在《复李济深等56人电》中说:“„„(蒋)求喘息谓为求和平,待外援名曰待谈判,口诵八条,眼望美国,脚向广州„„”当时的历史背景是()A.抗日战争刚刚取得胜利 B.国共第一次合作宣告破裂 C.渡江战役刚刚取得胜利 D.三大战役中共取得胜利

D [抗日战争刚刚取得胜利,虽然有进行重庆谈判,但与材料中“口诵八条”“脚向广州”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中“„„求喘息谓为求和平,待外援名曰待谈判”不符,排除;渡江战役取得胜利时,国民党统治被推翻,故C项错误;由题干中“和平”“谈判”“八条”等信息可以判断是北平和谈,中共提出八项条件,是在三大战役中共取得胜利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抗战胜利之际,国共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前途命运进行了历史性的重庆谈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随着日本的投降,政府军队与中共军队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竞赛,双方都力争 首先到达敌占区接受日军的投降,从而收取大量的敌方武器和军事装备。

(斯大林)似乎没期望中国共产党立即起而夺取政权。他好像并不在意美国在中国的调停,实际上他建议毛与蒋达成某种协定。

到1945年11月,华盛顿已采取了一项新的政策,该政策继续支持国民政府,条件是国民政府不可使用美国武器进行内战,并且努力与中共达成协定。

国民党和共产党都相互不信任对方,因为各自是追求不同目的的革命政党。除非是在暂时的或权宜的基础上,否则两党的合作几乎是不可能的。

六个星期的谈判无疑没有取得什么进展。尽管毛泽东表面上持和解的姿态,但他并不想在那些涉及中共根本地位的基本点上让步。另一方面,国民政府凭借实力进行谈判坚拒妥协,以免自己的特权地位受到损害。蒋对毛泽东此刻愿意达成的某种和平“临时协议”毫无兴趣。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我党又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并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三同志赴渝和蒋介石商量团结建国大计。国民党较之过去加强了它的地位,但是仍然百孔千疮,内部矛盾甚多,困难甚大。

——毛泽东《中共中央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 的通知》

(1)有人说:“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国共两党之间的力量对比是最有利于双方实现某种历史性妥协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中国具备走向和平的因素。(14分)(2)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双十协定”被国民党撕毁,中国的和平道路夭折。试分析其原因及教训。(11分)【解析】 第(1)问,从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两方面归纳。第(2)问的第一小问,从两党的阶级属性、双方实力和对对方的信任感方面归纳;第二小问,从双方彼此应持的态度及这种态度的意义上思考。

【答案】(1)国际环境:美国和苏联都希望中国避免战争。

国内环境:经过长期战争,人民渴望和平,战后恢复也需要和平的国内环境;中共提出和平、民主、团结口号,致力于国内和平;国民党内部矛盾重重,发动内战的时机不成熟。

(2)原因: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抗战胜利后,双方实力上升,并进行了军事部署;双方互不信任,双方互不妥协,无法达成共同遵守的协议。

教训:加强交流,增进互信,对话协商,携手合作;应站在民族国家立场上,保持冷静和克制,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共同发展。

14.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试从图中任选出两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这两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12分)(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解析】 作答时要注意,选出两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运用关键词对主题进行简要阐释,阐释时要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注意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 示例一:

关键词: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

主题: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淞沪会战期间,国民政府组织了太原会战。八路军开赴山西,参加会战。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千余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1940年8月,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进行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歼敌四万人,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示例二:

关键词: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和美国在广岛、长崎各投放一颗原子弹。主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5年8月,苏军出兵中国东北,给七十万关东军以歼灭性打击;美国在广岛、长崎各投放一颗原子弹,加速了日本投降。

示例三:

关键词:太原会战和枣宜会战。

主题:国民党坚持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抗战防御阶段,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会战如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企图,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力量,推动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尽管国民党抗战态度较初期消极,但还是坚持了抗战,如枣宜会战、豫湘桂战役等。正是由于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所以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篇: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第6课时

第6课时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3·安徽联考)下列与五四运动有关的四幅对联中,哪一幅能够反映出

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

A.“学生含冤,定卜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年风雪” B.“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C.“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

D.“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解析 在全国人民的斗争下,北洋军阀政府被迫罢黜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释放被捕学生,学生相继复课,商店相继开门营业,D项反映出了这一点。答案 D 2.(2013·保定模拟)1919年6月9日,陈独秀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提

出了„„保障市民集会、言论自由等“最后最低之要求”,要对北京政权予以“根本之改造”。这体现了五四运动的 A.爱国精神

C.团结精神

B.民主精神

D.科学精神

()。

解析 《北京市民宣言》提出“保障市民集会、言论自由”,由此可以反映五四运动的民主精神。答案 B 3.(2013·南京、盐城模拟)以下是某支部队战前的誓师词:“嗟我将士,尔

肃尔听。国民痛苦,火热水深。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与该誓词有关的战争(或战役)是 A.北伐战争

C.辽沈战役

B.百团大战

D.渡江战役

()。

解析 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材料信息可知,该战争旨在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拯救国民,即实行国民大革命。答案 A 4.(改编题)周恩来说:“到了7月下旬,汪精卫已经公开反共了,再不动

手,连剩下的武装力量也保不住,时机是相当紧迫的。所以,在这里开会时,对于要立即起义,是几乎一致的意见。”这里的“起义”是指()。A.武昌起义

C.南昌起义

B.黄花岗起义 D.辛亥革命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周恩来”“7月下旬”“汪精卫已经公开反共”,这是指1927年7月南昌起义的筹备,再加上周恩来在内,很容易判断是南昌起义。A、B、D三项与周恩来无关,时间上也不对,皆排除。答案 C 5.(2013·苏南四校模拟)“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

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的起点是 A.领导工人运动

C.创建井冈山根据地

B.发动南昌起义 D.召开八七会议

()。

解析 “走相反的路”指的是先占农村,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答案 C 6.(原创题)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五四运动以后,蒋中正及其

所领导的国民党建立了一个新的高层机构;毛泽东和中共则建立了新的低层机构。”“新的低层机构”建立的标志是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南京国民政府

B.瑞金中华苏维埃政府 D.广州国民政府

()。

解析 国共两党政权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1931年中共江西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故选B项。A项是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虽然也称红色政权,但不是中央政府,与国民党政权不相对应,排除;中央局是党组机构,排除C项;D项是北伐战争时期的政府机构,排除。答案 B 7.(原创题)2012年6月11日,风展红旗如画·2012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主

题活动——“红色漫游·星火燎原”动漫网络传递活动登陆遵义。如果按照当时的行军路线,下一地点会是

A.南昌

C.井冈山

B.瑞金

D.吴起镇

()。

解析 遵义会议发生在1935年1月,下一站应该发生在其后的历史事件,吴起镇会师是1935年10月,故选D项。南昌起义是1927年,瑞金苏维埃成立于1931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开始于1927年,排除A、B、C三项。答案 D 8.(改编题)《中国全史》:“„„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

位,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中共和红军,是中共党史和军史上的伟大转折。”材料所反映的事件与下列图片有直接关系的是

()。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中共和红军”“中共党史和军史上的伟大转折”,这与遵义会议密切相关,故选C项。答案 C 9.(2013·江苏扬州中学质检)“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

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 A.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C.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信息看,当时党内对中国革命走什么样的道路存在认

()。

识上的分歧。答案 A 10.(原创题)右图漫画《春天到,河冰解》是华君武先生于1949年所作。

图中河冰解冻,河上漂浮着七零八落的几块冰块。冰块上的是当时几个残存的国民党军政要人:蒋介石、李宗仁等。漫画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国民大革命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D.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49年”及关键信息“残存的国民党军政要人”,由此判断是解放战争时期,故选C项。从时间上排除其他选项。答案 C 11.(2013·江苏南通模拟)毛泽东在给朱德、刘少奇的一封信中写到:“陈

谢纵队本月休整„„协同边区兵团开辟西北局面。„„山东自歼七十四师后,局面已稳定,现正计划新的攻势作战。刘邓本月休整,准备月底出击„„”该信件写于解放战争中的 A.战略反攻开始前夕

C.北平谈判开始前夕

B.战略决战开始前夕 D.渡江战役开始前夕

()。

解析 材料中的“刘邓本月休整,准备月底出击”是关键信息,同时还要把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等概念。答案 A 12.(原创题)《解放日报》提到“在举行了这种诉苦大会的地方,成千上万 的俘虏兵打开了眼睛,他们立即就觉悟到一系列的问题,立即就自动要求加入我军,与蒋介石和帝国主义者拼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诉苦会能够俘虏大量士兵

B.诉苦会是反对蒋介石和帝国主义的唯一途径 C.诉苦会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

D.诉苦会在解放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

解析 由题干中的“《解放日报》”、“与蒋介石拼命”等信息可知是解放战争,故选D项。诉苦会能使俘虏觉悟,A项说法错误;B项错在“唯一”;C项错在“抗日战争”。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改编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商界及学界的人何以不起来反对军阀呢?他们在专制政权下作了几千年的顺民,不知道什么是民权,忽然要他们起来做国家的主人翁,好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要在海洋的大波涛之中去游泳,势非淹死不可。

——《中国近代史大纲》

材料二 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组织,民国时期的政党在社会结构中真正起到扭转乾坤作用的,是中国共产党。

——《中国通史》

材料三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1)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一,20世纪初“工商界及学界”起来进行反抗的表现是什么?是否真的被“淹死”?结果如何?(4分)(2)中共成立后,为“扭转乾坤”制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她的成立有何意义?(6分)(3)据材料三,指出在孙中山晚年为了“民族革命”的继续,在政治上有什么重大发展?影响是什么?(4分)(4)以上三则材料有什么内在联系?(6分)解析 第(1)问,先判断出五四运动,然后回答其意义。第(2)问,第一小问回答中国共产党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目标,第二小问从革命面貌改变回答。第(3)问,回答国民大革命相关知识。第(4)问,回答出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和国民大革命之间的必然联系。

答案(1)表现:五四运动。没有。取得反帝反封建的初步胜利,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奋斗目标: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意义: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3)政治:改组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影响:促进了国民大革命的到来。(4)五四运动中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为创建中国共产党奠定了基础;中共成立后大力开展工人运动,在实践中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当时革命的国民党成为对象;孙中山在进行民主革命的过程中认识到必须联合中共,最终促成国共合作。14.(2013·临沂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外争独立,内争民主。

——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是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4分)(2)中国人民为实现这一主题作了怎样的努力?(8分)(3)这一努力呈现怎样的特点?给我们怎样的历史启示?(8分)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问,结合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回答。第(2)问,结合太平天国、辛亥革命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回答。第(3)问,从三个阶级探索真理的内容、依靠的革命力量、结果方面回答。答案(1)主题:外争独立,内争民主。

(2)努力:①19世纪中期,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②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3)特点:①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②各阶级各阶层结成统一战线;③中外反动势力强大,革命呈现艰巨性、曲折性、长期性。

启示:只有中共领导民主革命才能取得胜利。实践证明,中共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确立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第三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指导 第8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8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课标要求】

1.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1937年之前)。

【备考指要】

1.爱国主义是五四运动的主旋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理解掌握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遵义会议和长征精神。

3.把握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遭遇的挫折、历史性转变及其启示。

【自主学习】

考点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五四风雷

(1)原因:中国在_________上外交失败。

(2)过程

①5月4日,_________等地学生游行示威。

②6月5日起,_________工人罢工,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结果:初步胜利

①释放被捕学生。

②罢免曹、张、陆的职务。

③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意义

①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_________的革命运动。

②促进了_________的传播。

专心

爱心

用心

③是_________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①_________广泛传播并日益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②_________、陈独秀等人的积极活动。

③_________的帮助。

(2)一大

①召开:1921年7月23日,在_________秘密举行,后又转到浙江嘉兴_________。

②内容:确定党的名称为“_________”;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成立中央局,选举_________为书记。

(3)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国共合作

①条件: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工人运动中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三大通过了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②实现:1924年,_________在广州召开有共产党参加的国民党一大。

③意义: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开展,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高超的到来。

(2)北伐战争(国民革命高潮)

①目的: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_________、孙传芳、_________等北洋军阀。

②进程:北伐军歼灭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1927年,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_________。

(3)国民革命失败

专心

爱心

用心 2 ①原因:_________干涉,寻找新的代理人;国民党右派_________、汪精卫制造分裂,叛变革命;陈独秀烦了_________机会主义错误。

②标志: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考点2

国共十年对峙

1.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

(1)武装起义

①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由_________、_________等领导,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创建_________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②秋收起义:1927年9月,_________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2)八七会议

①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_________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②意义:给处于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农村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①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建立了_________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30年夏,在毛泽东“_________”思想指导下,全国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发展:根据地开展_________,发展生产,粉粹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从1930年起,毛泽东、_________领导粉碎敌人的三次“围剿”;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_________。

2.红军长征

(1)原因:_________、李德等人坚持“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过程

①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②1935年1月,_________召开,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专心

爱心

用心 ③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_________与当地红军会师。

④1936年10月,_________和红四方面军与_________甘肃会师,长征结束。

(3)意义

①粉碎了敌人的“围剿”,革命_________。

②长征途中播下了革命种子,铸成了_________。

③标志着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重难突破】

一、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

1.同:

(1)社会性质相同: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革命任务相同:都以反帝反封建作为革命的任务;

(3)革命性质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斗争对象相同: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2.异:

(1)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基本上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2)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3)群众基础不同:资产阶级没有充分发动群众;无产阶级广泛发动群众;

(4)革命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走资本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为目标,走社会主义道路;

(5)结果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没有成功;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社会主义革命作了必要的准备;

专心

爱心

用心 4(6)所属时代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以后,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迁移应用】

1.五四运动区别于辛亥革命的是()

①提出明确的反帝要求

②主力军发生重要变化

③拥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④反对清朝的封建统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

二、怎样理解五四运动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为什么以五四运动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理解:

(1)从反帝方面看,运动的兴起是为了反抗巴黎和会对中国山东权益的宰割,斗争口号中也明确提出“外争国权”“废除二十一条”,不承认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决议。最终迫使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从反封建方面看,学生斗争口号中要求“内除国贼”;工人参加后,斗争进一步指向北洋政府。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并惩办了三个卖国贼。因此整个运动体现出与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势不两立、不妥协的革命斗争精神。

2.开端:

(1)从领导阶级看: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主力军,显示了巨大的力量,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将承担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责任。

(2)从群众基础看:五四运动启发广大人民觉悟,准备了革命力量的联合,因此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3)从革命指导思想看: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使更多的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社会主义者,并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准备了条件。

(4)从革命的前途看:工人阶级不仅为了砸碎一个和旧世界,而且是为了建立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政权的新社会。

(5)从革命范畴看: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专心

爱心

用心

这样,五四运动后,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以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标,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的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迁移应用】

2.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最主要的依据是()

A.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B.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

C.是先进阶级领导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D.十月革命的影响和马克思主义传播

3.“此次沪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进且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失此不图,将成大乱。”(《凇沪护军使.卢永祥电》)材料中“劳动工人同盟罢工”的深远的历史意义有()

①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②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是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主要原因之一

③反映了五四运动的新民主主义的方向

④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三、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遭遇的两次严重挫折

1.两次挫折:

(1)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的失败。

(2)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挫折原因

(1)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客观上是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超过了革命的力量,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主观上是中共处于幼年时期,缺乏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党中央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专心

爱心

用心

(2)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由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取得统治地位,毛泽东被剥夺了领导权,第五次反围剿指挥失误,被迫进行长征。

3.挽救措施

(1)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迅速召开“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最后走出一条正确的工农武装割据之路。

(2)长征途中,1935年初,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从军事上、组织上纠正“左”的错误,在军事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使革命形势转危为安。

4.总结:两次扭转危机的历史性转变

(1)大革命失败后到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先进的共产党人,面对失败奋起抗争,通过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等,开始纠正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工作重心转向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创建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拉开转变危机的序幕,找到了中国革命正确的道路。到1930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发展标志着危机过去,转变完成。

(2)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标志着党由幼稚走向成熟,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党扭转时局的关键。在长征途中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合作实现共赴国难,胜利的完成了第二次历史性转变

5.深刻教训和启示

(1)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那种脱离实际,照抄照搬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或者只凭主观热情而急于求成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既要反“左”,也要反“右”。

(2)虽然中共在指导思想上由于“左”倾错误而导致革命遭受严重挫折,但党能依靠自身力量来纠正各种错误,特别是在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矛盾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能准确的把握形势,提出正确的政策和策略。

(3)实践证明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路线的正确代表,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和以他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就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迁移应用】

专心

爱心

用心 7 4.毛泽东同志曾对一个外国来访同志说过:“„„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智者也没有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

A.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

B.长征胜利完成C道路

5.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里的“转折”是指()

①由以前的机会主义错误转到正确的路线上来

②由面临覆灭转向不断胜利

③由幼稚走向成熟

④由依赖共产国际走向独立自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四、正确认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工农武装割据” 的思想,源于毛泽东对湘赣边界斗争经验的总结,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领导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的基础上,在广大农村进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并以此来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一种斗争形式,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民主革命指明了道路。

2.其内容包括: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及其密切结合。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没有一支相当力量的红军和红军战争的胜利,就不能创建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内容,是广大农民的要求,没有土地革命,红军战争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根据地也就不能巩固和发展;根据地是革命和革命战争胜利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不建设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就没有后方的依托,土地革命的成果就无法保持。

3.中国革命要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同时,中外反动势力特别强大,并多集中在城市,力量相对集中,农村是其统治薄弱的地方,易于突破。

【迁移应用】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根本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须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专心

爱心

用心 .遵义会议的召开

D.找到井冈山的革命

──摘自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

材料二

“中国的特点„„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上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行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摘引自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1)材料一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这条道路在中国能不能行得通?为什么?

(2)材料二表明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道路,是什么?

(3)中国革命道路的转变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五、如何理解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

1.井冈山精神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根据地,主要内涵是: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

2.长征精神形成于工农红军长征过程中,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

【迁移应用】

7.五四运动有哪些精神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发扬()

①爱国

②民主 ③

罢学

④追求真理

⑤思想解放

⑥科学

A.①②④⑤⑥

B.①③④⑤⑥

C.①③⑥

D.①②③⑤⑥

【典例剖析】

1.凤凰网《救赎中国》专题中,在叙述某一历史事件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动荡了;第二部分:传播了;第三部分:愤怒了;第四部分:爆发了。

该历史事件可能是()

A.维新变法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注意提取题干部分的四个小标题。“动荡了”是指

专心

爱心

用心 辛亥革命以后至1919年以前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传播了”是指五四运动的思想 条件;“愤怒了”是指中国人民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强烈反响;这些因素的 综合作用导致了五四运动“爆发了”。

【答案】C

2.针对党内“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著述,作出了肯定的回答。毛泽东所说的红色政权,最先建立的是()

A.中央革命根据地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川陕革命根据地

D.川陕甘革命根据地

【剖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史实再现能力。弄清“最先建立”是解题关键。毛泽东所说的红色政权就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革命政权。秋收起义以后,毛泽东领导革命队伍进人井冈山区,开辟新式革命道路,工农武装革命从此发端。中央革命根据地,川陕、川陕甘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正确答案是B。

【答案】B

3.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

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五四运动破坏了了中国传统文化

C.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剖析】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从这一角度来分析中国共产党是以无产阶级的观点来评价五四运动。D项体现了新旧民主革命的不同在于领导阶级的不同,这是阶级史观的评价。而A、B、C仅是从文化的发展变化的角度来进行评价,不能全面涵盖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答案】D

4.五四运动获得初步胜利的标志是()

①迫使北洋政府罢免曹、路、章

②中国代表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专心

爱心

用心 ③使民主与科学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④在斗争的高潮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剖析】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表现有三个: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惩办了三个卖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答案】B

5.遵义会议后,红军攻克娄山关,毛泽东填写了《忆秦娥·娄山关》一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这一词句的理解,最贴近其历史寓意的是()

A.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从此一路坦途

B.遵义会议,中国革命经历了生死攸关的转折

C.中国革命在此前彻底失败,必须从头再来

D.革命道路漫长而艰巨,前途不容乐观

【剖析】考查遵义会议的转折性意义。A错在“一路坦途”,C错在“彻底失败”,D错在“不容乐观”。

【答案】B

【巩固演练】

1.“二十八日,杭州学生联合会召开紧急会议,决议于二十九日一律罢课,宣誓救亡,发出罢课宣言,指责北京政府‘邪正不辨,功罪颠倒’„„学生联合会再发宣言,将官厅镇压学生罢课爱国运动通告全国,重申五月二十九日十七校学生三千人与全国同学诸君一致行动,实行罢课。”根据材料内容判断,学生罢课的主要原因是()

A.北洋政府尊孔复古

B.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

C.北洋政府出卖国家主权

D.北京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

2.《全球通史》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与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火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

专心

爱心

用心 11 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这场运动的民族感情之所以如此强烈的深层次原因是()

A.学生和知识分子接受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

B.广大人民群众的直接参与和推动

C.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

D.十月革命对民族解放运动的鼓舞

3.下图为“五四运动”时期一份报纸的一角,它反映了()

A.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B.“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C.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D.响应“五四”运动国内专电

4. 最近,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增补共产国际代表尼科尔斯基的照片费尽周折。假设寻找时发现了下列原始材料,能佐证他出席中共一大的是()

A.1921年10月开往上海的船票

B.1919年签发的苏联护照

C.1921年7月初和马林在上海的合影

D.1925年向共产国际汇报五卅运动情况的俄文原稿

5.著名学者胡绳说:“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实现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的“诸多因素”是指()

专心

爱心

用心 12 ①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②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④中国无产阶级的壮大

A.①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6.一位历史学家在一篇研究近代中国史的论文中,描述某一事件:“最重要的就是爱国主义运动——反帝国主义运动。„„一方面是争回我国在山东的主权;另一方面是促使青年人的自我觉醒。„„”请问此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卢沟桥事变

D.文化大革命。

7.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说“(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长征)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

①长征途中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共产党走向成熟

②长征是一次武装宣传、沿途播撒了革命的种子

③长征的胜利使中共摆脱了蒋介石的围剿,转危为安

④在长征精神指引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创建了新中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右图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

A.走“中心城市暴动”道路

B.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C.打响了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D.流动作战,袭击国民党后方

9.1919年春,上海各界人民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上海“大世界”的娱乐场中的跑马场生意也随之萧条了,有人在其大门上帖了幅对联:“正应筹策补亡羊,哪有心思看跑马。”其中“亡羊”喻指()

A.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B.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C.日本强迫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

专心

爱心

用心

D.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

10.五四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最广泛的表达民族感情的示威„„标志着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迅速生成”。以下各项反映了材料中说法的()

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②运动规模从北京扩展到全国

③学生、工人、市民广泛参加 ④体现了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影响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1.90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演变成了光耀千秋的“五四”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踏上振兴中华民族的奋斗征程。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的增加,中国工人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00 万,增至战后的200 万„„文化斗争是中国现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1915 年9 月,《新青年》杂志的出版,标志着彻底反封建文化运动的开始„„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积极传播者。1918 年11 月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的爱国民主运动推向了新的高潮。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材料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写出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及取得的初步成果。

材料三

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之一二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

专心

爱心

用心 14 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

──1920年1月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

材料四

“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了什么作用呢?起先锋队的作用,„„但是光靠它是不能打败敌人的,因为它还不是主力军。主力军是谁呢?就是工农大众。中国的知识青年和学生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他们动员组织起来,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

──1939年5月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

(2)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孙中山与毛泽东观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材料五

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不仅表现在1919年5月,而是贯穿在整个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在五四运动和由五四运动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作了准备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才使反帝反封建的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2004年5月4日,在全国举行了“继承五四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18岁成人宣誓仪式,中学生们庄重宣誓:“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完善人格,强健体魄,为中华民族的富强、民主和文明,艰苦创业,奋斗终生!”

──综合新华网信息

(3)请你综合五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写出五四运动在中国文明演进历程中的历史作用。

【高考真题】

1.(2010·重庆卷)《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的领导权

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2.(2010·安徽卷)图4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代主题是()

A.“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

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C.“共赴国难”

D.“将革命进行到底”

专心

爱心

用心

3.(2009·浙江卷)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到民间去”的号召,并开始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启蒙宣传,是在()

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国民革命时期

4.(2009·上海卷)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这条道路是()

A.采取暴力革命

B.领导工人运动

C.农村包围城市

D.国共两党合作

5.(2009·天津卷)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6.(2009年·广东卷)8.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过火”的思想指的是()

A.马克思主义 B.自由恋爱观

C.实业救国论 D.民主和科学思想

7.(2009·江苏卷)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阶段

B.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专心

爱心

用心 C.新民主主义革命禁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创造前提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考点1

1.巴黎和会

北京大学

上海

反帝反封建

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2.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

共产国际

上海

南湖

中国共产党

陈独秀

3.孙中山

吴佩孚

张作霖

武汉

帝国主义

蒋介石

右倾

考点2

1.周恩来

贺龙

人民军队

毛泽东

土地革命

井冈山

工农武装割据

土地革命

朱德

瑞金

2.博古

遵义会议

陕北吴起镇

红二方面军

红一方面军

转危为安

长征精神

【迁移应用】

1.B 2.B 3.A 4.D 5.C 6.(1)以城市暴动中心的道路(城市中心论)。行不通。因为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城市敌强我弱,必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2)“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3)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本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制定出适合中国革命路线,从而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这就启示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应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7.A

【巩固演练】

1.C 2.A 3.B 4.C 5.C 6.B 7.D 8.B 9.D 10.C.

11.(1)原因: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思想解放的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爱国热情的高涨。初步成果:惩办卖国贼,释放被捕学生,拒签和约。(2)同:都指出了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并加以

专心

爱心

用心 肯定。异:孙中山没有认识到工农群众的力量;毛泽东则认识到了工农群众的伟大力量,并认为它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3)作用:反帝爱国运动,振兴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思想解放运动,广泛的传播民主和科学,促进了新文化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干部上准备条件等。

【高考真题】

1.【解析】A “八七会议”当纠正的错误,国民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2.【解析】B 图中寻找有效历史信息,从广州出发,进军武昌,南京,上海,可以判定为北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

3.【解析】C 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因此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后号召把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工人运动相结合因此本题答案C。

4.【解析】C A 项采取暴力革命,B 项领导工人运动都不是中国革命所独有的,C项 农村包围城市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辟的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D项国共两党合作不是中国共产党单方面实行的。

5.【解析】C 青岛问题即山东问题,力争青岛体现了五四运动的反帝性质,曹汝霖和章宗祥是北洋军阀的代表,反对他们两人体现了反封建。而A、B、D信息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

6.【解析】A 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题目中观点的立场,1929年国民党是站在反共反人民的立场上的,所以将五四运动后在中国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称为“过火”思想。

7.【解析】C 此题主要考查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理解,其中从1919年开始我国就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1949年建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完成。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时期从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到1956年低社会注意改造完成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专心

爱心

用心 18

第四篇: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第7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时限时训练

第7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时限时训练 北师大版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赣州高三摸底)1950年,中国先后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列支敦士登、瑞士、芬兰等8个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反映出()A.新中国试图摆脱两极格局影响 B.“求同存异”的思想得到实践 C.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特征 D.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

C [新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是正常外交活动,不能体现出中国欲摆脱两极格局的影响,故A项错误;“求同存异”思想于1953年提出,故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反映出外交活动没有受到“一边倒”政策的束缚,具有灵活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废除“一边倒”的方针,故D项错误。] 2.(2017·日照模拟)1949年10月,《纽约时报》刊发美国国务院对西藏的政策:“依据当前亚洲形势,美国国务院有可能承认西藏是独立国家„„中共声明他们将控制西藏,一旦成功,中国边界将展至印度,那么,非社会主义国家将不会坐视不管。”这表明美国()A.长期奉行分裂中国的政策 B.试图扶持印度来压制中国 C.以遇制共产主义为外交目标 D.借支持西藏独立对新中国施压

C [根据材料“中共声明他们将控制西藏,一旦成功,中国边界将展至印度”可知,美国担心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会对印度等国家产生影响,使社会主义力量进一步发展壮大,故C项正确。] 3.(2017·成都二诊)新中国成立初期体现我国“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的外交政策是()A.“一边倒”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不结盟政策 D.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C [“一边倒”是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不符,故A项错误;不结盟政策和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是改革开放后提出的外交政策,与新中国成立初期不符,故B、D两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故C项正确。] 4.(2017·济宁一模)美国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认为,“万隆时代,对毛泽东在中国之 1 外的形象,是个丰收的时代,因为无数第三世界国家和他的政府建立了关系。在这个时代,毛泽东脚踏两只船”。“脚踏两只船”是指()A.既坚持“一边倒”的方针又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既同苏联友好又在同美国密切接触

C.既同社会主义国家又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D.既参加五大国会议也参加亚非会议

C [“一边倒”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早于材料中“万隆时代”,故A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出现缓和,与材料中“万隆时代”不符,故B项错误;1949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加上“无数第三世界国家和他的政府建立了关系”,与材料中外交“脚踏两只船”的成就相符,故C项正确;五大国会议是指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早于“万隆时代”,故D项错误。] 5.(2017·天津河东一模)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影响深远,他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已成为中国政治智慧的结晶,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它运用于国际关系领域。下列史实符合这种思想的有()①《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②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③“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A.①②③④

C.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C [“君子和而不同”用在外交上是指社会制度不同,也可以进行交往。中国和苏联社会制度相同,与题意不符,故①错误;中国与美国社会制度不同,但中美邦交正常化了,故②正确;“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主要是解决国家统一问题,不属于国际关系领域,故③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涵即是“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符合题意,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6.(2017·海南海口一模)新华社曾发表评论说:“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历史潮流。在这股大潮的推动下,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了独立加入了联合国。没有这批国家的加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难以想象的。材料表明中国重返联合国()A.改变了某大国操纵联合国的局面 B.增强了第三世界反殖民主义力量 C.得益于亚非独立国家的大力推动 D.使联合国成为了伸张正义的舞台

C [材料主旨是“没有这批国家的加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难以想象的”,说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了亚非国家的支持,故C项正确。] 7.(2017·天津一模)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对1950—2005年中美两国双边关系进行 了定量测量,测量结果如下图。中美良性关系波动最小时期的出现主要缘于()

A.中美建交,中国对外开放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D.美国放弃了称霸全球战略

A [根据图表得出,在1978—2005年这段时间里中美良性关系波动最小,内因是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外因是美国欲通过改善中美关系以遏制苏联,内因是主要原因,故A项正确;二战后至1991年苏联解体,此时的世界格局是两极格局,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C项是外因,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美国始终坚持称霸全球的策略,故D项错误。] 8.(2017·重庆一模)1972年,中美两国举行会谈。尼克松说:“是历史把我们带到一起来了”,“这种突破不仅将有益于中美两国,而且在今后的岁月中会有益于世界。我就是为此目的而来的”。这次会谈的成果直接促进了()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 C.中国与日本的邦交正常化 D.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

C [这次会谈的成果是指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发表联合公报,与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无关,故A项错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是在1971年,与1972年尼克松访华无关,故B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直接促进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故C项正确;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是在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与尼克松访华无关,故D项错误。] 9.(2017·武汉调研)出于对美国总统福特对苏联态度缓和的不满,1976年,毛泽东邀请因“水门事件”辞职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第二次访华。这一事件()A.结束了中美长期对峙的局面 B.反映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 C.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 D.导致中苏关系进一步的恶化

C [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毛泽东邀请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第二次访华,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故C项正确。] 3 10.(2017·常州一模)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参加任何集团,同谁都来往,同谁都交朋友。„„我们讲公道话,办公道事。”下列各项能贯彻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是()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参加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不结盟运动 C.发展同各国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 D.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C [材料反映的是新时期我国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同盟互助,故A项错误;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故B项错误;发展同各国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体现的是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故C项正确;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是在20世纪50年代,而不结盟外交政策是在新时期,故D项错误。] 11.(2017·宁波十校联考)国务院《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一年来,外交工作成果丰硕。习近平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出访多国,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以上活动体现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是()A.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突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主题 C.开展多边外交,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D.中国外交政策开始了重大调整

C [材料没有涉及联合国,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等具体内容,故B项错误;上合组织与东亚合作会议等活动内容均是多国之间的外交行为,故C项正确;进入新时期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在立足点和目标等方面就已经进行了重大调整,而不是指材料中的2015年,故D项错误。] 12.帕维尔·布尔米斯特罗夫在所著的《欧亚巨人》中认为,“可以将上海合作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上海合作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都是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的。”材料中“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主要指()A.团结协作,反殖反霸的精神 B.结伴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C.相互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 D.互利合作的经济合作关系

B [上合组织的宗旨是“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充分体现我国新时期“不结盟”“无敌国外交”的外交政策,B项正确。A项为万隆会议精神;C、D两项与上海合作组织宗旨不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7·陕西八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50年代,即便是经世派的林则徐、龚自珍等士大夫在书写西方国家的名称时,一般也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但60、70年代后,这种写法已很少出现,而且“夷”字使用的频率也逐步减少,与英国订立的《天津条约》中甚至规定,官方文件中禁止使用“夷”字。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魏源就认为西方人与中国人本质上是一样的,西方人有知识、讲礼貌、正直,不应该称之为蛮夷。„„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在19世纪60年代之前一般称“夷务”,但此后则由“洋务”“西学”之类的褒义型概念替换了,这虽然有列强武力逼凌的因素,其中也透露出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的转变。

——齐廉允《“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 的错位——中国传统外交观考察》

材料二

1949—2008年中国新增建交国家数量曲线图

材料三 包容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思想家明确地提出“和而不同”„„中国也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张国家间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坚持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倡导通过和平方式和外交渠道解决分歧与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和干涉别国内政。

——《共建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发生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转变的主要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9年以来中国是如何以包容的姿态逐渐融入世界的。(9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关系的认识。(6分)[解析] 第(1)问,先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说明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的转变,再从鸦片战争的失败、洋货的大量输入等角度分析转变的原因。第(2)问,列举1949年以来中国以包容姿态融入世界的史实即可。第(3)问,综合上述材料结合当今世界形势说明“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的关系即可。

[答案](1)转变:由传统的华夷观(或“天朝上国”观念)和封建等级外交理念转变为近代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

原因: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严重,民族自尊心受挫,“天朝上国”观念逐渐被打破;西方近代外交观念的传入;晚清一些官员和知识分子学习西方,推动中国由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2)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与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1954年倡导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开始步入世界舞台;提出“求同存异”方针;20世纪70年代实现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在中国主导下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实行对外开放,2001年中国加入WTO。

(3)只有将“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统一起来指导对外交往,才能使一个国家的外交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既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权益,又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恰如其分的角色。(言之有理即可)14.(2016·全国名校大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国内学术界基本上还没有开展对新中国外交史的研究。改革开放以后,中外关系史研究工作重新启动,并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呈现出蓬勃发展、丰富多彩的局面。要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当代中国外交,选取适当的研究方法和角度无疑是重要的。大致来看,国内开展的中国外交研究工作有三种比较常用的方法,一是事件描述,二是现象归纳,三是外交政策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于“冷战”时期中国外交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其间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研究成果的理论色彩和思辨性不够,外交档案和文献的开放严重不足,研究状况的不平衡及研究的重复等等。

——摘编自马荣久《“冷战”时期中国外交研究综述》

根据新中国外交史的相关史实,对新中国外交史的研究方法及其努力方向进行探讨。(说明:研究方法探讨的角度可一种或多种,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2分)[解析] 对研究方法进行探讨,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国内开展的中国外交研究工作有三种比较常用的方法,一是事件描述,二是现象归纳,三是外交政策分析。选其中一种方法,从这些方法的内容、评价等方面分析作答即可;对努力方向进行探讨,根据材料中“研究成果的理论色彩和思辨性不够,外交档案和文献的开放严重不足,研究状况的不平衡及研究的重复等等”所体现出的现有研究方法的不足之处来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 示例:

方法一:“事件描述法”,这是研究中国外交的基础环节,是对历史事件尽量客观和准确的描述,努力做到还历史以原貌。比如,中苏关系由同盟到对抗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国抗美援朝的有关情况,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历史过程,等等。

方法二:“现象归纳法”,是对一系列个别的外交现象和事实的梳理、总结和推理,从而得到普遍性的规律,这是史学认识上的进一步升华。如对新中国头几年外交进行梳理,可 发现具有三大特征——“革命性”“内向性”和“过渡性”,等等。这种研究方法,有助于人们从全局高度相对完整地把握问题,从而更加深入和准确地认识、解释历史研究对象。

努力方向:加强理论指导,注重研究方法;拓宽研究范围和视野,综合运用多边档案和资料;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对话。(言之成理即可)

第五篇: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37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限时训练(精选)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八单元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37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限时训练

1.(2016·天津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主力会战是指双方主力之间的斗争,是为了获得一次真正的胜利而进行的倾注全力的斗争。战争的实质是斗争,而主力会战恰恰又是双方主力之间的斗争,所以主力会战必须永远被看作是战争的真正重心。总而言之,主力会战最明显的特点在于,相对其他战斗而言,它的独立性最大。正因为主力会战具有较大的独立性,所以它的胜负取决于它本身,换言之,只要有一线胜利的希望,就必须在主力会战中倾尽全力争取胜利。

在现代会战中,谁先耗尽对方的兵力就说明谁获胜了,所以与其他任何战斗相比,谁会在主力会战中放弃战斗,取决于双方所剩余的预备军的兵力情况,因为这种预备军的全部精神力量还保存着。现代会战的特点是,可以通过生力军来补救会战过程中一切不幸与损失,因为,现代战斗队形的编组和部署,使预备队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任何时间下都能使用。只要还有占据优势的预备队,一个看来就要遭到不利结局的统帅,是不会放弃会战的。

——根据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整理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主力会战名称及理由。(7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从败到胜的原因。(8分)解析:第(1)问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处理材料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主力会战由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中途岛海战。关于每次大型会战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回答即可。第(2)问主要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全民族的抗战、国共两党的合作和国际上反法西斯联盟的支持及海外华侨的支持等方面进行回答。

答案:(1)名称及理由:斯大林格勒战役。终结了德军的攻势,苏军掌握战场的主动权。阿拉曼战役。结果是德意军队折损过半,全线西撤。英军掌握了战场主动权。中途岛海战。结果日本舰队损失惨重,美军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2)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立;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世界各国人民在物质上和道义上的支援。国共两党战术的正确;正面战场的大规模会战同敌后战场的人民战争相互配合。

2.(2016·长沙模拟)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二战尚未结束之际,罗斯福总统就开始构想美国的战后世界蓝图。罗斯福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威尔逊集体安全思想,试图在战后建立一种大国协调下的集体安全。他精心设计建立联合国作为维护战后集体安全的机构。他认为,大国合作是保障联合国发挥权威效能的重要前提,集体安全的实现必须以大国的协调一致为保障。在政治上建立集体安全的同时,罗斯福在经济方面又精心策划了美国主导下的战后国际经济秩序,主要是从金融、贸易和投资三方面来扩张美国经济。美国在战后积极主张结束英法等传统殖民主义的统治,实行民族自决,建立资本主义的民主政体。罗斯福的战后世界蓝图实质上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门罗主义”。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战后世界蓝图的产生背景。(7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世界范围“门罗主义”的特点与影响。(8分)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在二战尚未结束之际,罗斯福总统就开始构想美国的战后世界蓝图。罗斯福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威尔逊集体安全思想,试图在战后建立一种大国协调下的集体安全”等信息及结合所学知识从二战即将胜利、美国强大并企图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威尔逊、罗斯福等人对稳定世界秩序的思考等方面来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本题主要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和归纳概括能力。由“大国合作是保障联合国发挥权威效能的重要前提,集体安全的实现必须以大国的协调一致为保障。在政治上建立集体安全的同时,罗斯福在经济方面又精心策划了美国主导下的战后国际经济秩序,主要是从金融、贸易和投资三方面来扩张美国经济。美国在战后积极主张结束英法等传统殖民主义的统治,实行民族自决,建立资本主义的民主政体”可以概括为强调大国合作并协调一致、强调美国主导和强调民族自决。第二小问可以从打破传统殖民体系、便利美国的对外扩张剂推动战后世界秩序建立三个角度回答。

答案:(1)背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共同努力下,二战即将胜利;美国实力强大,企图建立符合美国利益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威尔逊、罗斯福等人对稳定世界秩序的思考。

(2)特点:强调民族自决,强调美国主导,强调大国合作并协调一致。

影响:有利于打破传统殖民体系;便利了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对外扩张;推动了战后世界秩序的确立。

3.(2017·太原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3年入主白宫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上台前猛烈攻击遏制战略,指责它使美国耗费了大量金钱,却不能取得应有的胜利。他上台后便立即着手制定美国的新战略。随后,艾森豪威尔批准了国家安全委员会第162号文件——“国家安全基本政策”,称为“新面貌”文件。文件认为苏联的威胁主要表现在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对西方自由世界的敌视及对亚非拉国家的渗透和颠覆上。“新面貌”战略坚持了艾森豪威尔的“大平衡”思想,提出“应付苏联对美国安全的威胁,在这样做的同时,避免严重削弱美国经济或损害我们的基本价值和制度”。在缩减军费的情况下,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军方的要求,文件强调“以进攻性打击力量实施大规模报复性破坏的能力”,要在核武器的数、质量上都保持对苏联的优势。不过在苏联已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美国统治集团认识到了进行核威慑的局限性,因此强调在裁减常备军的同时,加强后备力量建设。文件承认美国的联盟政策面临着种种问题,最使 美国担心的是“西欧越来越不愿追随美国的领导”。因此文件强调使盟国相信“美国的安全战略是集体安全战略。联盟必须扎根于对利益共同体的强烈信念,并坚信美国领导的稳定性和明智性”。另外,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心理战可谓情有独钟,它不仅设立了隶属于白宫的心理作战局,还把这种颠覆手段引为“新面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思、杜正艾《两霸争雄:美苏

冷战及后冷战时代》

(1)依据材料概括“新面貌”战略的主要内容。(6分)(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最使美国担心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9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中“强调以进攻性打击力量实施大规模报复性破坏的能力”得出大规模报复战略,依据材料中“强调在裁减常备军的同时,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可以得出裁减常备军,加强后备力量建设的结论,依据材料中“承认美国的联盟政策面临着种种问题,最使美国担心的是西欧越来越不愿追随美国的领导”可以得出突出联盟政策的重要性,依据材料“对心理战可谓情有独钟,„„还把这种颠覆手段引为新面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出重视“心理战”和颠覆活动的结论。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依据材料“最使美国担心的是西欧越来越不愿追随美国的领导”,结合所学可知,战后随着西欧一体化的发展,西欧的势力逐渐增强,对外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得出”,导致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答案:(1)内容:大规模报复战略;裁减常备军,加强后备力量建设;突出联盟政策的重要性;重视“心理战”和颠覆活动。

(2)原因:战后随着西欧一体化的发展,西欧的势力逐渐增强,对外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影响:导致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该审判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此制定了《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

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

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一)反和平罪: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或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二)战争犯罪:违反战争法规或习惯,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奴役平民居民,谋杀、虐待战俘;(三)反人道罪:对任何平民居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族、宗教背景的迫害,而此类行为已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联。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有何不同。(6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9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战犯”、“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等可知“二战”后主要针对战犯个人(及组织等)惩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制定的《凡尔赛和约》中一条重要内容是“德国及其各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战胜国在战后谈判中给战败国施加了十分苛刻的条件,因此一战主要是以国家为惩处对象。第(2)问考生可结合《原则》制定的背景及其内容作答。由材料可知纽伦堡原则是确定哪些行为构成战争罪的一系列指导性原则,在二战后为处理战争问题和清算战争罪行提供了依据。《原则》内容包含反和平罪、反人道罪等,是对世界和平及人道主义原则的维护。而一部新的国际法的出现,也是对国际法体系的完善和补充。

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国家为惩处对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加了对战犯个人(及组织等)的惩罚。

(2)对国际法有所发展和创新;为处理有关战争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有利于清算法西斯的战争罪行;有助于警示后人,维护和平;保护了人权。

5.(2016·山西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反法西斯国家签字的《联合国家宣言》、《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其他有关国际协议都规定同盟国家不得与敌国单独媾和,对日和约应先经中、苏、美、英四国外长会议准备,并采取大国一致原则签订全面对日和约。

材料二 1951年9月4日,美国召集了许多同盟国在旧金山召开了与日媾和会议,朝鲜、中国没有受到邀请。南斯拉夫、印度、缅甸受到邀请但拒绝参加会议。与会的48个同盟国于8日签署了《与日媾和条约》,即《旧金山和约》。和约主要内容:盟国承认日本对其领土和领海有完全的主权;日本承认朝鲜独立;日本放弃对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一切权利;日本同意将琉球群岛和小笠原群岛等置于联合国托管之下而以美国为唯一管理当局;日本得志愿加入集体安全协定;盟国可与日本缔结双边协定在日本驻军;盟国放弃对日本的赔偿要求。在和约签订的当天,美国与日本还签订了《日美安全条约》。参加会议的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反对条约的内容,拒绝签字;越南、朝鲜、蒙古宣布不承认该条约;周恩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也不承认《旧金山和约》的合法性。

——以上材料均出自《世界现代史》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国政府不承认《旧金山和约》的理由。(6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旧金山和约》的影响。(9分)解析:第(1)问考查阅读材料获取新信息,论证结论的能力。由材料中“对日和约应先经中、苏、美、英四国外长会议准备,并采取大国一致原则签订全面对日和约”“朝鲜、中 国没有受到邀请”“拒绝签字”“宣布不承认该条约”“不承认”等信息可以归纳出准确答案。第(2)问,主要考查运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结合第一问及时代背景分析,由此可以归纳为“改变”了二战期间确定的战后国际秩序;促使了美日同盟的形成;加剧了国际局势的紧张;为中日领土争端埋下了祸根。

答案:(1)理由:合约签订的程序与之前签订的国际协定相背;条约中的一些内容违背了国际协定;中国的利益受到损害。

(2)影响:改变了战后国际秩序;日美由对抗走向结盟;加剧了战后国际紧张局势;引发了日本和被侵略国的新矛盾;为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埋下了祸根;侵犯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

下载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与东西方的实践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课时限时训练(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与东西方的实践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课时限时训练(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