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体育教练员状况分析
中国体育教练员状况分析
作者:左琼
来源: 政法司理论处
发布时间:2007-02-07 字体:【大】 【中】 【小】全国体育系统教练员人才队伍的现状 1.1 体育系统教练员队伍总量及总体结构
到2005年6月底止,我国体育系统教练员总量为29317人,其中国家级教练448人,高级教练4538人,一级教练11032人,二级教练 9134人,三级教练3926人。另外有239人目前在教练员岗位上工作,但没有教练员上岗资格证,这些教练员分布在中央、省市和地市乃至县等各级体育机构中。统计结果和理论分析表明,我国教练员人才队伍的结构是比较合理的,但是中级教练员偏多,三级教练员相对来说较少,不利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应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
1.2 体育教练员人才的行政地域分布
各级别具备教练员资格的分布情况,国家级教练超过100人以上为华东和中南地区;高级教练超过1000人为华东和中南地区;一级教练在2000-3000人之间的为中南地区,在3500人以上的为华东地区;二级教练2000-2500人之间的为中南地区,在2500人以上的为华东地区;三级教练 400-500人之间为东北、华北、西北,500-1000人华东地区,1000人以上中南地区。
从各行政大区教练员的总量看:华东地区达到近9000人,其次为中南,达到近7000人;西南最弱,不到2000人。
在岗教练员相对具备教练员资格来说,具备教练员资格,但没有在岗的教练,在华东地区是最多的,达到近900人,占10%;而西北、西南地区虽然只有300人未在教练员的岗位上,但是这两个地区具备教练员资格的人数少,因此未在岗教练员就占到了15%。
从总体来说:华东和中南地区教练员资源较大,有较大的优势,西南较弱。1.3 体育教练员的经济区域分布
调查结果显示,东部地带高层次的教练员人数是中、西部高层次教练员人数3~6倍,国家级教练员占到全国国家级教练员总数的近70%,但是从事基层教练的人数偏少,不利于后备人才的培养,势必影响竞技体育的发展。中部地带:各级别教练员人数比较均匀,中级、初级教练员的人数基本持平,应研究如何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才,以提高中部地区的竞技体育水平。西部地带:初级职称的教练员达50%以上,高层次教练员偏少,是东部地带的1/3。整体看东部与中西部差距明显,教练员人才地域的分布仍呈东强西弱的态势。1.4 教练员运动项目及在岗情况分析
1.4.1 奥运会项目:如田径和游泳项目,具备教练员资格的人数较多,且在岗人数也分别达到具备资格人数的89.2%和88.5%。其次我国的几个传统优势项目上具备教练员资格人数,在职人数也较多,如体操、乒乓球和射击等。统计表明,这些优势项目之所以能够在竞技舞台上保持优势与自身雄厚的教练基础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再次,在一些较受欢迎和较普及的项目上如足球、篮球、排球和羽毛球等项目上,具备教练员资格人数以及在聘人数也相对较多。而在有些体育项目上具有教练员资格的人数较少,如现代五项、沙滩排球、跳台滑雪、自由式滑雪和冬季两项等,它暴露出我国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很不平衡,水平落后的项目教练员也相对缺乏。
现阶段在夏季奥运会项目方面具备教练员资格的人数比冬季奥运会项目的人数相对要多,且在所调查的33个夏季奥运会项目中,每一个项目具备聘任资格的教练员人数占每个项目具有教练员资格人数的百分比平均为85.1%,比所调查的10个冬季项目的平均百分比75.2%要高的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冬季项目开展的地域受限,开展范围相对较小,另一方面我国在冬季项目的开展上相对参与人数较少,造成我国冬季项目实力相对较弱,落后于自身的夏季奥运会项目和很多西方国家。
1.4.2 非奥运项目:武术、围棋、国际象棋、中国象棋等传统项目上,具备教练员资格人数相对较多,一方面与传统项目的自身影响力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项目自身的普及和群众欢迎程度有关。
在一些新兴项目上如户外山地、航空模型以及航海模型上具备教练员资格的人数在增加。主要是近几年,随着拓展、野外生存等项目的传入和兴起,这些项目越来越受到广大年轻人的青睐。
非奥运项目具备教练员资格人数总体上远远低于奥运项目的人数,其原因主要与项目的普及以及国家的重视程度有关。
在很多非奥项目上,我们的调查显示它们基本上没有任何专业的教练员,如汽车运动、高尔夫球、台球、壁球、动力伞、牵引伞、超轻型飞机、飞艇、风筝、健美、飞镖等项目,还有一些项目如软式网球、铁人三项、龙舟、救生等只有很少的具备教练员资格的人,但在聘人数里却远远超过了具备资格人数,说明这些项目的教练员主要由这个项目的爱好者和参与者兼职担任,在项目的发展上,起到了教练员的作用。1.5 教练员与区域竞技实力关系分析
按照竞技体育实力集团划分的四个集团中,第二集团具备教练员资格的人数最多,共10966人,其次是第一集团、第三集团,第四集团,分别为 10130、5935、2045人。从教练员等级来看,在四个集团中,国家级教练员人数最少,只占每个集团具备教练员资格人数的2.7%、1.2%、0.7%和0.2%。在各个集团中,一级教练员人数最多,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二级教练员。第一集团和第二集团中具备高级教练资格人数以及所占比例比具备三级教练资格人数以及比例要高,而第三集团和第四集团中,具备三级教练员资格人数以及所占比例比具备高级教练员资格人数和比例要高。说明在我国具备教练员资格的人主要集中在中级,第一集团和第二集团中具备国家级教练员资格的人数比例比第三集团和第四集团高,而第三集团和第四集团具备二级和三级教练员资格的人数比例比第一集团和第二集团要高。1.6 教练员运动经历分析
1.6.1 教练员任运动员时取得最好比赛成绩的情况
教练员任运动员时取得最好成绩的级别国家级最多,占调查总数的63.9%,其次是省级,占总数的19.8%。国际级和洲际级占总数的12.9%,再次是市级,只占总数的3.1%,县级最少,只占总数的0.4%。说明我国教练员在自身竞技实力上是较强的。
在四个竞技体育实力集团中,第二集团中教练员曾任运动员的人数最多共有4788人,其次是第一集团共有4705个人,第三集团和第四集团曾任运动员的人数分别是2599和731人。在四个级别中,第一集团中教练员任运动员时取得的最好成绩的比赛级别中国际级、洲际级比赛人数最多,取得最好成绩的国家级比赛和省级比赛的人数最多是第二集团。说明我国各个竞技体育实力集团中,第一集团和第二集团之所以竞技体育实力较强,一方面与教练员人数较多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也与教练员自身的竞技水平较高有关。
从竞技实力我们可以看到东部地带经济较为发达,体育事业也较为发达,竞技体育势力也较强,其次是中部和西部。教练员任运动员时期取得的最好成绩的比赛级别中,东部经济区域中取得国际级比赛级别的人数占三个经济区域所有总数的62%,洲际级比赛级别的教练员在三个经济区域中占59.7%,国家级占 51.8%,、省级占41.3%,市级占50.7%,县级占41.3%。可以看出比赛级别越高,所占比例越大。从分布上来看,东部地带不但教练员人数分布较多,而且任运动员时取得最好成绩的比赛级别中较高级别的比重也比中部和西部要高,所以无论从竞技体育实力还是从大众体育领域来看,东部地带相对都比西部以及中部要好。
1.6.2 教练员任运动员时取得最好成绩的时间
各竞技体育实力集团教练员任运动员时取得最好成绩的时间,第一集团18.26年,第二集团18.96年,第三集团18.51年,第四集团19.53年。说明竞技体育实力越强,竞争越是激烈,运动员出成绩也相对较早,这也反映出第一集团教练员素质相比来说较高。
从经济区域划分来看,教练员任运动员时取得最好成绩的时间东、中、西部分别为18.4年、18.85年和18.99年。从行政大区划分来看,华东地区教练员任运动员时取得最好成绩的年数最小,其次是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中南地区和西南地区。而从地域体育实力包括竞技体育实力以及非竞技体育实力来看,东部地带以及华东、东北的体育实力相对雄厚,说明竞技体育实力越是雄厚,竞争越是激烈,教练员任运动员时取得最好成绩的时间越早,结合教练员取得最好成绩的比赛级别来看,都说明东部地带以及华东、东北地区教练员素质相对中部和西部以及其他行政大区来说较高,教练员实力相对较为雄厚,这也是东部地带即华东、东北行政区竞技体育以及群众体育发展水平较高的较为有利的保障。1.6.3 教练员任教时间比较分析
教练员任教平均时间东部地带为13.6年,中部地带13.78年,西部地带为13.8年;从竞技体育实力看,第一集团为13.34年,第二集团为 13.99年,第三集团为13.65年,第四集团为14.06年。说明东部地带由于教练员人数较多且实力较为雄厚,因而竞争更为激烈,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教练员由于竞争压力,执教时间相应就比中部和西部要短。1.6.4 教练员兼任运动员情况
教练员兼任运动员在各竞技体育实力集团中的情况,第一集团兼任人数最多329人,占总数的37.40%,第四集团人数最少只有77人,占总数的 8.8%。说明在我国竞技体育实力越强,由运动员转任教练员的比例就越高一些,所以才出现了第一集团教练员兼任运动员人数最多,而竞技体育实力最差的第四集团教练员兼任运动员人数最少,比例最小的这样一种状态。
1.6.5 教练员岗位状态
竞技体育实力第一集团的教练员待岗人员比例最低,占11.50%,其次是第二集团,第四集团,最后是第三集团,分别达到了14.10%,14.20%和14.80%。1.6.6 教练员岗位分类情况
现阶段体校教练员人数最多,占到了全国教练员总数的71.50%,其次是优秀运动队的教练员,占18.40%。2 教练员的培养状况
教练员继续教育;高层次体育教练员人才队伍培养选拔制度。3 体育教练员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教练员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竞技体育长远发展和2008年奥运会对高层次教练员的需求相比,仍然相对滞后,特别是教练员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是制约我国竞技体育运动训练水平快速提高的“瓶颈”。4 体育教练员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将“人才强体”作为指导思想;以高层次教练员人才为重点,加强教练员的创新能力建设为目的;建立科学的教练员人才评价体系,完善选拔和使用机制,优化成长环境;统筹兼顾,加强西部教练员培训力度,满足弱势群体教练员的人才需求;解放思想,鼓励创新,加速完善与改革教练员的教育和培训体系;以结构调整带动质量与总量的提高与增长。
作者:左琼(北京体育大学)
蒋志学、钟秉枢、李业武、姜兴华、张锐铧、刘立强
第二篇:中国工业污染状况分析
中国工业污染状况分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已经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环保政策体系、管理体系和相关法律体系,但环境绩效仍不理想,工业污染防治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还一度陷入“违规排污一恶劣事故一整治一更大规模的违规排污”的怪圈。本文通过介绍污染源来治理和改善。
【关键词】工业污染、废水排放、废气污染、废渣污染
【引言】环境问题一直以来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时时刻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工业污染愈加严重,我们的生存环境岌岌可危。为了我们的后代保护环境,关爱生活是我们当下重要任务。
一、中国工业污染的主要污染物
工业污染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废气、废水和固体排放物对环境的污染。污染主要是由生产中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及各种噪音造成的,可分为废水污染、废气污染、废渣污染、噪音污染。
工业污染对工农业建设和人民健康危害极大,主要表现在:
一、是工业生产中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水、气、渣等有害废物,会严重地破坏农业的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
二、是工业“三废”对工业生产本身的危害也很严重,有毒的污染物质会腐蚀管道,损坏设备,影响厂房等的使用寿命;
三、是环境污染,公害泛滥,直接危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
四、是有些工业污染后果严重,难以清除,有些污染不容易发现,发现以后造成的危害已经很严重。
而工业发展的过程中主要的污染源是废水污染。大量的工厂为了减少支出而偷排污水。这样处理不当,将影响水体的自净,因而使水质恶化。近年来,人们日益意识到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现在污水必须通过处理才能排放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二、中国工业污染治理措施的情况
1、水污染
目前,全世界都为洁净水危机的面临而烦恼,尽管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在世界居第六位,但仍然属于严重的缺水国之一。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2,2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成,在世界排第110位,已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尽管如此,中国的江河湖泊却是工厂倾倒有毒废水的下水道,造成水污染事件不断在中国发生。
建立健全水环境保护法规,同时严格执法,做到以防为主、以治为辅是我国水污染防治的有效途径,也是水环境建设的最简单、最经济、最有力的手段。
目前未经处理的污水大量灌入农田,直接危害粮食质量,污染农田、污染地下水,危害人们的饮水卫生和粮食安全,这种做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因此在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一方面要利用污水发展农田灌溉,确保粮食增产;另一方面又要保证饮水和粮食安全。解决这一问题,关键要加大监控力度,科学适度地开展污水利用。目前,污水灌溉问题牵涉水利、农业、环保等部门。为此,要全面协调及时进行污水灌溉普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总体上保证污水灌区水土环境平衡,确保污水造福社会。
利用经济杠杆推动污水资源化。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污水处理费及排污费是城市供水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污水处理和排污收费的合理定价,逐步建立起激励节约用水和防治污染的价格形成机制。
所以只有保护好水资源我们才能更加安心放心的饮用。
2、废气污染
我国是SO2、NOx等多种有害气体的排放大户。这些气体具有很强的毒性,不仅可以直接毒害人体,也可以通过形成酸雨或酸雾间接毒害人体,并大面积损害农作物、森林和植被,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同时对露天工程的寿命也有严重影响。据报道,我国已有近一半的国土面积成了酸雨高发区。而高硫燃料的采用是SO2大量排放的根本原因,落后的生产工艺则是NOx大量产生的罪魁祸首。近年来,以及不少地区出现臭氧空洞,故大气的污染因为工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我们关注。
为了减少大气污染我们必须根据废气污染物的种类和特点,对国内外常用的各种处理工艺进行比较、筛选,尤其对于新开发的工艺应加以详细说明,指出其优缺点、先进性、适应性与可靠性,最后确定该工程选用的工艺流程。以此来确保不会使大气受到更严重的污染。
还有就是必须要工业合理布局,以方便于污染物的扩散和工厂之间互相利用废气,减少废气排放量以及减少交通废气的污染:改进发动机的燃烧设计和提高汽油的燃烧质量,使油得到充分的燃烧和绿化造林:茂密的丛林能降低风速,使空气中携带的大粒灰尘下降,树叶表面粗糙不平,能吸附大量飘尘。也可以改变燃料构成:实行燃煤向燃气的转化,同时加紧研究和开辟其它新的能源,如太阳能、氢燃料、地热资源等。总之,废气在工业上的排放危害很大。我们生活在世界上,一定要好好的保护自己,保护环境。
3、废渣污染
废渣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是占有污染的很大一部分的。大多数的工厂的废渣无处排放。于是出现废渣侵占土地、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所以为了保护环境,必须对废渣进行处理或综合利用,以及对其进行最终处置。
工业废渣会破坏环境卫生,污染水和空气等。同时“废渣”是一种自然资源,要想方设法利用,以开辟新的原料来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凡是已经有综合利用经验的“废渣”,如:高炉矿渣、钢渣、纷煤灰、硫铁灰、电石渣、赤泥、白泥、洗煤泥、硅锰渣、铬渣等,必须纳入工艺设计、基本建设与产品生产计划,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不得任意丢弃。
“废渣”堆放场所,要尽量少占农田,不占良田。要有防止扬散、流失等措施,以防止对大气、水源和土壤的污染。
这样,保护环境的同时,我们还要做好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十分经济的作法。
三、中国工业污染的处理效果和经济收益情况
工业污染,一旦得到适当的处理就不会乱排放污水。农田、干净的水体等不会得到污染,我们对日后的水会更加放心的使用。同样,经过处理后的水也可以用于灌溉,经济而又生态的生活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废渣、废气的治理,会使我们的空间得到合理的利用。不会产生较大的污染。
根据研究表明,一个企业的经济增长是与污染物成正比。因此,企业的收益越高,污染物越多。为此,必须要有有效的措施来减少污染,这样的企业才能安稳的运行。
四、中国工业污染的环境检测措施
环境监测是随着环境污染的形成而产生,并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的。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环境监测既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环境决策的重要依据,环境监测水平的高低反映了环境管理能力的强弱。离开了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就失去了奠基石。因此,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环境管理效率,必须依靠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任务繁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监测任务日益繁重。一是国家对环境质量监测的要求在不断提高,监测范围、项目和频次在不断扩大和增加;二是污染源的监测需求量也在大幅上升,特别是《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后,排污申报制度不断完善,环境监测的市场需求也进一步扩大,现有的环境监测能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环境监测的市场需求。
监测数据缺乏监督。由于环境监测站的垄断性,导致环境监测缺乏竞争,同时也使得对环境监测数据的监督乏力,特别是在服务性监测如排污申报监测中,企业希望通过监测“合法化”地少缴排污费,而监测站也可通过服务监测创收,其结果,往往是在利益驱动下进行权钱交易,导致监测数据失真,给环境管理带来了较大的阻力。事实上,这一现象在目前的排污费核定工作中已屡见不鲜。所以我们必须加强督促,以此来确保数据的正确性。
环境的监测一定要严格执行,不得有半点虚假。若是有虚假,便会出现违规排污一恶劣事故一整治一更大规模的违规排污的怪圈。新时代的我们应该督促监测人员做自己该做的事。
在新世纪新阶段,环境监测仍然必须坚持为环境管理服务的工作方向,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规律为目标,坚持“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弱化市场服务职能”原则,推进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增强监测能力,完善监测体系,拓展监测领域,提高监测质量,强化监测效率,逐步推进“政府由被动变主动、减少行政干预”的环境监测工作局面,切实履行环境监测站的公益性服务职能,努力适应新形势下环境管理的新要求。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改善现今工业污染的状况,我们要秉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相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第三篇:中国失业状况分析
中国失业状况分析
2011级 商学院国际商务二班
王斯迈 20118140
42今年即将毕业的南京大学研究生李耿巍近来很郁闷:“3年前本科毕业时有家很好的单位要我,我没去,现在研究生毕业了,那家单位却满员了!”
实际上,像李耿巍这样的研究生目前找个工作还不是特别困难。真正困难的是那些学校不太有名或专业不太时髦的本科、大专毕业生。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的急剧增多,在中国“上了大学就有了就业保障”的情况不复存在。不少大学毕业生加入了失业者的行列,中国社会的失业人员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去年,中国从“下中等收入国家”,跨入了“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目前中国GDP排名世界第二,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根据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十五”期间,下岗失业人员存量超过1 000万人,到2000年底,滞留在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为657万人,登记失业人员为595万人。据统计2003年全国城镇的劳动力供给总量达2 400万人,而当年只新增就业1 000万人。可见,经济的增长并未成功缓解就业压力。中国的失业问题十分复杂,这就需要系统的理论来分析。
中国虽然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是我们仍然在发展市场经济。我们知道,相过剩人口理论是针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理论,它是作用于市场经济的理论。因此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我国。随着资本的积累,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这意味着资本总量的增加。但是不变资本在全部资本的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而可变资本所占的及比重却日益下降。但是对劳动力的需求是取决于可变资本。因此,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会相对的减少。根据马克思的理论,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其合理性。这些人口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会对在业工人形成巨大压力。
我们说,一个国家就业状况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的平衡情况,劳动力供给又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劳动力参与率等。对于劳动力供给人 口,国际上通常用15~64岁人口为劳动年龄人口统计(我国通常用男性16~59岁,女性16~54岁)。虽然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逐步实行会降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未来劳动年龄人口会有所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新增劳动力绝对数仍将大幅度增加。我国劳动力供给人口总量和这部分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大大高于其他国家,我国劳动力供给居高不下的同时,我国经济发展派生的劳动力需求严重不足,以至于形成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持续性的巨大就业压力。
失业人口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采取有力的措施尽量防止失业人口的过多膨胀。如对企业技术选择的引导,加强劳动者的技能培训,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扶植中小企业,提高市场中介的功能等。相信终有一天失业者们会有一张温暖的床一个温馨的家,想要的简单幸福不再难以企及。
第四篇:中国环境污染状况分析
中国环境污染状况分析
资源和环境是不可分的,资源的实质就是环境,要保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护环境。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资源高消耗、环境重污染、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实际上我国高速经济增长是以巨大的生态环境污染为代价的。近20年来,我国在总体上承袭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事实证明,此种模式只能带来更严重的污染。我国目前环境污染现状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1、水体污染现状
(1)、地表水体严重污染
根据国家环保局2011年的统计调查的139座主要水库中,水污染极为严重的劣V类水质水库有8座。四大海区沿岸近海海域水质恶化日趋明显。重点河口、海湾、港口、大中城市附近海域污染较为严重。
(2)、地下水体严重污染
据环境保护部门对我国118个城市地下水监测资料的评价,污染较重的城市有76个,占64%,污染较轻的城市39个,占33%,基本未受污染的城市只有3个,不足3%。
(3)、降水酸化正成为新的污染源
调查表明,以煤烟型为主的大气污染导致酸雨的覆盖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0%,呈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水污染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约因素,严重威胁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2、大气污染现状
国家环保总局对全国大城市的空气状况进行监测,发现污染最严重、最密集的大城市有3个;污染程度较重的城市相当于世界发达国家20世纪50一60年代严重污染时期的水平,1998年大气污染的状况有所改善,但仍不容乐观。污染类型可分为煤烟型、汽车尾气型、煤烟+汽车尾气型和复合型。
3、噪声污染现状
“目前噪声的主要来源是交通产生的噪声(54%),其次是施工产生的噪声(16.9%)和生活中的噪声(15.9%)。另外商业经营产生的噪声(12.7%)也有一层以上的提及率。”在部分城市的比较中,北京的噪声污染情况最为严重,24%的居民认为噪声很大,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噪声指数(2.81)高于其它城市。噪声污染最小的城市是厦门,其污染指数只有
2.17。
4、固体废弃物现状
主要原因:①环境因素。全社会对固体废物的处置与综合利用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还没有形成人人自觉保护环境;②技术因素。我国目前综合利用的科技水平、加工设备、生产工艺等都比较落后,因投入少,科技开发能力弱,制约着固体废物处置与利用产业的发展;③政策因素。国家制定的关于固体废物的法律仅有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且没有相关的实施细则和法律解释,缺乏实际操作性。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实力的提高和公民环境意识的加强,制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环境污染防治对策及管理措施从以下几点(1)污染控制正逐渐从末端治理转变为清洁生产。(2)以“谁污染,谁付费”、“谁治理,谁收益”来代替“谁污染,谁治理”的治理方针。(3)废物的再生利用也将成为环境管理的重点,从而使环境保护不再只是消极地增加成本,而是从积极角度出发,将其视为产生效益的行业。
第五篇:中国环境污染状况分析
中国环境污染状况分析
人类的发展是以自然资源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为基础的,资源和环境是不可分的,资源的实质就是环境,一次,要保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护环境。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资源高消耗、环境重污染、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实际上我国高速经济增长是以巨大的生态环境污染为代价的。近20年来,我国在总体上承袭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事实证明,此种模式只能带来更严重的污染。因此,必须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防治对策及管理措施以制止和降低环境污染的加剧。
一、我国目前环境污染现状
1、水体污染现状
2008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571.7亿吨,比上年增加2.7%。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41.7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2.3%,比上年减少2.0%。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330.0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57.7%,比上年增加6.4%。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20.7万吨,比上年减少
4.4%。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57.6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34.6%,比上年减少10.5%;城镇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863.1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65.4%,比上年减少0.9%。废水中氨氮排放量127.0万吨,比上年减少4.0%。
(1)、地表水体严重污染
根据国家环保局2005年的统计,国家环境监测网七大水系的411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I一Ⅲ类、Ⅳ~V类和劣V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1%、32%和27%。其中,珠江、长江水质较好,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污染严重。28个国控重点湖(库),满足Ⅱ类水质的湖(库)2个,占7%;111类水质的湖(库)6个,占21%;IV水质的湖(库)3个,占1l%;V类水质的湖(库)5个,占18%;劣V类水质湖(库)12个,占43%。大的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为中度污染,巢湖、滇池和太湖污染严重,水质均为劣V类。调查的139座主要水库中,水污染极为严重的劣V类水质水库有8座。四大海区沿岸近海海域水质恶化日趋明显,其中渤海、东海污染较重,南海较轻。重点河口、海湾、港口、大中城市附近海域污染较为严重。
(2)、地下水体严重污染
据环境保护部门对我国118个城市地下水监测资料的评价,污染较重的城市有76个,占64%,污染较轻的城市39个,占33%,基本未受污染的城市只有3个,不足3%。据统计分析,地下水污染的特点:①“三氮”污染;②硬度升高;③酚、氰化物、砷、汞、铬、氟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这类物质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危害,它们不易分解,不易沉淀,易被生物体富集转化成毒性更强的有机化合物,并在迁移循环过程中遍布水体、土壤和作物,污染环境,危害生态。
(3)、降水酸化正成为新的污染源
调查表明,以煤烟型为主的大气污染导致酸雨的覆盖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0%,呈明显的区域性特征。1998年,我国降水年平均pH值<5.6。据监测,酸雨地区城市地下水的pH值也明下降,如贵阳、常州、重庆等城市,近年来pH值年下降速率达O.035—0.045,因水质酸化,造成地下水总硬度增加、重金属污染和有机物污染加剧。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水污染无疑将存在,局部的水污染甚至还有可能加重。水污染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约因素,严重威胁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2、大气污染现状
根据国家环保局优先考虑的环境问题可以看出,我国目前还处于第一代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阶段。其主要表现是:以燃煤排放的烟尘和二氧化硫为主要污染物的大气污染;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的有机物为主要污染物的水污染;以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为主的生态环
境破坏。就大气污染而言,我国的总体情况并不乐观,其趋势是农村好于城市,小城市好于大城市,轻工业城市好于重工业城市。1997年11月21日一27日,国家环保总局对全国大城市的空气状况进行监测,发现污染最严重、最密集的大城市有3个;污染程度较重的城市相当于世界发达国家20世纪50一60年代严重污染时期的水平,1998年大气污染的状况有所改善,但仍不容乐观。污染类型可分为煤烟型、汽车尾气型、煤烟+汽车尾气型和复合型。
(1)、城市大气
根据国家环保局发布的环境状况公报,1996年全国城市总悬浮颗粒物平均浓度为309微克每立方米,比95年降低8微克每立方米,北方城市超标率>30%的占85%以上;全国城市降尘量平均值为16.2吨每平方公里,比1995年降低1.5吨每平方公里,降尘污染水平有所下降;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全国城市二氧化硫浓度平均为79微克每立方米,比1995年下降1微克每立方米;全国大城市汽车尾气污染日趋严重,氮氧化物已成为一些大城市空气的首要污染物,全国平均值为47微克每立方米,与上年相比持平。氮氧化物污染主要发生在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2)、酸雨及其分布
由于人类在工业和其它活动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降雨时溶解于水中,即形成酸雨。我国酸雨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以长沙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降水酸度值最低,酸雨出现频率最高,并且呈逐年加重趋势;西南酸雨区污染程度仅次于华中酸雨区,华南酸雨区、华东沿海酸雨区分布较广,污染严重。1996年,酸雨降水污染普遍加重,分布区域有所扩大。据84个国控网络城市监测降水平均pH值<5.6的城市有43个,pH值最低达到3.54。降水平均pH值<4.5的城市有4个。酸雨频率>60%的城市有24个,其中,酸雨频率>90%的城市有4个,酸雨频率>80%的城市有5个,酸雨频率>70%的有2个。近2年来还有逐渐加重的趋势,这与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
(3)、噪声污染现状
目前,我国噪声污染已成为继大气污染、水污染之后的第三大污染,噪声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噪声危害听力;②噪声危害人的神经系统;③噪声危害人的心脑血管系统;④噪声可引起消化系统病症,造成肠胃机能阻滞,消化液分泌异常,胃酸降低;⑤噪声干扰人们的睡眠和休息;⑥噪声可影响母体中胎儿的正常发育和儿童的智力发展;⑦噪声能降低人们工作学习的效率,导致工伤事敌的发生。
噪声污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交通噪声、建筑施工及工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和家庭噪声。“目前噪声的主要来源是交通产生的噪声(54%),其次是施工产生的噪声(16.9%)和生活中的噪声(15.9%)。另外商业经营产生的噪声(12.7%)也有一层以上的提及率。”这是零点调查和指标数据网最新进行的一项调查得出的结论。在部分城市的比较中,北京的噪声污染情况最为严重,24%的居民认为噪声很大,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噪声指数(2.81)高于其它城市。噪声污染第二严重的城市是武汉,其次是广州、济南和沈阳。噪声污染最小的城市是厦门,其污染指数只有2.17。
(4)、固体废弃物现状
固体废弃物也称固体废物,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和泥状物质。按其来源不同,主要分为工业废物、矿业废物、农业废物、城市垃圾、放射性废物和传染性的废物等几大类。固体废物的管理主要是指控制其污染和实行资源化。随着生产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固体废物的成分日益复杂,排放量逐年增多,已成为世界公认的一大公害。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表明,将有害固体废物任意丢弃或进行不安全填埋。对环境的污染是极难治理的。多数情况下要花费巨额投资。现在有的城市,特别是近几年刚发展起来的县级市,还没有专门的固体废物处理场所,即使有一定的填埋场,其环保要求、技术操作规范等也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人们对固体废物的危害性,固体废物的资源化认识程度不高,致
使大量的固体废物随意抛弃、堆积、填埋,综合回收利用率较低。长期以来,在自然环境中囤积数量巳达到较高的程度,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渗透到自然环境中,已经或正在对生态环境造成大地破坏。
据有关资料反映,我国每年产生的固体废物可利用而没有被利用的资源价值250多亿元。发达国家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了50%一80%,而我国只有30%并且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其主要原因:①环境因素。全社会对固体废物的处置与综合利用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还没有形成人人自觉保护环境。积极支持回收利用工作的风气;②技术因素。固体废物的处置与利用技术要求高。而我国目前综合利用的科技水平、加工设备、生产工艺等都比较落后,因投入少,科技开发能力弱,制约着固体废物处置与利用产业的发展。如我国城市固体生活垃圾的直接分类回收设施仍相当落后,甚至是空白的状况,这些垃圾的分类回收几乎全靠拾荒者;③政策因素。国家制定的关于固体废物的法律仅有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且没有相关的实施细则和法律解释,缺乏实际操作性。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出台,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缺乏强有力的、长期的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
二、环境污染防治对策及管理措施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实力的提高和公民环境意识的加强,制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越来越迫切。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就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综合治理,如1998年实施长江流域上游天然林的禁伐与保护工程、198年实施淮河流域环境污染治理的零点方案、1999年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同时又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如《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均体现了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对生态环境的重视。
(1)污染控制正逐渐从末端治理转变为清洁生产。
末端治理是我国长期以来治理环境污染的一种基本手段,主要是通过环保部门强制排污单位采取必要的污染治理措施。这种治理方式是被动的,在不改变原有工艺的情况下,企业往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污染治理,增加了企业成本核算,因此使得大多数企业缺乏污染治理的积极性,甚至逃避对环境污染责任的承担。而清洁生产是实行全过程控制的一种形式,是一种主动的环境污染控制和治理模式。它主要包含了2个方面:
①在微观层次上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材料,少废元废的清洁工艺,物料的闭路循环,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尽最大可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毒性,生产的产品在使用中和使用后不会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并易于回收和再生,易处理、易降解;
②在宏观层次上,要求从企业战略高度上对整个产品结构、能源消耗构成及产品消费模式进行调整,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产生有害废弃物。我国已将推行清洁生产列入《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中,并明确提出转变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粗放经营的传统生产发展模式,调整单纯末端治理的环境污染控制体系,推行清洁生产的要求,这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
(2)以“谁污染,谁付费”、“谁治理,谁收益”来代替“谁污染,谁治理”的治理方针。
“谁污染,谁治理”是在我国早期环境污染治理工程中提出的,对环境污染控制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长期以来,国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加上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缺乏规模效应,大多企业单纯为满足市场短期需求和企业近期利益而逃避对环境污染责任的承担,加上我国环境保护法规的不完善和环境执法、监督不力,导致环境污染未能得到根本治理。在我国经济实力、科学技术水平和公民生态环境意识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应积极推广“谁污染,谁付费”和“谁治理,谁收益”的方针。通过对排污企业征收排污费,积累资金,扶持一批积极性高、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和团体,来承担对环境污染的统一治理,这样在污染治理方
面,可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同时又可以避免环保处理设施的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即省了资金,又促进了环保企业的发展。
(3)废物的再生利用也将成为环境管理的重点,从而使环境保护不再只是消极地增加成本,而是从积极角度出发,将其视为产生效益的行业。垃圾发电已为中国各大城市的垃圾处理找到一条可行之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公民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在国家环境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支持下,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必然会取得巨大的成就,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起到积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