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关系

时间:2019-05-12 11:52: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关系》。

第一篇: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关系

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关系 企业与员工之间本质上是一种商业交换关系,企业靠员工提供的结果生存。这就是赤裸裸的商业关系,商业关系的本质就是一种结果,或者叫利益交换关系,或者叫买卖关系。员工与企业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买卖关系,企业付你工资或薪酬,你提供相应的结果.企业是一个商业组织,员工与企业之间是一个商业交换关系。什么叫商业关系呢?举个例子,你要快递公司送一封信,大致是10元钱,无论刮风下雨,都是10元,甚至是下大雪,交通极其困难,也是10元钱。

如果是送信的员工碰到天气很差,信没有送到,你会不会给快递公司付钱?不会,为什么?因为10元钱交换的是你把信送到的结果,价格是你自己定的,所以信送到,就付钱,信送不到,无论你的员工有多少苦劳,我们都不会付钱!

一、企业利益大于员工利益,员工利益必须服从企业利益。

所以说想要平衡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你只能从培养懂得给你结果的员工获得,要他们明白:只有创造了8000块的利益,企业才能提供给他4000块的薪水。员工是社会的一份子,并且部分高级管理人员在这个组织里代表了企业。企业是靠员工创造出成绩来的,很明显离开了员工就不存在企业了。从企业的受益主体来看,在广大的员工是企业的主要受益者。企业成了员工的衣食父母,这里可以看出企业利益明显大于员工利益,员工利益必须服从企业利益。没有企业利益造成社会上共同所有变成共同没有,当家作主形成无家可归的现象并不少。所以在优秀企业里企业利益是至高无尚的,是一切行为准则。在优秀企业里的员工,在价值观上有一种为企业而贡献,为自己而工作的主人翁意识!他们愿意为企业创造剩余价值,这剩余价值恰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自生利益的保证。他们心中一定清楚,没有员工剩余价值的企业一定属于破产企业。

二、员工创造了企业,并在企业中得到回报,因此,企业必须有一个合理分配、利益共享的机制,才能激励员工。并且一切资源增值的活动都是靠员工来掌握的。

在国外优秀企业里,针对员工的人文管理作为管理要素中的第一要素。我们则往往把硬件管理放在前面,忽视了员工作为人的基本特征。人有思想、有情感、有物质需求等特征。只有在价值观念上的沟通,基本条件的满足,共同利益上的分享,员工才能有最大的凝聚力,暴发出最大的创造力。创造出的是和、还是积、还是几何数字、还是天文数字,都靠我们用好人。

另外,人的基本特征中也有本性的一面,就是人的本性有善的一面和恶的一面,任何人都有好与坏的二个方面。企业文化、德制系统就是要弘扬员工善与好的一面,为企业利益和自己的利益用自律的方式而积极工作。企业制度则来控制人的恶和坏一面,让他们在制度面前做到他律,从而保证企业利益和所有员工的共同利益。这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企业经营的二大系统,即德制系统和制度系统。这二大系统都和价值观息息相关。当然除此外企业员工为研发、质量、成本、管理等一切为自身利益和企业利益展开的各项活动都和价值观有关。另外,企业管理中必须尊重人性特性,尊重员工的人权、生理、个性、特性、素质经验和能力等等。有的放矢的做好员工的工作,既是以人为本的切入点,又是提高企业效益和发展的增长点。例如,批评过多会使员工损失天分、自尊和自信,激励、表扬、文化、魅力和环境氛围能提高员工激情,可以加倍提高效率和积极性,这也是企业和员工的共同价值和共同的利益。

综上所述,企业与员工的价值关系已比较明确,并且相互关系在社会中是交叉的,员工是社会的一份子,部分高级管理人员代表了企业,任何一个人又是各种共同体中的顾客,企业又是供应方,又是销售商,企业与社会、员工、供应方和销售方组成价值关系的利益共同体。每个企业、每个员工都在共同利益体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个员工在社会是公民,在吃饭、穿衣等等消费活动中都在扮演着不同的共同利益体的顾客,任何企业和员工损害经济利益,就是损害到价值链上的所有成员,最终也必定伤害到自己。五方共赢才能保证社会稳定和发展。全社会有数不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企业一般在运转中的共同体起到了轴心作用。

企业与员工联结的是价值链,也就是利益关系,顾客是上帝,因为顾客给企业提供利润。销售方和顾客不能为企业提供利润,企业也不可能把销售方和顾客视为上帝。供应方维持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保证了企业的利益,所以企业需将它视为第二顾客,员工是企业生产资源中唯一掌握其他资源的,并且在企业资源中唯一具有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生产要素,所以我们要善待员工,以人为本就是为了企业利益和共同利益。另外企业不是在真空中生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环境,环境保护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处理好企业和政府、社会的关系,是企业应有的责任。企业是社会的一份子,政府和社会保证企业和其他几方的利益。企业与四方的关系说白了就是利益关系。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企业是赢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离开赢利则会损害四方利益并危及社会,并且企业只要与任何一方中断关系,企业就无法运营。企业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才能在经济利益共同体中起到平衡、协调、稳健地生存和发展的作用。弄清企业与各方的利益关系,即能“财自道生,利缘义取”。

2010

年10月13日 杜雯

第二篇:浅谈公司与员工的利益关系

浅谈公司与员工的利益关系

没有公司就没有员工,没有员工的公司就是空壳公司。公司与员工的关系是通过双向选择形成的,公司聘用员工对员工从事专业、受教育程度、工作环境、从事职业的认可,双方一旦履行入职手续,公司与员工的聘任关系就已形成,并受《劳动合同法》的保护。

那么员工如何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满足公司的用人需求,顺利通过试岗、试用考核关,并逐步得到公司的重用和信任,而中途不被解聘。公司如何善待员工、科学管理,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使高素质的人才能留得下、守得住,而中途不会辞职,这对双方都是一场考验。

首先,员工必须以公司的态度为公司尽职尽责,一是要主动工作,想方设法完成公司的各项任务,讲究工作方法和工作效率,使公司利益最大化。二是要遵纪守法、听从指挥,维护自身和公司形象,不给公司造成负面影响。三是要体现价值,学会感恩和回报。利用公司为你提供的就业平台,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尽最大努力体现自身价值,做一个公司能用得上、能为公司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用人才。

其次,公司必须对员工认真负责、科学管理。一是尊重人才、使用人才,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把好用人关的同时,通过学习引导、考察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员工的技术管理水平,使员工思想经常能适应市场需求,使公司的决策部署能真正落实成每个员工的自觉行动,对高素质的人才要区别对待、大胆使用,让其发挥骨干带头作用。二是要科学决策、民主管理,为员工创造一个规范、有序的从业环境。任何决策部署、规章制度的出台要广泛征求意见,科学论证、民主决策,才合理可行,才能在实施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做到奖罚分明。三是要凝聚民主、提升士气,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首先规范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工作做到有劳有逸。其次要在工作之余组织一些旅游、文体活动,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营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工作氛围。再次对公司员工婚丧嫁娶大事要给予关心和帮助,充分体现公司大家庭的温暖,对做好工作能起到一些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公司员工的利益关系,是公司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人人要树立“公司为我,我为公司”“公司兴我荣、公司衰我耻”的全新理念,自觉维护公司的利益和形象,安心工作、开拓进取,为全面完成公司下达的目标和任务而努力。

第三篇:企业员工利益保障措施

关于保障企业员工利益的研究

[内容提要]党的十八大和第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会议都指出要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企业是社会的细胞,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企业和员工是息息相关的利益共同体,而在企业内部,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又是此消彼长的“翘翘板”。只有寻找最佳平衡点,才能保证企业和和谐发展,才能保证企业和员工拧成一股绳,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关键词]廉政建设 反腐败 员工权益 突出问题 对策

为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第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销售公司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组织开展了2013年反腐倡廉建设调研及理论研讨工作,工作中不断总结创新,得到了以下几点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方法和对策:

一、防止利益冲突

早在2010年1月12日,在十七届中纪委第五次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形成有效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这进一步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彰显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坚强决心,顺应了反腐倡廉建设深入推进的现实需求,为新形势下惩治和预防腐败提供了新的政策思路和工作手段。

“利益冲突”是一个特定的廉政概念,是指国家公职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由于受到其私人利益因素的干扰,所发生的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相冲突的情境和行为。

我们这里所讲的利益冲突,是从反腐倡廉建设角度分析的,是指狭义的利益冲突。狭义的利益冲突,是指发生在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中公私利益冲突行为。这方面的利益冲突也是普遍存在的。

从一定意义上讲,反对腐败的过程就是防止利益冲突的过程。所谓反腐倡廉就是反对用公权牟取私利,保证廉洁从政;而狭义的利益冲突,正是指权力寻租、以权谋私(私人利益侵害公共利益)行为,其结果就是腐败。从这两者的定义可以看出,防止利益冲突正是反腐倡廉的关键所在。

防止利益冲突的一些思路对策

(一)加强对防止利益冲突的学习宣传教育。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防止利益冲突的宣传,加强广大党员干部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试行)》中有防止利益冲突的专门规定,《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有关防止利益冲突知识的学习,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正确认识防止利益冲突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切实增强防止利益冲突的意识。

(二)开展对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利益冲突问题专项整治,不断加大监督和处理力度。一是要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着重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扎实开

展对一些易发多发利益冲突领域,如工程建设领域、教育卫生领域、城市拆迁领域、“小金库”问题等群众反映强烈突出问题的专项整治;二是紧密结合巡视工作,加强对领导干部利益冲突情况的监督检查;鼓励、支持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举报领导干部发生的利益冲突问题;通过批评教育、诫勉谈话、免职、责令辞职等多种形式,及时对发生的利益冲突问题作出处理。当前,要坚持把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作为防止利益冲突的工作重点,着力解决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建立健全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相分离的有效机制。(三)完善回避制度。利益回避是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是公平正义的程序保障。现阶段,我们迫切需要从公务回避、利益回避、职务回避、特定关系人回避等多个方面,就具体回避情况作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明确规定。国家公职人员不仅要回避直系亲属和姻亲的利益,而且要回避商业合作伙伴、亲朋好友以及特定关系人的利益;要结合领导干部收入申报和有关事项报告等规定,扩大申报内容和对象,对拒报、虚报行为设定切实可行的严惩措施,让财产申报真正成为制度常态;要创新性地建立违规公职人员个人资产处理制度,对其个人资产要采取资产出售、账户冻结和秘密托管等方式进行适当处理。

(四)深化有利于防止利益冲突的各项改革。要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财税投资体制改革等等,减少权力寻租的空间和发生现实利益冲突的机会。

(五)构建防止利益冲突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的保障机制。一是进一步细化并落实《廉政准则》,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以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围绕利益冲突易发多发的领域和环节,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制订出台防止利益冲突的具体行为规范和实施办法;二是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坚决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从公共资源配置看,在政府投资领域,应合理界定投资范围,健全项目决策机制,规范资金管理;在企业投资领域,要严格执行核准制和备案制,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从公共资产交易看,要完善交易制度支撑体系,推进交易市场整合,加强市场中介机构监管。从公共产品生产看,要健全公共财政制度,加快部门预算改革,完善公共部门行政执法。

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关于深入贯彻“两法一条例”和进一步做好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工作的建议

意见

1、加强劳动保障和维权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要加强《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和“两法一条例”的学习,提高对劳动保障和维权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采取多种宣传教育形式,把劳动保障和维权相关法律法规纳入普法规划,列入各级行政干校(党校)的教学计划,努力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劳动部门和工会都要发挥自身优势,担当好维权相关法律法规及《工会法》的执法主体并切实履行好职责;要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对相关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问题。

2、认真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要确保中央就业和再就业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着力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要把再就业扶持政策转化为促进就业的长期政策,探索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要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强化职业培训、再就业培训和企业培训;要加强就业服务,强化劳动力市场管理,统筹城乡平等就业。

3、着力解决欠费突出问题,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继续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支付,巩固对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发放当期无拖欠的成果;以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为重点,完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继续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让更多的人享有社会保障;加强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完善征收体制,严格基金监督管理。

4、强化劳动合同管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要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全面加强劳动合同管理;推动和监督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制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劳动合同范本,指导和推动用人单位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指导和督促企业重组改制后及时与职工变更并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健全劳动合同管理台账;积极推动已建立工会的企业全面开展集体协商并签订集体合同,指导改制企业做好重签、续签集体合同工作;认真做好集体合同的督促、审查、备案和统计管理工作。

5、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和劳动保障监察。要认真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审核、备案制度,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和正常调整机制;加大查处拖欠工资、特别是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工作力度,严肃处理拖欠劳动者工资的行为;加大劳动争议调处力度,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劳动争议;加快推进劳动仲裁

实体化建设,充实职业化仲裁员队伍,促进行政职能与办案职能分开;强化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完善监察执法程序,充实监察办案人员,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行为;健全政府有关部门和工会参加的劳动保障监察与拖欠工资协调机制,采取预防和打击违法行为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大力推进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工作。

6、要大力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要不断扩大创建的覆盖面,在创建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参与率,重点向非公企业和事业单位及乡镇(街道)延伸;要广泛开展“和谐机关”、“和谐医院”、“和谐乡镇(街道)”、“和谐社区”、“和谐工业园区”创建活动,不断巩固创建成果,以在全社会形成创建氛围。

7、健全和完善维权机制,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与地方工会的联席会议制度,完善政府部门、地方工会和企业代表参加的三方协商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涉及职工的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完善以职代会为主要内容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厂务公开制度;切实加强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维权工作,进一步畅通职工、农民工的诉求渠道;要建立健全职工困难帮扶和依法维权机制,加强地方工会、政府部门、法律援助机构的配合,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法律援助机构要加强同地方工会的协调、合作,切实为职工提供无障碍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要高度重视对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事件的查处工作,及时、有效地协调劳动关系,把劳资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三、损害群众利益的提出问题

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

当前出现损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的原因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伴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必然会引发新的矛盾。主要原因是:

第一、经济社会快速转型使一些问题集中凸显。目前,经济、社会都处于快速转型时期,一些规范公共权力和经济行为的体制、机制、制度仍不够健全甚至出现“真空”,给一些腐败分子以可乘之机,加上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在一些党员干部中仍有一定的“市场”,造成了经济类问题尤其是贪污贿赂问题成为了信访

举报反映最为集中的问题,违反廉洁自律规定问题明显增加。同时,由于城市建设力度加大,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如房屋拆迁、土地征用等集中出现。

第二,权力滥用是诱因。部分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这些干部的群众意识淡薄,在行使权力时考虑小集团和个人利益太多,考虑群众利益太少;另一方面是少数领导干部发展观、权力观、政绩观扭曲。部分机关和公共事业部门滥用手中的权力,不惜以牺牲人民群众利益为代价,为本单位、小团体、个人谋取利益,其实质是滥用权利、以权谋私,损坏了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三,一些部门没有很好地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具体工作中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没能做到科学决策,有的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不考虑社会和群众实际承受能力,有的缺乏预见性,如在房屋拆迁、新上项目等方面,由于有些地方和部门不重视群众意见,不关注群众感受,不理会群众呼声,致使矛盾激化,导致群众上访。

第四,部分群众思想觉悟不高和法律意识较弱。有些上访人存在唯上、唯大心理,认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信“上”不信“下”,对本级或上级的处理意见不认可,热衷于找大部门、大领导反映解决,一定要到更高层次去讨说法,导致进京访、越级访、缠访、闹访现象时有发生。有些群众对需解决的问题要求过高,虽经有关部门多次答复和处理仍不满意,还有的少数上访群众对政策的理解有偏差,尽管有关部门反复宣传解释仍固执己见,甚至有个别上访人坚持无理要求,达不到目的就反复上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上访总量,也给一些部门处理这方面的问题增加了难度。

四、针对当前出现损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的治理对策和建议

群众利益无小事,必须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实行标本兼治、纠建并举,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着重解决那些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切实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

第一、抓教育,强化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立足教育,着眼防范,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解决好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的基础性

工作。要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权力观和政绩观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党纪政纪条规和法律法规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增强群众观念、法纪观念和廉洁奉公意识,自觉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身体力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做到依法行政,秉公办事,切实解决不作为和乱作为的问题,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第二,抓制度,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许多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不正之风,说到底是一些党员干部不讲原则、滥用职权、不按规则和程序办事造成的。因此,要着重抓那些容易滋生不正之风的领域和环节,建立健全便利、管用的制度,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要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规范领导干部在事关群众利益问题上的用权行为,健全和落实准确反映干部作风、政绩和为群众办事能力的考核机制,针对行政执法中职能“缺位”、“越位”和“错位”问题,要研究制定符合法律依据和市场准则的制度措施,确保执法行为不盲目,不被动。

第三、抓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运行。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关行政部门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只有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通过发挥主管部门的内部监督,专门机关的定向监督,社会群众的广泛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才能使执法行为受到有效制约。要充分发挥各监督主体的职能作用,把党内监督与国家机关权力监督、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群众舆论监督相结合起来,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重点地开展监督工作,建立起结构合理、功能互补、体系完备、制约有效的监督网络。

第四、抓改革,从源头上防范和治理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不正之风。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既要刹风整纪,又要注重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不断探索源头防治的有效办法。要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行政审批制度、投资体制等改革,从选人用人、司法活动、权力运行、资金分配、投资监管的制度安排上充分体现群众利益。努力减少诱发损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因素。深化和规范政务公开,切实公开人民群众普遍关心、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类事项,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建立健全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保证决策体现民意,符合民生。

第五、抓查纠,对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为要严肃执行纪律。群众利益无小事,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就是大事,必须严格依纪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让严禁损害群众利益成为一条“高压线”,谁也不敢去碰,碰了就受到追究,用严明的纪律来维护和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要按照中央纪委的要求,围绕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尤其是在城镇房屋拆迁中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对以权谋私、与民争利等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必须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违纪违法的要坚决绳之以法。对严重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视而不见、不认真解决,不正之风严重又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第六、抓渠道,确保人民群众合理诉求得以全面表达。要大力发扬民主,畅通民意渠道,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一要优先发展党内民主。纪检监察机关不仅要带头维护党内民主,带头贯彻《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而且要严格履行监督职责,加强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在维护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方面的监督检查,支持和保护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广泛参与、有效管理和积极监督的民主权利。二要大力发展人民民主。要不断创新民主形式,切实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制度,形成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良性互动机制。三要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引导人民群众通过法定程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通过合法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扩大人民群众反映利益诉求的渠道,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积极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和谐。

第四篇:道德与利益

道德与利益

贫穷和贪婪是不可能有道德。当一个人连饭也吃不饱时,又何以谈得上道德精神上追求。可是在我们社会里就有一小部份人,虽然自己已十分贫穷可在精神道德却十分富有。象白芳礼老人,为了让贫穷的孩子能读上书,以60多岁高龄每天踏着三轮车不止,不管是白天黑夜,日晒雨淋,为别人的穷孩子能读上书而操劳着。白芳礼老人他选择了道道一种高尚的情操。可是象这样贫穷的老百姓又有多少个人是选择了道德呢?穷人是不可指责的,因为他们并不想穷是社会的分配不公才造就了他们穷了。可以指责的是社会为什么让他们贫穷!

贪婪的追求是从不要面子和道德的。在他们的心理;道德是算老几。而实实在在的利益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在他们的眼里是没有道德的。这种人是当今社会中最为可狠,而又具有伤害性的团体。贪婪是可以杀人的。为了达到夺取到他们所需要的利益他们可以干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是在所不辞。

当中央下令;要求参与煤矿投资党员干部在一个月内撤资。有些人却向中央叫板;宁可不要党证和官帽子,也不撤资。气恼十分嚣张张。这主要原因是他们每天就有几千元的利益收获。为了点利益,他们可以不要面子了,不顾身份体面了。人间悲剧除了生离死别,还有象这些人为了一点毫无生命的金钱而走险了。这里正中了古人曰;鸟为食亡,人为财死。你说可悲不!

一旦社会已形成了贪婪风气后,社会将无道德可言了。人人都象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一样,盲目地追求着他们所锁定的目标——金钱。他们哲学论理就是“弱肉强食”。他们就象野兽一样,只有狂叫而没有表情和人性。弱势团体和妇女们成了他们的发泄对象。他们一面是残暴而又无情的怪兽,而另一面又以他们雄厚的资金给予社会一种表面上繁荣兴旺。而我们的经济学家们就象狐狸一样忙为他们叫好贴金。只乞求他们能在茶余饭后所剩下的一点碎未烂肉留给这些可怜的经济学家们。

我们知道道德是精神范畴之内的问题。是体现人的品行和性格方面的问题,社会道德但子反映出社会民众整体素质水平问题。也同时反映了这个社会的人民信仰和理念。如果我们过份强调体现出个人价值观的话其结果必然会把个人利益的得失放在重要位置上来。我们主张个价值应当在集体主义中才能得到体现。而我们现在却主张个人私自存在的价值理念。这种私自价值存在的理念其实也就是自私自利的追求。这种一事当前先为自己的利益所出发,想到的只是个人利益的得失。目前社会已形成的利益集团的理念只是为了他们所在集团的利益得失。其中最重的环节是集团里的小数人的利益之所在。在他们眼里整个社会大局利益并不关他们的事。他们好象生活在真空一样。在寻找着他们的利益所在。这种现象在毛泽东年代是决不允许有存在的空间。之所以这样;在过去物资十分贫困的年代里。社会整体道德素质是比现在物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今天要高得多。关键就是国民整体素质教育我国政府在这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最为失策的一面。

这种政策上的失误造就了我们要负出的血的代价和国民整体素质滑坡。目前;摆在我们面前仍然是道德与利益的重新选择。两者是不可调和存在东西。个人利益必须要服从集体的利益。团集利益必须要服从大局利益。过去毛泽东年代就是这样走过来的。而且是成功的。为什么我们要放弃。力争双赢只是一种利益的交换。而两者利益在交换中也就有可能产生第三者利益的损失。这是利益交换过程中必然基本规律。医疗改革,教育改革,企业改革都是因在利益交换中损害了广大老百姓的利益。造就了社会十和谐局面。

目前想搞和谐社会提高全民素质,首先要纠正过去的利己主义思潮。重从树立起奉献精神、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把个人价值溶合到国家利益和集体上来。只有如此社会风气才有可能得到好转。社会风气想要得到基本上好转主得由我们共产党党员带头。由我们的领导干部带头。上梁纠正了下梁才能得到扶正。

")>

近年来,人们在道德与利益面前;有些人选择了利益。道德在利益面前显示得那么苍白无力。往往人们在利益面前不择任何手段,也可以不顾身份。不要面子了。谁说中国人最要面子,在争夺利益的时候就有人连面子都可以不要了。这就是我们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所负出的最沉重的代价。

贫穷和贪婪是不可能有道德。当一个人连饭也吃不饱时,又何以谈得上道德精神上追求。可是在我们社会里就有一小部份人,虽然自己已十分贫穷可在精神道德却十分富有。象白芳礼老人,为了让贫穷的孩子能读上书,以60多岁高龄每天踏着三轮车不止,不管是白天黑夜,日晒雨淋,为别人的穷孩子能读上书而操劳着。白芳礼老人他选择了道道一种高尚的情操。可是象这样贫穷的老百姓又有多少个人是选择了道德呢?穷人是不可指责的,因为他们并不想穷是社会的分配不公才造就了他们穷了。可以指责的是社会为什么让他们贫穷!

贪婪的追求是从不要面子和道德的。在他们的心理;道德是算老几。而实实在在的利益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在他们的眼里是没有道德的。这种人是当今社会中最为可狠,而又具有伤害性的团体。贪婪是可以杀人的。为了达到夺取到他们所需要的利益他们可以干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是在所不辞。

当中央下令;要求参与煤矿投资党员干部在一个月内撤资。有些人却向中央叫板;宁可不要党证和官帽子,也不撤资。气恼十分嚣张张。这主要原因是他们每天就有几千元的利益收获。为了点利益,他们可以不要面子了,不顾身份体面了。人间悲剧除了生离死别,还有象这些人为了一点毫无生命的金钱而走险了。这里正中了古人曰;鸟为食亡,人为财死。你说可悲不!

一旦社会已形成了贪婪风气后,社会将无道德可言了。人人都象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一样,盲目地追求着他们所锁定的目标——金钱。他们哲学论理就是“弱肉强食”。他们就象野兽一样,只有狂叫而没有表情和人性。弱势团体和妇女们成了他们的发泄对象。他们一面是残暴而又无情的怪兽,而另一面又以他们雄厚的资金给予社会一种表面上繁荣兴旺。而我们的经济学家们就象狐狸一样忙为他们叫好贴金。只乞求他们能在茶余饭后所剩下的一点碎未烂肉留给这些可怜的经济学家们。

我们知道道德是精神范畴之内的问题。是体现人的品行和性格方面的问题,社会道德但子反映出社会民众整体素质水平问题。也同时反映了这个社会的人民信仰和理念。如果我们过份强调体现出个人价值观的话其结果必然会把个人利益的得失放在重要位置上来。我们主张个价值应当在集体主义中才能得到体现。而我们现在却主张个人私自存在的价值理念。这种私自价值存在的理念其实也就是自私自利的追求。这种一事当前先为自己的利益所出发,想到的只是个人利益的得失。目前社会已形成的利益集团的理念只是为了他们所在集团的利益得失。其中最重的环节是集团里的小数人的利益之所在。在他们眼里整个社会大局利益并不关他们的事。他们好象生活在真空一样。在寻找着他们的利益所在。这种现象在毛泽东年代是决不允许有存在的空间。之所以这样;在过去物资十分贫困的年代里。社会整体道德素质是比现在物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今天要高得多。关键就是国民整体素质教育我国政府在这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最为失策的一面。

这种政策上的失误造就了我们要负出的血的代价和国民整体素质滑坡。目前;摆在我们面前仍然是道德与利益的重新选择。两者是不可调和存在东西。个人利益必须要服从集体的利益。团集利益必须要服从大局利益。过去毛泽东年代就是这样走过来的。而且是成功的。为什么我们要放弃。力争双赢只是一种利益的交换。而两者利益在交换中也就有可能产生第三者利益的损失。这是利益交换过程中必然基本规律。医疗改革,教育改革,企业改革都是因在利益交换中损害了广大老百姓的利益。造就了社会十和谐局面。

目前想搞和谐社会提高全民素质,首先要纠正过去的利己主义思潮。重从树立起奉献精神、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把个人价值溶合到国家利益和集体上来。只有如此社会风气才有可能得到好转。社会风气想要得得到基本上好转主得由我们共产党党员带头。由我们的领导干部带头。上梁纠正了下梁才能得到扶正。

第五篇:法与利益(范文模版)

内容摘要:法律调整利益的基本机制是权利和义务。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乃是以契约为模式和范例的。阶级社会的法只不过是用来分配利益的标尺,标尺上的刻度则只由当权阶级

来刻画,并且标上权利和义务的花纹。法律只是利益的趋属产物,没有利益的要求和划分就不需要有法律的存在。

关键字: 法 利益 权利和义务 分配

法律调整利益的基本机制是权利和义务。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乃是以契约为模式和范例的。①

法律往往表现为维护和实现利益的工具,在有阶级的社会维护的是一部分人的利益,在非阶级社会维护的是广大人民的利益。法的本质是与利益从来没有分开过。

阶级社会,法律总是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并以这一阶级的需要变通为法的思想而表现成国家意志。而法律上具体的是把不同的利益所得者(也是维护者)通过权利的赋予和义务的履行来实现。统治阶级的需要通过其意志表现为国家法律来冠冕堂皇的实现和维护其利益。并且往往在法律中表现出统治阶级具有更多的的权利面少义务;而其他广大被统治阶级则是更多的义务少权利。通过确立权利和义务的实际获得和履行来划分和实现利益。

柏拉图认为法律是根据大部分人的利益制定的。② 但他认为的大部分人却只是中产阶级及中产阶级以上的人员,把广大的社会底层奴隶阶级完全排除在外。即便柏拉图指出:“不是根据全国的利益而只根据部分人的利益制定的法律不是真正的法律。”但这也掩盖不了他中产阶级的本质,摆脱不了他阶级的局限性,其代表的是中产阶级的利益在政治上及法律上的地位。在柏拉图看来,需要和分工的必要性导致了国家存在有不同等级。第一类是立法者和监护者,即国家的统治者。第二类是军人,即国家的保卫者 和辅助者。第三类是农夫,手工业者和商人。③ 即使是在分配权利和义务的时候,在柏拉图看来也着重在于守法者的遵守法律,履行义务。他说:“人类必须有法律并且遵守法律,否则他们的生活将像最野蛮的兽类一样。” ④

其所言的利益根本是中产阶级的,是从法律角度划分不同阶级的利益,而对于广大的奴隶阶级则被完全排除在法律的调整范围。奴隶即不是权利的行使者,亦不是义务的直接履行者。奴隶只不过是奴隶主用来履行义务的工具而已,奴隶即不被附于人的概念,因为他们只是财产 —— 奴隶主财富的象征。

亚里士多德师承并发展了拉图的这一思想。他指出:“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都遵循,仍然不能实现法治。”“法律所以能见成效,全靠民众的服从。” ⑤ 其实质是通过义务和权利来为统治阶级作法律辩解,其目的是维护广大中产阶级在整个统治阶级中的利益。

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中也多次表述了关于“夫与妻之间、父与子之间、主人与仆人之间的关系,属于自然存在的秩序,应该由自然法来调整。”这一思想是为中产阶级在奴隶面前的辩解,意在说明中产阶级的相关利益是自然形成的、是神意,应遵循自然之法,神之意识。亦在告诫奴隶阶级不要做违背神的意识的事,(实质是说不要反抗),所定一切都是神意所为。通过这一思想把中产阶级的利益的获得和保护上升到了国家意志(表现为人法)和神的意志(表现为神法)。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只有第三个阶级即中产阶级主政,才是最好的社会,因为它可以使城邦安定。⑥ “就一个城邦各种成分的自然配合说,惟有中产阶级为基础才能组成最好的政体。中产阶级比任何其他阶级都具有稳定性。”⑦ 亚里士多德无论怎么辩解都离不开他阶级的本质,他只是中产阶级的代言人。

他在论述法治时认为,法治就是为了公众的或城邦的普遍利益而实行的统治,以区别于为某一人或某一社会集团的利益实行的宗派统治或专横统治。⑧ 实行法的统治是为了让统治阶级更好地行使权利和让被统治阶级更自觉地履行义务,且通过国家意志的形式来强制实行。这实质上不但没有离开以权利和义务来划分和实现利益的轨道,反而强化了权利义务在利益分配中的主角地位。以此来为中产阶级争取更多的权利,争取更多的利益。

与其说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是反映“广大人们”的利益,还不如说是反映广大的中产阶级的利益更为直观且准确。他的法治思想也只不过是在为中产阶级打造一把谋取利益的利器,目的只是为获取更多的利益。

中世纪的欧洲大陆逐渐处于教会的统治之下,利益的分配表现在法律上自然也偏向于教会。

奥古斯汀把教会教义与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法思想结合起来,把虚无的神意附于他创造的神法之中,使法上的权利和义务都蒙上了一层神的色彩,有时还直接表现为上帝的意志。

奥古斯汀的原罪说认为,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在天堂的伊甸园中偷吃了禁果,犯了大罪,而使整个人类与生俱来就具有原始罪恶。⑨ 他还认为教会本身是神圣的正确的,教会成员不管好坏,能否得救不在于他的品行如何,而在于他必须归依这个唯一神圣的教会。凡不归依教会的,即使其言行无可指责,灵魂也不能得救。这是他的教会说。⑩

从奥古斯汀的原罪说和教会说可以看出,他首先把人的存在与上帝的存在都很好地结合在他的神法体系中。以人出生来就带原罪和认为只有信教才能得救,其实质是在把利益的分配上升到上帝的意志,即法律上来。固然在他的法体系中,教会的利益则被认为是上帝的利益,是神圣的。教会的权威是上帝意志,是上帝派到人间来拯救人的罪恶灵魂的使者。所以也就让人们默认教士阶级的利益亦是上帝的利益,同样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奥古斯汀还很好地把教会利益用权利和义务的形式来划分。教堂是唯一可以静化灵魂的地方,教士是唯一可以拯救灵魂的使者,他们的权利是上帝给予的,且是带有原始罪恶的人共同默认的。他们权利得到维护不只是上帝的意思表示,而且是带原始罪恶的人应该且必须履行的义务。只有不违背上帝的意志,且满足教会的利益需求,教会的权利得到维护,带原始罪恶的人的灵魂才能最终得到上帝的拯救。这样使整个教会的利益都上升到上帝的利益角度。“根据阿奎那的神学观念,法不是人的主观产物,而是神的意志体现。法是理性的一种命令,它是关心社会团体的人为了共同利益而颁布的。”⑾

很显然这里的社会团体是指教会。即法就是关心教会的利益而颁布,并且这种法是上帝的理性。教会的利益是神的意识的要求,是上帝早已安排好的。教会取得利益是人人应该维护,决不能背弃上帝的意愿。在人间,教会的利益是最大的利益,不仅上帝予以维护,而且带有罪恶的人也必须帮助实现。神法不仅是上帝的意识表现于人间的律条,而且是仅次于永恒法的最高法律。

阿奎那转述 亚里士多德的话说,人从自己的本性说明不是一种社会性和政治性的动物,需要过社会生活,许多人在一起过社会生活就应该有人负责管理,谋求公共利益,为人间的安定和平就应制定法律。在他看来制定法律的目的是加强管理,谋求公共利益。很显然,阿奎那所称的管理就是教会对整个社会的管理,管理者则是教士。此处的公共利益则是仅指狭义上的一个阶级的利益,即是教士阶级的公共利益。在阿奎那的法学思想体系中,法律是维护教士利益的,其他社会各阶级及各社团都是服从教会的,是教会的一般附属物。他们的权利就是人人信教,人人可以得到上帝的宽恕,而他们的义务就是维护整个教会的统治,维护教会的各种利益,并把这些利益贴上了冠冕堂皇的带有上帝烙印的标签。所以阿奎那在叙述其神法思想的时候说,人生的最终目的在于来世的永生,为此仅凭人的本性能力是不够的,必须有上帝超自然的帮助,即依靠先知所启示的法律。⑿

整个中世纪,尤其是阿奎那之后的法律条文,无不是基督教义的化身,法律则教义,教义即法的状况,体现和维护的自然也就是其本阶级的利益。法律成了直接获得利益的工具。

阿奎那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理论和知识来论证人间的不平等和服从的必要性,是神意的安排。⒀ “在人类事物中,地位较高的人必须依靠上帝所规定的权能来向地位低的人贯彻自己的主张……在人类事物中,低级的人也必须按照自然法和神法所建立的秩序,服从地位比他们高的人。” ⒁ 可见,阿奎那不仅把利益的分配不均看作是上帝的意思指示,并且把低级的人应服从高级的人也看作是神的指导,是低级的人应尽的基本义务,而高级的人则是上帝指派的来统治管理低级的人的。统治的权利是上帝的权利,统治的意识(法律)是上帝的意识。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分析阿奎那的法律思想,都抛弃不了利益划分的影子,利益的分配是他法律思想的主要渊源。

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出现了新兴的法学理论,他们反对中世纪的神法,但从不否认法与利益的深层关系。

边沁的功利主义是一种把个人利益看作是人类一切行为的依据和社会发展动力的哲学伦理学说。他认为,所谓“功利”就是指外在事物能给当事者(个人或社会)产生和带来的利益或快乐,使当事者能避免或防止的祸害和痛苦。⒂ 边沁所处的时代是资产阶级上升的时期,代表着资产阶级对个人利益的极大渴求和对利益保护的极大渴望。他把利益的需求植根于法律之中,用功利来阐述资产阶级各阶层的思想。为了维护每个人的功利就必然需要有一个由强者组成的最高权威制定出法律并迫使弱者服从。⒃ 边沁的功利主义伦理学说完全符合资产阶级的愿望,适应了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需要。马克思指出,功利学说表明了社会的一切现存关系和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⒄ 功利主义说到底就是资产阶级的功利,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需求,满足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需要。整个功利主义法学思想都不过是为资产阶级谋利益的正面之辞,并且通过法律上升为国家意志通过权利和义务关系来实现各阶级尤其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边沁关于法律的功利主义、主权命令说,都是 18 世纪末以后,资产阶级现实的统治在法学理论上的表现,英国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改革普通法,强调制定法的功能,要求公民的普遍服从,追求资产阶级更多利益的客观反映。” ⒅ 边沁是工商业资产阶级在法学理论上的代言人,他把获得利益转说成是求乐,而把失去利益说成是苦。说到底他只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是上来看待利益,看待利益与苦乐之间的关系,因为资产阶级从一产生开始对利益渴望就像是吸血鬼对血的渴望一样浓烈。而他把这种需求看成是求乐的过程,并认为法律应该对这种求乐加以保护,明显是在为资产阶级疯狂追求利益寻求法理上的支持。他的法律思想亦如前人不能把法与利益分开,且同样带着阶级的局限性。

耶林在其《为权利而斗争》中说到:“这种斗争,从权利被侵害、被剥夺时开始,由于与主张自己权利的权利者的利益相对,社会上还存在着试图无视这种利益的人的利益,因此个人的权利也好,国民的权利也好,都免不了受侵害的危险。……”

耶林直接把权利与利益的概念等同起来,权利就是利益,权利受损害就是利益受损害,为权利而斗争就是为利益而斗争。在耶林生活的时代,正是德国资产阶级自主意识要求强烈的时代。提到利益资产阶级就必然是喜自心来,所以耶林的利益即权利的法律思想也固然受到资产阶级的强力支持。权利在耶林的法理念中不再是用手打不着两眼看不到的空洞的东西,而是直接与资产阶级的生命-----利益挂上了钩,让权利更具有骨与血肉的关系。这一点在耶林论述利益平衡的时候就有所表现。

耶林认为,法律的目的在于实现社会利益,其手段是通过报偿实现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平衡。在整个经济生活中,利益平衡是法律控制社会的手段,具体办法是大力提倡工商贸易。⒆

可见耶林的法律思想也是围绕利益在作文章,并且把利益的取得上升到法律上的权利,使利益成为法律直接保护的对象。符合了资产阶级对利益追求和对利益保护上的法理需要。

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不但原存的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更加恶化,新兴的垄断资产阶级与自由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也日趋恶劣。原有的法理思想不再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弊端。社会矛盾表现出更加复杂化,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依照原有法理思想不但不能平衡社会各阶级的利益,甚至还使有这种矛盾加剧的倾向,以至于直接危害到资产阶级的统治。这时急需一种新的、能满足社会现状发展的法学理论出现,庞德的社会法学在这时候呼欲而出。

庞德的社会法学同样没有把法与利益分开。他指出为了能够通过法律来实现社会控制,就有必要考虑各种各样的利益并加以分类。法律并不创造任何利益,法律的根本任务或作用就在于承认、确定、实现和保障利益。⒇ 庞德从法律含义出发,指出法律的任务在于满足人们的各种要求和愿望。21 同时他还把人类的利益划分为个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法律的任务是协调这三种关系,寻找一种共同的利益予以保护。

庞德的理论代表的是垄断资产阶级在法学理论上的愿望。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法理思想在当时已显疲态,对各项利益尤其是公共利益的弊端早已不能维系,更不能符合垄断资本主义对利益的划分要求。垄断资产阶级呼欲一种符合他们利益需求愿望的理论形态在法律体系中占主导地位。而庞德的社会法学理论正是在这个时候可以满足垄断资产阶级的要求。“进入 20 世纪后,法律不仅应注意保护个人利益,而且应强调社会利益,强调个人权利、自由的法律应代之以社会化的法律。” 22

可以看出,庞德的法学理论只不过是让法律在利益的划分方式及划分原则上有所改变,为垄断资产阶级划分到更多的蛋糕,以适应资本主义在法理上的需求。同时在他的法的理论中,也把利益的划分转化到权利和义务上来,让权利更好地为利益服务,让法律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

庞德的社会法学代表了一种新兴的利益分配方式,他不仅照顾到了社会利益,公共利益,还同时照顾到了个人利益。此处的个人利益,不仅代表一个阶级的利益,而且也是广大工薪阶级的利益。他的理论不但可以满足资产阶级社会的需要,而且可以使广大社会的顶梁柱工薪阶层在利益上也得到一定的满足,最重要的表现是使广大工薪阶级获得了社会保障和福利实惠。

可见庞德的法律思想也只不过是对利益分配方式的更新,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利益在法律中的杠竿作用。

综观上述,阶级社会的法只不过是用来分配利益的标尺,标尺上的刻度则只由当权阶级来刻画,并且标上权利和义务的花纹。法律只是利益的趋属产物,没有利益的要求和划分就不需要有法律的存在。历时历代的法学家都只是放眼于他生活的时代,为了适应各时代的社会发展,创造出与社会相匹配的理论。所以最终也没有跳出也不可能跳出他们的阶级属性,更不可能把阶级利益与法律分割开来。法律只不过是用来侵害利益的工具,这种工具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更新,所以才有了不同时期的法学家对法律和利益关系的不同评析。

法与利益天生来就是被捆绑在一起,不能也不可能把他们分裂开。

“法律的发展受利益发展的影响。利益的发展影响和制约着法律的发展,包括法律的发展方面以及法律内容的发展变化。法律为了顺应一定形势,时代需要作出某些调整、变革。从实际上讲,这种调整和变革是立法者所代表的人们利益的必然要求。” 23

① 《法理学》 张文显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② 《西方法律思想史》 何勤华 著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③ 《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顾萧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④ 《法律》 柏拉图 著

⑤《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 著 吴寿彭译 第 199 页 商务印书馆 1965 年版

⑥ 《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顾萧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⑦《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 著 吴寿彭译 商务印书馆 1965 年版

⑧ 《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顾萧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⑼《西方法律思想史》 刘全德 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⑽《西方法律思想史》 刘全德 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⑾《西方法律思想史》 刘全德 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⑿《西方法律思想史》 刘全德 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⒀ 《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顾萧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⒁ 《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顾萧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⒂ 《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年版

⒃《西方法律思想史》 刘全德 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8 卷

⒅《西方法学史》 何勤华 著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⒆《西方法律思想史》 刘全德 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西方法律思想史》 刘全德 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西方法学史》 何勤华 著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西方法律思想史》 刘全德 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法理学》 张文显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 218 页

下载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司利益与员工利益关系的阐述(共5则)

    公司利益与员工利益关系的阐述 员工和公司的关系就是鱼和水的关系,员工是鱼,公司是水,没有水养鱼,鱼就没办法生存;水里没有鱼,就是一潭死水,所以员工利益和公司利益是息息相关、相......

    银行员工利益培训

    北京世纪隆文品牌管理有限公司 员工日常行为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树立和保持公司良好的社会形象,进一步规范化管理,特制订本规范。 第二章仪容仪表 第二条:男员工着装 1......

    浅析新形势下各种利益关系和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浅析新形势下各种利益关系和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刘 军 当前,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原有的利益格局已发生调整、分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日益多样化的利益......

    信仰利益

    信仰利益 信仰是什么?是救赎,是出卖?还是为了证明? 历史总是稀奇古怪的,几千年前有人在一堆钱币和乌龟壳中寻找信仰,交给自命不凡的天子,就用着这套没有根究的把戏愚弄着大家,巩固......

    价值观和利益(推荐)

    我们常说,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个利益可能是石油、矿产等资源,也可以是海域、空间等区位联系。那么,除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外,有没有精神层面的......

    失地农民利益

    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内容至少要包括: 完善征地制度。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生活的最基本的保障,是农村稳定的基础。保证失地农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实现征地过程公开、公平、......

    利益议论文

    近年来,人们在道德与利益面前;有些人选择了利益。道德在利益面前显示得那么苍白无力。往往人们在利益面前不择任何手段,也可以不顾身份。不要面子了。谁说中国人最要面子,在争夺......

    《道德与利益》读书笔记

    读《伦理学与经济学》 道德与利益的关系,不仅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理论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敏感的社会现实问题。约翰•勒蒂奇所著的《伦理学与经济学》探讨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