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神论”到“唯实论”[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5 02:40: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有神论”到“唯实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有神论”到“唯实论”》。

第一篇:从“有神论”到“唯实论”

从“有神论”到“唯实论”

——探微古人的灾害思想

金晓霞

直到现在,在一些偏远山村,年龄大一些的人,或许能记得“祈雨、祈晴”这样的活动,相传龙能够呼风唤雨,人们便尊龙王为雨神,许多地方都建有龙王庙,干旱时官府或乡人至庙中向龙王祈雨。这是在科学乏力年代,人们面对灾难时的一种无助。

自有人类以来,自然灾害一直与之相随,但在生产力非常低下,人类抵御自然的能力极其有限的情况下。面对强大自然力的肆虐,便诞生了一些关于自然灾害的思想。影响力较大的是在汉代占统治地位的——失德天谴思想。

失德天谴思想

失德天谴思想认为灾害产生于国家政治之失,是上天对君主政治行为过失的警告或惩罚,只有君主修德改政才能消弭灾害。

这里“失德”的德不单纯指道德,而是指德政,因此失德也叫失政。如果政府失政也即发生灾异,君主就要自谴诏书“修德弭灾”。

这种思想到董仲舒时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失德天谴思想的集大成者董仲舒,在上给汉武帝的对策中,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蓼戾而妖孽生矣。”

他认为自然天象是王朝统治好坏的晴雨表,各种祥瑞,是帝王兴盛和德政的征兆;而自然灾害和一场现象则被看成是上天对人君悖天逆行的警告。

董仲舒将天人格化,认为自然界各种灾异都是上天对君主不德行为的警告和惩罚,他将君主不德导致的行政失误分为五类,并提出五种相应的补救之法,从而完成了“失德天谴——修德弭灾”的完整的灾害思想。

由于汉代灾害频仍,基于失德天谴思想,君主所下的自谴诏书数量之多惊人。据《汉书》、《后汉书》统计,两汉有此类诏书30次之多。后元元年(前163年)春,因水旱疾疫之灾文帝下诏自责反省。汉元帝和成帝时发生两次地震,他们分别下诏自责,承认为德政有失所致。

《逸周书.大匡》里记载的周文王修德救灾故事广为传播:周文王在饥荒发生后,召集中央地方各级官员,调查、反省国家各个方面可能致灾的原因文王自承“不德”,要求各级官员如实禀告,并在宗庙里上报给周人祖先,不能丝毫隐瞒。

汉代认为,君主修德行政是防止灾异发生的最好办法,也是日常的工作。

尽管失德天谴思想,是汉代占统治地位的灾害思想。但也不乏批判声音。

有备无患,人定胜天 批判者们认为,修德弭灾将消灾重点由神事转向人事,虽然在反对祈禳上有积极的一面,但在人事方面仍然有消极的因素。因为它将应灾的重点不是放在通过人力、技术行为遏制灾害的发生上,而是放在与灾害本身无关的道德政治行为方面。用现代的观点来看,修德弭灾行为无异于缘木求鱼,这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地阻碍了救灾的实际进程。

我国明代嘉靖、隆庆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是批判封建神学的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高拱就是反对者之一。

高拱针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提出“在天有实理,在人有实事”的观点。他说:“夫天人之际,岂不至微妙难言者哉。然在天有实理,在人有实事,而曲说不与焉。至谓天以某灾应某事,是诬天也;谓人以某事致某灾,是诬人也,皆求其理而不得,曲为之说者也”。

他认为,“在天有实理”是指天地之间阴阳二气交错运行,有时正常和顺,有时反常背谬,由于受到阻滞而造成破坏性的灾害,这样一种客观实在的自然规律。“在人有实事”,则是指自然灾害发生之前要有所预防,发生之后要加以挽救,思虑周详,有备无患,务必做到尽人事以胜天灾。他把天人相分的观点建立在实理实事的基础上,形成了他的以唯实论为特征的无神论思想。

他对“天人感应”论和“灾异谴告”说进行了充分的批判。

高拱认为:一切自然灾异是天地之间气的运行是否顺利而导致的。他说,“盖天地之间,惟一气而已矣。气之行也,有时而顺,有时而舛;而其复也,有时而速,有时而迟。”他认为,天地之间,只有一气而已。气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时顺时舛时速时迟,这是任何人改变不了的客观存在。对于气的自身运行规律及其所形成的灾异,人们只能深思默默地去认识它和把握它。

灾异既然是一种客观自然现象,那么人在它面前是否完全处于被动和无能为力的地位呢?高拱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认为:盖天有天之道,而人有人之为。强调对灾异要做到有备无患,人定胜天。为此,首先必须通过灾异征兆来认识它,然后才能谈到应对它,做到有备无患,人定胜天。

高拱认为,灾害并不可怕,提出“修人事以胜之,庶乎有不为害”。所谓“修人事”,就是要做到“有备无患”,谨慎地预防灾害。他劝告统治者,减税赋、除盗贼,固国之元气。他对有备无患思想作了一个通俗而深刻的比喻,说:“犹之寒暑者,天也;而吾为之裘,为之葛,裘葛诚具,则寒暑不侵焉,备在我也。”

总之,高拱在对天人感应思想批判的基础上,认为一切自然灾异都是由“气”的运行导致,是不以人的意志而客观存在的。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他倡导的是不管有灾情还是没灾情,关键是有防备和无防备。只要能够“人事”,做到事事有备,则天也不能违背人意,就会永远立于无患的不败之地。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与高拱一样,灾异天谴思想虽然一直是传统中国灾异思想的主流,但也并非所有人都被这种思想所蒙蔽。早在春秋战国时,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荀子曾经说过:“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进一步指出,饥荒、疾病、殃祸“不可以怨天”,而是由于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

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按其自身规律运动、变化的,各种灾异也是天地自然运动、变化的结果,并不是“上天”的神秘力量所产生的超自然现象。无疑,这里谈的天人关系明显包含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即生态伦理问题。

之后,到了晚清时期,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更多的人开始从自然和社会的互相影响出发,将生态因素、政治因素、战争因素等与灾害的发生联系在一起,提出一些较科学、合理的解释,把对灾害成因的探讨推向更深的层次。比如就水旱灾害的频发而言,从上到下,几乎所有人都能认识到,除了人类无法遏制的自然因素外,水利失修、河防废弛,以及长期的滥垦滥伐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是水旱灾害次数增多和后果加重的重要原因。早在1654年,顺治帝就曾下诏书曰:“东南财赋之地,素称沃壤。近年水旱为灾,民生重困,皆因水利失修,致误农工”。清代中期,由于大规模的山地垦殖,各地森林资源都遭到严重破坏,对于山地森林资源被破坏所导致的危害,魏源认为,一向较少发生水患的长江,嘉道以来之所以水患增多,究其原因,除了自然的因素之外,人为的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人们对长江流域山地资源的过度垦伐。

此外,魏源的《湖广水利论》一文还记载了,在生产劳动中,就连普通老百姓也能认识到开山种谷会造成水土流失、导致水旱灾害增多的道理。

晚清时期,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多次出现特大旱涝灾害,但人们对灾因的认识上已经开始注入更多理性的思维。在频遭自然灾害打击的洗礼中,人们积极主动的抗灾救灾意识不断增强,更多的趋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灾难思想。

第二篇:从剧本到镜头

从剧本到镜头

每个电影创作者都会在拍摄之前设计一套自己使用剧本的方法,有些人使用故事板,而有些人则列出分镜头表或拍摄地点的平面图来指示摄影机的机位。将剧本转化成电影段落的方法有许多,你的工作方法可能与企划的不同,接下来的建议代表几种为场景设计镜头或故事板的方法,它们可以被形容为一组基于剧本,但不受限于剧本的白日梦训练。

让我们在一本假定的剧本《阿波麦托克斯》(Appomattox)上应用不同的方法,故事背景是美国内战末期李将军(Robert E.Lee)在阿波麦托克斯的法院向格兰特(Ulysses S.Grant)投降的事件。

在读过剧本多次,并且和编剧做过最后的修饰后,导演对大部分的场景应如何调度会有一整体的概念,他已经在剧本空白处写上笔记,把某个特定的想法详细记录下来,最终会把它们转记在单独的笔记本上,包括照片、草图和他搜集的其他参考素材。之后,他去拜访阿波麦托克斯法院和其他地点,并在每个地点拍摄照片。现在导演已经准备就绪,可以为每个场景逐个设计镜头。

设计镜头意味着描述动作的场面调度、景别与镜头的选择,以及摄影机的角度。如果导演使用分镜头表,它可能是这么写的:“全景,用长焦镜头压缩前景与后景,摄影机从微高角度向下俯拍联军队伍,前景有树木,摄影机摇拍一右方入镜的骑兵。”

这些都是对镜头平面和摄影特点的传统描写,然而,导演最终关心的是镜头摄影的质量如何影响场景的叙事效果。为了提高你对视觉与戏剧元素两者之间关系的注意,下面这种将传统镜头以戏剧性的词汇重新造句的练习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在下列四项叙述中,影像的特点与叙事的特点彼此吻合,并以问句表现。

1.影像的——摄影机摆在哪里?

叙事的——表达了谁的视点?

2.影像的——镜头的景别是什么?

叙事的——我们与景中拍摄对象的距离是怎样?

3.影像的——我们拍摄的角度是怎样?

叙事的——我们与拍摄对象的关系是怎样?

4.影像的——我们要中断或移动摄影机吗?

叙事的——我们要比较视点吗?

这些问题多少互相重叠,但逐个回答它们,是一种逼着你以新方法看事物的技巧,现在我们可以来看看它们如何被应用在剧本《阿波麦托克斯》节录的片段中。

镜头计划——第一稿:

在导演参观过场地两次,而且根据预算做出拍片的初步决定以后,他会做出镜头计划。那不仅仅是空想而已,他开始将场景地点的照片和其他研究素材在工作的场地上展开。接着,根据读剧本时产生的想法,做出影像表(不是分镜头表),他可以将这些内容写在卡片上,一张卡片描述一个影像。这个练习相当于自由联想,而且可以涵盖导演对角色的感觉,他们是如何站立的、他们在看什么或场地的外貌如何等。有时候相关的个人经验会浮现在脑海中,比如,导演想起小学时一次打架打输了,以及当时一位朋友脸上同情的表情,他会在卡片上记下这些。最后,导演如果会画画,他会把特殊的镜头、构图的想法或一张极小的略图都画成镜头。

镜头计划——第二稿:

现在导演要求更精确了,我们就以取自剧本《阿波麦托克斯》的范例一,来说明导演工作的一种方法。

○范例:外景,阿波麦托克斯溪北线——中午

我们正位于北军战线的后方,当整排军人看着四个骑兵举着休战的旗子在一片旷野中走过时,他们显得相当安静。其中一 位骑兵就是李将军,排成一

列的军人慢慢分开,让他们通过,士兵们转身望着李将军走向斜坡下方溪边的一排树木,有几位士兵往斜坡下走了几步,看见骑兵消失在阳光斑点闪烁的树林中。

这段描写了李将军向格兰特投降的第一阶段,美国内战时的战线意味着胜与败的分界,所以当南方联盟最伟大的将军走进联军的界限后,那是个不寻常的时刻,北军知道他们正目睹历史的发生,而且可能是内战的结束。这可能是编剧的意图,即从北军的视点来看这个事件。这正是针对我们四个题目里第一个问题的有效选择和回答:表达了谁的视点?

接下来我们需要回答第二个问题:镜头的景别是怎样?全景、中景或特写?或者以叙事性的词汇来说,我们和拍摄对象的距离有多远?这需要一些说明,我比较喜欢用拍摄距离来认定镜头的景别,因为这么做意味着不把镜头的景别看做是包围主体的景框。事实上景框是摄影机另一端一个三维空间的盒子,当我们看到景框的四边,我们就感觉到与主体间隔的距离。因为摄影机是我们的视点,景框的大小告诉我们与动作或主体距离有多远。在剧情片中,外在的距离表现了情感的距离,当我们讲到镜头的大小,我们实际上是讲到了银幕上动作与情感的关系。

因为导演已经决定将第一个镜头当成联军士兵的视点,所以镜头景别—情感距离就代表了士兵在情感上与李将军的疏离。他是场景里戏剧的中心,虽然士兵们可能极为仰慕他,甚至同情他,但他仍是致命的敌人。因此,当李将军经过时,导演对镜头景别-距离的选择从未比全景更近,李将军必须保持着不可理解的姿态,观众必须睁大眼看他脸上的表情,要达到这目的,距离是必要的。

现在导演再来考虑拍摄的角度,在决定了视点和距离之后,他知道摄影机将被放在等待李将军前来的士兵这一排。如果摄影机是以低角度拍摄,也许会造成实际执行上的问题,因为士兵可能遮住摄影机的视野。同时,导演考虑到这排士兵的体验是一致的,因为他们都专注地看着李将军,关注对象相同。因此,摄影机应把士兵都视为一体。由于这两个原因,导演认为摄影机

高度应该是中等高度,大约是7至8英尺高。如此,镜头就能清楚地拍到李将军,同时也将许多士兵涵盖在镜头中。

最后,导演面临的是剪辑的问题(剪辑或摄影机运动),以及视点应不应该转换的问题。导演对场面的感觉是,当李将军在远处出现并向北军移动时,应是缓慢发展的,当李将军来了的话传开之后,也许可以拍几个士兵的特写镜头,但这个场景是严肃的,而且也不应该是急促的。因此,利用一个在升降机上拍摄的长镜头是个不错的选择,摄影机先向下降入人群中摄取士兵的近景,当李将军经过时再向上拉起。作出这个最后的决定之后,导演就定下了镜头拍摄的方法。

第三篇:从“管理”到“领导”

从“管理”到“领导”

我们先不深究“领导”与“管理”这两个词的内在涵义,先从直观上来看:“管理”是一个缺乏人性色彩的中性词,而“领导”则充满了人情味。不过,这并不是说“管理”不好,事实上却恰恰相反,“管理”是“领导”的基础,“领导”是“管理”的深化和升华。一个卓越的领导者,其“领导”的企业必然在管理上是卓越成效的;而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其本身也必然要经历一个从“管理”到“领导”,或漫长曲折,或突飞猛进,或了然顿悟的质变过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毛泽东作为卓越的战略军事家,其领导艺术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不过他的成长同样也经历了一个血与火洗礼的质变过程。虽然“领导”与“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不过两者之间却存在着泾渭分明的本质区别。“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两者的内在涵义不同。“领导”就是率领并引导大家齐心协力,朝着某一目标前进;而“管理”就是负责某项工作使之顺利进行。也就是说,“管理”是要正确的做事情,而“领导”是要做正确的事情。只要掌握特定的技能或方法,就能把事情做正确,即“正确的做事情”,这是“管理”的内在涵义;“领导”即在于“做正确的事情”,其核心涵义在于理性的决断、诗性的引领、愉悦的工作与融洽的协作,归根结底在于将“管理”臻于完美的艺术境界,也就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二)两者的受动对象不同。“管理”是对事情加以控制,甚至在事情的处理中将活生生的人淡化成推动事情进展而没有生命特征的要素;而“领导”则是对人的行为施加影响,充分考虑在事情处理中作为主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才是处理事情、解决问题的核心。所以说,“领导”是以人为导向,而“管理”则是以事为导向。从组织成员的角度来说,“以领导为导向”,即跟随领导,自愿的采取“我要干”的主动态度,就像自觉的大雁;“以管理为导向”,即服从管理,则会采取“要我干”的消极态度,就像散漫的羊群。从“管理”到“领导”的转变,就是在于让企业或基层组织从“犬”式管理转变为“雁”式领导,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使下属的工作态度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一旦员工的主

观能动性调动起来,他就会积极主动的工作,想企业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其解决问题的效率就可想而知了。

(三)两者的实施效果不同。“管理”的行为通常具有很强的可预测性,以有效地维持秩序为目标;“领导”的行为则具有较大的可变性,能带来焕然一新的变革。“管理”的着力点在于微观运作,而“领导”的精髓在于宏观把握。不过,从这一层面来看,有效“管理”是卓越“领导”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细致周到而卓有成效的“精细”管理,卓越“领导”也就只能是纸上谈兵,缘木求鱼。在制定过程中,“管理”是制定计划与预算的过程——确定实现计划的详细步骤与日程安排,调拨必须的资源去实现计划;而“领导”则是确定经营方向——确立将来,通常是未来一段时期的远景目标,并为实现远期目标制定进行变革的战略举措。在执行计划中,“管理”是控制和解决问题——相当详细地监督计划的完成情况,如发现偏差,则制度计划、组织人员着力解决问题;而“领导”则在于激励和鼓舞——通过唤起员工内在的情感诉求,激励人们战胜自我,克服变革过程中遇到的或源于外部,或在于自身的各种障碍。从最终的实施结果来说,“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实现预期计划,维持秩序;“领导”则会引起变革,通常是剧烈变革,并在公司内部或员工之间形成非常积极的变革潜力,就行汹涌的潮水势不可挡。

总而言之,“微观”管理与“宏观”领导二者虽然具有本质的不同,但二者之间不是决然对立的。“微观”管理是宏观领导的前提和基础,“宏观”领导是微观领导的深化和升华。一个卓越的领导者必然要经历从管理者到领导者的质变,尽管这是一个艰难而又漫长的蜕变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不断地调整心态,不断地克服压力,不断地战胜自我。不过,要想真正实现从管理者到领导者的转变,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简单地说,就是把人当人看,而不是达成计划的没有生命特征的必备要素。仁者爱人,推己及人,方能真正成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领导者。

第四篇:从管理者到领导者

从管理者到领导者

2006年12月20日 8:25来源:慧聪网企业管理频道

杰克·维尔奇有一句名言,“多一点领导,少一点管理”。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也在他新近出版的《大抉择》中说:“美国不是要做世界的警察、管理世界,而是要去领导世界”,两人都从不同的角度、不约而同的强调了领导的重要,这不禁让很多人产生了疑惑,到底领导和管理有何区别?为什么维尔奇和布热津斯基都那么强调领导的重要性呢?领导和管理的区别

通常,人们都习惯把管理和领导当作同义语来用,似乎管理者就是领导者,领导过程就是管理过程,而实际上,管理者和领导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传统的管理理论中,领导是管理的四大基本活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之一,但是,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领导越来越被作为一个独立的活动被研究和应用。管理和领导在类似的活动中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管理通常是整合各种资源借助各种手段来达到既定的目标,管理注重做事,把事情做的既有效果又有效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又快又好。管理比较注意细节,注意手段,注意技术的应用。

相对应的是,领导通常关注意义和价值,关注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否正确,是否值得。领导关注做人、关注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潜能、人的激励和发展。如果说管理侧重技术和手段,侧重过程和方法,那么领导侧重人文和目的,侧重结果和艺术。

当然二者间还存在一些重要的区别。比如,管理是刚性的,领导则是柔性的,管理是共性的,领导则是个性的;管理是重制度的,领导则是重德治的;管理是重权力作用的,而领导是重魅力作用的,重影响力的。

从管理到领导

在80年代享受了长达10多年的繁荣的日本经济,在90年代,却遭受了10多年的萧条,甚至于今天仍然没有完全复苏的迹象,东芝、NEC、日立、富士通、三菱5大电子工业公司同时陷入危机;创造奇迹的日本汽车产业,也在风雨飘摇,日产甚至被迫关闭。是什么原因让日本从长期繁荣到长期萧条?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促成日本经济奇迹的核心技术,都属于机械技术。日本工业正是在机械技术最精致的顶峰上产生了繁荣,但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面临数字技术的两次跳跃式的发展,日本经济发展产生了断裂。日本没有跳过去,日本没有产生比尔.盖茨,问题正是出在管理上,简单的说正是日本从企业到政府管得太多,管的太碎,太细,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了的事,把创新管死了,违背了信息时代管理规律。韦尔奇提倡的“多一点领导,少一点管理”针对的也就是正向我们阔步走来的信息时代。

1、工业时代的管理是以工作为中心的,它重视对事的管理,重视做事的程序、方式、重视做事的效率。对事的管理越具体越好,越直接越好,对事的管理越多越好,越死越好。管理的越死就越科学,越严格。

而信息时代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它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重视人的需求、动机;重视对人的关怀、对人的引导和辅助。对人的领导越灵活越好、越艺术越好。

信息时代是知识时代,核心是人,而不是机器,在信息时代管好不一定管好人,但把人领导好了,则一定能把事做好。

2、工业时代流行的管理是以控制为主要手段的。它往往依赖严格的规章制度,借助管理者的权威和集中的权力,使被管理者俯首听命,按照管理者意志行动。

信息时代的领导是以激励为主要方式的,它借助各种各样的精神的和物质的手段来满足被领导者的需求,激发被领导者的动机,开发被领导者的潜能,引导被领导者的奋斗目标。

3、工业时代流行的管理重过程、重任务、重目标和指标、重效率。而信息时代流行的领导重结果、重目的、重效益、重价值。领导追求的是价值最大化,他给被领导者留下了足够大的创新空间。“高举目的,降低目标”。所以到今天重视目的和价值的领导比重视目标任务的管理更受欢迎。

4、工业时代流行的管理追求的是秩序,是条理性、程序性和规范性。而信息时代流行的领导则追求创新,追求变革,追求突破,管理与常规和秩序不可分,领导与变革和创新紧密相联。

由于管理重秩序,所以管理强调的是共性和刚性,不管什么对象什么时候都用相同的方式去管理,由于领导重变革,所以领导强调的是个性和柔性,强调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境来选择不同的领导方式。

管理科学发展至今,领导已经从管理中相对独立出来,领导和管理已经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有着不同的理念,但这两个概念并不是对立的,只有把二者融合起来,一致起来才能追求最大的效益。

但要明确的是,从科学上来说,管理仍是一个大概念,领导是从属管理的一个小概念,除了领导外,管理还包括计划、组织和控制等内容。

其次,工业时代的管理是控制为重点的,而现代信息时代的管理是应该以领导为重点的,在今天,我们应该追求的是一种领导型的管理。在这个以人为本,个人主体意识张扬的年代,应该凸现领导的作用,加大领导的分量,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智慧和潜能,才能符合信息时代管理规律。

(作者:陈巍,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军队管理学在读硕士研究生。联系电话:

***025-58693891,联系地址:江苏南京龙盘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研究生三队,邮编:210045)

第五篇:从管理者到领导人

从管理者到领导人

[小] [中][大]

《商界·中国商业评论》,2006年8月4日,作者:张跃,编辑:,将文章发

送到手机上阅读

一个领导人不仅仅是能完成某一项工作,或者是完成一个别的管理者也能做的工作。他能创造一个别人不能创造的价值,不仅仅是为客户,也不仅仅是为国家、为社会,还包括他的员工,包括他的供应商。他如果能够为这些人创造一种特殊的价值,他可能就是领导。否则的话,他就是一个一般经营者、一般管理者。

我经常感觉到有一些人还是比较累的,他累得不太值得,他把企业办得表面上看还可以,但是他是在重复一种劳动,我就觉得他累得不一定值得。他的员工觉得也还基本上满意,但是没有感激之情。如果员工对他有感激之情就很像领导了,如果客户对他有特殊的期望、特殊的好评,可能就更像领导了。

一个企业经营到一定的时候,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风险面前企业领导人用什么样的态度?企业要吃亏的时候,让企业吃亏还是让客户吃亏的时候,企业领导人是什么态度?让企业收益方面受影响,还是让员工受影响的时候,企业领导人是什么态度?这一类叫正直的、无私的精神也特别的重要。

总之一句话,正派的东西他可以加强积极向上的东西,正派的东西可以加强一个领导人的领导能力。无论靠强权也好,还是普通比较流行的经济上的高付出、工资、股票等等,都显得领导力往往是不足的,如果足的话,靠的不是这些东西。你正派的表现、企业正派的表现,还有就是员工长远的发展空间,还有就是领导人某方面的才华,各人特殊的魅力。

作为领导人,千万不要以为除了工作还有更好快乐的形式,领导人有工作上的快乐,才有了员工快乐的基础。在别人休息的时候,我觉得我就在超越别人,不论是晚班还是中午吃饭时间,我总觉得每天都额外赚回许多时间。这点我特别满足,我对时间太看重了。偶尔会有一天我觉得疲乏,大部分时间我都处于非常快乐的状态下工作。有疲劳和厌倦的时候通常都是我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够好的时候,而不是身体真的疲劳。我的身体是不会疲劳的,没有成绩我才会疲劳。我长期以来埋头工作大家至少是钦佩的,然后专业大家也是钦佩的,这就够了。如果一个企业的领导他有过人的地方,然后他又不狭隘,在管理上,在各个方面不狭隘就够了,我感觉我还是称职的。不能说有什么人格魅力、个人魅力,我不知道有多少,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背后骂我,这个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我是称职的。

企业家素质应该包含以下内容:一高、二强、三多、四稳。一高:境界高;二强:欲望强、耐力强;三多:多才、多艺、多兴趣;四稳:原则稳固、方向稳当、作风稳健、情绪稳定。企业家是一个完美的人,是承担责任的人。作为承担责任完美的人,这十条是必须要的。

作者为远大集团CEO

下载从“有神论”到“唯实论”[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有神论”到“唯实论”[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大学生到造价员

    如果你是新毕业的学生,你是否经常为在学校学了不少理论,可一走上工作岗位面对一个个具体工作却不知如何下手而苦恼?如果你是在校的大学生,是否对未来的工作岗位感到好奇,想提前揭......

    从学校到社会

    从学校到社会 从学校到社会是我们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最近我一直无法跨越这道坎,分析到这其中包含两方面:一个是离别的不舍,相处三年的同学还有那熟悉的校园,似乎相见时已经为离......

    《从聊斋志异到红楼梦》

    《从聊斋志异到红楼梦》 马瑞芳 大家好: 今天早上,我在微信上看到我的一位好朋友转的一篇文章,他转的这篇文章《阅读,是一种信仰》,这篇文章有一句话:“有人问赫尔博斯,天堂是什么,......

    从焦裕禄到孔繁森

    从焦裕禄到孔繁森 当祖国大江南北正在传诵一个光辉的名字孔繁森时,另一个曾经响彻中华大地的名字焦裕禄也从人们的记忆深处浮现出来。 焦裕禄、孔繁森---一个,长眠在为之耗尽......

    从《山海经》到《说文解字》

    第24卷 第1期2008年2月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从《山海经》到《说文解字》 ———论“凤”在中国先民文化中的形象流变 黄交军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贵阳学院,中......

    从优秀到卓越

    从优秀到卓越 摘要:高校教务管理在大学教学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高校基层教务管理者能对教务管理工作研究透彻,把它当作一项事业来做,就有可能从优秀到卓越,成为专家型高校......

    从优秀到卓越

    《从优秀到卓越》一书读后感近期集团领导给我们送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从一发下来就吸收了我,因为这本书的名字正好是我们蒙牛新的总裁在质量大会上提出的新的理念,怀着喜悦......

    从教师到厨师

    从教师到厨师 几何知识是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几何的基础。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内容可以概括为“四点五线五种角,七形五体一对称。”本文主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