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利益关系视角审视国企改革

时间:2019-05-12 21:35: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利益关系视角审视国企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利益关系视角审视国企改革》。

第一篇:从利益关系视角审视国企改革

从利益关系视角审视国企改革

从利益关系视角审视国企改革

改革既是对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否定,同时也隐含着对基于利益导向的物质利益原则的认同。利益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它决定着利益主体的动机从而直接关乎到改革的成败;利益关系及其格局的变动也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我们把握和控制改革走向的一个重要依据。

传统观点认为:在国有企业中集中体现着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或者说,企业是实现国家利益和职工利益的载体,这样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仍然没有错,但这样的划分太笼统了,对于我们分析今天国有企业的具体问题来说,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需要。因为:国有企业经过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改革,利益关系已经更加复杂化,利益主体也发生了相应的分化。例如:所谓国家利益,除税收和剩余索取这些根本利益之外,更主要和更直接地还体现为政府部门利益和政府官员利益;所谓企业利益,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文正是要对此展开分析。

笔者的一个一般性结论是:在国有企业中,各级领导者已经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他们与普通员工已经不再是利益共同体。

国企内部已经生成新的利益主体

如果说改革前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对经营管理者激励不足,那么近年来的主要问题则是对经营管理者约束不力;如果说改革前“政府办企业、企业办社会”,国企职工与领导干部在“大锅饭”体制下因缺少利益差别而同属一个利益共同体,那么近年来在政府将国企推向市场的过程中,国企内部的利益关系则发生了新的变化,国企内部已经出现了由领导干部构成的新的利益主体;如果说改革前国家利益凌驾于企业利益和职工利益之上,那么近年来随着国企内部由领导干部构成的新的利益主体的出现,普通职工这个传统的利益主体则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在国有企业的利益格局中,已经形成了普通职工群体和企业领导阶层这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要说明这一点,不需要做多么艰深的理论分析,只要做最简单的实证分析就已经足够了。随便到一家国有企业做一些调查就可以证明:职工下岗的越来越多,即使在岗的职工其收入也在相对减少(甚至绝对减少),而与之相伴的则是企业各级领导者收入的绝对增加;再比如:国企经理完全不与业绩挂钩的高额年薪,与普通工人竟有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差距;再比如:国企领导名目繁多的职务消费和各种补贴,等等。事实无不表明:国企领导者和普通员工之间不仅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收入已经呈现出一种“此消彼长”的态势。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没有普通职工的下岗和收入减少,就没有国企领导的升迁和收入增加,这在眼下的国有企业里是不争的事实。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利益集团的分化既不是市场竞争自然出现的局面,也不是报酬与业绩挂钩或奖惩分明的责任制度客观形成的差别。要害在于:工人(普通员工)的利益无人保障,无法保障,连形式上和程序上的保障都没有,所谓的“监督”就更谈不到,“以人为本”更是骗人的鬼话。普通员工是命运被决定的一群,他们没有自己利益的代言人。

问题既源于真正的所有者不到位――政府部门充当所有者代表并直接指派国企一把手,致使委托人缺位、代理关系混乱,普通职工这些真正所有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和实现;同时也源于对国企领导缺乏来自内部职工、政府部门、行政司法等多方面的有效监督与约束,致使国企内部出现了基于共同利益的官僚阶层。这个在国企内部新生成的利益主体,也正在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一个新的利益群体。这个新的利益群体的出现,致使国企内部甚至整个社会的利益关系正在朝着进一步恶化的方向转化,而且其转化的速度超过了国企改革推进的速度,国企改革的有限收益正在被日益严峻的新利益格局所造成的利益冲突所抵消。

过去我们常说要警惕在劳动者内部出现异己,这种担心不幸成了今天的事实。由国企改革的特殊性所决定,原有的政企不分还没有解决,政府办企业的弊端还没有消除,现在国企内部又形成了这样一个新的官僚利益集团。你叫它“内部人控制”也好,叫它“企业官员腐败”也罢,总之,这已经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存在。“企业民主管理”无论就其内容还是形式,就其手段还是方法,从根本上说还是一个空白。由此造成了这个新的利益集团既不受普通员工的监督,又不受政府部门的控制。与“自己定价、自己买卖”的国有资产流失相比,这种在国企改革幌子下公然登堂入室、动则把员工一脚踢开、公开剥夺劳动者、堂而皇之侵害劳动者权益的恶劣行径,对改革的危害就更大,更甚,更烈。它摧毁的是政府的公信力,它摧残的是员工最起码的尊严,它失掉的是大众对改革的信心和期望。当此之际,如果放弃对社会大众基本权利的有效保护,只能使职工丧失掉最后一点“主人翁”的自豪感,无可奈何地陷入社会最底层,尖锐的社会内部对立从而形成,其恶劣影响在长期内将难以消除,更根本性的社会变革就在酝酿之中。所以,从利益主体和利益关系角度分析国企改革和控制国企改革,是我们当前必须慎重对待的头等大事。

国企一把手成为最特殊的利益主体

前已述及,在国有企业中,各级领导者已经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他们与普通员工已经不再是利益共同体。笔者接着要证明:在由各级领导者组成的特殊利益集团中,又以由政府指派的一把手的身份和作用最为特

殊。

人的行为总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在社会允许的规范内,这也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同时,人在社会中又是有其角色定位的,每个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都要受到自身角色定位的制约。

一般分析表明:国有独资(控股)公司的一把手是政府部门委派的,他的升迁和去留,不单取决于他在企业的业绩,同时更取决于他是否听命于政府部门,这就决定了大型国有企业一把手的身份具有双重性:表面上他是企业家,实际上是政府的代言人,因为不听话就会被撤消。大型国有企业一把手上任初期会较多关注企业发展,因为他有时间、也有可能带领企业发展,从而增加业绩并实现自身价值;而当任期即将结束时,他只能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去留和切身利益。所以,一个即将卸任的企业一把手主要是以短期行为给自己涂抹最后的光彩,这是由他自身的角色决定的,与他的思想和道德修养无关。这也就决定了,大型国有企业的一把手只要听话一般都能顺利结束自己的任期,然后可能换个企业继续当头,有的也可能走上政府部门的领导岗位,即使退下来也能保证衣食无忧。

说国有独资(控股)公司一把手是一个特殊的利益主体,其原因还在于:政府的意图除了通过一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体现之外,一些更为具体、更为即时的意图和要求,则主要是通过由其指派的一把手来实现的。或者说,对于一个一个具体的的国有独资(控股)公司而言,对其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对一把手的控制来实现的。由此我们得出一个基本判断:政府部门指派一把手,并且对一把手的去留(他的职业生涯和经济利益皆系于此)握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因而,这个被指派的一把手将对其委派者言听计从、俯首听命(不听话的会被换掉,所以这个一把手只能是听话的)。

由此可以推论出:政府、企业和职工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从三者利益差异性角度看,一把手既不代表企业利益,也不代表职工利益,他只能代表政府利益和他个人的利益。这是由一把手的角色定位所决定的,是由国企一把手的委派方式所决定的,是由政府本来代表不了所有者却还要做所有者的代表造成的。前述“内部人控制”的肆无忌惮,也反证出政府部门(国资委)代表不了“全民”利益。这样一来,企业的利益和职工的利益并没有谁来真正代表;或者说,在首先满足政府利益和企业领导层利益之后,企业利益和职工利益不过是一些人口中的“说词”和工作中的“点缀”,没有谁真正是国有企业和国企职工利益的代言人。

只对上级负责成为国企改革的一大难点

如前所述:国企一把手只要听话就可以“寿终正寝”,国企下级领导只要听上级领导的话,就可以在“特殊利益集团”之内谋得一席之地。由此决定了国有企业必然会形成“只对上级负责,不对企业和职工负责”的“唯上是从”的企业文化,这又会反过来使普通员工和官僚阶层这两个利益集团的利益“冲突”更加显性化和公开化。干部是不用害怕“下岗”的,就算把企业搞“黄”了,他也不要为此负什么责任。而一旦企业衰落甚至破产,工人就会落入社会的最底层。由此得出的另一个推论是:更关心企业的是工人(包括普通职工)而不是企业里的各级领导。工人吃的是企业饭而一把手吃的是政府饭;企业其他各级领导吃的则是他的上级的饭。只对上级负责而不对企业和职工负责,已经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又一个难点。

“唯上是从”的企业文化之所以成为国有企业的必然,根源于一把手的产生方式。中央在十六届四中全会前出台了五个文件,市场化选择经营者的认识也越来越明确。但是,只要不改变国有独资(控股)公司一把手的这种直接任命方式,不改变国企内部各级领导者以任命为主的产生方式,这种“唯上是从”的企业文化就无法彻底改变。一句话:不改变一把手这种特殊的利益主体地位,国企“内部人控制”问题就无法真正解决。

一把手之所以成为一个特殊的利益主体,是因为他是前述国企官僚阶层利益集团的“塔尖”,下级官员都要对他顶礼膜拜,俯首称臣。就象一把手自己的命运取决于政府部门一样,国企下级官员的命运也都取决于他的上级,而这个最高的“上级”就是一把手。这个一把手在国企内部的权利无限大,由此形成了国企特有的“唯上是从”的特殊的企业文化。由此可以认为:国企之弊,其要害在“独”,即权利没有制约;救治之道,在于“分权”,即国企内部的权力“制衡”,这也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题中应有之意。这其中包括经营者及其团队的制衡作用,职工及其利益集团的制衡作用,等等。笔者在《国有独资(控股)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及其矫正》一文中曾认为:既然“一股独大”的产权格局短期内无法彻底改变,政府部门指派一把手致使第一层委托代理关系缺失从而无法实现“两权分离”,那就不妨在强化第二层委托代理关系上做一些研究,在强化职工监督上做一些研究,这些又要另文再述了。

第二篇:从群众路线视角审视学校食堂服务

从群众路线视角审视学校食堂服务

——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

南门中学 李洪亮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四风”问题。这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举措。

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和党员干部,应该把党的群众路线的精神实质,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努力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取得新胜利。

现实生活中,有的学校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精神懈怠;贪图名利,弄虚作假,不求实效;脱离群众,脱离实际,铺张浪费,奢靡享乐,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在权力缺乏有效监督时,有些领导干部容易丧失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大权独揽,将群众赋予的权力变成自己的个人权力。表面上代表人民群众行使权力,为群众服务,实际上将其作为满足自己私欲的工具,大搞“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贪污腐化,直接、间接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形象。所以,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对于加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始终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践行群众路线,对于学校食堂管理工作者而言,就是要更好地维护师生利益,更好地为师生提供舒心的服务和后勤保障,为每一位师生的健康饮食保驾护航。如何更好地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充分、个性地发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为进一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更好的规范食堂管理,为广大师生提供更放心贴心的服务,办人民满意教育,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广泛征求意见,查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认识到缺点和错误,才能改正。学生认可,家长满意,食堂工作才叫真正搞好。后勤部门可以联合学校工会召开食堂管理沟通群众座谈会,收集全面准确的意见。对于座谈会的参会人员,除了后勤一线的管理老师、工会委员、部分教师代表外,还要邀请学生家长与学生代表列席会议,多提宝贵建议。例如:如何提升食堂的伙食水平,饭菜的质量和营养搭配问题,多听取专家和营养师的意见。在做到营养均衡、菜谱多变的同时,也要注重味道,适合学生的口味;食物采购的渠道和各个环节也要更加规范,公开采购明细账,接受师生监督;在严格执行食品台帐、餐具的消毒程序,放心菜等问题都可以听取各方意见。让全体教职工参与管理,食堂服务的质量才会有保证。座谈会的召开将为食堂管理后勤工作中的进一步完善,提升食堂服务的水平与群众满意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管理制度,逐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集思广益,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从食堂主管到工作人员都有岗位职责。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如食堂岗位责任制度,食堂职工考勤制度,食堂采购、验收制度,餐饮质量学生对话管理制度,库房管理制度,餐具消毒保洁制度,菜品展示制度,食品留样管理制度等,建立餐饮档案,使食堂管理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充分调动教师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每一位教师员工以主人翁参与到服务工作中。

三、严把“四道关”,确保师生饮食安全健康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近年来食品安全恶性事件频发,给学校饮食安全敲响警钟,使得食堂管理压力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是学校饮食健康发展的关键,是生存之本。作为学校饮食管理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确保食品安全,构建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在食品卫生安全方面要严把“四道关”:

一是采购关。原料采购要避免随意性,杜绝使用假冒伪劣和违禁产品,要和信誉度高、质量控制良好的商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尽可能形成相对稳定的供货渠道,严格执行物资验收入库标准,坚持食品留样制,坚持日常抽检,确保食品采购安全。

二是过程关。加强食品储藏、加工制作过程的监控,注意腐烂变质物资的防范与处理,严格按照操作要求实施,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规范食品加工,做好生熟半成品的存放和加工工作,防止交叉污染。食堂餐具严格消毒,消毒以后统一放入保洁柜保洁。

三是防范关。实时掌握食品安全形势和进展,及时收集整理政府监管部门的食品安全管理信息、安全公告,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培训,增强食品安全防范意识,做好食品安全预防工作。

四是监督关。既要做好特殊群体的监控,防范投毒等恶性事件的发生,又要完善制度,强化落实。要建立食品安全检验留样制,随时自我抽检。做好的饭菜由职工提前先吃,确保无误后,才可以提供给学生。决不允许食堂出现群体安全事件。

四、转变工作作风,提升食堂服务质量与水平

服务师生是学校食堂的功能体现,是学校食堂工作的宗旨。如何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保证伙食质量,为师生提供更优质服务,是学校食堂工作永恒的主题。着力提升学校食堂服务质量与水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服务细节。要注重食堂窗口服务的形象。员工要求做到着装整洁、统一,总务处要为食堂员工配备帽子和一次性口罩;要求服务态度主动、耐心,言谈举止文明、得体;操作熟练、精确、卫生,尽可能地让师生感到餐饮服务中美的享受。树立服务意识和安全意识,真爱、真情、真心,把食堂营造为温馨的“家”,把师生当亲人,服务人性化;以学生的安全健康成长作为食堂运行的指南,严把食堂服务过程各个关口的安全。

二是饭菜质量。全心全意为师生提供服务,于学校食堂工作而言,落到实处就是千方百计地保证伙食质量,为广大师生提供可口、健康、营养的伙食和优质服务。食堂在更新菜品、调整供应结构等方面要花一定精力,尽量不断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三是服务教师,服务教学。考虑到班主任、上晚自习教师工作、生活的实际情况,可以安排寄宿制班级班主任,上延时课、晚自习教师在校进餐,尽可能地使他们从家庭厨房中解放出来,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之中,从而促进学校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五、提升硬件设施,改善师生就餐环境

进一步改善师生就餐条件。在学校改建食堂新餐厅,提高了伙食标准上,要克服资金困难,舍得投入。条件许可时,还可以将食堂锅炉和配套设施进行改造,进一步提升食堂硬件设施,改善师生就餐环境,实现了食堂的统一化管理,提升了服务质量。

学校食堂工作是一项集政治、公益于一体的敏感事业,食品安全问题是我们刻不容缓的工作。在面临物价上涨、人工成本剧增而带来的资金压力,决不能因此而降低服务质量。食堂工作千头万绪,辛苦付出有时可能也得不到师生的理解,有时甚至会受很多委屈,但是作为学校食堂管理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将服务师生作为食堂工作的宗旨,以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努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观,切实改变工作作风,全面提升后勤服务水平,最大限度为学校减轻负担,为学校分忧,促进校园稳定和教育教学的发展,着力在保安全、稳价格、优服务、强管理、提质量上下功夫,不断地提高学校食堂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办出人民满意的学校食堂,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献礼。

第三篇:从利益的视角来审视“党管人才”(改)[小编推荐]

从利益的视角来审视“党管人才”

于学强

内容摘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期,人才的重要性十分突出。我们国家能否抓住机遇,把国家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一定意义上取决于能否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党管人才”的出发点是人才个体的理性自私特征;“党管人才”的着力点是发挥利益杠杆的调控功能;“党管人才”的落脚点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

关键词:利益视角“党管人才”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期,人才的重要性十分突出。我们国家能否抓住机遇,把国家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一定意义上取决于能否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提出党管人才的理念,就是为了推进事业的进步。而这种理念要真正起到推动事业前进的功效,还必须着眼人的本性,运用利益杠杆,切实满足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党管人才”的出发点是人才个体的理性自私特征

“党管人才”的着眼点是人才,管人才必须符合人的本性。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在现实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根本上讲人是“社会的存在物。”①而人的社会性是通过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体现出来。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最突出的便是利益关系,是否从实际需要以及与需要相关联的利益出发,是能否真正从现实的人出发的一个关键,也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试金石。马克思从来没有否定过合理的个人需要及与此相关的个人利益,相反,他十分重视人的本性——人的需要及利益。马克思说:“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任何个人如果不是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②由此,人的个体需要和利益不仅不妨碍社会的发展,反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的发展就是人们在追求个人需要与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实现的。所以,考虑人才的管理工作,要考虑人才的自身利益问题,“‘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③从实践上讲,半个多世纪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取得了新民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进而推进了社会主义事业,就在于她满足了中国人的利益之需,调动了人的积极性。毛泽东在总结这点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④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更要发挥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更要尊重人的利益。“党管人才”的出发点就是利益,首先是注重个人利益,通过满足个人利益来调动人的积极性。过去,我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通过国家制定计划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分配,这种经济的突出的缺陷不仅在于无效率,更在于其不尊重人的利益。因为通过简单地制定和实施计划,不符合人性,无以满足人多样性的利益需求,不是从现实的人出发,而是抽象的国家和社会出发。十四大以来,我们开始实行市场经济,通过市场来调剂和满足人的多样性的

1需求。这不仅把党和国家不该管的事情下放到市场,通过市场效应来有效地配置资源,有利于提高效率,减轻了党和政府的负担,而且更人性化和有人情味,也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真正的市场是公平、公正的法制经济,也符合人性、讲求人情的人文经济。由于实行了市场经济,个人利益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不甚明鲜或处于隐藏状的现象消失了,尊重个人利益不仅是合情合法,而且成为做好任何工作的第一步。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党管人才”的出发点必然是在承认个人利益的基础上,尊重个人利益,满足个人利益。由于市场社会中个人利益是多样的、复杂的,也是冲突的,“党管人才”要求时刻注意从利益的视角来正确处理多样性的利益冲突,合理的将各种冲突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中,以最充分地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调动人的积极性必须着眼于个体的利益,着眼于人是理性自私的现实,因为“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⑤。而“‘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⑥党管人才只有在满足个人的利益基础上,才能同时推进历史的进程。同时,西方期望值理论也提出过,人的积极性取决于目标与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如果个体能恰当地制定目标,而且这种目标通过自身努力是可及的,个体就有动力去实现它;否则,如果目标过高,个体努力无以企及,个体的积极性就会在努力中受挫,或者干脆就不去努力了。在市场社会中,制定目标一定意义上讲是个体自己的事,但是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和国家又必然会对目标的方向性有所把握,这种把握是限制市场的不利作用,使市场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同时,党和国家还要为个体目标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使得个体努力后能有所收获。无论是目标方向上的引导,还是良好环境和氛围的塑造,都可以说是对个体利益的一种满足。因为个体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必然受制于社会,只有明确社会中个体目标与整体目标之间的界限,使个体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不与整体目标相冲突,才有利于个体目标的实现;也只有党和国家为个体目标的实现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才能使个体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个体的自我实现的欲望才会充分迸发出来,个体的积极性才会充分调动起来。

以尊重个人利益为“党管人才”的出发点本身也是着眼于现实。这种现实概括起来有两个大的方面:一是社会的现实。从总体上讲,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高,发展生产力的任务艰巨;从具体上讲,我们党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关系到整个民族和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二是人的现实。从数量上讲,人口众多,人口的基数很大,虽然实行了计划生育,但很容易反弹;从人口质量上讲,文盲和半文盲还占相当比重,掌握高、精尖技术的人才十分缺乏,人的思想道德状况也与社会主义不甚相符;从分布上讲,人才集中于东部较发达地区,中部和西部人才的缺口很大。基于这两个方面的现实,我们在实行“党管人才”时,一方面,要注意我们社会的发展阶段,通过利益的机制引导人在自身发展中促进社会向更高的阶段前进;另一方面,要注意我们人才的现状,不断地扩大人才总量,提高人才素养,改善人才的分布。只有尊重个人利益,切实实现个人和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个人以实惠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才能使全国人民和各民族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行动中去;只有尊重个人利益,提高人的思想文化素养,才能使更多的人认识到自身状况,把提高自身素养与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结合起来。

二、“党管人才”的着力点是发挥利益杠杆的调控功能

用事业造就人才,要发挥利益杠杆的作用。用事业造就人才,就是通过人们对事业的追求,来促使人们自我完善,以适应事业的需求的过程。事业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未来利益,它的这种特点给予人们追求的欲望和动力。基于理想而追求事业的人有大公无私和公而忘私的一面,就这个角度而言,他们是“道德人”,有舍己为人,顾全大局的一面;同时,他们还有基于未来利益的获得而追求事业的一面,就这个角度而言,他们是“经济人”,有为自身利益和价值牺牲别人或大众利益的倾向。单纯从分析视角而言,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人”的假设早就广为认可了。所以,“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⑦现在,如果人的利益观有所不同的话,不是要不要利益的问题,而是权衡是否应得到利益,得到多少利益,如何得到利益的问题。而用事业造就人才过程中首肯了人们的不同利益需求,在此基础上,尊重个体的利益的特殊性与人民共同利益,力求将这种特殊与一般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统一起来。所以,用事业造就人才,首先要把事业的成功与否与个人的经济、政治、社会各方面的收益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事业兴,个人荣;事业衰,个人耻的局面。从一定意义上讲,用事业来造就人才就是提高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事业的关系的意识和能力,形成一种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事业;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局面。其次,用事业造就人才,不是造就一批“偏才”和“怪才”,而是着眼于造就人才的整体合力,合理的分配和调剂人才的流向。恩格斯早就指出,社会的发展得益于一种合力,这种合力不仅影响社会发展的方向,还决定其速度。如果有共同事业作为方向,人才的发展就有了一致性,就容易形成一种方向一致的力量,不仅有利于事业的成功,还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用环境凝聚人才,要发挥利益杠杆的作用。人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又通过一定的活动影响环境。马克思指出过人与环境的关系:(1)环境是人的活动的基础,环境的改变引起人的改变;(2)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3)“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⑧基于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与人在环境中的主观能动性,用环境凝聚人才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优化和塑造人才辈出的成才环境,培养好人才;另一方面要改善和优化用才和育才环境,吸引和利用好人才。这两个方面又与人才整个发展过程中“成其才”与“尽其才”的两个阶段紧密相连的。前者是外在的,物化的知识转化为人才主体的内在的、活的知识;后者是人才主体的内在的活的知识转化为外在的物化的知识。无论哪个阶段都离不开环境对人才的吸引与人才对环境的优化。正基于此,我们在用环境凝聚人才的过程中,要注意这两个方面和两个过程的统一。首先,要运用利益杠杆,优化成才、用才和育才环境。如通过利益杠杆对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推出的各种人才规定,选才用才方法等等地区和人员予以表扬和奖赏,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大环境。其次,运用利益杠杆,引导人“成其才”、“尽其才”。对于那些摆脱历史条件限制的“自我设计”者,要给予鼓励;对于那些运用自己的特长,在既定的环境出发作出创造性劳动的,要给予支持。这种鼓励和支持应是全方位的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并应给予宣扬,使之得到社会的认识和认可。

用机制激励人才,要发挥利益杠杆的作用。激励人才的机制有很多,如竞争选用机制、奖勤罚懒机制、流动分配机制、末位淘汰机制等等。这些机制实际上也是通过利益杠杆的作用生效的。如对于一个职位缺少的人才的选用,必须通过符合市场法则的竞争实现,而

竞争之所以奏效,不仅在于方法得当,更重要的是职位上有竞争者希望获取的利益,这种利益对于竞争者的吸引力越大,他们参与竞争的积极性越高;同样末位淘汰机制,也只有通过利益的作用奏效,因为凡是得到利益者,他们总是担心失去既得利益,这样他们为了避免失去既得利益,就会努力工作。当然,这其中不乏个人自我实现的成份,但是从“经济人”出发,这种措施在客观上的积极作用不可小觑。所以,用机制激励人才,如果放在人才生成和运用的过程中,应运用利益杠杆作好以下工作:首先,在人才引用方面,通过职务或岗位的利益吸引,来鼓励人才向有利于党和人民需要的方面发展;其次,在人才使用方面,通过工资、津贴、奖金和精神奖励与相对的惩处措施,一方面留住人才,另一方面使留住的人才发挥最大的作用;再次,在人才分配方面,针对党和人民急需的人才,要通过制定优惠的政策,通过更多好的利益的吸引,来鼓励人才向这些领域流动;最后,在人才出口方面,也应通过剥夺他们的利益,造成一种压力使得他们能在竞争中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不中,以便在未来的竞争中重新崛起。

用机制保障人才,要发挥利益杠杆的作用。运用法制的武器是从两个角度着眼的:一方面是人在主观上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本性,为了使这一本性不至于影响社会的或公共的利益,同时满足其合理的利益需求,有必要运用法制武器;另一方面是人在客观上还有为他性和为社会性,为了使个人在自身利益满足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公共利益,也有必要运用法制武器。另外,法制还有长期性、稳定性、强制性、平等性的特征,不仅能保障人才在法制面前的平等性,而且利于人才在一定的法制环境下的承继与发展。因为在法制一定的条件下,对人才的要求和规范也是一定的,人才的发展正是在这一要求和规范下实现的。法制对人才有保障作用,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一保障作用的实现则是通过利益杠杆。首先,法制本身就一种利益的体现,在社会主义国家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法制所体现的是党所代表的人民利益。有法制来保障人才,就是使人才的发展和应用符合人民的利益。其次,用法制来保障人才,体现在各个方面,不仅在人才的选用、任用、流动、分配、升降、奖惩、工资、福利等等保障措施方面,还体现在人才退休、退职后的保障措施上。这样,通过利益上的满足使得人才的在职与退职各个阶段的生老病死都有保障,无任何后顾之忧。再次,运用利益杠杆来体现法制保障人才的作用,还体现在各个过程中确保平等性。如在竞争过程中必须确保人才通过合法的途径进入,否则就要受到法制的惩罚,这种惩罚当然就是剥夺其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利益。

三、“党管人才”的落脚点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我们党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是唯物论者,这就决定她相信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创造历史,实现民族的复兴,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党管人才”是党的唯物史观在人才工作上的运用,因为这一举措是为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高素质的人才能始终代表代表、维护、服务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使人才始终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由党来从宏观的战略高度来管理,以防止人才小团体的既得利益化,防止一部分“人才”成为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政治工具。

我们党一直宣扬自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始终是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的,党所从事的一切事宜都是着眼于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把人民大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

好、发展好为己任。建党80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⑨“党管人才”工作同样也是落脚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了确保这点,党在制定人才政策和实行人才管理过程中必须注意引导人才的发展,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第一,“党管人才”要落脚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引导人才的发展,使其合乎党和人民的利益。推进我们的事业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靠的就是人才,因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⑩我认为提出关键在人至少包含三个层次含义:一是人的性质的问题,是好人还是坏人,好人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坏人则阻碍甚至破坏人民的利益;二是人的水平问题,是高水平的高素质的人才,还是平庸之才,前者能加速事业的进程,后者则不能;三是人才的数量问题,是各个领域中都拥有人才,还是单纯某个领域有人才,只有塑造各种各样的人才,才会推进事业的全面发展。正是基于以上三点的考虑,党管人才必须引导人才向正方向、高水平、大范围发展,使人才的发展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

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发挥三种人的作用:发挥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员,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中高级领导干部的作用;发挥国家范围内的各行各业的人才,特别是中高级技术人才的作用;发挥广大的劳动群众的作用。第一部分人是最重要的一个层次,决定方向;第二部分人是最关键的一个层次,决定动力;第三部分人是最根本的层次,是方向之基和动力之源。只有确保党的领导干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进而带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才能更好地推进我们的事业。如果领导干部不能深刻、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就可能受到各种“左”或右的错误思潮干扰,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偏离中心、失去方向;如果各行各业的人才不去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不发展自己的特长,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社会的发展就缺少领头兵,缺乏动力;如果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热情无以调动,则有背社会主义事业的全民性质,也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当前,全球化的大环境和科技竞争的要求,使人才重要性尤其突出,而能否保证人才特长的基础上,保证其政治素养十分重要。“党管人才”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保证他们的政治素养,而不是对其专业方面指手划脚。政治素养很大层面上就是德的问题,“有才无德,行而不远”,人才有社会性,有公德评判的标准,通过“党管人才”,不仅要使人才的特长发挥出来,而且要发挥到有用的地方,确保人才的为民性。

第二,“党管人才”要落脚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还必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现阶段的各种利益关系。我国现阶段的利益关系是一个体系,其中包括不同性质和层次的利益关系,根本利益是这一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利益。一定利益的性质,一般由两个方面决定,一是由一定利益的主体的性质决定,一是由一定利益的内容决定。把谁的利益看作根本利益、最高利益,取决于利益代表者或利益主体的性质,不同主体对利益的不同认识和选择。从利益的性质和内容上看,无产阶级政党把人类的、社会主义的和国家的利益作为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并且认为这种根本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

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她当然将最广大人民群体的利益看作最根本的利益,并始终如一地以这种根本利益作为其行动的指南和衡量其行动的标准。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利益关系的时候,从来不损害这种根本的利益的前提下来满足人的各种具体的利益需求。因为党认识到:“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 ○

在各种利益的处理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处理好人才自身利益与整个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关系。诚如前面所述,我们首先要承认个人利益,人才是高素质的人,是可以为社会和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人,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利益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满足他们这些方面的利益需求,他们才是人才。否则,他们或外流,去寻找能发挥自己能力的更好环境,以致于不会效命于社会主义事业;或疲于应付,处于怠工状态,不是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而是得过且过。为此,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创造良好的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才个体的个人利益,同时优化环境,使社会上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另一方面又要加强国情教育,使各类人才认识到在现有的国情条件下,他们的各方面需求不可能得到完全的充分的满足,但是社会主义事业和民族的发展是所有爱国者的人心所系,建国立业只能在属于自己的民族国家的范围内才能实现。要让他们认识到“党管人才”考虑到人才个体的个人利益,并力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利益需求。但是,“党管人才”的落脚点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才个体利益的需求绝不能冲击这一根本利益,而只能是在有利于这一根本利益的前提之下。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我们对人才各方面利益的满足将更充分,吸引、培养和利用人才的力度更大,人才的积极性也会最大程度地迸发出来。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4页,第286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3页。○

4《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01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18-119页。○

7《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页。○

9○1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21页,第22-23页。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页。○

作者:于学强(1973,12——)男,山东聊城人,硕士,讲师,中共中央党校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领导人才学研究。

通讯:中共中央党校3号楼203号(100091)E-mail:yuxueqiang1234@yahoo.com.cn

电话:***

第四篇:从全民健身视角审视排舞的发展前景

从全民健身视角审视排舞的发展前景

作者:湖南文理学院体育学院的张文英,吴步阳

发表于第26卷第10期2010年10月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归纳和总结了排舞运动的特点及健身价值,分析了排舞运动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推广的优势,并就目前的形势提出了排舞运动推广的建议,旨在推动排舞运动的普及和发展.关键词:排舞;全民健身;发展前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对业余文体活动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切.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积极从事适度的文体活动,已成为工薪阶层充实休闲时光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国务院1995年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无疑为群众性健身活动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全民健身计划的宗旨就是动员人们自觉自愿地长期坚持健身活动,把身体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多年来,我国全民健身活动得到了深入的开展,但与《纲要》的预期目的还有一定的距离.排舞(Linedance)从字面上理解就知道是一种排成一排排跳的舞蹈.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西部乡村舞蹈.起初用吉它和拍手起舞,后来融入了欧洲宫廷舞和拉丁式的舞步,舞步多样,风格创新,简单易学,是一种既可以独享,又可以集体共乐的健身休闲形式.它是一种能够有效锻炼人体心肺功能和身体协调性的健身项目.近年来作为全民健身项目引入我国,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逐渐开展起来,并受到了各个年龄层次的欢迎.由于排舞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目前国内相关的书籍和文献资料极少,对排舞运动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因此,尝试总结排舞运动项目的特点;探讨和研究排舞的健身作用和推广的价值,以期更好地推动排舞的普及与发展.1排舞的基本特征

1.1舞蹈形式的多样性和音乐题材的丰富性

排舞最初来源于方块舞,圆圈无、欧洲宫廷舞和当时流行的Disc舞蹈以及美国乡村的民族、民间舞蹈,随着时代的发展,排舞融入了越来越多时尚的舞蹈和音乐素材.现在,排舞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化的舞蹈,仅仅经过国际排舞协会认证的排舞就有3000多支,都是经过专业人员精心挑选和创编而成的.风格各不相同.此外,许多国家还把具有本地民族风格特色的舞蹈和音乐元素融入到排舞中来,大大丰富了排舞的内容.多元的舞曲可以满足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层次人的需求.1.2舞步路线的统一性和身体动作的自由性

排舞的每一支舞曲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舞步.新舞曲的编排,必须经过排舞协会的认证才能够在全球发行推广.所以,同一支舞曲在全世界的跳法都是统一的.在这个一致的舞蹈标准下,排舞的舞者可以在世界各地享受以舞会友的乐趣.虽然排舞的舞步要求全世界统一,但对舞者的躯干和上肢动作并无统一要求,每个舞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点跳出自己的风格,所以,每一个舞者可以展现完全属于自己心灵的诠释,相比其它的一些健身项目,排舞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1.3参与形式的灵活性和适应大众的广泛性

首先排舞运动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参与性极强.除了音乐,不需要任何器材,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享受排舞带来的快乐.即使没有音乐,大家还可以用拍手或吉它伴奏的形式一起舞蹈,非常便于普及.而且,排舞摆脱了舞伴的束缚,既可以和舞伴跳,也可以单独跳,还可以数十人、成千上万集体一起跳,参与的形式非常灵活.其次参加排舞练习的门槛较低“,凡是会走路的人都会跳排舞”,这句话说明了即使没有舞蹈基础的人也可进行排舞练习.在3000多支舞曲中,针对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群都有较为适合的舞曲.另外,参加排舞练习几乎不需要经济投入.不管是身着运动服还是休闲服,甚至是工作服都能参与锻炼,可以为生

活,特别是为经济收入不多的人们节省开支.2排舞的锻炼价值

2.1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排舞属于有氧运动的范畴,练习时需要全身的动作配合,锻炼部位比较多,因而称得上是一项“全身运动项目”.练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随着旋律优美、轻松活泼的音乐将舞步、身体、手臂动作结合起来,幅度可大可小,自由发挥.练习者通过一段时间的持续运动,可以改变人体安静状态下的生理状况,促进身体各机能系统进入积极的状态,改善机体健康状况,远离亚健康.2.2放松身心,获得娱乐

排舞和其它体育项目方式一样,可以获得一定的感官满足和精神的放松.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也就是说,注意是受指向制约的,在翩翩起舞的过程中,其注意力必然都集中在享受优雅的舞曲音乐,并沿着节奏将内心情感抒发在舞姿上,由于注意的迁移,就能使身体其他部分的机能得到调整和充分休息,所以.参加排舞练习能消除紧张的情绪和缓解压力,练习者在优美动听的音乐、美妙的舞姿中,消除疲劳、陶冶心灵、感受到愉悦的情绪.2.3充实生活,扩大交往

排舞“排排跳”的形式决定了参与者组成一种临时的或相对稳定的健身娱乐的群体.参与者以提高健康水平、支配余暇时间、扩大社交范围为目的.无论是自我组织,还是单位组织,它都传输着一种积极的生活理念,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增强地域、社区、行业内部的凝注力,在当前营造和谐社会、创造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大环境下,无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集体活动中,扩大了交往的空间.通过与他人的接触、交谈,有助于促进人际交流、增进理解和友谊,从而提高社会生存技能.3排舞成为全民健身活动支柱项目的优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家庭收人的普遍增多,新的生活方式的逐步形成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顺利推行,全民族的健身活动呈现出空前活跃、百花齐放的可喜景象.排舞这一运动项目满足了大众的社会需求,所以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形成了流行时尚.把这种流行时尚顺势纳入全民健身计划之中,为新时期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构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在更广泛的人群中得到顺利的推广、普及,使排舞造福更多的人群.3.1场地要求低,符合我国国情

我国还处于发展时期,体育投资较少,体育场馆设施严重不足,这是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我们不能等条件成熟再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而应该积极创造条件,针对国情,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在众多的运动项目中,排舞这一新型健身项目在这方面可充分体现其优势.我国设施完全的大型场馆主要用于比赛和运动队,绝大多数场馆不对大众开放,真正能用于大众活动的场所很少.排舞不受场地限制,平地、砖地、木板地,户内户外,小区里、街道旁,公园里均可进行练习.3.2动作简单易学,适合各年龄人群

排舞虽然有全世界统一的步法,但对身体动作没有要求,锻炼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演绎出不同的风格、韵味.排舞在保证全身得到锻炼的基础上,把复杂的舞蹈动作进行了简化.动作简单易学,其专业技术要求不高,动作简单而不乏味,优美而不难掌握,跟着教练做,通过观看、模仿很快就可以掌握动作.在排舞练习中不会因为拉丁技术不到位而措手不及、也不会因为舞姿不美而羞于参与,只要你能跟上步法,跟上节奏,你就可享受舞蹈带给你的快乐.排舞没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宜“.会走路就会跳排舞”,说的就是这个原理.3.3安全有效,满足大众健身需求

排舞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具有可接受性特点,能为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的对象所接

受.该运动属有氧运动,安全可靠,运动心律不会超过150次∕分,同时,排舞运动没有与他人身体的接触,因此也就不存在危险的隐患,参与者可以尽情地享受舞蹈的快乐.另外,参加排舞练习,不必担心舞伴,不必担心尴尬,可以独舞,也可和舞伴一起跳,还可以大家一起跳.同时,虽然大家的舞步都是一样,但自由的风格让你不必担心挑错,也不必担心自身的条件.所以,排舞运动可以满足不同身体状况健身者的需求.3.4和谐时尚,迎合社会发展趋势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未来20年中致力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小康”必然会在富裕的基础上产生新的生活方式,而创新的体育健身方式就是这种新生活方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排舞的运动特征则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人群的社会需求.排舞以创新的面貌倡导流行,以开拓的动力引领时尚,以个性的魅力吸纳群体.构筑全面小康社会体育健身模式,还必须符合时代的需要.在国际流行的“金字塔”健身理论里,把健身分为4个层次:基因一自然一保健一最佳运动状况.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要求人们拥有能够应付激烈竞争的体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按“金字塔”健身理论分类,排舞恰恰从属于处于金字塔尖端的“最佳健康状态”层次.它强调人们通过参与,达到最佳状态.排舞的健身模式满足了现代社会对健身的要求,它必将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流健身项目.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排舞作为一项新兴休闲体育项目,其风格多样、特点突出,适合各年龄层次人群的健身和娱乐要求,具有很高的健身和健心价值,符合现代竞争社会下全民健身的需要,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文化、健康水平及休闲娱乐的要求也在改变.排舞作为一种具有很好锻炼价值又深受大众喜爱的流行运动项目越来越有影响力.相信不久的将来,排舞运动将成为国内外群众体育运动的热门项目和现代体育健身运动的新热点.4.2建议

4.2.1排舞作为一项全民健身项目,属于社会公益型事业,应以公益投资为主进行推广,才能有效地在群众中普及和开展;政府相关部门应担负起组织和领导职责,建立排舞运动推广的长效机制,避免短期效应;对全民健身项目的推广还应建立起一套评估体系,使排舞运动的推广能够真正得到落实.4.2.2加大排舞教练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全面发挥学校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俱乐部教练和体育院校学生等专业人才的作用,通过他们,使排舞运动在学校、基层社区和健身俱乐部开展起来,吸引广大群众参与,从而在社会上全面推广.4.2.3加强对排舞的宣传力度.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向群众广泛传授排舞知识和技能.通过建立学校学生排舞社团和社区排舞健身团队以及健身俱乐部排舞活动,带动各个层次、各年龄阶段人群的日常健身活动,并通过组织一些竞赛和展演活动,使排舞运动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4.2.4应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和出版排舞的教学书籍和指导教材,并结合我国民族音乐和舞蹈内容,创编出具有中华民族音乐和舞蹈内容,创编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排舞.参考文献:

〔1〕焦敬伟,郑丹蘅.对新兴休闲运动“排舞”及其推广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4(4):7-10.〔2〕陈燕.排舞的健身价值与学校推广的对策研究[J].科协论坛,2008(4):46-47.〔3〕孙林.健身排舞的基本特征及其价值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8,27(5):555-556.〔4〕刘国信.走进排舞世界[J].养身大世界(B版),2007(11).

第五篇:从跨文化视角审视NIIT英语模块教学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表征,文化是语言的内涵和本质。文化多元化、全球经济化、科技一体化是信息时代的突出特征。职校英语教学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体现语言和跨文化的紧密结合。本文运用实验研究,从跨文化视角审视本校niit专业英语模块教学,期望其为跨文化英语教学提供借鉴,为未来的跨文化教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职校英语;跨文化教学;niit英语模块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129-02

一、引言

跨文化知识能够为外语教学营造丰富多彩的学习场景,职业教育作为四大教育板块之一,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将语言基础强化、语言能力应用、文化知识积累和交际技能训练有效结合(常晓梅、赵玉珊,2012),从而增强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积极性,实现职业教育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的跨越式发展。在外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培训既满足了语言学习的需要,又促进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从而充分发挥外语教学的潜力。

二、学情分析及niit学科介绍

这几年由于大学扩招,普中升温,进入职校的生源质量呈逐渐滑坡趋势。特别是学生的英语水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初中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英语语言基础薄弱。以我校为例,2010年秋新生入学摸底测试,大部分学生未达及格分数线,英语的及格率仅为10.6%。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生对英语学科缺乏兴趣,甚至还产生了畏惧感,导致职校英语课堂效率低下。虽然老师一直在积极寻找英语教学的突破方式,但成效并不明显。尽管如此,我校niit专业在英语教学上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不少学生表示他们对英语很感兴趣,愿意加入niit专业学习英语,希望通过niit的相关课程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英语模块是以开放式的形式进行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文化的交际能力,为今后的课程学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设计及思路

1.研究对象及方法。本项目是一项从跨文化视角审视niit英语模块教学的课堂教学行为研究。为此建立课题团队,选择本校信息工程系2011级的两个平行班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11611班为niit班即实验班,111612班为普通班即对照班。通过跨文化测试的方式,收集并科学分析相关数据,分析两个班最终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上的区别,并挖掘出本课程在跨文化教学上的优势和特点。跨文化测试参照neuliep、mccroskey(1997)的跨文化交际量表和费小佳(2006)的跨文化能力测试制定而成,具有一定的效度和信度。

2.研究过程。在2012~2013学年的第一学期第一周分别对111611(实验班)和111612(对照班)进行前测,测试两个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然后在学期结束最后一周,对两个班再进行一次后测,再次测试两个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用的测试卷是相同的。所得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分析。

3.数据分析。为确保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在实验前对试验对象进行f检验,检验两个班级的成绩是否有显著性差异。方差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的检验结果可知,总成绩的离差平方总和为6895.197。如果仅考虑班级单个因素的影响,则不同班级可解释的变差是3.185,抽样误差引起的变差是6892.012,它们的方差分别为3.185和93.135,f统计量的观测值为0.034,所对应p=0.854>0.05,说明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无显著性差异,可以进行实验。

对后测的成绩则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以考察niit英语模块教学能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f=1.702,显著性水平p=sig.=0.196>0.05,说明两样本的总体方差齐,方差齐性条件成立,因此t检验结果,即显著性水平为0.047 3.教与学。有别于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niit课堂并不就词讲词或就话语讲话语,不局限于对语言材料本身的解释,而是透过语言看文化,学习了解其中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跟中国传统的教师角色不同,外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公正、平等的态度更易于被职校学生接受。而且外籍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灵活,在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活跃,积极性比较高,基本都能主动参与。例如,在教学中,教师有意地设计出某种“糟糕”状况,学生就会主动地出谋献策,以“帮助”老师解决问题。整个教学是在一种极其自然的状态下进行的,营造出的环境很真实,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也不再是被动的,而是以主人翁的姿态来进行的。

4.成绩的考核和评定。把成绩的考核与评定与平时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寓教于练、寓考于练。中国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比较害羞,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在职校也不例外。niit的考试形式是开放式的,需要学生在公开场合下展示自己,由于单次的考试往往会受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不公正,因此将平时的实践练习与考核挂钩,可以逐渐消除客观因素影响,让学生真正发挥出真实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

五、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基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文化层面的摄入,使学生不再只是关注语言能力的提高,而将更多的目光和注意力转向对文化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促使学生自觉地将语言和文化相结合,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使英语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尽管课题组对跨文化的研究仍处于摸索阶段,但通过对niit英语模块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跨文化研究领域的视角,所得出的教学启示将会促进职校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下载从利益关系视角审视国企改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利益关系视角审视国企改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文化冲突视角看当代中国医患关系(★)

    摘要:现今社会,医疗服务市场正在经历着日益紧张医患关系的猛烈冲击,并逐渐演变成危害社会和谐的不良因素。近些年,被媒体报道的重大医患关系事件层出不穷,其特点为医疗纠纷数量逐......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人民银行和谐审计关系构建(五篇范例)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人民银行和谐审计关系构建 当前,人民银行内审部门正在如火如荼推进内部审计的科学转型和深入发展,内审转型在总行内审司的领导下取得了初步成效。积极构......

    从经济视角审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对党员的规范意义

    从经济视角审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对党员的规范意义 摘要:从古至今,廉洁自律一直是古代君王所强调的东西,也是文人墨客所追求的东西。对于清官,在过去,有两袖清风;现如今,......

    从人力资源视角浅析(推荐阅读)

    从人力资源视角浅析“逃离北上广现象” “北上广”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城市,指中国前三大城市,即:北京、上海、广州,这三大城市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城市, 2010年中国国务院批......

    浅析新形势下各种利益关系和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浅析新形势下各种利益关系和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刘 军 当前,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原有的利益格局已发生调整、分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日益多样化的利益......

    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关系

    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关系 企业与员工之间本质上是一种商业交换关系,企业靠员工提供的结果生存。 这就是赤裸裸的商业关系,商业关系的本质就是一种结果,或者叫利益交换关系,或者......

    以传统文化的视角审视中国现代企业伦理

    文章标题:以传统文化的视角审视中国现代企业伦理中国正面临着全面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经济时期。企业转型是其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特别是国有企业。“明晰产权”,“国有股减持”......

    从教育日记中审视家庭教育

    从教育日记中审视家庭教育 出于将来的某一天能借助文字来对昔日教育生涯的回忆,我走上了写教育日记之路,慢慢的,成了习惯;渐渐的,开始反思教学。每每在教育学困生,找其犯错根源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