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课时跟踪训练37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课时跟踪训练(三十七)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大战行将结束的1918年1月发表了著名的《十四条宣言》,对战后世界新秩序做了一系列新的规划。以下是其中几条。(一)公开和平条约,以公开的方法决定之,此后无论何事,不得私结国际盟约。凡外交事项,均须开诚布公执行之,不得秘密行事„„(五)对殖民地的处理,须推心置腹,以绝对的公道为判断,殖民地人民之公意,当与政府的正当要求共适权衡„„(十四)确立约章,组织国际联合会。宗旨为各国互相保障政治自由及土地统辖权。国无大小,权利一律平等。
材料二 “我们参加世界战争的主要目的是维持条约的神圣。中国、日本既有1915年5月之条约换文于前,又有1918年9月之续约于后,而英、法等国亦与日本协定条件,有维持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权利之义务。在这种情形下,山东问题没有变更的余地!”„„英、法、美早巳确定„„让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的方案。让中国来选择,只不过是一个样子而已。
(1)据材料一,为建立战后新秩序威尔逊提出了什么基本原则?
(2)材料二违背了材料一提出的什么原则?让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在我国国内产生了什么影响?
[解析] 第(1)问,根据“公开和平条约”“公道”“平等”归纳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维持条约的神圣”“没有变更的余地”“让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即可概括;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答案](1)基本原则:应公开缔结和平条约,不得私结密约;处理殖民地问题时应公道,并尊重民意(殖民地人民);国无大小一律平等。
(2)违背:第一,维持英、法与日本签订的秘密协定,违背了材料一提出的不得私结密约的原则;第二,强行将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违背了材料一提出的公道、尊重殖民地人民和大小国家平等的原则。影响:引发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五四运动。
2.追求和平始终是我们心中一个不灭的梦想,只有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进行不懈的努力,努力创造出一个和平的环境,人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茨威格在其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中描述了当时的欧洲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思考:战争“是在战前30年的和平时期积聚起来的内在力量所造成的悲剧性后果,那种内在势力是必须要发泄出来的”“而最糟糕的是,恰恰我们最喜欢的情绪:我们普遍都有的乐观主义欺骗了我们,因为每个国家都相信别的国家将在最后一分钟被吓退”“战争的影子蔓延过我们那全部的时代,不会再从我们这里消失;战争的影子笼罩着我们日日夜夜的每一个念头;他的暗影大概也懵住了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可是不管 1 怎么说,每一个影子还是光明的产儿,而且只有经历过光明和黑暗、和平与战争、兴盛和衰败的人,他才算真正生活过”。
(1)茨威格认为一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请你结合具体的史实进行解释。(2)一战对当时欧洲人精神状态的影响是什么?这一看法有什么警示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对战争的思考是对当世有借鉴意义的,启示人们要珍爱和平。第(1)问考虑生产力发展导致列强间发展不平衡,最终引起战争。第(2)问重在回答对人类精神上的影响。
[答案](1)原因:战前30年的和平时期积聚起来的内在力量发泄的结果。说明:19世纪下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趋势,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加紧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掀起掠夺、瓜分殖民地的高潮。两大军事集团的相互敌对和军备竞赛,使国际摩擦频频发生。
(2)影响: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作用:追求和平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3.(2014·重庆卷)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年~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 1914年7月底,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成了它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大战造成的突然变化的形势对印度资本主义和民族运动发展带来双重影响。最初,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骤然被打断,造成了很大混乱,但不久,客观有利的一面,在印度资产阶级和民族力量的积极利用下开始发挥作用。——摘编自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印度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以及一战爆发对印度社会造成的直接后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战客观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运动和民族经济的有利影响。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和印度的影响。第(1)问,从材料中的表格信息看,以1913年为100,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明显呈下降趋势。这一趋势的出现,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也与中华民族工业自身的发展有关。第(2)问,从材料信息“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可知,印度参战的原因;其直接后果是印度“成了它(英国)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骤然被打断,造成了很大混乱”;回答影响时,注意题目要求是“有利影响”,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总体趋势:英、法、德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缩减。主要原因:欧洲各国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减少了对外国商品的依赖;提倡国货运动抵制了外国商品的输入。
(2)原因: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直接后果:印度成为英国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被骤然打断并引起很大混乱。有利影响: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或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新高潮);使民族工业(或民族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
4.(2015·广西南宁、玉林、柳州、桂林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在19世纪中叶的欧洲,重大的政治问题一向是依靠武力加以解决的。德意志帝国是在以武力建立的新的国际结构中最强大和最显赫的国家,但所有欧洲国家都得出了结论:大规模的军事力量对它们的民族生存是不可或缺的。欧洲国家在和平时期从来没有像20世纪初期那样保持如此庞大的军队。如今,在全体青年人中实行一年、二年甚至三年的义务兵役制已经习以为常。1914年,欧洲大陆上每一个强势国家不仅拥有一支庞大的常备军,而且在公民中间拥有数百万经过训练的后备军。几手没有什么人渴望战争。除了少数几个爱采用耸人听闻手法的作家以外,所有的人都希望欧洲和平。然而,每个人都认识到,战争总有一天会到来。在1914年以前的那几年里,战争迟早要爆发的想法,可能使得一些国家里的某些政治家更决心去发动战争。不管怎样,民众对未来战争的预期,连同大规模的常备军,促成了这场1914年爆发的横跨欧洲的大战。不过,这场大战的出现也有其他的原因,包括国际同盟的连锁体系,德国想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期望(这对英国早先形成的优势地位构成挑战,在法国则引起民族主义忧虑)以及巴尔干半岛上正如火如荼的种种冲突。——《国际上的无政府状态》
(1)根据材料,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众在战争爆发中的作用”的看法。[解析] 本题考查一战。第(1)问较为容易,从材料中找出关键信息进行归纳即可。第(2)问为开放性问题,注意回答全面,从正反两方面和民众的重要作用等角度回答。
[答案](1)原因:19世纪中叶以来,欧洲形成了以武力解决问题的传统;多个国家扩张常备军,人们尽管不渴望战争,但照常服兵役;积极备战思想助长了政治家发动战争的野心,同时对一些有战争隐患的国家(如德国)缺乏警惕,对一些局部冲突没有有效遏制。
(2)看法:一战爆发的事实说明,民众意愿客观上推动了战争的爆发,尽管有时候民意是被政治局势或者政治家左右的;民众在国际局势紧张的时候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被狭隘民族主义的宣传所蒙蔽;在今天信息更公开的时代,民意对政治的影响更加明显。
5.(2015·湖北部分学校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17世纪的欧洲上空,弥漫着战争乌云。海上有三次英荷战争,陆上有旷日持久并席卷欧洲各国的“三十年战争”。各交战国在战争中不仅采用欺诈、偷袭等卑劣手法随意发动战争,而且疯狂屠杀平民,抢掠财产,欧洲大地处处是尸骨遍野,断壁残垣。出于对上述状况的忧虑,荷兰学者格劳秀斯提出了国际法的设想。格劳秀斯指出: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交往的法律,其目的在于保障国际社会的集体安全,限制掠夺战争的发生,减轻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国际法应通过召开国际会议,由与会各国共同确定,一经确定,各国不论强弱大小,都必须服从国际法的约束,不得以国内法为借口违反国际法的规定;国际法的前提是国家主权,任何国家的主权不受别国的意志或法律的支配。格劳秀斯还拟定了国际法的一些具体条文,如:参加战争应以正当理由宣战;交战双方均不得杀害平民、儿童等非作战人员,也不准抢掠他们的财产,不准杀害、虐待停止抵抗的战俘,保护交战双方外交人员的人身安全及财产等。格劳秀斯被西方各国奉为近代国际法的奠基人,他提出的国际法主张逐渐为欧美各国认可,并成为18世纪以后确立以欧美为主导的国际法体系的基础。——《国际法的渊源》
(1)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格劳秀斯国际法主张体现的先进价值观念。(2)指出格劳秀斯提出上述先进价值观念的历史条件。
[解析] 本题第(1)问提取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归纳即可。第(2)问“历史条件”主要结合18~19世纪的世界局势回答。
[答案](1)①反对掠夺战争,拥护和平;②国际法高于国内法;③各国主权平等;④保护人的生存权;⑤保护私有财产。
(2)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并扩大,西方国家争夺殖民地、争夺霸权的矛盾激化;②欧洲各国间的战争带来严重危害;③欧洲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国家主权意识的日益增强;④欧洲民主启蒙运动兴起。
第二篇:201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1、背景: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②具体原因: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原因:列强之间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的矛盾日益尖锐。矛盾:英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过程:1879年德奥结盟,1882年德、奥、意结盟,三国同盟正式形成,德国是其中的核心;1892年法俄结盟,英国于1904年、1907年分别与法、俄结盟,三国协约正式建立。)③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2、过程:①第一阶段:1914年,马恩河战役。②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三次陆战和一次海战,即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俄军的夏季攻势,日德兰海战,大战的主动权开始转移到协约国一方。③第二阶段:1917~1918年,美国参战,俄国革命,德国投降。
3、性质:总体上是帝国主义战争,塞尔维亚为独立而战,具体有民族解放性质,但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由各交战国的参战目的决定的。而各帝国主义参战都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4、影响:①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②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③俄国无产阶级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④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高潮。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凡尔赛体系
建立:协约国先后同德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所谓的“丹尔赛体系”。其中最主要内容包括:领土问题;殖民地问题(委任统治权);军备问题;赔款问题。特点:掠夺性;分赃性;不能持久。
影响:①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的矛盾,建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②使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欧洲出现一系列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③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战后的新秩序,重新划分了殖民地,有利于战后欧洲的稳定与恢复。④体系内部隐含了许多矛盾,如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的发展和演变均为丹尔赛体系解体的重要原因。
2、华盛顿体系
建立: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所构筑的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影响:①暂时缓和了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②确立了美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主导地位;确立了美英同为海上第一强国地位;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重新确认了对华“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③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扩张受到了限制。④中国成为华盛顿体系的最大受害者。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调整
经济:道威斯计划的实施,帝国主义由遏制德国转向扶植德国。政治:《洛伽诺公约》的签订使德国的国际地位上升。外交:《非战公约》的签订,使20世纪出现了暂时的和平。
4、国际联盟
成立:威尔逊在“十四点和平计划”里提出了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巴黎和会上起草了
国联盟约,1920年初,国联正式成立。
主要机构: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国联行政院、秘书处。宗旨:宗旨在于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性质: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操纵国:英法(美国因巴黎和会的结果对其不利,拒绝参加)。
解散:二战期间,国联名存实亡。联合国成立后,1946年国联宣告解散。活动: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我国东北,国联进行调查,宣布日本为侵略国,却要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②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国联对其进行经济制裁,却不把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1、原因:①根源:由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的。②经济危机是加速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隐含的矛盾的激化是二战爆发的
诱因。④法西斯侵略扩张势力,是二战的罪魁祸首。⑤绥靖主义政府的影响:绥靖主义者充当了二战的帮凶。⑥苏联客观上的绥靖主义作用。⑦30年代各国的反法西斯斗争没有能够阻止世界局势朝着新的世界大战的方向发展。
2、二战的局部战争:①对日本制造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国际联盟没有采取真正的制裁措施。②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英法控制的国联不把石油等战略物资列入对
意大利的禁运范围;英国掌控下的苏伊士运河照旧供意军使用;美国推行“中立政策”,禁止美国船只向交战双方运送武器。③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英法采取所谓的不干涉政策;拒绝援助西班牙人民的政策;美国执行《中立法》,利利于叛军。④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达到顶峰。⑤二战爆发后:英法没有对德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史称“奇
怪战争”。
3、二战的全面战争:①爆发:1939年9月,德军突袭波兰,二战爆发。②扩大: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1941年12月,日军突袭珍珠港。③转折:中途岛海战、期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④胜利:1943~1945年,意、德、日先后投降。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原因:①法西斯的侵略战争不仅威胁到被法西斯侵略的国家的安全,而且也威胁到英、美资本主义大国的利益,法西斯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敌人。②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将苏、美两个大国卷入反法西斯战争,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过程:大战爆发后,随着法西斯势力的不断放大。美国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改变以往的“中立”态度,加强对英国等国的援助。1941年秋,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联合宣言
——《大西洋宪章》,提出尊重各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同时,美、英加强了对苏联的援助。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的代表齐集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主要活动:①为打败法西斯侵略者,美、英、苏、中四大国经常进行双边或多边的高级会谈,在政治上互相协作。②为了发挥同盟国家的经济优势,保证战争的顺利进行,四大盟国在经济上互相支持。③以中国为中心的亚太战场,以苏联为中心的苏德战场和美苏盟军支持的北非战场在军事上互相配合,共同打击法西斯势力。
意义: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过程。
5、二战的影响:①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②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争取和平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③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④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⑤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6、二战的启示:①全人类的共同利益高于一切。②对邪恶势力不能姑息养奸。③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④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应该和平共处、进行合作。⑤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任何形式的侵略扩张昌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要求。
四、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雅尔塔体系
概念: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期,美、苏、英等国为了各自的利益,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为战后设计的新的世界秩序。形成条件:①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德国沦为战败国;法国元气大伤;英国实力消耗极大。②美国的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③苏联壮大了自己的政治军事力量,成为世界上惟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④二战后初期,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形成抗衡美苏的力量。
实质:按美苏意志划分势力范围。
内容:①惩治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②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③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所占领地区的疆界;④建立联合国等等。
评价:①雅尔塔休系的积极作用:它倡导和平、民主、使世界顺利地实现了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从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带来的发展和胜利,并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②雅尔塔体系的消极作用: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重划国界、分裂国家,形成和保持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造成军事上的两极化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成为战后国际局势紧的根源。
2、冷战
含义:“冷战”政策是指美国针对苏联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
表现:①资本主义阵营:杜鲁门主义的提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②社会主义阵营:建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与之对抗。
原因:①意识形态的差异。②东、西方进行争夺的因素。
3、和平
①战后初期的和平运动
兴起的原因:a、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战争的危害,反思战争给人类留下的教训。b、二战后,美国挑起“冷战”,威胁着人类的和平生活。c、核战争的乌云给人类自下而上发展造成巨大威胁。d、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共产党的号召和组织。新特点及其原因:a、核武器毁灭性的后果以及美苏军备竞赛,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因此,反战和平运动更多的是以核运动为中心。b、由于美苏在全球范围内的争夺,更由于美苏的核武器足以毁灭地球几十次,全人类都面临着战争和核灾难的威胁。因此,反战和平运动吴现出广泛性和全球性的特点。c、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战争特别是核战争已是全人类面临的问题。因此,和平运动越来越趋向国际化。
作用:a、二战后反战和平运动对战后世界局势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b、反战和平运动教育和动员了广大民众,使和平的思想逐渐普及,有助于提高对侵略战争的警惕,为世界持久和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②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东西方关系的缓和
原因: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霸权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进行战略调整。
表现:1969年尼克松入主白宫后,针对当时的情况对美国的全球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提出了“尼克松主义”。
4、联合国
标志:1945年12月25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等。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各国间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
原则:主权平等,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
作用:①在成立初期为美国所把持操纵,一度成为其称霸世界的工具,70年代后由于大批第三世界国家的加入,联合国逐渐成为第三世界国家伸张正义的讲坛。②作为当代世界最大、最权威和最有影响的国际组织,在解决国际争端时的缓冲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特别是它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方面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但由于某些大国缺乏诚意,其作用大打折扣。
五、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朝鲜战争
影响:①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韩国跟随美国加入了资本主义阵营,朝鲜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②对美国的影响:在朝鲜战争中,新中国同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进行了三年的战争,打破了盖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美国通过战争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彻底失败了。③对中国而言,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支持了朝鲜人民的正义事业,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④对中美两国而言:两国关系彻底破裂,长期处于敌对状态。⑤对东北亚的苏联、日本而言:东北亚地区暂时处于相对和平状态,美国的东北亚地区对苏联的压力减小。日本抓住朝鲜战争的有利时机,经济迅速复苏,军国主义又有所抬头。
2、越南战争
爆发的原因:①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受挫,越南人民在反法斗争中又得到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美国把新中国视为它在亚洲扩张的主要障碍。②越南在胡志明的领导下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实质: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公开军事罗量。
影响:①越南人民用生拿和鲜血捍卫了民族的独立和领土完整,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土崩瓦解,南越解放,越南南北分裂局面结束,实现了统一。②战争的失败也使美国政府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不得不实行战略收缩: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以便尽快从越南“脱身”,在美苏争霸过程中出现了苏攻美守的局面。
3、中东战争
中东问题复杂化的原因:①从公元1世纪起,这一地区的主体民族、政治统治和宗教信仰多次变更,形成了复杂的民族和宗教关系。②这一地区战略地位重要,石油资源丰富,历来是大国、强国看重并倾力争夺的地区。③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因宗教信仰、领土纠纷、重要文化遗产归属问题引发的民族矛盾往往为大国插手中东事务提供了借口和机会。
概况:总共发生了五次中东战争。结果都是以色列取得胜利。
阻碍中东和平进程的因素:①未能建立起码的信任,相互为敌。②难以协调彼此间的分歧,大国的插手,地区极端民族主义与恐怖分子的威胁。
4、海湾战争
原因:①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伊、科两国围绕王权和边境问题存有争端。②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两伊战争的结束和世界两极体系的瓦解,伊、科争端又突显出来。③从伊拉克方面来说,主要原因是,它希望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迅速实现国家的发展,具体说就是长期困扰它的出海口问题,免除两伊战争中欠下的巨额债务,成为海湾的地区性强国。
经过:①第一阶段是1990年8月,美国实施“沙漠盾牌”计划,以联合国的名义组成一支由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38个国家组成的多国部分进驻海湾,以阻止伊拉克进一步扩大侵略。②第二阶段是1991年1月17日开始的“沙漠风暴”行动,在长达38天的空袭中,多国部队对伊拉克的通讯枢纽、指挥中心、情报系统、机场桥梁、化学武器基地等进行轰炸,伊军的战斗力被严重削弱。③第三阶段是1991年2月24日代号为“沙漠军刀”的地面攻势。多国部分分三路进攻伊拉克,迫使伊拉克无条件接受安理会决议。
特点:①战争显示出高科技战争的一些特点。②信息战显示出举足轻重的作用。③战场向大纵深、立体化方向发展,前方与后方的区别趋于消失。④战争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巨大,需要有更雄厚的经济力量支持。影响:它对中东和世界格局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主要有:①两次战争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它独霸世界的野心。②海湾战争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和东西方“冷战”的结束。③海湾战争还引起世界各国对国家安全的倍加关注,加剧了一些地区的军备竞赛。④战后的伊拉克局势动荡。
六、当今的和平与发展
1、和平成为时代主题
含义:和平具有现实的可能性,世界大战有可能打不起来。
原因:①饱尝战乱之苦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②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某些核大国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安全而不敢贸然发动战争。③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使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上各种力量相互制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④“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走向缓和。
2、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含义:发展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二战后世界发展是主线。
原因:①谋求社会的发展和繁荣是人类永恒的课题。②二战后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在人类历史上是罕见的。优先发展经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成为世界潮流。③亚非拉国家独立后,努力改变现状。
3、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和平的保障。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
七、疑难点清单
1、怎样理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的表现(1)不平衡的表现
①经济上:德国经济发展迅速,工业生产超过英法,居世界第二。②政治上:政治民主制发展不平衡,英法资产阶级民主制较为完善,而德、日、俄人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封建专制统治。③对外关系上:英法拥有较多殖民地,而德国很少。(2)基本矛盾
法德矛盾:源于普法战争,法要复仇,德要遏制法。俄奥矛盾:为争夺巴尔干半岛。
英德矛盾: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地——主要矛盾。(3)矛盾焦点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2、正确理解第一次民办大战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
(1)从战争的起因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各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2)战争过程中,各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的要求,露骨地显示了这次战争的侵略性质。如德国要求夺取英国、法国、比利时、葡萄牙等国的殖民地,把势力扩张到南美,同时扩大其在巴尔干的势力。英国的目的是为了打败德国,保持其世界霸主地位,夺取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日本是为了抢占德国在中国和太平洋的势力范围和殖民地等等。(3)从战争的结果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处置中,巴黎和会的召开就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宰割、掠夺。比如《凡尔赛和约》《色佛尔条约》等。
3、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1)原因
①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都是由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为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展开激烈斗争而引起的。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的同盟国和协约国两个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进行疯狂的军备竞赛,巴尔干地区成为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和火药桶。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是此次战争的导火线。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前,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2)性质
①第一次世界大点始终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争霸战争。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3)后果
①两次世界大战均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和灾难。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摧垮了四个大帝国(俄国、德意志、奥匈帝国、土耳其),削弱了英、法、意等帝国主义国家,另一重要结果就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削弱了英法两国,使欧亚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力量壮大;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战后殖民体系崩溃;战争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④两次世界大战均使欧洲遭到削弱,一战后的丹尔赛—华盛顿体系,动摇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则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4、联合国和国际联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不同作用及形成原因
(1)不同作用:①虽然都把维护世界和平问题摆在首位,但国际联盟作为维护帝国主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工具,孕育了新的世界大战;联合国则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②国际联盟高举反共反民族独立旗号,对苏俄等国无产阶级革命及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横加干涉。联合国则将两种社会制度的和平共处纳入国际体系。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起了推动作用。同时,联合国在处置战败国时按民主原则,具有进步意义。③国际联盟一直为大国所操纵,无视弱小民族利益;70年代以后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2)原因:①建立的基础不同,国际联盟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物;而联合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②组织方式不同,国际联盟排除了苏俄等国,为帝国主义大国所操纵;联合国则具有广泛性,容纳了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③国际形势特点不同,二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亚非拉第三世界崛起,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
5、从美苏关系的变化看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美苏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苏维埃俄国成立之被,美积极参与对苏俄的干涉,妄图将其消灭掉,二战中在面临法西斯侵略的共同威胁下,双方联合在一起,结成反法西斯同盟,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双方合作的基础随之消失,意识形态和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重新主宰了双方关系,国家利益使二者由战时的盟友变成了战后的敌人。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关键因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6、如果理解局部战争对世界的威胁
通过印巴战争、两伊战争,认识到随着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世界形势的总趋势
是趋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威胁世界和平的主
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国际舞台上到处施威,企图独霸世界;
二是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以来抑而未发的深层矛盾,如民族、种族、宗教、领
土等矛盾随时爆发而导致的局部战争和冲突不断。
7、如何理解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主潮流
世界当代历史处于一个改革和发展的新时期,和平与发展是当代的主潮流。和平潮流
体现了当代世界争取独立和平等、反对霸权、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世界战争的潮流。
发展潮流主要指调整改革、科技革命、推动经济现代化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潮流。
表现为: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趋势。
(2)社会主义国家在重重阻力中推进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趋势。(3)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经济改革,走出了“脱贫”的道路,逐步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国。
(4)现代化发展中的世界经济多样化统一,呈现出世界经济相互依存和一体化发展趋势、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趋势和世界经济发展区域化趋势并存。
(5)现代化发展中,世界经济重心呈现由大西洋地区向两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地区扩散的趋势。
(6)现代化发展中,新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发展的进程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篇:2013高考历史人教版总复习:第二单元 第7课 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革命中的革命。”这说明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 B.机器的生产代替工场手工业
C.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D.生产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分工
解析:解答本题要从工业革命的原因特别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必要性入手,紧扣工业革命的特点分析材料的中心含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的需求。
答案:C 2.一位美国史学家认为:“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为基础。”该材料中省略的内容最可能是()A.内燃机
C.发电机
B.蒸汽机 D.电动机
解析: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凭借的是工业革命后的强大实力,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蒸汽机。
答案:B 3.图片能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历史,下图给我们的准确信息是()
①蒸汽机已运用于交通运输 ②工业革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环境污染 ③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④工业革命对社会变迁产生巨大影响
A.①②
B.①②④ D.①②③④ C.②③④
解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③说法错误,①②④说法正确。答案:B 4.18世纪末,英格兰人约翰·马卡丹设计了新的筑路方法,用碎石铺路,路中偏高,便于排水,路面平坦宽阔。后来,这种路便取其设计人的姓,取名为“马卡丹路”,简称“马路”。马路的出现主要是适应当时英国社会出现的什么重大变革的需要()A.农业灌溉的需要 B.旅游观光的需要
C.工业革命商品运输的需要 D.借助水力驱动机器设备的需要
解析:注意时间是18世纪末,当时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马路”与交通有关,因此答案为C。
答案:C 5.下图是1750年至1865年英国资本总额增长示意图。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A.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 B.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的国家 C.英国成为世界上资本输出最多的国家 D.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社会经济高速增长
解析:示意图反映的是英国资本总额的增长情况,体现不出工业化、城市化、资本输出等内容。答案为D。
答案:D 6.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主要表现在()①资产阶级把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并抢占原料产地 ②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 ③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 ④美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工业革命扩大了生产和销售的需要,促使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扩张,工业革命引起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而这一切,都促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①②③说法正确;④说法错误。故选B。
答案:B 7.对右图所示数据解读最准确的是()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B.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完成 C.英国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 D.工业革命推动了国际贸易发展
解析:图片显示英国占国际贸易的比例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国,体现了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A、B两项不符合史实,该图无法体现D项。
答案:C 8.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工业革命”一课之后,有四人分别写出了历史小论文。下列他们立论的题目中,错误的是()A.工业革命是从蒸汽机的投入使用开始的 B.美国人在交通运输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C.工业革命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 D.工业革命使欧美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解析:工业革命是从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开始的,A项论文题目不符合史实,故选A。
答案:A
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的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煤炭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
——马克垚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6分)(2)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6分)(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6分)解析:本题以工业革命为主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析能力。第(1)问,要依据材料中的“市场”“资金”“劳动力”等信息回答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第(2)问,要联系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来分析;第(3)问,要依据“动力来源”“对环境的影响”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三项因素:市场、资金、劳动力。市场: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资金: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提供了资金。劳动力:圈地运动和行会较早瓦解,提供劳动力资源。
(2)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和实验科学的长期孕育。
(3)①蒸汽机采用新的能源,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②推动了燃料工业、机械制造业、冶金业、材料工业的革命。③随着汽船和蒸汽机车的发明,出现了交通运输业革命,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④蒸汽机的使用使工厂规模扩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⑤蒸汽机导致煤的大量开采和使用,蕴含了“能源问题”,加剧了环境污染,实际上已向人类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第四篇: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37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限时训练(精选)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八单元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37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限时训练
1.(2016·天津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主力会战是指双方主力之间的斗争,是为了获得一次真正的胜利而进行的倾注全力的斗争。战争的实质是斗争,而主力会战恰恰又是双方主力之间的斗争,所以主力会战必须永远被看作是战争的真正重心。总而言之,主力会战最明显的特点在于,相对其他战斗而言,它的独立性最大。正因为主力会战具有较大的独立性,所以它的胜负取决于它本身,换言之,只要有一线胜利的希望,就必须在主力会战中倾尽全力争取胜利。
在现代会战中,谁先耗尽对方的兵力就说明谁获胜了,所以与其他任何战斗相比,谁会在主力会战中放弃战斗,取决于双方所剩余的预备军的兵力情况,因为这种预备军的全部精神力量还保存着。现代会战的特点是,可以通过生力军来补救会战过程中一切不幸与损失,因为,现代战斗队形的编组和部署,使预备队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任何时间下都能使用。只要还有占据优势的预备队,一个看来就要遭到不利结局的统帅,是不会放弃会战的。
——根据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整理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主力会战名称及理由。(7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从败到胜的原因。(8分)解析:第(1)问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处理材料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主力会战由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中途岛海战。关于每次大型会战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回答即可。第(2)问主要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全民族的抗战、国共两党的合作和国际上反法西斯联盟的支持及海外华侨的支持等方面进行回答。
答案:(1)名称及理由:斯大林格勒战役。终结了德军的攻势,苏军掌握战场的主动权。阿拉曼战役。结果是德意军队折损过半,全线西撤。英军掌握了战场主动权。中途岛海战。结果日本舰队损失惨重,美军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2)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立;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世界各国人民在物质上和道义上的支援。国共两党战术的正确;正面战场的大规模会战同敌后战场的人民战争相互配合。
2.(2016·长沙模拟)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二战尚未结束之际,罗斯福总统就开始构想美国的战后世界蓝图。罗斯福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威尔逊集体安全思想,试图在战后建立一种大国协调下的集体安全。他精心设计建立联合国作为维护战后集体安全的机构。他认为,大国合作是保障联合国发挥权威效能的重要前提,集体安全的实现必须以大国的协调一致为保障。在政治上建立集体安全的同时,罗斯福在经济方面又精心策划了美国主导下的战后国际经济秩序,主要是从金融、贸易和投资三方面来扩张美国经济。美国在战后积极主张结束英法等传统殖民主义的统治,实行民族自决,建立资本主义的民主政体。罗斯福的战后世界蓝图实质上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门罗主义”。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战后世界蓝图的产生背景。(7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世界范围“门罗主义”的特点与影响。(8分)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在二战尚未结束之际,罗斯福总统就开始构想美国的战后世界蓝图。罗斯福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威尔逊集体安全思想,试图在战后建立一种大国协调下的集体安全”等信息及结合所学知识从二战即将胜利、美国强大并企图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威尔逊、罗斯福等人对稳定世界秩序的思考等方面来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本题主要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和归纳概括能力。由“大国合作是保障联合国发挥权威效能的重要前提,集体安全的实现必须以大国的协调一致为保障。在政治上建立集体安全的同时,罗斯福在经济方面又精心策划了美国主导下的战后国际经济秩序,主要是从金融、贸易和投资三方面来扩张美国经济。美国在战后积极主张结束英法等传统殖民主义的统治,实行民族自决,建立资本主义的民主政体”可以概括为强调大国合作并协调一致、强调美国主导和强调民族自决。第二小问可以从打破传统殖民体系、便利美国的对外扩张剂推动战后世界秩序建立三个角度回答。
答案:(1)背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共同努力下,二战即将胜利;美国实力强大,企图建立符合美国利益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威尔逊、罗斯福等人对稳定世界秩序的思考。
(2)特点:强调民族自决,强调美国主导,强调大国合作并协调一致。
影响:有利于打破传统殖民体系;便利了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对外扩张;推动了战后世界秩序的确立。
3.(2017·太原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3年入主白宫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上台前猛烈攻击遏制战略,指责它使美国耗费了大量金钱,却不能取得应有的胜利。他上台后便立即着手制定美国的新战略。随后,艾森豪威尔批准了国家安全委员会第162号文件——“国家安全基本政策”,称为“新面貌”文件。文件认为苏联的威胁主要表现在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对西方自由世界的敌视及对亚非拉国家的渗透和颠覆上。“新面貌”战略坚持了艾森豪威尔的“大平衡”思想,提出“应付苏联对美国安全的威胁,在这样做的同时,避免严重削弱美国经济或损害我们的基本价值和制度”。在缩减军费的情况下,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军方的要求,文件强调“以进攻性打击力量实施大规模报复性破坏的能力”,要在核武器的数、质量上都保持对苏联的优势。不过在苏联已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美国统治集团认识到了进行核威慑的局限性,因此强调在裁减常备军的同时,加强后备力量建设。文件承认美国的联盟政策面临着种种问题,最使 美国担心的是“西欧越来越不愿追随美国的领导”。因此文件强调使盟国相信“美国的安全战略是集体安全战略。联盟必须扎根于对利益共同体的强烈信念,并坚信美国领导的稳定性和明智性”。另外,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心理战可谓情有独钟,它不仅设立了隶属于白宫的心理作战局,还把这种颠覆手段引为“新面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思、杜正艾《两霸争雄:美苏
冷战及后冷战时代》
(1)依据材料概括“新面貌”战略的主要内容。(6分)(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最使美国担心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9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中“强调以进攻性打击力量实施大规模报复性破坏的能力”得出大规模报复战略,依据材料中“强调在裁减常备军的同时,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可以得出裁减常备军,加强后备力量建设的结论,依据材料中“承认美国的联盟政策面临着种种问题,最使美国担心的是西欧越来越不愿追随美国的领导”可以得出突出联盟政策的重要性,依据材料“对心理战可谓情有独钟,„„还把这种颠覆手段引为新面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出重视“心理战”和颠覆活动的结论。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依据材料“最使美国担心的是西欧越来越不愿追随美国的领导”,结合所学可知,战后随着西欧一体化的发展,西欧的势力逐渐增强,对外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得出”,导致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答案:(1)内容:大规模报复战略;裁减常备军,加强后备力量建设;突出联盟政策的重要性;重视“心理战”和颠覆活动。
(2)原因:战后随着西欧一体化的发展,西欧的势力逐渐增强,对外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影响:导致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该审判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此制定了《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
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
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一)反和平罪: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或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二)战争犯罪:违反战争法规或习惯,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奴役平民居民,谋杀、虐待战俘;(三)反人道罪:对任何平民居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族、宗教背景的迫害,而此类行为已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联。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有何不同。(6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9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战犯”、“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等可知“二战”后主要针对战犯个人(及组织等)惩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制定的《凡尔赛和约》中一条重要内容是“德国及其各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战胜国在战后谈判中给战败国施加了十分苛刻的条件,因此一战主要是以国家为惩处对象。第(2)问考生可结合《原则》制定的背景及其内容作答。由材料可知纽伦堡原则是确定哪些行为构成战争罪的一系列指导性原则,在二战后为处理战争问题和清算战争罪行提供了依据。《原则》内容包含反和平罪、反人道罪等,是对世界和平及人道主义原则的维护。而一部新的国际法的出现,也是对国际法体系的完善和补充。
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国家为惩处对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加了对战犯个人(及组织等)的惩罚。
(2)对国际法有所发展和创新;为处理有关战争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有利于清算法西斯的战争罪行;有助于警示后人,维护和平;保护了人权。
5.(2016·山西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反法西斯国家签字的《联合国家宣言》、《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其他有关国际协议都规定同盟国家不得与敌国单独媾和,对日和约应先经中、苏、美、英四国外长会议准备,并采取大国一致原则签订全面对日和约。
材料二 1951年9月4日,美国召集了许多同盟国在旧金山召开了与日媾和会议,朝鲜、中国没有受到邀请。南斯拉夫、印度、缅甸受到邀请但拒绝参加会议。与会的48个同盟国于8日签署了《与日媾和条约》,即《旧金山和约》。和约主要内容:盟国承认日本对其领土和领海有完全的主权;日本承认朝鲜独立;日本放弃对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一切权利;日本同意将琉球群岛和小笠原群岛等置于联合国托管之下而以美国为唯一管理当局;日本得志愿加入集体安全协定;盟国可与日本缔结双边协定在日本驻军;盟国放弃对日本的赔偿要求。在和约签订的当天,美国与日本还签订了《日美安全条约》。参加会议的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反对条约的内容,拒绝签字;越南、朝鲜、蒙古宣布不承认该条约;周恩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也不承认《旧金山和约》的合法性。
——以上材料均出自《世界现代史》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国政府不承认《旧金山和约》的理由。(6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旧金山和约》的影响。(9分)解析:第(1)问考查阅读材料获取新信息,论证结论的能力。由材料中“对日和约应先经中、苏、美、英四国外长会议准备,并采取大国一致原则签订全面对日和约”“朝鲜、中 国没有受到邀请”“拒绝签字”“宣布不承认该条约”“不承认”等信息可以归纳出准确答案。第(2)问,主要考查运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结合第一问及时代背景分析,由此可以归纳为“改变”了二战期间确定的战后国际秩序;促使了美日同盟的形成;加剧了国际局势的紧张;为中日领土争端埋下了祸根。
答案:(1)理由:合约签订的程序与之前签订的国际协定相背;条约中的一些内容违背了国际协定;中国的利益受到损害。
(2)影响:改变了战后国际秩序;日美由对抗走向结盟;加剧了战后国际紧张局势;引发了日本和被侵略国的新矛盾;为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埋下了祸根;侵犯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
第五篇:2013高考历史人教版总复习:第三单元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建立了邦联制度,华盛顿曾戏称当时美国是“用沙子扭成的绳子”。华盛顿的戏称主要是针对()A.各邦之间不团结,经常内讧
B.独立后的美国形成了南北两种经济类型 C.中央权力极小,对各州缺乏控制 D.美国人民享有高度的民主
解析:“用沙子扭成的绳子”意为国家政权软弱,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由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之初,实行邦联制度,国家政权软弱无力,缺乏对各州的控制。
答案:C 2.关于下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总统行使行政权
C.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B.最高法院行使立法权 D.使美国成为联邦制国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最高法院应该行使司法权,立法权应归国会。答案:B 3.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总统不对国会负责,直接对选民负责。这主要体现了()A.联邦制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 D.中央集权原则 C.人民主权原则
解析: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又对选民负责,这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答案:C 4.《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一书评论道:《联邦宪法》是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这体现了该宪法的主要特点是()A.遵循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原则 B.实行中央和地方权力互相制约 C.坚持大小州利益妥协的原则 D.按照三权分立原则建立权力机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指的是联邦政府与州、中央机构之间的权力分配关系,因此A项正确。
答案:A 5.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下列违宪的一项是()A.总统是国家权力的重心 B.行政机关官员兼任国会议员 C.总统统率陆海空三军
D.联邦法院的法官除非渎职任职终身
解析:美国1787年宪法实行的是三权分立: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相互独立。行政机关官员兼任国会议员不符合三权分立的原则。宪法规定在职的政府官员不得成为国会议员。
答案:B 6.下列关于英国国王和美国总统的比较,正确的是()①都是国家元首,在对外交往中代表国家 ②都是政府首脑,实际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 ③都与政党政治关系密切 ④都受议会制约
A.①②④
C.①③④
B.①④ D.②③
解析:英国国王和美国总统都是国家元首,英国国王“统而不治”,而美国总统掌握行政大权,他们都受议会制约。
答案:B 7.美国国会参议院以90票对6票的压倒性表决结果,否决了奥巴马政府用于关闭关塔那摩监狱的拨款提案。这是民主党占据绝对优势的新一届国会首次与奥巴马政府出现重大政治分歧。这表明()A.美国总统要对国会负责
B.美国总统由国会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 C.美国国会对总统有制约作用 D.美国国会拥有最高权力
解析:解本题用排除法,美国总统由选民选举产生,不对国会负责,也不是国会中的多数党领袖;美国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国会拥有最高权力的说法不正确,排除A、B、D三项。
答案:C 8.右图是美国漫画家纳斯特创作的漫画,发表在“Harper's”周刊上。该画象征“美国的政党选举——驴象之争”。下列表述中,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反映两党互相攻击,排挤对方 B.两党政治信仰差异明显
C.两者代表的阶级本质相同,共同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D.从英国的辉格党和托利党移植过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据图分析问题的能力。A项仅是表面现象,B、D两项表述错误,两党都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政党,信仰主张没有太大差别。
答案:C
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有衡”。政治制度的“有衡”包括两层含义:第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第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
——《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材料二 “美国实行联邦制政体„„中央政府只从州政府的权力中拿走了若干明确列举的权力,州政府则保留着中央政府拿走的权力之外的所有权力。”
材料三 2008年11月5日,奥巴马正式当选为美国第44任总统。2009年1月21日,希拉里·克林顿(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夫人)宣誓就任美国国务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实现政治制度“有衡”的,这种“有衡”的目的是什么?(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6分)(3)材料三中的人物,如果穿越时光隧道,能否出现在美国第一届联邦政府中?为什么?(6分)解析:第(1)问主要根据“有衡”包括的两层含义来组织答案;第(2)问根据材料中的“中央政府”“州政府则保留”等信息来判断它隐含的信息;第(3)问实际考查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实行三权分立原则,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立,又相互制约;实行两党制。目的:保障民主(或防止专制)。
(2)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
(3)不能。因为1787年宪法制定之初不承认妇女、黑人享有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