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经营到产权———国企改革二十年
从经营到产权———国企改革二十年
早报记者 林玲 整理 责任编辑 宋威 2005-1-14 12:35:56 由香港学者郎咸平引发的学界大讨论使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历程回顾显得必要。从八十年代初,我国就已经开始探讨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措施、方针和政策。国有企业大致经历了从最初的承包,继而租赁、托管、股份制,直到提出实行产权明晰、政企分开、职责分明、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一条艰辛之路。
中国的改革开始于农村,最初是在农村进行联产承包改革,直到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从城市里推进企业改革。当时的企业全部是公有制企业,分两种,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当时的改革也集中在全民所有制企业中,也就是国有企业开始试验目标管理、厂长负责制、承包制、租赁制几种形式的改革,这一时期的改革目的主要是搞活国企,并没有进行到产权层面。
当时,市场经济还没有被接受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国有企业被认为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政治制度的支柱,只能巩固加强,国有企业的基本制度也难以触动。在这样的制约条件下,国有企业改革致力于在不改变企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搞好每一个现存的国有企业,减少其亏损、增加其盈利,在当时的条件下也差不多是可以实现的最佳选择。
所以在先期进行试验的企业,效果较为明显。但是,由于这种试验是停留在经营层面,从多年的实践来看,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是不可持续的,并且当时在整个国家范围里,民营企业发展缓慢。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局面。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国家必须明确,在这种经济格局中,要重点控制哪些行业、哪些领域、哪些企业,“放开”哪些行业、领域和企业,也就是说,要“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
调整的具体目标也变得逐步清晰,从1994~1995年期间提出的“抓大放小”这样一个比较粗线条的划分,发展到了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和四个重点控制的领域。
1992年后,市场经济已经被确立为改革的目标模式,国有经济比重高低不再被认为关系到基本政治制度的存亡,私营经济被承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的所有制转型和股权多元化不再是禁区,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取得了长足进展。
2002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为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并且在十六大后,出现了专门代表国家出资人的机构———国资委,将产权改革作为国有资产改革的主要方向。附:二十年国有企业改革进程时间表
□1978年至1983年,扩权让利,力图调动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
□1983年至1986年,“利改税”,着力明确政府与企业的分配关系。
□1987年至1993年,承包经营责任制,意在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九十年代中期至1997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抓大放小”。
□1997年党的十五大以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
□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企业开始了产权层次上的改革。
有关经济专家把国有企业改革的探索分为三个阶段:
1992年以前,城市企业扩权试点、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两个阶段,虽然企业在放权让利中实行了利润包干、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等不同改革,但仍然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政府附属物的地位,是外部“政策调整型”改革。
1992年邓小平南巡和中共十四大召开后,改革进入第三阶段———企业制度创新,触及企业产权结构,这是企业内在的“企业制度创新型”改革。尽管这场攻坚战打得十分艰苦,但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处于第三阶段,走向上升时期。
第二篇:从马克思产权理论角度分析国企改革
从马克思产权理论角度分析国企改革
摘要: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关系到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以何种产权理论指导我国国企改革成为经济理论界争论的突出问题。本文试图运用马克思产权理论,从国有企业的产权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国企现状,并分析出现此现状的原因,进而指出国企改革的必要性,最终论述国企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产权理论
国企现状及原因
国企改革必要性
国企改革措施
一、关于马克思产权理论体系
1、关于产权的定义
有学者指出,在马克思的多数著作中,马克思一般把产权称为Eigentum(即英语中Property),中文版有的把它翻译为财产,有的译为“所有权”。这种行文仅就翻译而言无可厚非,因为无论Eigentum 在德文中还是Property 在英文中本来就是一个多义词,本身包含有财产、财产权、所有权甚至所有制等多种意思。“只要略为仔细地研究一下马克思如何使用Eigentum 和Property,就可以看出它不仅是指财产这种物或‘客体’,在多数场合指的就是财产权利关系,即产权关系。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运用“所有权”概念时,其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所有权就是包括了所有权及一切派生权利即我们现在所称的“产权”,而狭义的所有权是指产权各项权能中的一种——“归属权”。另有学者也认为,财产的各种权利在某些情况下是统一的,都属于财产所有者。而在另外一些场合,该学者又认为马克思的财产权一般不包含财产的全部权利,因而是狭义的所有权。
2、产权它是一组权利
产权的权能是指完整的产权中所包括的各种具体的权项及其功能。马克思认为产权是包括所有权在内的、并在所有权基础上分解而成的一组权项的总和,财产权是一系列权利的统一,包括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索取权、继承权和不可侵犯权等,在某些情况下,它们是统一的,都属于财产的所有者。然而这并不影响马克思认为产权可以分解,财产的各种权利可以相互分离。其基本权项有四项,即所有权、支配权、管理权和收益权。(1)所有权:所有权是主体把财产或生产资料当作归属于自己并排斥他人权利,这不仅意味着主体对一定 ①②
①
②
③ 吴宣恭,《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杨慧玲,《马克思的产权理论》,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报,2001.③ 牛福增,《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若干思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量财产的拥有,而且意味着主体占有财产在运行中带来的收益,由此所有权往往和收益权或剩余索取权联系在一起。(2)支配权:支配权是指实际运营财产、资本或一定量价值而进行生产和市场交易活动权利,马克思在分析借贷资本在其所有者和产业资本之间的运动时指出:“货币资本家在把借贷资本的支配权移交给产业资本家的时间内,就把货币作为资本的这种使用价值———生产平均利润的能力———让渡给了产业资本家。”(3)管理权:管理权是在支配权所予其限定的界限内对运营一定量财产、资本或价值所从事的生产或市场活动进行具体组织管理权利。(4)收益权:收益权是要求获得财产、资本或价值运营所带来的剩余或收益的一定份额的权利。
3、关于产权的性质
商品经济所要求的是纯粹经济性质的财产权利,是不掺杂特权、超经济强制及依附关系的财产权利,因而商品经济的普遍发展必须首先以平等自由的财产权利取代以超经济、非经济强制为特征的财产权利。这个变化过程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指出,正是因为资本主义摆脱了它以前的一切政治的和社会的装饰物和混杂物,正是在自由平等的、纯经济性质的财产权利确定的前提下,商品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并以市场经济的形态成为人们经济活动的普遍联系方式。
4、关于权利分离理论
马克思认为:“股份公司的成立……”使得实际执行职能的资本家转化为单纯的经理,即别人的资本的管理人,而资本所有者则转化为单纯的所有者,即单纯的货币资本家。因此,即使后者所得的股息(包括利息和企业主收入),也就是包括全部利润,这全部利润仍然只是在利息的形式上,即作为资本所有权的报酬获得的。而这个资本所有权这样一来现在就同现实再生产过程中的职能完全分离。因此,利润表现为对别人的剩余劳动的单纯占有,这种占有之所以产生,是因为生产资料已经转化为资本,也就是生产资料已经和实际的生产者相分离,生产资料已经作为别人的财产,而与一切在生产中实际进行活动的个人相对立。在股份公司内,职能已经同资本所有权相分离,因而劳动也已经完全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剩余劳动的所有权相分离。”马克思认为这种资本的私人所有权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分离的现象并不是股份公司带来的某种特例而是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发展的一大趋势,是资本实现社会化运动所采取的一种普遍形式。因此马克思说:“与信用制度一起发展的股份企业,一般说也有一种 ④④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上),人民出版社,1974.趋势,就是使这种管理劳动作为一种职能越来越同自有资本或借入资本的占有相分离……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已经使那种完全同资本所有权分离的指挥劳动比比皆是。因此,这种指挥劳动就无须资本家亲自担任了。一个乐队指挥完全不必就是乐队的乐器的所有者,如何处理其他演奏者的工资问题,也不是他这个乐队指挥职能范围内的事情。”•
二、国有企业现状及原因
中国自1992年以后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处于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国有企业被迅速推向市场。我国国有企业进行了种种改革,但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多方面原因,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一度明显下降。在80年代末期,国有企业大体上还只是三分之一盈利,三分之一亏损,还有三分之一暗亏。而到了1994年,国有企业的亏损面已扩大到48.6%,个别省份甚至达到了60%以上。国有资产管理局根据现有的统计资料、抽样调查和典型案例进行初步分析,得出基本判断是:从1982年到1992年,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损失大约高达5000多亿元。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1992年全国国有资产总量26000多亿元的五分之一。根据这个数据计算,我国目前平均每年平均每年流失、损失的国有资产也达500多亿元。这即意味着我国每天流失国有资产达1.3亿元以上。1994年全国进行清产核资的企业有12.4万户,全部资产损失达2231,1亿元,全部资金挂账2206.9亿元,损失与挂账合计达4438亿元,占12.4万户国有企业全部资产的10.7%。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我认为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长期积累的企业债务负担,生产资金不足。第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第三、生产技术落后和设备利用率低。第四、企业福利和企业办社会的负担。第五、公司制改革不到位,企业管理和经营机制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在这几点原因中,我以为,最关键的应是对国有企业进行产权改革,并且以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为指导方针。
三、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必要性
国有企业改革从根本上决定着公有制经济同现代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
第一,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是参与世界经济的必然要求。由于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 ⑤⑥
⑤⑥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上),人民出版社,1974.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下,一方面我们只把企业看成一个产出的组织,其盈利大小由政府说了算;另一方面由于权利界线不清晰,收益不确定,以致使法律上所有者和经济上所有者之间形成了“共同财产”和“公共通道”,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解决这个矛盾,就要进行产权改革,用法律上的所有权的权力,强化经济上所有权的权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代理和委托的责、权、利,从而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率。
第二,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国有企业成为市场经济主体,一方面要对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使其产权明晰化;另一方面又要解放思想,现代产权制度改革只是手段,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明确法律上的所有权和经济上所有权,指导国有企业政企公开,从而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使国有资产增强竞争力,在国民经济关键行业和重要领域起到决定性作用,从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是解决我国经济增长悖论,降低改革成本的主要途径。正如专家指出,中国经济是一个巨大的悖论。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同时又是无效率的。《经济中国》指出,“中国的经济增长是真实的。高储蓄通过银行转化为高投资率,进而促进了大规模生产能力的扩张,在国有经济领域尤其如此。”“这种增长又是不真实的。配置的低效率导致了有限资源的浪费。比如,国有经济创造了总工业产出的不足!“,但是起固定资产投资却超过总固定资产投资的#$”,这种低效率的增长就体现在银行的坏帐的积累上。”在投资上,国有企业就象服用兴奋剂的世界冠军,而在还贷上,就像一个受伤的“乞儿”,满脸的无赖。
四、国有企业改革措施
第一,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真正做到产权清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指国家享有所有权,企业享有经营权。国家所有权是指企业财产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国务院代表国家统一行使对企业财产的所有权,企业经营权是指企业对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有依法行使自主经营的权利。国家作为所有权主体,享有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
虽然我国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已对国家所有权和企业经营权做了明确规定,但在经济理论界,有的学者认为解决国有企业产权问题的出路在于“私有化”,也就是说,要把国家对企业的所有权变成非国家所有权,使国家变成非国有者。试想一下,如果真的变成私有化了,⑦⑦ 吴易风,《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国社会科学,1995.会带来哪些危害?首先,使一些产业向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集中,失业问题更为严重;其次,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两极分化和贫困化特别严重;再次,民族企业进入困境,外国企业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国家失去调节经济的基础;最后,国家职能明显削弱,社会发展被严重忽视。所以,我们绝不能因为国家所有权和企业经营权“老打架”,就简单认为两者之间没有调和的余地,实际上,社会主义国家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不是绝对分离,而是相对分离。
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矛盾,必须确定一个原则,即政府或主管部门要从保姆的角色上退下来,转变为消极的所有者,扮演法律上的所有者角色。一方面,真正做到政资分开,政府拥有的是国有资产的法律所有权,即出资者所有权;另一方面,使企业真正拥有实施经营权赖以支撑的经济所有权,即法人财产权。事实证明,建立马克思所说的“社会所有制”是国有企业彻底市场化改革和政府转变为消极的所有者(只有收益权而没有控制权的消极所有者)的根本途径,才能使个人产权进入到公有产权,建立所谓的内含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自由劳动者联合体的社会所有制,这类企业才能使企业产权一层层落到劳动者个人身上,产权才是明晰的。
第二,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十六大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国有经济总量进一步增加,经济效益、运行质量和竞争能力明显提高,国有经济布局出现了“有减有增”的战略性变化。但是中国国有企业仍然太多、摊子铺得太大、涉及行业太多,要继续加强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根据规划,央企数目由目前的155家到2010年即“十一五”期末,将减少到80-100 家。通过整合,国有资本不断向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企业集中。对中央企业来说,就表现为国有经济要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绝对控制力,这包括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七大行业。中央企业将根据业务范围大体分布在三个领域: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基础性和支柱产业领域、其他行业和领域。不同领域经济控制力强弱有别,比如,在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要保持绝对控制力。在非重要行业和非关键领域,国有企业也要参与竞争,而绝不是笼统地“国退民进”和私有化,绝不是统统将国有企业卖掉。当然,在市场竞争中必然“有进有退”,其目的是要“继续放开搞活中小国有企业”。按照十七大报告精神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第三,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入和合理利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最大的障碍在于人力产权改革的滞后上,人力资本产权不清晰,使有用之士无英雄用武之地,使无用之士留居主管位置,从而出现了“孔雀东南飞”、“中才西用”的局面。要使国有企业改革制度化,改变那种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制度,必须从人力资本产权改革入手,务必做到:
1、实现人力资本法律上所有权和经济上所有权的分离;
2、建立人才市场,培育中国经理层市场;
3、建立一套人才流出和注入制度;
4、明晰个人产权和人力资本产权,而公有产权在竞争和运作中被界定为众多个人产权和人力资本产权集合,规范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尽量避免国有企业的人、财、物所有权政府行政化。
五、小结
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因此,国企改革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经济全球化这个大背景下,国企改革也应与时俱进,在前进中不断探索改革出路,只有充分理解马克思产权理论的内涵,并合理的将其运用到国企改革实践中,才能最终完善内部结构治理,提高经营效率,实现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2)丁任重、杨慧玲,《马克思的产权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宏观经济研究,2004(3)沈越,《关于国有经济在布局上有进有退的几个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李松林,《产权理论与企业制度改革》,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5)杨瑞龙,《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第三篇:经营场地产权证明
经营场地产权证明
兹有位于昆明市北京路与沣源路交汇处昆十中旁龙江雅苑8栋2号商铺(地址),面积118.15平方米,为鑫益地产开发,此房屋产权正在办理中,所有手续齐全,不属于违规建筑;不属于租用、借用、非法买卖国有、集体土地擅自建盖:不属于道路两侧私搭乱建、开窗破墙、破坏绿地擅自建盖,此商铺为独立商铺。
特此证明
单位名称:昆明市鑫益屋业开发有限公司(加盖公章)
2013年月日
第四篇:创业培训 餐厅经营从入门到精通
第一篇
开店之前,调研先行
第1章
向旺店老板取取经
1.1
创业为啥首选开餐馆
1.1.1
餐饮市场潜力很大
1.1.2
投资灵活,利润高
1.1.3
资金容易回流
1.1.4
行业门槛不高
1.2
市场调研怎么做才有效
1.2.1
怎么确定餐馆规模
1.2.2
怎样算营业额
1.3
摸清自身“底气”
1.3.1
现有积蓄
1.3.2
可投资资金
1.4
制定合理预算
1.4.1
店面租金算计
1.4.2
装修费
1.4.3
设备器具
1.4.4
开店手续费和人员工资
1.4.5
周转资金
1.5
餐饮怎样才能赚大钱
1.5.1
中国餐饮有很好的投资前景
1.5.2
在细分市场找到自己的蓝海
1.5.3
品牌为王
1.5.4
发展的必然趋势:连锁经营
1.5.5
集团化、多业态经营
1.5.6
健康天然成消费热潮
1.5.7
就餐环境人文化
1.6
同行鉴赏
第2章
从自身条件出发,确定最佳开店模式
2.1
自身的有利条件、不利条件
2.1.1
大学生创业的劣势
2.1.2
大学生创业的优势
2.2
办特色餐馆还是普通餐馆
2.2.1
特色餐馆的优点
2.2.2
特色餐馆的缺点
2.3
加盟店,就有利润保障吗
2.3.1
什么是加盟店
2.3.2
加盟还是不加盟
2.4
快餐店的经营模式
2.4.1
快餐店的类型
2.4.2
纯外卖本小但利少
2.4.3
先以堂食为主
2.5
接手老店比另开新店更省力吗
2.5.1
接手老店的条件
2.5.2
接手老店的风险
2.6
同行鉴赏
第3章
怎样做快餐店才赚钱
3.1
快餐旺店的生意经
3.1.1
快餐的日销售总量
3.1.2
用餐时段是关键
3.2
估算每天支出总额
3.2.1
每天的食材用量
3.2.2
一份快餐的成本价
3.2.3
一天卖多少才能赚钱?
3.3
每月能赚多少
3.3.1
快餐店的月销售总额
3.3.2
快餐店每个月的净利润
3.4
利润最大化的小窍门
3.4.1
创收之一:特色外卖
3.4.2
创收之二:酒水饮料
3.4.3
创收之三:会员制
3.4.4
创收之四:每天一款特价菜
3.4.5
创收之五:特色菜品
3.4.6
创收之六:优化资源,降低成本
3.5
同行鉴赏
第4章
选址也能定盈亏
4.1
不同地段,不同消费,不同经营
4.1.1
商业区餐馆特点
4.1.2
办公区餐馆特点
4.1.3
居民区餐馆特点
4.1.4
校园区餐馆特点
4.2
旺店的选址秘诀
4.2.1
餐厅内外环境也吸金
4.2.2
交通繁华并不代表客源充足
4.2.3
有客源才会有“黄金”
4.2.4
不要排斥竞争,店多隆市也不错
4.2.5
精明选址的几个数据
4.3
餐馆选址的七大忌讳
4.3.1
不关注选址地区的区域规划
4.3.2
不注意规避政策风险
4.3.3
忽视店内的“硬件”布局
4.3.5
短时内不断地被转租的店面
4.3.6
餐馆不宜选在斜坡上
4.3.7
餐饮门前不宜有障碍物
4.4
对目标店址的调研
4.4.1
不是所有店面都能做餐饮
4.4.2
有需求才是顾客
4.1.3
离家近的店面要优先考虑吗
4.5
整体盘租还是只租空店
4.5.1
各有优劣,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4.5.2
两种转租方式的投入对比
4.5.3
两种方式取长补短
4.6
确定最终方案
4.6.1
选定店址
4.6.2
确定租期有学问
4.7
转租当中的陷阱
4.8
餐馆装修要避免的几个问题
4.8.1
请专业人士多帮忙
4.8.2
餐馆空间划分是关键
4.8.3
桌椅、餐具尺寸有讲究
4.9
餐馆装修的窍门
4.9.1
店面装修的最大原则
4.9.2
餐馆内部的主色调
4.9.3
装修要花多少钱
4.10
验收时要注意的问题
4.11
餐馆取名有商机
4.11.1
餐馆取名要注意的七个方面
4.11.2
给餐馆起名的四个方法
4.12
同行鉴赏
第二篇
开业冲刺阶段
第5章
开餐馆的相关手续
5.1
注册的两种选择
5.1.1
个体工商户和公司有什么不同
5.1.2
注册个体工商户还是注册公司
5.2
注册公司的过程
5.2.1
注册前置审批手续
5.2.2
注册公司的步骤
5.2.3
什么是银行验资
5.2.4
注册公司
5.2.5
注册后的相关手续
5.3
聪明老板要知道的优惠政策
5.3.1
安置残疾人就业可享优惠政策
5.3.2
安置下岗工人可享受的优惠政策
5.3.3
安置转业军人可享受的优惠政策
5.4
其他优惠政策
5.5
同行鉴赏
第6章
人员招用和设备购置
6.1
好厨师是餐馆的财神爷
6.2
找到经济实惠的服务员
6.2.1
选服务员的标准
6.2.2
找到合适数量的员工
6.3
餐馆设备怎样置备最划算
6.3.1
快餐店设备清单
6.3.2
二手设备更实惠
6.4
请兼职会计管帐更划算
6.4.1
请会计管帐更专业
6.4.2
经营者和兼职会计配合做帐
6.5
同行鉴赏
第7章
员工的管理和培训
7.1
怎样培训服务员
7.2
仪表整洁
7.3
谈吐得体
7.4
熟悉业务,菜谱要背熟
7.4.1
熟记每道菜的口味
7.4.2
熟记菜品价格有深意
7.4.3
特色菜要重点熟记
7.5
待客要热情
7.5.1
什么是真正的热情
7.5.2
迎客进门要殷勤
7.5.3
等客人点菜要耐心
7.5.4
为客从上菜要周到
7.5.5
客人结账时服务更要认真
7.6
服务礼仪要规范
7.6.1
标准的服务用语
7.6.2
外出送餐的行为规范
7.6.3
发送广告的规范行为
7.6.4
怎样使礼仪培训效果更好
7.6.5
早上跑步喊口号的妙处
7.7
员工培训出现的问题
7.7.1
培训缺乏针对性
7.7.2
培训内容过于单一
7.7.3
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
7.8
员工培训问题的对策
7.8.1
事前进行培训需求分析
7.8.2
完善和丰富培训内容
7.8.3
合理安排培训时间
7.9
餐饮店留住员工有诀窍
7.10
怎样避免节假日员工流失
7.11
员工的吃住问题
7.11.1
员工宿舍怎么租
7.11.2
为员工租集体宿舍的好处
7.12
同行鉴赏
第三篇
经营实战阶段
第8章
厨房管理的大学问
8.1
高效厨房的合理布局
8.2
好的厨房布局不留卫生死角
8.3
安全厨房的合理布局
8.4
厨房内的标准化管理
8.4.1
后厨设备管理
8.4.2
厨房原材料管理
8.5
协调前厅后厨有效沟通
8.5.1
开餐前,前后双方的沟通
8.5.2
客人用餐过程中,前后方的沟通
8.5.3
下班前的总结沟通
8.5.4
部门负责人做足沟通课
8.5.5
规范和制度更重要
8.6
同行鉴赏
第9章
菜单里面有乾坤
9.1
让菜单“秀色可餐”
9.1.1
对顾客而言,菜单要好看易读
9.1.2
对厨师而言,菜单要符合实际
9.1.3
对餐馆而言,菜单要利于赚钱
9.2
菜单订价的原则
9.3
菜品定价有方法
9.4
菜品定价有窍门
9.4.1
吸引顾客的定价窍门
9.4.2
不动声色赚利润的窍门
9.5
同行鉴赏
第10章
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
10.1
防止食物中毒最重要
10.1.1
常见的中毒原因
10.1.2
食品中毒的预防
10.1.3
食物中毒后的急救
10.2
餐馆的卫生安全
10.2.1
餐馆的环境及用具卫生
10.2.2
工作人员要搞好个人卫生
10.2.3
食物贮存
10.2.4
食材加工要达到卫生标准
10.3
食客的人身安全和财物安全
10.4
同行鉴赏
第11章
餐馆的安全管理
11.1
餐馆财物盘点注意事项
11.1.1
快餐店的财物盘点
11.1.2
怎样做盘点
11.2
特殊的物料盘点
11.3
科学控制库存增进财务安全
11.3.1
存货的使用成本
11.3.2
怎样控制存货成本
11.4
餐馆的消防安全
11.5
完善管理制度,保障财物安全
11.6
同行鉴赏
第12章
省下的就是赚到的12.1
你的人力成本最低吗
12.2
巧妙控制原料采购成本
12.2.1
降低成本的采购方式
12.2.2
加强采购管理,降低成本
12.3
原料验收是关键
12.3.1
采购原料的数量验收
12.3.2
采购原料的质量验收
12.3.3
采购原料的价格验收
12.3.4
原料验收后的处理
12.3.5
写清相关单据
12.4
储存环节的成本控制
12.5
其他成本控制法
12.6
同行鉴赏
第13章
会记账、会核成本才能打理好生意
13.1
开门三本帐:支出、费用和成本
13.1.1
什么是支出
13.1.2
什么是费用
13.1.3
什么是成本
13.1.4
支出、费用和成本间的关系
13.2
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13.2.1
收益性支出
13.2.2
资本性支出
13.2.3
区分收益支出、资本支出的意义
13.4
餐馆老板怎样整理发票和收据
13.4.1
发票及其种类
13.4.2
发票样式和使用
13.5
餐馆老板经常接触到的收据
13.6
怎样整理收据
13.7
同行鉴赏
第14章
关于税费的问题
14.1
餐馆老板不可不知的税费知识
14.1.1
小餐馆要缴的税费
14.1.2
营业税及相关附加税
14.1.3
所得税的征收
14.2
缴纳税费有学问
14.2.1
你的餐馆要交税多少钱
14.2.2
合理避税也是创收之道
14.3
员工的个人所得税
14.3.1
员工要缴个人所得税
14.3.2
员工税费应由快餐店代扣代缴
14.3.3
老板也要有工资
14.4
同行鉴赏
第四篇
资深老板的生意经
第15章
餐馆的生死符——现金流
15.1
现金流到底有多重要
15.1.1
现金流和餐馆经营
15.1.2
现金流对经营者的意义
15.2
流入大于流出才是赚
15.2.1
保证每天的经营安全
15.2.2
加强现金管理的方法
15.3
利润和现金流是两码事
15.3.1
利润为啥和现金流不对等
15.3.2
正确看待这种不对等
15.3.3
如何降低这种不对等的影响
15.4
如何保证现金流的安全
15.5
同行鉴赏
第16章
精明老板一定要算的几笔帐
16.1
别让签单赊帐拖垮了你
16.1.1
签单赊帐给餐馆带来哪些问题
16.1.2
签单消费形成的原因
16.1.3
怎么解决赊帐签单
16.2
应收账款要这样管理
16.2.1
应收账款是什么
16.2.2
为何会产生应收账款
16.2.3
如何处理应收账款
16.3
发生坏帐怎样处理
16.3.1
坏账的产生
16.3.2
坏账的处理方法
16.3.3
坏账变回款要怎样处理
16.4
折旧也算成本
16.4.1
什么是折旧
16.4.2
折旧要算作成本
16.5
应付账款并非越多越好
16.5.1
应付账款的本质是负债
16.5.2
应付账款转为短期借款
16.6
同行鉴赏
第17章
怎样把生意做大
17.1
餐馆扩张的4大影响因素
17.1.1
影响扩张因素一:忠诚的顾客
17.1.2
影响扩张因素二:资金充足
17.1.3
影响扩张因素三:招牌特色菜
17.1.4
影响扩张因素四:高效可靠的员工
17.2
餐馆扩大规模的两种方式
17.2.1
开分店,统一口味是关键
17.2.2
借助连锁模式扩大经营
17.2.3
连锁餐馆的管理问题
17.2.4
如何利用加盟扩大经营
17.3
同行鉴赏
第五篇:从战略高度来看国企改革新问题
文章标题:从战略高度来看国企改革新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很多重大问题都已经解决了,包括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在内的很多深层次问题都在不断探索之中。但是,包括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在内的相关配套改革还很滞后。如何清醒地认识目前改革中遇到的很多实际问题,国务院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副局长**在京都论坛上提出,要从长期发展的战略角度
来思考这些问题。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需进一步规范
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债务负担过重、企业办社会等一般性问题已得到解决,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也取得了引人关注的成效。
**介绍,国资委成立四年来,一年上一个台阶。国有企业的数量在减少,但国有资产的总量却在增加,中央企业资产总量增加的比重更大。国有资产每年都在以10000亿元的速度增加,上缴利税和实现利润每年都分别增加1000亿元。企业数量由当初的198家到目前的157家,数量减少,人员也相应减少,但资产总量、销售收入、利润却都大幅度提升,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率超过了144。
“过去在世界500强中见不到中国企业的名字,现在世界500强企业中的19家中国企业,有13家是中央企业,中国大企业的实力已经被广泛认同。”**认为,这些数字反映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成绩,但在实践中还有很多问题,包括国资委的出资人管人、管事、管资产的职能是不是真正到位,还值得关注。
尤其是在实践当中,很多企业的重大投资决策,如改制、上市、合资、股权转让等都是公司自己决定。这些事情,按照现在的法律法规都需要进一步规范。
理性认识改革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
“国有企业改制遇到了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说,有几个方面的认识问题需要重新审视。
一是关于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的认识。股份制是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股份制改革如何进行中央已经明确。但具体到每一个企业,怎么来体现出资人的意志,怎么来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包括在一些重要的领域怎么来体现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等具体操作中,就容易出现一些不同的声音。**提醒,“只要出资人明确,企业就可以进行多元化的股权改革,将来出了问题就由出资人承担。如果出资人没有明确而进行了所谓改革,就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二是关于国有企业改制中涉及到的职工持股问题。**介绍,这个问题在很多企业都出现过,而且一些大企业现在还跃跃欲试。他认为,这个问题现在要重新进行审视。因为在实践中发现很多企业,尤其是那些垄断行业,凡是有职工持股的或者经营者持股的,基本上都是在利用国家垄断的资源为小团体谋福利,侵犯国有出资人的权利。一些企业搞内部职工持股,按照权利大小分配资源,企业改制一上市,持股的人瞬间就变成了富翁。这与建立和谐社会是根本不相符的。**介绍说,职工持股有很多法律问题。现在,在政策层面已经加以了限制。在实践中,提倡在企业改制之后,按照市场化运作以进行股权激励的方式,即根据贡献大小来进行股权激励的分配,而不是在改制初期、在发起设立阶段就设置职工股和经营者持股。
三是关于在改革中怎么看待股权控股比例的问题。一些地方国有企业在发展中与国外公司合作,在合作中一定要绝对控股,因为涉及到民族利益和国家的经济安全。对此,**认为,在控股比例问题上,根据国家需要可以绝对控股,也可以相对控股。但实践中总是片面强调都要由国家控股,并不可取。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西方国家已经跟我们有很大的距离。
**介绍,美国的一些管理部门已经不再看谁控股的比例高低,而是看谁能用最少的资本来支配更多的社会资金。德国财政部的官员则认为,看一个企业资产的价值,不是看它账面的多少,而是看它有没有现金流和市场,产品能不能卖出去。如果没有这些内容,这个企业的资产价值就为零,市场价值就为零。
四是关于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企业纷纷选择到境外上市的问题。**说,最近一些情况发生了变化,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比如说到境外上市,拿回的资金、外汇怎么使用?很多企业在外面投资不了,到国内兑换人民币存在国内,这又面临汇兑的损失和风险。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大企业从国外拿原料、拿能源,用低廉的劳动力再加工,生产出的产品卖出去获得的利润又分给国外的投资者,没有让百姓享受到改革开放的好处。因此,国家提出,改革开放要依靠人民群众,改革开放的成果要让人民群众共享。现在一些大企业在国内上市,可以解决国内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结构,让大公司来并购、重组一些小公司,还能保证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一些在境外上市的大公司回归在国内上市,发行股票筹集资金,让老百姓享受国有企业改革开放和利润分红的好处。
《从战略高度来看国企改
革新问题》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从战略高度来看国企改革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