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司劳动模范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中国石油天然气运输公司劳动模范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日常管理服务工作,发挥劳动模范的带头、骨干和桥梁作用,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级以上劳动模范的推荐、评选、表彰、奖励工作及历年来荣获国家、省部、公司级劳动模范称号并保持荣誉的人员的待遇、管理工作。
国家、省对全国、省部级劳动模范待遇、管理另有规定的,按其规定执行。
第三条 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培养、推荐、评审、表彰、宣传、教育、管理服务等日常工作,实行各级工会分级负责制。所属各单位工会承担本单位劳模的日常管理服务的具体工作。劳模管理办公室设在公司工会,全面负责公司级以上的劳动模范推荐评选、表彰奖励的具体工作。
第二章
劳动模范的评选推荐
第四条 评选劳动模范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群众公认的原则,坚持先进性标准,突出时代精神。必须坚持面向基层的原则,同时注意推荐女员工;必须坚持基层充分讨论,民主推荐的原则。
第五条 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一般从省(部)级劳动模范中推荐产生。省部级劳动模范一般从省部级授予的各种单项荣誉称号获得者或公司级劳动模范中评选产生。
第六条 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推荐,按工会隶属关系自下而上进行。被推荐人必须经所在单位职代会(职工大会或职代会主席团会议)讨论通过,并在本单位张榜公示,本单位签署意见后,上报上一级工会。公司工会承担劳动模范评选的具体日常工作,对基层所报人选及事迹材料进行严格审核,审核的重点是候选人是否履行了民主程序,审核候选人主要先进事迹是否属实等内容。进行调查了解后提交公司党委会议或党政领导联系会议讨论,是否同意推荐。
第七务 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推荐人是单位主要领导者的,按干部管理权限由干部主管部门对其所在单位的两个文明建设,领导班子的廉政建设进行全面考察。原则上处级以上(含处级)一般不推荐劳动模范。凡违反计划生育有关规定及对本单位发生的重大事故中负有直接责任或主要领导责任者,三年内不予推荐。
第八条 推荐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候选人,必须张榜公示。公示期为3至5天。
第三章 劳动模范的建档立制
第九条 建立劳模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各单位工会为每一位劳模建立家庭、工作情况档案、困难劳模档案,对劳模的基本情况按公司统一格式和项目登记造册,随时掌握各项变动情况,并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劳模电子档案。
第十条 建立劳模各项工作制度,完善劳模管理服务基础工作。
1、劳模联系制度。
各单位工会要建立公司级以上劳模联系制度,明确专人负责,及时了解公司级以上劳模情况,定期召开座谈会,听取劳模的意见和建议。
2、劳模思想、工作情况年度考察制度。
各单位工会对于劳动模范情况要结合本单位总体工作计划专门布置任务提出具体要求,及时指出不足之处,反馈群众意见,帮助他们不断进步。要及时掌握本单位劳模思想工作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日常培养工作,为劳模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供机会和条件。同时做好劳模的培训工作,有计划地做好劳模的培养提高工作,积极向公司培养、推荐劳模中的优秀人才。
3、建立看望慰问劳模帮困制度。
各单位工会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劳模健康状况和生活情况,定期进行走访,做好节日慰问工作。对长期患病和生活困难的劳模要及时采取措施,帮助解决,并建立本单位生活困难劳模档案,做好经常性帮困工作。本单位确实难以解决的要及时报告公司工会。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劳模走访,对于本单位劳模患病住院、去世的应及时看望、慰问。
4、劳模政策监督检查制度。
各单位工会要监督本单位落实有关劳模各项待遇政策和规定,如遇未能落实情况,要及时上报公司工会。各单位工会负责制定本单位的各项补充奖励规定和办法,尽可能为劳模多办实事办好事。公司工会重点调查研究,负责有关本系统劳模工作、学习、生活等项制度的拟定工作,并检查落实执行情况。
5、劳模情况报告制度。
各级工会每年以《劳动模范情况报告表》的形式,将一年来劳模工作岗位、职务、职称、学历、个人收入等项变动情况报送公司工会。为确保及时、准确地掌握劳模动态,《劳动模范情况报告表》实行“零上报制度”,即无论劳模情况变化与否都要反馈情况。调入、调出的劳动模范要及时办理劳动模范关系的转接手续。
6、后备劳模培养制度。
各单位工会要善于发现典型并及时宣传典型,逐步建立和完善劳模培养、选树机制。注意从群众性建功立业活动中发现和培养人才,加强对先进人物的培养、跟踪、教育和宣传。要初步建立年龄结构合理、工种分布均衡、体现时代特征的劳模后备人才库。
第四章 劳动模范的待遇落实
第十一条 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的奖励和待遇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除命名表彰时给予一次性奖励外,还应在政治和物质生活方面享受相应的待遇。
第十二条 在职劳动模范每两年检查一次身体,由所在单位组织实施并承担费用;离退休劳动模范由公司工会适时安排体检,并协调解决所需费用。
第十三条 各级组织应当加强对劳动模范的教育和培养。对有学习要求的劳动模范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其参加脱产或业余学习,对符合干部任用条件的劳动模范应当优先提拔使用。
第十四条 切实做好特困劳动模范和生活确有困难的劳动模范的遗孤、遗属的生活救助工作。
第十五条 关心劳模身心健康,各单位工会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组织劳模进行疗休养,同时积极配合上级工会分期分批组织劳模参加全国、省部级劳模疗休养活动,尤其是重点考虑生产一线的劳模,使劳模切实体会到公司的温暖。休养期间的往返路费、住宿费由劳模所在单位解决。
第五章 劳动模范的学习宣传
第十六条 各单位工会把劳模的宣传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大力弘扬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的崇高品质和时代精神,努力营造学赶劳模、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第十七条 公司工会每年将有计划地组织部分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或先进代表学习交流,不断提高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发挥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的骨干、带头作用。
第十八条 各单位工会要组织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开展参观、考察、座谈、访问、经验交流、事迹报告、劳模联谊等活动。
第十九条 要积极创造条件,主动发挥劳动模范示范带头作用,大力开展学赶先进和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活动。第六章
劳动模范的权益维护
第二十条 各单位工会认真做好劳动模范来信来访工作,及时帮助劳动模范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第二十一条 各单位工会要依法维护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坚决反对不尊重、不关心、不重视、不爱护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的行为。
第七章 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取(撤)消
第二十二条 根据有关规定,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取(撒)消其荣誉称号。
1、伪造先进事迹;
2、犯严重错误,受到行政撒职以上处分或党内留党察看处 分;
3、触犯法律,受到刑事处罚。
第二十三条 取(撤)消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应由所在单位写出书面报告并附有关材料上报公司工会,经公司工会复查核实后予以取消。对批准取消荣誉称号的,应同时收回荣誉证书、奖章,并停止执行有关待遇。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公司工会办公室负责解释。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从下发之日起执行。
第二篇: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为克服平均主义,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环境,使每个专业技术人员能在与本人知识,能力和客观需要相适应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促使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学习理论,钻研业务,提高素质,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进取精神,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应新形势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结合我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组织机构
公司设职称领导小组,作为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的领导机构,负责在定员、定编基础上,确定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合理比例;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推荐;专业技术人员的聘用;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及任届期满考核工作的审查。
分厂设专业技术职务考评推荐小组,负责分厂各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向公司职称领导小组的推荐工作;制订分厂专业技术人员的设置,评聘方案并提交职称领导小组;以及对分厂受聘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和任届期满的考核工作。
专业技术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各级人事部门负责实施。
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范围
(一)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或考试适用于公司从事专业技术及管理工作的人员。
(二)聘任职务限于已取得某一系列专业技术资格且在相应或相近的专业技术或管理岗位工作的人员。
三、专业技术资格的评聘或考试程序
由专业技术人员本人申报,经部门领导批准,报相应级别的人事部门核定其任职条件,确认后,推荐到职称领导小组审查,最后报地方人事局,参加其相应系列的评审或考试。
四、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条件
(一)政治素质条件
热爱祖国,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敬业爱岗,服从公司工作安排,支持公司各项改革。
(二)学历条件
“员级”和“助师级”职务:要求中专以上学历。
“中级”职务:要求大专以上学历。
“高级”职务:要求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三)资历条件
“员级”职务:中专或大专毕业见习一年期满。
“助师级”职务:中专毕业,担任“员级”职务四年以上;大专毕业,见习一年期满再工作三年;大学本科毕业见习一年期满。
“中级”职务:大专、大学毕业担任“助师级”职务四年以上,硕士研究生毕业,从事本专业工作三年。
“副高”职务:大学本科、研究生毕业,担任中级职务五年以上。
(四)能力、业绩条件
“员级”职务:初步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能承担本专业一般的技术工作。
“助师级”职务: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对本专业的一般技术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在工作中做出一定成绩。
“中级”职务:系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了解本专业科学技术动态,结合实际制定研究技术计划,规划,能发现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在本专业技术工作中做出成绩,发表过有一定水平的论文,著作。
“高级”职务:具有较系统和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对本专业有较深入的研究、掌握本专业发展前沿状况,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解决工作的复杂问题,成绩显著,发表过有较高水平的论文、著作。
各级职务均应具备指导下级职务工作的能力,负有为公司培养人才的职责,任期内应具体负责指导一名下一级职务人员工作和业务学习。
五、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规定
财会、经济、统计、审计专业的资格取得,需符合国家有关文件规定的学历、工作年限的要求,方可报名参加国家组织的统一考试。
六、职称外语要求
根据国家有关文件要求,凡要取得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除符合免试条件的外,必须通过一门外语的考试,因特殊情况采劝先评候补”取得资格者,在聘期内必须通过外语考试,否则不再续聘。
七、职称计算机要求
根据国家有关文件要求,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除符合免试条件的外,必须参加全国职称计算机统一考试并成绩合格者,方可申报评审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参加全国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八、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和考试费用的规定
各系列专业技术资格的取得,其评审、答辩、考试等各项费用由申报者本人承担。
九、考核及聘用办法
公司对专业技术人员按照评、聘分开的原则,实行两年一聘用,一年一次考核,两年一次任届期满考核。
(一)考核原则:强调政治与业务全面考核,注重实绩,客观、公正、公开性原则。
(二)考核范围:已被聘任,任命的各系列专业技术人员
(三)考核目标:专业技术人员聘任、任命到相应岗位后的工作优劣,贡献大校
(四)考核内容:从德、能、绩、勤四个方面进行考核,即考核政治思想、履行岗位职责,完成专业技术任务的数量、质量,实绩,效益,补充新的专业技术知识,以及工作态度,敬业精神。
(五)考核标准:以百分制计算,政治思想好20分;全面履行了岗位职责25分,完成专业技术任务45分,通过各种途径补充专业技术知识10分。
(六)考核程序:自我总结,被指导人评价,群众评议,组织评价,考核评语。
(七)考核结论:95分以上为优秀,80—94为称职,60---79分为基本称职,59分以下为不称职。
(八)聘期管理:打破聘任终身制,凡考核结论为不称职者,将对其实行低聘或解聘,没有受聘或受聘后又被解聘者,均不享受相应的职务工资待遇。
九、待遇:聘期内按公司规定执行
十、本办法由公司职称领导小组负责解释,经公司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后实施,并从发文之日起执行。
第三篇:XX公司劳动模范管理办法
XX公司劳动模范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全公司劳动模范管理工作,更好地发挥劳动模范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根据省、市劳动模范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劳动模范,是指由政府授予的全国、省、市的劳动模范和模范单位(集体),以及由公司党政命名表彰的劳动模范和模范集体。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省劳动模范待遇,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市劳动模范待遇。
第三条全公司劳动模范管理工作在公司党委的领导下,由公司劳动竞赛委员会、公司工会具体负责。
第四条加强对劳动模范管理工作的领导,公司劳动竞赛委员会、公司工会要做好劳动模范的评选、表彰、宣传以及日常管理工作,维护劳动模范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劳动模范评选
第五条评选劳动模范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群众公认的原则,由自下而上群众讨论,民主推荐,要坚持先进性标准,突出时代精神。
第六条被推荐的市级以上劳动模范和模范单位(集体),必须经公司工会推荐,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1
第三章劳动模范命名表彰
第七条被推荐的市级以上劳动模范由市级以上政府命名表彰。
第八条公司劳动模范命名表彰设2种荣誉称号,即“公司劳动模范”和“公司模范集体”,分别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对做出特别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可分别授予“公司特级劳动模范”和“公司模范标兵集体”。
第九条“公司劳动模范”、“公司模范集体”荣誉称号以公司党政名义授予。
第十条公司劳动模范表彰大会每年召开一次。因特殊情况需要表彰的,由公司工会提出意见,报公司党委审定。
第十一条公司劳动模范表彰大会所需经费由公司行政核拨。
第四章劳动模范奖励和待遇
第十二条市级以上劳动模范由市级以上工会发放荣誉津贴。
第十三条公司劳动模范的奖励和待遇坚持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原则,除命名表彰时给予一次性奖励外,还应在政治和物质生活方面享受相应的待遇。
第十四条公司劳动模范以被命名之日起到下次劳动模范大会召开前,享受荣誉津贴,时间位一年。荣誉津贴的标准为每月60元,连续被评为公司劳动模范的可连续享受。
第十五条2004年(不含)前的全国、省、市劳动模范,由公司工会提出意见,公司行政给予一次性补贴。
第十六条自2004年起,荣获全国、省、市模范单位(集体)荣誉称号的,公司可给予全部员工一次性奖励。
第十七条生活困难的公司以上劳动模范(含已离退休的劳动模范),公司应视情况发给一定数额的困难补助,由公司工会具体办理。市级以上困难劳动模范的救济由公司工会负责申报。
公司工会要认真做好困难劳动模范的摸底、排查工作,建立困难劳动模范档案,对困难劳动模范的确定要做到标准、程序、结果“三公开”。
第十八条公司党政工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离退休劳动模范进行慰问,及时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
第十九条公司对市以上劳动模范每年要体检一次,并安排其疗(休)养,疗(休)养期间工资福利待遇不变。
第二十条劳动模范在晋级、选拔干部、评定技术职称时应优先考虑。
第二十一条劳动模范由于医疗费开支过大,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公司应给予适当补助。
第二十二条劳动模范一般不安排下岗,如遇特殊情况下岗的,在安排就业时应优先考虑。
第二十三条公司要为市以上劳动模范一次性办理补
充养老保险,市劳动模范10000元至20000元,省劳动模范30000至50000元,全国劳动模范50000元以上。
第二十四条本办法规定的奖励和待遇标准低于国家、省、市规定时,执行国家、省、市规定。
第五章劳动模范日常管理
第二十五条公司工会要建立健全劳动模范档案资料,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动态情况,市以上劳动模范的工作变动、晋升、离退休、亡故,要上报市总工会备案。
第二十六条公司宣传部门、工会及基层党组织要把劳动模范的宣传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大力弘扬劳动模范的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精神,努力在广大员工中营造学习劳动模范、赶超劳动模范、争当劳动模范的良好氛围。
第二十七条要加强对劳动模范的培养教育工作,每年要有计划地组织劳动模范学习深造,不断提高劳动模范的综合素质。
第二十八条要发挥劳动模范的榜样示范作用,大力开展学赶先进和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活动。
第二十九条要组织劳动模范开展参观、考察、座谈、访问、经验交流活动。
第三十条认真做好劳动模范来信来访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第三十一条依法维护劳动模范的合法权益,对歧视、压制打击报复劳动模范的,公司各级党政工要给予批评和制止,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送交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劳动模范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取消其荣誉称号。
(一)伪造先进事迹的;
(二)犯严重错误,受到行政撤职、开除公职和留党察看以上处分的;
(三)触犯刑律的。
第三十三条市以上劳动模范取消荣誉称号,应按照劳动模范评选程序向上申报。公司劳动模范取消荣誉称号,由公司工会提出意见,经公司党委审核批准,同时收回其奖章、证书,并取消其相应待遇。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四条本办法由公司工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第四篇:劳动模范管理办法
劳动模范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落实尊重劳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发扬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用先进思想、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职工,规范劳动模范的培养、选树、表彰和管理程序,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劳动模范是企业的栋梁、职工的楷模,是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领跑者和持续发展的实践者,是各项工作的骨干力量。
第三条 劳动模范的培养、评比、表彰、管理,坚持基层推荐、民主评选的原则;坚持综合考核、突出实绩的原则;坚持精神激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工会作为劳动竞赛委员会办公室,应当做好劳模培养、管理和劳模事迹的宣传工作,组织好劳模的评比、表彰工作。
第五条 推荐工办、省部级劳模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模时,原则上在公司劳模中产生。
第二章 劳模条件
第六条 模范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按公司的各项制度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成为遵章守纪的模范。
第七条
积极参与企业各项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全面履行了承担的工作职责,创造性地完成了承担的本职工作任务和关、重、急、险任务,在提升企业战略地位和市场地位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第八条
立足本职、勤奋敬业、乐于奉献、勇于创新、敢挑重担,以主人翁的工作姿态和忘我的进取精神,在双增双节、提高质量、确保安全等工作中做出了显著业绩,质量、产量、成本、消耗等重要考核指标在企业处于领先地位;在降低成本、占领市场、开发新产品、应用新技术、创造新经验、推广先进操作法等方面,有突破性进展和重大成果。
第九条 在企业管理、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中做出重大业绩者。
第十条 考核期内无质量、安全、机损事故,无违规违纪现象。
第三章 评选程序
第十一条
依照劳模条件,各单位原则上在采用公开竞争的基础上,按照民主程序,由职工充分讨论,反复酝酿,推荐劳模候选人。严禁包办代替或弄虚作假。
第十二条 劳模候选人确定后,要统一填写劳动模范推荐表,向公司劳动竞赛办公室推荐,由竞赛办进行汇总、审核。
第十三条 竞赛办提出劳模表彰名额,根据各单位推荐意见和劳模候选人的事迹材料,在充分听取职工意见、核实上报材料的基础上,依照凭实绩、重贡献的要求,提出劳模人选。
第十四条 公司劳动竞赛委员会听取竞赛办的评比推荐情况工作汇报,各位委员在充分发表意见和讨论的基础上审定,最后报请公司总经理办公会批准。
第四章 表彰奖励
第十五条
对被评选为劳模的职工,由公司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劳动模范称号,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第十六条 获得公司级劳模给予2000元、地市级劳模给予3000元、省部级劳模给予4000元、国家级劳模给予5000元的一次性奖励。
第十七条 公司每年隆重召开一次总结表彰大会,对获得劳模称号的职工进行表彰奖励。
第五章 关心劳模
第十八条 每年组织一次劳模旅游活动,开拓劳模的视野,丰富劳模的阅历,给劳模创造更多放松心身的机会。
第十九条 确实关心劳模的身体健康状况,特别要关心在急、难、重、险岗位和长期从事有毒有害岗位劳模的心身健康,每年组织一次劳模健康体验。
第二十条 在选举职工代表、会员代表时,要重视将劳模推荐为代表候选人,充分尊重劳模的政治地位。
第二十一条 在认购住房时,按照公司级、工办级、省部级等不同层次,分别给予不同的加分,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安排劳模。
第二十二条 重视劳模的培养工作,凡公司和上级组织的各种政治、文化、技术学习,要优先考虑劳模,为劳模创造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不断提高劳模水平。
第二十三条 采取召开劳模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劳模的意见和建议,为劳模参与企业管理提供建言献策的必要渠道。
第二十四条
认真做好劳模的来信来访工作,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对劳模的伤、残、病、亡要进行妥善处理。
第六章 劳模的宣传和管理 第二十五条 充分利用公司广播站、电视台、报纸等多种宣传媒体,弘扬劳模精神,赞美劳模品质,放大劳模效应,发挥劳模作用,营造崇尚劳模、学习劳模、关爱劳模、争当劳模的环境。
第二十六条 发挥“劳模街”的作用。将每劳动模范的光辉形象和主要事迹简介以灯牌、宣传专栏等形式在主要街道或相关部位广为宣传,营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环境。
第二十七条 原则上每年编订出版《劳模专刊》,传播劳模事迹,扩大劳模影响,用劳模精神鼓舞职工士气和斗志。
第二十八条 凡授予公司级以上劳模称号者,公司劳动竞赛办公室建立劳动模范管理档案,内容包括个人情况、主要事迹、受奖情况、家庭状况等。
第二十九条
劳模管理坚持能下能上的原则,对因犯严重错误,需取消荣誉称号时,本着严肃慎重的态度,经原命名程序予以取消。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公司工会负责解释。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二〇一三年九月
第五篇:宜昌市劳动模范管理办法
宜昌市人民政府令
第162号
《宜昌市劳动模范管理办法》已经2014年3月10日市人民政府第28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宜昌市劳动模范管理办法》予以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市长 马旭明 2014年4月1日
宜昌市劳动模范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市劳动模范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劳动模范的先进模范作用,激发全市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湖北省劳动模范管理暂行办法》及其他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市劳动模范,是指由市政府批准命名表彰的劳动模范。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加强对市劳动模范的培养、宣传和管理工作,维护市劳动模范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市劳动模范在推进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进步中的模范作用。
第二章 市劳动模范的评选表彰
第四条 市劳动模范在下列人员中评选:
(一)企业职工(含港、澳、台同胞和华侨在本市境内投资企业中的内地职工;本市境内外商投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的中方职工);
—1—
(二)农民(含进城务工人员);
(三)事业单位职工;
(四)县处级及以下公务员;
(五)其他社会各阶层人员。
第五条 市劳动模范应具备的条件包括: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立足岗位,开拓创新,勇于奉献,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显著成绩,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声誉,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一)在深化企业改革、推进管理创新、推动技术进步、促进安全生产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
(二)在国家、省、市重点工程建设或完成重大科研项目中作出突出贡献的;
(三)在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
(四)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
(五)在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应对突发事件、保卫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增进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
(六)在控制人口、改善环境、保护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
(七)在其他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
第六条 市劳动模范一般从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县级(或相当级别)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工作)者中评选产生。
第七条 市人民政府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次市劳动模范。
对作出重大贡献、事迹特别突出的优秀人员,可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推荐申报程序,即时报请市人民政府批准授予市劳动模范称号。
对为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应对突发事件而牺牲的人员,可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申报追授市劳动模范称号。
第八条 市劳动模范的评选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群众公认的
—2—
原则,坚持先进性标准,突出时代精神。
第九条 被推荐的市劳动模范人选,必须经本人所在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居民(代表)大会或本人所在村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取得群众公认,并经所在单位及单位党组织审核同意后,方可推荐上报。
被推荐人选是企业负责人的,必须经当地相关部门签署意见。凡违反国家政策、法规,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和严重职业危害,拖欠职工工资,欠缴职工各项社会保险费的企业,其负责人不能参加评选。
被推荐人选是党政机关(含人民团体)领导干部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应征得有关部门同意。
第十条 被推荐的市劳动模范人选,要在所在单位和县级、市级宣传媒体上进行公示。
第三章 市劳动模范的奖励和待遇
第十一条 对命名表彰的市劳动模范,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由市人民政府授予“宜昌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颁发奖章和证书,并一次性发给一定数额的奖金。
第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充分发挥市劳动模范的先进模范作用,邀请市劳动模范参加有关经济建设和推进社会进步、加强社会事务管理的会议和活动,听取其意见。
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加强对市劳动模范的培养,推荐、选送其参加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并创造条件,选送在生产一线、技术岗位工作并具备有关条件的市劳动模范,参加党校培训或接受高等教育。
第十四条 对因工资收入偏低或患重大疾病、遭遇意外灾害及子女上学造成生活困难的市劳动模范,由市财政每年专项列支给予补助。具体办法由市财政部门会同市总工会制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对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市劳动模范,同等条件下优先落实保障性住房待遇。
第十五条 完善市劳动模范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为市劳动模范建立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
—3—
第十六条 有计划地组织市劳动模范疗(休)养、考察和培训,参加活动期间的工资福利待遇不变,所需经费由所在单位承担。其中市劳动模范疗(休)养费用,由市财政给予部分补贴。
第十七条 定期组织市劳动模范开展健康检查。在职劳动模范体检费用由所在单位承担。离退休职工劳动模范及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农民劳动模范体检费用,由市财政列入预算安排解决。
第十八条 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因企业破产、停产而失业的市劳动模范,优先提供免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培训等服务,优先落实就业扶持政策,优先为他们提供由政府出资的公益性工作岗位。
第十九条 企业要积极为市劳动模范提供工作岗位。改制后的企业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录用原企业的市劳动模范,并依法与其签订劳动合同,确定劳动关系。
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适时走访慰问市劳动模范尤其是离退休、有特殊困难的市劳动模范,及时帮助其解决生产(工作)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第四章 市劳动模范的日常管理
第二十一条 市总工会负责市劳动模范管理工作,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一)负责市劳动模范评选表彰的组织工作;
(二)负责市劳动模范即时性的表彰和取消荣誉称号的申报及承办工作;
(三)参与市劳动模范管理工作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四)负责市劳动模范的信访接待、日常管理工作;
(五)协调市劳动模范先进事迹的宣传工作;
(六)依法维护市劳动模范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二条 市劳动模范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取消其荣誉称号:
(一)伪造先进事迹骗取荣誉的;
(二)受到刑事处罚的;
(三)受到开除党籍、开除公职或留用察看处分的;
(四)道德品质败坏,腐化堕落或有其他严重违法乱纪行为,造成恶劣影响的;
—4—
(五)非法离境的。
取消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依照评选审批程序进行,由原申报单位逐级上报,市总工会审核并报请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收回其奖章、证书,取消其相应待遇。
第二十三条 建立健全市劳动模范重要情况报告制度。凡涉及市级以上劳动模范工作变动、录用晋升、辞职、失业、离退休、死亡和严重违法、违纪等重要情况,原申报单位应当书面向市总工会报告。
第二十四条 市劳动模范评选表彰工作经费、市劳动模范奖金由市财政列支。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在我市范围内工作曾获省内外其他市(州)政府表彰的劳动模范,比照市劳动模范,纳入市劳动模范管理范围。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18年12月31日止。施行过程中上级国家机关有新的规定的,从其规定。
—5—