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泉县食用菌种植结构及其经济效益分析
关于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 卧龙镇乡农业种植结构 及其经济效益的调查分析
题 目:“中国食用菌之乡”—河北平泉 姓 名:燕千凡 学 号:201240785 院 系:经济管理学院 专 业:农林经济管理 年 级:2012级农林经管一班 指导教师:
二 〇 一 三 年 十 月
走进“中国食用菌之乡”—河北平泉
引言:通过调查我县的食用菌,让我对食用菌的了解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通过介绍食用菌,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县的食用菌种植业。
地处河北省东北部的平泉县是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典型山区农业大县,近年来,平泉县充分发挥区位、资源、气候、技术等优势大力发展以食用菌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以产业富民为切入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壮大特色园区规模,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从而大大地促进了农业的收入。
目前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我县农业主导产业,食用菌生产覆盖全泉县所有乡镇,建成11个食用菌专业乡镇、100多个专业村、5万余农户,年发展食用菌亿盘(袋),鲜品产量达10万吨,产值经营额10亿多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4.1%。其中,滑子菇产量占世界产量的25%、全国产量的50%,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第一产业,而平泉县也成为华北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闻名遐迩的“中国食用菌之乡”,形成约近20万人口参与的食用菌产业集群。目前,全县已培育出食用菌龙头企业40多家,使菌农产出的鲜菇以“森源”、“润隆”、“瀑河源”、“三棵树”等绿色品牌打入国内外市场。平泉县也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全国食用菌文化产业建设先进县”、“全国首批出口食用菌安全标准化示范区”,食用菌产品远销美、日、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3000多万美元。
而我们卧龙镇就是11个食用菌专业乡镇之中的一个佼佼者,有着“北方食用菌第一镇”之称,在我镇中大大小小的食用菌生产园区一个挨着一个,而我们村正是这些园区中的一个。由于从我很小的时候家里就从事种植食用菌,所以耳濡目染的我对食用菌也有一定的了解。
食用菌的原料是锯末,而且种植食用菌更是需要大量的锯末,这就需要消耗很多的树木,因此平泉县政府及人民积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建设绿色基地、实现资源循环、挖掘增值空间、促进产业发展”的原则,促进产业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行“菌林共兴,产业长青”的长远发展战略,促进平泉食用菌文化产业的建设与提升。把营造刺槐食用菌原料林作为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点,连续5年开展“人种一树”的全民造林活动,掀起了一场造林热潮。目前,全县刺槐林已达80万亩。按每亩刺槐林3年平茬一次可生产食用菌原料500袋计算,每年平茬20万亩即可满足年产1亿袋食用菌的需要。我县经过多年实践,终于形成了“林木——食用菌——废料——菌糠饲料——养殖——畜禽粪便——沼气池——沼渣——沼液——还田作肥料”的闭合式循环经济链,随着食用菌产业的不断壮大,森林覆盖率增长到58.2%,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丰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效。
为了促进食用菌的发展,我县还成立了食用菌发展合作社,投入约2000万元在卧龙镇,其中卧龙镇利达食用菌标准园设施面积达1000亩,建设发菌棚100多栋,出菇棚1200栋,实行发菌棚和出菇棚单独建设,分场管理,采用先进的食用菌专用设备进行生产,使用优良的地栽香菇“高温18”品种和架式香菇135品种进行香菇栽培,推广了标准化棚室、集约化发菌、保鲜库储存、灯板网使用、自动微喷上水、遮阳网覆盖等技术,大大的促进了食用菌的发展。
同时政府对食用菌种植也有相应的补贴,积极倡导人们发展食用菌种植业,为壮大食用菌产业发展,实行政府主导并协调市场管理,先后拿出1.5亿元项目资金扶持产业发展。每年拿出300万元,用于基地菇农的贴息、机械设备补贴等,农民搭建园区、建冷库都有与之相关的补贴,一百平方米以上可直接补助四万元,农民购置大型机械设备最高补贴补贴30%。
随着食用菌越来越快,越来越好的发展起来,我县也开始注重“菌文化”的发展,提升产业的创意化,不再仅仅是以生产化为标准。
目前,投资45亿元,正在兴建占地两千亩包括中华菌文化博览中心、菌类美食一条街、菌类文化一条街、菌类生态园、菌类培训中心、菌类交易市场等10个子项目的食用菌文化产业园。我想不久以后,等这些都建完,一定会大大的提高食用菌的知名度,进一步推动食用菌的发展,传播“菌文化”,使食用菌更进一步的迈向国际市场。
以上就是我的调查报告。
第二篇:种植油茶的经济效益分析
种植油茶的经济效益分析 的总称。包括油茶和茶叶两大类。根据其经济性状的不同,我们常说的油茶则是指采收油茶籽的茶子树。
油茶,别名茶子树,又名木子树。盛产于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油茶是我国主要的木本油料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油茶林面积6000万亩,常年茶籽产量56万吨,产茶油15万吨,其产量占全国木本油料作物的80%以上。
一、茶油的主要成分与用途
1、茶油的主要成分 茶油是用油茶籽经加工后所获得的油脂。我国自古就有“一猪二茶”之说。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讲求膳食比例均衡的今天,茶油更是纯天然的绿色保健食品。由于茶油中90%以上是油酸和亚油酸为主的不饱和脂肪酸,因而明显优于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动物油脂。与菜籽油相比,茶油中不含芥酸。与橄榄油等其他植物油相比,茶油中不皂化物和生物酚的含量很少。与花生油和豆油相比,茶油不含黄曲霉素。因此,茶油是一种高级优质食用植物油。
2、茶油的用途和综合利用 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常食茶油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并且具有抑制肿瘤、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是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脂等患者的理想保健油脂。茶油还是重要医药原料,在民间用于调制各种药膏治疗烫伤、烧伤及体癣等皮肤病。茶油通过氢化可以得到生产肥皂和凡士林的硬化油。茶油还能乌黑头发和润泽肌肤,吸收对人体有害的短波紫外线(UVB)。
茶枯可以提取皂素。从茶壳中可以水解糠醛。皂素和糠醛都是重要的医药和化工原料。茶壳中含有大量的木质素等,可用于提取木糖醇,制作活性炭等。茶枯去除皂甙后也是很好的植物饲料。
二、油茶的生物学特性
1、油茶树的形态特征 油茶为多年生常绿灌木或乔木,多分枝,冠幅大,树龄50—80年,甚至长达百年以上。是以采收果实为主的木本油料树种。每年10月开花,次年结果,果实球形,直径2—3.5厘米。单果重9.3—31.5克,每果内含油茶籽1—8粒,籽粒多少视品种而定。有早、中、晚熟品种之分。
2、油茶的生长习性 油茶是多年生木本油料植物,种后 3—4年后即可开花,一生为“抱子怀胎”,即每年10月份开花至翌年10月份收获。收获标准以80%以上的茶果变红为佳。或有10%的茶果开裂时采摘最为适宜。采摘后7—10天即开花。
(1)油茶喜旱怕水 油茶在红壤、黄壤和石灰岩发育的泡红粘土上均适宜种植栽培,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PH值5.5—6.5的砂质壤土最为适宜,一般在海拔50—1100米的山地均可栽培。油茶为直根系植物,适宜于旱坡地和低山林地种植。
(2)油茶喜光怕阴 油茶幼苗喜荫,有利生长成活,成林后则喜阳。一方面需要有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保证营养生长,使其树冠迅速扩展,根深叶茂。另一方面需要进行生殖生长,使果实充分积累营养,增加含油量,若缺乏光照,则会生长不良,少花、少果,甚至绝收。
油茶树为常绿灌木或乔木,一年栽植,百年受益。油茶树适合我区经济林开发。特别是我区现有5万亩低山丘陵岗地适宜种植,是退耕还林、绿化荒山、涵养水土、防止水土流失的良好树种之一。也是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理想选择。
3油茶的经济性状
油茶籽的果大、产量高等特点是其他油料作物所不及。油茶籽平均千粒重716克,最小(多粒果)的籽粒千粒重有351克,最大(单果品种)籽粒平均千粒重1670 克,单粒重达1.91克。与目前的主要油料作物油菜籽相比,一粒油茶籽相当于100—545粒油菜籽,一株盛产期的油茶树每年可摘油茶果1000—3000个,最高可达1万个以上,幼林期平均每株收油茶果5-15公斤,大龄茶树单株采摘油茶果最高可达100公斤以上。一般可收油茶果8325—30000公斤//hm²,按油茶出籽率40%计,折合收油茶籽约3330—12000公斤/hm²。丰产的油茶林每年收获的油茶籽产量是同面积的高产油菜籽产量的2—8倍,油茶种仁含油率达51%左右,种籽出油率一般在29—32%之间,与油菜籽的出油率接近。因此,油茶是一种经济产量较高的油料作物。
三、油茶的经济效益分析
1、不与粮油作物争面积 油茶适应性广,耐寒耐瘠,适于荒坡荒地栽培,也可用于改造低产林地。与油菜、芝麻、花生、大豆等油料作物相比,油茶不与粮食和油料作物争面积。每年可为我区节约油料用地约20万亩,增加产值1亿元以上。
2、高产、稳产性好 油茶一经播种(移栽),第三年即可开花,第四年挂果。挂果第一年单株茶果很少,一般3—5粒,从挂果的第二年开始,挂果量成倍递增,15年以后可进入一个相当长的高产、稳产时期。油茶籽产量是油菜籽产量的2—8倍,每公顷每年可产油茶籽3330—12000公斤,产量和经济效益均十分可观。
3、收益时间长 油茶除了在幼林期前三年无经济效益外,从第四年挂果开始,以后逐年成几何级的产量递增,这一递增速度可以持续30—50年,因此,种植油茶是一代人栽种,几代人受益。
4、市场前景广阔 目前食用茶油的市场价格一般在40元/公斤,是菜籽油的3—5倍,出口贸易价格不菲。在日本,茶油是菜籽油的7.5倍,在美国市场达到12美元/ kg,价格高于橄榄油。茶油经过精加工制成高级凉拌油、人造奶油、起酥油、蛋黄酱等多种用途的油脂食品,倍受商家和消费者的青睐。
5、节省投资 油茶一般每公顷种植1665—3000株,种苗、肥料和人工总投入166.5-300元,平均单株成本仅1.5元,以后的抗旱和病、虫害防治及肥水管理等投入,成本也不高。虽然在前期的3年内无收益,但是一旦进入丰产期,基本上就不用再投入,可谓“一劳永逸”。而且幼林期还可套种其它农作物,以耕代抚,增加收入。
四、油茶的生态效益分析
发展油茶除了能获得很高的经济效益,解放农村生产力外,由于其高大的植株、厚厚的冠盖和深深的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分解和吸收能力强,在用地养地、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自然环境以及提高土肥供养能力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保土保肥能力增强 油茶林地在成林后,一方面有大量的枯枝落叶覆盖,另一方面因减少了耕作而造成的水土流失可以起到保水、保土和保肥作用。使林地的蓄水保土能力大为增强。按土壤蚀模数(t/ km²·a即每平方公里面积每年流失土壤量)计算,相当于每年保住2cm厚的土层。每平方公里林地每年可以减少土壤流失量达2万m³,也相应减少了有机肥的流失,这表土层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油茶林的保土价值如果按拦阻流失土壤量10元/m³计算,则油茶林每平方公里年保土价值达20万元。
2、释放氧气多 油茶树冠盖厚、叶片多,表面积较针叶树大,其光合作用制造出的氧气也多。据专家测定:阔叶林制氧量为70 kg / hm²/日,油茶林叶片制纯氧达40 kg / hm²/日,由此推算,每公倾油茶林制氧量可供600人吸用,从而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3、调节生态气候,降低环境温度 油茶为常绿树种,其茂盛的枝叶覆盖着土地,有效地吸收和利用了大量的太阳热能。据测定,夏日正午油茶林地的气温一般比荒地环境的气温低1—3 ºc。
4、改善生态环境,增加蜂产品效益 油茶每年秋后开花,其花郁香,是蜜蜂喜食的花蜜。平均每平方公里油茶林可供蜜蜂采蜜10-20天,每箱可产蜜10-15公斤
第三篇:食用菌种植工作总结
食用菌种植工作总结
2012年**县食用菌种植工作,以“抓示范、提质增效”为突破口,带动种植区农牧民开展种植工作。据统计:种植拱棚379座、“一棚三用”81座,种植面积为7.8万平方。
1、干部包棚,示范操作,带动农户开展种植工作。
各种植区在积极宣传的基础上,开展“一对一”的帮扶,乡领导包村,乡、村干部包户,种植棚上做标识,方便种植户与工作人员的联系。乡村干部从4月份农户准备基料开始就建立了联系手册,逐一落实牛羊粪、麦草、大棚面帘等各项种植工作的前期准备情况,为做好种植工作打好基础。
二、加强培训,技术到位,强化种植管理力度。
种植区从自治区、地区、福建等地请食用菌种植专家授课,干部、群众一起听。同时地区专家还长期住在种植区,自己承包大棚带着农户种植,按生产环节一一示范到位,营造出种植去农户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的氛围,使农户的种植信心进一步得到增强。
3、组织收购,种植户无后顾之忧。
为了让种植户的食用菌不滞销,农业局一面鼓励农户自己销售,一面积极与**圣野、**喀尔里克食用菌合作社联系,鲜菇按每公斤不低于8元的保护价收购,促使种植户的利益最大化。目前没农户反映食用菌未销现象。
4、种植户的效益分析。
种植户每平方投入牛羊粪、麦秸、石灰等价格在20元,每平方产鲜菇4公斤左右,按每公斤9元的价格计算,种植户的收入每平方在16元。2012年种植460座棚,计7.8万平方,纯收入在124.8万元,每座棚平均收入2713元。
5、存在的问题。
1、指导食用菌种植的技术员少,不能构建起良好的技术服务体系。
2、不能在当地培育菌种,购买到的菌种在农户手中保管不当,造成一定的损失。
3、依靠传统粗放的种植,难以提高产量。
六、下一步计划。
1、认真总结,采取一对一的模式给种植户算清帐,加强培训,进一步提高种植户的主动性。
2、引进食用菌制种、鲜菇加工企业,完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行体系。
3、提高建好棚的利用率,逐步扩大规模,形成食用菌销售市场。
第四篇: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
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食用菌、药材、稻田等;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服务社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本身就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另一方面,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通过提供社会化服务,可以有效地把各种现代生产要素注入到家庭经营之中,不断提高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也可以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发展规模经营、集约经营,不断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
加强农业科技研发。适应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新要求,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立一批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推进资源开放共享与服务平台基地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基础前沿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大实施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和主要农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力度,加快适宜机械化生产、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新品种选育。加强中低产田改良、经济作物、草食畜牧业、海洋牧场、智慧农业、农林产品精深加工、仓储物流等科技研发。加快研发适宜丘陵山区、设施农业、农村种植的农机装备,提升农机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能力。支持地方开展特色优势产业技术研发。
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引入项目管理机制,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科技推广。鼓励地方建立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业技术推广联盟,支持农技推广人员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深入推进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重点推广优质专用品种和节本降耗、循环利用技术模式。实施智慧农业工程,推进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和农业装备智能化。发展智慧气象,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水平。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打造一批“星创天地”。加强农村科普服务建设。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快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制度规定。通过“后补助”等方式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深入推进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农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构。完善符合农业科技创新规律的基础研究支持方式,建立差别化农业科技评价制度。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办法,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提高农民工技能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深入推进现代青年农场主、林场主培养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探索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农民。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乡村规划建设、乡村住宅设计等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当前,农产品供求格局、农业国际竞争形势、资源生态状况、宏观经济背景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农产品供需结构失衡、粮食库存高企、农产品进口冲击较大、农民增收动力衰减、资源环境严重透支等问题制约了农业农村持续平稳发展。这些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存在,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突出的是结构性、体制性问题。必须从供给侧入手、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冲关过坎、克难前行,实现发展动能转换、动力接续,开辟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境界。
专业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凉山财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专业各种食用菌栽培种植技术培训,各种名贵药材种植技术培训,常年销售各种菌种、销售各种名贵药材种子、种苗,销售各种林木种子、销售各种花草种子、销售各种草坪种子等在凉山财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购种子种植的免费种植技术培训,专业项目技术老师上门一对一指导,专业农业农村技术服务机构凉山财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更专业。
第五篇:食用菌种植实施方案
丹麻镇锦州村食用菌种植实施方案
为发展农业生产,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根据青海省农牧厅“四五计划”要求,围绕丹麻镇农业发展规划,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食用菌示范基地为基础,以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建设为重点,科学规划,狠抓落实,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稳步、逐步整体推进,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二、任务目标
按照青海省农牧厅“四五计划”项目安排,积极开展创业富民活动,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结合累积技术和管理经验搞好示范基地,并作为锦州村食用菌种植技术现场观摩、培训和推广中心,带动锦州村民规模化种植食用菌,从而达到创业富民的目的。
三、工作重点
示范优质品种:主要是双孢菇、平菇等。
集成高产技术:本着节本增效、高产优质的原则,实现良种化,良种良法配套,综合防治病虫害,利用农作物秸杆栽培食用菌,拉长生物链条,开发高蛋白食品。
加强病虫害防控:优先采用科学育种、选用抗病品种、利用天敌、灯光诱杀等农业、生物和物理防治措施。化学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在菇体生长期杜绝施用化学农药,无菇期适量使用低残农药,在突出生态、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掌握适时适期防治,把病虫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四、主要技术内容
(一)主推技术
该技术通过利用选育低温型优良食用菌品种进行反季节栽培,实现低温、高海拔地区成功栽培食用菌的目的,对于提高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满足社会对食用菌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推广前景十分广阔。
1.品种选择及菌种生产技术。根据锦州村特殊气候条件,采用反季节栽培模
式,推广应用优质高产、适销对路及价值较高适宜反季节栽培的低温双孢菇、平菇和香菇,针对锦州村冷凉气候特点,采用塑料大棚设施或空置平房,进行栽培。菌种生产按照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进行母种、原种、栽培种生产。
2.培养料选用。栽培原料要求新鲜、无霉变,不含有毒有害物质,保持适宜的颗粒度和一定的吸水能力。培养料采用通风发酵处理和高压、常压灭菌,达到防霉速生增产的效果。
双孢菇具体配比如下(以100平方米用料计算):稻草3500斤,牛粪3000斤,过磷酸钙100斤,石膏100斤,石灰60斤、尿素30千克、发酵剂5千克、农药若干。
低温平菇:栽培种制作容器选用高压聚丙烯塑料袋进行袋栽。栽培种配方如下:木屑40公斤、棉籽壳40公斤、麸皮10公斤、复合肥1公斤、石灰0.5公斤、多菌灵0.2公斤。
3.双孢菇生产主要技术路线。(1)培养料前发酵。培养料备齐后,将草料提前3天加水预湿;将干牛粪加水预湿后混入发酵剂;预湿结束后按照一层草料一层粪的顺序,将所有料堆制成底宽2米,上宽1.5米,长度不现的梯形料堆,进入前发酵阶段,总计需15天,翻堆两次。(2)培养料后发酵。在前发酵结束后,利用小的朔料棚进行简易后发酵。(3)铺料播种。在棚内地面,按照宽0.8—1米,长度不限作成料床,两床之间隔40—50厘米宽过道。将发酵好的料铺在料床内,厚度20—25厘米。待料温降至28度以下时,即可播种。播种采取混播加层播的方法,即先把占播种量70%的菌种撒在菌床上,然后用叉子抖料,使料与菌种充分混合,再将剩余的30%菌种撒在料表面用平整的木版将料面稍压实,整平即可。(4)发菌期管理。播种后料面覆盖一层报纸遮光,保持料温20—25度,约20天左右菌丝即可长满培养料。(5)覆土出菇。覆土厚度为3-5厘米。菌丝完全长满培养料后即可覆土。覆土后调整土层含水量,以手握成团,丢开即散为准,并保持良好的通风,经15天左右,即可有菌蕾出现,此时可以加大喷水量,保持空气湿度在90%左右。待菌蕾长至直径5厘米左右时,即可采收。
4.平菇生产主要技术路线。(1)配料。以上各组配方可按料水比1:1.3~1.5加水拌料,调至含水量60%左右和pH值7.5~8。(2)堆积发酵。选向阳地势干燥地方,培养料加pH 9~10石灰水拌料,拌匀后堆料,然后覆盖塑料薄膜保温、保湿使之发酵。经1~3天料温升至50-60℃,经24小时翻堆一次,当温度再次升至50℃~60℃,经24小时发酵完毕。(3)装袋接种。因气温低宜用长而宽塑料筒,装料量相对大,装料袋应以宽20厘米,长40-45厘米为宜,装干料0.7~0.8 2
公斤。另外,应保证菌丝纯正无杂菌,菌丝生长旺盛,菌龄不可过长,菌种量以10% ~15%。菌种量大,菌丝生长优势大,栽培容易成功。两端袋口菌种量宜大,有利菌丝生长取得表面优势,一般装袋接种采用层播,可三层培养料四层菌种。(4)发菌管理。首先要控制适宜温度,培养室温度为20℃~23℃适宜,料温控制22℃~25℃为好;其次控制培养室内空气相对湿度达60%~70%为宜。此外,应注意适宜通风、预防杂菌发生。(5)出菇管理。此时必须注意温度、湿度、光线及通风量等几个因素的影响。
(二)生产技术人员培训与指导以及生产技术规程的制定与推广
培训分为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形式,采取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对象是锦州村菇农。计划培训举办5-6期,每期培训20人以上,共计培训生产和技术人员120人。同时,在示范推广食用菌的关键时期如产前、产中、产后等不同阶段,计划邀请锦州菇农到示范大棚、生产菇房进行现场观摩学习,现场咨询和解决问题。
为使技术得到更加有效应用和推广,制定双孢菇、低温平菇等品种不同栽培模式生产技术规程,并发放给锦州菇农,确保技术能够被菇农所掌握。
(三)示范基地建立与示范
在锦州村,通过建立示范基地,严格按照推广技术的内容,实施高效、科学、规范的管理,供菇农观摩学习,以点带面,促进全面推广应用,从而实现产量增加、品质提高、菇农增收、农业增效。
(四)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控和监测
通过对栽培品种的各种投入品使用以及栽培出菇管理、病虫害防治等过程的质量安全监控,以及对示范推广过程中生产出的产品进行检测。一方面可以使该技术得到有效推广;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的产值和效益,从而增加菇农收入。
五、明确职责,推进产业化经营体系
食用菌合作社组织:主要职责是和菇农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协助示范基地做好技术指导工作。(1)负责制定本村项目实施方案。根据丹麻镇总体方案的要求,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制定本村切实可行的项目实施方案。(2)落实具体种植区域和面积,并和农户签订食用菌种植和收购合同。(3)开展技术培训。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菇农进行技术培训,3
培训5-6期,每期培训人数不低于20人。(4)进行技术指导和物资服务。印发技术资料200份以上发放给菇农。帮助负责食用菌推广的部门和种植户落实食用菌相关菌需物资。(5)建立一支专业销售队伍,进行食用菌销售工作。
示范基地:(1)制定示范基地种植和推广计划。(2)技术人员进行基地食用菌种植示范,在食用菌种植不同阶段,组织菇农到示范大棚、生产菇房进行现场观摩学习,现场咨询。(3)制定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并做到家喻户晓。(4)建立健全项目实施档案。根据生产进程,搞好相关的生产和技术记载。
农户:(1)严格按照签订的食用菌种植和销售合同,种植和销售食用菌。(2)在菌种、农药、肥料等菌需物资的使用上,要严格遵守无公害产品农药、肥料使用准则,严禁使用违禁农药。
六、工作计划
根据实际,结合食用菌生产周期性,计划进度安排如下:
1、2010年9月—12月:做好互助县食用菌生产状况的调查研究、制订种植方案、做好产业规划、制定食用菌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做好试验示范推广的其他前期准备工作。2、2011年1月—3月:搞好技术培训与指导。3、2010年4—7月:搞好食用菌的栽培、示范与推广工作。4、2010年8月:做好总结。
七.蘑菇生产的成本及效益分析
蘑菇生产的原料皆由农作物秸杆及畜禽粪便组成,所以成本较为低廉。每平方米原料投入成本在30元左右。建造一栋栽培300平方米的菇棚,投资在10000-12000元,这样的棚体使用寿命在5年以上,按每年种植一季计算,每季棚体折旧为1000-1200元。原料等费用总计10000元,每棚每季产菇10000斤左右,按每斤两元销售价格计算,产值20000元,净利润为8000-10000元。
八、保障措施
为优质高效地完成青海省农牧厅“四五计划”关于锦州村食用菌种植计划,特制定以下保障措施:
(一)建立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领导小组
该项目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领导小组。项目领导小组由镇政府镇长任组
长,涉农岗位工作人员为成员。项目技术领导小组由主管农业副镇长任组长,组员由项目实施人员冯天英和农村社会经济服务中心农科岗位工作人员组成。
(二)建立目标责任制
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统一部署、组织实施、协调和运作,保证按项目要求顺利实施。
技术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和落实技术方案,开展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和组织验收、总结等工作。
(三)建立生产日志和管理档案
为保证项目实施工作具体化和制度化,技术领导小组要对项目的实施活动和环节进行全程记录,收集保存好图片、文字、影像等资料,归档整理,建立全程完整的工作、技术档案。
(四)做好技术示范、推广,探讨推广模式
通过示范基地展示推广项目的集成技术,同时通过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的形式,将技术成果通过食用菌合作社向周边地区辐射推广。
技术推广模式采用“政府+食用菌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户”模式。由示范基地制定具体技术路线和技术操作规程,由镇政府组织人员在示范基地进行示范,食用菌合作社为农户提供高质量的菌种并建立产品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渠道,发动农民进行生产,利用镇政府的联动,从而保证科学技术普及到位,农民能熟练掌握真正技术,无产品销售顾虑,实现镇政府、食用菌合作社和农户的三赢。
(五)开拓市场,确保增收
努力开拓产品市场,拓宽销售渠道和销售空间,纵横联合,以销售促增收。一是稳定食用菌合作社营销专业队伍;二是内引外联,与外公司、企业搞好对接工作;三是提升产品质量,打造品牌;四是创建食用菌产品销售大市场,优化销售环境,吸引外地老板来村收购活跃市场,打破制约食用菌产业发展销售瓶颈,确保群众得到实惠。
(六)采取多种宣传形式,提高农民素质
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观摩会、技术讲座、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推广普及大棚食用菌反季节高效栽培技术,制定和印发技术规范(程),提高锦州村菇农科学种菇水平。
(七)做好检查督导和验收总结
镇政府作为项目支持和牵引单位,要不定期的做好项目的督导检查工作,对发现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研究解决办法。食用菌合作社和示范基地要积极配合镇政府工作,每月上报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对于示范基地推广的品种、模式,技术人员要适时做好品种的测产工作,工作结束后,搞好总结、鉴定工作。
附1:无公害食用菌袋料栽培技术操作规程(平菇试用)附2:无公害食用菌大棚栽培技术操作规程(双孢菇试用)
冯天英 2010年10月15日
附1:无公害食用菌袋料栽培技术操作规程(平菇试用)
一、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丹麻镇锦州村无公害平菇的生产
二、术语无公害平菇
系指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协作单位的产地,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及包装,经检测符合国家颁布的卫生标准的平菇。
三、引用标准
下列是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文。GB3095-82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9138-88大气污染浓度限值标准; GB5084-92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9321.1-4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4285-89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151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四、生产技术
1、食用菌袋料栽培工艺流程:原料准备-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培养-转色-催菇-出菇管理-采收-后期管理
2、品种选择
选择优质、低温、高产、耐储运、综合性状好、适合市场需求的品种。
3、材料的选择:棉籽壳、木屑、麸皮、玉米芯、豆秸、稻草、麦秸、马铃薯秧等常见、低成本的农作物秸秆。
4、塑料袋的选择预处理
平菇一般采用18—25cm—50cm的桶料袋,用前将一头用批绳扎一活扣。
5、装袋灭菌
(1)装袋
平菇生料或手工发酵栽培一般用25×50㎝的料袋,装料前将菌种掰成花生大小的碎块,装料时采用四层菌种三层料,层层压紧后,在菌种处打微孔即可。(2)灭菌
料袋装锅时要有一定的空隙或者呈“#”字型排垒在灭菌锅里,这样便于空气流通,灭菌时不易出现死角。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料袋必须是聚丙烯塑料袋,当压力表指向1.5公斤/平方厘米时,维持压力2小时不变。采用常压蒸汽灭菌锅,当温度到100℃后,要用中火维持10-12小时,中间不能降温。
6、出袋接种
将刚出锅的料袋运到消过毒的冷却室或接种室内冷却,料袋温度降到30℃以下后才能接种。香菇料袋多采用侧面打穴接种。先将接种室或接种箱连同料袋用速效杀菌液进行空间消毒,55厘米料袋,接5穴,一侧3穴,另一侧2穴。菌种要掰成小枣般大小的块状并迅速填入穴中,接种穴要填满,并略高于穴口。接完种的菌袋外套即可进培养室培养。木耳料袋灭菌将木棒去处,用菌种填满,再用无棉盖封口即可。
7、菌袋培养
(1)发菌场所
接种后菌袋可在室内或日光温室里培养发菌,发菌地点要干净、无污染源,要远离猪场、鸡场、垃圾场等杂菌滋生地,要干燥、通风、遮光等。进袋发菌前菌棚要消毒杀菌、灭虫,并在地面积墙壁、层架喷浓石灰水。
(2)发菌温度
夏季播种食用菌发菌期正处在高温季节,发菌期管理的重点是防止高温烧菌,气温最好控制在28℃以下。冬春季节发菌时气温不能低于10℃。
(3)翻袋通气
平菇接种后平菇3-5天翻袋一次。在翻袋的同时,挑出杂菌污染的菌袋。并解开薄袋袋口通气。50~60天后菌丝长满袋。当菌袋内壁四周菌丝体出现膨胀,有皱褶和隆起的瘤状物,接种穴周围稍微有些棕褐色时,可脱袋转色出菇。
8、平菇转色管理
此阶段是平菇出菇管理最重要的环节,要准确把握脱袋时间,即菌丝达到生理成熟时脱袋。生产上最常用的是脱袋转色法。脱袋时的气温要在15-25℃,最好是20℃。脱袋后的菌柱要防止太阳晒和风吹,温室的空气相对湿度要控制在75%-85%,有黄水的菌柱可用清水冲洗。5-7天后,每天通风2-3次,每次20-30分钟,拉大菌柱表面的干湿差,促其转色。8天后每天向菌柱表面轻喷水1-2次,连续喷水3天,一般脱袋后15-20天转色完毕。
9、出菇管理
(1)催蕾
出菇温室的温度控制在10-22℃,昼夜之间要有5-10℃的温差,空气相对湿度维持在90%左右,不久就会长出菇蕾。做好保湿的同时也要防止高温、高湿,防止杂菌污染。
(2)子实体生长发育期的管理
菇蕾分化出以后,进入生长发育期。多数菌株在8-25℃的温度范围内子实体都能生长发育,最适温度在15-20℃。此期要加强通风,保持空气清新,还要有一定的散射光。早秋气温高燥,出菇温室要加盖遮盖物,并通风和喷水降温,晚秋气温低时,白天增加光照升温,喷水主要是向墙上和空间喷雾。
采收一潮菇后,要大通风一次,晴天气候干燥时,通风2小时,阴天或者湿度大时可通风4小时,使菌柱表面干燥,然后停止喷水5-7天。待采菇留下的凹点菌丝发白,就给菌柱补水。以后每采收一潮菇,就补一次水。春季管理的重点是给菌柱补水,经常向墙面和空间喷水。
五、采收
当平菇菌盖直径5-7cm成熟,应及时进行采收。
六、包装、运输、贮存
1、包装物上应标明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产品名称、产品的标准编号、生产者名称、产地、规格、净含量和包装日期等。
2、包装(箱筐)要求大小一致、牢固。包装容器应保持干燥、清洁、无污染。
3、应按同一规格分别包装。每批产品包装规格、单位、质量应一致。每件包装的净含量不得超过10kg,误差不超过2%。
4、食用菌鲜销运输前应进行预冷。运输时做到轻装、轻卸,严防机械损伤。运输工具要清洁无污染。运输中要注意防冻、防晒、雨淋和通风换气。
5、贮存应在阴凉、通风、清洁卫生的条件下,防日晒、雨淋、冻害、病虫危害,机械损伤。适宜的贮藏温度是3-5℃,空气相对湿度85-90%。
附2:无公害食用菌大棚栽培技术操作规程(双孢菇试用)
一、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丹麻镇锦州村无公害双孢菇的生产
二、栽培管理措施
(一)菌种选择:品种选用优质、低温、高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商品性好的品种。
(二)菇棚的建造:
1、建棚选址:要求靠近水源,易排捞,通风良好。
2、菇棚模式:①大拱棚。选用温室大拱棚,投资成本相对较低。
②砖墙式专用菇房。用砖搭建固定菇房,宽9米,长25-50米,高2.2-3.7米,脊高3-4.5米,4-7层床架,标准高,使用时间长。
(三)培养料堆制发酵
1、配方(按实际栽培面积100平方米计算):稻草3500斤,牛粪3000斤,过磷酸钙100斤,石膏100斤,石灰60斤,注:稻草需晒干、无霉变、无变质。
2、预湿:把稻草在水池中侵跑3天,待其充分吸收水分后捞出,或把稻草铺成一层,边踩边喷水使其吸足水分,堆成宽2.2米,高1.8米的堆,预堆2—3天。
3、建堆:建堆场地要求地势高敞、平坦坚实、排水畅通、远离污染源及畜禽活动场所。堆向以南北向为宜,堆宽1.7-1.8米,堆高1.5米,长度不限,建堆要求外紧内松,四面垂直,堆顶呈龟背形,覆盖草苫。
4、翻堆:一般可采用测温翻堆法,即发现料堆温度达到最高值,并维持一段时间后,开始下降时,立即进行翻堆。翻堆时要上下、里外、生料和熟料之间相互调位,把粪草抖松、干湿拌合均匀。翻堆时水分调节掌握先重后轻、先湿后调的原则。
经过前发酵,培养料含水量为70%左右,PH值7.8-8.0,碳氮比为23:1左右,含氮量1.6%-1.8%,培养料仍能嗅到较浓的氨味,颜色深红色或棕灰色。
5、二次发酵(后发酵):前发酵结束,趁热把整个菇棚的培养料全部搬入菇棚的菇床架上,由上层至下层堆放。堆放时要求料疏松,各种原辅材料混合均匀,厚度基本一致,堆成拱形料面,密封菇棚,让其自然升温,时间约20小时左右,然后用蒸汽加热升温,升至空间和料温均达58-62℃,维持该温度范围内8-10
小时进行巴氏消毒。巴氏消毒时间到达后,适当通风换气,把料温降至48-52℃,并维持该温度范围内培养3—5天(根据前发酵培养料腐熟情况灵活掌握),即可停火。同时逐渐加强通风使棚内温度降至40℃,之后打开全部风口大通风,降至常温进行培养料整床。
后发酵结束后培养料质量要求:表层和内部可观察到较多白色放线菌的菌丝体,培养料颜色变为褐色,手握培养料柔软而有弹性,不刺手、不粘手,有料香味、无氨臭味;含水量65-68%,PH值7.4-7.7,碳氮比为20-23:1,含氮量在1.7-1.8%。
(四)播种时间:根据双孢菇栽培特性和锦州村周年气温变化情况,双孢菇播种的最佳时间为:4月中下旬-7月上旬。
(五)料床布置及播种
1、料床布置:当料温降至28℃下便可整床播种。
2、播种方法:先用菌种总量的三分之一,撒播在料面上,再用手指(五指)插入料中,稍振动料表层,使菌种均匀落在料表层下3-6公分处,把剩下的菌种撒播在料面上。整平后轻轻压实。
3、播种量:1.5-2瓶/平方米
(六)播种后的管理:播种后,主要是控制好菇棚温度、湿度和通风,以促进菌丝萌发生长,尽早定植。正常情况下,播种后第二天菌种开始萌发,前3天如温度不超过28℃,一般不通风,3天后菌丝向料面延伸,可适当进行通风,7天左右菌丝布满料面,即可打开全部风口大通风,促进菌丝向料内生长。
(七)覆土及覆土后管理
1、覆土:根据锦州村实际情况,取远离菇棚的林间地和菜园地的粘土、壤土,打碎晒干后粉碎为大如花生豆,小如麦粒的小土粒,100平方米栽培面积用土3方,麦糠150斤,普钙30斤,石灰量以调PH值7.5-8.0为准,麦糠使用前用2%石灰水浸泡一昼夜,捞出晒干后使用。
2、调水:覆土后3天内,采用轻喷细喷的办法,把土层水分调足调透,标准是捏成饼、搓成团,但不粘手。注意,调水时一定要打开门窗和通风孔,直到表面水迹收尽。
(八)出菇期管理:
1、出菇期水分管理:出菇后喷水的原则,应掌握菇多时多喷,菇少时少喷,前期多喷,后期少喷。
2、温度及空气相对湿度的调节:蘑菇出土后,温度在13-16℃范围内为佳,菇棚内湿度应保持在90%左右。
3、通风:出菇后菇棚内必须保持空气新鲜,随时注意做好菇棚通风换气工作。
在出菇管理中,水分、湿度、通风三者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彼此制约。若通风不够,常出现稀菇、红菇、锈斑菇、长脚菇等,若通风过多,湿度不够,往往出现死菇、薄菇、开伞菇。通风多少又会直接影响湿度的变化。因此,合理调控温湿气三者的关系,是蘑菇优质丰产的重要环节。
三、采收
按照收购标准,采菇一定要及时。在第一、二潮的高峰期,子实体生长速度特别快,为了保证质量,一天需采菇2-3次,采菇时,动作要轻快,削根要平整,一刀切下,注意菇体整洁,防止菇体带泥。
四、农残及病虫控制措施
(一)主要病虫害:双孢菇病虫主要有:褐腐病、褐斑病、细菌性斑点病、石膏霉、木霉、青霉、曲霉、毛霉、链孢霉、菇螨、菌蝇、菌蚊、瘿蚊、跳虫。
(二)防治原则: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控制原则。
(三)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菇房保持良好通风,清洁卫生,及时摘除病菇,使用符合饮水卫生标准的水。
2、物理防治:利用日光曝晒、高温闷棚、黑光灯诱杀等措施杀虫灭菌,菇房的门窗、通风孔安装细窗纱。
3、生物防治:采用生物农药如农用链霉素、生物防腐保鲜剂、天然杀虫剂防治病虫害。
4、采用低毒低残留或无残留药剂防治:
①褐腐病、褐斑病、石膏霉:用300倍速效霉菌净喷洒病害部位。
②木霉、青霉、曲霉:用霉特克1000倍液处理发病部位。
③菌蝇、菌蚊、瘿蚊:用菊酯类虫剂500倍液喷雾防治菌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