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个人与企业的关系
个人与企业的关系
企业发展离不开各个方面的发展,但就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关系而言,从某种角度来说,可以理解为鱼和水的关系。鱼儿离不开水,也就是说个人的发展离不开企业这个大舞台;水深则鱼悦,表明企业发展良好,就会给个人发展提供相对较好的条件,个人从中受益匪浅!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每个人要给自己定好位,为企业的良好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发展的前提下,个人才有可能发展
集体的氛围和风格在无形中会影响到每一个人,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大学的文化和历史沉淀,人们常说在北大呆两年,什么也不干,熏也给你熏出点北大的气质来;还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实都是这个道理。
其实,说的这些很多人都是认同的,并且在意识里是存在的,但是往往却有这样的一个误区,总希望自己成长在一个优秀的集体中,却从没有考虑怎样去营造一个优秀的集体,怎样去领导一个集体,或者当面对一个集体的困难时,不愿意去承担责任。当然,这中间可能有自身性格、能力、取向等各方面的原因,但是我想从根本上来讲还是没有把集体的利益真正融入到个人发展当中去,还是没有正确的团队观念。
那什么是正确的团队观念呢?每个人的看法都可能不同,但我想至少两个方面,一是主观欲望上渴望在一个优秀的集体中,并愿意配合集体的各项活动,愿意为集体的成长进步尽一个成员的义务,希望集体的发展促进自己的成长与进步;二是愿意承担集体的责任,以集体的发展为己任,以集体成员的成长进步为己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促进集体的发展。其实这两个方面说简单一点就是成员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但二者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应该是两个层次上的。
我想大学时代,最重要的集体就是班级,大多数同学对班级都是有感情的,但往往都是停留在第一层次上,都渴望自己的班级团结、向上、相亲相爱,但很少有同学主动的去营造这种氛围。其实班长和普通同学在班级建设过程中的角色定位的差别就在这里。很多同学不愿意做班长也是因为这个,不愿意去承受这种压力。
但我想,任何一个团队,任何一个集体中,如果成员只是具有第一个层次的团队观念的话,这个团队不会取得多么大的成功,这个团队的成员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发展;而如果每一个人都把自己当着团队真正的主人,都在谋划团队的发展,我想团队就会越来越好,成员同样就会越来越好,这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集体的发展是每一成员都应该思考的事情,每一个人都会从集体中获得东西,有形的或无形,如果你想获得好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对自己发展有用的,那么你首先要对集体付出,要做集体的主人!
“集体发展,我的责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记着!
企业是一个整体,是由员工每一个个体组成的,企业与员工相互依存,只有企业发展了,我们才能有舞台,有更多的发展机遇。作为一名企业员工,要想施展自己的才华,那就要跟着企业发展的步伐向前,要把个人的命运和企业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正确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把热爱企业的满腔热情落实到日常实际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保持良好心态。利用一切时间加强学习,将知识转变为不断创新的能力;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打破原有的思维方式,并积极培养自己爱岗敬业,求实奉献,乐观向上的工作精神,做一名让领导放心的优秀员工。
总之,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就是鱼和水的关系,两者是不可分离的,企业的发展能为个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而个人发展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
第二篇:企业经济效益与个人的关系
企业经济效益与个人的关系
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会带来社会各阶层及个人的利益格局的调整。树立科学的公平观和效率观,企业生产有序、安全、稳定地运行,会产生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从企业本身的角度来说: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努力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和劳务,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永恒规律,在市场上,企业经营成功,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在竞争中求生存,取得经济效益最大化,职工的利益才可以得到保证。
提高经济效益意味着增加企业盈利,提高投资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益。必须加强对企业的全方位管理,有效地将管理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只有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企业才能发展,职工才能增加收入。
在企业经营还 很困难的 情况下,我们应该齐心合力,努力为企业工作,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提高企业和个人的 效益最大化。在学习中提高工作能力和个人素质,在为企业努力工作中获得回报。
污水车间
郑雪梅
2012.11.12
第三篇:论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关系
2010年全国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
参评论文
论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关系
论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关系
[摘要]在展开所有的论述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企业与个人价值观的原始根基是什
么?不可否认,所有企业的创建和运转都是建立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基础上,而具体到个人,为企业工作根本原因是为了得到经济来源,维持个人的正常生活,对于这两点,都是无可厚非的。承认个人价值是企业实现效益的根本保证,承认个人价值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承认个人价值是企业形成企业与个人价值观的关系,承认个人价值是企业得以成长壮大的保证。但是,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在满足最原始的需求后,都需要在发展中追求自身价值观的升华。
[关键词]个人价值;企业价值;关系。
背景简述:本文从三个方面。通过对企业在十几年时间里,由一个濒临破产、产品大量积压、职工人心浮动、人才大量流失的企业,一跃而成为今天产品供不应求,香港职交所成功上市,企业效益提高,职工面貌焕然一新的,成为中国内燃机行业举足轻重的大型优质企业,在此,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高度统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论文提纲:
企业与个人价值观的原始根基是什么?
1、如何正确认识“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2、正确理解“核心竞争力”,如何用企业文化提升核心竞争力,继而增强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有机统一。
3、不断提炼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用知识培育打造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中高级干部团队,使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保持一致。
一、如何正确认识“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二者各自的含义。个人价值是一个表示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的概念,它来源于劳动和创造。衡量个人价值的主要标准要看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以及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在流行文化里,个人价值也常常被理解为,社会地位,个人财富,家庭财富(有着什么样的家人)的总和。在当代社会心理学里,个人价值是指个人认为什么是想做的事情(有价值),什么是不想做的事情(没价值),以及选择做什么事情的规则。
金融经济学家给企业价值下的定义是:企业的价值是该企业预期自由现金流量以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为贴现率折现的现值,它与企业的财务决策密切相关,体现了企业资金的时间价值、风险以及持续发展能力。扩大到管理学领域,企业价值可定义为企业遵循价值规律,通过以价值为核心的管理,使所有与企业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者、普通员工、政府等)均能获得满意回报的能力。显然,企业的价值越高,企业给予其利益相关者回报的能力就越高。而这个价值是可以通过其经济定义加以计量的。
在当今社会,各商家之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而变化、速度与危机被称为21世纪的特征。在这个变化无定的环境中,企业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实现超常规发展,最终取得胜利呢?
2009年10月8日,董事长在《企业集团领导干部集中培训动员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的“三个统一”中,“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辩证统一”、“团队价值与员工价值的辩证统一”、“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的关系问题。我们从董事长的讲话中深切地感悟到一位企业家对他所热爱的企业在当今快速发展变革中的国企价值的忧思,对企业员工价值实现度上更多的期待。对于董事长提出的“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辩证统一”这一问题,我的答案是:通过每个人在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上克尽职守,勤勉敬业,就一定能使我们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企业价值的节节攀升中实现个人价值。
根据一项兰德公司、麦肯锡和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的调查表明:之所以全球500强企业能长久保持旺盛活力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善于给自己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其中最重要的四点是:第一,加强团体协作精神;第二,以客户为中心指导市场工作;第三,平等对待员工;第四,时常激励员工和让他们保持创新能力。
这说明什么,说明每一个成功的国际化大企业都必须要有一套符合自身特色的文化核心作为发展的根基,如果仅仅是把利润最大化作为终极目标的话,企业不可能取得辉煌的成功。同样,对于任何一个员工,如果在心中没有对企业抱有坚定的信念和树立良好的价值观的话,不可能成为一名爱岗敬业、工作努力的优秀员工!
二、正确理解核心竞争力,如何用企业文化提升核心竞争力,继而增强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有机统一。
企业用文化统一和构建企业中高级领导干部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体系。董事长在《企业集团领导干部集中培训动员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企业核心价值观发生差异和文化缺失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问题,是我们长期忽视累积形成的。这次领导干部集中培训就是首先要解决三个标准、其次要处理好三个统一,最后要实现三个推进的问题。这就是董事长讲话中关于价值观体系非常重要的问题。
其中,对于要解决三个标准中的诉求标准,董事长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中长期诉求,但要有标准,这个标准要与企业价值诉求相适应,利用企业平台实现自我价值。但不管你是什么诉求,都不能与企业价值观相背离,创业要有
与企业共同奋斗到底的坚定信念,追求财富收入也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当企业不能满足你的诉求时,你的标准就与企业的标准发生了偏差。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积极调整自身的诉求标准,调整到企业统一的价值轨道上来。
行为标准统一,是价值观统一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我们的工作服统一,我们的标识统一,我们的做事方式统一。在一个企业内部,如果干部员工没有共同的行为标准,也就不是一个有凝聚力的企业,就一定会出问题。如果管理层价值观不能与企业的价值观形成长期统一,短期行为必然导致企业出现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统一行为标准,只有标准统一了,才能迸发出巨大的合力,才能保证企业在发展征程中无坚不摧。
在董事长讲话中提到的“三个统一”中,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辨证统一,团队价值与员工价值辩证统一,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辩证统一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其中,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我们有的人在工作中感觉价值没有体现,有的人企业给了价值却认为没有满足。这体现了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不一致,这种不一致长期存在,就会产生心态失衡,继而产生行为对抗。如果我们处理了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安全渡过各种险滩,我们才有发展。上下同欲者胜,是往左走?还是往右走?如果你不知道往哪里走,就往前走。”我想用这句话来描述企业某些职工的周末心态应该说是非常精辟的。从1998年起,企业的管理部门每周工作6天,休息一天;2000年以后,整个企业开始实施每周6天工作制,甚至大多数专业厂都是连轴转,很少有节假日和周末休息时间。按理说,每周一天的休息时间,应该很珍惜,可以彻底地放松一下。但一些企业的职工,尤其是中高层管理者却表示,“习惯了每天紧张的工作,突然闲下来,茫然若失,非常不适应。”于是决定到外面走走,但走出家门竟不知该去哪里,于是不自觉地又到了办公室。初次听到这种说法颇感诧异,不由地生出许多感慨与敬佩来。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曾开玩笑地说:谁要是能挖走微软最重要的几十名员工,微软就完了。与企业在业内的地位相对应,其中高层管理者毫无疑问是业内最优秀的,但企业的管理层之稳定超乎想象。从1998年至今,企业没有发生过一例中高层管理者跳槽事件,虽然曾有一些企业派人到企业来挖人、猎头。这不能不让人称奇。尤其是在处于社会转型中的许多企业都为企业价值观与职工个人价值观相距甚远,以至企业凝聚力不强而苦恼的时候。
对那些与企业一起从困境中走来的职工而言,我们很容易理解他们的忠诚。企业这艘大船要在大海中劈浪前进而不停滞或者后退,需要全体船员与船长的配合和努力。如今,企业这艘大船乘长风破万里浪了,经历过艰难困苦的船员在欢欣鼓舞中,更明白了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重要性。从中也更体现了企业每名员工的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高度统一。
对中高层管理者而言,除了感恩图报,还有更重要的能够让他们面对外部诱惑而不心动的是,企业的企业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一致而产生的强大向心力与凝聚力。
三、不断提炼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用知识培育打造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中高级干部团队,使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保持一致。
随着企业的发展,大中专院校毕业不久的学生越来越多,28岁以下的青年职工占到了职工总数的50%左右。这一代人与上一代不同,他们思想活跃,充满激情,同时,国家概念、民族意识以及社会主义思想都很淡化。如何让新一代职工接受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并将企业的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统一起来,企业的做法是对青年职工进行三热爱与爱企业教育。
对将曾经在全国风靡一时后来销声匿迹的三热爱教育作为青年职工思想教育的必修课程,企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如果不爱党,不爱国,不爱社会主义,何以爱企业?这种联想与推理倒不难理解,正是企业人的热爱企业的精神支撑着他们,我们的企业才能始终处于同企业中的领航标。
如果说三热爱教育是心灵的鸡汤,那么爱企业教育则是现实的价值赠予。企业对刚进入企业的青年职工进行的爱企业教育是立足岗位,成为人才,采用导师带徒的方式让青年职工尽快具备基本的工作技能。通过传、帮、带,导师保证学生在一年内达到什么样的工作技能,如技术人员能独立进行基础设计,青年工人能独立操作加工设备。导师实行合同制,徒弟带得好,每月还有
一定的补贴,带不好则取消导师资格并追究导师及单位“一把手”的责任。
这种现实的爱企业的教育方式,使理论见长而实践缺乏的学生很快拥有了一技之长,有了所长,就意味着更多的上升机会和更大的上升空间,也意味着更高的薪酬待遇。“当一个人在一个企业拥有良好的可以预期的职业前景的时候,相信他对企业的忠诚度、对工作的敬业精神、对企业的认同感都是最强的,个人价值已经充分在企业价值的平台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与施展。
兵法云:“上下同欲者胜”。现在,无论中高管理层还是一线职工,其个人人生目标与企业愿景趋向一致,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始终保持高度的统一。那么,我们的企业怎么会不在市场竞争中赢得胜利呢?
今天的企业已今非昔比,但我们敬爱的董事长仍深情地表示,“当前企业的管理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职工与企业之间利益共同体的关系没有变,职工与企业之间唇齿相依、甘苦与共的关系没有变。”企业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困难的时候心里装着职工,形势好转的时候没有忘记职工,推进改革的时候时刻关心职工,企业发展的时候紧紧依靠职工。”
共同愿景能够鼓励成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愿意为达到目标而奋斗。我们的目标就是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进入世界500强。使职工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坚定前进的方向,是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确立共同愿景坚定企业前进方向。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要让企业文化从理念到行动、从抽象到具体、从口头到书面的过程,要得到职工的理解和认同,转化为职工的日常工作行为。确立共同目标凝聚职工思想,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全体职工就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围绕着共同目标,培养企业职工所共有的价值观
体系,是全体职工对企业所倡的价值标准的认同过程。也是企业文化的内涵。“打造精品,树立品牌,实现产品品牌核心价值提升。我们不仅要为客户提供高性能、高质量的精品,还要提供高水平、高效率的服务。在各自的领域树立起行业品牌形象,真正实现品牌核心价值的进一步提升。” 不断提炼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用知识培育打造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中高级干部团队,使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保持一致。
第四篇:企业与员工关系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着空前的大变化。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经济组织。在市场经济现阶段中,尽管有雇主、雇员之分,但企业与员工的自身价值仍然相对独立,双方正趋向于市场对等选择关系。企业是“铁打营盘”,员工是“流水的兵”。企业与员工根据各自的价值取向自主进行市场选择。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对等的。员工是组成企业的主要因素,企业是由员工组成的经济组织。员工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合作组织内的整体与个体关系。有着共同的利益,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企业的利益与员工的利益是密切相联的,两者利益的兼顾才能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要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必须积极营造条件满足双方最大限度的利益。员工应以企业为家,企业也必须为员工创造家的氛围。企业与员工一道以共同事业愿景建立起来信任心理契约必须过渡为基本稳定的供方顾客关系。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与员工不是“一锤子买卖式”的简单的商品交换关系,而是相对稳固长期存续的供需交换关系。企业需要忠诚、有能力的稳定员工(供方)队伍,才能生存和发展,业务才能进行;而员工必须依赖企业(顾客)需求的相对稳定平台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企业与员工稳定的供应链作保障。由此可见,企业与员工间的关系是事业伙伴关系正在日渐凸显出来。员工与企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企业就像一条货船,老板投资建了货船,员工就是船员,把船上货物运达目的地。运到目的地,都挣着钱了。船翻了,都完了。
第五篇:政府与企业关系研究
政府与企业关系研究
——以北京中关村科学园区为例
摘要:高科技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具体代表产业,也是现今国际上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各国政府都在不遗余力的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期待使国家产业升级、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国际地位。本文通关客观描述我国科技产业的发展现状(以中关村为例),探寻政府与企业关系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从而进一步分析政府与企业关系背后的原因,为建立良性的、共生的、互联的政企关系提供科学有效的建议,以此期待促成科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优化政府在决策中的地位,最终形成优质高效的政企互动关系。关键词:政府;企业;知识经济;关系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于2015年12月16日至18日在浙江乌镇举行,大会的主题是“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大会的胜利召开使得世界的焦点再次聚焦到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上。高科技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具体代表产业,也是现今国际上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各国政府都在不遗余力的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期待使国家产业升级、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国际地位。
我国自1979年经济改革以来,经济制度朝着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修正,使人民的生活不断获得改善。政治与经济在现实世界中,密不可分。十九世纪末期以后,政治学与经济学逐渐分道扬镳,到了二十世纪以后,政治学与经济学的学术分工也愈来愈明显;但另一方面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却越来越紧密,许多经济学者投入政治学领域进行研究,也有部分政治学者投入经济学领域进行研究,一种全新的政治经济学出现。
政治经济学通常有三个层次,一是国际层次的政治经济学,二是国家层次的政治经济学,三是国内层次的政治经济学,三者讨论的焦点都是所谓国家(政府)与市场(企业)的互动。在现今科技强国的背景下,高科技产业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如何更好的发挥这些产业的功能与作用,使得高科技在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为政府带来更优化的经济利益,促进和谐共生的发展,是一个从理论到实际都值得探讨的问题。以中关村为例,在科技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政府在企业的发展中不仅扮演前导性的角色,设立相关研究机构,并进一步制定适宜的政策与建议,同时还为企业提供经费补助与政策性支援。由此可知,政府与企业的互动关系牵动着我国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与成长。
而中关村科技园区是中国大陆科技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拥有一流的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此寄予厚望,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济发展始终保持30% 以上的增长速度,也是北京税收主要来源,也是中国大陆53个国家 级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表现最傲人的地区。一九九九中国大陆国务院对北京市政府和科技部《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报告》作出批复,于是,国内第一个高新技术园区——中关村科技园区成为新经济的代名词,成为国内资讯产业和高科技的象征,和最受关注的区域。这也是本为选择中关村科技园区作为分析的主要动机。
本文的目的在于客观描述我国科技产业的发展现状(以中关村为例),探寻政府与企业关系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从而进一步分析政府与企业关系背后的原因,为建立良性的、共生的、互联的政企关系提供科学有效的建议,以此期待促成科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优化政府在决策中的地位,最终形成优质高效的政企互动关系。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方法
介于此种研究背景,本文的研究问题主要有四个:一是客观描述我国科技产业的发展现状;二是探寻政府与企业关系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三是分析政府与企业关系背后的原因;四是为建立良性的、共生的、互联的政企关系提供科学有效的建议导向性建议。
本文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案例分析,即通过具体的物质实体中关村科学园区的发展现况来分析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研究范围与限制
本研究的范围是以中关村科学园区的发展来探讨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因此本文的亮点在于具体而细微的分析,能够以具体的事例来展现政府与企业的互动,2 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深究原因,从而为未来的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以此同时,本文的的限制在于仅以中关村作为案例分析的对象,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本文探讨对象的“全面性”,如果说限制的话,这算是本研究的一个限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知识经济与政府竞争力
高科技产业与政府的关系探讨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相关,值得被现代的学术研究所重视,政府期待依靠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高竞争力,但知识经济在为政府创造有力发展的背景下,也对政府以及国家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使得我们不得不重视,这正也彰显出本文探讨此问题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知识经济的冲击
一般认为,知识经济时代是根植于一九七零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之后,而却发源于二十世纪终结前十年的一九九零年代。90年代以来,以知识导向经济为特色的全球化趋势,影响各国的企业竞争优势、技术创新和新的就业关系,对提升国家的竞争力和改变国家角色地位起到重要作用。
一九九零年代的经济全球化,根源于一九七零年代以来欧美福特主义积累体制的危机,以及针对此危机而由国家与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所采取的后福特主义式重组策略;尤其以英美为主的新自由主义国家策略强调国家解除管制与经济自由化,其对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发展更具有推波助澜的效果,并为一般政府带来剧烈的挑战而使其有弱化,甚至虚拟化的现象。此外,二十世纪末知识经济的发展强调企业创新、互动学习和工作弹性,也让我们必须重新从理论上思考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随著两次石油危机的爆发,一九七零年代中期以后高科技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及工业与金融部门的国际化,促成传统资本主义的解组;其具体表现在工业、财务金融与政治上的变迁。工业解组显现在工业产品必须导向资讯化、市场多元化,讲求个人品味与自然主义;工业也因利润下降而必须外包其生产者服务的部分或缩小公司规模以从事弹性特殊化的生产。在金融方面,自一九六零年代开始欧洲金融体系的发展与金融国际化凌驾了美国的金融影响力;一九七一年尼克森切断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固定兑换关系;加上一九七三年美国采用浮动汇率,更造成国际资金快速流动与国际金融的不稳定;这同时也代表冷战时期在“美国霸权 3 下的和平”所形成以美元为本位的布列敦森林体系固定汇率制度之崩溃。
另一方面,企业也同时纷纷要求政府解除资金进出管制。因此,在工业与金融均呈现国际化的趋势下,政府对其国内经济的控制力大幅降低;而国内政治的变迁则表现在新社会运动与地方主义的兴起,政治发展不再完全基于阶级差异,而是由依多元因素,如种族、宗教、意识形态(如环保与妇女运动)等所组成的社会群体影响政治。总之,高科技公司的全球运作、政府解除管制所助长的跨国投资与投机,和开发中国家的工业化,都同时造成全球市场的扩张与不稳定;尤其当前资本市场具有的三大特徵,即证券化、解除管制和电子化,更使资本市场(包括货币资本和生产性资本)延伸至全国与国外空间,而不再被镶嵌或局限于具体时空。
另一方面,面对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企业界也分别从技术创新、组织形式及生产方式等变革,去除福特主义的大规模生产与机械化管理等僵化现象,期待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微观管制实现政府与企业的双赢。
二、政府的应对措施
面对知识经济大浪潮的冲击,政府究竟该如何面对呢?
政府到底如何应对全球化知识经济发展呢?提倡国际竞争力、创新以及企业家精神;而就工作福利国家而言,则是着重在创造工作机会、工作弹性、再训技能和生产者与消费者之反身性(即依审美观和认知而决定生产和消费)。故政府必须在全球层次与国际脉络下针对这些重点而对国内做策略性、供给面的介入。
关对知识经济的看法,有学者认为知识经济不可能独立于政治、人才、法制、社会伦理而发展;知识经济尤其需要有创新能力和冒险进取精神的人才;知识经济的重点不在知识,而在转知识为利润,也就是利用科技产品和服务以创造利润。因此,他强调在发展知识经济之前,需要有配套的教育改革、金融改革、政治改革、伦理建设及法治建立等,这显然表示政府仍须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在科技武装强国的战略武装下的我国,必须以科技力量为武装,核心技术为依托,合作共赢为前提,大力发展知识经济,为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增加筹码。
第二节 政府对高科技产业的政策影响
社会文化环境指一个地区于社会与文化等方面所具有的基本条件。它的内容 4 比较广泛,主要包括民族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教育水准、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及人口素质等。在一些人的意识或潜意识裡认为影响投资的,只是地区经济实力、政策环境以及现代化设施等可以量化的指标。这种认识是有失偏颇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一种吸引力和凝聚力,对于优化城市投资环境、经济环境、人才环境、商业环境有着重要影响,是一种无价的无形资产。在一个有着良好社会文化氛围和传统的地区,虽然社会文化环境是一种软环境,但仍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在某些方面甚至可能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社会文化会影响政府的政策制定。
我国的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相应的社会文化环境比较复杂,立足于不同的社会、文化、经济等背景之下,政府对高科技产业的政策影响也不尽相同。共生于政治、文化、经济的综合使用体,需要考量多重因素,以求制定出最科学合理的政策,因为面向未来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可调控的发展。以税收为例: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精神发出通知,从自行开发软件产品、技术转让、科研资助、高新技术产品有关的进出口和科研机构转制等5个方面规定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通知》自1999年10月1日起开始执行。《通知》的下发执行,将会有利于引导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对推动我国高新技术向产业化发展发挥积极作用。《通知》明确规定,对企业自行开发生产的计算机软件产品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后,实际税负超过6%的部分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对小规模纳税人生产销售计算机软件按6%的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对经过国家版权局注册登记的计算机软件产品,在销售时一并转让著作权、所有权的,征营业税,不征收增。
国家这项政策的出台,有利于高科技企业在“纳税筹划”的过程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和角色。
税收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家一般的需要,以此达到社会财富重分配之目的。税收是现代国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国家众多机能的运作全部有赖与税收收入的支应。因此,为确保国家机能正常运作,宪法乃将纳税订为人民之义务。宪法规定,人民之自由权利,在不妨害社会秩序、公共利益时,均受宪法之保障。综上所述,根据宪法所保障的一般的行为自由,原则上,纳税义务人得自由安排其事物,减 5 少税额支出,就是说在多数法律形式中,可以选择最有利于自己之税法上效果的形式。简而言之,这是人民的权利。人民应该重视重税,这是国民应尽的义务,而纳税义务人所缴纳的税额,多数为纳税义务人辛苦赚取的收入,若未进行任何规划,或因不谙税法之规定而多纳税额,无疑于白白放弃自身的权利。所以,基于维护自身权利的前提下,怎可轻易地放弃节税的权利。努力钻研税法的相关规定,用心设计节税之策略,以减少税捐的支出,也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收入增加,因此,纳税学者谓“纳税筹划”指为使纳税负担达到最适最轻,所为之规划,就是即对纳税负担进行的规划。
具体对于企业的步骤如下:
首先,确立明确目标。选定负责筹划的负责人之后,必须与该人确立所需进行筹划的范围,也就是说针对何种税目进行筹划进行明确的目标确定。
其次,完整评估环境。在进行纳税筹划时,除考量纳税义务人本身所具有之条件外,还必须要估量整体的税收环境。
再次,增加相关法律的熟悉程度。纳税筹划,是纳税义务人为使纽税负担达到最低、最合适的程度,在适法之范围内,选用最有利的规定或方法。因此纳税义务人必须十分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才不至于违法。
最后,保证计划的有效落实。完成纳税筹划可行的租税策略后,为达到所预期的效益,必须确实执行,但纳税筹划有时长达数年之久,必须保证策越具有弹性,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或法令的变更,如此,才能在政府相应政策的支持下做可持续的纳税筹划。
第三章 中关村科学园区简介 第一节 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概况简介
“第三次工业革命”迈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并且以知识产业为主导产业。中关村科技园区为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首,北京市经济核心,中国大陆之知识产业首先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略见雏形。但仔细比较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差距悬殊,中关村科技园区之知识产业发展机制存在严重问题,建立适宜的制度和环境是决定中关村未来走向的关键。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已经聚集以联想、百度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近2 6 万家,形成了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卫星应用、生物和健康、节能环保、轨道交通等六大优势产业集群,集成电路、新材料、高端装备与通用航空、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四大潜力产业集群和高端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构建了“一区多园”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成为首都跨行政区的高端产业功能区。
第二节 中关村科学园区的发展预测
中关村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没有政策的保驾护航,中关村科技园区不可能达到如今这种发展规模,未来,中关村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顺利经济发展潮流,是中关村科技园区应该努力的方向,而中关村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也一定长久占有中国科技产业发展的新领地。对于中关村来说,未来的方向是一定明确的。
一、从自发走向自主
美国硅谷的掘起为世界各国和地区树立了科硏、教学、生产紧密结合,科技与经济同步发展的新典范。但是由于自发性科学园区缺乏总体规划和协调管理,造成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和住房紧张等问题。为此,后来者以此为鉴,政府积极参与到科学园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当中,把园区发展方向、基础和公共设施布局、市政、交通、通训、环境等问题同时考虑的总体规划的作法,它也成为各国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设计新建科学园区所遵循的原则。
二、从模仿走向独创
科学园区对当地科技和经济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在世界上 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对兴办科学园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由于,经过一番模仿美国硅谷的热潮以后,各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 府悟出,发挥自己的优势,从事一个或几个高技术领域的硏究开发,进而生产具有竞争力的高技术产品,是建设科学园区的经验。
三、从国内走向国际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科学园区呈现出明显国际化 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合办硏究开发机构,到国外科学园区设立分支 机构和企业、成立国际科学园区组织。
这也是中关村园区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这一趋势,可帮我们更好的把握政 7 企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关村来说,未来处理好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是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必须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政策的支持下,中关村才有可能走的更远,发展的更好,助力于我国科技事业的国际化发展。
第四章 政府与高科技企业关系的现状-问题-原因分析
第一节 高科技企业与政府关系的现状分析
为了充分有效了解高科技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现状,就必须要明白三个问题,一是政府对高科技企业的看法与态度,这一先导看法将影响政府的一系列决策;二是政府在政企关系中所实际扮演的角色,这一实际印证政府对其的看法与态度;三是高科技企业在政企关系中的地位。以下将分别论述:
一、政府对高科技企业的态度与看法
高科技产业是科技与文化的融合,透过科技与文化,创造出利润,同时,利用其经济商机,尽可能的进行商品化,并在商品化过程中,以科技为媒介,生产出文化性的产物,即文化商品。其实,如今高科技的科技产业包含两种观点,即科文化与经济,从文化观点上看,文化商品集聚人类的知识、感性、想法以及创意力等文化性因素,且透过对外传播本国文化,提高国家形象,从经济观点上看,由于智慧经济、服务产业的核心领域,创造出高附加值、雇佣、新产业、新市场,且随数字技术与媒体发展而成长,能响应全球水准的 IT基础建设(infrastructure)、多频道、多媒体时代以及环保型工业(无烟窗工业)时代。因此政府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高科技产业。政府改变了对于既有科技产业政策态度,其政策重点从督查与限制更多的转换为扶持与支援,但由于不齐全的法律和政策手段及产业环境,科技产业政策并未获得成效,在1997年末期所发生的东亚金融风暴,导致中国高科技产业处于萎缩的困境中。政府开始重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且界定其角色与任务为扶杭文化产业,展开科技产业的支援政策。政府营造有利企业活动的周边环境,同时,让具有创意性想法与规划的企业开发与制作科技产品,提高科技商品的竞争力,且拓展国内外市场。
同时,政府助力于高科技小微企业的发展。
2014年国务院曾印发《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切实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其中明确提出要“鼓励大型银行充分利用机构和网点优势,加大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 8 建设力度。引导中小型银行将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和战略转型相结合,科学调整信贷结构,重点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在2014年9月1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扶持小微企业发展,他说,“这里既有服务业增长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通过改革激发了大众的创业激情。”李克强强调,从眼前看,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战场”,是顶住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一招”;从长远看,通过扶持小微企业,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招”。
二、政府在政企关系中所实际扮演的角色探讨
我们可能会想当然的认为政府在政企关系中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事实绝非如此简单,因为开放民主的政府既期望和谐稳定的关系,又总试图掌控企业的发展。所以,和谐的表面下也经常涌现着诸多矛盾。总的来说,政府在政企关系中,主要有先进理念的倡导者、价值选择的引导者、行业标准的主导者、市场行为的监管者、价值冲突的协调者五类角色。
先进理念的倡导者:不同于以往高科技企业注重投资环境和利润,如今政府主要以引导推动的方式积极促进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制度,为企业社会责任搭建舞台,并将其提升为国家持续发展的理念中,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效果,让社会民众也来关注企业社会责任。
价值选择的引导者:高科技企业社会责任感的树立,一方面需要企业的自觉,更需要外来力量的驱动,必须加强扩大并帮助企业树立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并且提高企业覆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
行业标准的主导者:主要指的是一个技术联络和管制的工具,企业必须从此规范里来得到保障而才能从中得到发展,也能做到交易公平合理、减少纠纷。
市场行为的监管者:各个国家经济市场的比较研究中可以发现对于企业市场行为的规范,主要有三个层次,其一是企业自律此实施主体为企业,其二为行业自制此实施主体为行业协会,其三为政府管制此实施主体为政府,一般理想的状态是此三种层次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价值冲突的协调者:现今社会的价值取向多元化趋势,但是价值取向多元化也容易造成负面、消极的影响,给社会发展带来不稳定的因素,这就需要政府公共理性的角度出面协调,促进并倡导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为核心的现代商业价值。
三、高科技企业在政企关系中的角色分析
相比政府在政企关系中灵活而多元的角色,高科技产业在政企关系中则要被动得多。实际上,这种被动似乎是企业与生俱来的,而且是根深蒂固的。这种被动主要表现在对政府政策的执行、对市场风险的背负、对社会责任的履行等三方面上:
政府政策的执行者:政策执行可分为三大模式,包括:第一代的由上而下模式、第二代的由下而上模式与第三代的整合模式。一个立意良善的政策如果没有执行,就无从达成其政策目标,如执行不力或选择错误执行工具,轻则政策成效不彰,严重则可能导致政策失败,甚至产生负面效果,可见政策执行的重要性。执行是一种将政策付诸行动的过程,包括组织活动、解释活动、应用活动三方面。这就要求企业制定合理的策略,诠释政府的政策、并能有效的执行。
市场风险的背负者:与政府的多种角色不同,任何企业的经营都是以生存为主要任务的,其中环境风险是企业营运时所面临的最大威胁。企业为了有效管理个体,需要尽量在合理可行的代价下,尽最大可能消除未来的不确定因素,使得预期的结果与实际的结果之间的差距能够减到最低。所以,企业在对风险进行管理时,有可能会悄悄的避开政府的政策,或者执行对自己有利的政策,而规避有可能承担风险的政策,潜在的可能造成政企矛盾。
社会责任的履行者:首先,不必说,政行执行何种的权利就也应予以承担责任,政府在执行权力上必需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达成社会福祉;其次,高科技企业一方面要作为社会公民它除了要面对政府、市场与整个社会且为公众利益不断努力,制度的行成以及公共利益的实践,此为政府的公共责任。另一方面,高科技企业覆行社会责任也需要政府给予的舞台才能发挥,如果没有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那么企业就没有覆行的条件与背景。
从政府与企业的不同角色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是复杂的、模糊的,不是一两句简单地话可以概括的,这一点既反映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又为我们优化政企关系提供了现实性依据。而社会责任要求政府和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必须遵从双方可能的、潜在的利益,走上相互合作的道路。下面我们具体探讨一下政企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除此之外,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还与诸多因素有关,比如说银行的资金支持,10 银行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监管部门各项高科技企业信贷支持政策,不断创新高科技企业金融业务产品和经营模式,全力帮助高科技企业客户成长壮大。深入洞悉高科技企业客户金融需求,全面推出相应的服务品牌,建立完善高科技企业信贷机制,推进专营机构建设和业务服务流程优化,为高科技企业客户提供更加快捷、灵活、专业的金融服务。建立高科技企业批量经营模式,提高融资效率。
但因服务的定义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由一连串内在心理因素与外在行动的程序表现交错组成出来的结果,是一种无形的产品、没有固定的标准模式,但能使消费者满足其需求;服务通常与实体产品一样,是由互动的双方透过某种程度接触,进而达到双方的目的。品管大师曾说,“服务”是“为他人而完成的工作”。银行服务品质乃是银行提供正确、迅速的业务服务,并且对于顾客的应对及建立互动关系的维持,甚至包含营业环境及银行提供无形及便利的服务以满足顾客期望需求的满意程度。也是因为银行业亦属于服务业之一,有四大特性,即无形性、不可分割性、可变性、易逝性。当市场需求变动很大时,银行服务则立即面临考验,例如月底和发薪日以及假日症候群,不仅银行营业厅人满为患之外,金资中心也常因为处理资料过多乃至拥塞而发生突发事件。
第二节 高科技企业与政府关系的问题探讨
任何一种关系的背后牵扯到的都不仅仅是有关双方,更是多种综合因素的博弈。在政企关系的背后,所加持的不仅是政府和企业双方的核心利益,更是相关问题方的正面较量。因此,我们难以忽视政企关系背后所隐藏着巨大的问题。具体来说,从政府方来看,问题有政策制定的滞后、行业标准起草存在漏洞、市场监管的缺失三方面。从企业方来看,主要是政策执行的不利的问题。而双方在背负公共利益时,都偶有疏忽。
首先来看政府方面存在的问题。政府需要管理的是复杂而多元的国家实体,尤其在我国面临全面发展转型之际,更是如此。因此政府需要处理大量棘手的问题,对民众和企业来说,政府是坚实可靠的保障,对国家来说,政府是忠实可信的执行力量。但在处理与高科技企业的问题上,政府需要面对的是三方面的问题:政策制定的滞后、行业标准起草存在漏洞、市场监管等问题,限于篇幅有限,本文不在此赘述。
同时政府还要确保共同资源的分配,共同资源是指所有权不属于任何人的 11 资源。因为资源的所有权属于大众,所以人人都有权可以使用,人人不必支付代价或支付很低代价就能使用,故大多数人可能都倾向尽情使用,最后造成使用过度或无法有效使用。此外,当不同企业共同开发同一资源时,如石油或鱼群,将无任一企业有足够的经济诱因去维护这些资源。在管制不存在的情况下,业者将争先开发原油或鱼群,而政府之管制将可避免过度开发或浪费,以延续共同资源使用年限或有效使用。
而外部效果不管有利或不利,都会造成缺乏效率的市场结果,因其会造成边际私人成本不等于边际社会成本,以致造成市场失零。所谓外部效果是指市场交易的结果对非交易的第三者所形成的影响,又称“第三者效果”,亦非交易第三者承担了交易成本或效益。当此一影响为有害时,称为负的外部效果或外部成本。外部效益的例子如:教育、国防、道路等。外部成本的例子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噪音等。不论是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受影响的第三者都是非自愿的。当这些成本被外部化且由社会大众來共同负担,并未直接转移给购买这些产品的消费者,产品价格未能反映出真正的生产成本。外部效果的出现会造成无效率的资源配置,因外部效果的出现会造成过少(具外部效益)或过多(具外部成本)的产出,市场交易中的成本与效益只反映了市场交易双方的成本与效益,没有把受影响的第三者之成本与效益列入所致。所以,只有在污染此一外部成本必须加诸于企业生产成本的情况下,企业才会设法减少污染。当外部成本能反应在产品价格中时,消费者将会避免消费高污染的产品。
一般而言,经济管制是政府为了解抉造成市场失灵所的公共材、外部性、自 然独占,以及资讯不对称之问题,以维护大众利益,经由立法及其执行,管制企 业行为,以期提高经济效率的一种干预方式。
其次来看企业方的问题。
一方面,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因主体不同是分开的,政策执行过程乃是政策制定之后的过程,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两者之间有其任务界限,政策执行者是非政治性之技术官僚,政策执行的性质是中立、客观、理性与科学的。也就是说,政策执行的关键在于基层的企业,企业的执行能力与行为影响政策执行的效果,这也是落实政策的关键步骤。另一方面,政策执行是行动者的复杂互动结果,高科技企业不仅仅接受上级指挥命令,而是具有裁量权,政策执行是决策者与执行者互动的过程与产出,决策者与执行者透过妥协、议价、协商或结盟的活动达成共识,故彼此互惠远比上下指挥更为重要。
企业的经济责任被视为是企业传统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对企业股东的责任。大致而言,企业经济责任所指的是“追求组织最大利润”,这是企业经济责任的首要目标,企业得利,其股份持有者、公司员工等也会因此而受惠。“利润先行”的主导原则让企业在全面深入的渗透市场进行发展的时候,难免会有所牺牲。除此之外,企业还背负法定、道德等责任。
最后,政府和企业都必须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对政府来说,政府并非“非营利组织”,政府是运行管理国家的重要媒介与工具,除了可获得有形的实质经济赞助之外,还可以从中学习企业部门的经营精神与技术,更希望能够透过彼此合作互动的机会,让企业部门感受到政府内在的使命与理想,进而愿意负起社会责任,为社会整体贡献出更大的力量。同时,政府是高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提供者,这对企业而言,过去企业部门参与公益活动只是纯粹扮演金钱或物资的赞助角色,对于公益活动的实质内容鲜少深入关切或参与讨论。受到外在环境改变,以及企业理念也以经济利益为前提,逐渐转变为必须担负起社会责任,以自身的力量或透过和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的合作,积极主动的参与公益活动。
一方面,对企业来说,除了为获得实质的经济支援之外,无形的技术与人力之辅助,也是一项额外的附加价值。更深层次地来说,高科技企业期待能够透过与企业部门的合作,将其理念宣导给企业部门与社会大众知悉,让企业部门愿意负起社会责任。这是企业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动机。另一方面,企业部门在运作的过程中所消耗的有形与无形资本,以及其所获得的利润,并非单单只是来自企业部门营运的结果,也包括来自于社会大众及企业部门所处的环境文化、社会政治等因素的互动。因此,企业部门的发展与整体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企业必须承担整体环境下所负载的社会责任。
未来高科技产业究竟路在何方?
一、完善顾客管理体系。顾客关系管理日益备受重视,顾客关系管理是一种 13 管理顾客的方法,指企业透过有意义的沟通来瞭解和影响顾客之行为,以达到增加新顾客,防止旧有顾客流失、提高顾客忠诚度和提高顾客获利的一种手段,是一组技术;也是一种反复将顾客资讯转换为正面顾客关系的过程。顾客关系管理的本质是一 种企业策略的执行。目标则是为顾客创造长期价值,同时达到企业利润极大化。透过积极使用资讯,将顾客资讯转化为顾客关系管理的互 动过程。顾客关系管理是从建构顾客知识开始,让银行建立长期的与资源管理的顾客关系和顾客互动。顾客关系管理的定义是透过资讯科技,将行销、客户服务等加以蝥合,提供顾客量身订製的服务,并增加顾客满意度与忠诚度,用以提升顾客 服务品质,达成增加企业经营效益的目的。企业能够经营成功均有一个充分且必要的条件,不是产品而是顾客。随著时代的演进,企业与顾客互相沟通、信任、互动、相互定位;最重要的关键在于有效的顾客关系管理,才能够增进企业的投资报酬率。
二、提高顾客忠诚度。顾客忠诚度就是是顾客对于事后服务满意之后的一种行为表现,当顾客对某一产品产生忠诚度时,即顾客信任该企业,甚至愿意承诺继续与该企业往来,重复地购买科技商品外并且免费银行正面做宣传,也会推荐该产品给其他顾客,为企业带来更多新客源。当顾客对某一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产生感情、依赖与认可,形成偏爱并坚持长期重复购买该企业产品或服务时,会对该企业产品或服务表现出在思想和情感上的一种高度信任与忠诚的程度,是顾客对企业产品或服务在根期竞争中所表现出的优势评价。通过提升售后服务与服务品质来满足顾客的需要,维持顾客与企业之间的网络,最重要是要让顾客对企业产生满意度、忠诚度,这也是高科技企业经营策略上一大课题。
三、确保售后服务。事实上良好的售后服务、服务品质与企业品牌形象表示业者给予顾客的保证与保障,顾客才能够安心放心有信心产生冉次回瞋意愿,更会快乐地向他人推荐与之往来。相对而言,如果劣质的售后服务、服务品质与负面企业品牌形象,顾客将会产生愤怒、悲伤、担忧与害怕,随之拒绝往来,更甚至于大肆负面宣传,导致其他金融商品投资人资金抽离,公司灾难可能因此而发生,在秉持“稳徤、前瞻、专业、热忱”的品质政策才能真正服务社会大众与永续经营。这是也正是未来所有高科技企业该努力的方向。
第三节 高科技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原因解剖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政企关系矛盾背后隐藏的利益的追求的异化,那么,政府和企业到底该建立一种怎样的关系呢?笔者以为,在企业部门的“营利”目标与政府之间的“非营利”目标之间,企业所扮演的角色是在提升资源应用的效率,创造更高的运作效益,并让自身能够在需要的时机被主动发掘,并自身应致力于提升为被企业投资的对象。因此,两者间若能在社会责任与企业营利的矛盾中找出平衡点,且在企业利益和公益维护的折中过程中做出最有效的运用,对企业而言,应能共创双赢的局面。政府也可以透过建立彼此的伙伴关系而获得进入市场的管道,同样地企业也可借由与政府的合作,达到提升企业形象,促进组织成员反思的目的。所以,双方还可以通过相互学习获得彼此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对方的技术、对问题的分析或管理风格等而期待建立良好的、共生的互动关系。为了建立这种关系,本文也提出了如下策略,仅供参考:
第五章 建议
进入大数据时代,受益的不仅是高科技企业,政府也是受益者,政府监管部门的覆盖规模与精确定位能够同步实现,这让监管更有底气。其实,在法治社会中,企业与政府不是敌对关系,也不是传统的婆媳关系,而是合作伙伴关系。合作价值就在于法治秩序决定企业的市场生存环境。江湖式企业经营与随意性的治理监管都是非健康的市场成长模式,在权力制约的角度,市场与政府的边界严格划分;但是从职能服务的角度,政府与企业是亲密的合作伙伴。而为了更进一步优化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现就对其双方提出如下建议:
一、高科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现实性与必要性
(一)政府管理下的公共利益需要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政府公共管理本质是行公共之政,而公共最早在希腊有二个意思,其一是个人能超出自身利益去理解并考虑他人的利益,也就是一个人能同时考量公共精神和意识到参加公共事务的表现。其二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工作和互动中能互相照应和关的一种状态,由此二者都可以看出其意境都是在群体生活的背景,有群体生活就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存在,而这裡的公共也就是社会的一种,二者是一致的,而公共利益是指众人所享有的,也涉及了国家利益与广大社会公众福址的利益,它并非简单的集体利益,而公共利益成为政府公共管下的出发点和目标。
而企业社会责任所说的其实是公共利益,社会是一个企业作为依赖和发展的 15 主体之一,理所当然企业也需要为实现社会公共利益而努力。而企业除了为社会也必须为政府管理的框架下,承担应当的社会责任,其主要也有二大原因,其一为企业需要社会提供源源不绝的养份,离开社会,企业将不存在。另一方是政府的权力渐渐转移至企业、机构、团体的手中,有政府公共领域私人化的趋势。总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公共利益价值导向下公部门管理的需要,也是企业想要永续发展下必然的趋势。
(二)政府管理实现治理理念需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西方国家对于治理理念的兴起,提出了一套理念与制度架构,其认为管理是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下公共事务诸多的总和,是一种衝突与调合持续的过程,也有特定的权力与执行力使人们服从,然而有效的管理必须建立在国家和市场的基础上,它也是对国家和市场手段的补充,但他不可能是绝对的,也没法替市场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良好的管理模式,强调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是一种由上而下的管理、参与,而以公共利益为最终目标,它的本质其实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也是二者的最佳状态,也可以说,良好的管理也是是国家向社会回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社会的主要公民之一,必须提倡公共精神和责任的意识,积极承担相对应的社会责任,这是政府对公共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作为社会公民的当然责任,只有所有企业都能够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我们的社会才可能出现稳定、和谐、良好的局面。
(三)政府公共管理结果的责任需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政府公共管理的根本特徵是在于它的公共性,对公民负责是最根本的义务关系。西方在新公共管理运动就是力图建麽一种责任机制,而这种责任机制要求的其实是实现顾客满意,即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满意,另一种管理主义责机制是在该模式中加入了对公众的直接责任,前者其实和企业私人产品的主要提供者相关,后者则和政府公共管理相关。许多公共产品的顾客满意度也和各企业直接相关,例如:空气质量问题。从上述也可看出政府公共管理下所追求的顾客满意目标,如果少了企业的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在这裡才会说明为什麽政府公共管理的结果也需要企业一起来承担,从这裡企业不只是在法律或出自内心自觉来实现,更重要的是企业如果有其行动,如慈善捐款,那也会产生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不仅能缓和其矛盾还能够使得民众对政府公共管理下的信任,实现社会和 16 谐。
二、企业社会责任下的落实政府公共管理的现实性与必要性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公共性要求政府公共管理的介入
企业社会责任指企业与社会互动中应当承担的义务以及为不良行为承担结果,任何企业的互动对象总是有限的,供应商、销售商、广告商、管理咨询者、学者、顾客、潜在的顾客、社区、潜在的员工以及能够了解到企业的社会大众都会有一定的界线,以上几种我们称之为利益相关者,这些能和企业直接互动的对象实际上就像是构成整个社会的公众之一部分,而这些人的利益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公共利益。而企业的外部行为能直接对公共利益造成影响,而企业内部行为则能间接地对公共利益造术影响,前者就好比是企业的排污行为,后者就像是企业对员工的管理行为,企业就像是社会的主体一般,它的行为总是和公共利益直接或间接的相关,如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麽政府要介入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二)企业追求利润的本性要求政府加强立法与监管
传统经济学家认为企业如果有效率的使用资源并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并且以消费者能够接受的价格去消费产品,企业就实践了企业社会责任。故为了推动企业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政府公共管理必须加强相关的立法制度,另一方面,要有一个稳定、效率的企业社会责任约束制度,除了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制化外,也应加强政府的执行力,甘此才让企业意识出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取向需要政府公共管理的激励制度 企业社会责任产生的动机很多,但真正能够吸引并业承担社会责任,吸引他们更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办法,其实是建立一套良好的市场机制,让企业可以赚更多的钱,企业使用资本来产出最大的价值,有一隻看不见的手其实是引导他们去促进另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绝不是他原本想追求的价值,也由于非完全竞争市场下的企业因为讯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使得企业单方面想达到利润最大的情况下反而会为公共利益带来伤害,这也是执行企业社会责任下的问题之一,而想要化解此一情况达到双赢的情况,只能依赖政府在公共利益上的激励制度。然而在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时,我们也必须尊重企业追求自身利,这一点也是为什么政府能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时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政府与企业二者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政府应在何种意境扮演什么角色来辅助、规范、协调企业,而企业又应在什么什么条件下回应政府。双方都必须要拥有共同的努力,才能实践出真正的结果。“平等对待、共同奋斗”是政企关系的深层次润滑剂,也是长远深度发展的要诀,不过要做到这一点,似乎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邹伟进,胡畔.政府和企业环境行为:博弈及博弈均衡的改善[J].理论月刊,2009,06:161-164.[2] 王丹.政府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机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3] 马永斌.区域创新体系中大学、政府和企业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管理研究,2010,05:21-24+26.[4] 朱锦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社会责任[D].苏州大学,2006.[5] 崔丽.当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13.[6] 樊慧玲.政府食品安全规制与企业社会责任的耦合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7] 苏永华.“依附式”合作与双重推动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企业的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7.[8] 何辉.如何理解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现状:政府和企业关系的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3,03:139-144.[9] 金太军,袁建军.政府和企业交换中的一致与分歧[J].学术月刊,2012,11:88-98.[10] 刘金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政府角色转变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11] 张鲁秀.企业低碳自主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2.[12] 张自立,李向阳,张紫琼.基于生产能力共同储备的政府和企业应急经费规划模型[J].管理工程学报,2011,01:56-61.[13] 韩磊.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和企业的博弈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 18 究生学报,2008,04:66-71.[14] 金太军,袁建军.论政府和企业的协调机制——以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为背景[J].人民论坛,2011,14:216-219.[15] 胡鸿高.企业社会责任:政府·企业·利益相关者[A].北京论坛(Beijing Forum).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全球化趋势中跨国发展战略与企业社会责任”法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北京论坛(Beijing Forum):,2007:14.[16] 王海龙.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对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2.[17] 李龙飞.从政府的企业到企业的政府[D].西南财经大学,2007.[18] 万文海.政府、企业、公众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冲突博弈与制度安排[D].华侨大学,2005.[19] 柏娟萍.低碳发展模式下政府和企业的动态博弈分析[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54-58.[20] 莫增斌,陈起林.论政资分开──从政府和企业的权力变迁角度分析[J].经济学家,1995,04:4-1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