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期的大国意识:和平、发展、自信、担当
新时期的大国意识:和平、发展、自信、担当
【摘要】新时期的大国国民意识不是“以硬对硬”而应是“软硬结合强调和平”;不是“零和博弈、阻碍人家的发展”而应是“合作发展共赢”;不是“弱国自卑”而应是“大国自信”;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心理,而应是“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国民心态”。
【关键词】大国国民心态 和平发展 自信 担当 【中图分类号】D06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毫无疑问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但是还面临着文化软实力提升不快,缺乏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权等问题。新时期为了不断增强话语权、提升软实力,我们需要向国内外特别是向国外展现哪些大国意识,也就是说,新时期的大国国民心态,我们需要在哪些方面着重培养与强调?大国国民心态不是“以硬对硬”而应是“软硬结合强调和平”;不是“零和博弈、阻碍人家的发展”而应是“合作发展共赢”;不是“弱国自卑”而应是“大国自信”;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心理,而应是“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国民心态”。唯有不断培育与展现国民的这些心理素质,我们才能不断增强话语权、提升国家软实力,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和平共处
中国这只睡醒了的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正在并将继续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带来强大的正能量 中国一直坚持的和平共处的发展理念和行动对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总书记访欧期间,在多个场合阐述了我国反对战争与维护和平的相互关系,强调中国人民珍视和平的坚定信念。总书记的相关论述深刻表明:爱好和平犹如中华民族精神的遗传基因,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世代相传;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
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并多次公开宣布永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中国是世界上最爱好和平的国家之一。1953年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第一次正式向国际社会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基本思想是: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必须得到尊重。各国人民都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它国家的干涉。
从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倡导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从主张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到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从提出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到提出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再到提出建设中欧和平稳定之桥……中国对和平的追求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作为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致力于同世界各国一道,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中国一心一意办好自己的事情,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为世界作贡献。中国这只“睡醒了的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作为全球不容忽视的力量,正在并将继续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带来强大的正能量。未来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也必应秉承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继续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带来强大的正能量。
发展共赢
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例达到四分之一,为世界经济持续复苏提供新动力
和平是发展的基础,发展也将促进和平。我国发展共赢的新理念为世界共同发展、和谐发展、共赢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我国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支撑和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根据著名经济学家、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林毅夫教授的计算,1980—2010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日益显著,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大的“发动机”。在世界经济复苏仍然存在不确定因素的今天,缺乏经济有效需求是很多国家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改革进程中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有利于提高各行业民众的收入,中国日渐增大的中产阶级蛋糕为各国商家提供了重要的经营收入和利润来源。此外,中国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有望进一步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而释放市场活力,为世界经济持续复苏提供新动力。而在全球实体经济面临“融资难”的背景下,中国官方通过实施简化企业对外投资的流程、下放审批权限等措施,鼓励更多企业“走出去”,也必将进一步推动全球实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共赢。而作为这样一个大国的国民,在改革红利释放,经济突飞猛进的当下,更应该充分了解新的时代背景和时代需要,认清形势,拥有长远的发展眼光,高瞻远瞩,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积极推动合作发展,努力创建共赢局面。
自强自信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自信就是指自己相信自己能行,是对自己的优劣势有正确的认识,并对自己的实力与优势有准确的把握和积极的肯定。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既定目标,特别是在问题难度加大时,表现出对自己的决定与判断的认可。自信就会自强,自信是自强的基础,自强是自信的展现。自强自信对我们的工作生活非常重要、对国家的发展强大也非常重要,我们的事业、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国家,不管是微观还是宏观领域,自强自信都是极其重要的。人们正是有了自信,工作生活才充满了智慧,才会不断自强,我们的心中也才能升腾起无尽的希望、国家的前途才无限光明。人们只有自强自信,才能使人生之花开得更加灿烂更加茂盛、国家才能不断繁荣发展不断壮大。只有自强自信才能让生活处处是舞台、人生越过越精彩、国家越来越富强。
世界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高度称赞中华文明,他认为“解决二十一世纪的世界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他提出了很多想法。如果这些想法真的实现了,那么真是人类之大幸,因为地球至少可以稳定繁荣发展上千年,这种繁荣发展稳定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不是局部性的,而是全球范围的。汤因比的话增强了我们自强自信的底气。
行动是自信的真正源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2016年7月1日上午,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首次在“三个自信”的基础上提出了“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前我们只强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总书记这次讲话首次在强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文化自信。一方面,我们之所以坚定道路自信,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被中国实践证实的成功之路;我们之所以坚定理论自信,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我们之所以坚定制度自信,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和平发展进步强大的根本制度,是具有鲜明特色、明显优势与不断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另一方面,我们之所以坚定文化自信,是因为文化自信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基础、更广泛与更深厚的自信,因为我们具有5000多年中华文明孕育出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党和人民在伟大斗争实践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有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先进文化,它们是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
自信是成功的保证。中国道路的成功为国际社会探索发展道路提供了镜鉴,为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中国方案。英国《金融时报》网站评论说,中国对待经济改革的态度,实际上可能在某些方面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例。一些非洲和亚洲学者认为,中国在改革发展稳定三个方面相互促进的做法,为相关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成功范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国改革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就,也的确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维度。
责任担当
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
凡自信的人一般都敢于担当、勇于担当,担当除了做好每个人自己份内的事外,同时也敢于承担别人不敢承担的事。总书记高度重视担当精神,2013年5月4日,他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2013年6月28日,他再次指出:担当就是责任,好干部必须有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为了党和人民事业,我们的干部要敢想、敢做、敢当,做我们时代的劲草、真金。2014年10月,他又强调指出:党员干部要“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2015年1月12日,他再次强调指出: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2016年3月7日,他又进一步强调指出:要保护作风正派、锐意进取的干部,真正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善作为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来。
总书记更是把他自己的执政理念用担当精神来概括,如2014年2月7日,他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新时期肩负着历史重任的领导者,怎样才能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总书记指出,在中国当领导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这体现的是立足全局的执政智慧与担当精神。中国政法大学李德顺教授认为,这种执政理念,形象地说,就是要统筹兼顾、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这种统筹兼顾、十个指头弹钢琴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工作方法,唯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敢于担当勇于担当的精神,才能取得实效。
正是由于具有勇于担当和敢于担当的精神,中国人民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未来5年,中国预计将进口超过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规模累计将超过5000亿美元,还将有超过5亿人次出境旅游。换句话说,如按照每100亿美元出口可以创造10万个就业机会计算,仅就进口一项而言,中国在未来五年就将为世界各国直接创造约一亿个就业机会。此外,中国未来五年超过5000亿美元的投资也将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并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这些都将极大地推动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中国也承担了很多大国的责任,在历次国际灾难面前,都表现出了该有的大国姿态,中国人民也必将在未来继续把敢于并善于担当的形象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承担大国责任,履行大国义务,为世界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贡献力量。
大国意识铸就“中国范儿”
中国已经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着无限的潜力,也有了挺直腰杆说话的底气。身为一个大国、强国,同时也身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拥有大国意识,在国际关系中更好的进行斡旋,满足自己的国家利益,是十分必要的。华夏泱泱大国,五千年的传承拥有大国意识,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中国范儿”,是十分必要的。“中国范儿”是民族自信的体现,是民族自豪感的升华,这些年来,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现象,海外的产品也大多是中国工厂代工的,身在海外的华人游子,一提到祖国,就会目光深邃,热泪盈眶。我们伟大的祖国强大了,在世界的舞台上也有自己的话语权,作为一个中国人倍感骄傲,这就是我们的中国范儿,我们每一个公民也开始觉醒了。
大国意识,不是简单的经济头脑,是更深层次的民族自豪感和生活充实感。大国意识,是种具备长远眼光的素质,不是满足眼前蝇头小利的实惠。大国意识,是种崇尚奉献的执着,不是利息个人付出的自私。大国意识的背后是民族崛起的魂魄。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聚合着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有无比广阔的舞台、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无比强大的前进动力,身为一个大国,我们有这样的信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从一个落后挨打的国家发展到现在,也可以觉得自豪了,接下来收拾好心情,接着出发!
以礼仪之风彰显“大国意识”
不学礼,无以立
——以礼仪之风彰显“大国意识”
《论语》中曾经说过:“礼教恭俭庄敬,此乃立身之本,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可见,尙在千百年前,圣贤就曾明白礼仪教化之重要作用,古之君子也多以礼教自持。崇礼尚礼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精神,它不断教化着人们“明是非,远罪疾”,成为推动华夏文明不断进步的文化内核。然而放眼当下,古之礼教随着“破四旧”在一定程度被片面化,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被边缘化,使得公民素质低下的现象屡屡被曝光,使得我国之大国风范缺少精神的元素。是故,有必要在我国不断发展的当下,倡导全民“学礼”,以礼仪之风春风化雨,以精神文明的软实力提携大国风范,让大国意识不断彰显。
“学礼”以促进民族素质提升,正道德之风。懂规矩、讲文明,是每个国人年少时期就曾学过的基本做人道理。然而在公共场合,我们也经常看到或听到:不守秩序、大声喧哗者有之,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者有之,任意妄为,四处留念者有之,这些低素质的不文明现象,令我们汗颜羞愧的同时,我们不禁思考,年少时曾经学过的规矩和道理都丢到了何处?当成人世界被功利和浮躁所裹挟,最初的礼义廉耻已被逐渐淡忘,你我的一言一行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族劣根性的刻板印象,当务之急,我们必须回归初心,以“学礼”,规范你我的言行举止,才能逐渐消除恶劣的刻板印象,提升民族素质,道德之风。“学礼”以引导公民意识自觉,明主流价值。公民意识是每个公民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是公民民族责任感与使用感的表征。“大国意识”的汇聚离不开公民意识的觉醒,主流价值的养成。积毁销骨,三人成虎,如若每个公民只管“各扫门前雪”,则主流价值就会愈加松散,反之,如若个人之力能够汇聚江河,则主流价值就会愈加紧密团结。汶川地震的众志成城,慈善事业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充分彰显了传统礼仪教化之“仁爱”的价值,唯有每个公民都对社会发展怀有不辱使命的担当,遵循社会规范、敢于明辨是非、参与社会决策,才能推动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学礼”以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传文化之脉。《礼记》中曾经说过:“以礼为教,使人以有礼。“传统的礼乐文化曾经涵养了无数的仁人志士,推动了五千年文明的源源发展。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与自豪感也在近代屈辱的历史中汇聚了一批救亡图存的革命烈士,造就了当前的和平与稳定。当前,我国之复兴之路还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不断前进与曲折的道路中,上下求索的过程势必需要精神内核魂魄。是故,经济发展决不能与文化软实力“长短腿”。唯有明大是大非之礼、以民族大义为己任,方能传承文化发展之脉络,使国家发展有根可循。
学礼尙礼,关乎个人的为人处世,关乎国家的崛起发展。大国之崛起不仅仅是为政者的经济头脑,也是亿万国人一点一滴的文化养成。身为国人,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严以修身,涵养美德,放能以自身为中心,以滴水穿石之力凝聚大国崛起的支撑点,终能以你我之小力,汇聚“大国意识”,以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浑厚历史,高高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篇:大国担当观后感
《大国担当》观后感
2020年注定不平凡,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一切变得不平静。面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以世界上前所未有的速度、规模和效率,担起了阻断疫情的大国责任,向世界展现出负责任的大国情怀和风范。
“中国担当”的直接体现,就是承担起一线战场的担当,全力阻止疫情向其他国家蔓延的国际责任。这个一线战场的担当,体现在中国不遗余力调配医疗资源,“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这个一线战场的担当,体现在火神山、雷神山两所医院在数日内克服重重困难高速建成并迅即投入使用,体现在用九天时间将全国430多万只口罩的日产能提高到了1.18亿只,中国以“超级速度”赢得国际社会的“超级震撼”;这个一线战场的担当,体现在一封封请战书、一枚枚红手印、一声声誓言、一个个“最美逆行”联结成战“疫”的强大“中国力量”。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磨难,压不垮英雄的肩膀,只能让铁肩膀、宽肩膀挺得更加坚强有力。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地除了辛苦工作在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外,另一场日以继夜的战斗也在进行,作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的 “逆行者”之一的陈薇博士,农历大年初二就带领团队进驻武汉。到达武汉后,他们开始紧急搭建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陈薇和她的同事们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实现了新型冠状病毒快速检测,加快了确诊速度,有力推进了疫情防控工作。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多点暴发、快速扩散的紧张形势,中国将永远记得那些在疫情严峻复杂的关键时刻伸出的一双双援手。“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这是中国情谊的深切表达。中国疫情爆发之初,国际社会先后给予了道义支持和物资帮助,成为中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不可或缺的力量。当其他国家遭遇疫情侵袭,中国感同身受,在全力抗击本国疫情的同时,迅速向意大利、伊朗等国派出专家组,84岁的钟南山院士通过视频连线向欧洲介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宝贵经验。同时向韩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既是对此前无私帮助的回馈,也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道义与担当。
这就是大国担当。今日之中国,以领世界之先、承世界之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卓绝行动,雄辩地证明着一个正在强起来的东方大国的强大力量、博大情怀和宏大使命!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感到骄傲。有国才有家,只有国家强大了我们才能有依靠,我们才能理直气壮的站立在世界之林。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为我们强大的国家助力。
第三篇:四个意识、四个自信
关于“四个意识”、“四个自信”的认识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行动纲领,是我们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就是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坚持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不断深化对讲话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解把握,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努力做到将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
一、坚定“四个自信”
学习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坚定“四个自信”就要做到:
坚定道路自信,就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深刻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想问题,办事情要以是否符合基本路线来检验,必须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在党护党,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
坚持理论自信,就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深入学习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做到真学、真做、真懂、真用,自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等重大问题,使理论对实际工作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
坚持制度自信,就要深刻认识到坚持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观念,在工作中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好处,自觉听党话、跟党走。
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善于打造行之有效的形式、平台和载体,让广大群众参与到文化建设中,使中华文化的创造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充分展现出来,让中华优秀文化融入每个人的血脉,影响每个人的思维。
二、树立“四种意识”
通过学习习近平讲话精神,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四种意识之间是一个有机整体。政治意识是根本、大局意识是关键、核心意识是保障、看齐意识是基础。
增强政治意识,就是要做到对党忠诚。要始终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特别是在一些重大是非问题上,要始终旗帜鲜明,在路线原则上立场坚定,始终拥护党的集中统一。
增强大局意识,就是要做到从大局出发,敢担当敢作为,履职尽责。党的集中统一就是最大的大局,必须正确认识大局、全面把握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要善于从全局高度,用长远眼光观察形势、分析问题,自觉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做好本职工作。
增强核心意识,就是要明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要把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根本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模范遵守党章、党纪、党规,自觉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坚决执行中央的决定,注重发挥党组织和领导班子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切实做到政治上坚定自信,思想上同心同向,行动上高度自觉,使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更加有力。
增强看齐意识,就是要明确看齐是重大政治原则,是党的力量所在,优势所在。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先进分子看齐,向榜样看齐。在贯彻党的路线政策上雷厉风行,在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上坚决有力。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
三、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
“四讲四有”是新形势下合格党员的标准,也是广大党员的行为准则。我们要以“四讲四有”为标尺,对照自己言行,努力做合格党员。
“讲政治、有信念”就是要求在思想政治上合格,在理想信念上坚定。保持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增强“四个意识”,自觉主动向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讲规矩、有纪律”就是要严守党的纪律和规矩。作为党员,必须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摆在前面,真正做到懂得规矩、遵守规矩、维护规矩,让规矩和纪律入脑入心,坚守底线、远离红线,切实增强“讲规矩、有纪律”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讲道德、有品行”就是要在品德上合格,有好的品行。既要守公德又要严私德。作为共产党员,始终在加强道德修养上下功夫,继承党的优良作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正反两个方向吸取经验教训。“则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讲奉献、有作为”就是要立足本职,勇于担当,讲奉献、善作为。作为共产党员,就要牢记党的责任和使命,面对困难和挫折,挺身而出,不畏惧、不彷徨,勇于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以自身努力和作为为人民群众谋取更多利益。
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理解讲话的精神实质和科学深刻内涵,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四个意识”,努力“做四讲四有”的合格党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推动公司又好又快发展贡献力量。
第四篇:四个意识 和四个自信
“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拓展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谱系,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建构。
提出时间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中指出了“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016年7月1日,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主要内容
道路自信
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坚持道路自信,就是要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的信念。
理论自信
理论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正确性的自信。坚持理论自信就是要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性、真理性的信念
制度自信
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最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保证各项事业顺利开展的制度体系。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性的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自豪感,坚定对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坚定信念,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坚定信念。[3]
四个意识
“四个意识”:是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这“四个意识”是2016年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最早提出来的。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全党同志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强调,全党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具体内容
政治意识
要求从政治上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是突出的特点和优势。政治意识表现为坚定政治信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政治原则,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政治清醒和政治定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研究制定政策要把握政治方向,谋划推进工作要贯彻政治要求,解决矛盾问题要注意政治影响,发展党员、选人用人要突出政治标准,对各类组织要加强政治领导、政治引领,对各类人才要加强政治吸纳。
大局意识
要求自觉从大局看问题,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增强大局意识,就是要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自觉从党和国家大局出发想问题、办事情、抓落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确保中央政令畅通。
核心意识 要求在思想上认同核心、在政治上围绕核心、在组织上服从核心、在行动上维护核心。增强核心意识,就是要始终坚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特别是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地维护党中央权威,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扎实地把党中央部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看齐意识
要求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这“三个看齐”“三个坚决”是政治要求,也是政治纪律,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高度自觉的看齐意识,经常和党中央要求“对表”,看看有没有“慢半拍”的问题,有没有“时差”的问题,有没有“看不齐”的问题,主动进行调整、纠正、校准。
提出意义
“四个意识”是一个意蕴深刻、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集中体现了根本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要求,是检验党员、干部政治素养的基本标准。增强“四个意识”、自觉维护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对于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对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好凝聚力量抓住机遇、战胜挑战,对全党团结一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对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五篇:四个意识、四个自信
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单位、一个国家的存在,都应当有一个目标,在制定和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要有信心、决心和意志。比如,我们在攻克敌人的一个碉堡之前,连长会问:“同志们有没有决心?”战士们响亮回答:“有!”领导再问:“同志们有没有信心?”战士们再次响亮回答:“有!”我想,这应当就是习近平同志提出“四个自信”的一个事实和雏形,这也就是对一个原始信念、事实的概括,也是一个升华、一个发展,当然,“四个自信”也是当代中国社会所必需。
社会是发展的,理论也是发展的。习近平同志关于“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拓展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谱系,从而在更深的层面上,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视野和文化建构。这就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第四个自信,即“文化自信”的原因和理由。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曾经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那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还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就是说,文化是基础,是其他三个自信的根基,而这三个自信,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了文化自信的内涵。也就是说,这“四个自信”在新时期、新情况的具体历史条件下,是相辅相成的。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知和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仰和尊崇。这来源于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积淀和丰富而至今。中国人经历了从傲慢到失落,再到回归自信的曲折过程,这就是一种觉醒,一种自觉。目前,在“中国梦”的语境下,文化自信越发重要。而我们所说、所想、所为之奋斗的“中国梦”,既是一个政治概念、历史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
我还认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6字的提出,既是理论深厚,也是通俗易懂,而且,也易学易记。也就是说,不仅是一般成人,就是小学生,也能一看字面就懂,一听这16个字就明白,而可以使之成为全民族所接受。而且,每一个人,都可以作出自己的、又是合理的解释。因此,对于这一理论的推广,使之深入人心,为全国人民所掌握,为更多人所践行,也就成为可能。所以,当习近平同志这样提出以后,便成为当下理论学习的一个热词,一个习惯语。当然,从习惯上来说,从其本意来说,从语法上来说,这16个字的前面,是有前缀的,就是说,前面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8个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