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司马迁发愤著书精神的现代阐述
司马迁发愤著书精神的现代阐述
所谓“发愤”,就是指一个人身处逆境而其志不屈,更加激扬奋发而有所作为。司马迁发愤著书,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忍辱奋发,从沉痛中奋起,用更加坚韧的毅力来完成传世之作。第二,揭露和抨击统治者的荒淫和横暴,同情社会的下层人民,歌颂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历史人物,把个人的不平和愤懑,宣泄在对历史人物的褒贬上,述往事,思来者,升华了《史记》的主题,这是加害予司马迁的统治者们非始料所及的。
——张大可《司马迁评传》
那么,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著书”呢?我觉得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他因李凌而获罪,身边的同僚竟没有一个能出手相助,在这一层面上,他看到了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官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一旦你升官加爵,他们就会跟在屁股后面趋炎附势,拍足马屁;一旦你失宠被贬,他们也就一个个跟着落井下石,能有多远就躲多远,最好是能完全撇清关系,划清界限。也许是在他经历了这一人生转折点之后,他清醒地看到,任何人都靠不住,只能自己发奋努力,干出一番大事业来,名垂青史,以证明自己的国家之栋梁,那才是正确的抉择。当然,历史这东西,我们也无法完完全全地了解到真相。我更相信人心并没有那么的黑暗,远古的人类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复杂,只是后来人在读这些历史的书籍时根据自己的了解添油加醋理解出来的吧。不说其他人,司马迁他本人身为史官,也无法做到大公无私。在《史记》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他对陈平、蔺相如的偏爱,对公孙弘、赵高的不屑,对项羽、荆轲的同情,对刘邦、苏厉冷嘲热讽……虽说《史记》是历史的印记,真相的起源,也不免参含了作者个人的情感。
其二,同样是因为李凌之祸,他遭受了宫刑之冤。在那个社会观念和道德意识极其扭曲,讲气节高于生命的时代,行了宫刑的人,就等于失去人格尊严,即使在现代,我相信他这样的遭遇也多多少少会遭到一部分人的非议。在《汉书.艺文志》中,司马迁有赋八篇,今存仅《全汉文》辑有《悲士不遇赋》一篇。在赋中,司马迁指斥天道微暗,美恶难分,“里不可居,志不可恃”,他内心是充满了矛盾和痛苦的。一方面消极厌世,“委以自然,终归一矣”,认为人总是要死的,追求功利有什么意义,还不如听之自然,“无造福先,无触祸始”。一方面又想坚持自己的理想,“没世无闻,古人惟耻,朝闻夕死,熟云其否”,在高风亮节与理想之间抉择,司马迁选择了后者,他觉得“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当一个人要名垂青史,如果以死可以立功名的时候,就要毫不犹豫地去死节;当一个人的才能未尽,功名未立之际,死节不过是九牛一毛,不能产生任何的社会影响,那他就应该隐忍发愤,建立功名。于是,他忍辱负重活了下来,发愤著书,这份郁郁不得志的愤慨在《报任安书》中也有提到: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其三,司马迁之所以要奋笔著《史记》和他的父亲司马谈有很大的关系。司马谈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天才而博学的历史家,他官至太史令,最崇高的理想就是继孔子,效《春秋》,完成一代大典,写一部贯通古今的通史,颂扬汉家一统的威德,但是事与愿违,元封元年(前110年)封禅大典在泰山之巅举行,他却因病留滞周南(即今洛阳市),未能参与,这时司马迁正好到了洛阳,见到了生命垂危的父亲。司马谈千叮咛万嘱咐:“余先周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显然,他已经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司马迁身上,谆谆教导司马迁要发扬祖德,克尽孝道,继承自己开创的事业,肩负修史重任。他还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曾子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司马谈这样反反复复,一曰:“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再曰:“余死,汝必为太史。”又曰:“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可见司马谈是多么想要完成这一部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杰作。作为人子的司马迁此时不为情所动,也得为孝而行吧,于是他泪流满面,诚恳地向父亲立下誓言:“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阕。”也就因为这样,在他受刑之后依然选择活下来,是因为司马迁深知,他自己要弥补两代人的遗憾,就是要忠于自己的誓言,完成父亲的重托,实现父亲的遗愿。当然,历史也已经向我们证明,司马迁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至于司马迁是怎样“发愤著书”的,我也不管乱下定语,因为我无法想象在科学技术那么落后的年代,司马迁是怎样凭一己之力,完成这样的一个大工程的。不过常识告诉我,他著书还是得有这样的步骤吧。首先,他“年十岁则诵古文”,这说明他从小就天资聪明,再加上来自家庭、父亲的影响和熏陶,司马迁练就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其次,公元前126年,20岁的司马迁就在父亲的建议和支持下开始游历大江南北。他从京师长安出发,南下至江陵,渡江辗转到汨罗江凭吊屈原;沿湘江溯流而上,探访九里山,瞻仰舜帝陵墓,观看有关的文物和书册;到过现在的浙江会稽山,考察有关大禹的传说;北上到淮阴,深入街巷,探访韩信的事迹;又到齐鲁搜集孔子、孟子的轶事。为了进一步研究儒家的学说,司马迁虚心地向当地的儒生们请教。他还到秦汉之际风云人物的故里,对楚汉相争的战场进行实地考察。公元前111年,司马迁被派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对边民进行安抚,他借机深入调查各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也正是他这一时期的游历,他积累了大量的史学资料,为他之后编纂《史记》提供了有力的佐证。第三,编书是一种寂寞的工作,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需要非常人的毅力和决心,司马迁能孜孜不倦苦攻十八载,确实是一位有毅力、了不起的史学家。因为在这个瞬息变化的世界,诱惑太多,压力太大,欲望更是永无止境地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够倾听来自心灵的声音已经变成了一种奢望。如果说我们要学习司马迁发愤著书的什么精神,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只有坚持了,才有可能成功,半途而废或是却步都是弱者的表现。人生在世,总该为一些想法、一些责任而坚持,而奋斗,而这也正是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
以上便是我对司马迁发愤著书精神的现代浅析。
小结:貌似我写的很不像一篇论文,反而有点像在做政治的论述题,先阐述什么是“发愤著书”,再分析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著书”,最后解释他是怎么做到“发愤著书”,只是论述题不用这么长罢了。不过,还是学到了很多之前不知道的关于司马迁的知识。
第二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感受司马迁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为完成父亲的遗愿矢之不渝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过渡)两千多年过去了,司马迁伟大而不屈的灵魂依然熠熠生辉,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司马迁,去了解司马迁真实的内心,了解他为什么要写史记,为什么发愤写史记?他是怎样发愤写的?
(二)出示思考题
(三)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提示学生,边读边想,可以用笔在书上圈圈划划,也可以加上批注。)
(四)组织交流,教师相机点评
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生:(1)因为他受家乡文化环境的熏陶,从小就对古代英雄故事感兴趣。(结合文中句子
“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2)受父亲的影响。(结合文中句子“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正如南宋大诗人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我从课外资料中找到答案:司马迁自幼深受父亲的影响和熏陶,二十岁就开始漫游全国,考察历史遗迹,了解风土人情,后又随汉武帝巡守封禅,游历各地。这些经历为司马迁日后撰写《史记》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师:(1)滔滔的黄河水养育了司马迁,英雄的故事感动着司马迁,家乡的文化环境熏陶着司马迁,你能读好它吗?指名读、齐读。(必要时范读)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奠定了司马迁以后著书立论的基础,课文的哪里写了他受父亲的影响。让我们一起读这一段话。(3)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文字1出示)
A、父亲是怎样吩咐的?谁来读一读。注意司马谈当时的状态、神情。B、他读得怎么样?(有的学生朗读时语速比较慢),从中我仿佛能体会到父亲临终前奄奄一息的样子。
C、指导朗读:父亲泪痕满面的嘱咐,是遗憾,是愧恨,是鞭策和激励,父亲那深情的嘱托,你们能读好它吗?谁再来读一读,读出了司马谈那深情的嘱托。D、让我们一起读。
(导)正是由于自己从小就喜爱这一行,再加上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使他义无反顾地扎入这编写史书之中。可就是在这时,却来了一场飞来横祸。
2、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生:
(1)、因为遭遇一场飞来的横祸,使他忍受的屈辱,简直生不如死。我想:他发愤写史记可以减轻他心中的痛苦。
(2)、因为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他这样死太不值得了。于是就放弃了死的念头,发愤《史记》的创作。我想:如果当时他没有受到宫刑,也许还写不出《史记》。(3)、我想:雁过留声,人死留名,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为了立功立业。
(4)、因为身心备受摧残的司马迁深深地知道: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他发愤立志写史记,是要实现人生的价值。
(5)、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他受到了酷刑,遭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打击,另一方面他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师评点:你能利用生活的俗语来解释,很不错,很有见地。你真会学习,善于查找资料。
师:(1)遭“飞来横祸”
师:谁来介绍一下“飞来横祸”,你知道飞来横祸指的是什么呢?(学生介绍)师:司马迁所受的酷刑叫“宫刑”、“腐刑”是宫中太监所受的刑罚,在当时被视为奇耻大辱,他在一篇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父母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在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课文中有句话写到了司马迁的痛苦,谁来读一读。(指名读)从你的朗读中,我充分体会到了司马迁当时是多么绝望。
过渡:然而,司马迁的伟大就在于他在如此巨大的打击面前,作出了异于常人的选择,看课文,他为何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2)立功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A、出示(文字2)
B、指导朗读,大声读,教师评点:你们的朗读使我看到了一个对天发誓的司马迁;使我看到了一个把屈辱埋在心里,暗下决心的司马迁;使我看到了一个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司马迁;使我看到了一个忍辱负重的司马迁。
C、这段话集中体现了司马迁人生观,这样精辟的语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3)师小结: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他受到酷刑,遭受人生难以承受的打击;另一方面是他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
师过渡:忍辱负重的司马迁要想实现自身的价值,当时唯一的选择就是写好史记,那么他是如何写的呢?
看,夜深人静,司马迁还在昏暗的油灯下写《史记》呢?(出示图片)
3、司马迁是怎样写《史记》(1)、出示要求:
(2)、请同学们静静地想像,思考。(3)、交流汇报。
(4)小结:对啊,可见时间之长,可见意志之坚强,工程艰巨,可见写作之艰辛。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后人是怎么评价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的吗?我国大文豪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史记》(出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他那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人格将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芒,他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文学上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为后人展示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社会变迁史,可谓辉煌巨著传万代!面对司马迁的画像,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评价)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件事中,你又得到了什么启示?
(五)、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司马迁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司马迁的精神,最后,我想把孟老先生的这句话与同学们共勉!出示“故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第三篇:司马迁发愤写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教材分析:
司马迁的故事,会触痛我们每个人的心灵。然而课文写的却不是很出彩。叙述比较平实,语言比较朴素,含混的,太多太多。如果真的要深入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想从具体真实的故事入手,来丰满课文内容,引导他们设身处地的想象,在司马迁丰富的感情世界里真真切切地走一遭。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教学重点:
借助资料,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书的精神。教学难点:
从司马迁身上体会生命的价值。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资料
2、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同学们,上一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指课题,齐读)。
1、我们已经了解了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谁来说说看。同时我们还认识一些词语,(出示)
谁愿意来读一读。
四处游历 牢记嘱托 专心致志 飞来横祸 悲愤交加 毕生心血 前无古人 辉煌巨著
2、这组词记录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历程,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口述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将共同来研读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通过对课文有关语句的品读,感受司马迁的精神。
三、先学
1、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首先请看清楚学习的要求,(出示自学要求)自己小声地读一读。
出示:自学要求:
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划一划课文中突出表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有关词语、句子,在旁边简要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并带着感受读一读划出的句子。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下面,我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四、后教(全班交流)
片段
(一)“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1、下面来分享一下我们的自学收获,哪个同学先来。
2、学生读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抓住“每天、忙着)
为了写《史记》,司马迁每天如此忙碌,他忘记了——,他忘记了——,而他一直没有忘记的是——(父亲的嘱托)
3、出示:“父亲的嘱托”
引读: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 从父亲的话语中,你读出了什么?(难过,遗憾、期望„„)
4、引读:因此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出示内容)
5、在这里,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司马迁?(结合板书:坚持不懈、废寝忘食,孜孜不倦)
片段
(二)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1、我们继续交流,你还划了哪些描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词句?
生读,谈感受。(结合出示内容)对于这段话,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司马迁埋藏在心底的耻辱、痛苦到底是什么?他尽力克制了自己的什么?他为什么能够克制住自己?)
带着这些疑问,再来读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出示第三自然段)
2、你解决了哪个疑问?
①学生交流:司马迁埋藏在心底的耻辱、痛苦到底是什么?
“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
只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就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这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就叫——飞来横祸。(“飞来横祸”变红色)
师简介:这个飞来横祸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李陵事件”。请大家看一段资料。出示,默读:
补充阅读《李陵事件》
汉武帝时,李广利、李陵率兵攻打匈奴。李陵带兵五千,深入敌后,遇敌八万,转战十余日,歼敌万余人。终因李广利拒不救援,李陵军队矢(shǐ)尽粮绝,外无援兵,内有奸细,战败被俘。
消息传到长安,武帝愤怒,朝臣诽谤(fěi bàng)。司马迁仗义执言认为李陵功过足以相当,有可能是假降,伺机回报朝廷。
武帝大怒,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辩护,把他投入大牢。
你能想象到吗,盛怒之下的汉武帝可能对司马迁动用什么残酷的刑罚呢?
事实上,司马迁遭受的刑罚远比这些还要残酷。据史书记载,司马迁遭受了宫刑。从此,司马迁就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不男不女,与那些半人半妖的太监一样了。这种刑罚不但是对人体的伤害,更是对人格的一种侮辱。
②“士可杀,不可辱。”司马迁准备怎么做?
学生回答:“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变红)你现在知道他尽力克制了自己的什么吗?(想死的念头)③背负肉体上的痛苦与人格上的耻辱,司马迁为什么能克制住自己呢?他想到了什么?
生答(史记还没有写完;死得不值得。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是的,“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这句话在古文里是这么说的。(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结合课文中的语句,你能读懂“固”、“或”的意思吗?(变红)让我们一起读,记住这句千古名言吧。
同学们,在司马迁看来,为了摆脱个人的耻辱和痛苦而轻易去死,就是—— 心里想着责任,忍辱负重,完成目标,就是——
3、所以他用这句话一次又一次地勉励自己,(变红)“我一定要„„,一定要„„”
同学们,设身处地地想想吧,当司马迁身陷牢笼,有口难辩的时候,他默默地在心里对自己说。谁来读一读?
当司马迁孤身一人,来到野外,独对苍天大地的时候,他又会怎样地呐喊?谁来?
司马迁为了这项不朽的伟业,一次次咬紧了牙关,把内心的痛苦、耻辱、委屈发泄出来吧。一齐大声地读。
4、同学们请看,司马迁就是这样写《史记》的,(出示图片)司马迁选择活下去,选择写《史记》,不仅意味着选择了劳累和孤独,更意味着他要忍受人们的歧视,而苟且偷生。请同学们看图展开想象,选择一个情景说一说。
出示:
那是一个风雪交加的冬夜,司马迁 ; 面对一些人的当面羞辱,背后的指指点点,司马迁 ; 每当想起了去世的老父亲,司马迁。
5、是的,此时在司马迁的脸上,我们已经看不到痛苦和绝望,只看到了责任和使命。此时此刻,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司马迁?(结合板书:忍辱负重、矢志不渝、坚忍不拔、不折不挠、顽强不屈„„)
五、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终于写成了《史记》,了却了父亲的遗愿。这到底是怎样的一部书呢?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生答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13年说明司马迁用了很长时间才完成这部史书。是啊,人生能有多少个13年啊!我们不仅要关注13这个数字,更要关注数字背后的每个日日夜夜。)(52万余字说明《史记》字数多,内容丰富。我们来看插图,《史记》就是司马迁用毛笔在竹简上一笔一划写出来的呀。)
所以,文章最后说——(齐读)“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2、因此鲁讯先生曾这样称赞司马迁的《史记》(出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将《史记》与《离骚》相提并论,是对司马迁极高的评价。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六、总结全文
1、同学们,课文我们即将学完。你觉得课题中的“发愤”就是什么意思呢?
2、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历史伟人,他叫—— 知道了一部辉煌巨著,它是——
请同学们永远记住司马迁的一句名言——
七、课外延伸
推荐阅读篇目:《史记》,交流出自《史记》的故事。
第四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定稿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 精神。【教学难点】
1、在交流、分享彼此的感受和收获中,注重引导学生去叩问生命的意义。
2、掌握历史人物类文本阅读感悟常用方法,即借助资料和想象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可贵品质。【课前准备】 读熟课文;拓展阅读 【教学设计】
课前积累:利用课前积累两分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下面的诗句(出示齐读):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1)你有没有发现这三句诗都是写的关于--?
(2)是呀,生命的价值究竟在于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司马迁对于死是怎么想的呢?(图)(原句是这样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一、“课题”切入,提领一顿(2分钟)
1、揭题:同学们,要想真正读懂司马迁的这句话,还需要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进他写《史记》的发愤历程。师故意写错课题,齐读
2、学生发现错误,师追问:为什么是这样的“发愤”呢?
3、过渡:是呀,就在他向伟大的史家之路迈进时,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
二、响鼓重敲,层层推进
1、体会司马迁的忍辱负重(10分钟)
出示:正当他专心致志编写《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
(1)师:通过课前的拓展阅读,你了解这场飞来横祸的原委了吗?谁能简要说一说(生交流背景资料:本想声张正义却让自己蒙受了不白之冤)师:(出示文字)你知道司马迁在狱中受到了怎样的酷刑吗?
师:他遭受了最惨无人道、最灭绝人性的腐刑,它使一个原本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成了半人半妖的太监,再也不能昂首挺胸地活着!他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出示资料,配乐指名读)你体会到司马迁此刻的内心了吗? 这真是一场——(飞来横祸)“横祸”的近义词是?能不能换成“灾祸”?为什么?
(2)所以,司马迁——但想到——(引读)
为什么司马迁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史记》对他来说真的有那么重要吗?请同学们轻声读1-2自然段,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理由要简洁而又充分。(教师随机提炼并指导朗读)(黄河文化的熏陶,英雄故事的激励,父亲的言传身教和临终的嘱托,自己不懈的追求)
师:是呀,完成《史记》,不仅是父亲临终的嘱托,更是他年少的梦想,一生的追求,所以司马迁宁愿忍受酷刑之辱,也要背负《史记》之重这就是——(板书:忍辱负重)这就叫——(发愤)(再次齐读)
过渡:出示: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呢?默读3-4自然段,圈画出关键词句,写下你的感悟。(巡视提醒)(5分钟)
2、感悟司马迁的坚定信念(5分钟)
出示:“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学生交流感悟,读出信念的坚定)这是司马迁内心的呐喊!生读句子。这是司马迁的铮铮誓言!生读句子。这是司马迁的坚定信念!一起读
3、品读司马迁的发愤写作(13分钟)
(1)出示: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学生交流感悟,追问:他会怎样尽力克制自己呢?让我们观察画面,展开想象,走进司马迁的内心,再现他发愤写作的情景)
师:(出示图片配乐)任选一组
1)冬天,大雪纷飞,寒气逼人,司马迁();夏天,烈日炎炎,蚊蝇乱飞,司马迁()。
2)白天,司马迁();晚上,司马迁()。生交流,师点评
(2)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抓住数字和“前无古人”“耗尽心血”交流感悟,读出感情)
师:你知道后人是怎样评价《史记》的吗?(出示资料)难怪鲁迅先生这样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生读)
师:有谁知道《离骚》是怎样的作品?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不朽之作。尽管《史记》不压韵,但它的文学价值却能与《离骚》
媲美。
三、拓展延伸,升华主题(4分钟)
师:同学们,司马迁仅仅为我们留下了一部《史记》吗?从司马迁的身上,我们读懂了----(指名学生回答,只要说到: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师:无数古今中外的英雄人物都把困难挫折当作是一笔财富。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发愤是什么?如果说发愤是司马迁遭受酷刑后忍辱负重写成《史记》,那么,你还知道谁也有着发愤的故事呢?与同桌说一说
出示:发愤是司马迁遭受酷刑后写《史记》发愤是 师:学到这,我们终于明白,人终有一死,但司马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让我们从今天开始,活出生命的精彩,活出生命的价值。
五、布置作业:(1分钟)
1、《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中,有许多成语故事,如: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 围魏救赵 背水一战 破釜沉舟……请你去找一找,挑选感兴趣的故事在阅读课上讲一讲。
2、拓展阅读:美文欣赏《生命的韧度》;诗文诵读《永不言弃》 板书设计:司马迁 发愤写 《史记》 忍辱负重
不屈不挠
【教后反思】
1、关注学生立场,由老师提问转向学生质疑。
2、关注语言训练,通过辨析、想象、合作等多样的学习方式有效推进。
3、关注小组合作,放在难点处,能明确要求,交流反馈能充分展开。
第五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一、教学目标:
1、紧扣课题,立足文本,引导学生深入感悟,真正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对人物形象进行渐进、深刻的解读。
2、感情朗读,情感共鸣,进行文化浸润。
3、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阅读训练,不断提升语文素养与技能。
二、教学过程: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历史人物。(板书:司马迁)
2、司马迁著写了《史记》,谁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谈谈《史记》是一部怎样的书?(板书:《史记》)
3、司马迁为什么偏偏要写这样一部书呢?(板书:写)
4、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说说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
5、学生读后交流。
6、环境的熏陶、家庭的影响将司马迁与史学紧紧相连。父亲的临终遗言托对司马迁的影响更是举足轻重。
7、出示句子: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8、教师范读,这是父亲的临终嘱托。这是一份怎样的嘱托?
9、齐读。
10、身为儿子的司马迁岂能不明白老父的心?此时此刻,望着泪流满面的父亲,聆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在想些什么呢?
11、学生交流。
12、引读、出示: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13、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司马迁?
14、学生交流。
15、司马迁忘我研读,认真整理,专心致志写作《史记》,如此发奋。(板书:发奋)
16、学生质疑。(板书:发愤,并打上问号)
17、“愤”教师加点。让你联想到哪些词语?
18、学生举例。
19、那么到底是什么事使得司马迁满怀愤慨,发愤写成《史记》呢?
20、学生交流:李陵事件。你了解宫刑吗?
21、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22、你读懂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
23、奇耻大辱、悲愤欲绝,也许此时,死,对于司马迁是最简单、最好的解脱。但是,他这样做了吗?
24、继续出示: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25、“发”教师加点,到底是什么打消了司马迁的轻生之念,使他重新振作起来,下定决心,发愤写成《史记》呢?请同学们静心默读下面的文章,用心体会。
26、音乐起,学生品读。
27、到底是什么打消了司马迁的轻生之念,使他重新振作起来,发愤写成《史记》呢?学生交流。
28、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29、理解:“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30、为此,司马迁呐喊到: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你听到了司马迁怎样的声音?
31、齐读,配乐。
32、教师过渡: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音乐起,出示插图)
大雪纷飞的寒冬,司马迁伏在冰冷的竹简之上……
夜深人静,昏黄的油灯下,司马迁又提起了手中的笔……
狱卒尖刻的笑声中,司马迁眉头紧锁……
中秋之夜,满头白发、重病缠身的司马迁仍然写着……
33、让我们走进司马迁的悲壮人生,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你听到了他怎样的心声?
34、学生描述。
35、出示:是的: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36、此时,这一行行工整的隶书,仅仅是用墨在写就吗?(血泪写成、生命写成)
37、整整13年,痛苦、耻辱,没有让司马光屈服,血泪和生命凝成了辉煌巨著,因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38、此时此刻,你理解了“发愤”的内涵与深意吗?(板书:忍辱负重、百折不挠……擦去“发奋”)此时,你认为司马迁的生命历程还是“残生”吗?
39、朗读第三自然段。再次读课题。
40、教师引读:就这样……
41、司马迁写作《史记》,仅仅用了13年吗?
42、《史记》,生命铸就。这真是一部:前无古人的辉煌巨著。
43、出示:忍辱负重用生命写成巨著,百折不挠以血泪著就史书,横批:中华伟男儿
44、让我们永远记住“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让我们永远记住忍辱负重、百折不挠的司马迁,让我们好好读读辉煌巨著〈〈史记〉〉,让我们心中的司马迁永远陪伴我们的人生之路。
三、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围绕“司马迁著写《史记》”,选择“发奋”或“发愤”,查阅资料,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四、板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 史记》
忍辱负重辉煌巨著
百折不挠前无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