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海经》到《说文解字》

时间:2019-05-13 09:29: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山海经》到《说文解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山海经》到《说文解字》》。

第一篇:从《山海经》到《说文解字》

第24卷 第1期2008年2月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从《山海经》到《说文解字》

———论“凤”在中国先民文化中的形象流变 黄交军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贵阳学院,中文系,贵州贵阳 550005)摘 要:以《山海经》到《说文解字》中“凤”的形象流变为研究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从中发现“凤”的形象历经从单一走向杂糅,趋于多元,并蕴涵丰富的伦理美德的流变过程,最终上升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象征。

关键词:《山海经》;《说文解字》;凤;先民文化;形象流变

中图分类号: H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8105.[ 6 ] 黄交军.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 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4): 13-17.40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第24卷 [ 6 ][ 5 ]

第二篇:从《山海经》到《说文解字》—论“凤”在中国先民文化中的形象流变

从《山海经》到《说文解字》———论“凤”在中国先民文化中的形象流变

黄交军

(广西师范 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贵阳学院,中文系,贵州贵阳 550005)摘 要:以《山海经》到《说文解字》中“凤”的形象流变为研究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从中发现“凤”的形象历经从单一走向杂糅,趋于多元,并蕴涵丰富的伦理美德的流变过程,最终上升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象征。

关键词:《山海经》;《说文解字》;凤;先民文化;形象流变 中图分类号: H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8105.[ 6 ] 黄交军.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 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4): 13-17.40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第24卷

收稿日期:2007-08-29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说文解字》与中国先民文化意识(2007106020501M44资助)

作者简介:黄交军(1980-),男,湖南新邵人,广西师范 大学语言文字学硕士,贵阳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文字训诂学、方言音韵、古代汉语语法及《说文解字》文化学研究。

On Graded Image of Phoenix Reflected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from ShanHaiJing to Shuowen-Jiezi

HUANG Jiao-ju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Literature,Guangxi Guilin 541004,China)

Abstract:Dealing with graded image of phoenix reflected ancient Chinese people culture from Shanhaijing to Shuowen-Jiezi,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hinese character and culture.Image of phoenix go through graded processes from single to mixture and more multivariate, which contain rich ethics virtues.It embody phoenix reflected ancient Chinese people culture whose prototype is chicken and evolve into a compound image which include diverse virtues and compatible with beasts and birds.With Cathaysian ethnic fusion and further cultural communication, phoenix turn into art product of historical processes, which eventually become common totem and symbol of Chinese nation.Keywords:ShanHaiJing;Shuowen-Jiezi;phoenix;ancient Chinese people culture;graded image

第三篇:说文解字(范文模版)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字典。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献给汉安帝)。《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现已失落,传至今日的大多是宋朝版本,或是清朝的段玉裁注释本。

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全书共有15篇。《说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

《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结实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说文解字》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特别是《说文解字》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更有帮助。本站提供了9784个汉字的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原文、汉字篆体字型在线查询,及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的原文等内容。您可以输入汉字或拼音来查询。

说文解字标目及音、义

一、yi一声,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2·上、shang四声,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3·示、shi四声,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4·

三、san一声,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5·王、wang二声,天下所归往也。6·玉、yu四声,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义、智、勇、絜。

7·珏、jue二声,二玉相合为一珏。8·气、qi四声,云气也。象形。9·士、shi四声,事也。

10·丨、gun三声,上下通也。11·屮、che四声,草木初生也。12·草、cao三声,百草也。

13·蓐、ru四声,陈草复生也。14·茻、mang三声,众草也。15·小、xiao,物之微也。16·

八、ba一声,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17·釆、bian四声,辨别,象兽指爪分别也。18·半、ban四声,物中分也。19·牛、niu二声,大牲也。20· 氂、mao二声,西南夷长髦牛也。21·告、gao四声,牛觸人,角著箸横木,所以告人也。

22·口、kou三声,人所以言食也。23·凵、kan三声张口也。

24、吅、xuan惊呼也。25· 哭、ku一声哀声也。26·走、zou三声,趨也。27·止、zhi三声,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

28·癶、bo一声,足剌癶也。29·歩、bu四声,行也。30·此、ci三声,止也。31·正、zheng四声,是也。32·是、shi四声,直也。33·辵、chuo四声,乍行乍止也。34·彳、chi四声,小步也。

35· 廴、yin三声,长行也。36·chan一声,安步chan chan也。37·行、xing二声,人之步趨也。38·齿、chi三声,口齗骨也。39·牙、ya二声,壮齿也。40·足,zu二声,人之足也。

41·疋、shu一声,足也。42· 品、pin三声,众庶也。43·龠、yue四声,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44·册、ce四声,符命也。诸侯进受於王也。象其扎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

45·ji二声,众口也。从四口。46·舌、she二声,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47·干、gan一声,犯也。

48·jue二声,口上阿也。从口上象其理。49·只、zhi三声。语已词也。50·ne四声,言之讷也。

51·句、ju四声,又读gou一声,曲也。52·丩、jiu一声,相糾缭也。53·古、gu三声,故也。

54·

十、shi二声,数之具也。55·卅、sa四声,三十并也。56·言、yan二声,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57·誩、jing四声,競言也。58·音、yin一声,声也。59·qian一声,辠也。60·丵、zhuo二声,丛生草也。61·pu二声,瀆pu也。62·廾、gong三声,竦手也。如弄字的下部即廾字。

63·攀、pan一声,引也。64·共、gong四声,同也。65異、yi四声,分也。66·yu二声共举也。

67·ju一声,叉手也。68·晨、chen二声,早、昧爽也。69·爨、cuan四声,齐谓之炊爨。70·革、ge二声,兽皮治去其毛,革更之。71·鬲、li四声,鼎属。72·li四声,亦鬲字。73·爪、zhao三声,覆手曰爪。象形。

74·丮、ji二声,持也。75·鬥、dou四声,两士相对,兵杖在后,象鬥之形。76·又、you四声,手也。象形。77· 左、zuo三声,左手也。78·史、shi三声,记事者也。

79·支、zhi一声,去竹之枝也。80·nie四声,手之疌巧也。81·聿、yu四声,所以书也。82·画、hua四声,界也。83·隶、dai四声,逮也。84·臤、qian一声,坚也。85·臣、chen二声牵也。86·殳、shu一声,以杸殊人也。87· 殺、sha一声,戮也。88·shu一声,鸟之短羽飞shu shu也。

89·寸、cun四声,十分也。90·皮、pi二声,剥取兽皮革者谓之皮。91· ruan三声,柔韦也。

92·攵、pu四声,小击也。93·教、jiao四声,上所施下所效也。94· 卜、bu三声,灼剥龟也。

95·用、yong四声,可施行也。96·爻、yao二声,交也。象《易》六爻头交也。97·li三声,二爻也。98·xue四声,举目使人也。99·目、mu四声,人眼。100·ju四声,左右视也。

101·眉、mei二声,目上毛也。102·盾、dun四声,旧读shun三声,瞂也。103·自、zi四声,鼻也。

104·白,zi四声,此亦自字也。省自者,词言之气从鼻出,与口相助也。105·鼻、bi二声,引气自畀也。106·皕、bi四声,二百也。

107·習、xi二声,数飞也。108·羽、yu三声,鸟长毛也。109·隹、zhui一声,鸟之短尾总名也。

110·sui一声,鸟张毛羽自奋也。111·萑、huan二声,鸱属。112·guai一声,羊角也。

113·mo四声旧读mie四声。目不正也。114·羊、yang二声,祥也。115·羴、shan一声,羊臭也。

116·瞿、ju四声、qu二声,鹰隼之视也。117·雔、chou、双鸟也。118·雥、za二声,群鸟也。

119·鸟、niao三声、diao三声又音,长尾鸟总名也。120·乌、wu一声孝鸟也。121· ban一声,箕属,所以推棄之器

也。122·冓、gou四声 交積材也。123·幺、yao一声,小也。124· you一声,微也。125·叀、zhuan一声,專小谨也。126·玄、xuan二声,幽遠也。127予、yu三声,推予也。128·放、fang四声,逐也。129·biao四声,物落。130·can二声,残穿也。131·歺、e四声,徐锴曰:“冎,剔肉置骨也。歺,残骨也。故从半冎。” 132·死、si三声、澌也。人所离也。133·冎、gua三声,剔人肉置其骨也。134·骨、gu三声,从冎有肉。135· 肉、肉四声,象形。

136·筋、jin一声,肉之力也。137·刀、dao一声,兵也。138·刃、ren,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

139·qia、四声,巧qia也。140·丯、jie四声,草蔡也。象草生之散乱也。141·耒、lei三声,手耕曲木也。

142·角、jiao三声,兽角也。143·竹、zhu二声,冬生草也。144·箕、ji一声,簸也。145·丌、ji一声,下基也。146·左、zuo三声,手相左助也。147·工、gong一声,巧饰也。象人有規矩也。

148·zhan三声,极巧视之也。149·巫、wu一声,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150·甘、gan一声,美也。151·曰、yue四声,词也。152·乃、nai三声,曵词之难也。象气之出难。153·丂、kao三声,气欲舒出。154·可、ke三声,肯也。

155·兮、xi一声,语所稽也。156·号、hao二声,痛声也。157·于,yu二声,於也。158·旨、zhi三声,美也。159·喜、xi三声,乐也。160·壴、zhu四声,陈乐立而上见也。161·鼓、gu三声,郭也春分之音。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162·豈、qi三声,还师振旅乐也。163·豆、dou四声,古食肉器也。164·豊、li三声,行礼之器也。165·豐、feng一声,豆之丰满者也。166·xi一声,古陶器也。167·hu三声,虎文也。168·虎、hu三声,山兽之君。169·虤、yan二声,虎怒也。170·皿、min三声,饭食之用器也。171·凵、qu一声,凵盧,饭器。如去的下部即是。172·去、qu四声,人相违也。173·血、xue四声,祭所薦牲血也。174·丶、zhu三声有所绝止,而识之也。175·丹、dan一声,巴越之赤石也。176·青、qing一声,东方色也。177·丼、jing三声,八家一井。178·皀、bi一声,谷之馨香也。(小篆鄉,中间是皀字,而不是良。巷中有穀馨香,鄉也)179·鬯、chang四声,以秬酿鬱草,芬芳条畅,以降神也。180·食、shi二声,一米也。181·亼、ji二声,三合也。182·會、hui四声,合也。183·倉、cang一声,穀藏也。184·入、ru四声,内也。

185·缶、fou三声,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186·矢、shi三声弓弩矢也。187·高、gao一声,崇也。象臺觀高之形。188·冂、jiong一声,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冂。象遠界也。

189·guo一声,度也,民所度居也。从回,象城郭之重,两亭相对也。190·京、jing一声,人所为绝高丘也。191·享、烹、亨、献也。192·hou四声,厚也。193·畐、满也。194·稟、lin三声,穀所振入,宗庙粢盛,倉黄稟而取之,故谓之稟。

195·嗇、se四声,爱 濇也,田夫谓之嗇夫。196·来、lai二声,行来之来。197·麥、mai四声,芒穀。198·夊、sui一声,行迟曵夊夊。如夏字的下部即是夊。199·舛、chuan三声,对卧也。200·舜、shun四声,草也。201·韋、wei二声,相背也。202·弟、di四声,韋束之次弟也。203·夂、zhi三声,从后至也。如夆字的上部即是夂。

204·久、jiu三声,从後灸之,象人两胫後有距也。205·桀、jie二声,磔也。从舛在木上也。

206·木、mu四声,冒也。冒地而生。207·東、dong一声,动也。208·林、lin二声,平土有丛木曰林。

209·才、cai二声,草木之初也。210·叒、ruo四声,日初出东方汤谷。211·之、zhi一声,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212·帀、za一声,周也。213· 出、chu一声,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214·po一声,草木盛 po po 然。215·生、sheng一声,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216·乇、zhe二声,草叶也。217·chui二声,草木花叶垂。218· 花、xu一声,今音hua一声,草木花也。

219·華、hua二声,hua一声,荣也。220·ji一声,木之曲头,止不能上也。与小篆禾上部相反。

221·稽、ji一声,留止也。222·巢、chao二声,鸟在木上曰巢,在穴曰窠。223·桼、qi一声,木汁。可以漆物。

224·束、shu四声,缚也。225·hun一声,今音gun三声,橐也。226·囗、wei二声,回也。象回帀之形。(围成圆圈)227·員、yuan二声,物数也。228·貝、bei四声,海介蟲也。229·邑、yi四声,國也。230·巷、xiang四声,邻道也。231· 日、ri四声,太阳之精不虧。232·旦、dan四声,明也。

233·gan四声,日始出,光 gan gan 也。234·yan三声,旌旗之游,yan 蹇之貌。235·冥、ming二声,幽也。236晶、jing 一声,精光也。237·月、yue四声,闕也。大隂之精。238·有、you三声,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 239·明、ming二声,照也。240·囧、jiong三声,窗牖麗廔闓明。

241·夕、xi一声,莫也。从月半见。242·多、duo一声,重也。243·毌、guan四声,穿物持之也。

244·han四声,嘾也。草木之華未发,函然。245·han四声,木垂華實。246·tiao二声,草木實垂 tiao tiao 然。

247·齊、qi二声,禾麥吐穗上平也。248·朿、ci四声,木芒也。249·片、pian四声,判木也。250·鼎、ding三声,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251·克、ke四声,肩也。252·彔、(录)lu四声,刻木彔彔也。253·禾、he二声,嘉穀。

254·秝、li四声,稀疏適也。255·黍、shu三声,禾属而黏者也。256·香、xiang一声,芳也。

257·米、mi三声,粟實也。258·毇、hui三声,米一斛舂為八斗也。259· 臼、jiu四声,舂也。

260·凶、xiong一声,恶也。261·朩、pin四声,分枲茎皮也。262·pai四声,萉之总名也。

263·麻、ma二声,萉之總名也。264·尗、shu二声,豆也。265·耑、duan一声,物初生之题也。

266·韭、jiu三声,菜名。267·瓜、gua一声,苽也。268·瓠、hu四声,匏也。269· 宀、mian二声,交覆深屋也。

270·宫、gong一声,室也。271·吕、lv三声,脊骨也。272·穴、xue二声,土室也。273·夢、meng四声,寐而有觉也。274·疒、ne四声,倚也。275·冖、mi四声,覆也。276·mao三声,重覆也。277·冃(帽)、mao四声,小儿蛮夷头衣也。

278·liang三声,再也。279·网、wang三声,庖犧所结绳,以渔。280·覀、ya四声,xia四声,覆也。

281·巾、jin一声,佩巾也。282·巿、fu二声,上古衣蔽前而已,巿以象之。天子朱巿,诸侯赤巿,大夫葱巿。283·帛、bo二声,缯也。284·白、bai二声,西方色也。285·bi四声,败衣也。

286·黹、zhi三声,针縷所紩衣。(针线缝衣)。287·人、ren二声,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288·hua四声,變也。289·匕、bi三声,相与比叙也。290·从、cong二声,相听也。291·比、bi三声,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

292·北、bei三声,乖也。从二人相背。293·丘、qiu一声,土之高也。294·yin二声,衆立也。从三人。295·ting三声,善

也。296·重、zhong四声,厚也。297·卧、wo四声,休也。298·身、shen一声,躯也。

299·yi一声,歸也。反身修道,故曰归也。300·衣、yi一声,依也。301裘、qiu二声,皮衣也。

302·老、lao三声,考也。七十曰老。303·毛、mao二声,眉髮之属及兽毛也。304·毳、cui四声兽细毛也。305·尸、shi一声,陈也。象卧之形。306·尺、chi三声,十寸也。

307·尾、wei三声,微也。308·履、lv三声。旧读li三声,足所依也。309·舟、zhou一声,船也。310·方、fang一声,併船也。311·人、ren二声,仁人也。古文奇字人也。312·兄、xiong一声,长也。313· 兂、zan一声,旧读zen一声,首笄也。314·皃、mao四声,颂仪也。(即貌)

315·gu三声,廱蔽也。316·先、xian一声前进也。317·秃、tu一声,無髮也。318·見、jian四声,視也。319·覞、yao四声,并视也。320·欠、qian四声,张口气悟也。321·飮、yin三声,飮也。322·xian二声,慕欲口液也。(垂涎)323·旡、ji四声,饮食气逆不得息曰旡。324·頁、xie二声,头也。325·shou三声,頭也,同首。

326·面、mian四声,颜前也。327·丏、mian三声,不见也。328·首、shou三声,头也。

329·jiao一声,到首也。330·須、xu一声,面毛也。331·彡、shan一声,毛饰画文也。

332·彣、wen二声,彩色交错,同文。333·文、wen二声,错畫也。334·髟、biao一声,又shan一声,长髮猋猋也。335·后、hou四声,继体君也,發號者,君后也。336·司、si一声,臣司事於外者。

337·巵、zhi一声,圜器也。338·卩、jie二声,瑞信也。339·印、yin四声,执政所持信也。

340·色、se四声,颜气也。341·卯、qing一声,事之治也。342·辟、bi四声·,法也。

343·勹、bao一声,裹也。344·包、bao一声,象人裹妊,已在中,象子未成形也。345·茍、ji四声,自急敕也。346·鬼、gui三声,人所归为鬼。347·fu二声,鬼头也。348·厶、si一声,姦衺也。349·嵬、wei二声,高不平也。350·山、shan一声,宣也。351·屾、shen一声,二山也。352·屵、e四声,岸高也。353·广、yan三声,高屋之

形。354·厂、han三声,山石之厓巖,人可居。355·丸、wan二声,旧读huan二声,圜。

356·危、wei一声,在高而懼也。357·石、shi二声,山石也。358·長、chang二声,久远也。

359·勿、wu四声,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360·冄、ran三声,毛冄冄也。361·而、er二声,颊毛也。362·豕、shi三声,彘也。363·yi四声,修豪兽也。364·彐、ji四声,豕之头。

365·豚、tun二声,小豕也。366·豸、zhi四声,兽长脊,行豸豸然,欲有所司杀形。367·兕、si四声,如野牛而青。368·易、yi四声,蜥蜴,蝘蜓,守宫也。369· 象、xiang四声,长鼻牙,南越大兽。370·馬、ma三声,怒也;武也。象马头鬃尾四足之形。371·廌、zhi四声,解廌,兽也。372·鹿、lu四声,兽也。373·麤、cu一声,行超远也。374·chuo四声兽也,似兔,青色而大。

375·兔、tu四声,兽名。376· 萈、huan二声,山羊细角者。377·犬、quan三声,狗之有悬蹄者也。378·犾、yin二声,两犬相齧也。379·鼠、shu三声,穴蟲之總名也。380·能、neng二声,熊属。足似鹿。381·熊、xiong二声,兽。382·火、燬也。383·炎、yan二声,火光上也。

384· 黑、hei一声,火熏之色也。385· 窗、chuang一声,在墙曰牖,在屋曰窗。386·焱、yan四声,火華也。387炙、zhi四声炮肉也。388·赤、chi四声,南方色也。389·大da四声,大象人形。

390·亦、yi四声,人之臂亦也。391·夨、ze四声,傾头也。392·夭、旧读yao三声,屈也。393·交、jiao一声,交胫也。

394·尣、wang一声,跛,曲胫也。395·壶、hu二声,昆吾,圜器也。396·壹、yi一声,专一也。

397·幸、nie四声,所以惊人也。398·奢、she一声,张也。399·亢、gang一声,人颈也。

400·夲、tao一声,进趣也。401·夰、gao三声,放也。402·大、dai四声,籀文大。403·夫、fu一声,丈夫也。周制以八寸为一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夫在助词中,又读fu二声。如逝者如斯夫。404·立、li四声,住也。405·竝、bing四声,併也。406·囟、xin四声,头会,脑盖也。

407·思、si一声,容也。408·心、xin一声,人心。409·cui三声,又cui一声,心疑也。410·水、shui三声,準也。411·沝、zui三声,二水也。412·频,pin二声,又bin一声,水厓。413·quan三声,水小流也。414·巜、kuai四声,水流浍浍也。415· 川、chuan一声贯穿通流水也。416·泉、quan二声,水源也。

417·灥、xun二声,三泉也。418·永、yong三声,长也。419·pai四声,水之衺流,别也。从反永。420·谷、gu三声,泉出通川為谷。(注意:山谷、稻穀之区别)421·仌、bing一声,冻也。

422·雨、yu三声,水从雲下也。423·雲、yun二声,山川气也。424·鱼、yu二声,水蟲也。

425·yu二声,二鱼也。426·燕、yan四声、玄鸟也。427· 龍、long二声,鳞蟲之長。428·飛、fei一声,鳥翥也。429·非、fei一声,违也。430·卂、xun四声,疾飞也。

431·ya四声,玄鸟也。432·不、bu四声,旧读fou三声。(否)鸟飞上翔不下来也。433·至、zhi四声,鸟飞从高下至地也。434·西、xi一声,鸟在巢上。435·鹵、lu三声,西方碱地也。

436·盐、yan二声,鹹也。437·户、hu四声,半门曰户。438·门、men二声,闻也。

439·耳、er三声,主听也。440·yi二声,即颐字。

441·手、shou三声,拳也。442·guai一声,背吕也。443·女、nv三声,妇人也。444·毋、wu二声,止之也。445·民、min二声,众萌也。446·丿、pie三声,右戾也。447·yi四声,明也。448·乁、yi二声,流也。449·氏、shi四声,巴蜀名山。450·氐、di三声,至也。

451·戈、ge一声,平头戟也。452·戉、yue四声,斧也。453·我、wo三声,自谓也。454·亅、jue二声,钩逆者。455·琴、qin二声,禁也。456·乚、yin三声,匿也。457亡、wang二声,逃也。458·匸、xi四声,有所侠藏也。459·匚、fang一声,受物之器。460·曲、qu一声,弯曲。

461·甾、zi一声,东楚名缶。462·瓦、wa三声,土器已烧总名。463·弓、gong一声·以近穷远。464·弜、jiang四声。强也。

465·弦、xian二声,弓弦也。466·系、xi四声,繋也。467·糸、mi四声,细丝也。468·素、su四声,白緻缯也。469·丝、si一声,蚕所吐也。470·率、shuai四声,捕鸟毕也。

471·虫、hui三声,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472·kun一声,蟲之总名也。473·蟲、chong二声,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474·風、八风也。475·它、tuo一声,今音ta一声,虫也。

476·龟、gui一声,外骨内肉者也。477·黽、meng三声,蛙黽也。478·卵、luan三声,卵生。

479·

二、er四声,地之数也。480·土、tu三声,土地。481·垚、yao二声,土高也。

482·堇、qin二声,黏土也。483·里、li三声,居也。484·田、tian二声,树穀曰田。

485·畕、jiang一声,比田也。486·黄、huang二声,地之色也。487·男、nan二声,丈夫也。488·力、li四声,筋也。489·劦、xie二声,同力也。490·金、jin一声,五色金也。491·幵、jian一声,平也。492·勺、zhuo二声,挹取也。493·几、ji三声,今音ji一声,距几也。

494·且、ju一声、qie三声,薦也。495·斤、jin一声,斫木斧也。496·斗、dou三声,十升也。

497·茅、mao二声,酋茅也。498·車、che一声,舆轮之总名。499·堆、dui一声,小阜也。500·阜、fu四声,大陆,山无石者。501·fu四声,两阜之间也。502·厽、lei三声,絫坺土为墙壁。503·

四、si四声,阴数也。504·宁、zhu四声,辨積物也。505·叕、zhuo二声,缀联也。

506·亞、ya四声,醜也。507·

五、wu三声,五行也。508·

六、liu四声,《易》之数。

509·

七、qi一声,阳之正也。510·九三声,阳之变也。511·rong二声,兽足蹂地也。512·嘼、xiu四声,畜牲也。513· 甲、jia三声,位东方之孟。

514·乙、yi三声,象春草木冤曲而出,阴气尚强,其出乙乙也。515·丙、bing三声,位南方,万物成,炳然。516·丁、ding一声,夏时万物皆丁实。517·戊、wu四声,中宫也。518·己、ji三声,中宫也。

519·巴、ba一声,蟲也。520·庚、geng一声,位西方,象秋时万物庚庚有實也。521·辛、xin一声,秋时万物成而孰。522·辡、bian三声,罪人相與訟也。523·壬、ren二声,位北方也。

524·癸、gui三声,冬时,水土平,可揆度也。象水从四方流入地中之形。525·子、zi三声,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為偁。526·了、liao三声,尥也。

527·孨、zhuan三声,谨也。528·突、tu一声,不顺忽出也。529·丑、chou三声,纽也。530·寅、yin二声,髌也。531·卯、mao三声,冒也。532·辰、chen二声,震也。533·巳,si四声,已也。四月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

534、午、wu三声,啎也。535·未、wei四声,味也。536·申shen一声,神也。537·酉、you三声,就也。538·酋,qiu二声,繹酒也。539·戌、xu一声滅也。540·亥、hai四声。荄也。

后記

儿时到西安碑林参观,既喜欢又好奇,大部分都是看不懂的。当时仔细的观看了宋僧梦英的《篆书偏旁字源》手持一个本,描摹了一上午,由于不认识,甚觉费力,照葫芦画瓢,依然一头雾水,只得作罢。后来买了一本《说文解字》,又不知反切法如何使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依然不甚明晰。于是自己开始总结反切法的注音规律。反切法用两个汉字相切,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相拼,有些字就可以,有些还是不行。再后来有了凤凰出版社出的2004年版《说文解字校订本》,加注了汉语拼音,学习起来就方便多了。由于时代 的发展,许多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随着字简化方案的实施,无端又多出了许多汉字读音,这给古文字的学习无形中增大了困难。汉字的发展是由繁到简,也有个别的字是由简到繁,举例如下:帽字,小篆写法是:冃。颐和园的颐,小篆只有左半边,渔网小篆本字就是网,后来几经变革。古文字义规定较详细,在小篆中尤为突出,如:里、裏,从、從,后、後、好、好四声,衺、斜,斗、鬥,等字,弄不明白在使用中就会出错。学习小篆不要想当然,不能把楷书的字拼凑成篆字。屡见有人写错如:夕生是晴,山青是峥,洗和洒的关系,澄要写作澂等等。

说文确立了部首偏旁,以后的字典就沿用了,偏旁也是独立的字,本身都有读音,不学说文就不知道。在日常经常会听到:秃宝盖、宝盖,走车,绞丝、软耳刀,硬耳刀、王字旁(其实是玉字)虫字旁(其实是虺)等等,学了说文,知道了读音,学习篆书就颇有帮助。当然不学书法的人就可以随便了。

古人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9353个字临一遍约三个月,能记住的还不多,把常用的两千多字记熟就够用了,熟能生巧,写书法不熟悉字就会气不连贯,不连贯就缺少神韵,开卷有益,学无间断,量变到质变,人十我百,人百我千除此别无他法。是为记。

第四篇:从《说文解字》看中国祭祖文化

从《说文解字》看中国祭祖文化

一、绪言

夫天地悠悠、岁月轮转,吾中华大国延续千年不绝者,乃祖宗高明广博之大德、大智、大行庇荫也,而此大德、大智、大行能沿传不息者,则赖于子孙崇孝重祭之功也。祖宗述经典彝伦,有圣德,行天道;是故悠久护佑子孙,中华民族得以万世隆昌。子孙崇孝道、重祭祀,代尊祖宗教诲,谨守祖训家道,方致辈有圣贤,英才代出。师父上人于讲席中开示,恢复祠堂,以复家庭教育;恢复城隍庙,以兴因果教育;恢复孔庙,以弘传统教育。三者恢复,中华复兴指日可待也。万事以孝为本,而祭祀乃行孝之要务,是故中华民族所以繁荣昌盛者,祭祖之功大矣哉。

二、祭祖略述(分五)

一、祭祀简述(分二)

一、释礼

昔在三皇,以道而治,天下大同。迄于周,周公摄政,制礼作乐以为治国化民之用,万邦得以协和、君臣得以相安。礼之用大哉。

礼有多种,祭为之本,亦为之先。《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礼有五经,吉礼,祭祀之礼;凶礼,丧吊救荒之礼;军礼,军制征伐之礼;宾礼,待宾朝见之礼;嘉礼,食射婚贺之礼。诸礼之中,莫重于祭(吉礼),故礼字从「示」,从示表祭祀,「豊」者乃盛放祭品、行礼之器也,「履」言礼乃人之所依也。「行礼」,乃人祭祀祖先神灵以求吉祥福慧,故曰所以事神致福也。此「礼」字之本义。

《说文解字》之中,凡从「示」之字多关乎祭祀。如:祓(音福),除恶祭也;禳,磔禳祀,除疠殃也;禬(音贵),会福祭也;禅,祭天也;禂(音祷),祷牲马祭也;禖(音媒),祭也(求子祭)。上言祭祀之种类。

祠,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词也;礿(音越),夏祭也。以上言祭祀之时也。

斋,戒,洁也;禋(音因),洁祀也。以上言祭祀之诚心。

禷(音类),以事类祭天神;祡(音柴),烧祡焚燎以祭天神。以上言祭祀之方法。

禧,礼吉也;禛(音真),以真受福也;祯(音真),祥也;祺,吉也。以上言祭祀而得吉祥也。

以礼字之说解,可知礼最初为祭祀也。综上述,可知祭祀乃古人日用而不可离者也。而后,礼之种类渐而增多,乃至于《中庸》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者也,然皆源于祭祀耳。

二、释祭祀

《说文》:「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祭之字形,指后人祭祀时以手持肉(祭品)以祭也,故为一切祭祀之称。《说文》,「祀,祭无已也。」祭无已,言祭祀沿传不止之谓也。统言之,祭、祀皆言祭祀;析言之,祭乃当时、当世之祭祀,祀乃指后世之祭祀,代传不绝之祭祀也。

祭祀必有文辞,以告祖先神灵也。《说文》:「祝,祭主赞词者。从示从人口。」乃指祭祀时读告词之主祭人也。此祝字之本义。祭祀之对象有多类,今述其要。《荀子.礼论》云,「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是故历代多有供奉「天地君亲师」者也。此外,祭祀之对象有日月星辰、列星风雨、山林川泽、社稷城隍诸神灵等,所含广而博,乃古人对天地万物之敬重也。祭祀之由,有求子、求雨、求平安、祈福等事。观上可知,古人逢大事必祭祀也。此释祭祀。

二、祭祖略述(分二)

一、释祖

《说文》,「祖,始庙也。从示、且(音居)声。」始庙言供奉始祖之大庙也,祖之古文为且,其形如立于台上之祖宗牌位也。由始祖引申为一切先祖、列祖列宗。「宗,尊祖庙也。从宀(音棉)从示。」段玉裁注云:「《传》曰:宗,尊也。」凡尊者谓之「宗」。尊之则曰「宗之」。尊莫尊于祖庙,故谓之「宗庙」。宗,从宀从示,示谓神也,宀谓屋也。后引申为凡所尊皆曰「宗」;所尊皆重要,故又引申为主旨、纲要。「庙,尊先祖皃(貌)也。」段玉裁注曰:「尊其先祖而以是仪皃之。故曰宗庙。诸书皆曰:庙,皃也。」《祭法》注云:「庙之言皃也。宗庙者,先祖之尊皃也。古者庙以祀先祖。凡神不为庙也。为神立庙者,始三代以后。」

二、释祭祖

祭祖者,祭祀祖先也。《礼记.祭义》云:「建国之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庙。」古者祭祖必于庙,《礼记.王制》曰:「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自君王以至于庶民,皆以祭祀为重,君臣崇孝道,重祭祀,民德自然归厚,国家自然太平也。

三、祭祖意义略述(分三)

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云:「孔曰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归于厚也。」当春秋时,礼教衰微,民多薄于其亲,故曾子讽在位者,但能慎终追远,民自知感厉,亦归于厚也。《礼记.坊记》云:「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又《祭统》云:「夫祭之为物大矣,其兴物备矣,顺以备者也,其教之本与。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于其亲。是故明君在上,则诸臣服从。崇事宗庙社稷,则子孙顺孝。尽其道,端其义,而教生焉。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与。故曰:祭者,教之本也与。」 「言君者,以曾子言民德,民是对君之称,盖化民成俗,必由在上者有以导之也。」

二、子孙昌盛,祭祀不辍

《道德经》五十四章曰:「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言子孙能重孝道,重孝道则重祭祀,重祭祀则能行先祖之教,守先祖之道,如此则能使后裔延续不衰,故曰子孙以祭祀不辍也。于此可知,中华民族能延绵五千余年者,乃历代子孙祭祀不辍之功也。

三、祭为礼本,唯贤能任

《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净空老法师重视祭祖,讲席中屡屡提及此事,蒙老法师及有识之士多方护持,近年于香港等地多次举行祭祖法会,盛况空前,国家、社会皆受其益,参会大众因此而学孝道、复祭祖者多矣。贤公上人每年无论事之忙闲,路之远近,定回乡祭祖,此贤公现身说法,示大众应重视祭祀也。综上述,可知祭祀之有无,关乎国家之兴衰、民族之存亡也。有志之士,当效法古人,崇孝重祭,虔敬行之也。

四、祭祖方法略述(分六)

祭祀之仪程含上香、读祝文、奉献饭羹、奉茶、献帛、献酒、献嘏(音古)辞(福辞)、焚祝文、辞神叩拜等。祭祀之方法、祭器之规制、祭品之种类,皆毕载典籍,此不赘述。若能依古,固善;若无所依,则因时因地因人,或从俗、或从简,或请示通人,若秉承于善,无违于恶,可斟酌用之。以下述其概要。

一、祭前斋戒,以净身心。

凡祭祀,内心当诚敬洁净,祭前应斋戒净心。《礼记.祭义》云:「孝子将祭,虑事不可以不豫,比时具物,不可以不备,虚中以治之。宫室既修,墙屋既设,百官既备,夫妇齐(同斋)戒沐浴,盛服奉承而进之,洞洞乎,属属乎,如弗胜,如将失之,其孝敬之心至也与!荐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奉承而进之,于是谕其志意,以其慌惚以与神明交,庶或飨之。庶或飨之,孝子之志也。」

《礼记.祭统》云:「及时将祭,君子乃齐(斋)。齐(斋)之为言齐也,齐不齐以致齐者也。是以君子非有大事也,非有恭敬也,则不齐zhāi。不齐(斋)则于物无防也,嗜欲无止也。及其将齐(斋)也,防其邪物,讫其嗜欲,耳不听乐。故《记》曰,齐(斋)者不乐。言不敢散其志也。心不苟虑,必依于道;手足不苟动,必依于礼。是故君子之齐(斋)也,专致其精明之德也。故散齐(斋)七日以定之,致齐(斋)三日以齐之。定之之谓齐(斋)。齐(斋)者精明之至也,然后可以交于神明也。」能竭诚以祭,斋戒净心,则能通于神明,蒙获福慧也。

二、体仪端肃,容貌和缓

凡祭祀,当具足威仪,体态端正严肃,容貌和缓,方能以礼化心,以礼正身也。《礼记.祭仪》云:「孝子将祭祀,必有齐(斋)庄之心以虑事,以具服物,以修宫室,以治百事。及祭之日,颜色必温,行必恐,如惧不及爱然。其奠之也,容貌必温,身必诎,如语焉而未之然。宿者皆出,其立卑静以正,如将弗见然。及祭之后,陶陶遂遂,如将复入然。是故,悫(音确)善不违身,耳目不违心,思虑不违亲。结诸心,形诸色,而术省之。孝子之志也。」其此之谓乎。

三、祭则如在,身亲莅之

祭祖不可请人替代,祭祖之时,当如祖在己前,如此则祖宗之教自记,谦恭之心自现也。《礼记.祭义》曰:「文王之祭也,事死者如事生,思死者如不欲生,忌日必哀,称讳如见亲,祀之忠也。」《论语.八佾第三》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此言夫子祭祀之诚意,不使人摄祭,不然,则肃敬之心无由而发也。

四、不数不疏,依于中庸

《礼记.祭义》曰:「祭不欲数(音硕),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凡祭祀,不宜过于频繁,不然,则心烦而不敬,有违于祭祀之虔敬之心矣。然亦不宜过少,少则怠慢而忘祖矣。是故圣人制礼,合乎中庸之道。《礼记.祭义》又曰:「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此四时之祭,后演变为「春节、清明、七月之望、十月之朔」,祭祖之期遂成定例,沿传至今也。

五、心存诚敬,以祭为尊

凡祭祀,心当至诚至敬,祭器祭品当取洁净无染,为己最尊贵者。《礼记.曲礼下》云:「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凡家造,祭器为先,牺赋为次,养器为后。无田禄者不设祭器;有田禄者,先为祭服。君子虽贫,不粥祭器;虽寒,不衣祭服。」可知宗庙贵与居室,祭器贵与众器,宁贫不卖祭器,宁寒不穿祭服,此古人重祀之谓也。

六、谨言慎行,完善道德。

夫祭祀,不仅行之于祭祀之时,要在平日积功累德,谨言慎行,使己之烦恼习气日有所减,乃至于无;德行智慧日有所增,乃至于全,则可谓为真孝子,真祭祀也。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烖及于亲,敢不敬乎。」是故,完善德行,立身行道,存希圣希贤之心,效大圣大贤之行,则能使祖宗、己身得大利益也。

五、佛弟子祭祖方法略述(分三)

一、积德累功,念佛回向

印祖云:「佛弟子祭祖先,固当以诵经、持咒、念佛为主。若能令慈亲与己,并及家眷,同出娑婆,同生安养,同证无量光寿,同享寂灭法乐,同作弥陀法王子,同为人天大导师。方可尽其孝慈之心,与夫教育之谊。」念佛之功德利益,备载佛经祖论,师父上人时时开示,不须赘述,若能虔诚念佛修德回向,祖先必能获福无量、得真实之利也。

二、祭品用素,勿用肉祭

印祖示曰:「至于丧祭,通须用素,勿随俗转。纵不知世务者,谓为不然,亦任彼讥诮而已。」又云:「仁人祭祖,尚求仁者之粟,今求屠刽之肉,是焉得为诚敬乎。由是言之,杀生以祭天地,是逆天地好生之德,天神地祇,岂以此诸秽物为香洁,而歆飨之乎。盖祭者,欲藉此以食其祭品耳。至于祭祖宗,奉父母,待宾客,当思有益于祖宗、父母、宾客,方为合理。今以极惨酷之杀业,为我致诚敬之表示,令祖宗、父母、宾客同膺杀祸,此之诚敬,是祸害,非诚敬也。而况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不加救济,反为表我之诚而加杀害乎。」

「爱惜物命,不享肉食之祭。凡用素者,则锡之福祉。若用荤者,即示以祸殃。」

「世人只知现世,不知过去未来,故杀彼之身,充我之腹,以为理所应当。若知其生生世世,互相酬偿,及我与此诸物类,互为父母、兄弟、眷属、互生。互为怨家对头,互杀。勿道不敢自食,即祭天地、祖宗、奉父母、待宾客,亦不敢用肉。以肉乃精血所成之物,谓天地神祇飨此,何异诬人食污。祭祖、奉亲、待客,何异杀过去祖宗、父母、宾客,奉现在祖宗、父母、宾客,又令祖宗、父母、宾客,永劫常受杀报乎。且勿谓人畜轮回,渺茫难稽,史鉴所载,多难胜数。即就近见闻,亦复不少。固当深信,勿造杀业,以既造杀业,必受杀报。」

「余姚周善昌,自归依后,不食荤腥。以明年值办二十九世祖柳庵公祭,向之祭品,均有定例,不许改革。彼预与其族叔祖楚瑺公,议其办法。瑺公,乃明理通人,极为赞成。遂于冬至日,聚合族通过,从明年起,以后祭祖,概用素品,不用荤腥,大家通皆允许,永为定例。」

三、大事从佛教,小事从常道

印祖云:「焚化箔锭,亦不宜废,以不能定其即往生也。即定其即往生,亦不妨令未往生者资之以用耳。」又云:「锡箔亦不可废,亦不必一定要烧多少。须知此济孤所用,佛菩萨,及往生之人,了无所用。亦当以佛力、法力、心力,变少成多。若人各得一,纵数千万万,也不能遍及,以孤魂与鬼神遍满虚空故也。若知变少成多之义,则济孤之心亦尽,而且无暴殄之过。是在人各至诚以将,则心力周遍,冥资亦随之而周遍矣。」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言语异声,风俗莫同,难于尽归于一。若祭祀之法之程无害仁善,无违因果,毫无所过者,从当时当地之风俗可矣。

三、结语

当今之世,习主席大倡传统文化于上,官员民众落实于下,师父上人教化于四方,仁人志士辐辏而应之,社会大众群起而效之。仁君善政,高僧化民,大众向善,举世皆崇孝道,重祭祖,坚信吾中华泱泱大国必能协同世界走向和谐,习主席中国梦之理想必能全面实现,中华民族必能实现伟大复兴,而吾炎黄子孙亦必能福慧昌隆、永续不息也。

第五篇:论《说文解字》

简析许慎《说文解字》

概要:两汉时期是我国语言文字学的成型时期,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学术思想的争鸣,尤其汉代崇尚经学,全都促进了语言学的发展。这一时期,语言学家及语言学著作蜂出,许慎《说文解字》便是其中一部。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字典,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本文将对其作简要的介绍。

一,《说文解字》诞生的背景

自从有了文字以后,人们就开始了对文字的研究。不过早起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没有注重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只是从实际的需要出发而着手某一方面的研究。从古代的甲骨文开始,汉字的形体就经过了一次次的改变,每一次的改变和发展,都是先人对汉字研究的成果。早期的字书都只是简单地把汉字集中在一起,并没有对字义进行解释,也没有对字形和字音加以分析,因此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字典。后来开始流行对经书的解释,但是仍然不科学。东汉时期以许慎(字叔重,东汉汝南郡召陵县人)等人为代表的古文经学派,继承了《尔雅》的传统,比较注意从语言事实本身去解释文意。后人称之为“汉学”,《说文解字》就是其代表作。

许慎的《说文解字》第一次对汉字的字形、字义和字音作了全面的分析和描写,第一次按照汉字形体的构造来分类,第一次归纳出了540个部首,首创了部首分类法,按部首来编排汉字,算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字典。把汉字之间的关系归纳了出来,为文字学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字学和字典学的正式建立。

二,解读《说文解字》的内容与体例

过去人们认为,独体为文,合体为字,所以“说文解字”就是说解文字的意思。《说文解字》又简称《说文》,本文有14卷。每卷分上下,共30卷。全书共收正篆9353字,重文1163字,说解文字共133441字。书中按文字形体及偏旁构造分540部,首创了部首编排法。字体以小篆为主。

《说文解字》把偏旁相同的字归为一类,这就是一部。然后把这个偏旁放在这一部的开

头,作为一部之首,这就是部首。通过这种方式,许慎把九千多个字归纳在了540个部首范围内。然后按照汉代阴阳五行家“万物生于一,毕终于亥”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把部首从“一”部排列到了“亥”部。中间的顺序,大致是“据形系联”,把形体相近相关的排在了一起。部首之内各个字的排列,则是按照“据义系联”,把意义相近的字排列在了一起。如“言”部:“讪、讥、诬、诽、谤”等。当然也有一些是无规律可循的。

作者这样将汉字分成了540个部首,并且讲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部首排在一起,有利于更好地认识意符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了解字义。

在释字的体例上,“说文解字”也是很有特色的。首先是从部首开始。每一部的开头,作者都先解释部首字,然后说“凡X之属皆从X”。也就是说,凡是以这个部首为偏旁的字,字义都很这个部首的字义有关。例如:

米,粟实也。象禾实之形。凡米之属皆从于米。(七上《米部》)

《说文》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构造来阐明本义的。每一个字,作者都是先说明该字造字时的意义(即本义),然后分析该字的造字方法来证明,有时还会指出该字的读音(“读若X”)。比如:

(1)象形字。有的明说“象形”,有的略加描绘,说“象X之形”或“从X,象XX”。鱼,水虫也。象形。(十一下《鱼部》)

(2)指事字。有的指明“指事”,有的说“象XX之形”或“从XX,从XX”。刃,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四下《刃部》)

(3)会意字。少数说明是“会意”,一般说“从X”,“从X,从X”,“从XX”。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三上《言部》)

(4)形声字。不名言“形声”,而是说“从X,X声”。本书收正字中82%都是形声字,因此这种格式相当普遍。

枝,木别生条也。从木,支声。(六上《木部》)

(5)转注字。许慎对“转注”是这样下的定义:“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说文序》)

老,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须发变白也,凡老之属皆从老。

(6)假借字。作者指出:“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说文序》)《说文》对一个字的解释,一般只释一个意义,就是这个字的本义。偶尔也记载另一说,如:

赇,以财物枉法相谢也。从贝,求声。一曰载质也。

因为许慎那个时代还没有反切,所以注音只能用“读若某”的直音法。

三,《说文解字》的重大贡献和影响

《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语言学中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文字学专著,它的地位和影响力是其他语言学著作远不能比的。在汉语发展史和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贡献和影响,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它总结并发展了先秦以来关于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为中国文字学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古人分析汉字时归纳出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种造字方法,称之为“六书”。“六书”理论萌芽诞生于春秋战果,成熟于汉代。许慎第一个对“六书”的每一书下了定义,给出了具体解说,并且利用这个理论来具体分析当时能见到的所有汉字。在书中对每一个汉字都注明了是“六书”中的哪一类。这标志着“六书”理论的成熟,也标志着中国文字学的创立。

第二,它研究并吸取了先秦以来文字研究和字书编撰的成果和经验,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汉字的形、音、义,首创了符合汉字特点的部首编排法,编出了古代第一部字典。

《说文》之前的一些典籍中也有着零星的文字解说,但都不成系统。还有一些类似《仓颉篇》的字书,但也只是停留在识字书的阶段,没有全面的解释,编排也没有章法。许慎全面地研究了汉字的形音义,创造了部首编排法。后代的字典都一直沿用此法。

第三,它保存了大量小篆及其以前的古文字资料,成为后来人们研究先秦古文字的重要依据和纽带。

《说文》中不管是部首字还是部中字,所有字头的字体都采用小篆。如果一个字的顾问或籀文跟小篆不同,就把古文或籀文列在说解之后,并加以说明。如果一个字有或体、俗体、今文等,也作同样处理,这些通称为“重文”。《说文》为我们保存的这些珍贵资料,是我们研究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的重要阶梯和依据。

第四,它集中和保存了汉代及其以前的音韵训诂资料,为后人了解上古汉语的词汇面貌、研究古代的语音系统,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词。因此《说文解字》也是一部词典。它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训诂资料特别是有关汉字本义的资料,还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上古汉语语音资料。后来的学者们通过这些语音资料研究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取得了重要成果,这些许慎 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第五,它分析并完善了小篆的标准形体,对小篆的保存和流传,对促进当时和后世汉字的规范与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字的发展离不开两个方面,一是不断丰富创新,二是不断有人进行整理,使之趋于统一和规范。面对东汉时期文字的混乱局面,许慎认为必须正本清源,必须规范小篆。今天看来,这是很有道理的。

第六,它掌握并抓住了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根本特点,创造了结合字义和字音分析汉字字形的科学方法。

汉字始终是表意的性质,一个个的单个形体代表汉语里的一个词或者语素,而词和语素都是一个音义结合体。一个汉字有特定的形体,代表一定意义,具有一定的读音,因此研究汉字就必须照顾到形音义三个方面。《说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的语言文字研究已经进入了成熟的阶段。

《说文解字》一书的价值和贡献之大,对后来的文字研究的影响也是非常之大。后世很多学者的著作中都多次引用了《说文》。唐代甚至把《说文》作为学者必修科目。五代、北宋时期的徐铉和徐锴兄弟为《说文》做了精心校勘,流传至今。清代“汉学”的复兴使“说文学”空前繁盛,诞生了段玉裁等“说文四大家”。

总之,《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成就辉煌的一部著作,它代表着先秦两汉时期文字研究的最高成果,也标志着文字学的创立,在整个语言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邓文彬 《中国语言学史》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下载从《山海经》到《说文解字》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山海经》到《说文解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说文解字》读后感

    因为多年教低段语文学科,所以更多的时间要去研究怎样教孩子识字,前段时间我去书店我专门购买了《说文解字》一书,细细品读起来。《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

    《说文解字》读后感

    《说文解字》令人懂得汉字的真理,它就像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想把他有生之年所有的故事都将给孙子,重孙子听。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说文解字》读后感,希望能帮到你!《说文解字》读......

    说文解字论文

    《〈说文解字〉导读》 课程论文 姓名:李班级:外语系学号: 东 09级对外汉语班 20091032127 1 / 5 浅析《说文解字》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数千年来,汉字为记载和传......

    《山海经》

    《山海经》对后世小说的影响 一、简介 《山海经》这部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

    从优秀到卓越

    从优秀到卓越 时间:2004年4月21日晚7:00 地点:北京大学勺园多功能厅 李开复:各位同学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又来到北大,每次来到北大都是很担心,又是很快乐,快乐的是有一批非常聪明的......

    从“有神论”到“唯实论”[范文大全]

    从“有神论”到“唯实论” ——探微古人的灾害思想 金晓霞 直到现在,在一些偏远山村,年龄大一些的人,或许能记得“祈雨、祈晴”这样的活动,相传龙能够呼风唤雨,人们便尊龙王为......

    从优秀到卓越

    从优秀到卓越 摘要:高校教务管理在大学教学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高校基层教务管理者能对教务管理工作研究透彻,把它当作一项事业来做,就有可能从优秀到卓越,成为专家型高校......

    从雷锋到当代雷锋

    从雷锋到当代雷锋 说到雷锋我想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因为从我们小的时候我们的父母、老师就教育我们要向雷锋学习,要乐于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可是直到上了大学我才深刻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