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课件:第16讲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大全
2.新政的特点――全面创新 1 新的经济理论:国家对经济直接干预。2 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 本主义新模式,经济运行机制调整为:市场自我调节+国家行政直接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 新的历史起点:新政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资 本主义制度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发展的新起点。4 新的特点:具有干预经济、关注民生、协调发展的特点,其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全面对国家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但尽量避免国有化方式而保留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5 新的制度:罗斯福新政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摸索出一条 延长资本主义生命的唯一可行途径,即大力发展非法西斯式的、走所谓“福利国家”道路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新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1 新政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是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发展的客观 要求。2 美国有着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 福政府有能力干预国家经济,如给予农民大量补贴、兴建公共工程等。3 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 的政治保障。4 20世纪3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和运用财政政策调整经 济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强大思潮,从而为实行新政提供了理论依据。5 借鉴了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6 罗斯福的个人因素。[学会分析] 材料1中的民间资源保护队是罗斯福新政期间为了解决失业而采取的以工代赈式的社会救济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进步主义时期环境保护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材料2表明罗斯福对摆脱危机、推行“新政”充满信心,他在演说词中强调“纪律”“实现有效的领导”表明政府要加强对经济的全面 干预,改变以往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材料3表明罗斯福试图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通过资产阶级民主范围内的国家干预来缓解社会矛盾和危机,而反对和避免由危机造成的人民示威运动、骚乱暴动或法西斯势力对美国的威胁。三则材料共同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指导思想、实质和作用。表现 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展开,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生产关系调整: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到分配领域,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促进经济的发展 要点二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变化的表现及其评价 表现 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于科技的进步、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同时还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以及激光等 经济全球化:由于科技的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评价 这些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工人阶级长期的不懈斗争、对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借鉴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变化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 这些变化暂时缓解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学会分析] 二战后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以上三则材料论述的主题。材料1说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政策要由垄断组织的紧密配合才能实施。材料2说明美国重视对风险大的科学研究的投资,私人企业无力承担,应由国家负担,发挥政府的作用来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材料3说明美国新兴产业的增长较快,其中又以计算机的生产增长率最大,对科技投入可以促进基础工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总的来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在战后的进一步发展。利用国家的力量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了促进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本质上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考题范例] [例1] 2010??上海高先 如图所示的曲线反应罗斯福新政前 后的A.农产品价格的波动
B.社会失业率的起伏 C.银行倒闭数量的变化 D.公共工程投资额的增减 [解析] 本题以数据曲线图为问题情境,考查学生读取数据信息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全面考查了罗斯福新政的措施。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银行大量破产,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下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新银行得到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保障,恢复了银行信用,故C正确。危机发生后,农产品价格下降,而曲线表达的是上升,故A错误;罗斯福上台后“以工代赈”,失业率有所下降,但不可能像图示那样,接近于零,故B错误;新政时期公共工程投资会大幅增加,故1933年以后的曲线应该是上升,所以D错误。[答案] C [命题角度] 对30年代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考查,试题呈现方式大多是创设材料情境,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也应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新材料,让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去理解认识经济危机和反危机措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拓宽思路,升华认识,提升能力。[命题预测] 1.《圣经》中“马太福音”第25章有这么几句话:“凡有 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们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几句话来概括社会分化的现象,并命名为“马太效应”。从市场经济角度看,要将“马太效应”对和谐社会的负面效应降到最小限度,需要 A.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B.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C.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D.努力提高经营者以及消费者的道德水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就是社会贫富分化加剧,这是不利于社会和谐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就是建立“福利国家”,加强政府在社会财富分配方面的干预力度,故B符合题意。答案:B 2.2010年8月7日,舟曲发生严重泥石流特大自然灾害,党 和国家领导人高度关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孙中山先生1905年指出:“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材料2: 材料3:从战时经济恢复到和平经济,势必引起许多重大问题,在咨文中,我概括地叙述了业经制订的关于尽快重建和平时期的扩充了的工业、贸易和农业的计划„„尽快复员不必要的武装部队;„„限制物价和房租,直到公平的竞争方式,能够制止通货膨胀和消费者的过分负担时为止;„„凡因增加工资而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和物价高涨的地方,不得增加工资;„„防止工资收入或购买力的迅速降低;„„我继续向国会提出几份咨文,每个咨文都给公平施政增加了一些新建议,如健康保险、预付医疗制度和联邦政府对教育事业的补助。――《杜鲁门回忆录》 * * 第16讲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考点 历史特征 历史表现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大 从1929年开始,直到1933年美国等才陆续走出危机阴影;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资本主义工业产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 考点 历史特征 历史表现 罗斯福新政 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罗斯福新政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政府在财政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等诸多方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从而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考点 历史特征 历史表现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苏联逐渐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但很快中断,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 面对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考点 历史特征 历史表现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福利国家”;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考点 历史特征 历史表现 苏联的经济改革 苏联改革遇到挫折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经济体制,但改革陷入困境,转向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2.原因 1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 依然存在。2 重要原因:资本家盲目生产激化了 的矛盾。3 直接原因:股票等投机活动造成 不稳定。
一、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背景: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虚假“繁荣”。基本矛盾 生产和销售 金融市场 4.表现 1 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2 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3 农产品价格下跌,收入锐减,很多人濒临破产。股价 银行 失业人数 3.爆发: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华尔街 暴跌。农民 5.特点:持续时间长; 广;破坏性巨大。波及范围 6.影响 1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示威游行、罢工不断,严重。2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加紧在国际市场 上的争夺。3 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 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加剧 了世界的紧张局势。社会危机 干预 殖民地
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 1 反危机措施失败,社会危机和经济危机不断恶化。2 罗斯福在1932年总统大选中胜出。胡佛政府 2.措施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令银行,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 ;管制证券业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通过《 》,要求各行业制定公平经营章程 调整农业 用 调整农业政策,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实行福利制度 加强救济工作;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 “ ”
第二篇: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六单元单元总结(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课件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香江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六单元导学案(教师版)
专题概述(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教材分析】
经济史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主要是介绍了三个问题:空前严重的社会危机、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人教版从危机、改革、调整方面阐述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的调整,在本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经济术语多也是本书中的一个难点。【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相关的经济体系的知识和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但由于学生对通史知识的淡薄,对二战前后世界历史的变化了解甚少,因此对本课的学习和理解有一定难度。
高一学生是从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承继了初中生的特点,思维活跃,乐于表现,而且本节内容和当今经济联系紧密,且有一定的相似性,易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因此可以设计较多的思维活动。【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空前大危机及其影响;了解罗斯福新政;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采用 “回顾昨天、把握今天、展望明天”的思路展开教学,通过对“昨天”的回顾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好历史知识点,以“今天”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以“明天”的思辩延伸展望历史的发展趋势,把握时代的脉搏。
(2)本节课教学过程以探究、体验和发现为核心,以创设情境为主线,以引导为辅助手段,关注课堂启发性和趣味性,给学生探手可得结论和全面思考和探究的机会。
(3)体现课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等理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创设情景,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通过史料,培养学生归纳历史事件,透过现象看本质,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罗斯福新政;难点: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的理解。【教学设计】
夯实基础(自主学习、重点突破、知识体系)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注:
1、请同学们阅读必修二第七单元(92-102页);
2、请同学们阅读学案一补充材料;
3、自主完成导学案夯实基础部分(填空); 1.经济大危机: 背景:世界联系的加强;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股市的繁荣;政府放任经济政策;主义经济思想。经过:时间:年;2)过程:首先从国开始,波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3)表现:经济。影响:社会的;德国日本走向了的道路,主义盛行。美国走向了道路。特点:波及范围;时间;破坏性。2.罗斯福新政: 背景:政策破产;年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社会动荡和危机;广大人民群众强烈要求变革;的经济危机;国家经济思想;思想;社会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潮、进步主义思潮。
经过:内容(经济方面复兴、救济、改革):(1)金融方面:①挽救银行危机,改革与开始管理金融制度3 月 9 日,国会通过《》;(2)工业方面:①1933年议会通过了《》罗斯福要求资本家们遵守“公平竞争”的规则,订出各企业生产的规模、价格、销售范围;给工人们订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规定;②为了推行新型法规,政府给接收法规的企业颁发“蓝鹰”奖章,上面标志着“我们尽我们的的职责”等标语,以资表彰;(3)农业方面:1933年议会通过了《》给减耕减产的农户发放经济补贴(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贴),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4)社会方面(举办工程);(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①1935 年开始的第二期新政,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着重通过社会保险法案、全国劳工关系法案、公用事业法案等法规,以立法的形式巩固新政成果;②1938 年 6 月 14 日通过。这就是《》。影响:稳定了社会,避免社会的**;巩固了社会;罗斯福新政措施是总统权力全面扩张,终于逐步建立了以总统为中心的三权分立的新格局;他是总统职权体制化的开拓者;度过了难关;缓解了经济危机;开创了新模式;有利国家干预经济思想的发展;促进了主义产生与发展。评价:1)实质:;2)特点:。4.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①原因:战争影响;科技革命发展;主义影响;新政影响;②表现:经济;④实质: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该和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2)福利制度(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工业社会,1601年英国女王颁行了世界上第一部《济贫法》,这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部分是为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险,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一词由此产生,它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
①原因:为了缓解矛盾,社会的,减少危机;罗斯福新政;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思潮;②表现: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医疗、教育、卫生、保险、住房、救济、养老等方面;④实质:国家利用宏观调控进行再分配。(3)知识经济:①原因:科技革命发展;化;
难点突破(合作探究、提高素养、知识深化)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注:
1、小组合作讨论(2人、同学A、同学B);
2、相互合作,讨论探究(结合课本、导学案、资料);
3、小组总结(请同学们把讨论结果记录在导学案上,推选发言人。合作探究一:经济危机爆发的因素由哪些? 合作探究二:对罗斯福新政的作用的评价?
合作探究三:影响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知识迁移(限时训练、学以致用、知识升华)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注:
1、请同学们独立自主完成训练试题;
2、请同学们思考做题方法;
3、展示做题方法(抽查)。【基础达标】 1.(2017年普通高考全国新课标卷一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起,计划与市场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2.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有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B.通过霍利——斯幕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护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3.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一方面指责资本主义是不道义的,另一方面又大力倡导自由资本主义。其主旨在于: A、抹杀资本主义的剥削性
B、反对封建专制与特权C、推动工人运动以争取公正
D、调和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 4.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时: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5.国家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罗斯福新政中曾实行美元贬值的货币政策,其主要作用是: A.有利于增强美国商品的竞争力,争夺国际市场
B.增强人民的实际收入,缓解危机 C.稳定农产品的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D.缓解银行压力,稳定金融体系 【能力提升】 6.“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一些新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②福利国家得到发展,阶级矛盾逐渐消除
③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并促进农业、工业的发展
④“新经济”出现,但受一些因素的制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剑桥美国经济史》:“用今天的标准来判断,胡佛(政府)在控制税率和联邦开支水平以刺激投资和减少失业方面是一个激进分子。”这主要说明:
A.胡佛完全抛弃了自由主义的政策B.胡佛成为军国主义激进分子
C.胡佛对经济危机采取了干预的措施D.胡佛趁危机扩大了总统的权力
8.经济民族主义指通过政府政策的形式对进口商品建立贸易壁垒,并施加各种各样的保护主义政策以保护其国内产业,它深切关注民族国家整体在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特别是由民族经济竞争力决定的民族的长期发展趋势,而不是世界的共存共荣。在罗斯福新政的下列措施中,明显带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美元贬值
B.计划指导C.减耕减产
D.以工代赈
参考答案
夯实基础(自主学习、重点突破、知识体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凡尔塞华盛顿体系;基本矛盾;虚假;自由;自由;1929年---1933年;美国;大萧条。动荡;法西斯;法西斯。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广;长;大。胡拂;1933年罗斯福;1929年到1933;国家干预经济;凯恩斯;《紧急银行法》;《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救济和公共工程;《公平劳动标准法》;资本主义社会;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凯恩斯主义;资本主义经济自我调整;国家干预经济。第三次科技;凯恩斯;罗斯福;混合;干预和调节。劳资,稳定,社会危机;凯恩斯;国家利用宏观调控进行财富再分配。第三次科技;全球化; 难点突破(合作探究、提高素养、知识深化)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合作探究一:政治:1)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2)社会矛盾;经济:1)直接原因:(1)经济政策错误;(2)原材料紧张尤其是原油危机;(3)自然灾害;(4)全球化的后果;(5)金融政策错误;2)根本原因:劳动分配的不公平(在传统的经济理论中,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决定的。现代经济危机不是产品过剩,而是虚假财富过剩);3)自由市场经济体系都存在经济周期,都会有发生经济危机的危险;4)虚拟经济的发展;文化:1)自由主义;2)凯恩斯主义;3)马克思主义;4)新自由主义;
合作探究二:有的学者指出,新政的意义远远超出经济领域,也超过一定意义上的改革,不论提出者自己是否意识到,它造成了资本主义的一次深刻变革或者是一种再生;另一些学者指出,罗斯福新政的目的只是保护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不应过分赞扬;
合作探究三: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市场与计划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
知识迁移(限时训练、学以致用、知识升华)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1--5:CDBBA;6--8:CCA;
第三篇:2013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三)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单元评估检测
(三)第三单元(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12·杭州模拟)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沿袭了罗马法的精神,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
()A.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
B.以明确的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C.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
D.解决了革命引起的政局动荡问题,为国家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权保障
2.1660~1684年的24年中,英国议会只通过533个法案,1689~1702年的13年内议会通过809个法案。造成后一时段通过的法案增多的原因是()A.议会规模的扩大
B.国王权力削弱 C.国内政局的动荡
D.资产阶级参政
3.1701年英国制定《王位继承法》,规定:“鉴于英国法律是英国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因此,凡得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他们所属官吏和大臣也都应按照同样的法律为国王效力。”这一法律
()A.实质是英国近代第一部宪法 B.规定了英国王位继承必须世袭 C.实质上反映了议会至上的规则 D.是英国国王必须遵循法律的开始
4.某英国首相曾表示:“首相可以在任何他愿意的时候去女王那里提出解散议会申请。但我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主动提出放弃这一权力的首相,这是对首相权力的妥协,但我觉得是件好事。”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英国首相有权解散议会 B.英国首相与议会相互制约 C.议会是否解散决定权在女王 D.女王是国家机构的一部分 5.(2012·江西师大附中模拟)“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崇政党轮替,视之为民主政治成熟发展的体现,能增加执政者的监督压力,防止执政党腐败及提高竞争力。”材料表明,英国制度创新主要表现在()A.议会制度出现
B.共和政体确立 C.政党政治兴起
D.内阁制度形成
6.(2012·新余模拟)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1763~1790)》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根据他的看法,创立美国联邦政府()A.背离了美国革命的原则 B.维护了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 C.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D.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
7.(2012·武汉模拟)“全世界将初次看到一种以颠倒一切政府的基本原则为基础的政府制度;全世界将看到整个社会的权力到处服从于各部分的权力„„”材料反映了美国面临的困境。这种困境的解决是通过()A.独立战争
B.宫廷政变 C.统一战争
D.颁布宪法
8.(2012·临沂模拟)1814年安杰罗尼在《论意大利政府应该建立的制度》一文中说:“„„至于我,我将永远乐于指出对于大部分被海环绕、另一方有高山为屏障的狭长的意大利来说,最适合的政府制度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制度。”文中安杰罗尼论述“最适合的政府制度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制度”的角度是()A.政治制度
B.经济结构 C.地理环境
D.对外贸易
9.“一票赢得”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被人称为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有人预言它会很快倒塌,但它出乎意料地发展了70多年之久。其主要原因是()A.不断对外扩张 B.以法律的形式确立的 C.强化中央集权 D.责任内阁制的高效运转
10.(2012·惠州模拟)中华民国宪法规定:“总统依法公布法律,发布命令,须经行政院院长之副署,或行政院长及有关部会首长之副署”、“行政院对立法院负责”,此条款与下面哪部宪法的内容相近()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德国1871年宪法 D.法国1875年宪法
11.近代法国先后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86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各国中实属罕见,这种现象反映的主要问题是()A.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 B.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 C.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
D.外国侵略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
12.2011年3月25日,加拿大议会众议院投票表决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这意味着哈珀总理领导的保守党政府将成为加拿大历史上首个因“藐视议会”而下台的政府。以下法律文献中不能为这一事件提供历史依据的是()A.1689年《权利法案》 B.1787年美国宪法 C.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D.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两国代议制的相同点是()A.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
B.国家元首拥有大权 C.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
D.代议制都名不副实
14.在高考历史备考专题复习中,如果老师要同学们对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趋势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概括,那么你认为下面各项中不够准确的是()A.从君主制到共和体制 B.从专制主义到民主政治 C.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 D.从封建神学到科学理性
15.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1875年宪法的共同之处是()①体现了代议制民主的特征 ②规定了资产阶级国家政体 ③资产阶级斗争成果的法律总结 ④赋予全体公民以充分的选举权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16.(2012·雅礼中学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冲突中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相互制约的历史传统通过冲突而达到融合,在融合中超越传统,从而完成变革,产生新的政治制度。“光荣革命” 就是这种模式的极好的先例„„“光荣革命”既是传统的沿袭,又是变革的手段„„
——《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二 乔治三世(英国君主,1760~1820年在位)个人统治的确立表明„„王权复兴,内阁名存实亡,政党被视为大逆不道,“爱国君主”论在很大程度上已成现实。此时,“国王的政治优势已牢固地建立起来,他的意志就是对大臣的法律,而大臣在议会两院中都拥有压倒多数„„人民与议会的争端消失了,这是一个政治上的冷漠时期。权力平衡的重心,在沃尔波尔内阁时,是由上院滑向下院,现在却是从议会滑向君主”。
——《英国政治史》
材料三 “不过在从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政变以后,一直到十九世纪初叶,这一百多年间,英国的政治制度、议会制度还远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可言,议会的地位上升了,但是议会的成分并没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改变,议会还一直把持在土地贵族、王权的手里,贵族们独霸议会的这个局面是从中世纪一直沿袭下来的。1688年的妥协,并没有改变这种政治力量的对比。„„”
——程西梅
材料四 1832年6月,英国通过议会改革法。其重要内容之一,是调整选区和重新分配议员名额,有143个衰败选区或被取消,或减少了议员名额,在新兴的地区和工业城市新设了40多个选区,使工业资产阶级能够向议会选派代表。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放宽选举权的财产资格限制,增加城乡选民人数,全国选民约增加30万,由1831年的51万增加到81万,约占全国成年人口的8%,工商业资产阶级的代表进入了议会,从土地贵族手里争到了部分政治统治权。
——《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既是传统的沿袭,又是变革的手段的理由。(4分)(2)据材料二,概括乔治三世统治时期英国政治的特点。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6分)(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及影响。(6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英国政治变革的认识。(4分)17.(2012·杭州模拟)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结果。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虽然雅典民主制不得不以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而告结束,但其民主传统却得以遗赠后世,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雅典政制》„„,这些著作流传下来,经中世纪而到近代„„
——沈芝《浅析欧洲民主的渊源》
材料二 作为立法机构的英国议会发端于十三世纪,在中世纪是听命于国王的御用工具。1688年光荣革命建立起立宪君主制政体以后,议会虽然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但由于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1832年议会改革打破了贵族们长期垄断的政治权力,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和选举权。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议会先后颁布了《秘密投票法》、《取缔选举舞弊法》,十九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二十世纪初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
——摘编自CCTV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材料三 1875年前后,欧洲国家和非欧洲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开始有了巨大差别。„„非常凑巧,当时所有重要的非欧洲帝国都处在衰落之中。它们的统治者从自己的臣民群里只能得到最微不足道的支持,像18世纪莫卧儿帝国的瓦解,使英国人有可能在印度进行接管,同样,19世纪土耳其苏丹、伊朗国王、中国皇帝和日本幕府的腐败无能和昏庸无道,都使得欧洲人的入侵轻易获得成功。
——[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传统传承后世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政治文明产生的影响。(6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议会地位及议会权力的分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8分)(3)以法国和中国的史实为例说明材料三中欧洲国家与非欧洲国家在政治层面的“巨大差别”。(6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在《权利法案》之前,英王信奉“君权神授”、“主权在君”,而《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的权力来自议会和宪法,体现的是“主权在民”的民主理念。
2.【解析】选B。本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发展。光荣革命后国内政局稳定,议会权力逐渐超过国王权力,故通过的法案增多,选择B项。D项资产阶级参政在光荣革命前已经开始。
【变式备选】汤因比曾这样评价一件史事:“顺利地在旧瓶里装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的爆炸。”并认为:“这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一种惊人的技艺。”汤因比所评价的是()A.美国联邦共和国的确立 B.法国共和制度战胜君主制度
C.近代德国宪法和议会装饰下的皇帝专制 D.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选D。本题考查近代英国代议制的确立。根据“旧瓶里装了新酒”分析,在旧的体制下出现了新的制度,而新旧制度能够和平相处,新制度是体现宪法要求的。在四个选项中英国建立的君主立宪制政体体现了在原先封建制度下进行新制度的建立,使得宪法成为“胜利”。3.【解析】选C。依据材料中的时间“1701年”并结合材料的内容“英国法律是英国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可以看出,此时期的英国国王在处理事情时也要依据法律,体现了议会至上的规则。
4.【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各权力主体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的准确理解。在英国政治体制下,首相可以提请国王批准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其决定权在首相手中,而不在国王手中。5.【解析】选C。英国责任制内阁规定,一个政党成为多数党时就获得执政地位,党的领袖被任命为首相,为了获得议会多数席位,英国资产阶级议会政党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材料中体现的是英国的政党政治。
6.【解析】选D。从材料中的“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可得知美国建立之初建立邦联制,新生政权不稳固,故制定1787年宪法时加强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所以正确答案为D。
【误区警示】邦联体制下,国家无权征税,也不掌握军队。各州权力很大,有权征兵、征税和发行货币,财政政策各行其是。各州互设关卡,造成商品流通不畅;各地经常发生骚乱,社会动荡加剧;因无统一的关税,使美国在与欧洲各国的贸易中常处不利地位,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7.【解析】选D。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材料反映的美国面临的困境从“整个社会的权力到处服从于各部分”即可知是美国地方各州权力超过中央权力所带来的统治危机,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体制,解决了危机,选择D项。
8.【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提炼材料信息的能力。答好本题,关键要注意题目中的“角度”这一要求。安杰罗尼主要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来论证意大利应学习美国,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共和制度。9.【解析】选B。本题考查的是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理解。虽然第三共和国的建立曲折艰难,但是1875年宪法明确规定法国实行共和制,而且规定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共和国总统,这样就用法律形式阻断了保皇派的复辟图谋。
10.【解析】选D。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美国的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任命联邦法官。英国的《权利法案》规定国王权力受议会的限制;德国的1871年宪法带有明显的专制主义色彩。
11.【解析】选C。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社会矛盾尖锐。以封建贵族和教会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十分强大。材料说明的情况,正反映了由于法国封建势力十分强大,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12.【解析】选C。从材料信息可看出,议会对政府形成了一定的制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都体现了议会至上的原则,而C项中的德意志帝国宪法带有明显的专制主义色彩,帝国议会对政府没有任何监督权,不能对政府形成制约。13.【解析】选B。法国的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对议会负责,代议制名副其实。德国皇帝是世袭,不对议会负责,名为君主立宪,实为专制。但两国元首都拥有大权。
14.【解析】选A。B、C、D三项分别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进行了准确的概括。关于A项,近代资本主义各国并非都经历了由君主制到共和制的演变,排除。
15.【解析】选B。本题考查了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1875年宪法的特点和意义等知识点,④“赋予全体公民以充分的选举权”不属于三部宪法的共同点,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黑人按3/5的人口折算,印第安人没有权利。①②③正确。
16.【解析】本题以英国近代君主立宪制的发展演变为主题,考查了学生对英国政治体制特点及其背景的准确分析。第(1)题,要挖掘“光荣革命”中变革的表现及沿袭传统的表现;第(2)题,要依据材料分析英国民主政治制度倒退的表现,并结合英国资本主义经济、阶级关系的变化分析原因;第(3)题,要围绕工业革命这一背景分析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及影响。第(4)题是开放性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沿袭传统是指英国保留了君主制和议会传统;变革的含义是光荣革命为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形成奠定基础,逐渐实现民主政治。
(2)特点:君主权力增强,成为国家权力中心;内阁名存实亡;政党活动遭到压制。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够充分;议会中专制保守势力占绝对优势(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较弱,革命不够彻底);英国对外殖民扩张、镇压北美独立战争以及对法国战争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权力;
王权专制思想依然存在。
(3)原因:工业革命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自由主义思想形成发展。
影响: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议会改革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4)改革是实现政治变革的一种途径;政治民主化是政治变革的必然趋势;民主政治的实现是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
17.【解析】本题以古代雅典、近代英国和中国政治文明的不同发展特点为主题,考查了人类由专制到民主的曲折发展历程。第(1)题,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的影响;第(2)题,要从议会地位及权力分配等不同角度分析变化,并结合英国经济、政治状况的变化分析原因;第(3)题,要注意回答1875年以后的中法之间的政治差别。
答案:(1)途径:通过思想家著作流传。影响:雅典民主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国家政治原则、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国家决策方式和公职选举、任期制等方面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深刻影响。(2)变化:议会由专制王权的御用工具,到执掌立法大权;议会由贵族阶层垄断,到资产阶级参与分享,再到普通民众获得权利。主要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君主立宪制确立并完善;工人运动的推动。(3)中国:仍维持封建专制统治,人治色彩浓重;虽然部分开明人士开始了强国御侮的探索,但以器物层面为主,制度层面涉及较少。法国:经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政权,建立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体;1875年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践行了资产阶级人民主权、权力制衡、法治等原则。
第四篇: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巩固提升(人民版):专题15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含解析)
(对应学生用书P219 解析为教师用书独有)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1年8月6日标普将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AAA”降至“AA+”,评级展望负面,受此影响,全球股市暴跌。回顾历史,1929年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也曾迅速演变为世界性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产销矛盾加剧
B.股票恶性投机 C.分期付款和超前消费
D.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解析 D 做本题时注意题干的限定词“根本原因”。C项导致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而使产销矛盾加剧,是经济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B项是导致经济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D项是导致其发生的根本原因。
2.1931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已达124项,大部分是美德两国提供的,同年,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总出口量的1/3。当时苏联大量得到西方设备的时代背景是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B.西方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敌视政策 C.苏联制定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 D.开始出现经济全球化趋势
解析 A 从题干的时间1931年以及美德机器、技术大量提供给苏联可得出答案。
3.1825年英国发生了世界首次经济危机;1857年后,世界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而1929~1933年由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主要是因为
()()
()A.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存在
B.“自由放任”政策不适应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C.各国之间国际贸易冲突加剧 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确立
解析 D 1929~1933年由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是缘于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日益成为一个整体有关。
4.1934年1月10日,罗斯福总统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30亿美元纸币,并使美元贬值40.94%。导致20世纪30年代美元贬值的直接因素是
A.经济危机
B.政府强制推行《工业复兴法》 C.政治危机
D.政府调整财政金融政策
解析 D 20世纪30年代美元贬值的大背景是经济危机,但题干问题中的限制条件是“直接因素”,经济危机是从金融业开始,为了解决经济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加强对经济干预,整顿金融业,D项与题意相符。
5.(2013·哈师大附中模拟)西汉宣帝五凤四年,“请于边郡皆筑仓,谷贱时增价而籴,贵时减价而粜,名曰:‘常平仓’”。下列史实与“常平仓”思想一致的是
A.汉武帝的盐铁官营政策 B.明清王朝的海禁政策 C.苏联农业集体化
D.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农业调整法》
解析 D 材料中西汉“常平仓”通过控制剩余粮食流通来控制价格,实现粮食市场“平价”的目的,与美国罗斯福新政通过控制农业的生产来实现粮食价格的稳定(即平价)的思想一致。
6.罗斯福在1932年4月的一次全国广播讲话中说:“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订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A.放弃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制度 B.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形成 C.注重缓和社会矛盾
()
()
()
D.开始关注对困难民众的救助
解析 A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在坚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7.1935年和1936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许多“立法”违宪,但罗斯福管辖下的行政机关依然我行我素,“新政”措施照行不误。这一事件表明()A.罗斯福总统个人魅力的光芒超越了法律 B.新政得到了美国全国人民的热烈支持 C.新政的措施全面解决了美国面临的问题 D.三权分立的原则在特殊时期遭到一定冲击
解析 D 根据所学美国政权机构实行三权分立,最高法院、国会和总统三者之间相互制约和平衡。材料中法院裁定罗斯福新政“违宪”,但行政机构却不予理睬,表明最高法院对总统没有形成有效的制约,说明三权分立的原则在特殊时期遭到一定冲击。故本题选D项。
8.伯顿·W·小福尔索姆(Burton Folsom,Jr.)在其新作《罗斯福新政的谎言》中,批评罗斯福,“他采取了一系列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但他的大部分举措,对当时的美国甚至以后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新政“灾难性的影响”不包括
A.增加政府财政负担 B.美元贬值,加剧邻国危机 C.造成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 D.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
解析 D 本题实际要求回答罗斯福新政的负面影响,D项是罗斯福新政的积极影响。
9.凯恩斯说:“似乎没有强烈理由要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把社会上大部分经济生活包罗在政府权限之内。”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但也不完全排斥经济自由 B.强制推行国家资本主义 C.反对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D.主张完全的经济自由政策
解析 A 凯恩斯反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主张国家直接干预经济。但是,()
()
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的基本经济理论,其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同时,也注意发挥市场的作用。
10.二战后60多年来,资本主义不仅没有崩溃,而且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科学技术、物质、文化各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提高,政治、社会相对稳定,至今也看不出垂死的迹象。其根本原因在于()A.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实施福利国家政策缓和了社会矛盾 C.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 D.扩大了社会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
解析 A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建立并完善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而使资本主义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11.希腊债务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的剧烈动荡(债务危机是指在国际借贷领域中大量负债,超过了借款者自身的清偿能力,造成无力还债或必须延期还债的现象)。希腊目前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高达12%,远远超过欧元区设定的3%上限。下列与希腊债务危机的发生有关的是
A.人民资本主义
C.高福利政策
B.经营者革命 D.企业国有化
()解析 C 人民资本主义是指股票分散化,经营者革命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都与希腊债务危机无关;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高福利政策,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引发了债务危机。
12.有人概括战后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原因是“基础殷实,决策正确,动力巨大,高新技术”。下列图示中比较符合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是
()
解析 A 二战后,美国经济经历了长达20年的经济繁荣时期,20世纪70
年代初期,经济进入萧条阶段,80年代美国经济复苏,90年代重新进入繁荣时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然秩序”,它奠基于人的利己主义本性。因为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从事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将生产的分工与商品的交换调节起来,使人们彼此满足了需求„„他们要求让“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自然秩序”不受干扰地存在,不要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政府只需发挥保卫国家的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工程,其余的就该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材料二 从(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凯恩斯学派在西方世界就“大行其道”,并且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一学派„„给资本主义经济开的灵丹妙方是:当经济出现萧条时,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减税和降低银行利率等办法来刺激需求,促进生产繁荣;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则以减少政府支出、增税和提高利率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这些办法在相当时期内,收到了一定效果。
——《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 里根当选总统之后(1981年),雄心勃勃,表示要实行少政府(干预)、少开支、少征税、少福利的政策,对美国经济来一番“引人注目的改变”。
《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思想?(4分)(2)与上述思想相比,材料二所反映的思想主张有何不同?指出美国20世纪30年代最能体现这一变化的历史事件,并概述其主要内容。(10分)(3)材料三中,里根政府为什么要进行“引人注目的改变”?“引人注目的改变”主要指的是什么?这一“改变”之后各国逐渐发展出什么经济?(6分)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由“自由放任”到积极干预和调整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干预政策的影响。第(1)问,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反映的是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第(2)问,第一小问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反映的是国家
——
干预经济的思想,后面两小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罗斯福新政的掌握。第(3)问求答项较多,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来回答。
【答案】(1)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由市场调节经济活动,反对政府直接干预。
(2)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使政府承担起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的责任。罗斯福新政。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整顿银行;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扩大中央银行权力;管制证券业等。工业方面(核心):制订包括工资、工时、行业公平竞争法规;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方面:成立农业调整署;减耕减产;调整农产品结构;公布《农业调整法》等。社会福利:加强救济工作;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社会立法: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
(3)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6年,里根签署了美国参众两院批准的修正税法„„根据这一法案,降低了个人所得税„„改变了过去30多年来税率越定越高、特惠越来越多的情况。它实际上是大规模减税和局部增税的结合,既使中产阶级得到实惠,又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里根政府坚持紧缩货币政策,严格控制通货膨胀„„里根政府还推行新联邦主义,改革社会保障制度。1983年4月里根签署了国会通过的一揽子社会福利改革计划,削减了一些社会保障项目,尤其是“随意性”的社会福利开支。
——黄安年《当代世界五十年》
材料二 撒切尔夫人任首相时(1979~1990年)针对英国“病症”和滞胀经济实行货币主义经济政策„„首先,推行企业民营化,发挥自由市场机制的活力„„第三,控制社会保障制度规模,逐步改革实施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政府削减了社会福利在公共开支中的比重,1986~1987比1979~1980下降了十个百分点。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国内生产总值明显增加。——黄安年《当代世界五十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里根和撒切尔夫人当政时期美英两国改革措施的异同。(12
分)(2)里根政府和撒切尔夫人政府的改革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在改革的指导思想上有何不同?(8分)解析 第(1)问比较美英两国经济改革的异同,考查对历史问题的比较能力,相同点就是共性,不同点就是各自的特点。第(2)问实质考查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思想。
【答案】(1)相同点:都改革社会保障体制、减少政府开支;实行货币紧缩政策、控制通货膨胀。不同点:里根政府强调减税和调整经济结构;撒切尔夫人政府强调发挥自由市场机制,推行企业民营化。
(2)里根政府和撒切尔夫人政府尽量减少政府干预,罗斯福政府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第五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讲 辛亥革命教案 新人教版
第12讲 辛亥革命
课时名片
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考纲明示:辛亥革命。
[主干知识 理一理]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12日,占领武汉三镇。
4.结局: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
[拨云见日 想一想]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孙中山在充分考察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上颁布的,结合其内容论证上述观点?
试 答
提示:主权在民体现了西方民主的基本特征;三权分立制参照了美国;责任内阁制效仿了英国。
2.可以说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吗?
试 答
提示:不可以。因为封建制度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综合性概念。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只是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没有结束我国的封建制度。
3.构建一个关于辛亥革命的知识导图。
试 答
提示:
4.中华民国政权与清王朝有何本质区别?
试 答
提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史论要旨 背一背(先填后背)](1)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产物。因而辛亥革命是一次更具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反映了中国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3)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Step1 微考点——图文证史深化
微考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政治原则 WEIKAODIAN ①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②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③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④“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⑤“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思考 史料反映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什么政治原则?
试 答 史料解读:①反映了主权在民;②体现了国民平等;③反映了公民自由;④反映了三权之间分立制衡;⑤反映了责任内阁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政治原则
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Step2 综合点——总结升华提能
综合点1 运用多元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ZONGHEDIAN
[要点整合]
[针对训练] 1.[2015·保定摸底]黄炎培在《我亲自经历的辛亥革命》中说:“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有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辛亥革命无数头颅换得来的,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材料中黄炎培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制度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社会生活领域出现重大变化 D.促使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可知,作者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使风俗人心变化,民众体格、品格提高,故C项正确。
综合点2 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ZONGHEDIAN
[要点整合] 1.“成功”的革命
(1)它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作了明确的规定,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3)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主主义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4)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压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对此后的民族解放事业和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有着巨大的鼓舞作用。
2.“失败”的革命
(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而袁世凯是一个军阀,又是一个帝国主义扶植的新的代理人,为建立专制统治,不惜出卖民族利益。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针对训练] 2.[2015·黄冈中学模拟]1935年林语堂曾痛心疾首地评论道:“1911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是粉碎了一个皇权,而剩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此评论()A.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B.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 C.为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 D.强调革命未根本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答案 C 解析 “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说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说明存在一定的封建残余,故选C项。
Step3 名家评史解读
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中国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因此它们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你的解读:
参考提示:本段材料从思想和政治视角说明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缓慢;照搬西方体制。但是其“他们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观点值得商榷。虽然共和体制有名无实,人民没有获得真正的民主权利,但是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等进步性还是值得肯定的。
真题典例
1.[2015·北京高考]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洲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太平天国运动未与西方文明相对接,更没有提倡民主自由思想,由此可排除A、C两项;剪辫与宗教信仰没有必然联系,可排除D项。本题正确选项为B项。
2.[2015·浙江高考]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 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答案 B 解析 刘邦主张“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是为了巩固刘氏天下的专制统治,孙中山主张“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是为了避免帝制的复辟。A项传统社会指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A项与题干不符。C项“决定作用”的说法错误。题干强调的是从君主专制到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D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故B项正确。
3.[2015·广东高考]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
——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结合材料,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要求:信息的提取准确,调动和运用知识合理,逻辑清晰。)答案 清政府学习西方进行改革,但仍坚持“中体西用”,1904年学制中儒学地位有所下降,但分量仍很重;1912年,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倡导民主共和,取消读经讲经课;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和新道德,五四运动反帝爱国,1922年新学制改修身课为公民课。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转型,考生务必从表格内容出发进行分析说明。
考向分析
(1)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一直是有争议的,因此创造新情境材料考查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局限性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重点。
(2)高考重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物质习俗等角度来考查辛亥革命的背景、地位和影响。
仿真练习
1.[2016·横峰月考]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次日,即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下面关于孙中山改历改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宣告了清朝统治的结束
B.含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 C.彰显了孙中山的共和观念
D.意在破除君主制度给人们的思想束缚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此为中华民国成立的第二天,即1912年1月2日,根据所学可知,清朝统治结束于1912年2月12日,故A项不符合史实,是正确答案。
2.[2016·枣强模拟]《天朝的镜像》一书中描述:“无数中国人在1911年被革命的细菌所传染,并于一夜之间在没有具备任何新思想的情况下,变成了暴力反满和反君主政体者。革命党人发明的反满口号很快被大量中国人拾起。”这反映了辛亥革命()A.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 B.许多参与者具有盲目性 C.参与民众反对君主制 D.革命党人发动民众参与 答案 B 解析 “于一夜之间在没有具备任何新思想的情况下,变成了暴力反满和反君主政体者”反映了当时参加辛亥革命者的盲目性。故B项为正确答案。
3.[2016·陕西安康月考] “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下列言论与材料原意相近的是()A.“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 B.“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须臾缓。”
C.“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D.“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 答案 C 解析 由“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可知此材料在强调思想解放是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A项在强调上权太重;B项在强调民权主义实行的紧迫性。D项在强调兴民权的必要性。只有C项在强调思想解放的重要性。故C项为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