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材料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附件: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
申报材料编制规范
1制定目的
为规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申报材料的编制工作,确保申报材料的科学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制定本规范。
2材料范围
2.1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申报材料包括:申报书、综合科学考察报告、总体规划及附图、调整论证报告、彩色挂图、音像资料和图片集。
2.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进行范围或功能区调整,应当提交相关土地/海域权属证明复印件,或土地/海域管理协议等有关资料复印件。未办理海域使用权证的,需提供海洋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文件。
2.3因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防洪等公益性项目需要而调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或功能区的,应当提交该项目的立项依据,生态环
— 3 — 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及相关协议等材料或复印件,详细说明范围或功能区调整区域内所涉及人员的生产、生活情况及安置情况,以及生态保护与补偿措施方案。
2.4申报书、综合科学考察报告、总体规划、调整论证报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等材料需用A4纸印制,同时提交OFFICE WORD格式的电子文件;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等图件需提交JPG等图片格式的电子文件。
3基本要求
3.1申报材料必须真实、有效,严禁弄虚作假。申报材料一经上报,不得擅自修改、更换。按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的要求进行整改的除外。
3.2确需对申报材料进行修改的,应当由申报单位即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统一处理,按本规范的要求重新提交相应材料。对申报书的内容进行修改的,应当重新加盖公章,复印件无效。
4申报书规范
— 4 — 申报书应按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的申报书格式要求填报,对照申报书说明和具体指标介绍填写。申报书电子版可在环境保护部政府网站(www.xiexiebang.com)下载。
5综合科学考察报告规范
5.1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的,应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部分的综合科学考察报告。拟调整部分占自然保护区面积二分之一以上者,应提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后的整体综合科学考察报告。
5.2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应参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规程(试行)》要求编制,以实地调查结果为基础,客观反映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自然遗迹和周边社区等方面的真实现状,重点分析拟调整区域的珍稀濒危动植物、重要生态系统等主要保护对象的分布状况以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遗迹的变化情况。
5.3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应当附有野生动植物名录。名录中应当注明自然保护区内各物种的中文名、拉丁名、发现的地理位置、发现时间、数据来源、是否属于本地种等内容。其中,数据
— 5 — 来源指各物种数据的获取方式,如活体生物、标本、照片摄影、痕迹、文献资料等等。文献资料应注明作者、资料名称、刊物名称、出版时间等。
6总体规划基本要求
6.1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应参照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要求编制;总体规划编制单位应具有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规划编制资质。
6.2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以下文件复印件:自然保护区省级或省级以上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论证意见、自然保护区批建及调整文件、各级编制委员会的机构编制批文、组织机构代码证、事业费和日常运行经费的证明文件,以及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拥有的土地/海域等法定权属证明、土地/海域管理协议等有关材料。
7总体规划附图要求
7.1总体规划应当包括自然保护区位置图、遥感影像图、地形图、— 6 — 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图、主要保护对象分布图、拟调整后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工程建设布局图、海域使用现状图、生态旅游规划图等图件资料。
7.2相关图件应当注明经纬度坐标网、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界线和县级以上行政界线;图幅内应当标注线段式比例尺、指北针和图例等信息;图件一般设定为A4或A3纸张大小;注意保持幅面的合理布局,各标注应清晰可见、容易区分。
7.3自然保护区位置图应标明自然保护区与其所在省份的相对位置。遥感影像图应在30米或更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基础上加工处理而成。
7.4自然保护区地形图应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生产的地形图或国家有关部门认可的海图为底图,叠加上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界线,不得擅自更改底图。自然保护区面积小于3万公顷的,应使用1:5万或更大比例尺的地形图/海图;自然保护区面积大于3万公顷的,应使用不小于1:25万比例尺的地形图/海图。
7.5土地利用现状图应明确标注自然保护区内耕地、草地、林地、— 7 — 工矿仓储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海域等土地利用类型,以及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的行政村以上居民点(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并用图例表示。各种级别的道路应分别标注。
7.6植被图中植被分类应参照《中国植被》分类系统。如《中国植被》无此植被类型,应提供相关参考文献。海洋生态系统类型、自然遗迹类和以河流湖泊等水域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可不提交植被图。
7.7主要保护对象分布图应当根据自然保护区特点分为重点保护植物、重点保护动物或重要自然遗迹的分布图,分别制作。
7.8调整前和调整后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应当基于同一底图和比例尺制作。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中,各功能区采用以下颜色标注:核心区用红色RGB(255,0,0)、缓冲区用黄色RGB(255,255,0)、实验区用绿色RGB(85,255,0);必须确保各功能区划界线及其范围的清晰可辨和完整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应当注明重要的地理要素,与申报书中“自然保护区及各功能区范围”的描述相对应。
— 8 — 7.9自然保护区调整示意图应当与自然保护区调整方案一致,全面反映调整情况,不得遗漏。示意图应以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现状图为底图,用黑色斜线准确标注自然保护区调整的区域,并以数字形式对各调整区域进行编号,在图幅内予以说明。
7.10工程建设布局图应反映自然保护区各类设施及总体规划中提出的建设项目在自然保护区内的分布情况。
7.11规划开展生态旅游的自然保护区应提供旅游规划图。如该自然保护区周边有其他保护区域(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应提供该自然保护区与周边保护区域位置关系图。
8调整论证报告规范
8.1调整论证报告应对自然保护区现状进行客观评价,全面论述调整理由,对调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对调整方案进行充分论证。具体包括自然保护区概况、调整必要性分析、调整原则和依据、调整方案、自然保护区调整影响分析评价、生态补偿与管理措施等内容。调整论证报告编制提纲详见附件。
8.2自然保护区现状评价指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回顾性评价,— 9 — 评价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及其栖息地现状、管理现状,简述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8.3调整方案设计应准确描述各功能区具体调整的区域,以及调入、调出自然保护区各区域的面积范围,同时说明各区域调整的理由。重点说明核心区和缓冲区调整的具体位置及理由。
8.4调整方案设计中,涉及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防洪等公益性项目的,论证报告应当进行方案比选,根据实际情况提出2个或2个以上备选方案,通过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与指标进行评价后,选择最佳方案。
8.5调整前后比较分析应说明拟调整的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划情况,测算调入、调出自然保护区的面积以及各功能区调整的面积,对自然保护区调整前后的功能区划、土地利用现状、人口分布等进行比较分析。
8.6自然保护区调整影响分析评价应当对拟调出、调入自然保护区及核心区、缓冲区的生态系统、物种、珍稀濒危动植物、主要保护对象、景观、自然遗迹等的分布状况进行详细描述。调整对资源与环境 — 10 — 的影响应客观分析拟调整区域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分布、生存条件等的影响。调整综合评价应明确说明该自然保护区调整方案是否可行。
8.7自然保护区调整论证报告应当附有拟调整后自然保护区物种增减的具体名录。自然保护区调整方案示意图等附图相关要求同总体规划附图。
9彩色挂图
9.1自然保护区彩色挂图应当包括功能区划现状图、拟调整后功能区划图、调整方案示意图。
9.2图纸幅面为A0(规格为841mm×1189mm)或其递增倍数。挂图其他相关要求同总体规划附图。
10音像资料和图片集规范
10.1音像资料格式为VCD或DVD,画面清楚、音质清晰,片长一般不超过10分钟。音像资料应全面介绍调整理由、调整方案、调整对保护区的影响,自然保护区拟调整区域状况。
10.2图片集应当反映自然保护区内主要保护对象、拟调整区域
— 11 — 的资源与环境状况。每张图片应注明拍摄时间、地点、内容等基本情况。
— 12— 附: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论证报告编制提纲
前 言
第一章 自然保护区概况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资源概况 第二节 主要保护对象与保护价值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划现状 第四节 自然保护区现状评价 第二章 调整必要性分析 第三章 调整原则和依据
第一节 调整原则 第二节 调整依据 第四章 调整方案设计
第一节 调整方案
第二节 调整方案比选分析(限于因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防洪等公益性项目原因的自然保护区调整)
— 13 — 第三节 调整前后比较分析 第五章 自然保护区调整影响评价
第一节 调整对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 第二节 调整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调整对保护区管护工作的影响 第四节 调整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五节 自然保护区调整综合评价 第六章 管理措施与生态补偿
第一节 管理措施
第二节 生态补偿方案(限于因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防洪等公益性项目原因的自然保护区调整)
附 表
附表1 自然保护区调整前土地/海域利用统计表 附表2 自然保护区调整后土地/海域利用统计表 附表3 自然保护区调整后物种增减名录
— 14 — 附 图
附图 1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现状图 附图 2 自然保护区调整后功能区划图 附图 3 自然保护区调整方案示意图
附图4涉及自然保护区重点工程示意图(限于因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防洪等公益性项目原因的自然保护区调整)
第二篇:关于申报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报告
关于建立xxxxxx湿地自然保护区请示
一、xxx湿地的基本情况
xxxx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一级支流区,是青藏高原“生态源”和“江河源”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xxx自南而北贯穿全境,在xxx境内汇入雅鲁藏布江。xxxx地位于xxx河中下游,地理位臵东经92°09′~92°11′,北纬29°04′~29°07′,面积约为170hm,最低海拔3850m,属典型的高原河谷草甸湿地。
(一)典型性和特殊性。xxxxx湿地的基质是藏南喜马拉雅山北坡古湖盆,由于构造的原因,这里堆积着厚达几千米的湖相沉积,古老的构造湖盆在千万年的风雨中沉积了深厚的土层,这些沉积物厚重、细腻,在流水的作用下又呈现千奇百态的状态。xxxx湿地位于深切的河谷内,两边为壁立的土层,落差100米左右,独特的构造地质使下洛湿地具有特殊性和丰富的科研价值。
(二)生物多样性。湿地植被包括典型草甸、湿生沼泽、水生植被及少量灌丛,植物组成以苔草和嵩草为主,间有蓼、马先蒿、灯心草、水麦冬、水苦荬、酸膜、木贼、报春花等。丰富的湿地植被类型也为野生动物提供了丰富栖息环境,鸟类资源十分丰富。
(三)气候调节功能。下洛湿地紧邻我县城,其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湿地生态功能明显,对县城局部小气候有相当大的影响,同时也是xxx优美的旅游重要组成部分,另外xxx湿地处于xxx县城下游,对于我县城污水的治理、净化具有重要的作用。2 1
(四)脆弱性。xxx湿地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生态系统脆弱,植被退化严重,其自然生态系统成土母质主要为残坡积、冲洪积和洪积母质,土壤以沙质土壤为主,成熟度低,结构松散,保水保肥能力差,加上当地气温低,热量不足,微生物活动受到限制,有机质分解缓慢,导致土壤肥力普遍低下,土层发育年轻,抗侵蚀能力弱,其上原有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便难以自然恢复;二是人为破坏严重,治理力度不足,在生态系统脆弱敏感、自我修复能力差的自然环背景下,人类活动极易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触发生态环境化,特别是随着人口的无序增长,xxx地被周边居民过渡放牧,过量的牛马等家畜啃食、践踏,使湿地植被造成毁灭性破坏,草场承载力下降,鼠害严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威胁
(一)湿地植被退化。主要表现在过度放牧、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张、严重的鼠害、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均匀分布等,导致湿地植被退化。
(二)缺水。由于近几年气候因素使得该区域旱灾严重,湿地水源主要靠地表径流的供应,局部区域的地形因素,往往能导致湿地植被向草原、荒漠退化。
(三)缺乏科学的保护规划。虽然我县政府和大部分人民认识到了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保护湿地、怎样发挥湿地效益缺乏专业的、科学的保护规划,保护和恢复湿地的愿望与实际工作存在较大的差异,甚至有的工程措施与湿地保护背道而驰,严重影响了生态安全。
(四)缺少湿地保护和恢复资金。xxxx湿地海拔接近三类
区,社会经济十分落后,基本处于原始封闭状态,我县财政也非常紧张,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和有效的管理措施对湿地进行保护,目前仅在南部少部分区域有简易栅栏进行圈围,而且圈围不彻底,过度放牧依然存在,植被退化趋势仍然明显。
(五)实施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通过调水、补水,扩大湿地面积,恢复湿地状态,保障湿地生态。通过人为工程措施,植林种草、生态灭鼠、围栏防护等,恢复和重建湿地植被
因此,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首先需要建立县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明确保护管理机构和部门,制定管理办法和方法,发布保护通告,建设保护站点,禁止当地居民过度放牧等破坏湿地的行为,规范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在保护的同时,积极争取自治区、国家湿地保护、恢复工程项目,争取将下洛湿地保护恢复工程列入“十二五”发展规划,解决缺乏资金的瓶颈问题。
为改善我县生态环境和湿地的恢复与保护,同时也能争取国家资金,望县政府同意我县建立县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以上妥否,给予批示。
xxxxxxx
xxxx
第三篇:082关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审批意见的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七条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环境保护局“三定”方案》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等有关文件明确由国家环保局负责向国务院提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审批建议。为了切实保障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质量,建设和管理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促进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现就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审批的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关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审批意见的报告
一、关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申报程序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申报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组织专家对拟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认真论证,并与有关部门协商后,向国务院报送《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书》(以下简称《申报书》)及有关论证材料,同时抄送国家环保局。国务院将《申报书》批转国家环保局提出审批建议。如拟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跨省、自治区、直辖市,需经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协商一致后,方可报送《申报书》。《申报书》的内容及填报要求,由国家环保局另文规定。
二、关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审批程序
由国家环保局聘请各方面专家和有关部门代表,并经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同意后,组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审委员会”),负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评审工作。评审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国家环保局,负责初审各地区和各部门的申报材料(含《申报书》和有关论证材料)。申报材料符合要求的,提交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申报材料不完备或填报内容不符合要求的,退回申报单位并说明理由。评审委员会对初审合格的申报材料进行评审,并以无记名方式进行表决。经评审委员会全体委员半数以上(含委员委托的代表或书面评审意见)同意后,由国家环保局提出审批建议,报国务院审批。评审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评审会议。
三、关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复评
评审委员会认为不宜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应说明理由,并由国家环保局负责通知申报单位。申报单位自接到通知起半年内,可向国家环保局提出复评申请。国家环保局自接到复评申请后,应在一年内组织复评。复评程序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审批程序相同。
经复评未获通过的,除非发现确有特殊价值的保护对象,一般不得再次申报或申请复评。
发布部门:国务院办公厅 发布日期:1991年03月02日 实施日期:1991年03月02日(中央法规)
第四篇:改建铁路成昆线电气化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改建铁路成昆线电气化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公示材料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改建铁路成昆线电气化工程
建设内容:成昆铁路自成都至昆明,全长1054.217km,纵贯四川、云南两省,本工程在既有线现状的基础上进行电气化改造,同时昆明西至昆明增建二线,成都东至燕岗、广通至昆明西预留第二线,本工程电化长度1655.464km,铺轨长度共计239.789km。新建大中桥4座,总长1052.04延长米,隧道3座,总长2276延长米,并对既有的桥梁、隧道进行技术改造。建设单位:成都铁路局、昆明铁路局
建设地点:成昆线自成都至昆明,途经成都、乐山、雅安、凉山、攀枝花、楚雄、昆明等7个地、州、市所属30个县市。
工程投资:工程实际投资41.116亿元,其中环保投资1.57亿元,占工程投资的3.8%。
工程建设情况:本项目于1993年3月开工,于2000年9月竣工。
监测期车流量:目前该线货运列车29-31对/日、客运列车8-10对/日基本达到设计能力。
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单位: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 环保设施设计单位: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
环保设施施工单位:铁二局、铁五局、铁十二局、电化局、成都铁路
工程总公司、昆明铁路工程总公司。
验收调查单位: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
验收监测单位:成都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四川省辐射环境监测中心站、峨眉山市环境监测站、凉山州环境监测站、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
二、环境保护执行情况
该工程执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保护“三同时”管理制度,较好的落实了环评报告书及有关批复提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措施。铁路施工期路堤、路堑边坡采取了工程与植物相结合的防护措施,防护效果良好;取弃土场基本上已复垦、绿化;桥涵设置未影响当地行洪及农灌。受铁路列车运行噪声影响的敏感点已按设计采取了绿化等防治措施,主要敏感点本工程建设后声级水平较工程前有所改善。按照“以新带老”的原则,成都铁路局、昆明铁路局分别投资对既有污水处理设施进行了改造,为保护沿线的空气环境,已将原设计的燃煤锅炉改为燃油、燃气或太阳能热水器提供热水,工程的实际污染物排放量较原设计中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有所减少。施工期和运营初期均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了环保管理机构,进行了较好有效的环境管理,环保规章制度较完善。
三、验收调查结果
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分别于2003年7月、2004年1月对该工程进行了现场调查和公众参与调查,成都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四川省辐射环境监测中心站、峨眉山市环境监测站、凉山州环境监测站、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分别于2004年2月至2004年3月对该工程进行了现场监测。
1、生态调查:(1)沿线取、弃土场挡墙设置高度合理,经过数年部分取、弃土场表面已覆盖有天然植被,多年以来未发生滑坡及水土流失等问题。经地方要求在临江河及峨眉河取土,既减少了取土用地,又清了河道,利于两条河流的行洪。
(2)成昆线既有线泥石流等43处各种类型的病害工点整治工作,整治工程的总投资为1.56亿元,大部分已经完工,部分正在进行过程中。
(3)工程的施工驻地、施工便道等临时用地,基本被地方利用,其坡面已被植被覆盖,原施工便道方便了当地居民的出行。
(4)设计沿线路基边坡防护工程数量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防护措施的效果显著,未发生滑坡和水土流失事故。
2、噪声:(1)本次验收对成都枢纽的4个敏感点,其中学校2所、医院2所,昼间声环境均能达到相应标准的要求,火车北站医院住院部(1-2号监测点)夜间超标2.3dB(A),该敏感点距离公路较近,超标因素主要是受到公路交通噪声的影响的缘故,铁路噪声已退居次要位置。
(2)燕岗机务段家属区(6-1号监测点)昼间超标2.2dB,夜间达标,该监测点除受附近公路交通噪声影响外,机车随机鸣笛对其影响较大,运营部门应加强管理,避免行人穿越股道而造成的鸣笛。燕岗铁路小学昼间能够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2类区标准,因该校无住校生,夜间没监测。
(3)永昌、永顺里小区距离铁路30M处能够满足《铁路边界噪声限值及其测量方法》(GB12525-90)标准的要求,其余各监测点均超过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之1类标准的要求。对照国家环保局对原环评报告书的审批意见,要求铺设长轨,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路基尚未稳定,建议结合铁路大修改造更换长钢轨。由于永昌、永顺里小区的修建是在既有成昆铁路之后,为确保两小区达到环境功能质量标准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三十七条的有关规定,建议昆明市有关部门,对小区建筑物使用功能进行适当调整,或对其采取相应隔声措施,在条件许可时考虑将两端平交改为立交,尽可能改善其生活环境,弥补规划上的不足。
3、污水:沿线各站段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设施经过改造后均能够实现达标排放。
废气:由于取消了沿线锅炉和一次完成电气化工程,工程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和固体废物与报告书相比,大幅度消减,环境效益显著,新增燃煤、燃油锅炉均能够实现达标排放。
4、电磁:(1)成昆电化工程对沿线20~40m范围内居民的电视接收不会产生影响。
(2)沿线机场导航台距离成昆铁路的距离满足防护距离的要求,没有对机场的导航设施产生影响。
(3)本次工程对受成昆电气化铁路影响的有线通信线路采取了迁改、地下电缆等防护措施解决,对油库专用线已做电火花防护处理,从而避免了对其产生的影响。
(4)成昆铁路电气化工程开通后对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供电质量产生影响,目前采取越区供电、限制车流密度等临时措施,保证卫星发生的正常安全进行。建设单位已委托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化工程学院就成昆电气化铁路谐波问题进行了研究,成都局将组织有关单位根据测试结果,向电力部门及卫星发射中心的调研情况,提出成昆电气化谐波、无功测试分析和综合制方案及完善西昌电网结构方案,以上报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从而使成昆电气化铁路谐波问题对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供电质量的影响得到彻底解决。
5、公众参与:在公众调查中,沿线居民有绝大多数受调查的对象(96%)认为本工程的修建对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有较大改善,对沿线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绝大多数(86.7%)的受调查人员对本工程建设后的通行持满意态度,13.3%的人员基本满意。
第五篇:上海轨道交通明珠线一期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上海市轨道交通明珠线一期工程 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公示材料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上海市轨道交通明珠线一期工程 项目内容:轨道交通明珠线是上海市沟通中心城区与南北两翼的客运交通线,是上海主体交通中的一条大运能的客运设施
建设单位:上海轨道交通明珠线发展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上海市 工程投资:项目总投资约93.78亿元人民币,其中环保投资约3.1亿元,占总投资的4%。
建设情况:上海市轨道交通明珠线一期工程起自徐家汇老沪闵路,沿上海市原有沪杭铁路线北上,经过徐汇区、长宁区、普陀区、闸北区、虹口区至江湾镇。工程全长24.97公里,其中高架线21.45公里,占全长的85.9%,地面线3.52公里,占全长的14.1%。地面线路与城市道路无交叉。全线设有19座车站,其中高架车站16座,地面车站3座,平均站距1.37公里。在石龙路站出岔,设轨道交通停车场一处,在虹桥路站及东宝兴路站附近设置2座110/35kV中心变电所,11座牵引变电所,各车站均设降压变电站。
环评(报告表)编制单位: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环保设施设计单位:上海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环保设施施工单位:上海海呈建筑工程公司等
验收监测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上海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上海市辐射环境监督站
二、环境保护执行情况
该工程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要求,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配套建设有各项环保设施。根据上海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管理要求,明珠线一期工程建成后,委托上海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负责运营管理,运营公司成立了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环保机构领导小组,负责明珠线一期工程的环保措施运行管理工作,工程重点对列车运营中产生的噪声进行治理,根据明珠线一期的环保工作内容,制订了相应的规章制度。
对噪声影响较大地段,采取了设置声屏障、拆迁和置换建筑物功能等措施,轨道采用弹性扣件,无缝线路,高架桥基础采用深桩基基础,变电站土建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具有良好的屏蔽作用,同时室内变电设备有金属栅网和房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多重屏蔽,配电装置还采用了带有金属罩壳对变压器外侧的大门内壁加装了屏蔽板,以降低噪声、振动、电磁辐射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工程主要固体废物为更换的车辆空调滤网、部分废包装袋,及生活垃圾,集中袋装收集,均由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后勤服务分公司清扫收集,统一清运到梅陇基地,再由上海市徐汇区健康环境卫生管理所外运处置。
三、验收监测结果
1、噪声:(1)厂界噪声:虹桥110Kv变电站北厂界、宝兴110Kv变电站东厂界、南厂界及南厂界外相邻敏感点、中山公园35kv牵引变电站西厂界及相邻敏感点昼间、夜间噪声值均达标;(2)虹桥110Kv变电站东厂界昼间超标、夜间离地面5.5m处超标;(3)石龙路停车场厂界及厂界外相应敏感点昼间噪声达标,夜间由于受周围施工的影响,测试数据偏高。
上述超标的点位:虹桥110Kv变电站东厂界离地面2m处、离地面5.5m处昼间噪声值、东厂界离地面5.5m处夜间噪声值,其背景噪声值均已超过标准值;由于无法避开周围施工的影响,石龙路停车场厂界及厂界外相应敏感点夜间噪声值偏高,此次测试数据不作为厂界噪声评价的依据。
(2)敏感点噪声:在选择的25个敏感点共58个测试点位中: ①昼间、夜间噪声值均达标的点位有38个,它们是龙华西路315弄35号202室、502室,古宜路170弄(徐虹公寓)12号2层、5层,古宜路180弄(徐虹公寓)2号801室、1401室,虹桥路996弄67号201室、301室、501室,长宁路1120弄64号101室、301室、501室,延安西路1740弄20号3层、6层(昼间),白玉新村114号白玉养老院1层、2层、3层,武宁路300弄12号(武宁小城)3层、9层,中山北路1760弄1号楼301室、601室,宝源路209弄4号(厦苑新村)601室,新广路296号华东师大一附中教育楼3层、5层及相应教室室内开窗、关窗,广中路25弄9号东侧602室、12号东侧601室,广灵四路28号甲(开隆公寓)601室、901室、1101室,中山北一路865弄12号504室,中山北一路21号南楼学生公寓北侧4层、6层,逸仙路458弄(新海城)6号楼A幢706室,逸仙路490弄(辛耕大厦)8号507室;
②昼间达标夜间超标的点位有7个,它们是长宁路1120弄60号301室、武宁路300弄12号(武宁小城)6层、12层、15层,东江湾路411医院西侧6层,逸仙路490弄(辛耕大厦)8号807室,场中路4弄3号301室;
③昼间超标夜间达标的点位有4个,它们是东江湾路411医院西侧9层,车站南路28号上海复兴高级中学住宿楼东侧6层,逸仙路458弄(新海城)6号楼A幢1206室,万安路346弄2号301室;
④昼间夜间均超标的点位有9个,它们是宝源路301弄申桂公寓3号601号,多伦路201弄东方村16号402室,东江湾路411医院西侧3层、车站南路28号上海复兴高级中学住宿楼东侧4层,纪念路500号广济养老院2层、4层,场中路4弄3号6层、12层、18层。
在上述超标的点位中,除东江湾路411医院3层、9层,纪念路500号广济养老院2层,逸仙路458弄新海城6号楼A幢12层,万安路346弄2号3层,场中路4弄3号6层共6个点位昼间噪声值超标外,其余各点位由于所处地域声环境较为复杂,其相应的背景噪声值均已超过标准值。
(3)轻轨车站站台噪声:①东宝兴路车站列车进出站平均等效声级为84.0dB(A),达到《地下铁道车站站台噪声限值》(GB14227-93)中二级标准限值(85 dB(A))的要求。
②金沙江路站台在测试的9个点位的混响时间为2.19s~2.83s(500 Hz, 1/3倍频程),站台的平均混响时间为2.65s,超过《地下铁道车站站台噪声限值》GB 14227-93中二级标准2.0s的限值。
2、振动⑩监测结果表明:轻轨沿线的监测点位环境振动昼间、夜间监测值均符合《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88中居民、文教区标准的规定。
3、电磁辐射:测试结果表明:宝兴主变电站(110kV)、虹桥主变电站(110kV)、中山公园变电站(35kV)、曹杨路变电站(35kV)周围环境中的工频电场强度值和工频磁感应强度值分别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 24–1998)中推荐的4kV/m(4000V/m)的居民区工频电场评价标准和公众全天辐射时的工频限值0.1mT(100T)的磁感应强度的评价标准,综合电场强度值低于国家标准《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 8702–88)中规定的该频段电场强度公众导出限值12V/m。
4、废水:明珠线列车配置总数为28列,大部分新车于2004年下半年开始陆续到位,(现每日运营高峰时段上线16列,部分列车仍在调试阶段)。《监测方案》中要求在石龙路停车场废水处理站处理装置的进、出口处各设一个采样点进行监测,以检验该废水处理装置的处理效果及废水的排污情况。但是由于目前列车在停车库内采用干洗方式洗车,平均每日进行2列车的保洁工作,保洁过程中不产生污水。本次验收无法进行现场采样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