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民勤县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讨论稿)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市政府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加快我县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素质,进一步推动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特作如下决定。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增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紧迫性和责任感
1.基础教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工程,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搞好基础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基础教育的规模、质量和水平关系到民族整体素质的高低,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为此,必须切实把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予以高度重视。
2.随着全县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县资源少、科技转化率低和人口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全面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3.近年来,我县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基础教育整体水平不高,教育投入机制不完善,办学条件较差;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还相对滞后;教育规模特别是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不适应改革发展的要求,教师总体数量不足,学历合格率偏低;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学方式比较落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因此,加快全县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任重而道远。
4.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要从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教兴县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搞好基础教育的重大意义,要进一步增强搞好基础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发展经济必先发展教育的思想,牢固树立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利时机,采取切实措施,推动全县基础教育跨上一个新台阶。
二、明确目标任务,加快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5.“十五”期间,我县基础教育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完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为重点,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各类专门人才,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6.“十五”期间,我县基础教育要继续把巩固扩大“普九”成果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全县小学入学率要保持在99.8%以上,初中入学率要保持在98%以上。要切实抓好特殊教育,努力提高残疾儿童的入学率,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7.要加快发展高中教育。争取到2005年,全县基本普及高中教育。要创造条件,力争使民勤一中跨入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民勤四中进入市级示范性高中行列。要进一步扩大职业中学办学规模,积极创办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与衔接的高中教育。
8.要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动员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逐步形成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幼儿教育格局。到2005年,全县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要努力办好一批示范性幼儿园,带动一般幼儿园,提高全县幼儿教育的整体水平。
9.“十五”期间,全县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基础教育体制、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全方位改革;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制度基本形成;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明显提高;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和按时足额发放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的保障机制得到落实;基础教育内部管理更加规范科学,教育质量和水平有较大提高。
三、完善管理体制,保障经费投入,推进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10.基础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县政府负责制定全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中小学布局调整、建设和管理;负责全县教育经费的筹措和管理;负责发放教职工工资;负责中小学校长、教师的管理;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乡(镇)人民政府仍然是农村办学和管理学校的基本单位,在实施义务教育中负有重要责任。乡(镇)、村要负责维护学校的治安和
安全,划拔新建校舍所必需的土地,根据国家规定筹措教育经费,征收教育费附加,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依法保证适龄儿童入学,并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想方设法解决中小学在危房改造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1.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管理,加大督查力度,保障教师工资的足额按时发放。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在2002年底前实现全县教师工资由县财政统一管理和发放。鉴于目前我县实行财政体制分级包干的实际,县财政局要加强资金的筹措调转力度,乡(镇)要建立工资资金专户,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发放。同时注意从多渠道逐步提高民办教师的生活待遇。
12.改革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和教师管理制度。县属中学(包括职业中学、教师进修学校)的校长、副校长,由县教育行政部门提名、考察或参与考察,按干部管理权限任用和聘任;乡(镇)教学辅导站站长由教育行政部门考察、考核任用或聘任,并征求乡(镇)党委、政府的意见,报组织部门备案;其他中小学校长由县教育行政部门选拔任用并归口管理。中小学教师由县上统一管理,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和乡(镇)之问教师的调整由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要畅通教师派遣渠道,确保教师按时到位。县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管理权限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
13.要建立健全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强化财政主渠道作用,依法保障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十五”期间,县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各级财政部门每年初要分项预算教育经费,单独列支,不留缺口。各级财政每年超收部分,也要按比例用于教育。调整、优化财政性教育支出结构,适当提高基础教育经费比重。
14.继续搞好教育费附加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农村教育费附加要逐步实行乡征、县管、乡用,确保足额征收,按时划拨;城市教育费附加由县税务部门按分级管理的原则征收,所征资金交由县财政部门及时划拨给县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使用。
15.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鼓励运用金融、融资、信贷等手段,扩大基础教育经费来源。继续提倡和鼓励社会各界集资办学、捐资助学,提倡农民通过义务劳动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积极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对基础教育捐赠,捐赠者享受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对
捐赠数额较大者给予宣传表彰。大力开展勤工俭学,积极发展校办产业,认真落实对勤工俭学企业的税收减免政策。
16.加大对特困家庭学生的帮扶力度。要通过财政挤一点,城乡教育费附加中抽一点,机关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一点的途径,多方筹措资金,设立特困家庭学生救助基金,重点解决义务教育阶段特困学生就读问题。
17.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和监督。要强化责任制,严格执行国家财经纪律,规范支出范围,管好用好教育经费,坚决杜绝挤占与挪用教育经费现象。要加强审计监督,严格收费管理,坚决制止乱收费现象。
18.要全力搞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逸夫工程”等重大项目,带动全县校舍建设工作的开展。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抓好新建校舍的定点、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创建一批示范性学校,推动全县学校标准化建设进程。
19.各级政府要把学校建设和危房改造列入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统筹安排资金。县级以上财政下拨的教育专项资金,由教育部门提出意见,会同有关部门商定后下拔学校使用,并确保足额到位。中小学正常运转所需的公用经费,要按照省上核定的标准和定额,除从学校按规定收取的杂费中开支外,不足部分由县、乡两级政府通过财政预算予以安排。
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20.加强中小学校编制管理。各级编制、教育、财政等部门要按照国家和省上有关规定和编制标准,根据学校类型、规模核定中小学事业编制,合理确定教职工比例,规范各级各类学校内设机构和岗位设置。任何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超编聘用教职工或其他人员。要根据学校发展情况及时解决缺编问题,以满足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要逐步清退代课教师,精减压缩非教学人员。今后任何学校不经县教育行政部门同意,不得随意聘用代课教师。
21.进一步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要把师德教育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来抓,大力开展以敬业、爱生、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师德师风教育,进一步增强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要继续抓好教师学历教育,争取到2005年,全县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6%、92%、60%:逐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增加小学教师中专科学历、初中教师中本科学历及高中教师中研究生学历的人数。
要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活动,继续坚持寒暑假“高中教师以县为单位集中、初中教师以片为单位集中、小学教师以乡为单位集中进行培训”的方法,全力抓好教师的继续教育。要特别重视对高中教师的培训工作,争取3—5年内对每个教师轮训一次,提高他们的实际教学能力和水平。抓好名师培养工程,争取2005年前培养县级中小学骨干教师500人、学科带头人120人,并培养一批省、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育教学专家。
22.建立完善竞争激励机制。改革分配制度,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以岗取酬,按劳分配。破除教师职务终身制,逐步实行优胜劣汰,竞争上岗,逐步实行教师职称评聘分开,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试行“低职高聘,高职低聘”的教师任用新机制。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证制度,严把教师进口关。对经考核考试未取得教师资格的在岗教师和不履行职责的教师,要按照《教师资格条例》的有关规定做出相应处理。积极推行校长聘任制和选举制,明确校长任职资格,逐步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上岗机制。继续实行校长持证上岗制度和在岗轮训制度,逐步建立农村学校校长轮流到城区学校挂职学习的制度,不断提高全县中小学校长的思想水平和管理能力。
23.拓宽教师来源渠道。采取优惠政策,吸引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来我县任教。对本县籍师范类本科生、研究生等高学历毕业生优先录用、师范类紧缺学剥毕业生优先录用、师范类优秀毕业生优先录用、志愿到边远贫困地区学校任教的师范类毕业生优先录用。有计划地吸收外籍师范类本科生和紧缺学科专科生来我县任教,注意吸收只有教师资格的其他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任教。
24.合理配置教师资源。要努力促进教师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交流,鼓励城区教师到农村执教,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执教。凡新录用的大中专毕业生原则上必须到农村任教,优秀本科大学生可安排到城区中学任教;本科、专科、中专学历教师在农村学校工作年限分别达到3年、5年、8年以上者方可申请调入城区学校工作。
25.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要认真落实《毅育法》和《教师法》,依法保障教师工资的按时发放;要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中、高级职称比例,形成合理的教师职称结构;要继续解决教师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要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定期表彰和奖励优秀教师,大力宣传传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对作出特殊贡献 的教师要给予重奖;要重视和关心教职工的政治生活,鼓励、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五、太力推进素质教育
26.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有关部门、社会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条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将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纳入城镇建设规划,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建设步伐。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27.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坚持把学校的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要遵循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真研究新形势下青少午学生的思想特征,积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新路子,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要通通多种途径把德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
28.要加强教学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广泛深入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验。认真总结和推广本地成功的教改经验,大力引进和借鉴外地教改成果,不断深化教研教改。
重视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和艺术教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不断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继续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要积极研究和探索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办法,逐步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机制。
29.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继续坚持开展“送、支、帮、扶”活动。通过送教下乡,为农村学校送去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下乡支教,选拔相应数量的教师来城区学校学教,以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城区中小学要与农村薄弱学校结成对子,开展“手拉手”帮扶活动;积极动员全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支援薄弱学校建设,改善教育教学条件。
要从教师录用、排危建校、设施配备、资金流向等方面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学校的帮扶力度。
30.坚持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指导方针,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进程。可采取借、贷、赊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购置设备。乡(镇)政府可从实际出发,制定信息技术教育建设资金 的筹集办法。要按照《甘肃省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标准》,逐步为学校配备信息技术设备,力争2005年全县中学和小学五六年级全部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条件较好的学校直接联通互联网,或通过建立远程教育卫星地面接收站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要全力创造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条件,采取定点培养、在职培训、聘请兼职等多种办法,尽快建立一支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
允许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学校按规定收取上机费。
31.积极创造条件,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力争到2005年全县小学三年级以上全部开设英语课。
32.进一步调整中小学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初、高中学龄人口入学高峰的到来,城镇初、高中学生将会大量增加。对此,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县政府要着重解决全县高中和城区的适龄人口入学压力问题,乡(镇)政府着重解决辖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压力问题。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学龄人口发展的实际,统筹考虑,及早安排,在校舍、设备、资金上拿出可行性实施方案,并根据实际新建和扩建一批学校,确保顺利度过学龄人口入学高峰期。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行初、高中分离和高小、初中分离的办学模式。
六、加强领导,依法治教,为基础教鸯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3.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履行各自的职责,切实将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切实保障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费投入,切实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切实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和周边治安环境的治理,切实加强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各级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同志要经常深入中小学,了解情况,指导工作,帮助学校解决办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34.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增强依法治教意识,认真贯彻执行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严格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依法保障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坚决制止侵犯师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抵制妨碍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种不良影响。
35.要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建立健全中小学安全工作责任制和事
故责任追究制,确保师生人身安全和学校教育活动正常进行。公安、消防、工商、文化等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中小学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维护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严厉打击扰乱学校治安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36.各乡(镇)政府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和省、市、县各级政府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并结合各自实际,提出贯彻意见,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努力开创全县基础教育的新局面。
二00二年一月
第二篇: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范文模版]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①。根据小学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标准分析,我认为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社会化是增强德育工作“三性”,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有效途径。
“学校即社会”是杜威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强调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从实践看,农村小学生思想单纯,好奇心强,理念空泛,从外界接受的信息容易内化形成情感意志,因此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不仅要完成思品课的教学任务,寓德育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还要与社会建立德育工作的组织机构,确立德育工作的目标,构建德育工作的网络。达到小学德育教育社会化的目的②。
一、建立组织机构
要想德育教育社会化有序进行,必须建立相应组织,确保教育的效益。校内应成立以校长任组长,共青团、少先队干部任副组长,中队辅导员任组员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工作方案、制度,职责明确、分工负责、项目包干、定期考核、实行目标管理。校外,以乡镇团委书记为主任,成立“社会教育委员会”,吸纳妇联、大型厂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及街道居民小组组长、村委会主任参加,下设办公室,每学期定时召开会议,专题办公,研究布置德育工作方案、确立考核办法等,使德育教育置于社会大环境中,形成良好的社区育人环境。
二、确立德育目标
德育教育的阶段性,表明了德育教育的规律性,显示出德育教育必须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能力、心理因素及一般行为表现特征,分阶段确立相应的德育目标③。具体讲,就是依据思品课《课程标准》制订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德育工作方案》,这个方案可按六年一个周期循环,并将各年级、各学期德育目标、任务要求、实施途径等,分解到年级、班组和个人。如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要求低年级必须从行为习惯养成入手,中年级进一步联系实际继续进行养成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劳动光荣的教育,督促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如学会洗红领巾、扫地等活,高年级主要是通过参与劳动,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组织学生采茶、饲养小动物等。再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升国旗来说,要求低年级学生认识国旗、国徽、升旗时排队行注目礼。中年级升旗时,做到会唱国歌,严肃认真,立正行队礼。高年级看指挥唱好国歌,严肃庄重,立正敬队礼。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不断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使小学生从跨入校门第一天起到毕业,经过六年各个不同层次的道德认知、情感内化训练与导行,达到较强的真、善、美的辨别能力,具备情感健康,行为规范及初步唯物辩证水平。
三、构建德育网络 为了使学生在“校内有人教、校外有人管”,形成社会化德育网络,还必须调动家长、居民、村委会成员等社会人士的积极性,让他们广泛参与小学生德育教育活动,让大街小巷、家庭、村庄、田间地头的人们共同为少年儿童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是设立校外活动站。以居民小组或村委会为单位,按地域划分,设立校外活动站,聘请共青团、妇联干部、德高望重的退休老工人、老干部、老教师和村长担任校外辅导员。这支活动在希望田野上的校外辅导员队伍,平时帮助、指导家长管教孩子,收集社会、家长对学校的建议,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学校,也把学校的阶段性德育教育内容、要求及时传递给家长,配合学校实施和检测学生在校外的道德表现。寒暑假,他们亲自把学生从学校接回活动站,督促他们到田间采茶、放羊、放牛……;参加家务劳动:养猪、洗碗、扫地……,有组织地开展文艺、体育、书画、手工制作等兴趣活动,慰问军烈属,帮助孤寡老人做好事,带领他们参观访问、旅游,还辅导他们完成假期作业等。开学时,给学生签写《假期活动鉴定表》,并亲自送该组学生报名注册。使学生既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结友爱等方面的教育,而且体验了劳动的艰辛,陶冶了情操、还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乐趣,终身受益。
二是建立德育教育基地。除了强化校内教育功能(诸如加强少先队工作、主题班队活动、优化思品课教育学、其他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等)外,建立校外固定的德育教育基地也是德育教育社会化的途径之一④,它有利于受教育者直接感知社会的伟大,有利于学生用实践知识验证课本知识,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建立乡镇“少儿文化宫”、“小小交警队”、“敬老院革命回忆讲座室”、“镇工业园区”、“派出所案例展览厅”、“学农园田”等德育教育基地,让他们走出校门,听革命前辈讲述我国近代史、发展史,亲眼目睹运用法律武器打击敌人,保护人民的实例,亲自参加上路指挥交通,领略警察叔叔们的辛苦与交通法规的必要性、严肃性。还可以到工业园区(开发区)欣赏社会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亲自参加田间劳动,体验农民“粒粒皆辛苦”,潜移默化受到熏陶。
三是开办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旨在提高家教水平和管理能力。通过开办家长学校,让家长们接受一定的家教知识、掌握与学校德育相适应的家教方法,按国家培养目标、教育方针管理好子女,教育好后代。实践表明,家长学校能有效提高德育社会化教育程度,避免家教中简单粗暴、过分溺爱等传统观念的产生,避免逆向教育、甚至落后思潮的影响。有利于学生接受家庭的正确德育教育导向,启迪思维,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和道德行为。
总之,农村小学的德育教育必须走向社会、走进大课堂,让学生在飞速发展的社会实践中接受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合格的人才。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章《教育与社会》中规定的那样:国家、军队、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当依法为儿童、少年、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可见,德育教育的社会化是少年儿童成长的必由之路⑤。浅谈新时期农村初中德育教育
近期,中央及时出台了确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建设的若干意见,在当前的农村中学德育工作中掀起了一股探讨劲风,如何加强新时期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呢?笔者认为:
一、抓常规,常抓常新
要做好德育这篇文章,必须重新定位德育的份量,德育是整个育人工作的重头戏,学校德育氛围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素质,学生的品德及其思想活动,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必须加强学校德育氛围,做学问,必先学会做人,即在实施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狠抓常规,把日常工作作为创新德育工作的基础。具体的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利用《新守则》、《新规范》的学习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利用演讲比赛,升旗仪式,班团活动,结合实践课,运动会……继续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在初中阶段,可以分年段逐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培养,逐步让学生走上思想、学习、品德的良性轨道上来。
二、利用新课程,加强教学内容与德育研究相结合
新课程在全国各地推行,给德育活动注入了新鲜活力,新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究,注重研究性学习,注重活动,注重实践,注重主动,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生动形象的新教材为德育创造了广阔的空间。例如:在地理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地理知识,让学生懂得自然规律,争做大自然朋友,培养学生的友爱精神,继而转化为学生热爱学校花草树木,爱护学校环境的精神等,在政治教学中,抓住社会热点、焦点。例如:我国在28届雅典奥运会上,取得了32金的骄人成绩,100米跨栏平了世界记录,冲出黄色人种的运动极限,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女排们勇夺世界冠军,中国成功战胜SARS------这些经典的事例可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等,这些活生生的内容,开辟了德育教学的新天地。围绕这些开展德育工作,易懂、易学、易感悟、易转化。
三、利用校本课程开发,渗透德育教育
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给德育教学带来生命力。例如:我校在实施校本课程时,就紧紧围绕本校特点和区域特点,利用峡江文化、大坝文化,桔柑生产,屈原故土,高山种植,移民迁建组织内容,让学生接受乡土文化,熟悉种植分布,为以后升学分流做好前期准备,这些也可以陶怡情操,激发学生爱好家乡,将来报效家乡的激情,学习知晓移民政策,感悟党英明决策。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提高学生感悟生活,感悟社会的能力,可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也可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生活、爱社会的良好习惯。
四、抓好社会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一些良莠不齐的东西透渗到日常生活中来,甚至冲击纯洁的校园,市场上各种不良影视光碟,灰色书刊、网络黄色文化介入日常生活,一些腐朽思想迎面而来,势必影响思想不成熟的青少年,我们要抓好社会大课堂,例如:可聘请社区民警每周进行一次法制讲座,加大正面舆论宣传,传播先进文化;成立“家长学校”,让家长参于到学校的德育教育中;建立课外校外活动实践基地,亲身实践,用实践活动帮助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健全学校教育设施,开辟广阔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吸收优秀的精神食粮。
五、不断学习,提升育人理念
新课程要求教师角色转变,作为育人工作者,要抓住机遇,在新一轮课改中不断充实自己,多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用发展的眼光平等友爱的方式去育人,放下架子,抛弃师道尊严,以人为本,开创人文主义教育。
第三篇:《加快茶陵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茶发〔2010〕21号
中共茶陵县委
茶陵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加快茶陵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
若干意见》的通知
各乡镇(办事处),县直机关各单位、各企事业单位,各中小学校:
《加快茶陵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已经县委、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共茶陵县委 茶陵县人民政府
2010年9月8日
加快茶陵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为全面提高我县基础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改革人事制度,理顺教育管理体制
(一)实行校长负责制,优化行政干部队伍
1.规范学校行政岗位职数,精简行政人员。根据《关于湖南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意见》(湘政办发[2002]44号)及现行学校规模,合理设置学校内设机构和领导职数。普通高中学校(含职业中专、云阳中学,下同)领导职数设校长1名、副校长3-4名,中层管理人员7-8名;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人员6-7名;初级中学管理人员5-6名;县直小学管理人员5-6名;中心小学管理人员4-5名;特教学校管理人员2-3名;学校基层党组织和群团机构按有关章程和规定设立。
2.改革学校用人制度,推行聘任制。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学校行政级别,推行校长职级制。各级各类学校行政管理岗位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竞聘上岗。普通高中学校校长由教育局党委初始提名推荐,县委组织部考察,县人民政府聘任,聘任期限每届为三年,校长在同一学校任期不得超过三届,在任期内不称职的校长,按程序解聘,并实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普通高中学校副校长由校长提名,县教育局党委考察,校长聘任,报组织部备案。普通高中学校中层管理2
人员由校长直接聘任,报教育局备案;初级中学、中心小学校长由教育局考察聘任;初级中学、中心小学副职由校长提名,教育局审核,校长聘任;其他行政人员由教育局核定职数后,校长直接聘任,报教育局备案。
保留高中学校现有副科级以上行政人员的行政级别,落聘的高中学校副职可由县委根据实际情况在教育系统内妥善安排工作。普通高中学校新任正副校长、党总支书记、纪检员、工会主席不再明确相应行政级别,今后委任、考任或转任其它行政事业单位的,其在学校任职资历可按科级任职资历对待。
3.落实校长负责制。扩大校长办学自主权,在人员聘用、经费开支、教师考核和奖励办法等方面,校长拥有决定权,同时要自觉接受学校党组织和教代会的监督。校长负责制必须与校长目标管理考核、校长绩效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与校长及其他行政人员的聘任挂钩。普通高中学校目标管理考核,由县政府制定标准,县政绩考核领导小组会同教育局共同考核;初级中学和中心小学目标管理考核,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标准并组织考核;学校其它行政人员由校长依据教代会通过的考核方案组织考核,考核方案及结果报教育局备案。
(二)规范人事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4.规范教师离岗管理。停止办理骨干教师停薪留职、借调和离岗创业手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留住优秀教师。积极动员人事关系在县内、但从教在县外的骨干教师和短缺学科教师回茶陵工作,对经劝返仍不愿回县内工作的教师,由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作出相应处理。未经批准,县内行
政事业单位一律不得从教育系统借调专任教师。
5.激励优秀教师。按照教师的能力水平和工作实绩,在评定职称、评先评优、名师认定等方面向一线优秀教师倾斜,让优秀教师想干事有机会,会干事有舞台,干成事有地位。创设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首席教师等平台,打造一支高素质、宽视野的专业教师队伍。积极开展特级教师、师德模范、教育功臣推选,大力推介典型,激励广大教师争当名优教师。
6.推行教师聘任制。对学校定编定岗,建立综合考核机制,畅通教师进口和出口渠道。改革教师职称评聘办法,逐步推行评聘分离,允许学校对教师实行低职高聘或高职低聘,与教师绩效工资分配相配套。完善教师考核机制,实行教师考核末位淘汰制。落聘教师由学校安排离岗培训,只享受基本工资,不享受绩效工资。落聘教师离岗培训后重新聘用办法由各学校制定,报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7.建立教师补充长效机制。每年年初由学校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补充教师计划,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学校编制、教师减员、学科结构和师生比等情况审核汇总,商人事、财政、编办、监察等部门,确定当年招聘、引进教师总体工作方案。
8.严格教师招聘程序。新进教师应具备全日制师范类本科以上学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须在每年5月份以前,根据编委下达的教师补充计划,会同相关部门,直接到高校按照一定程序招聘引进优秀毕业生,再上报有关部门办理手续。普通高中学校(含职业中专、云阳中学)引进教师可实行单独招聘。教师招聘接受监察、编办、人事、财政等部门的监督。
(三)强化内部管理,实现教育内涵发展
9.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科学规划学校布局,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把教育资源和学校工作重心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茶陵一中、云阳中学、解放学校和世纪星实验学校等一批示范性学校。
10.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良好教风。完善教师培训制度,设立专项基金,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实施新课程改革,开展教学教研教改活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1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学生全面发展观,建立教学质量科学评价机制,实施“快乐德育,人文智育,阳光体育”,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努力推动形成领导勤抓、教师勤教、学生勤学、家长勤育、社会勤帮的良好氛围,合力共谋提高茶陵教育质量。
二、完善分配制度,调动教师积极性
(四)建立以注重教师实绩为核心的考评办法和分配方案 12.建立兼顾效率与公平的考评办法。重点解决当前教师考评中“重量轻质”的问题,加大质性评价的权重,发挥考核引导激励作用。
13.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教师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必须与人事制度改革相配套,与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挂钩,做
到“岗位、质量、报酬”三结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将绩效工资按人平的标准全额拨付到学校,由学校根据职代会讨论通过的方案进行分配,适当拉开差距。绩效工资分配要向农村边远山区教师倾斜,教辅人员的绩效工资应低于教学一线人员。学校可从“三勤”收入中按一定的比例提取资金,用于教师教育教学奖励。
14.取消学校岗位津贴,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根据有关规定,学校实行绩效工资后,应合理核定班主任津贴标准,取消学校原自定的各项津补贴。学校行政人员应带头兼课,乐于从教,终生从教。
三、创新办学体制,促进教育协调发展
(五)大胆创新办学体制,积极探索多元化办学之路,提升教育质量
15.推动教育协调发展。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缩小城乡差距。推动普通高中学校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实现高中学校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建好县级职教中心。
16.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必要时委托民办学校承担义务教育。民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计划内的学生,享有公办义务教育免费政策,政府应根6
据学校办学成本给予补偿,尽量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民办学校高考奖励享受公办学校同等标准。
17.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鼓励办学声誉好、教学质量高的学校,通过协议联盟、人员互派、挂职锻炼、城乡结对等形式,扶持薄弱学校发展,实现教育均衡。积极探索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名校与民校、办学质量高的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联盟,实现共同协调发展。
(六)改革高中招生和教学管理制度,创设公平竞争环境 18.改进初中毕业生升学办法。高中招生严格实行“三限”政策,在优先保证茶陵一中发展的前提下,允许部分优质生源流向茶陵二中和云阳中学,科学、合理确定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的招生比例和招生人数,引导和鼓励初中优质毕业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19.探索高中教学管理模式。鼓励名优教师就目标管理、教研项目与学校签约,允许签约人自主选聘教师,组建年级组、教研组,优化校内教师人员组合。强化学校和教师责任感,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同。
四、落实优先发展战略,营造教育发展良好氛围
20.强化组织领导。县委成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协调、研究、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县委、县政府定期召开议教会,听取教育工作汇报,研究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每年召开一次全县教育工作会议,推动形成全社会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共谋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21.加大教育投入。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保证经济社会
发展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发展需要。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出台鼓励社会捐资助学的政策。各乡镇每年必须从本级财政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教育,村级组织应当按照“一事一议”等方式积极筹集办学资金。
22.设立奖教奖学基金。完善激励机制,政府每年安排150万元,对教育教学贡献突出的优秀教师给予奖励;对小学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为优秀的学校,分别奖励10万元;政府每年安排100万元资金分类奖励高考成绩突出的学校,对达到奖励标准的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给予奖励50万元;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给予奖励25万元;民办学校给予奖励25万元。学校所得奖金校长享受10%,其余全部奖给科任教师。对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政府给予每人奖学金3万元,奖励所在学校10万元;政府每年安排2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初中优秀毕业学生的奖学金。
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据本意见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本意见由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主题词:基础教育 改革发展
意见
通知
抄送:县人大,县政协
中共茶陵县委办公室
2010年9月8日印发
(共印270份)
第四篇:《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2》
《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2》
怎样的教师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学生需要积极性高的老师为他们上课。教学过程是刺激和反应的过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刺激和反应的关系。从理论和本能上讲,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学习,不想学好。不管是什么人对自己的未来生活都有美好的憧憬和向往。教师有积极性学生才会有积极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教师;二是严谨、执着、勇于追求学问的教师;三是责任心强,关切每一名学生发展的教师。
(二)学生需要教师为他们创设轻松、愉快、高效,并富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情境。知识是在真实具体的生产生活环境中产生的。学习的环境越逼真、越生动、越融洽,学习就越有效率。由此可知,要使学生有效率的学习,首先要创设有高潮的学习情境。学生学习的知识是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的。因此,研究创设情境就是研究呈现知识和探索问题的方法:一是课题呈现的奇妙性;二是知识引入的惊诧性;三是悬念设置的费解性;四是场景设计的高潮性。
(三)学生需要教师为他们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的学习方法。学生愿意做他们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愿意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做事,这是人的天性。课堂上学习内容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呈现。对中学生来讲,听和看是最低水平的学习方式,读和说是较高水平的学习方式。学习的过程是立体的,学习的效果是整体的,记忆的联系是广泛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少讲!要多给学生做的机会。我们要大力提倡:学生喜欢怎样学,就引导他们怎样学,学生喜欢做什么,就多给他们做什么的机会。按学生的兴趣组织教学,是教师最基本的原则。了解和驾驭学生兴趣,是最高水平的教学艺术。
(四)学生需要教师有新意、有专题、有弹性、有发展的设计“问题”。教学目标是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的。问题是教学过程发展的动力。没有“问题”就没有教学,设计不出好的问题,就设计不出好课。要能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前提是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处理教材的能力,这就要我们平时认真备课。要能够抓住基本的知识点,理清基本的教学线索。只有脉络清晰、问题集中,课堂教学才能层次清楚、过程流畅。
(五)学生需要教师富有启发、感召、趣味和果断性的教学语言。语言不但是人类最基本的交流工具,同时也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工具。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其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上。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主要有:陈述性语言、激励性语言、启发性语言、过度性语言等。其过渡性语言多是和其它语言交织在一起使用的。语言的科学性表现在言之有物、言之准确上,而语言的艺术性则表现在言之感人、言之激情上。
(六)学生需要教师采用形象、直观、简洁、快速的教学手段出示和演示教学内容,能吸引他们的兴趣。知识在一定意义上讲是抽象的、枯燥的、深奥的,但是呈现知识的手段却可以是具体、形象和简明的。教师恰当的使用教学手段,不但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更能使教学效率事半功倍。能用教具“说话”的尽量让教具说话,这样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课堂上最忌教师空口说白话的现象和教师较长时间写板书的现象,那样学生听了糊涂,看了无聊。久而久之,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
第五篇: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湖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湘政发〔2004〕9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发〔2002〕16号文件精神,加快我省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全面实施科教兴湘战略,特作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明确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任务和目标
1、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我省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数以千万计高素质的各类专门人才,为全省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业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业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业务。各级政府和全社会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从现在起到2010年,是我省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与职业教育密切相关的就业和再就业需求将日益增长,城乡就业体制将发生深刻变化;中、高等教育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社会接受高层次教育的需求将持续增长。与此同时,高中阶段将面临生源高峰期和高峰期之后的生源大幅回落。我省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趋势,将为我省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极大的机遇,也对我省职业教育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了迫切要求。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以就业为导向,布局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达到35万人左右,在校生达到100万人左右;高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达到20万人左右,在校生达到60万人左右,其中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达到20万人左右;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年培训农村劳动力500万人次,年培训城镇在职职工200万人次,年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0万人次。
二、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3、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并逐步完善分级管理、以县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省级政府主要负责制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规划和重大>策,负责省本级各项职业教育经费的落实,并做到逐年增长,负责高等职业学校的规划和审批,检查、督促、指导全省各地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强化市州政府在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责任,市州政府主要负责制订本区域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总体规划,统筹区域内各级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和专业布点,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国家和省有关>策的具体实施办法,筹措市州本级职业教育经费,并做到逐年增长,检查、督促、指导县(市、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县(市、区)政府负责制订本县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发展规划,制订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的具体实施办法,确保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协调发展,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乡镇政府要统筹本区域内农业、科技、教育资源,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资源,办好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筹措农村成人教育经费,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农村成人教育教师队伍。
各地要在政府领导下,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联系会议制度的主要职责是,协调贯彻国家和省有关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和>策中的重大问题,协调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经费投入、办学体制、劳动就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问题,研究讨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其他重大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劳动保障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职业教育的有关工作。
4、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
坚持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县市区政府要重点办好一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市州政府要根据规划办好高等职业学校。各级政府要将所办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成当地优质职教资源,在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切实起到示范导向作用,组织、指导并支持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
充分依靠企业举办职业教育。企业要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继续办好现有的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单独或与高等学校联合举办职业技术学院。中小企业应依托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进行职工培训和后备职工培养。企业举办的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应积极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鼓励、支持行业、企业和职业学校联合开展“订单”式培养、培训,联合开设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联合建设实习实训基地,职业学校可以委托行业、企业承办相关专业。
行业主管部门要对行业职业教育进行协调和业务指导,继续办好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行业组织受政府主管部门委托,开展行业人力资源预测、制定行业职业教育和培训规划、指导行业职业教育、职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参与相关专业的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师培训等工作,也可以举办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
鼓励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和中外合作办学。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非营业性的民办职业学校,享受举办社会公益事业的有关优惠>策。民办职业学校教师、学生享有与公办职业学校教师、学生同等义务与权利。对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和奖励。鼓励公办职业学校引入民办机制。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鼓励国(境)外组织和个人依照我国法律、法规要求,与我省职业教育机构和其它社会组织合作举办高水平的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努力拓展职业学校毕业生国(境)外就业市场。
5、扩大职业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其自主办学和自主发展的能力。要依法保障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学籍管理、教师聘用及经费使用等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三、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6、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教育教学质量。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观,逐步完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积极主动地将职业教育与市场就业结合起来。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要树立既适应市场就业需求,又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质量观,使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适应岗位需求的职业技能、现代择业意识和创业意识以及较强的职业转换能力。
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3〕79号文件精神,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和岗位培训,制定培训大纲,编写培训教材,提高培训质量。职业学校要根据农村学生的就业需求和阶段性特征,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内容,增强农村学生的就业能力,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积极稳妥地推进教学改革。开展学制改革试点,根据专业特点,在部分专业试行两年制学制;试行以学分制为核心的弹性学制,逐步建立灵活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方便学生工学交替、半工半读、职前职后分段完成学业,逐步建立专业主、辅修制度,鼓励学生取得双专业毕业证书;积极推进课程改革,逐步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上充分反映市场就业需求,加强选修课程建设,扩大学生根据就业意向自主选择课程的空间,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加强实践课建设,以校内实习实训课程为基础,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形式的实践课课程模式,努力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深化教材管理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开放的教材选用机制;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
体教学资源,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加强就业指导,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要将就业指导作为必修课程开设,并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学校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增强自主择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
实施职业学校合格(重点)建设计划。到2010年,全省中、高等职业学校都要达到合格以上标准,集中建设20个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基地。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建设50所省级示范性学校和50个省级示范性专业,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建设10所省级示范性学校和50个省级示范性专业。
7、坚持统筹、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效益。根据市场需求和生源情况,认真做好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统筹各类教育资源,促进资源合理配置,防止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引导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达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比例大体相当的要求,统筹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发展。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的职教资源配置机制,打破部门、行业和行政区划界限,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和专业布点,使学校逐步形成合理的办学规模和鲜明的办学特色。
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继续实施中、高职业学校连读、初中起点五年制等形式的高职教育,适当增加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毕业生接受本科教育的比例,在高中阶段开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综合课程教育实验,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以高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中心,在一定区域内为中等职业学校的相关专业教学和实习实训提供指导和业务,建立职业教育网络,统筹城乡和中、高等职业教育资源。
充分整合现有各类教育资源,积极推进城乡社区教育。农村继续推进农科教结合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办好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继续发挥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重要作用。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应主要依托乡镇初中和村小举办,实行一校两牌,有条件的地方也可独立设置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城市要整合区域内各类科技、文化、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社区教育,有条件的地方办好一所综合性社区培训学校。
8、坚持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推广速度;建立与行业、企业合作的专业教师培训模式,鼓励专业教师到相应的企业岗位进行专业实践,支持专业教师参加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积极聘请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担任职业学校的兼职教师,逐步形成以在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为重要补充的专业教师结构;到2010年,力争“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实施职业学校教师学历提升计划,每年划拨一定数量的成人本科和研究生招生计划,专项用于职业学校教师学历提升,到2010年,力争90%的中等职业教师达到合格学历,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研究生比例达到25%以上。突出职业教育特点,改进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资格评审办法,具体实施办法由省人事厅会同省教育厅制订。
积极推进职业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实行教师全员聘任制,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新增教师必须确保学历合格,适应教学需要。建立校长培训制度,实行职业学校校长任职资格和任期培训,在此基础上,逐步实行校长持证上岗制度。凡设有农校的乡镇,应从现有教师中调剂一定数量的教师专职从事农村成人教育工作。
四、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就业导向机制
9、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用人单位招收、录用职工,凡属于国家和省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必须从取得相应职业学校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属于一般职业?穴工种?雪,必须从取得职业学校相应学历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也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
劳动保障、人事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收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就业的要责令其纠正并给予处罚。
10、完善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学校毕业生申请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以下(含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只进行操作技能考核。部分教学质量高、社会声>好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主体专业,经劳动保障和教育行政部门认定,其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可视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经人事、教育行政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职业学校相关专业毕业生,不受工作年限的限制,可直接申请参加专业技术从业资格考试,并免试部分科目。劳动保障、人事或相关部门要统筹规划,注意发挥和利用职业学校的优势,优先在具备条件的职业学校设立职业教育技能鉴定站?穴所?雪或职业资格考试机构。具体实施办法由省教育厅牵头,会同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省人事厅等部门制定。
五、多>道筹措资金,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
11、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根据职业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制定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生均经费标准,并依法督促各类职业学校举办者足额拨付职业教育经费,具体实施办法由省教育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会同省财政厅制定。
市(州)、县(市、区)政府和省有关部门用于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财政性经费应逐步增长,确保公办职业学校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并监督民办职业教育机构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主要用于职业学校实验实习设备的更新和办学条件的改善。市(州)、县(市、区)政府和省有关部门在安排使用农村科技开发经费、技术推广经费和扶贫资金时,要安排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时,要安排一部分农村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的建设经费。省本级新增教育经费中要安排一定的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市(州)、县(市、区)财政要按照适当的标准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并做到逐步增加。有条件的乡镇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农民培训经费。
12、企业应依法承担职业教育和培训费用。各类企业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承担相应的费用。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郾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郾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要保证经费专项用于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培训,严禁挪作他用。企业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都应按规定比例安排资金用于职工技术培训。对不按规定实施职工职业教育和培训,经责令改正而拒不改正的企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收取其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用于本地区的职业教育。
13、积极运用金融、税收以及社会捐助等手段支持职业教育发展。金融机构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助学贷款,优先为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开展生产经营提供小额贷款。认真执行国家对教育的税收优惠>策,支持职业学校办好实习基地、发展校办产业和开展社会业务,增强职业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要研究制定优惠>策,适当减免有关税费,支持职业学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社会各界及公民个人对职业教育提供资助和捐赠,企业和个人通过政府部门或社会中介机构对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可在应纳税所得额中全额扣除。
14、加强职业教育经费管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价格主管部门合理确定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费标准,并向社会公布。职业学校按规定收取的学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各级财政部门要确保全额返还职业学校,不得冲抵财政拨款,任何部门不得截留或挪作他用。要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和审计制度,提高职业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15、严禁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乱收费和向职业学校乱收费。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要严格按照有关收费规定收取费用。有关部门进入职业学校检查,应经同级政府批准,并会同教育行
政部门一同进行。
六、加强领导,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16、各级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帮助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调动和保护社会各个方面兴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和人民团体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策研究,健全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机构,为职业教育宏观决策和职业学校改革与发展业务。
17、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管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湖南省职业教育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强职业教育和就业准入的法制建设,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加大执法力度,提高依法治教的水平。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督导检查,各级政府的教育督导部门要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加强和改进对职业教育的评估,积极探索发挥市场作用和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评估方式。
18、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社会氛围。要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风尚。企业要根据经济效益情况逐步提高生产、业务一线高素质劳动者特别是高级技工和技师的经济收入。要积极开展各种职业技能、技术竞赛活动,表彰职业教育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支持职业教育的浓厚氛围。
湖南省人民政府
二零零四年>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