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我国森林抚育技术体系现状及完善对策的研究

时间:2019-05-13 06:34: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我国森林抚育技术体系现状及完善对策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我国森林抚育技术体系现状及完善对策的研究》。

第一篇:基于我国森林抚育技术体系现状及完善对策的研究

基于我国森林抚育技术体系现状及完善对策的研究

摘 要:我国自2009年开始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工作开始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但是同时也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一是我国关于森林抚育技术虽然有很多研究成果和检测资料,但是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二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针对这两个问题,提出更加完善的相应的对策。关键词:森林抚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生态建设

自从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来,我国每年在环境上的投入逐年递增;治理沙漠、清理水污染,到如今的治理雾霾等等都是一系列举措。而对于森林的抚育更是国务院极度重视的一项工程,因为这对我国是否能做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森林抚育的工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便是2009年的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工作,与此配套的诸如《森林抚育作业设计规定》、《森林抚育检查验收办法》等单行规定让这项工作的进行有了更加具体的准则和依据,保证了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由于我国森林赋予技术体系才刚刚起步,开始实行的时间也比较晚,因此其中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然有问题,仍需要一些相应的政策来对其进行完善。

一、森林抚育技术体系现状

(一)理论研究的表层化

正是由于我国对于生态问题的认识不足,以前总是在走先开发再治理的老路子,使得很多人对于森林抚育工程的认识度低。对于森林还是停留在木材的使用上而非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环节。对于观念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这方面还是要加强宣传。

人们对于森林抚育技术的认识度低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国的技术还不够完善,正是由于技术力量的薄弱造成在进行的过程中没有一个良好的效果,在人们无法看到良好效果的情况下就无法对森林抚育技术的成效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目前各地方对于森林抚育技术的方案实践操作性太低,内容空、假、大,技术指标也单一,不能按照客观实际来进行。还有地方为了完成指标任务,用割灌除草措施等措施来进行,这样非常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等问题从而对环境形成二次破坏。

(二)理论和实践的脱节

森林抚育技术最后是否能发挥出其应当有的作用更重要的还是是否能将理论应用到实际。一切的理论最终还是要靠实践来检验,但是由于森林抚育技术在我国刚刚起步,在理论还停留在表层的情况下与实践脱轨。在技术推广方面还是不够到位,林业职工、农民以及林农都是工作在一线的实践工作者。每个人的教育层次,接受能力都不尽相同,因此向他们推广的结果也是参差不齐,培育技术最后的应用结果也是参差不齐。

二、针对目前的情况的完善对策

(一)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碎片似的理论是无法架构森林抚育技术体系的。因此要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调整森林抚育的结构化的经营模式,根据不同地质条件,林种、林龄分类进行检测数据、分析从而来确定合理的抚育和砍伐体系。我国对于森林系统有着大量的数据和非常丰富的资料,但是现阶段缺乏用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将这些大量的数据和丰富的资料进行整合,并且对于森林抚的长期规划和目标。要科学的建立从上到下的森林抚育规划。郁闭度一直是大家判断抚育成果的一个标准,但是这个标准太过单薄,其本身也有数值上面的偏差。因此,在标准中我建议再增加一个株数的数据,将二者全部都结合起来,不同林分的郁闭度和株数都编辑成册,这样对今后的工作也十分有利。

与此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成果,可以成立网络共享平台,将调查监测,成果,都及时公布到网上。其次,我们还可以提高技术人员的装备水平,对于观测仪、定位仪、测距仪都可以进一步提高,来加强数据的准确性和完善性。

(二)增强实践功能

对于原始生态林,我们应当严格进行保护,禁止任何的商业性质的破坏,对其数据进行长效的监控,原始生态林是珍贵的自然资源,必须要进行持久的保护。对于功能型生态林,应该注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的平衡,在树种、空间布局、林龄的方面要进行结构的优化,将抚育过后的功能型生态林具有了原始生态林的特征。与此同时,可以有适当的木材材料,这样功能型生态林便有了自己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重身份。而商品林在最后可以根据市场上面的需要来进行培育种植。要加强对于工作人员的培训,在初期进行工作的时候应该派技术专业亲自在现场对技术工人进行指导,并且全程检测进行情况,在过程中解决问题,并且可以在其中发现技术不成熟或者有待完善的地方可以及时向上汇报从而有助于尽快解决问题。结语:

我国对于生态建设总体还是刚刚起步的状态,森林抚育技术在难度上也比较大,理论上也是属于刚刚发展。在理论难以形成系统的时候便开始实践,这样在实践中也会产生诸多问题。如果想让森林抚育技术日益发挥效益还需要在理论和时间上双重进行加强,让理论和实践相互辅助从而得到更好成果。参考文献:

[1]白卫国,王祝雄.论我国林业数表体系健身[J].《林业资源管理》,2009(1).[2]孙礼涛.臭椿由地径推算胸径的研究[J].《 安徽林业》,2008(1).[3]孙培琦,赵中华,惠刚盈.天然林林分经营迫切性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林业科学研究,2009(2).

第二篇:建立和完善我国地方税体系的对策研究

建立和完善我国地方税体系的对策研究

郑振沂

摘 要: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逐步建立规范、健全的地方税体系是实行分税制的根本保证。从目前我国现行的地方税体系的运行情况看,虽然发挥了积极的功效,但仍远远不能适应完善的分税制的要求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在对现行地方税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改革和完善地方税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地方税体系问题完善对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分税制是处理和规范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必然选择,分税制的关键就是按照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设立中央和地方各自的税收体系,以保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来行使其职能。1994年分税制改革,初步确立了较为完善的中央税体系。同时,我国在体制上相对固定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这标志着我国地方税体系的初步确立。分税制改革十多年来,地方税体系的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地方税的收入总量不断增长,地方税专门征收机构的设置提高了地方税征收管理的效率,地方聚财理财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增长。但是,由于我国当时分税制的改革是在保留既得利益的条件下进行的,过多考虑了中央集权的需要,使得地方税体系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对现行地方税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改革和完善地方税体系的对策。

一、我国现行地方税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税权划分不科学,不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不完全的分税制,税收立法权和管理权过于集中。中央税、共享税以及地方税的立法权都要集中在中央,虽然为调动地方积极性也赋予了地方一定的管理权限,但总的看,地方税收法规制定权、解释权、税目税率调整权以及减免税权等都集中在中央。几乎所有的地方税税种的税法、条例以及大多数税种实施细则,都是由中央制定和颁发的,地方只有征收管理权及制定一些具体的征税办法和补充措施的权限。这样一种过度集中型的税收管理模式,一方面由于过多地考虑了中央利益,削弱了地方政府开辟税源、组织收入的能力,税权和事权的不对称,导致地方政府要么财力不济无所作为,要么将目光更多地转向了非税收入,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地方政府支出的需要,由此造成基金、收费迅速膨胀。另一方面也很难符合我国各地复杂的经济情况和千差万别的税源情况,不利于地方政府利用税收杠杆调控地方经济和因地制宜处理当地的税收经济问题。地方政府没有税收立法权,不利于地方政府开辟新税源,组织财政收入;地方政府因缺乏必要的税收管理权而无法灵活运用税收手段调节地区经济;税权过分集中使地方政府求助于收费的形式来筹集收入,扰乱了分配秩序,不利于规范地方政府的分配行为。

(二)地方税制结构不合理,缺乏有效稳定的主体税种

现行地方税体系税种庞杂,与地方收入有关的税种有: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筵席税、遗产赠与税(尚未开征)。其中营业税占38%,企业所得税占19%,城建税占10%,个人所得税占6%,农牧业税所占比重为10%,财产税的比重为7%,其他税约占10%。可以看出,我国现行地方税以营业税和地方企 1

业所得税为主要收入来源。但我国税种划分标准相互重叠,杂乱无序,在营业税、所得税中都有部分本属地方固定收入的税收划归中央,影响地方的财政收入。而且,随着增值税税制的改革,如果将建筑安装、交通运输企业的营业税改为增值税,营业税的税基会随之减少,收入占地方税收的比重也会下降。另一方面,按隶属关系划分企业所得税的做法本身就不合理,不利于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由于企业所得税涉及收入分配政策和地区间投资等重大问题,国际上大多数国家一般均将其划分为中央税。从长远来看,我国的企业所得税也应划为中央税。作为过渡,中央己从2002年1月1日起,实行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地方所得税也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因此,现行地方税体系缺乏对地方财力具有决定性影响且长期稳定有效的主体税种。地方税体系缺少主体税种,一是造成地方税收入不稳定。二是使地方税收入规模难以增长,收入总量上与地方政府应行使权力的需要相差悬殊,造成地方财政困难,直接诱发各种各样的地方收费。三是严重削弱了地方政府自主调控经济的能力,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三)地方税制改革滞后,与我国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近年来税制改革主要集中在中央税,对地方税制的改革力度不大。导致现行地方税制存在如下主要问题:一是税种内容老化,税负偏低。如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船使用税、房产税、印花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的暂行条例都是1988年以前制定的,这些税种不仅在征收范围、计税依据、税率、征管办法等方面都己不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而且税负也明显偏低;二是内外税制不统一,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税收负担不公平,不利于与国际税制接轨。如对房产、土地、车船的征税,内资企业征收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外资企业征收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牌照税;三是应开征的社会保障税、遗产税等税种未开征。

(四)地方税收入规模较小,难以满足地方财政的基本需要

适度的地方税收入规模是分税制体制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只有当地方税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占优势地位,能够满足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较大部分时,才能够保证分税制体制的稳定性和有效性。从现实情况看,尽管我国的地方税收入在全国税收总额中已占有一定的比重,但满足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程度并不高,这说明我国的地方税收入规模偏低,既不符合分税制体制的要求,也不能满足现实的支出需要,不利于地方政府有效实现其职能。据调查,全国地方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地方税收入,从静态特征看:一是从总量上看地方税呈明显的收入规模偏小的特征;二是地方税级配比过小,共享税成为地方税收入支柱;三是地方税收入占地方财力比重小,地方税的财政功能日趋弱化。从动态特征看,地方税收入则表现为增幅波动大,缺乏稳定性;地方税级收入日渐萎缩,收入弹性较弱。由于地方税收入规模过小,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投入很少,在一定程度上给地方税源建设带来了潜在的影响,而且直接诱发地方政府的各种收费行为,扰乱了正常的分配秩序。

(五)地方税收征管不规范,法律体系不健全

首先,国税和地税两套税务机构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税收征管范围划分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是按税种划分的收入分配体制执行不到位;二是税收归属与征收管理权不统一;三是税收征管工作相互配合不密切;四是税收征管操作程序不规范。国税局和地税局之间在征收管理的具体操作上极易发生互不协调的问题,在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管理、税款征收、纳税核查等日常的税收征管工作中出现了互相扯皮、拆台和争执,使纳税人无所适从,既影响分税制的正

常运行,也制约了地方税的管理作用;五是政策不规范。既造成征收范围的交叉和重叠,导致国税、地税征管工作的矛盾和困难,又形成税负不平等、税款流失、收入混库等问题。其次,地方税法律体系不健全。一是税收法律级次低,削弱了税收法律的约束力和强制性。二是部分税收实体法的修改完善工作滞后,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三是地方税收工作缺乏司法保障。由于地方税务机关负责管理的税种多、税源零星分散、征管难度大,加上公民纳税意识普遍薄弱的因素,致使偷逃骗税行为得不到严厉的打击,暴力抗税的案件也时有发生,地方税务机关的执法得不到有力的司法保障。

二、完善我国现行地方税体系的对策

(一)赋予地方政府必要的税收管理权限。

税收管理权限在不同级别政府之间进行划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要求分散决策,不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是如此。现代公共经济学认为,公共产品具有层次性,按其收益范围,可以划分为全国性公共产品和地方性公共产品。若由中央政府提供全部公共产品,则可能影响到公共产品的提供效率。这是因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公共决策过程,决策需要以准确的信息为基础。相对而言,地方政府较接近于当地人民,在对地方性公共产品需求的了解上远胜于中央。当人们处于经济信息不完全境地,且难以通过直接控制来实现所确定的目标时,就需要采取分散决策的方式来进行资源的配置。地方政府具有相对独立性,这也是激励机制设计的需要,相应的,地方应拥有较为独立的税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地方支出的需要,才能有效的提高政府机构的运行效率。目前应逐步下放部分地方税种的税收管理权限,将涉及社会收入分配公平、具有宏观调控意义、在全国普遍征收的地方税种,如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营业税等的税收征收权、税款支配权划归地方,税收减免权限适度下放到省和计划单列市一级,便于地方根据自身特点贯彻实施。对于税源普遍、税基不易产生区域流动的税种如车船使用税、房产税、城建税等,除税收立法权归中央外,其他权限都可下放给地方,便于各地因地制宜,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对税源零星分散、纳税环节不易控制、征收成本大的税种,如屠宰税、筵席税等,其他税收立法权、解释权和开征停征权都可下放到省级地方政府。

(二)改革地方税税种体系。

首先,改变目前企业所得税按行政隶属关系征收和划分收入的方法,在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基础上,将企业所得税改为共享税,由国税部门征收,地方分成;其次,完善个人所得税,由分类所得税制向分类综合所得税制转变,简化税率,统一扣除项目;第三,改革城市维护建设税。将课税范围扩大到包括外资企业的所有企业,改变其现行计税依据依附于流转税的做法,直接对商品销售额和营业额课税。同时,结合地方“费”“税”改革,将城建方面征收的市政建设配套费、城市公用事业附加占道费纳入其中,由地方政府确定适用税率;第四,开征教育税和环境保护税。将教育费附加、教育集资等规范为教育税。排污费、超标排污费等环境收费规范为环境保护税;第五,改革房地产税,将房地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房地产税合并,并将土地管理方面的相关收费纳入其中,成为新的房地产税;第六,改革农业税,取消农村一切不合理收费,将农业税与农业税附加合二为一,将农业税的计税依据改为农作物的常年产量。

(三)确立地方税收主体税种。

作为地方税主体税种必须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税基较广,收入规模大,以满足地方政府支出的需要;二是具有适度的弹性,能随经济的增长而增长;三是

由地方征管效率高,减少税收成本;四是税基流动性较差,避免因地区间税收负担的差异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按照以上标准,可以成为地方税收体系中的主体税种有:一是营业税。营业税是地方税种中最具增长潜力的税种,由于营业税的课税范围覆盖了整个第三产业,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第三产业发展空间较大,与此密切相关的营业税也将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二是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也是一个颇具发展潜力的税种,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公民个人的收入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个人所得税收入也逐年增长。三是城乡维护建设税。改革后的城乡维护建设税由于其计税依据的改变和课税范围的扩大,收入数量在地方税收收入中的比例必然大大提高,有能力充当地方税收体系中的主体税种。四是财产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财产的存量也将迅速增加,增值速度也将加快,财产税也应当有能力成为地方税的主体税种。

(四)确定合理的地方税收入规模,明确国税、地税机关征收管理权

首先,确定合理的地方税收入规模,使地方税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依靠,这样转移支付可以更多地用于特定项目而不是一般补助上,既可以体现分税、分权、分责的原则,又有助于增强中央的调控能力。为此,必须解决“两个比重”的问题:一是确定地方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合理比重,二是确定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合理比重。可以通过有选择的费改税提高地方税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加大地方税的收入规模。把目前地方具有强制性、固定性、无偿性、普遍性的规费项目转化为税收,使其成为规范的财政收入形式,由税务机关集中征收。

其次,为了提高我国税收征收管理水平,防止国税、地税在征收管理问题上发生磨擦和“撞车”,必须明确国税、地税各自的税收征收管理权限。可以对国税、地税机关在税务登记、发票管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等方面管理权限进行明确的划分。在税务登记方面,可仍按现行的“统一代码,分别登记,”的办法,可以把税务登记的稽核权明确给将来需要成立的税务警察部门,这样有利于加强对漏登漏管户的管理,不断提高税务登记率。在发票管理方面,应按收入归属权的流转税归属来划分,属中央税和共享税的流转税纳税人的发票管理权属国税部门,属地方固定收入的流转税纳税人的发票管理权归地税部门。在纳税申报方面,要坚持分别申报的办法,中央税向国税申报,地方税向地税申报,中地共享税必须同时向国税、地税申报。在税款征收方面,国税、地税的征收边界应严格划分。中央税由国税局征收,地方税由地税局征收,对共享税,可以由国税或地税统一征收分别入库,也可以实行国税、地税分别征管的办法。

(五)完善地方税收法律体系,构筑高效的地方税征管平台

首先,必须加强税收的法制建设,以法律规范征纳双方的行为。在合理划分税权的基础上,各级政府应按照各自的权限,完善地方税的立法工作,使地方税的征收管理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强化税收法律的严密性和规范性,减少地方税流失的法律漏洞;优化征管方法和手段,提高征管效率,改善征管服务质量;建立和完善税务人员培训系统,强化对税务人员进行培训,增强税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建立完善的税务人员监察系统,杜绝以权谋私,保证执法效果。其次,随着地方税税制改革的推进,应逐步做到地方各税统一由地方税务局征收管理。将目前由财政部门征收的农业税、耕地占用税,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的社会保险费,由环境保护部门征收的环境保护费,在“费改税”之后,统一交由地方税务局征收,方便纳税人,降低税收成本。第三,围绕《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落实,尽快制定税务代理、税务稽查和税收处罚等法规章程,严格区分征、纳、代三方的法律责

任和依法享有的权利,以保证税收征管的每一环节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结合全国各地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行纳税申报、税务代理和税务稽查“三位一体”的征管模式,尽快实行税收征管手段现代化,保证新征管模式的顺利发展,推动我国税收征管体制走向法制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平萍.论我国地方税体系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J].上海大学学报,2004,(9).[2]经庭如,许文.优化我国地方税体系的战略性思考[J].税务研究,2002,(5).[3]吴俊培.关于地方税体系的问题[J].涉外税务,2000,(8).[4]肖晓兰.地方税体系建设探讨[J].税务研究,2000,(7).[5]曾国祥.建立和规范地方税收体系[J].税务研究,2000,(11).[6]四川省地方税务局课题组.关于优化地方税体系问题的研究[J].税务研究,2000,(11).[7]隋晓.构建规范化和相对独立的地方税体系[J].税务研究,2002,(2).[8]苏明.当前我国地方税税权划分存在的主要问题[J].财政与税务,2000,(10).[9]贾康,白景明.中国地方财政体制安排的基本思路[J].财政研究,2003,(8).[10]王建书.改革和完善地方税制的基本构想[J].中国财政,2004,(4).

第三篇: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研究

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研究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摘要: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做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能够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难等关键问题。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揭示了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在企业自身信用缺失、法律政策、信用担保体系、信用评价体系及银行等方面存在若干问题,在借鉴国外信用体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在思想观念、立法、政策建设、信息担保体系建设、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奖惩制度建设,金融机构及企业自身等方面提出对策。

1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存在的问题

1.1中小企业自身的信用缺失问题

主要表现在:假冒伪劣、违约、欠款赖账、逃债、逃税、骗税、恶意透支问题严重。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宏观上的原因是我国没有能够把传统的信用文化融合到现代市场经济中来,西方的信用文化与我国传统信用文化冲突与整合中,以“讲信用为荣,不讲信用为耻”的信用道德评价和约束机制没有广泛树立。微观上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的自身因素导致的:首先,中小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往往无法达到银行所要求的贷款担保条件。其次企业本身在技术、管理和人才上通常并无特殊优势,经营效益不高,企业的信用水平也就难以提高。再次,营运能力较低。流动资金周转慢表明企业资产的使用效率低,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导致了我国中小企业整体信用水平不高。最后,发展能力与发展潜力较差。主要表现在中小企业净资产增长速度较慢和中小企业研究开发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高。

1.2政策、法律方面存在的问题

(1)政策层面上表现为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很难得到国家或省级政府在资金、项目上的扶持。调查显示:具有国家扶持项目的中小企业仅有7.3%,具有省级扶持项目的10.5%,说明中小企业得到政府扶持的力度远远不够。

(2)法律层面上,中小企业信用法律体系中的核心性法律还没有制定。如目前我国除《担保法》和新近实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以外,尚没有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相配套的法律规范。关于专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担保人员从业资格,信用担保机构财务及内控制度,担保业务范围和种类等问题尚无明确法律规定。而且《担保法》中的一些内容也与信用担保的实际相冲突或不适合,如《担保法》中规定,保证方式有一般保证和连带保证两种,但商业银行尚无一例外地要求担保机构必须承担连带保证责任,从而使担保机构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此外,对于担保机构的风险保证金的提取比例等也尚无明确规定,这些都不利于担保机构的稳健发展。国家发布的有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管理办法,也主要针对政策性担保机构,适用范围比较窄。还有在征信数据的开放和使用等方面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1.3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存在的问题

(1)担保机构规模和数量有限、管理体制不统一。目前我国担保机构的90%以上是由政府出资的政策性担保机构,它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主要支柱。受地方政府财力限制,各地担保机构普遍规模过小。据有关数据显示,90.9%的信用担保机构的资金规模在3000万以下,与中小企业实际贷款担保要求差距较大。在数量上担保机构分布也有限,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提供担保的户数仅为中小企业总数的13%左右。另外,各地担保机构的主管部门不统一,有的是政府,更多的是相关部门如经贸委、财政局、乡镇企业局、工商联等。各机构的章程、担保办法和管理体制也各不相同,从而影响了其运营的规范性。

(2)缺乏资金补偿机制。政策性担保机构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收取的担保费用很低,政府出资往往又是一次性的,因此在规模不大的状况下,缺乏后续资金注入及补偿机制。现有的商业性担保机构资本实力也较弱,同样缺乏资金补偿机制,使其承保能力弱、经营风险增加。

(3)缺乏风险分散机制。目前担保机构的实力过小,基于中小企业的现实条件往往又不能要求其提供反担保,因此许多银行都将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转嫁给了担保机构,这样信用担保机构汇集了中小企业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以及银行转嫁的大部分甚至全额信贷风险,资料显示,金融机构不与担保机构共同分担风险的在60%以上,共同分担下的分担比例也只有1:9到2:8。而国际上担保机构一般承担部分担保责任的比例一般为70%—80%,其余部分由协作银行承担。相比于所承担的巨额风险,担保机构所获得的收益仅靠所取得的微薄保费收入。

(4)担保业务范围狭窄。表现为品种单一,期限过短。据调查,有近55%的信用担保机构对企业只提供流动资金贷款担保,既提供流动资金信用担保又提供其他形式信用担保的机构不到40%,且多数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担保期限为3个月到半年,最长不超过一年,使中小企业的中长期资金需求仍然得不到满足。而从国际上担保机构的担保信用期限看,多数国家都对中小企业的长期银行贷款提供担保,担保期限较长,一般都在2年以上,最长的是美国长达17年,担保品种也很丰富。

(5)担保机构内部管理滞后。由于尚没有建立担保从业资格准入制度和失信惩罚制度,不少担保机构专业人员很少。从内部管理来看.很多担保机构缺乏规范的担保保证金制度、集体审核制度、风险内控制度、代偿制度和债务追偿制度等,显然,这样一种管理架构是很难控制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的。

1.4信用评价体系发展滞后

我国的信用评价业市场化程度很低,行业整体水平不高,市场规模很小,经营分散,业务量相对较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形成一套较全面、客观、公正且操作性强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导致了企业的信用状况得不到科学、合理地评估。表现为:

(1)制度欠缺。资信评级的运作制度、资信评级机构的业务范围、信息披露与保守商业秘密关系、如何对资信评级结果进行跟踪等都没有正式的制度。

(2)缺乏一套完整的、统一的社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目前大多数的企业信用评价机构受业务范围、地域技术、资金及人员素质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信用等级划分不一,其评价资料难以实现社会共享,其独立性和公正性也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而且信用评估都是对中小企业某一方面进行的,如银行对企业信贷信用进行评估,税务对企业纳税信用进行评估,工商部门对企业合同信用进行评估,质量监督部门对企业产品质量信用进行评估等等,并不能完整全面地反映中小企业信用整体水平。

(3)未建立有效统一的信用诚信平台。评价主体无法获得全面的企业信息,这就导致其评价结果难以准确反映企业信用的真实情况。

(4)信用评价的透明度不够。目前,我国征信数据的开放与使用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政府的工商、税务、统计、公安、人事等有关部门所掌握的可公开的企业信用资料没有向社会开放,这无疑增大了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在征信过程中获取企业信用信息的难度,降低了企业信用评估的作用。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管理不规范,对外信息公开少,这决定了信用建立与识别有特殊的困难,因此小企业难以在短期内通过自身经营活动迅速建立相应的信用制度,需要通过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形成信用识别与传导机制,因此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信用评价体系的完善意义非常重要。

1.5银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信息不对称是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管理面临的最大难题。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由于信息披露不规范,并且由于经营时间短,信誉积累不足,缺乏品牌及信用历史所能发挥的间接传递信号的作用,造成信息不对称现象比较严重。其结果之一就是银行对中小企业产生的不信任,并在银企双方的借贷市场中产生逆向选择,银行被迫放弃这块市场;另外的结果就是产生借款合同签订之后的道德风险。

2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对策

2.1培养市场主体的信用理念

与法制起到的约束力不同,信用是内在的伦理关系,是最有效地调节市场主体之间关系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我们可以创造良好的信用舆论环境,即把讲诚信作为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各种宣传舆论工具,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大力宣传信用道德在对推进社会进步、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其次要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表扬宣传重合同守信用的先进企业事迹,并对这些守信企业在企业年检、商标、广告、信息、贷款服务等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同时加大力度鞭挞假冒伪劣的欺骗行为和恶意毁约、逃废债务等不守信的行为,从而形成讲信用的内在动力。

2.2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立法

用法律对诚信行为进行规范,是西方发达国家信用交易和信用管理行业得以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如美国在非银行相关法案中规范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立法共有16项,如公平信用报告法、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平等信用机会法、公平信用结账法、诚实租借法等,构成了信用管理体系正常运转的法律环境。所以我国应加快构建对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基本法律框架。

(1)强化中小企业信用行为立法。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①尽快修订现行法律法规,如《民法通则》、《合同法》等,充实关于债权管理、逃废债务处罚等有关信用的内容。②强化银行方面、非银行方面的立法,规范商业信用和消费者信用行为的立法,规范商业授信行为立法等。在立法过程中,应特别考虑要建立和完善失信惩罚机制,以法律形式明确失信的法律边界是什么,失信到什么程度将给予何种制裁。③增强法律的统一性,尽量避免不同法律法规对同一违法行为有不同的定性与处罚。

(2)强化中小企业信用评价立法。尽快规范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机构的法律地位,在市场准入和经营行为监督方面确定必要的规范,使信用征信公司和资信评价公司等机构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

(3)强化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立法。要尽快制定《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法》,为商业化的社会征信机构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的搜集、保存、评估、咨询等业务提供基本的法律依据。通过此立法,一是明确信用信息的征集范围、征集渠道和公示程度,逐步形成信用开放和公平享用、使用信息的环境;二是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征信数据的收集、公开、使用、披露以及商业机密和国家机密的保护等。

(4)强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立法。首先应完善《担保法》,将担保机构的担保责任予以剥离单独规定,其次应尽快出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暂行办法》,并规范信用担保机构的准入、退出及内控制度,明确信用担保机构的行业定位及职能。

2.3建立有效的分类监管和激励惩戒机制

分类监管就是对守信企业实行信誉服务和指导扶持为主,对警示企业实行规范管理为主、对失信企业实行强化监督为主的管理政策。如浙江省工商局于2004年在全省推行对工商企业按照信用等级来实现分类监管:对守信企业给以信用积累、信用示范,对失信企业给予信用警示、信用披露,对违信企业给予信用限制直至启动逐出机制,起到很好的信用管理作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提醒我们,信用经济不是仅有道德软约束就可以形成的,还需要社会制度的硬约束,尤其少不了失信惩戒机制。因此在完善惩戒机制方面,应将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的资料在规定的程序下予以公布;还可将企业信用与经营者个人信用相结合;也可以实行市场退出制度,对那些不遵守行业操守、自身就不守信用的企业,出现失信行为要承担责任。在完善市场激励和行政激励机制方面,一是制定行政措施为守信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如在政府采购和工程招标中,向守信企业倾斜。二是制定行政措施给予守信企业更多的经营便利。

2.4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除了前已诉及的信用担保立法问题,还需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手段解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规模小、担保能力不足的问题。可以将对中小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资金补充和损失补偿列入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预算,每年根据有关规定定期拨付。二是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基金,用以弥补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损失。三是建立科学的担保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如在担保合同中设定完善的限制性契约,限定资金用途,也可以向被担保企业派驻财务总监来监控企业财务或定期了解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状况,还可以建立风险保证金和坏帐准备金制度,风险保证金比例由担保机构在信用评估的基础上,按照贷款担保期限和风险等级等因素与被担保企业协商约定,同时担保机构从经营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坏账准备金,用于冲抵担保发生的经营亏损、代偿支出和弥补担保呆账损失。

2.5完善信用评价体系

首先应确立企业信用征信制度。从发达国家征信制度形成的过程看,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欧洲为代表的以政府和中央银行为主导的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依靠市场经济法则和运作机制的模式。根据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具体国情,我国宜采用以政府或中央银行为主导,建立公共的企业信用征信机构的模式。在设计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时,不仅要高度重视资产负债率、资金周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分析指标,也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发展能力、成长性、创新性和诚实经营行为,更要考虑企业的外部环境支持,如社会经济状况、企业的行业发展状况、资金人力资源的获取难易程度等。最后还要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查询系统,提供企业信用数据统一检索平台,逐步实现企业信用信息查询、交流和共享的社会化。

综上,可在政府相关部门主要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牵头下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网站,集成信用征信、信用评估、企业查询、信用动态、政策法规、服务中心、公告和投诉等功能,以实现资源共享和综合利用,实现企业信用信息披露规范化、制度化。

2.6不断完善金融机构建设

首先在完善金融信贷体系方面,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授信体制、政策和程序,还要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减少对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管理层次和简化审批程序,允许基层行在核定的额度内自主审查发放贷款。对有市场、信誉好、效益高的中小企业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其次应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品种创新,积极推出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品种,可考虑在国有商业银行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部门,开发中小企业在各个金融服务领域的需求,满足不同层次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要。

2.7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的自身建设

中小企业自身信用建设的目的是为证明中小企业资信情况,并通过制度来规范中小企业信用活动当事人的信用行为,提高守约意识。

(1)培育和提高企业职业经理人阶层的整体素质。企业的管理和控制要由经理人来做。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企业信用就是经理人的信用。一位出色的职业经理人应当是对投资者、对员工、对社会公众负责任的社会活动家和示范者,例如通过建立良好的消费者与企业的关系,积极进行环境保护,以及成为社区公益活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等途径赢得更多的社会信任,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2)将信用理念渗透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强化企业信用理念就必须把企业对自身、对公众、对社会负责的精神体现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各个环节中去,把企业的文化现象、信用道德渗透到产品的质量、设计、造型、装演、商标、包装、广告、营销和服务等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并在上下之间、员工之间产生一种自觉珍惜企业品牌信用的默契。

(3)制定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规范,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可考虑从以下两方面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一是引导企业加强自我信用控制能力,防范企业自身可能出现偿债能力不足、不履约等情况的发生。建议通过引导企业建立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内部授信制度和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和回收机制等,提升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二是提高信用风险防范能力。企业的信用风险存在于经营交易的全过程之中,从客户开发、合同签订、货物发运直到货款回收,企业随时都可能出现信用风险,所以在各环节都应加强企业信用管理,避免信用风险的产生。

第四篇:我国技术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技术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我国有关技术方面的国际合作逐渐增多。但从微观来看,我国技术贸易在结构、层次、创新等方面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如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使我国技术贸易额不断上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技术贸易技术引进技术创新

国际技术贸易是指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间按照商业条件签订技术协议或合同而进行的有偿技术转让,是以技术为交易标的的国际贸易行为。国际技术贸易的主要内容有:各种工业产权,如专利、商标;各种专有技术或技术诀窍;提供工程设计,工厂的设备安装、操作和使用;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等。近年来,我国国际技术贸易迅速发展,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非凡是技术进口为促进中国工农业技术进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水平的差距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以下几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一、我国技术贸易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对国际技术贸易活动规则缺乏了解和深入分析

由于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规则缺乏深入了解和分析,致使近些年高新技术类无形资产流失达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就是由于许多人对国际技术贸易的非凡性、复杂性和程序知之甚少,以至于在技术贸易中束手无策,屡屡吃亏。此外,在签订技术贸易合同时,只重视有关技术价格确定、技术资料交付、支付方式等方面的内容,而忽视了考核与验收、技术服务与咨询、保密责任等所谓“软条款”的内容,极大地损害了我方的利益。

2.技术的引进与输出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技术进口远远多于技术出口,而且,在技术引进中成套设备等硬件占80%以上,软件技术占的比重较小。出现的结果是引进的技术很多,但真正奏效和起作用的技术有限,不能很好地利用当前引进的技术为国内急需的技术领域和相关的经济建设服务,造成一些资金的浪费和技术的搁浅。

3.技术引进与输出的层次较低,技术的科技含量不高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的高新技术得到了较快发展,高新技术的贸易额逐步增大.但这些技术还远跟不上国际高新技术的发展。与世界高精尖技术相比,我国的所谓高新技术科技含量并不高,技术贸易的层次相对较低。

4.技术的开发与创新不足

我国在技术引进中只重视对技术、设备等的引进,而忽视了对技术的消化和吸收,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所引进技术的改进、研发与创新。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尚有4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缺乏技术开发活动。而且,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不健全,技术开

发人员投入不合理。

二、我国技术贸易的发展战略

1.建立健全合理的技术引进和输出机制

技术引进机制。技术引进是缩小技术差距的重要途径,它需要一定的技术基础,这是技术消化吸收的前提条件。建立合理的技术引进机制的具体措施有:扩大技术进口的规模,使先进技术和软件技术的进口不断增加;以技术密集型战略产业技术为进口重点,实施向战略产业倾斜的技术进口战略;优化技术进口结构,不断提高产品设计、工艺、制造和生产治理等软件技术的比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结合投资、金融、税收和外汇体制的改革,建立有效的技术进口宏观治理机制;充分发挥沿海开放区的“窗口”作用,通过这些地区大力引进技术或提供技术信息.然后向资源丰富的内地辐射和传播等。

技术输出机制。技术输出是技术贸易发展的重要环节。建立技术输出机制的主要措施有:大力发展成套设备和以高技术为基础的软件技术的出口;制定促进技术和成套设备出口的相关配套政策,建立技术出口信贷和风险基金以提供技术出口保障;加强技工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根据世界各国的不同需求,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以亚太和周边国家为重点,积极开拓技术出口市场;加强政府治理,重视知识产权,加强对科研成果的保密,采取经济手段或必要的行政手段来保护和促进技术产品的出口等。

2.提高对外技术贸易的科技含量,走科技兴贸之路

高科技含量增大是国际技术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通过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已成为国际技术贸易的重要手段。要使我国对外技术贸易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到发展,就必须提高我国对外技术贸易的技术含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出口发展很快,初步具备了参与国际技术贸易的能力和条件。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对先进技术的选择和消化能力逐步增强,同时,我国在技术出口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也有所提高。我国出口的技术和成套设备,如机电产品、重工业和轻纺织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在技术贸易中仍然要坚持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提升。一方面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档次、质量和科技含量以进军国际技术贸易市场;另一方面要通过高新技术贸易的发展来促进高技术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因此,我国有必要在部分条件成熟的城市和高新技术区建立一批高新技术贸易城,形成集高新技术信息交流、博览、贸易、开发及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内国际高新技术产品的集散地和信息库,以实现高新技术成果的展示和贸易;了解、引进、吸收国内外高技术成果并带动以高新技术贸易市场为中心的金融、信息、商品、通信、劳务等整个市场体系的发展。

3.加强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直接关系到对所引进技术的应用和横向扩展,这是目前

国际技术贸易的重要内容和环节。在技术的消化、吸收方面应作如下考虑:在资金安排上,把消化吸收作为技术贸易投资的重点,从金融、财政和税收政策上给出一定的倾斜,搞好行业规划以及引进项目的布局;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对引进技术设备进行合理合法的研究和推广,适当保护本国企业对进口技术的消化和吸收。此外,还要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只有技术的消化和吸收,没有技术的创新,技术水平就会永远处于被动地位,永远不能领先于世界。要建立合理的技术研发创新机制,加强科学与技术的合作。加强产、学、研的结合,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系统化。加强开发与创新的国际分工与合作,发展高科技并促使其产业化。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我国技术贸易的层次和水平。才能应对国际技术贸易日趋高科技化的发展趋势。

4.加强技术贸易的宏观治理,完善配套的政策、法律、法规

随着国际技术贸易在政府间进行的比例增大及我国在技术贸易宏观治理方面问题的突出,加强技术贸易的宏观治理和改善技术贸易环境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首先,要抓好法律法规建设,保护知识产权,使我国的技术贸易纳入全面法制化治理的轨道,为发展技术进出口提供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其次,应抓好重大技术贸易项目的内外协调与治理,对引进的技术做出正确合理的评估,做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自主研究开发相结合,避免盲目引进和重复引进,非凡要杜绝一些企业对同一技术进出口竞相压价以及一些高新技术、核心技术泄密的不正常现象;再次,要加强信息引导,收集和传递技术进出口的重大信息,使开发和引进有的放矢,为技术贸易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创造良好的贸易环境。

三、总结

面对国际技术贸易发展的新形势,我国的技术贸易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从长远来看,能否顺利融入国际贸易体系,最大程度地参与并享受国际分工所带来的好处,取决于我国能否尽快提高对外技术贸易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从而获取技术贸易的最佳效益。只有加快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才能重新配臵我国出口产业和产品的比较优势,在未来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取得有利的位臵,逐步实现向技术贸易大国和强国目标的跨越。

08工管一班 孙雅琴学号:2008021053

第五篇:我国房产税征收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房产税征收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房产税一直是各国税务系统的重点组成部分。房产税的征收在我国历史悠久,甚至在上古周朝就已经出现房产税征收的雏形。然而,经过长时间历史的淬炼,我国现行房产税征收制度体系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对我国税收体制的制定和实行产生着持续的不良影响。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房产税征收现状及对策,有着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关键词:房产税征收;现状; 对策

从当前我国现行税收征收体制来看,我国房产税征收制度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是我国房产税征收并不单独立项,而是放在个别财产税的征收体系之内的。个别财产税组要征收对象是纳税人的在资产所有方面所获得利润,但是目前来说,这一税种的主要征收对象就是房屋(18250鑫翔2827QQ)。其次是我国房产税征收是按照房屋的不同用途进行区别对待的。用来进行商业行为的房屋和用来租赁的房屋在征收房产税时的税率是不同。最后,我国房产税征收的范围限定在城市,并且在税率的制定上有统一的标准。以上三个特征实际上与我国房产税征收现状和问题密切相连。

一、我国房产税征收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房产税征收范围十分狭窄

根据我国房产税所行条例的有关规定,我国目前只针对城镇房屋进行房产税的征收。然而,实际情况上,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房屋中被用于经济活动的已经不在少数。但是我国房产税征收体制却迟迟未作出针对性的反应。这不仅违反了税收制度的公平性原则,同时也导致农村商用屋的大量出现,为不法商人提供了可趁之机。

(二)我国房产税征收标准缺乏针对性

在征收房产税的过程中,征税部门的主要依据是房产的折价价值和租金价格。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折价价值是稳定不变的,而不是随市场行情发生变化的。使得一些商用房屋的实际价值在远超折价价值时在所交房产税上迟迟得不到体现。此外,我国房屋租赁行业标准化建设还有待完善。房屋在租赁过程中,租金价格十分模糊,往往没有正规的租赁合同作为参考资料和凭证。

(三)我国房产税征收工作缺乏完善的配套设施和体制作为支撑和服务

房产税的征收工作是一项展现极长,耗费巨大的体系性工程。在这一庞大课题之下,需要各个方面体制、政策和人才的支撑。房产税征收工作不仅仅是房产税的课收,其中还包含了对当地经济发展态势的预估,对房产价值的评估,对房产用途的核实,以及房屋租赁合同、房产交易文件等资料的审阅。明显,我国税务部门在配套设施和制度的完善上还存在不足。

二、从现状出发,针对我国房产税征收的对策性建议

根据以上对我国房产税征收现状中三个问题的发现和总结,笔者认为完善性措施应该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将房产税征收范围进行适量的扩大

不再将房产税征收范围局限在城镇。建立专门的农村房产税征收小组,对一些经济发达农村的房屋使用用途进行整体性的整理和建档,为下一步农村房产税的征收奠定基础。同时严格监控农村,尤其是沿海农村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房屋在用作商业过程中的纳税行为和违法行为(18250鑫翔2827QQ)。

(二)制定针对性的房产税征收机制

坚持多元化原则,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对区域内房屋的折价价值进行调整。此外,不再使用同一的房产税税率,而是通过市场调研和可行性评估等工作,制定更加合理的房产税税率。建立完善的房屋租赁行业规范和制度,要求建立标准化的房屋租赁合同和相关证明材料,保证课税的准确性。

(三)建立完善的房产税征收配套机制和服务设施

为保证房产税征收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必须建立客观公正的房产价值评估体系,这一体系的假设工作应该从建立现代化的评估指标体系以及制定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并完善相关反馈和监督机制等方面入手。此外,加强对房产税征收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行为的处置和应对机制也十分关键。当前我国实行的个人信用记录的方式是可以借鉴和参考的方式,能够有效杜绝逃税、漏税行为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三、结语

我国房产税征收体制在配套设施和服务机制的建设方面、在征收范围和征收标准的规定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局限和不足。借鉴美国、法国、英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房产税征收经验,我国房产税征收体制的改革应该从将农村部分房屋纳入征收范围、改革固定税率、完善当前房屋租赁行业的管理规范以及建设公正、公开的房屋价值评估机制等方面入手(18250鑫翔2827QQ)。

参考文献:

[1]邓子基.建立和健全我国地方税系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2]倪红日,尹佳音.不动产税的征收管理研究[RJ.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6.[3]郝秀华,韩秀琳.房产税征管问题与建议[J]?新疆税务,2001,(6).[4]何杨,刘威.发达国家房产税征管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涉外税务,2011,(5).[5]杨继瑞.房产税征管系统完善与现实把握:源自渝沪试点[J].财政金融,2011,(3).[6]李晓乐.当前中国房产税改革的思考[J].财经视点,2012,(11).[7]陶恒.对我国房产税征管问题的探究[J].商情,2012,(31).[8]杨阳.我国物业税税基评估体系的构建[D].东北财经大学,2010(18250鑫翔2827QQ).[9]徐涛,方霞.国外房地产说的盆要特征及其借鉴[J].财政研究,2003,(10).[10]郭庆,尉京红.关于分区构建我国物业税税基评估模型的设计思路[J].财会研究,2010,(6).[11]Fisher,Glenn,2002,Historyof

Property

Taxes

in

the

United States,EH.NetEncyclopedia,Edited by Robert Whaples,September30.[12]Joan M.Youngman, Jane H.Malme,1994, An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Taxeson Land and Buildings[J].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InternationalAssociation of Assessing Officers, OECD.

下载基于我国森林抚育技术体系现状及完善对策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我国森林抚育技术体系现状及完善对策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基因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基因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作者:于贵穴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3年第03期 [摘要]基因产业是我国21世纪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同时又面临发展机......

    我国土壤现状及改良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土壤现状及改良对策研究 作者:刘书运 孟宪聪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9期 [摘要]文章阐述了我国目前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指出要实现农业的......

    浅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一、 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一直发展相对平稳。农村经济在多年的发展中其成果表现如下: (......

    浅谈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系定稿

    题目:浅谈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作者:宋旗 浅谈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全面的转型时期,政府权力的行使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其国际的舞台中......

    我国汽车产业知识产权现状及对策研究五篇

    我国汽车产业知识产权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随着汽车产业知识产权纠纷越来越多,知识产权问题日益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同时,随着加入WTO,我国汽车产业在知识产权保护......

    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现代经济发展的特征之一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实际应用。刚刚被列为我国十大调整和振兴规划产业之一的现代物流业,要想搭上现代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加速实现信息化是必由......

    我国中小企业激励机制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激励机制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5年5月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中国经济在不断地进行着深刻......

    93250我国政府采购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政府采购现状及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加入WTO,一切都要遵循着国际规则,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势所趋,这些都要求着作为政府一项大支出的政府采购,再也不能固守旧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