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状元故里文化大观园
状元故里文化大观园设计说明
一、项目背景
提出背景:在“沧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可围绕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休闲等主题,积极开展与京津等地大型旅游社团的合作,规划、开发、建设精品景区、精品线路,促进我市旅游业快速发展。
状元故里文化大观园作为肃宁县最新推出的最具时尚精神与人文内涵的文化旅游度假区,它集生态、人文、休闲、度假为一体,坐拥400亩优越生态环境并牵系着肃宁状元文化的悠久历史文脉,是一处极具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旅游富矿。随着肃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文旅游的快速跟进,状元文化故里大观园即将成为肃宁乃至沧州一处独具特色的生态休闲度假区与文化旅游景点。
二、项目区位
项目用地位于肃宁县北王庄村,地块南侧紧邻肃宁县城,西侧为肃宁县主干道肃留路,北侧和东侧均为耕地。地块地势平整,交通便利。
三、设计构思
1、基本思路——体现多样性、差异性、避免单一性、同质化。
2、核心理念——在传统和流行的园林景观设计层面上力求创新,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
3、具体构思——充分利用肃宁状元文化资源,将末代状元文化历史作为规划设计的文化内涵,巧妙而恰当地融入园林、建筑、景观之中。
4、设计目标——二期工程的总体目标为:①深邃的状元文化内涵,②鲜明的沧州地域特色,③独特的“林盘”园林形态,④完善的现代旅游品质。全力打造 高品质的现代旅游度假精品和肃宁旅游最新名片。
四、总体布局
1、布局原则——因循自然环境,顺应地貌地形;因境制宜、因地制宜;承扬中国自然山水的“法自然”思想,结合不同功能分区统筹安排。
2、布局分区——整个状元文化故里大观园用地沿肃留路自东北向西南依次划分为三个分区,分别是①状元文化苑,②生态农业休闲区,③新民居区。三大区域内容功能相异,但均以肃宁状元文化一以贯之,在总体结构上一脉相承,组成自然、流畅的有机整体。
五、分区设计
1、状元文化苑
以肃宁状元文化为基础,开发“状元文化苑”景区。“状元文化苑”景区可位于肃留路沿线,是肃宁第一个以“状元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游览展区。项目在肃宁状元文化的特质基础上,充分挖掘中国状元文化资源,集生态旅游、休闲娱乐、励志教育和爱国教育为一体的旅游景区。
景区的主入口设置在肃留路上,同时设置状元文化苑广场,可作为举行活动和停车场地。在广场上,仿建解放时期肃宁主城门楼外观的“冀中解放第一城——肃宁”纪念馆即游客接待中心,取自“肃宁为冀中区解放的第一个县城”之意。免费对外开放,力争成为“河北省爱国教育基地”。
在景区内部,以中轴对称的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形式,设置了“三馆一廊”等景点,分别为状元文化大观园、科举文化展示馆、科举文化体验馆、状元故居、状元酒文化展示馆以及文化长廊等。重点建设“三馆一廊”,即科举文化展示馆、科举文化体验馆、状元故居及状元文化长廊。重点建设“科举文化展示馆”,展示中国两千年封建制度下产生的科举制度文化。重点建设“科举文化 体验馆”,游客可在其中亲历励志体验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现场。重点建设“末代状元刘春霖故居”,分阶段展现末代状元的辉煌一生,并收集、整理刘春霖真迹和仿制作品。重点建设“状元文化长廊”,展示中国科举制度下所产生的六百余位状元雕像及事迹。在园区东北侧设置状元学堂,使孩童的朗朗读书声烘托和提升整个园区的文化氛围,出入口即相对隐蔽又可对外单独开放。景区的落脚点为分别位于南北两侧的纪念品展销馆和状元酒展销馆。此外沿肃留路与商业内街布置仿古商业。
同时,在整个景区设置一些励志名言,可聘请名家题写,镌刻在石头上或其他物体上。
状元文化苑设首道入园门票和园中票,重点的景点可收取园中票,但不宜过多。新民居小区居民可凭身份证或户口本免首道入园门票。
2、生态农业休闲区
生态农业种植中心,即核气生财、杏运岛、桃花岛、梨花岛等。该区为核心园区,以现有温室大棚为基础,分为反季温室栽培和裸地栽培两个部分,其中包括特色品种种植区、精品展示区、种植采摘区、设施栽培区。通过该区的综合建设打造生态农业创新产业基地,不但生产绿色、无公害蔬菜水果,且通过无土有机生态栽培、立体栽培等模式展示现代生态农业建设成果。
滨水景观休闲区,即荷塘月色区。该区位于整个园区中心,建设人工湿地、人工湖、垂钓园及相关附属设施,园区内生产生活所排废水通过人工湿地水体净化系统后既可达到对水质净化的目的,又创造良好湿地生态景观,使污水资源化的生态理念在实际建设中得到应用。在该区域内依托原有河道水源优势建设人工湖,湖内放养适合垂钓的鱼虾,湖内种植芦苇及其他水生植物,湖岸种植果树、高大树木,成林成片,铺设羊肠小道。即可旅游观光又可休闲垂钓,在给人们带来体验渔业活动的同时达到休闲娱乐目的。
有机畜禽养殖区。该区域养殖鸡、鸭、鹅、黑猪、羊及特色山鸡、野兔等温顺动物,不仅为园区内餐厅提供优质有机肉食来源,而且可以开辟动物驯化、认养、逗趣等特色项目,增加游客兴趣。
生态疗养健身区。该园区散落布置于生态种植区,本着康体、保健、养生为目的,设置天然养生场所,供游客有氧运动与休闲。
每个景区基本形成一个大的环路,并与若干次级环路有机结合成网络,以保证顺畅到达各景点。
整个景区设有三个出入口,分别为位于北侧与停车场相结合的出入口,服务于假期或周末驱车来此亲近自然地游客;其次是与状元文化苑相连通的出入口,使得整个生态区成为状元文化苑的后花园,游客可买通票一并游览;再次是与商业内街结合的出入口,方便游客在一番游览之余进入内街进行餐饮休憩等活动。
以上各景区均自成体系,又能联动发展,各景区互补性强,市场操作空间大,可满足不同人群休闲、度假、养生、康体及游乐的需求。
3、新民居区
该区域为居住区,新民居区即原有居民的村庄改造回迁区和文苑家园即商品房区,采用围合式的布局双拼别墅、联排别墅以及多层洋房等多种建筑形式,中心布置双拼别墅,外围布置联排别墅,沿区域北侧设置五层的洋房,使整个居住区从感官和心理上与其他两个区域分隔开来。沿肃留路与商业内街布置沿街商业。从而使得建筑群组形成一个北高南低,布局错落有致的建筑形态,极大丰富了沿肃留路的天际线。
景观布置上,在中心别墅区设置了集中景观区以及各组团内部结合水系和 景观小品等布置了分散景观节点,使小区一步一景,步移景异,极大提升了小区的品质与档次。
小区主入口设置在北侧商业内街,即减少了对主路肃留路的交通压力,也为小区居民出入创造了相对静谧与安全的环境,同时也在肃留路上设置次要出入口,保证了出入的便捷性。
六、交通组织
由于整个项目用地位于肃留路沿线,所以在肃留路设置一出入口处并设置古式牌坊,利用新民居区与状元文化苑的沿街商业形成商业内街,使商业内街成为连接三个区域的交通核心空间。商业内街主要设置餐饮休闲娱乐功能,满足游客游览之余对餐饮和休憩的需求。
七、建筑风格
1、总体为中国传统徽派建筑,同时突出地方特色;
2、礼制性建筑(纪念堂、牌坊、阙门等)采用砖石材质、徽派风格、色彩朴素、造型庄重、具有雕塑感;
3、街肆建筑与园林建筑采用砖木结构或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造型布局体现中国气质,构造装饰体现沧州特色。风貌要素为小青瓦坡屋顶,空斗砖封山墙,栗褐色木构件,青砂石墙、桩基。其余为撑弓、斗拱、垂花柱、花格门窗等装饰要素。
八、景观设计
1、景观性与生态性结合,注重绿地总量与绿化丰度;
2、树种选择以燕赵乡土树种为主,实行乔、灌、草、花、藤的协调搭配与有机结合,并注重竹类和水生植物的运用。以竹、柳、樟、荷与海棠、杜鹃、桂花、腊梅等体现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配植特色;
3、重点部位与主要景观节点应注重古树、大树的运用与配植。背景景观应注意运用适当规模的树群或者树林。在较大绿地应注意疏林草坪的布置和“林盘”形态的展观。
4、在庭院空间应讲究植物的观赏规律与文化意蕴,做到恰当、精审、诗意、美观。在山墙与亭廊可适当配植攀援与藤本植物。
九、技术指标
总占地面积:306041平方米(459亩)
其中:
1、状元文化苑: 60872平方米
(91亩)
2、新民居区: 112667平方米(169亩)
3、生态农业休闲区:132667平方米(199亩)
第二篇:状元故里文明古镇(巷子口)
状元故里文明古镇
——巷子口镇创建文明乡镇情况汇报
千年文化古镇巷子口镇,位于宁乡与安化交界的雪峰山余脉,总面积105.8平方公里,人口4.3万人,这里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千百年来,巷子口镇人民在这块平凡的土地上劳动创造,状元文化和湖湘文化哺育了这里的一代代人。
近年来,我镇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打造“历史文化名镇、生态宜居古镇、边贸物流重镇、农业观光新镇”的总体规划,以创建县级精神文明先进镇为契机,以提高全镇人民综合素质为目标,按照“巩固创建成果,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狠抓落实,大胆创新,在集镇提质扩容、村容村貌亮化、社风民俗改善、产业发展等方面入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全镇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承历史传统,彰显文化底蕴
巷子口镇群山环绕,山水秀丽,人文景点,闻名遐迩,素有“石桥之乡”,现有保存完好的古石桥41座,惠同桥、丁字桥、振兴桥、邓婆桥、毛公桥、狮子桥、宝塔桥等都流传着古老的传说。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南宋状元易祓,曾任礼部尚书,后授翰林院大学士,封宁乡开国男,晚年归隐故里,潜心研究经学,成为
湖南历史上最负盛名的经学家,有《周易总义》、《周官总义》、《山斋集》等经学著作及诗词传世,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我镇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推进传统道德教育,印发了《》,组织学习《论语》、《大学》等国学系列教材,在镇、村组织宣讲活动,张贴宣传海报,分发经典小册,在全镇形成了学传统、讲文明、树新风的氛围。
二、狠抓组织建设,营造文明氛围
一是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按照团结务实的要求打造了一个战斗力强的班子,班子成员精诚团结,率先垂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二是切实加强机关干部队伍建设。实行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进行办公室主任竞争上岗,办公室人员双向选择,激发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进取心,形成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三是着力加强村级班子建设。以村级换届选举为契机,配强配优了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基层组织的堡垒作用进一步增强。四是着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结合创先争优活动要求,深入开展“抓党风、促政风、带民风”主题活动,全体党员戴党徽、亮身份、树形象,在全镇营造了弘扬正气、抵制邪气的氛围,努力构建了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三、加快集镇扩容提质,打造发展平台
今年以来,镇党委政府把加快集镇的扩容提质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力推进。集镇建设项目取得新进展:紧紧围绕“彰显文化魅力、打造中心重镇”这一主题,高起点、高标准做好了集镇规划,规划了行政服务区、商贸物流区、旅游观光区及移民安置区,着力打造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风情集镇及仿
宋古城。巷沙流公路镇区段已动工建设,路基在近日可完成交工,预计路面在8月份前可全线硬化;投入80万元新建的压缩式垃圾站已全部竣工;集镇自来水厂顺利竣工,并将在7月前正式投入使用;征地15亩,总投入3000万元的农贸市场建设已正式启动,今年11月份可建成并投入使用;集休闲、观光、餐饮、住宿为一体的状元山庄建设项目已于5月18日奠基开工,预计在8月份可完工;已启动镇区电信入地、亮化拓展等工作,交管站、派出所、农技站、畜牧站、信用社等项目建设将在今年正式启动,宜居新镇初具雏形。集镇管理得到规范和提升:一是重点推进集镇秩序整治,拆除违章建筑83个。二是成立保洁公司和水务公司,提升集镇整体功能;三是加大了对乡村环境卫生专项资金的投入:投入资金6万多元,对集镇主要街道设置了交通标志线;投入42万元,作为农村固体垃圾收集处置体系运行经费。四是创新集镇管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奖惩机制,在集镇范围内开展文明经营户、共产党员经营示范户评选活动,开展集镇文明示范街创建行动,加强群防群治力度,一个文明整洁、规范有序的新型集镇正在形成。
四、启动村容整洁工程,改善人居环境
一是推进绿化工程。全面实施封山育林,创建“林业生态镇”,实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6.3平方米/人。二是进行改水改厕。加大改水力度,提高居民饮用水质量。在镇区建立了一个自来水厂,镇区居民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加强农村居民饮用水的无菌消毒处理,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100%。改造传统厕所,冲水型公厕密度达3.2座/平方公里。严格控制重点工业污染源,重点工
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达100%。及时进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处理率达98.4%。加大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关停率100%。
我镇在创建文明乡镇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离上级部门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下一步我们决心以“争先进、创一流”为目标,团结奋进,创先争优,使我镇两个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为文明宁乡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状元故里 吴阳古镇(旅游览胜)
状元故里 吴阳古镇(旅游览胜)
状元故里
吴阳古镇(旅游览胜)
吴阳镇是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辖镇,坐落于鉴江下游平原,濒临南海。状元故里,2005年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面积81.6平方公里,河网纵横,国道325线横贯全镇,交通发达。下辖18个管理区,178条自然村。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如春。吴阳是历代吴川县城所在地,文物古迹众多。
乡镇企业主要有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网具、建筑业等,尤其建筑业发达;农业主要有稻谷、香蕉、蔬菜、淡水养殖、三鸟饲养等;林木产量占吴川市2/3;海产品丰富,由于咸淡水交界,所产沙螺、米蟹、海蜇、禾虫、泥丁别具特色。
历史文化
林召棠(1786~1872年)字爱封,号芾南,吴川市吴阳镇霞街村人。林公17岁为秀才,公元1823年(道光三年)癸未科状元及第。皇帝阅其卷未批:“今科得一佳元,一字笔误偏旁,非关学问。”授职翰林院修撰。道光十一年,任陕甘正主考官;道光十三年,受聘肇庆府端溪书院主讲,连续15年,弘扬文化;后回乡寄庐于金莲庵,终老泉林。著有《心亭亭居诗存》、《文存》、《笔记》等书传世。
状元轶事
林召棠告假省亲,路经苏州,苏州才子一向清高,怀疑他的“状元”之才,于是以苏州的关帝庙欠缺一副对联为由,请林状元挥毫题对,林召棠看出苏州才子的意图,颔首微笑,一挥而就,传为千古佳话:
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皆丧胆,单刀会鲁肃,江南士子尽寒心。
首任使美官员。
林召棠故居
在吴阳镇霞街村,建于公元1704年(清康熙四十三年),一厅两房,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11平方米,占地面积191平方米,1983年公布为吴川县文物保护单位。状元故里霞街保存有状元故居、状元古井、状元坊、状元纪念馆、林氏大宗、“高贤里”牌坊等建筑物。吴川八景: 丽山樵唱、渔翁撒网、通驷垂虹、延华弄月、极浦渔归、限门飞雪、东海朝阳、一览凭高。这八景是吴川古八景,随着环境的变迁,有的已烟消云散,有的只依稀可辨。著名古代“吴川八景”,吴阳独占六景,即东海朝阳、一览凭高、渔翁撒网、极浦渔归、延华弄月、限门飞雪。
东海朝阳
吴阳金海岸,位于镇东的南海沿岸,18公里的海岸线,碧海银沙,视野开阔,8平方公里被联合国定为“人与生物圈”考察点的防风林带。是观海戏浪的好去处,东海朝阳一景古今并无二样,凌晨渔民出海捕鱼,是一道非常美丽的风景线。
限门飞雪
吴阳镇沙角漩的鉴江出海口处,古时,鉴江下游特别是鉴江出海口处江面宽广,风浪较大,当时往来在鉴江出海口的船只都不大,浪花打在船蓬上,浪花四溅,远远望去犹如雪花纷飞,故称限门飞雪。此景偏僻,不过值得一游。
极浦渔归
位于吴阳霞街黄李村,始建于南宋年间。它地处江口,渔艇纵横。每当夕阳西下渔船归来之时,灯光点点,有如繁星满天,彼时商贾云集,买鱼沽酒,击掉讴歌,热闹非凡。古景已烟消云散。
吴川童谣
粤西吴川,有多种民间语言,发音各不相同,以吴阳、黄坡等地最为正宗。童谣是原汁原味的方言诗歌,吴川话和粤语最相似,是古粤语的分支,吴川话至今还相当完美地保留了古汉语的语法和发音,是古汉语的活化石。
如吴川童谣之“点脚泥鳅”(一种游戏):
点脚泥鳅,同船坐舟,三官坐轿,白蚁行桥,桥儿扭扭,扭到三官大路口,路口拾只死狗,回归比阿爹送烧酒。
注:回归——回家;送烧酒——当下酒菜。
这首童谣富有吴川话特色,押古韵,如果用普通话念,不但不押韵,还极其拗口,因为普通话没有很好保留古代声韵,用地道的吴川话(吴阳黄坡话)读则非常押韵,发的就是古音,可以查阅古韵资料:鳅、舟同属于《平水韵》下平十一尤;轿、桥同属于《词林正韵》第八部;扭、口、狗、酒同属于《平水韵》上声二十五有。
文物古迹
吴阳是粤西著名历史文化古镇,是历代吴川县城所在地,现存文物古迹众多,有始建于南宋的极浦亭、读书楼;元朝的圣殿(学宫);明朝的双峰塔、巷门寨东炮台遗址、止寮港遗址;清朝的状元府、状元坊。还有城南门、古兴隆寺、城隍庙、白衣庵、中山纪念堂等。
双峰塔
坐落在吴阳镇文塔村,公元1599年(明万历二十七年),吴川县令周应鳌于江海迥流处建此风水塔,又因特思山、丽山远揖塔前,故名“双峰塔”。塔为平面八角形,七层仿楼阁式砖楼,高23.15米,首层直径9.8米。塔身为壁内折上式,各层设假平台,塔基为石板雕花装饰,塔边棱角处嵌有石雕托塔力士,形象古朴,姿态各异。200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最近修葺,难寻旧貌,古韵不存。
吴阳学宫
坐落于吴阳中学内,始建于元朝,为主簿唐必达和教谕吴仲元所建。原有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由戟门、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尊经阁五座建筑物组成。历经明、清两朝多次重修,是古代文人读书学习的地方,属宫殿式建筑、砖瓦木柱结构。学宫大成殿,殿面宽20.3米,进深12米,前檐深1.5米,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吴川学宫在历史上享有盛誉,培育了很多著名人物,清代状元林召棠、我国首任使美大使陈兰彬等,均曾在此求学。2003年公布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近代历史原因,保护不力,学宫现仅存大成殿,如今破旧不堪。
极浦亭
坐落在吴阳镇中街内,始建于公元1241~1252年间(南宋淳祜年间),是解元李凌云隐居讲学之所。极浦亭原建筑为亭制,经明、清多次重修,现存建筑属清代祠堂式形制,总面积485平方米。极浦亭距今已有700多年,虽经多次重修,仍保存清代建筑风貌。2003年公布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城门
南城门又名永和门,位于吴阳镇城里村南路口,建于公元1394年(明朝洪武二十七年),原为土城;公元1340年(永乐元年)改用砖砌建成;公元1478年(成化十四年),湖广按察使、岭南西道员分巡佥事陶鲁用巨砖建成城墙,设四城门。1938年为避免日本飞机寻找轰炸目标,吴川县长刘应时下令拆城,南城门因当时来不及拆毁而保留下来。是吴川历史的见证。
中山纪念堂
位于吴阳镇城里村,为民国时期建筑,红砖、钢筋水泥洋式结构建筑,四周为廊,高约10米,总面积420平方米,民国期间为纪念日本侵华国耻而建,现基本保存完好。
芷寮古港
芷寮港是唐宋至民国的近千年间的我国南方大港,停泊来自海内外的船只不下千艘,帆樯数里。县志记载:“此地富庶曾为六邑之最。”故有“金芷寮,银赤坎”之说。芷寮港遗址位于吴阳街南端,在芷寮村与桥头村两地交错点上,芷寮元末成港,明代最盛,清代衰落。清雍正版的《吴川县志》载:“芷寮为海口市泊所集,每岁三月后,福、潮商艘咸泊于此……”,因长期沙泥淤塞,清末已废。
唐代古船
位于吴阳镇沙角漩寮东村对面海域,1982年吴川文物普查的中发现,同时,还征集到渔民在沉船上取到的铜柱、铜钉、铜片。据1988年出版的《吴川县文物志》称,“该沉船未作打捞清理,积沙之下遗存情况不明”。专家鉴定为唐代沉船,至今仍未打捞。
风味小吃
吴阳沙螺
吴川地处海滨,水产品极其丰富,其中沙螺、海蜇和芷寮蟹蜚声遐迩。沙螺,学名为尖紫蛤,又名西施舌,吴阳沙螺在清朝为贡品,因产于鉴江河口与海水交汇地方,咸淡水交融,其肉雪白清脆,其汤甜润可口,正如状元林召棠《西施舌》诗中所说:“就中西施舌,江瑶难为侔。” 吴阳沙螺粥尤为美味。
芷寮蟹
芷寮蟹,因其产于芷寮海域而得名,芷寮村位于鉴江出海口,水中浮游生物多,蟹体肉质嫩美,顶部膏结如子,有“米蟹”之称,每年农历二月为最佳,故有“正月沙螺二月蟹,不羡山珍羡海鲜”的名句。宋苏东坡当年经过吴阳吃螃蟹,即留下“没看黄山徒对目,不吃螃蟹空负腹。”的诗句,状元林召棠也有诗曰“执杯持蟹螯,足了一生事。”
海蜇
海蜇,原名水母,吴川人俗称海蜇为“捞”,吴阳沿海的海蜇最为出名。海蜇的营养极为丰富,加工后的产品,称伞部者为海蜇皮,称腕部者为海蜇头。
泥丁
禾虫
第四篇:状元文化
状元的来历
要追溯状元这个词的历史,起码可以追溯到唐朝。依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其居首者被称做状头。但是状元的称谓并非起源于唐代,而是起源于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王嗣宗科,从此历代进士第一人正式称为状元。而相对于状元称谓出现更早的状头,宋代以后就成为状元的别称。状元的产生由多种因素构成,从个人因素上来说,状元从小就有较好的资质,或聪明好学,或记忆力惊人,才思敏捷,或少年老成,志向远大,或文学成就较高。状元的获得与当时的社会风气、皇帝的喜好和一些其他因素也有关系。同时家庭出身、游学拜师和地域文化对状元的产生也有很大的影响。宋代状元初授官职基本一致,在以后的仕途生涯中,却表现不尽相同。对于状元仕途来说,升迁相对比较平稳,也受其它因素的影响而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有的升迁较快,有的则升迁较慢。状元作为当时选拔人才的产物,势必对当时的封建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其影响主要集中在对国家和文化教育两个方面。
说到状元,先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科举创始于隋代,是设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其名称由分科取士而得。武则天时,创立殿试制度,即皇帝亲自在殿廷上向考生发策问的考试,此外还增加了武举。诸科之中,惟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宋以后,统治者对科举越来越重视,皇帝多亲身干预。考试的内容以经义为主,至明清两朝,考试的题目皆出于四书五经,文章的格式规定为八股文,解释则必须依据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到了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开始推行新式的学校教育,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方告终结。状元文化与政治
科举为的是选官,它对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科举实行以前,中国的官吏任用主要是世袭制和荐举制,如汉代的察举和征辟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度。到了后来,选拔人才的权力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单凭门第出身看人,弄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一般平民百姓乃至中小地主阶层在这种情形下便难有入朝为官的机遇。科举制度为中下层读书人打开了一扇改变命运之们,虽然真正能进入此门的人甚少,但被希望鼓动起来的人却甚多。俗话说得好:“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并且数千年来人们据此教诲后代子孙读书的重要性———“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科举制度中自然要考试,状元则是考出来的魁首。历史上有“三元及第”的说法,其中提到的“三元”,更是百年难遇的考试天才,堪称状元中的状元。所谓“三元”,是指解试(后称乡试)、省试(后称会试)、殿试(后称廷试)均为第一,因这三试的第一名分别称做解元、会元、状元,故合称三元。据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八“三元”条考证,自科举实行以来,连中三元者,不过区区十几人而已。
状元难考,一旦考上便荣耀非常。宋朝建立以后,宋太祖将武则天时曾偶尔举行的殿试确立为固定制度,让考生直接与皇帝发生联系,考中者称“天子门生”。皇帝对新考中的进士赐宴,叫“闻喜宴”,因为宴席总是设在琼林苑,所以也称做“琼林宴”。为提高状元地位,皇帝还常常赐诗,这也是宋以前未曾有的事。唐代进士及第以后有雁塔题名之制,宋代仿效此制,让新进士在汴京桂籍堂题名。此外,宋代增加了传胪仪式(即殿试揭晓唱名),在殿试公布名次之日,皇帝至殿宣布,由阁门承接,传于阶下,众卫士齐声传名高呼。此制为明清所沿袭,为状元等考中者的极大荣光。状元进士们面对种种恩宠的欣喜心情,大约多与唐代诗人孟郊在《登科》诗中所述相仿:“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
荣耀归荣耀,要想考中状元,首先得有“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苦读和“十年寒窗无人问”的等待。其实,十年只是约数,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个状元岂是十年就能读得来的?在科举历史上,还有不少百岁考生,也并没有以期颐高龄感动上苍,让魁星点他们为状元。
平心而论,状元是富有才学的,他也应该是考生中最有才学的人之一,但事实上要摘取状元桂冠却不一定全靠真才实学,机遇等因素在这里也颇能起到相应的作用。例如,据《清朝野史大观》等书载,乾隆有次阅卷时,第一、第二名皆江浙人,第三名为陕西人,他感到江浙人历年考中状元者甚多,而陕西人在本朝却无人中过状元,于是他御笔一挥,排名第三的王杰成了状元,文章做得最好的赵翼便只能屈居其后了。状元与人才培养
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培养人才的最为重要的教育形式,也是人才擢升的最好机制。从隋朝中期初创到清末废除,经历了近1300年的历史,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其中状元700多名,有名有姓、有案可考者620余名。许多清官廉吏都是通过科举选拔上来的,那些叱咤风云的名臣、名相,那些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思想家,那些光照千秋的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外交家,不仅在那个时代光彩夺目,至今还熠熠生辉——
隋朝的房九龄,唐代的张九龄、陆贽、韩愈、柳宗元、贺知章、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刘禹锡、白居易、杜牧、裴度、李商隐、颜真卿、柳公权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曾巩、黄庭坚、秦观、沈括、苏轼兄弟、柳永、程颢、朱熹、包拯、寇准、吴潜、吕蒙正、文天祥等;元代的泰不华、李齐、施耐庵等;明代的汤显祖、张居正、齐泰、杨慎、海瑞、徐光启、袁崇焕等;清代的纪晓岚、刘墉、郑板桥、方苞、王士祯、林则徐、魏源、翁同龢、张謇以及近代的曾国藩、李鸿章、康有为、蔡元培等,不是高中状元就是进士及第,都由科举产生,可谓人才济济,群星璀璨。他们是朗照中国文明的英才,不只属于他们那个时代,也属于今天,属于永远;不只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
可以说,没有古代的科举制度就没有中国历史上群星闪耀的状元,就没有宏大瑰丽的中华文化气象,就不会诞生一大批视点治国安邦、经天纬地的民族栋梁,就没有灿烂的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早在几千年前,柏拉图就告诉世人,他的理想国是哲人统治的国家,只有哲学家变成国王或国王变成哲学家时,人类才有太平盛世。明万历年间,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他的一个意外发现是,这个古老而遥远的东方之国原来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他告诉西方人的一个重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也就是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他还煞有介事地告诉欧洲老乡,“而在中国最终实现这一原则的制度叫做科举制”。状元文化的弊端
在民间,人们常将婚姻与科举联系起来,称结婚为“小登科”,状元及第为“大登科”。著名的《四喜诗》也把缔结良缘和科场得意同列于人的情感巅峰体验(简称人生四大幸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中国人喜欢“喜”,更喜欢“双喜”,这作为一种美好的愿望,应该说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从社会学方面讲,“状元文化”实质上反映的就是封建社会的人生价值观———“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的伦理价值观。因为在封建时代,非官非贵之家的下层人士,要想飞黄腾达、光宗耀祖,唯有科举取仕一条道路。难怪一些人终生参加科举考试,年逾花甲甚至百八十岁,还在为科举考试折腾不已。功名利禄之心,驱使人们“十年寒窗”甚至“头悬梁,锥刺骨”,千军万马拥上科举取仕的“独木桥”,虽使一些人美梦成真,但也害苦了更多的读书人。状元文化和科举制度的实质就是崇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给文人学士设好一个“学而优则仕”的愿景,做“人上人”,闻名四方,威风八面。于是乎,数千年来,中国文人学士们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大多便空耗在那些四书五经等古书堆里了。
更糟糕的是,数千年来科举取仕侧重的是“四书五经”、“孔孟之道”等纯人文的为政之道,考核的是文人学士们的“温文尔雅”之德,即使后来增加的武举考试也只不过考些骑马、射箭、刀剑之术,对于理工科学、辩证逻辑思维知识却是全部排除在外的。如此的考试内容和用人导向,使科技知识及进步思想数千年来被束之高阁,研究科技理工科的人士被打入冷宫,即使明末清初江南初步萌芽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意识也倍受打压中途夭折,致使中国空有“四大发明”却在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下受尽屈辱,更错失西方早期工业文明和商品经济繁荣昌盛的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机遇期。难怪到近代中国有志有识之士崇尚“西学”、叫停“八股取仕”和“科举制度”而备受民众的拥护。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科举取仕制度”终于先于清朝的灭亡而寿终正寝了。清朝后期中国各地的新式教育便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地理、法律、哲学等等新学科,中国人的文风、学风、世风和思想也为之一新。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的一种客观存在,后世无法抹去也无法回避。科举制度确实存在诸多弊端,尤其是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一心读死书,钳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自由;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遏制了创新人才的拍样,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状元文化的积极意义
在科举制度和状元文化的作用下,中国建立起了世界上最早最完善的文官政治,至今,我国高层政权结构里还有这种浓厚的色彩。唐代取士重诗赋,宋代取士重策论经义,这不仅推动了唐诗宋文的繁荣,而且客观上形成和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尚文”特色,造就了大批的文化精英。封建科举制度的施行,还推动了当时私塾、县学、州学及京师国子监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中国教育的重要里程碑。教育是培养人的,如果说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文化代表是知识分子,那么中国汉代以后历代知识分子的面貌、气质、精神都是由科举制度塑造出来的。可以说,科举制度从中国文化土壤中产生出来后,又再造和提升了中国文化。
最重要的是,科举制度所坚持的“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开启和奠定了公平竞争的考试文化,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特别是在科举制度日趋完善的宋朝,采取了特别举措限制“贵家”子弟,这客观上给予了平民子弟更容易崭露头角的机会。宋朝不但出现了众多的“平民”状元,而且很多普通百姓子弟通过科举改变了自身及其家庭的命运。海外不少汉学研究专家也因此把中国的宋朝称为“平民社会”,宋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最为开明、社会最为和谐的时代。教育要理直气壮说“状元”
“状元文化”的价值内核具有跨越历史、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与其他民族文化一样,“状元文化”也是国粹,理应光大,甚至可以申遗。“状元文化” 的现实教育价值显而易见,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功教育”的宝贵资源。历经时代变迁,状元文化的影响力并未减退。现在,好多地方都留有“状元坊”遗迹,有的还专门斥资修葺或复原历史上的状元牌坊和相关遗迹,许多地方都成功打造出了状元街、状元公园、状元广场、状元村、状元路、状元文化博物馆等地方“名片”;耳熟能详的有状元红、状元笔、状元糕、状元楼、状元宴、“金榜文化节”等品牌和活动;还有以政府名义举行的“百业状元”表彰大会,等等,这些现象都反映了官方或民间积极的“状元文化”心态,反映了“状元文化”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无时无刻不在有形或无形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尽管这里面难免有些作秀的成分,但比之那些捕风捉影争抢“西门庆”籍贯之类的无聊与低俗,要纯正、健康、高雅得多。
“状元”情结深入人心。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产生于过去并已沉积的历史文化,还是一种链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命之流。当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国人的血液和心灵里都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分和营养。无论官方还是民间,用“状元”说事,折射的都是那种沉淀在中国人血液里的文化情结。文化是一种“记忆”,是民族的记忆,也是民间的记忆,对“状元”这个特定历史产物的尊重,就是对先哲圣贤的尊崇,就是对历史文化的敬重,就是对中华民族优秀精神遗产的坚守和弘扬。
现今,人们对“状元文化”的投鼠忌器大多源自对“高考状元”的误读。“高考状元”之说属于一种讨口彩的说法,是全社会喜闻乐见的一种表达方式,比之“第一名”“第几名”“名列前茅”之说更富有传统文化意味,这是社会大众健康的文化情结,是一种正常的社会文化现象。虽然并不排除确有个别“高考状元”是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是只会考试的“考试机器”,但无法否认的是,绝大多数高考状元并不是“样子货”,没有真才实学,或是心智不全的青少年学生是难以获此优秀的。对“高考状元”的适度关注和宣传,切合民众心理、顺应社会文化。一方面,对相应的学校、校长、教师、学生来说,是一种“肯定和激励”,也是整个社会重视知识、崇尚智慧、追求成功的主流价值观的体现;另一方面,通过宣传“状元”们刻苦学习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可以启迪同龄人热爱学习、勇争一流,追求卓越,志在成功。以榜样的力量激励成长、激励成功甚至出人头地,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这本来就是“成功教育”的题中之义。
对现行教育而言,“状元”并没那么大的破坏力,如果说一提“状元”就干扰了素质教育,那只能说明我们目前搞的“素质教育”未免太脆弱了,需要反思的是我们对“素质教育”的定位和推行策略,而不是跟“状元”过不去。教育也不要低估了老百姓的觉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理念、人才理念的不断更新,老百姓的认识也越来越理性,他们心中的“状元”就是孩子爱读书、会读书、读得有出息、会生存、会生活、会做人,未来能比别人做出更多的贡献。
“状元文化”的价值内核具有跨越历史、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与其他民族文化一样,“状元文化”也是国粹,理应光大,甚至可以申遗。“状元文化” 的现实教育价值显而易见,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功教育”的宝贵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传承创新,理直气壮地谈论“状元”,谈论“状元文化”,才能弘扬“状元文化”。
状元文化
教育学 蔡婷婷
13033019
第五篇:对联大观园
对联大观园
东风迎新岁 瑞雪兆丰年 春草满庭吐秀 百花遍地飘香 东风吹出千山绿 春雨洒来万象新 削平山岭铺大道 跨越江河架宏桥 山青水秀风光好 人寿年丰喜事多 笛弄梅花曲 莺啼杨柳风 春到碧桃树上 莺歌绿柳楼前 洞庭自有千重浪 世上今逢万里潮 满怀生意春风蔼 一点公心秋月明 瑞雪映兆丰稔岁 神驹腾跃吉祥年 莺迁金谷晓 花发锦城春 春暖风和日丽 第丰物阜民欢 枝头梅绽新春丽 海角龙腾伟业兴 大地时时腾紫瑞 春风处处醉芳菲 千山齐唱迎春曲 万水同吟幸福歌 桃红映人面 水绿织克光 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雪爱梅花人爱雪 春回大地我回春 一言九鼎山河动 万户千村日月新 玉龙吐宝庆吉日 金凤含珠贺新年 雪映丰收果 梅传喜庆年 乐滋滋为四化 笑盈盈迎顾客 春满神州苏万物 文昌艺苑谱千篇 室内声屏观世界 楼前竹柏写人生 禹地花明春柳绿 尧天日丽晓霞丹 处处春光好 家家气象新 缩千里为咫尺 联两地为一家 元日有杯皆进酒 春来无处不飞花 海岛春融花竞放 南天日暖鸟争鸣 正是江南逢化雨 只缘冀北送春风 和风吹绿柳 时雨润春苗 喜报英雄门第 春到光荣人家 希望工程播希望 文明国度创文明 美酒欢心杯起舞 春风得意笔生花 爆竹声声春讯早 桃符处处岁时新 人勤三春昌 地肥五谷丰 提高医疗质量 增进人民健康 四面青山看画展 三溪碧水听诗吟 春潮涌起千江雪 海域探来万斛珠 院庭不大聚财富 柴门虽低出人才 大地春光好 农村气象新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春临玉宇繁花艳 福到门庭喜气盈 几行柳绿山川秀 一树梅红天地春 百货风行财政裕 顾客云集市声欢 黄莺鸣翠柳 紫燕剪春风 红梅铮骨傲雪 桃李笑颜迎春 新春喜饮丰收酒 佳节乐吟改革诗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三春草木如人意 万里河流似利源 爆竹传笑语 腊梅吐幽香 春满勤劳门第 喜融幸福人家 窗前细雨传春讯 枝上黄鹂送好音 学海无涯勤可渡 书山万仞志能攀 术业宜从勤学始 韶华不为少年留 锦秀山河美 光辉大地春 冬去山明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 春风吹绿千枝柳 时雨催红万树花 楼外春阴鸠唤雨 庭前日暖蝶翻风 雨洗杏花红欲滴 日烘杨柳绿初浮 春光遍草木 佳气满山川 笑盈盈辞旧岁 喜滋滋迎新春 江山永因人民福 泽国长安大地春 福泽百姓方为好 绿遍九州始是春 处处桃花频送暖 年年春色去还来 艳阳照大地 春色满人间 春自寒梅唤起 香由乳燕衔来 人寿年丰家家乐 国泰民安处处春 千里春风劳驿使 三秋芳讯寄邮人 彩龙起舞迎春到 金凤腾飞报喜来 寒尽桃花嫩 春归柳叶新 日暖风凋雨顺 家和人寿年丰 高天冬去苏万物 大地春回放面花 春妆祖国春不老 喜看侨乡喜气多 两手茧花芳岁月 一身农艺富山乡 春情寄柳色 日影泛槐烟 国强家富人寿 花好月圆年丰 花承朝露千枝发 莺感春风百啭鸣 风卷雪花辞腊去 香随梅蕊送春来 丽日驱寒梅早放 春风送暖柳先舒 有天皆丽日 无地不春风 好山好水好景 新岁新春新人 腊梅吐芳迎红日 绿柳展枝舞春风 人寿年丰歌盛世 山欢水笑庆新春 最是一年春好处 乐为两岸月圆时 风移兰气入 春逐鸟声来 年丰人寿福满 鸟语花香春浓 穷而有志思壮举 学不自满求创新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雄鸡三唱送腊去 喜鹊一声迎春来 地暖花长发 村幽鸟任歌 旭日横空出世 腊梅做雪迎春 燕翻玉剪穿红雨 莺掷金梭破绿烟 沾墨才题梅似雪 挥毫又赋柳如烟 庆丰收全家欢乐 迎新春满院生辉 巧理千家事 温暖万人心 年丰德茂福盛 家旺国兴人和 晴绿乍添垂柳色 春流时泛落花香 珠树自绕千古色 笔花开遍四时春 只因一夜春风到 顿教满园瑞草喧 风景这边好 江山如此娇 共庆春回大地 同歌喜到人间 阶前春色浓如许 户外风光翠欲流 九天日月开新运 万里笙歌乐太平江山似画莺啼序 岁月如诗蝶恋花 锦秀山河美 光辉大地春 冬去山明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 春风吹绿千枝柳 时雨催红万树花 楼外春阴鸠唤雨 庭前日暖蝶翻风 雨洗杏花红欲滴 日烘杨柳绿初浮 春光遍草木 佳气满山川 笑盈盈辞旧岁 喜滋滋迎新春 江山永因人民福 泽国长安大地春 福泽百姓方为好 绿遍九州始是春 处处桃花频送暖 年年春色去还来 艳阳照大地 春色满人间 春自寒梅唤起 香由乳燕衔来 人寿年丰家家乐 国泰民安处处春 千里春风劳驿使 三秋芳讯寄邮人 彩龙起舞迎春到 金凤腾飞报喜来 寒尽桃花嫩 春归柳叶新 日暖风凋雨顺 家和人寿年丰 高天冬去苏万物 大地春回放面花 春妆祖国春不老 喜看侨乡喜气多 两手茧花芳岁月 一身农艺富山乡 春情寄柳色 日影泛槐烟 国强家富人寿 花好月圆年丰 花承朝露千枝发 莺感春风百啭鸣 风卷雪花辞腊去 香随梅蕊送春来 丽日驱寒梅早放 春风送暖柳先舒 有天皆丽日 无地不春风 好山好水好景 新岁新春新人 腊梅吐芳迎红日 绿柳展枝舞春风 人寿年丰歌盛世 山欢水笑庆新春 最是一年春好处 乐为两岸月圆时 风移兰气入 春逐鸟声来 年丰人寿福满 鸟语花香春浓 穷而有志思壮举 学不自满求创新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雄鸡三唱送腊去 喜鹊一声迎春来 地暖花长发 村幽鸟任歌 旭日横空出世 腊梅做雪迎春 燕翻玉剪穿红雨 莺掷金梭破绿烟 沾墨才题梅似雪 挥毫又赋柳如烟 庆丰收全家欢乐 迎新春满院生辉 巧理千家事 温暖万人心 年丰德茂福盛 家旺国兴人和 晴绿乍添垂柳色 春流时泛落花香 珠树自绕千古色 笔花开遍四时春 只因一夜春风到 顿教满园瑞草喧 风景这边好 江山分外娇 共庆春回大地 同歌喜到人间 阶前春色浓如许 户外风光翠欲流 九天日月开新运 万里笙歌乐太平江山似画莺啼序 岁月如诗蝶恋花 节日人人共乐 江山处处皆春 虎踞龙盘雄宇宙 山青水秀壮乾坤 析春邻里传捷报 佳节锣鼓庆功臣 人梯巧搭登攀路 心血勤浇栋梁材 旭日融和开柳眼 春风摇曳送莺喉 到处山欢海笑 遍地虎跃龙腾 白雪纷飞梅吐艳 红霞绮丽岁争荣 春风绿染千山秀 善政辉昭万户新 柳绿花繁春早到 猪多肥足岁丰盈 昨夜春风才入户 今朝杨柳半垂堤 为江山溺秀色 与日月争光辉 北国冰封笼大地 南疆雪化始新春 四面春山悬画卷 三江碧水涌诗涛 邦基永固农为本 国运长兴教领先 解趣黄鹂频送韵 知情绿柳渐拖丝 岁岁风调雨顺 年年韧阜民康 三峡冰消舟放胆 五湖水暖鸭知春 一身正气好公仆 满腹才华作栋梁 五岳红梅开盛世 九州瑞雪兆丰年 岁自更新春不老 花多增艳水长流 履洪涛如平地 拥大海作良田 尊师爱生风尚美 勤学苦练气象新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一家和睦一家福 四季平安四季春 万树欣随春水流 百花争向艳阳红 日丽凤和人乐 国强民富年丰 兢兢业业育桃李 勤勤恳恳做园丁 储蓄不嫌存钱少 节省经常积累多 军民团结家家乐 党政清廉户户欢 一片彩霞迎旭日 万条金缕带春烟 冬去山青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 开源能引千泓水 节流可聚万盘金 春到山乡处处喜 喜临农家院院春 开发财源为民致富 唯才是举替国进贤 冬雪欲白千里草 春晖又红万朵花 庆幸一元夏始 祝福万户更新 军属门上光荣匾 战士胸前英雄光 运际升平人共乐 气当和淑鸟知春 灵活经营财源茂盛 薄利多销生意兴隆 柳眼才舒芳草地 桃腮正晕碧云天 昨夜春风入户 今朝喜气盈门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人间福满门 校园沸腾春来早 师生团结佳话多 水陆舟车四通八达 城乡客货纷至沓来 风吹杨柳千门绿 雨泣桃花万树红 香梅含苞怒放 瑞雪吐絮迎春 春回大地千峰秀 日暖神州万木荣 劳动门第春常在 勤俭人家庆有余 保家卫国全民有责 当兵服役满院增光 勤饲养六畜兴旺 多积肥五谷丰登 几点梅花添逸兴 数声鸟语助吟怀 莺梭织出添花锦 燕剪裁来特色春 淑气千重山水秀 春光万里画图新 东风吹暖英雄门第 喜报映红光荣人家 国逢安定百事好 时际芳春万象新 山河有幸花争放 天地无私春又归 花香满院花觉趣 鸟语飘林鸟知春 桔井泉香杏林春暖 芝田露润蓬岛花浓 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朝晖 绿柳千条征淑气 红梅万点缀新春 渔歌唱平千顷浪 螺号唤醒万家春 注意卫生延年益寿 讲究科学祛病去灾 冬去犹留诗意在 春来身入画图中 崭新岁月春天地 喜庆年头寿山川 旭日寿星赠五福 东风彩笔绘三春 燕舞莺歌喜盈在地 桃欢李笑春满校园 渔歌晓迎红日出 风帆暮载锦鳞归 蛇盘玉兔年有吉 雪舞红梅院多祥 风回山野波争舞 春到人间花怒开 布谷鸣春人勤物阜 瑞狮舞彩国富年丰 堤外波光万里碧 海上渔舟千担银 天泰地泰三阳泰 家和人和万事和 天上月明千里共 人间春色九州同 为人师表诲而不倦 替国树才教必有方 点点轻舟腾巨浪 阵阵渔歌卷春风 翻腾稻菽千重浪 笑绽工商万朵花 刚尝盛世开怀酒 又赋春风得意诗 指点江山春光满目 激扬文字彩笔生花 春来处处绿成海 花放枝枝红到楼 山经春雨清如洗 柳坐东风翠欲流 桃花已恨三层浪 玉树长含万里风 树雄心攻克科学堡垒 立壮志攀登世界高峰 和风舞动门前柳 喜雨催开苑里花 商业繁荣迎客笑 药都珍草祝人康 万里和风吹柳绿 九州春色映桃红
常备不懈苦练过硬本领 紧握钢枪守卫大好河山 紫笋破冰辞旧岁 红梅得意闹新春 玉树暖迎沧海日 珠花光动锦城春 槽边不乏千里马 仓内常存万石粮
企业自主干群意气奋发 质量优先生产捷报频传 两制策启千秋业 五星旗开一统天 芳草多情人益寿 鸣禽得意世升平百问不烦百拿不变 笑容常在笑口常开 八方财富八方景 十里春风十里街 花开彩槛呈春色 莺啭芳林报好音 人民军队所向无敌 钢铁长城坚不可摧 造林直上千重岭 筑坝横阻万顷波 碧岸雨收莺语柳 蓝天日暖玉生香 民族正气山川增色 功臣喜报门第生辉 屋满春风春满屋 门盈喜气喜盈门 春风荡荡河山秀 旭晶瞳瞳大地新 民拥军意比泰山重 军爱民情似东海深 喜看五湖添秀色 欣闻三峡放高歌 千帆竞发风和顺 万马争驰路康庄 祖国风光莺歌燕舞 侨乡面貌月异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